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乐安定重度中毒的护理

舒乐安定重度中毒的护理

一、极重度舒乐安定中毒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绵(Chang Shumien)[1](2021)在《针药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药物依赖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循征医学证据,对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其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同时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挖掘选穴、用药规律,在此基础上系统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1、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目前所有公开发表的中英文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主要疗效判定指标为有效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次要疗效判定指标为睡眠率、睡眠时间、自评抑郁量表、自评焦虑量表。同时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挖掘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选穴、用药规律,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依据。2、将符合失眠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心脾两虚型药物依赖患者64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中药及针刺)和对照组(西药催眠药物),每组各32例。通过统计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Hamilton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及多导睡眠图(PSG)客观评价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浆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褪黑素(MT)水平。结果:1、Meta分析(1)针药结合治疗失眠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Athens睡眠量表评分方面针药结合更有效,而改善睡眠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2)针药结合治疗失眠有效率方面优于西药治疗,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Athens睡眠量表评分、睡眠率、睡眠时间、自评焦虑量表方面针药结合更有效,而自评抑郁量表方面无统计学意义。(3)针药结合治疗失眠有效率方面优于中药治疗,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自评焦虑量表方面针药结合更有效。2、复杂网络分析(1)网络核心腧穴k-core分析得出:百会、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是治疗失眠的主要腧穴。安眠、神门、百会、三阴交、内关、四神聪、神庭、足三里可作为针刺治疗失眠的优化处方。(2)中药复杂网络分析甘草、酸枣仁、夜交藤、当归、龙骨、柴胡、牡蛎、生地为核心中药,另外白术、白芍、茯神、石菖蒲、远志、柏子仁、珍珠母、生地、丹参、川芎、合欢皮常配伍使用。3、临床研究(1)在PSQI量表各维度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七项评分均能降低(P<0.05,P<0.01)。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在Hamilton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降低(P<0.05,P<0.01),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ISI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4)睡眠脑电图:两组S1-S4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S1、S2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3、S4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深度睡眠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治疗失眠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治疗后5-HT、DA和MT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5-HT、DA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T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组方配合辨脉用药、辨证用穴的针药结合治疗对于药物依赖失眠疗效显着,失眠患者困扰的其他症状也一并得到减轻或消除。可能与调节5-HT、DA、MT水平有密切关系。

江勋[2](2018)在《消渴不寐方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症(痰热内扰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消渴不寐方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症(痰热内扰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糖尿病合并失眠症的中医辨治提供可靠依据,以期能够进一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糖尿病合并失眠症(痰热内扰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在规范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消渴不寐方汤剂,对照组予艾司唑仑片,连续用药12周后比较两组的综合临床疗效、相关量表评分(PSQI、ESS、ISI)、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评价消渴不寐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观察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的各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失眠、多梦、心烦、胸脘痞闷、痰多、头晕、口苦症状积分和对照组失眠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更为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ISI评分、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各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胸脘痞闷、痰多、口苦症状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ISI评分、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E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E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ESS评分比较,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综合性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前后均未出现特殊不适,复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两组药物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消渴不寐方能够改善糖尿病合并失眠症(痰热内扰型)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能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夜间失眠情况,提高患者睡眠效率,改善白天嗜睡的精神状态,对失眠与嗜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本研究表明消渴不寐方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症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国先[3](2017)在《2016年广东省12家医院术后镇痛现状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上升,在过去20多年,人们对健康与疼痛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频繁,医务人员对疼痛的重视和认识也不断的提高。自1988年Ready LB等报道第一个医院急性疼痛服务中心(APS,Acute Pain Service)以来,相应的镇痛方法和镇痛药物以及多学科团队联合疼痛治疗(PMDT,Pain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Team)的不断应用,我们对术后的疼痛控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国际疼痛学会(IASP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从2004年起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全球征服疼痛日”,同时将疼痛定义调整为“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生理学等多系统的改变”。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与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一起,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随后得到了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和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VHA)采用,正式主张评估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并且制定了所有患者实施疼痛评估和管理的标准。2000年,美国第106次国会把2000-2010年定为“疼痛控制与研究的十年”;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未缓解的疼痛给患者身体和心理都带来痛苦,不利于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可能影响机体的恢复过程,增加住院天数和费用,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多的重要因素。同时,疼痛刺激可使病人出现失眠、焦虑,甚至一种无助的感觉,这种心理因素无疑会延缓病人术后的康复进程。因此,疼痛是许多人手术后的主诉。目的调查中国广东省12家三甲医院及特邀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智能化系统管理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基层三甲医院)所有手术后患者的镇痛情况、术后镇痛不全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探讨改善手术后患者术后疼痛的有效措施,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广东省“术后镇痛现状的多中心调查”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12家医院麻醉科参与(A组),并邀请采用智能化PCA管理系统的城市三甲医院一家(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B组)及基层三甲医院一家(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C组)。统一将调查时间定于2016年4月11日0:004月22日23:59:59期间进入手术室的所有手术患者。随访时间从2016年4月12日0:00开始,结束时间为4月24日23:59:59。记录并随访完成由12+2家医院协调后统一印制的术后镇痛调查表。结果1.12+2家三甲医院共收调查共回收4370份术后问卷,脱落率3.14%。其中男1854例,女2516例,年龄44.9±18.0。70岁以上高龄人占8.0%。ASA分级I、II、III-IV病例数分别为1297、2585、488例。2016年14家医院由麻醉科主管的术后镇痛约占总调查病例的32.6%(12家医院麻醉科负责镇痛比例为31.6%),其中麻醉科主管的术后镇痛超过50%的医院有2家(16.7%),低于25%的医院有6家(50.0%),26%50%有4家(33.3%);2家特邀医院麻醉科镇痛情况:智能化系统管理医院51.4%,基层三甲医院32.7%。PCIA镇痛的患者1028例(23.5%),PCEA镇痛的患者252例(5.8%),无镇痛的患者227例(5.2%)。依据镇痛泵类型不同,其中电子式镇痛泵占27.0%,机械式镇痛泵占63.2%,互联网智能化镇痛泵系统占9.8%。在麻醉科负责的镇痛患者中,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分别为72.2%,17.7%。2.4370份随访调查表中,1167例(26.7%)患者存在手术前疼痛,有463例(39.7%)的患者在术前承受着中到重度疼痛(VAS评分≥4分)。1167例术前疼痛的患者中,术后第一天有15.0%的比例静息时存在镇痛不足,活动时超过40%存在中到重度疼痛。所有手术中有3138例(71.8%)的患者为全身麻醉,913例(20.9%)为椎管内麻醉(包括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148例(3.4%)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3.12家医院(A组)调查中,其中小手术2016例(50.4%)、中等手术1202例(30.0%)、大手术784例(19.6%)。不同手术时间对术后发生镇痛不全现象的影响明显,手术时间≤2小时的手术和手术时间>2小时相比,术后24小时静息和活动时发生镇痛不全的比例分别为8.8%、26.5%;24.3%、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和非微创手术相比,术后24小时静息和活动时镇痛不全比例分别为8.5%、27.0%;12.4%、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手术、中手术和小手术,术后24小时静息和活动时发生术后镇痛不全比例分别为17.1%、48.0%;12.2%、34.4%;7.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2+2家医院手术后患者发生中重度疼痛(VAS评分≥4分)的比例不尽相同,静息时术后第一天平均有10.6%(2.8%23.7%)存在中到重度疼痛,术后第二天平均为3.8%(3.2%8.6%);活动时术后第一天达33.6%(17.1%53.4%)存在中到重度疼痛、术后第二天平均为16.3%(3.3%34.4%)。5.12+2家医院术后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为主。术后第一天恶心的发生率为16.0%,呕吐的发生率为10.4%。术后第一天、第二天仍有超过40.0%和23.5%的患者留置尿管。术后第一天、第二天满意度分别为66.5%、78.6%。手术后第一天晚上,超过45%的患者睡眠质量欠佳,第二天晚上仍有1/4的术后患者自诉睡眠不好,失眠的主要原因是疼痛和环境的影响。6.12家医院(A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B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C组)术后24小时静息时VAS评分≥4分别为10.9%,7.3%,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时VAS评分≥4分别为31.6%,45.4%,70.0%;白天VAS评分≥4分别为13.9%,8.3%,10.0%;晚上VAS评分≥4分别为23.1%,36.2%,36.7%以及最剧烈时VAS评分≥4分别为39.8%,52.3%,7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二天VAS评分≥4分比例均明显降低。结论1.2016年中国广东省三甲医院麻醉科参与主管术后镇痛率为32.6%,麻醉医生参与的镇痛比2010年12家术后镇痛的调查结果下降了5.1%。2.术后第一天及第二天患者活动时中重度疼痛(VAS评分≥4)发生率分别为33.6%和16.3%,最剧烈时的发生率分别为41.4%和18.8%,与2010年12家医院调查结果相比,手术后患者发生中重度疼痛(VAS评分≥4分)的比例并未改善。3.2016年术后硬膜外镇痛比例有所下降,静脉镇痛比例上升;术后镇痛药物以阿片类药物为主,术后恶心、呕吐仍然是术后镇痛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4.推荐智能化镇痛泵系统用于术后镇痛,完善多模式和全程个体化联合镇痛模式,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康复。

黄叶飞[4](2012)在《电针从心胆论治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和MAPK/ERK信号通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文献的系统评价,分析电针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观察电针从“心胆”论治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3.从MAPK/ER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抗焦虑的潜在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收集电针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随机对照文献,计算机检索CBM (1979~)、CNKI(1979~)、VIP(1989~)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1998~)、PubMed (1966~)、EMbase (1980~)和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1月,并手工检索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而后按照Cochrane Handbook5.0对每个纳入试验进行偏倚风险和质量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0.24软件。2.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穴位选取内关穴(双),阳陵泉穴(双),针刺得气后加用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选择疏密波,频率10Hz,幅度3V,时间30分钟,治疗每周3次,每次时间间隔>24小时,共治疗6周。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天津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剂量20mg/d,1次/日,连续服用6周。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4、6周末、治疗结束后1月五个时间点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他评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疗效评价,并在治疗前、治疗第6周两个时间点进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short form36questionnaire)评分,结合记录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评估。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3.实验研究:体重150+10g成年雌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PD98059(ERK特异性阻滞剂)组、PD98059+电针组、PD98059+药物组,每组9只。空白组不给予任何处理;模型组共接受21天条件性电击造成焦虑模型;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进行电针治疗,选择G-6805Ⅱ型电针仪疏密波,频率2Hz,幅度3V,每日针刺一次,每次15分钟,穴位取大鼠内关、阳陵泉,左右交替进行。药物组在造模成功后,每天灌胃给药(帕罗西汀按照1.8mg/kg给予)一次;PD98059组每天予PD98059(ERK特异性阻滞剂)侧脑室注射;PD98059+电针组在造模成功的大鼠上,每天予PD98059侧脑室注射3小时后电针治疗(方法同电针组);PD98059+药物组在造模成功的大鼠上,每天PD98059侧脑室注射3小时后予帕罗西汀灌胃,各组干预均持续21天。干预前、干预后7、14、21天,观察大鼠体重、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变化,实验结束后取大鼠海马组织检测各组磷酸化ERK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免疫荧光表达、Western Blot表达。成果:1.系统评价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69例患者的电针治疗焦虑症的Meta分析得出: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5,95%CI (0.55,1.64)],表明电针与西药治疗焦虑症的有效率两者相当;两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3,95%CI (1.07,2.20)],表明电针在治疗焦虑症的痊愈率高于西药治疗。两组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61,95%CI (-1.96,1.98)];表明电针与西药治疗焦虑症的HAMA评分两者相当。两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35,95%CI (-1.73,1.03)];表明电针与西药治疗焦虑症的SAS评分两者相当。Grade证据质量评价为很低(very low),提示本系统评价任何效应估计值都是非常不确定的,在将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2.临床研究2.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中医证型、年龄、病程和HAMA、SAS、SF-36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02、0.979、0.905、0.895>0.05)表明组间一般资料具有同质性,均衡可比性。2.2疗效比较:治疗第6周结束时,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0%,两组的总体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5>0.05),可认为电针与药物在6周治疗结束时疗效相当。治疗结束1月随访时,治疗组痊愈3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12%.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87%。两组的总体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0.05),表明治疗结束后一个月随访时,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可认为电针与药物在治疗结束后1月总体疗效相当。2.3HAMA和SAS量表积分比较: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HAMA和SAS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HAMA量表的两个因子精神性焦虑因子与躯体性焦虑因子中,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着(P<0.05),而精神性焦虑因子评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在治疗4、6周时,两组患者HAMA和SAS量表积分仍呈逐渐下降趋势,精神性焦虑因子和躯体性焦虑因子的下降趋势明显,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有效率及总体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两组患者HAMA和SAS量表积分较疗程结束时有缓慢回升趋势,组间比较电针组的回升幅度小于药物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2.4SF-36生存质量量表比较:电针和药物治疗都可以均可以改善SF-36生存质量量表的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维度,两者差异不明显(P=0.090>0.05)。但在电针对生理机能(RP)改善程度上优于药物治疗(P=0.00<0.05)。2.5治疗组(15.6%)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1.8%),且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3.实验研究3.1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程度低于空白组,电针和药物经21天干预后可使焦虑模型大鼠的体重接近空白组水平,而PD98059+电针和PD98059+药物组经21天干预后对焦虑模型大鼠的体重影响不明显(P>0.05)。另外电针组大鼠在第7天时体重增加高于药物组,第14天和21天与药物组无差异,PD98059+电针和PD98059+药物在第7、14、21天均无显着差异(P>0.05)。3.2电针和药物均可改变模型大鼠的焦虑样行为,使其接近正常,而PD98059+电针和PD98059+药物组经21天干预后对模型大鼠的焦虑样行为影响不明显(P>0.05)。且这两种干预措施之间无差异。3.3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都显示:电针和药物能降低焦虑模型海马的磷酸化ERK (p-ERK),两种干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其抗焦虑作用能被PD98059所阻断。结论:1.系统评价显示电针组和药物组在有效率、HAMA评分、SAS评分差异两者相当,电针在治疗焦虑症的痊愈率高于西药治疗,电针组不良反应低于药物组,但Grade证据质量评价为很低(very low),仍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可靠的证据。2.电针从“心胆”论治广泛性焦虑症与药物疗法(帕罗西汀)均有效,且总体疗效相当,第2周电针疗法对躯体化症状的程度要大于药物疗法;在治疗结束后,电针疗法的作用较药物疗法持久,能降低复发率。电针从“心胆”论治焦虑症不良反应低于帕罗西汀,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替代疗法在临床上推广运用。3.电针能显着改善焦虑模型大鼠的体重、行为学、显着下调海马p-ERK的表达,且这一效应能被PD98059(ERK特异性阻滞剂)阻断,与药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提不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是电针抗焦虑的关键作用途径之一。

朱立勤[5](2011)在《基于临床药师的用药安全性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医疗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而医疗中的药品安全使用问题也相应成为医疗中最受关注的一个方面。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临床药师作为一种在国内刚刚开展起来的职业,逐渐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尤其在临床用药安全性评价和控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临床药师的角度探讨了临床用药安全性评价和控制,分析和确立了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安全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用药后的整个用药过程实施全程化评价控制的观念,并在各环节中分别运用多种模型和药师监护实例进行安全性分析和评价控制,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在对临床用药安全性实施主体分析中,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医护人员及患者对临床药师的认知度,并对其基本状况、工作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充分认识到临床药师在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用药前从药品质量和调剂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安全性评价控制。在对药品质量的控制中运用PDCA循环法分析了药品质量缺陷的原因,并制定和实施了相应对策,保证了医院药品质量安全。在用药前的调剂中,分析了药师调剂的正确流程、现存的调剂不安全因素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用药过程中对患者的药学评价和监护中,本文提出药师对患者的监护点,并以临床药师针对不同监护点进行监护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病例为实例,详细分析了药师对患者实施监护控制对安全性的作用。在用药后对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干预控制中,对目前临床用药安全性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药师用不同模型评价用药安全性的方法,并以中药注射剂及抗菌药物注射剂的安全性为例,分别运用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等不同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以荟萃分析法评价了药物对肾脏的安全性。本文还对常见的临床用药不安全因素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梁亚楠[6](2010)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1.检测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sVCAM-1水平。2.比较不同状况下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sVCAM-1表达情况。3.探讨sVCAM-1在突发性耳聋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5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突聋组)及20例健康人员(对照组)血清中sVCAM-1水平进行检测,并分别按照性别、年龄、听力下降程度、吸烟、饮酒、生活习惯、发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史以及有无心脑血管合并症等因素将突发性耳聋患者分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样本间比较用t检验或one-way ANOVA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sVCAM-1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显着(p<0.0001)。2.中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sVCAM-1水平较青年患者显着升高,差异显着(p<0.05)。3.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sVCAM-1水平较发病前无上呼吸道感染史患者显着升高,差异显着(p<0.05)。4.有心脑血管合并症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sVCAM-1水平较无心脑血管合并症患者显着升高,差异显着(p<0.05)。5.不同性别、听力下降程度、生活习惯以及有无吸烟、饮酒史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sVCAM-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sVCAM-1可能参与了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发展。2.年龄、发病前上呼吸道感染史以及心脑血管合并症是影响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sVCAM-1水平的重要因素。3.性别、听力下降程度、吸烟、饮酒、生活习惯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sVCAM-1水平无明显影响。

丁建英[7](2010)在《中西医结合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儿童及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家庭康复与医院康复的随机交叉试验,观察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儿童及家长生存质量的影响,观察家庭康复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发育商、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观察家庭康复对患儿家庭经济的影响;探讨家庭康复的优缺点,为脑性瘫痪儿童提供更多的康复模式选择,提高脑性瘫痪儿童及家庭的生存质量,节约经济费用。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方法,纳入2008年7月-2010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住院和家庭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两组,以三个月为一个阶段,进行医院康复和家庭康复的交叉对照研究,共治疗六个月。两组分别在每一阶段治疗前后利用PedsQL4.0普适性核心量表测量儿童的生存质量,用SF-36量表测量家长生存质量,观察家庭康复、医院康复对儿童及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通过治疗开始及第一疗程结束后两组儿童及家长生存质量的对比,观察两种康复方式对儿童及父母影响的差异;通过测定治疗前后发育商、GMFM、ADL的变化,观察家庭康复、医院康复对患儿病情的影响;通过治疗过程中经济花费的统计,观察家庭康复、医院康复对患儿家庭经济的影响。通过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的对照,衡量家庭康复的优、缺点,指导临床康复模式的选择。结果:本研究两组儿童各20例,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以及儿童父母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甲组儿童家庭康复前后、医院康复前后生理功能领域及医院康复前后生存质量总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乙组儿童医院康复前后学校表现对比、家庭康复前后生理功能及总体生存质量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甲组家庭康复治疗后、乙组医院康复治疗后儿童及家长生存质量各能区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家长家庭康复前后、医院康复前后生存质量各能区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家庭康复前后、医院康复前后发育商各领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甲组儿童家庭康复前后GMFM B、C、D区及总分比较,医院康复前后A、B、C、D区及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乙组医院康复前后A、B、C、D各能区及总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医院康复前后C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家庭康复前后、医院康复前后AD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家庭康复费用远低于医院康复费用。结论:家庭康复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促进生存质量的提高,短期家庭康复对家长生存质量影响不明显;家庭康复可促进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家庭康复的经济花费明显低于医院康复治疗。家庭康复是一种经济、有效、实用、方便的康复方式。

邝慧芳[8](2009)在《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先阐述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复发率高及自杀率高的情绪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一种持久的抑郁状态,伴情绪低落、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症状;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心境低落、能力下降和躯体症状三个方面。有61.8%的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为睡眠障碍,而没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大约只占1%,睡眠障碍存在中至重度抑郁者分别为31%。睡眠障碍也可以加重抑郁症的病情,延缓抑郁症的康复进程,因此睡眠障碍的改善对抑郁症的缓解与康复必然有促进作用;睡眠障碍可作为抑郁症新的发作和再发的预测和防治指标,是预测和防治抑郁症的关键症状。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已涉及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免疫功能、神经信号传导通路等方面,此外,部分研究还涉及不同递质、脑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平衡关系,有研究还关注了针灸对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和保护的影响,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也与多个机制和过程有关。另外,已经有研究开始关注多个机制之间的关系,如中枢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大脑不同区域组织和功能的比较,同一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之间的关系等。本研究针灸介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可提高中医在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与地位,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供更为确切的方法。目前SSRIs类药物仍然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不足,例如起效延迟、副反应多,以及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作用有限,并需要3~6wk才能发挥其疗效,有效率仅在70%左右等问题。因此,寻求非药物疗法治疗本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及社会意义。综上所述,针灸结合抗抑郁药是针灸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结合了针灸与药物的双重优势,拓宽了针灸治疗的病种,使针灸涉足到更多更新的领城。针灸结合抗抑郁药的方法在临床上愈来愈广泛地被应用,并显示出明显的优势。针灸可作为抑郁症伴睡眠障碍长期防治方法,对改善睡眠障碍、防治抑郁复发起着积极医疗效应。目的:(1)理论研究:1.明确抑郁症是西医病名,虽然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可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就目前来讲还不能将抑郁症直接等同于某一中医病名。2.明确睡眠障碍泛指睡眠紊乱,包括中医的失眠及嗜睡。3.探讨抑郁症、睡眠障碍西医发病机制。4.许多文献研究显示西药治疗存在起效慢、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等不足。5.分析针灸调整作用的整体性与西药作用比较单一的特点有显着差别。6.探讨“脑为元神之府”理论指导抑郁伴睡眠障碍的针灸治疗优势。7.明确针灸督脉为主经穴治疗这类病症的疗效与三环类药物相当,同时对诸如焦虑/躯体化等症状改善优于后者。(2)临床研究:观察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病患服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的同时,进行针刺督脉为主穴位加灸百会穴的针灸治疗组(治疗组),与单纯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不进行针灸(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有效方法;探讨针刺督脉为主穴位加灸百会穴在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作用机理、以期开拓针灸防治疾病的多向性。为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确切方法。方法:(1)理论研究:1.收集中医治疗抑郁、睡眠障碍文献进行分析、综述。2.收集西医治疗抑郁、睡眠障碍文献进行分析、综述。3.收集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睡眠障碍文献进行分析、综述。4.综合上述资料说明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重要性。(2)临床研究2006年9月~2008年12月选取60例新加坡KONG’S TCM&新加坡育国中医诊疗所私人有限公司门诊病人(均由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的病情、年龄等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2组同样常规服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治疗组服食SSRIs类抗抑郁药同时针刺印堂、神庭、大椎、风池(双)、神门(双)、三阴交(双),灸百会,配合辨证取穴和随证加减,每周治疗二次,治疗2周作一次随访,治疗10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只服食SSRIs类抗抑郁药不进行针灸,2周作一次随访,观察时间为10周。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10周末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汉密尔顿(HAMD)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自评抑郁量表(SDS)、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的变化。结果:(1)理论研究:1.针灸督脉经穴可使中缝核内5-HT能神经元活动明显增加,黑质、下丘脑等处5-HT含量增加。并且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改善记忆功能。2.灸百会有调整阴阳、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艾灸此穴能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及血管弹性,并能通过大脑皮层的反射调节自主神经,进而对神经系统疾病起到治疗作用;艾灸百会穴能抑制脑的异常兴奋,使紊乱的脑功能恢复平衡、协调。(2)临床研究:经过10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汉密尔顿(HAMD)量表、自身前后对比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自身前后对比有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改善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均有效,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第2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有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时(第10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则无差异(P>0.05),提示此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虽然最终对于改善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无差异,但针灸治疗组的效果要快于药物组。经过10周的治疗,针灸治疗组自身前后对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评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药物对照组自身前后对比无差异(P>0.05),说明针灸对改善抑郁症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评分有效,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第2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评分有差异(P<0.05),提示针灸治疗组的效果要优于药物组。经过10周的治疗,两组自身前后对比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均无差异(P>0.05);说明这两种方法对抑郁症患者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第2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有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时(第10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则无差异(P>0.05),提示此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虽然最终对于改善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无差别,但治疗组的效果要快于对照组。经过10周的治疗,两组自身前后对比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评分均无差异(P>0.05);说明这两种方法对抑郁症患者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评分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第2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评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在治疗结束时(第10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于改善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评分亦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对于改善抑郁症Asberg副作用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在病情严重程度(SI)上无差异(P>0.05);经过10周的治疗,在疗效总评(GI)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指数(EI)上两组相比无差别(P>0.05)。提示针灸结合SSRIs类药物对于抑郁症伴睡眠困难具有确切的疗效。结论:(1)理论研究:1.针灸结合抗抑郁药的疗效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更好改善焦虑、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2.针灸结合抗抑郁药可以弥补抗抑郁药起效较慢问题,可以减轻西药副反应;临床已显示出起效快、疗效高的互补优势。3.针灸作用的基础在刺激患者自身内源性调节机制的发挥,无须借助于药物而起作用,因而对人体不会有任何副作用。4.文献表明单独的针刺治疗治疗抑郁症的显愈率为76.67%,而针灸结合抗抑郁药则更能明显提高显效率和总有效率。5.针灸可以提高脑内单胺能神经系统功能,增加脑中特定部位5-HT、NE、DA含量,以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2)临床研究:1.针灸结合SSRIs类药物对于抑郁症具有确切的疗效,针灸可作为SSRIs类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辅助疗法。2.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见效快,对抑郁症伴发的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使用SSRIs类药物。3.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能够减轻因药物的副作用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张丹丹[9](2008)在《从“胆失中正”论治老年焦虑性神经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从2006年5月至2008年2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病例的观察,研究从“胆失中正”入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老年焦虑性神经症的疗效与作用,旨在探讨从“胆失中正”入手治疗老年焦虑性神经症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1、临床资料:本课题呆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病例选择标准治疗观察60例,均来源于2006年5月至2 007年2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内科门诊就诊,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药物用法:治疗组予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药用黄连、姜半夏、陈皮、枳实、淡竹茹、茯苓、生姜、生甘草、大枣、僵蚕、合欢皮、胆南星、夏枯草,煎汁口服,每次180ml,每日2次;对照组予以西药黛力新(由丹麦H.Lundbeck生产,0.105g/片,20片/盒)治疗,口服,每日早晨1片(0.105g/片)。疗程均为6周,观察疗效及安全性。3、观察指标: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6周后各测定一次安全性观察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6周各评定一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4、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百分位数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单向有序资料采用Ridit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分析:治疗组治疗前20.57±2.56分,治疗2周后12.39±1.62分,治疗4周后8.83±3.20分,治疗6周后5.87±2.52分;对照组治疗前20.43±3.04分,治疗2周后17.43±1.91分,治疗4周后13.10±3.40分,治疗6周后7.47±2.62分。两组治疗前HAMA积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治疗4周时,两组分值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值具有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t=4.13,P<0.01);至第6周时,两组HAMA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两组HAMA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t=2.52,P<0.05),表明在治疗6周后,治疗组HAMA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21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两组的疗效经Ridit分析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6周后,治疗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两组的疗效经Ridit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3、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分析:两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极显着差异(t=3.74,P<0.01);经6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性差异(t=3.68,P<0.01)。4、中医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7%;两组的疗效经Ridit分析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6周后,治疗组临床治愈19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两组的疗效经Ridit分析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5、两组药品安全性分析:在6周的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脉搏,血、尿、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6周后治疗组有3例患者在服药后出现胃脘不适、轻度腹泻的表现,经过减量、分多次或饭后服用,这些症状消失。对照组有6例分别出现轻度口干、中度出汗、轻度震颤的不良反应,并且部分患者出现停药困难的情况。结论从“胆失中正”入手,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老年焦虑性神经症疗效较为满意,HAMA积分比较证明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两组临床疗效相似;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分析,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药品安全性分析,中药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从“胆失中正”入手治疗老年焦虑性神经症是安全可靠的。

冯琴,丁丹敏,米应芳,白夷[10](2000)在《极重度舒乐安定中毒的护理》文中认为

二、极重度舒乐安定中毒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极重度舒乐安定中毒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针药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药物依赖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2.1 定义
        2.2 诊断标准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第二部分 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选穴与用药规律分析
    1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结果
        1.3 小结
    2 选穴、用药规律探讨
        2.1 腧穴复杂网络分析
        2.2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试验设计
        1.1 方法
        1.2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注意事项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及方法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比较
        4.4 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比较
        4.5 两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比较
        4.6 两组治疗前后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比较
        4.7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脑电图比较
        4.8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9 治疗前后5-HT、DA、MT比较
        4.10 随访结果
    5 讨论
        5.1 药物依赖失眠
        5.2 针药结合治疗
        5.3 辨脉用药
        5.4 睡眠脑电图
        5.5 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2)消渴不寐方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症(痰热内扰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药物不良反应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PSQI各因子评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PSQI、ESS、ISI总评分比较
        3.6 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
        3.7 综合性疗效比较
        3.8 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3.9 治疗前后安全性观察
    4 结论
讨论
    1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失眠的认识
        1.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3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失眠症的共同病因病机探讨
    2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失眠症(痰热内扰型)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失眠的认识
        3.1 失眠的原因及机制探讨
        3.2 糖尿病患者失眠的可能原因及机制
        3.3 失眠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4 消渴不寐方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机制探讨
        4.1 消渴不寐方的立论依据
        4.2 单味药药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5 观察结果分析
        5.1 消渴不寐方对中医临床症状的影响
        5.2 消渴不寐方对PSQI、ESS及ISI评分的影响
        5.3 消渴不寐方对综合性疗效的影响
        5.4 消渴不寐方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表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
    附表3 失眠严重指数(ISI)
    附表4 Epworth嗜睡量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2016年广东省12家医院术后镇痛现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 调查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电针从心胆论治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和MAPK/ERK信号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电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文献分析
    1.1 广泛性焦虑症的现代研究
        1.1.1 流行病学
        1.1.2 治疗方法
        1.1.3 发病机制
    1.2 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药研究
        1.2.1 广泛性焦虑的中医病机
        1.2.2 广泛性焦虑与七情五志
        1.2.3 针灸治疗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
    1.3 电针治疗焦虑症现代文献的系统评价
        1.3.1 焦虑症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况
        1.3.2 电针与西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的技术路线图
        1.3.3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电针从“心胆”论治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研究
    2.1 临床研究方案
        2.1.1 设计类型
        2.1.2 试验地点
        2.1.3 试验时间
        2.1.4 诊断标准
        2.1.5 纳入标准
        2.1.6 排除标准
        2.1.7 剔除标准
        2.1.8 样本量的估计
        2.1.9 随机、分组、盲法
    2.2 试验干预措施(按分组情况)
        2.2.1 治疗组(电针)
        2.2.2 对照组(帕罗西汀)
        2.2.3 试验观察指标
        2.2.4 试验结果分析和统计
        2.2.5 医学伦理道德
    2.3 结果和分析
        2.3.1 一般资料分析
        2.3.2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分析比较
        2.3.3 治疗组和对照组HAMA量表积分比较
        2.3.4 治疗组和对照组SAS量表评分比较
        2.3.5 治疗组和对照组SF-36生存质量量表的比较
        2.3.6 不良反应观察
        2.3.7 复发率观察
    2.4 本章小结
        2.4.1 基线比较
        2.4.2 疗效比较
        2.4.3 HAMA和SAS量表积分比较
        2.4.4 SF-36生存质量量表比较
        2.4.5 治疗组(15.6%)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1.8%),且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
    2.5 讨论
        2.5.1 从“心胆”论治广泛性焦虑症的学术思想
        2.5.2 电针从“心胆”论治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2.5.3 本临床研究观察指标选取的意义
第三章 基于细胞信号转导的电针干预焦虑症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动物造模
        3.1.3 实验分组处理
        3.1.4 实验试剂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大鼠体重测量
        3.2.2 行为学观察
        3.2.3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步骤
        3.2.4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3.2.5 统计学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体重变化
        3.3.2 行为学观察
        3.3.3 p-ERK免疫荧光的实验结果
        3.3.4 pERK1/2的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3.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临床药师的用药安全性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状况
        1.2.2 国内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临床药师实施临床用药安全性控制的主体分析
    2.1 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控制的相关性分析
        2.1.1 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安全性控制中的重要性分析
        2.1.2 临床药师提供临床用药安全性控制的方式
        2.1.3 规范临床药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
    2.2 临床药师在医生和患者中的认知度分析
        2.2.1 问卷的设计及抽样方法
        2.2.2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2.2.3 被调研者基本情况
        2.2.4 样本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2.3 临床药师的基本状况分析
        2.3.1 临床药师基本素质分析
        2.3.2 临床药师工作地点分析
    2.4 临床药师实施药学服务模式分析
        2.4.1 临床药师工作模式现状分析
        2.4.2 临床药师对医生的服务技巧与方法分析
        2.4.3 临床药师对患者的服务内容分析
    2.5 临床药师培养途径及技巧分析
        2.5.1 国内外临床药师教育背景分析
        2.5.2 提高我国临床药师专业背景的途径和方法分析
        2.5.3 临床药师培养技巧分析
第三章 用药前药师对医院药品质量的评价与监控
    3.1 医疗机构药品质量评价及监控措施
        3.1.1 增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意识
        3.1.2 药品采购及库房管理
        3.1.3 药师进行入库药品质量验收的要点分析
        3.1.4 药师对医疗机构内流通中药品的质量保证
    3.2 药师以PDCA 循环法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3.2.1 PDCA 循环法
        3.2.2 药师应用PDCA 循环法确保医院药品质量的实践
第四章 用药前药师对药品调剂过程的安全性评价及干预控制
    4.1 药师进行药品调剂中的流程分析
    4.2 药师在调剂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4.2.1 处方错误
        4.2.2 调配错误
        4.2.3 其它因素
    4.3 调剂不安全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分析
        4.3.1 思想意识方面
        4.3.2 制度管理方面
        4.3.3 服务模式方面
第五章 用药中对患者的药学评价与监护控制
    5.1 临床药师在用药过程中对患者的药学评价及监护点分析
    5.2 临床药师对用药剂量的评价监护及实例分析分析
        5.2.1 小儿、老人用药剂量分析
        5.2.2 肝肾疾病患者用药剂量分析
        5.2.3 用药剂量调整在临床用药监护中的作用分析
        5.2.4 临床药师以用药剂量调整解决临床问题的实例分析
    5.3 临床药师对药物剂型的评价监护及实例分析
        5.3.1 药物剂型分类及药学监护的重要性分析
        5.3.2 不同剂型药物的主要监护点分析
        5.3.3 临床药师对使用吸入药物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实例分析
    5.4 临床药师对特殊人群的药学监护及实例分析
        5.4.1 临床药师对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监护分析
        5.4.2 临床药师对妊娠期哮喘患者用药安全性监护分析
        5.4.3 临床药师对肾脏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监护分析
    5.5 临床药师对疾病的药学评价监护及实例分析
        5.5.1 临床药师在疾病治疗中的药学评价和监护点的确定
        5.5.2 临床药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学评价及监护实例分析
第六章 用药后药师对用药安全性问题的分析、评价和干预控制
    6.1 临床常见安全性问题及分析
        6.1.1 临床用药安全性现状
        6.1.2 抗菌药物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分析
        6.1.3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分析
    6.2 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的评价指标
        6.2.1 药品不良反应对评价临床用药安全性作用分析
        6.2.2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方法
    6.3 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相关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
        6.3.1 因素分析法
        6.3.2 层次分析法
        6.3.3 决策树法
        6.3.4 荟萃分析法
        6.3.5 其他方法
    6.4 临床安全性问题的干预控制
        6.4.1 用药安全性干预的必要性分析
        6.4.2 临床用药安全性干预研究步骤
        6.4.3 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干预研究实例分析
结论与展望
    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
    3 本论文的局限性
    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6)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对象与试剂
2.方法与步骤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5.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中西医结合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儿童及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文献研究
    1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及诊断条件
        1.1 定义
        1.2 临床分型
        1.3 按瘫痪部位分型
        1.4 诊断条件
    2 脑性瘫痪的患病率及病因
        2.1 患病率
        2.2 病因
    3 中医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病因病机
    4 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4.1 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4.2 肌张力异常
        4.3 姿势异常
        4.4 反射异常
    5 脑性瘫痪的分度与分级
        5.1 障碍程度
        5.2 治疗角度
        5.3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6 脑性瘫痪的治疗
        6.1 西医治疗
        6.2 传统医学疗法
        6.3 家庭康复治疗
    7 生存质量研究
        7.1 儿童生存质量研究
        7.2 成人生存质量研究
中篇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和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辨证标准
        2.3 病例选择
    3 治疗方法
        3.1 家庭康复
        3.2 医院康复
        3.3 中医辨证施治法
    4 实施步骤
        4.1 第一疗程
        4.2 第二疗程
    5 观察指标
        5.1 人口学指标
        5.2 病情及疗效指标
        5.3 生存质量指标
        5.4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与分析
        7.1 两组儿童及父母的基线分析
        7.2 康复治疗前两组儿童生存质量比较
        7.3 康复治疗前两组儿童家长生存质量比较
        7.4 脑瘫儿童临床资料
        7.5 研究结果
下篇讨论
    1 研究背景
    2 家庭康复的作用机理
    3 家庭康复的方法
    4 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儿童及父母生存质量的影响
    5 家庭康复的临床疗效
    6 家庭康复的经济效应
    7 家庭康复的临床应用
    8 本研究的创新点
    9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9.1 样本量
        9.2 混杂因素
        9.3 洗脱期
        9.4 生存质量量表
    10 今后的研究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2-4岁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
    附录2:脑瘫儿童智力诊断及分级标准
    附录3:儿童生存质量评估量表
    附录4:SF-36家长调查表
致谢

(8)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缩略词略表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抑郁症、睡眠障碍的认识与研究
        1 病名溯源
        2 古代文献有关抑郁症论述
        3 抑郁症的病位----脑
        3.1 古代医家对脑的认识
        3.2 脑的营养
        3.3 古代文献对脑功能的论述
        3.4 脑与神志病的关系
        4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4.1 病因
        4.2 病机
        5 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5.1 中药治疗
        5.2 针灸治疗
        5.3 认知疗法
        5.4 心理疗法
        5.5 综合治疗
        5.6 实验研究
        6 古代医家对失眠病机认识
        7 现代中医文献对失眠症病因病机认识
        8.抑郁障碍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研究
        参考文献
    二、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睡眠障碍的认识与研究
        1 抑郁症的病因
        1.1 遗传学研究
        1.2 生物化学因素研究
        1.3 神经内分泌紊乱
        1.4 社会心理因素
        2 抑郁与认知功能
        2.1 抑郁症的认知障碍"悲观主义"
        3 抑郁症脑结构研究
        3.1 抑郁症与神经通路
        4 抑抑与脑血管、神经的研究
        5 抑郁症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
        5.1 抑郁症与药物免疫促进剂
        6 抑郁症的躯体症状研究
        6.1 重性抑郁症的慢性疼痛率
        6.2 抑郁症状的慢性疼痛率
        6.3 易感慢性疼痛的抑郁症状
        6.4 慢性疼痛增加抑郁症状率
        6.5 易感躯体性抑郁症的人群
        6.6 诊断困难
        6.7 预报价值
        6.8 躯体疼痛诊断意义
        6.9 抑郁症躯体症状预后
        6.10 残余症状
        6.11 易感复燃
        6.12 恶化病程
        6.13 增加病死率
        7 内科疾病导致抑郁症的患病率
        8 抑郁症睡眠障碍
        8.1 失眠定义
        8.2 睡眠的重要性
        8.3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8.4 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特异性与临床表现
        8.5 抑郁症相关睡眠障碍的生理病理
        8.6 抑郁症睡眠障碍与复发率
        8.7 抑郁症睡眠障碍与复发倾向的关系
        8.8 睡眠结构的改变与抑郁症
        8.9 睡眠异常和抑郁症的家族史
        8.10 睡眠过多Hypersomnia与抑郁症
        8.11 抗抑郁药对抑郁症睡眠的影响
        8.12 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和客观睡眠的研究
        8.13 抑郁症患者多导睡眠脑电图与PSQI,HAMD各量表分的关系
        9 抑郁症的诊断
        9.1 评定量表
        10.抑郁症的治疗
        10.1 药物治疗
        10.2 心理治疗
        10.3 电击治疗(ECT)
        10.4 认知疗法
        10.5 人际关系疗法
        10.6 行为疗法
        10.7 心理分析疗法
        10.8 家庭疗法
        10.9 抑郁与运动
        10.10.针灸治疗
        10.11.预后
        11.抑郁相关睡眠障碍的治疗
        11.1 抑郁相关睡眠障碍的治疗选择
        11.2 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三、针灸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优势、机理与研究前景
        1 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优势
        1.1 针灸结合药物可以更好改善焦虑和躯体症状
        1.2 针灸结合药物可以弥补抗抑郁西药起效较慢问题
        1.3 针灸结合药物可以减轻西药副作用
        2 针灸治疗抑郁症作用机理
        2.1 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2.2 对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影响
        2.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4 对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2.5 对不同脑区的影响
        2.6 对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影响
        3 针灸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4 从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探讨督脉与脑的关系
        4.1 脑为元神之府
        4.2 督脉与脑的联系
        4.3 督脉与五脏六腑的联系
        4.4 督脉经穴治疗神志病
        4.5 针灸能使紊乱的脑功能恢复平衡、协调
        5 穴位研究
        5.1 督脉经穴养脑安神
        5.2 百会
        5.3 印堂
        5.4 神庭
        5.5 大椎
        5.6 风池
        5.7 神门
        5.8 三阴交
        6 艾灸研究
        6.1 灸法特点
        6.2 灸疗作用机理的研究
        6.3 机遇与发展
        6.4 艾灸失眠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终止病例
    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
致谢
附录

(9)从“胆失中正”论治老年焦虑性神经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分组原则
        2.2 药物选择
        2.3 观察方法和指标
        2.4 观测时点
        2.5 结果统计及注意事项
        3 诊疗标准
        3.1 西医诊疗标准
        3.2 老年焦虑性神经性症严重程度划分标准
        3.3 中医诊断标准
        3.4 入选标准
        3.5 排除标准
    结果
        1 疗效分析
        1.1 HAMA积分比较
        1.2 临床疗效比较
        2 中医疗效观察
        2.1 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比较
        2.2 中医疗效比较
        3 副反应观察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研究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1.2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本病的研究
        2.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2 中医治疗现状
        3 导师治疗老年焦虑性神经症的观点
        3.1 病因病机分析
        3.2 黄连温胆汤加减方功效方解
        4 黄连温胆汤加减方现代药理研究
        4.1 温胆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2 单位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5 疗效评价分析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极重度舒乐安定中毒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针药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药物依赖失眠的临床研究[D]. 张淑绵(Chang Shumie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消渴不寐方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症(痰热内扰型)的临床观察[D]. 江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3]2016年广东省12家医院术后镇痛现状的调查[D]. 李国先.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2)
  • [4]电针从心胆论治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和MAPK/ERK信号通路的研究[D]. 黄叶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5]基于临床药师的用药安全性评价与控制研究[D]. 朱立勤. 天津大学, 2011(06)
  • [6]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 梁亚楠.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7]中西医结合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儿童及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D]. 丁建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8]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 邝慧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9]从“胆失中正”论治老年焦虑性神经症的临床研究[D]. 张丹丹. 湖北中医学院, 2008(10)
  • [10]极重度舒乐安定中毒的护理[J]. 冯琴,丁丹敏,米应芳,白夷.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S1)

标签:;  ;  ;  ;  ;  

舒乐安定重度中毒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