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患者康复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

失语患者康复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

一、失语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信息交流有效途径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艳婷,方针[1](2021)在《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卒中常见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快、发展迅速的特点,早诊断早治疗尤其重要,是失语症患者常见的病因。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失语症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本文现对该病的检查、分类及语言康复训练、物理治疗、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家庭治疗、心理疗法对失语症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王媛[2](2021)在《脑卒中患者主要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认知情况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了解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及治疗方法的认知情况与态度,明晰言语障碍对患者及照护者造成的困扰。为改善照护者对言语障碍及治疗方法的认知情况,提高患者言语障碍的康复效果提供思路。研究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使用目的性抽样中的最大差异抽样法进行抽样,于2020年4月至12月选取长春市及包头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14名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借助质性研究软件NVivo编码,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资料的分析与收集同步进行(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研究结果:根据14名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的认知情况访谈的结果,总结出三个核心主题:“对言语功能障碍的认知”、“对言语治疗方法的认知”、“对患者疾病及治疗的态度”。1.“对言语功能障碍的认知”包括三个次主题(1)日常交流的障碍(2)心理状况的变化(3)生活方面的困扰2.“对言语治疗方法的认知”包括四个次主题(1)获得治疗方法相关信息的途径:医护人员、网络、其他(2)治疗内容:不了解、不满意、感到获得的信息不足、希望获得相关信息(3)预期目标(4)治疗效果反馈3.“对患者疾病及治疗的态度”包括四个次主题(1)信心的重建(2)对未来的担忧:经济压力、患者与社会脱节、照护者活动受限、负担加重(3)对疾病和治疗的重视程度(4)责任感增加结论: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对言语障碍认知情况不足,进而导致患者及其照护者对言语治疗及护理的不理解与不重视,使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受到影响。另外,言语障碍对患者和照护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患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照护者对于未来患者回归社会及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充满担忧。照护者的角色发生转变、压力剧增、活动受限,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以上原因导致患者及照护者对言语障碍的治疗及护理存在消极情绪,影响了治疗效果与效率。患者与照护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未来应该加强对患者及家属言语功能障碍及治疗方法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接受更加系统且专业的康复治疗及护理培训,护理人员应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关注言语功能障碍患者和家属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并给予适当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平台向社会普及相关知识,帮助社会接纳患者,提供合适的工作,减轻照护者的负担。

李晓琳[3](2021)在《“益髓醒神”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的脑微观结构与功能网络MRI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卒中是成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其中,卒中后失语(PSA)作为卒中的常见后遗症,约30%的卒中患者都会伴随着失语症的发生,导致PSA患者社会交流能力严重下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语言是人类特有认知功能之一,因其特有的自身属性原因,难以在动物上造模进行实验研究,因此其损伤及恢复机制的研究是一直以来的重点和难点,是神经语言康复领域一直在尝试克服的难题。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PSA患者语言功能,本团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及研究,基于“脑-肾-髓”相关学说,以“益髓为本,醒神为纲,开窍为要”为治疗原则,优化出“益髓醒神”针刺方案,故本研究采用非经非穴组进行对照,对“益髓醒神”针刺治疗PSA与非经非穴针刺疗效差异进行研究。因脑功能和结构成像技术可有效弥补行为学量表的主观缺点,可从更加客观地角度对脑结构和脑功能机制甚至是语言学功能进行呈现,为失语症的损伤及临床治疗的恢复机制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故本研究结合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成像(3D-T1)、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评价技术,针对PSA语言损伤机制及“益髓醒神”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的脑白质微观与功能网络机制进行研究。横向探讨PSA脑白质微观结构及功能网络脑损伤机制,纵向验证“益髓醒神”针刺治疗PSA的疗效并探索其脑白质微观结构及脑功能网络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PSA患者,并匹配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HC),对DTI数据进行纤维自动化量化技术(AFQ)分析,对rs-fMRI数据进行脑功能网络连接及图论分析,探索PSA患者的脑白质微观结构和功能网络损伤机制。研究二,采用平行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PSA患者随机分入“益髓醒神”针刺组或非经非穴针刺组,针对此两组PSA患者分别执行两种治疗方案。“益髓醒神”针刺组采取“益髓醒神”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作为治疗组;非经非穴针刺组采用非经非穴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作为对照组。在入组时、入组4周、入组8周以及入组后12周使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对PSA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评价,并在入组时和入组后8周时扫描3D-T1、rs-fMRI和DTI。随后,对“益髓醒神”针刺治疗方案与非经非穴对照组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验证“益髓醒神”针刺治疗方案的疗效,结合纤维自动量化技术(AFQ)分析、脑功能网络连接及图论分析对“益髓醒神”针刺方案的疗效机制进行探讨。结果:研究一结果,本研究中纳入的PSA患者中,基于AFQ的白质微观结构分析表明,PSA患者在左侧丘脑放射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左侧扣带束扣带回,胼胝体小钳,左侧下额枕束,左侧上纵束,左侧钩束,左侧弓状束相应节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较HC组显着降低;大尺度脑网络功能连接分析显示,PSA组相比HC组在左侧的感觉运动子网络与视觉子网络、背侧注意子网络与感觉运动子网络、额顶子网络与背侧注意子网络、腹侧注意子网络与背侧注意子网络、默认子网络与边缘子网络、默认子网络与额顶子网络之间的连接较HC组显着降低;图论属性分析显示,PSA组在背侧注意子网络及额顶子网络的介数中心性较HC组明显降低;PSA组在视觉子网络、边缘子网络、默认子网络的节点度中心性较HC组升高;在背侧注意子网络、默认子网络、感觉运动子网络的节点度中心性较HC组显着降低;PSA组在感觉运动子网络、背侧注意子网络以及默认子网络的的网络节点效率较HC组显着降低。研究二结果:“益髓醒神”针刺组与非经非穴针刺组在CRRCAE量表中的听理解总分(入组后12周)、说总分(入组后4周)、及阅读总分(入组后4、8、12周)总分三项中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了“益髓醒神”针刺治疗方法在听理解、说及阅读两方面较非经非穴组具有疗效差异,说明了“益髓醒神”针刺方案在听理解、说及阅读三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在脑白质微观结构机制研究中,“益髓醒神”针刺组在治疗8周后较入组时在右侧下纵束的相关位点FA值与CRRCAE-出声读总分差值及CRRCAE-计算总分差值呈正相关关系。左侧扣带回扣带束相关位点FA差值与CRRCAE-说总分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右侧上纵束相关位点FA差值与CRRCAE-阅读总分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左侧上纵束相关位点FA差值与CRRCAE-书写总分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在脑功能网络连接差异机制研究中,“益髓醒神”针刺组与非经非穴针刺组两组治疗前后的左脑连接差异体现在感觉运动子网络与默认子网络、感觉运动子网络与腹侧注意子网络、感觉运动子网络与额顶子网络、背侧注意子网络与腹侧注意子网络、背侧注意子网络与默认子网络、腹侧注意子网络与额顶子网络、腹侧注意子网络与默认子网络的脑网络连接高于非经非穴对照组;“益髓醒神”针刺组较非经非穴组在左侧大脑半球在感觉运动子网络、腹侧注意子网络的脑网络节点效率升高;在左侧大脑半球在背侧注意子网络、额顶子网络的脑网络节点局部效率升高;在左侧大脑半球的感觉运动子网络、腹侧注意子网络的节点度中心度值升高。结论:(1)白质纤维束的致密性与完整性受损可能是语言功能微观结构损伤的机制之一;(2)PSA患者大尺度脑网络连接中以左侧大脑半球的额顶网络、默认网络及感觉运动网络间及网络内连接减低为主,可能是语言功能网络连接模式损伤机制之一;(3)“益髓醒神”针刺方案治疗PSA主要在听理解、说及阅读方面优于非经非穴组;(4)“益髓醒神”针刺方案治疗PSA主要疗效机制为:刺激左侧脑白质纤维束功能恢复;促进右侧脑白质纤维束的功能恢复,对左脑语言功能区镜像脑区的传输功能进行代偿;促进大尺度左侧语言相关脑功能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强度,促进语言相关脑网络传输效率提升。

于丽[4](2021)在《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和单纯语言康复治疗的疗效,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性差异。方法:本课题选取6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与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每周治疗6天,周日休1天,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量表(ABC)、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表)进行评估,将各量表表值分别进行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后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ABC、CFCP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ABC、CFCP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与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比较,两者治疗后均有改善,相比之下,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对改善语言功能效果更显着,疗效更好。

姚滔涛[5](2020)在《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认知神经心理学角度认为,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存在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其对应的言语加工脑区也不一样,精准定位治疗是失语症疗效的保证。通过利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TMS)及头针分别对失语症患者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对应的损伤脑区进行精准定位治疗,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失语症患者科学康复训练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做出直接可靠的指导,也为精准治疗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方法:对入选的48例恢复期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相应脑区TMS组、常规定位TMS组、相应脑区头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12例。对入选相应脑区TMS组以及相应脑区头针组的24例失语症患者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估(PACA)以确定其在言语加工通路的受损功能模块,按照检测得分低于70%的标准,分为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的两组,分别为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组。相应脑区TMS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为刺激点,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作为刺激点,进行高频(5Hz)TMS治疗;相应脑区头针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围刺约4~8针,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常规定位TMS组则以右半球Broca镜像区作为刺激靶点进行低频(1Hz)TMS治疗,常规针刺组则选取常规穴位进行治疗。四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每周5次,每次约30分钟。各组治疗前后均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视图命名检测以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的失语严重程度检测,分别记录患者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失语商(AQ)、视图命名检测的正确数和反应时、失语症的严重程度分级,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治疗前四组患者的失语商AQ及语言功能亚项中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以及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自发语言X2=3.112,P=0.037,理解X2=4.632,P=0.021,按a=0.05水准,提示治疗后四组间自发语言以及理解功能不同,需进一步对治疗后各组间两两比较。1.1 TMS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TMS组理解为108.5(68.25,125.25),常规定位TMS组患者理解功能为70.0(49.75,98.5),Z=-2.19,P=0.028,提示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理解功能提高优于常规定位TMS组。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在WAB评分中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定位TMS组仅在AQ及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应脑区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自发语言、理解、命名改善优于常规定位TMS组。1.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头针组自发语言为9.0(8.25,10.00),常规针刺组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为8.0(7.0,9.0),Z=-2.95,P=0.003,提示相应脑区定位的头针治疗后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常规针刺组明显。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头针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针刺组在AQ及理解、复述、命名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1.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2视图命名的比较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治疗前四组患者的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视图命名反应时有显着性差异,c2=19.228,P=0.000,按a=0.05水准,认为四组间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不同。2.1 TMS亚组治疗前后两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命名反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常规定位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12.05(11.1,12.737),Z=-3.58,P=0.000,提示相应脑区TMS定位治疗后命名反应所需时间较小,命名能力较常规定位TMS治疗有所提高。治疗前后组内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定位TMS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与命名反应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命名反应时比较Z=-3.669,P=0.000,其中相应脑区TMS组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相应脑区头针组命名反应时为12.35(11.15,13.25),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反应时优于相应脑区头针组。2.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改善未见差异。3失语疗效评分比较经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治疗后四组患者的失语严重程度相比X2=2.291,P=0.933,按a=0.05水准,尚不可认为四种方法治疗失语症的有效率有差别。4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4.1相应脑区TMS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TMS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额下回后部,对命名及理解能力改善较好,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颞中回,对理解及复述能力改善较好(P<0.05)。4.2相应脑区头针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头针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各项功能评分中与治疗前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语音损伤亚组的语言功能恢复优于语义损伤亚组。结论:1以受损语言中枢靶向定位的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其中以理解功能及视图命名改善较为显着,优于右Broca镜像区定位的TMS治疗患者,且对视图命名能力的改善以提高反应时为主。2以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头皮围针治疗对失语症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为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患者。3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围针治疗对于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疗效优于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而对于语义受损为主的失语患者,TMS靶向定位治疗效果可能优于针刺定位治疗。

徐元波[6](2020)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客观评价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疗效,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针刺取穴规律,为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 CNKI、VIP、Wangfang database、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截止至2020年5月,由两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参照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软件表格,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纳入文献中的穴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文献筛选,最终确定纳入分析的文献共计28篇,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共有2121名,26项研究评价了治疗有效率,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治疗总有效率(OR=4.32,95%CI[3.26,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总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语言功能评分总分(SMD=1.76,95%CI[0.98,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口语表达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口语表达水平(SMD=1.93,95%CI[1.28,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听理解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听理解水平(SMD=1.19,95%CI[0.66,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复述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复述水平(SMD=1.12,95%CI为[0.78,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命名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命名水平(SMD=1.11,95%CI[0.70,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阅读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阅读水平(SMD=1.91,95%CI[1.13,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书写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书写水平(SMD=1.18,95%CI[0.74,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项研究评价了治疗前后失语严重程度变化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对失语严重程度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SMD=0.98,95%CI[0.6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项研究评定了功能性交流能力改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对功能性交流能力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SMD=2.28,95%CI[1.40,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项研究评估治疗前后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对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MD=15.72,95%CI[11.56,1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频次分析结果:主穴共涉及57个不同的穴位,其中经穴为34,经外奇穴为22,阿是穴为1,共计使用频次为145次。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常用腧穴为百会,哑门,廉泉,言语一区,玉液,金津,风府,风池,上廉泉,旁廉泉,顶颞前斜线,言语三区,合谷。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常用经脉为督脉,任脉,足少阴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语言功能评分(包括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等各亚项评分)、改善失语严重程度、失语患者功能性交流能力改善情况及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但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佳,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收集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论证。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建议取百会,哑门,廉泉,言语一区,玉液,金津,风府,风池,上廉泉,旁廉泉,顶颞前斜线,言语三区,合谷等穴。

张玉凤[7](2020)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联合疗法的优势,以期在临床上为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治疗提供更优方案。内容与方法: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住院及门诊患者49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纳入病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规范内科基础治疗+语言康复训练+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对照组予规范内科基础治疗+语言康复训练+假针刺治疗(真穴旁开1寸),两组均予针刺治疗1次/日,留针30min/次,5次/周,治疗4周;语言康复训练1次/日,60min/次,5次/周,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收集并统计分析,评价患者的语言及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NIHSS评分、WAB(AQ)评分等基线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有效率治疗4周后,试验组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6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AB(AQ)评分WAB(AQ)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WAB(AQ)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WAB(AQ)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WAB各分项(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评分WAB各分项(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均较治疗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自发言语、复述、命名三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听语理解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NIHSS评分NIHS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均有一定临床疗效。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训练在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自发性语言、复述、命名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

金雪婷[8](2020)在《《失语症及其他获得性神经性语言障碍》(第17、18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然而有关失语症和语言障碍的研究却有待进一步加强。语言障碍的机制涉及到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以及语言学。中文语言障碍发生率并不低于英文,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日益重视语言障碍,但时至今日,中文语言障碍的关注度仍有极大的上升空间。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采用的翻译材料来自Aphasia and Other Acquired Neurogenic Language Disorders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失语症以及其它语言障碍的病因、治疗、评估等过程,提出了诸多可行的多元化治疗方案。因此,翻译本书可以给国内学者和研究失语症的医学专家提供借鉴,同时还可以帮助失语症患者乃至患者的家属了解、治疗并克服失语症。本报告基于该书第17章和第18章的翻译实践,探讨翻译转换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具体的案例,主要从层次转换、范畴转换等层面,分析阐述了英汉翻译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转换,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殷冬雪[9](2020)在《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目的是观察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且探讨对比单用语言康复训练所展现的优越性以及增强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80例,随机编号分组,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40例,治疗组: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语言康复训练,每周治疗五天,休两天,共治疗四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估,选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的失语定评分量表、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表)以及疗效评价,评价组内治疗前后以及组间的各疗效差异。结果:1.ABC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及组内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CFCP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及组内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日常语言沟通能力优于对照组。3.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5%,实验组总有效率75%,两组相比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证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2.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增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日常语言沟通能力,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3.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提高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疗效,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证明二者联合使用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陈春荣[10](2020)在《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研究的笔迹均为中文笔迹,书写者年龄分布在60至100岁之间。相信每一个书写人都会有错写、漏写、一下子记不起某个字怎么写的经历,比如小朋友经常写错字,我们电脑用多了的时候一些原本熟悉的字也一下子想不起来怎么写了。虽然这些只是小插曲,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于书写活动中,对于以研究书写活动为己任的笔迹鉴定工作者,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小插曲。目前笔迹鉴定实践中,大半的案件是签名类笔迹鉴定,由于其字数较少、容易被摹仿等特点,使得签名类笔迹鉴定是笔迹鉴定这门学科的重点与难点,受到广大笔迹鉴定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而在鉴定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把重点放在研究书写人书写活动中蕴含的书写习惯以及其外在表现形式——笔迹所反映的笔迹特征。书写习惯是书写人在书写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独有的书写动力定型系统,然而,当我们把书写习惯定义为一种书写动力定型时,其本身是受书写人支配、控制的,即便是伪装、摹仿笔迹,也是在书写人的支配、控制下完成的。但是我们在书写活动过程中,有时会不经意出现错写现象,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不能控制自己的书写活动,换一种说法就是无法流畅地将自己的书写习惯表达出来。这种不受书写人支配、控制,违背书写人原有形成的书写技能,甚至是不以书写人的意志所转变的一种书写状态。在医学界,这种书写状态被认为是由器官功能性损害引起的,称之为书写障碍,书写障碍不仅包括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失写症,也包括初级运动功能受损导致的机械性书写障碍。书写障碍是书写人在书写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对这种书写状态以及这种书写状态下所反映出来的笔迹特征,对我们而言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而搜索国内外文献也未见同类文章,偶有对老年人以及阿尔兹海默、帕金森、脑卒中患者书写笔迹的研究,也仅是个案分析。从目前笔迹鉴定的理论与实践来看,业界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尚未有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整理,鉴定人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认识也是比较宽泛的、流于表面的。如书写障碍患者的笔迹字形较大、结构松散,运笔弯曲抖动、中途停顿,起收笔有拖带痕迹,以及重复性书写、镜像书写和小写症等非系统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在作者看来,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仅仅是笔迹特征表现的堆砌,并非系统性、全面性的总结,会导致以偏概全的认识,对实践指导的局限性比较大。有鉴于此,研究书写障碍患者书写活动的形成机理以及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反映的笔迹特征,可以有效地帮助鉴定人认识这一类中文签名的笔迹特征,更有利于鉴定工作的开展。作者通过书写障碍这一视角,厘清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的概念、形成机理和鉴定的科学依据,剖析书写习惯与书写控制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展示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在书写控制能力变化下笔迹特征的不同反映,系统性地分析在书写控制能力变化下书写障碍患者的签名笔迹特征、笔迹特征变化的规律以及书写障碍患者签名鉴定技术要点。在作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书写障碍主要是由于脑部功能和运动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的,多见于老年人并伴有如阿尔兹海默、帕金森、脑卒中等疾病。作者通过对1000多位60岁至106岁书写人的签名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中104位书写人明显患有书写障碍,且通过对其3年内笔迹形态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书写障碍患者典型的笔迹特征表现有构字障碍特征、错写签名特征、运动障碍性失写特征、惰性书写特征、重复笔画特征、镜像书写特征、视空间失写特征以及失用性书写特征等八类典型特征。其中构字障碍特征、错写签名特征和运动障碍性失写特征可以进一步细分,构字障碍特征又分为部分完成特征、部分替代特征、笔画添加特征、笔画遗漏特征以及创新字特征;错写签名特征分为近形替代特征、同音或近音替代特征、近义替代特征、反义替代特征和无关替代特征;运动障碍性失写特征主要表现有字形放大特征、结构松散特征、笔画(结构)搭配比例失调特征、运笔迟缓特征、弯曲抖动特征、起收笔拖带特征、个别笔画幅度失常特征、小写症特征和笔力失调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收集的100多名书写障碍患者历时3年的笔迹形态,通过图谱形式展示,为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鉴定实务提供直观、具有应用价值的指导意见。同时,在现有笔迹鉴定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笔者梳理总结了部分书写障碍患者笔迹特征判定书写人身体状况的要点,并提出,如鉴定过程中对检材签名的笔迹特征产生合理疑问时,应当引起足够地重视,仔细询问并了解书写人在检材形成时期的身体状况,对照分析签名时的身体状况是否与书写障碍反映出的笔迹特征相吻合,从而确认或排除一些会左右或影响鉴定意见判断的差异性特征。同时,作者也清楚地认识到文章难免存在疏漏之处,对于提炼归纳的书写障碍患者笔迹特征是否适用于笔迹鉴定实务,对书写障碍患者是否普适,也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笔迹鉴定学科是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但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很多笔迹鉴定工作者和学者也正在这条路上努力探索,希望通过科学量化的方法,解释笔迹鉴定的科学性。作者以浅陋之见抛砖引玉,望能吸引更多学者和鉴定人加入到研究书写障碍患者笔迹鉴定的行列当中,使广大鉴定工作者对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有更充分的认识。

二、失语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信息交流有效途径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失语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信息交流有效途径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卒后失语症的检查及分类
2 语言康复训练
    2.1 常规言语康复
    2.2 强制性诱导言语康复疗法(CIAT)
    2.3 反应扩充治疗方法(RET)
    2.4 其他
3 物理治疗
    3.1 神经调控术
    3.2 音乐疗法
    3.3 高压氧与声波治疗
4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
    4.1 中药汤剂治疗
    4.2 针灸疗法
5 家庭与社区治疗
6 心理治疗
7 总结

(2)脑卒中患者主要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认知情况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述和定义
        1.2.1 脑卒中
        1.2.2 脑卒中后失语
        1.2.3 构音障碍
        1.2.4 照护者
    1.3 研究现状
        1.3.1 构音障碍的治疗
        1.3.2 失语症的治疗
        1.3.3 患者及照护者对言语障碍的认知情况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质性研究
        2.1.2 现象学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
    2.4 资料分析方法
    2.5 技术路线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许可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访谈结果
        3.2.1 对言语功能障碍的认知
        3.2.2 对言语治疗方法的认知
        3.2.3 对患者疾病及治疗的态度
第4章 讨论
    4.1 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的认知情况
    4.2 对言语治疗认知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4.2.1 交流程度需求
        4.2.2 患者的心理因素
    4.3 照护者对治疗的态度
    4.4 对照护者的影响
        4.4.1 照护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4.4.2 对照护者与患者之间关系的影响
    4.5 对言语功能障碍认知不足的干预策略
        4.5.1 医疗保健层面
        4.5.2 社会层面
        4.5.3 个人层面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益髓醒神”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的脑微观结构与功能网络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卒中后失语的病机与治疗现状
        1 卒中后失语病机辨析中的“髓”与“神”
        2 卒中后失语临床治疗中的“形”与“神”
        3 卒中后失语临床评价中的“形”与“神”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卒中后失语的损伤与恢复机制
        1 卒中后失语的语言损伤模型
        2 卒中后失语的恢复机制假说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多模态MRI技术在卒中后失语损伤及疗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1 功能MRI辅助PSA损伤及疗效评估
        2 结构MRI辅助PSA损伤及疗效评估
        3 多模态MRI技术辅助PSA损伤及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卒中后失语脑白质微观结构及功能网络损伤特征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益髓醒神”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的脑白质微观结构及功能网络MRI机制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进展
        1.3.1 针刺治疗
        1.3.2 中药治疗
        1.3.3 综合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失语的认识
        2.2 失语症的定义
        2.3 失语症的分类
        2.4 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特征
        2.5 运动性失语的恢复机制
        2.6 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治疗现状
        2.6.1 非药物治疗
        2.6.2 药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和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腧穴定位依据及针具选择
        2.2 基础治疗
        2.3 对照组
        2.4 治疗组
        2.5 疗程
        2.6 针刺意外情况的观察处理
    3 观察方法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中风类型比较
        5.3 疗效评定
        5.4 两组有效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针刺选穴依据
    3 语言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的优势
    4 结果分析
    5 量表的选择
        5.1 ABC量表
        5.2 CFCP量表软件评分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一 简化版汉语失语成套检测量表(ABC)
附图二 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失语症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认识
        1.2.1 失语症的发生机制
        1.2.2 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1.3 认知神经心理与失语症
        1.3.1 心理词典及语言加工通路
        1.3.2 认知神经心理学框架下的失语症特点
        1.3.3 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
    1.4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中医针灸治疗
        1.4.1 体针疗法
        1.4.2 舌针疗法
        1.4.3 放血疗法
        1.4.4 头针疗法
    1.5 失语症的现代康复治疗方法
        1.5.1 Schuell刺激法
        1.5.2 强制性言语行为疗法
        1.5.3 旋律音调疗法
        1.5.4 认知加工法
        1.5.5 计算机辅助治疗
        1.5.6 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
    1.6 失语症的精准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3.2 随机方法
        2.3.3 病例选择
        2.3.4 治疗方法
        2.3.5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6 不良事件及解决办法
        2.3.7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3.1.1 年龄
        3.1.2 性别及文化程度
        3.1.3 发病类型
    3.2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
    3.3 视图命名的比较
    3.4 失语程度及疗效评分比较
    3.5 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1.1 TMS对失语症疗效分析
        4.1.2 针刺治疗对失语症患者疗效分析
        4.1.3 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定位的TMS及头针治疗失语症
    4.2 不足与展望
    4.3 创新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 前言
    2. 中医药治疗
        2.1 单纯中药治疗
        2.2 中药结合语言康复训练
        2.3 中药结合西医基础治疗
        2.4 单纯针刺治疗
        2.5 针刺语言康复结合治疗
        2.6 针刺结合西医治疗
        2.7 针药结合治疗
        2.8 针刺中药语言康复并用
    3.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技术路线图
    1.2 研究对象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
    1.5 数据采集
    1.6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1.7 Meta分析和穴位频数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2.5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频次分析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与脱落病病例的处理
        1.6 试验的中止与处理
        1.7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试验材料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
        2.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 研究流程图
    4 结果
        4.1 两组入组情况
        4.2 基本资料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WAB(AQ)评分、NIHSS评分的基线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
        4.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WAB评分汇总表
综述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失语症及其他获得性神经性语言障碍》(第17、18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介绍
    1.1 文本介绍
    1.2 作者介绍
    1.3 选题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进程安排
        2.1.2 翻译辅助工具
        2.1.3 阅读平行文本
        2.1.4 制作术语表
    2.2 翻译执行
    2.3 译后
第三章 翻译理论概述
    3.1 翻译转换论
    3.2 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层次转换
    4.2 范畴转换
        4.2.1 结构转换
        4.2.2 类别转换
        4.2.3 单位转换
        4.2.4 内部系统转换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
    5.2 翻译实践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译作目录

(9)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概述
    第一节 厘清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概念
        一、笔迹鉴定视域下的书写障碍
        二、签名笔迹是一种特殊的笔迹
        三、书写障碍患者的中文签名笔迹
    第二节 书写障碍的形成机理和影响
        一、书写障碍的形成机理
        二、书写障碍会阻碍书写习惯的自动化
        三、书写障碍会影响书写控制能力
        四、书写障碍、书写习惯和书写控制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鉴定的科学依据
        一、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特征的反映性
        二、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特征的特殊性
        三、书写障碍患者签名笔迹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第四节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分类
        一、根据书写障碍分类标准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分类
        二、根据疾病种类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分类
        三、根据书写障碍程度不同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分类
    第五节 书写障碍笔迹特征与笔迹特征
        一、书写障碍笔迹特征与笔迹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的分类基础
        三、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特征分类的意义
第二章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鉴定的理论沿革
    第一节 国外对书写障碍患者笔迹鉴定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我国对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鉴定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跨学科间的交流研究不足
        二、笔迹特征描述笼统,无直观图例借鉴
        三、缺乏对书写障碍笔迹检验要点的指导意见
第三章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调查
        一、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样本的收集
        二、104位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样本的研究方法
        一、纵向比较法
        二、横向比较法
        三、总结
第四章 书写障碍中文签名笔迹特征分析
    第一节 书写障碍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的分类探索
        一、构字障碍特征
        二、错写签名特征
        三、运动障碍性失写特征
        四、惰性书写特征
        五、重复笔画特征
        六、镜像书写特征
        七、视空间失写特征
        八、失用性书写特征
    第二节 书写障碍笔迹特征的属性和特点
        一、书写障碍笔迹特征的属性
        二、书写障碍笔迹特征的特点
第五章 常见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帕金森病患者的中文签名笔迹
        一、PD患者与书写障碍有关的临床表现
        二、PD患者的签名笔迹举例
        三、PD患者的签名笔迹的笔迹特征特点
    第二节 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中文签名笔迹
        一、AD患者与书写障碍有关的临床表现
        二、AD患者的签名笔迹举例
        三、AD患者的签名笔迹的笔迹特征特点
    第三节 脑卒中患者的中文签名笔迹
        一、脑卒中患者与书写障碍有关的临床表现
        二、脑卒中患者的签名笔迹举例
        三、脑卒中患者的签名笔迹的笔迹特征特点
第六章 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的检验技术要点
    第一节 检材签名笔迹的检验
        一、了解检材的形成经过和方式
        二、了解书写人的身体状况
        三、检材签名的笔迹特征分析
        四、排除伪装签名笔迹和摹仿签名笔迹的可能
    第二节 样本签名笔迹的检验
        一、审查样本签名笔迹的形成经过和方式
        二、样本字迹的笔迹特征分析
    第三节 检材与样本签名笔迹的比较检验和综合评断
        一、检材签名笔迹与样本笔迹的比较检验
        二、检材与样本签名笔迹的综合评断
    第四节 鉴定意见的判断和种类
        一、确定性意见
        二、非确定性意见
        三、无法判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失语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信息交流有效途径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J]. 吴艳婷,方针. 医学信息, 2021(18)
  • [2]脑卒中患者主要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认知情况的质性研究[D]. 王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3]“益髓醒神”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的脑微观结构与功能网络MRI研究[D]. 李晓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于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D]. 姚滔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研究[D]. 徐元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D]. 张玉凤.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失语症及其他获得性神经性语言障碍》(第17、18章)翻译实践报告[D]. 金雪婷.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D]. 殷冬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书写障碍患者中文签名笔迹特征研究[D]. 陈春荣.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6)

标签:;  ;  ;  

失语患者康复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