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普通职教结合”课程模式的实验探索

农村初中“普通职教结合”课程模式的实验探索

一、农村初中“普职结合”课程模式的实验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涂梦雪[1](2021)在《乡村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开发研究》文中指出

廖敏[2](2021)在《相对贫困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学生隐性辍学问题研究 ——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瓦姑中学为例》文中提出

彭吉媚[3](2021)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韦芳[4](2021)在《STEAM项目学习在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正安县庙塘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教育现代化,STEAM作为一种融合了(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工程,Arts艺术和Mathematics数学)多门学科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备受国内学者关注,并致力于本土化的应用研究。目前研究者及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教育水平较高的一二线城市的研究所、教育机构与高校,而教育发展较为薄弱的乡镇、农村等学校,因地理条件、教育资源、教师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对STEAM教育的了解相对匮乏,导致STEAM教育的应用也受到了一定限制。项目学习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式,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为生物学教学有机融合STEAM教育搭设有利的“脚手架”。为了探索STEAM教育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加快其本土化与普及化,以期能在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摸索,本研究以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学为例,以贵州省正安县部分农村生物学教师及庙塘中学七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庙塘中学七(1)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开展了STEAM项目学习在农村初中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首先,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综述了STEAM教育和项目学习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实用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相关知识,提出STEAM项目学习在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其次,采用调查法,了解农村初中7名生物学教师“教”与198名学生“学”的情况,调查他们对STEAM教育的认识以及对于STEAM融入生物学的态度。再次,结合生物学课程标准和生物学教材,筛选出适合农村初中生物学的STEAM教学内容,将其以主题的形式设置。其后,将STEAM教育与生物学主题相关联构建教学模型,具体包括五部分,分别是明确主题、确定证据、计划教学、设计框架与反思过程,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实践。随后,开展本研究的教学评价和数据处理,评价包括实践过程中的实作评价和学业成绩上的纸笔测验。最后,总结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展望STEAM教育在农村初中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通过制定STEAM项目学习设计,并付诸于实际教学,学生的问题解决、合作参与、模型设计、过程反思等各方面的技能得以提升,与此同时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由此证明,STEAM项目学习在农村初中生物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的学科案例和结果可为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范例。在后续研究工作中,笔者将继续在农村学校探索STEAM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并扩大研究范围,以期得出更多STEAM教学案例、总结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李仪[5](2021)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有助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现,既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研究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进一步研究。为了解决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部分难题,本研究吸取国内外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建构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并在一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做了实证研究。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践结束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到结论:发现该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积极影响,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影响,并且学生和教师一致给予了这种教学模式充分的肯定。根据本研究展示的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笔者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反思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由于农村初中硬件设施不全、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的客观因素存在的原因,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的普及还有一段很艰难的路程。但前景依然是值得期待的,青年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如何高效地运行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王秀波[6](2020)在《和田地区基础教育中普职结合路径初探》文中指出当前和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尽如人意,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本双轨运行。为更好地实现学生升学和就业目标,解决当前困境,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等因素,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普职结合,采取"分流型"模式,构建普职结合课程体系,制定分流标准。政府要制定具体政策,增加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层次、多规格的普职结合新体系。最终实现升学和就业双重目标,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张晓凤[7](2019)在《H市中等职业学校普职融通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一直双轨并行,普通高中侧重升学教育,职业高中则侧重就业服务。作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普职双方亟需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普职融通政策经历了“普”向“职”的课程融通、综合高中试办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的深度融合三个阶段。普职融通的前期典型实践模式主要有校内课程渗透、校际合作和建立综合高中三种模式。H市普职融通项目的校本申报方案显示,在多元政策驱动背景和普职结对合作的基础上,普职融通课程研发进程有序,职业体验馆建设被提上日程。普职融通校本申报方案显示出建设目标多样化,建设内容丰富,其保障措施设计完善。参与普职融通项目的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分别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优良的办学传统。虽然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普职融通结对合作、课程融通开发和职业体验馆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尝试,但融通方式不够深化。拼盘式和叠加式课程仍然存在,体验项目与职业岗位的相关性较低,以致于难以通过职业体验培养专业的核心素养。传统观念、教育评价制度和教育资源配置等一系列因素对普职融通提出了挑战。如何精准定位普职融通内涵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成为破解普职融通的关键点。深入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价机制则是推进普职融通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强相应师资队伍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普职融通建设的时代要求。

李颖[8](2017)在《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历程中,走出旧观念的束缚,倾听时代的召唤,必然伴随足够强烈的愿望和压力,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就是这样一种追求的产物,肩负着时代变革的使命,聚焦国家、学校以及个体生命现象,无论在理论或现实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既有利于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依据,也有利于学校打破常规化课程教学的局限,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转变教师的育人观,提升专业能力,同时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行为,涵养健康心灵。但从现实发展来看,对校本课程体系概念的认识模糊、研究实践居多、理论不足、探讨不够深入、缺少管理和评价的研究等问题是制约校本课程体系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中,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和深入。研究选取W市S实验学校为调研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从现实考察和体系框架建构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以使校本课程体系建构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弥补先前研究的不足,形成一套新的有实际发展意义的做法。校本课程体系是指为体现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而对课程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进行排列组合的动态的、开放的和不断进化的系统,具有结构性、功能性、目的性和可控性的本质属性。生态主义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可以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S实验学校的实际调研数据显示,校本课程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弊病,例如课程活动范围局限、课程资源来源渠道有限、课程类型单一、课程质量低等,后期建设工作应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丰富校本课程类型、提高校本课程质量、重视对校本课程的管理等。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主要以“思源—助流—扬波”的指导思想,以“理”、“实”、“异”、“活”、“合”的建构原则,以体系建构的整合模式,以“校本课程体系研发小组建立—情景需求分析—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课程组织—课程的实施、评价与修订”为研发流程,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其形成完整体系。由于学识、能力、经验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后续研究将在“丰”、“修”、“验”、“拓”、“监”这五个方面予以深化。

张绍军[9](2016)在《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纪之交,面对信息与科技的挑战、教育与人才的竞争,世界主要教育发达国家都进入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我国也相继于1999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起了一场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以政府主导、专家引领、教师参与为特征,其具体做法是自上而下,整体推进,理念引导,实验探索,渐进铺开,取得了诸多理论与实践成果。然而,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并没有安全实现,课堂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没有转化为先进的课堂教学实践。基于此,本研究遵循文献检索、现状调查、理性省思、应然把握、实践策略的思路,对新世纪十余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审理,肯定成就,正视问题,探寻原因,进而从深化课改的角度分析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的动因与机理。接着,在分析课程改革主体及其行为之应然基础上,论述了“主体归位”和“行为到位”思想。最后,提出并论述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转向的理念和策略措施。全文共分七章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分别叙述并分析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内容等;界定了课程、课堂、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核心概念;分析了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第二、第三章。分别叙述分析了课题的研究设计与调查实施,和课程现状的分析与把握。第二章在分析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调查设计等进行了说明;交代了调查实施的基本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值呈现、统计分析和总结分析。第三章通过审视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促进先进教育理念传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制度,制定并颁行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文本,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等方面取得相当成就的同时,发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存在重课程轻课堂的严重问题,表现为: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重制度课程轻行为课程,重文本课程轻体验课程。对这些问题进行的归因分析,为我国新世纪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从课程到课堂的转向奠定了立论的基础。第三部分为第四、第五两章。在把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必然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论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体的地位及其行为。文章指出,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从课程到课堂的走向必然会发生。这是因为:其一,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工作;其二,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的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三,课程改革问题的最终解决在课堂。2011年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调整的基本导向亦指向课堂教学,这直接确立了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政策导向。文章深入分析论述了实现“从课程到课堂”转向的课程改革主体及其行为,提出了“主体归位”和“行为到位”观点。文章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不仅需要教学主体归位,更需要师生主体的行为到位:于教师主体而言,需要积极转换角色,提升课程意识,做好课程开发,增进课堂交往,,加强反思实践,实现专业发展;于学生主体而言,需要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从分数学习到能力学习、从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提出并论述了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之理念和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从课程到课堂走向应当确立的“三个本位”理念是:课堂本位、师生本位、教学本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的实践策略有:课程主体策略、课程文化策略、教师校本培训策略。具体包括: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浓郁学校文化,推进从课程到课堂转向;加强校本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结语,对本研究结果进行简要回顾,明确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从课程到课堂的重心转向,并指出实现这一转向,还需要对不同视域(社会性、生态学、伦理学等)下的课堂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师生作为课程资源等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研究。

王书越[10](2016)在《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性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构成了我国的主要职业教育职能体系,其和其他普通教育一样并肩同行,都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且相互之间紧密相关的力量。多种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形式相互作用下的我国的教育是完善且全面的,因此,多种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了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其和其他形式教育的有力衔接就成为了必然趋势和重要环节。因此,多种教育融会贯通,彼此促进的航向要求进入了大众视野,本文的中心命题就是探索山西省多种教育的衔接和沟通,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这二者的现状和衔接的有效实现途径是我们的核心论点。在综合多重研究结果后,本文采取了一系列从数据到观点以及形势的各种方法性对山西省普通教育形式和技能型教育形式的生源衔接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二者在山西省的现实发展中还存在教育缺乏体系化立法、行政手段欠缺,财政性投入比例较低,宣传不到位,师资资源匮乏等问题。随后,通过对德国、美国和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和数量的情况分析,提出山西省作为资源丰富的省会要借鉴此三个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中等职业教育成熟的立法和行政能力,充足的财政支持,国民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师资力量强劲等方面努力发展,吸收先进经验发展自身。最后,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提出了山西省应该由法律规定将中等职业教育归为学生必须接受的义务性教育;保证农村各项不同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持续增长;设立合理的办学体制和吸收强力的师资力量;建立多种不同发展方向的教育的多向交流途径和模式,从而实现各种教育的生源有力衔接,促进多种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农村初中“普职结合”课程模式的实验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初中“普职结合”课程模式的实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4)STEAM项目学习在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正安县庙塘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STEAM教育契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1.2 STEAM教育顺应生物学课程标准培养模式
        1.1.3 STEAM教学在农村学校开展的必要性强
        1.1.4 STEAM教育推动生物学教学的改革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STEAM教学的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目的
        1.3.5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2 核心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核心概念
        2.1.1 STEAM教育
        2.1.2 项目学习
        2.1.3 STEAM项目学习
        2.1.4 初中生物学STEAM项目学习
    2.2 教学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深度学习理论
        2.2.3 实用主义理论
        2.2.4 多元智能理论
    2.3 STEAM教学实践原则
        2.3.1 STEAM内容筛选原则
        2.3.2 STEAM教学设计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调查
    3.1 农村初中学生的调查研究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式
        3.1.4 调查内容
        3.1.5 结果与分析
    3.2 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研究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方式
        3.2.4 调查内容
        3.2.5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模型构建及教学案例
    4.1 建模流程
        4.1.1 第一阶段:明确主题——厘清头绪
        4.1.2 第二阶段:确定证据——形成评价
        4.1.3 第三阶段:计划教学——选择策略
        4.1.4 第四阶段:设计框架——构建体系
        4.1.5 第五阶段:反思过程——采取行动
    4.2 教学案例
        4.2.1 消化系统
        4.2.2 循环系统
        4.2.3 呼吸运动
        4.2.4 肾单位
    4.3 本章小结
5 教学实践成果分析
    5.1 实作评价结果分析
        5.1.1 小组互相评价结果分析
        5.1.2 学生自我评价结果分析
        5.1.3 教师观察评价结果分析
    5.2 纸笔测验结果分析
        5.2.1 知识前测结果分析
        5.2.2 知识后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建议
        6.2.3 研究展望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七年级学生生物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课堂小组合作指南
附录4:头脑风暴活动指南
附录5:自我评价量表
附录6:任务评价量表
附录7:学生反思报告
附录8:学生分组名单
附录9:测试题
致谢

(5)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
2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述
    2.1 混合式教学
    2.2 翻转课堂
    2.3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理论基础
    2.4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3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3.1 前期调查分析
    3.2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3.3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
    3.4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评价设计
4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4.1 实验的目的、对象和条件
    4.2 实验的设计
    4.3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验案例分析
    4.4 实验的结果和分析
5 提高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效果的策略
    5.1 针对学校的策略
    5.2 针对教师的策略
    5.3 针对学生的策略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初中学生翻转课堂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2:关于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3:前测试卷
    附录4:后测试卷
    附录5:成绩表
    附录6: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8:教学总体计划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和田地区基础教育中普职结合路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普职结合的实施原则
    1.1 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现状及发展需要
    1.2 因地制宜,建立多层次、多规格的普职结合新体系
2 普职结合模式选择
3 普职结合实施路径
    3.1 政府要制定具有可执行性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
    3.2 加大宣传力度,传播普职结合理念
    3.3 突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界限,区域统筹协调、资源共享
    3.4 制定分流标准,开拓多元化发展路径
    3.5 构建普职结合课程体系

(7)H市中等职业学校普职融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普职融通相关政策分析及前期典型实践
    2.1 普职融通政策分析
        2.1.1 “普”向“职”的课程融通阶段
        2.1.2 综合高中试办阶段
        2.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的深度融合阶段
    2.2 普职融通的前期典型实践
        2.2.1 校内课程渗透
        2.2.2 校际合作
        2.2.3 建立综合高中
第三章 H市普职融通项目的校本申报方案分析
    3.1 方案中的建设基础与背景分析
        3.1.1 强调普职融通结对合作基础
        3.1.2 重视普职课程融通研发有序推进
        3.1.3 强调将职业体验场馆建设提上日程
    3.2 方案中的建设目标与内容分析
        3.2.1 建设目标丰富多样
        3.2.2 建设内容强调结对合作、课程开发和场馆建设
    3.3 方案中的建设计划与措施分析
        3.3.1 项目建设计划分步进行
        3.3.2 普职融通建设保障措施的设计
第四章 H市普职融通实践调查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工具
    4.2 调查基本情况
        4.2.1 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良好
        4.2.2 普通高中办学传统优良
    4.3 调查发现的问题
        4.3.1 学校认识存在偏薄
        4.3.2 适应普职融通的评价制度缺乏
        4.3.3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4.3.4 融通课程拼凑叠加特点明显
        4.3.5 职业体验功能过于单一
第五章 深化普职融通的建议
    5.1 精准定位普职融通内涵,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5.2 深入推进教育制度改革,配套考核评价机制
    5.3 加强师资队伍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5.4 重视普职融通课程体系建设
    5.5 丰富职业体验馆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H市普职融通试点学校名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教育学学硕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8)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校本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1.2.2 国内校本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1.2.3 既有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可能的创新点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释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校本课程
        2.1.2 课程体系
        2.1.3 校本课程体系
    2.2 理论基础阐释
        2.2.1 生态主义理论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3 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现实考察
    3.1 S实验学校简介
    3.2 调查和访谈设计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访谈设计
    3.3 调查和访谈结果陈述
        3.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2 访谈情况分析
        3.3.3 问题与原因分析
4 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理性思考
    4.1 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依据
        4.1.1 国家教育发展纲要
        4.1.2 学校特色办学规划
        4.1.3 专家理论指导意见
    4.2 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价值
        4.2.1 有利于社区文化的发掘
        4.2.2 有利于学校的品牌塑造
        4.2.3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4.3 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原则
        4.3.1 求“理”原则
        4.3.2 求“实”原则
        4.3.3 求“异”原则
        4.3.4 求“活”原则
        4.3.5 求“合”原则
    4.4 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整合模式
        4.4.1 既有模式的要旨
        4.4.2 整合模式的推出
5 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探讨
    5.1. 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路径
        5.1.1 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拓展
        5.1.2 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
        5.1.3 学生社团活动的优化
    5.2 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
        5.2.1 校本课程体系研发小组建立
        5.2.2 情景需求分析
        5.2.3 目标确定
        5.2.4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5.2.5 课程组织
        5.2.6 课程的实施、评价与修订
    5.3 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注意事项
        5.3.1 注意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
        5.3.2 注意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实
        5.3.3 注意校本课程的生成特质
        5.3.4 注意校本课程的趣味活力
        5.3.5 注意对校本课程的管理控制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贡献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1 中文部分
    2.外文部分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调查设计
    第二节 研究实施及分析
        一、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
        三、分析与总结
第三章 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成就
        一、促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制度
        三、制定并颁行新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文本
        四、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
    第二节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课程轻课堂问题及其表现
        一、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
        二、重制度课程轻行为课程
        三、重文本课程轻体验课程
    第三节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课程轻课堂问题的归因
        一、“文本中心主义”的框囿
        二、“知识中心主义”的误导
        三、“考试中心主义”的桎梏
第四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之必然
    第一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工作
        一、课堂: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二、教学: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工作
    第二节 课堂教学是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保障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质量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节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标准调整的基本指向
        一、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新课程标准调整的重点
        二、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调整的基本导向
第五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之主体及行为分析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主体界说
        一、主体、课程主体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之主体地位分析
        一、教师主体地位分析
        二、学生主体地位分析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体的归位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主体之行为到位
        一、教师主体课堂行为到位
        二、学生主体课堂行为到位
第六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之实践策略
    第一节 确立“三个本位”理念,将课改落到实处
        一、课堂本位理念
        二、师生本位理念
        三、教学本位理念
    第二节 重视教师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一、鼓励教师自主成长
        二、呼唤教师课程意识
        三、维护教师课程权
    第三节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节 营建浓郁学校课程文化,推进从课程到课堂转向
        一、营建浓郁的学校课程文化
        二、凸显课堂教学文化
    第五节 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同伴互助
        二、专家引领
        三、“教学学术”路向
        四、他山之石——美国伊瑟·S.杰克逊小学三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10)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三、衔接性
        四、义务教育
        五、农村义务教育
        六、普职一体化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
        一、职业教育理论
        二、教育公平理论
        三、符应原则
        四、终身教育理论
        五、政府教育职能理论
第三章 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生源衔接的发展现状和约束因素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源衔接现状
        一、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现状
        二、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的生源现状
        三、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源衔接现状
    第二节 山西中职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生源衔接现状的约束因素
        一、缺乏立法支持及有效的行政实施能力
        二、政府财政性投入比例低
        三、宣传受传统思想干扰
        四、地区差异明显资源分配不均
第四章 世界发达国家普职一体化的先进经验
    第一节 普职教育一体化体制成熟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衔接性
    第三节 招生生源的衔接性
    第四节 普职衔接的观念盛行
第五章 推动山西省中职和农村义务教育生源衔接性的建议
    第一节 法律法规对中等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生源衔接的支持
    第二节 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持续增长
    第三节 设立合理的办学体制和吸收强力的师资力量
    第四节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的良好互动模式
    第五节 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农村初中“普职结合”课程模式的实验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开发研究[D]. 涂梦雪. 西南大学, 2021
  • [2]相对贫困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学生隐性辍学问题研究 ——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瓦姑中学为例[D]. 廖敏. 西南大学, 2021
  • [3]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D]. 彭吉媚.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4]STEAM项目学习在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正安县庙塘中学为例[D]. 韦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5]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仪. 安庆师范大学, 2021(12)
  • [6]和田地区基础教育中普职结合路径初探[J]. 王秀波.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0(10)
  • [7]H市中等职业学校普职融通改革研究[D]. 张晓凤.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8]S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个案研究[D]. 李颖. 武汉大学, 2017(06)
  • [9]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D]. 张绍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10]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性发展研究[D]. 王书越. 安徽财经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农村初中“普通职教结合”课程模式的实验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