做好农村水利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专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新

做好农村水利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专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新

一、做好农村水利工作 为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服务——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论文文献综述)

朱砂[1](2019)在《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田水利设施发展情况不但对种粮户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产生影响,而且对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综合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实行全面的管理模式改革,即通过改进和创新管理模式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发展是直接对种粮户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及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为农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行全面的管理模式改革,即通过改进和创新管理模式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本文从阜新市乌龙坝镇农田水利设施发展现状及管理中问题入手,分析得出该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主要存在产权不明确、重建轻管、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专业管理人才稀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一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对重要市政公用类项目优先采取公私合营的创新融资模式——即“PPP”模式来建设管理的背景下,将政策性管理与市场化管理有机结合,旨在解决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在管理模式中推行农户用水协会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模式、引入“水管员”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的探索从而实现乡村在水资源利用与节能生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的。推动我国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缩短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加快“十三五”期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速度。真正做到让农民有地可种,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吴秋菊[2](2016)在《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践探索中产生的,后为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制度所确立的制度理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于1999年被写入《宪法》,成为了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制度理论,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却并未真正走向完善。事实上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制度的争论就已经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曲折式发展埋下了伏笔。199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讨论中,一个争论的焦点是,农业发展是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还是应当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999年双层经营体制被写入《宪法》,然而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已经失去了其重要位置,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取而代之成为发展重点。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是对我国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基本描述,小规模经营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基本背景和条件。因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转型需要回答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是小规模经营农业如何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不论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还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其基本的理念都是要实现小规模农业与大生产的对接。然而,单纯地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并不足以解决小规模农业与大生产对接的问题,近年来农田水利发展中曝露出的问题即是说明。本文对中部地区农业与农田水利发展典型县——沙洋县——的考察发现,随着小型农田水利治理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沙洋县农田水利的发展反而陷入了困境——高成本并高风险的井堰式微型灌溉系统兴起,以及低成本且低风险的规模水利遭遇瓦解。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意涵也包含了农业生产性公共事务治理的面向,它表明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生产性公共事务治理的可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相比一般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优势,一方面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生产性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化的公共事务治理主体,但是组织与其成员之问的经济关系已经相当明晰;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自治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可以转化成为其治理资源。所以,农田水利的治理制度建设依然应当选择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其理论依据。本文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为依据探索了农田水利的治理之道,这部分的内容也相当于是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现实意义的阐述。所以,在我国健全农业发展制度体系的当下,应当认识到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制度规范建设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表明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完善的基本路径:一是要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二是要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建设。

安天杭,张金慧,周玉[3](2014)在《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推动农村水利新发展——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爱国》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农村水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重要讲话精神、李克强总理对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部署和在水利部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部党组的部署要求,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全面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大力推进区城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和农

赵立娟[4](2009)在《农民用水者协会形成及有效运行的经济分析 ——基于内蒙古世行三期灌溉项目区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位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拥有量不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十三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工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对用水量占总用水量80%的农业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工程与技术手段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传统方式,但是,随着工程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采取工程技术手段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不现实,事实上,大量研究表明,工程与技术手段解决水资源短缺固然十分重要,但水资源管理不善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由此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管理问题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世界各国的节水经验来看,吸收用水户参与到灌区的管理中是使灌区供水实现良性循环的必要手段,即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而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是参与式灌溉管理的一种最主要、最常见的模式。本文在全面、系统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诸多理论做为科学指导,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在理论上分析了以用水者协会为核心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制度形成的动因及效益,分析了用水者协会这种农民参与式管理组织的内在运行机制,以探究协会能够长期持续稳定运行的成因及条件,并以内蒙古世行三期灌溉项目区内的用水者协会为案例,分析了用水户参与用水者协会的诱因、意愿以及影响协会发展的因素,评价了用水者协会运行的绩效与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和政策建议,以期为灌溉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绪论和文献回顾。本部分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介绍了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以及可能的创新,并对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2、我国灌溉管理组织制度的演进及现状。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灌溉管理组织制度的演进历程,并对中国及内蒙古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发展过程及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3、农民用水者协会形成的动因及制度成本收益分析。在这一部分里,阐述了用水者协会产生的动因,主要是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深层次的剖析了用水者协会产生的原因,并对用水者协会形成的制度收益—成本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用水者协会成立的潜在效益。4、农民用水者协会有效运行的管理机制研究。分析用水者协会运行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实践调研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农户对灌溉水费的承受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水费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较强,大部分协会的水费还有上调的空间。同时采用博弈分析方法,证明了用水者协会持续运行的可能性及其条件,最后分析了政府与协会之间的关系,二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即政府可以利用农民用水者协会实现其各项政策目标,而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行与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两者互相配合共同促进灌溉事业的发展。5、农民用水者协会运行的影响因素、绩效及存在问题研究。本部分着重实证分析研究,主要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首先对农户的参与态度、参与意愿及行为取向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运用Logit模型对农户参与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揭示农户有效参与用水者协会的内在机理。其次,对用水农户加入用水者协会的诱因以及制约用水者协会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总结出了协会运行的绩效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6、结论与政策启示。这一部分归纳本研究的重要结论和观点,并对提高用水者协会的有效运行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包括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增强参与意识,以水资源供给完全成本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水价调节机制,降低路径依赖和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协会的管理成本,多渠道解决协会的运行经费问题,给予协会更多的权利,加大支持力度,保障协会的健康发展。

胡雯[5](2008)在《转型期中国农业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研究 ——一个嵌套分层的多中心治理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大国。由于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以及巨大人口压力引致的粮食安全问题,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对于灌溉具有一种特殊依存性,由此形成的灌溉农业可谓国之根基。灌溉离不开水资源,而治水则离不开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作为一种回应,中国自古以来即将治水作为极其重要的公共事务,灌溉系统治理的演进则是内生于中国治水模式的演进之中。古代中国因治水而形成的权力单中心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以及内生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形态,具有自我实施和自我强化的惯性,被学者谓之为“治水社会”,及至当代,仍带有这一制度的深刻印痕。但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从经济体制到社会以及政治体制的全面转型,灌溉系统治理的目标和命题、技术条件、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适用于农业社会的传统单中心治理模式已越发显得无力和失效,新的有效治理模式尚在孕育成长之中,中国的灌溉系统治理结构正处于一个新旧模式更替的转型期。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灌溉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另一方面则存在灌溉水资源浪费严重和用水效率低下的难题。这种“两难困境”看似是水资源供给短缺和灌溉工程建设与维护投入不足的危机,其实质是一种治理危机,即灌溉系统治理机制长期落后于灌溉系统的治理需求,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日益复杂的治理环境的累积结果,从而灌溉系统与环境(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灌溉系统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不相协调。笔者认为,陷于治理“困境”的中国灌溉系统面临严重的“不可持续性”。要解决当前中国灌溉系统不可持续性的问题,关键在于制度性因素,其核心在于激励,其根本性出路在于寻求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条件下的新型灌溉治理模式,改变灌溉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不良激励,从而提高灌溉绩效和实现灌溉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展开研究,着重运用现代制度分析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灌溉系统属性和利益相关者行为激励分析的制度“需求—供给”理论解释框架,剖析转型期中国农业灌溉系统不可持续治理的深层次制度根源,探寻现行治理结构中涉及灌溉系统供给和生产各环节的不良激励因素及其相关性,为理解转型期中国灌溉系统治理转型中的大量经济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在此基础上设计改善激励的更优替代制度,并从中折射出公共领域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制度分析方法和应用价值,以期对中国转型经济理论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实践做出有益贡献。本文贯彻了“提出理论假说—经验性应用和检验—导出政策含义”的思路。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是导论。第2—4章是理论研究部分。第2章从灌溉系统的资源属性入手,对转型期中国灌溉系统的属性进行尝试性的重新审视。总体上看,灌溉系统具有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特征,但在转型期中国的特殊背景下,各种外部约束条件的改变已经使灌溉系统的内部属性发生了裂变。通过重新审视,笔者发现灌溉系统的经济属性具有谱系特征,从类公共物品到类私人物品,介于两者之间又具有多个层次,形成一种渐变的谱系。相应的,灌溉系统的产权具有了嵌套分层的特征。这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也要分层分类,发生不同性质的治理裂变,并不是单纯的集权或单纯的市场能一以概之。第3章对转型期中国灌溉系统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识别和界定,并区分了灌溉系统供给和生产的各环节,以及与之相关的利益相关者面临的主要激励和互动博弈。治理结构的变迁实质上是对责任和权利的重新分配,这必然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重新博弈及其均衡。灌溉系统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处于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决策主体,只有尽可能减少其“摩擦”、和谐其相互关系,才可能在最节约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实现较好的制度绩效。转型期中国灌溉系统的治理决策体系中,用水农户和中央政府作为体系的两极,中间涉及农民用水者组织、供水机构、灌溉专业管理组织、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私营企业、国际援助机构等多个层次的决策主体,每个主体对灌溉系统拥有不同的控制权和影响力,在长期而复杂的相互依赖和博弈中追求不同目标、获取不同利益。灌溉系统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博弈主要涉及:用水农户之间在自然状态下的合作困境与自主谈判的可能;农户—农民用水户协会(WUA)—政府及其代理机构之间对WUA的一种双重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及其代理机构之间在科层治理结构中的“剩余控制权”之争;政府与企业之间在产权软约束条件下的“寻租”关系;政府与国际援助组织之间相似激励的相互强化。不同利益相关者介入灌溉系统治理具有丰富和多样化的选择可能,参与供给的主体不一定参与生产,相应的,供给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可能适宜于不同的制度安排,以最大限度地遏制利益相关者的不良激励。第4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创新部分。从灌溉系统的供给和生产两个方面着手,建立了一个基于交易成本的制度绩效评价概念性框架,并利用这一评价框架对集权治理、市场治理与社群自主治理三种基本的治理结构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采用任何一种制度安排以解决灌溉系统的可持续治理难题都必须支付显着的成本,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是万灵的、唯一的解,不同的制度之间存在分工合作、相互互补和相互竞争的关系,是紧密互动的有机整体。因此,基于前面全部章节的构想和推导,本文提出了转型期中国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的更优替代制度设计——嵌套分层的多中心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实质上是一种公民社会和市场成长为与国家力量相互制衡的治理模式,其行动规则与经济组织具有嵌套分层的特性。在这个体系中,具有一个事实上的成文宪法,为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提供了一个最高约束力的法律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又分层分类地具有具体的集体选择规则或操作规则,下一层的规则受制于上一层的规则,即规则相互嵌套形成完整的规则体系,规范和约束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维持治理结构的有序性。在这一规则体系的约束下,各利益相关主体间实现制度化的集权和分权,根据在多大的边界范围内能将灌溉系统的外部效应成功地“内部化”的标准,为灌溉系统的供给和生产选择不同规模的主体或划定不同规模的“管区”。这其中,灌溉系统的供给主体不一定必然是生产主体,供给主体可能选择自己生产,也可能以市场契约的形式选择其他主体提供生产,或与其他主体共同生产。这些供给和生产的主体或“管区”也是嵌套分层的,但这种组织的嵌套分层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式隶属关系,而是基于不同的规模经济的范围。不同的“管区”之间是权力相对分立的即权力是多中心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基于法律和规范提供的行动规则与契约关系,从而使灌溉系统的供给和生产具有了灌溉服务产业的特征,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主体之间形成互补、竞争和制约的关系,最大程度地遏制不良激励,实现灌溉系统的可持续。第5—6章是实证研究部分。第5章对中国灌溉系统治理结构的变迁进行了历史回顾和梳理,并利用本文所提供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对中国灌溉系统治理结构的演进逻辑进行了理论解释。中国灌溉系统治理结构的演进是对环境约束条件变化的响应,从古至今均是在权力单中心的科层体系框架下演进,相关事务的决策权通过等级制的命令链条组织起来,中央政府是终极权力中心;其演变的核心是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演进,即灌溉工程和灌溉水资源的产权不断界定的过程,其中,灌溉水资源的产权制度演进又是导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演进最重要的诱因;这一演进过程中,国家有逐渐放弃微观层面治理转而向宏观层面收缩的倾向,科层结构中逐渐引入市场,出现由权力单中心向权力多中心转变的趋势;重视制度激励对灌溉系统“良治”自我实施能力的强化作用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内灌溉系统治理改革的重心。中国灌溉系统治理结构的演进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在当前急速转型的社会中,民间团体发育不足、公共参与能力不强,纯粹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并不容易发生,政府行政力量并不适宜过早过快地退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第6章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灌溉系统的典型案例: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全国特大型灌区——都江堰灌区和位于边远贫困山区、水资源匮乏、以中小型灌溉系统为主的巴中市的灌溉系统治理进行制度比较分析,进一步对我国当前灌溉系统治理改革中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不同区域的不同变革路径选择进行了理论解释,更加明晰了转型期中国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的未来改革取向。第7章是结语及政策意蕴。在归纳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展望转型期中国农业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结构改革的未来取向,认为更加扁平化的嵌套分层的多中心治理结构将是变革的必然趋势,并导出具有一般借鉴意义的政策意蕴,以期为转型期中国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改革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中国灌溉系统的可持续治理转型是一项复杂、艰苦而长期的事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现在自上而下的以国家力量为单一权力中心的相关利益主体的科层治理关系,转变为公民社会和市场力量与国家力量相互制衡的新型网络合作伙伴关系,这可能需要一两代人甚至几代人与制度和文明惯性的博弈。新的文明模式和治理模式能否顺利成长或能在多长时间内成长起来还未有定论,但对改革的最终成功我们拭目以待。

魏登峰[6](2008)在《攻坚克难履使命——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答记者问》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目前,中央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已经得到落实。今年,中央已从基建和财政专项两个方面落实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100亿元;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64亿元、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资金25亿元。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住有利时机,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把农村水利各项工作抓实抓好,是确保今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的重要举措。本期的"聚焦"栏目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为宣传主题,我们希望能为推进这项民生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张金慧[7](2007)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努力做好农村水利工作——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文中指出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村水利工作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村水利服务面扩大了,从兴修农田水利到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水环境整治,任务非常艰巨。2007年,农村水利各项工作进

张宁[8](2007)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及效率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以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实行以村委会为主的村集体直接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因难以适应市场化条件下农业分户经营的需要,致使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存在“产权不清、主体缺位、工程老化、效益衰减”等现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开始探索实行“承包经营”、“股份合作”、“水利会”等各种形式的农民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这为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效率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有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模式及其效率问题,至今在国内学术界尚未见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全面、系统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公共产品管理理论、效率经济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与资料,构建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模型,对参与式管理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理论设计和实证分析;然后在此框架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农户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内在形成机制,并基于前沿生产函数和线性非效率模型分别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管理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浙江不同地区五种主要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有关政策启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第2章,主要是在综述有关公共产品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探讨和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及其成因和解决方式等重要观点,指出现有研究局限于对农业灌溉管理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涉及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状况及国内外管理实践经验及启示,本文首先运用实地调查与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及浙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中国台湾农田水利会、日本土地改良区、韩国农业基层公社等农民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并结合我国现状,给出有关启示。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涉及农户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和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农户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激励机制模型,分析了政府投资力度、组织管理效率、报酬分享机制和个人质量特征等因素对农民参与式管理的影响,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涉及农户参与方式变化的4个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以浙江为例,对农户参与激励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仍缺乏农户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激励机制,农户参与管理的民主决策是保证农户有效参与的必要条件,农户的非报酬性参与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第6章以农户的理性假定为出发点,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首先对农户的参与态度、参与意愿及行为取向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参与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揭示农户有效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农户的自愿性参与是构建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关键因素,激励机制的存在与否影响农户的参与程度及其效果,农户的风险规避态度及对管理组织的不信任对其参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农户参与行为因其不同的个人或家庭特征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第四部分为第7章,涉及参与式管理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根据对浙江697个农户和30个村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采用动态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量化评估,探讨不同地区和不同管理模式的管理技术效率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非效率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管理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利会”模式是一种相当有效的管理模式;扩大非集体产权结构、建立用水收费制度和提高农户参与程度将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效率,其中,农户交纳水费意愿与户主文化程度、家庭用水总量、家庭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家庭用水来源、家庭总收入对农户交纳水费意愿的影响却没有显着联系。另外,农业水价和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户交纳水费意愿的影响也比较大。第五部分为第8章,对当前浙江不同地区、模式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进行了案例研究。在个案分析中,利用上述有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采用图形描述法,对浙江省不同地区五种主要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其模式特点、适用性及改进之处。第六部分即第9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从激励制度、人力资本、资金投入、产权制度和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农户自主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构建有效管理模式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案例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农户层面,深入研究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的激励机制、参与行为、管理模式及效率问题,揭示了农户有效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在机理。这在理论上突破了国内现有研究至今仍局限于农业灌溉管理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层面的探讨,提升了我国农户参与式水利工程管理理论;在方法上,使研究更具规范化和科学性;在成果上,提出的有关观点对建立能适用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邓淑珍[9](2006)在《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十一五”农村水利开局良好——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文中研究表明

郑奇林[10](2006)在《让水利为农民谋利——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项目标,与农村水利建设是什么关系?水利建设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李代鑫司长。对此,他说“:让水利为农民谋利,是水利部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

二、做好农村水利工作 为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服务——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农村水利工作 为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服务——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论文提纲范文)

(1)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业基础设施相关理念
        2.1.1 农业基础设施概念
        2.1.2 农业基础设施特征
    2.2 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理论
        2.2.1 农田水利设施概念
        2.2.2 农田水利设施特征
        2.2.3 农田水利设施发展模式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项目管理理论
3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现状
    3.1 阜新市自然概况
    3.2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3.2.1 阜新市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3.2.2 阜新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情况
        3.2.3 中央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情况
        3.2.4 省级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情况
        3.2.5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3.3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现状
        3.3.1 水利工程管理制度
        3.3.2 人员机构配备
        3.3.3 水利建设管理方式
    3.4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1 轻管产权不明
        3.4.2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3.4.3 专业管理人才缺失
        3.4.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
4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4.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4.1.1 集体管理模式
        4.1.2 市场化管理模式
    4.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借鉴
        4.2.1 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经验
        4.2.2 国外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经验
        4.2.3 国内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经验总结
    4.3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模式的选择
        4.3.1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模式选择
        4.3.2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
5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模式应用
    5.1 乌龙坝镇农田水利项目概况
    5.2 乌龙坝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模式
        5.2.1 “民办公助”项目建设
        5.2.2 重点项目建设
    5.3 乌龙坝镇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
        5.3.1 建立农户用水协会滴灌管理体系
        5.3.2 引入集约化管理模式
        5.3.3 采用分级管理方式
        5.3.4 实施绩效管理办法
    5.4 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的办法
        5.4.1 整合资源实施科学化管理办法
        5.4.2 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财政资金投入
        5.4.3 深化农田水利管理机制改革
        5.4.4 借鉴国外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经验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结构布置与研究方法
2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设计与理论意涵
    2.1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践探索
    2.2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设计
    2.3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阐释
    2.4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功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与农田水利治理模式之变
    3.1 集体经营体制时期的“统管统用”模式
    3.2 双层经营体制时期的“公有共用”模式
    3.3 新双层经营体制时期的“公有私用”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中的农田水利治理困境
    4.1 沙洋县农田水利情况简述
    4.2 农田水利的系统困境
    4.3 农田水利的工程困境
    4.4 农田水利困境的机制分析
    4.5 农田水利困境的体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集体统筹经营的农田水利治理模式
    5.1 农田水利的公共物品属性
    5.2 农田水利的统筹治理模式
    5.3 农田水利的统筹主体
    5.4 启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建设
    6.1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基础
    6.2 巩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建设
    6.3 坚持农村集体土地公有制的改革底线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全文总结
    7.2 若干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二:沙洋县水务局《关于在全省试行农业灌溉水费统筹的建议》

(4)农民用水者协会形成及有效运行的经济分析 ——基于内蒙古世行三期灌溉项目区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水资源紧缺状况
        1.1.2 灌溉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1.1.3 灌溉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灌溉管理权转移
        1.3.2 参与式管理
        1.3.3 参与式灌溉管理
        1.3.4 农民用水者协会
    1.4 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的关键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框架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价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灌溉管理组织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
        2.1.2 灌溉管理组织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
        2.1.3 灌溉管理组织改革的影响研究
        2.1.4 灌溉管理改革过程中用水组织发展研究
        2.1.5 灌溉水价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我国灌溉管理制度改革必要性及方式研究
        2.2.2 有关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方面的研究
        2.2.3 灌溉水价研究
    2.3 简略评论
3 我国灌溉管理组织制度的演进及现状
    3.1 我国灌溉管理组织制度的演进历程
        3.1.1 改革开放以前的灌溉管理组织制度
        3.1.2 改革开放后至20 世纪90 年代的灌溉管理组织制度
        3.1.3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的灌溉管理组织制度
    3.2 我国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发展现状
        3.2.1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发展过程
        3.2.2 中国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展现状
        3.2.3 用水农户参与灌溉管理与“专群结合”管理制度的区别
    3.3 内蒙古参与式灌溉管理发展必然性及现状
        3.3.1 内蒙古发展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必然性
        3.3.2 内蒙古发展参与式灌溉管理发展过程及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核心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制度产生的动因及效益分析
    4.1 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核心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制度产生的动因
        4.1.1 现实依据
        4.1.2 经济动因
    4.2 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的制度收益—成本分析
        4.2.1 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制度收益分析
        4.2.2 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制度成本分析
        4.2.3 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收益—成本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参与式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5.1 农民用水者协会组建与运行
        5.1.1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建程序
        5.1.2 农民用水者协会运行目标
        5.1.3 农民用水者协会章程
        5.1.4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织机构与职责
        5.1.5 用水者协会的运行管理内容
    5.2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水价核定与水费计收
        5.2.1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水价核定
        5.2.2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水费征收
        5.2.3 农民用水者协会灌溉水价与成本算例
        5.2.4 农民对水费的承受能力分析
    5.3 农民用水者协会持续运行的博弈分析
        5.3.1 单一回合静态博弈分析
        5.3.2 重复博弈分析
    5.4 政府与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关系
        5.4.1 政府可以利用农民用水者协会实现其各项政策目标
        5.4.2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行与发展需要政府支持
    5.5 本章小结
6 农民用水者协会有效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户参与用水者协会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1 数据说明
        6.1.2 农户参与用水者协会的意愿分析
        6.1.3 影响农户参与用水者协会的主要因素
        6.1.4 计量模型与结果
    6.2 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农户视角
        6.2.1 研究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3 影响农民用水者协会有效运行的其它因素
        6.3.1 水资源稀缺程度
        6.3.2 资源控制能力
        6.3.3 协会成员的因素
        6.3.4 协会的规模
    6.4 本章小结
7 农民用水者协会运行绩效与问题分析
    7.1 数据说明
    7.2 协会运行过程分析
    7.3 用水者协会运行绩效分析
        7.3.1 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效应
        7.3.2 工程运行与维护效应
        7.3.3 节水效应
        7.3.4 水费征收效应
        7.3.5 劳动力投入节约效应
        7.3.6 灌溉面积改善效应
    7.4 农民用水者协会运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7.4.1 协会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7.4.2 农户的参与意识淡薄,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作用缺失
        7.4.3 农民缴纳水费有所上升
        7.4.4 缺乏“利益补偿机制”和激励手段
        7.4.5 协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7.4.6 协会工作人员的报酬问题
        7.4.7 协会对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缺乏效率
        7.4.8 中间环节未完全取消
        7.4.9 取水计量工作有待加强
    7.5 小结
8 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转型期中国农业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研究 ——一个嵌套分层的多中心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灌溉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1.1.2 新时期中国农业灌溉的两难困境
        1.1.3 响应农业灌溉问题的治道变革
    1.2 问题提出
    1.3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灌溉系统研究的简要综述
        1.3.1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1.3.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论文整体架构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灌溉系统的属性:尝试新的审视
    2.1 灌溉系统的概念界定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灌溉系统的自然属性分析
    2.2 灌溉系统的经济属性
        2.2.1 灌溉系统的一般经济属性
        2.2.2 灌溉系统的公共池塘资源属性
    2.3 灌溉系统产权的嵌套分层结构
        2.3.1 产权与产权的嵌套分层
        2.3.2 灌溉系统产权的嵌套分层结构
    2.4 灌溉系统治理结构需求的嵌套分层
3. 灌溉系统利益相关者行为与激励
    3.1 灌溉系统利益相关者识别
        3.1.1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
        3.1.2 灌溉系统的利益相关者:基本假设与构成
    3.2 转型期中国农业灌溉系统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基于不确定条件
        3.2.1 农户间的合作困境:自然状态的博弈与谈判的可能
        3.2.2 农户—农民用水户协会(WUA)—政府及其代理机构:一种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3.2.3 政府及其代理机构:科层治理结构中的“剩余控制权”之争
        3.2.4 政府与企业:产权软约束条件下的“寻租”关系
        3.2.5 政府与国际援助组织:相似激励的相互强化
    3.3 利益相关者对灌溉系统治理的参与:供给与生产
        3.3.1 区分灌溉系统的供给与生产
        3.3.2 灌溉系统供给与生产的可选组合集
4. 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结构的选择:嵌套分层的多中心治理结构
    4.1 灌溉系统治理结构的选择:基于交易效率的制度绩效评价
        4.1.1 交易效率的表征
        4.1.2 一个制度绩效评价的概念性框架
    4.2 政府、市场与自治:三种制度安排的绩效比较
        4.2.1 “利维坦”与政府失范
        4.2.2 私有化与市场失范
        4.2.3 自治的可能与困境
    4.3 政府、市场与自治:三种制度的作用边界与互补
    4.4 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结构的选择:嵌套分层的多中心治理结构
5. 中国灌溉系统治理结构的变迁及经济解释
    5.1 古代中国的灌溉系统治理
    5.2 计划经济时期的灌溉系统治理(1949-1977)
        5.2.1 概况
        5.2.2 计划经济时期灌溉系统治理的特征
    5.3 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灌溉系统治理(1978-今)
        5.3.1 概况
        5.3.2 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灌溉系统治理的特征
    5.4 中国灌溉系统治理结构变迁的经济解释
        5.4.1 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5.4.2 中国灌溉系统治理结构的演变逻辑
        5.4.3 中国灌溉系统治理结构变迁的启示
6. 转型期中国灌溉系统治理结构的绩效评价:基于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6.1 案例1:都江堰灌区的实践
        6.1.1 灌区概况
        6.1.2 治理结构概述
        6.1.3 治理激励结构与绩效分析
    6.2 案例2:四川省巴中市的灌溉实践
        6.2.1 灌区概况
        6.2.2 治理结构概述
        6.2.3 治理激励结构与绩效分析
    6.3 案例的比较制度分析
        6.3.1 治理取向的外部约束条件比较
        6.3.2 治理取向的内生影响因素比较
        6.3.3 案例比较结论
7. 结语及政策意蕴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攻坚克难履使命——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答记者问(论文提纲范文)

改造灌区水利设施
深化机制与体制改革
加速灾后恢复重建

(8)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及效率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农业用水短缺—如何节水和用水?
        1.1.2 粮食安全保障—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1.3 水利工程老化—谁来投资?谁来管理?
        1.1.4 农村税费改革—投劳不足,农村水利怎么建?
        1.1.5 理论研究不足—如何补充与完善?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3.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内涵及特征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
    1.7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理论基础
        2.1.1 公共产品外部性理论
        2.1.2 集体行动的一般理论
        2.1.3 产权与制度变迁理论
        2.1.4 效率经济学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中国及浙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状况
    3.1 中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历程
    3.2 浙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现状
        3.2.1 工程基本情况
        3.2.2 工程发展特点
        3.2.3 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3.3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模式
        3.3.1 参与式管理的主要模式
        3.3.2 参与式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台湾、日本和韩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实践及启示
    4.1 中国台湾管理实践及启示
        4.1.1 基本情况
        4.1.2 管理现状
        4.1.3 “农田水利会”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4.1.4 启示
    4.2 日本管理实践及启示
        4.2.1 基本情况
        4.2.2 管理现状
        4.2.3 “土地改良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4.2.4 启示
    4.3 韩国管理实践及启示
        4.3.1 基本情况
        4.3.2 管理现状
        4.3.3 “农业基层公社”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4.3.4 启示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参与式管理的理论分析
        5.2.1 参与式管理的内涵
        5.2.2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参与式管理
        5.2.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参与式管理
    5.3 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的理论模型
        5.3.1 管理方式的分解
        5.3.2 管理系统的构成
        5.3.3 理论模型的构建
        5.3.4 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
    5.4 农户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的实证分析
        5.4.1 样本与调查设计
        5.4.2 问卷设计与虚拟变量的赋值
        5.4.3 指标选用与统计性描述
        5.4.4 模型设计与结果分析
        5.4.5 结论及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农户参与行为: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农户的基本假定
        6.2.1 “经济人
        6.2.2 有限理性与农户理性
        6.2.3 机会主义倾向
        6.2.4 需求多样性和层次性
        6.2.5 风险规避者
    6.3 农户参与态度、意愿和行为取向:对现状的统计分析
        6.3.1 参与态度
        6.3.2 参与程度和参与意愿
        6.3.3 参与意愿和行为取向
    6.4 农户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6.4.1 影响农户参与行为的理论假设
        6.4.2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6.4.3 数据来源与分析
        6.4.4 模型结果及其解释
    6.5 本章小结
7 参与式管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7.1 引言
    7.2 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
        7.2.1 技术效率理论与量化方法
        7.2.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理论
        7.2.3 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7.3 影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效率的理论假设
        7.3.1 工程产权性质
        7.3.2 区域经济水平
        7.3.3 工程规模
        7.3.4 管理模式
        7.3.5 水费机制
        7.3.6 农户参与程度
    7.4 模型选取与数据来源
        7.4.1 模型的选取
        7.4.2 数据来源
    7.5 工程管理技术效率水平的实证量化
        7.5.1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估计结果
        7.5.2 技术效率水平及其差异分析
    7.6 技术效率损失的成因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案例研究
    8.1 经济发达山区的个案研究一:以诸暨“水利会”为例
        8.1.1 基本情况
        8.1.2 管理现状
        8.1.3 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8.1.4 管理模式的创新
    8.2 经济发达山区的个案研究二:以嵊州“用水者协会”为例
        8.2.1 基本情况
        8.2.2 管理现状
        8.2.3 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8.2.4 管理模式的创新
    8.3 经济发达平原的个案研究:以平湖“民营化承包”为例
        8.3.1 基本情况
        8.3.2 管理现状
        8.3.3 管理模式分析与评价
        8.3.4 管理模式的创新
    8.4 经济欠发达平原的个案研究:以温岭“土地规模化园区”为例
        8.4.1 基本情况
        8.4.2 管理现状
        8.4.3 管理模式分析与评价
        8.4.4 管理模式的创新
    8.5 经济欠发达山区的个案研究:以丽水“水业合作社”为例
        8.5.1 基本情况
        8.5.2 管理现状
        8.5.3 管理模式分析与评价
        8.5.4 管理模式的创新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04年调查样本村(灌区)基本情况
    附录2 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框架
    附录3 农户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4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模式研究调研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做好农村水利工作 为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服务——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论文参考文献)

  • [1]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模式研究[D]. 朱砂.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2]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D]. 吴秋菊.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3]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推动农村水利新发展——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爱国[J]. 安天杭,张金慧,周玉. 中国水利, 2014(24)
  • [4]农民用水者协会形成及有效运行的经济分析 ——基于内蒙古世行三期灌溉项目区的案例分析[D]. 赵立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09)
  • [5]转型期中国农业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研究 ——一个嵌套分层的多中心治理视角[D]. 胡雯.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6]攻坚克难履使命——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答记者问[J]. 魏登峰. 农村工作通讯, 2008(06)
  • [7]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努力做好农村水利工作——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J]. 张金慧. 中国水利, 2007(24)
  • [8]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及效率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D]. 张宁. 浙江大学, 2007(05)
  • [9]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十一五”农村水利开局良好——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J]. 邓淑珍. 中国水利, 2006(24)
  • [10]让水利为农民谋利——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J]. 郑奇林. 农村工作通讯, 2006(12)

标签:;  ;  ;  ;  ;  

做好农村水利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专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