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临床病历数据库管理系统

阳痿临床病历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阳痿临床病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21)在《六阴经五输穴“荥穴”主治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析》文中指出

呙耀宇[2](2021)在《新辅助放化疗和一期手术在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中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比较》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以中低位直肠癌居多,其中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生活质量较差。尽管新辅助放化疗的应用使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得到了显着的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能否从中获益却未能明确。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和全直肠系膜切除理念的普及以及超低位保肛手术的发展,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能否因此得到改善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然而目前尚缺乏新辅助治疗配合不同手术方案对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对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了远期局部复发和无病生存的随访调查,并根据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是否行保肛手术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分组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在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从肿瘤学预后和生活质量方面回答患者能否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的问题。研究目的1、对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或一期手术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进行对比,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在远期肿瘤学预后方面是否存在差异;2、对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或一期手术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术后生活质量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以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住的438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经过筛选后共纳入304例患者,其中197例接受一期手术,107例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根据手术方式对入组患者进行亚组划分,其中接受一期SPS手术的患者共96例,接受一期APR手术的患者共101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行SPS手术的患者共81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行APR手术的患者共26例。通过病案资料、门诊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第5年的局部复发率和无病生存率,同时采用EORTC qlq-C30和CR29评分表给予患者术后第5年的生活质量评分。分类资料组间比较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或单因素ANOVA分析,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的无病生存时间和局部复发时间,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一期手术组和新辅助放化疗组生活质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亚组间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一期手术组与n CRT组保肛率具有显着差异(43.7%vs 66.4%,p<0.01),5年局部复发率(15.2%vs.9.4%,p=0.106)和无病生存率(55.8%vs.52.3%,p=0.815)无显着差异。各亚组五年局部复发率(p=0.441)和无病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238)。生活质量评分方面,n CRT组社会功能评分显着低于一期手术组(p=0.034),腹泻(p=0.003)、经济困难(p<0.001)、臀部疼痛(p=0.040)、大便失禁(p=0.041)、排便尴尬(p=0.045)以及男性阳痿(p=0.012)症状评分显着高于一期手术组,而造口护理问题评分较低(p=0.031)。亚组生活质量显示在一期手术亚组间,保肛组躯体形象评分显着高于不保肛组(p<0.001),而便秘(p=0.006)、腹胀(p=0.007)和排便次数增多(p=0.005)症状评分高于不保肛组,皮肤酸痛症状评分更低(p=0.003);新辅助放化疗亚组之间,保肛组的认知功能(p=0.001)和社会功能(p=0.003)均显着低于不保肛组,腹泻(p<0.001)、大便次数增多(p<0.001)和大便失禁(p<0.001)评分显着高于不保肛组。在保肛手术的亚组比较中,n CRT组患者社会功能明显低于一期手术组(p<0.001),且腹泻(p<0.001)、经济困难(p<0.001)、排便尴尬(p=0.005)和女性性交困难(p=0.007)症状评分显着高于一期手术组。此外,一期行APR术患者在腹泻(<0.001)和经济困难(p=0.001)方面均优于新辅助治疗后行保肛手术的患者。一期行保肛术的患者躯体形象功能评分显着高于新辅助治疗后行APR手术的患者(p=0.007),但其排便次数增多的症状较后者更为严重(<0.001)。与一期行APR术的患者相比,接受n CRT治疗后保肛的患者,其大便次数增多(p<0.001)、肛门排气(p=0.002)和大便失禁(p<0.001)的症状更为严重。研究结论新辅助放化疗不能提高患者远期无病生存率,且会显着增加住院治疗费用。尽管新辅助放化疗可以提高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未见显着改善,部分生活质量指标低于一期手术者,其中以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并行保肛手术患者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相关症状指标加重为主。

唐艳鹏[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当前,中医药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本课题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王素梅教授门诊的多动症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总结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诊疗思路及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方法。方法收集王素梅教授自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多动症病案,进行规范化后,得到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病案,168次处方记录。将患者的一般信息、四诊信息录入平台系统,统计分析男女性别比例、年龄分布、药物性味归经等,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方式统计出处方中的症状及证候频次、药物频次、药物关联度、核心药物组合等,从而得出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证型分布、用药导向及潜在的新方,由此总结王教授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及治疗该病的思路和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54名患儿中,男童43例(79.63%),女童11例(20.37%),男女比例约为3.9:1,男童患病率明显高于女童。就诊年龄多集中在7-10岁,约占总数的 64.82%。2.在本次研究的54例病案中,出现的常见症状共有18种,排名前7的分别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大便干、做事拖延、纳呆、睡眠不安。3.本研究涉及四种中医证型:脾肾两虚,心肝火旺证144次(85.71%),痰火内扰证11次(6.55%),脾肾两虚,痰湿内盛证9次(5.36%),肝肾阴虚证4次(2.38%),其中脾肾两虚,心肝火旺证的多动症患儿人数最多。4.本研究中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共使用药物146味,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20位中药分别是益智仁、龟甲、石菖蒲、龙骨、远志、牡丹皮、钩藤、百合、陈皮、熟地黄、决明子、柴胡、龙胆、黄连、天麻、栀子、白芍、法半夏、茯苓、竹茹。5.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在王教授治疗儿童ADHD的方剂中,以应用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为主;五味主要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主要集中在肝经、心经、肾经、脾经。6.王教授治疗小儿多动症的常用中药组合共74条,包含中药10味。2味药物组合26组,3味药物组合31组,4味药物组合15组,5味药物组合2组。7.经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28组,挖掘出潜在新方14首。结论1.王素梅教授认为儿童多动症病位主要涉及心、肝、脾、肾四脏。脾肾两虚,心肝火旺为该病的主要病机。2.王教授在用药上以寒性,甘味,归肝、心、肾、脾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有益智仁、龟甲、石菖蒲、龙骨、远志、牡丹皮、钩藤、百合、陈皮等。3.王教授治疗本病方用自拟“静心安神汤”加减,以“补肾健脾,清心平肝”为治则。

陈小燕[4](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消渴病胸痹)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消渴病胸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点,探索各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该病的预防、辨证论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本课题以回顾性研究为基本调查方法,参照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于2014年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500份,对符合标准的病例由内分泌科具有中医医师资格证书的三位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包括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按照规定填写病例信息收集表(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实验室数据、中医四诊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主要应用频数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等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流行病学、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500例T2DM合并CHD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的占76.6%;BMI≥24的患者占67%;合并症频数由高到低为高血压者383例(76.6%)>合并周围神经病变347例(69.8%)>合并动脉硬化症312例(62.4)>脂肪肝188例(37.6%)>糖尿病肾病114(22.8%)>高脂血症108例(21.6%)>糖尿病足47(9.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1(8.2%)>糖尿病胃轻瘫19(3.8%)。2.500例T2DM合并CHD中医证型分布情况:(1)主证:气阴两虚证(51.6%)>肝肾阴虚证(30.2%)>阴阳两虚证(18.2%);(2)兼症:血瘀证>痰浊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3)复合证型: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肝肾阴虚兼血瘀证、阴阳两虚兼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兼痰瘀证、气阴两虚兼气滞血瘀证、阴阳两虚证。3.以阴阳两虚证作为参考指标,具体证型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气阴两虚证纳入的自变量中有意义的指标有年龄、糖尿病病程、BMI、GLU。年龄等于45-59岁的患者(P=0.013,OR=3.189)比年龄等于75-89岁的患更倾向于出现气阴两虚证,且出现的风险为3.189倍。糖尿病病程等于5-15年的患者(P=0.023,OR=2.232)比糖尿病病程>15的患者相比更倾向于出现气阴两虚证,且出现的风险为2.232倍。BMI>28的患者(P=0.034,OR=0.234)比BMI小于18.5的患者更倾向于出现气阴两虚证,且出现的风险是0.234倍。GLU降低的患者(P=0.00)比GLU升高的患者更倾向于出现气阴两虚证。(2)肝肾阴虚证所纳入的自变量中有意义的指标有BMI、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MI大于28的患者比BMI小于18.5(P=0.049,OR=0.105)的患者更倾向于出现肝肾阴虚证,且出现的风险为0.15倍。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P=0.042,OR=3.556)比不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有3.556倍的风险出现肝肾阴虚证。结论:1.通过研究分析进一步证实了T2DM合并CHD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超重及肥胖是该病的危险因素。该病患者的并发症较多,主要涉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等多个系统。2.气阴两虚兼瘀、肝肾阴虚兼瘀、阴阳两虚兼瘀为T2DM合并CHD患者最常见的三种证型,其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血瘀证为主,在治疗过程中以要益气养阴并重,始终兼顾活血化瘀,同时要注重化痰、行气。3.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BMI、GLU、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因素与T2DM合并CHD患者的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杜丽[5](2020)在《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厘清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及毒、效特点,搜集历代乌头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对炮制、用量、用法、剂型、配伍药物、主治病证等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乌头增效减毒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梳理中医历代文献方药资料,探讨乌头的毒效特征及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考辨川、草乌分化应用的由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乌头的增效减毒方法及其与主治病证相关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至少在唐朝后期,已早于宋代本草记述而先于临床应用。2.川、草乌的毒效特点为疏利迅速、开通关腠,大辛大热、祛风逐寒,毒紧性烈、善起沉疴,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剂型、炮制、用法、用量、病证、配伍、体质等。3.通过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常用方法有:配伍辛味之品以祛邪,诸辛并用,祛风湿邪,辛温同用,祛瘀止痛;配伍辛香之品以行气活血;配伍苦咸寒之品以疗痈疡;配伍息风止痉药以疏风;配伍温里之品以温脏祛寒;配伍有毒药物以毒攻毒。配伍甘味之品以缓毒;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扶正克毒;配伍酸敛药物以制辛烈;配伍滋阴之品以防伤阴;配伍寒凉药以制热毒。4.川乌最常配伍温里、祛风寒湿、补虚、息风止痉、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如肉桂、防风、当归、天麻、天南星、川芎等,主要治疗痹证、中风、痛症、疮疡病类、头痛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虚寒证、风寒湿证、痰瘀互结证、寒凝气滞证等。草乌最常配伍祛风湿、祛痰、活血化瘀、息风止痉、补虚、温里等药物,如羌活、半夏、乳香、天麻、甘草、干姜等,主要治疗疮疡病类、痹证、痛症、骨伤科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风寒湿证、热毒证、风寒冷毒证等。结论:1.乌头毒效一体,其祛风逐寒、温经止痛之效与辛烈温燥之毒,皆源于其味之辛、性之热。2.川乌、草乌二者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逐寒,通痹止痛,其主要中毒机制为倾损中和、泄人真元、燥热耗阴、损伤胎元,草乌的药力更强、毒性更大,川乌毒性稍缓、兼有温补之功。3.古代乌头多以炮制品入药。川乌、草乌多配伍辛、温,归肝经、脾经的药物。4.性味既是乌头毒、效之源,亦是影响毒效发挥的关键。合理调整乌头剂量,可控毒减毒,结合给药途径、剂型、主治病证、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施药,是保证乌头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方法。

黄奕宇[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王树声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经验》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本研究对王树声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门诊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并挖掘和总结王树声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经验,探究其核心经验方组成和辨证用药规律,深入理解和充分传承名中医的学术经验,为临床诊治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分析。1.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王树声教授诊治慢性前列腺炎的门诊病历,并严格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2.将病案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录入EXCEL工作表,建立起规范化的数据库并手动将相关数据导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3.通过该平台系统的用药频次分析统计药物的应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信息。4.设置合适的支持度个数和置信度,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对王教授用药规律进行挖掘;设置合适的相关度和惩罚度,通过熵聚类分析对新方进行挖掘并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98个门诊医案,共涉及144味中药。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18±12.04岁,其中20-49岁患者约占84.30%。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不尽、会阴部坠胀不适及夜尿增多。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气滞血瘀证,肾阳不足证,湿热下注证和肝肾阴虚证。2.药物应用频次前14位依次为:牛膝、黄柏、木香、川楝子、王不留行、乌药、丹参、延胡索、地龙、杜仲、蒲公英、陈皮、生地黄和山药。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及平性药物居多,五味以苦、甘和辛味药物居多。药物归经以肝、肾、脾、胃四经为主。3.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2条药对及5条角药,其中药为丹参-牛膝和蒲公英-牛膝;角药为黄柏,丹参-牛膝;王不留行,黄柏-牛膝;王不留行,木香-牛膝;黄柏,蒲公英-牛膝以及黄柏,川楝子-牛膝;4.根据药物聚类分析,最终得出由3-4个药物组成的潜在药物组合9个,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演化出9首新方。结论:1.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所纳入患者的年龄分布与现代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考虑可能与中青年人不良的生活及工作习惯有关。2.根据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归经特点可知,王教授临床治疗精浊病时以补虚泻实,攻补兼施为治疗的根本大法。3.王树声教授临床用药体现了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补肾行气为主,清热活血为辅的治疗大法以及“祛邪不伤正,祛邪更扶正”的学术思想。熵聚类所得新方组合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顾振宁[7](2020)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白塞病的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整理周仲瑛教授在1989—2015年期间诊治的白塞病病案资料,总结周仲瑛教授的临证思路及辨治经验;并对所用药物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探究周仲瑛教授诊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及特色,以冀指导中医药在治疗白塞病的临床应用。方法:研究方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研习周仲瑛教授治疗白塞病的医案资料,参考中医古籍、相关文献,同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并探讨周仲瑛教授诊疗白塞病的辨治规律;第二部分将完整的病案信息逐一输入VisualFoxPro周仲瑛教授诊疗资料管理系统软件,并建立白塞病病案数据库,对符合入选条件的每位患者提取每次就诊病历资料进行研究,包括四诊信息、实验室数据、诊断、病机、方药等。最后利用word、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通过对周仲瑛教授病案资料的分析,得出周仲瑛教授诊治白塞病的思路为重视辨识病机。该病的脏腑病位在于肝肾,病性属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为湿、热、火、毒、痰、瘀、虚;常见病机为肝肾亏虚、营血伏热、湿热瘀阻、痰瘀互结、心肝火旺;辨治方案:湿热瘀阻用自拟“玄地解毒汤”加减;营血伏热用犀角地黄汤加味;肝肾亏虚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痰瘀互结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心肝火旺用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对符合要求的20例医案共57个诊次的用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累计使用1060味中药,共114种,其中使用频率在50%以上的药物依次为玄参、生地黄、僵蚕、土茯苓、马勃、黄柏、苦参、人中黄、赤芍、牡丹皮、黄连、水牛角、肿节风,分别占比为84.21%、84.21%、80.7%、78.95%、78.95%、77.19%、63.16%、61.4%、56.1 4%、52.63%、52.63%、50.88%、50.88%;经关联规则分析后置信度>90%的药物组合有玄参马勃->生地黄,玄参->生地黄,马勃->生地黄,生地黄马勃->玄参,土茯苓生地黄->玄参,生地黄->玄参,马勃->玄参,土茯苓->生地黄,马勃->玄参生地黄,玄参生地黄->马勃,置信度分别为0.976、0.957、0.956、0.953、0.951、0.938、0.933、0.911、0.911、0.911。结论:周仲瑛教授治疗白塞病的诊疗特色:证机结合;病证结合。用药经验:攻邪为主,兼顾肝肾之阴;用药缓和,慎用苦寒;重视血分药的使用;擅用虫类药。常用药物主要包括清热药、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药、养阴药;特色药物有白残花、雷公藤、菝葜、漏芦、穿山龙、地肤子、鬼箭羽等。同时总结周仲瑛教授常用核心方——自拟“玄地解毒汤”,由玄参、生地黄、土茯苓、马勃、僵蚕、苦参、黄柏、赤芍、人中黄、黄连、牡丹皮、水牛角组成。本方具有凉血解毒、清热利湿的功效,适用于白塞病湿热瘀阻、营血伏毒证。

赵汉青[8](2019)在《基于数据驱动的中医精准诊疗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数据驱动指以数据作为主导因素的决策支持方法,从广义的角度看,所有的行为都是数据驱动,从狭义的角度看,数据驱动的对立面是经验驱动,在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建模、数据分析三个过程后,杂乱的数据就可以转换为决策支持的结果。“精准医疗”体现的个体化医疗理念,与传统中医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本研究提出的“精准”诊疗指将中医的精准性放到数据和数据的相关关系上解读,通过改进和引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对蕴藏中医知识资源丰富的经典文献和中医医案及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和可视化梳理,实现对“病—证”的不同状态和阶段的精确分类,找到“症—病—证—治”的精准对应规律,进一步优化辨证论治的医疗过程,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诊疗客观化、规范化、信息化的交叉研究成果。目的:探索中医药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处理方法,研究中医药文本数据由经验资料转换为客观资料的方法,设计基于文本特征处理的计算方法,实现对中医四诊资料的自动化处理,以量化的方式完成对中医四诊文本数据的辨证论治。以中医文本特征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中医疾病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中医症状-疾病-证型-治法-方药间的规律和联系,构建以数据驱动思想为指导的中医精准诊疗模型。方法:(1)采集《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关于中医病、证的概念、定义、症状、治法和方药信息,采集《中医大辞典》中有关中医名词术语与症状体征要素,进行数据去重、归一化等预处理流程,结合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的相应成果组建中医药多源异构数据集。(2)采用jieba分词工具对中医文本数据进行分词,实现文本数据从非结构化到文本向量的转变。(3)运用TF-IDF算法和TextRank算法分别提取文本向量中的关键词特征,并计算特征权重,运用Precision、Recall、F1评价方法对提取计算结果进行评估选择,山此实现对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4)运用数理分析方法提出一种中医诊疗特征相关性计算方法,并使用Visio Studio 2015+C#语言实现,以相关度表征精准性,能够结合疾病的症状特征、各个疾病对应各个证型的症状特征以及其特征权重,通过特征选择和加权计算的方式,量化辨病和辨证的过程,从而实现辨证论治的客观化,得出精准的辨证论治结果,实现中医精准诊疗实现。(5)采用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思想,运用方法(3)将《中医内科学》中的疾病、证型概念和症状表现进行特征提取和权重计算,得到疾病-特征相关关系和疾病-证型-特征相关关系,结合疾病-证型-治法-方药联系分别构建中医辨病模型、中医辨证论治模型,最后结合中医诊疗特征相关性计算方法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中医精准诊疗模型。(6)利用Cytospace软件将模型内容可视化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结果:(1)数据采集阶段共获得中医病名69种,对应证型366个,相应治法366条,处方366条,概念名词及症状体征要素22989条,共计138336字,构建了中医药多源异构数据集。(2)使用来自中医诊疗数据集中的“病名”和“概念”两个字段的数据构建中医疾病文本数据集,涵盖了《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中69种中医疾病的名称和其相应的疾病定义、症状表现。对中医疾病文本数据集进行分词并使用TF-IDF算法进行特征提取和权重计算,共得到有效特征1271个,权重大于0.6的共241个;使用TextRank算法进行特征提取和权重计算,共得到有效特征862个,权重大于0.6的共534个。经过对两种算法模型结果评价,选用TextRank算法模型的结果作为构建中医辨病模型的数据。在完成疾病特征提取和权重计算后,通过特征将疾病有机地联系起来,用于探索病和病之间的关系,将TextRank算法模型计算的结果导入cytoscape软件中,以中医病名作为target结点,特征作为source结点,权重作为边,完成建立了感冒疾病特征网络、肺系疾病特征网络和全部疾病特征网络。(3)使用自中医诊疗数据集中的“病名”、“证型”、“症状”、“治法”、“方药”五个字段,涵盖了《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中69种中医疾病的名称、366个证型的全部概念、症状以及相应治法方药信息数据构建中医证型文本数据集,对中医证型文本数据分词并使用TF-1DF算法共得到有效特征6194个,权重大于0.6的共741个,使用TextRank算法共得到有效特征3490个,权重大于0.6的共2553个。在对两个模型结果进行评估后,虽然TextRank和TF-IDF在提取特征词上都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TextRank对特征提取的数量远不如TF-IDF多,综合考虑到在后期精准模型计算中权重亦是主要影响因素,鉴于TextRank计算的权重较高,故构建辨证论治模型时选用TextRank提取的特征和权重作为模型基础数据。在完成证型相关特征提取和权重计算后,通过特征将各类疾病和各种整形有机联系起来,用于探索病和证之间的关系,将TextRank算法模型计算的结果导入cytoscape软件中,以中医证型作为target结点,特征作为source结点,权重作为边,分别建立感冒的证型特征网络、肺系疾病的证型特征网络、中医内科学全部证型特征网络以及疾病特征网络与证型特征网络的融合网络,最终得到“病-证-特征”的关联网络,能够从特征匹配和权重计算入手完成辨证论治的流程。(4)基于数据驱动的中医精准诊疗模型是在中医辨病模型和中医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模型的基础上,融合中医诊疗特征相关性算法而成。中医诊疗模型的精准性通过中医诊疗相关性算法中的相关度体现,就是将这种主观判断的过程使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计算,使辨证论治过程由计算概率转变为计算相关性,最终将相关度作为精准性的评价参考。通过输入中医四诊资料,模型能够自动分析资料中相关的中医特征,通过中医辨病模型和辨证论治模型进行辨病和辨证,并通过相关性算法计算得到最终的辨证论治结果。经3种类型中医病案测试,分别达到完全正确、有所偏差、部分正确的辨证论治结果;经60例名中医医案样本测试,发现基于《中医内科学》教材数据构建的模型对近代中医医案诊断精准度为10%,对现代中医医案诊断精准度为60%,模型精准性符合预期,可以实现针对多源异构文本数据的辨证论治。(5)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a.通过建立中医专有词汇数据字典,引入jieba工具对中医文本数据进行中文分词,使用TF-IDF算法和TextRank算法提取分词结果中的中医关键词特征并计算特征权重,实现中医文本数据向量化。b.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医文本特征和特征权重的中医诊疗特征相关性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向量化的文本特征数目和特征权重,可以获得特征集合与中医各个病、证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建立基于特征和权重的中医病-证相关关系。c.基于数据驱动的思想构建了动态开放的中医精准诊疗模型,以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为基本结构,由辨病模型、辨证论治模型和相关性计算模块三个部分有机组成,对向量化的中医四诊资料先辨病再辨证,并通过计算四诊资料与病和证的相关性实现精准诊疗,最终输出四诊资料对应的中医病名、证型、治法和方药。结论:(1)中文分词是研究中医药大数据的一项重要方法和工具,中医的描述性语言可以通过中文义木分词的方式由句子变为词汇,从而让计算机更容易“理解”文本数据。(2)TF-IDF算法和TextRank算法能够提取中医文本数据中的特征关键词,并可以计算特征的权重,TF-IDF可以提取出更多的特征,但是权值的平均值较低,TextRank提取的特征数目没有TF-IDF多,但权值的平均值较高。(3)通过构建基于特征的中医辨病模型和辨证论治模型,发现中医各个疾病、各个证型之间都存在强弱不一的相关关系,通过计算其相关性可以将中医各个疾病、证型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中医诊疗的客观化表达,同时验证了中医“整体观念”思想。(4)本研究构建的中医辨病模型和中医辨证论治模型可以通过对中医四诊资料的特征匹配和权值计算的方式完成中医辨病和辨证论治过程,整个过程均可回溯,且每个流程均以量化的方式进行。(5)基于数据驱动思想设计的中医诊疗模型能够实现对中医药多源异构的处理,能够在有监督的条件下学习中医“理、法、方、药”知识,实现中医人工智能。该模型可以理解描述性中医四诊资料,并自动从中提取辨证论治过程中所需的文本资料,经过特征提取和相关性计算后,能够输出四诊资料的诊疗结果,为中医诊疗的客观化、规范化、信息化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

严苗苗[9](2019)在《基于临床应用的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病已在临床研究和应用多年,具有十分确切的临床疗效。针对目前大数据环境下,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病数据分析的特定需求,运用计算机技术并结合医学信息学,将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临床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研发一套紧密贴合临床,能数据共享及高效管理的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临床数据多维度、多层面地分析和展示。方法:临床人员根据靳三针治疗中风病的诊疗流程和临床数据,确定研发系统的条目数并生成研发需求报告书,经过专业计算机人员研发、测试与改进,形成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入选对象管理、靳三针治疗中风病初始档案建立、追踪随访、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管理、数据同步、共享平台、系统设置九个模块。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导出靳三针治疗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经过脱敏、筛查、标准化等一系列处理后,生成靳三针治疗中风病数据库,将数据匹配进系统,进行实际运行测试,最终利用该系统可实现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临床数据的采集、管理、查询、统计和输出。结果:1形成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信息管理系统,取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号:2019SR0174199)。登录网址为:http://zhen.dream5u.com/zhen Controller.do?login。该系统全面纳入了研究所需的靳三针治疗中风病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信息、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CTMR影像学、住院治疗等信息,利用该系统可以完成数据采集、查询浏览、在线随访、统计分析、输出打印等功能,并以软件模块形式在各个靳三针技术推广医院和工作站进行应用,从而达到数据共享,最终能高效、准确、便捷地管理并挖掘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临床数据。2同时对本系统纳入的1140例靳三针治疗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探讨中风病患者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中医证型间关系。结果如下:气虚血瘀型患者530例,风痰阻络型533例,阴虚风动型77例。不同性别证型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001),男性患者风痰阻络型最多,共370例(54.17%),女性患者气虚血瘀型最多,共260例(56.89%)。风痰阻络型与阴虚风动型两组间年龄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1),阴虚风动型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在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方面,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分别与风痰阻络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1);肌酸激酶含量方面,阴虚风动型与风痰阻络型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小板总数、尿酸、总蛋白、葡萄糖、血浆纤维蛋白原、同型半同胱氨酸、肌酐、总胆固醇等,中风病患者不同证型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该系统能实现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临床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满足对靳三针治疗中风病理论经验的传承和临床科研的需求,为今后靳三针治疗中风病的数据挖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平台,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2中风病患者中医证型中“痰”和“血瘀”两个证素占比最高,符合中风病机“痰瘀”理论;风痰阻络型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较其他证型偏高,符合中医理论“痰瘀同源”,提示临床上“痰瘀同治”的重要性。同时,风痰阻络型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这对中风病中医证型的判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同时在中风病治疗方面,可在基础治疗方案上加化痰类方法。

李晓岚[10](2013)在《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相关的古今文献浩如烟海,其中尤以医案数量居多。医案,最早称为诊籍,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翔实记录,是中医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医案资料对现代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能在中医医案的规范整理与深度挖掘利用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意义重大。正是针对中医医案整理研究中的难点(即结构化建库),本篇论文提出建立一个中医医案计算机辅助三层结构化(初复诊结构化、语句粒度结构化、概念粒度结构化)整理平台的构想,从而为中医医案数据的深度分析挖掘等创造前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提出了中医医案整理利用的一般步骤,总结了中医医案结构化整理的共性技术。制定了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基于此描述了包括用户和功能在内的系统需求和包括时间特性、安全性、可靠性、扩展性在内的非功能需求等。2.针对中医医案整理研究中的结构化整理难点,提出了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的设计目标,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并绘制了完整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图和主要功能流程图。进一步对支持概念粒度结构化的中药、功效、四诊等后台数据库进行了详细介绍,基于此绘制了数据库设计E-R图。3.基于上述设计方案,采用B/S模式,利用C#.NET和ADO技术,数据库采用SQL2000建立了一个基于Web的“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系统开发和调试采用VS2005技术,运行环境是IIS5.0及其更高版本,用户在福建中医药大学校园网内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页面。系统模块包括:用户注册、个人信息维护、医案录入、医案结构化(初复诊结构化、语句粒度结构化、概念粒度结构化)、医案整理任务的分配与审核、医案查询、医案导出、概念频数统计、系统维护。4.“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特别在医案的结构化整理方面,设计并实现了包括初复诊结构化、语句粒度结构化、概念粒度结构化的中医医案逐层细化整理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与实现,将为大量中医医案的深度整理、分析和挖掘研究等创造前提。

二、阳痿临床病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痿临床病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新辅助放化疗和一期手术在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中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主要技术路线
    第四节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基本资料分析
    第二节 预后分析
    第三节 生活质量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讨论
    第二节 结论
第五章 不足、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研究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西医研究
        1 流行病学研究
        2 病因研究
        3 治疗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数据挖掘在名医经验传承方面的研究进展
        1 数据挖掘的概述
        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行业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经验总结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消渴病胸痹)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2型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
        2.2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西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研究方法
        5.1 资料收集
        5.2 调查内容
        5.3 辨证分型
        5.4 建立数据库
        5.5 数据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
        1.1 性别、年龄分布
        1.2 吸烟史、饮酒史分布
        1.3 职业分布
        1.4 性别与BMI分布
        1.5 性别与腰臀比(WHR)分布
        1.6 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病程分布情况
    2.临床指标
        2.1 并发症分布
        2.2 测量数据及实验室指标
    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1 主证分布情况
        3.2 兼证分布情况
        3.3 复合证型分布情况
    4.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2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2.1 气阴两虚证与临床指标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2.2 肝肾阴虚证与临床指标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Logistic回归分析在中医客观化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2.本次研究结果的阐述
        2.1 一般情况分析
        2.1.1 性别与年龄
        2.1.2 吸烟与饮酒
        2.1.3 体重指数与腰臀比
        2.2 既往史与合并疾病情况分析
        2.3 临床数据分析
        2.4 中医证型分布
        2.5 中医具体证型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2.5.1 证型与年龄
        2.5.2 证型与病程
        2.5.3 证型与体重指数
        2.5.4 证型与血糖指标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古今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乌头相关文献研究
    一、乌头名称衍变及川乌、草乌分化考辨
    二、乌头产地及基原考证
        (一) 产地考证
        (二) 基原考证
    三、乌头之毒
        (一) 毒性源流
        (二) 中毒机制
        (三) 中毒表现
        (四) 中毒解救
        (五) 使用禁忌
        (六) 配伍禁忌
        (七) 炮制减毒
        (八) 配伍减毒
    四、乌头性效
        (一) 性味归经
        (二) 功效主治
        (三) 性效特点
    五、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
        (一) 药材品质
        (二) 用量
        (三) 用法
        (四) 剂型
        (五) 配伍
        (六) 煎煮时间
        (七) 病证
第二部分 乌头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 数据库选择标准
        (二) 乌头方信息数据库构建
    三、研究方法
        (一) 数据挖掘技术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三) 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历代含乌头方剂基本情况分析
        (二) 给药途径分析
        (三) 炮制分析
        (四) 剂型分析
        (五) 其它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六) 量效关系研究
        (七) 乌头方配伍规律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乌头毒效的辩证关系
        (一) 毒效一体
        (二) 毒效两面性
    二、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 炮制
        (二) 剂型
        (三) 单复方及是否含酒
        (四) 用量
        (五) 给药途径
        (六) 配伍方法
    三、乌头主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一) 痹证
        (二) 痛症
        (三) 寒痛证
        (四) 风寒湿证
        (五) 中风病
        (六) 疮疡病类
        (七) 虚寒证
        (八) 热毒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6)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王树声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一、慢性前列腺炎的定义
        二、现代流行病学研究
        三、现代病理研究
        四、西医诊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研究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现状
        一、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二、中医治则治法研究
    第三节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TCMISS)
第二章 临床数据库建立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研究对象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整理
        二、数据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二、病历资料统计结果
        三、总体挖掘统计结果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基本信息统计结果分析
        一、一般情况分析
        二、症状分布分析
        三、证候分布分析
    第二节 王树声教授治疗精浊病用药组方分析
        一、药物频次分析
        二、性味统计结果分析
        三、归经统计结果分析
        四、关联规则分析
        五、新方分析
    第三节 王树声教授辨治精浊病的学术思想
        一、祛邪不伤正,祛邪更扶正
        二、因地制宜,以通补为用
        三、注重未病先防
        四、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白塞病的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对白塞病的认识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药治疗
        4.1 经方传承与发展
        4.2 名医经验
        4.3 单方验方
第二部分 周仲瑛教授诊疗白塞病的经验探讨
    1. 白塞病的病因病机探讨
        1.1 白塞病的病因
        1.2 白塞病的病机
    2. 白塞病的辨证要点
        2.1 辨病性
        2.2 辨病位
        2.3 辨病理因素
        2.4 辨病机演变与疾病预后
    3. 辨机论治方案
        3.1 湿热瘀阻
        3.2 营血伏热
        3.3 肝肾亏虚
        3.4 痰瘀互结
        3.5 心肝火旺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诊疗白塞病病案资料的用药规律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药类频次分析
        2.2 药性及功效分析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1060味药物配伍组合分析
        2.4 基于聚类分析的1060味中药组合情况
    3. 小结
第四部分 周仲瑛教授治疗白塞病的临证经验总结
    1. 周仲瑛教授治疗白塞病的诊疗特色分析
        1.1 证机结合
        1.2 病证结合
    2. 周仲瑛教授治疗白塞病用药经验
        2.1 祛邪为主,兼顾肝肾
        2.2 用药缓和,慎用苦寒
        2.3 重视血分药的使用
        2.4 虫类药的应用
    3. 周仲瑛教授治疗白塞病常用药物
        3.1 常用药物分类
        3.2 常用药物分析
    4. 周仲瑛教授治疗白塞病常用药对
    5. 周仲瑛教授治疗白塞病特色药物
    6. 周仲瑛教授治疗白塞病自拟方
    7. 医案选录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数据驱动的中医精准诊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数据科学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
    2 中医诊疗模式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1 中医诊疗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采集方法
    1.3 采集内容
    1.4 数据清洗
    1.5 采集结果
    1.6 数据集框架图
2 中医诊疗数据特征提取与评价方法
    2.1 基于关键词权重计算的特征提取算法
        2.1.1 TF-IDF算法基本原理
        2.1.2 TF-IDF算法模型
    2.2 基于相邻语义关系排序的关键词提取算法
        2.2.1 TextRank算法基本原理
        2.2.2 TextRank算法模型
    2.3 中医诊疗数据特征提取实现
    2.4 评价方法
3 中医诊疗特征相关性计算方法
    3.1 算法基本原理
    3.2 算法模型
    3.3 算法实现
4 中医辨病模型的构建
    4.1 数据来源
    4.2 构建方法
    4.3 结果
        4.3.1 中医疾病特征及权重计算结果
        4.3.2 结果评价
        4.3.3 中医疾病特征的网络化表达
    4.4 讨论
5 中医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模型构建
    5.1 数据来源
    5.2 构建方法
    5.3 结果
        5.3.1 中医证型特征及权重计算结果
        5.3.2 结果评价
        5.3.3 中医病证特征的网络化表达
    5.4 讨论
6 基于数据驱动的中医精准诊疗模型构建
    6.1 数据来源
    6.2 构建流程
    6.3 模型测试
        6.3.1 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题为测试数据
        6.3.2 以建国后名老中医医案为测试数据
        6.3.3 以建国前名老中医医案为测试数据
    6.4 基于60例近现代名中医医案数据样本测试
        6.4.1 数据来源
        6.4.2 纳入标准
        6.4.3 评价标准
        6.4.4 测试步骤
        6.4.5 测试结果
    6.5 讨论
7 结论
8 创新点
9 不足与展望
10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中医诊疗相关性算法核心代码
附录2 感冒特征提取及权重计算数据
附录3 感冒表里寒热证特征提取及权重计算数据
附录4 测试数据1证型特征与权值
附录5 测试数据2证型特征与权重
附录6 测试数据3证型特征与权值
查新报告

(9)基于临床应用的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靳三针治疗中风病文献研究
    1.1 靳三针疗法
        1.1.1 靳三针起源与发展
        1.1.2 靳三针处方原则
    1.2 靳三针治疗中风病
        1.2.1 中风病因病机
        1.2.2 靳三针治疗中风病
    1.3 小结
第二章 信息管理系统在针灸领域的应用
    2.1 数据
        2.1.1 数据概念
        2.1.2 医学数据特点
        2.1.3 针灸数据表达
    2.2 数据库
        2.2.1 数据库概念
        2.2.2 数据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3 数据挖掘技术
        2.3.1 数据挖掘概念
        2.3.2 数据挖掘步骤
        2.3.3 数据挖掘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2.3.4 数据挖掘在针灸领域的应用
    2.4 信息管理系统
        2.4.1 概念
        2.4.2 在医学领域的发展
        2.4.3 在针灸领域应用现状
        2.4.4 在针灸领域应用的前景
    2.5 小结
第三章 中风病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的设计路线
    3.2 系统的设计需求
    3.3 系统的设计原则
        3.3.1 系统的实用性
        3.3.2 系统的安全性
        3.3.3 系统的可靠性
        3.3.4 系统的可扩展性
        3.3.5 系统的可操作性
    3.4 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框架
        3.4.1 系统整体设计框架图
        3.4.2 系统设计、管理、开发、测试工具
        3.4.3 系统支撑平台
    3.5 系统研发流程
        3.5.1 形成信息管理系统
        3.5.2 建立数据库
        3.5.3 数据库字段设计
        3.5.4 靳三针治疗中风病管理系统字典的建立
第四章 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操作使用说明
        4.1.1 系统登录界面
        4.1.2 系统主界面
        4.1.3 功能模块
    4.2 系统特点
        4.2.1 数据信息系统条目的确定
        4.2.2 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及安全性
        4.2.3 信息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易操作性
    4.3 成果转化
第五章 临床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标准
        5.3.1 诊断标准
        5.3.2 纳入标准
        5.3.3 排除标准
    5.4 统计方法
    5.5 研究结果
        5.5.1 患者一般资料
        5.5.2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检查指标
    5.6 结果分析
        5.6.1 中医证候分析
        5.6.2 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关系
        5.6.3 证型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
        5.6.4 证型与肌酸激酶
        5.6.5 不足与展望
第六章 讨论
    6.1 系统研发的目的和意义
        6.1.1 医学数据共享
        6.1.2 靳三针理论的传承
        6.1.3 中风病大数据挖掘
    6.2 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
        6.2.1 数据准确性
        6.2.2 功能模块
        6.2.3 后期维护
        6.2.4 版本更新
    6.3 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中医医案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1.2.1 中医医案数据库研究进展
        1.2.2 中医医案规范管理
        1.2.3 中医医案术语规范化整理
        1.2.4 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利用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中医医案整理利用的一般步骤
    2.2 中医医案结构化整理
    2.3 中医医案结构化整理的意义
        2.3.1 为中医古今医案的集成查询提供统一入口
        2.3.2 为海量中医医案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奠定基础
        2.3.3 为医案整理研究成果的积累、数据交换与共享提供可能
    2.4 中医医案结构化整理中的共性技术
        2.4.1 兼顾医案结构化整理及原貌保留
        2.4.2 注意同一医案多次复诊记录的处理
        2.4.3 医案中实体概念的分类与标注
    2.5 系统开发常用技术
        2.5.1 B/S 模式
        2.5.2 .NET 及 C#
        2.5.3 SQL2000 数据库管理系统
        2.5.4 VS2005 开发平台与工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系统建设目标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系统用户需求
        3.2.2 系统功能需求
        3.2.3 系统需求分析用例图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
        3.3.1 时间特性
        3.3.2 安全性
        3.3.3 其他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设计目标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 支撑概念粒度结构化整理的后台数据库
        4.3.1 中药规范药名数据库
        4.3.2 功效术语体系库
        4.3.3 疾病术语体系库
        4.3.4 四诊术语体系库
        4.3.5 证素术语体系库
        4.3.6 中医规范证型表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E-R 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环境配置
    5.2 系统开发环境
    5.3 主要功能实现
        5.3.1 用户注册
        5.3.2 个人信息维护
        5.3.3 医案录入
        5.3.4 医案结构化
        5.3.5 医案整理任务的分配与审核
        5.3.6 医案查询
        5.3.7 医案数据导出
        5.3.8 基本概念频数统计
        5.3.9 系统维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2 系统测试网址
    6.3 系统功能测试
        6.3.1 测试案例
        6.3.2 测试内容
    6.4 系统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阳痿临床病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六阴经五输穴“荥穴”主治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析[D]. 张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新辅助放化疗和一期手术在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中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比较[D]. 呙耀宇. 中山大学, 2021(07)
  • [3]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D]. 唐艳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消渴病胸痹)中医证型分布研究[D]. 陈小燕.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D]. 杜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王树声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经验[D]. 黄奕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白塞病的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D]. 顾振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基于数据驱动的中医精准诊疗模型研究[D]. 赵汉青.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9]基于临床应用的靳三针治疗中风病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D]. 严苗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李晓岚.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阳痿临床病历数据库管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