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错误2例分析

辨证错误2例分析

一、辨证失误2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卉[1](2020)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足部释义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大字典》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释义最为完备的大型汉语字典。它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研究和辞书编纂达到了新的高度。距《汉语大字典》第一版发行十年後,《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於2010年面世。新版《汉语大字典》较前版有了很大的进步,参照学界各位语言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修正了前版的大量错误。虽如此,《汉语大字典》并非就此尽善尽美,由於编纂人员数量极多,编纂工作量巨大,难免有错漏之处。新版《汉语大字典》还存在很多疏失亟待修订。在字典辞书中,释义是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引证和义项两个部分。本论文将以《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与足部释义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语法学、校勘学等理论知识作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语言理论,借鉴前人成果,通过与首版《汉语大字典》以及同类辞书对比,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义项与引证方面的疏失进行研究,为其之後的修订与完善尽绵薄之力。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汉语大字典》首版与新版的研究状况以及走部、辵部和足部的研究现状;另外,此章中对选材范围与依据、研究意义与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为《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与足部字引证勘误研究。该部分以三个部类中汉字的所有引证内容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引证文献原文进行对比,并参照各版本的文献资料,对其引证失误进行订正。该部分主要分为引证标点与断句不当、引证摘取与节略不当、引证)误、引证脱文、衍文、倒文及引证综合类失误,共五小节。第三部分为《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与足部字释义指瑕,主要分析其在释义方面的失误,主要分为引证与释义不符、引用古注失当、义项缺失、义项设置与逻1不当、义项表述不完善以及释义综合类失误,共六个小节。第四个部分为结语,对本论文内容做一个总结。

李秀英[2](2020)在《Wilson病构音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⑴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构音障碍发生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构音障碍的相关因素;⑵观察HLD患者的构音障碍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⑶观察肝豆灵联合言语训练治疗痰瘀互结型HLD构音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为中药治疗HLD提供更多的思路和依据;方法:⑴收集并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85例HLD住院病人作为病例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量表(FDA)、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及统一HLD等级评定量表(UWDRS)检查,对病例组HLD患者进行临床分型,观察两组受试者的构音障碍发生情况,并进一步研究HLD患者的构音障碍与一般情况、吞咽困难、病情严重程度、HLD临床分型间的关系。⑵统计H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患者构音障碍与HLD中医证型的关系。⑶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56例HLD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予单纯言语训练治疗的对照组28例,及予肝豆灵联合言语训练治疗的治疗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性排铜治疗,8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FDA评分、UWDRS评分、24h尿铜、中医证候积分这些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⑴HLD的构音障碍发生情况:85例HLD患者中有53人出现构音障碍,发生率为62.35%,正常对照组中有6人出现构音障碍,发生率为20%,两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HLD组中患者的FDA评分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HLD构音障碍的相关因素:HLD患者的构音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吞咽困难均存在相关关系(P值均小于0.01);与HLD临床分型有关,85例HLD患者中,脑型、肝型、混合型分别有32例、30例、23例,上述各型中发生构音障碍的患者分别有26例(81.25%)、13例(43.33%)、14例(60.86%),三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脑型患者的FDA评分低于肝型及和混合型,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脑型与肝型、脑型与混合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肝型与混合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⑶HLD构音障碍与HLD中医证型的关系:85例HLD患者中各中医证型都有出现,且不同中医证型的HLD患者中均有发生构音障碍,其中37例痰瘀互结证患者中有25例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67.57%;18例湿热内蕴证患者中有9例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50.00%;14例肝肾阴亏证患者中有6例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42.85%;10例脾肾阳虚证患者中有6例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60.00%;6例肝气郁结证患者中有2例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33.33%。五种证型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⑷肝豆灵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变化(1)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78.57%,对照组60.7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UWDRS评分、FDA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UWDRS、FD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UWDRS、FD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对患者UWDRS、FDA评分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3)24h尿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24h尿铜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h尿铜较前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24h尿铜升高更为明显(P<0.01)。(4)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5)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分别为10.71%、1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⑴HLD患者的构音障碍发生率较高、构音功能损害较明显,临床应加强对患者早期症状的识别及诊断能力,把握最佳治疗时间。⑵HLD患者的构音障碍与整体病情严重程度、吞咽困难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与HLD的临床分型有关;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未见明显相关性。⑶HLD患者中各中医证型均有分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均有构音障碍的发生,但构音障碍的发生与HLD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关系。⑷肝豆灵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痰瘀互结型HLD患者的构音障碍症状,降低患者FDA评分、UWDR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⑸肝豆灵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散结及利尿排铜功效,能增加患者24h尿铜的排出量,联合言语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言语训练组更明显。

闫召凯[3](2019)在《《王孟英医案》误诊误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医误诊误治的存在,降低了中医的临床疗效,间接的制约了中医的发展。这种现象虽说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可以被人所掌握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王孟英医案》中相关的误诊误治医案,来探讨误诊误治产生的原因,从而为临床减少该现象的产生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筛选出《王孟英医案》中部分误补、误下、误汗、误用寒凉的医案,经过详细的分析,进一步探讨误诊误治产生的原因。结果:通过相关医案的分析,讨论出了误诊误治发生的有症状鉴别不明、常规思维,不懂权变、养生误区,喜补成弊等原因。结论:中医在临床中的误诊误治虽是难以避免,但医者如果能够做到及时转变常规思维方式、注重相似症状的鉴别以及避免盲目施补,是可以做到减少误诊发生的次数,从而提高自身诊疗水平。

李园白[4](2010)在《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以往利用信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数据时主要是发现共性规律,但中医医案文献的主要贡献却恰恰在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方面,因而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学方法来评价中医数据。医案传千载而不衰,古今文献中关于医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纷繁多样,然而当研究者需要获取医案中某些特殊的辨证及处方情况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以哮喘医案为范例,利用现有的信息相似度比较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为测度医案的辨证和处方的特殊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进行小规模调查。调查对象为三级甲等医院初、中、高级临床医师,共收回86份有效问卷,经统计分析后认为:医案特殊性评价研究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并认为“辨证”和“处方”这两点较适于作为医案特殊性的评价点。第二部分确定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分为被评价对象和参照对象,被评价对象是被评价的主体,而参照对象是凸显被评价对象特殊性的参照物。通过调查425种中医疾病文献发表量,分析不同疾病诊治复杂程度等因素后,最终确定哮喘作为被评价病种;同时比较分析了期刊医案、专着医案等不同载体的医案特点,发现期刊医案最具有特殊性这一特色,故最终确定以发表于期刊的中草药治疗哮喘有效医案为被评价对象,并制定了筛选细则,共筛选文献1347篇,时间限定为20年(1988年至2007年)。参照对象需要具有“普遍性”特征,故选择公认度较高、研究病例数较大、流传较久的哮喘诊疗文献信息作为参照对象。经调研确定参照对象信息来源为:中国方剂数据库(涉及书籍240种)、10例以上哮喘临床研究文献(涉及文献1293篇)、书籍中记载哮喘的相关知识(涉及书籍44种)。第三部分确定评价具体目标:遵循评价目标有意义及有可比性的原则,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中药处方的特殊性”及“辨证特殊性”作为评价具体目标。第四部分遴选评价指标:本研究以筛选有效信息为目标,故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中药名称、中药剂量、中药功效、证候的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证素及基本证候。第五部分评价指标的预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度量单位及变化幅度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中药的常用剂量不同。故本研究对中药名称、中药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名称四个方面的指标信息进行了预处理,即规范化处理:①中药名称规范处理:采用词典排序、正异名顺序标注建立标准表的方法处理中药名称,原文的中药名称被规范修动的比例为20%左右,处理后的规范数据占总数据的95%左右。②中药剂量规范处理:在以往指标标准化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中药剂量规范化公式,对中药剂量进行处理,消除了中药之间不同常用剂量范围所造成的计算误差。③中药功效预处理:根据中药功效、剂量信息,提出了功效信息处理方式,形成处方的功效信息集合。④证候指标预处理: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多层次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对证候指标进行预处理,共提取“病位”、“病性”、“病位-病性”等证候单元565个。第六部分评价模型的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模型使用相似度模型来计算特殊性。根据两个主要评价目标即“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和“证候特殊性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相似度模型进行计算。其中中药处方的特殊性评价模型采用了三层分析法:一层为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二层为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其中一层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通过比较Jaccard算法和Dice算法两种集合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对于被比较双方的相似部分与非相似部分应设置相同权重,故最终选择Jaccard相似系数作为计算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方法。二层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通过比较“相关系数比较法”和“夹角余弦比较法”这两种矢量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夹角余弦比较法”的计算结果取值范围、取值趋向等方面特点比较适合组成剂量相似度比较,故最终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进行处方组成剂量的比较。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处方功效被评价信息与处方组成剂量信息类似,故同样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计算处方功效相似度。而证候相似度的计算模型,与处方信息不同,是文本信息比较,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计算模型、空间向量模型、本体中概念相似度计算模型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敏感度较好、操作性较强,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计算进行证候相似度计算。第七部分评价结果计算:本研究按照评价指标采集、指标预处理、评价模型计算一系列步骤,进行哮喘医案被评价对象及参照对象的相似度比较,并制订出结果划分规则,筛选出有特殊性意义的被评价对象。被评价的中药处方信息共2779个,通过计算得出结论:①“全特殊处方信息”为0个,即被评价对象中没有处方组成、剂量、功效三方面信息均为特殊的处方信息。②“部分特殊处方信息”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信息”557个、“特殊处方组成剂量信息”16个,“特殊处方功效信息”0个。此类信息是从组成、剂量、功效三个角度分别独立分析,其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及特殊处方组成剂量,均有部分阳性结果,而特殊处方功效信息方面并没有阳性结果。③“一般处方信息”为375个,即有375个处方信息基本没有新意,与普通成熟的处方信息基本雷同。另外除了上述三类处方结果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处方信息,本研究认为无意义故未予分类。证候信息共1506个,其中特殊证候为0,部分特殊证候为258个,常见证候为1248个。第八部分辅助软件开发:本研究开发了三个软件以辅助课题的评价工作,主要用于处理本研究中计算量大、手工难以处理、易出错的几个环节,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其中“中药规范系统”辅助中药名称、剂量、功效标准表的建立,“正异名修正系统”可以辅助中药名称等规范工作,“方剂相似识别系统”可以进行相关方剂相似度的计算。小结: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利用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包括从处方药物组成、处方组成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四方面进行医案特殊性研究,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探求医案中特殊辨证和用药的信息。从研究结果分析,医案在辨证方面特殊性不高,大多数医案的辨证信息都在以往成熟文献中提及过;而在方剂特殊性方面具有阳性结果,其组成和剂量都筛选出一些较特异的处方,这些特异性用药信息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开拓思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视角。本研究在特殊性评价方法学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特定的评价指标处理方法、处方多层次相似计算方式及证候单元相似度的计算思路,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似度度量方法,并提出了特殊性计算结果的分类规则,在中医药处方和辨证信息相似性研究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法学上的探索和实践应用范例。

李朝喧[5](2008)在《《伤寒论》有关误治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伤寒论》以及古今有关误治的中医文献内容做深入研究和探讨,系统整理并归纳张仲景的有关误治的理论,最终达到为临床、科研和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利用现代图书文献资源发掘整理《伤寒论》中有关误治的内容,以及对秦汉以前经典和后世医家的论着进行总结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反复通读《伤寒论》原文,摘择与误治有关的条文,采取分析原文与后世医家注释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从多层次、多角度考察《伤寒论》有关误治的理论。张仲景在《黄帝内经》“治未病”等思想指导下,把治法禁忌证、误治变证、误治变证治疗、误治变证预后、方药禁忌证、方药误用变证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伤寒论》的有关条文中,论中最有价值的应当是体现出对疾病误治的预防,以及出现坏病以后的救误。《伤寒论》中除了记载大量成功的经验外,还记载了一些失治误治的变证,作为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以启迪后人。同时也有辨证不完善,通过用药后逐渐认识即所谓以药试探性治疗的记载。所有这些内容,作者都一一如实记录作为经验总结,供后人借鉴。本论文总结失治误治的变证,并以此为中心探讨张仲景有关误治和“防误救逆”的学术思想,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五部分:第一章:秦汉以前有关误治的论述评析。《伤寒论》问世以前的两部经典着作均对误治有所论述,《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到医术粗劣,证因不清,违背治疗可导致诊治贻误,加重病情,甚则危及生命。《难经》记述了医者在临床中容易出现的“虚虚实实”的误治。《难经》对治法的认识较《黄帝内经》有所发展,使《内经》治疗伤寒的针刺疗法,过渡到药物疗法的“汗、下”二法,并且在临床经验的积累之中,总结出不适当的使用汗下之法,导致恶果造成不治。这正是仲景继承前人思想,在《伤寒论》中重视误汗、误下及其所引起变证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章:《伤寒论》有关误治及救误理论的探讨。本部分对论中有关误治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就其误治变证从病因病机以及变证类型、对变证的救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探索《伤寒论》治病防误、既误防变、已变防甚、积极救误的学术思想。误用汗吐下温针等治法会出现伤阴、伤阳、阴阳两伤、正虚邪陷等,通过分析,认为:误治是产生变证的重要外因,体质差异为产生变证的内因;而“阴阳失调,正伤邪陷”是其贯穿变证始终的病机。因变证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所以对其救治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准则。对于变证的救治,首先应辨清寒热真假以免诊断失误,其次应遵循论中提出的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因误汗、误吐、误下、误火等原因,可出现伤阴、伤阳、动血、扰神(心悸、烦躁、不寐、谵语)、下利等常见变证,《伤寒论》中也相应给出了救治的方法,其具体治则又可分为解表、清里、滋阴、攻下、和解、潜镇、温阳等。第三章:汉代以后医家有关误治的研究。《伤寒论》问世后,后世医家对误治及变证和“坏病”的认识各有见解,意见不一。虽无人专门研究误治内容,但他们均已认识到误治带来的危害,在各自的着作中或多或少有所阐发和评价,其义是警示医生误治所带来的恶果。因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样重要,有时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具有意义,所以只有不断剖析和发现临床中的失误与不足,从前人的失误中得到启发,引起学术争鸣,并以此为鉴,才能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第四章:《伤寒论》救误法思维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中医误治原因主要包括医者和病者两方面的因素,以前者为主。医生首先应勤求古训,重视经典学习:通过整理和总结前贤误治文献,可有效减少误治的发生;重视经典,重视六经辨证的运用,探索《伤寒论》中的救误法思维。另外应重视临床实践,掌握六经辨证论治规律的运用,这也是临证时减少误治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五章:中医误治医案例举分析。通过对典型病例从辨证失误和治疗失误进行分析,可以加强正反两方面的学习,从失误中找到成功之路:不断进行反思,从误诊误治中吸取教训,提高诊疗水平;从失误中运用相反思维思考,在临证之时少走弯路;同时可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从而可能绕过前医的失误,改道而行,避免和减少中医误治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继续挖掘古典医籍宝库,进一步系统整理,结合现代临床失误病例的报告,及时总结失败的教训,以期对中医临证有所借鉴和启迪,同时为经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和临床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失治误治,避免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

彭荣琛[6](2000)在《从辨证失误看门诊病例书写与临证思路》文中指出

匡奕璜,谢梅轩[7](1992)在《一部颇具特色的中医临证反思之作——《中医失误百例分析》评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由安徽中医学院张笑平副教授偕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诸同仁所编着《中医失误百例分析》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我们有幸拜读,很受启迪,颇多感触。认为是书弥补了中医文献中从自身失误探索总结临床经验之不足,同时为辨证论治体系增添了光彩,故值得推荐并简要地作一评介。1 选题新颖,宗旨明确中医着述,岐黄以降,汗牛充栋,宛若繁星,

刘九一[8](1984)在《牛病临床辨证失误二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病畜辨证失误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的证候更是屡见不鲜。现总结牛病辨证失误二例,作为今后临床工作的前车之鉴。例一、阳虚误为湿热李××黑色母犏牛一头,11岁,一九八三年八月廿日笔者被请前往诊治。患畜精神不振,体瘦毛焦,四肢行走无力,动则微微

孙建军[9](1983)在《临床辨证失误二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辨证失误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的证候更是屡见不鲜。现总结辨证失误二例,作为今后临床工作的前车之鉴.例一、阳虚误为湿热王××,男,60岁,退休工人.1982年5月20日以低热三月余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而持续低热(体温37.5℃左右);常微汗出,汗出而热不退;口苦、

卢玮玮[10](2021)在《顾炎武《诗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末清初的《诗经》学经由朝代鼎革、学术思潮的嬗变,显示出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独有特点。这一时期,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顾炎武将抗清复明之志寄寓于治学,并在等身着作中留下煌煌《诗》学成果,包括《诗本音》《日知录》和其他着作中的引《诗》论《诗》。这些成果无论从微观研究,还是从《诗经》学史俯瞰,都可看出顾炎武异于前人的治《诗》特点、经世致用的《诗》学观以及对清代《诗经》学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诗本音》是顾炎武治《诗》首屈一指的重要成果,也是《音学五书》中最能体现其治《诗》核心的专书。与音韵学界通过分析《诗本音》研究古音学发展乃至总结其音韵学成就的研究理路不同,从《诗经》学视域考察,《诗本音》具有独特的治《诗》特征、《诗》学思想和旨归。首先,《诗本音》的治《诗》体例独树一帜。顾炎武吸收前人治《诗》音长处的同时,又独具自身特色,即:在遍注《诗》文、列本证旁证的同时,还全面考察《诗经》文本,对韵字今古音和异文,《诗经》押韵,考《诗》中阐发观点和所用标识等进行“分类考注”。相较于宋明时期《诗集传》和《毛诗古音考》分别重在阐发义理、突出韵字的体例,《诗本音》的体例不仅使大量今古音考注繁简得当,而且考注内容也更加多元和突出《诗经》要义。其次,在明末仍大体沿袭宋元《诗经》学的背景下,《诗本音》考《诗》一改僵化、空疏的治《诗》学风,主张还原《诗》的多重本质,包括《诗》本歌之、《诗》合文理和《诗》之经学,显示出顾炎武与前人治《诗》只重阐发义理、就韵改《诗》音的不同。再者,《诗本音》考《诗》极为注重实证,表现在宁留阙疑,也不妄下断言;不囿于门户,而是就实论理;尊古重古,但不泥古;不论繁简,只求辞达;对前人《诗》说,既不盲从,也不刻意求新求异,而是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此外,通过考察《诗本音》在《音学五书》中的核心地位,也揭橥了顾炎武明道救世、保存华夏文脉的治《诗》旨归。与《诗本音》被音韵学界精耕细作的情况不同,《日知录》卷三的《论诗总》是少有学人问津的。经过研究发现,卷三42则治《诗》条目,每条均围绕《诗经》有据而考、有感而发,是构成顾炎武《诗经》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按照《诗》序依次考《诗》,而且遵循严谨的治《诗》理路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治《诗》旨趣。从考证题目及内容考察,42则条目大体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公案型、诗句型、诗汇型和提炼型,分别考证《诗经》学史上争讼不休的问题并提出独到见解,考证《诗》中文句并申发经世之论,考释《诗》中词汇兼有阐发义理、考证提炼的内容在于还原史实等等。分析这些治《诗》条目,发现其鲜明的治《诗》特征:札记体的体例,经史互证的方式,不拘一格的文风以及蕴藉“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从中,亦可管窥顾炎武经世致用的《诗》学观。顾炎武除在《诗本音》和《日知录》卷三进行专门考论《诗经》之外,其他撰着中还有431条引《诗》论《诗》。这些散见的引《诗》论《诗》,具有引《诗》多而论《诗》少,引《雅》多而《风》《颂》少,出自研经之书多而其他撰着少等特征,同时更引人注意的是其富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实用意图。引《诗》包括为“述”而引,为“证”而引,寓“志”而引,其中体量最大的为“证”而引,主要是借引《诗》而证断风俗、地理、名物、义理、训诂等,其采用《诗》句、《诗》体、《诗》篇目的多种方式和不拘泥于一种句式的灵活运用,明显异于前贤中引《诗》独多的荀子重在论理和采用固定句式的特点,从而形成顾炎武彰显“实学”底色的引《诗》风格。相对而言,论《诗》主要集中于对《诗》音、字、义的讨论,尽管条目不多,但实可视为顾炎武治《诗》专书的有力旁证,再次凸显了他力倡韵随义转、崇实而论的《诗》学思想。顾炎武的治《诗》成果对于清代《诗经》学影响深远。他不仅引领清代《诗经》学风趋实,而且在音韵、考据领域有筚路蓝缕之功,尤其对乾嘉学派《诗经》学起到奠基作用,在《诗经》考据方面成果颇丰的吴派、皖派、常州学派、扬州学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顾氏影响。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人生际遇和学术视野的限制,顾炎武《诗经》学也存在治《诗》音还不精审、有些言辞过于尖锐等不足,但瑕不掩瑜,终究不能遮蔽其《诗经》学的重大成就。总之,顾炎武的《诗经》学呈现出崇实求是的治《诗》特征与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顾炎武不仅是明末清初乃至《诗经》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研究个体,而且他开启了清代学术的考据之风,引领清代《诗经》学别开生面,铸就了《诗经》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二、辨证失误2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证失误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足部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1.1.1 关於《汉语大字典》
        1.1.2 《汉语大字典》研究现状
        1.1.3 《汉语大字典》走部、辵部和足部研究现状
    1.2 本选题的选材范围与依据
    1.3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2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足部释义引证勘误
    2.1 引证标点与断句不当
    2.2 引证摘取、节略不当
    2.3 引证(?)误
    2.4 引证脱文、衍文、倒文
    2.5 引证综合类失误
3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足部释义指瑕
    3.1 引证与释义不符
    3.2 引用古注不当
    3.3 义项缺失
    3.4 义项设置及逻辑不当
    3.5 释义表述不完善
    3.6 释义综合类失误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Wilson病构音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知识回顾
    1.构音障碍的研究概述
    2.HLD的研究概述
    3.构音障碍与HLD
    4.评分量表选择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临床研究一 Wilson病构音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构音障碍发生率及FDA评分比较
        2.2 构音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2.3 构音障碍与HLD临床分型的关系
        2.4 HLD患者中医证型统计分析
        2.5 构音障碍与HLD中医证型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临床研究二 肝豆灵片联合言语训练治疗痰瘀互结型 Wilson 病构音障碍的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方案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WDRS、FDA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铜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观察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神经系统疾病与构音障碍的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王孟英医案》误诊误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王孟英医案》的研究
    1.王孟英生平概述
        1.1 医学世家
        1.2 着作颇丰
        1.3 高尚医德
        1.4 勤奋好学
    2.王孟英学术思想研究
        2.1 重视治痰
        2.2 调畅气机
        2.3 不废温补
        2.4 推广食疗
    3.《王孟英医案》误诊医案分析
        3.1 误用温补
        3.2 误用发汗
        3.3 误用寒凉
        3.4 误用下法
    4 讨论
        4.1 误诊原因分析
    结语
第二部分 中医误诊误治思想研究
    1.误诊误治是中医临床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2.误诊误治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3.中医误诊救误的历史沿革
    4.中医误诊的不良后果及对待中医误诊的态度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4)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正文
    1 评价目的和意义
        1.1 探索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
        1.2 筛选出辨证治疗独特的哮喘医案
    2 技术路线
    3 需求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被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式
        3.4 调查结果
        3.5 调查结论
    4 研究对象
        4.1 病种及文献来源的确定
        4.1.1 病种确定
        4.1.2 被评价对象文献类型
        4.1.3 参照对象文献来源
        4.2 被评价对象
        4.2.1 入选及排除条件
        4.2.2 被评价对象概况
        4.3 参照对象
        4.3.1 入选条件
        4.3.2 参照对象概况
        4.4 检索来源及方式
        4.4.1 公开信息检索来源
        4.4.2 评价对象检索方式
    5 评价目标
    6 评价指标
        6.1 特殊性指标选择
        6.1.1 中药处方的特殊性指标
        6.1.2 证候的特殊性指标
        6.2 指标预处理
        6.2.1 中药指标预处理
        6.2.1.1 中药名称的预处理
        6.2.1.1.1 中药名称标准表的建立
        6.2.1.1.2 其他不规范现象处理
        6.2.1.1.3 规范处理概况
        6.2.1.2 中药剂量的预处理
        6.2.1.3 处方功效的预处理
        6.2.2 证候指标预处理
    7 评价模型
        7.1 中药处方相似度评价模型
        7.1.1 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
        7.1.2 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
        7.1.3 处方功效相似度
        7.2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2.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2.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2.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3.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3.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3.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1.3 欧式距离计算
        7.3.2 证候评价模型选择
    8 评价结果
        8.1 评价结果处理
        8.1.1 中药处方相似度
        8.1.2 证候相似度
        8.2 评价结果概况
        8.2.1 中药处方评价结果
        8.2.2 证候评价结果
    9 辅助软件
        9.1 中药规范系统
        9.2 正异名修正系统
        9.3 方剂的相似识别系统
结论
    1 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
    2 评价方法学上进行探索
    3 数据规范上进行探索
展望
    1 方剂的查新工作可以开展
    2 中药、证侯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待大力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
    附录B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统计报告
    附录C 被评价对象文献名称详表
    附录D 参照对象书籍详表
    附录E 中医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库来源文献详表
    附录F 中国方剂数据库方剂来源详表
    附录G 证候单元详表
    附录H 处方特殊度结果(部分)
        表H-1 处方组成特殊度前50名
        表H-2 处方组成剂量特殊度前50名
        表H-3 处方功效特殊度前50名
    附录Ⅰ 证候特殊性前50名
致谢
个人简介

(5)《伤寒论》有关误治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1:中医学有关误诊误治理论的发展概况
    综述2:中医文献中经方医案的发展与现状
下篇 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秦汉以前有关误治的论述评析
        1. 《黄帝内经》对误治的认识
        1.1 可能引起误治的原因
        1.1.1 精神不专,志意不理
        1.1.2 受师不卒,医术粗劣
        1.1.3 诊断失误
        1.1.4 治疗错误
        1.2 误治之恶果
        1.2.1 延误病机,加重病情
        1.2.2 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1.2.3 危及生命,造成不治
        2. 《难经》对误治的认识
    第二章 《伤寒论》有关误治及救误理论的探讨
        1. 《伤寒论》中有关误治的条文归纳
        2. 误治原因分析
        2.1 不察表里
        2.2 不辨虚实
        2.3 不辨寒热
        2.4 证型复杂难辨
        2.5 施治不循次第,表证汗下失序
        2.6 其它原因
        3. 误治后变证病机分析
        3.1 误治为产生变证的重要外因
        3.2 体质差异为产生变证的内因
        4. 误治后变证分析
        4.1 误汗后变证分析
        4.1.1 误汗伤阴
        4.1.2 误汗伤阳
        4.1.3 误汗致阴阳两伤
        4.1.4 误汗扰神
        4.1.5 正确使用汗法的原则
        4.1.6 使用汗法的禁忌症
        4.1.7 误汗后引起病情虚实之变的原因分析
        4.2 误下后变证分析
        4.2.1 误下致外邪内陷
        4.2.2 误下后伤阴
        4.2.3 误下后伤阳
        4.2.4 误下后扰神
        4.2.5 误下致结胸
        4.3 误吐后变证分析
        4.3.1 误吐致变证
        4.4 汗吐下数法误用所致变证分析
        4.4.1 太阳病误用汗吐下兼杂致变证
        4.4.2 少阳病误用汗吐下
        4.5 火逆证分析
        4.5.1 误火扰神
        4.5.2 误火动血
        4.5.3 误火致发黄
        5. 《伤寒论》对常见变证的救治
        5.1 伤阳之救治
        5.1.1 伤卫阳的救治
        5.1.2 伤心阳的救治
        5.1.3 伤脾阳的救治
        5.1.4 伤肾阳的救治
        5.2 伤阴之救治
        5.3 阴阳两虚与阴阳转化证
        5.4 误治致外邪内陷
        5.4.1 协热下利证的救治
        5.4.2 误治致喘的救治
        5.4.3 虚烦证的治疗
        5.4.4 寒热错杂痞证的救治
        5.4.5 结胸证的救治
        5.4.6 蓄水证的救治
        5.4.7 邪入少阳的治疗
        5.4.8 邪陷太阴的治疗
        5.4.9 上热下寒之厥证的救治
        5.5 阴阳自和者,不治自愈
    第三章 汉代以后医家有关误治的研究
        1. 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医家对误治的认识
        2. 明清伤寒三大医学流派对误治的认识
        3. 明清时期的其他着名医家对误治的关注和认识
        4. 民国时期医家对误治的认识和研究
        5. 现代医家对误治的认识和研究
    第四章 《伤寒论》救误法思维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1. 现代医学对误治的认识
        2. 中医误治常见原因分析
        2.1 医生原因
        2.2 患者原因
        3. 中医误治的避免
        3.1 勤求古训,重视经典
        3.2 重视临床实践
    第五章 中医误治医案例举分析
        1. 寒辨证失误医案分析
        1.1 太阳病误案分析
        1.2 阳明病误案分析
        1.3 少阳病误案分析
        1.4 太阴病误案分析
        1.5 少阴病误案分析
        1.6 厥阴病误案分析
        1.7 合病并病误案分析
        2. 伤寒治疗失误案分析
        2.1 汗法误用案
        2.2 清法误用案
        2.3 下法误用案
        2.4 和法误用案
        2.5 消补渗利法误用案
        2.6 药量比例失调致误案
        2.7 药物炮制不当、缺药或替代致误案
结论
附:《伤寒论》有关误治条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顾炎武《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顾炎武《诗经》学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明清易代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思潮的文化背景
        一、朝代更替的冲击与明遗民的不同志向
        二、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与考据学的复兴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诗经》学发展背景
        一、明末《诗经》学走势:反思流弊,实学渐起
        二、清初《诗经》学转向:考据日盛,汉宋并举
    第三节 顾炎武自身的治《诗》背景
        一、忠孝并重与尚学崇古的家学根柢
        二、友人贤豪的影响与帮助
        三、抗清无果与治《诗》撰着的缘起
第二章 《诗本音》对《诗》的探求(上)
    第一节 《诗本音》治《诗》体例:吸收他人长处与独创分类考注
        一、吸收他人长处:遍注《诗》文与本证旁证
        二、考注韵字:按今古音同异分别考证
        三、考注非韵字:纠正舛误与指出非韵
        四、考注协韵:不烦多考
        五、考注同类:首注详备,复注简扼
        六、阐发观点:源于《诗》文,归于义理
        七、考《诗》尾注:重在征实纠误
        八、标注短横线“—”:以分韵、句之别
    第二节 《诗本音》治《诗》特征:惟实而考
        一、宁留悬阙,不予妄言
        二、不囿门户,就实论理
        三、尊古重古,但不泥古
        四、不论繁简,只求辞达
        五、不求异不盲从,实事求是
    第三节 《诗本音》的《诗》学观:还原《诗》之多重本质
        一、还原歌《诗》本质,音从《诗》义
        二、还原《诗》之文理,以示考经自知文始
        三、还原《诗》之经学,纠舛音字义
第三章 《诗本音》对《诗》的探求(下)
    第一节 《诗本音》的音韵学研究
    第二节 《诗本音》的独特性:核心地位与四书回证
        一、《诗本音》治《诗》的核心地位考述
        二、其他四书对《诗本音》的回证
    第三节 《诗本音》的治《诗》旨归
        一、考《诗》音与明道救世
        二、考《诗》音与为华夏保种
第四章 《日知录》考《诗》旨趣与特征
    第一节 《日知录》考《诗》条目与内在理路
        一、考《诗》条目及其类型
        二、《日知录》考《诗》条目的内在理路
    第二节 《日知录》四类型条目的治《诗》旨趣
        一、考论《诗》之公案:多举独到见解
        二、考证《诗》中之句:广发经世之论
        三、考释《诗》之词汇:兼举释词本意与阐发义理
        四、考证提炼的国名、篇什和观点:重在还原史实
    第三节 《日知录》的治《诗》特征
        一、札记体的治《诗》体例
        二、经史互证的治《诗》方式
        三、定于一尊的格式与不拘一格的文风
第五章 顾炎武引《诗》论《诗》观
    第一节 顾炎武引《诗》论《诗》特点
        一、顾着涉《诗》特点:多源自研经之作
        二、引《诗》、论《诗》比较:引《诗》多而论《诗》少
        三、引用《诗》体:《雅》诗多而《风》《颂》诗少
        四、涉《诗》特点:“据实引《诗》”与“就《诗》考《诗》”
    第二节 引《诗》类别及其用意
        一、为“述”而引
        二、为“证”而引
        三、寓“志”而引
    第三节 论《诗》类别及主旨
        一、论《诗》之音韵:经韵合一,韵随义转
        二、论《诗》之字词:今古对照,崇实而论
        三、论《诗》之文本:旁证专书,不烦重复
第六章 顾炎武治《诗》的得与失
    第一节 顾炎武治《诗》功绩与对清代《诗经》学的影响
        一、顾炎武治《诗》功绩
        二、顾炎武对清代《诗经》学的影响
    第二节 顾炎武治《诗》局限
        一、际遇局限:治《诗》条件多受制约
        二、学术局限:治《诗》音还不精审
结语
附录一 历代治《诗》音撰着一览表
附录二 《日知录》对《诗经》考据引证一览表
附录三 顾炎武引《诗》论《诗》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辨证失误2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足部释义研究[D]. 欧阳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Wilson病构音障碍的临床研究[D]. 李秀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王孟英医案》误诊误治研究[D]. 闫召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4]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园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8)
  • [5]《伤寒论》有关误治的理论研究[D]. 李朝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6]从辨证失误看门诊病例书写与临证思路[J]. 彭荣琛. 中国医刊, 2000(06)
  • [7]一部颇具特色的中医临证反思之作——《中医失误百例分析》评介[J]. 匡奕璜,谢梅轩. 河南中医, 1992(02)
  • [8]牛病临床辨证失误二例分析[J]. 刘九一. 中兽医学杂志, 1984(02)
  • [9]临床辨证失误二例分析[J]. 孙建军. 河南中医, 1983(06)
  • [10]顾炎武《诗经》学研究[D]. 卢玮玮.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辨证错误2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