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线路铺设前期工程中大面积曲线的修复

无缝线路铺设前期工程中大面积曲线的修复

一、大拨量曲线在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中的整治(论文文献综述)

单祖胜[1](2021)在《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南山区铁路因铺设年代久远且地形较为复杂,较多采用有缝线路设计,并且小半径曲线应用广泛。受车轮状态和钢轨接头影响,接头区轮轨作用机理复杂,作用荷载较大,因此山区普速铁路容易产生接头伤损、钢轨磨耗和道床翻浆等病害,给养护维修工作带来较大压力。无缝线路消除了钢轨接头,降低轮轨冲击作用,开展既有山区铁路无缝线路改造应用是一种较为显着改善线路能力,并降低养修工作量的措施。随着无缝线路技术理论逐步成熟,轨道部件强度逐步提升,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改造应用具备可行性。此外,无缝线路改造过程中作业方法对其铺设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场应用,对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应用技术开展研究,为无缝线路改造技术方法优化提供支撑。本文对国内外小半径曲线地段无缝线路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对有缝线路轨道部件主要伤损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依托水红线山区铁路无缝线路改造对山区铁路无缝线路应用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有缝线路由于存在钢轨接头,轮轨作用在接头区显着增强,从而对轨道部件形成较大冲击作用,使得接头区病害时有发生并且不易从根本解决。(2)我国铁路目前形成了多种无缝线路稳定性技术理论,通过对“无缝线路不等波长”等理论的研究可知,无缝线路稳定性主要受曲线半径、钢轨初始弯曲、道床阻力和扣件性能等影响。(3)山区铁路铺设无缝线路技术改造过程中,作业流程、作业方法和卡控措施能有效提升作业进度、质量和安全。无缝线路铺设时,应力放散是技术改造的重点,其中龙头扣件锁定状态、钢轨拉伸量、分段放散方法和滚筒安装位置等都会对锁定轨温及无缝线路稳定性造成影响。(4)通过静态、动态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小半径曲线换铺无缝线路后轨道设备整体质量得到显着提升,其中静态检测峰值超3mm的不平顺数量下降44.7%,轨检车I、II级分减少75%,单元TQI平均值降低35%。无缝线路改造后,养护维修工作量降低约75%,在伤损处理和线路捣固方面可大幅节省人工成本。(5)无缝线路铺设后,应有针对性的开展钢轨打磨和线路捣固等养护维修工作,消除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伤损、轨面及焊缝不平顺和线路不平顺等病害,并对扣件紧固状态持续关注。

郭涛[2](2021)在《汉宜铁路路桥过渡段不平顺性问题分析及处置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汉宜铁路于2012年7月1日开通,全线铺设有砟轨道。开通八余年来,仅运行动车组和直达列车,近期运营时速200公里,远期保留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的运营能力。运营一段时间后,线路开始出现长波病害和TQI超标,过渡段尤其是路桥过渡段的不平顺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工务部门。针对汉宜铁路有砟路桥过渡段的不平顺性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过渡段不平顺性问题成因,主要是路桥的沉降差异和刚度差异产生的轨面变形造成的。路桥的沉降差异和刚度差异产生的轨面变形最直接的量化就是轨道动态几何尺寸和TQI。利用轨道动态智能分析软件对近三年来汉宜112处路桥过渡段历次动检车轨道几何尺寸和TQI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汉宜路桥过渡段轨道几何尺寸和TQI多个捣固周期以及季节性劣化规律,指导工务部门设备养护维修和大机捣固实践。进一步研究路桥过渡轮轨力作用下轨道几何尺寸和TQI劣化机制,利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路基有砟-桥上有砟时速200公里路桥过渡段动力学计算模型,分析了同一时速通过不同高低幅值过渡段和不同速度通过同一过渡段时,列车对轨道的冲击效应。通过对动检车轨道几何尺寸和TQI劣化规律分析,筛选出至今仍需动道、劣化较快的路桥过渡段。针对这些重点路桥过渡段,通过精确捣固能够极大改善路桥过渡段的不平顺性,但不持久。本文通过路基注浆和聚氨酯道床固化控制过渡段路基沉降和轨面变形,同时增强路基和轨道刚度,从而一体化彻底解决路桥过渡段不平顺性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对路基注浆和聚氨酯道床固化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能够友好地解决时速200公里有砟轨道路桥过渡段的不平顺性问题。

杨海鹏[3](2021)在《国道109线那曲至羊八井段路基冻害健康状态评价与防治研究》文中指出西藏那曲地区气候环境恶劣、海拔较高、低温持续时间长、昼夜温差及季节温差较大、生态环境敏感,是典型的高寒高海拔季节性冻土区。该区域内路基冻害现象频发,严重影响道路的正常运营和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季冻区公路路基冻害课题的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然而各地区的气象气候、地质环境和水系水文等条件各不相同,治理难度较大,致使公路路基冻害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对西藏那曲地区的冻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路基冻害防治意见。本文以国道109线那曲至羊八井段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室内冻融试验再结合理论分析的研究手段,对该路段的冻害发育特征、发育规律、冻害机理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影响路基冻害的指标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国道109线那曲至羊八井段进行冻害区划。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路基冻害的防治措施。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依托工程沿线的地质条件进行调查,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对路基填料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季冻区路基的冻害类型、冻害机理、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2)通过埋设冻胀计、温湿度传感器等元件,对路基土的冻害情况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现场试验监测,得出了路基土在一个完整冻融循环期间内,温度、水分和冻胀量的变化规律。(3)进行室内冻融试验,得出了冻融变形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然后重点研究了细颗粒含量、含水率和温度控制对冻融变形量的影响,得到不同初始条件下,路基土室内冻融的变形规律。(4)通过对试验结果和路基冻害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对路基冻害影响较大的八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道路冻害程度进行区划并做出健康状态评价,最终依据路基冻害程度将其划分为冻害的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5)根据以上对季冻区路基冻害发育特征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路基冻害防治原则和措施。

魏琪琪[4](2021)在《轨道交通道岔病害类型以及产生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深入,交通设施建设进程也随之愈加深入,建设范围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涉及到了郊区,铁路建设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难度逐渐升级,尤其是穿越性的工程项目。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穿越性的工程中,最脆弱的环节就是道岔。现阶段,铁路在我国交通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其承担着我国一大部分的运输任务,为了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在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穿越施工要达到零沉降的高标准,同时减小道岔对列车运行速度的不良影响,提高安全性、增加经济效益的积累量,文章以提速道岔的病害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对道岔的出现问题的原由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究其原因,提出养护和维修设备的建设性意见。

杨国涛[5](2020)在《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与轨道平顺性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对线路的平顺性有极高的要求,我国东北季节性冻土区特殊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冻胀作用下高速铁路平顺性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开展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机理与线路平顺性控制技术研究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能够为我国季节性冻土区高速铁路的修建及运营提供支撑,保证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希望为季节性冻土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本论文以哈大、哈齐等高速铁路工程为背景,以微观和宏观不同角度,从研究填料的冻胀特性、冻胀机理出发,以现场调查、模型试验、现场测试、数值分析以及理论推导为手段,探明了粗粒土填料的冻胀特性。在此基础上,以寒区铁路路基-轨道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冻胀对线路的影响,建立了路基冻胀的控制标准,提出了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冻胀改性方法,并对哈齐客运专线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了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冻胀机理。由于目前尚未系统的对粗粒土填料内在的冻胀机理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X-CT扫描及图像重构技术,对微冻胀填料结构状态与水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开展试验模型,研究了粗粒土冻胀的水热特征,并分析得到相应规律。细颗粒含量对冻胀量的贡献作用要大于含水量对冻胀的作用,且含水量的增加对冻胀的贡献依靠细颗粒的含量。(2)提出了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变形传递规律。基于路基冻胀-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轨道几何不平顺传递耦合分析模型,对冻胀时空分布曲线进行了预测,揭示了冻胀对无砟轨道各层平顺性及轨面不平顺的影响规律,评估了路基冻胀对行车安全、舒适性和线路运营可靠性的影响规律。并得出冻胀的波幅比(波长/幅值)增大时,轨道结构与路基变形趋于一致;波长一定时,冻胀对轨道板及底座板受力影响程度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3)建立了基于静、动态分析的路基冻胀控制标准。由于轨道的静、动态不平顺受不均匀路基冻胀局部变形影响显着,因此基于冻胀对结构及行车的影响,将冻胀程度通过两条临界曲线划分呈3个区域,冻胀程度位于区域I时,可通过《高速铁路轨道几何状态验收管理标准》中的幅值允许偏差对轨道不平顺进行控制,冻胀程度达到区域Ⅱ时需着重检查冻胀位置处板下离缝并做小范围修补,区域Ⅲ内冻胀需立即采取措施保证线路安全。(4)提出了高速铁路基粗粒土填料冻胀改性方法。由于仅依靠扣件自身的调整量可能无法满足冻胀的控制要求,因此在应对冻胀变形问题时,需要研究路基基床自身防冻胀特性。本文研究了颗粒级配、水泥掺量对级配碎石冻胀性能、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得出当水泥掺量为3%时,试样的冻胀率显着下降,相较未改性填料,改性粗粒土填料冻胀率降低为原来的五分之一。当水泥掺量达到5%时能明显提高材料的抗冻胀性能。并提出级配建议:无渗水性基床要求填料选用3%细粒土含量、3%水泥掺量的级配碎石;有渗水性要求的,宜去除0.5mm以下颗粒、选用3%~5%水泥掺量的级配碎石。(5)评估了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的服役特性。由于改性后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床在实际工程的防冻胀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评估,因此本文基于静态路基变形冻胀监测和动检车动态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防冻胀特性进行评估,并对特殊冻胀地段应急处理措施进行了说明。评估结果表明,采用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能够有效抑制冻胀,能够满足不均匀冻胀控制标准要求。

张月贤[6](2018)在《铁路工务工程大型养路机械化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被称之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内容,而伴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升级,铁路运输的规模和运行速度也不断提升,这对于铁路线路的质量要求更高,尽管我国铁路建设设备及技术不断升级,但是日常的维护工作则是保障铁路线路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铁路养护工程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不仅拥有相对成熟的制度,同时大型养路机械化设备的运用也实现了养路施工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扭转了过去传统的养路施工模式,只有保证铁路工务工程大型养路机械化施工质量的不断提升,才能够满足日益庞大的铁路建设需求,才能够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本文主要对铁路工务工程大型养路机械化施工质量控制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大型养路机械施工质量控制的内涵及原理,分析了影响大型养路机械施工质量的因素,从线路捣固、道岔捣固以及钢轨打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控制因素及应对思路,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质量控制过程实施的关键点,在线路捣固过程中需要注重保证机械状态的良好,在基本起到量、抄平方式及拨道方式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同时还需要及时修正横向水平。在道岔捣固质量控制中需要根据道岔位置的不同,合理确定施工方案,在钢轨打磨质量控制中,也需要根据线路的特点,以消除损伤及稳定线路为原则,实施具体作业内容。而在动力稳定质量控制中则需要注重作业的连贯以及参数的合理。本文最后根据实际情况,从施工前期准备、施工现场管理以及施工后期检查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质量控制对策,从而能够有效提高铁路工务工程大型养路机械化施工质量控制的效果,促进我国铁路工程水平的提升。

刘亚坤[7](2018)在《季冻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砟轨道高速铁路在全世界的大量建设,对于其高速运营下结构安全性、稳定性及耐久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季节性冻土区,极低温度下路基结构的耐久性与稳定性问题在多条高速铁路中突显出来,包括哈大高速铁路在内的季节性冻土区域无砟轨道高速铁路突显出来路基冻胀与收缩开裂问题,严重影响了高速铁路运营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不断往国际市场的发展,本文结合俄罗斯莫斯科至喀山高速铁路建设工程的环境背景,提出了全断面沥青混凝土强化表层的新型基床结构。根据规划,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全长770公里,横跨亚欧大陆,贯通俄罗斯7个联邦主体,所经区域最低气温在-48℃以下,夏季最高温度亦在20℃以上,覆盖2500万人以上,全程计划设立15个车站,最高设计时速400公里。长达半年的寒冷天气和严重的冻土问题等都是高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常规的高速铁路路基基床结构已不能满足季节性冻土区防水损、防冻裂及耐久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针对俄罗斯高速铁路季节性冻土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项研究,提出合适的高速铁路路基基床结构形式。沥青混凝土在防水损、防冻裂及耐久性方面均有着较为优异的表现。作为公路路面及机场道面,其结构行为以及损伤模式等研究相对较为透彻,计算及试验手段相对较为丰富。然而对于采用沥青混凝土构建新型高速铁路路基结构,一方面,其承受的荷载形式、所处的结构层位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均明显不同于传统沥青路面以及沥青机场道面;另一方面,对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其使用年限一般在15年以内,而铁路路基结构要求达到100年以上的使用年限,对于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式基床结构是否能达到该使用年限的要求尚无定论,对于沥青混凝土面层式基床可能出现的各种病害和损伤模式尚无计算理论模型和工程经验。实践应用中的防冻裂、承载能力以及长期服役耐久性究竟如何尚不清楚,因此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沥青混凝土新型结构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本研究旨在重点开展针对沥青混凝强化基床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模式、防冻裂及耐久性的相关性能,并在室内开展大型动态模型试验,验证沥青混凝土全断面强化基床结构在循环荷载下的变形特性和长期稳定性,探讨其应用于高速铁路路基基床结构的一系列问题。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整体结构中,引入沥青混凝土强化表层后,下部结构(基床表层、基床底层等)的力学特性与服役性能都有了较大改变,对于传统结构形式在受力分析和结构厚度设计中采用的方法和规范作法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还将基于基床填料累积塑性变形状态对沥青混凝土基床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路基结构整体的受力分析并提出结构层厚度的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有限元计算模型模拟了低温环境下基床的降温温度场,基于降温温度场模拟了基床结构的温度应力,分析了层厚、降温周期等影响沥青混凝土层温度应力的因素,提出了支承层内外沥青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和抗冻极限。(2)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沥青混凝土疲劳极限的研究,提出了高速铁路沥青混凝土长寿命设计的层底局部最大控制应变为50με。位于季节性冻土区时,考虑冻融循环的影响,疲劳检算需满足累积疲劳损伤MA<0.5。(3)沥青混凝土强化层能有效改善动应力在基床中的分布,基于填料累积变形时间效应状态控制法,对基床结构进行了参数优化设计,在满足规范对基床循环变要求的同时,减小了无砟轨道基床层厚,减小了工程造价。(4)基于“竖向足尺、荷载匹配、温度模拟”的原则进行了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结构室内大型动态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化层能有效的减轻循环荷载对基床结构的冲击作用,减小基床的循环变形,极大地增强了基床的变形稳定性。累积塑性变形稳定值均未超过相应温度环境下的弹性变形,表现出良好的温度适应性及抵抗永久变形能力。

魏晖[8](2014)在《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静态检测理论与精调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落成与运营,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的检测与控制问题日益凸显。目前高速铁路轨道的内部几何尺寸的表达与控制主要是通过外部几何尺寸测量来实现,即通过绝对测量来控制轨道的平顺性,但该技术方案存在成本与效率难以平衡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无砟轨道不平顺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的检测与控制问题,主要包括:(1)无砟轨道精调中绝对测量的控制精度问题。目前,我国高铁无砟轨道的平顺性控制主要是基于全站仪的绝对测量精调模式,其是以外部几何状态来控制内部几何状态,该方法与轨道平顺性的概念并不完全兼容。本文从绝对测量精调技术的误差分析出发,分析了在轨道平顺性模型中该精调模式的控制精度。理论分析及线路实验表明,绝对测量的平顺性控制精度主要取决于全站仪的测角精度,只有通过配以高精度全站仪,才能保证高铁±2mm的平顺性控制精度要求;(2)关于中点矢距与矢距差校核方法的讨论。关于高铁无砟轨道的轨向、高低,目前存在两类评价方法,即中点矢距法及矢距差法。中点矢距法作为轨道平顺性测量主要方法之一,受限于其幅频特性,理论价值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矢距差校核由于绝对测量技术固有的效率问题,故限制了其应用。本文首先采用渐伸线方法,建立了基于短弦中点弦测法的轨道矢距计算通式。通过对两类方法的频域特性及误差特性的分析,认为在相同弦长条件下,相对于矢距差方法,中点矢距法具有相频无畸变、不平顺信息丰富、利于病害定位、利于动态性能评价等特点,且通过扩展算法可有效提取长波信息。并提出的轨道矢距计算通式,为无砟轨道的5m/30m、150m/300m矢距差的快速校核提供了可能。此外,对150m/300m矢距差校验的谐波分析表明,150m/300m校验可用于60m、100m波长的不平顺幅值的提取但存在相差,而对其他波长不平顺均存在幅频与相频的畸变,并不适用于无砟轨道的长波控制。(3)渐伸线方法在高速铁路的适用性问题。通过建立绳正法的矩阵模型,利用条件数分析渐伸线方法的性态,并采用不确定度理论定量讨论实测正矢与拨后正矢间的误差传递关系。研究表明:绳正法的系统矩阵为病态,其计算对数据扰动敏感;由于计算存在累和,导致拨量与拨后正矢误差将随测桩号增加而增加,故绳正法拨道只适合短撬作业;鉴于高铁曲线正矢允差±2mm,绳正法在高铁曲线整道中并不适用,建议采用其他方法予以拨正。(4)高速铁路轨道精调量的数值解法。鉴于高铁无砟轨道的特殊结构与高平顺性要求,既有的基于外部几何尺寸的养修技术存在着适用性问题。为保证无砟轨道的高平顺性,提出一种基于轨道不平顺的精调量计算方法。方法依据的是轨道检查仪的惯性轨迹,通过中点弦测法建立轨道不平顺的向量模型,并构造了以恢复平顺性为目标的无砟轨道精调量的逐次超松弛(Successive Over-Relaxation,SOR)迭代算法。理论分析表明,此方法具有收敛性,而无砟轨道初始平顺状态客观保证了收敛速度。在若干高铁无砟轨道的现场规模试用中,此方法应用于轨道的精调作业,相应的动检结果显示其精调效果完全满足高铁无砟轨道作业验收标准要求,与绝对测量作业效果相当。(5)相对测量调轨的长波整道工艺。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工务经常保养对轨道的长波平顺性的要求也日益关注。目前的长波整道方案是基于绝对测量,其测量效率与夜间天窗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不匹配。本文从长波不平顺的测量技术出发,介绍了基于0级轨道检查仪的长波整道技术及其工艺要点。现场规模试用表明,该技术长波不平顺整道效率高、效果良好。

韩峰[9](2015)在《基于点云信息的既有铁路状态检测与评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提速和客运专线建设需求,在轨道动静态检测方面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传统的“轨距尺+人工目视”的静态检测方法转变到轨检车检测手段,并采取定期轨检车检查模式。但由于我国铁路线路延展里程长,线路结构类型、行车密度等不尽相同,尤其是既有铁路行车密度较大,天窗作业时间很短,需要非接触式外业测量方法,同时为适应铁路建设BIM化的要求,收集线路沿线的三维信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列车速度提高后,经常会出现轨道不平顺静态管理值和动态管理值的冲突问题,会出现静态检查曲线正矢仍符合《修规》规定条件下,动态检查曲线内水平加速度Ⅱ、Ⅲ级扣分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的轨道动态管理暂行试验标准增加的若干项轨道动态不平顺检测指标与传统的静态检测指标不配套。在目前依然是人工静态检查为主的养修作业模式下,如何引进新的轨道静态检测技术满足提速线路高平顺性要求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三维激光扫描在铁路上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尤其是其获取的点云数据,可以提供线路检测需要详细信息,并为三维建模提供支撑。鉴于此,论文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既有铁路状态检测及评估中的应用为研究课题,主要完成了设备选型、作业模式、数据处理、轨道特征提取、点云数据曲率分析及曲线整正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对结构较为复杂的道岔系统进行施测方案分析,研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完成的工作主要有:(1)完成既有线勘测地面激光扫描仪技术作业模式研究根据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选取精度较高的Surphaser25HSX、Z+F IMAGER 5010C这两种型号的扫描仪分别在道路、铁路工程中完成初始实验,分析数据采集精度及应用可行性。分析影响精度因素及提高措施,并通过实地试验及数据分析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现场应用提供了参考方案作业模式,即采用相位式激光扫描设备“之”字型设站,采用球形标靶且一般扫描半径以不大于30m。(2)研究适合铁路线路特点的线路点云数据处理流程及应用方法结合线路专业技术特点,研究线路点云数据后处理方法,分析线路点云数据配准及球形标靶中心拟合算法,在完成点云数据噪声去除、冗余消除等基础上,实现利用三维软件完成既有铁路三维建模,为既有铁路设备三维数据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以点云为线路CAD上游模型,以轨向和道床断面为例进行了线、面、体设计特征的初步提取,同时根据曲面建模进行了线路横断面道床体积及尺寸的获取,可作为铁路改建工程的基础模型使用,对具体工程进行的检测与评估与现场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利用点云数据的连续性,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单位基长曲率变化率的5m间距线路静态轨向不平顺检测方法,弥补了既有线曲率变化率超限点作业技术盲区,同时亦可用于新建铁路轨道施工质量控制方面以利于改善轨道初始不平顺状态。(3)研究基于点云数据的既有曲线整正方法为适应列车提速后高平顺性与高舒适性的需要,对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的连续点云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从坐标→曲率→曲率变化率的思路出发,介绍了基于点云数据的坐标法曲线整正方法,分析了基于轨检车检测数据的曲线整正算法,提出了基于点云信息的既有线曲率变化率超限整正方法。该方法有别于传统的通过某种拨距量组合形式最小为目标函数寻找最优半径,求取全曲线理想圆顺位置,从而求取拨距量的曲线整正思路。其特点是直接面向对象,直接以曲率变化率超限指标为红线,超限者回归可行域即可,符合车轨一体化养护维修要求,整正线路具有更好的轨道几何形位,也能与列车的运动特性更加吻合。(4)形成三维激光扫描在道岔检测中的应用方案针对道岔几何形位检查要求高,检测项目多的特点,将激光扫描技术引入道岔轨道几何尺寸检测是适应现代化工务运营干扰少、操作简便、全数据获取趋势的有益探索。论文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识别及数据利用上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中,充分考虑到道岔结构几何形态检测的特殊性(多点、多指标),通过反演,在外业单站测量时进行仪器整平,进而提高单站数据的可操作性及精度,通过截面或特征面的构造完成几何线位数据提取。但是,由于点云数据体量庞大,在其专业化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外业数据采集方案,加强线面重构过程中的模型抽析与CAD上游模型重构问题。

邢绍川[10](2014)在《富水岩溶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摘要: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高铁建设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新建沪昆高铁贵州段位于云贵高原多山岩溶地带,区内山多谷深,地下岩溶发育强烈。区内隧道修建常会遇到岩溶管道、大型干溶腔、大型高压富水溶腔及断层带岩溶,这些地质灾害的处理关系到隧道的顺利修建,是岩溶区隧道修建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顺利攻克这些难题并形成一套适应云贵高原岩溶地区的隧道修建技术,将为日后类似工程的修建提供宝贵的经验。本文依托新建沪昆高铁9标段斗磨隧道、大独山隧道的修建,通过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岩溶区隧道线路前方出现大型溶腔的情况,着重对施工处理工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通过现场实测,总结出岩溶隧道富水充填型溶腔的帷幕注浆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注浆堵水效果进行了评定,对注浆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2)通过现场实测及多方咨询、论证,提出高压富水溶腔的处理工法,并结合现场的地质预报、水压观测,研究释能释压工法在工程中的应用。(3)通过现场调研、案例查询,对岩溶区隧道下穿明河浅埋段施工工法进行了比较,提出可行的处置方法。

二、大拨量曲线在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中的整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拨量曲线在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中的整治(论文提纲范文)

(1)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无缝线路技术现状
        1.2.2 无缝线路计算参数
        1.2.3 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技术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有缝线路轨道部件主要伤损及原因分析
    2.1 钢轨
        2.1.1 钢轨疲劳伤损
        2.1.2 钢轨磨耗
    2.2 钢轨接头
        2.2.1 接头处几何尺寸不良
        2.2.2 接头错牙和低塌
        2.2.3 接头超垫
        2.2.4 接头联结零件病害
    2.3 扣件病害
        2.3.1 弹条断裂
        2.3.2 扣件部件失效
    2.4 轨枕病害
        2.4.1 轨枕裂纹
        2.4.2 轨枕伤损
    2.5 道床病害
        2.5.1 道床脏污及翻浆
        2.5.2 弹砟空吊
    2.6 小结
3 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稳定性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无缝线路稳定性因素
        3.1.1 道床横向阻力
        3.1.2 轨道框架刚度
        3.1.3 温度力
        3.1.4 轨道初始不平顺
        3.1.5 其他影响因素
    3.2 无缝线路稳定性检算方法
        3.2.1 统一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公式
        3.2.2 不等波长稳定性计算公式
        3.2.3 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分析
    3.3 无缝线路稳定性影响因素计算分析
        3.3.1 不同曲线半径
        3.3.2 不同钢轨类型
        3.3.3 不同道床阻力
    3.4 小半径曲线地段无缝线路稳定性仿真分析
        3.4.2 不同曲线半径
        3.4.3 不同道床阻力
    3.5 小结
4 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改造技术方法
    4.1 水红线概况
    4.2 技术改造流程及方法
        4.2.1 长轨列车卸轨
        4.2.2 无缝线路铺设
        4.2.3 应力放散
        4.2.4 钢轨焊连
        4.2.5 焊缝探伤
    4.3 技术改造卡控措施
        4.3.1 人工拨轨
        4.3.2 应力放散
        4.3.3 钢轨接头焊接
        4.3.4 焊缝探伤
        4.3.5 胶结作业
    4.4 小结
5 小半径曲线铺设无缝线路应用效果及养修重点
    5.1 设备质量对比分析
        5.1.1 轨检仪检测数据对比分析
        5.1.2 轨检车数据对比分析
        5.1.3 钢轨爬行观测对比分析
        5.1.4 线路设备质量对比分析
        5.1.5 钢轨伤损对比分析
    5.2 养修成本对比分析
    5.3 养修重点整治工作
        5.3.1 扣件扣压力
        5.3.2 钢轨焊接接头
        5.3.3 胶结绝缘接头
        5.3.4 轨道不平顺
        5.3.5 曲线超高调整
    5.4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汉宜铁路路桥过渡段不平顺性问题分析及处置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过渡段不平顺性问题研究现状
        1.2.1 过渡段动力学特性
        1.2.2 过渡段结构形式
        1.2.3 过渡段沉降控制标准
        1.2.4 过渡段长度及折角设计
        1.2.5 过渡段不平顺性问题处置措施
        1.2.6 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2 汉宜铁路路桥过渡段现状
    2.1 路桥过渡段概况
        2.1.1 主要技术标准
        2.1.2 工程背景
    2.2 汉宜铁路路桥过渡段不平顺性成因
    2.3 路桥过渡段劣化规律
        2.3.1 轨道动态智能分析软件
        2.3.2 过渡段轨道几何尺寸劣化规律
        2.3.3 过渡段轨道TQI劣化规律
        2.3.4 过渡段季节性变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汉宜铁路路桥过渡段不平顺性仿真分析
    3.1 理论模型的建立
        3.1.1 车辆模型建立
        3.1.2 车辆模型参数
        3.1.3 轨道力学模型
        3.1.4 轮轨接触模型
    3.2 过渡段轨道不平顺对行车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
        3.2.1 过渡段轨道主要不平顺特征
        3.2.2 过渡段轨道不平顺对轮轨垂向力影响规律分析
        3.2.3 过渡段轨道不平顺对轮轨横向力的影响规律
        3.2.4 过渡段轨道不平顺对轮重减载率的影响规律
        3.2.5 过渡段轨道不平顺对脱轨系数的影响规律
        3.2.6 过渡段轨道不平顺对车体加速度的影响规律
    3.3 列车运行速度对行车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
        3.3.1 列车运行速度对轮轨垂向力的影响规律
        3.3.2 列车运行速度对轮轨横向力的影响规律
        3.3.3 列车运行速度对轮重减载率的影响规律
        3.3.4 列车运行速度对脱轨系数的影响规律
        3.3.5 列车运行速度对车体加速度的影响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路桥过渡段不平顺传统解决方案
    4.1 精确测量——惯导测量
        4.1.1 “惯导测量”技术原理简介
        4.1.2 测量模式
    4.2 精确捣固——大机“捣-稳-捣”作业模式
        4.2.1 准备工作
        4.2.2 阈值管理
        4.2.3 质量卡控与追踪
    4.3 过渡段捣固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路桥过渡段不平顺一体化解决方案
    5.1 路基注浆
        5.1.1 路基注浆技术
        5.1.2 过渡段路基注浆对策
    5.2 聚氨酯固化道床
        5.2.1 聚氨酯道床固化技术
        5.2.2 聚氨酯固化道床性能
        5.2.3 聚氨酯道床固化对策
    5.3 效果评价
        5.3.1 动态评价
        5.3.2 静态评价
        5.3.3 与上行未固化区段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国道109线那曲至羊八井段路基冻害健康状态评价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胀的研究现状
        1.2.2 融沉的研究现状
        1.2.3 路基冻害健康状态评价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道109 线公路路基冻害调查与分析
    2.1 依托工程的基本概况
    2.2 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气象
        2.2.3 水系水文
        2.2.4 交通条件
    2.3 路基土的组成及性质分析
        2.3.1 路基土的粒度成分
        2.3.2 路基土的矿物成分
        2.3.3 路基土的易溶盐成分
    2.4 路基冻害类型与发育特征分析
        2.4.1 路基冻害类型
        2.4.2 路基冻害特征
    2.5 路基冻害影响因素分析
        2.5.1 路基冻害的自然因素
        2.5.2 路基冻害的人为因素
    2.6 路基冻害的机理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冻区公路路基冻害监测与室内冻融试验研究
    3.1 现场试验监测方案
        3.1.1 试验内容
        3.1.2 试验仪器介绍
        3.1.3 试验系统设计
        3.1.4 试验场地及断面的选择
        3.1.5 试验仪器的布设与埋置
    3.2 现场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2.1 路基温度变化时程分析
        3.2.2 路基水分变化时程分析
        3.2.3 路基冻胀变形时程分析
    3.3 室内冻融试验
        3.3.1 试验系统设计
        3.3.2 试验仪器介绍
        3.3.3 击实试验
        3.3.4 室内试验方案
    3.4 室内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4.1 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规律
        3.4.2 路基土的起始冻结温度
        3.4.3 冻融变形量随冻结时间的变化规律
        3.4.4 冻融变形量随细颗粒含量的变化规律
        3.4.5 冻融变形量随初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季冻区公路路基冻害的健康状态区划评价研究
    4.1 区划目的
    4.2 区划原则
    4.3 区划研究方法的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3.2 层次分析法步骤
    4.4 国道109 线公路冻害区划方案体系
        4.4.1 区划指标的选择
        4.4.2 区划指标量化及权重的确定
        4.4.3 危险性区划模型的构建
        4.4.4 区划指标的分级量化
    4.5 国道109 线路基冻害区划的结果与分析
        4.5.1 区划结果
        4.5.2 区划结果分析与说明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季冻区公路路基冻害的防治措施研究
    5.1 防治原则
    5.2 常用路基冻害防治措施
        5.2.1 路基填料的选择
        5.2.2 提升路基填土高度
        5.2.3 设置隔离层
        5.2.4 排水措施
    5.3 国道109 线路基冻害整治措施
        5.3.1 路基冻害低易发区的防治
        5.3.2 路基冻害中易发区的防治
        5.3.3 路基冻害高易发区的防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轨道交通道岔病害类型以及产生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道岔理论
2 道岔病害类型
    2.1 道岔组装铺设时遗留的病害
    2.2 道岔运行中的病害
    2.3 养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3 道岔病害问题分析
    3.1 道岔与前后线路衔接不良
    3.2 轨距超限
    3.3 轨向不良
4 主要病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养护措施
    4.1 道床翻浆冒泥
    4.2 严寒地区“三折”
    4.3 设备及维修方面
    4.4 钢轨检查方面
    4.5 环境及其他影响因素
5 结束语

(5)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与轨道平顺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季节性冻土分布情况
        1.1.2 我国季节性冻土区及高铁分布情况
        1.1.3 我国季节性冻土区铁路冻害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冻土的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2 细粒土冻胀理论研究现状
        1.2.3 粗粒土冻胀特性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铁路路基防冻胀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2.5 既有路基冻胀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6 路基-无砟轨道相互作用关系及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冻胀机理
    2.1 级配碎石标准及冻胀分类
        2.1.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标准
        2.1.2 土体冻胀分类指标
    2.2 粗粒土填料冻胀微观特性分析
        2.2.1 粗粒体不同组分的存在状态分析
        2.2.2 粗粒体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水分分布
    2.3 粗粒土冻胀水热特征分析
        2.3.1 温度变化特性
        2.3.2 水分迁移特征
    2.4 粗粒土填料冻胀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2.4.1 细颗粒含量对粗粒土冻胀的影响
        2.4.2 水含量对粗粒土冻胀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冻胀层间传递规律
    3.1 CRTSⅢ型无砟轨道-路基冻胀分析模型
        3.1.1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模型
        3.1.2 钢轨及其他结构模型
    3.2 路基冻胀时空分布曲线预测仿真
        3.2.1 冻胀发展时间分布预测
        3.2.2 冻胀发展空间分布预测
    3.3 不均匀冻胀对CTRSⅢ板式轨道变形状态影响
        3.3.1 冻胀位置对无砟轨道平顺性传递规律影响
        3.3.2 路基冻胀-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平顺性传递规律
        3.3.3 不均匀冻胀变形-板式轨道结构约束变形规律
        3.3.4 冻胀下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及演变机理
    3.4 不均匀冻胀对CRTSⅢ板式轨道受力状态影响
        3.4.1 不同冻胀程度对轨道板受力影响
        3.4.2 不同冻胀程度对底座板受力影响
        3.4.3 不同冻胀程度下结构受力影响规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路基冻胀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动力学及控制标准
    4.1 高速车辆-轨道-路基耦合动力学模型
    4.2 基于轨检数据的冻胀区车辆动态响应分析
    4.3 冻胀区行车条件下车辆-轨道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4.3.1 不同波长冻胀变形行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4.3.2 不同冻胀量冻胀变形行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4.4 季冻区无砟轨道冻胀控制标准研究
        4.4.1 板式无砟轨道离缝发生临界曲线
        4.4.2 不均匀冻胀临界曲线界定
        4.4.3 基于静、动力分析的不均匀冻胀控制标准
    4.5 本章小结
5.级配碎石基床表层防冻胀措施及改性试验研究
    5.1 掺水泥级配碎石抗冻性宏观试验研究
    5.2 掺水泥冻胀改性微观机理研究
        5.2.1 水泥微观表征
        5.2.2 微结构重构与3D模拟
        5.2.3 水化过程模拟
    5.3 粗粒土冻胀改性试验对比研究
        5.3.1 粗粒土冻胀性能大直径试验装置设计
        5.3.2 试验材料选择
        5.3.3 试验方案设计
        5.3.4 多次反复冻胀融沉性能分析
    5.4 荷载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床力学性能
        5.4.1 冻深分析
        5.4.2 动态响应分析
        5.4.3 融沉位移过程分析
    5.5 改性后粗粒土强度特性与渗透性能分析
        5.5.1 无侧限抗压强度
        5.5.2 渗透系数
        5.5.3 试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6.基于改性基床的路基防冻胀特性评估分析
    6.1 基于静态监测的水稳基床防冻胀特性评估方法
        6.1.1 静态监测方法
        6.1.2 动态检测方法
    6.2 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路基冻胀变形监测分析
        6.2.1 路基变形监测试验段工程简介
        6.2.2 路基冻深统计分析
        6.2.3 冻胀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6.3 水泥稳定碎石基床地段动态响应检测分析
        6.3.1 不同时间对比
        6.3.2 不同线路对比
    6.4 特殊冻胀地段应急处理措施
        6.4.1 调低型扣件及撤垫板措施
        6.4.2 预垫板作业
        6.4.3 预撤板作业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铁路工务工程大型养路机械化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施工质量控制
    2.2 施工过程控制基本原理
        2.2.1 施工质量控制系统
        2.2.2 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管理
第三章 影响大型养路机械施工质量因素分析
    3.1 铁路工务养护的重点与难点
    3.2 影响线路捣固因素分析
    3.3 影响道岔捣固因素分析
    3.4 影响钢轨打磨因素分析
    3.5 不同作业条件下的区别
第四章 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4.1 线路捣固质量控制关键点
        4.1.1 保持机械状态良好
        4.1.2 输入适当的基本起道量
        4.1.3 及时修正横向水平
        4.1.4 选择适当的抄平方式
        4.1.5 选择适当的拨道方式
        4.1.6 D08-32型捣固车的实际应用
    4.2 道岔捣固质量控制关键点
        4.2.1 单开道岔捣固
        4.2.2 可动心道岔捣固
        4.2.3 交叉渡线道岔捣固
        4.2.4 YCD-4型液压道岔捣固机的实际应用
    4.3 钢轨打磨质量控制关键点
        4.3.1 曲线地段打磨
        4.3.2 直线地段打磨
        4.3.3 桥梁上打磨
        4.3.4 隧道内打磨
        4.3.5 道岔打磨
        4.3.6 PGM-96C型钢轨打磨列车的实际应用
    4.4 动力稳定质量控制关键点
第五章 优化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的建议
    5.1 作业控制项点和组织流程
    5.2 作业程序及进度控制
        5.2.1 施工准备
        5.2.2 封锁作业
        5.2.3 进度控制
        5.2.4 施工配合
        5.2.5 应急处置
第六章 施工质量控制实践研究
    6.1 案例介绍
        6.1.1 施工概况
        6.1.2 线路钢轨重点病害调查
    6.2 打磨方案
        6.2.1 打磨内容与方法
        6.2.2 施工注意事项
        6.2.3 特殊地段作业方法
    6.3 钢轨打磨技术要求
        6.3.1 钢轨廓形
        6.3.2 钢轨轨头纵向项目
        6.3.3 钢轨打磨面宽度
        6.3.4 钢轨接触光带
        6.3.5 钢轨打磨面发蓝带
        6.3.6 周期性砂轮磨痕
    6.4 线路钢轨打磨作业程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季冻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2章 沥青混凝土结构层力学响应
    2.1 沥青混凝土层的温度应力
    2.2 约束温度应力试验
    2.3 温度应力有限元模拟
        2.3.1 基本假设
        2.3.2 热力学参数和材料参数取值
        2.3.3 热力学参数验证
        2.3.4 路基初始温度场模拟
    2.4 温度应力模拟
    2.5 厚度和降温周期对温度应力的影响
    2.6 基床弹性模量对温度应力的影响
    2.7 冻融劈裂强度
    2.8 抗冻极限
    2.9 沥青混凝土结构层疲劳损伤
        2.9.1 疲劳极限
        2.9.2 控制应变
        2.9.3 考虑冻融循环的疲劳损伤检算
    2.10 沥青混凝土层应变疲劳检算
    2.11 本章小结
第3章 沥青混凝土基床力学特征及设计参数研究
    3.1 车辆荷载
        3.1.1 无砟轨道荷载模式
        3.1.2 动力影响系数(?)
        3.1.3 荷载计算模型
    3.2 基床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
        3.2.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路
        3.2.2 三维有限元方法求解力学响应的基本过程
        3.2.3 路基基床有限元计算模型
    3.3 路基动应力分布
        3.3.1 荷载应力纵向分布规律
        3.3.2 荷载应力横向分布规律
        3.3.3 荷载应力横向分布规律
    3.4 动应力沿深度的衰减
    3.5 路基面简化模型
    3.6 动应力沿深度的衰减
        3.6.1 计算方法
        3.6.2 计算结果
    3.7 基于累积变形效应的基床厚度设计
        3.7.1 填料累积变形状态
        3.7.2 基床厚度优化设计
    3.8 基床结构设计检算原则
    3.9 基床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3.10 本章小节
第4章 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室内模型试验
    4.1 模型试验设计
        4.1.1 模型整体设计
        4.1.2 模型箱
        4.1.3 温度控制系统
        4.1.4 加载系统
        4.1.5 加载板与荷载施加
        4.1.6 传感器布设
    4.2 模型填料基本物性参数
        4.2.1 基床底层填料
        4.2.2 基床表层填料
    4.3 模型填筑与压实
        4.3.1 填筑模型
        4.3.2 压实系数检测
        4.3.3 地基系数K_(30)检测
    4.4 试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4.4.1 模型Ⅰ试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4.4.2 模型Ⅱ试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4.4.3 模型Ⅲ试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4.4.4 试验过程中温度沿深度的变化规律
    4.5 位移的温度影响修正
        4.5.1 传感器温差修正
        4.5.2 位移杆温差修正
    4.6 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
    4.7 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变形
        4.7.1 模型Ⅰ累积塑性变形
        4.7.2 模型Ⅱ累积塑性变形
        4.7.3 模型Ⅲ累积塑性变形
    4.8 振动速度沿深度的变化
    4.9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静态检测理论与精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轨道不平顺概述
        1.1.1. 轨道不平顺的类型
        1.1.2. 轨道平顺性问题的理论研究现状
        1.1.3. 平顺性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
        1.1.4. 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依据、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2.1. 研究依据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2.4. 主要贡献
第2章 高速铁路的轨道不平顺相对测量技术与精度分析
    2.1. 高速铁路轨道的平顺性状态管理与管理标准
        2.1.1. 国外的轨道平顺性状态管理
        2.1.2. 我国的轨道平顺性状态管理
    2.2. 0 级轨道检查仪及其相对测量技术简介
        2.2.1. 0 级轨道检查仪
        2.2.2. 相对测量技术原理简介
        2.2.3. 相对测量精度的要求
    2.3. 静态轨道不平顺的数学定义
        2.3.1. 水平/轨距、高低/轨向不平顺的定义
        2.3.2. 不同横截面参数变化率的不平顺定义
    2.4. 轨道几何尺寸的动静检数据偏差的分析
        2.4.1. 动静检数据偏差及其空间时域原理
        2.4.2. 动静检轨向不平顺的检测
        2.4.3. 动静检数据偏差的原因分析及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铁路的轨道不平顺绝对测量技术与精度分析
    3.1. 轨道不平顺与绝对测量模型
        3.1.1. 静态轨道不平顺模型
        3.1.2. 绝对测量的极坐标模型
    3.2. 绝对测量的测量中误差分析
        3.2.1. 轨道坐标偏差数据的误差分解
        3.2.2. 绝对测量模式下同一测站内的轨道平顺性控制精度分析
        3.2.3. 绝对测量模式下不同测站间的轨道平顺性控制精度分析
        3.2.4. 绝对测量模式下轨道平顺性控制的其他影响因素
    3.3. 绝对测量模式下的轨道平顺性控制能力评定
        3.3.1. 绝对测量模式下轨道平面平顺性的测量中误差
        3.3.2. 现场实验及其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中点弦测法的矢距计算通式及其特性
    4.1. 无砟轨道平顺性评价方法及其数学模型
        4.1.1. 无砟轨道平顺性评价方法
        4.1.2. 无砟轨道平顺性测量的数学模型
    4.2. 基于中点弦测法的轨道矢距计算通式
        4.2.1. 轨道检查仪长波不平顺的扩展算法
        4.2.2. 基于中点弦测法的轨道矢距计算通式
    4.3. 中点矢距与矢距差算法的特性分析
        4.3.1. 频域特性
        4.3.2. 误差分析
        4.3.3. 中点弦测法的长波特性
    4.4. 高铁轨道平顺性的 150m/300m 校核及其快速测量
        4.4.1. 150m/300m 矢距差校核的测量方法与数学模型
        4.4.2. 150m/300m 矢距差校核的特性
        4.4.3. 150m/300m 矢距差校核的快速测量
    4.5. 基于中点弦测法的轨道矢距计算通式的仿真
        4.5.1. 基于 10m 弦中点矢距的 5m/30m 矢距差校核
        4.5.2. 基于 10m 弦中点矢距的 150m/300m 矢距差校核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平顺性的高铁无砟轨道精调技术的研究
    5.1. 现有高铁无砟轨道的精调技术
    5.2. 既有的基于内部几何尺寸的轨道精调技术
        5.2.1. 绳正法原理与操作
        5.2.2. 绳正法整道的性态与误差分析
        5.2.3. 绳正法在高铁曲线整正中的适用性
    5.3. 平顺性的相对精调的基本思路
        5.3.1. 不平顺的向量模型
        5.3.2. 轨道平面整正的迭代算法
        5.3.3. 最优松弛因子的确定
        5.3.4. 迭代计算的收敛速度及初值问题
    5.4. 关于长波不平顺的监控
    5.5. 计算机仿真与现场实验
        5.5.1. 计算机仿真
        5.5.2. 无砟轨道新线精调现场规模试用
        5.5.3. 无砟轨道既有线日常养护维修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有砟轨道相对测量调轨及其长波整道工艺
    6.1. 有砟轨道整道的技术特点及相对测量调轨技术的应用
        6.1.1. 有砟轨道整道的技术特点
        6.1.2. 长波不平顺及其测量
        6.1.3. 有砟轨道的相对测量调轨技术的应用
    6.2. 有砟轨道整道相对测量调轨现场规模试用
    6.3. 基于相对测量调轨的轨道长波不平顺整道工艺
        6.3.1. 轨道长波不平顺整道流程
        6.3.2. 轨道长波不平顺的快速测量
        6.3.3. 相对测量调轨内业流程
    6.4. 长波不平顺整治现场试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点云信息的既有铁路状态检测与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既有线勘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3 轨道几何形位检查及质量状态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目前还需要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地面激光扫描仪设备选型及应用可行性分析
    2.1 概述
    2.2 适用于既有铁路检测地面激光扫描仪选型
        2.2.1 三维激光扫描仪类型选择
        2.2.2 试验用扫描仪选型
    2.3 三维激光扫描仪实测精度初探
        2.3.1 仪器选择
        2.3.2 实验流程
        2.3.3 精度分析
    2.4 铁路初始实验
        2.4.1 确定数据采集密度
        2.4.2 仪器选型
        2.4.3 试验流程
        2.4.4 数据处理
        2.4.5 精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铁路三维激光扫描施测方案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路段选取
    3.3 数据采集密度确定
    3.4 施测流程
        3.4.1 控制点布设
        3.4.2 施测方案
    3.5 点云数据处理及精度分析
        3.5.1 点云数据拼接
        3.5.2 数据精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路点云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预处理技术
        4.2.1 多视拼合
        4.2.2 噪声去除
        4.2.3 消除冗余
        4.2.4 点云数据封装
    4.3 线路点云数据提取技术
        4.3.1 轨向数据提取
        4.3.2 道床断面数据提取
        4.3.3 线路检测及评价应用
    4.4 基于曲率变化率的线路轨向静态检测方法研究
        4.4.1 曲率分析
        4.4.2 曲率变化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点云信息的既有曲线整正算法设计
    5.1 概述
    5.2 基于坐标测量的既有曲线整正算法
        5.2.1 坐标计算方法
        5.2.2 基于坐标的既有曲线整正算法
    5.3 基于轨检车检测数据的曲线整正方法研究
        5.3.1 曲线整正计算模型
        5.3.2 基于轨检车数据的曲线半径估计方法
        5.3.3 整正计算数据修正
        5.3.4 基于轨检车数据的曲线整正计算流程
    5.4 基于点云信息的曲线整正方法
        5.4.1 曲率变化率超限原因分析
        5.4.2 点云信息支持下的曲率变化率分析
        5.4.3 基于点云信息的既有线曲率变化率超限整正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道岔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6.1 概述
    6.2 道岔动静态检测
        6.2.1 道岔轨道静态几何尺寸检查
        6.2.2 道岔动态几何尺寸检查
    6.3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道岔检测方案设计
        6.3.1 施测方案
        6.3.2 试验过程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1 数据预处理
        6.4.2 数据后处理
        6.4.3 测量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富水岩溶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富水岩溶隧道处治方法
    2.1 概述
    2.2 预注浆加固技术
    2.3 释能降压技术
    2.4 结构处理
3 斗磨隧道富水充填溶腔处治技术研究
    3.1 概述
        3.1.1 施工实地情况
        3.1.2 超前钻孔及地质预报揭露溶腔形态
        3.1.3 斗磨隧道D1K842+697充填型溶腔施工难点
    3.2 处理方案比选
    3.3 斗磨隧道富水充填区帷幕注浆技术
        3.3.1 实际工况模拟
        3.3.2 注浆参数优化研究
        3.3.3 帷幕注浆设计
        3.3.4 帷幕注浆施工
    3.4 注浆压力、注浆量研究
    3.5 注浆段开挖方法
    3.6 小结
4 大独山隧道富水溶腔处理技术
    4.1 大独山隧道工程概况
    4.2 大独山1#横洞平导工区现场施工
        4.2.1 现场施工记录
        4.2.2 工程难点
    4.3 方案比选研究
    4.4 释能降压方案
    4.5 平导防排水结构处理
    4.6 小结
5 丫口寨隧道下穿明河浅埋段施工技术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主要工程难点
    5.3 下穿明河段施工风险
    5.4 国内类似工程案例分析
    5.5 丫口寨隧道明河段河流整治
        5.5.1 可行处理方案
        5.5.2 方案比选
    5.6 小结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大拨量曲线在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中的整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应用技术研究[D]. 单祖胜.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汉宜铁路路桥过渡段不平顺性问题分析及处置措施研究[D]. 郭涛.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国道109线那曲至羊八井段路基冻害健康状态评价与防治研究[D]. 杨海鹏. 长安大学, 2021
  • [4]轨道交通道岔病害类型以及产生原因分析[J]. 魏琪琪.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01)
  • [5]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与轨道平顺性控制研究[D]. 杨国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6]铁路工务工程大型养路机械化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张月贤.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7]季冻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力学特性研究[D]. 刘亚坤.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8]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静态检测理论与精调技术研究[D]. 魏晖. 南昌大学, 2014(05)
  • [9]基于点云信息的既有铁路状态检测与评估技术研究[D]. 韩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15(11)
  • [10]富水岩溶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 邢绍川.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无缝线路铺设前期工程中大面积曲线的修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