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网络成瘾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一、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光旭,苗城,郭秀琴[1](2021)在《医学专业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医学专业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网络依赖的现况,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和蒋丹编制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对医学类高校6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网络依赖总分和宿舍人际关系在性别、民族、专业及年级这些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某些维度在这些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网络依赖程度与宿舍人际关系及其各维度存在显着相关。(3)在网络依赖方面,网络成瘾耐受性和人际关系与健康分别对宿舍人际关系影响显着。结论:大学生较高程度的网络依赖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

李国庆[2](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袁孟琪[3](2020)在《太阴人格、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序的丰富,手机已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在极大便利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也随之增加,其强度甚至可能达到成瘾水平。在全世界,手机成瘾率逐年递增,其中大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对象。手机成瘾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生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并且还与个体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构建理论模型,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机制。目的本研究从中医阴阳学说出发,旨在考察具体人格特质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在人格层次理论和一般性网络成瘾模型的指导下,从不同视角探讨述情障碍与消极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共选取来自湖南长沙3所大学的有效被试870人。采用手机依赖测验中文版、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中医五态人格量表简版实施测验。数据通过SPSS18.0和Mplus7.0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太阴人格、述情障碍、消极应对方式、手机依赖倾向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上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2.经比较,在5种中医人格类型中,太阴人格与手机成瘾呈显着正相关(p<0.01),且相关系数达到最高。3.太阴人格、述情障碍、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成瘾之间,除外向性思维因子分别与突显性和戒断性因子相关性不显着外,其他因子间两两呈显着正相关(p<0.01)。4.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太阴人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5.述情障碍和消极应对方式分别在太阴人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6.太阴人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正向预测通过了述情障碍与消极应对方式形成的链式中介。结论述情障碍与消极应对方式在太阴人格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且述情障碍是预防和干预手机成瘾的关键节点。

李蕊[4](2020)在《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依赖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可能从过度使用开始,最终发展成为成瘾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大量的网络依赖群体进行预防干预。如今,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网瘾干预方法为认知疗法和家庭治疗,但仍未就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有效心理干预方法达成普遍共识,绘画疗法对网络依赖的干预效果实证研究目前还没有。为了丰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本研究对某高校的600名大学生进行了《陈氏网络成瘾量表》和《网络成瘾危险因子检核表》的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基于WISER模式,以王智弘的初级预防五大类、网络戒瘾脉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防治架构,以前期访谈结果作为依据,尝试用八次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去控制网络依赖者的网络使用行为。王智弘和ChanH.L等人提出治疗网络成瘾的关键是对危险因子进行干预。因而,本研究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将绘画团体辅导作为干预方法,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子进行干预,如社交焦虑、忧郁、无聊感、低自尊、课业压力和家庭功能不佳等,以期降低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经过六个多月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干预研究的结果(1)该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8%,说明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比较严重,需要通过干预改善;(2)绘画作品前后有显着差异。“风景构成法”作品变化较大,普遍从社会内向型、高神经质、高敌意、高抑郁质转变为社会外向型、低神经质、低敌意、低抑郁质;(3)实验组的前后测结果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结果有显着差异;2.干预研究的结论(1)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绘画治疗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忧郁、无聊感、低自尊、课业压力、敌意和冲动控制不良等七个网络成瘾危险因子干预效果显着。

石晓妮[5](2020)在《大学生自我控制和网购成瘾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购成瘾是个体使用互联网重复进行购物,被网络购物所吸引重复这一行为损害了生活功能,大量时间或金钱被消耗,如果强行停止该行为,个体会出现消极情绪并竭尽办法去实现网购行为的一种状态。自我控制是为获得长远利益,个体根据自我和社会标准,抑制冲动和欲望,调控情绪、转变思维和行为的能力。以往研究发现网购成瘾的个体往往自身的自控能力偏低,本研究尝试探索大学生自我控制和网购成瘾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自我控制以期降低网购成瘾,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采用谭树华、郭永玉编制的《大学生自我控制问卷》和徐浪编制的《大学生网购成瘾问卷》在河北省两所高校中随机抽取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施测,共收集有效被试数据599份用于测查大学生自我控制和网购成瘾的关系及其现状。研究二招募网购成瘾的大学生被试将其分为实验组(18人)、安慰剂组(18人)、对照组(18人),进行对比施测,设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对安慰剂组实施8次无针对性的团辅活动,对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干预结束后对3组被试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一表明:大学生自我控制在生源地、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家庭经济状况上无显着差异,在年级方面差异显着;大学生网购成瘾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无显着差异,在性别、生源地、专业、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差异显着。大学生自我控制和网购成瘾呈显着负相关,并且自我控制对网购成瘾有负向预测作用。研究二表明: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可以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从而降低其网购成瘾程度。

陈佩红[6](2019)在《大学生人际敏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提出在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手机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由此也带来了不少社会负面效应。因过度使用手机而造成的交通事故、身体机能受损等报道屡屡成为热点。过度依赖手机会导致手机成瘾,这种病理性症状伴随戒断、消极、心境改变等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对于手机成瘾的研究现在学界已经被推向风口浪尖的位置。梳理现有国内外文献后可以发现,以往研究较多关注的是抑郁、焦虑、大五人格等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对手机成瘾的成因探讨还需要不断发掘和补充。部分学者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手机成瘾的成因,但还没有从人际敏感的角度去分析手机成瘾的成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探讨手机成瘾和人际敏感之间的关系机制。本研究基于网络失补偿理论,建构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探索人际敏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机制。首先,对手机成瘾、人际敏感、错失恐惧和关系型自我构念这四个主要变量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其次,提出本研究的假设与研究模型;再次,对研究目标群体大学生的问卷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23.0,Amos24.0等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最后,将本研究所得结果进行讨论,提出理论与实践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由此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人际敏感与手机成瘾呈现显着正相关。(2)人际敏感对错失恐惧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3)错失恐惧在人际敏感和手机成瘾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4)关系型自我构念调节了人际敏感与错失恐惧之间的关系,个体处于高关系型自我构念时,人际敏感对错失恐惧的作用关系更强。(5)错失恐惧在大学生手机成瘾群体中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和成长时期主要抚养人不同的差异

赵冬梅,杨琳[7](2017)在《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及其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民族高校372名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和宿舍人际关系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男生的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显着低于女生;而男生的网络依赖显着高于女生;除睡觉时间外,那些待在宿舍时间6小时以上的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得分显着高于待在宿舍3小时以下的得分;(2)网络依赖程度与宿舍人际关系总分、群体认知、共享行为呈显着负相关;而与扰他行为、个性特征呈显着正相关;(3)对宿舍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做逐步回归分析得知,网瘾时间管理问题与网络人际与健康问题可以显着负向预测宿舍人际关系。结论是,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对宿舍人际关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黄静婧[8](2017)在《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网络社会使人类进入了以网络人际互动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新时代。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与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指导,以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行为状况为研究基础,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目的,对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问题进行探索,力图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本论文对拓展和深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传统的交往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加强和改进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逻辑起点,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推进为主线展开研究: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首先分析网络交往的定义、类型和特点,探索和借鉴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习近平的网络建设思想等,并分析这些理论和思想对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同时,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的双重影响。第二章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分析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内容、方法、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三章通过实证调研,数据呈现,分析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行为特点和网络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确的网络交往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网络交往能力、培养“网络红色意见领袖”、依托网络交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几个方面探讨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发展的问题。第五章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运用网络思维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善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语言弘扬主旋律,借助大数据读懂大学生,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平台,实施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几个方面探讨创新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发展。第六章从社会网络交往环境、高校网络交往环境、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环境三个层面探讨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问题。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一是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梳理和归纳,充分学习和借鉴前人关于网络、网络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提炼出自己对研究主题的新观点。二是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实证调查和数据呈现,分析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行为实际状况,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平台的运用状况。三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本论文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技术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故采用多种角度剖析,多门学科论证。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突出网络时代特色,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探讨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方法、环境的发展和优化的问题。二是理论创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习近平的网络建设思想对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网络交往视域中人的发展的双重境遇。三是实践创新,基于实证调研分析我国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特点,分析网络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状况,并针对以上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进而分别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方法、环境方面进行对策探讨,以此来提高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周明[9](2015)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瘾干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问题不仅危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影响家庭和谐、高校形象和社会安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有效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变成了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网瘾的现状、特点以及危害,并进一步从网络特性、高校教育管理、家庭教育、网络社会环境、个性特征方面探析大学生网瘾的成因,提出大学生网瘾干预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要求,并探索大学生网瘾的干预对策,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大学生网瘾的监控、预防与矫治工作。本论文共有七章,总体可分为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大学生网瘾的研究现状与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与第二章大学生网瘾的概述与理论依据。首先,论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其次,阐述了大学生网瘾的概念、诊断标准和类型,并探讨了大学生网瘾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大学生网瘾的现状与成因,包括第三章大学生网瘾的现状与危害分析以及第四章大学生网瘾的成因探析。首先,通过对福建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使用情况和网瘾诊断量表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和网瘾的发生率;并探讨大学生网瘾的基本特征和危害。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出发,阐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外部成因。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大学生网瘾的干预问题,包括第五章大学生网瘾干预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要求以及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瘾的干预对策。这一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探讨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网瘾干预工作应坚持的原则与方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主体三阶段”的网瘾干预方法体系,即发挥高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个人因素的合力,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网瘾的监控工作、预防教育和矫治工作,全面实现对大学生网瘾的有效干预。第四部分:结论及后续研究展望。在概括总结论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展望。

谢莹[10](2014)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不容乐观,并在性别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在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因子有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自律性、幻想性和紧张性等。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因子有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等。建议从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两个层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干预指导。

二、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专业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宿舍人际关系及网络依赖的现状分析
    2.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2.3 大学生网络依赖和宿舍人际关系各维度在民族上的差异分析
    2.4 大学生网络依赖和宿舍人际关系各维度在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2.5 大学生网络依赖和宿舍人际关系各维度不同年级的差异分析
    2.6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2.7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宿舍人际关系的差异分析
    2.8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的回归分析
3 结论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太阴人格、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手机成瘾
        1.1.1 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
        1.1.2 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
        1.1.3 手机成瘾的理论模型
        1.1.4 手机成瘾的亚类型
    1.2 中医阴阳五态人格
        1.2.1 阴阳五态人格的概念界定
        1.2.2 人格类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1.3 述情障碍
        1.3.1 述情障碍的概念界定
        1.3.2 述情障碍与人格特质、手机成瘾的关系
    1.4 应对方式
        1.4.1 应对方式的概念界定
        1.4.2 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手机成瘾的关系
    1.5 问题提出
    1.6 研究目的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实践意义
    1.8 研究假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五态人格量表简版
        2.2.2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
        2.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2.2.4 手机依赖测验中文版
    2.3 施测程序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2 人格类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3.3 研究变量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得分差异
        3.3.1 各项指标在性别得分差异
        3.3.2 各项指标在独生子女得分差异
        3.3.3 各项指标在生源地得分差异
        3.3.4 各项指标在年级得分差异
    3.4 太阴人格、述情障碍、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成瘾的相关
    3.5 中介效应检验
        3.5.1 中介检验流程
        3.5.2 直接效应检验
        3.5.3 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检验
        3.5.4 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3.5.5 述情障碍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检验:平行还是链式?
4 讨论与分析
    4.1 太阴人格、述情障碍、应对方式、手机成瘾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4.1.1 性别差异分析
        4.1.2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4.1.3 生源地差异分析
        4.1.4 年级差异分析
    4.2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4.2.1 太阴人格与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
        4.2.2 述情障碍与太阴人格、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
        4.2.3 消极应对方式与太阴人格、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
    4.3 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4.3.1 平行与链式中介模型比较
        4.3.2 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4.4 教育启示
        4.4.1 根源干预
        4.4.2 枢纽干预
    4.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4.6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问卷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
        1.1.2 绘画艺术疗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绘画治疗研究综述
        2.1.1 绘画治疗概念的界定
        2.1.2 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
        2.1.3 绘画治疗的研究现状
        2.1.4 绘画团体心理辅导
    2.2 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2.2.1 网络成瘾和网络依赖概念的界定
        2.2.2 网络成瘾的原因
        2.2.3 网络成瘾的影响
        2.2.4 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
        2.2.5 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网络依赖的干预可能性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整体情况
        4.1.1 《陈氏网络成瘾量表》调查结果
        4.1.2 《网络成瘾危险因子检核表》调查结果
    4.2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2.1 网络成瘾分数在性别和专业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2.2 网络成瘾危险因子在性别和组别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第五章 绘画治疗对网络依赖的干预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思路和方法
        5.2.1 研究思路
        5.2.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对象的选择
    5.4 干预前的结构性访谈
    5.5 团体治疗方案实施
        5.5.1 团体干预阶段和主题
        5.5.2 团体治疗方案实施步骤
        5.5.3 实施后测
第六章 绘画作品的分析与讨论
    6.1 风景构成法的解释系统
        6.1.1 风景构成绘画疗法的普适性解释系统
        6.1.2 风景构成法的投射空间内容解读
    6.2 成员风景构成法前后测对比
    6.3 个案绘画作品分析
        6.3.1 成员A个人情况说明
        6.3.2 团体带领人的感受和评估
        6.3.3 个案绘画作品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的结论
        7.1.1 调查研究的结论
        7.1.2 干预研究的结论
    7.2 综合分析
        7.2.1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7.2.2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
        7.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学生自我控制和网购成瘾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自我控制的研究综述
        1.1.1 自我控制的概念界定
        1.1.2 自我控制的核心理论基础
        1.1.3 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1.2 网购成瘾的研究综述
        1.2.1 网购成瘾的概念界定
        1.2.2 网购成瘾的相关研究
    1.3 自我控制和网购成瘾的关系研究
    1.4 团体辅导
        1.4.1 团体辅导的概念
        1.4.2 团体辅导的基本阶段
        1.4.3 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思路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际意义
3 研究一大学生自我控制和网购成瘾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过程
        3.2.4 统计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大学生的自我控制现状分析和人口学特征分析
        3.3.2 大学生网购成瘾现状分析和人口学特征分析
        3.3.3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网购成瘾关系
    3.4 分析与讨论
        3.4.1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结果分析
        3.4.2 大学生网购成瘾的结果分析
        3.4.3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网购成瘾的关系分析讨论
4 研究二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依据
        4.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4.2.2 研究的事实依据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实验设计
        4.3.4 数据处理
    4.4 研究过程
        4.4.1 前测
        4.4.2 实验组的干预流程
        4.4.3 后测
    4.5 研究结果
        4.5.1 实验组、安慰剂组和对照组在自我控制上的变化
        4.5.2 实验组、安慰剂组和对照组在网购成瘾上的变化
    4.6 分析讨论
    4.7 研究结论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大学生人际敏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
        2.1.1 手机成瘾的的内涵
        2.1.2 手机成瘾的维度与测量
        2.1.3 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
        2.1.4 手机成瘾的理论基础
    2.2 人际敏感的相关研究
        2.2.1 人际敏感的内涵
        2.2.2 人际敏感维度与测量
        2.2.3 人际敏感的影响因素
        2.2.4 人际敏感的结果变量
    2.3 错失恐惧的相关研究
        2.3.1 错失恐惧的内涵
        2.3.2 错失恐惧的维度和测量
        2.3.3 错失恐惧的影响因素
        2.3.4 错失恐惧的结果变量
    2.4 关系型自我构念的相关研究
        2.4.1 关系型自我构念的内涵
        2.4.2 关系型自我构念的维度与测量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提出
        3.1.1 人际敏感和手机成瘾
        3.1.2 人际敏感和错失恐惧
        3.1.4 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
        3.1.5 关系型构念的调节作用
    3.2 研究模型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设计
        4.1.1 人际敏感量表
        4.1.2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
        4.1.3 错失恐惧量表
        4.1.4 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
    4.2 数据收集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5.1 信度和效度检验
        5.1.1 手机成瘾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5.1.2 人际敏感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5.1.3 错失恐惧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5.1.4 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5.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检验
    5.4 相关分析
    5.5 假设检验
        5.5.1 人际敏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5.5.2 人际敏感对错失恐惧的影响
        5.5.3 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
        5.5.3.1 错失恐惧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5.5.3.2 错失恐惧对人际敏感与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检验
        5.5.4 关系型自我构念在人际敏感与错失恐惧中的调节作用检验
        5.5.5 关系型自我构念在错失恐惧中介下的调节作用检验
第6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假设检验结果
    6.2 结果讨论
        6.2.1 人际敏感和手机成瘾的关系讨论
        6.2.2 人际敏感和错失恐惧的关系讨论
        6.2.3 错失恐惧的中介效应讨论
        6.2.4 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效应讨论
        6.2.5 错失恐惧在人口学变量差异讨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理论意义
        7.2.2 实践意义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二) 研究工具
        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
        2. 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三) 数据处理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宿舍人际关系及网络依赖的现状分析
    (二)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1.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系数
        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程度的差异分析
        3.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的回归分析
五、讨论与分析
    (一)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及网络依赖的现状分析
    (二)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8)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 对网络交往问题的研究
        (二)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三) 对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交往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网络交往概述
        (一) 网络交往的含义
        (二) 网络交往的类型
        (三) 网络交往的特点
    二、理论根据和知识借鉴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四) 习近平的网络建设思想
        (五)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六) 网络传播学理论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网络交往中的人的发展
        (一) 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 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
    一、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机遇和挑战
        (一)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特点
        (二)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机遇分析
        (三)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挑战分析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机遇和挑战
        (一)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机遇和挑战
        (二)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机遇和挑战
    三、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一) 网络交往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分析
        (二) 网络交往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分析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调研方法和内容说明
        (一) 调研方法说明
        (二) 调研内容说明
    二、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 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但伴随着自我迷失
        (二) 大学生依赖和喜爱网络交往,但有网络成瘾的倾向
        (三) 大学生网络交往根植于现实交往,但交往呈现封闭性
        (四) 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良好,但仍有改善空间
        (五) 大学生网络参与意识活跃,但实践活动很少
        (六) 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交往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三、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思想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大学生身心发展欠成熟及独生子女身份的影响
        (二) 大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三) 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四) 家庭欠缺对孩子网络交往方面的教育
        (五) 网络交往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信息传播特点的影响
    四、网络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网络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状况
        (二) 网络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
    一、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确的网络交往意识
        (一) 平等对话
        (二) 相互理解
        (三) 共建共享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网络交往能力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交往能力的主要内容
        (二) 大学生网络交往能力的主要内容
        (三)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网络交往能力的途径
    三、培养“红色网络意见领袖”
        (一) “红色网络意见领袖”的内涵和作用
        (二) 培养“红色网络意见领袖”的途径
    四、依托网络交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内涵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依据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实现
第五章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发展创新
    一、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创新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创新的基本要求
        (二)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二、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创新
        (一) 运用网络思维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 善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语言弘扬主旋律
        (三) 借助大数据读懂大学生
        (四)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平台
        (五) 实施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六章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
    一、社会网络交往环境的优化
        (一)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二)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三) 加强网络技术控制
        (四) 加强网络文明语言建设
    二、高校网络交往环境的优化
        (一) 完善校园网络规章管理制度
        (二) 实现校园教学科研场所的网络全覆盖
        (三) 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环境的优化
        (一) 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的含义和类型
        (二) 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是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重要载体
        (三) 利用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状况的访谈(访谈学生)
    附录三 关于网络交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状况的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瘾干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生网瘾的概述与理论依据
    2.1 大学生网瘾的主要内容概述
        2.1.1 网瘾的概念
        2.1.2 网瘾的诊断标准
        2.1.3 网瘾的主要类型
    2.2 大学生网瘾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借鉴
        2.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
第3章 大学生网瘾的现状与危害分析
    3.1 大学生网瘾的现状调查
        3.1.1 调研对象及工具
        3.1.2 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
        3.1.3 大学生的网瘾发生率
    3.2 大学生网瘾的基本特征
        3.2.1 网瘾成因多元复杂
        3.2.2 成瘾内容偏好性强
        3.2.3 手机网瘾成新趋势
    3.3 大学生网瘾的危害管窥
        3.3.1 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3.2 影响家庭的和谐融洽
        3.3.3 有损高校的社会形象
        3.3.4 造成社会的安全隐患
第4章 大学生网瘾的成因探析
    4.1 内在根源:个性特征的消极影响
        4.1.1 个体的认知能力偏差
        4.1.2 网络自控自律能力欠缺
        4.1.3 消极人格特征的影响
        4.1.4 自身人际交往的障碍
    4.2 基本动力:网络自身特性的诱惑
        4.2.1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
        4.2.2 网络交往的匿名性
        4.2.3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
        4.2.4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4.3 重要催化:高校教育环境的恶化
        4.3.1 思政教育针对性不强
        4.3.2 心理健康教育不及时
        4.3.3 教育者网络素养不足
        4.3.4 校园网络环境有待加强
        4.3.5 高校管理的相对宽松
    4.4 外部诱因:不良家庭氛围的影响
        4.4.1 恶劣的家庭人际关系
        4.4.2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
        4.4.3 父母网络素养函待提高
    4.5 外在驱动:网络社会环境的放任
        4.5.1 网络相关立法不够完善
        4.5.2 网吧的管理力度不够
        4.5.3 网络媒体的误导与炒作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瘾干预的原则
    5.1 大学生网瘾干预工作的基本原则
        5.1.1 坚持主体性原则
        5.1.2 坚持求实性原则
        5.1.3 坚持激励性原则
        5.1.4 坚持系统性原则
    5.2 大学生网瘾干预工作的方法要求
        5.2.1 总体要求:协同治理
        5.2.2 制度要求:依法治网
        5.2.3 基本要求:预防为先
        5.2.4 具体要求:疏堵相济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瘾的干预对策
    6.1 大学生网瘾的监控策略
        6.1.1 构建班级网络监控体系
        6.1.2 发挥党团、学生组织监控作用
        6.1.3 加强高校内外的联动监控反馈
    6.2 大学生网瘾的预防策略
        6.2.1 加强高校的教育引导
        6.2.2 加强家庭的人文关怀
        6.2.3 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6.3 大学生网瘾的矫治策略
        6.3.1 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
        6.3.2 强化家庭的网络监管功能
        6.3.3 加大网络环境的治理力度
        6.3.4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干预能力
第7章 结论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2. 测量方法
二、结果
    1. 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情况
    2. 16PF差异性检验
    3. SCL - 90差异性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四、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专业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的相关研究[J]. 张光旭,苗城,郭秀琴.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9)
  •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太阴人格、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研究[D]. 袁孟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研究[D]. 李蕊. 苏州大学, 2020(03)
  • [5]大学生自我控制和网购成瘾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石晓妮.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大学生人际敏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陈佩红.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7)
  • [7]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 赵冬梅,杨琳.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7(04)
  • [8]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黄静婧.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瘾干预问题研究[D]. 周明.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10]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谢莹.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标签:;  ;  ;  ;  ;  

网络成瘾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