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肺鳞状细胞癌中INK4a/ARF基因的纯合缺失

大鼠肺鳞状细胞癌中INK4a/ARF基因的纯合缺失

一、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INK4a/ARF基因纯合性缺失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汉骏[1](2017)在《Foxp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命运决定和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骨质疏松是一种在中老年群体中常见的骨骼疾病,患者体内骨质形成与骨质吸收的稳态被打破,骨质吸收快于骨质形成,导致骨量减少、骨骼疼痛、骨折风险加剧。骨质疏松很大程度上与衰老有关,在中国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体中,约20%的人患有骨质疏松;40岁以上人群和60岁以上人群的比较说明:60岁以上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骨质疏松患者成骨能力明显下降,骨髓常伴有严重的脂肪化,这些表型的出现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息息相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包括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在内的骨组织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它的分化能力发生改变、更倾向于分化成脂肪细胞而非成骨细胞,自我更新能力逐渐下降,细胞进入静息状态。然而这些衰老现象背后的具体调控机制仍然未得到阐明。在本课题中,我们研究了转录因子Foxp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和衰老过程中的功能。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Foxp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量逐渐降低;与之相反的是,干细胞衰老标志物p16Ink4a表达量逐渐上调。本课题利用Prx1-Cre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前体细胞中敲除了Foxp1,我们发现Prx1-Cre;Foxp1fl/fl小鼠在年轻时就表现出明显的老年性骨质疏松表型——骨量下降、骨髓内脂肪细胞增多,且随着年龄增长表型愈发严重。Prx1-Cre;Foxp1fl/fl敲除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自我更新能力下降,更青睐于向脂肪细胞分化而非向成骨细胞分化,出现一系列明显的早衰表型。本课题还使用了Nestin-Cre在Nestin+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敲除Foxp1,我们发现Nestin-Cre;Foxp1fl/fl小鼠骨量也明显下降,骨髓内脂肪细胞增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增强而成骨分化能力减弱。在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C3H10T1/2间充质细胞系中过表达Foxp1会抑制它向脂肪细胞分化,促进它向成骨细胞分化。在分子机制层面,我们发现Foxp1能够直接与PPARγ启动子结合,阻遏PPARγ的转录,也能通过与C/EBPβ/δ结合,抑制它们对PPARγ的转录激活作用,从而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Foxp1能够阻遏RBPjk对下游基因的转录激活作用,从而抑制了Notch信号通路活性,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我们还发现,Foxp1可以结合在p16Ink4a的启动子上,直接抑制p16Ink4a的转录。Prx1-Cre;Foxp1fl/fl;p16-/-双敲小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Prx1-Cre;Foxp1fl/fl小鼠骨量下降的表型。这些实验证明Foxp1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控p16Ink4a表达调控了MSC衰老。我们在老年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过表达FOXP1可以提升它们的增殖能力,也能够提高它们的成骨分化能力,抑制它们成脂肪分化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发现Foxp1以一种年龄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调控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和衰老。随着年龄增长,Foxp1表达量逐渐降低,一方面通过调控PPARγ和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倾向于向脂肪细胞分化,另一方面通过上调p16Ink4a的表达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入静息状态。这些发现加深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命运决定和衰老调控的认识,同时也为骨质疏松症等骨骼衰老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崭新思路。

屈芳[2](2017)在《基于大数据挖掘的肺癌基因突变与病理分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①探讨肺癌基因突变与病理分型的关联性,为肺癌的病理诊断、恶性程度的判断、预后的评估及个体化治疗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②比较肺癌前20位突变基因的蛋白序列,推测出同源基因,验证不同病理分型下同源基因之间的突变情况是否一致,为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方法:①选择COSMIC数据库进行挖掘,获取所有已被文献报道的肺癌大样本突变数据,包括突变部位、病理分型、全部突变基因以及每个突变基因的样本数据(点突变、拷贝数变异、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经整理和转换,对大样本数据采用频数分析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②根据各基因在样本中的突变频率筛选出肺癌前20位突变基因(突变率<5%),采用/检验分析各基因点突变、拷贝数变异、基因表达及DNA甲基化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联,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分割法。③通过Uniprot蛋白数据库获取前20位突变基因的蛋白序列,采用MEGA5.1分子进化分析软件,对蛋白序列进行聚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再采用Boostrap法进行验证,根据聚类图上各蛋白的相似度高低,推测出同源基因,采用/检验对同源基因不同病理分型的突变情况进行分组分析。④采用K-means聚类法将前20位突变基因进行样品聚类。结果:①肺癌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为TP53(32.32%),其次为EGFR(29.12%)、KRAS(16.09%)。。②TP53、EGFR、KRAS、LRP1B、CDKN2A、STK11、FAT4、KMT2C、KMT2D、NFE2L2、KEAP1、PIK3CA RB1、ERBB4、CREBBP和GRIN2A基因各病理分型间的样本突变率有差别 均有 P<0.05)。③KRAS、LRP1B、CDKN2A、KAMT2C、FAT1、PIK3CA、RB1、ERBB4、GRIN2A和KDR基因各病理分型间样本的拷贝数变异率有差别(均有P<0.05)。④TP53、KRAS、LRP1B、CDKN2A、STK11、FAT4、KMT2D、NFE2L2、KEAP1、PIK3CA、RB1、EB、SMARCA4和KDR基因腺癌与鳞癌样本之间的基因差异表达率有差别(均有P<0.05)。⑤CDKN2A基因表现为DNA超甲基化,其余3个基因均表现为DNA低甲基化,FAT1和GRIN2A基因腺癌与鳞癌样本间的DNA甲基化发生率有差别。⑥EGFR和ERBB4的蛋白序列相似度达93%,同源性高,FAT4和FAT1的蛋白序列相似度为81%,同源性较好,且两组蛋白序列的Bootstrap值均大于70,可信度较好。⑦对于小细胞癌样本,两组同源基因的点突变和拷贝数变异情况都没有差异。对于腺癌样本,FAT和FAT1基因的点突变和拷贝数变异情况都没有差异。对于鳞癌样本,两组同源基因的点突变情况没有差异。⑧前20位突变基因样品聚类中TP53和EGR被聚成一类,PIK3CA单独成一类,其他17个基因聚为一类。结论:①肺癌相关基因的点突变、拷贝数变异、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与病理分型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突变基因不同,其间的关系也存在差异。②肺癌前20位突变基因中,EGFR和ERBB4同源,FAT4和FAT1同源。③小细胞癌样本中两组同源基因的点突变和拷贝数变异情况都没有差异。腺癌样本中FAT4和FAT1基因的点突变和拷贝数变异情况都没有差异。鳞癌样本中两组同源基因的点突变情况没有差异。

刘建明[3](2013)在《p16-CyclinD1-CDK4/6-pRb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正常肺组织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多肿瘤抑制基因(multipletumor-suppressor1, MTS1又称p16),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l)和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etinoblastoma gene, Rb),探讨p16-CyclinDl-CDK4/6-Rb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技术(PCR, PCR-SSCP, MSP,DNA测序和DPCR技术等)和病理学技术对人体正常肺组织,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16, cyclinDl和Rb,从蛋白质和DNA水平改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16、CyclinDl和Rb的表达,结果显示NSCLC中p16-CyclinD1-Rb通路总异常率为97.6%(82/84):p16、RB和CyclinDl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38.1%,51.2%和54.8%:提示p16-cyclinDl-Rb通路异常与NSCLC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三种蛋白的异常可单独或共同发挥作用。p16与Rb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而CyclinDl与RB表达呈正相关(P<0.05)。Rb表达与NSCLC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提示其可能在肿瘤的演进中发挥作用。2.应用PCR-SSCP, MS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p16基因状态。共发现24/76例(31.6%)LMS中有p16基因异常,其中18例(23.7%)发生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4例发生基因突变(2例在第2外显子编码区,2例在第2外显子与内含子接头处),2例存在纯合缺失。24例p16基因异常的NSCLC中p16蛋白阴性20例,弱阳性4例.研究结果提示p16基因失活与NSCLC的发病机制有关。启动子区5’CpG岛的甲基化是NSCLC中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方式,但也有少量点突变和缺失。3.应用DPCR技术检钡CCND1基因扩增。结果显示16/76例(21.1%)NSCLC存在CCND1基因扩增,均伴CyclinD1过表达。但仍有32/48例(66.7%) cyclinD1过表达的病例未检测至JCCND1扩增。实验结果提示CCND1基因扩增在中NSCLC较为常见,是引起CyclinD1过表达的原因之一,可能与NSCLC发病机制有关。4.本研究回访率51.2%,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各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类型CyclinD1表达以及转移与患者死亡率相关,是有意义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则仅发现p16表达、肿瘤大小和有无转移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16、CyclinD1和Rb联合检测对NSCLC进展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结论:p16-cyclinD-pRB通路异常与NSCLC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是NSCLC中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方式。CCND1基因扩增在NSCLC中较为常见,是引起cyclinD1过表达的原因之一,可能与NSCLC发病机制有关。P16、肿瘤大小和有无转移是判断NSCLC患者预后的有用指标。

夏米西努尔·伊力克[4](2011)在《基于新疆甲状腺癌人群的肿瘤分子标记物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甲状腺疾病是多因素内分泌疾病,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瘤(良性)和甲状腺癌(恶性),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的人口患有甲状腺疾病,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女性易患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近30年来发病率显着上升。新疆是我国多民族聚集地区,各大医院临床收治的各民族甲状腺癌患者例数有明显上升趋势,但是关于新疆地区甲状腺疾病,尤其是甲状腺癌的发病情况尚未见详细研究报道。甲状腺癌是由上皮细胞起源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分为乳头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癌占整个甲状腺癌80-90%。临床影像学诊断技术是该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但是无法对许多症状不明显的肿瘤做出早期诊断,而且难以辨别症状相似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往往导致非恰当性治疗。开展甲状腺癌的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了解该肿瘤发病的分子机理,寻找肿瘤早期诊断或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分子标记物,是建立甲状腺癌分子诊断标准、有效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在本研究的第一阶段,对近8年入院收治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甲状腺患者群体发病趋势、性别、年龄和族别差异角度,明确新疆甲状腺疾病或甲状腺癌的特点。第二阶段,经文献查新,选择腺癌特异性变化或腺癌相关基因,利用新疆甲状腺疾病资源,对候选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进一步筛选,确定甲状腺癌特异性上、下调表达基因指标,评价其对甲状腺癌病变的标记作用。第三阶段,选择“第二阶段”研究结果中,具有甲状腺癌特异性下调表达或缺失的基因指标,应用Sequenom MassARRAY甲基化DNA定量分析平台,通过甲状腺乳头癌的候选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分析,寻找基于基因高甲基化的甲状腺癌特异性分子标记物。方法:1.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2009年间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病例资料6071例,包括甲状腺良性病变5865例,甲状腺癌206例。年龄分布1~91岁,男性1707例,女性4364例。汉族4101例,维吾尔族1160例,其他民族810例。用SPSS13.0及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分析方法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2.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04年~2010年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共195例,其中不同组织类型的甲状腺癌112例,甲状腺腺瘤26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32例。选择11种腺癌特异性上或下调表达候选基因CDH1、MGMT、TIMP3、MLH1、ESR1、DAPK1、APC、RARB、CDKN2A、CALCA和MSX1,应用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每一个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3.研究改良的石蜡包埋组织DNA提取方法,从49例甲状腺乳头癌和23例正常组织的石蜡切片中,提取高质量基因组DNA。设计5种候选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片段特异性PCR引物,应用Sequenom MassARRAY甲基化DNA定量分析平台,对组织DNA进行甲基化水平定量分析。结果:1、2002~2009年间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趋势非常明显(2002年282和2009年1238例),其中甲状腺癌所占比例很小(3.39%),良性病变占主导地位(96.61%),而良性病变主要是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甲状腺肿(48%和40%)。甲状腺癌主要是乳头状癌(81%)和滤泡癌(14%)。甲状腺疾病发病的年龄有性别及其年龄差异,男女比例为1/2.5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维、汉民族的甲状腺癌发病比例差异很大,但是其总体分布无明显差异。2、(1)免疫组织化学和统计分析显示,从正常到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瘤和甲状腺癌患者组,CDH1、MLH1、TIMP3和DAPK1等四种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阳性率)明显递减,其组间差异显着(P<0.05);ESR1、MGMT和RARβ等三种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与此相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C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2)从不同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参数角度分析,CDH1蛋白质上调表达或ESR1下调表达水平差异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ESR1蛋白表达与不同肿瘤组织类型密切相关即该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癌中高表达,同时ESR1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DAPK1、ESR1、RARβ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故CDH1、ESR1、DAPK1和RAR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可能成为甲状腺癌组织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或预后的检测指标,特别是ESR1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和预后指数有关的重要指标。(3)从甲状腺乳头癌角度分析,CDH1、MLH1、TIMP3、DAPK1、ESR1、MGMT和RARβ等7种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具有甲状腺乳头癌特异性,与正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ALCA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而CDKN2A和MSX1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无差异。(4)作为肿瘤特异性基因指标,CDH1与MLH1、MLH1与TIMP3、RARβ与ESR1、RARβ与MGMT及CDKN2A与CALCA蛋白表达水平趋势存在不程度相关性(0.4<r<0.7,P<0.01)。(5)从甲状腺癌联合检测角度分析7种候选基因的单一基因或基因组合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关系,发现ESR1、RARβ和MGMT单一基因表达就有较高的灵敏度(64.1、76.2、62.2%)、特异度(83.3、66.7、83.3%)和准确度(67.1、65.8、74.7%),其余单一基因均较低。ESR1/RARβ/MGMT三者联合检测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很高(67.6、77.8、69.2%),是较高组合,而CDH1、MLH1、TIMP3和DAPK1基因的四者组合是较低组合(41.1、20.9、37.8%),但是两两组合分析中也有比较高的组合如TIMP3/CDH1(46.5、25.0、43.2%)、TIMP3/MLH1(44.1、25.0、40.8%),其余组合均为低组合。3、利用改良的石蜡包埋组织DNA提取方法,我们获得了质检合格的高质量基因组DNA。通过甲状腺乳头癌和正常对照DNA的甲基化DNA定量测试(Sequenom MassArray质谱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只有TIM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片段(目的片段)甲基化水平定量差异显着(P<0.05),而RARB、CALCA、CDH1和MLH等4种基因的目的片段甲基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CpG位点的单点甲基化水平差异,看出TIMP3基因的目的片段的CpG-7/CpG-8(联合位点)和CpG-9等三个CpG位点甲基化率在肿瘤与正常对照及临床分期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1.新疆地区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并且女性甲状腺癌发病年龄早于男性。良性病变是甲状腺疾病的主题,甲状腺癌所占比例极小,甲状腺机能亢进在良性病变居首位,乳头癌是甲状腺癌主题。虽然新疆甲状腺疾病或甲状腺癌患者群体总体分布无明显的年龄或民族差异,但是维、汉两族的甲状腺癌的构成比例差异很大,而且维吾尔族男女比例高于汉族。2.CDH1、MLH1、TIMP3和DAPK1等四种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下调或ESR1、MGMT和RARβ等三种基因上调可能是甲状腺癌特异的分子标记物,其中CDH1、MLH1、TIMP3、DAPK1、ESR1、MGMT和RARβ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更具有甲状腺乳头癌特异性。CDH1、ESR1、DAPK1和RAR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可能成为甲状腺癌预后、组织分型或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指标,特别是其中ESR1蛋白表达与以上所有参数有关,而以上分子标记物中CDH1、MLH1、TIMP3、RARβ、ESR1、MGMT、CDKN2A和CALCA蛋白表达水平趋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ESR1、RARβ和MGMT三者联合检测甲状腺癌可以大大提高其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TIMP3与CDH1或MLH1的组合也在较大程度上具有联合检测的意义。3.TIM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发生甲基化是甲状腺乳头癌特异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可能是该蛋白质表达下调或表达缺失的重要原因,但是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可能与RARB、CALCA、CDH1和MLH1基因的表达下调或上调无关。

贺猛[5](2011)在《3-甲基胆蒽与二乙基亚硝胺对树鼩支气管上皮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3-甲基胆蒽(3-methylcholanthrene,3-MC)与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共同作用对树鼩支气管上皮的影响,探索三甲基胆蒽与二乙基亚硝胺共同作用致支气管上皮病变的变化情况。方法:健康成年树鼩,年龄6月±7天,雌雄各半,体重120g-160g,共80只,随机分A、B、C三组,A组10只,B组10只,C组60只,C组随机分为C1、C2、C3、C4三组。采用切开颈部皮肤,充分暴露甲状软骨,于甲状软骨上方薄弱处,以特制灌注针行穿刺的方法进行试剂灌注。试剂选用配置的碘化油注射液+3-MC+ DEN混悬液。A为空白对照组,仅行甲状软骨上穿刺操作;B为溶剂对照组,仅灌注碘化油注射液;C为实验组,灌注3-MC、DEN与碘化油的混悬液。于实验不同阶段观察树鼩体重、毛发变化情况,抽取静脉血行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检测,定期行X线检查,观察肺部影像学改变,处死动物行肺组织病理检查,观察灌注后支气管上皮改变情况。结果:1、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树鼩其体重及毛发梳理活动均无明显改变。实验组树鼩,灌注药物浓度较高者,于实验开始后出现体重进行性下降,进食减少,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存在不同程度的反应迟钝,且于一周内大量死亡。2、定期行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检测及胸部X线检查,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及溶剂对照组树鼩血清肿瘤标记物无明显改变,胸部X线检查发现有药剂残留影像部位,病理切片HE染色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但是无其他典型影像学表现。3、实验组C2、C3、C4树鼩灌注药物后一周内大量死亡,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及实验组C1树鼩灌注后至实验结束无异常死亡。4、定期处死树鼩行肺组织HE染色切片病理检查,空白对照组及溶剂对照组无明显病理改变,实验组树鼩肺组织可见支气管黏膜上皮过度增生—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早期浸润癌的病理变化过程。结论:1、3-甲基胆蒽与二乙基亚硝胺共同作用于树鼩支气管上皮,可以导致树晌支气管上皮出现支气管黏膜上皮过度增生—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早期浸润癌的病理变化,即应用此方法可以诱发树鼩肺癌。2、使用碘化油注射液+3-MC+ DEN混悬液灌注树鼩的最佳浓度为0.1ml混悬液中含:碘化油注射液0.09ml、3-MC10mg、DEN 0.01ml3、在使用碘化油注射液+3-MC+ DEN混悬液诱发早期树鼩支气管上皮病变过程中,其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及胸部X线检查均无明显改变。

孙藤芳[6](201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4ARF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细胞周期抑制蛋白(cell cycle inhibiting protein)p14AR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口腔科收集的70例手术切除或活检组织,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及病理诊断。按口腔癌的TNM分类临床分期(UICC,2002),Ⅰ期27例,Ⅱ期18例,Ⅲ期18例,Ⅳ期7例。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口腔高分化鳞癌53例,中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共17例。另选20例口腔正常粘膜组织作对照。选取正常口腔粘膜组织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部位包括颊、舌、唇、牙龈。全部病例在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化疗,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含量。结果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p14ARF基因蛋白的表达率为90%,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4ARF的阳性表达率为38.57%(P<0.0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其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中、低分化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其p14ARF基因表达明显低于高分化口腔癌组织,其表达随TNM分期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可见P14ARF基因蛋白的失活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其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期以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临床分期越高肿瘤的分化越差,P14ARF基因蛋白的缺失率越高。因此,P14ARF基因缺失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进展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4ARF蛋白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抑癌基因p14AR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进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一种肿瘤标记物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筛查及诊断。

缪琳[7](2010)在《ARF对Miz-1抑制p53转录活性的阻抑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虽然我们知道含有POZ(a poxvirus and zinc finger)结构域的转录因子Miz-1即Myc结合的锌指蛋白1 (Myc-interacting zinc finger protein-1)的主要功能是参与Myc的转录抑制,但有关Miz-1的其他调控作用却所知甚少。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我们鉴别到人源的ARF (p14ARF)是Miz-1的一个新的相互结合蛋白。Miz-1的锌指结构域涉及与ARF的结合。另外,我们也发现Miz-1可以与p53的DNA结合结构域(DBD)直接结合,从而减少了p53与它的靶基因的启动子的结合并抑制了p53介导的基因转录作用。有趣的是,Miz-1对p53转录的抑制并不需要ARF和Mdm2的存在。更重要的是,ARF与p53二者通过与Miz-1的竞争性结合来调节p53的转录活性,体外的结合实验以及使用p53的内源靶基因Bax和Puma的启动子而进行的竞争性的ChIP实验都证实了这个结果。因此,我们的研究揭示了Miz-1作为p53功能的抑制子是通过干扰p53与其靶基因的DNA结合功能,而ARF可以通过与Miz-1的直接结合反转这种抑制作用,从而达到保护和和活化p53的作用。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Miz-1是肿瘤抑制途径ARF-p53途径中新的中介子。

刘文斌[8](2010)在《致癌物诱导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动态改变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以及世界其它地区的肿瘤性疾病中均居第一位,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深入研究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尤其是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展高危人群的筛选和利用有效的分子生物标记进行早期诊断,降低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例如:肺鳞癌由支气管粘膜上皮恶变所经历的病变包括:增生→鳞状上皮化生→轻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既往的研究表明,在肺癌发生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遗传学改变的积累,包括DNA突变、缺失、扩增、重组、染色体畸变等引起的基因表达的改变。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基因表达调控的另一重要机制—DNA甲基化,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DNA甲基化是表遗传学修饰的主要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CpG序列的胞嘧啶进行甲基化修饰来调控基因的表达,而DNA序列本身并不改变。已有的研究表明,DNA异常甲基化是人类肿瘤组织中常见的改变之一。一方面,基因组范围内散发的CpG二核苷酸序列普遍发生低甲基化,从而导致染色体的断裂、易位、丢失、以及部分原癌基因的激活;另一方面,抑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CpG岛DNA发生高甲基化,造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失活。目前,已有较多文献报道肺癌肿瘤组织和细胞株中许多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发生了高甲基化,这些基因涉及到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DNA修复、细胞黏附等多条信号通道。可见,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以DNA甲基化为主的表遗传学机制与遗传学机制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对肺癌癌前组织中DNA甲基化的研究相对较少,DNA异常甲基化在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机制也还不清楚。研究表明, 3-甲基胆蒽(3-methylcholanthrene, MCA)和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诱导的大鼠肺鳞癌的发生与人类肺癌的发生经历了相似的形态学过程,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也都有相似的变化,并导致相似的基因表达的改变。上述研究为利用此肺癌模型探讨人类肺癌发生的表遗传学机制提供了依据。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致癌物MCA和DEN诱导的大鼠肺鳞癌模型为基础,研究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动态改变情况及作用机制,包括全基因组低甲基化动态变化趋势、各种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及对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DNA甲基转移酶的改变情况等,初步揭示DNA甲基化在化学致癌过程中的作用,为阐明肺癌癌变的表遗传学机制奠定基础。材料和方法:1. Wistar大鼠90只,雌雄各半,6周龄,体重200g±20g,随机分为实验组8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每只大鼠左肺下叶一次性灌注0.1ml致癌物碘油混悬液(含10 mg MCA和10μl DEN),对照组每只大鼠灌注0.1ml碘油。于灌注后第15、35、55、65、75天随机抽取各实验组动物16只和对照组动物2只处死。取灌注部位病变组织,一分为二,一份抽提组织RNA和蛋白质,另一半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常规石蜡包埋,制备成4μm和10μm厚的切片。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的方法获取正常和处于不同癌变阶段的组织细胞并提取DNA。2.采用抗5-甲基胞嘧啶(5-methycytosine, 5-mC)抗体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肺鳞癌癌变各阶段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从细胞形态学水平获取DNA低甲基化的发生情况;利用甲基化敏感性随机引物PCR(Methylation-sensitive arbitrarily primed PCR, MS-AP-PCR)方法分析了11例癌前病变组织和11例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基因组DNA中异常甲基化的改变情况,观察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差异;分离差异甲基化片段,克隆并进行测序;利用BLAST软件对序列的同源性进行分析,确定是否为已知基因。3.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和测序的方法检测癌变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p15、p16、p27、p57、RASSF1A、TSLC1、TIMP-3、E-cadherin、N-cadherin、DAPK1、FHIT、SOCS-3高甲基化的发生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16、p27、p57、RASSF1A、TSLC1、TIMP-3、N-cadherin、DAPK1、FHIT、SOCS-3蛋白在大鼠肺鳞癌癌变各阶段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蛋白在正常、癌变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4.采用免疫组化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 DNMT)1、3a和3b在大鼠肺鳞癌癌变各阶段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各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之间的关联;原代培养p16、p57、TSLC1基因甲基化大鼠肺鳞癌细胞,采用不同浓度(2μM、5μM、10μM)去甲基化试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 5-aza-dC)处理,MSP和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分别检测处理前后各基因甲基化和mRNA表达的情况。5.所有参数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各基因甲基化发生频率和各蛋白阳性率差异比较以及甲基化和表达的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用于分析组间均数差别,双侧概率检验,检验水平α为0.05及0.01两种。结果:1.灌注后15-75天分批处死大鼠,大体病理观察发现对照组左肺无明显改变,实验组大鼠左肺下叶有直径0.5cm-1cm不等的肿块。HE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发现,对照组无明显的增生性或肿瘤性病变;实验组出现从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到肺鳞癌各阶段病变,包括支气管粘膜上皮过度增生、鳞状上皮细胞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以及广泛浸润癌,且多为一例病变组织中同时存在多个癌变阶段。癌变过程各阶段的计数结果:正常支气管上皮20例(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例)、上皮增生25例、鳞状化生27例、不典型增生37例、原位癌30例、浸润癌25例。2.抗5-mC抗体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核表达,正常对照组胞核呈棕黄至黄褐色,随着癌变过程的延续,染色程度逐渐变淡,至浸润癌阶段胞核呈浅黄色。癌变各阶段细胞胞核染色基底层较腔细胞层深。支气管粘膜上皮增生、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5-mC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呈总体下降趋势,与正常对照组比值均有显着差异(P < 0.01);正常与癌变各阶段支气管上皮基底层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比腔细胞层细胞层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 0.01)。3.利用MS-AP-PCR方法分析了11例癌前病变组织和11例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DNA中异常甲基化的改变情况,结果发现多数标本中均能发现异常甲基化片段。在200bp-700bp范围内,我们一共回收了8个扩增片段,其中低甲基化片段7个,高甲基化片段1个。通过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显示,8个DNA片段中有7个与大鼠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99%-100%的同源性)。这些序列位于大鼠的染色体1、3、9、12、13、20和X上,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分化相关。采用MSP和测序的方法对高甲基化片段Hyper-1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发现Hyper-1在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而在肿瘤和癌变组织中均发现甲基化。4. p15和E-cadherin在正常和癌变各阶段均未发生甲基化。其余肿瘤相关基因在癌变过程中甲基化程度逐渐增强,至少一个基因发生甲基化的频率和平均甲基化基因个数不断增加。正常、增生、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各阶段组织中甲基化频率分别为:p16:0%、8.00%、22.22%、40.54%、50.00%和56.00%;p27:0%、0%、0%、0%、3.33%和8.00%;p57:0%、0%、11.11%、18.92%、26.67%和36.00%;RASSF1A:0%、0%、3.70%、8.11%、6.67%和16.00%;TSLC1:0%、0%、18.52%、24.32%、40.00%和48.00%;TIMP-3:10.00%、12.00%、18.52%、24.32%、30.00%和60.00%;N-cadherin:0%、0%、7.41%、18.92%、26.67%和36.00%;DAPK1:0%、0%、7.41%、10.81%、26.67%和36.00%;FHIT:0%、0%、3.70%、16.22%、43.33%和48.00%;SOCS-3:0%、0%、7.41%、16.22%、26.67%和48.00%。相反,除N-cadherin表达增强外,其余各肿瘤相关基因蛋白在正常、增生、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各阶段组织中表达不断下降,阳性表达率分别为:p16:90.00%、84.00%、70.37%、59.46%、40.00%和32.00%;p27:95.00%、88.00%、74.07%、67.57%、60.00%和44.00%;p57:95.00%、92.00%、81.48%、75.68%、63.33%和56.00%;RASSF1A:100.00%、92.00%、70.37%、64.86%、53.33%和48.00%;TSLC1:95.00%、88.00%、55.56%、48.65%、43.33%和40.00%;TIMP-3:100.00%、96.00%、77.78%、70.27%、53.33%和24.00%;N-cadherin:0%、0%、14.81%、21.62%、33.33%和44.00%;DAPK1:100.00%、100.00%、88.89%、81.08%、70.00%和56.00%;FHIT:100.00%、96.00%、81.48%、62.16%、43.33%和36.00%;SOCS-3:100.00%、100.00%、88.89%、86.49%、73.33%和56.00%。Western blot结果:未甲基化且免疫组化阳性的标本蛋白表达较强,甲基化且免疫组化阴性的标本蛋白表达较弱或无表达。p16、p57、TSLC1、TIMP-3、DAPK1、FHIT、SOCS-3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呈显着负相关。5.正常、增生、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各阶段DNA甲基转移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DNMT1:0%、16.00%、29.63%、40.54%、46.67%和64.00%; DNMT3a:0%、0%、18.52%、37.84%、40.00%和68.00%;DNMT3b:0%、0%、0%、5.41%、10.00%和12.00%。DNMT1与DNMT3a、DNMT3b表达均呈显着正相关(P < 0.05),DNMT3a与DNMT3b表达无相关(P > 0.05)。DNMT1、DNMT3a、DNMT3b的表达与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16、p57、TSLC1基因甲基化分别与DNMT1和DNMT3a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 < 0.01),此外,RASSF1A、TIMP-3、N-cadherin基因甲基化与DNMT3a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 < 0.01)。DNMT1和DNMT3a表达阳性的标本中平均甲基化基因数目是2.43±1.85和2.65±1.82,显着高于表达阴性的标本中平均甲基化基因数目1.35±1.98和1.34±1.95。对p16、p57、TSLC1基因甲基化的大鼠肺鳞癌原代细胞进行去甲基化试剂处理后,其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结论:1.采用支气管灌注MCA和DEN两种致癌物成功建立Wistar大鼠肺鳞癌癌变模型。2.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在肺癌癌变早期就已发生,高甲基化和低甲基化共同存在于癌变组织和肿瘤组织中,并且在MCA和DEN诱导的大鼠癌变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筛选出的差异性甲基化片段所在区域可能是化学致癌癌变过程中改变的敏感地区,这些序列可以探索作为接触致癌物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经鉴定的高甲基化片段,提示其可能来自新基因,并且高甲基化可能与相关基因转录抑制有关。3.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p16、p27、p57、RASSF1A,细胞黏附相关基因TSLC1、TIMP-3、N-cadherin,凋亡相关基因DAPK1、FHIT以及SOCS-3基因高甲基化导致的基因沉默是MCA和DEN诱导的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的早期和频繁的事件,并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 DNMT1和DNMT3a表达的增加是癌变过程中一个具有特征的早期分子改变,共同调控基因甲基化的发生,参与了MCA和DEN诱导的大鼠肺鳞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5. DNA甲基化是肿瘤相关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并且CpG岛高甲基化导致的基因沉默是一个可以逆转的过程。综上所述,MCA和DEN诱导的大鼠肺鳞癌模型可以从表遗传学机制来阐明致癌物在诱发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丰富传统的“遗传学致癌理论”。建立的实验体系,为进一步全面评价环境因素与DNA甲基化相互作用参与肺癌癌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也将对传统的基于“突变检测”的致癌物的评价体系起到完善作用。同时,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基因如何通过表遗传学/遗传学的相互作用介导相关信号通路参与癌变提供资料,也为利用该模型筛选新的脱甲基化制剂用于肺癌治疗以及评价我国环境因素与DNA甲基化相互作用在肺癌发生中的机制提供方法学和实验模型。

沈勤[9](2010)在《P14ARF、E2F1、CXCR7、NDRG1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特点、意义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P14ARF、E2F1、CXCR7、NDRG1蛋白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对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结直肠腺瘤、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腺癌(无LNM结直肠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腺癌(有LNM结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灶中P14ARF、E2F1、CXCR7、NDRG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P14ARF在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腺瘤组织、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LNM结直肠腺癌与有LNM结直肠腺癌组织中P14A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4ARF蛋白表达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腺瘤组织、腺癌组织中E2F1的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LNM结直肠腺癌与有LNM结直肠腺癌组织中E2F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2F1蛋白表达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从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腺瘤组织→无LNM结直肠腺癌组织,CXCR7的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LNM结直肠腺癌中CXCR7的表达与正常结直肠黏膜/切缘组织/腺瘤组织/无LNM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LNM结直肠腺癌与无LNM结直肠腺癌中CXCR7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341);除外肿瘤TNM分期,CXCR7蛋白表达在其它临床病理特征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从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腺瘤组织→无LNM结直肠腺癌→有LNM结直肠腺癌组织,NDRG1蛋白表达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LNM结直肠腺癌与无LNM结直肠腺癌之间NDRG1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402);除外肿瘤TNM分期,NDRG1蛋白表达在其它临床病理特征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P14ARF与E2F1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278),CXCR7与NDRG1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334),P14ARF与NDRG1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s=-0.373),E2F1与NDRG1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s=-0.238)。结论:P14ARF、E2F1具有抑制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蛋白异常仅是结直肠肿瘤癌变的早期事件。CXCR7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参与癌形成后的进展事件,而与癌的发生无关。NDRG1在结直肠癌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P14ARF与E2F1在结直肠肿瘤发生中具有正相关关系,CXCR7与NDRG1在结直肠肿瘤转移中具有正相关关系。

王铠[10](2010)在《染色体3p21.3区域中口腔鳞癌相关候选抑瘤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及其综合治疗对早期OSCC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晚期或复发的病人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因此,研究OSCC发病的分子机制,寻找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提高口腔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恶性肿瘤实质上是一种基因疾病,其发生、发展涉及到多种基因的改变。抑瘤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TSG)在人体内往往发挥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失活、缺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许多抑瘤基因的发现都是通过研究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或纯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homozygosity, LOH)而实现的。研究表明,染色体3p21.3区域在肺癌、鼻咽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表现为高频缺失,并存在多个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候选抑瘤基因。多个研究小组发现,该区域在OSCC中同样存在不同程度高频缺失(23%-50%)。目前,该区域内候选抑瘤基因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还鲜少有人研究,大量的信息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拟在文献复习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该区域内鲜有研究的候选抑瘤基因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在OSCC中表达下调的候选基因并进一步分析其表达失活的可能原因及其在OSCC中的生物学功能。[3p21.3区候选抑瘤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筛选]首先,通过文献复习,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基因的可能功能,确定11个基因(AUXD1、BAP1、FUS1、GNAT1、LARS2、LTF, NPRL2、RASSF1A、SEMA3F、SEMA3B和ZNF35)为初步研究对象。采用RT-PCR方法分析11个基因在12例OSCC癌组织及其旁侧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LTF, GNAT1、SEMA3B、AUXD1基因分别在50%(6/12),58.3%(7/12),41.7%(5/12),41.7%(5/12)的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或缺失,与在对应正常口腔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SEMA3F、RASSFIA基因在口腔鳞癌组织中均表现为25%(3/12)的表达下调或缺失。而ZNF35和LARS2基因在口腔鳞癌组织中表现为33.3%(4/12)和25%(3/12)上调表达。其它3个基因(NPRL2、BAP1、FUS1)在口腔鳞癌组织及其对侧正常对照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差异(P>0.05)。初步筛选的结果提示,LTF、GNAT1、EMA3B、AUXD14个基因在OSCC组织中呈现较高频率的下调表达,可能与OS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此,我们选择这4个基因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启动区异常甲基化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为能较为准确地判断4个基因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我们采用RT-PCR方法,分析了4个基因在舌癌细胞系TCA8113细胞和36对OSCC组织标本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发现,除AUXD1基因在TCA8113细胞中表达外,LTF、GNAT1,SEMA3B均表达下调或缺失。与癌旁对照口腔组织相比,LTF, GNAT1、SEMA3B、AUXD1基因分别在61.1%(22/36),44.4%(16/36),50%(18/36),47.2%(17/36)的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或缺失,统计学分析,4个基因在两组间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为考察4个基因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LTF, AXUD1、GNAT1和SEMA3B的表达均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而仅LTF基因的表达下调与OSCC发生转移有关,有转移的患者,其LTF的表达明显低于没有转移的患者(P<0.05),其它三个基因均与患者肿瘤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为进一步探讨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对于基因在OSCC组织或细胞中表达异常的影响,课题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 specific PCR, MSP)分析了LTF, GNAT1、SEMA3B在其表达下调的OSCC组织中各自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情况。结果发现,LTF, GNATl和SEMA3B在OSCC组织中启动子区均有高甲基化,甲基化率分别为72.7%(16/22)、75%(12/16)、77.8%(14/18),而在癌旁对照组织中三个基因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的甲基化,其频率也分别为22.7%(5/22)、56.25%(9/16)和38.9%(8/18)。χ2分析表明,LTF和SEMA3B在两种组织中存在启动子区甲基化差异(P=-0.000<0.01),但GNAT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在两组间不具有显着差异(P=0.264>0.01)。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杂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 5-Aza-Cdc)处理舌癌细胞株TCA8113,通过RT-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分别检测了处理前和用不同浓度的药物处理细胞后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情况。结果提示:高甲基化能明显抑制舌癌细胞株TCA8113中LTF基因和SEMA3B基因的mRNA表达,而去甲基化后能部分逆转细胞中两个基因的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重新激活或上调该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均提示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对于LTF基因和SEMA3B基因表达失活具有重要的作用。[LTF基因在舌癌细胞中的功能研究]相对RT-PCR方法,Real-time PCR能更为准确地检测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此,我们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Real-time PCR方法进一步验证了LTF基因在OSCC及其癌旁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LTF基因表达在OSCC组织中的平均Ct值(9.490±1.675)明显大于癌旁对照组(6.212±4.00),说明LTF基因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其下调频率为63.3%(19/30),并与RT-PCR初筛结果相似。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执行者,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与基因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因此,在检测了LTF mRNA表达水平之后,我们进一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考察了30例OSCC患者石蜡切片中LTF蛋白表达分布的情况。结果显示,LTF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胞浆中,并主要分布在鳞状上皮中。30例OSCC石蜡切片中,除4例表现较弱信号外,其余26例癌旁组织上皮均可检测到较强的阳性信号(++)或(+++),而在癌组织中,除12例检测到阳性信号外,其余18例表现为阴性信号(一),或较弱信号(+),其下调频率为60%(18/30),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为了进一步探讨LTF在舌癌细胞中的作用,我们从购买的pCMV6-XL5-LTF载体中,采用酶切方法分离获得包含LTF开放阅读框序列在内的2.8kb cDNA片段,经测序证实LTF cDNA存在三个插入或错义SNP位点(23R, A29T, K47R),并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这些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LTF的生物学功能无关。将LTF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克隆到pcDNA3.1(-)载体中,构建了LTF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LTF/pcDNA3.1(-),并重新命名为pcLTFo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pcLTF导入TCA8113细胞,G418筛选获得抗性克隆,进一步采用RT-PCR检测LTF基因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LTF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我们已成功地建立稳定转染pcLTF的TCA8113细胞系TCA-LTF。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表达的LTF蛋白主要定位于胞浆。随后我们检测了LTF基因稳定表达后对TCA8113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LTF基因稳定表达后对LTF细胞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MTT的结果表明TCA-LTF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TCA-LTF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7.7%vs 51.1%/47.7%)。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转染pcLTF后可以使TCA8113细胞停滞于G0-G1期,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66.37%vs 53.7%),S期(24.6%vs 32.83%)和G2-M期细胞比例减少(9.05%vs 13.47%)。提示LTF基因稳定表达后,阻止细胞周期进程,导致TCA8113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体外克隆形成能力降低。总之,本课题以染色体3p21.3缺失区域为切入点,在oscc组织及其癌旁对照组织中分析了该区域内11个候选抑瘤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提示,在oscc组织中,LTF、GNAT1、SEMA3B和AUXD14个基因的mRNA表达呈较高水平下调或缺失,并且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影响LTF和SEMA3B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但与GNAT1基因表达下调无关。恢复LTF基因的表达,改善了舌癌细胞TCA8113的恶性生物学特性。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口腔黏膜癌变的分子机制,也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用于早期诊断、治疗的靶标分子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INK4a/ARF基因纯合性缺失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INK4a/ARF基因纯合性缺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Foxp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命运决定和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间充质干细胞
        1.1.1 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
        1.1.2 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原则和方法
        1.1.2.1 克隆形成实验(CFU-F assay)
        1.1.2.2 分化能力检测
        1.1.2.3 自我更新能力检测
        1.1.3 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志物(marker)
        1.1.3.1 CD105
        1.1.3.2 PαS
        1.1.3.3 Nestin
        1.1.3.4 Mx1-Cre
        1.1.3.5 Prx1-Cre
        1.1.3.6 Leptin Receptor
        1.1.3.7 Sox1
    1.2 MSC成骨和成脂肪分化的信号通路和转录调控
        1.2.1 信号通路
        1.2.1.1 Wnt信号通路
        1.2.1.2 Notch信号通路
        1.2.1.3 BMP信号通路
        1.2.2 转录因子
        1.2.2.1 PPARγ
        1.2.2.2 C/EBP家族
        1.2.2.3 RUNX2
        1.2.2.4 MSX2
        1.2.2.5 OSTERIX
        1.2.2.6 ATF4
        1.2.2.7 TAZ
        1.2.2.8 Rb
        1.2.2.9 Maf
    1.3 间充质干细胞衰老
        1.3.1 衰老的定义
        1.3.2 MSC的衰老表型
        1.3.3 衰老相关的分子机制与信号通路
        1.3.3.1 p16和p53
        1.3.3.2 表观遗传
        1.3.3.3 ROS
    1.4 FOXP1的特性、表达谱与功能
        1.4.1 FOX基因家族
        1.4.2 FOXP基因亚家族
        1.4.2.1 FOXP亚家族发现历史
        1.4.2.2 FOXP亚家族的蛋白结构
        1.4.2.3 FOXP家族的DNA结合位点
        1.4.2.4 FOXP1的几种选择性剪接形式
        1.4.3 Foxp1的表达谱与功能
        1.4.3.1 Foxp1在胚胎干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
        1.4.3.2 Foxp1在心脏中的表达和功能
        1.4.3.3 Foxp1在肺和呼吸道中的表达和功能
        1.4.3.4 Foxp1在食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
        1.4.3.5 Foxp1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
        1.4.3.6 Foxp1在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
        1.4.3.7 Foxp1在单核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
        1.4.3.8 Foxp1在毛囊干细胞和毛发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
        1.4.3.9 Foxp1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和功能
        1.4.3.10 Foxp1在胰岛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
        1.4.3.11 Foxp1在肝脏中的表达和功能
        1.4.4 FOXP1与癌症的关系
        1.4.4.1 FOXP1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1.4.4.2 FOXP1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1.4.4.3 FOXP1与乳腺癌
        1.4.4.4 FOXP1与子宫内膜癌
        1.4.4.5 FOXP1与前列腺癌
        1.4.4.6 FOXP1与肺癌
        1.4.4.7 小结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1.1 获得Foxp1基因敲除小鼠
        1.5.1.2 分析Foxp1条件敲除小鼠的表型
        1.5.1.3 运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Foxp1的调控机制
        1.5.2 研究目标
        1.5.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无机试剂
        2.1.2 有机试剂
        2.1.3 细胞培养用试剂和试剂盒
        2.1.4 酶
        2.1.5 蛋白实验相关试剂
        2.1.6 其他商品化试剂和试剂盒
        2.1.7 重要耗材
        2.1.8 质粒
        2.1.9 引物
        2.1.10 小鼠
        2.1.11 抗体
    2.2 实验方法
        2.2.1 DNA相关实验技术
        2.2.2 RNA相关实验技术
        2.2.3 蛋白质相关实验技术
        2.2.4 细胞相关实验技术
        2.2.5 组织学相关实验技术
        2.2.6 流式细胞术
        2.2.7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2.8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Foxp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谱系
    3.2 Foxp1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
        3.2.1 Prx1-Cre; Foxp1~(fl/fl)敲除小鼠出现骨质疏松、骨髓脂肪化表型
        3.2.2 Prx1-Cre; Foxp1~(fl/fl)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能力增强、成骨能力减弱
        3.2.3 Nestin-Cre; Foxp1~(fl/fl)小鼠成骨不全、骨髓脂肪细胞增多
        3.2.4 Nestin-Cre; Foxp1~(fl/fl)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能力增强、成骨能力减弱
        3.2.5 在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敲除Foxp1并未影响小鼠出生后骨质重塑
        3.2.6 Foxp1缺失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3.2.7 过表达Foxp1抑制C3H10T1/2 细胞和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促进成骨分化
        3.2.8 Foxp1调控MSC成脂分化和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
        3.2.8.1 Foxp1抑制MSC成脂肪分化的分子机制
        3.2.8.2 Foxp1促进MSC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
    3.3 Foxp1调控MSC的衰老
        3.3.1 敲除Foxp1后MSC呈现出早衰表型
        3.3.2 Foxp1可能通过抑制p16~(Ink4a)的转录从而调控衰老
        3.3.3 过表达Foxp1可以延缓人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
4 讨论
    4.1 Foxp1随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表达量降低
    4.2 Foxp1通过抑制PPARγ 转录抑制成脂
    4.3 Foxp1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活性促进成骨
    4.4 Foxp1通过调控p16~(Ink4a)调控MSC衰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大数据挖掘的肺癌基因突变与病理分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方法
        2.2.1 数据挖掘
        2.2.2 肺癌大样本数据分析
        2.2.3 肺癌前20位突变基因的筛选及相关性分析
        2.2.4 肺癌前20位突变基因蛋白序列的聚类分析
        2.2.5 同源基因不同病理分型的分组分析
        2.2.6 前20位突变基因的动态样品聚类分析
3. 结果
    3.1 肺癌大样本突变情况
    3.2 肺癌前20位突变基因
    3.3 肺癌前20位突变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3.3.1 不同病理分型样本间的点突变差异比较
        3.3.2 不同病理分型样本间的拷贝数变异差异比较
        3.3.3 不同病理分型样本间的基因表达差异比较
        3.3.4 不同病理分型样本间的DNA甲基化差异比较
    3.4 肺癌前20位突变基因蛋白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
    3.5 同源基因不同病理分型的分组分析结果
        3.5.1 两组同源基因肺小细胞癌样本的突变情况比较
        3.5.2 两组同源基因肺腺癌样本的突变情况比较
        3.5.3 两组同源基因肺鳞癌样本的突变情况比较
    3.6 肺癌前20位突变基因的动态样品聚类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p16-CyclinD1-CDK4/6-pRb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非小细胞肺癌中p16和Cyclin Dl及Rb蛋白表达的检测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沦
    1.4 结论
第二章 非小细胞肺癌中p16基因改变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沦
    2.4 结论
第三章 差异PCR法扩增CCND1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沦
    4.4 结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4)基于新疆甲状腺癌人群的肿瘤分子标记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人群甲状腺疾病患者入院病例分析
    1. 临床资料和分析方法
        1.1 临床病例信息收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甲状腺病变与腺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染色结果判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甲状腺乳头癌与CDH1、MLH1、TIMP3、RARβ及CALCA 基因甲基化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博士论文研究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教改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编的全国统编教材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3-甲基胆蒽与二乙基亚硝胺对树鼩支气管上皮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6)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4ARF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原理
        1.3.2 免疫组化SP法步骤
    1.4 阳性结果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口腔正常粘膜组织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14~(ARF)基因蛋白表达情况
    2.2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14~(ARF)基因蛋白表达与TNM分期的关系
    2.3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4~(ARF)基因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化的关系
第三章 讨论
    3.1 p14~(ARF)的发现和结构
    3.2 p14~(ARF)抑癌机制的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ARF对Miz-1抑制p53转录活性的阻抑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背景综述:抑癌基因ARF
    第一节 INK4a/ARF基因位点
        1.1 INK4 gene family
        1.2 INK4a/ARF等位基因
        1.2.1 p16INK4a
        1.2.2 ARF
        1.2.3 INK4a-ARF的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 ARF的功能和分子机制
        2.1 ARF-p53途径:ARF依赖于p53的功能
        2.1.1 ARF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
        2.1.2 ARF与细胞凋亡
        2.1.3 ARF-p53分子通路的分子机制
        2.1.3.1 p53蛋白及其通路
        2.1.3.2 癌基因通过诱导ARF激活p53途径
        2.1.3.3 ARF是p53通路的关键激活者
        2.1.3.4 Mdm2是ARF活化p53的关键分子
        2.1.4 ARF调节p53的其他途径
        2.2 ARF的非p53依赖的调节通路
        2.2.1 ARF对其他途径的调节
        2.2.1.1 ARF对E2F-1和DP1的调控
        2.2.1.2 ARF对c-Myc的调控
        2.2.1.3 ARF对NF-KB活性的调节
        2.2.2 ARF调控眼部HVS的发育
        2.2.3 ARF对NPM/B23的调控
        2.2.4 ARF诱导的泛素化修饰
        2.2.5 ARF介导的细胞自体吞噬
        2.2.6 可与ARF结合的其他物质
        2.3 ARF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2.3.1 ARF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蛋白?是否有意义?
        2.3.2 ARF如何影响DNA损伤反应?
        2.3.3 ARF是否直接调节基因的表达?
    第三节 ARF的失活和调节
        3.1 ARF的功能失活机制
        3.1.1 基因缺失
        3.1.2 基因突变
        3.1.3 启动子甲基化沉默
        3.2 ARF基因的表达调控
        3.2.1 Bmi-1
        3.2.2 DMP1
        3.2.3 TBX2
        3.2.4 DAP激酶
        3.2.5 Pokemon
        3.2.6 Twist
    第四节 ARF蛋白与肿瘤
        4.1 黑色素瘤
        4.2 血液系统恶性病变
        4.3 肺癌
        4.4 胶质细胞瘤
        4.5 结肠癌
        4.6 妇科肿瘤
        4.6.1 INK4a-ARF基因与卵巢癌
        4.6.2 INK4a-ARF基因与子宫内膜癌
        4.6.3 INK4a-ARF基因与宫颈癌
        4.6.4 INK4a-ARF基因与外阴癌
        4.7 ARF蛋白在基因治疗中的现状
第二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第一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实验结果
        2.2.1 Miz-1与ARF相互结合
        2.2.2 Miz-1抑制p53的转录活性
        2.2.3 Miz-1通过其锌指结构域与p53的DBD结构域结合从而减少了p53与其靶定的启动子序列的结合
        2.2.4 在调节p53介导的转录中Miz-1竞争性的结合ARF和p53
    第三节 实验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质粒和引物
    3.2 试剂和抗体
    3.3 本文主要的试验方法
        3.3.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
        3.3.2 酵母双杂交筛选
        3.3.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3.3.4 体外GST-pull down结合实验
        3.3.5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3.3.6 免疫共沉淀(Co-IP)
    3.4 其他常用实验技术及方法
        3.4.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3.4.2 DNA样品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3.4.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4.4 DNA的酶切、回收、连接与转化
        3.4.5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小规模抽提
        3.4.6 细胞培养和转染
        3.4.7 收获细胞及处理蛋白样品
        3.4.8 蛋白质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4.9 Western Blot
        3.4.10 蛋白质诱导表达
        3.4.11 免疫荧光染色
第四章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致癌物诱导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动态改变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致癌物诱导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DNA 甲基化动态改变与作用机制的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3-甲基胆蒽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肺鳞癌癌变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基因组 DNA 甲基化水平动态改变分析与差异性甲基化片段的筛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动态改变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动态改变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DNA 甲基转移酶的动态改变以及去甲基化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文献综述一 DNA 甲基化分子标志与肺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DNA 甲基化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P14ARF、E2F1、CXCR7、NDRG1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特点、意义及其与临床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论文:P14ARF、E2F1、CXCR7、NDRG1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特点、意义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蛋白CXCR7的发现及其作用
    P14ARF、E2F1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肿瘤抑制基因对喉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P14ARF和E2F1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翻译《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umors》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染色体3p21.3区域中口腔鳞癌相关候选抑瘤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3p21.3区候选抑瘤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筛选及其甲基化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细胞和细胞系
        1.2 标本
        1.3 引物
        1.3.1 RT-PCR引物
        1.3.2 MSP引物
        1.4 菌株和载体
        1.4.1 菌株
        1.4.2 载体
        1.5 主要试剂/试剂盒
        1.6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方法
        2.1 组织和细胞总RNA的提取
        2.1.1 RNA的制备
        2.1.2 RNA中痕量DNA的去除
        2.1.3 总RNA的鉴定
        2.2 两步法差异RT-PCR
        2.2.1 逆转录反应
        2.2.2 PCR反应
        2.2.3 平台期循环数的确定
        2.2.4 灰度扫描与分析
        2.3 组织和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
        2.4 MSPCR
        2.4.1 亚硫酸盐处理DNA
        2.4.2 MSP
        2.4.3 结果判定及分析
        2.5 PCR产物纯化测序
        2.6 甲基化产物测序
        2.6.1 制备感受态
        2.6.2 连接T载体
        2.6.3 质粒转化
        2.6.4 测序
        2.7 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处理舌癌细胞系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 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待分析基因
        2 RNA质量检测
        3 基因扩增平台期的测定
        4 半定量RT-PCR检测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
        5 四个下调基因在TCA8113细胞和36对OSCC组织中的表达
        6 MSP分析基因在OSCC及其癌旁对照组织中甲基化情况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1 染色体3p21.3区候选抑瘤基因在OSCC中的表达
        2 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二章 LTF基因在舌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细胞系
        1.2 标本
        1.3 菌株和载体
        1.4 引物
        1.5 主要试剂
        1.6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组织和细胞总RNA的提取
        2.2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免疫组化
        2.4 LTF/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4.1 质粒酶切、纯化和重组
        2.4.2 质粒转化
        2.4.3 LTF/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的鉴定
        2.5 细胞转染
        2.6 建立稳定表达LTF基因的TCA8113舌癌细胞系
        2.7 培养细胞的蛋白质制备
        2.8 BCA法蛋白定量
        2.9 Western Blotting分析
        2.10 免疫细胞化学
        2.11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2.12 噻唑蓝(MTT)比色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1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 Real-time RT-PCR分析LTF的表达
        2 LTF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定位表达
        3 LTF基因mRNA水平以及蛋白水平表达分析的小结
        4 真核表达载体LTF/pcDNA3.1(-)的构建
        4.1 载体构建策略及流程
        4.2 pCMV6-XL5-LTF载体的鉴定
        4.3 真核表达载体LTF/pcDNA3.1(-)的构建
        5 建立稳定表达LTF基因的TCA8113细胞系
        5.1 细胞克隆的筛选
        5.2 RT-PCR分析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中LTF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
        5.3 PCR鉴定稳定转染细胞中pcDNA3.1(-)载体的整合
        5.4 Western Blotting检测稳定转染后TCA8113细胞中LTF蛋白的表达
        5.5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LTF蛋白的表达及定位
        6 稳定转染LTF基因对舌癌细胞TCA8113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6.1 LTF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6.2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6.3 LTF基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一作者)
在读期间承担课题(第三责任人)
致谢

四、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INK4a/ARF基因纯合性缺失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Foxp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命运决定和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李汉骏.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2]基于大数据挖掘的肺癌基因突变与病理分型的关系研究[D]. 屈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3]p16-CyclinD1-CDK4/6-pRb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 刘建明. 中南大学, 2013(02)
  • [4]基于新疆甲状腺癌人群的肿瘤分子标记物研究[D]. 夏米西努尔·伊力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5]3-甲基胆蒽与二乙基亚硝胺对树鼩支气管上皮影响的研究[D]. 贺猛. 昆明医学院, 2011(10)
  • [6]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4ARF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D]. 孙藤芳. 青岛大学, 2011(06)
  • [7]ARF对Miz-1抑制p53转录活性的阻抑作用[D]. 缪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9)
  • [8]致癌物诱导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动态改变与作用机制的研究[D]. 刘文斌. 第三军医大学, 2010(12)
  • [9]P14ARF、E2F1、CXCR7、NDRG1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特点、意义及其与临床的关系[D]. 沈勤.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10]染色体3p21.3区域中口腔鳞癌相关候选抑瘤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D]. 王铠. 中南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大鼠肺鳞状细胞癌中INK4a/ARF基因的纯合缺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