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条件对小麦秸秆化感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

提取条件对小麦秸秆化感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

一、浸提条件对小麦秸秆中化感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青[1](2021)在《实葶葱与伴生植物协同和竞争关系》文中研究指明

萨如拉,张雪婷,杨恒山,张云,徐永辉[2](2021)在《秸秆发酵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究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玉米幼苗的影响,以40 g/L、50 g/L、60 g/L和70 g/L玉米秸秆-土壤浸出液自然发酵及腐熟剂发酵液为试材,用滤纸培养、盆栽法和常规方法测定种子发芽率、幼苗根长、根数、株高、幼苗鲜重、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随发酵液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根长、根数、根系鲜重、株高、叶片鲜重均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浓度腐熟剂发酵液的上述指标值均大于自然发酵液;其中50 g/L自然发酵和60 g/L腐熟剂发酵液种子发芽率较高;腐熟剂发酵液显着增加幼苗根长;50 g/L腐熟剂发酵液极显着增加根数;各处理对幼苗根鲜重、叶片鲜重和株高无显着影响。50 g/L自然发酵液、60 g/L腐熟剂发酵液根系和叶片游离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与土壤浸出液无显着差异;总体看,50 g/L自然发酵及60 g/L腐熟剂发酵液对玉米幼苗生长有显着促进作用。玉米秸秆配施腐熟剂发酵可减弱其化感作用,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时可适当增加秸秆还田量。

孔艺桦[3](2021)在《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柑橘生产大国,每年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柑橘的食用方式中鲜食约占80%,柑橘加工约占10%~20%,柑橘加工后产生大量橘皮渣,其在资源循环再利用时可用于制作动物饲料及生物燃料、生理活性物质提取以及橘皮渣还田等,而橘皮渣还田时对于植株的化感作用还未见研究,因此,探究橘皮浸提液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能为橘皮实际还田提供依据。试验以一年生小叶香橙(Citrus junos Sieb.ex Tanaka)盆栽幼苗为试验植株,以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为AMF接种菌剂,橘皮材料采用伏令夏橙(C.sinensis Osbeck)新鲜果皮,橘皮浸提液设置4个不同浓度梯度(0g/L,10g/L,20g/L,40g/L),同时设计接种及不接种AMF两种情况,共设置8个处理(CK;J10;J20;J40;FM+CK;FM+J10;FM+J20;FM+J40),研究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AMF对柑橘幼苗生长发育、抗氧化能力、根际土壤生态及AMF共生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能够很好地侵染柑橘幼苗,其侵染率均在40%以上,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对AMF生长发育及共生效率有一定影响,在浓度为10g/L,20g/L,40g/L(FM+J10、FM+J20、FM+J40)时菌根侵染率分别为45.83%、54.42%、52.43%,较对照(FM+CK)分别增加12.94%、34.11%、29.2%,表明橘皮浸提液中可能含有一些AMF促生长物质及调节AMF共生效率的物质。2.对橘皮浸提液成分进行GC-MS分析后,其中萜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量的88.66%,推测橘皮浸提液中的萜类化合物可能是导致这种化感胁迫效应的化感物质。一定浓度的橘皮浸提液处理及接种AMF处理都能够有效促进柑橘幼苗地上部及根系发育、提升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及效率。橘皮浸提液对柑橘幼苗生长表现为浓度较低时(10g/L,20g/L)对生长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浓度较高时(40g/L)促进作用降低到与10g/L时一致,有轻微抑制作用,但仍高于对照,这表明橘皮浸提液中可能存在一些化感物质,在浓度较高时影响柑橘幼苗生长,而接种AMF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化感效应。3.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对植物叶片及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时(10g/L,20g/L)SOD、CAT活性提升,高浓度时(40g/L)则表现为轻微抑制效果,POD活性则随浓度提高而提升。随橘皮浸提液浓度提高,Pro及MDA含量有所增加,表明橘皮浸提液中可能存在一些化感物质,其对植物产生一定的化感胁迫效应,对植物细胞中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有一定程度影响,导致植物Pro及MDA累积,而AMF可以有效降低这种化感胁迫效应。4.橘皮浸提液处理和接种AMF处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水平,有效提升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抑制土壤真菌数量,提高土壤中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蛋白酶等土壤酶活性。橘皮浸提液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及根际微生态,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橘皮浸提液浓度过高时,对土壤酶活性及AMF功能有轻微的抑制作用。5.橘皮浸提液处理能够使柑橘磷转运蛋白基因Cs9g10540、Cs5g29860的表达有所上调,因此认为橘皮浸提液处理对AMF功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李波,石晓旭,刘建,薛亚光,石吕,魏亚凤[4](2021)在《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稻麦两熟是我国面积最大种植方式,水稻秸秆还田是一种便捷的秸秆利用方式。秸秆还田后在雨露水浸提以及自身腐解释放化感物质会对周围作物产生化感作用。为了给水稻秸秆还田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介绍了近年来水稻秸秆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从秸秆还田化感物质释放方式、秸秆中化感物质分离鉴定、水稻秸秆主要化感物质、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化感效应、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中后期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研究进展,并对水稻秸秆还田化感作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黎蓉[5](2020)在《燕麦种子及幼苗浸提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燕麦(Avena)是我国北方冷凉地区重要的一年生粮饲兼用作物,田间杂草通过与燕麦竞争营养、光照和空间而影响其品质和产量。作物在与杂草的竞争中会释放一些影响杂草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物质。目前关于燕麦的化感作用国外已有研究,但国内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文以5个不同燕麦(二倍体百绿1号和小莜麦、四倍体ZY003622、六倍体陇燕3号和白燕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不同浓度的种子和幼苗水浸提液对5种燕麦田常见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油菜(Brassica napus)的化感作用,筛选化感活性强的燕麦,对其所含化感潜力物质进行分离并鉴定,为田间杂草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燕麦种子浸提液对5种杂草的化感效应差异显着。小莜麦对刺苋和狗尾草的化感活性较强,其综合化感效应分别为-0.73和-0.78;陇燕3号对刺苋和油菜的综合效应分别为-0.80和-0.81;其余供试材料化感活性较弱。陇燕3号种子浸提液浓度在80 mg/m L以上时对油菜发芽率、种子萌发速度指数和根长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浓度为320 mg/m L时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98、-0.99和-0.84;油菜芽的生长在其浸提液浓度为80 mg/m L和160 mg/m L时被促进,而在320 mg/m L时被抑制。(2)供试燕麦幼苗的水浸提液对5种杂草的综合化感效应均为负值,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百绿1号对刺苋、油菜和狗尾草的综合化感效应分别为-0.85、-0.96和-0.81。白燕2号对反枝苋的化感活性最强,对油菜最弱。60 mg/m L以上浓度的百绿1号幼苗的水浸提液对油菜发芽率、种子萌发速度指数、根长和芽长的化感活性随浓度增加而增大,100 mg/m L时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96、-0.98、-0.98和-0.90。(3)选择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分别对化感活性较强的陇燕3号种子和百绿1号幼苗浸提液中的化感潜力物质进行萃取分离。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者的正丁醇萃取物均对油菜的化感活性最强,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大,其1.0 mg/m L时的综合化感效应分别为-0.74和-0.75。通过LC-MS技术,在陇燕3号种子浸提液的正丁醇萃取物中鉴定出了32种化合物,百绿1号幼苗浸提液中确定出25种化合物。(4)11种燕麦化感潜力的物质中,香豆素和肉桂酸对油菜种子的发芽率和萌发速度指数均有显着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而增强,0.20 mg/m L时的综合效应指数分别为-0.65和-0.84。东莨菪内酯对油菜具有一定毒性,且随浓度增加毒性增强。这11种物质均能抑制油菜根的生长;对其芽长的作用各不相同,阿魏酸、咖啡酸和棕榈油酸均促进其芽的生长,丁香酸、DL-色氨酸、2,4-二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异香兰酸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马史琛[6](2020)在《牧草与作物根系分泌物成分构成与他感效应》文中提出论文采用沙培盆栽法种植供试牧草与作物品种,利用极性有机溶剂二氯甲烷提取供试材料幼苗根系分泌物,采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其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砂培盆栽法种植供试牧草与作物品种4周后,制备幼苗浸提液,划分浸提液浓度为:0.25dwg·L-1,0.5dwg·L-1,1dwg·L-1,2dwg·L-1(1dwg·L-1代表1L蒸馏水中含有1g幼苗干物质提取物),蒸馏水作为空白试验对照,总共5个浓度梯度,所有供试品种两两相互之间进行种子萌发试验。通过对23种不同品种牧草与作物幼苗根系分泌物化感物质成分测定与供试品种相互之间他感效应检测,旨在了解牧草与作物幼苗化感物质的成分种类,并筛选相互间他感效应明显的品种,可为进一步研究他感作用机制,延长牧草与作物种植年限、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及为生产选育低自毒品种等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3种牧草与作物品种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差异较大。测定出甘农5号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分泌物67种;甘农9号紫花苜蓿55种;阿尔冈金紫花苜蓿104种;一年生紫花苜蓿蒺藜苜蓿37种;陇燕1号燕麦59种;白燕7号燕麦124种;丹麦444燕麦49种;德美亚玉米60种;陇单339玉米34种;陇单8号玉米69种;德胜高粱52种;海牛高粱51种;牛魔王高粱35种;陇春bJ103小麦37种;西旱3号小麦33种;甘啤5号皮大麦36种;甘肃红豆草13种;捷达黑麦草19种;宁农苏丹草60种;得力高丹草29种;墨西哥玉米92种;新哥莱德草地早熟禾22种;大力士杂交甜高粱95种。2、牧草或作物种内品种之间他感效应普遍表现为负效应,且他感效应强度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幼苗浸提液浓度为2dwg·L-1时最强;不同牧草或作物品种间他感效应大多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低促高抑”现象,浸提液浓度低于0.5dwg·L-1时为表现为正效应,浸提液浓度高于1dwg·L-1时表现为负效应,且负效应强度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2dwg·L-1>1dwg·L-1)。3、部分牧草与作物存在特性他感效应。4种苜蓿作为供体品种,白燕7号燕麦作为受体品种时,苜蓿品种与白燕7号间他感效应表现变化规律不明显,而当白燕7号作为供体品种对苜蓿品种皆表现为负效应;苜蓿与高粱品种间他感效应表现变化规律不明显;玉米与高粱品种间他感效应普遍表现为负效应;宁农苏丹草作为浸提液供体对大部分其它牧草与作物品种他感效应表现为副效应,而作为受体时,其它牧草与作物品种对宁农苏丹草既有表现低促高抑的,也有表现负效应的;草地早熟禾作为受体品种时,其他所有品种对其皆表现为负效应;甘啤5号皮大麦作为供体,对多个品种(苜蓿、燕麦、玉米、甘肃红豆草、捷达黑麦草、宁农苏丹草)都表现低促高抑。4、牧草与作物他感效应与根系分泌物成分构成的关系。供试材料间他感效应表现差异取决于根系分泌物的相近程度与,供试材料间共有的根系分泌物越多,他感效应检测时共有的根系分泌物浓度由于累加作用而增大,故他感效应表现为负效应;供试材料间共有的根系分泌物越少,他感效应检测时共有的根系分泌物浓度累加作用小,故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肖忠湘[7](2020)在《水稻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与微生物的互作》文中认为长期、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给杂草可持续治理、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我国是水稻(Oryza sativa L.)种植大国,秸秆来源广,利用其释放的化感物质控制杂草,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同时,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研究以化感水稻PI312777(PI)和非化感水稻Lemont(LE)为材料,分析秸秆还田后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并对其互作机理进行解析,阐述了化感效应和土壤肥力的演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PI产生的化感物质使受体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两种水稻秸秆化感潜力差异显着,其中PI秸秆产生的化感物质能显着抑制受体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使其体内游离态氨基酸累积。可溶性蛋白合成受阻直接影响细胞膜和各种代谢酶的功能,同时使得光合作用关键酶的活性降低,受体叶绿素含量减少,生长受阻。(2)PI含更丰富的酚酸、黄酮、苯甲酸及其衍生物等芳香族类化合物,其分子结构的酚羟基活性基团具有生物毒理性采用HPLC-MS/MS分析检测了PI和LE秸秆中的化学成分,分别检出86种和74种组分。二者检测出的化学组分多数相似,但PI含更丰富的酚酸类、黄酮类、苯甲酸及其衍生物等芳香族类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上的酚羟基具有一定的生物毒理性。这些芳香族类化合物通过与土壤微生物互作,与其他类物质,如水蓼二醛(Polygodial)等,发生加合、协同作用,化感活性进一步提升。(3)不同化合物的环境行为差异大,化感物质的作用半径与其在土壤中的淋滤能力关系密切在9种供试化学物质中,除草剂丙草胺(Pretilachlor)和杀虫剂吡虫啉(Imidacloprid)在土壤中的淋滤能力最强(Lf>0.8),香草醛(Vanillin)和香豆素(Coumarin)(Lf>0.6)其次,黄豆苷元(Daidzein)、薄荷醇(Menthol)和间酪氨酸(m-tyrosine)的淋滤性中等(0.3<Lf<0.6),而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和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最弱(Lf<0.3)。化感物质1:1混合组合的淋滤能力强于组分中任一化感物质,具有联合迁移优势。各化学物质不同的迁移能力与其分子的基团、极性、溶解性等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其化感效应的作用半径。(4)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微生物存在互作效应,直接影响其化感活性的强弱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使某些特定细菌和放线菌类群富集,表现出选择性适应特征;同时,土壤微生物也能影响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使化感物质的作用范围、活性发生变化。丙草胺和吡虫啉对莴苣(Lactuca sativa L.)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浓度抑制型,具有独立作用的特点,而化感物质的抑制作用与土壤微生物关系更为密切,表现为化感物质-微生物互作调控型。(5)改进后的化感潜力评价模型更好地诠释了土壤微生物与化感源互作中的“两面性”角色鉴于Liebman和Sundberg化感潜力评价模型的局限性,研究提出了新的假设:将微生物视为加入土壤的“试剂”,并采用干扰潜力代替发芽抑制率指标,改进了评价模型,清晰地评估了3种“化感源”(水提液、秸秆残渣和新鲜秸秆)的化感潜力。研究表明,化感源的化感潜力与微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秸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化感物质先增加后减少,其化感抑制作用呈现出先由弱变强,再由强至弱,最后转变为轻微的促进作用。微生物是实现从化感协同作用向化感拮抗作用转变的关键角色,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作用。(6)细菌群落结构在秸秆土壤培养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秸秆在土壤培养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表现出“四段式”变化特征。第一阶段为优势菌种的快速发育期(0-2天):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等优势细菌种群迅速繁殖,细菌总量和多样性呈指数增长;第二阶段为细菌物种筛选期(2-8天):细菌总数和多样性有所下滑,呈现出一定的筛选性,如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均为这一阶段选择性适应群种;第三阶段为恢复期(8-16天):细菌总数和多样性出现反弹,表现为筛选后的恢复特征;第四阶段为成熟期(16-32天):细菌总数和多样性处于稳定,表现为稳定性的特征。(7)化感水稻秸秆还田“窗口期”营造了抑制杂草萌发、生长的微环境化感和非化感水稻秸秆还田都能提高土壤有机质(SOM)、微生物量C、N(BC,BN)等含量,但化感水稻PI秸秆还田存在化感效应“窗口期”(秸秆还田后2-32天)。在“窗口期”内,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与微生物的耦合效应引起了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抑制了土壤脲酶的活性,降低速效氮(AN)的水平,造成有效营养物质的缺失,形成了可抑草的微生态环境。(8)化感水稻秸秆还田“窗口期”后期土壤肥力明显提升“窗口期”后,随着化感物质作为碳源逐渐被微生物降解,土壤碳池扩大,SOM,BC和BN等肥力因子开始提升。处理组的发芽率逐渐升高,到32天时,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表现为抑制效应解除;到64天时,其发芽率优于空白对照,化感综合效应表现为促进效应,实现由“化感抑制”向“培肥作用”的切换。利用好窗口期的化感抑制效应和后窗口期的土壤培肥效应能实现环境友好型除草和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陶茸[8](2019)在《香豆素、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根形态和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理变化》文中研究指明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优质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一次种植、多年收获、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等特点,是优质蛋白质饲料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苜蓿自毒作用,种植过苜蓿的土壤很难重茬种植。目前紫花苜蓿主要自毒物质香豆素、咖啡酸对自身的自毒作用及主要轮作作物小麦、玉米的他感作用机理鲜见报道,尤其是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根解剖结构、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未见系统报道。本研究采用培养皿培养方法,对受试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种子进行外源香豆素、咖啡酸分别单个物质添加和混合物质添加试验,比较研究对3种作物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主根长、苗高、根尖生长、根缘细胞活性、根冠果胶甲基酶(PME)和化感综合效应指数等指标的影响。采用营养液沙培法,进行浓度梯度为0,0.5,5,50,500 mg·L-1的外源香豆素、咖啡酸分别单种物质添加和混合物质添加试验,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根系扫描系统,比较研究外源添加物对苜蓿、小麦和玉米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等根系形态指标与根粗、皮层厚度、中柱直径及发育、导管数量及面积等解剖结构变化特征,采用HPLC法检测和分析了3种作物幼苗根系ABA,GA3,IAA,ZT的含量动态及效应特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分析香豆素、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及玉米幼苗根系中ABA含量和ABA合成关键酶NCED、ZEP和BG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并探索作物种类、ABA含量及合成关键酶基因三者间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香豆素、咖啡酸及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化感抑制效应由强至弱依次为香豆素>混合物>咖啡酸,对玉米抑制作用则表现为混合物>香豆素,咖啡酸呈他感促进作用。随添加物浓度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受抑强度增强,但同浓度同种类添加对小麦的抑制程度强于玉米。2.咖啡酸和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均以50 mg·L-1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分界点,香豆素以5 mg·L-1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分界点,随外源添加物浓度的升高对苜蓿根伸长的促进效应逐渐减弱。5 mg·L-1的香豆素和咖啡酸显着促进玉米根的伸长生长,500 mg·L-1的香豆素和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对小麦和玉米根伸长量均呈现明显的抑制效应,且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的抑制作用强于香豆素。紫花苜蓿根缘细胞抵御香豆素、咖啡酸和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胁迫的浓度阈值分别是5mg·L-1,500mg·L-1,50mg·L-1;小麦和玉米根缘细胞抵御香豆素和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胁迫的浓度阈值分别是500 mg·L-1,50 mg·L-1和50 mg·L-1,500 mg·L-1。3.0.5 mg·L-1的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处理对苜蓿幼根皮层、中柱、导管等解剖结构的发育呈现显着的促进作用,且增强了单体香豆素和咖啡酸的促进作用(P<0.05)。500mg·L-1添加物对苜蓿幼根系形态构建的自毒抑制综合效应由强至弱依次为:香豆素>混合物>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幼苗的化感作用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在低浓度处理时,对小麦的化感促进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咖啡酸>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香豆素,咖啡酸对玉米的促进作用最强,高浓度处理时对小麦的化感抑制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对玉米的抑制最用最强。与小麦相比,高浓度处理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三种外源添加物对玉米根系形态建成的化感综合抑制作用弱于小麦。4.咖啡酸对三种作物根系内源激素IAA,ZT,GA3合成的抑制作用最弱,对激素ABA的促进作用在阈值(50 mg·L-1)范围内也最弱。激素ABA对苜蓿、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主效内源激素。根系激素IAA和ZT的变化趋势在玉米幼苗根系中基本一致,各激素比值间均呈现极显着性正相关。6.香豆素+咖啡酸混合物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刺激了紫花苜蓿ABA合成途径中关键酶NCED、ZEP和BG的相对表达量,使紫花苜蓿根中ABA含量上升,提升紫花苜蓿抵抗香豆素和咖啡酸的自毒作用。NCED和ZEP在苜蓿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小麦和玉米,但BG在苜蓿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小麦和玉米。NCED和ZEP的相对表达量与ABA含量的线性相关性在苜蓿和小麦中呈相似的正相关,ZEP相对表达量和ABA含量在玉米中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P<0.01)。外源添加物对苜蓿ABA含量及相关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最明显,玉米最弱。在ABA合成过程中,香豆素作用下基因NCED起主要作用,咖啡酸和混合物作用下均是基因NCED和ZEP共同发挥正向促进作用。

王健蓉[9](2019)在《不同品种水稻秸秆对油菜幼苗化感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水稻秸秆对油菜的化感作用表现,进行化感作用评估、强弱等级的划分及研究品种的筛选,并追踪产生化感作用效应的主要物质和稻秸细胞壁组分的影响。先采用Parker-bioassay法,对油菜种子受试期间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根重、芽长及芽重的6个生理性指标进行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估,最终以差异性较为显着的根冠比作为等级的划分依据,将159种水稻品种划分为化感作用由弱到强的的5个类别,从各类别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秸秆品种共计23中,探究产生化感作用的主要物质,以酚酸类物质作为主要研究物质,并就产生这种作用物质的来源,即植物细胞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研究结果:1.本研究证实了稻秸在实际还田浓度下对油菜的化感作用的普遍存在,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符合以往残体化感作用研究中“低促高抑”的作用特性,对油菜根部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2.有研究证实酚酸类物质在残体化感作用研究中被普遍证实具有着高化感作用活性,本文研究腐解状态下释放的酚酸物质的含量在17.31~28.99ug/g之间,明显高与水溶性酚酸物质的量(4.54~13,86ug/g),说明残体腐解能释放较多的酚酸类物质。3.实验结果并未显示水稻秸秆腐解释放的酚酸物质的与化感作用之间存在显着相性,说明水稻秸秆对油菜的主要化感作用物质可能并非酚酸。4.植物细胞壁主要组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与化感作用强弱等级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木质素含量对化感作用具有着显着相关性(y=—0.413x+4.443,R2=0.131),实验肯定了木质素含量对化感作用的影响。

赵绪生[10](2020)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化感物质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文中认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中国北方麦区主要种植方式。自1990年以来,该区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且秸秆还田面积和数量均日益提高,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利弊一直存在争议。本论文在分离鉴定了冀鲁豫3省秸秆还田(年限≥15 a)麦区纹枯病菌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优势菌群禾谷丝核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中时空分布情况;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利用16S rRNA和ITS序列深焦磷酸测序技术测定了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了微生物群体结构与小麦纹枯病发生的潜在相关性;利用GC-MS技术检测了小麦根际土壤中主要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进一步通过室内生测试验研究了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机化合物对禾谷丝核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相关因素的化感作用,并监测了主要化感物质在小麦根际土壤中的动态变化。该研究旨在解析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发生的化学生态机制,为完善该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从冀鲁豫3省47个县(市)105个秸秆还田(年限≥15 a)监测麦区分离、纯化并鉴定了284株纹枯病菌,其中包括双核禾谷丝核菌和多核立枯丝核菌,分别为247株和37株,各占总菌株数量的86.97%和13.03%。所有菌株可划分为AG-D、AG-B(0)、AG-2和AG-4四类融合群,各融合菌群数量分别为219、28、22和15株,分别占样本菌株总数的77.11%、9.86%、7.75%和5.28%。与先前研究结果相比,禾谷丝核菌AG-D融合菌群菌株数量占采集总株数百分比呈下降趋势,降幅在11%以上;而多核丝核菌数量相对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幅12.4%。2.通过聚类分析284株纹枯病菌及6株标准菌株接种石新828(高感)、济麦22(中感)和周麦22(中抗)小麦品种后的病情指数,发现290个菌株可划分为VT1、VT2、VT3、VT4和VT5共计5个致病类型;石新828、济麦22和周麦22接菌纹枯病菌后,各致病力类型平均病指由低到高依次为25.67、40.42、45.78、49.45和58.55;5种类型菌株分别为19、41、53、78和93株,各占菌株总数的6.69%、14.44%、18.66%、27.46和32.75%。284株菌株对冀鲁豫3个优势小麦品种致病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石新828、济麦22和周麦22。采自豫麦区纹枯病菌致病力最强;冀麦区最弱。3.秸秆还田条件下,禾谷丝核菌在小麦各生育期植株体内、根系及根际土壤中分布差异明显,其含量在小麦植株体内分布呈先升后降趋势。三叶期,地上部禾谷丝核菌DNA含量最低;起身期含量最高,达3774.60 ng/g鲜组织;抽穗期,禾谷丝核菌DNA含量降低为2518.93 ng/g鲜组织。禾谷丝核菌菌量在根系中的分布亦呈先升后降趋势。拔节期,禾谷丝核菌含量最高。禾谷丝核菌菌量在小麦根际土壤中和玉米植株地上部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小麦抽穗期和玉米乳熟期禾谷丝核菌含量分别高达310.90 ng/g鲜组织和1499.43 ng/g鲜组织。在玉米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抽雄期最低,为170.63 ng/g鲜组织。4.长期秸秆还田导致小麦纹枯病发病率和病指均逐渐升高。秸秆还田4年地块,返青期和拔节期,纹枯病病指分别提高2.3%和8.9%;秸秆还田22年地块,病指分别提高11.5%和20.8%。秸秆还田22年地块,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显着变化;随秸秆还田年限延长,真菌多样性显着提高,而细菌多样性却显着降低。小纹纹枯病发生程度与细菌丰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真菌丰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6和0.9525。5.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小麦根际土壤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明显减少,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丰度明显增加;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度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逐渐提高、接合菌门(Zygomycota)逐渐降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酸杆菌GP4等潜在生防菌类群的相对丰度与秸秆还田年限呈负相关关系,而丝核菌属(Rhizoctonia)相对丰度与秸秆还田年限呈正相关关系。长期秸秆还田明显改变了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该转变有利于纹枯病发生。6.秸秆还田地块小麦根际土壤中主要包括27类有机化合物,有机酸、酯、酰胺、烷烃、醇和醛相对含量较高,冀鲁豫三区各类化合物平均占总化合物含量的44.52%、15.98%、9.20%、2.39%、0.52%和0.12%;其中,3-苯基-2-丙烯酸、己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和邻羟基苯甲酸对禾谷丝核菌具有明显化感作用。0.001 μg·mL-1~0.5 μg·mL-1 3-苯基-2-丙烯酸对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菌核数量、菌核鲜重及纤维素酶活性均表现明显促进作用,促进率在1.4%~45.9%之间;较高浓度3-苯基-2-丙烯酸对果胶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无影响。0.5 μg·mL-1~50 μg·mL-1己酸对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菌核数量和菌核鲜重促进作用较强,对纤维素酶、果胶酶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无影响。0.05 μg·mL-1~50 μg·mL-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处理禾谷丝核菌后,菌丝生长速率、菌核数量和菌核鲜重分别为5.6 cm,18.6个/皿和20.5 mg,与对照无显着差异,但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酶活性分别提高8.6%~25.8%和13.5%~39.7%。邻羟基苯甲酸加速了菌丝生长,但对菌核数量和菌核鲜重表现出抑制作用;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抑制了菌丝生长,但对菌核数量和菌核鲜重表现出明显促进作用;邻羟基苯甲酸和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对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7.经3-苯基-2-丙烯酸和己酸预处理后,禾谷丝核菌在良星99茎基部菌丝侵染率均明显提高,纹枯病发生程度亦明显加重。与单独接菌处理15 d相比,3-苯基-2-丙烯酸处理叶鞘表皮、中柱薄壁及导管壁细胞组织细胞菌丝侵染率分别提高13.4%、12.5%和1 6.7%,己酸处理分别提高8.1%、10.7%和19.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处理15 d后,仅叶鞘导管壁细胞组织细胞菌丝侵染率有明显上升,表皮和中柱薄壁组织细胞菌丝侵染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叶鞘表皮、中柱薄壁及导管壁细胞组织损坏程度均明显加重。8.由苗期到成熟期,冀鲁豫秸秆还田地块小麦各生育期己酸、3-苯基-2-丙烯酸、邻羟基苯甲酸和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在小麦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四种物质均在小麦分蘖期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25 μg·mL-1、1.45 μg·mL-1、58.76μg·mL-1和0.22 μg·mL-1。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呈下降趋势,出苗期和成熟期分别55.30 μg·mL-1和22.45 μg·mL-1,降幅为146.25%。综上所述,强致病力禾谷丝核菌AG-D融合菌群,秸秆还田导致的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提高及细菌多样性降低,及化感物质对禾谷丝核菌致病力的提升作用是秸秆还田地块小麦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浸提条件对小麦秸秆中化感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浸提条件对小麦秸秆中化感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秸秆发酵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秸秆发酵液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 玉米秸秆发酵液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玉米秸秆发酵液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及柑橘皮渣研究现状
    1.2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1.2.1 概述
        1.2.2 化感物质的种类及作用途径
        1.2.3 植物化感抑制作用
        1.2.4 植物化感促进作用
    1.3 丛枝菌根真菌
        1.3.1 概述
        1.3.2 AMF与植物生长发育
        1.3.3 AMF与植物生理抗性
        1.3.4 AMF与植物磷吸收机制
        1.3.5 AMF共生效率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接种情况下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1 试验植株及皮渣
        3.1.2 供试菌种
        3.1.3 试验基质和容器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处理
        3.2.2 接种处理
    3.3 试验方法
        3.3.1 橘皮渣成分鉴定
        3.3.2 柑橘幼苗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3.3.3 柑橘幼苗根系指标测定
        3.3.4 柑橘幼苗光合特征测定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分析
        3.5.1 橘皮GC-MS成分分析
        3.5.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系发育和AMF侵染率的影响
        3.5.4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叶面积大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6 讨论
第4章 不同接种情况下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试验方法
        4.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4.3.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4.3.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4.3.4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测定
        4.3.5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SOD酶活性的影响
        4.5.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POD酶活性的影响
        4.5.3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CAT酶活性的影响
        4.5.4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Pro含量的影响
        4.5.5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4.6 讨论
第5章 不同接种情况下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方法
        5.3.1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5.3.2 柑橘幼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5.3.3 柑橘幼苗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5.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5.3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6 讨论
第6章 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根系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设计
    6.3 试验方法
        6.3.1 柑橘幼苗叶片及根系总RNA的提取
        6.3.2 总RNA浓度、纯度及完整性检测
        6.3.3 cDNA第一条链合成
        6.3.4 引物设计与合成
        6.3.5 荧光定量PCR
    6.4 数据处理
    6.5 结果与分析
        6.5.1 总RNA电泳检测
        6.5.2 不同处理对柑橘幼苗根系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6.6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附图
致谢

(4)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秸秆还田化感物质释放方式
2 秸秆中化感物质分离鉴定
3 水稻秸秆化感物质
4 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化感效应
5 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生育后期影响
6 展望

(5)燕麦种子及幼苗浸提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1.2.1 植物化感作用概念
        1.2.2 化感物质的种类、特性
        1.2.2.1 植物化感物质的种类
        1.2.2.2 植物化感物质的特性
        1.2.3 植物中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1.2.3.1 茎叶挥发
        1.2.3.2 雨雾淋溶
        1.2.3.3 根系分泌
        1.2.3.4 残茬腐解
        1.2.4 植物化感作用机制
        1.2.4.1 抑制细胞生长
        1.2.4.2 破坏植物细胞内源激素平衡
        1.2.4.3 影响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途径
        1.2.4.4 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2.5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1.2.5.1 作物的化感作用
        1.2.5.2 作物化感物质的应用潜力
    1.3 燕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燕麦种子及幼苗浸提液的化感潜力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及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3.1 燕麦种子及幼苗化感潜力测定
        2.1.3.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1.3.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燕麦种子浸提液对5 种杂草的化感潜力
        2.2.1.1 燕麦种子浸提液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2.1.2 燕麦种子浸提液对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2.2.1.3 燕麦种子浸提液对杂草的综合化感效应评价
        2.2.2 不同燕麦幼苗浸提液对5 种杂草的化感潜力
        2.2.2.1 燕麦幼苗浸提液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2 燕麦幼苗浸提液对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2.2.2.3 燕麦幼苗浸提液对杂草的综合化感效应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燕麦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及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1.3.1 燕麦种子及幼苗化感物质提取分离及活性评价
        3.1.3.2 化感活性组分化合物的LC-MS分析鉴定
        3.1.3.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燕麦种子浸提液中化感物质的萃取与鉴定
        3.2.1.1 不同有机萃取物对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2.1.2 不同有机萃取物对油菜的化感效应
        3.2.1.3 正丁醇萃取物的LC-MS分析
        3.2.2 燕麦幼苗浸提液中化感物质的萃取与鉴定
        3.2.2.1 有机萃取物对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2 百绿1 号幼苗浸提液的不同有机萃取物对油菜的化感效应
        3.2.1.3 百绿1 号幼苗的正丁醇萃取物LC-MS分析
    3.3 讨论
        3.3.1 燕麦种子及幼苗的不同有机萃取物对油菜的化感作用评价
        3.3.2 燕麦种子及幼苗的正丁醇萃取物的LC-MS鉴定
    3.4 小结
第四章 燕麦潜在化感物质的活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试剂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燕麦化感潜力物质对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4.2.1.1 燕麦化感潜力物质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4.2.1.2 燕麦化感潜力物质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4.2.2 燕麦化感潜力物质对油菜的化感效应
        4.2.3 不同燕麦化感潜力物质对油菜的综合化感效应评价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6)牧草与作物根系分泌物成分构成与他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牧草与作物他感作用的研究概况
        1.1 牧草与牧草间的他感作用
        1.2 牧草与作物间的他感作用
    2 牧草与作物化感物质的研究进展
        2.1 化感物质的分类
        2.2 苜蓿中的化感物质
        2.3 禾本科牧草或作物中的化感物质
        2.4 化感物质的提取方法
    3 牧草与作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前景
        3.1 培育新品种
        3.2 建立合理的种植模式
        3.3 利用牧草的他感作用抑制恶性杂草
        3.4 生物除草剂、杀虫剂的开发利用
第二章 牧草与作物品种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测定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分析
        2.2 燕麦幼苗根系分泌物的成分种类分析
        2.3 玉米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分析
        2.4 高粱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分析
        2.5 小麦与大麦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分析
        2.6 其他牧草及作物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牧草与作物品种间他感效应检测分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与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他感效应分析
        2.2 燕麦与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他感效应分析
        2.3 玉米与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他感效应分析
        2.4 高粱与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他感效应分析
        2.5 小麦及大麦品种与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他感效应分析
        2.6 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间他感效应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牧草与作物他感效应与根系分泌物成分构成关系分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牧草与作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水稻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与微生物的互作(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化感研究概述
        1.1.1 化感作用的含义
        1.1.2 化感物质
        1.1.3 化感物质的作用途径
        1.1.4 化感物质作用的特性
        1.1.5 化感潜力的表征手段
    1.2 影响化感效应的因素
        1.2.1 生物因素
        1.2.2 环境因素
        1.2.3 微生物因素
    1.3 化感的抑制机制
        1.3.1 影响细胞分裂、生长
        1.3.2 影响细胞膜的透性
        1.3.3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1.3.4 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1.3.5 影响酶的活性
        1.3.6 影响蛋白质合成和核酸代谢
        1.3.7 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
    1.4 化感效应的特性及生态地位
    1.5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1.5.1 国外关于化感效应的研究
        1.5.2 国内关于化感效应的研究
        1.5.3 国内外研究中的不足
    1.6 秸秆化感效应的实际应用
        1.6.1 利用化感作物品种开发新型除草剂
        1.6.2 秸秆抑草、培肥的实践
        1.6.3 化感作物品种秸秆还田的优缺点
第二章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秸秆化感潜力的生物测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生物测定
        3.2.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2.4 本章技术路线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方法下两种秸秆对受体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3.2 两种秸秆对受体萌芽、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3.3.3 两种秸秆对靶标作物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化学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的处理
        4.2.2 液相色谱仪器和条件
        4.2.3 粗提组分及其化感生物测定
        4.2.4 HPLC-MS/MS图谱解析
        4.2.5 本章技术路线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两种秸秆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3.2 两种水稻秸秆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4.3.3 秸秆粗提组分化感活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淋滤特性及化感效应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土壤样品
        5.2.2 化学试剂
        5.2.3 淋滤实验设计
        5.2.4 生物测定
        5.2.5 土壤中化合物质的提取和测定
        5.2.6 PLFA提取与分析
        5.2.7 本章技术路线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感物质的化感作用
        5.3.2 化感物质的淋滤特性
        5.3.3 经淋滤后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5.3.4 各作用层的化感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化感源(物质)与微生物互作调控机理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材料
        6.2.2 土壤及其性质
        6.2.3 实验设计
        6.2.4 土壤中总酚酸含量、化感物质的提取和测定
        6.2.5 土壤DNA提取和微生物数量测定
        6.2.6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6.2.7 本章技术路线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各化感源的化感潜力和总酚酸含量
        6.3.2 化感源-微生物互作的化感潜力评价
        6.3.3 化感效应中化感物质的变化
        6.3.4 化感效应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6.3.5 微生物、总酚含量与发芽率的互作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化感效应及培肥作用的综合评价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土壤样品
        7.2.2 植物材料
        7.2.3 实验设计
        7.2.4 生物测定
        7.2.5 本章技术路线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秸秆的化感效应及总酚酸含量变化
        7.3.2 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和pH的影响
        7.3.3 秸秆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7.3.4 秸秆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7.3.5 秸秆对微生物量的影响
        7.3.6 秸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7.3.7 化感效应与培肥作用的综合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初步推断10种关键化感物质二级质谱图
作者简介

(8)香豆素、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根形态和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理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缩略词表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他感及自毒作用研究现状
        1.1.1 .自毒物质的种类
        1.1.2 .自毒物质的来源
        1.1.3 .自毒物质作用特点
    1.2 .自毒物质对植物的作用机理
        1.2.1 .影响植物尤其是根的生长发育
        1.2.2 .破坏膜的完整性
        1.2.3 .改变酶活性
        1.2.4 .影响光合作用
        1.2.5 .影响植物内源激素
        1.2.6 .影响植物细胞分裂和伸长
        1.2.7 .影响蛋白质合成及基因表达
    1.3 .紫花苜蓿自毒与他感作用研究现状
        1.3.1 .紫花苜蓿自毒作用
        1.3.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玉米的他感作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第一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1.1 .材料
        2.1.1.2 .方法
        2.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2 .结果与分析
        2.1.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活力和根毛发育的影响
        2.1.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胚根生长的影响
        2.1.2.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
        2.1.2.4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化感综合效应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第二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供试材料
        2.2.1.2 .试验方法
        2.2.1.3 .测定方法与指标计算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胚根生长的影响
        2.2.2.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胚轴生长的影响
        2.2.2.4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幼根须根数的影响
        2.2.2.5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化感综合效应
        2.2.3 .讨论
        2.2.4 .小结
第三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根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结构变化特征的影响
    3.1 .第一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尖发育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供试材料
        3.1.1.2 .试验方法
        3.1.1.3 .测定方法与指标计算
        3.1.1.4 .统计分析
        3.1.2 .结果与分析
        3.1.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幼苗根尖发育的影响
        3.1.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幼苗根尖发育的影响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第二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试验材料
        3.2.1.2 .试验方法
        3.2.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3.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种内自毒作用
        3.2.2.2 .种间化感作用
        3.2.3 .讨论
        3.2.3.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幼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玉米幼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3.2.4 .小结
第四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形态影响相关内源激素的含量动态及效应特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激素提取及其含量测定
        4.1.2.1 .样品前处理
        4.1.2.2 .色谱条件
        4.1.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4.2.1.1 .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
        4.2.1.2 .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
        4.2.2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变化
        4.2.2.1 .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影响
        4.2.2.2 .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影响
        4.2.3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及比值间的相关性
        4.2.3.1 .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及比值间相关性比较
        4.2.3.2 .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及比值间相关性比较
    4.3 .讨论
        4.3.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4.3.1.1 .对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4.3.1.2 .对小麦和玉米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4.3.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变化
        4.3.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内源激素比值间的相关性
    4.4 .小结
第五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作用下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根系形态变构主效内源激素ABA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株培养及处理
        5.1.2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鲜根AB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5.1.3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鲜根总RNA提取及RT-PCR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根系ABA含量的影响
        5.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ABA合成途中NCED表达影响
        5.2.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ABA合成途径ZEP表达的影响
        5.2.4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ABA合成途径BG表达的影响
        5.2.5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根系ABA含量与NCED、ZEP和 BG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5.2.6 .作物种类、ABA含量及相关基因间的关系分析
        5.2.7 .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根系ABA合成途径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9)不同品种水稻秸秆对油菜幼苗化感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化感作用的研究背景
        1.1.1 化感作用物质类型
        1.1.2 化感作用物质的释放途径
        1.1.3 化感作用的影响因素
    1.2 残体的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1.2.1 植物残体化感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2.2 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研究
        1.2.3 残体化感研究待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稻秆腐解对油菜的化感作用品种筛选
    2.1 引言
    2.2 供试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稻秸秆腐解对油菜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作用影响
        2.3.2 水稻秸秆腐解对油菜幼苗胚根和胚芽长度的影响
        2.3.3 水稻秸秆腐解对油菜地上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2.3.4 水稻秸秆腐解对油菜种子根冠比的影响
        2.3.5 水稻秸秆的综合化感作用分析及强弱性品种筛选
    2.4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筛选水稻秸秆腐解液中酚酸总量的测定与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福林-酚试剂法检测筛选秸秆腐解和非腐解溶液中酚酸总量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筛选水稻秸秆化学成分测定及分析
    4.1 前言
    4.2 细胞壁组分的测定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秸秆全碳的检测材料与方法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4 秸秆全氮的检测材料与方法
        4.4.1 实验材料
        4.4.2 实验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筛选水稻秸秆的纤维物质含量的比较分析
        4.5.2 筛选水稻秸秆品种C、N含量的比较分析
        4.5.3 根冠比、木质素含量和酚酸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4.6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化感物质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
        1.1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分布
        1.2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
        1.3 小麦纹枯病发生原因
        1.4 小麦纹枯病防治措施
    2 植物土传病害病原菌种类
        2.1 粮棉油料作物土传病原菌
        2.2 园艺作物土传病原菌
        2.3 中草药土传病原菌
        2.4 林木土传病原菌
    3 化感物质对植物土传病害的影响
        3.1 植株组织腐解/浸提物质中化感物质种类
        3.2 化感物质对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
    4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秸秆还田麦区纹枯病菌群体构成及优势菌群时空分布
    第一节 冀鲁豫秸秆还田麦区纹枯病菌群体构成及其致病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冀鲁豫秸秆还田麦区小麦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种类分布
        2.2 冀鲁豫秸秆还田麦区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分析
        2.3 冀鲁豫秸秆还田地块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特征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种植体系中禾谷丝核菌时空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玉米植株组织及土壤中禾谷丝核菌Q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2.2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中禾谷丝核菌时空分布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种群特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地块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
        2.2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地块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2.3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地块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
        2.4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地块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菌群alpha多样性
        2.5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地块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beta多样性
        2.6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地块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和秸秆还田年限、病情指数相关性
        2.7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小麦根际土壤中真菌和细菌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
        3.2 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的丰度
        3.3 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体构成的变化
        3.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4 结论
第四章 秸秆还田产生的化感物质及其对禾谷丝核菌的影响
    第一节 秸秆还田地块小麦根际土壤主要有机物质GC-MS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冀鲁豫秸秆还田地块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种类及含量
        2.2 冀鲁豫秸秆还田地块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差异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小麦根际土壤中主要化感物质对禾谷丝核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感物质对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化感物质对禾谷丝核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节 化感物质胁迫下禾谷丝核菌侵染小麦茎基部过程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感物质胁迫下禾谷丝核菌在小麦茎基部细胞菌丝侵染率的变化
        2.2 化感物质胁迫下禾谷丝核菌侵染小麦茎基部形态解剖学观察
        2.3 化感物质及禾谷丝核菌协同对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
        2.4 化感物质胁迫下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节 不同生育期小麦根际土壤中主要化感物质的动态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已酸在小麦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的变化特征
        2.2 3-苯基-2-丙烯酸在小麦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的变化特征
        2.3 邻羟基苯甲酸在小麦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的变化特征
        2.4 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在小麦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的变化特征
        2.5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小麦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的变化特征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冀鲁豫秸秆还田麦区纹枯病菌以禾谷丝核菌为主
        1.2 纹枯病优势菌禾谷丝核菌在小麦玉米种植体系中时空分布差异显着
        1.3 长期秸秆还田导致小麦根际微生物群体构成向有利于纹枯病发生方向转变
        1.4 秸秆还田产生的化感物质助长了纹枯病的发生
    2 展望
        2.1 秸秆还田土壤中优势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群体构成相关性亟待明确
        2.2 秸秆还田土壤中优势化感物质迁移过程急需探明
        2.3 秸秆还田土壤中优势化感物质对禾谷丝核菌毒素的影响有待解析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浸提条件对小麦秸秆中化感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实葶葱与伴生植物协同和竞争关系[D]. 杨柳青.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秸秆发酵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J]. 萨如拉,张雪婷,杨恒山,张云,徐永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3]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D]. 孔艺桦. 西南大学, 2021(01)
  • [4]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 李波,石晓旭,刘建,薛亚光,石吕,魏亚凤.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4)
  • [5]燕麦种子及幼苗浸提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研究[D]. 黎蓉.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6]牧草与作物根系分泌物成分构成与他感效应[D]. 马史琛.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7]水稻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与微生物的互作[D]. 肖忠湘. 浙江大学, 2020(01)
  • [8]香豆素、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根形态和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理变化[D]. 陶茸.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1)
  • [9]不同品种水稻秸秆对油菜幼苗化感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 王健蓉. 湖北大学, 2019(05)
  • [1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化感物质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D]. 赵绪生.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提取条件对小麦秸秆化感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