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体育赞助陷阱

谨防体育赞助陷阱

一、当心体育赞助陷阱(论文文献综述)

谢安民[1](2020)在《精英能动、双轨治理与新乡贤交往空间生产 ——浙江省乡村礼堂建设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世纪以来,农村文化礼堂的兴起是乡村社会公共生活的最为显眼的变化。它起初是浙江北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发行为,十八大前后被浙江、河南、湖北等省在属地农村推广,2019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一项乡村治理国家政策。在此过程中,礼堂建设主体事实上一直是新乡贤。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可,文化礼堂乃是当下最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但是,就其形成机制而言,已有研究往往与政府宣传策略一致强调普通村民的行为意义,而无视或者低估了乡村精英的参与作用。它们也未看到乡村精英内部互动关系对礼堂公共空间的直接影响,也即后者产生于既定的乡村治理格局之下。基于浙江省新乡贤参与礼堂建设案例,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本世纪以来的乡村精英角色、乡村治理格局的变迁如何影响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生产?乡村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构建,是乡村治理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多数学者使用广义公共空间概念,它的主体是抽象的人。有关研究因为过于空泛,不太具有现实分析力。少数学者使用了狭义公共空间概念,它的主体是各种乡村行动者。但是,这些研究对于乡村精英作为公共领域行动者的动机及意义分析都不太明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乡村公共空间总是直接形成于一定的乡村治理格局之中。在大多数研究中,本世纪乡村治理格局总体上仍被归为改革后的乡政村治模式。其结果是,忽略了乡村两级多种治理主体之间的交错关系。有少数学者试图避免这种简化倾向,转而认为近二十年时期形成了新双轨政治模式。然而,实际上仍未根本摆脱乡政村治论的影响。当然,这些文献包含的乡村精英角色分析,正是探讨乡村治理格局之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关系的核心内容。乡村精英研究一般存在三种视角:国家附属论、国家与社会中介论和地方精英能动论。对于新乡贤这一新兴乡村精英研究的主流视角相当于中介论。实际上,能动论更为符合近年来新乡贤的去国家化的命名及其实际的治理主导者形象。本研究运用“地方精英能动论”、“双轨治理”和“交往型公共领域”框架,分析本世纪以来新乡贤动员地方文化和社会、经济和政治资源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确认其在乡村治理格局中的公共权威,主导构建新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过程。在乡村礼堂建设过程中,新乡贤总体上相对于基层政府官员属于交往行动者,但是相对于普通村民较多扮演了策略行动者的角色。在新乡贤群体内部,村两委干部相当于策略行动者,乡村文化人、老党员、老干部和经济能人等相当于交往行动者,他们之间是一种策略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对于乡村治理格局,进而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起承转落有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资料为浙江政府官方评选的省市两级、两届“最美文化礼堂人”共126人的事迹介绍材料,他们包括村干部、乡村文化人、退休或在职教师、退休干部、经济能人、志愿者等。本研究还使用了笔者在浙江文化礼堂发源地A县的4个村庄的田野调研资料,以及二手收集的浙东南H县的6个村庄资料。本研究认为,新乡贤乃是与传统士绅相似的非正式的能动性的乡村精英,他们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复合双轨”中的公共权威。在政府规划乡村礼堂建设机遇下,新乡贤主要出于个人自身文化需求、村庄治理诉求和宗族吸引等,全面参与了乡村礼堂的规划、筹资和设计的各个过程,并将其构建为自身群体的文化交往的公共空间,为其文化权威的建树奠定了物质性和组织性基础。这种公共空间具有泛文化的特征,可称之为“新乡贤交往空间”。它是指处于基层政府与普通村民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在其中,新乡贤占据了事实上的主导地位,并从基层政府和普通村民两边获取象征性或实质性的文化认同。这种公共空间形式上表现为政府和村民的中介领域,但是在根本上仅代表新乡贤自身。目前,“新乡贤交往空间”发展还不充分,它既受基层政府外部支持,又受其控制,更主要的是,它为新乡贤群体内部权力关系所限制。然而,它有可能丰富未来乡村社会的非正式治理制度。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是阐明了“新乡贤交往空间”兴起的社会本质,论证了其赖以形成的“双轨治理”的直接条件和“精英能动”的根本条件,为在乡村社会中调适经典公共领域理论提供了个案。本文的“新乡贤交往空间”明显不同于国内农村研究中的以普通村民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而与海外中国研究中的“文化网络”、“士绅社会”有所相似。不过,新乡贤交往空间并不拥有“士绅社会”的特权功能,而更多地是文化性公共空间,它是当代乡村“文化网络”的组成部分,存在一定的乡村社会有效治理潜力。“新乡贤交往空间”有别于西方社会实际存在的“宰制型公共领域”,也不是规范意义上的“自由型公共领域”,而是“教化型公共领域”。这些发现,使得本研究同时具有为实现乡村治理振兴提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陈曦[3](2019)在《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日本人西片朝三在大连创办的《满洲报》,1922年7月24日创刊,1937年7月31日停刊,历时15年,一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满洲报》前身是“满铁”机关报《满洲日日新闻》的汉文版。《满洲报》独立创刊后,以“民办”报纸的身份存在,却又和日本殖民机构“满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力于完成文化殖民的使命。为落实“以文化的力量图两国民众的亲和”的“官方”要求,《满洲报》以副刊为最佳载体,成功吸引读者并将殖民意识潜移默化地输出。《满洲报》共创办副刊25个,数量和版面多,内容丰富,且极具影响力,既完成了殖民政治赋予的使命,又带动了报纸发行量迅速增加。《满洲报》的创办获得了极大成功。1937年,《满洲报》基本完成了日本在东北前期文化殖民的任务,在历史潮流中走向终结。《满洲报》的命运紧紧与日本殖民东北的步伐联系在一起,力图实现“中日亲善”的文化殖民目标,为伪满洲国的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同时代日本殖民机构的“官报”不同,《满洲报》以“民办”报刊特有的亲民风格,立足报业市场,广受认可。《满洲报》副刊的文字,保存了当时殖民社会的丰富形态,是还原日本在东北进行文化殖民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学术界对伪满时期报纸研究越来越重视,但主要集中在对《盛京时报》的研究,《满洲报》研究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目前,仅有的一些关于《满洲报》副刊的研究,也只限于文学方面。政治文化以媒介为载体传播时,恰恰可以被视为媒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的视角,给我们从大众媒介中勾勒出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形体提供了可能。本文在政治文化视角下,将《满洲报》副刊作为研究对象,来揭开日本对东北殖民的“冰山一角”。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殖民东北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后日本加速殖民,伪满洲国建立,形成了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殖民历史时期。因此,本文将《满洲报》的研究时间起点定为1931年。论文对《满洲报》副刊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把每种副刊的办刊详情,进行细致的整理挖掘。整篇论文的章节按照《满洲报》副刊类别和具体副刊展开。文章将针对重点副刊,分析特色、解析内容,从政治文化角度总结其文化殖民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满洲报》副刊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殖民,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是话语表达“去中国化”,割裂既有的国家认同,进而达到让殖民地人民广泛认同“满洲国”的目的;二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思想”,以教化手段,将东北人民在思想意识上奴化,塑造成合格的“满洲国民”。从政治文化视角看,《满洲报》副刊上有着清晰的政治言论表达界限,政治议题围绕“中日满”三个“国家”的概念展开,在构建“满洲”是“国家”这样的判断上不遗余力,同时,将“满日”关系形成“亲善”、“友邦”这样清晰表达。从对“满洲国”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出发,《满洲报》政治副刊、儿童副刊、妇女周刊、体育副刊,从各自不同读者群体出发,试图塑造殖民统治下不同类人群的共同政治人格,形成个人对“满洲国民”的身份认知和价值认同。在殖民的政治生态下,《满洲报》副刊总体上折射了特有的殖民政治文化,成功向民众输出权力主导的价值取向。其中,文艺副刊稍显特殊。文艺副刊通过文学叙事,全方位生动展示了伪满洲国的社会形态,其中夹杂诸多世俗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同时也透露出迷茫和消沉的社会情绪。文艺副刊中,有些文学作品已经出现与其他副刊思想主旨相背离的叙事,试图戳破充满希望的“王道”国家的政治幻象,由此生发出对殖民的不满与反抗情绪。可以说,《满洲报》副刊中唯有文艺副刊显示出疏离殖民政治的现象,甚至出现对殖民的抵抗力量。总之,《满洲报》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一份重要报纸,成为当时社会形态的缩影,让我们得以窥探殖民政治文化在伪满洲国蔓延深入的过程。

葛晓丽[4](2019)在《算法时代信息传播伦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算法技术作为大数据时代最为常见的技术之一,活跃在互联网平台,致力于数据收集、分析、重组、分发等各项工作,将海量数据库的数据资源价值最大化。一方面,算法技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社会中“信息过剩”的困境,挖掘了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使得信息社会的信息传播更为便捷、高效和精准。另一方面,算法技术的发展缺陷和政治、商业资本力量的介入又迫使算法技术将信息社会推进了新的信息传播伦理困境,对人类造成了新的社会困扰。同时由于对新兴技术强大力量的盲目崇拜,人类开始陷入算法技术的迷思陷阱,甚至引发对人工智能未来的焦虑与恐慌。本文通过对信息社会传播伦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和对相关文献作品的文本研究分析,对传播伦理困境个案进行深度剖析,在探究信息社会算法机制的由来与发展流变的基础上,从鸟瞰式全景视角出发,对信息传播伦理困境现象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解读。信息社会下,网民的知情权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但同时也在被诸如搜索引擎、微博热搜等算法技术所操控,网络世界“拟态环境”的塑造变得更为便捷和隐蔽。知情诉求难以满足,公民的隐私也形同虚设。算法技术以服务为名收集公民隐私,换来的是公民的隐私数据用于深度的数据挖掘和数据监控。算法机制的强大学习能力和传播能力,使得算法偏见较于普通偏见更易传播,影响更大。算法机制的数据歧视会导致网络“杀熟”和行为歧视更为普遍且隐蔽。算法编辑、算法推送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性受到挑战,还导致了“过滤泡”、“信息茧房”等一系列新的新闻传播伦理困境。同时算法透明度的平衡遭遇现实困难、算法监管的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算法时代信息传播伦理困境的发生。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算法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包括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对传播效果的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人类社会变得更为便捷。认为人类对待算法技术的态度应该是理性的、积极的,平衡算法技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倡导在价值理性中弘扬人的价值,明确人之于工具的主导地位,警惕人类沦为算法工具的奴隶。对于算法的监管提倡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动态监管模式,结合技术自治和法律强治双管齐下的治理办法。

范定希[5](2017)在《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在B2B品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B2B企业的品牌意识一直淡薄,中国制造带给全球的感觉只是一个加工基地,在研究B2B领域的学者、专家抑或是广告公司,也都寥寥无几,但与其对立的则是,世界前十大品牌,有近一半是B2B品牌,而B2B天生的与众不同性,要求我们不能再用B2C的研究方法去架构他们,但国内大部分企业都还未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而相关的研究理论也处于初期阶段。基于此,本文对B2B品牌化的形象构建传播进行了梳理。与B2C的以态度感知为主的形象构建传播方式不同的是,B2B企业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构建传播。为了能更好地找到B2B顾客所需要的价值标准,本文以定位理论为核心方法论,根据B2B市场特有的规律和品牌营销传播特征,总结形成了以实效为导向的“B2B品牌价值理论”的品牌形象建构方法。本文从B2B环境的改变及问题的提出开始,对B2B品牌形象的基本概念、价值、问题的理论阐述。针对与B2C品牌认知的不同,对B2B品牌化的认知误区、差异化及环境变化进行了相关描述。接下来则研究了品牌心智模式的基本运行规律及B2B品牌价值系统模式的提出。内容的核心是阐述B2B品牌建构传播的战略选择、品类聚焦、差异化定位、运营配称系统、价值传播、品牌管理的价值系统模式。案例分析则选取Intel和锦湖日丽两个典型的B2B品牌。最后则是本文研究结论的阐述,表述了本文的创新及理论贡献。本文对B2B品牌化建构的具体操作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工具、模型及举措,从而为B2B品牌如何有效创建、如何基业长青,保持长久活力提供了帮助与建议。本文认为B2B品牌的市场基础是小众化。与B2C感性观念的不同,B2B品牌则更偏理性的价值观念。在品牌传播方面,B2B品牌更全面化。B2B品牌更注重公司品牌而非产品品牌。此外,B2B品牌形象是价值系统的构建。这些都为B2B企业如何更好的创建强势品牌提供了战略指引与方向。

高查清[6](2017)在《论译者忠实观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文中认为自上个世纪末起始,翻译理论界掀起了一股否定忠实之风。不少人以谈忠实为耻,说“叛逆”为荣,似乎不说“叛逆”就不“学术”,不行“叛逆”就非“翻译”。从本质上说,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或文字忠实地表达出另一种语言或文字所说或写的内容,其终极目的是要完成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言语之间的沟通,促成双方相互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对于源语信息的扭曲或损伤,都会影响交流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导致交际失败。职是之故,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本的忠实至关重要。不管是研究翻译理论还是从事翻译实践,都离不开对忠实翻译原则的理解、把握和坚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忠实翻译原则乃马之缰、船之舵。有了它,翻译才有一定的参照标准,译者也才有一定的追求方向;反之,如果没有或者否定忠实翻译原则,那么,翻译实践势必变成了译者自行其是、随心所欲的实验场甚至游乐场,读者也根本无法知道自己所阅读的所谓“译作”中哪句话为作者所说、哪句话乃译者杜撰,到最后,可能连作者的“真话”读者都难信其真了。这不仅仅是读者的不幸,更是译者乃至翻译本身的不幸。所以,对一定忠实翻译原则的遵循与坚守是一件必然也是必须之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译文质量的高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说到底还是要取决于译者,所以,对于译者正确的忠实观教育,是保证翻译质量、发展翻译事业的源头和起点。在翻译教学中,必须让译者明白,不管是从翻译的本质和功用来说,还是从伦理和目的的角度来看,忠实是翻译的生命线,是翻译须臾不可离的灵魂。不管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不管是“归化”翻译法还是“异化”翻译法,不管译者如何发挥其主体性,都始终不能丢开“忠实”这一根本原则。抛开忠实,就等同于否定翻译本身。正因如此,在跨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仍且成为教育领域一种常态的今天,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所有外语教育工作者,为了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关注翻译活动对于“忠实”原则的遵循与坚守,必须要在翻译人才教育培养的源头和起点加强译者忠实观教育。这也是撰写本文的主因。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陈述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有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了与该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并分析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阐明了作者的研究思路、运用理论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正确认识翻译本质是译者忠实观教育的基础”从翻译的本质、功用谈起,以翻译史上出现的文质之争、直译意译之争等重大争论皆因译文是否忠实而起为例,教育译者忠实乃翻译的本质要求。第二章“译者伦理与译者忠实观教育”从译者伦理的角度,教育译者作为“中间人”,有忠实传达委托人信息的义务。虽然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有时要面临忠实于作者、读者、委托人,或者是自己翻译理想的选择,但从根本上说,这几者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协调一致的关系。“归化”与“异化”翻译方式同样也是辩证统一,只要秉持忠实原则,二者之间就可以相互促进。第三章“加强译者的文’本’意识教育”论述了不同性质的文本对于忠实翻译的不同要求(比如文学性文本要求译出文本中的“美”,而非文学性文本则对译文的准确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从文本特征的角度教育翻译人才要以“文(本)”为“本”,树立正确的“文本意识”,培养熟练分析文本类型并将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体现于译文之中的能力。第四章“培养翻译人才妥善应对翻译环境的能力”阐释了影响忠实翻译的文本外因素,说明政治、民族、文化、宗教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会对忠实翻译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育译者要排除外界干扰,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自己的翻译理想,拒绝做“线牵木偶”。第五章“译者须正确认识并合理发挥其主体性”从分析译者主体性的本质入手,批驳国内外一段时间以来对于译者主体性的一些错误认识,重点驳斥翻译理论界宣扬“叛逆”思想的相关论调,论证它们对于翻译的危害,教育译者要正确理解并合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为忠实翻译服务。第六章“培养翻译人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从翻译批评的角度,论证了翻译批评对于忠实翻译的保障作用。忠实翻译不能完全依靠译者的自觉性,而是要有健康、严肃的翻译批评,要在翻译界形成一种批评氛围。教育译者不仅要虚心、诚恳地接受翻译批评,并且也要积极地参与翻译批评,惟其如此,忠实翻译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译者忠实观教育进行总体性的归纳总结,肯定正确的翻译忠实观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于翻译事业、对于译者教育与成长的重要价值,并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译者忠实观教育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晋艺菡[7](2017)在《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向消费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大众对于广告的依赖与关注不断增强,广告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分为正负两方面:其一,广告失范现象频发,使社会效益遭受侵害。其二,一些广告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问题融入主流视野。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现阶段,相应研究极为缺乏,这使得广告舆论引导缺乏实际的指导。因而,进行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研究是研究发展与深化的必然。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研究意图回答三个问题:(1)广告舆论有哪些社会功能;(2)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的作用机制为何;(3)广告舆论社会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如何引导。解答这些问题,可以为实现社会控制、抑制广告舆论负功能的发挥、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提供依据与策略。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先对广告舆论及其社会功能的本质内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的边界,夯实研究基础。同时,本文对分析范式进行了探求与确立,以进行规范的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研究。首先,通过对既往舆论研究的梳理,对现有广告研究中的舆论观点进行提炼,对现有广告舆论观点进行取舍,结合社会现实,本研究得出广告舆论概念:广告舆论是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经共同知觉人群互动、协调而产生的基于共同利益的整合性意见。并且,研究将之与宣传、新闻舆论、网络舆论的概念的区别进行了说明。同时,并非所有的广告传播活动均会导致广告舆论的产生,本研究也对广告舆论的形成及标志进行了研究,得出广告舆论形成的三个标志:(1)意见的数量——占据社会共同知觉人群的较大比例;(2)舆论的稳定性——存在整合的表象;(3)意见向量——个别意见方向上达到一定强度。以此为依据,来区分形成广告舆论的广告传播活动与普通的广告传播活动。其次,本研究通过对“功能”一词在不同语言、语境中的表意梳理,对“功能”概念的综述,得出社会功能必要性、客观性、系统性的概念边界,给出广告舆论社会功能概念:广告舆论社会功能是广告舆论系统服务于必要的系统整合的内在属性作用于社会系统的客观结果。最后,基于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本文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具有针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可以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系统是一个事实,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相互依赖、共生,结构是功能的前因,功能是结构的结果。该理论体系的使用是基于广告舆论特征的必然选择,也存在对弊端进行规避的弹性空间。同时,本文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说明,对社会功能的分析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得以实现,即要对广告舆论系统要素及必要性要素进行探索。具体来说,本研究分为三个研究步骤,并得出相应结论:(1)提炼广告舆论系统的结构性要素,得到系统要素假设。基于理论推导,本文将广告舆论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广告信息资源、广告信息主体、广告信息环境,并对各层次中观层面的下设要素进行细化,得出广告舆论系统层次与结构性要素的初级假设,亦作为后续研究的分析框架;(2)选取形成广告舆论的案例,以多案例研究对系统要素假设进行验证与扩展,也为后续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提供线索。结合三个案例的分析,研究对广告舆论系统要素进行了修正:广告信息资源层次包含“问题”、“意见”,广告信息主体层次包含“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受众”、“意见领袖”、“其他官方机构”,广告信息软环境包含“主流思想”、“可讨论性”、“相关规制”。研究也分析了每个案例中广告舆论的形成过程,为结构性要素作用于社会系统的过程与途径提供线索;(3)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的AGIL理论对广告系统功能发挥条件进行分析,对广告舆论系统服务于必要的系统整合的内在属性进行确定。通过细致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适应条件下,系统的内在属性为信息设定的受众取向、网络媒介的全面介入、对主流思想的妥协与抗争。目标条件下,系统的内在属性为信息资源与广告目标的契合、优化广告创意与表达、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意见叠加与权威认证。整合条件下,系统的内在属性为可控性信息主体的通力合作、激励受众参与互动。维模条件下,系统的内在属性为信息的可讨论性、传播中的风险控制。依据上述结论,本文得出了研究的前两个研究问题的答案。即,总结了系统内在属性作用于社会系统的客观结果与过程,得出广告舆论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结论:(1)镜像功能,表现于对共同知觉人群的特征描述、对社会主流思想与思想变革的反映、对媒介技术发展与革新的体现,并具有以广告目标为核心的作用机制;(2)民意呈现功能,主要表现为刺激意见表达与意见互动,并具有以传播为核心的作用机制;(3)建构功能,可以建构人的自我与建构新的关系,并具有以利益为核心的作用机制;(4)整合功能,可以整合广告产业链、整合社会思想与行为,并具有以理性为核心的作用机制。结合上述结论与其作用于社会中的具体效果,本文回答了第三个研究问题。本文认为广告舆论的负功能主要为:(1)阻碍新闻媒介社会效益的发挥;(2)破坏双元市场结构;(3)对相关人群的利益损害;(4)激化社会矛盾。并且,本文在说明中对各负功能产生的关键性要素进行了提炼。为实现社会控制、抑制负功能发挥、促进正功能发挥,需重视广告舆论引导工作。广告舆论引导工作分为对广告镜像功能与民意呈现功能的把控,和对广告舆论整合功能与建构功能发挥的控制两个层次。着眼于四项广告舆论社会功能作用机制的核心,本文提出了四个相应的广告舆论引导建议:(1)由管理转向合理利用;(2)加强主体要素的相关规制;(3)壮大“第四种力量”;(4)规范意见领袖与权威认证机构的行业发展。

万茵[8](2015)在《时政记者》文中指出引子《柳志忠:从部长到死囚》在《深度调查》栏目播出之后,神州电视台的出镜记者李晓婧便一夜成名。一个初闯京城的姑娘,轻而易举地就浪得如此虚名,作为她的伯乐,短暂的欣慰过后,我在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愤怒。在电视台一楼大厅一角的咖啡座里,我约见了李晓婧。"你成名了,祝贺你。"本想调侃一下她说"你成‘名记’了",但话已滚到舌尖,觉得不够庄重,临时就咽了回去。"应主任,谢谢,您不给我机会,我今天什么都没有。"

王琰[9](2014)在《天才歧路》文中提出1.少年游青城是座古老的城市,一条运河穿城而过。高大的拱形石桥横跨运河,几乎每隔几条街就有一座。一眼望去,青城没什么高楼大厦,全是一排排平整低矮的白房子,白墙黑瓦,宁静得近乎肃穆。青城人爱走路,边走边聊天,语速平淡缓慢,落进小巷深处,很快被一巷的幽静吞噬。许氏祖孙最初落脚的地方,是在城北下只角的一条运河边上。那些临河而筑的房子也算白墙黑瓦,大多已陈旧不堪,给人简陋、破烂、寒酸之感。他们的房间总共只有九平米,前后没有窗户。刚搬进去,许氏一个人忙前忙

陈世旭[10](2010)在《井·水和月亮》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一李贺一早就接到一个手机短信:本市海景大酒店(五星级)急招兼职男女公关(性服务),须体健貌端,18至40岁,月薪3万,当天结算。以下是手机号,落款是吴经理。这类信息都是冒名的,李贺顺手就给海景大酒店的总经理吴天明转发了过去,完了,自己忍不住笑起来,他能想象出吴天明接到这短信之后气疯的

二、当心体育赞助陷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心体育赞助陷阱(论文提纲范文)

(1)精英能动、双轨治理与新乡贤交往空间生产 ——浙江省乡村礼堂建设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分析框架
    1.4 资料方法
    1.5 本文观点
2.精英的转换
    2.1 传统士绅
    2.2 民国新乡绅
    2.3 集体农村干部
    2.4 改革后新乡贤
3.“双轨”的重建
    3.1 平衡双轨
    3.2 长单轨
    3.3 强单轨
    3.4 复合双轨
4.礼堂的复兴
    4.1 传统礼堂
    4.2 近代礼堂
    4.3 农村礼堂
    4.4 文化礼堂
5.新乡贤的参与
    5.1 规划选址
    5.2 规模设计
    5.3 建设筹资
    5.4 布局展陈
6.内在的动力
    6.1 村民的文化需要
    6.2 新乡贤的文化兴趣
    6.3 村庄的治理诉求
    6.4 宗族的吸引
    6.5 女性新乡贤的作用
7.自我的限制
    7.1 村庄领导的竞争
    7.2 村两委成员的冲突
    7.3 乡村文化人的工具化
    7.4 乡村文化人的行政化
8.基层政府的策略
    8.1 行政动员
    8.2 业务指导
    8.3 被动支持
    8.4 特意排斥
9.乡村交往的重构
    9.1 “礼治”交往
    9.2 文化交往
    9.3 再组织化
    9.4 村域外交往
10.结论
    10.1 新乡贤交往空间的历史形成
    10.2 新乡贤交往空间与文化网络
    10.3 新乡贤交往空间与士绅社会
    10.4 新乡贤交往空间与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意义
        二、史料搜集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纸副刊
        二、政治文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报刊研究
        二、伪满时期的报纸副刊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主要方法
        二、框架安排
第一章 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报》
    第一节 《满洲报》十五载兴衰
        一、殖民统治下孕育而生
        二、成长为“满洲第一”
    第二节 《满洲报》的殖民“底色”
        一、西片朝三:为政治利益办报
        二、于殖民政治“功绩尤属匪浅”
    第三节 《满洲报》副刊的政治属性
        一、25个副刊的更迭发展
        二、殖民政治的呈现形态
第二章 政治副刊:建构殖民的政治认同
    第一节 《内外论潮》:中国与“满洲”的割裂
        一、四种重要的文章来源
        二、中国与“满洲”的对立形象
    第二节 《政海津梁》:“满日”的提携与亲善
        一、“中日满”之间的关系
        二、日本视角下的国际形势
    第三节 《王道周刊》:以“道德教化”美化殖民
        一、为谁的“王道”立言
        二、阐释传播“王道主义”
    第四节 结语:殖民话语下的政治幻象
第三章 儿童副刊:从“王道”到“皇道”的灌输
    第一节 “王道”浸染下的《小友乐园》
        一、纯粹的“儿童化”内容
        二、“王道”全方位的渗透
        三、赋予儿童“王道”品格
    第二节 “皇道”教育在《新小友》兴起
        一、以“科学”名义引导劳动
        二、童话:营造“希望”之国
        三、漫画:描绘“教化”故事
    第三节 结语:塑造爱国的“第二国民”
第四章 妇女周刊:“王道政治”下的“新女性”
    第一节 宣讲“王道”的“妇女观”(1933-1935)
        一、倡导“新女性”追求“解放”
        二、借“旧思想”塑造“贤妻良母”
        三、养成社会需要的“新女性”
    第二节 做战时服务的“后援团”(1936-1937)
        一、渐进式“鼓励”女性生育
        二、“御夫术”背后的思想枷锁
        三、当好孩子的家庭“教职员”
    第三节 结语:培养殖民政治的“女仆”
第五章 体育副刊:借体育礼义施“王化之行”
    第一节 报道内容与话语特色
        一、在殖民统治之下创刊
        二、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
        三、“军事化”的表达特色
    第二节 体育报道的政治诉求
        一、谋求独立的国际地位
        二、对中日态度上的反差
        三、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第三节 结语:殖民与体育“共谋”
第六章 文艺副刊:殖民政治重压下残喘
    第一节 《星期副刊》:初露批判殖民的端倪
        一、开启东北新文学的先河(1931-1933)
        二、批判和描写现实社会
    第二节 副刊更迭期:挣扎着传达呐喊声
        一、选择“抗争”的文学出路
        二、背离“王道乐土”的叙事
    第三节 《消闲世界》:殖民时代的社会图景
        一、连载小说的刊载情况
        二、小说叙事里的现实百态
    第四节 结语:殖民政治的文学叙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内外论潮》国际事件报道目录
    二、《满洲报》政治副刊时评文章目录
    三、《王道周刊》头条文章统计
    四、体育副刊竞技常识文章目录
    五、《医识》副刊头条文章目录
    六、《星期副刊》传播现代思想一览
    七、《晓野》和《北国文艺》中的社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算法时代信息传播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算法机制伦理困境现象频发
        二、论文选题的理由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个案分析法
第一章 算法塑造信息传播智能化格局
    第一节 算法的来源与界定
        一、算法的来源
        二、算法的界定
    第二节 算法塑造信息传播智能化格局
        一、算法有效整合数据资源
        二、算法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三、算法优化信息传播效果
第二章 算法时代的信息传播伦理困境
    第一节 算法时代公民知情困境
        一、竞价排名中的公民知情困境
        二、信息茧房中的公民知情困境
        三、算法新闻中的公民知情困境
    第二节 算法时代公民隐私困境
        一、数据越矩收集侵犯公民隐私
        二、数据越矩挖掘侵犯公民隐私
        三、数据越矩使用侵犯公民隐私
    第三节 算法时代数据公平困境
        一、算法的数据分析影响数据公正
        二、算法的数据使用存在行为歧视
第三章 算法时代信息传播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引发信息传播伦理问题的客观原因
        一、算法技术缺陷难以规避
        二、算法黑箱风险难以规避
        三、算法监管机制难以完善
    第二节 引发信息传播伦理问题的主观原因
        一、传播主体盲目崇拜、过度依赖技术
        二、政治、商业等人为因素操纵信息
第四章 算法时代信息传播伦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回归价值理性,提倡人机互动
        一、摒弃盲目技术崇拜
        二、强化人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 加强法律对算法技术的规制
        一、算法审查先行
        二、算法问责救济
    第三节 行业自我约束,承担社会责任
        一、加强企业自律
        二、培育公民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意义
    (一)B2B品牌形象的概念、研究目的和意义
        1.B2B品牌形象概念的含义
        2.B2B品牌研究的背景
        3.B2B品牌形象建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B2B品牌形象建构的功能与原则
        1.B2B品牌形象建构的功能
        2.B2B品牌形象构建的原则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 B2B品牌形象现状
        2.B2B品牌形象建构的主要问题
    (四)B2B品牌形象建构的理论分析
        1.国外研究相关概况
        2.国内研究相关概况
二、B2B品牌形象构建的差异化特点
    (一)B2B品牌化认知误区
        1.品牌内涵更为丰富
        2.品牌是品牌价值化综合体现
        3.品牌比关系和利益重要
        4.品牌观念是系统性观念
    (二)B2B品牌与B2C品牌的显着差异化
        1.产品形态的多样性
        2.顾客受众的集中性
        3.购买过程的复杂性
        4.营销方式的差异性
    (三)商业环境的变化对品牌创建的影响
        1.从生产为王到生产过剩
        2.移动互联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
三、B2B品牌价值系统的提出
    (一)选择过剩背景下B2B品牌的挑战
        1.品牌面临传播过度的社会
        2.媒体大爆炸下顾客的选择变化
    (二)心智模式对品牌创建的重大影响
        1.心智模式的概念及作用
        2.如何选择心智的阶梯
    (三)B2B品牌价值系统的提出
        1.B2B品牌价值系统是品牌化成功关键
        2.B2B价值系统的阐述
四、探寻价值机会——B2B品牌竞争战略选择
    (一)B2B品牌战略选择的原则
        1.战略选择的兵力原则
        2.战略选择的防御优势原则
    (二)四种B2B战略选择形式
        1.B2B品牌的防御战略
        3.B2B品牌的进攻战略
        4.B2B品牌的侧翼战略
        5.B2B品牌的游击战略
五、创建价值基础——B2B品类创新
    (一)品牌与品类的关系
        1.品类——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
        2.品类的定义与理解
        3.品牌的竞争实质是品类竞争
        4.创建品牌的本质:锁定品牌和品类
    (二)品类创新的分化理论
        1.创新的本质是分化而非融合
        2.分化是商业发展的原动力
        3.分化与市场细分的差异分析
    (三)新品类创建的问题
        1.现有市场空白是最佳机会
        2.避免品类的过度分化
        3.新品类需要新品牌名称
    (四)B2B创新品类的关键点
        1.界定原点人群和市场
        2.与竞争对手保持认知联系
        3.用公关启动新品类
        4.作为必要条件的耐心
六、如何确立价值——B2B品牌差异化定位
    (一)B2B品牌定位的方法
        1.抢占优势位置
        2.关联认知强势
        3.与领导者对立
        4.心智类别分化
        5.取舍与聚焦
        6.重新定位
    (二)提升B2B品牌信任状的途径
        1.领导地位是最有效的信任状
        2.与权威证明相联系
        3.独特的制造方法
        4.品牌背书带来强信任
        5.品牌开创者和经典历史
七、如何打造价值——B2B品牌的运营配称
    (一)运营增强定位优势
        1.战略化的运营配称
        2.战略配称的持续性优势
        3.B2B品牌的关键运营环节
    (二)B2B品牌命名
        1.命名是B2B品牌的第一决策
        2.B2B品牌命名原则
        3.B2B品牌命名的策略方法
    (三)B2B定位广告语
        1.B2B定位广告语的创意来源
        2.B2B品牌定位广告语的原则
    (四)B2B品牌话术
        1.品牌话术与战略定位
        2.品牌话术中要考虑的心理学原理
        3.创作B2B品牌话术
    (五)B2B品牌视觉锤
        1.视觉锤的力量
        2.B2B品牌视觉锤的表现分析
    (六)B2B品牌运营配称的5大聚焦
        1.聚焦代表品项
        2.聚焦重度用户
        3.聚焦专业渠道
        4.聚焦主流市场
        5.聚焦核心价格
    (七)B2B品牌的研发管理
        1.围绕定位的研发布局
        2.研发是提升品牌运营的关键动作
    (八)B2B品牌的精神价值系统
        1.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2.B2B品牌个性形象塑造
        3.建立品牌故事
八、如何传递价值——B2B品牌传播方式
    (一)关于品牌传播的理论
        1.品牌传播的理论研究
        2.B2B品牌传播的方法综述
    (二)口碑传播
        1.控制负面口碑
        2.口碑传播大使推荐
        3.顾客参与形成忠诚
    (三)社会化媒体传播
        1.表达性社会媒体
        2.合作性社会媒体
    (四)B2B内容营销传播
        1.直观简化的表现形式
        2.B2B品牌情感化运用
        3.多角度引发顾客兴趣传递
        4.通俗易懂展现亲和力
    (五)B2B公关传播
        1.新闻传播彰显公正性
        2.政府公关塑造品牌形象
        3.事件传播是B2B传播最重要手段之一
    (六)B2B品牌广告
        1.精准的专业出版物广告
        2.电视及户外广告是辅助补充
        3.直复营销是B2B重要广告手段
        4.更受B2B企业认可的网络广告
        5. B2B品牌广告联盟传播
    (七)B2B体验传播
        1.感观体验建立形象认知
        2.情感体验激发顾客感受
        3.文化体验形成独特内涵
    (八)关于B2B品牌赞助传播
        1.赞助社会慈善事业传播
        2.赞助公益活动传播
        3.赞助体育活动传播
    (九)B2B品牌利用展销展览传播
        1.展览营销战略传播
        2.品牌自身组织展览传播
九、如何管理价值——B2B品牌管理
    (一)品牌管理的理论研究
    (二)B2B品牌资产管理
        1.B2B品牌知名度管理
        2. B2B品牌认知质量管理
        3.B2B品牌联想管理
        4.B2B品牌忠诚度管理
    (三)B2B品牌组合管理
        1.B2B品牌组合管理的主要内容
        2.有效的利用B2B公司品牌
    (四)B2B品牌长期管理
        1.B2B品牌审计
        2.强化B2B品牌
        3.激活B2B品牌
        4.B2B品牌全球化
十、B2B品牌形象建构传播的案例分析
    (一)Intel的品牌案例
        1.Intel的发展与困境
        2.明确Intel的品类定位
        3.Intel品牌的全方位传播
        4.Intel品牌的组合管理
    (二)锦湖日丽的品牌案例
        1.锦湖日丽的竞争状况
        2.锦湖日丽的品牌定位
        3.锦湖日丽的运营配称
        4.锦湖日丽的品牌化成果
结论:B2B品牌形象构建的五个基点
    (一)B2B品牌市场基础是小众化
    (二)B2B品牌是偏理性的价值观念
    (三)B2B品牌传播更为全面化
    (四)B2B更注重公司品牌而非产品品牌
    (五)B2B品牌形象是价值系统的构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6)论译者忠实观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价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工具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正确认识翻译本质是译者忠实观教育的基础
    第一节 翻译的本质
        一、翻译的概念
        二、“翻译就是翻译”
        三、忠实是翻译的本然要求
    第二节 文质之争乃“形”“义”之争
        一、文质之争的缘起
        二、文质之争的本质
    第三节 直译、意译与忠实原作之辨
        一、直译、意译之界定及争论
        二、逐字译、字面译与直译都必须以忠实为准绳
        三、翻译层次论与“直译”“意译”之调和
        四、“信、达、雅”须以“信”为先
第二章 译者伦理与译者忠实观教育
    第一节 伦理与翻译伦理
        一、伦理
        二、翻译伦理与译者伦理
        三、对译者的忠实伦理教育是提高翻译质量的思想保证
    第二节 “忠实”与“叛逆”的博弈
        一、忠实历来是译者的追求
        二、应该抵制翻译中叛逆思想及行为
    第三节 忠实取向对翻译行为的影响
        一、作者取向
        二、读者取向
        三、委托人取向
        四、译者取向(理想取向)
    第四节 归化与异化—忠实取向的不同选择
第三章 加强译者的文“本”意识教育
    第一节 文本乃翻译之“本”
        一、何谓文本
        二、文本内涵的“异化”与回归
        三、已译文本与待译文本
    第二节 体裁(文体)与忠实翻译的关系
        一、体裁的内涵
        二、体裁的分类
        三、体裁与文体、风格
        四、文本体裁分析对于翻译的价值
    第三节 服务于翻译的文本分类
        一、以主题/话题为标准划分的文本类型
        二、以文本的功能为标准划分的文本类型
    第四节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及翻译
        一、文学文本的特点与翻译
        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与翻译
        三、区别对待两类文本的翻译
        四、忠实翻译没有“特区”
第四章 培养翻译人才妥善应对翻译环境的能力
    第一节 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符转换
    第二节 翻译相关方对翻译进程的影响
        一、委托人的“指挥”与赞助人的“召唤”
        二、读者的审美和阅读偏好
    第三节 影响译者的目的语交际环境因素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二、政治因素的“遥控”
        三、民族主义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四、民族文化是翻译的“滤网”与“染色剂
        五、宗教信仰的另类“投射”
    第四节 译者不是线牵木偶
        一、语言文学“规范”不能丢
        二、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第五章 译者须正确认识并合理发挥其主体性
    第一节 译者的角色
        一、译者角色在中国
        二、译者角色在西方
        三、译者身份与社会地位
    第二节 译者主体性及其与译者忠实观的碰撞
        一、主体性释义
        二、译者主体性
        三、译者丧失主体性了吗
        四、“译者主体性”有别于“译者主体性研究”
        五、如何看待译者主体性
        六、“叛逆”不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七、“译者主体性”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努力
        八、发挥“译者主体性”不等于鼓励译者“显形”
        九、解构主义否定不了忠实之于翻译的价值
    第三节 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保障因素
        一、提高翻译能力是充分行使译者主体性的技术保障
        二、树立忠实翻译观是正确行使译者主体性的思想保障
第六章 培养翻译人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第一节 忠实翻译需要翻译批评
        一、翻译批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翻译批评概念的内涵
        三、翻译批评的任务、目的、价值和功能
        四、翻译批评所处的困境及其出路
    第二节 翻译批评主体之争
        一、普通读者批评
        二、专家批评
        三、译者批评
    第三节 译者应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翻译批评
结语必须坚持和加强对翻译人才的译者忠实观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7)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融入主流视野
        1.1.2 广告舆论现象频发与研究的缺失
        1.1.3 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研究的局限
    1.2 研究现状
        1.2.1 广告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反思与方向
        1.2.3 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的研究现状
        1.2.4 不足与设想
    1.3 研究意义
        1.3.1 提供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研究的分析框架
        1.3.2 得出广告舆论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结论
        1.3.3 为实现社会控制供给策略
        1.3.4 为广告活动寻求由理论到实践的依据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工具
        1.5.1 归纳演绎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网络信息搜索与抓取工具
2 广告舆论及其社会功能的本质内涵
    2.1 广告舆论的本质内涵
        2.1.1 难以统一的概念:舆论
        2.1.2 现有广告研究中的舆论思想
        2.1.3 现有广告舆论研究的思想
        2.1.4 广告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本质内涵
    2.2 广告舆论的形成及标志
        2.2.1 传统舆论形成研究的梳理
        2.2.2 广告舆论的形成及标志
    2.3 社会功能的本质内涵
        2.3.1 “功能”:一种泛化的“贡献”
        2.3.2 “社会功能”:必要性、客观性、系统性的节界
        2.3.3 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的概念
3 基于功能主义的广告舆论社会功能分析范式
    3.1 功能主义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
        3.1.1 生物学隐喻:早期功能主义理论
        3.1.2 人类学介入:功能主义的发展
        3.1.3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的宏大理论设想
        3.1.4 中层理论: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
        3.1.5 新功能主义:对帕森斯的继承
    3.2 结构-功能主义在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研究中的适用性
        3.2.1 基于广告舆论特征的必然选择
        3.2.2 存在对弊端进行规避的弹性空间
    3.3 结构-功能主义在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3.3.1 提炼系统结构要素:结构功能研究的关键步骤
        3.3.2 多案例研究的检验:更规范的研究过程
        3.3.3 对功能发挥条件的分析:要素结构的确立与功能分析的基础
4 广告舆论系统的要素提炼
    4.1 广告舆论系统的假设
        4.1.1 广告舆论系统层次
        4.1.2 广告信息资源
        4.1.3 广告信息主体
        4.1.4 广告信息环境
    4.2 案例研究设计
        4.2.1 案例选择说明
        4.2.2 设计质量
    4.3 案例一:SK-Ⅱ《她最后去了相亲角》
        4.3.1 广告信息资源A
        4.3.2 广告信息主体B
        4.3.3 广告信息硬环境C
        4.3.4 广告信息软环境D
        4.3.5 广告舆论的形成过程
        4.3.6 总结与分析框架调整
    4.4 案例二:中国共产党《我是谁》
        4.4.1 广告信息资源A
        4.4.2 广告信息主体B
        4.4.3 广告信息软环境D
        4.4.4 广告舆论的形成过程
        4.4.5 总结与系统要素总结
    4.5 案例三:YSL-星辰口红
        4.5.1 广告信息资源A
        4.5.2 广告信息主体B
        4.5.3 广告信息软环境D
        4.5.4 广告舆论的形成过程
        4.5.5 总结与系统要素的确定
5 功能发挥条件分析:广告舆论系统必要的内在属性
    5.1 适应条件
        5.1.1 信息设定的受众取向
        5.1.2 网络媒介的全面介入与利用
        5.1.3 对主流思想的妥协与抗争
    5.2 目标条件
        5.2.1 信息资源与广告目标的契合
        5.2.2 优化广告创意与制作
        5.2.3 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5.2.4 意见叠加与权威认证
    5.3 整合条件
        5.3.1 可控性信息主体的通力合作
        5.3.2 激励受众参与互动
    5.4 维模条件
        5.4.1 信息的可讨论性
        5.4.2 传播中的风险控制
6 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6.1 镜像功能
        6.1.1 对共同知觉人群的特征描述
        6.1.2 对社会主流思想与思想变革的反映
        6.1.3 对媒介技术发展与革新的体现
        6.1.4 以广告目标为核心的作用机制
    6.2 民意呈现功能
        6.2.1 人群的意见表达
        6.2.2 人群的意见互动
        6.2.3 以传播为核心的作用机制
    6.3 建构功能
        6.3.1 建构人的自我
        6.3.2 建构新的关系
        6.3.3 以利益为核心的作用机制
    6.4 整合功能
        6.4.1 整合广告产业链
        6.4.2 整合社会思想
        6.4.3 以理性为核心的作用机制
    6.5 功能间的耦合关系
7 社会功能的负面效应及引导策略
    7.1 广告舆论负功能及产生要素的提炼
        7.1.1 阻碍新闻媒介社会效益的发挥
        7.1.2 破坏双元市场秩序
        7.1.3 对相关人群的利益侵害
        7.1.4 激化社会矛盾
    7.2 对广告舆论引导的建议
        7.2.1 由管理转向合理利用
        7.2.2 加强主体要素的相关规制建设
        7.2.3 壮大“第四种力量”
        7.2.4 规范意见领袖与权威认证方的行业发展
8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时政记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事难料
二、无处可逃
三、如鱼得水
四、巴黎春天
五、忙里偷闲
六、青春冲动
七、情场失意
八、新城巧遇
九、销魂时刻
十、时政记者

四、当心体育赞助陷阱(论文参考文献)

  • [1]精英能动、双轨治理与新乡贤交往空间生产 ——浙江省乡村礼堂建设案例研究[D]. 谢安民. 浙江大学, 2020(0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D]. 陈曦. 吉林大学, 2019(02)
  • [4]算法时代信息传播伦理问题研究[D]. 葛晓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D]. 范定希. 上海大学, 2017(02)
  • [6]论译者忠实观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D]. 高查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7]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研究[D]. 晋艺菡. 武汉大学, 2017(06)
  • [8]时政记者[J]. 万茵. 百花洲, 2015(05)
  • [9]天才歧路[J]. 王琰. 百花洲, 2014(01)
  • [10]井·水和月亮[J]. 陈世旭. 江南, 2010(04)

标签:;  ;  ;  ;  ;  

谨防体育赞助陷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