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芯片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组织芯片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一、组织芯片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敏星[1](2021)在《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在乳腺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基化参与癌症的许多基本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过程。其中,核心岩藻糖基化与各种癌症之间存在许多联系。目前研究发现只有一种糖基转移酶(FUT8)能催化核心岩藻糖基化。本论文首先收集参考文献和GEO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荟萃分析,以阐明FUT8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之间的关系。接着,论文以乳腺癌为模型,对miR-10b将FUT8表达进行调控的具体机制进行探究,最终结果如下:1.使用荟萃分析发现,FUT8与某些恶性肿瘤类型和患者生存率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首先,我们系统地鉴定了7篇文章和35个微阵列数据集(涉及6124例患者和10种肿瘤类型)以纳入荟萃分析。结果表明,FUT8表达与一种或多种临床病理参数具有显着相关性。这些参数包括患者的性别,分子亚组,组织学等级,TNM分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复发状态等。其次,还发现FUT8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胃癌和神经胶质瘤的总体存活率相关。FUT8表达还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无病生存率以及胰腺导管腺癌的无复发生存率相关。2.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大多数癌症中,FUT8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相较配对正常组织明显上调,并且乳腺癌中FUT8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岩藻糖基转移酶。其次,组织芯片和临床样本染色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FUT8的表达较正常乳腺组织为高。通过实验发现过表达FUT8能促进细胞迁移和EMT过程,而干扰FUT8的表达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3.利用体内和体外实验证明MDA-MB-231细胞中FUT8的敲低使癌细胞对阿霉素更敏感。敲低FUT8表达可减少乳腺癌细胞增殖,并增加细胞凋亡。FUT8敲低的MDA-MB-231细胞中CD44+/CD24-的干性细胞比例减少。最后,在肿瘤干细胞多次成球传代后发现:FUT8敲低的MDA-MB-231细胞成球数目明显低于FUT8表达正常组,由此可判断出此基因表达和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存在相关性。4.预测发现AP-2γ是miR-10b的生物学靶基因。利用TCGA数据库研究结果发现乳腺癌中AP-2γ低表达,而正常乳腺组织中则表达水平高;AP-2γ高表达可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过表达AP-2γ可以抑制癌细胞FUT8表达,并且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miR-10b可结合在AP-2γ的3’UTR区进而阻碍其表达。5.通过Pathway Commons预测AP-2γ可以通过STAT3/p-STAT3间接调节FUT8。过表达AP-2γ后,FUT8和p-STAT3表达显着降低;并且随着乳腺癌细胞中STAT3的磷酸化水平被逐渐抑制,FUT8的表达量逐渐下降。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AP-2γ与STAT3间的结合更加牢固,而AP-2γ与p-STAT3之间的结合较弱。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结果显示p-STAT3和FUT8启动子区域存在结合。最终发现miR-10b/TFAP2C/p-STAT3/FUT8的新型调控通路在乳腺癌中,尤其是三阴型乳腺癌中,通过调控FUT8表达,进而影响乳腺癌的增殖和转移。

杨正江[2](2021)在《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浸润性T细胞表型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T细胞表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重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芯片(包括60对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以及30例单独癌组织标本)中浸润性T细胞表型。免疫细胞标记如下:总T细胞(CD3+)、CD4+Th(CD3++CD4+)、CD8+CTL(CD3++CD8+)、Tregs(CD3++CD4++Foxp3+)、PD-1+T细胞(CD3++PD-1+)、PD-L1+T细胞(CD3++PD-L1+)。分析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以上6种浸润性T细胞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时间关系。结果:1.57对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和25例单独癌组织标本检测成功。与癌旁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总T细胞、CD4+Th和CD8+CTL细胞所占比例显着减少(P<0.05),Tregs和PD-L1+T细胞所占比例显着增多(P<0.05),而PD-1+T细胞数量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各T细胞亚群在T细胞中所占比例的比较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CD8+CTL细胞所占比例显着降低(P<0.05),Tregs和PD-L1+T细胞所占比例显着升高(P<0.05),而CD4+Th和PD-1+T细胞所占比例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根据每个T细胞亚群的中位百分比值,将各T细胞亚群分为低浸润组(<中位百分比值)和高浸润组(≥中位百分比值)。分组分析结果显示:总T细胞的浸润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和T分期显着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N分期及TNM分期无关(P>0.05);CD4+Th的浸润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显着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T分期、N分期及TNM分期无关(P>0.05);CD8+CTL的浸润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显着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及TNM分期无关(P>0.05);Tregs的浸润水平与N分期和TNM分期显着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T分期无关(P>0.05);PD-1+T细胞的浸润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和T分期显着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N分期及TNM分期无关(P>0.05);PD-L1+T细胞的浸润水平与N分期、TNM分期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T分期无关(P>0.05)。3.总T细胞、CD4+Th和CD8+CTL高浸润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低浸润组(P<0.05);Tregs和PD-L1+T细胞低浸润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高浸润组(P<0.05);PD-1+T细胞高浸润组与低浸润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HR=2.733)、TNM分期(HR=2.364)、总T细胞浸润水平(HR=0.323)、CD4+Th浸润水平(HR=0.393)、Tregs浸润水平(HR=2.786)和PD-L1+T细胞浸润水平(HR=2.305)是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效应细胞减少,免疫抑制细胞增多,呈免疫抑制微环境状态。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T细胞表型与胰腺癌预后密切相关,其中总T细胞、CD4+Th、Tregs和PD-L1+T细胞数量是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勃[3](2021)在《基于间质微环境的胰腺导管腺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以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着称,其显着特点为间质结缔组织显着增生。近年来,虽然胰腺癌相关研究在多方面取得进展,但患者生存期仍未得到显着延长。丰富的间质可能在PDAC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对间质深层次生物学特性认识的欠缺限制了PDAC诊疗方法的进步。PDAC肿瘤细胞被致密的纤维组织包绕是其重要的组织学特征,所以间质(肿瘤微环境)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肿瘤微环境主要成分包括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且间质微环境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决定肿瘤的生物行为,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所以明确肿瘤微环境的生物学特点,对于理解PDAC的生物学行为至关重要。目前肿瘤微环境的病理形态学研究存在诸多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其原因包括局部病理取材的异质性和评价方法的差异。所以,本中心采用LEEPP(Leeds Pathology Protocol)评价胰腺肿瘤病理,并建立胰腺肿瘤全组织切片数字图像库,利用HE染色的数字化全组织切片图像(digitalized whole-mount slide images,DWMSIs),可便捷的实现肿瘤细胞和肿瘤间质比例的评价,所以肿瘤间质比(tumor stroma ratio,TSR)可间接反映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进而评价TSR预测预后的价值,从而指导个体化精准诊疗。而CAFs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主要细胞成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研究已经明确了CAFs在肿瘤间及肿瘤内的显着异质性,而且CAFs的功能分类亦被广泛接受,即CAFs主要分为myo CAFs和i CAFs,基于单细胞测序的研究提示myo CAFs的代表性标志物为α-SMA、periostin(POSTN)和MMP-11等,i CAFs的代表性标志物为IL-6、CXCL12(SDF-1)和PDGFR-β等,而FAP-α为两类CAFs共同表达的标志物。CAFs的异质性还包块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但是目前CAFs亚群的空间分布异质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报道较少。所以本课题试图通过组织芯片评价CAFs亚群空间分布与预后的相关性,然后筛选出可用于预测预后的CAFs空间分布特征。为了深入研究CAFs功能差异的分子机制,本研究证实体外原代培养CAFs的可行性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明确CAFs的功能差异。综上可知,本研究旨在明确肿瘤间质在胰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及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CAFs亚群空间分布差异在胰腺癌进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利用体外原代培养CAFs明确CAFs亚群功能差异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基于数字病理大切片技术的PDAC全景肿瘤间质研究体系的建立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目的 首先,建立胰腺肿瘤全组织切片数字图像库,明确TSR与PDAC术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其次,明确术后全组织大切片与局部组织小切片评价TSR的相关性;最后,明确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与病理医生评价病理大切片TSR结果的一致性。方法1.调阅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胰腺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的44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HE染色肿瘤组织玻片,并将全组织病理切片扫描成数字图像并建库。并定义肿瘤核心区、移行区和外周区。两名高年资病理医生评价肿瘤间质比,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评估TSR,其中TSR≤1定义为stromahigh,TSR>1定义为stromalow.2.利用临床科研数据库回顾性采集临床病理数据。3.使用软件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Cohen kappa coefficient(κ)评估不同方法评价TSR分类的一致性。以双侧P<0.05为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结果1.成功建立国内首个高流量中心胰腺肿瘤全组织切片数字图像库。本研究共纳入400例,其中训练集207例,验证集193例,两队列临床基线数据分布无统计学差异。2.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中发现训练集中肿瘤内坏死(OR=3.53,95%CI 1.953-6.379,P<0.001)和R1(OR=2.281,95%CI 1.219-4.265,P<0.001)是stromalow的独立相关因素。在验证集中亦得到验证:肿瘤内坏死(OR=3.890,95%CI 2.097-7.217,P<0.001)和R1(OR=2.034,95%CI 1.059-3.910,P=0.033)与stromalow独立相关。3.COX多因素分析发现,在训练集中TNM分期(II vs.I:HR,2.584;95%CI,1.386-4.819;P=0.003;III vs.I:HR,4.384;95%CI,2.285-8.411;P<0.001),间质成分(Stroma Lowvs.Stroma high:HR,1.876;95%CI,1.227-2.870;P=0.004),肿瘤分化程度(G3 vs.G1/2:HR,2.124;95%CI,1.419–3.179;P<0.001),和周围神经侵犯(有vs.无:HR,2.147;95%CI,1.187-3.883;P=0.01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验证集中上述危险因素亦成功验证。在不同的TNM分期中,Stroma Low同样提示预后不良(P<0.05)。4.在本部分研究的41例患者中,局部核心组织与全组织TSR评分的kappa值为0.854(95%CI,0.699-1.000),局部移行区组织与全组织TSR评分的kappa值为0.951(95%CI,0.849-1.000),局部外周区组织与全组织TSR评分的kappa值为0.606(95%CI,0.361-0.806),提示局部核心组织和局部移行组织评分与全组织评分一致性较高。5.41例患者中,病理医生与计算机辅助TSR评估结果的kappa值为0.804(95%CI,0.573-0.951)。结论1.通过使用全组织病理大切片评价胰腺导管腺癌的肿瘤间质比(TSR),并分析了临床病理特征与TSR分类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了TSR分类在预测PDAC预后中的价值及其临床应用前景。2.分析了肿瘤内不同区域间质含量的差异,并明确了具有TSR整体评分代表性的局部区域。3.探索了计算机辅助识别肿瘤内间质成分比例的效能,但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的验证。第二部分基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标志物的胰腺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目的 在目前PDAC分期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筛选出的CAFs相关预后预测指标,建立PDAC预后预测模型,指导临床精准诊疗。方法1.调阅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胰腺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38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肿瘤组织蜡块。2.制备组织芯片和小切片,定义癌旁间质(juxtatumoral stroma,s-jux)、外周间质(peripheral stroma,s-per)和正常胰腺内间质(septal stroma,s-sep)。3.免疫组化染色评价CK-19、FAP-α、SPARC、α-SMA、POSTN、IL-6、SDF-1和PDGFR-β,免疫荧光染色验证SMA-α在肿瘤组织内的空间分布。4.使用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R 3.5构建列线图。结果1.通过对13例胰腺癌小切片的组化染色分析,发现CAFs标志物FAP-α、PARC、α-SMA、POSTN、MMP-11、IL-6、SDF-1和PDGFR-β在间质s-jux、s-per和s-sep内的表达具有差异。2.TMA研究:训练集纳入190例,验证集纳入79例。训练集研究发现癌旁间质α-SMA表达强度较外周显着增高,且二者相关系数较低(0.648),提示两区域α-SMA表达差异大。α-SMA在癌旁间质(s-jux)表达强度中度以上且外周间质(s-per)低表达或未表达的患者预后好(Others vs.s-jux≥2且s-per<2;HR=2.873,95%CI 1.768-4.669,P<0.001);癌旁间质α-SMA表达强度较SDF-1表达强度高提示预后较好(α-SMA≤SDF-1 vs.α-SMA>SDF-1;HR=1.809,95%CI 1.198-2.731,P=0.0042)。进一步分析,α-SMA表达强度在s-jux≥2且s-per<2 s-per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显着降低(P=0.022);而在s-juxα-SMA表达强度>SDF-1的患者淋巴结转移概率显着降低(P=0.042)。3.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TNM分期(II vs.I:HR,2.112;95%CI,1.270-3.514;P=0.004;III vs.I:HR,3.990;95%CI,2.256-7.054;P<0.001),α-SMA表达强度(Others vs.s-jux≥2&s-per<2:HR,2.819;95%CI,1.733-4.587;P<0.001)和肿瘤分化程度(G3 vs.G1/2:HR,1.582;95%CI,1.024–2.442;P=0.039)是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4.利用训练集COX多因素分析中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术后生存期的列线图,其AUC为0.742;验证集AUC为0.765.并且建立动态列线图https://jamesyin.shinyapps.io/Dyn Nomapp/。结论1.CAFs标志物在间质区域具有空间分布差异表达的特性。2.α-SMA在癌旁间质和外周间质区域的差异表达特征可有效对术后患者的预后进行分层。3.包含CAFs标志物特征的预测PDAC术后生存期的列线图有助于促进精准诊疗的发展。第三部分利用原代培养CAFs转录组测序探索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子功能差异的研究目的 探索离体原代培养CAFs的分子功能分型。方法1.利用手术切除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样本进行原代培养CAFs或PSCs培养。2.利用细胞爬片组化染色明确肿瘤间CAFs的功能分型。3.使用原代CAFs转录组测序结果明确基于爬片组化染色的CAFs分型的分子表达差异。结果1.原代CAFs培养成功率为70%,正常胰腺PSCs培养成功率为50%。2.基于myo CAFs和i CAFs标志物的细胞爬片组化染色研究,CAFs分型为CAF-Ⅰ和CAF-Ⅱ;PSCs定义为CAF-Ⅲ。3.CAFs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CAF-Ⅱ生物学特性稳定,且CAF-Ⅰ和CAF-Ⅱ具有显着的基因表达差异。进一步分析CAF-Ⅱ富集表达上调的信号通路主要调节中性粒细胞迁移及淋巴细胞的分化等,而CAF-Ⅰ富集表达上调的信号通路主要与肌细胞的收缩和发育有关。结论原代培养CAFs功能稳定且可分为基因表达差异显着的两型,可用于CAFs异质性的体外研究。

付小刚[4](2021)在《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分泌TGF-β1促进肺腺癌细胞进行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尽管临床诊疗水平快速提高,但肺癌仍是导致肿瘤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AC)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不同于小细胞肺癌和鳞状细胞癌,LAC多见于非吸烟患者,在东亚多见于女性,可能与暴露于环境中的二手烟、污染、机会性致癌物以及遗传易感性有关。LAC患者的预后依赖于确诊时的分期。其中导致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手术后出现的转移,因为这一过程可能发生于明显的临床症状之前。在近些年,由于免疫疗法的发现,抗LAC的治疗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然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受限于肿瘤细胞和微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在从非可控性炎症到转移的肿瘤发展进程中,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和基因表型会发生变化以应对外界的压力,例如机体免疫监视、凋亡和循环系统内的物理应力。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最早被发现于胚胎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通过EMT可以转变为具有间质特性的细胞,从而在原肠胚、神经巣、心脏等器官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MT也参与组织损伤修复、纤维化以及肿瘤的转移甚至肿瘤干细胞特性的获得。进行上皮间质转化的细胞会发生一系列的表型和形态学变化,其中包括上皮标记物E-cadherin的低表达、β-catenin的异位、成纤维细胞标记物如S100A4、Twist和SMAD的获得。这些改变赋予肿瘤细胞拉长的细胞形态和更强的迁徙能力,从而类似间质起源的细胞。多个EMT标记物被认为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测物。TGF-β被认为是EMT的最有力驱动物之一。它可以协同JAK/STAT3信号通路增强癌细胞迁移和浸润的能力。PPAR-γ的活化可以通过与Smad4形成三聚体结构从而拮抗Smad3,同时还可以转移至细胞核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来抵消TGF-β诱导的EMT。然而,EMT在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仍然处于争论之中。其中一个争论焦点就是细胞外TGF-β的来源。在多种肿瘤内被证实有高水平的TGF-β存在。包括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癌症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多种细胞都被认为是具有吸引力的候选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微环境组成成分的免疫细胞在LAC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恶性细胞能够通过分泌包括GM-CSF、IFNγ和Cox-2等细胞因子来促进髓系来源免疫抑制细胞的募集和扩增。去除浸润性MDSCs可以阻碍肺癌的进展。MDSCs是一类异质性细胞,可以被分为2大类:粒细胞MDSCs(PMN-MDSCs,CD45+CD11b+Ly6Ghi)和单核MDSCs(M-MDSCs,CD45+CD11b+Ly6Chi)。课题组此前的研究表明组氨酸脱羧酶(Hdc)标记一类不同于其他的髓系偏向造血干细胞/前体细胞(MB-HSC/HSPC),在衰老或肿瘤的背景下可以作为肿瘤相关不成熟髓系细胞的细胞学起源。Hdc+PMN-MDSCs在结肠癌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Hdc+PMN-MDSCs是否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发挥具体作用仍无确切证据。在本研究中,课题组对比了EMT+转移性LAC病例和EMT-对照组的预后发现EMT可以作为预后的一个指标。在转移性肺癌动物模型中,Hdc+PMN-MDSCs被募集到肿瘤组织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证实了Hdc+PMN-MDSCs和EMT+转移性癌细胞之间的密切空间关系。且Hdc+PMN-MDSCs分泌TGF-β1而不是TGF-β2和TGF-β3。清除Hdc+细胞或阻断Hdc+PMN-MDSCs来源的TGF-β1可以抑制转移。课题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Hdc+PMN-MDSCs在LAC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作为抗LAC的一个具有前景的靶标。方法:1、共244例肺腺癌标本来自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并制成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MT相关标记物在肿瘤组织内的表达情况。2、分析不同组别肿瘤组织内MDSCs的数量、构成变化、以及空间定位的特点。3、检测肿瘤组织内和MDSCs募集有关的细胞因子和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MDSCs发挥作用的机制。4、分析MDSCs内TGF-β1表达变化情况。5、阻断MDSCs来源TGF-β1,观察肿瘤进行EMT和发生转移的变化。结果:1、244例肺腺癌病例中,有58例(23.8%)肿瘤细胞表达典型的EMT标记物(Twist+SMAD3+E-cadherin-)。回顾性研究发现EMT+患者的预后显着差于EMT-病例。2、在EMT+肿瘤组织内表达组氨酸(Hdc+)的CD15+PMN-MDSCs的数量显着增多,且在肿瘤组织周围聚集。3、EMT+肿瘤组织分泌高水平的CXCL1、CXCL5和CCL2以募集PMN-MDSCs。Hdc+CD15+PMN-MDSCs则表达高水平CXCL1和CXCL5的受体:CXCR2。4、Hdc+CD15+PMN-MDSCs分泌高水平的TGF-β1导致肿瘤细胞异常出现核内表达β-catenin。5、利用转基因动物阻断Hdc+细胞内TGF-β1的表达,可以显着降低肺腺癌的转移。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表明Hdc+PMN-MDSCs可以促进肺腺癌细胞出现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增加发生转移的几率。肿瘤组织内炎症因子CXCL1和CXCL5水平升高作用于PMN-MDSCs表面高表达的CXCR2,募集Hdc+PMN-MDSCs进入肿瘤组织并以类似旁分泌的形式分泌TGF-β1异常激活临近癌细胞进行EMT,促进肿瘤的发展和转移。

唐健[5](2021)在《长链非编码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足5%,90%的患者生存期不超过一年。在中国,胰腺癌的致死率排在第六位,而且年轻患者的比例在逐年增高。侵袭和转移是胰腺癌的特点,临床上大多数病人都会出现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以及远处转移。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困难加之缺少良好的预后判断指标,对于该疾病的早期及复发性阶段的干预治疗常常不及时,而且胰腺癌的化疗耐药问题也比较突出。深入探索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对寻求胰腺癌有效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具有非常关键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调节肿瘤细胞内部的多种生物过程,涉及转录、转录后和表观遗传水平上的相关通路。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lncRNAs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PTTG3P(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3,pseudogene,垂体瘤转化因子3假基因)是与亲本基因PTTG1、PTTG2具有高度相似性序列的假基因。作为一个lncRNA,PTTG3P在多种肿瘤疾病中高表达并且发挥着重要的致癌作用,相关机制研究也证明PTTG3P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在本课题中,我们力图揭示PTTG3P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以及临床意义,并对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细胞中的具体致癌分子通路以及表达调控网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显着上调,且PTTG3P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肿瘤的大小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同时,肿瘤组织中PTTG3P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也明显缩短。生物信息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明PTTG3P可以通过FoxM1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PTTG3P可以作为ceRNA竞争性结合miR-132/212-3p调控FoxM1的表达进而发挥促癌功能,而且FoxM1可以转录激活PTTG3P形成一个促进胰腺癌发展的正反馈回路。通过以上内容,我们旨在探讨PTTG3P在胰腺癌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细胞生物学中的具体靶向机制,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第一部分:LncRNAPTTG3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分析PTTG3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胰腺癌组织芯片(25例)的原位杂交染色和60对临床标本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胰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TTG3P的表达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60例临床患者肿瘤组织中的PTTG3P表达量和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参数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原位杂交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证明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上调。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PTTG3P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TTG3P的表达与胰腺癌肿瘤大小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对肿瘤组织PTTG3P表达水平与患者总体生存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PTTG3P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显着短于PTTG3P低表达组。结论: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PTTG3P表达水平与胰腺癌肿瘤大小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TTG3P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明显降低。第二部分:LncRNA PTTG3P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PTTG3P在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TTG3P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和不同胰腺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在内源性表达PTTG3P含量较低的胰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PTTG3P,在内源性表达PTTG3P含量较高的胰腺癌细胞系中敲减PTTG3P。通过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体外观察PTTG3P对胰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通过裸鼠体内皮下或回结肠静脉接种胰腺癌细胞,观察PTTG3P对胰腺癌肿瘤生长以及肝转移的影响。结果: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正常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CCK-8生长曲线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PTTG3P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而PTTG3P下调的细胞株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结果表明PTTG3P能够促进胰腺癌细胞的迁移。Transwell侵袭实验进一步说明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的侵袭性表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皮下成瘤实验说明PTTG3P在体内可以促进胰腺癌肿瘤的生长。肝转移模型中上调PTTG3P组的肝脏转移灶数目明显多余对照组,而下调PTTG3P组的结果正好相反。结论:PTTG3P在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部分:LncRNA PTTG3P/miR-132/212-3p/FoxM1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探索PTTG3P在胰腺癌细胞恶性表型中发挥促进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利用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和PTTG3P相关的mRNAs,并通过TCGA数据库以及临床病理标本检测验证FoxM1和PTTG3P的相关性。通过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TTG3P对FoxM1表达调控的作用。通过细胞学实验分析作为下游的FoxM1在PTTG3P促癌中的作用。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核浆分离实验分析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定位,通过Dicer蛋白的干预实验和Ago2-RIP实验预测PTTG3P调控FoxM1是否通过ceRNA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Ago2-RIP实验对ceRNA机制中可能的miRNAs进行筛选。通过构建突变基因质粒、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以及MS2-RIP实验,明确miRNA与PTTG3P和FoxM1的具体结合位点,以及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PCR在细胞实验和皮下瘤实验中验证三者间表达调控关系。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与PTTG3P相关mRNAs的共同表达网络中,我们发现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多种调控作用的促癌基因FoxMl。对TCGA数据以及临床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一致表明FoxM1和PTTG3P在胰腺癌中是高度正相关的。在胰腺癌细胞中,PTTG3P可以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同时促进FoxM1基因的表达。CCK-8、细胞划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下调FoxM1会明显抑制PTTG3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相反,过表达FoxM1会明显降低因下调PTTG3P所产生的抑癌作用。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PTTG3P主要位于胰腺癌细胞质中。在胰腺癌细胞中下调Dicer蛋白,发现PTTG3P上调FoxM1的过程被阻止;在Ago2-RIP实验中,发现PTTG3P与Ago2有明显的结合,证明PTTG3P可能作为一个ceRNA参与调控FoxM1。通过miRcode、Targetscan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预测和Ago2-RIP实验的筛选,我们发现miR-132/212-3p可能介导PTTG3P对FoxM1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MS2-RIP实验,我们确认了 miR-132-3p和miR-212-3p分别与PTTG3P和FoxM1靶向结合的位点,并且PTTG3P可以通过miR-132/212-3p调控FoxM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再次确认,在miR-132/212-3p抑制剂存在下,下调PTTG3P所引起的FoxM1的表达抑制将被显着减弱。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裸鼠体内成瘤实验中所形成的胰腺癌组织,我们发现PTTG3P促进肿瘤生长与miR-132/212-3p和FoxM1的表达密切相关,并且结果与上述细胞实验一致。结论:PTTG3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促进作用至少部分通过FoxM1介导的,同时PTTG3P可以作为ceRNA通过竞争性结合miR-132/212-3p调控FoxM1的表达。第四部分:FoxM1转录调控lnc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目的:探讨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异常表达的上游调控机制,验证FoxM1对PTTG3P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FoxM1调控PTTG3P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PTTG3P的启动子序列,寻找其上游可能存在的转录调控因子。在胰腺癌细胞系中转染FoxM1过表达质粒或s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TTG3P的表达变化。根据PTTG3P启动子上FoxM1的潜在结合位点的位置构建报告基因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FoxM1转录激活PTTG3P表达的具体结合位点,并通过染色体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FoxM1与PTTG3P的靶向作用位点。结果:分析PTTG3P的启动子序列,发现有FoxM1蛋白的结合位点,提示FoxM1可能存在转录调控PTTG3P的作用。在胰腺癌细胞中过表达FoxM1后PTTG3P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而干扰FoxM1后PTTG3P表达水平显着下调。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ChIP-qPCR实验,我们发现FoxM1可以靶向识别PTTG3P启动子区域TFBS1进而通过转录激活作用调节PTTG3P的表达。结论:FoxM1转录激活PTTG3P的表达。

朱鑫[6](2021)在《CTRP6调控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研究、预后相关性分析及转移性膀胱癌的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CTRP基因家族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CTRP6作为CTRP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作用仍不清楚。本项研究拟探究CTRP6基因在膀胱癌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对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并比较了包括UMUC3、T24、BIU87、5637等多种膀胱癌细胞系及正常膀胱粘膜细胞系SV-HUC-1中CTRP6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差异情况。筛选出CTRP6高表达的膀胱癌细胞系后,进一步应用小干扰RNA技术敲低CTRP6基因表达量后,通过CCK8、平板克隆、Transwell侵袭、转移实验等进一步探究了CTRP6表达情况改变后对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与正常膀胱粘膜细胞系SV-HUC-1相比,CTRP6在UMUC3、T24、BIU87、5637等多种膀胱癌细胞系中均是高表达。选择5637和T24两株CTRP6高表达的细胞系后,进一步通过CCK8、平板克隆、Transwell侵袭、转移实验显示,在5637和T24膀胱癌细胞系中,敲低CTRP6后细胞增殖速度相对于正常组轻度降低,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敲低CTRP6的表达后导致5637和T24两株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较敲低前均显着下降,且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RP6基因和蛋白在多种膀胱癌细胞系的表达情况较正常膀胱粘膜细胞均明显升高,且CTRP6的高表达与膀胱癌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目的:评估CTRP6在膀胱癌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中基因及蛋白表达差异,探究CTRP6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与膀胱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TCGA-BLCA数据集,GEO数据库来源的GSE13507数据集,比较膀胱癌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CTRP6基因表达差异及与膀胱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通过54个膀胱癌病例组成的膀胱癌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染色与评分结果,评估CTRP6蛋白表达情况与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良性膀胱疾病患者的膀胱正常组织及膀胱癌患者的癌旁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中CTRP6的基因均呈现表达升高的状态。CTRP6的高表达与更严重的T分期、M分期、肿瘤分级、AJCC分期密切相关。CTRP6高表达组相关基因富集于膀胱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ERBB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和黑色素瘤相关的网络。CTRP6低表达组富集于m TOR信号通路、非小细胞肺癌、Notch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和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CTRP6的基因高表达状况可预测膀胱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更短,但仅在GSE13507队列中与膀胱癌患者更短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相关。膀胱癌组织中CTRP6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CTRP6表达量,同时CTRP6的蛋白高表达组较CTRP6的蛋白低表达组的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结论:CTRP6基因和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较正常膀胱组织均呈高表达状态,且CTRP6的高表达与膀胱癌患者病变恶性程度更高、分期更晚密切相关,CTRP6的基因或蛋白的高表达与膀胱患者总生存时间更短密切相关。目的:以大规模人群为基础的原发转移性膀胱癌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项研究拟探讨原发性膀胱癌伴肺、骨、肝、脑转移患者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使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以评估初诊的原发性膀胱患者人群中,诊断时的年龄、种族、性别、肿瘤分级、婚姻状况、保险状况、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状况和T、N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是否与肺,骨,肝或脑转移的存在有关。再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确定与不同转移部位的总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相关的因素。所有因素都包括在多变量模型中以评估潜在的混杂因素。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肌肉浸润状态、组织学低分化或未分化、非婚姻状态是膀胱癌伴肺、骨、肝和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在对总生存期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在所有不同的转移部位,只有化疗(vs.不化疗)是对抗全因和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的显着保护因素。原发病灶的手术治疗仅在肺转移和骨转移队列中降低了全因和癌症特异性死亡率。因此,对于伴有肺或骨转移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对总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都是有益的。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淋巴结阳性是诊断膀胱癌时存在肺、骨、肝或脑转移的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原发病灶的手术治疗对伴有肺或骨转移的膀胱癌患者生存有益。在所有转移性膀胱癌亚组中,化疗是决定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最重要因素。

陈骋[7](2021)在《WNT信号通路在不同肿瘤的表达模式研究及肿瘤标志物挖掘》文中指出肿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挖掘是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以及肿瘤防治的重要基础。主要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包括核酸、蛋白质、代谢物等。肿瘤类型多样,且存在组织特异性和肿瘤异质性的各种差异,对于不同类型肿瘤的分子特征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为肿瘤调控机制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我们前期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尝试以WNT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关系为切入点,借助多种手段探索WNT信号通路各组分是否具有肿瘤特异性的表达模式。并基于此,初步探讨其是否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对特定肿瘤进行表征。我们首先对TCGA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肿瘤测序数据和GTEx(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数据库人体正常组织测序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发现WNT信号通路的配体和受体/共受体在不同类型肿瘤中存在特定的表达模式。相对于正常组织,WNT通路各配体中,WNT3 m RNA和WNT4 m RNA在黑色素瘤中表达降低;WNT3 m RNA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显着上升;而WNT5A m RNA和WNT7B m RNA则在多种上皮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上调。WNT通路受体或共受体中,相对于正常组织,SDC3 m RNA在黑色素瘤和脑胶质瘤中特异性表达上调;LRP5 m RNA则在多种腺瘤中上调;而在多种上皮鳞状细胞癌中,则表现出GPC1m RNA、FZD6 m RNA、FZD7 m RNA和PTK7 m RNA的同步上调。随后,主要以肺鳞状细胞癌为研究对象,我们借助免疫组化实验方法,对临床患者肿瘤组织芯片中WNT5A、WNT7B、GPC1和FZD7几种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WNT5A、WNT7B两种配体和GPC1、FZD7两种受体/共受体在肺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均显着升高。此外,考虑到该通路的分泌性蛋白有可能以外泌体的形式存在,我们借助肺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对其外泌体与WNT分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肺鳞状细胞癌细胞系NCI-H226和SK-MES-1中存在WNT7B、GPC1、SDC1和FZD7的表达,且两种细胞的外泌体中也存在高丰度的GPC1蛋白,提示GPC1可能是潜在的肺鳞癌循环肿瘤标志物。由于测序数据和临床样本验证都表明WNT7B和WNT5A在上皮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上调,我们随后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尝试从转录调控的角度来探讨可能的共表达调控机制。借助ALGGEN(http://alggen.lsi.upc.es/)和Cistrome Data Browser(http://cistrome.org/db/)两种不同的分析策略,我们预测到WNT7B和WNT5A存在数种共调控的转录因子;随后,对这些预测的转录因子在TCGA数据库肺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样本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MYC、RAD21、H2AZ2、H2AZ1、NFE2L2均在肺鳞癌有明显高表达;而POLR2A、NFE2L2和YAP1三个转录因子与WNT5A和WNT7B表达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此外,为开发更多、更精准的多参数肿瘤标志物筛选体系,我们依托TCGA测序数据,引入t-随机邻近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降维和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对挖掘多维度、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谱开展了初步探索。

王燕茹[8](2021)在《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初步探讨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以分析HOXB9在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探索HOXB9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且具有完整病例及随访资料的石蜡标本176例,同时收集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石蜡标本作为正常对照。使用组织芯片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HOXB9蛋白表达情况。利用SPSS23.0软件,使用卡方检验等分析方法对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HOXB9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非子宫内膜样癌、高组织学分级、高FIGO分期、高危险组及术后易发生复发、远处转移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OXB9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Log-rank分析显示HOXB9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累积生存率下降显着相关(p<0.05)。结论: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表明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OXB9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且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OXB9蛋白高表达与子宫内膜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提示HOXB9是可用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分子指标,可用于区分高危险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钱建新[9](2020)在《核糖体蛋白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根据解剖位置胆管癌分为三类:肝内(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肝门部(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CCA)以及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dCCA),其中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类型,占比超过60%。虽然位置不同,各类胆管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比较类似: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胆道内的结石和寄生虫所导致的肝脏疾病。淋巴结浸润和边缘肿瘤细胞是否残留是决定术后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5年生存率在10%到40%之间,然而,即使是R0切除,其复发率高达50~70%,高侵袭性和高复发性是pCCA两大病理特性。对于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探寻以及胆管癌预后预测、治疗靶点筛选等一直是其临床研究重点。核糖体是细胞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器,负责将“RNA翻译成蛋白质”这一生物合成过程。此外,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s,RPs)可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RPL34隶属于核糖体蛋白RPL34E家族成员。RPL34既往主要集中于非人类标本如昆虫和植物中进行研究。近年来,大量数据表明RPL34在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胃癌、食管癌、前列腺癌等中表达异常,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这些发现提示RPL34可能参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然而RPL34及功能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研究少见报道。本实验拟研究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复发预后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细胞学和动物实验探寻其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功能作用,最后利用高通量筛选寻找RPL34调控或者相关的靶基因。通过本课题的一系列研究,探索RPL34及其靶基因是否能够成为一种预测pCCA复发及预后的有效标志物,以及其能否成为pCCA潜在的临床治疗研究靶点。第一部分肝门部胆管癌病理特征与核糖体蛋白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核糖体蛋白在人pCCA中的表达谱系,并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复发和预后的相关性,初步探寻核糖体蛋白在人pCCA发生发展中的潜在意义。方法:收集肝门部胆管癌以及部分癌旁非肿瘤性样本,首先从形态学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特征;其次收集新鲜肝门部胆管癌样本,RT-PCR检测RPs家族成员在肿瘤样本中的表达谱系情况;然后采用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技术结合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从蛋白水平针对RPL34蛋白检测其在pCCA细胞和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进而总结分析统计染色结果,并与临床病理信息、复发以及总生存时间相关联,探寻RPL34在人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和临床价值。结果:(1)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肿瘤细胞呈不规则腺管样排列,可见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可见核仁,核分裂像或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间质可见明显的促结缔组织反应。根据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50%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stroma-rich,间质丰富”和“stroma-poor,间质贫乏”,本研究中85例(70.2%)患者为间质贫乏,36例(29.8%)患者为间质丰富。TSR低(间质丰富)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更加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和疾病进展迅速。TSR高(间质贫乏)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1.5年,TSR低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0.5年,P=0.073。TSR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7年,TSR低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0年,P=0.028。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是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另一个显着的病理特征。本研究中94例(77.7%)组织样本中存在神经侵犯,27例(22.3%)患者组织样本中未见明显的神经侵犯,PNI更常见于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2)RPs家族成员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提示该家族主要成员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中RPSA(P=0.0266)、RPS2(P=0.0309)、RPL34(P=0.0034)、RPL37(P=0.0584)、RPP0(P=0.0345)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RPL34最为显着。(3)在pCCA癌旁非肿瘤上皮细胞中RPL34不表达或呈微弱表达,pCCA肿瘤组织中RPL34染色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深褐色。RPL34在pCCA肿瘤组织中表达率为77.7%(94/121)。(4)pCCA肿瘤细胞中RPL34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不良和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RPL34表达越高;低分化组的阳性率(82%)要显着高于中、高分化组(30%)(P=0.001)。RPL34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率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s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为84.6%vs 69.6%,P=0.049)。RPL34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体积以及临床分期均没有统计学关联(P>0.05)。(5)单因素分析显示,边缘阳性(P=0.024)、区域淋巴结(P=0.015)、晚期(P=0.023)与pCCA肿瘤复发相关。与RPL34阴性表达的患者相比,RPL34阳性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更短(1.46年vs 3.73年,P<0.001)。在Cox模型中,RPL34表达是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不良预后与手术切缘阳性(P=0.013)、T分期(P=0.019)、淋巴结转移(P=0.001)、TSR(P=0.028)、TNM分期(P=0.003)以及组织分化程度(P=0.025)呈正相关。与RPL34阴性表达的患者相比,RPL34阳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更短(1.70年vs 3.63年,P<0.001)。在多因素模型中,RPL34表达和TSR是肝门部胆管癌的独立预后预测因子。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具有显着异常的TSR和PNI,两者均与pCCA的淋巴结转移和疾病进展迅速相关。RPs在pCCA中泛化表达,提示核糖体生物发生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RPL34在pCCA中高表达,其表达与疾病进展和淋巴结转移相关,RPL34的高表达患者更加易于复发,并伴随不良转归。本研究结果提示了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具有促癌的作用。第二部分核糖体蛋白RPL34对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影响目的:为探索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促癌作用及机制,观察其对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体内成瘤及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合成RPL34-shRNA,包装慢病毒颗粒,靶向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内源性RPL34,Western blotting检测RPL34的表达,CCK8法观察其对pCCA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检测RPL34-sh RNA对pCCA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裸鼠成瘤实验观察RPL34-shRNA对pCCA细胞体内成瘤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慢病毒载体携带shRNA成功对RPL34基因进行敲减,内源性RPL34的下降表达能够抑制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能力,同时也能够降低肿瘤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以及向肝脏转移能力。结论:在肝门部胆管癌中RPL34可能起到促癌基因的功能,其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主要通过增强pCCA细胞转移和增殖能力。第三部分核糖体蛋白RPL34促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作用机制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检测RPL34-shRNA感染敲减RPL34的肝门部胆管癌细胞QBC939与对照胆管癌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初步探寻RPL34促进肿瘤侵袭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1)Western blotting检测RPL34-shRNA感染后部分EMT相关指标和代谢相关指标的表达;(2)收集感染空白对照的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和感染RPL34-sh RNA的肝门部胆管癌细胞,Trizol保存,送至基因检测平台;(3)利用Affymetrix?人类基因组U219微阵列检测感染RPL34-shRNA后基因表达的改变情况。Gene ontology和KEGG通路分析确定基因敲减后影响的信号通路和/或基因;(4)选择部分关键基因,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利用TMA+IHC进行临床验证和统计分析;(5)构建了全长BCAS2(breast carcinoma amplified sequence 2)的质粒,并在RPL34敲减细胞中过表达BCAS2,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1)RPL34敲减后引起E-cadherin的表达上调,提示RPL34可能通过影响EMT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的侵袭。而代谢相关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2)基因芯片结果显示160个基因在敲减内源性RPL34后发生显着改变。功能分类显示排名前八位的信号通路分别是:钾离子跨膜运输、核小体组装、心脏传导、细胞蛋白质代谢过程、蛋白质分解代谢、非同源端接双链修复、通过端粒酶端粒维持和信使RNA剪接等。前5位下调差异基因包括:SETD2(SET domain containing 2)(Fold change=-2.20,P=0.043)、COA6(cytochrome c oxidase assembly factor 6)(Fold change=-2.05,P=0.035)、TSEN15(tRNA splicing endonuclease subunit 15)(Fold change=-1.94,P=0.011)、BCAS2(breast carcinoma amplified sequence 2)(Fold change=-1.94,P=0.039)和HNRNPLL(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L-like)(Fold change=-1.92,P=0.00029)。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CAS2和HNRNPLL两个基因与肿瘤相关。(3)RPL34调控蛋白BCAS2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浆,在非肿瘤上皮中呈弱表达,在肿瘤组织中呈强表达,肿瘤中的表达率为76.0%(92/121)。其表达与肿瘤分化呈正相关。与BCAS2阴性的患者相比,BCAS2阳性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更短(1.69年vs3.14年,P=0.012)。(4)敲减RPL34后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的侵袭生长能力下降,当过表达BCAS2后,癌细胞的侵袭生长能力有所恢复。提示BCAS2能够部分逆转RPL34敲减所致的异常生物学行为。结论:本部分研究从机制上初步揭示了RPL34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潜在机制:RPL34可能通过EMT促进肿瘤侵袭生长;RPL34敲减后基因分析结果提示RPL34通过影响细胞核的翻译、转录、剪切和组装等功能,增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能力;基因芯片筛选出的RPL34相关蛋白BCAS2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异常表达,其阳性表达与肝门部胆管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过表达BCAS2后能够逆转敲减RPL34所致的细胞侵袭生长能力的下降,提示RPL34可能通过BCAS2发挥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作用。总结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显着高表达,具有促肝门部胆管细胞侵袭生长作用。基因芯片检测、生物信息分析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提示RPL34可能通过EMT以及多种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的侵袭生长。高通量筛选所发现相关蛋白BCAS2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异常表达,过表达BCAS2后能够逆转敲减RPL34所致的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的下降,提示BCAS2是RPL34可能的下游分子。RPL34有望成为一种预测肝门部胆管癌复发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靶向RPL34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成为pCCA潜在的治疗策略。

孙欣慰[10](2020)在《KIF15对卵巢癌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调控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v Ca)是在妇科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排名第一位的肿瘤。卵巢癌起病隐匿,难于早期诊断,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已进展至晚期。由于缺乏可靠的指标,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都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此外,虽然卵巢癌的靶向治疗不断发展,但由于低应答率和耐药性的问题,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难以从现有的靶向治疗中获益。基于此,寻找在卵巢癌早期就能够帮助诊断和预测患者预后情况,以及有望作为卵巢癌治疗靶点的新的生物标记物,成为卵巢癌诊断和治疗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近年来,随着GEO、TCGA等多个全球性肿瘤数据库不断建立和完善,肿瘤数据库的信息提取和深入挖掘已经成为了肿瘤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肿瘤数据库的已有数据,有针对性地获取肿瘤相关分子,是获得有效生物标记物、筛选信号通路分子进而揭示肿瘤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高效方法,运用该方法能够大大提高筛选诊断、预后和治疗靶标的效率和可靠性。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拟通过对GEO数据库、TCGA数据库等在线数据库中的卵巢癌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获得卵巢癌m RNA表达谱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获得能够显着影响卵巢癌患者生存期、帮助预测患者预后情况的生物标记物,再通过对目的基因功能和调控网络的研究,进一步了解目的基因在卵巢癌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为该分子作为辅助诊断、预后预测因子或进一步作为治疗靶标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GEO卵巢癌基因芯片数据挖掘、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目的基因筛选1)GEO卵巢癌数据集的检索、筛选和下载;使用R软件从质量灰度、权重、残差、残差符号、RLE、NUSE和RNA降解等多个方面对拟进行分析的基因芯片数据进行质量评估;2)对选取的4个GEO卵巢癌数据集进行数据预处理,剔除不合格样本后,使用RMA算法分别进行背景校正、标准化和log2处理,再将对照组和肿瘤组数据进行合并、汇总,通过Affymetrix平台的芯片注释文件,将探针ID转换为基因名称;分别对每个卵巢癌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3)使用DAVID在线工具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根据GO分析结果对增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4)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工具进行备选基因的OS和PFS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5)使用Oncomine公共数据平台进行备选基因表达分析和验证;6)使用GEPIA数据库对候选基因在不同分期的卵巢癌中的表达进行分析。2.KIF15在卵巢癌的表达验证和体内外功能研究1)利用GTEx来源的人体正常组织RNA-seq数据和TCGA来源的卵巢癌样本RNA-seq数据对KIF15在正常人体组织器官的表达和在卵巢癌中的差异表达进行分析;2)利用文献中报道的干细胞指数m RNAsi数据,采用WGCNA法揭示KIF15与卵巢癌干细胞增殖的相关性;3)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组织芯片中KIF15蛋白的表达,并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评估;4)使用CCLE肿瘤细胞数据库获得45种卵巢癌细胞株的KIF15 m RNA数据,了解KIF15 m RNA在卵巢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谱;5)Real time-PCR检测包括卵巢癌细胞株SKOV3、A2780、HO8910和Ovcar-3,宫颈癌细胞株Hela、Siha和C33a,肺腺癌细胞株A549、胰腺癌细胞株PANC-1和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等多种肿瘤细胞株中KIF15 m RNA的表达;6)对卵巢癌细胞株进行sh RNA慢病毒转染,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慢病毒转染效率;7)Celigo法细胞计数和CCK8法检测KIF15敲减后细胞增殖情况;8)FACS法和Caspase3-7法检测KIF15敲减后细胞凋亡情况;9)裸鼠成瘤实验及动物活体成像,观察成瘤情况,并对瘤体进行抗KIF15免疫组化染色。3.敲降KIF15卵巢癌细胞样本的基因表达谱检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1)对SKOV3细胞进行Sh RNA慢病毒感染,RT-PCR法验证敲降KIF15的效率;2)从A260/A280比值、RIN值和28s/18s比值三个指标,对总RNA的质量进行评估;3)使用3′IVT反应法对基因芯片进行检测;4)从质量灰度、权重、残差、残差符号、RLE、NUSE等多个方面对基因芯片质量进行分析;5)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6)运用基因富集分析工具Fun Rich、Clue GO和GSEA等不同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和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筛选出凋亡相关的通路;4.敲降KIF15卵巢癌细胞样本的磷酸化蛋白芯片检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1)使用磷酸化蛋白芯片对敲降KIF15的SKOV3细胞样本进行检测,并对原始图片进行扫描和分析;2)依据m RNA基因表达谱的分析结果从磷酸化蛋白芯片的数据中筛选出对应的凋亡相关通路及通路上的分子,构建磷酸化蛋白核心网络;3)分别从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对三条信号通路上的分子作重叠性分析,确定三条凋亡相关通路的交叉分子,验证敲降KIF15是通过调控三条凋亡相关通路交联形成的网络发挥促凋亡作用的。结果1.GEO卵巢癌基因芯片数据挖掘、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目的基因筛选结果1)经过多个指标的评估,认为本研究选用的芯片质量较为可靠,可以进行后续数据分析;2)以|Log FC|≥1.5和p<0.05为差异基因的筛选标准;GSE40595数据集包含上调基因2544个,下调基因52个;GSE18520数据集包含上调基因582个,下调基因580个;GSE38666数据集包含上调基因1487个,下调基因205个;GSE36668数据集包含上调基因2216个,下调基因108个;4个数据集具有共同上调差异表达基因183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7个;3)GO分析结果中,我们选取p值最小的前10位GO分类,其中与增殖相关的有5个,包括“cell division”,“mitotic nuclear division”,“cell proliferation”,“mitotic sister chromatid segregation”和“chromosome segregation”。在这5个GO分类的共42个基因中,存在17个富集于2个或2个以上细胞增殖相关GO分类的基因(SAC3D1,NUF2,FAM83D,TPX2,KIF11,ZWINT,CDCA3,NDC80,PTTG1,BUB1B,KIF15,KIF18B,SPAG5,CENPF,CDC20,CDK1 and KIF2C);4)在Kaplan-Meier Plotter中进行生存分析,上述17个基因中,BUB1B,CDK1,CENPF,FAM83D、TPX2和KIF15等6个基因均与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率(OS,p<0.01)和无进展生存率(PFS,p<0.05)呈负相关;5)在Oncomine数据库中,上述6个基因除FAM83D外均有权威数据集TCGA支持其m RNA在卵巢癌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因此我们对其余5个基因进行进一步分析;6)BUB1B,CDK1,CENPF,TPX2和KIF15 m RNA的表达均与stage I-II期卵巢癌患者的PFS和OS呈明显负相关,且这些基因高表达于I-II期卵巢癌患者时较卵巢癌患者总体具有更大的风险比HR值;7)BUB1B、CENPF和KIF15在不同分期的卵巢癌组织中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早期(stage II)表达高于中晚期(stage III和IV),这种差异在KIF15(F=5.03,p值=0.00692)高于BUB1B(F=4.7,p值=0.00954)和CENPF(F=3.8,p值=0.0232)。2.KIF15在卵巢癌的表达验证和体内外功能研究结果1)KIF15 m RNA在人体正常组织器官中,除骨髓外,均为低表达;在卵巢癌组织中存在过表达;2)WGCNA分析揭示了KIF15与卵巢癌细胞的干性调控相关,并参与卵巢癌干细胞的增殖调控;3)免疫组化染色提示KIF15蛋白仅存在于胞浆中。在9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癌组织中,有68例(75.6%)存在KIF15蛋白的高表达,22例(24.4%)低表达,而在10例癌旁组织中,有2例(20%)高表达,其余8例(80%)均为低表达,KIF15蛋白在卵巢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该组织芯片中除去10例癌旁组织和10例淋巴结转移腺癌,其余80例卵巢癌组织中,包括64例临床分期为I-II期的样本,其中KIF15高表达样本有49例(76.6%);其余16例III-IV期样本中,KIF15高表达的有11例(68.8%)。在不同的病理类型中,5例透明细胞癌中有3例KIF15高表达(60%)),11例粘液性腺癌中有8例高表达(72.7%),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为高表达,其余63例浆液性腺癌中,有49例(77.8%)高表达KIF15在不同的病理类型中,5例透明细胞癌中有3例KIF15高表达(60%)),11例粘液性腺癌中有8例高表达(72.7%),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为高表达,其余63例浆液性腺癌中,有49例(77.8%)高表达KIF15。上述结果提示,KIF15蛋白在早期卵巢癌患者的组织中就有广泛的高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癌中均有广泛的高表达,没有明显的病理类型特异性。在包括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和肺腺癌、胰腺癌、神经胶质母细胞瘤在内的10种肿瘤细胞株中,SKOV3的KIF15 m RNA表达最高,HO8910表达最低,其余8种细胞株的KIF15 m RNA表达量都介于这两种细胞株之间,本课题将SKOV3和HO8910两种细胞株作为我们后续功能实验中的细胞株;4)Sh RNA慢病毒对SKOV3的敲减效率为83.1%,HO8910的敲减效率为61.0%,可以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5)Celigo细胞计数:将Day5这个观察时间节点的SKOV3细胞的细胞数与Day1的细胞数进行比较,Sh Control的细胞增殖倍数是7.63±0.11倍,Sh KIF15组的细胞增殖倍数是1.24±0.03倍,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t检验,p值=6.82701×10-8);HO8910细胞Sh Control的增殖倍数是5.65±0.19倍,Sh KIF15组的增殖倍数是1.72±0.07倍,组间比较也具有显着性差异(t检验,p值=7.10173×10-11),提示敲降KIF15能够显着抑制细胞增殖;6)CCK8法检测:SKOV3 Sh Control组Day5的OD值是Day1 OD值的4.095±0.0294倍,Sh KIF15组Day5的OD值是Day1 OD值的2.483±0.038倍,HO8910Sh Control组Day5的OD值是Day1 OD值5.11±0.0291倍,Sh KIF15组Day5的OD值是Day1 OD值的2.416±0.0268倍,同种细胞组间进行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t检验,SKOV3 p值=1.11593×10-12,HO8910 p值=3.85188×10-15),进一步验证了敲降KIF15能够显着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7)FASC法检测细胞凋亡:在慢病毒感染后的72h对KIF15敲减后SKOV3和HO8910细胞的凋亡情况进行检测,SKOV3细胞Sh KIF15组凋亡细胞的比例是6.4±0.255%,Sh Control组的凋亡细胞比例是2.98±0.192%,HO8910 Sh KIF15组的凋亡细胞比例是10.58±0.577%,Sh Control组的凋亡细胞比例是4.03±0.142%。两种细胞Sh KIF15组的凋亡细胞比例均显着高于sh Control组(t检验,SKOV3 p值=5×10-5,HO8910 p值=4×10-5),提示敲降KIF15能够显着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8)Caspase3-7法检测细胞凋亡:该方法所检测的发光信号的强弱程度与Caspase-3/7的活性成正比。在SKOV3和HO8910细胞中,sh KIF15组的发光信号强度(即Caspase活性的指标)均明显高于Sh Control组(t检验,SKOV3 p值=0.000847283,HO8910 p值=0.000283606),提示sh KIF15组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Sh Control组,进一步验证了KIF15敲减能够显着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9)动物活体成像:注射Sh Control慢病毒感染的SKOV3的NC组10只裸鼠注射部位均显示不同强弱程度的荧光表达,提示皮下均有瘤体形成;而注射Sh KIF15慢病毒感染的SKOV3的KD组10只裸鼠,仅有1只裸鼠注射部位可见荧光信号,其余裸鼠均未见有明显的荧光信号,提示仅有1只裸鼠皮下有瘤体形成;10)裸鼠皮下成瘤:NC组的瘤体重量是1.482±0.273g,KD组只获得一枚皮下成瘤样本,肿瘤是0.061g,NC组的瘤体重量与KD组比具有显着性差异(t检验,p值=8.442×10-11),提示KIF15敲减后的SKOV3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明显下降;11)NC组瘤体抗KIF15免疫组化染色呈棕褐色,KD组呈淡黄色,提示在上述荷瘤实验所获得的瘤体中,KD组瘤体中的KIF15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C组。3.敲降KIF15的SKOV3细胞样本的基因表达谱检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1)总RNA质量分析:6个待测样本RNA纯度较高,完整性较好,质量合格,适合进行基因芯片分析;2)基因芯片质量分析:本研究中所用芯片和样本均质量可靠,这也是后续实验中数据分析可靠性的保证;3)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KD组与NC组进行比较,以|FC|≥1.5,p value值<0.05为标准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筛选出表达上调基因134个,下调基因309个;4)Funrich软件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在上调基因中,可以观察到生物过程主要富集于核酸代谢、细胞通讯和信号转导等过程,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Er Bb、TRAIL、PI3K/Akt等肿瘤相关通路和细胞粘附(Cell adhesion)相关通路中;在下调基因中,富集基因比例排在前三位的生物过程分别是蛋白代谢、抗凋亡(Anti-apoptosis)和蛋白定位,且信号通路富集(p<0.05)的前11条通路中有4条都与凋亡(Apoptosis)相关,依次是凋亡因子介导反应(Apoptotic factor-mediated reponse),SMAC介导的IAP caspase复合物的解离(SMAC mediated dissociation of IAP:caspase complex),SMAC结合IAPs(SMAC binds to IAPs)和SMAC介导凋亡反应(SMAC mediated apoptotic response);5)Clue GO法通路富集分析:Apoptosis,TNF signaling pathway和NF 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三条信号通路是所有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中囊括基因最多、最主要的通路,且均与凋亡相关;6)GSEA法富集分析:Apoptosis和TNFαsignaling via NFkb是上述差异基因的凋亡相关分子特征。4.敲降KIF15的SKOV3细胞样本的磷酸化蛋白芯片检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1)在蛋白水平上,敲降KIF15引起了Apoptosis,TNF signaling pathway和NF 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三条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2)Apoptosis,TNF signaling pathway和NF 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三条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在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存在相互交联,构成凋亡相关调控网络;3)三条凋亡相关通路在m RNA水平上的交叉分子为MAP3K14和TNF,在蛋白水平上的交叉分子为NFk B-p105/p50,Phospho-Ser337、IKK-beta,Phospho-Tyr199、NFk B-p65,Phospho-Ser529和IKK-gamma,Phospho-Ser31,上述蛋白分子均存在显着的磷酸化,提示功能的激活。结论KIF15是卵巢癌中具有早期辅助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的增殖相关基因。敲降在卵巢癌KIF15能够在体外显着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在体内亦能够明显抑制卵巢癌细胞成瘤。这种作用是敲降KIF15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的共同结果。敲降KIF15通过Apoptosis、TNF signaling pathway和NF 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三条凋亡信号通路相互交联形成的调控网络的激活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凋亡。因而,KIF15有望作为有效的治疗靶点应用于临床。

二、组织芯片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织芯片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在乳腺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概述
        1.2.1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分类
        1.2.2 N-糖基化修饰
        1.2.3 O-糖基化修饰
        1.2.4 GPI锚定修饰
    1.3 癌症中的糖基化
        1.3.1 岩藻糖基化与癌症
    1.4 核心岩藻糖基化
        1.4.1 岩藻糖基化供体合成
        1.4.2 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和催化机理
        1.4.3 肿瘤相关生物学功能
    1.5 乳腺癌
        1.5.1 流行病学概述
        1.5.2 乳腺癌病理简介
        1.5.3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1.5.4 乳腺癌的分期
        1.5.5 乳腺癌中的岩藻糖基化
    1.6 MicroRNA
        1.6.1 MicroRNA概述
        1.6.2 MicroRNA与糖基化
    1.7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FUT8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和预后相关性的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文献检索策略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3 文献质量评价
        2.2.4 数据提取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2.3.2 纳入研究的特征
        2.3.3 FUT8 表达与各种类型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4 FUT8 表达在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生存中的预后价值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UT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TCGA数据库芯片挖掘及分析
        3.2.2 乳腺癌FUTs表达芯片挖掘及分析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2.5 试剂配置
        3.2.6 细胞培养相关
        3.2.7 细胞构建
        3.2.8 细胞及组织总蛋白提取
        3.2.9 Western& Lectin Blot
        3.2.10 细胞表型相关
        3.2.11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
        3.2.1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腺癌组织中FUT8 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2 乳腺癌组织中FUT8表达变化
        3.3.3 FUT8 在临床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对比
        3.3.4 FUT8对MCF10A细胞运动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3.3.5 FUT8 对乳腺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UT8表达对乳腺癌化疗敏感性及癌细胞干性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4.2.2 主要设备
        4.2.3 试剂配制
        4.2.4 MTS检测细胞增殖
        4.2.5 小鼠皮下成瘤实验
        4.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2.7 组织凋亡TUNEL染色
        4.2.8 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CD24~-肿瘤细胞
        4.2.9 肿瘤干细胞成球培养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干扰FUT8 表达促进乳腺癌MDA-MB-231 细胞化疗敏感性
        4.3.2 干扰FUT8 表达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R-10b通过AP-2γ调节FUT8表达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细胞
        5.2.4 Western& Lectin Blot
        5.2.5 细胞构建
        5.2.6 构建干扰AP-2γ的细胞株
        5.2.7 免疫荧光染色
        5.2.8 人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
        5.2.9 细胞划痕实验
        5.2.10 Transwell迁移实验
        5.2.11 细胞增殖实验
        5.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5.2.13 小鼠转移瘤实验
        5.2.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2.15 组织凋亡TUNEL染色
        5.2.1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i R-10b的目标基因生物信息学筛选
        5.3.2 人乳腺癌组织芯片检测AP-2γ的表达
        5.3.3 人乳腺癌细胞中AP-2γ的表达情况
        5.3.4 乳腺癌中AP-2γ表达调控FUT8 水平
        5.3.5 AP-2γ对 MDA-MB-231 增殖、迁移的影响
        5.3.6 AP-2γ过表达促进MDA-MB-231 在小鼠体内的转移
        5.3.7 乳腺癌中mi R-10b调控AP-2γ表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乳腺癌中AP-2γ通过STAT3调控FUT8的分子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2.3 试剂配置
        6.2.4 免疫共沉淀(Co-IP)
        6.2.5 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
        6.2.6 Western Blot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P-2γ通过STAT3 介导调控FUT8 表达
        6.3.2 AP-2γ与 STAT3 结合相较与 p-STAT3 更加牢固
        6.3.3 p-STAT3和FUT8 启动子区域直接结合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课题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作者介绍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其它奖励

(2)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浸润性T细胞表型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2.1 胰腺癌组织芯片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多重荧光免疫组织化学(multiple fluorescence immunohistochemistry,mIHC)
        2.3.2 mIHC结果判断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胰腺癌患者一般临床病理特征
    3.2 胰腺癌和癌旁组织微环境浸润性T淋巴细胞表型分析
    3.3 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4 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与预后的关系
    3.5 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6 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胰腺癌免疫微环境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基于间质微环境的胰腺导管腺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字病理大切片技术的PDAC全景肿瘤间质研究体系的建立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一、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标志物的胰腺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
    一、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利用原代培养CAFs转录组测序探索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功能差异的研究
    一、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1 肿瘤间质比在胰腺导管腺癌研究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胰腺导管腺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分泌TGF-β1促进肺腺癌细胞进行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肺腺癌进展
    1 前言
    2 材料
        2.1 标本的收集
        2.2 主要试剂
        2.3 其他试剂
        2.4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肺组织标本的处理
        3.2 临床数据收集
        3.3 组织芯片的制作
        3.4 苏木素伊红染色
        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6 免疫组织化学评分
        3.7 细胞计数
        3.8 生存分析
        3.9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EMT标记物在LAC中的表达情况
        4.2 EMT标记物表达与肺腺癌癌患者生存期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第2章 MDSCs与 LAC发生EMT的关系
    1.前言
    2 材料
        3.1 肺组织标本的处理
        3.2 临床数据收集
        3.3 组织芯片的制作
        3.4 苏木素伊红染色
        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6 免疫组织化学评分
        3.7 细胞计数
        3.8 生存分析
        3.9 转基因动物基因型鉴定
        3.10 统计分析
        3.11 流式细胞术
    4 结果
        4.1 PMN-MDSCs在 EMT~+转移性肺腺癌组织内聚集
        4.2 Hdc~+PMN-MDSCs在 EMT~+病灶内聚集和扩增
        4.3 肺腺癌组织分泌细胞因子募集MDSCs
    5 结论
    6 讨论
第3章 表达组氨酸脱羧酶免疫细胞来源的TGF-β_1促进转移性肺腺癌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1 前言
    2 材料
        2.1 临床标本
        2.2 转基因动物
        2.3 主要试剂
        2.4 其他试剂
        2.5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肺组织标本的处理
        3.2 临床数据收集
        3.3 组织芯片的制作
        3.4 苏木素伊红染色
        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6 免疫组织化学评分
        3.7 细胞计数
        3.8 生存分析
        3.9 转基因动物基因型鉴定
        3.10 统计分析
        3.11 RT-PCR
    4 结果
        4.1 EMT~+转移性肺腺癌细胞异常表达β-catenin
        4.2 EMT~+病灶内的PMN-MDSCs炎症因子募集PMN-MDSCs
    5 结论
    6 讨论
第4章 阻断Hdc~+PMN-MDSCs来源TGF-β_1抑制肺腺癌转移
    1 前言
    2.材料
        2.1 转基因动物
        2.2 主要试剂
        2.3 其他试剂
        2.4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肺组织标本的处理
        3.2 临床数据收集
        3.3 组织芯片的制作
        3.4 苏木素伊红染色
        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6 免疫组织化学评分
        3.7 细胞计数
        3.8 生存分析
        3.9 转基因动物基因型鉴定
        3.10 统计分析
        3.11 RT-PCR
    4 结果
        4.1 阻断Hdc~+PMN-MDSCs或其来源TGF-β_1可以抑制肿瘤进展
        4.2 Hdc~+PMN-MDSCs来源的TGF-β_1有助于EMT
    5 结论
    6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上皮-间质转化与肺癌
    参考文献

(5)长链非编码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LncRNA PTTG3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LncRNA PTTG3P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LncRNA PTTG3P/miR-132/212-3p/FoxM1 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部分 FoxM1 转录调控lnc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小结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创新点
    三、潜在应用价值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CTRP6调控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研究、预后相关性分析及转移性膀胱癌的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TRP6 影响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TRP6 与膀胱癌的预后相关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转移性膀胱癌的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CTRP基因家族在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WNT信号通路在不同肿瘤的表达模式研究及肿瘤标志物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肿瘤早期筛查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1.2.2 肿瘤标志物
        1.2.3 外泌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1.2.4 肿瘤相关外泌体中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2.5 关于肿瘤研究的组学数据库
        1.2.6 WNT信号通路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1.2.7 WNT信号通路与外泌体
第二章 不同类型肿瘤中WNT信号通路的表达模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TCGA数据库
        2.1.2 GTEx数据库
        2.1.3 数据整合及分析
        2.1.4 肿瘤组织芯片及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2 数据分析结果
        2.2.1 不同类型肿瘤中WNT配体表达模式
        2.2.2 不同类型肿瘤中WNT受体及共受体表达模式
        2.2.3 不同类型肿瘤中β-catenin调控相关复合体表达模式
        2.2.4 不同类型肿瘤中WNT通路配体与受体/共受体的表达谱
    2.3 具有代表性的肿瘤特异性WNT信号通路表达模式的临床验证
        2.3.1 WNT信号通路部分基因在肺鳞状细胞癌临床验证及相关分析
        2.3.2 WNT5A和 WNT7B在食道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肿瘤中WNT配体-受体表达特征的外泌体肿瘤标志物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3.1.2 细胞蛋白质提取及Western Blot检测
        3.1.3 培养细胞外泌体分离、提取和鉴定
    3.2 结果
        3.2.1 肺鳞癌细胞中特征的WNT配体和受体/共受体表达
        3.2.2 外泌体提取及鉴定
        3.2.3 肺鳞癌细胞系外泌体特征性WNT配体和受体/共受体表达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NT配体共表达模式的调控机制研究
    4.1 基于基因组序列转录调控预测及转录因子表达图谱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2 基于chip实验转录调控预测及转录因子表达图谱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t-SNE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挖掘
    5.1 材料与方法
        5.1.1 PCA
        5.1.2 t-SNE
        5.1.3 k-means
    5.2 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简易组织芯片模型的制备及推广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组织芯片蜡块的制备
        2 组织芯片HE切片染色及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
        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OXB9 蛋白的表达差异
        3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4 HOXB9 蛋白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HOXB9 蛋白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2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3 子宫内膜癌术后出现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4 HOXB9 蛋白表达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HOXB9 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同源盒基因B9 在恶性实体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POLE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荟萃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核糖体蛋白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病理特征与核糖体蛋白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二、核糖体蛋白家族成员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谱系
    三、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核糖体蛋白RPL34对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核糖体蛋白RPL34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作用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10)KIF15对卵巢癌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调控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卵巢癌组织基因表达谱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目标基因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KIF15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以及其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KIF15在卵巢癌中调控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Kinesin家族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及Kinesin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组织芯片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在乳腺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D]. 马敏星. 西北大学, 2021(12)
  • [2]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浸润性T细胞表型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 杨正江. 南昌大学, 2021(01)
  • [3]基于间质微环境的胰腺导管腺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李勃.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分泌TGF-β1促进肺腺癌细胞进行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 付小刚. 南昌大学, 2021(01)
  • [5]长链非编码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唐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CTRP6调控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研究、预后相关性分析及转移性膀胱癌的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朱鑫.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WNT信号通路在不同肿瘤的表达模式研究及肿瘤标志物挖掘[D]. 陈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D]. 王燕茹. 兰州大学, 2021(12)
  • [9]核糖体蛋白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研究[D]. 钱建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10]KIF15对卵巢癌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调控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 孙欣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组织芯片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