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关系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关系

一、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蒋暑雨[1](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加倩[2](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李倩倩[3](2020)在《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检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以探讨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从而从心脏电生理角度对该手术方式的安全性进行佐证。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就诊并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100例单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常规检查,排除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右向左分流、双向分流、肺动脉高压以及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有入组患儿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得出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指标(包括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全程记录中每5分钟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并进行对比分析以及研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DC与HRV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儿共10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龄3月-7岁,体重11.23±4.69kg,室间隔缺损大小7.41±2.54mm。2.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结果:VSD患儿术前DC值为3.617±0.865ms,83%的患儿DC值小于4.5ms。术前SDNN和rMSSD均值分别为87.49±15.14ms、29.93±5.18ms。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术后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1)与术前1天对比,术后3天的DC、SDNN、SDNN Index、rMSSD、LF、HF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01),术后1个月的DC升高、SDNN、SDNN Index下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rMSSD、LF、HF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SDNN Index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DC、SDNN、rMSSD、LF、HF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的DC、SDNN、SNDD Index、rMSSD、LF、HF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与术后3天对比,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DC、SDNN、rMSSD、LF、HF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的SDNN Index升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SDNN Index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与术后1个月对比,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DC、SDNN、SDNN Index、rMSSD、LF、HF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与术后3个月对比,术后6个月的DC、SDNN、SDNN Index、rMSSD、LF、HF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4.DC与SDNN、SDNN Index、rMSSD、LF及HF的相关性:DC与SDNN、SDNN Index、rMSSD、LF、HF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900,P<0.001;r=0.743,P<0.001;r=0.753,P<0.00;r=0.661,P<0.001;r=0.688,P<0.001)。结论室间隔缺损患儿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均能反映室间隔缺损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况,可用于早期识别患儿存在的自主神经功能损伤及程度,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室间隔缺损患儿自主神经功能术后早期虽然较前下降,但术后很快改善,无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等并发症,从心电生理角度佐证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及接受经胸微创封堵术后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估方面具有正相关性。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4](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提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杨慧[5](2019)在《芩芪口服液的毒性研究及其对EMCV致小鼠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兽药芩芪口服液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评价其安全性。研究芩芪口服液对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所致的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C)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给药量测定芩芪口服液急性毒性,评价其安全性。2、长期毒性试验: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芩芪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连续给药30天。停止给药24 h和15 d后进行剖检、血液生化检查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3、VMC模型的建立:观察小鼠106TCID50EMCV攻毒后3、7、10、14 d不同时间点心肌病理变化及心肌组织病毒载量、IL-1β、IL-6、TNF-α含量变化。4、药效学试验:18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芩芪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利巴韦林阳性对照组。模型组、各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0.2 mL含有106TCID50EMCV的培养液,对照组注射0.2 mL的培养液。小鼠攻毒24 h后,芩芪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灌胃0.1 mL分别含0.6、1.2、2.4 g·mL-1芩芪口服液6 d;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0.1mL利巴韦林6 d;对照组及模型组小鼠灌服蒸馏水6d。于实验第3天每组处死8只小鼠,第7天将各组存活小鼠称重后处死,取心脏固定、冻存。心脏组织进行病理积分,qRT-PCR检测心肌EMCV载量、IL-6、IL-23A、IL-17A、TGF-β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Th17细胞与Treg细胞的比率。结果:1、急性毒性试验证明芩芪口服液安全无毒。长期毒性试验中,与空白相比,芩芪口服液各组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增重、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系统剖检与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组织病理变化,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2、EMCV感染小鼠可造成小鼠心肌损伤与炎症,成功建立VMC模型。3、药效学试验:(1)攻毒后第3 d、7 d芩芪口服液各剂量组均可显着降低VMC小鼠心肌病理损伤(P<0.05);(2)攻毒第3 d,芩芪口服液各处理组IL-6、IL-23A、IL-17A mRNA均低于模型组,中剂量组最佳;第7 d芩芪口服液各组IL-6、IL-23A、IL-17A mRNA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第3 d芩芪口服液高剂量与第7 d芩芪口服液中剂量TGF-βmRNA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EMCV感染3 d、7 d芩芪口服液各组病毒载量显着低于与模型组(P<0.05);(3)第7 d芩芪口服液中、高剂量与模型组相比可显着降低脾淋巴细胞中Th17/Treg细胞比率(P<0.05)。结论:1、芩芪口服液对大小鼠均安全无毒,为靶动物的临床试验提供了依据。2、芩芪口服液可降低病毒及炎症带来的心肌损伤,调节机体Th17/Treg的稳态。

李彩歌[6](2019)在《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早搏患儿心率变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病毒感染引起心肌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邻近的心肌细胞坏死,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其它系统损害的疾病,是儿童时期心血管内科较常见的疾病。临床中VMC患儿易合并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最常见,长期频发高负荷、复杂性VPB可加重心功能损害。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反映心动周期中逐次心跳间期R-R的变化情况,是一种定量的非侵入性的评估心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平衡性的指标。临床中HRV较常用的指标包括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HF、LF、LF/HF)。目前HRV分析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分层及风险预测。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VMC合并VPB患儿HRV指标与早搏负荷量及早搏复杂程度的关系,探讨VMC合并VPB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为临床VMC合并VPB患儿的诊断、治疗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服附属医院小儿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断为VMC合并VPB的患儿288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时间段在门诊健康体检儿童95例作为对照组。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获取HRV的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根据年龄进行分期,在不同年龄期内根据VPB负荷量(24小时VPB数目占总心搏数目的百分比值)和Lown分级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HRV指标的差异,应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比较VPB负荷量与HRV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VMC合并VPB患儿(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HRV指标比较:婴幼儿期实验组患儿SDNN、SDANN、PNN50、HF、LF、LF/HF均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学龄前期实验组患儿SDNN、SDANN、PNN50、LF、LF/HF均低于对照组(P<0.05);学龄期实验组患儿SDNN、PNN50、LF、LF/HF均低于对照组(P<0.05)。2.VMC合并不同负荷量VPB组间HRV指标比较:在婴幼儿期患儿中高负荷组RMSSD、PNN50、HF、LF、LF/HF均低于低负荷组(P<0.05),高负荷组PNN50、HF均低于中负荷组(P<0.05),中负荷组LF/HF低于低负荷组(P<0.05)。在学龄前期患儿中高负荷组SDNN、SDANN、RMSSD、LF、LF/HF低于低负荷组(P<0.05),高负荷组SDANN、RMSSD低于中负荷组(P<0.05),中负荷组SDNN、LF、LF/HF低于低负荷组(P<0.05)。在学龄期患儿中高负荷组SDNN、PNN50、HF、LF、LF/HF均低于低负荷组(P<0.05),高负荷组SDNN、HF、LF均低于中负荷组(P<0.05),中负荷组LF、LF/HF均低于低负荷组(P<0.05)。3.VMC合并VPB患儿室早负荷量与HRV指标的相关性:婴幼儿期患儿早搏负荷量与SDNN、RMSSD、PNN50、LF、LF/HF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4、-0.336、-0.429、-0.352、-0.500,P<0.05);学龄前期患儿早搏负荷量与SDNN、LF、LF/HF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1、-0.254、-0.430,P<0.05);学龄期患儿早搏负荷量与SDNN、SDANN、RMSSD、PNN50、HF、LF、LF/HF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8、-0.260、-0.222、-0.249、-0.183、-0.547、-0.670,P<0.05)。4.VMC合并VPB患儿不同Lown分级组间HRV指标比较:婴幼儿期患儿中L3-L5组SDNN、RMSSD、PNN50值均低于L1-L2组(P<0.05);学龄前期患儿中L3-L5组SDNN、SDANN、RMSSD、PNN50、LF、LF/HF值均低于L1-L2组(P<0.05);学龄期患儿中L3-L5组RMSSD、PNN50、LF/HF值均低于L1-L2组(P<0.05)。结论1.VMC合并VPB患儿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以迷走神经功能受损为主,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失衡。2.VMC患儿随VPB负荷量及室早复杂程度增加,交感神经功能和迷走神经功能及其平衡紊乱加重。3.HRV指标可在临床中对VMC合并VPB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刘彩琼,高齐,孙景辉[7](2014)在《心率变异性分析在儿科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心率是一个非平稳信号,其变异性异常预示当前存在疾病或即将发生心脏疾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是一种可靠、无创、定量分析调节心脏节律的各种心理、生理因素的方法,可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的平衡性。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或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可致心率加快,相反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或副交感神经系统

刘彩琼[8](2013)在《841例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心率变异性改变特点,探讨心率变异性分析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方法VMC组: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并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ECG、DCG、Echo、X线、心肌酶等检查明确诊断为VMC的患儿841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9年制定的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均为急性期患儿,按儿童年龄分期分组,婴儿期(01岁)48例(男28例,女20例),幼儿期(≥13岁)104例(男64例,女40例),学龄前期(≥36岁)219例(男115例,女104例),学龄期(≥613岁)332例(男181例,女151例),青春期(≥1318岁)138例(男74例,女64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体检前未服用影响自主神经活动的药物并且无影响自主神经活动的病史,共509例,婴儿期31例(男17例,女14例),幼儿期61例(男37例,女24例),学龄前期129例(男67例,女62例),学龄期203例(男111例,女92例),青春期85例(男46例,女39例)。两组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着差异。选择指标如下:HRV时域指标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HRV频域指标包括TP、VLF、LF、HF、LF/HF。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年龄期对照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与对照组比较,VMC组各年龄期24小时最慢心率增快(p<0.01),最快心率减慢(p <0.01),平均心率婴儿期无统计学差异,幼儿期增快(p <0.05)、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增快(p <0.01),青春期减慢(p <0.05)。2. VMC组与对照组按年龄分期并按性别分层统计比较24hDCG时域指标值。与对照组比较,SDNN除青春期女性外,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SDANN在婴儿期女性、幼儿期、学龄前期男性、学龄期女性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rMSSD在婴儿期、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女性、学龄期及青春期男性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NN50在婴幼儿及学龄前期男性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3. VMC组与对照组按年龄分期并按性别分层统计比较24hDCG频域指标值。与对照组相比,TP在婴儿期、幼儿期男性、学龄前期、学龄期女性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VLF在婴儿期女性、幼儿期男性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LF在婴儿期、幼儿期男性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HF在婴儿期女性、学龄期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LF/HF在学龄前期男性及学龄期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按小儿年龄分期并按性别分层进行VMC儿童HRV分析,在国内未见报道。2. HRV降低在婴幼儿期最明显,学龄前期及学龄期亦有降低,青春期改变不明显。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李渝芬,陈新民,袁越,黄国英[9](2011)在《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座谈内容1.临床心电图监测技术近年有哪些新进展?2.常规体表心电图和Holter心电图各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各自应用的指证是什么?3.在什么情况下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何谓药物负荷心电图?4.心电图检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现存问题?5.为什么不能用成人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小儿心电图?儿科医生应如何看待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回报结论?小儿心电图有哪些年龄特点?6.怎样判定ST-T是否异常?能否仅依据ST-T改变就诊断心肌受累(心肌损害)?在儿科导致ST-T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7.如何评价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怎样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张乾忠教授: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心电图检测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心电监测设备不断更新,心电图检测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已经普及。普通体表心电图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之一。许多儿科病房和重症监护室都备有心电图机,临

李东义,刘君,杜作义,梁少兰[10](2010)在《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 ararrhythmia,VA)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5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和38例正常人的HRV时域指标,并根据是否有VA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分为VA组和非VA组,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组间HRV的比较,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HRV与VA的相关性。结果 VA组、非VA组和对照组的24小时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24h,SDNN)分别为(85.97±15.65)ms、(115±20.56)ms、(133.21±27.65)ms。VA组与非VA组和对照组比较HRV明显降低(p<0.01),非VA组与对照组比较HRV降低(p<0.05),与HRV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律失常与非心律失常优势比OR值为3.62。结论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HRV降低与VA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3)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率减速力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5)芩芪口服液的毒性研究及其对EMCV致小鼠心肌炎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文献综述
    1 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研究进展
        1.2 发病机制研究
        1.3 防治研究
        1.3.1 疫苗防治
        1.3.2 中药防治
    2 芩芪口服液中单味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2.1 黄芩研究现状
        2.2 黄芪研究现状
        2.3 丹参研究现状
        2.4 板蓝根研究现状
        2.5 连翘研究现状
前言
试验部分
    1 试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细胞株、病毒
        1.2 主要试剂与药物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试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芩芪口服液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2.2 芩芪口服液对大鼠长期毒性试验
        2.3 BHK-21 细胞的复苏、传代与冻存
        2.4 EMCV的扩增、收获
        2.5 EMCV的毒力测定
        2.6 EMCV 3D基因质粒的制备
        2.7 VMC动物模型制备
        2.8 芩芪口服液对VMC小鼠的影响
        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2 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3.3 EMCV毒力测定
        3.4 EMCV3D基因质粒的制备
        3.5 小鼠VMC模型评价
        3.6 芩芪口服液对VMC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4.1 芩芪口服液安全性评价
        4.2 EMCV感染小鼠模型的评价
        4.3 芩芪口服液对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Th17/Treg平衡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附件

(6)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早搏患儿心率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率变异性分析在儿科疾病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心率变异性分析在儿科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HRV分析常用方法及检测指标
2 HRV在儿科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8)841例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病毒性心肌炎概述
        2.1.1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
        2.1.2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
        2.1.3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2.2 儿童心率变异性研究
        2.2.1 心率变异性的产生原因
        2.2.2 心率变异性常用分析方法及检测指标
        2.2.3 心率变异性分析在儿童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心率
    4.2 HRV 时域指标
    4.3 HRV 频域指标
第5章 讨论
    5.1 HRV 的临床意义
    5.2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HRV 改变
        5.2.1 各年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变化
        5.2.2 各年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HRV 时域指标变化
        5.2.3 各年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HRV 频域指标变化
    5.3 HRV 临床应用的想法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心电图监测技术近年有哪些新进展?
2 常规体表心电图和Holter心电图各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各自应用的指证是什么?
3 在什么情况下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何谓药物负荷心电图?
4 心电图检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现存问题?
5 为什么不能用成人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小儿心电图?儿科医生应如何看待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回报结论?小儿心电图有哪些年龄特点?
6 怎样判定ST-T是否异常?能否仅依据ST-T改变就诊断心肌受累(心肌损害)?在儿科导致ST-T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7 如何评价几种常见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怎样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

(10)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2.2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四、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研究[D]. 李倩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5]芩芪口服液的毒性研究及其对EMCV致小鼠心肌炎的治疗作用[D]. 杨慧.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早搏患儿心率变异性研究[D]. 李彩歌. 郑州大学, 2019(07)
  • [7]心率变异性分析在儿科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 刘彩琼,高齐,孙景辉.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4(02)
  • [8]841例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D]. 刘彩琼. 吉林大学, 2013(09)
  • [9]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J].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李渝芬,陈新民,袁越,黄国英.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02)
  • [10]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J]. 李东义,刘君,杜作义,梁少兰. 现代医院, 2010(10)

标签:;  ;  ;  ;  ;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