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枕后枕横位100例临床分析

持续性枕后枕横位100例临床分析

一、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10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1](2017)在《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在枕后位、枕横位难产产妇中实行徒手旋转胎头术的临床效果,并且分析新生儿Apgar评分。方法 54例枕后位、枕横位难产产妇依据入院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27例。参照组产妇实行常规干预,实验组产妇实行徒手旋转胎头术,对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13.21±2.21)分、自然分娩率96.30%(26/27)、产伤率7.41%(2/27),均优于参照组的(7.35±2.34)分、74.07%(20/27)、29.63%(8/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徒手旋转胎头术应用在枕后位和枕横位难产产妇中具有显着效果,可以降低产妇损伤,提升自然分娩率,改善对新生儿的影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研究。

何秀玲,梁燕霞,罗曼云,邹文霞[2](2016)在《侧卧位分娩姿势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侧卧位分娩姿势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的100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单胎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第二产程采取侧卧位进行分娩,对照组采取常规仰卧截石位。比较两组的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率,胎方位的矫正情况、新生儿窒息率以及产妇对分娩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间为(46.52±11.56)h,显着短于对照组的(62.33±14.5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从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转至正常胎位所占的比例为86.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为88.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会阴侧切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及会阴裂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对分娩效果的总满意度为98.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侧卧位能有效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初产妇的胎方位,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会阴侧切率,提高产妇对分娩方式的满意度,临床效果显着。

孟桂茹[3](2014)在《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5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原因、分娩方式、产程进展及围生儿预后。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50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原因、分娩方式、产程进展及围生儿预后。结果 50例孕妇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发生原因:骨盆异常19例(38%),胎头俯屈不良9例(18%),子宫收缩乏力10例(20%),头盆不称12例(24%);分娩方式:持续性枕横位自然分娩6例(21.4%),阴道助产6例(21.4%),剖宫产16例(57.1%);持续性枕后位自然分娩5例(22.7%),阴道助产5例(22.7%),剖宫产12例(54.5%);产程异常情况:持续性枕横位潜伏期延长6例,宫颈扩张延缓5例,停滞8例,先露下降延缓4例,停滞11例,滞产8例;持续性枕后位潜伏期延长5例,宫颈扩张延缓4例,停滞8例,先露下降延缓4例,停滞01例,滞产3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持续性枕横位分别为(10.28±0.5)h,(1.7±0.78)h,(13.2±3.3)h;持续性枕后位分别为(9.98±2.3)h,(1.8±0.4)h,(15.4±3.5)h;围生儿结局:持续性枕横位发生胎儿宫内窘迫12例(42.9%),新生儿窒息3例(10.7%),新生儿产伤2例(7.1%);持续性枕后位发生胎儿宫内窘迫7例(31.8%),新生儿窒息3例(13.6%),新生儿产伤2例(9.1%)。结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有多种分娩方式,通过适当干预,部分可自然分娩,有些亦应行人工助产或剖宫产结束分娩。

王锋[4](2014)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的产程特点及预后》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的产程特点及预后。方法于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中选取持续性枕横位产妇126例,枕后位产妇103例,枕前位产妇125例,比较三组产妇产程各期时间、异常产程以及母婴并发症(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羊水粪染Ⅱ°以上、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结果除第三产程外,枕横位组和枕后位组产妇产程各期时间均明显长于枕前位组(P<0.05或P<0.01);枕横位组产妇活跃期停滞,枕后位组产妇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P<0.05或P<0.01);枕横位组、枕后位组产妇产后出血、羊水粪染、新生儿Apgar低分以及枕后位组产妇阴道损伤的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P<0.05或P<0.01)。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产程延长,母婴并发症发生率高,应重视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

葛志红[5](2014)在《产程中纠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定义及诊断,对通过变换母体的不同体位以及采用手法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意义、适应证、时机、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综述。

姚小芹[6](2013)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产程的观察及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容易导致生产时宫缩乏力,损伤软产道,延长产程,严重影响围生期母婴健康和安全。产程中若发现活跃期延缓,应辅以其他手段确定是否是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所致。确诊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或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异常胎位,降低难产的发生率。

王陶然,张敏[7](2013)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病例的产程特点及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持续性枕横位和51例持续性枕后位病例的各阶段产程时间、异常产程及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羊水粪染(Ⅱ°以上)、新生儿Apgar评分(5min评分≤7分)等情况,并与同期100例枕前位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异常产程发生率、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羊水粪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对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减少母儿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刘新美,刘新领,党赛利[8](2012)在《调整宫缩下屈髋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65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调整宫缩下屈髋手转胎头在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165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在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65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在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后经阴道自然分娩126例,胎吸助产11例,成功率为83%;经上述处理无效,剖宫产28例,占17%。所有新生儿均无死亡,产妇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通过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能有效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对胎儿损伤小,降低剖宫产率,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宋平[9](2012)在《产妇不同胎位对产程及围生儿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产妇不同胎位的临床特点、产程及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孕产妇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枕前位分娩的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异常情况及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结果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骨盆异常、宫缩乏力发生率比枕前位高(P<0.05~P<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明显长于枕前位(P<0.05),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P<0.05),胎儿窘迫、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均明显多于枕前位(P<0.05)。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促使产程时间延长、宫缩乏力。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处理,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影响围生儿预后,增加手术产率。

刘彩平[10](2012)在《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 枕横位182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在头位难产中的发生比例最高,正确处理第一产程活跃期的枕后位、枕横位,有助于改善母婴预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2例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临床资料,探讨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临床特点,以及产程中如何积极地进行徒手旋转使其尽可能地经阴道分娩,变难产为顺产,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二、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10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10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侧卧位分娩姿势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的比较
    2.2 两组产妇胎方位矫正情况、分娩方式的比较
    2.3 两组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侧切率、会阴损伤情况、新生儿窒息率的比较
    2.4 两组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4)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的产程特点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产妇产程各期平均时间比较
    2.2 三组产妇产程异常情况比较
    2.3 三组产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5)产程中纠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持续性枕后位 (POPP) 、持续性枕横位 (POTP) 的定义及诊断
2 枕后位、枕横位的处理
    2.1 变换母体的体位进行纠正
        2.1.1 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侧俯卧位
        2.1.2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对侧侧俯卧位
        2.1.3 产妇采取坐位、蹲位或膝胸卧位
        2.1.4 应用分娩球纠正
    2.2 医护人员手法旋转胎头进行纠正
        2.2.1 徒手旋转的意义
        2.2.2 徒手旋转的适应证
        2.2.3徒手旋转的时机
        2.2.4 徒手旋转的方法
        2.2.5 徒手旋转时的注意事项
3 小结

(6)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产程的观察及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发生原因
2 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产程观察及诊断
    2.1 产程观察
    2.2 产程中诊断要点
3 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处置研究
    3.1 基本处置
    3.2 手法旋转胎头至顺利分娩
4 小结

(7)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病例的产程特点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处理方法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产程各期平均时限比较
    二、枕横位、枕后位和枕前位组产程异常情况比较
    三、母儿并发症比较
讨论

(8)调整宫缩下屈髋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6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处理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对产程及产妇的影响
    3.2 调整宫缩和屈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3.3 适时手转胎头是提高阴道分娩率的关键
    3.4 应注意的事项

(10)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 枕横位18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182例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方式及发生原因:
    2.2 120例阴道分娩中有82例表现为产程异常:
    2.3 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对母儿的影响:
3 讨论
    3.1 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识别与诊断:
    3.2 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临床特点及处理:
    3.3 徒手旋转胎头在处理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中的临床意义:
    3.4 尽可能避免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

四、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10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分析[J]. 李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05)
  • [2]侧卧位分娩姿势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J]. 何秀玲,梁燕霞,罗曼云,邹文霞. 中国当代医药, 2016(17)
  • [3]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50例临床分析[J]. 孟桂茹.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2)
  • [4]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的产程特点及预后[J]. 王锋.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07)
  • [5]产程中纠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的相关研究[J]. 葛志红. 全科护理, 2014(08)
  • [6]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产程的观察及处置研究[J]. 姚小芹.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1)
  • [7]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病例的产程特点及影响[J]. 王陶然,张敏.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3(03)
  • [8]调整宫缩下屈髋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65例分析[J]. 刘新美,刘新领,党赛利. 中国医药导报, 2012(22)
  • [9]产妇不同胎位对产程及围生儿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宋平. 中国医学工程, 2012(01)
  • [10]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 枕横位182例临床分析[J]. 刘彩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01)

标签:;  ;  ;  ;  ;  

持续性枕后枕横位10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