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业务,迈向新世纪

拓展新业务,迈向新世纪

一、拓展新业务 迈向新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赵伟[1](2020)在《传统的翻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典当业的复苏》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经济形式发展迅速,它们具有强劲的生产性资金需求,部分居民的生活性资金需要也较多出现。社会急需一种灵活、便捷、快速的短期融资方式。1980年代末,传统的典当业以一种翻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引起各界的关注和争论。典当业的复苏过程,既反映了传统事物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翻新能力,也反映了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既反映了人们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的复杂性和渐变性,也凸显了当时"敢闯敢试敢干"的改革精神的伟大意义。

谈笑[2](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孔伟艳[3](2010)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现象。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以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金融危机带来的银行国有化,是不是对过去非国有化改革的否定?股份制改革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是什么?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国内背景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背景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在实践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四大银行深化产权改革,提高我国银行的微观经济绩效,进而提高金融业整体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遵循“问题→原因→对策”的研究思路,正文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问题部分(第1、2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大一统阶段、专业化阶段、商业化阶段和股份化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股份制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也遗留和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以及股改上市、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等导致金融监管困难增加的问题。2.原因部分(第3章)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后股改时期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产权改革不够彻底,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有股份(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比例在70%以上(新建行为57.02%),政策制定主体和市场主体混淆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真正的公司治理制度就难以建立,高成本低效益的经营现状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接下来从理论综述与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探索了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首先,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股减持。其次,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基本规律也表明: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趋势,也必然是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最后,金融危机引起的银行国有化,只是产权多元化这一主旋律中的插曲。3.对策部分(第4、5章)我国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首先,在股份制改革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产权多元化具有必要性、必然性与可行性,建立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必然方向。其次,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首要步骤是优化产权结构,其目标模式应当是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其实现途径就是国有股减持。在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中,随着国有股减持,全要素生产率(TFP)、股本净回报率(ROE)和总资产净回报率(ROA)呈现上升趋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最后,建议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优化产权结构实行“三步走”战略: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三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在坚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向的同时,还要进行与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使之与产权改革互相促进;稳步推进混业经营,扩大银行利润来源,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改革,切断政企不分的根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产权交易自由。论文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国有股减持的贡献时,主要使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的创新。(1)论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y = f ( K , L )= AKαLβ,以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国有股减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国有股减持对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的贡献,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结果表明:①无论是以净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为产出,还是以总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加利息支出为产出,无论改革前后劳动力弹性系数β的值是否改变,三大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比改革前明显增加;②随着国有股权比例的下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都明显提高。(2)研究结论的创新包括:①分析了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认为产权多元化配合风险管理和有效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其基本内涵为主体明确、约束严格、产权多元、交易自由,核心是产权多元化,目标模式为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具体到我国就是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国有股减持。

张建政[4](2008)在《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文中提出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是20世纪国际金融领域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现象。本文在制度分析的框架下,依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对这一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解释了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属性、制度变迁和博弈过程,并以制度供求为框架深入分析了国际区域金融合作产生的动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国际区域金融合作过程中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归纳出国际区域金融合作变迁的四种基本模式,即基于新现实主义的“霸权合作”模式、基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制度合作”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文化合作”模式和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合作”模式。最后,论文通过国际区域金融合作实践的研究,对理论分析进行了检验,总结了拉美国家“美元化”的“新现实主义霸权合作”倾向、欧洲货币合作的“新自由主义制度合作”倾向,提出了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未来选择——“建构主义的文化合作”模式以及我国参与和推动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对策措施。

张志杰[5](2005)在《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文中认为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已由一家小乳品厂,发展成为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中型企业。公司现有产品七系列近六十个花色的乳品品种,入世后,在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公司要尽快适应市场环境发生的重大转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发展和壮大自己。 本文在对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的现状。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内外部战略环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出外部环境为公司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IFE矩阵、EFE矩阵、SWOT矩阵等系统方法对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的战略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为制订战略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建立EFE矩阵和IFE矩阵分析企业内外部战略要素,说明三鹿花花牛公司有着良好的发展机会。但也应看到尚存在一些不足,如企业管理基础差、研究丌发、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如何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最有效地运用于外界环境提供的机会,同时尽可能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回避威胁并克服劣势,是企业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 战略地位评估矩阵中图形ABCD的几何中心点位于第二象限,说明花花牛公司正面临着外部巨大的机会,却受到内部劣势的限制,因此在目前状况下企业应采取积蓄型战略,在弥补和消除内部劣势的同时,尽快形成利用外部环境的能力,并以此为指导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近几年的发展战略思路。 最后,以上述理论为指导,提出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目前的战略规划,包括近期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工作重点、战略措施等。 论文利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来分析研究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

张德亮[6](2003)在《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并购作为现代经济史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其意义在于:从宏观上看,企业并购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从微观上看,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有效途径。我国正在步入经济全面开放和全球化的时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结构性转变,必然导致全国性的产业整合与企业重组,形成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建立规范的企业并购市场,明确企业的并购主体地位,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推进企业并购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运行机制的转化,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包括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两部分,而宏观研究仍需追溯到微观层次的企业行为分析上,所以本论文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对企业并购进行研究。按照研究的一般逻辑,对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首先要回答企业为什么会发生并购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购作为企业的一种自主经济行为,是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论文从企业演进、企业扩张和资本集中等角度对并购行为加以考察,以此说明企业演进的历史,就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企业扩张与资本集中是企业发展和追逐利润的内在要求,而企业并购则是实现企业扩张和资本集中的快速有效形式。 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着企业进行并购呢?为此,各种经济学流派都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框架对并购的动因作出完整的分析。然而,由于不同学派所依托的经济理论基础不同,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动因假说,而这些假说都无法单独对并购作出全面的解释。譬如说,交易成本理论对纵向并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对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则缺乏说服力。论文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是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的,虽不必苛求用某一理论对各种并购类型作出完美分析,但可从并购发生的内在本质去寻求一套系统的研究框架。事实上,并购作为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对于某一项具体的并购来说,其目的是明确的。如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就进行横向并购;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可进行纵向并购;为了分散经营风险、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的目的则采取混合并购。换言之,企业之所以进行并购,就是为了寻求并购所带来的效应。于是,论文从并购效应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以并购效应为主线的研究思路,分别对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等不同并购类型的效应展开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 从横向并购来看,企业进行横向并购的主要动因在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横向并购中的规模经济效应来源于成本下降、市场支配力的增强以及垄断等。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较为明显,尤其在并购当年,由此也证明了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偏低,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提高规模经济水平。但实证结果也显示,并购一年后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大有小,原因在于非实质性并购、政府干预过度等现象的存在以及并购规模(即并购交易金额占并购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较小,致使并购效应的显着性受到影响。因此,进一步促进横向并购的开展,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在各行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是我国近期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 对于纵向并购,主要是通过将市场交易关系转变为内部交易关系,节约交易成本,寻求交易费用效应。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中的效应在并购的当年没有显现出来,但从并购后一年的情况看,效应还是显着的,表明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并购,内化市场交易,稳定供销渠道,减少了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但更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也得出,这种效应又表现出一种逐步下滑的趋势,尤其在并购后第三年,下降势头比较显着,说明并购后存在一个磨合的过程以及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只有把并购后的上游或下游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保持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事实上,企业之间的并购,不是简单的1+1,不同企业合并在一起,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冲突,进而影响企业整体效应的发挥,因此存在一个整合的过程。 从混合并购来看,其动因主要是寻求协同效应、产业效应和风险分散效应。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实践看,很多公司通过混合并购重组,纷纷涉足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兴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因为这些行业的附加值高,获利丰厚。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了产业转型,培育了新的增长点,业绩得以提升。但从实证结果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混合并购中的效应并非如所预期的那么高,而是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与现实情况出现了背离。但如果深入探究一下,或许这一实证结果恰巧暴露了上市公司混合并购中存在的问题,譬如在网络热潮中,许多公司不顾自身实际,一窝蜂进军网络产业,而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使公司处于尴尬境地,进退两难。有鉴于此,我们强调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内外部条件作出相应的决策,不要盲目多元化,确保主营业务的做大做强。 论文除

刘新宇[7](2003)在《河北三鹿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三鹿集团经过4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由一卖奶的小合作社,发展成为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现有产品8大系列136个品种,主导产品三鹿系列配方奶粉产销量逐年递增,至2001年已实现连续9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与光明乳业的液体奶,伊利集团的冰品三分乳品天下。入世后,在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三鹿集团要尽快适应市场环境发生的重大转变,充分发挥产品领先优势,在新形势下发展和壮大自己。本文在对三鹿集团发展战略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三鹿集团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三鹿集团内外部战略环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出外部环境为集团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就国内乳制品市场和三鹿奶粉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IFE矩阵、EFE矩阵、SWOT矩阵等系统方法对三鹿的战略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为制订备选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创造性的运用动态的定量选择方法,分阶段的选出三鹿集团最佳发展战略,并以此为指导确定三鹿集团2002-2006年发展战略的各项指标。论文利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三鹿集团的未来发展规划,为集团的战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腾建钧[8](2000)在《大力拓展信贷业务 合理调整信贷结构——面对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农信社如何进一步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之探讨》文中认为

汪萍[9](2000)在《对世纪之交中国邮政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规定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所属的邮政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的经营邮政业务的公用企业。从而确立了中国邮政特殊的两重性:一是邮政具有社会公用性质,国家举办邮政不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为公众服务才是其根本;二是邮

本刊记者[10](1999)在《以新的活力 迈向新世纪——访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副行长周敏慧》文中指出 药行街,在宁波被称为第二"黄金街"。就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中段,新矗立起一座高耸入云、轻快明丽的现代化大楼——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营业办公楼,成为这个沿海开放城市一道新的风景线。作为一家资金实力雄厚、业务品种丰富、服务优良的现代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刚刚走过了20年历程。自1978年重新设立至今,该行人民币存款已达70亿元,外汇存款达2.6亿美元,累计为宁波市地方经济建设投入近600亿元资金,还充分发挥港澳中银集团等海外联行优势,通过牵线搭桥引资投入、担任引入积极推荐项目促成境外融资等方式,先后为中银电池(宁波)有限公司、横山水库、招宝山大桥、柳汀立交桥、潘火立交桥等项目引入资金1亿多美元,为优化宁波投资环境,扩大宁波的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上午,记者来到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采访了该行负责人周敏慧副行长。周敏慧副行长告诉我们,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重建20周年,除了资金实力显着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外,还在宁波市金融界创下许多个重要的"第一":第一家发行

二、拓展新业务 迈向新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新业务 迈向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的翻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典当业的复苏(论文提纲范文)

一、典当业的复苏
二、典当业复出原因
三、 无序发展:复出后典当业遇到的问题
四、未竟之路:对典当业的规范和认知
余 论

(2)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中方主体
        二、外方主体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一、借款法律关系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三、合伙法律关系
        四、买卖法律关系
        五、租赁法律关系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一、公私混合主体
        二、私法性的内容
        三、公法性的内容
        四、契约涉外因素
        五、国际经济因素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契约与条约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第二节 法理比较
        一、法的形式比较
        二、法律关系比较
        三、法的实施比较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一、1840年至1870年
        二、1870年至1894年
        三、1894年至1912年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一、法律地位优势
        二、经营实力优势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一、询盘
        二、发盘
        三、还盘
        四、接受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一、定义
        二、形式演变
    第二节 契约结构
        一、契约首部
        二、契约尾部
        三、契约附件
        四、契约正文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财务条款
        二、管理条款
        三、格式条款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性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性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商务技术条款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三、主要参与人物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三、中方赴美谈判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第四节 事件后续
结语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附录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一) 说明
参考书目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二、报刊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五、外人论着
        (一)中文
        (二)英文
后记

(3)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2.1.1 大一统阶段(1949~1978 年)
        2.1.2 专业化阶段(1978~1993 年)
        2.1.3 商业化阶段(1993~2003 年)
        2.1.4 股份化阶段(2003~2009 年)
    2.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效评估
        2.2.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本
        2.2.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
        2.2.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2.2.4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2.3 股份制改革遗留和产生的主要问题
        2.3.1 战略投资者是双刃剑
        2.3.2 公司治理有待改善
        2.3.3 风险管理亟需重视
        2.3.4 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2.3.5 人力资源管理尚待加强
第3章 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
    3.1 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3.1.1 问题的根源是产权改革不彻底
        3.1.2 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3.1.3 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需要
        3.1.4 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的根本要求
        3.1.5 挑战外资银行的竞争的迫切需要
    3.2 国内外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研究综述
        3.2.1 产权结构是否影响银行效率?
        3.2.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3.2.3 国家要不要掌握控股权?
        3.2.4 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
        3.2.5 怎样减持银行国有股?
        3.2.6 调整产权结构的步骤
    3.3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3.3.1 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3.3.2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
        3.3.3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3.3.4 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4章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产权多元化
    4.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4.1.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性
        4.1.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然性
        4.1.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可行性
    4.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理论探索
        4.2.1 产权多元化的基本内涵
        4.2.2 产权多元化的目标模式
        4.2.3 产权多元化的实证研究
    4.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战略步骤
        4.3.1 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
        4.3.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
        4.3.3 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
第5章 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
    5.1 坚持宏观管理制度创新
        5.1.1 转变政府职能
        5.1.2 完善市场体系
        5.1.3 加快利率和汇率体制改革
        5.1.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5.1.5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5.2 坚持微观治理制度创新
        5.2.1 规范公司治理制度
        5.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2.3 逐步调整组织结构
        5.2.4 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5.2.5 稳步推进混业经营
    5.3 深化民主法制制度改革
        5.3.1 政治民主化
        5.3.2 国家法治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第一节 合作、国际合作与国际金融合作
        一、合作的概念解析
        二、国际合作的概念解析
        三、国际金融合作的概念解析
    第二节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区域金融合作
        一、对“区域”的认识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解析
        三、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概念解析
第二章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框架
    第一节 制度分析框架设定的前提
    第二节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框架
        一、制度变迁分析框架的五个维度
        二、本文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
    第三节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主体行为假设
        一、国家行为的“经济人”假设
        二、国家行为的“有限理性”假设
        三、国家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
第三章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本质: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第一节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属性
        一、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含义
        二、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功能
        三、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结构
    第二节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变迁”属性
        一、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基本解释
        二、国际金融体系变迁中的区域金融合作
        三、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创新属性
        四、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变迁和演进
    第三节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博弈过程”属性
        一、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保证型博弈”过程
        二、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协调型博弈”过程
        三、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劝说型博弈”过程
        四、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博弈”结构比较
第四章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动因: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第一节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供求分析框架
        一、关于制度变迁的动因及供求影响因素的解释
        二、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供求分析框架
    第二节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需求分析
        一、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
        二、金融自由化、全球化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
        四、现行国际金融制度的内在矛盾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
        五、技术进步、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
        六、国家规避金融风险的偏好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
    第三节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供给分析
        一、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二、区域金融合作的主导国推动作用
        三、区域金融合作的理论积累和准备
        四、区域金融合作的共同文化传统与行为理念
第五章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总结
    第一节 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
        一、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合作论
        二、国际区域金融的“霸权合作”模式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
        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合作论
        三、国际区域金融的“制度合作”模式
    第三节 建构主义的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
        一、建构主义的国际合作论
        二、国际区域金融的“文化合作”模式
    第四节 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
        一、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合作观
        二、国际区域金融的“依附合作”模式
    第五节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的比较
        二、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的评价
第六章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实践: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欧洲货币合作实践分析
        一、欧洲货币合作的主要动因
        二、欧洲货币合作的进程
        三、欧洲货币合作模式:新自由主义倾向的北北型金融合作
    第二节 拉美国家“美元化”实践分析
        一、拉美国家“美元化”的主要动因
        二、拉美国家“美元化”的进程
        三、拉美国家“美元化”模式:新现实主义倾向的南北型金融合作
    第三节 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实践分析
        一、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主要动因
        二、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进展情况
        三、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主要问题及产生根源
        四、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模式:建构主义路径的南南型金融合作
        五、中国参与和推动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策略及措施
本文的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5)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1.2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线路
        1.2.1 课题的提出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2.1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2.1.1 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2.1.2 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2.1.3 三鹿花花牛乳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2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2.2.1 世界乳业发展分析
        2.2.2 我国乳业分析
        2.2.3 行业环境的变化对三鹿花花牛公司形成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 三鹿花花牛公司优劣势分析
    3.1 三鹿花花牛公司优势分析
    3.2 三鹿花花牛公司劣势分析
第四章 三鹿花花牛公司战略要素评价
    4.1 外部战略要素评价
        4.1.1 EFE矩阵原理
        4.1.2 确定因素权重
        4.1.3 建立外部战略要素评价(EFE)矩阵
        4.1.4 结论
    4.2 内部战略要素评价
        4.2.1 IFE矩阵原理
        4.2.2 建立内部战略要素评价(IFE)矩阵
        4.2.3 结论
第五章 三鹿花花牛公司的发展战略
    5.1 根据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矩阵(SWOT),确定备选战略
    5.2 战略方案的选择
        5.2.1 选择的方法
        5.2.2 选择的步骤
        5.2.3 三鹿花花牛公司的战略方案的选择
        5.2.4 结论
    5.3 三鹿花花牛公司的战略规划
结束语
参考文献

(6)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1.2 选题依据
        1.2.1 研究现状评介
        1.2.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逻辑框架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1.3.2 结构安排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结论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结论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的不足
2 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
    2.1 企业并购的界定及其类型
        2.1.1 企业并购的界定
        2.1.2 企业并购的类型
    2.2 企业并购理论的研究内容
        2.2.1 企业并购的宏观研究
        2.2.2 企业并购的微观分析
    2.3 企业并购的收益分析
        2.3.1 文献回顾
        2.3.2 企业并购的收益分析模型
    2.4 企业并购的交易价格
        2.4.1 假设条件
        2.4.2 企业价值
        2.4.3 股东得益
        2.4.4 均衡解
        2.4.5 最佳的交易价格
3 企业并购的动因
    3.1 企业的演进
        3.1.1 企业演进历程
        3.1.2 不同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并购行为比较
    3.2 企业扩张
        3.2.1 企业扩张的内涵
        3.2.2 企业扩张是企业发展的普遍追求
        3.2.3 企业扩张的本质
        3.2.4 企业的内部扩张与外部扩张
    3.3 资本集中
        3.3.1 资本集中的原因
        3.3.2 资本集中的机制
        3.3.3 资本集中的趋势
    3.4 企业并购的动因
        3.4.1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并购动因
        3.4.2 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并购动因
        3.4.3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并购动因
        3.4.4 评述
    3.5 企业并购动因的一种组合性解释
        3.5.1 组织资本概念的提出
        3.5.2 组织资本的形成
        3.5.3 企业并购:为实现组织资本的转移
    3.6 小结
4 我国企业并购的演进
    4.1 我国的企业改革与企业并购
        4.1.1 我国企业并购的背景
        4.1.2 企业并购对深化企业改革的意义
    4.2 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
        4.2.1 试点起步阶段
        4.2.2 第一次并购高潮
        4.2.3 第二次并购高潮
    4.3 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
5 横向并购及其效应
    5.1 横向并购中的规模经济效应
        5.1.1 规模经济理论概述
        5.1.2 横向并购中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机理
    5.2 横向并购中规模经济效应的来源
        5.2.1 规模经济效应的来源Ⅰ--成本下降
        5.2.2 规模经济效应的来源Ⅱ--市场支配力
    5.3 横向并购与垄断
        5.3.1 并购前没有市场力量的情况
        5.3.2 并购前有市场力量的情况
        5.3.3 结论
    5.4 我国企业横向并购中规模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5.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5.4.2 研究方法及指标设置
        5.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5.4.4 实证结论及原因分析
6 纵向并购及其效应
    6.1 纵向并购的动因
    6.2 纵向并购效应的形成机理--交易角度的分析
        6.2.1 交易和交易费用
        6.2.2 纵向并购中交易费用效应产生的原因
        6.2.3 小结
    6.3 纵向并购效应的形成机理--生产角度的分析
    6.4 纵向并购与企业边界
        6.4.1 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均衡分析
        6.4.2 企业的组织边界
    6.5 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6.5.1 实证方法和指标设置
        6.5.2 财务指标的描述性结果
        6.5.3 并购前后的效应实证及比较
        6.5.4 结论
7 混合并购及其效应
    7.1 混合并购产生的背景
    7.2 混合并购中的协同效应
        7.2.1 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
        7.2.2 协同效应的测定及西方国家的实证结果
    7.3 混合并购中的产业效应
        7.3.1 产业效应存在的原因
        7.3.2 混合并购与进入壁垒
    7.4 混合并购中的风险分散效应
        7.4.1 混合并购中风险分散效应产生的原因
    7.5 协同效应的实证分析
        7.5.1 实证方法及指标设置
        7.5.2 实证结果
    7.6 我国产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7.6.1 产业效应的测算方法及已有成果
        7.6.2 我国的实证分析
        7.6.3 结论
8 企业分拆及其效应
    8.1 企业分拆的背景、含义及类型
        8.1.1 企业分拆发生的背景
        8.1.2 企业分拆的含义及类型
    8.2 企业分拆发生的动因
    8.3 企业分拆的效应
    8.4 管理层收购及我国的实践
        8.4.1 管理层收购(MBO)的产生及其背景
        8.4.2 管理层收购(MBO)的成因
    8.5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案例剖析
        8.5.1 案例介绍
        8.5.2 案情分析
        8.5.3 我国管理层收购中的问题
9 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9.1 企业并购整合的含义及内容
    9.2 发展战略整合
    9.3 组织整合
        9.3.1 组织机构的整合
        9.3.2 管理制度的整合
    9.4 资产整合
        9.4.1 资产整合的原则
        9.4.2 有形资产的整合
        9.4.3 无形资产的整合
    9.5 业务整合
        9.5.1 经营业务整合
        9.5.2 生产与技术整合
    9.6 人力资源整合
    9.7 企业文化整合
        9.7.1 企业文化整合的特点
        9.7.2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
        9.7.3 企业文化整合的策略
10 企业并购的制度保障
    10.1 有效的政府定位
    10.2 全面的市场建设
    10.3 规范的中介机构
    10.4 健全的社会保障
    10.5 完善的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河北三鹿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 论
    1.1 三鹿集团基本情况
    1.2 三鹿集团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线路
第二章 三鹿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2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2.3 三鹿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第三章 我国乳业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
    3.1 时间序列趋势延伸法预测
    3.2 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
第四章 三鹿集团内外部战略要素评价
    4.1 外部战略要素评价
    4.2 内部战略要素评价
第五章 三鹿集团总体发展战略
    5.1 根据SWOT矩阵确定备选战略
    5.2 战略方案的动态选择
    5.3 三鹿集团发展战略规划
第六章 三鹿发展战略的实施
    6.1 第一阶段(2002-2004年)的战略实施计划
    6.2 第二阶段(2005-2006年)的战略实施计划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拓展新业务 迈向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的翻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典当业的复苏[J]. 赵伟.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20(02)
  • [2]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D]. 孔伟艳.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4]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D]. 张建政. 吉林大学, 2008(12)
  • [5]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D]. 张志杰. 郑州大学, 2005(08)
  • [6]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D]. 张德亮. 浙江大学, 2003(01)
  • [7]河北三鹿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刘新宇. 天津大学, 2003(01)
  • [8]大力拓展信贷业务 合理调整信贷结构——面对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农信社如何进一步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之探讨[J]. 腾建钧. 经济师, 2000(09)
  • [9]对世纪之交中国邮政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 汪萍. 邮电商情, 2000(13)
  • [10]以新的活力 迈向新世纪——访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副行长周敏慧[J]. 本刊记者. 宁波经济, 1999(01)

标签:;  ;  ;  ;  ;  

拓展新业务,迈向新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