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杨柳科植物调查研究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杨柳科植物调查研究

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杨柳科杨属植物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温慧[1](2021)在《大、小兴安岭地区植物及真菌资源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国有林占全国总量近1/3,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本文选取大、小兴安岭地区共1058块样地进行了植物资源和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其中大型真菌是在凉水自然保护区和呼中自然保护区为基地重点调查。本研究分析了两地的植物和大型真菌资源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并对其复杂关系进行了冗余排序。整体比较了大、小兴安岭地区植物资源和大型真菌资源的区域差异,并讨论了历史差异。结果发现:1、大、小兴安岭优势种的科属构成是相似的,主要差异是优势种构成不同。大兴安岭乔木层前五个优势种是落叶松、白桦、山杨、蒙古栎和樟子松、;灌木层是越橘、兴安杜鹃、榛、欧亚绣线菊及细叶杜香;草本层是小叶章、羊须草、地榆、东方草莓和圆叶鹿蹄草。小兴安岭前五个优势乔木种是落叶松、白桦、山杨、蒙古栎和红松;灌木是毛榛、榛、绣线菊、珍珠梅、山刺玫;草本层是小叶章、皱果薹草、泽薹草、蚊子草、林木贼。2、大兴安岭大型真菌,主要种有细柄丝膜菌、钟形干脐菌、红褶丝膜菌、毛栓菌、褐绒盖牛肝菌等,小兴安岭大型真菌,主要种有木蹄层孔菌、堆金钱菌、云芝、火木层孔菌和洁小菇占比较大。总体来看大兴安岭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较小兴安岭高。从大型真菌的功能类型方面看,两地占比最高的是食用菌,约为其他类群的2倍,生境类型统计,大兴安岭以林地真菌居多,小兴安岭以活力木型真菌居多。3、大兴安岭较小兴安岭森林密度高(乔木密度比小兴安岭高27.78%,灌木密度高7.19倍,草本的盖度高1.14倍),但是有更多的小树(树高,胸径降低7.99%-24.17%),小灌木(灌木高,盖度降低58.17%-59.61%)及较矮的草本(草高降低44.74%)。大、小兴安岭乔木平均高分别是9.56 m和10.39 m,平均胸径10.98cm和14.48cm,灌木平均高0.64m和1.53m,草本平均高分别是0.21m和0.38m4、大兴安岭乔木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较小兴安岭低,但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较小兴安岭高。具体表现为,大兴安岭乔木和灌木物种分布不均且种类较单一(相比小兴安岭,丰富度低9%-74%,均匀度低7%-67%)草本分布更均匀(相比小兴安岭,均匀度高18%)但种类比小兴安岭少(相比小兴安岭,丰富度低31%)。5、大、小兴安岭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解释因子是草本覆盖度,其次是灌木和草本优势种。与植物多样性不同,真菌多样性特征差异主要受林上(乔木、灌木)结构和关键种的影响。两个地区影响大型真菌多样性的因子在大兴安岭(乔木密度和灌木高度、越橘和兴安落叶松多度)和小兴安岭(乔木大小、乔木多样性)不同。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在植物、大型真菌组成、森林结构及其复杂关系方面,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历史差异。上述结果为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的精细管理和保护提供新依据。

陈海燕[2](2021)在《中国现代花粉分布格局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孢粉是重建古植被、古气候的重要基础数据,对研究古环境演变规律、反演古气候变化特征和模拟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定量重建古植被和古气候变化过程,探讨植被演变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揭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过程,均建立在对花粉的现代过程研究之上,而准确获取花粉和植被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孢粉鉴定的准确性以及现代孢粉数据库的完备程度。本研究收集了我国1960~2020年间发表和部分未发表的现代花粉数据记录,整理了各记录中的花粉类群及其百分比含量数据,对数据进行了筛选、标准化等处理;同时记录了包括采样地区、采样地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样品类型、数据来源、数据类型、周边植被信息、参考文献等信息,由此更新、扩充并整合完成最新的中国现代花粉数据库。中国现代花粉数据库由660个第一版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数据、2265个前期整理发表的采样点数据和2062个近期收集的采样点数据(共4987个现代花粉采样点的数据信息)组成,共包含668个花粉类群;样品类型以土壤表层样品(3840个)为主,苔藓样以及湖泊、海洋表层样等为辅,广泛地分布于全国不同地理区域和植被类型中,其中以温带荒漠区域(25.97%)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26.03%)最丰富,其次为温带草原区域(17.20%)和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11.09%)。数据按照数据来源可分为原始数据(62.4%)和数值化数据(37.6%);按照数据类型可分为原始统计粒数的样点(58.03%)和以花粉百分比表达的的样点(41.97%)。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现代花粉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GIS提取所有花粉样点的现代植被群系和群系组信息及植被区划类型数据,采用样条法对花粉样点进行了气候插值。选择28个重要花粉类群,包括裸子植物8个科属、木本被子植物12个科属和草本被子植物8个科属,结合其分布区的现代植被和气候数据,阐述了不同花粉类群的分布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并利用协惯量分析方法揭示了花粉类群与周边主要植被群系的对应关系,以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了现代花粉与不同气候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28个重要花粉类群地理空间分布格局显示,大多数种类的花粉地理分布范围与其植物地理分布现状是吻合的。在样品中花粉百分含量较低时往往对应较大的分布区域,而随着花粉百分含量的增加逐渐向其主要生长区聚集,与其植被的分布范围较为相似,如杉科、壳斗科、大戟科花粉百分含量高的样点多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麻黄属、白刺属、蒿属、藜科等花粉百分含量高的样点多出现于西北草原、荒漠地区,而高百分含量的莎草科、云杉属花粉样点则在青藏高原地区较为集中。但也有部分科属受风力搬运的影响,可能偏离其现代植物的地理分布区域,如松属多集中我国东部区域,但在西北内陆、青藏高原腹地等非松属植物分布区的样点中仍具有相对较高的松属花粉含量。(2)协惯量分析结果显示,矩阵的前两轴特征值可解释大多数的变化信息(共85.71%)。多数样点花粉与周边主要植被群系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如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域等森林区域样点的对应性较好;但也存在部分样点的对应性较差,在草原、荒漠及高寒植被带的蒿属、禾本科群系内的样点中表现尤为明显。(3)通过分析28种重要花粉类群与不同气候指标关系,发现大部分花粉种类分布对应着一定的气候区间,且在相对含量较高时具有一定的气候指示作用。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降水和温度对花粉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年降水量是影响花粉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莎草科、藜科、毛茛科、松属等科属花粉的分布受年降水影响较大,柳属、落叶松属、红树科、冷杉属等科属的分布年均温关系较强。但由于其他非气候因素的影响,全国尺度上这种花粉与气候定量关系的相关性较差。半个多世纪以来科研人员对于我国表层现代花粉开展了大量的取样和研究,本数据库仅获取部分记录,但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有较好的地理覆盖。该数据库的建立与共享,及其现代花粉与植被和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不仅为中国孢粉数据库的更新建设与孢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也可有效应用于古植被重建的现代孢粉与现代植被校验。

阎合[3](2020)在《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文中提出由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引起的杨树腐烂病是一种枝干病害,在中国“三北”地区发生严重,已造成大量杨树死亡。控制杨树腐烂病的核心是预防,而摸清病害的流行规律是预防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整理分析中国东北地区自2002年至2015年共14年间杨树腐烂病发生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纬度、海拔,不同森林经营区,不同功能区等分类方式,对比分析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类型区域的流行趋势;并以县(区、市)行政单元作为样本统计单元,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Sa TScan)技术,并结合回顾性时空扫描方法,分析了14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时空分布与流行特点及其聚集模式;通过Max Ent模型与Arc GIS技术,结合不同环境变量对病害发生的贡献率,对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及其适宜性进行了分析,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下未来30年和50年潜在分布区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杨树腐烂病在东北地区传播扩散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病害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发生趋势与纬度区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但相同纬度下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不同森林经营区中,杨树腐烂病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松辽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林木种类相对单一,构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杨树腐烂病地理分布区;在长白山脉沿线与大兴安岭南部,常年以中、低程度发生;大兴安岭北部与小兴安岭基本不发生。不同功能区中,城市园林绿化区的发病率高于农田防护林区,且在整体发病率越高的地区,差异越显着。2、中国东北地区的杨树腐烂病平均发生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度为27.62%。14年间共有149个县累计901县(次)受害,但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病害的时空分布呈现“爆发-聚集-蔓延-稳定”的特点。病害的空间聚集效应明显。2002-2015年累计发病面积扫描显示1个一类聚集区和4个以上的二类聚集区;分年度空间扫描统计,探测到14个一类聚集区和37个二类聚集区,显示出“扩张-集中-扩张”的三阶段变化规律。一类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LLR=86469.86,p<0.001)。病害也表现出显着时空聚集效应,2002-2015年连续时间维度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存在1个一类聚集区和6个二类聚集区。一类聚类区集中在辽宁省,出现于2009-2015年(LLR=64182.00,p<0.001)。时空动态分析显示未来杨树腐烂病在局部区域的爆发流行可能更加趋于频繁和严重。3、杨树腐烂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适宜分布区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在19个环境变量中,对腐烂病的发生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是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它们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分别达到模型贡献率的28.0%、25.3%、24.8%。未来30年和50年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和适宜程度出现扩张、加重的趋势。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大部分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最适宜分布区呈现出加重趋势,内蒙古北部和西部的各等级适宜区在向外扩张,适宜等级有上升趋势。4、风险性分析结果显示,杨树腐烂病的寄主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病害的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危害。同时,该病害的潜伏侵染特征,造成苗木调运过程中的检疫鉴定困难,定殖后的防治难度大。杨树腐烂病风险综合评价值R=1.87,在中国东北地区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的风险较大,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应以发生区的防治和检疫为主。

牛少锋[4](2020)在《北京城市河岸林结构特征与健康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河岸林是人工植被群落,作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环境效应。本研究选择北京六环内城市河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29条河流沿岸林木的生长结构、健康因子等特征,初步探讨北京城市河岸林建群种及其林下灌木在不同等级河流、不同硬化河岸、不同环路梯度上的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尺度构建林木健康评价模型,以此来评价林木的健康状况,以期为城市河岸林近自然植物群落的构建与健康经营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京城市河岸林科属种共包括40科75属119种,其中乔木31科49属82种,灌木14科28属37种,总体乔灌数量比为1.9∶1。2、北京城市河岸林树种使用频度较高的前12个树种是垂柳、国槐、榆树、油松、毛白杨、白蜡、圆柏、银杏、构树、刺槐、臭椿、桑树,其中垂柳使用频度最高,达64.2%。3、垂柳的相对多度、相对显着度和重要值均最大,为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其次是毛白杨和国槐,为乔木层次优势种。2环内、2-3环、3-4环、4-5环和5-6环重要值居于前12的乔木重要值之和分别为81.0%、77.7%、81.5%、83.6%和81.8%。4、北京城市河岸林乔木乡土树种数量占乔木总体的89.6%,灌木外来树种数量占灌木总体11.0%。常绿与落叶树种应用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乔木和灌木表现出常绿树种较少,而落叶树种较多的特点。5、不同环路梯度下城市河岸林乔木Margelf指数表现为5-6环>2-3环>2环内>3-4环>4-5环,而林下灌木Margelf指数排序为2-3环>5-6环>4-5环>2环内>3-4环。不同河岸硬化梯度下近自然河岸的乔木Margel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乔木Simpson指数和乔木Pielou指数最大,而林下灌木的多样性指数,除均匀度指数外最大的是垂坝河岸。6、北京城市河岸林个体健康指数范围为0~1,健康等级呈右偏正态分布特点,亚健康和中健康的林木占绝大多数(分别为47.99%和40.68%);不健康等级的林木数量较少,比例为6.79%,健康指数在0.0~0.4之间;健康等级林木数量最少,占4.54%,健康指数在0.6~1.0之间。7、北京城市河岸林应用频率较高的12个乔木树种健康指数均值大小为:五角枫>白蜡>国槐>臭椿>毛白杨>加杨>栾树>刺槐>构树>油松>榆树>垂柳。8、乡土树种在不同区域的健康程度总体高于外来树种。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落叶树种健康指数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9、北京城市河岸林群体健康指数均值为1.12,整体处于中健康水平。群体健康指数在不同环路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整体健康指数由城内至城外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等级河流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排序为一级河流>三级河流>二级河流。10、北京城市河岸林群体健康指数在不同硬化河岸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整体健康指数随河岸硬化比例的减小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坡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整体健康指数随坡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徐姣[5](2020)在《黑龙江省柳属植物系统分类鉴定与种质资源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柳属种类繁多,全世界共有520多种,我国有257个种,122个变种,33个变型。柳属是重要的造林绿化、用材树种,具有治水、固沙、改碱的作用,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但柳属的分类是世界难题,有关柳属的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也有待我们大力开发。本文以黑龙江省柳属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形态学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分子学鉴定和化学成分鉴定相结合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鉴定准确率,为柳属的分类提供科学证据。为挖掘柳属优良性状,合理开发利用柳属资源,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柳属的生长指标和药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6种具有优良性状的柳属植物,可作为柳属遗传育种研究的优良种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构建柳属系统鉴定模式,为柳属的分类研究提供新思路(1)以传统形态学鉴定为预鉴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伊春和塔河县共收集了 56份柳属植物样本,根据《中国植物志》、《黑龙江省植物检索表》对柳属的形态描述,鉴定结果为14组29个种,2个变种,2个变型和1个杂交种。29个种包括柳组(圆头柳Salix capitata、垂柳 Salix babylonica、旱柳Salix matsudana、朝鲜柳 Salix koreensis、长柱柳Salix eriocarpa、白皮柳Salix pierotii和爆竹柳Salix fragilis),蒿柳组(毛枝柳Salix dasyclados、龙江柳Salix sachalinensis、蒿柳Salia viminalis和卷边柳Salix siuzevii),黄花柳组(谷柳 Salix taraikensis、大黄柳 Salix raddeana、兴安柳Salix hsinganica和崖柳Salix floderusii),粉枝柳组(粉枝柳Salix rorida 和司氏柳Salix skvortzovii),筐柳组(筐柳 Salix linearistipularis和松江柳Salix sungkianica),三蕊柳组(三蕊柳Salix triandra),五蕊柳组(五蕊柳Salix pentandra),沼柳组(细叶沼柳Salix rosmarinifolia),越桔柳组(越桔柳Salix myrtilloides),细柱柳组(细柱柳Salix gracilistyla),杞柳组(杞柳 Salix integra),大白柳组(大白柳Salix maximowiczii),乌柳组(乌柳Salix cheilophila),鹿蹄柳组(鹿蹄柳Salix pyrolifolia)以及收录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深山柳(东陵山柳)Salix phylicifolia;2个变种包括旱垂柳Salix matsudana var.pseudo-matsudana(旱柳变种)和沼柳 Salix rosmarinifolia var.brachypoda(细叶沼柳变种);2个变型包括龙爪柳Sulix matsudana var.tortuosa(旱柳变型)和馒头柳Salix matsudan var.natsudanaa f.umbraculifera(旱柳变型);杂交种为金丝垂柳Salix babylonica ×S.alba-vitellina。以微观形貌特征为辅助鉴定:对于形态相近不易区分的物种,进行叶表皮和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观察叶表皮特征能够区别形态相近的五蕊柳与三蕊柳,旱柳与旱垂柳;由于花粉具有遗传稳定性好的特点,本论文对花粉的形态、P/E值、萌发孔数、外壁纹饰等特征参数,进行了详细描述。(3)以分子学鉴定为精准鉴定: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柳属的ITS2序列、psbA-trnH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叶绿体片段的柳属分辨率远远低于核基因组片段。ITS2序列可对五蕊柳、粉枝柳、筐柳、蒿柳和钻天柳进行精准鉴定,达到种级别,对柳组部分物种仅可鉴定到组级别。(4)以化学成分鉴定为复核鉴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柳属提取物成分进行测定,绘制HPLC指纹图谱,通过比较分析样品共有峰的数量和相似度,能够对形态学与分子学鉴定所得结果一致的进行复核,同时也能排除不确定的相似种。2.丰富柳属基因数据信息,保存柳属基因资源(1)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柳属染色体倍性及基因组大小:以二倍体杞柳为对照品,根据流式图谱中的荧光强度计算染色体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结果筐柳、乌柳为二倍体;金丝垂柳、龙爪柳、圆头柳、旱柳、五蕊柳、三蕊柳、旱垂柳和垂柳为四倍体;深山柳为六倍体;以黄瓜(350 Mb)和大豆(1150 Mb)为对照品,测试柳属基因组大小范围为:乌柳(290.69~305.76 Mb)、圆头柳(628.22~656.93 Mb)、五蕊柳(569.76~612.54 Mb)、三蕊柳(569.76~612.41 Mb)、垂柳(565.51~629.09 Mb)、杞柳(285.51~312.63 Mb)。(2)目前Genbank中柳属的ITS序列2047条。本研究在核基因片段的扩增和测序中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获得40条ITS2序列提交至GenBank,注册编号为:MT177150,MT177151,MT177152,MT177153,MT177154,MT177155,MT177156,MT177157,MT177158,MT177159,MT177160,MT177161,MT177162,MT177163,MT177164,MT177165,MH924219,MT177166,MT177167,MT177168,MT177169,MT177170,MT177171,MT177172,MT177173,MT177174,MT177175,MT177176,MT177177,MT177178,MT177179,MT177180,MT177181,MT177182,MT177183,MT177184,MT177185,MT177186,MT177187,MH924218。其中包括钻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 3条序列(MT177178,MT177179,MT177180)和柳属 37 条序列,其中白皮柳Salixpierotii(MT177150)、圆头柳Salix capitata(MH924219,MT177162)、乌柳Salix cheilophila(MH924218)、筐柳Salix linearistipularis(MT177181,MT177182)和卷边柳 Salix siuzevii(MT177183,MT177184,MT177185,MT177186)共计 10 条序列是首次提交 ITS2序列的柳属,丰富了柳属DNA信息资源。3.科学评价柳属资源,筛选柳属优良种质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柳属种质资源评价模型,设立了两个准则层指标,即生长指标和药用指标。根据调查问卷评分结果,建立判断矩阵并计算7个因子层指标及其权重:树高0.1332,胸径0.1263,冠幅0.0470,分枝数0.0271,总黄酮含量0.2079,原花青素含量0.1317和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0.3268。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柳属叶片中总黄酮、原花青素,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对柳属资源价值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判断并计算分数,筛选出排名前六的柳属:旱垂柳Salix matsudana var.pseudo-matsudana,五蕊柳Salix pentandra,筐柳Salix linearistipularis,金丝垂柳 Salix babylonica ×S.alba-vitellina,旱柳 Salix matsudana和垂柳 Salix babylonica。4.资源创新与利用,发掘柳属药用植物价值(1)采用标准差法进行分组,将柳属中总黄酮、原花青素和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数据划分为高、中、低三组,3种成分在三个组别间差异达到极显着(P<0.001)水平。研究考察了哈尔滨地区11种柳属3种成分在6月至10月的动态含量变化,结果发现:总黄酮量在10月份仍然稳定,因此可以利用落叶资源进行提取;原花青素8月份含量较高到9月基本降解;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被证实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很好的活性物质,在8月份含量最高;测试26种柳属其中18种含有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较高的柳属为五蕊柳2.1307 mg/g;筐柳1.3557 mg/g;细叶沼柳 1.1947mg/g;杞柳 1.1210 mg/g 和圆头柳 1.0747 mg/g。(2)柳酸(水杨酸)最早从柳树发现,后被合成了阿司匹林。研究以水杨酸为底物,设计合成8种水杨酸类席夫碱化合物并对其化学结构予以表征,其中4种2-羟基-4-(2-羟基-4-二乙氨基苯基亚氨基)苯甲酸(3d)、2-羟基-5-(2-羟基-4-氯苯基亚氨基)苯甲酸(4b)、2-羟基-5-(2-羟基-4-溴苯基亚氨基)苯甲酸(4c)、2-羟基-5-(2-羟基-5-二乙氨基苯基亚氨基)苯甲酸(4d)为首次合成的新型化合物。采用滤纸片法测试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发现产物在浓度为8 mg/mL和16 mg/mL时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抑菌活性较好的是2-羟基-4-(2-羟基-5-溴苯基亚氨基)苯甲酸(3c)对三者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5 mm,23.5 mm,20.2 mm;2-羟基-5-(2-羟基-4-溴苯基亚氨基)苯甲酸(4c)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1 mm,22.5 mm,12.2 mm。综上所述,本文围绕柳属植物的系统鉴定与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这一主旨进行研究,采用传统形态学、微观形貌、分子标记、细胞生物学和化学分析对黑龙江省柳属植物14个组29种及其变种与变型进行了综合研究,构建了柳属植物鉴定的新模式,提高了柳属鉴定的精确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柳属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为柳属遗传育种的研究筛选出6种优良种质;通过对柳属药用成分总黄酮、原花青素和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的检测和水杨酸类席夫碱化合物合成研究,开发柳属植物的药用价值,为柳属优良种质资源开发与合理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肖思文[6](2019)在《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植物园功能日趋完善。植物园已具有保护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城市质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植物园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面临着分布不均、功能单一、特色缺乏、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研究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规划实践法,总结了植物园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简史,归纳了常用的植物园分类标准,提出了按照城市规模的植物园分类标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植物园的数量和情况,根据统计结果,以分布在34个省179个市的273个已建成植物园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位于103个中小城市的130个已建成植物园,得出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在建设时间、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主要功能方面的现状情况,总结其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综合研究了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理念、选址、定位、分区、功能、地域特色和运营管理,并以周口市植物园为例,进行规划实践。综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中小城市植物园在规划定位、规划选址、功能发挥、植物收集、科普游憩、资金筹措方面的策略,并建议有关部门对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数量作出下限要求,对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赵毓昊[7](2019)在《杨柳比较基因组信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以已测序的两种杨柳科植物红皮柳和毛果杨的全基因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杨柳科植物除了经历了真双子叶共有的全基因组三倍乘(Whole-genome triplication,WGT or Core-eudicot-common hexaploidzation,ECH)事件之外,又经历了一次杨柳科植物共有的二倍乘(Saliceae whole-genome duplication,SWD)事件。为深入理解多倍化杨柳染色体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演化,选取基因组结构较为古老的葡萄作为参照进行分析。通过物种内与物种间的BLAST比对,找出具有共线性的同源基因对,构建具有可视化分析功能的同源结构点阵图;对毛果杨、红皮柳同源结构点阵图分析,课题推断出杨柳科植物加倍之前共有8条祖先染色体;通过同源片段的搜索分析以及对多物种间进行基因组联合比对,构建以葡萄基因组为参考的多基因组联合比对图谱;结合同源片段数量的统计,从基因组丢失与保留的角度,分析杨柳科植物的基因组进化过程;并分类统计出了不同事件关联的共线性基因集。通过研究发现红皮柳经历SWD后的两套子基因组的平均共线基因丢失率为73%和77%,而毛果杨仅为69%和71%,红皮柳的共线基因丢失率显着高于毛果杨;且红皮柳SWD后的共线基因保留的数量为9017个,毛果杨则保留了15173个共线基因,红皮柳的共线基因保留数量显着低于杨树;红皮柳最近一次加倍的同源片段的Ks峰值为0.33,毛果杨的Ks峰值仅为0.23,红皮柳的Ks峰值相对于毛果杨更高;这些数据都表明红皮柳经历更剧烈的基因变化,即红皮柳的进化速率很可能快于毛果杨。课题还推断出了SWD事件发生的时间大约在2530个百万年前,而在SWD后,毛果杨与红皮柳分化的时间大约在1520个百万年前。之后通过基因表达量、基因家族、基因功能GO富集分析等方面,全面比对分析了毛果杨二倍乘之后产生的两套子基因组,发现这两套基因组在基因表达量、基因家族、基因功能几个层面均无显着差异,本研究为杨柳祖先为同源多倍体提供了更多证据。图17幅;表4个;参52篇。

任伟涛[8](2018)在《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案例研究》文中提出水湿生植物已广泛地应用于水景园中,但目前关于水湿生植物的研究多集中于水湿生草本植物,而大大忽视水湿生木本植物的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事实上,水湿生木本植物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且极具特色,有利于地域景观的形成。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法、实地调查法与实测绘图法等方法,阐述水湿生木本植物的资源与特征,深入分析现有较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水湿生木本植物案例,总结并归纳出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的营造原则、特色,并提出5种景观类型与营造策略:(1)生产型:利用水湿生木本植物大面积种植以促进生态平衡或获取生物能源等,往往与林业、农业活动相关。(2)生态型:水湿生木本植物所存在的环境自然生态,是自然美的集合体,较多表现在天然湿地之中。(3)景观型:重在结合场地特色,选择多样的水湿生木本植物,构建地域条件下的复层群落,打造丰富的植物空间与季相景观。(4)文化型:利用水湿生木本植物创造表现场地生态文化或人类社会折射出的人文历史演变。(5)综合型:集生产、生态、景观与文化为一体的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营造活动,着重展示自然美、生态美与人文美。目前,湿地的保护、开发与恢复等工作都需要大量运用水湿生木本植物,以景观为目的应用越来越多,因此应用前景广阔,需要在各个层面加强对水湿生木本植物的研究,为未来的实践提供参考。

刘哲荣[9](2017)在《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内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丰富而古老,地带性分异复杂,使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研究为野生生态资源的优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受威胁种,《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中的内蒙古部分为初始数据,并对其名称、拉丁学名、科属的归属问题等做了一系列的修定和完善,最终确定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不同学者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同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调查、植物优先保护、热点地区和GAP分析,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植物资源的基本组成和类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及生境保护红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共53科、103属、12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被子植物49科97属117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在全区东、西阿拉善州、贺兰山州以及兴安北部州分布较多,仅分布于一个州的物种有59种,占总种数的46.46%;垂直分布格局呈单峰形态,在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植物种数最多;豆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最多,单种属有35属;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比例最高,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特征相似。(2)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分为5大类,18小类。食用植物资源中,野菜植物16种,野果植物8种,油脂植物20种,饲用植物65种,蜜源植物16种,淀粉植物12种,色素植物5种,甜味剂植物3种,芳香植物22种。药用植物有63种。工业用植物资源中,木材植物18种,纤维植物16种,树脂植物5种,鞣质植物11种,树胶植物5种。农业用植物资源中,农药植物13种;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中,绿化观赏植物59种,环境改良植物35种。18类资源植物中,所含种类最多的是饲用植物,有6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1.90%,其次是药用植物,有63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0%;具有5类及以上用途的植物共有32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30.48%;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内蒙古珍稀濒危饲用植物划分为优等、良等、中等、低等、劣等、可做牧草6个等级。其中,优等6种,良等4种,中等15种,中等及以上植物共有2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23.8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级,其中,Ⅰ级药用植物有36种,Ⅱ级药用植物有20种,Ⅲ级药用植物有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资源总数的57.14%,31.75,%和11.11%。(3)以内蒙古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评估对象,建立了该地区植物优先保护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充分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的同时中加入了IUCN评估体系在全国尺度下对植物的评估结果,也考虑到了该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加入了植物种抵抗灾害能力的指标,以及海拔高度等在该区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评估结果为,极危(CR)种2种、濒危(EN)种13种、易危(VU)种37种、近危(NT)种44种,无危种(LC)31种,分别占总数的1.57%、10.24%、29.13%、34.65%、24.41%,其中受威胁种即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种共52种,占总种数的40.94%;优先保护级别的评估结果为,一级保护植物有28种、二级保护有71种、三级保护有28种,分别占评估总数的22.05%、55.91%、22.05%;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种的评估结果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9)》中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植物种类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在之前发布的保护名单中尚未体现的,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4)以热点地区与GAP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累计保护效率和累计保护面积来评价和筛选重要物种分布县,从而鉴别出优先、次要和一般保护县。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重要物种的具体分布位置,考虑不同属性的植物物种所需的最小生存面积不同,依据生活型、分布范围和受威胁程度对关键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不同等级的缓冲区。将两者叠加后,最后得到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127种红线保护植物中,有81种已得到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占红线保护植物总数的63.78%;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50.68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42.84%;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的探讨,对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对未受到内蒙古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线保护植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至全国范围内的红线保护植物调查工作,以便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在完善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对红线关键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量化就地保护有效性指标,对未受到有效保护的植物进行研究,提高保护红线植物的效率。

赵红艳[10](2017)在《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湿地植物是湿地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了能给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外,在保护环境、促淤造陆、调节气候、降解污染、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水禽栖息地,随着对于水禽相关研究的深入,湿地植物成为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以湿地植物群落为主的景观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及人们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日益加剧,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部分丧失、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制约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从科研价值、环保价值、经济价值或社会效应而言,湿地的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都有待于系统及全面的研究。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湿地植物区系的研究可为生态恢复中工程物种的选择、群落合理配置和恢复指标的确立等提供科学依据,是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中国湿地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种类数量:经过调查统计分析,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共有149科580属2501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蕨类植物22科29属73种,裸子植物3科5属8种,被子植物124科546属2420种,包括单子叶植物35科192属963种,双子叶植物89科354属1457种,野生的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有231 1种。中国湿地外来维管束植物有189种,隶属47科93属,其中睡莲科种类最多,占12.16%;有意引入的种类有167种,无意引入的种类有22种,美洲是中国外来入侵种的主要来源地。中国重点保护湿地植物现已知的种类有29科45属74种,其中被列入国际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有3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1种,二级保护植物有20种。2.优势科属: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中优势科、属十分明显,优势科占到总科数的22%,但是属数占到了总属数的60%,种数更是占到了90%,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中优势属占到了总属数的22.41%,但是所含种数占到了总种数的69.8%,由此可见,科和属的优势现象非常明显。3.生活型:生活型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乔木、灌木、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分别有76、154、565、9和169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3.04%、6.16%、22.6%、0.36%和 67.85%。4.生态类型:生态类型是以湿生植物为主,半湿生植物、湿生植物、两栖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分别有488、1482、44、154、246和59种,各占总种数的 19.5%、59.26%、1.76%、6.16%、9.84%和 2.36%。5.区系特点: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成分类型复杂,科的分布区有8个类型7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科有61科,占总科数的42.96%,温带分布科有25科,占总科数的17.61%,从科级水平看,热带成分的科数占明显优势,热带亲缘关系明显;属的分布区有14个类型和27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属有241属,占总属数的44.46%,温带分布属有210属,占总属数的38.75%;中国特有属有13属,占总属数的2.94%,从属级水平看,分布类型多样,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与世界植物区系有着丰富的地理联系;以热带性质分布和温带性质分布为主体,热带成分的属数略占优势,本区系在发展过程中与热带植物区系和温带植物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比例的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表明了本区系的亚热带性质和过渡性。6.保护管理: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资源丰富,由于人类的过度采伐、开垦、采收、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使湿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一些种类的利用如果超过植物本身或者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将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有物种灭绝的风险。我们在资源的开发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栽培引种方面需要谨慎,以免造成入侵,同时还要完善湿地保护区,吸收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完善科研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杨柳科杨属植物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杨柳科杨属植物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小兴安岭地区植物及真菌资源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小兴安岭森林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1.1.2 大、小兴安岭真菌资源研究进展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植物和真菌样方调查方法和数据采集
        2.2.2 物种组成分析
        2.2.3 群落结构特征的计算
        2.2.4 物种多样性的计算
        2.2.5 大型真菌功能组及多样性指数计算
    2.3 数据处理
3 小兴安岭森林资源
    3.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3.1.1 植物组成
        3.1.2 大型真菌组成
    3.2 群落结构总体特征
    3.3 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
    3.4 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分异特征
    3.5 讨论
        3.5.1 植物资源变化
        3.5.2 大型真菌资源变化
    3.6 本章小结
4 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差异
    4.1 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组成差异
        4.1.1 植物资源组成差异
        4.1.2 大型真菌资源组成差异
    4.2 大小兴安岭植物和大型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特征差异
        4.2.1 大小兴安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差异
        4.2.2 大小兴安岭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
        4.2.3 大小兴安岭大型真菌及多样性差异
    4.3 植物优势种多度和结构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4.4 森林物种组成及结构与大型真菌多样性组成特征耦合关系
    4.5 讨论
        4.5.1 大小兴安岭森林质量:今天和历史的差异
        4.5.2 森林植物和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及营林建议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中国现代花粉分布格局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花粉研究区域
        1.2.2 现代花粉空间分布研究现状
        1.2.3 现代花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1.2.4 现代花粉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1.2.5 孢粉数据库的研究进展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中国地貌概况
        2.1.2中国气候特征
        2.1.3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现代花粉数据收集
        2.2.2 数据处理方法
        2.2.3 花粉类群合并
        2.2.4 植被数据获取方法
        2.2.5 气候数据插值方法
        2.2.6 数据分析
3 中国现代花粉数据库概况
4 重要花粉类群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4.1 裸子植物
        4.1.1 松属
        4.1.2 云杉属
        4.1.3 冷杉属
        4.1.4 落叶松属
        4.1.5 麻黄属
        4.1.6 柏科
        4.1.7 杉科
        4.1.8 铁杉属
    4.2 木本被子植物
        4.2.1 桦木属
        4.2.2 桤木属
        4.2.3 杨属
        4.2.4 柳属
        4.2.5 壳斗科
        4.2.6 榛属
        4.2.7 鹅耳枥属
        4.2.8 白刺属
        4.2.9 大戟科
        4.2.10 胡桃科
        4.2.11 红树科
        4.2.12 蔷薇科
    4.3 草本被子植物
        4.3.1 蒿属
        4.3.2 菊科
        4.3.3 藜科
        4.3.4 莎草科
        4.3.5 禾本科
        4.3.6 蓼科
        4.3.7 豆科
        4.3.8 毛茛科
    4.4 重要花粉类群和植被的定量关系
    4.5 其它花粉类群空间分布特征
5 重要花粉类群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5.1 重要花粉类群与年均温-年降水量的关系
        5.1.1 裸子植物
        5.1.2 木本被子植物
        5.1.3 草本被子植物
    5.2 重要花粉类群与其它气候指标的关系
        5.2.1 裸子植物
        5.2.2 木本被子植物
        5.2.3 草本被子植物
    5.3 重要花粉类群与气候的定量关系
        5.3.1 主成分分析
        5.3.2 典范对应分析
        5.3.3 相关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花粉类群合并方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杨树腐烂病的研究概况
        1.1.1 杨树腐烂病的病原菌
        1.1.2 杨树腐烂病症状
        1.1.3 杨树腐烂病的侵染循环
        1.1.4 影响杨树腐烂病发生的因素
        1.1.5 杨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
    1.2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
    1.3 在时-空尺度上研究植物病害流行的方法
        1.3.1 扫描统计量(Scan statistic)的发展
        1.3.2 扫描统计量的工作原理
    1.4 物种适生区预测与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研究概况
        1.4.1 物种适生区预测研究概况
        1.4.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1.5.4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大兴安岭地区
    2.2 呼伦贝尔护牧林区
    2.3 松辽平原地区
    2.4 小兴安岭地区
    2.5 长白山脉地区
3 中国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区域对杨树腐烂病流行的影响
    3.1 数据获取
        3.1.1 测报数据
        3.1.2 NDVI数据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纬度和海拔的关系
        3.2.2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不同森林经营区的关系
        3.2.3 杨树腐烂病发生与不同功能区的关系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纬度与海拔地区的流行趋势
        3.3.2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森林经营区的流行趋势
        3.3.3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功能区的流行趋势
    3.4 小结与讨论
4 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传播与聚集效应
    4.1 数据获取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杨树腐烂病整体发生趋势
        4.3.2 杨树腐烂病分县区发生趋势
        4.3.3 杨树腐烂病时空分布规律
        4.3.4 杨树腐烂病空间聚集效应
        4.3.5 杨树腐烂病时空聚集效应
    4.4 小结与讨论
5 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预测及风险性分析
    5.1 数据获取
        5.1.1 测报数据
        5.1.2 生物气候数据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5.2.2 风险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5.3.2 风险性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6 主要结论与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北京城市河岸林结构特征与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林木健康研究进展
        1.2.1 树木及森林健康
        1.2.2 城市森林健康
    1.3 城市河岸林带研究进展
        1.3.1 河岸林带
        1.3.2 城市河岸林带
    1.4 小结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条件
    2.2 调查研究方法
        2.2.1 调查河流选择
        2.2.2 河段调查范围
        2.2.3 样带调查
        2.2.4 结构特征分析
        2.2.5 健康评价分析
        2.2.6 技术路线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城市河岸林组成及健康特征
        2.3.2 城市河岸林个体与群体健康
3 北京市城市河岸林结构特征分析
    3.1 城市河岸林结构组成特征分析
        3.1.1 科属种组成
        3.1.2 生长因子结构
        3.1.3 频度分析
        3.1.4 密度分析
        3.1.5 重要值分析
        3.1.6 树种多样性分析
        3.1.7 乡土与外来树种分析
        3.1.8 常绿和落叶树种分析
    3.2 城市河岸林健康因子特征分析
        3.2.1 病害程度分析
        3.2.2 虫害程度分析
        3.2.3 树皮损伤程度分析
        3.2.4 截枝截干情况分析
        3.2.5 其它健康因子情况
4 北京城市河岸林个体健康评价
    4.1 城市河岸林个体健康评价
        4.1.1 评价指标的筛选
        4.1.2 指标权重的设置
        4.1.3 评价模型的建立
        4.1.4 健康等级的划分
    4.2 城市河岸林个体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4.3 城市河岸林总体健康变化特征
        4.3.1 主要树种个体健康评价分析
        4.3.2 不同胸径等级林木个体健康评价
        4.3.3 常绿与落叶树种个体健康评价
        4.3.4 乡土与外来树种个体健康评价
    4.4 不同区域林木个体健康评价分析
        4.4.1 主要树种个体健康评价分析
        4.4.2 不同胸径等级林木个体健康评价
        4.4.3 不同类型树种个体健康评价
    4.5 不同等级河流林木个体健康评价
        4.5.1 主要树种个体健康评价分析
        4.5.2 不同胸径等级林木个体健康评价
        4.5.3 不同类型树种个体健康评价
    4.6 不同硬化河岸林木个体健康评价
        4.6.1 主要树种个体健康评价分析
        4.6.2 不同胸径等级林木个体健康评价
        4.6.3 不同类型树种个体健康评价
    4.7 不同河流林木个体健康评价
5 北京城市河岸林群体健康评价
    5.1 城市河岸林群体健康评价过程
        5.1.1 筛选评价指标
        5.1.2 确定指标权重
        5.1.3 建立评价模型
        5.1.4 划分健康等级
    5.2 城市河岸林群体健康评价结果
        5.2.1 不同区域林木群体健康评价分析
        5.2.2 不同等级河流林木群体健康评价
        5.2.3 不同硬化河岸林木群体健康评价
        5.2.4 不同坡度林木群体健康评价分析
        5.2.5 不同河流林木群体健康评价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城市河岸林结构特征
        6.1.2 城市河岸林健康评价
    6.2 讨论
        6.2.1 乔灌组成特征
        6.2.2 多样性梯度变化
        6.2.3 健康现状原因分析
    6.3 建议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黑龙江省柳属植物系统分类鉴定与种质资源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柳属种质资源及应用价值研究
        1.1.1 柳属种质资源种类与分布
        1.1.2 柳属形态特征和生境
        1.1.3 柳属的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柳属育种研究
        1.2.1 国外柳属研究
        1.2.2 国内柳属研究
    1.3 柳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定
        1.3.1 柳属植物分类困难的原因
        1.3.2 植物鉴定方法
        1.3.3 柳属扫描电镜研究
        1.3.4 柳属DNA条形码鉴定
        1.3.5 柳属染色体倍性测定
    1.4 柳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1.4.1 黄酮类化合物
        1.4.2 柳醇
        1.4.3 水杨酸及其衍生物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柳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及形态鉴定与显微鉴定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生长地区基本情况
        2.1.2 柳属种质资源收集
    2.2 实验方法
        2.2.1 柳属蜡叶标本制作
        2.2.2 无性系水培试验
        2.2.3 盆栽试验
        2.2.4 表观形态鉴别
        2.2.5 显微结构鉴别
        2.2.6 扫描电镜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柳属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2.3.2 柳属的分类研究与形态鉴定结果
        2.3.3 扫描电镜观察叶表皮性状分析
        2.3.4 扫描电镜观察花粉性状分析
    2.4 小结
3 基于流式细胞术柳属染色体倍性与基因组大小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染色体倍性测试程序方法
        3.1.3 基因组大小测试程序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
        3.2.2 柳属基因组大小预测
    3.3 小结
4 柳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基因组DNA提取
        4.2.2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
    4.3 数据分析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上传新型ITS2序列至NCBI数据库
        4.4.2 柳属与钻天柳、山杨的种间遗传距离分析
        4.4.3 基于ITS2序列的柳属、钻天柳和山杨NJ树鉴别
        4.4.4 基于psbA-trnH序列的柳属系统发育树鉴别
    4.5 小结
5 基于生长性状与药用性状柳属资源评价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仪器设备
        5.1.2 试剂
        5.1.3 实验材料来源
    5.2 实验方法
        5.2.1 评价方法
        5.2.2 柳属药用化学成分含量检测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柳属生长性状指标测量结果
        5.3.2 建立柳属植物资源评价体系的指标
        5.3.3 构造柳属资源评价体系层次模型的判断矩阵和计算权重
        5.3.4 药用化学成分测试及方法学验证
        5.3.5 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测试结果
        5.3.6 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测试结果
        5.3.7 考察总黄酮、原花青素和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动态含量变化
        5.3.8 柳属药用化学成分统计量及差异分析
        5.3.9 柳属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和排序及优质柳属的筛选
    5.4 小结
6 柳属种质资源利用研究
    6.1 仪器与试剂
        6.1.1 实验仪器
        6.1.2 试剂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合成思路
        6.2.2 合成方法
        6.2.3 合成原理
        6.2.4 水杨醛基水杨酸希夫碱抑菌活性测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结构分析
        6.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条件探究
        6.3.3 目标合成化合物的结构数据统计
        6.3.4 水杨醛基水杨酸希夫碱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6.4 小结
7 关于柳属鉴定方法的讨论
    7.1 形态学鉴定、分子学鉴定与化学成分鉴定结果验证分析
        7.1.1 粉枝柳的鉴定
        7.1.2 朝鲜柳的鉴定
        7.1.3 圆头柳的鉴定
        7.1.4 旱柳及其变种的鉴定
        7.1.5 蒿柳与卷边柳的鉴定
        7.1.6 筐柳与乌柳的鉴定
    7.2 不同鉴定方法鉴定效果的分析与讨论
    7.3 关于钻天柳归属问题的探讨
        7.3.1 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钻天柳
        7.3.2 钻天柳化学成分研究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植物园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植物园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标准
    2.1 植物园的概念和功能
        2.1.1 植物园的概念
        2.1.2 植物园的功能
    2.2 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特点
        2.2.1 国外植物园发展历程与特点
        2.2.2 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3 植物园的分类标准
        2.3.1 国内外常用分类标准
        2.3.2 按照主要功能进行划分
        2.3.3 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划分
        2.3.4 按照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3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
        3.1.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3.1.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分析
    3.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问题分析
        3.2.1 植物园分布不均衡
        3.2.2 定位不够合理
        3.2.3 植物收集缺乏科学性
        3.2.4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3.2.5 科普形式与内容单一
        3.2.6 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3.2.7 植物园运营管理不到位
        3.2.8 植物园之间缺乏联系
4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4.1 规划理念与时俱进
    4.2 规划选址科学化
        4.2.1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的发展趋势
        4.2.2 基于场地改造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3 基于园区融合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5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规模的发展
    4.3 规划定位与分区合理化
        4.3.1 规划定位
        4.3.2 规划分区
    4.4 功能需求多样化
        4.4.1 系统的科普游憩活动策划
        4.4.2 关注植物经济价值开发
        4.4.3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4.5 地域特色表达鲜明
        4.5.1 植物景观的特色化表达
        4.5.2 文化特色的展示
    4.6 资金来源多样化
        4.6.1 资金来源多样化
        4.6.2 运营管理创新化
5 周口市植物园规划实践
    5.1 背景研究与前期分析
        5.1.1 项目背景与选址分析
        5.1.2 区位分析
        5.1.3 上位规划
        5.1.4 周边用地分析
        5.1.5 现状分析
    5.2 项目定位与规划策略
        5.2.1 项目定位
        5.2.2 项目目标
        5.2.3 规划策略
    5.3 总体布局与规划设计
        5.3.1 总体布局
        5.3.2 现状利用与改造规划
        5.3.3 功能分区
        5.3.4 科普系统规划
        5.3.5 植物景观与节事活动规划
        5.3.6 历史文化展示规划
        5.3.7 生态专项规划
        5.3.8 运营与管理策略
    5.4 特色主题景点设计
        5.4.1 梅花蜡梅园
        5.4.2 水生植物园
        5.4.3 乡土植物园
6 结论与建议
    6.1 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策略
        6.1.1 全面调查分析,明确规划定位
        6.1.2 合理规划选址,加快园区建设
        6.1.3 发挥植物功能,促进生态发展
        6.1.4 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
        6.1.5 结合自身特色,丰富科普系统
        6.1.6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运营管理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植物园名录
附录B 周口市植物园专类植物名录
附录C 周口市植物园植物分类区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杨柳比较基因组信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杨柳基因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比较基因组学
        1.2.2 直系同源与旁系同源
    1.3 全基因组加倍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全基因组加倍
        1.3.2 全基因组加倍研究现状
        1.3.3 全基因组加倍的意义
        1.3.4 葡萄是重要的参照基因组
    1.4 小结
第2章 杨柳基因组结构同源比较及分析
    2.1 数据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下载与处理
        2.2.2 同源序列比对(BLAST)
        2.2.3 绘制同源基因点阵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物种内的基因组同源共线性分析
        2.3.2 基因组间的同源比对与结构解析
        2.3.3 杨柳加倍后的祖先染色体核型推断
        2.3.4 杨柳科植物共有的全基因组多倍化事件
    2.4 小结
第3章 杨柳多基因组联合比对
    3.1 数据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种内、种间的基因组同源片段数量统计分析
        3.2.2 不同事件相关联的基因集的统计
        3.2.3 多基因组联合比对图谱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组内和基因组间的基因共线性
        3.3.2 不同事件相关联的基因集
        3.3.3 杨柳科植物多基因组联合比对图谱
    3.4 小结
第4章 杨柳进化速率比较分析
    4.1 数据材料
    4.2 研究方法
        4.2.1 基因保留丢失统计
        4.2.2 Ks值的计算
        4.2.3 物种进化事件的时间推断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因保留丢失统计
        4.3.2 杨柳科植物同源基因对Ks箱线图
        4.3.3 毛果杨红皮柳13、19 号同源染色体可视化分析
        4.3.4 物种进化事件的时间推断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杨树同源加倍的更多分析
    5.1 数据材料
    5.2 研究方法
        5.2.1 杨柳科植物的平衡性表达分析方法
        5.2.2 根据基因家族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
        5.2.3 GO富集分析
        5.2.4 毛果杨同源结构点阵图斜率分析
        5.2.5 KEGG富集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杨柳科植物的平衡性表达
        5.3.2 基因家族对毛果杨全基因组加倍的辅助分析
        5.3.3 毛果杨基因组功能GO富集分析
        5.3.4 毛果杨同源结构点阵图斜率分析
        5.3.5 毛果杨基因组功能KEGG富集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毛果杨全基因组复制后两套子基因组表达数据统计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水生植物
        1.2.2 湿生植物
        1.2.3 水湿生植物
        1.2.4 水湿生木本植物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耐水湿研究方法
        1.3.1.1 野外观察和调查法
        1.3.1.2 生理指标测定法
        1.3.1.3 人工控制水湿或水位法
        1.3.2 耐水湿机理研究
        1.3.2.1 形态适应
        1.3.2.2 代谢适应
        1.3.3 耐水湿评价标准
        1.3.3.1 耐水湿分级
        1.3.3.2 评价方法
        1.3.4 水湿生植物景观
        1.3.4.1 注重生态与演替
        1.3.4.2 注重植物景观配置
        1.3.4.3 注重园艺品种开发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检索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定性分析法
        1.5.4 实测绘图法
    1.6 研究框架
2 水湿生木本植物资源
    2.1 资源分布
        2.1.1 湿地分类与分区
        2.1.2 资源分布
    2.2 动态演变
        2.2.1 沼泽湿地的形成
        2.2.1.1 陆地沼泽化
        2.2.1.2 水域沼泽化
        2.2.2 沼泽湿地的演变
    2.3 分布规律
        2.3.1 圈状分布
        2.3.2 带状分布
        2.3.3 斑块状分布
    2.4 植物类型与分布
    2.5 典型种类分析
        2.5.1 水杉属
        2.5.1.1 种类与分布
        2.5.1.2 景观特点与应用
        2.5.2 落羽杉属
        2.5.2.1 种类与分布
        2.5.2.2 景观特点与应用
        2.5.3 水松属
        2.5.3.1 种类与分布
        2.5.3.2 景观特点与应用
        2.5.4 落叶松属
        2.5.4.1 种类与分布
        2.5.4.2 景观特点与应用
        2.5.5 柳属
        2.5.5.1 种类与分布
        2.5.5.2 景观特点与应用
        2.5.6 桦木属
        2.5.6.1 种类与分布
        2.5.6.2 景观特点与应用
        2.5.7 桤木属
        2.5.7.1 种类与分布
        2.5.7.2 景观特点与应用
        2.5.8 榕属
        2.5.8.1 种类与分布
        2.5.8.2 景观特点与应用
3 水湿生木本植物功能
    3.1 生态功能
        3.1.1 影响水文
        3.1.2 转化有机物
        3.1.3 形成小气候
        3.1.4 维持生物多样性
    3.2 景观功能
        3.2.1 增加垂直空间变化
        3.2.2 突出植物空间主题
        3.2.3 丰富植物空间色彩
    3.3 人文功能
        3.3.1 增强人与植物的关系
        3.3.2 增添文化内涵
        3.3.3 深化意象感知
4 案例分析
    4.1 天然湿地
        4.1.1 塔里木河
        4.1.1.1 基本概况
        4.1.1.2 胡杨植物群落
        4.1.1.3 问题与保护
        4.1.2 大兴安岭
        4.1.2.1 基本概况
        4.1.2.2 兴安落叶松植物群落
        4.1.2.3 问题与保护
        4.1.3 九寨沟
        4.1.3.1 基本概况
        4.1.3.2 柳灌丛植物群落
        4.1.3.3 问题与保护
        4.1.4 望东垟高山湿地
        4.1.4.1 基本概况
        4.1.4.2 江南桤木植物群落
        4.1.4.3 问题与保护
        4.1.5 荔波小七孔风景区
        4.1.5.1 基本概况
        4.1.5.2 水上森林
        4.1.5.3 问题与保护
    4.2 湿地公园
        4.2.1 西溪湿地
        4.2.1.1 基本概况
        4.2.1.2 景观特色
        4.2.1.3 节点分析
        4.2.1.4 小结
        4.2.2 江洋畈生态公园
        4.2.2.1 基本概况
        4.2.2.2 景观特色
        4.2.2.3 节点分析
        4.2.2.4 小结
        4.2.3 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
        4.2.3.1 基本概况
        4.2.3.2 景观特色
        4.2.3.3 节点分析
        4.2.3.4 小结
    4.3 植物园
        4.3.1 杭州植物园
        4.3.1.1 基本概况
        4.3.1.2 景观特色
        4.3.1.3 节点分析
        4.3.1.4 小结
        4.3.2 宁波植物园
        4.3.2.1 基本概况
        4.3.2.2 景观特色
        4.3.2.3 节点分析
        4.3.2.4 小结
    4.4 其他案例
        4.4.1 李中水上森林公园
        4.4.2 珠海竹洲村
        4.4.3 新会小鸟天堂
        4.4.4 西溪南村
        4.4.5 香港湿地公园
5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营造方法
    5.1 影响因素
        5.1.1 客观因素
        5.1.2 主观因素
    5.2 营造原则
        5.2.1 生态性原则
        5.2.2 艺术性原则
        5.2.3 经济性原则
        5.2.4 功能性原则
        5.2.5 可持续性原则
    5.3 营造特色
        5.3.1 师法自然,景韵天成
        5.3.2 立意为先,彰显特色
        5.3.3 空间营造,疏密有致
        5.3.4 生境多样,生态和谐
        5.3.5 四季观景,寓情于景
    5.4 景观类型与营造策略
        5.4.1 生产型
        5.4.2 生态型
        5.4.3 景观型
        5.4.4 文化型
        5.4.5 综合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资源丰富,引种常绿
        6.1.2 类型多样,特色鲜明
        6.1.3 科学保护,地域营造
    6.2 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中水湿生木本植物名录表
附录二:西溪湿地样点调查表
附录三:青山湖样点调查表
附录四:青山湖样点各项指标
附录五:宁波植物园水上森林平面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进展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等级
        1.2.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1.2.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1.3 植物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内蒙古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物资源概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3.1.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3.1.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分析
        3.1.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其保护红线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确定
        3.2.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3.2.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3.2.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研究
        3.2.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其就地保护现状
    3.3 技术路线图
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4.2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及其垂直分布
        4.2.1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
        4.2.2 垂直分布
    4.3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3.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4.3.2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4.3.3 内蒙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4.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4.4.1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明显
        4.4.2 单种属多,特有现象不明显
        4.4.3 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4.4.4 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
        4.4.5 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特征相似
    4.5 小结
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5.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组成
        5.1.1 野生资源植物的组成
        5.1.2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大属统计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5.2.1 食用植物资源
        5.2.2 药用植物资源
        5.2.3 工业用植物资源
        5.2.4 农业用植物资源
        5.2.5 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
        5.2.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5.3 内蒙古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5.3.1 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5.3.2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5.4 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5.4.1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5.4.2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5.4.3 钻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
        5.4.4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5.4.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5.4.6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5.4.7 库页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
        5.4.8 绵刺Potaniniamongolica
        5.4.9 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
        5.4.1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
        5.4.11 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
        5.4.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5.4.13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5.4.14 紫椴Tiliaamurensis
        5.4.15 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
        5.4.16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5.4.17 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5.4.18 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ordosica
    5.5 小结
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3 指标赋值法
        6.3.1 濒危系数
        6.3.2 遗传系数
        6.3.3 利用价值系数
        6.3.4 生境系数
        6.3.5 繁殖系数
    6.4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模型及其与濒危等级评价标准
    6.5 评估结果分析
        6.5.1 濒危等级评估
        6.5.2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
        6.5.3 指标定量研究分析
    6.6 小结
7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红线研究
    7.1 内蒙古珍稀濒危(红线保护)植物县级水平的分布格局
    7.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评价
    7.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
        7.3.1 重点县
        7.3.2 重点区域
        7.3.3 珍稀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红线
    7.4 保护建议
    7.5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修订名录
附录二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一览表
附录三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县级分布
附录四 内蒙古红线关键保护植物小地名经纬度
附录五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标本采集及其地点分布
作者简介

(10)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湿地定义
    1.2 湿地植物
    1.3 中国湿地植物研究概况
第2章 中国湿地的自然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状况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状况
第3章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野外调查
        3.3.2 湿地植物种类的确定
        3.3.3 外来植物的确定
        3.3.4 重点保护湿地植物的确定
        3.3.5 生活型和生态类型的确定
        3.3.6 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确定
第4章 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组成
    4.1 种类
        4.1.1 种类数量
        4.1.2 生活型
        4.1.3 生态类型
        4.1.4 红树植物
        4.1.5 海草种类
        4.1.6 栽培种类
        4.1.7 外来种
        4.1.8 重点保护植物
    4.2 科的组成
        4.2.1 科内属的组成
        4.2.2 科内种的组成
        4.2.3 优势科
        4.2.4 单属科
    4.3 属的组成
        4.3.1 属的大小
        4.3.2 优势属
        4.3.3 小属
        4.3.4 少型属
        4.3.5 单型属
第5章 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
    5.1 科的区系成分
        5.1.1 蕨类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5.1.2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5.2 属的区系成分
        5.2.1 蕨类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5.2.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5.3 区系组成特点
第6章 讨论
    6.1 种类组成丰富
    6.2 区系成分方面
    6.3 优势科属明显
    6.4 特有现象
    6.5 种类地理分布方面的特点
    6.6 资源植物丰富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杨柳科杨属植物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小兴安岭地区植物及真菌资源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D]. 温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中国现代花粉分布格局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D]. 陈海燕.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3]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D]. 阎合.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北京城市河岸林结构特征与健康评价研究[D]. 牛少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5]黑龙江省柳属植物系统分类鉴定与种质资源评价研究[D]. 徐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6]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D]. 肖思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杨柳比较基因组信息学研究[D]. 赵毓昊.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案例研究[D]. 任伟涛.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9]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D]. 刘哲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 [10]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D]. 赵红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杨柳科植物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