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状态方程研究

三次状态方程研究

一、立方型状态方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方一波[1](2021)在《含HFOs二元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制冷剂是制冷、热泵和空调等系统中的血液,直接影响了系统性能的优劣。HFOs的GWP值极低,大气寿命短,对环境十分友好,近年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相较于HFCs,HFOs的蒸发潜热相对较低,且大多数HFOs存在一定的可燃性。为了提高HFOs的安全性和系统性能,可将HFOs与其他绿色高效的制冷剂配合构成混合制冷剂使用。此外,环保的HFOs也具有作为吸收式系统中制冷剂的潜力,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在蒸发器、冷凝器、发生器、吸收器等热力学系统中重要热交换部件内,都涉及了工质的汽液相变过程,因此混合工质的汽液相平衡研究是其相关系统性能分析的重要基础。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能够有效的耦合状态方程和活度系数模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应用于混合制冷工质的相平衡计算中。但目前选择哪一种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参考,且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对超额Gibbs自由能(gE)的复现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体系焓、熵等性质推算的准确性。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开展了大量实验与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团队前期开发的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在高对比温度下无法使用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型的MMR1混合法则。该混合法则在高对比温度下,将纯物质的无量纲体积参数ui设为固定的极限值ui,lim。通过这一经验方法,MMR1混合法则可以成功的拓展到高对比温度区间,提升了其在相平衡计算中的应用潜力;(2)理论分析了不同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对gE的复现能力的高低。由于无穷压力下超额性质与低压力下超额性质的差异,无穷参考压力系混合法则(如HV、WS等)的复现性通常较差;而近似零参考压力混合法则,如MHV1、MHV2等,仅能够在其法则中常数的拟合区间内,呈现与严格的零参考压力混合法则接近的复现能力,而在拟合区间外,复现能力将大大降低。MMR1和MR3混合法则通常相比于近似零参考压力混合法则具有更优秀复现能力。但在高对比温度区域,以及组分分子结构差异较大的体系中,MMR1和MR3混合法则的复现能力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3)将MHV1、WS、MMR1和MR3四种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分别应用于50组制冷剂+制冷剂二元混合工质和15组制冷剂+有机溶剂二元混合工质的汽液相平衡关联计算中,并从计算精度和对g E复现能力两方面对比分析了不同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PR+MMR1+NRTL和PR+MR3+NRTL模型在压力和组分的关联精度上,较PR+MHV1+NRTL和PR+WS+NRTL要差些,但对gE复现能力要远强于后两者;(4)依据无穷压力下超额Helmholtz自由能(aE)约等于零压力下g E的假设,并借助MHV1混合法则中的一次线性简化,提出了NMR-1和NMR-2混合法则。新混合法则通过调整状态方程中(7ln(8)im iixb b?项的值,替代了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中根据活度系数模型所获得的超额贡献项,从而在实际计算中无需借助活度系数模型计算超额自由能。在多种混合制冷工质和溶液体系中验证得到:NMR-2混合法则具有比vd W混合法则更广的应用范围,与MHV1混合法则相等甚至更好的精度;(5)在原卤代烃类制冷剂+有机溶剂相平衡实验系统基础上,改善系统流程,增加气相测试段,分别测试了R1234yf+R1216、R1234ze(E)+R1216、R1234yf+R1234ze(E)和R1336mzz(E)+R32四种制冷剂+制冷剂二元混合工质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分别采用PR+NMR-1、PR+NMR-2、PR+MHV1+NRTL三种相平衡模型关联实验数据。结果表明,三种模型的关联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良好,整体上看,PR+NMR-2模型的结果略优于PR+NMR-1模型;(6)实验测试了R1234ze(E)+NMP和R1234ze(E)+DMETr EG两种制冷剂+有机溶剂二元混合工质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分别采用PR+NMR-1、PR+NMR-2、PR+MHV1+NRTL三种相平衡模型关联实验数据。结果表明,采用NMR-2混合法则时,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良好,其精度与采用MHV1混合法则时相当。而PR+NMR-1模型在实验所测的两种制冷剂+有机溶剂二元混合工质中的关联结果劣于PR+NMR-2和PR+MHV1+NRTL模型。

斯伟[2](2021)在《基于电能替代的高温热泵蒸汽机热力性能以及高温热泵工质特性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能作为一种洁净、优质能源,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电能替代的意义在于,通过淘汰落后的能量利用方式,采用以电能为核心的技术,实现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高温热泵蒸汽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小型燃煤锅炉电能替代设备,可以有效地回收中低温热源来生产蒸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提高热泵蒸汽机制热效率,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高温热泵在制冷剂和循环系统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高温热泵蒸汽机技术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并结合云南省电能替代项目,调研了高温热泵蒸汽机组的实际应用。首先推导了高温热泵蒸汽机数学计算模型,然后利用Aspen Plus软件仿真模拟了高温热泵蒸汽机系统。具体仿真内容为:搭建了两级压缩式高温热泵蒸汽机系统模型,理论分析了蒸汽压缩机、工质压缩机、换热器、膨胀阀、闪蒸器和循环水泵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给水温度条件下,工质流量、闪蒸负压、工质种类对高温热泵蒸汽机各参数的影响,以及5类高温热泵工质的运行特性。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给水温度条件下,随着工质流量的升高,热泵蒸汽机存在最佳制热性能工况;热泵蒸汽机闪蒸率随闪蒸负压的升高而降低,蒸汽温度随闪蒸负压的升高而上升,且增长率逐渐减小;R600a具有较好的传热特性,而R245fa、R245ca、R123、R365mfc在运行稳定性上优于R600a,R600a过热损失较小,R123节流损失较小。

刘昌烁[3](2021)在《复合探针在气体速度测量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气速测量在化工、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实验中,气流速度也是需要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参数。因此,对气流速度的准确测量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五孔探针技术与总温探针技术都有一定的发展,但将两者结合而成的复合探针并没有深入研究,且关于五孔探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声速理想气体范围内。因此为了更准确、方便地对流场情况进行测量,本文利用五孔探针与总温探针结合的复合探针,通过实验测量与三维数值模拟完成了如下工作:(1)搭建校核和测试平台,实现对实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存储;搭建了亚声速理想气体风洞实验平台的位移控制系统;搭建了超声速理想气体拉瓦尔喷射器实验平台;搭建了真实气体R134a测量实验平台。(2)对复合探针结构与形式进行了设计。对五孔探针不同锥角的探头形状进行了模拟研究,对于跨声速流体,60°锥角更适用于流场测量。对总温探针形式结构进行了研究,模拟了总温探针的测量效果,对滞止罩的保温能力进行实验测量,并测量了不同马赫数下总温探针的总温恢复系数以及方向不敏感性。(3)对复合探针进行了亚声速与超声速理想气体的模拟与实验研究。对模拟结果中的压力、温度与马赫数进行了分析;完成了亚声速与超声速五孔探针的标定校核;绘制了方向、总压及静压三种校准系数图;利用三维插值计算的方法,对亚声速与超声速来流下的实验结果进行速度计算,并与实验平台标准值进行对比,误差在4%以内。(4)对真实气体R134a进行了模拟与实验研究。对复合探针进行了不同马赫数下真实气体来流的三维模拟;由于真实气体的物性参数与理想气体不同,对真实气体的等熵与激波关系式进行了推导;设计渐缩式喷嘴,对R134a封闭管路中的真实气体来流进行了实验测量,并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误差在3%以内。

姜超,董鹤鸣,谢敏,苏宏亮,王硕,王婷,杜谦,高建民[4](2021)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传热恶化现象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发电技术由于灵活性强、发电效率高、设备紧凑、可实现热电完全解耦、满足快速调峰需求等优势,成为国家能源局《能源技术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专题。虽然S-CO2作为工质带来诸多优势,但也会伴随传热恶化现象,对发电系统造成严重损害。本文从S-CO2的物性参数和传热特性2方面展开,综述了国内外针对S-CO2工质传热恶化现象的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S-CO2物性获取的手段并不完善,其中高温高压区实验数据有待补充,近临界区计算精度较差;针对S-CO2传热特性进行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涉及参数范围较窄;数值模拟湍流模型选择存在争议;现有针对传热恶化建立的标准缺乏评估和对比,适用工况有待验证。基于以上结果,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为S-CO2循环发电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健康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姜楠,王东亮,周怀荣,李红伟,杨勇,李婧玮[5](2021)在《基于改进二分法的立方型状态方程的求解》文中研究表明立方型状态方程是关于摩尔体积的三次方形式的方程,是化工热力学中流体p-V-T关系的数学模型。准确地求取体积是状态方程应用的关键。本文在传统二分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饱和汽相体积和饱和液相体积有解区间的确定策略,用以求解立方型状态方程。采用PR状态方程实例验证证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推广应用于立方形状态方程的求解,促进p-V-T状态方程在教学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董贝贝[6](2021)在《CO2混合物热物性及生物能中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S)技术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然而CO2混合物热物性研究存在较多空白,阻碍了CCS各过程的设计、运行和优化。本文旨在通过指出这些空白继而在物性模型的开发上做出一些贡献,这对于CCS过程的安全、高效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了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碳排放强度需要大规模下降。大力开展碳的负排放技术,尤其是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BECCS)技术,能够大规模地从环境中移除CO2,对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碳捕集技术应用于生物能源转化过程将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探究将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碳捕集技术(化学吸收)应用于所有可能的生物能源过程中的技术经济性。这为碳捕集技术应用于生物能源过程提供了理论参考,促进了BECCS的发展和部署。因此,本文研究内容包含CO2混合物的热物性模型研究以及生物能中化学吸收碳捕集的技术经济性分析两个方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于CO2/Ar和CO2/N2的热导率,通过与白箱理论模型对比,黑箱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而灰箱模型相对较低。且低温下实验数据的缺失导致了模型的欠拟合,对于小于0.015W/(m·K)的热导率,各模型的预测性能普遍较差。开展实验测量获取更多准确的实验数据对提高模型精度和适用性极其重要,可优先开发和完善黑箱模型中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2)生物质燃烧、焙烧和热解过程通常在生物质或者生物质合成气燃烧后的烟气中进行碳捕集;生物质气化和厌氧发酵过程既可以直接从合成气或者沼气中进行碳捕集,也可以从合成气或者沼气燃烧后产生的烟气中进行碳捕集。生物质燃烧的规模最大,但烟气中CO2浓度较低;生物质厌氧发酵的规模最小,但沼气中CO2浓度最高;生物质气化的规模和合成气中的CO2浓度都较高;生物质焙烧和热解的规模和烟气中CO2浓度都较低。(3)对于MEA和氨水这两种碳捕集系统,能耗主要受CO2浓度的影响,且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同一生物能源转化过程中的碳捕集成本也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两种吸收剂下,五种生物能源转化过程的碳捕集能耗与成本大小排序均为:热解过程的碳捕集>气化联合循环燃烧过程的碳捕集>燃烧过程的碳捕集>气化过程的碳捕集>厌氧发酵过程的碳捕集。(4)综合考虑能耗和成本,无论是采用MEA还是氨水,从生物质气化合成气和沼气中进行碳捕集有很大的发展潜能。MEA系统:3.77-4 MJ/kg CO2;53-63 USD/t CO2,氨水系统:3.17-3.78 MJ/kg CO2;53-62 USD/t CO2。(5)较低CO2浓度下氨水系统的碳捕集能耗和成本高于MEA系统:碳捕集率为90%的情况下,采用氨水和MEA从热解过程中进行碳捕集的能耗和成本分别高达7.08MJ/kg CO2;337 USD/t CO2和4.58 MJ/kg CO2;224 USD/t CO2。较高CO2浓度下氨水系统碳捕集能耗小于MEA系统,而碳捕集成本相当:碳捕集率为90%的情况下,采用氨水和MEA从沼气中进行碳捕集的能耗和成本分别低至3.17 MJ/kg CO2;53 USD/t CO2和3.77 MJ/kg CO2;53 USD/t CO2。(6)综合考虑能耗和成本,当从气化合成气或者沼气中捕集CO2时,选用氨水溶液可以降低能耗;当从热解气、沼气或者气化合成气燃气轮机燃烧产生的烟气中捕集CO2时,选用MEA既可以降低能耗,又可以降低碳捕集成本。

吕弘鹏[7](2021)在《火烧条件下碳纤维缠绕铝内胆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研究》文中认为氢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燃烧热值高、来源广泛、零污染、零排放等优点,是公认的清洁能源。氢气具有较低的爆炸下限、较大的爆炸极限范围和较小的点火能。在氢气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泄漏爆炸风险,安全性是影响氢能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火灾环境大尺度试验、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模拟和理论研究等手段,研究碳纤维缠绕铝内胆车用高压储氢瓶在火烧条件下的温压响应特性及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对其爆炸危险性进行快速评估。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试验研究。通过35MPa和70MPa高压储氢瓶火灾环境大尺度火烧型式试验,重点研究了火烧条件下高压储氢瓶外壁面温度响应规律、内部压力响应规律,通过改变试验对象的容积研究其对高压储氢瓶的爆炸危险性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在点火、局部火烧、整体火烧和泄压/爆炸不同阶段,壁面温度和瓶内压力的变化规律不同,在不同容积的三种35MPa高压储氢瓶的对比中,升压5%和升压10%所需的时间呈现出随着容积的增加而延长。(2)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数值模拟。建立了流-固共轭传热模型和爆炸冲击波模型,分别针对安全泄放装置(Thermally activated pressure relief device,TPRD)激活前高压储氢瓶壁面温度变化规律、内部温度及压力变化规律和TPRD失效时高压储氢瓶爆炸冲击波传播和爆炸冲击波超压进行具体分析。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火烧过程中,高压储氢瓶外壳、内胆和氢气的温度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180s为53L-35MPa高压储氢瓶局部火烧相对安全的黄金时间。在爆炸过程中忽略气瓶壁面作用的情况下,xy平面的流场整体呈现出均匀规则的对称结构,爆炸冲击波的前端呈球面状向四周传播,爆炸中心附近的空气被急速压缩产生负压区,靠近地面部分的冲击波强度略有增强。距离爆炸中心距离较近时,爆炸冲击波的传播速度较快。随着距离的增加,其传播速度不断衰减。(3)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快速评估。对研究对象在状态方程、爆炸指标、评估标准等方面建立了理论分析体系,以比例距离为指标,建立了高压储氢瓶爆炸超压的预测模型。基于Webstorm开发工具开发了气瓶爆炸危险性评估软件,实现了气瓶基本物性参数、爆炸冲击波超压、危险区域等的快速评估。

何欣欣,裴东升,陈会勇,薛志恒,张朋飞,程福宁[8](2021)在《二氧化碳热物性方程研究进展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精准的二氧化碳热物理性质(热物性)数据对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设备的仿真设计、加工制造、性能测试以及运行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适用于二氧化碳的典型状态方程、导热系数方程和黏度方程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对不同类型方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综合比较并给出了推荐使用方案。列举了多种可用于工程应用的二氧化碳热物性计算软件或程序,重点介绍了REFPROP软件计算二氧化碳热物性的模型。最后,对二氧化碳热物性计算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贾军[9](2020)在《氧、氮、氩物性数据计算方法的探讨》文中认为目前,计算机流程模拟已成为空分装置设计的重要基础。所采用物性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空分装置设计的可靠性。随着技术的进步,更高精度的多参数物性方程已经逐步应用于空分装置的设计当中。利用自行开发的多参数方程物性包,与传统立方型状态方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考察了多参数方程的计算准确性。常用的模拟软件均为用户开发的物性包提供了接口。通过此接口,即可调用物性包用于空分装置的流程模拟计算。

杨富方,刘航滔,杨震,段远源[10](2020)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工质热物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发电技术。工质热物性是循环设计和优化的基础。本文综述了CO2热力学性质和输运性质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并结合S-CO2动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需求进行了分析。针对研究现状,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临界区实验和理论研究尚有不足;比热容、声速、黏度和导热系数在液相区和高温高压区实验研究存在空白;已有的多种计算模型缺乏针对发电循环应用的系统评估和比较等。建议针对S-CO2循环需要的CO2热物性在具有空白区域重点开展实验和模型工作,并对已有工作进行系统评估。

二、立方型状态方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方型状态方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HFOs二元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新形势下的替代制冷剂选择
    1.3 HFOs制冷剂研究现状
        1.3.1 R1234yf
        1.3.2 R1234ze(Z)和R1234ze(E)
        1.3.3 R1336mzz (Z)和R1336mzz (E)
        1.3.4 其他HFOs
    1.4 混合工质
        1.4.1 混合制冷剂
        1.4.2 卤代烃类有机吸收制冷工质对
    1.5 相平衡模型
        1.5.1 状态方程
        1.5.2 活度系数模型
        1.5.3 混合法则
    1.6 本文主要工作
2 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
    2.1 四种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的具体形式
        2.1.1 WS混合法则
        2.1.2 MHV1 混合法则
        2.1.3 MMR1 混合法则
        2.1.4 MR3 混合法则
    2.2 不同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复现性的理论分析
    2.3 超额自由能混合法则在混合工质相平衡计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2.3.1 混合工质基本信息
        2.3.2 关联结果及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NMR型混合法则的开发
    3.1 NMR-1 混合法则
    3.2 NMR-2 混合法则
    3.3 NMR型混合法则在二元混合制冷工质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实验系统
    4.1 实验系统
        4.1.1 循环系统
        4.1.2 恒温系统
        4.1.3 测量系统
        4.1.4 组份标定
    4.2 不确定度分析
        4.2.1 温度不确定度
        4.2.2 压力不确定度
        4.2.3 组分不确定度
    4.3 实验步骤
        4.3.1 制冷剂+制冷剂二元混合工质的汽液相平衡测量
        4.3.2 制冷剂+有机溶剂二元混合工质的汽液相平衡测量
    4.4 本章小结
5 含HFOs的制冷剂+制冷剂二元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实验研究
    5.1 实验样品及色谱条件
    5.2 四组制冷剂+制冷剂二元混合工质的汽液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二元混合工质R1216+R1234yf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5.2.2 二元混合工质R1216+R1234ze(E)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5.2.3 二元混合工质R1234yf+R1234ze(E)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5.2.4 二元混合工质R1336mzz(E)+R32 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5.2.5 结果对比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含HFOs的制冷剂+有机溶剂二元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实验研究
    6.1 实验样品及色谱条件
    6.2 两组制冷剂+有机溶剂二元混合工质的汽液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二元混合工质R1234ze(E)+NMP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6.2.2 二元混合工质R1234ze(E)+DMETr EG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6.2.3 结果对比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电能替代的高温热泵蒸汽机热力性能以及高温热泵工质特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高温热泵蒸汽机简介
    1.3 热泵制冷剂研究现状
    1.4 高温热泵系统研究现状
    1.5 高温热泵的市场应用概况
    1.6 高温热泵蒸汽机组调研
        1.6.1 酿酒热泵蒸汽机组调研
        1.6.2 云南省电能替代项目调研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高温热泵蒸汽机仿真和制热效率计算模型
    2.1 仿真计算模型
        2.1.1 蒸汽压缩机模型
        2.1.2 换热器模型
        2.1.3 膨胀阀模型
        2.1.4 闪蒸器模型
        2.1.5 循环水泵模型
    2.2 热泵蒸汽机制热效率计算模型
    2.3 计算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spen Plus仿真系统搭建
    3.1 Aspen Plus仿真环境设置
    3.2 高温热泵蒸汽机仿真参数设置
        3.2.1 换热器参数设置
        3.2.2 压缩机参数设置
        3.2.3 水泵参数设置
        3.2.4 膨胀阀参数设置
        3.2.5 初始参数及变量设置
    3.3 仿真模拟循环收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热泵蒸汽机仿真结果分析
    4.1 工质流量变化的影响
    4.2 闪蒸负压变化的影响
    4.3 不同工质的运行特性
        4.3.1 工质热力性能对比
        4.3.2 不同工质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复合探针在气体速度测量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速气体速度测量现状和问题
        1.1.1 传统速度测量方法
        1.1.2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新型测速技术
    1.2 气动探针发展概况
        1.2.1 国外概况
        1.2.2 国内概况
    1.3 温度探针发展概况
        1.3.1 国外概况
        1.3.2 国内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台搭建
    2.1 压力-总温复合探针的结构
    2.2 测量采集系统的搭建
        2.2.1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2.2.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2.3 压力-温度数据复合测量采集系统
    2.3 复合探针运动系统的搭建
    2.4 复合探针测量平台
        2.4.1 亚声速射流风洞实验台
        2.4.2 超声速喷射器测量实验平台
        2.4.3 真实气体实验测量平台
    2.5 本章小结
3 压力-温度复合探针的校核
    3.1 五孔探针
        3.1.1 五孔探针的外形设计与加工制作
        3.1.2 五孔探针探头锥角的选择
        3.1.3 五孔探针的使用方法
        3.1.4 五孔探针的校准方法
    3.2 总温探针
        3.2.1 总温探针的结构设计
        3.2.2 总温探针的测温原理
        3.2.3 滞止罩的保温性能测试
        3.2.4 总温恢复系数的标定
        3.2.5 总温探针的方向不敏感性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复合探针对理想气体的速度测量
    4.1 亚声速理想气体的速度测量
        4.1.1 亚声速理想气体速度计算
        4.1.2 亚声速理想气体的数值模拟分析
        4.1.3 亚声速理想气体的校核结果
        4.1.4 亚声速理想气体测量结果
    4.2 超声速理想气体的速度测量
        4.2.1 超声速理想气体速度计算
        4.2.2 超声速理想气体的数值模拟分析
        4.2.3 超声速理想气体校核结果
        4.2.4 超声速理想气体测量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真实气体速度测量
    5.1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5.1.1 立方型状态方程
        5.1.2 多参数型状态方程
    5.2 真实气体的热力学计算
        5.2.1 真实气体的性质
        5.2.2 真实气体的等熵过程推导
        5.2.3 真实气体激波前后关系式
    5.3 复合探针真实气体数值模拟分析
        5.3.1 真实气体模型及数据
        5.3.2 真实气体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真实气体速度测量实验
        5.4.1 真实气体的标定
        5.4.2 真实气体的测量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改进二分法的立方型状态方程的求解(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提出
2.改进的二分法
3.立方型状态方程的求解原理
4.案例实现
5.结论

(6)CO2混合物热物性及生物能中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暖与负排放技术
        1.1.2 生物质能源转化过程中的碳排放
        1.1.3 CO_2捕集技术和分离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O_2混合物的热物性
        1.2.2 化学吸收碳捕集
    1.3 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选题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氧化碳混合物热导率的模型开发
    2.1 物理理论模型(白箱模型)
    2.2 机器学习模型(黑箱模型)
    2.3 物理模型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灰箱模型)
    2.4 模型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用乙醇胺溶液进行碳捕集的性能研究
    3.1 化学吸收法进行碳捕集的性能模拟
        3.1.1 采用化学吸收进行碳捕集的生物碳源
        3.1.2 Aspen Plus软件介绍
        3.1.3 模拟条件
    3.2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的验证
    3.3 模型的规模扩大计算
        3.3.1 贫溶剂流量计算
        3.3.2 塔的直径计算
        3.3.3 塔的高度计算
    3.4 碳捕集性能分析
        3.4.1 碳捕集能耗分析
        3.4.2 碳捕集成本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用氨水进行碳捕集的性能研究
    4.1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模型的验证
    4.2 模型的规模扩大计算
        4.2.1 贫溶剂流量计算
        4.2.2 塔的直径计算
        4.2.3 塔的高度计算
    4.3 碳捕集性能分析
        4.3.1 碳捕集能耗分析
        4.3.2 碳捕集成本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种吸收剂碳捕集的技术经济性对比分析
    5.1 碳捕集能耗对比
    5.2 碳捕集成本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7)火烧条件下碳纤维缠绕铝内胆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火烧条件下高压储氢瓶响应特性
        1.2.2 高压储氢瓶爆炸毁伤效应
        1.2.3 高压储氢瓶爆炸事故分析及评估模型
        1.2.4 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目的、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法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系统
        2.2.3 试验方法
    2.3 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
        2.3.1 TPRD激活时的氢气喷射火焰
        2.3.2 TPRD失效时的高压储氢瓶爆炸
    2.4 火烧条件下高压储氢瓶温度响应规律
        2.4.1 外壁面温度响应典型规律
        2.4.2 不同容积对外壁面温度响应的影响
    2.5 火烧条件下高压储氢瓶内部压力响应规律
        2.5.1 内部压力响应典型规律
        2.5.2 不同容积对内部压力响应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模型的建立
        3.2.1 基本工况及模型假设
        3.2.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2.3 材料热物理参数
        3.2.4 控制方程及求解
    3.3 TPRD激活前高压储氢瓶温压响应规律
        3.3.1 壁面温度响应规律
        3.3.2 内部温度响应规律
        3.3.3 内部压力响应规律
    3.4 TPRD失效时的高压储氢瓶爆炸
        3.4.1 爆炸冲击波传播
        3.4.2 爆炸冲击波超压
    3.5 本章小结
4 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快速评估
    4.1 引言
    4.2 高压储氢瓶爆炸危险性理论分析
        4.2.1 基本指标分析
        4.2.2 爆炸能量评估
        4.2.3 爆炸冲击波超压峰值预测
    4.3 爆炸危险性评估程序化实现
        4.3.1 软件结构
        4.3.2 程序功能及界面
        4.3.3 实际应用举例
    4.4 高压储氢瓶爆炸危险性快速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二氧化碳热物性方程研究进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热物理性质
    1.1 热力学性质
    1.2 传输性质
2 工程应用
3 CO2热物性计算发展趋势
4 结论

(9)氧、氮、氩物性数据计算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概述
    1.1 立方型状态方程
    1.2 多参数状态方程
2 计算数据的对比
    2.1 饱和温度的计算数据对比
    2.2 相平衡计算数据对比
3 结束语

(10)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工质热物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CO2循环
2 实验研究现状
    2.1 临界参数和饱和性质
    2.2 单相区密度
    2.3 比热容和声速
    2.4 黏度和导热系数
3 模型研究现状
    3.1 状态方程
    3.2 黏度和导热系数模型
4 结论与展望

四、立方型状态方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HFOs二元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理论与实验研究[D]. 方一波.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电能替代的高温热泵蒸汽机热力性能以及高温热泵工质特性仿真研究[D]. 斯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复合探针在气体速度测量中的研究与应用[D]. 刘昌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超临界二氧化碳传热恶化现象研究进展[J]. 姜超,董鹤鸣,谢敏,苏宏亮,王硕,王婷,杜谦,高建民. 热力发电, 2021(10)
  • [5]基于改进二分法的立方型状态方程的求解[J]. 姜楠,王东亮,周怀荣,李红伟,杨勇,李婧玮. 当代化工研究, 2021(09)
  • [6]CO2混合物热物性及生物能中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经济分析[D]. 董贝贝.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7]火烧条件下碳纤维缠绕铝内胆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研究[D]. 吕弘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二氧化碳热物性方程研究进展及应用[J]. 何欣欣,裴东升,陈会勇,薛志恒,张朋飞,程福宁. 热力发电, 2021(05)
  • [9]氧、氮、氩物性数据计算方法的探讨[J]. 贾军. 低温与特气, 2020(05)
  • [10]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工质热物性研究进展[J]. 杨富方,刘航滔,杨震,段远源. 热力发电, 2020(10)

标签:;  ;  ;  ;  ;  

三次状态方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