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ATM交换结构分析及交换机设计分类

典型ATM交换结构分析及交换机设计分类

一、典型ATM交换结构分析与交换机设计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杜子凯[1](2012)在《卫星交换系统交换型虚连接(SVC)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TM是一种能够适配多种业务的分组技术,具有高速、保证服务质量的优点。卫星上采用ATM技术,可以使得卫星进行多波束快速交换,方便多个地面站之间的可靠通信,从而构成天地一体化的无线通信网络。卫星ATM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业务类型的统计复用。由于不同业务类型具有不同的参数和服务质量(QoS)要求,这就需要卫星ATM系统能够提供相应的机制以便提高资源利用率并能确保不同业务类型的QoS,信令就是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机制。本文首先对ATM信令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其次,针对卫星信道长时延等特点,对卫星信令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卫星环境下的卫星ATM信令模型,进而详细设计了卫星单播/多播信令协议。本文还对卫星QoS保证技术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拥塞控制和连接允许控制。最后,通过搭建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半物理仿真验证平台对所提出的信令模型、卫星系统信令协议以及本文确定的开环拥塞控制和连接允许控制算法进行硬件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模型、协议的正确性及可行性。通过对卫星信令技术的研究,得到了一种适用于卫星环境下的单播/多播信令协议。为我国开展新一代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工程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苗正[2](2011)在《一种基于FPGA的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ATM交换系统是某通信交换网络项目的核心。目前在通信网中所采用的交换方式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及IP交换。本文首先分析了上述四种交换技术的特点,并结合项目要求,给出了本文所采用的交换技术体制:ATM交换。然后对不同类型的交换结构和缓存策略进行了分类和对比。虽然Crossbar交换结构相对于其它交换结构而言,耗费较多的资源;但其输入缓冲无阻塞交换结构中存储器和交换结构速率与端口线速相等,非常适用于高速和大容量交换系统,近年来许多高速交换机和路由器均倾向于采用输入缓冲无阻塞的Crossbar交换结构来实现。况且,Crossbar交换结构简单,容易硬件实现。虚拟输出排队策略通过在每个输入端口放置N个FIFO缓冲队列,每个FIFO存放着指向N个不同输出端口的信元,完全消除了队头阻塞。因此,本文选择基于虚拟输出队列策略的Crossbar空分交换结构。在对交换系统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交换结构、缓存策略和调度算法分别进行了研究之后,根据项目的要求,最终确定了基于VOQ缓存策略、Crossbar空分结构和iDRM调度算法的高速交换结构模型。然后,对交换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并通过硬件描述语言(VHDL),利用FPGA实现了8 8端口、交换容量为1.2Gbps交换结构。该设计不仅成功地突破交换系统的三大核心技术: VOQ缓存、iDRM调度算法和Crossbar交换结构;而且对于改变交换机的核心器件普遍依赖于进口国外ASIC套片的现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勇[3](2010)在《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方法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网中的关键设备,而基站体系结构决定基站的系统级构建方式和整体运行机制,是基站系统设计从理论到工程的关键环节,受无线通信理论、无线网络架构、设备商设计制造、运营商建设运维等多方面需求因素的影响,也对基站的性能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随着3G移动通信全面商用,开始向LTE、IMT-A等标准演进,未来移动通信基站的研发即将开始。然而,作者在承担多个国家863项目,为各种未来移动通信先进技术研究提供试验基站和试验系统时发现,已有的2G、3G基站体系结构存在问题,不能满足4G系统需求,迫切需要研究能支持未来移动通信的新型基站体系结构。但是,经过调研、检索发现,虽然业界已经实际设计实现了大量基站,但还缺乏对基站体系结构的系统研究,甚至“基站体系结构”的概念都缺乏明确定义,难以指导新型基站的设计实践。所以,本文首先定义了“基站体系结构”的概念及相关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然后系统研究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面向工程实践需要,建立了基站体系结构的定性理论。然后用以指导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从而构造出多个面向未来移动通信的移动通信基站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概述为:基站体系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即通过研究基站体系结构四要素:无线计算任务、算法、计算资源、互连与传输间的系统级相互关系,研究基站的系统级构建方式和整体运行机制。基站的本质是并发多无线信号流的计算处理设备。基站采用并行处理方式解决单体计算资源能力有限与系统级计算任务需求间的矛盾,完成系统级计算任务。并行处理设计的核心是系统级计算任务的时间空间分解与解耦,依据是算法链路、数据处理协议和单体计算资源的能力粒度。计算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随用户在多小区的空间分布和标准间的分布等因素动态变化,采用动态可重配置计算资源,以资源池的方式组织,采用统计复用的方式统一管理、分配和调度计算资源,可以更有效地适应基站内及基站间系统级计算任务的动态变化,提高计算资源使用效率。基站中的互连机制连接所有的计算资源和接口资源,传输代表计算任务和计算结果的信号或数据,是构造基站系统并使整体协调运行的关键要素。改进的交换式互连网络和分组数据传输机制可以解决现有基站体系结构的问题,满足未来基站系统在MIMO、分布式天线/网络、并行处理、动态可重配置、计算任务分配与计算资源动态调度等多方面的需要。作为基站体系结构理论的实证性应用,本文根据对IMT-Advanced、LTE等未来移动通信标准的需求分析,提出了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并应用于863 B3G-TDD、863 Gbps等移动通信试验系统,所完成的各基站系统均在实际无线环境或外场试验网成功运行。作为系统研究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在于:1.首次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基站体系结构理论、方法体系并应用于工程实践验证;2.根据未来无线资源分配的特点,提出新的基站计算资源分配调度算法和基站间资源调度的思想,具有更高的计算资源使用效率和用户容量;提出了新的基站互连网络及数据传输机制BSIN,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移动基站中MIMO、分布式天线、分布式网络等技术的需要;3.提出面向未来移动通信标准的新型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4.应用所提出的基站体系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实现了面向LTE的“863”B3G-TDD基站和终端系统,成功构建出国内首个基于分布式无线网络、具有4G移动通信基本特征的多小区多基站移动通信网络,在移动条件下实现了高速多媒体移动通信,传输速率达100Mbps。5.应用所提出的基站体系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实现了面向IMT-Advanced的"863" Gbps无线传输技术试验基站,首次在国内实现了Gbps量级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试验,实现了数十路高清视频图像的实时并行传输,有效支持了中国LTE-A、IMT-A技术与标准的研发。本文立足于4G移动通信前沿科研和工程实践的问题与需求,面向LTE、IMT-A等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对基站系统进行理论研究,提出了完整的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及设计方法,填补了移动通信理论和基站系统工程实践之间的空白,不仅可以应用于已有基站系统的分析研究,也对新基站系统的设计实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移动通信产业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

刘恺[4](2010)在《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机的FPGA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综合性能优势明显的ATM技术曾在通信网中获得广泛应用,现今仍应用于空间通信和无线网等特殊领域。依托于《10Gbps大容量ATM交换原型样机》项目,论文重点研究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机的设计方案和AAL5协议接收方向功能的FPGA实现。该AAL5的FPGA实现方案与现有的实现方案相比,具有较高数据处理速率,且通过FPGA可实现较强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在简述ATM基本理论、交换结构以及AAL5协议原理的基础上,论文研究了基于FPGA实现的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样机的总体设计方案,阐述了信元预处理、信元交换和AAL5等主要模块的具体功能。重点研究的AAL5接收方向FPGA设计和实现的模块包括内部信道号ICN映射、信元分类处理、接收位宽变换、缓存写入控制、信元重组处理、CRC处理和PoS L3接口控制等;完成了上述模块的功能分析、VHDL编程和仿真验证,以及整个AAL5接收方向处理的仿真验证。论文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研究交换模块的功能增强与改进,探讨了原理样机的测试过程、测试方法、测试结果以及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测试结果表明样机达到了设计要求,论文为研制基于FPGA实现的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机建立了技术基础。

薛腾[5](2010)在《空间信息网络星上交换调度机制和无线带宽分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卫星通信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卫星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网络得到了各国和地区的重视,卫星设备作为其中的核心实体经历了从“透明弯管式”到具有星上处理和星上交换技术两个重要阶段。星上设备受宇航级器件有效载荷、功耗、体积等因素的限制,存储容量有限且难以扩展,构建大容量的高速交换模块存在很大难度,在星上交换体制、交换网络、调度算法的性能和无线资源管理方面均存在许多的技术难点。本文基于ATM交换体制,选择内部无阻塞的Crossbar交换结构,针对此结构提出适合星上交换的串行轮询调度算法En-ISP,该算法在兼顾每个端口公平性的基础上串行轮询各个输入端口,优先仲裁收到请求少的输出端口,按照RoundRobin方式选择目的输出端口,每次成功匹配后更新轮询指针,增加了输入输出端口匹配的概率,并通过OPNET软件仿真与两种同类算法ISP和iSLIP在平均时延、带宽利用率和传输误码率方面进行比较,该算法具有更低的时延和传输误码率以及更高的带宽利用率且不增加复杂度。在研究星上无线资源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军事应用的战场指挥网络中通信终端可控、网络节点动态有效、安全等级高等特殊需求,提出了适合战场指挥网络的星上无线带宽自适应算法,该算法按照优先级为各通信节点预先分配带宽,无线资源管理器通过信号侦听判断节点的动态有效性,收回失效节点带宽并重新分配给新加入节点,通过软件对不同业务类型带宽分配成功概率进行仿真分析,鉴于实际战场指挥网络中实时业务占总业务比例较大,算法适用于该网络的星上无线带宽分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星载ATM交换机原型系统。最后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朱成伟[6](2009)在《大容量ATM交换机服务质量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文中认为ATM交换机的服务质量(QoS)是保证ATM网络性能的关键之一。本文结合项目“星上10Gbps大容量交换原型样机”,重点研究了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QoS控制策略及性能仿真与评估。论文简要介绍ATM交换技术原理、交换结构功能和几种常见的交换结构以及QoS相关概念,综述了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QoS控制策略,主要包括缓存管理策略、信元丢弃策略、信元调度策略和拥塞控制策略等。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基于轮询的信元调度算法,并提出了新型信元调度方案。利用OPNET仿真软件建立了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仿真模型,完成了性能仿真软件的设计,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最后重点测试了不同的调度策略对共享缓存ATM交换机性能的影响,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到适合于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优化调度策略。论文工作为保证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QoS提供了良好基础。

陈海红[7](2009)在《大容量ATM交换机的交换模块的FPGA实现》文中认为ATM技术采用定长短分组实现异步时分复用和高速硬件交换,具有能保证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和优良的流量控制等诸多优点,在空间交换和其它专网中优势明显。因此,为了我国掌握通信网设备的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非常有必要开展基于FPGA的ATM交换实现的研究。本文结合“星上10Gbps大容量交换原型样机”项目,综述ATM交换结构及其缓存结构若干问题,探讨了FPGA设计技巧、静态时序分析的作用和原理,归纳了从不同层面提升FPGA设计性能的方法等。在课题组研究论证的总体方案基础上,本文采用VHDL语言编程,重点研究了ATM交换原理样机交换模块中信元收发、总线位宽变换、信元写入与读出调度、信元优先级和流控等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并完成所有模块的软件设计与仿真、样机硬件的测试,验证了交换模块的正确性。最后提出下一步待开展的研究工作。论文所做工作为研制我国的ATM交换芯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蔡兵[8](2008)在《大容量ATM交换机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TM交换技术融合了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优点,在带宽统计复用、高速分组交换和保证不同业务的QoS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ATM交换机是ATM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项目“星上10Gbps大容量交换原型样机”,重点研究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控制策略和仿真性能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该原型样机的高效缓存策略。论文在简述了ATM交换机的交换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控制策略,包括缓存管理策略、选路控制策略、组播实现机制和拥塞控制策略等。利用OPNET仿真工具建立了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仿真模型,完成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并对其进行了性能评估。仿真工作着重研究不同控制策略对ATM交换机性能的影响情况。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到适合该原型样机的优化缓存策略。论文工作为选择合适、简单和高效的控制策略,以及交换机的参数优化设置,实现具有共享缓存ATM交换机提供重要参考。

李达维[9](2006)在《星载ATM交换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致力于建设一个融空间和地面宽带通信于一体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体系。新一代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共同特点之一是采用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把通信路由功能从地面设备转移到空间卫星上,从而使卫星系统的容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满足了用户多种业务通信的需求。本文针对新一代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关键技术——星载交换技术展开具体研究。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研发现状、发展趋势以及ATM交换技术的基础之上,对适合星上实现的交换关键技术及其调度算法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了适合星上实现的交换技术:针对卫星环境的特殊性,对ATM交换、IP交换、MPLS交换三种交换方式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采用了相对高效ATM的交换方式,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研究并设计了星载ATM交换信元格式:针对卫星信道的特殊性(如高误码率等),以及卫星通信的广播、组播要求,对原始ATM信元格式进行纠错编码设计和其它扩展调整,使之满足卫星通信的要求;3.研究并设计了星载ATM交换结构:考虑到非阻塞特性及星上交换的广播、组播要求,从Crossbar、共享存储、共享总线三种交换单元中,采用了易于控制的Crossbar交换单元的方式。进一步研究了交换矩阵:在对典型多路径ATM交换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内部阻塞、队头阻塞的存在和输入端满足无阻塞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实现代价上的考虑,设计了一种具有强可扩展性、低阻塞率、低成本的Clos网络;4.研究了星载ATM交换网络调度算法:对Clos网络的经典调度算法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比较,针对星上的特殊环境特点,侧重分析研究了吞吐率高、实现简单的CRRD算法;5.最后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星载ATM交换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从系统设计概述、交换模块的设计和实现三个方面加以了具体描述说明。

陈永光[10](2000)在《典型ATM交换结构分析与交换机设计分类》文中研究指明 目前的通信网正逐步向宽带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了传送高清晰度电视(HDTV)图像及高速数据,要求通信网高速宽带化。高速宽带通信与现有的电话及数据通信相比,应具有极宽的通信频带(几十Mbps以上)。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未来通信业务的不确定性。因此,人们致力于研究新的通信方式以适应上述情况,其中,ATM可能是实现宽带ISDN的最佳方式,可以满

二、典型ATM交换结构分析与交换机设计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典型ATM交换结构分析与交换机设计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交换系统交换型虚连接(SVC)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工作
第二章 ATM交换信令概述
    2.1 概述
    2.2 ATM交换原理
        2.2.1 固定长度分组
        2.2.2 虚连接
        2.2.3 ATM业务分类
        2.2.4 ATM协议参考模型
        2.2.5 ATM信令协议技术
        2.2.6 信令协议的体系结构
        2.2.7 Q.2931功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卫星交换系统信令模型
    3.1 概述
    3.2 卫星环境中的ATM交换技术
    3.3 卫星ATM信令模型实现的关键问题
        3.3.1 CC层接口设计
        3.3.2 CC层的功能
        3.3.3 卫星ATM系统协议栈
    3.4 卫星Q.2931-S设计
    3.5 卫星Q.2971-S设计
        3.5.1 ATM主叫终端和ATM被叫终端之间成功建立多播SVC连接
        3.5.2 申请加入多播
        3.5.3 拆除多播
        3.5.4 拆除SVC连接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宽带卫星通信系统QoS保证技术
    4.1 概述
    4.2 业务模型及QoS参数
    4.3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拥塞控制技术
        4.3.1 开环拥塞控制算法
        4.3.2 开环拥塞控制算法分析
        4.3.3 星上ATM交换机拥塞控制的丢弃策略
        4.3.4 卫星分组交换QoS请求方式
    4.4 连接允许控制
        4.4.1 连接允许控制
        4.4.2 卫星ATM交换系统连接允许控制机制与地面交换系统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差异
        4.4.3 卫星ATM交换系统连接允许控制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多媒体业务仿真验证平台搭建
    5.1 概述
    5.2 系统组成及功能
    5.3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交换型虚连接建立/维护/拆除
        5.3.1 终端—信关站建链
        5.3.2 终端—信关站拆链
    5.4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SVC连接业务演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2)一种基于FPGA的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交换技术研究
    2.1 交换技术体制
        2.1.1 电路交换
        2.1.2 分组交换
        2.1.3 ATM 交换
        2.1.4 IP 交换
    2.2 ATM 协议层次结构
    2.3 交换结构
        2.3.1 时分交换结构
        2.3.2 空分交换结构
    2.4 交换结构的缓存策略
        2.4.1 输出缓存
        2.4.2 输入缓存
    2.5 交换结构和缓存策略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TM 交换系统的设计
    3.1 交换系统概述
    3.2 交换单元
        3.2.1 交换模块
        3.2.2 外部接口时序关系
    3.3 传输管理单元
        3.3.1 路由处理及VOQ 处理模块概述
        3.3.2 路由处理及VOQ 处理模块缓冲模式
        3.3.3 路由处理及VOQ 处理模块功能划分
    3.4 MMSP 模块
    3.5 MCU 接口以及其他辅助电路
    3.6 QOS 保证及拥塞处理策略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TM 交换系统的实现
    4.1 交换系统概述
    4.2 交换系统硬件实现平台
        4.2.1 交换系统母板
        4.2.2 STM-1 接口板
        4.2.3 CPU 接口板
    4.3 交换系统信元格式
    4.4 交换结构的FPGA 实现
        4.4.1 设计工具介绍
        4.4.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4.4.3 VOQ 模块的FPGA 实现
        4.4.4 iDRM 调度模块的FPGA 实现
        4.4.5 Crossbar 交换结构的FPGA 实现
    4.5 交换系统的测试
        4.5.1 交换功能测试
        4.5.2 组播功能测试
        4.5.3 优先级功能测试
        4.5.4 性能指标的测试
    4.6 系统研究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方法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基站
    1.2 基本概念、关系与定义
    1.3 基站体系结构研究的产业背景
    1.4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说明
    1.6 论文内容与篇章结构
    1.7 小结
第2章 基站体系结构综述
    2.1 基站体系结构发展的动力和势力
    2.2 影响基站体系结构的需求因素
    2.3 基站体系结构的限定因素
    2.4 基站体系结构发展综述
    2.5 影响基站体系结构的重要系统级基站技术
    2.6 基站体系结构发展状况的总结与结论
    2.7 小结
第3章 基站中的系统级计算
    3.1 基站的功能、本质与系统级计算问题
    3.2 基站中的系统级计算综述
    3.3 基站中的系统级计算任务
    3.4 基站中的计算处理算法
    3.5 基站中的计算处理资源
    3.6 基站中的系统级计算问题的分析
    3.7 基站中系统级计算问题的解决实现方法
    3.8 小结
第4章 基站计算资源的管理与动态调度
    4.1 基站中的动态系统级计算问题
    4.2 基站动态系统级计算技术的综述
    4.3 解决基站中动态系统级计算问题的思路
    4.4 算法到计算资源的配置管理
    4.5 计算任务的动态适配
    4.6 基站中计算资源的动态调度
    4.7 基站间计算资源的动态调度
    4.8 基站计算资源的统一调度
    4.9 计算资源统一组织、管理与使用的实现
    4.10 小结
第5章 基站中的互连与数据传输
    5.1 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中的互连与数据传输需求
    5.2 基站中的互连与数据传输技术综述
    5.3 基站中硬件资源的互连特性
    5.4 基站中数据流的传输特性
    5.5 基站中的互连技术
    5.6 基站中的数据传输
    5.7 基站中的系统级互连与整体互连构造设计
    5.8 基站中的时钟网络
    5.9 小结
第6章 基站系统的动态运行机制
    6.1 基站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
    6.2 基站系统中内在和外在的时间特性与要求
    6.3 基站系统的有序协调运行
    6.4 基站的系统时序
    6.5 基站系统时序的设计与实现
    6.6 小结
第7章 基站体系结构理论与方法
    7.1 基站体系结构理论内容概要
    7.2 基站体系结构的理论体系
    7.3 基站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
    7.4 基站体系结构的分析、比较与评价
    7.5 小结
第8章 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
    8.1 未来移动通信对基站系统的需求
    8.2 静态及动态系统级计算处理设计
    8.3 互连、传输设计与基站互连网络(BSIN)
    8.4 基于BSIN的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FMBSA
    8.5 FMBSA的特点以及与现有基站体系结构的比较
    8.6 小结
第9章 FUTURE B3G-TDD基站系统
    9.1 系统概述
    9.2 基站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
    9.3 基站体系结构的硬件总体实现
    9.4 B3G-TDD基站体系结构的板级实现
    9.5 基站系统实现结果与实际运行情况
    9.6 总结与结论
    9.7 小结
第10章 GBPS无线通信原型基站系统
    10.1 背景与系统概述
    10.2 GBPS基站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
    10.3 GBPS基站的硬件总体设计
    10.4 GBPS基站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10.5 GBPS试验系统的实现与实际运行情况
    10.6 总结与结论
    10.7 小结
第11章 结论与讨论
    11.1 总结与结论
    11.2 讨论、未来工作与展望
    11.3 论文成果的创新性、贡献或价值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致谢
附: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奖励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工作

(4)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机的FPGA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TM交换及其发展现状
    1.2 ATM适配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ATM基本理论及AAL5原理
    2.1 ATM信元结构
    2.2 ATM技术特点
    2.3 ATM交换结构
        2.3.1 ATM交换结构的基本功能
        2.3.2 ATM交换结构的分类
        2.3.3 基于共享缓存的交换结构
    2.4 AAL5原理
        2.4.1 AAL协议简介
        2.4.2 AAL5协议
第三章 具有AAL5功能的ATM交换机方案设计
    3.1 具有AAL5功能的ATM交换机总体设计
    3.2 信元预处理模块设计
        3.2.1 信元接收方向处理流程
        3.2.2 信元发送方向处理流程
        3.2.3 信元预处理模块微处理器接口
    3.3 交换模块设计
        3.3.1 交换模块的总体框图
        3.3.2 信元写入控制
        3.3.3 信元读出控制
        3.3.4 流量控制
    3.4 AAL5模块设计
        3.4.1 AAL5发送模块设计
        3.4.2 AAL5接收模块设计
第四章 AAL5接收模块的FPGA设计与实现
    4.1 AAL5接收模块设计
        4.1.1 AAL5接收模块组成及其功能
        4.1.2 AAL5接收模块存储器结构介绍
    4.2 主要模块的PGA设计与实现
        4.2.1 ICN映射模块
        4.2.2 信元分类处理模块
        4.2.3 接收位宽变换模块
        4.2.4 缓存写入控制模块
        4.2.5 信元重组处理模块
        4.2.6 CRC处理模块
        4.2.7 PoS L3接口控制模块
    4.3 AAL5接收模块整体仿真验证
第五章 交换模块的改进及原理样机调测试
    5.1 交换模块的功能增强与改进
        5.1.1 微处理器接口
        5.1.2 信头处理模块的改进
        5.1.3 中央缓存读出模块的改进
    5.2 原理样机测试方案及结果
        5.2.1 VP/VC交换测试及结果
        5.2.2 广播信元与单播信元混合测试及结果
        5.2.3 业务优先级测试及结果
    5.3 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空间信息网络星上交换调度机制和无线带宽分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空间信息网络
        1.1.2 空间信息网络星上交换技术
        1.1.3 空间环境对星上交换的影响
    1.2 课题的主要工作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及贡献
    1.3 论文组织结构
    1.4 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空间信息网络与星上交换
        2.1.1 天基综合信息网与空间信息网络
        2.1.2 星上处理和星上交换
    2.2 基于星上处理的无线资源管理
        2.2.1 星上交换的无线资源
        2.2.2 基于星上处理的无线带宽分配
    2.3 星上交换相关技术
        2.3.1 地面网络交换技术
        2.3.2 星上交换技术相关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星上交换调度算法En-ISP
    3.1 星上交换系统调度算法
        3.1.1 交换网络调度问题
        3.1.2 交换系统中交换结构调度算法比较与研究
    3.2 一种适合星载交换机的En-ISP算法
        3.2.1 串行轮询调度算法En-ISP
        3.2.2 En-ISP算法的性能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星上无线带宽自适应算法
    4.1 卫星无线带宽分配
    4.2 星上交换带宽分配相关研究
    4.3 星上无线带宽自适应算法
    4.4 小结
第五章 星载交换机原型系统设计
    5.1 整体结构
    5.2 星载交换机功能模块设计
    5.3 星上处理和星上交换工作流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大容量ATM交换机服务质量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ATM交换原理
    2.1 ATM交换的概述
    2.2 ATM交换结构
        2.2.1 ATM交换结构的功能与分类
        2.2.2 几种常见的ATM交换结构
    2.3 ATM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3.1 ATM技术的发展现状
        2.3.2 ATM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ATM交换机的服务质量控制策略
    3.1 服务质量(QOS)的概述
        3.1.1 服务质量问题的产生背景
        3.1.2 服务质量的定义及其分层
        3.1.3 ATM 与 IP 服务质量的区别
    3.2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QOS策略
        3.2.1 缓存策略
        3.2.2 信元丢弃策略
        3.2.3 信元调度
        3.2.4 拥塞控制
第四章 流量控制策略及改进研究
    4.1 流量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4.1.1 信元调度的研究现状
        4.1.2 反压控制的实现方式
    4.2 改进的信元调度算法
        4.2.1 信元调度算法的改进原则
        4.2.2 基于动态权值更新的信元调度的算法原理
    4.3 交换样机的反压控制
        4.3.1 交换样机的反压机制
        4.3.2 性能分析
第五章 QOS控制策略的性能仿真软件实现及结果分析
    5.1 OPNET仿真软件简介
    5.2 QOS控制性能仿真软件功能
    5.3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仿真模型原理
    5.4 ATM交换机的性能仿真软件实现
        5.4.1 网络模型
        5.4.2 业务源节点模型
        5.4.3 交换机节点模型
        5.4.4 接收节点模型
        5.4.5 程序调试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5.5 性能仿真结果及分析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7)大容量ATM交换机的交换模块的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TM交换及其芯片发展现状及趋势
    1.2 卫星ATM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ATM交换机结构及缓存结构若干问题
    2.1 ATM交换中的主要概念
    2.2 ATM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2.2.1 交换结构分类
        2.2.2 共享介质交换
        2.2.3 CrossBar结构
        2.2.4 队列结构
    2.3 共享存储器缓存结构多播/广播的实现
    2.4 共享存储器缓存结构的反压策略
    2.5 共享存储器缓存结构地址链稳定性分析
第三章 FPGA设计原理及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3.1 Xilinx FPGA的开发环境
        3.1.1 Xilinx集成开发的工具ISE
        3.1.2 综合工具
        3.1.3 仿真工具
    3.2 FPGA设计
        3.2.1 FPGA设计流程
        3.2.2 FPGA的配置电路
        3.2.3 FPGA实现技巧探讨
    3.3 静态时序分析在FPGA开发中的作用
        3.3.1 数字集成电路的时序概念
        3.3.2 FPGA中的时序约束
        3.3.3 静态时序报告分析
    3.4 提升FPGA设计性能的方法
第四章 CIOQ共享缓存交换机及子模块的FPGA设计与实现
    4.1 交换原理样机结构框图
    4.2 交换模块总体设计
        4.2.1 交换模块的参数
        4.2.2 交换模块的工作流程
    4.3 信元预处理与交换接口子模块
    4.4 信元接收与发送子模块
    4.5 信元头部处理子模块
    4.6 总线位宽变换子模块
    4.7 信元写入中央缓存控制子模块
    4.8 信元读出调度控制子模块
    4.9 信元优先级与流控的实现
    4.10 布局布线后交换模块的FPGA实现图
第五章 样机交换模块测试
    5.1 交换模块验证测试
        5.1.1 FPGA的测试方法
        5.1.2 交换模块的测试方法
    5.2 整机测试及结果
        5.2.1 VP交换验证
        5.2.2 VC交换验证
        5.2.3 测试结果
    5.3 遇到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8)大容量ATM交换机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ATM技术现状与发展
        1.2.1 ATM技术的概念
        1.2.2 ATM技术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ATM交换结构
    2.1 基本组成与功能
        2.1.1 ATM交换机基本组成
        2.1.2 ATM交换机基本功能
    2.2 基本ATM交换结构
        2.2.1 共享存储器交换结构
        2.2.2 共享媒质交换结构
        2.2.3 crossbar交换结构
    2.3 ATM多级交换网络
        2.3.1 Clos网络
        2.3.2 Banyan网络
    2.4 小结
第三章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控制策略
    3.1 队列管理策略
        3.1.1 缓存管理策略
        3.1.2 共享缓存控制
        3.1.3 信元调度
    3.2 选路控制
    3.3 组播实现
    3.4 拥塞控制
第四章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OPNET仿真软件
    4.2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仿真模型原理
    4.3 仿真中实现的模型和函数
        4.3.1 网络模型(Network Model)
        4.3.2 节点模型(Node Model)
        4.3.3 进程模型(Process Model)
        4.3.4 分组模型(Packet Model)
        4.3.5 链路模型(Link Model)
        4.3.6 函数原型
    4.4 仿真目标与场景
        4.4.1 仿真目标
        4.4.2 仿真场景与预期仿真结果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业务源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5.2 不同缓存队列大小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预处理缓存方式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不同共享缓存分配策略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结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9)星载ATM交换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简介
        1.1.1 系统概述
        1.1.2 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技术优势
    1.2 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国内外研发动态
        1.2.1 国外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发展
        1.2.2 国内卫星通信现状
    1.3 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
        1.3.1 发展趋势
        1.3.2 关键技术
    1.4 ATM交换技术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
        1.4.1 ATM技术及其发展
        1.4.2 ATM交换原理
        1.4.3 关键技术
    1.5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星载交换系统的交换关键技术的研究
    2.1 ATM交换机的基本概念
        2.1.1 基本概念
        2.1.2 ATM交换机的基本模型
    2.2 ATM交换技术的研究
        2.2.1 常用交换技术
        2.2.2 常用的三种交换技术的比较
        2.2.3 适合星载交换系统的交换技术研究
    2.3 星载交换系统的交换技术的研究
        2.3.1 交换信元格式的研究
        2.3.2 星载交换系统的交换结构的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星载交换系统的调度算法的研究
    3.1 调度问题的分析
        3.1.1 排队系统
        3.1.2 二分图问题与调度算法
    3.2 交换结构的调度算法研究
        3.2.1 交换结构的基本模型
        3.2.2 调度算法的性能要求
        3.2.3 交换结构的调度算法
    3.3 三级Clos网络的调度算法的研究
        3.3.1 随机分配RD调度算法
        3.3.2 并发轮循分配CRRD调度算法
        3.3.3 基于流水线的并发轮循分配PCRRD调度算法
        3.3.4 星载ATM交换调度算法的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星载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设计概述
        4.1.1 系统总体结构
        4.1.2 前端模块
        4.1.3 主控模块
    4.2 交换模块的设计
        4.2.1 总体结构
        4.2.2 三级Clos网交换矩阵的设计
        4.2.3 单个交换单元的设计
        4.2.4 调度器组织
    4.3 交换模块的实现
        4.3.1 三级Clos交换矩阵的实现
        4.3.2 单个交换单元的实现
        4.3.3 调度器的实现
    4.4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典型ATM交换结构分析与交换机设计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 ATM交换功能和交换机性能指标
2 典型ATM交换结构
    2.1 段式交换结构
    2.2 完全连接型交换结构
3 ATM交换机设计分类
    3.1 共享介质交换机
    3.2 多级自主路由阵列
    3.3 纵横式交换机
4 一种小型ATM交换机设计方案

四、典型ATM交换结构分析与交换机设计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交换系统交换型虚连接(SVC)技术研究[D]. 杜子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2]一种基于FPGA的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苗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3]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方法与实践[D]. 王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4]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机的FPGA设计与实现[D]. 刘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5]空间信息网络星上交换调度机制和无线带宽分配机制研究[D]. 薛腾.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1)
  • [6]大容量ATM交换机服务质量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D]. 朱成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 [7]大容量ATM交换机的交换模块的FPGA实现[D]. 陈海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4)
  • [8]大容量ATM交换机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D]. 蔡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S2)
  • [9]星载ATM交换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李达维.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7)
  • [10]典型ATM交换结构分析与交换机设计分类[J]. 陈永光. 计算机科学, 2000(01)

标签:;  ;  ;  ;  ;  

典型ATM交换结构分析及交换机设计分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