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龙强化鱼肝油酸钠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76例临床分析

梭龙强化鱼肝油酸钠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76例临床分析

一、鱼肝油酸钠加强的松龙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7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征[1](2019)在《改良硬化法对耳鼻咽喉血管瘤的疗效对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良硬化法治疗耳鼻咽喉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耳鼻咽喉血管瘤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鱼肝油酸钠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7. 50%)较对照组(77. 50%)明显提高(P <0. 05);实验组轻微出血、灼热疼痛、轻微过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 50%,与对照组(20. 00%)比较无显着差异(P> 0. 05)。结论针对耳鼻咽喉血管瘤患者应用改良硬化法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申沛于[2](2019)在《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核素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不同方法疗效的探讨,并观察各种方法的不良反应,以期找出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从我科门诊接受90Sr敷贴治疗的婴幼儿单纯性皮肤毛细血管瘤患儿中选取120例,血管瘤位于躯干、四肢。治疗前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临床上血管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敷贴治疗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儿治疗前均行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查作为基线评估。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人)即:对照组:90Sr敷贴8次治疗法;观察组1:90Sr敷贴8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2:90Sr敷贴4次治疗法;观察组3:90Sr敷贴4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第一疗程结束后未治愈者间隔3~4个月后行第二疗程敷贴治疗。第二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疗效差异,以及记录每个疗程治疗期间及观察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实验结果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120例患儿入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74例,血管瘤总数目为138个,年龄为1个月~24个月。第一疗程结束3~4个月复诊观察疗效,有效率97.83%(135/138),治愈率34.78%(48/138),其中对照组:有效率为 97.06%(33/34),治愈率 38.34%(13/34);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9/39),治愈率25.64%(10/39);观察组2:有效率96.97%(32/33),治愈率51.52%(17/33);观察组 3:有效率 96.88%(31/32),治愈率 34.78%(8/23)。12例患儿家属第一疗程治疗结束后不愿继续治疗或选其他方法治疗。第二疗程结束后共有108例患儿,4~5个月观察疗效,有效率99.16%(118/119),治愈率68.07%(81/119),其中:对照组:有效率96.55%(28/29),治愈率 65.52%(19/29);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2/32),治愈率 68.75%(22/32);观察组2:有效率100%(30/30),治愈率73.33%(22/30);观察组3:有效率100%(28/28),治愈率64.29%(18/28)。第二疗程结束后各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第一疗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两个疗程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0Sr敷贴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可以提高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4次疗法与8次疗法相比效果及副作用无明显差异,因此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于居住地比较偏远的患儿可以采用4次疗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赵怡芳,贾俊[3](2016)在《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常见于头颈部的一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虽然近10多年来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学术交流不断加强,新的治疗理念与技术引进,使许多复杂、疑难病例在多学科协作下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病变的部位、临床表现或就诊年龄不同,患者可能在不同的科室诊治,使用不规范术语或不合理治疗的现象仍然存在。弥散性脉管畸形难以治愈,常需综合治疗。作者结合国内外文献,简要介绍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新分类、现代治疗策略,并回顾相关学术活动、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此领域仍存在的相关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陈奋[4](2015)在《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血管畸形及血管瘤是多发病、常见病,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约占全身的60%,患者数量巨大。目前血管畸形的一些类型疾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次数多、而且常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血管畸形的药物治疗主要是硬化剂注射治疗,其中平阳霉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硬化剂,本文拟采用平阳霉素作为模型药物,以壳聚糖/甘油磷酸盐温敏原位凝胶作为药物载体,对一种用于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新型平阳霉素传递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制备了平阳霉素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以胶凝时间、粘度及形态学为评价指标,考察制剂理化性质。通过体外释放研究,对制剂进行体外评价。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壳聚糖和甘油磷酸钠的浓度均能影响制剂的胶凝时间及粘度,而药物浓度对两者影响小。体外释药的研究表明,释放面积、震荡速度、温度、药物浓度、壳聚糖浓度及甘油磷酸盐浓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行为。优化后处方能体外持续释放10天以上,累计释放量达到85%左右,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具有明显缓释效果。采用流变仪考察了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系的流变学性质。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到37度左右时,原位凝胶溶液发生了从溶液向凝胶的相转变过程,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具有显着的温敏特性。以人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为细胞模型,对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进行了体外细胞学考察。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对平阳霉素抑制EA.hy926细胞生长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发现此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造成细胞坏死两条途径实现的。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进行了平阳霉素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平阳霉素溶液剂,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可显着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明显减少平阳霉素突释,并使后期的释放保持一定速度,使药物释放时间延长。以家兔耳缘静脉系统为血管畸形模型,研究了应用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后耳缘静脉的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原位凝胶能有效地栓塞家兔的耳缘静脉并使之闭锁,疗效明显优于市售平阳霉素注射液。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是较为理想的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药物传递系统。

任振虎,吴汉江[5](2013)在《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病损。目前,临床上有数十种治疗脉管性疾病的各种方法,但各种疗法的适应症及其疗效均有限,同时各种治疗方法又有其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本文主要对目前临床上治疗各种脉管性疾病的主要方法的现状进行综述。

陈旭日[6](2013)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体表性血管瘤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体表性血管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1978-2012.9),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79-2013.3),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13.3),万方数据库(1998-2013.03), PubMed(建库-2013.3)、Cochrane Library(建库-2013.3)、EMbase(建库-2013.3),文献语种不限,纳入已发表的关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提取有效数据(总有效率、总显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数比(OR)、95%可信区间(95%CI),及对统计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6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16例患儿,全部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为B-C级之间。Meta分析结果显示:4个普萘洛尔与激素类组比较的结果显示:普萘洛尔组较口服强的松组的总有效率,OR=5.1095%CI[2.44,10.6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普萘洛尔与放射性核素90Sr敷贴总有效率比较的结果示:OR=4.4795%CI[1.73,11.51]Z=3.10(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放射性核素90Sr敷贴联合普萘洛尔的疗效显着。普萘洛尔与激光组比较:普萘洛尔联合1064nm Nd:YAG激光较激光单纯组的总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0095%CI[1.41,11.35]),总效应量检验结果是P=0.009,但总有效率的总效应量检验结果:P=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普萘洛尔与单纯激光治疗组比较的总有效率(OR=0.1395%CI [0.02,0.67])有统计学差异(P=0.02);二者在总显效率的比较上,则是OR=0.33,95%CI[0.10,1.09],P=0.07,显示才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结果显示:普萘洛尔组治疗的不良反应低于强的松组OR=0.0495%CI[0.01,0.14]P<o.001;与放射核素组、激光组比较中,普萘洛尔的不良反应轻。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普萘洛尔口服治疗体表性的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较之强的松、放射核素、激光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优越,普萘洛尔联合常规治疗则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样本数量少,还不能得出更可靠的结论,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曾德筠[7](2012)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与无水乙醇硬化治疗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无水乙醇治疗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8年3月至2011年8月住院治疗的71例静脉畸形患者共82个病灶,分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硬化治疗组(A组)和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组(B组)。A组40个病灶中高回流型组(A1组)23个和低回流型组(A2组)17个,B组42个病灶中高回流型组(B1组)25个和低回流型组(B2组)17个。对比分析A组和B组、A1组和B1组及A2和B2临床疗效,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经硬化治疗后有效病灶的MR T2表现为高信号降低,瘤体缩小。A组总有效率70.0%,B组总有效率95.2%,A1组有效率56.5%,A2组总有效率88.2%,B1组有效率92%,B2组总有效率100%。A、B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B1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B2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sher确切概率法)。硬化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疼痛、局部软组织肿胀、消化道反应等。无水乙醇组有4例(9.5%)发生局部组织坏死、溃烂,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心肺、脑血管意外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结论:1.无水乙醇硬化治疗静脉畸形的疗效显着优于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的疗效。2.对于回流静脉较多且回流速度较快的高回流型病灶,首选无水乙醇硬化治疗。3.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静脉畸形安全、副作用小,对回流静脉少、回流速度较慢的低回流型病灶,首选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

宋烨,田新立,许学文,岑瑛[8](2011)在《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综合治疗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综合治疗体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患者共205例。手术治疗156例,其中单纯手术治疗103例,合并介入治疗9例,硬化剂治疗44例;非手术治疗49例,其中介入治疗1例,硬化剂治疗38例,介入合并硬化剂治疗10例。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 15例手术治疗患者于术后6个月~2年复发,其中单纯手术治疗患者10例(复发率9.71%),合并介入治疗患者2例(复发率22.22%),合并硬化剂治疗患者3例(复发率6.82%),均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9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2年复发,其中8例硬化剂治疗患者,1例介入合并硬化剂治疗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未见复发。结论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的良好方法 。

李龙[9](2010)在《X线透视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的方法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泡沫硬化疗法以其高效、快捷、安全、平价的特点成为静脉学领域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一般认为其将在静脉曲张和血管畸形的治疗中居于主导地位。文献中绝大多数的泡沫硬化治疗均在超声尤其是彩超引导下进行,尽管认为其安全性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也有局部皮肤坏死、血管外注射和动脉内意外注射的报道,同时也有泡沫硬化剂进入深静脉甚至肺循环和脑循环出现神经并发症、肺部并发症和血栓并发症的报道。其原因可归咎于超声检查视野小不能连续追踪长段血管内硬化剂的行走过程造成对注射过程监控不足、空间分辨率低和明显的操作者依赖性的缺点。这都说明使用超声引导监控泡沫硬化剂在血管内的流动并不是完美的。介入放射学专家在x线透视引导下使用液体硬化剂进行血管栓塞治疗和血管疾病的硬化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x线透视对于实时观察液体硬化剂在血管内的流动具有独特的价值。尽管已有在x线透视引导下使用泡沫硬化剂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或卵巢静脉曲张和静脉畸形的报道,但对X线透视下如何监控泡沫硬化剂注射过程的详细方法未见描述。十四烷基硫酸钠、聚多卡醇和鱼肝油酸钠同属于清洁剂类硬化剂,均可用于制作泡沫硬化剂。十四烷基硫酸钠和聚多卡醇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硬化剂,但在国内难以买到。鱼肝油酸钠价格低廉、疗效确切,重新认识其安全性对于泡沫硬化疗法的发展是有价值的。目的探讨在X线透视引导下使用鱼肝油酸钠注射液按标准Tessari法制作成的泡沫硬化剂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体表静脉畸形和下肢静脉曲张的技术方法,评价x线透视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治疗静脉疾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1.X线透视引导下精索静脉曲张的泡沫硬化治疗2007年5月~2009年6月Ⅱ度以上精索静脉曲张患者97例。年龄15-38岁,平均21.9±3.5岁。所有病人术前行详细的临床评价,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精液分析。97例患者均具有左侧病变,Ⅱ度64例,Ⅲ度33例;其中11例同时患有Ⅱ度右侧病变。精索静脉曲张的超声诊断标准为精索静脉内径>0.27cm和/或探及返流。精液标本的采集和评价按WHO标准进行。所有病人术前至少一项精液参数异常。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右股静脉(76例)或右肘贵要静脉(21例)行左侧精索静脉造影,根据选择性精索静脉造影表现决定硬化栓塞部位。在导丝引导下将导管推进至预定的硬化栓塞部位,在透视下注入的泡沫硬化剂(使用使用鱼肝油酸钠注射液采用Tessari技术以1:4的液-气比制作泡沫硬化剂)在高密度的碘对比剂衬托下显示为低密度的充盈缺损,见泡沫硬化剂抵达腹股沟内环时立即停止注射。同时患有右侧精索静脉曲张的11例病人在完成左侧精索静脉硬化栓塞后随即予以治疗。术后6个月通过面访评价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进行阴囊触诊评价曲张静脉团的变化,同时行精液分析。技术成功定义为在预定的硬化栓塞位置使精索静脉完全闭塞。临床成功定义为操作成功并在临床随访期内临床症状消失、静脉曲张消失或程度显着减轻和/或彩超随访检查示返流消失。复发定义为随访期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后又重新出现,符合精索静脉曲张的超声诊断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并发症分为轻微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2.X线透视引导下体表静脉畸形的泡沫硬化治疗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就诊的37例体表静脉畸形的病人。男14例,女23例。年龄5个月~54岁,平均年龄21.5±12.2岁。静脉畸形的诊断根据“静脉和淋巴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作出。病变位于头面部18例,四肢16例,躯干3例。使用鱼肝油酸钠注射液按Tessari法制作泡沫硬化剂(液-气比为1:4)。行局部直接穿刺行畸形血管团造影,根据静脉造影表现将静脉畸形分为四型:Ⅰ型11例(29.7%),为孤立的畸形静脉团,无引流静脉;Ⅱ型15例(40.5%),畸形静脉团引流入正常静脉;Ⅲ型7例(18.9%),畸形静脉团引流入发育异常的静脉;Ⅳ型4例(10.8%),静脉畸形为发育不良性静脉扩张。使用“双针技术”(即在畸形血窦内或流出道内插入第二根针)在透视下注入的泡沫硬化剂在预先直接穿刺静脉造影时注入的对比剂的衬托下清楚地显示为负性阴影(即充盈缺损技术)并推动对比剂向病灶周围和/或引流静脉移行,见低密度的泡沫硬化剂完全置换病灶内的对比剂从第二根针流出和/或使引流静脉显影时立即停止注射。技术成功定义为注入的泡沫硬化剂的分布与之前直接穿刺静脉造影所显示的畸形静脉团相对应。主要疗效终点定义为完成治疗后病灶范围缩小。根据病人的主观满意度、体格检查以及治疗前后的图片和MRI的比较评价治疗转归,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差。并发症分为轻微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3.X线透视引导下下肢静脉曲张的泡沫硬化治疗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就诊的16例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男6例,女10例。年龄19岁~61岁,平均年龄44±12.2岁。单侧肢体11例,双侧肢体5例,共21条肢体。病人的临床症状按静脉功能损害评分进行评价。病人的临床特征按CEAP分级进行评价,其中C2级19条肢体、C4级2条肢体。彩超检查浅静脉反流持续时间超过0.5秒、深静脉反流持续时间超过1.0秒认为存在反流;8条肢体术前彩超发现大隐静脉反流。静脉曲张的范围按照阿伯丁静脉曲张调查问卷中问题一的评分栅格进行评价。使用鱼肝油酸钠注射液按Tessari法制作泡沫硬化剂(液-气比为1:4)。所有患者直接局部穿刺行曲张静脉造影,采用“充盈缺损技术”在X线透视引导见低密度的泡沫硬化剂完全置换曲张浅静脉内的对比剂和/或泡沫即将进入相交通的浅、深静脉时立即停止注射。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压迫24小时再改穿弹力袜2周。技术成功定义为注入的泡沫硬化剂的分布于曲张浅静脉内。治疗成功定义为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无肉眼可见的静脉曲张或曲张静脉呈不可压缩的条索状物。以静脉功能损害评分评价病人的症状缓解程度;彩超随访检查反流持续时间较术前减少50%认为“反流明显减轻”、反流持续时间低于0.5秒认为“无明显反流”;以阿伯丁静脉曲张调查问卷中的评分栅格评价曲张静脉的范围变化。按手术后复发性静脉曲张诊断标准评价术后复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治疗成功、部分成功和未成功。并发症分为轻微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结果1.X线透视引导下精索静脉曲张的泡沫硬化治疗所有97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成功完成了经导管硬化栓塞治疗。泡沫硬化剂的平均用量为5.6ml(液体硬化剂1.1ml),范围2~10ml(液体硬化剂0.4~2.0ml)。术后6个月,92例病人的临床症状和阴囊内曲张静脉团消失;5例病人取站立位在Valsalva动作下左侧阴囊内可触及少许曲张静脉,彩超检查示低于1秒的短暂返流。临床疗效评定优为92例(94.8%),良为5.2%。本组病例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每例病人在术中注入泡沫硬化剂后诉腰背部或下腹部不适或隐痛,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1例患者术后出现阴囊水肿,未予以特殊处理,卧床休息2天后好转。术后6个月,病人的精子密度、精子存活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A+B级精子百分率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提高(P<0.001),精液量和精液pH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2.X线透视引导下体表静脉畸形的泡沫硬化治疗所有37例体表静脉畸形病人均成功地完成了经皮穿刺泡沫硬化治疗。37例病人共进行了109次治疗,每例病人平均进行了3.0次治疗(范围1-7次);其中15例仅进行了一次治疗,4例病人的治疗次数超过5次。每次治疗间隔2周-4个月,平均4.5周。每次治疗的鱼肝油酸钠泡沫平均用量为8.0ml(鱼肝油酸钠注射液1.6ml),范围2-50ml(鱼肝油酸钠注射液0.4~10ml);每例病人使用鱼肝油酸钠泡沫的总量平均为24.0ml(鱼肝油酸钠注射液4.8ml),范围2~175ml(鱼肝油酸钠注射液0.4~35ml)。在末次治疗后平均随访6.0个月,范围3~12个月。治疗转归为优15例(40.5%)、良17例(45.9%)和中5例(13.5%)。所有病人发生的早期轻微并发症均为自限性,包括注射部位局部肿胀(100%)、注射部位疼痛(62.4%)、注射部位皮肤水疱(1.8%)、低热(0.9%)。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X线透视引导下下肢静脉曲张的泡沫硬化治疗所有病人均成功地完成了经皮穿刺泡沫硬化治疗。每例病人的每条肢体均仅进行1次治疗,共进行了21次治疗。每条肢体的鱼肝油酸钠泡沫平均用量为10.0ml(鱼肝油酸钠注射液2.0m1),范围5~18ml(鱼肝油酸钠注射液1.0~3.6ml)。每例病人使用鱼肝油酸钠泡沫的总量平均为12.5ml(鱼肝油酸钠注射液2.5ml),范围5~30ml(鱼肝油酸钠注射液1.0~6.0m1)。治疗后平均随访6.0个月(范围3~17个月)的随访期内,17条肢体(81.0%)获得了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无肉眼可见的静脉曲张或曲张静脉呈不可压缩的条索状物;4条肢体(19.0%)获得了部分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原曲张静脉虽肉眼可见但明显细小或部分不可压缩。术前彩超发现大隐静脉反流的8条肢体,术后1个月时4条肢体返流不明显、4条肢体反流明显减轻;术后4个月时所有8条肢体均反流不明显。所有病人发生的早期轻微并发症均为自限性,包括术后早期沿曲张静脉走行的条索状硬结(21/21,100%)、色素沉着(8/21,38.1%)、局部疼痛(7/21,33.3%)和浅表性静脉炎(1/21,4.8%),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全身并发症。结论1.在X线透视监控下注射入血管内的以气体为主要成分的泡沫硬化剂在高密度的碘对比剂衬托下显示为低密度的充盈缺损。通过严密观察泡沫硬化剂在血管内的流向可准确地控制硬化栓塞范围。这种方法可称为“X线透视引导下的充盈缺损技术”。2.X线透视引导下使用泡沫硬化剂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体表静脉畸形和下肢静脉曲张是安全、有效的。发生的局部轻微并发症均为自限性,未见严重并发症或全身并发症。3.使用鱼肝油酸钠注射液制作的Tessari泡沫行静脉疾病的硬化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未见过敏反应或其他药物相关并发症。

刘国锋[10](2009)在《核素32P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核素32p敷贴治疗草莓状、鲜红斑痣两种皮肤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以及血管瘤类型等因素对32p敷贴治疗疗效的影响。探讨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患者32p治疗的β射线有效吸收剂量。材料与方法:皮肤血管瘤患者共538例,男142例,女396例,年龄:1月~30岁,平均年龄1.4±3.0岁。将32p按0.925MBq/cm2药膜贴于皮肤血管瘤处,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及血管瘤生长部位确定病变敷贴时间(8-45h不等)。如需再次敷贴,治疗间隔时间为2-3个月。疗效评价:按治愈、显效、好转、无效统计,其中,治愈与显效病例示为有效。结果:1.年龄对32p敷贴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P<0.001),≤6个月组皮肤毛细血管瘤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6月组(P<0.001)。2.草莓状血管瘤32p治疗有效率男性为98.9%,女性为96.8%,男女治疗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鲜红斑痣血管瘤32p治疗有效率男性为96%,女性为86.4%,男女治疗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草莓状血管瘤中单发病例32p治疗有效率97.5%,多发病例32p治疗有效率97.1%,单部位血管瘤与多发部位血管瘤病例治疗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鲜红斑痣血管瘤中单发病例32p治疗有效率89.9%,多发病例32P治疗有效率86.4%,单部位血管瘤与多发部位血管瘤病例治疗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管瘤类型不同,32p敷贴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别,草莓状血管瘤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鲜红斑痣治疗有效率(P<0.001)。5.草莓状血管瘤与鲜红斑痣的治疗有效患者的总吸收剂量有明显差别,两种类型血管瘤患者治疗有效病例中的治疗剂量中位数分别为32.8Gy、39.3Gy;两组间剂量的中位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四个年龄组的有效吸收剂量中位数分别为30.2 Gy、49.7 Gy, 53.4 Gy、68.0Gy;除“4~10岁”与“10岁以上”两组间剂量的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任何两组间剂量的中位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322P敷贴治疗对草莓状血管瘤与鲜红斑痣具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2.患者年龄对皮肤血管瘤32P敷贴治疗疗效有明显影响,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皮肤血管瘤类型中32P敷贴治疗以草莓状血管瘤疗效好于鲜红斑痣。4.患者性别与病灶数目和部位对32P治疗疗效无明显影响。5.32p敷贴治疗中,草莓状血管瘤的有效吸收剂量32.8 Gy明显小于鲜红斑痣的有效吸收剂量39.3Gy。不同年龄组中有效吸收剂量存在相关性,年龄越大,有效吸收剂量相对增加。

二、鱼肝油酸钠加强的松龙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7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肝油酸钠加强的松龙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7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硬化法对耳鼻咽喉血管瘤的疗效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差异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2)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类型与设计
    2.3 研究方法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副作用评价
    2.6 随访
    2.7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及术语应用
    1.1 生物学分类应用
    1.2 ISSVA新分类的特点
2 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2.1 血管瘤
    2.2 毛细血管畸形
    2.3 静脉畸形
    2.4 动静脉畸形
    2.5 淋巴管畸形
3 现代治疗策略
    3.1 血管瘤的治疗
    3.2 毛细血管畸形的治疗
    3.3 静脉畸形的治疗
    3.4 淋巴管畸形的治疗
    3.5 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4 学术交流与成果
    4.1 学术交流
    4.2 学术成果
        4.2.1 中文论文
        4.2.2 ISSVA分类应用
        4.2.3 SCI论文及基金项目
        4.2.4 着作、诊疗指南及奖项
5 问题与展望
    5.1 进一步推广ISSVA分类及促进治疗规范化
    5.2 治疗的安全性与挑战
    5.3 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可能带来治疗上的突破

(4)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疾病简介
    2.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常见临床治疗方法
        2.1 激素治疗
        2.2 手术治疗
        2.3 激光治疗
        2.4 硬化治疗
        2.5 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2.6 小结
    3. 介入治疗血管畸形的新型平阳霉素载药体系研究进展
        3.1 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及磁性微球
        3.2 平阳霉素Zein原位凝胶及Zein-SAIB原位凝胶
    4. 注射用可降解原位水凝胶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4.1 温度敏感型原位水凝胶
        4.1.1 聚乙二醇(PEG)类嵌段共聚物
        4.1.2 壳聚糖类水凝胶
        4.1.3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
        4.2 其他pH/温度敏感型水凝胶
        4.3 注射用可降解原位水凝胶的应用
        4.4 小结
    5. 本课题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5.1 课题研究目标
        5.2 课题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制备
        2.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理化性质测定及形态学观察
        2.2.1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胶凝时间的考察
        2.2.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粘度测定
        2.2.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形态学考察
        2.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测定
        2.3.1 释放面积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2.3.2 温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2.3.3 壳聚糖浓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2.3.4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2.3.5 载药量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2.3.6 摇床振荡速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2.3.7 酶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理化性质测定及形态学观察
        3.1.1 胶凝时间与粘度测定
        3.1.1.1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胶凝时间及粘度的影响
        3.1.1.2 壳聚糖浓度对胶凝时间与粘度的影响
        3.1.1.3 平阳霉素药物浓度对胶凝时间与粘度的影响
        3.1.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形态学考察
        3.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释放考察结果
        3.2.1 释放面积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3.2.2 温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3.2.3 壳聚糖浓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
        3.2.4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
        3.2.5 载药量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3.2.6 摇床振荡速率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3.2.7 酶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3.2.8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与市售制剂体外释放的比较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流变学评价及体外降解考察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流变学的基本理论
        2.1 高分子溶液的粘弹性特征
        2.2 高分子溶液流变性质及参数测定
        2.3 表征原位凝胶动态粘弹性的相关参数
    3. 实验方法
        3.1 样品的制备
        3.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相转变过程的表征
        3.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溶液流变性质的表征
        3.4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降解实验
        3.4.1 介质接触面积对体外降解的影响
        3.4.2 介质温度对体外降解的影响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溶液相转变过程的表征
        4.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溶液流变性质的表征
        4.3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降解实验结果
        4.3.1 介质接触面积对体外降解的影响结果
        4.3.2 介质温度对体外降解的影响结果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的体外作用实验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细胞株
        1.4 实验用相关溶液
        1.4.1 磷酸盐缓冲液(PBS 0.01M,pH 7.4)的配制
        1.4.2 细胞完全培养液的配制
        1.4.3 消化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平阳霉素及其壳聚糖原位凝胶作用下细胞形态的观察
        2.2.1 正常EA.hy926细胞的复苏与传代
        2.2.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诱导EA.hy926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2.2.2.1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2.2.2 荧光染色法
        2.3 MTT法测定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3.1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实验原理
        2.3.2 不同药物浓度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3.3 不同作用时间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2.4 流式细胞仪测定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2.4.1 EA.hy926细胞周期的测定
        2.4.2 EA.hy926细胞凋亡的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诱导EA.hy926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3.2 不同药物浓度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3.3 不同作用时间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3.4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3.4.1 细胞周期实验结果
        3.4.2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EA.hy926细胞
        4.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生长的效果
        4.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1. 试药和仪器
        1.1 试药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体内样品预处理的方法
        2.2.1 空白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2.2.2 生物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2.3 血浆后处理样品的检测方法
        2.4 平阳霉素及内标物储备液的配制
        2.5 平阳霉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2.6 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
    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3.1 体内实验动物
        3.2 分组给药方案和采集血样方法
    4. 药动学实验结果
        4.1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4.2 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5. 讨论
        5.1 血管畸形动物模型的选择
        5.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内释放效果
    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家兔耳缘静脉局部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给药方案
        2.3 宏观肉眼观察
        2.4 微观光镜观察
    3. 实验结果
        3.1 肉眼观察结果
        3.2 光镜观察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应用前景展望
本文缺点及不足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件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5)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方法
    1.1 药物治疗
        1.1.1 激素治疗
        1.1.2 干扰素治疗
        1.1.3 平阳酶素治疗
        1.1.4 硬化剂治疗
    1.2 物理治疗
    1.3 动脉介入治疗
    1.4 外科手术治疗
2 小结

(6)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体表性血管瘤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1、类固醇激素类
    2、受体阻滞剂
    3、硬化剂
    4、平阳霉素
    5、α-干扰素、长春新碱
    6、三苯氧胺
    7、中药物复方夏枯草搽剂
    8、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
    9、其他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聚桂醇泡沫硬化剂与无水乙醇硬化治疗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综合治疗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
        1.2.2 介入治疗
        1.2.3 硬化剂治疗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9)X线透视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的方法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X线透视引导下精索静脉曲张的泡沫硬化治疗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X线透视引导下体表静脉畸形的泡沫硬化治疗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X线透视引导下下肢静脉曲张的泡沫硬化治疗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核合格证明

(10)核素32P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鱼肝油酸钠加强的松龙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7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硬化法对耳鼻咽喉血管瘤的疗效对照分析[J]. 李征. 实用癌症杂志, 2019(10)
  • [2]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D]. 申沛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3]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回顾与展望[J]. 赵怡芳,贾俊.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04)
  • [4]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D]. 陈奋. 沈阳药科大学, 2015(01)
  • [5]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现状[J]. 任振虎,吴汉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7)
  • [6]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体表性血管瘤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 陈旭日.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7]聚桂醇泡沫硬化剂与无水乙醇硬化治疗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曾德筠.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1)
  • [8]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综合治疗临床观察[J]. 宋烨,田新立,许学文,岑瑛. 华西医学, 2011(10)
  • [9]X线透视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的方法学研究和临床应用[D]. 李龙. 南方医科大学, 2010(12)
  • [10]核素32P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刘国锋. 中南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梭龙强化鱼肝油酸钠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7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