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服饰的政治内涵与外延

论中国服饰的政治内涵与外延

一、浅议中国服饰的政治内涵及延伸(论文文献综述)

黄莹莹[1](2021)在《民初时装人物瓷绘的图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民初时装人物瓷绘为研究对象,从民初时装人物瓷绘发展的背景、代表性瓷画家群体作品的特点与艺术价值方面,阐述民初时装人物瓷绘发展的时代因素与审美变化,以及民初时装人物瓷绘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另外,对民初时装人物瓷绘图像中人物服饰变化、人物发式与妆容、家居建筑与室内陈设及人物配饰及其他元素的图像展现,具体分析民初时装人物瓷绘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在对民初时装人物瓷绘的发展背景与图像内容介绍的基础上,以陶瓷图像叙事的三种类型“以图概事”、“以图指事”、“以图演事”为理论依据,特别选择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的“以图概事”“以图指事”类型对民初时装人物瓷绘中的人物、场景建筑及题材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图像背后所体现的时代文化与政治内涵,最后,论述民初时装人物瓷绘图像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画风形成的影响因素来全面考察这一对象。

崔海瑞[2](2020)在《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墓葬分布广泛,艺术面貌多样。四川地区尤为特殊,主要包括利州路、夔州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又称“川峡四路”。宋代石室墓图像皆以石材雕刻而成,除了四神、武士等常见的宗教题材外,以墓主像、侍者、启门、花卉等体现世俗生活的内容为主。艺术手法以圆雕、高浮雕为主,也有一些浅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完毕进行彩绘,具有典型的厚葬特征。从历时角度看,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继承了本土汉代石棺图像的诸多题材,到了北宋时再次复兴,部分内容有所创新。南宋时期达到最为繁盛的阶段,元明时期依然有所表现,可见区域性丧葬传统的巨大韧性。从共时角度看,相较中原北方地区的砖室墓,南方两浙路、江南路、荆湖路的土坑竖穴墓而言,四川地区主要以“同穴异葬”的长方形石室墓为主。墓葬空间宽绰,但防盗性和密闭性相对减弱,更加强调石刻图像的装饰性。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配置具有明显的艺术规律,主要受到性别、等级与财力的影响。士庶墓葬图像的格套化和程式化特征明显,高级官吏墓葬图像的内容更为丰富、配置灵活多样。安丙家族墓室后龛的图像有明显区别,出现持笏文官、香几瓶花等图像内容,体现了严格的官方礼制。杨粲夫妇墓中的女性文官、胡人献宝、龙椅等图像配置,体现了礼制和僭越综合交错的西南边域图景。泸县六座石室墓中启门者有男女之别,侍者所持器物也有不同,说明宋代礼制文化在士庶阶层中得到遵守,并呈现整体下移的态势。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中,家居场景、世俗生活题材显着增多。审美世俗化、商品化、文人化、复古化的倾向日益扩大。八卦、真文、真武大帝等图像反映了地域性道教信仰仍是主流。《楞严咒》等榜题图像体现了佛禅思想,和地上的大足石窟等图像内涵基本一致。整体而言,在同一座墓葬中虽然以区域性的道教信仰为主,但也融合了儒家、佛家思想,呈现“三教圆融”的趋势。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内因主要表现为:自汉代以来悠久的石质丧葬传统;丘陵地带充足的石材原料;宋代大足、千佛崖等石窟带的影响,以及系统的石刻技术和人才保证。外因主要表现为:由于南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骤变,宋廷给予了特殊的“八路定差”、“怀远”等政策支持;农业、盐业、茶业等富庶经济的保证;中原北方地区移民文化的渗透等。可见,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产生,既是区域性文化传统长期浸润的结果,又是宋代墓葬艺术互动、交融的产物。

张芳[3](2018)在《论服饰的政治功能》文中提出服饰的基本功能是保暖遮羞,但自从服饰诞生以来,服饰就被人为地赋予了身份地位等象征意义。在国家社会中,服饰穿戴被人为地制度化,服饰制度成了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也成了一种政治物品和政治手段。服饰具有政治统治、阶级区分、社会地位体现与区分、政治人物形象塑造、政治事务助推、政治信息传递、政治认同与动员、政治变迁反映等基本政治功能。服饰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言之:服饰是政治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反映着政治的一面镜子。

贾琦,韩娟[4](2017)在《清代旗鞋形制与内涵探析》文中提出旗鞋是我国历史上独特的鞋履形态,也是满族妇女重要的足衣。本文通过研究旗鞋的由来、特殊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结合清代政治环境与文化风尚,深入探究其内涵。

唐倩[5](2016)在《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服性即服装的通用性,特指服装适穿范围广的特点。它通常以年龄通服、性别通服、场合通服、尺寸通服、文化通服等形式加以表达。服装的通服性在不同时期的东西方服饰中都有体现,而相比较之下,中国传统服装所蕴含的通服性特征尤为鲜明,不仅在年龄、性别、场合、尺寸、文化这五个方面,在造型款式、局部细节、色彩搭配、图案装饰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的通服性特征也非常明显。基于对当今绿色环保理念以及服装网络营销大背景的考虑,孕育出一种全新的服装设计方法——通服性设计。通服性设计将服装做到物尽其用,使其适用于多场合,多年龄,多形体等多条件的转化,顺应绿色环保理念;网购服装无试穿过程,因此对人体尺寸适用范围广的通服性服装在网络销售上占有特殊的优势,可以减少因缺乏试衣过程所带来尺码不合的网购弊端。这样的着装观念和设计理念正是顺应了当今强调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成为流行。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际服饰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方法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首先从中国传统服饰的服饰色彩、纹样、形制、款式尺寸以及审美思想这几方面入手,总结归纳出中国传统服饰在款式、尺寸上具有很强的通服性特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具有尺寸和场合通服特征的处理方法。通过文献查证法,搜集大量中国历代相关服饰图片资料,通过比较、归类、分析,提取中国传统服饰典型控制部件;根据市场调研提取出中国传统服饰中具有通服性的控制部件;探索总结出一系列中国传统服饰具有尺寸和场合通服特征的处理方法,最后分析研究其与当代服饰绿色发展需要、网络购物的契合点,并将其运用到当代着装设计之中,实现其应用层面的当代价值。

田飞飞[6](2014)在《“君臣相通”与“君尊臣卑” ——中国古代官僚服饰政治功能的两个维度》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是身份和等级的外在表现,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政治功能。本文选择中国古代官僚服饰中的两个主要群体——君与臣,试图从“君臣相通”和“君尊臣卑”两个角度来观察官僚服饰在中国古代两千年中的功能变化,从一个微小的侧面透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研究发现,随着历史的发展,官僚服饰中“君臣相通”的功能逐渐衰退,“君尊臣卑”的功能则逐渐加强,而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君权的逐步加强。“君臣相通”是指君和臣的服饰在款式、颜色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具有身份的一致性,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君臣在冕服使用中的相通性,君臣通用冕服的种类在逐渐减少,而服冕者的范围也在逐渐缩小。第二,是君臣冠、服款式的统一性,虽然君臣服饰的形制越来越趋于统一,不过每一种冠制或服制所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不是被废除,就是成为统治者的专属。第三,是赐服所体现出的君臣服饰的相似性,赐服作为恩赐臣下的的政治手段,被统治者使用的越来越成熟,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虽然统治者对臣下的赐服涉及到皇帝专有的颜色和服饰,但相比前期的赐服,统治者对臣下使用的限制条件也严格了,这些赏赐之物更多的是被收藏起来而不能穿用。所有的这些都表明,随着朝代的更迭,服饰所体现出的“君臣相通”的政治功能在逐渐减弱。“君尊臣卑”是指君臣服饰在款式、颜色等方面的相异性,用以区别身份和等级。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服饰的“君尊臣卑”,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即“服”与“冠”。“服”的差异性是通过服饰所用场合的变化来体现。起初只是君臣参加祭祀及朝会时的服饰有等级差别,隋唐以后君臣常朝之服及办公用服也开始分等,发展到明朝连闲居时所用的服饰也要体现出等级尊卑。随着朝代的更迭,“服”所使用的场合越来越多,体现出来的君臣的等级性也越来越强。“冠”是根据分等依据的变化来体现等级差异的。秦汉以来是依据职位进行分等的,职位不同所戴的冠不同,北朝以后开始根据品级来区分等级,职位分等的功能在逐渐减弱,而品位分等的功能在逐渐增强。依据职位来进行分等所体现出的等级划分功能很弱,但品位分等不同,随着朝代的更迭,对等级的划分越来越细致,这些从冠的冠饰上就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来。二是从微观的角度,即服饰中的元素、细节,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介绍。第一,是十二章。根据君臣所用十二章数量的不同来分辨等级,当君臣所用章数相同时,通过服章重复对皇权进行维护。十二章原本用于君臣冕服,明朝时冕服被废,清朝将十二章用于皇帝朝服、吉服之上,成为皇帝专用的纹饰。所有的举措都表明十二章所体现出君臣的等级尊卑秩序越来越强。第二,是龙纹、蟒纹、花纹三种纹饰。龙纹起初是十二章纹样中的一种,君臣可以通用,后来成为皇帝及皇室专用,而皇帝及皇室所用的龙纹又有所不同,这就说明龙纹的地位和等级功能都增强了。蟒纹是清朝王公贵族及官员都可以使用的纹样,通过蟒的形态和蟒数来对不同身份等级进行区分。花纹是唐朝时开始出现的用来区分官员品级的纹样。第三,是服色。主要介绍的一个是颜色在官员等级尊卑划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体现于品色服之上,另一个是皇室对黄色的专权,通过服饰的颜色就能够辨别君臣的身份。第四,是飞禽走兽纹。它是用来区分官员的文武品级。对服饰细节的介绍可以发现,随着朝代的更迭,用来区分等级的元素越来越多,而且对等级的划分不仅仅限于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皇帝与皇室之间也有了等级划分,这就说明服饰元素的等级功能增强了。

孙甜[7](2011)在《楚地服饰文化研究 ——以马山一号墓和马王堆一号墓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服饰文化学的角度,采用历史学、图像学(iconology)、民俗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马山一号墓和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服饰资料进行文化层面的解读。绪论部分,先介绍本论题的选题缘由,再回顾学界对楚地服饰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然后,结合各家观点阐释“楚地”、“楚文化”、“服饰”、“服饰文化”等概念,界定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的时间、空间范围。正文第一部分为楚地服饰资料解读,主要是对马山一号墓和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服饰资料的归纳和梳理。笔者从考古报告中提取与服饰关联的素材,总结为服饰实物、人物造像、人物图像、文字记录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解读。第二部分论述楚地服饰的基本形制。本部分先追溯楚地纺织技术的源流,再介绍楚地服饰的面料和纹饰种类。然后,通过对马山一号墓及马王堆一号墓服饰资料的比较,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从上衣、下裳、袜履、配饰四个方面概括出楚地服饰的基本形制。第三部分为楚地服饰文化综论。主要以前文的研究结论为基础,对楚地服饰进行文化上的解读。这部分探索楚地服饰文化的衍生背景和影响因素,阐述其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审美意识和宗教信仰,并尝试找到楚地服饰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出发展楚地服饰文化产业的具体策略。最后,本文得出如下结论:这两座墓葬墓主人的服装穿戴形制反映了当时特定阶层的时尚审美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楚地的社会意识形态。楚地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交融,飘逸浪漫的服饰风格越来越趋于中原的稳重实用。楚地服饰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必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出发,挖掘其文化资源精髓,从而更好地促进以湖北为首的楚文化腹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薛芳芳[8](2010)在《秦汉服饰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和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服饰作全面系统的整理分析,以制度史为研究视角,通过考察各个社会阶层的服饰区别,来探讨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问题。主要是三部分内容:(一)秦汉社会阶层与服饰制度。通过对天子服饰制度、百官服饰制度、命妇服饰制度、军士阶层的服饰以至庶民阶层的服饰、商贾阶层的奢丽服饰、奴婢、囚徒等其他阶层的服饰等的分类,来探讨服饰制度对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二)秦汉服饰制度的发展及其特征。其发展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秦朝、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到东汉时期;主要特征包括了服饰制度的开创性、森严的政治等级性、并兼采与融合儒家及阴阳家的文化。同时还对秦汉服饰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论述。(三)秦汉服饰制度的社会影响。包括了品位与服禁:“度爵而制服”,祭服、丧服与鬼神观念以及服饰与社会风俗(服妖、奢靡、禁忌等)的探讨。

薛芳芳[9](2009)在《秦汉时期服饰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服饰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选取秦汉这一时期为个案,梳理关于秦汉服饰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此掌握秦汉服饰研究的学术动态,探讨秦汉服饰研究的成效与不足。

庞亚力[10](2008)在《休闲服装消费文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休闲时代的临近和消费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日益重要,休闲服装和消费文化都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从对休闲服装和消费文化理论的研究中,分析并界定了休闲服装消费文化的概念:休闲服装消费文化是消费主体休闲服装消费实践活动的反映,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表层、核心层和联结层。具体分别指休闲服装消费对象、休闲服装消费观念和休闲服装消费行为模式。依据休闲服装和服装消费文化的现有研究成果,以青岛市民休闲服装消费文化为研究对象,对休闲服装消费文化进行初步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体实施过程是:首先对青岛市休闲服装市场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而对其休闲服装消费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然后从休闲服装消费文化概念中的三个方面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初步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并且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其深层原因。最后,从青岛市的城市文化、经济状况、人口构成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四个方面分析其对青岛市休闲服装消费文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数据和结果可以为青岛市休闲服装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非常宝贵的资料。

二、浅议中国服饰的政治内涵及延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中国服饰的政治内涵及延伸(论文提纲范文)

(1)民初时装人物瓷绘的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现状与现状分析
        1.1.1 研究背景
        1.1.2 现状与现状分析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概念界定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2 民初时装人物瓷绘的发展
    2.1 民初时装人物瓷绘的发展背景
        2.1.1 时代背景
        2.1.2 审美文化转变
        2.1.3 景德镇瓷画家的创新
    2.2 民初时装人物瓷绘代表画家
    2.3 民初时装人物瓷绘的艺术价值
3 民初时装人物瓷绘的图像内容
    3.1 人物服饰变化
    3.2 人物发式与妆容
    3.3 家居建筑与室内陈设
    3.4 人物配饰与其他元素
4 民初时装人物瓷绘的图像分析
    4.1 陶瓷图像叙事类型
    4.2 民初时装人物瓷绘图像中的人物
    4.3 民初时装人物瓷绘图像中的场景建筑
    4.4 民初时装人物绘中图像的题材类型
5 民初时装人物瓷绘图像艺术表现手法
    5.1 运用民国新粉彩瓷绘技法
    5.2 继承中国画技法和文人画风格
    5.3 吸收西画透视规律构图
6 民初时装人物瓷绘图像画风形成的影响因素
    6.1 以晚清民初《海上百艳图》及“新兴百美图”为粉本
    6.2 民国商业美术广告画风的影响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方法、思路、创新点
第一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渊源与分布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的渊源
        一、四川地区悠久的石刻丧葬传统
        二、中原北方地区墓葬图像的影响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的分布
        一、川南地区
        二、川东地区
        三、川北地区
        四、川西地区
    小结
第二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艺术分析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的分类
        一、现实生活题材
        二、神异题材
        三、其它特殊题材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的造型风格
        一、严谨的庙堂风格
        二、含蓄的文人风格
        三、多样的民俗风格
    第三节 石室墓图像的制作工艺
        一、生产地点与取材
        二、雕刻技法与流程
    小结
第三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的图像程序与墓葬空间
    第一节 安丙家族墓图像系统中的官方礼制
        一、安丙家族墓主题图像及随葬器物厘析
        二、安丙家族墓例图像的比较
        三、安丙家族墓室图像中的文化现象
    第二节 泸县宋墓图像系统中的士坤文化
        一、泸县宋墓图像类型与组合
        二、墓主性别与图像规律
        三、墓主身份与图像关系
        四、泸州在南北宋之间的地位变迁
    第三节 杨粲夫妇墓图像系统中的边域图景
        一、杨粲夫妇墓的价值与意义
        二、杨粲夫妇墓的图像程序
        三、杨粲夫妇墓石刻图像的文化内涵
    小结
第四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中的“川峡模式”
    第一节 “川峡模式”的内容
        一、石材模式
        二、配置模式
        三、性别模式
        四、等级模式
    第二节 与其它区域墓葬图像的比较
        一、图像的区域分布不同
        二、图像的表现方式不同
        三、图像内容不同
    第三节 “川峡模式”的成因
        一、区域性文化传统
        二、富庶经济的保障
        三、政治制度的支持
        四、移民文化的浸润
    第四节 “川峡模式”的演变与影响
        一、图像传统依然延续
        二、实物随葬的趋势加强
        三、区域特征相对明显
        四、对于地上石刻题材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审美旨趣
        一、世俗化特征明显
        二、商品化趋势加强
        三、文人化韵味呈现
        四、复古化格调再起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信仰文化
        一、道教信仰为主
        二、儒家礼制普遍
        三、佛教信仰并行
        四、“三教圆融”凸显
    第三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丧葬习俗
        一、与其它区域葬俗的比较
        二、寿堂现象盛行
        三、厚葬习俗明显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统计表
附录二: 宋、辽、金伎乐图墓例
附录三: 唐代、元代伎乐图墓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论服饰的政治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服饰的政治统治功能
3 服饰的阶级区分功能
4 服饰的社会地位体现与区分功能
5 服饰的政治人物形象塑造功能
6 服饰的政治事务助推功能
7 服饰的政治信息传递功能
8 服饰的政治认同与动员功能
9 服饰的政治变迁反映功能
参考文献

(4)清代旗鞋形制与内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旗鞋由来
二、旗鞋形制
三、旗鞋的内涵与价值
结语

(5)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1.2.2 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1.2.3 绿色服装设计研究
        1.2.4 通服性设计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数理统计分析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实证分析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通服性与中国传统服饰相关概述
    2.1 通服性设计概述
        2.1.1 通服性概念
        2.1.2 通服性设计的概念与范围
    2.2 中国传统服饰的相关概述
        2.2.1 中国传统服饰概念的界定
        2.2.2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及发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分析
    3.1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通服性”特征
        3.1.1 传承性
        3.1.2 禁忌性
        3.1.3 审美思想
    3.2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通服性”特征
        3.2.1 传承性
        3.2.2 禁忌性
        3.2.3 中国传统纹样的特点与通服性特性
    3.3 中国传统服饰形制的“通服性”特征
    3.4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的美学基础
        3.4.1 道教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3.4.2 儒家的礼教及中庸之道
        3.4.3 受外来佛教影响
        3.4.4 受民间吉祥文化的影响
    3.5 中国传统服饰款式、尺寸的“通服性”特征分析
        3.5.1 款式通服
        3.5.2 尺寸通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服饰中具有通服性的控制部件提取
    4.1 中国传统服饰的收集与初步筛选
        4.1.1 中国传统服饰图片资料的收集
        4.1.2 对中国传统服饰图片资料的初步筛选
    4.2 提取控制部件
        4.2.1 服饰控制部件的划分
        4.2.2 控制部位的图片处理
        4.2.3 对中国传统服饰控制部件提取的结果
    4.3 中国传统服饰各控制部件在表现通服性方面强弱程度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4.3.1 问卷内容设计
        4.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4.3.3 各部件在表现通服性方面权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中国传统服饰尺寸、场合通服性特征处理方法的归纳
    5.1 具有尺寸通服性特征处理方式
        5.1.1 宽松化模糊性处理方式
        5.1.2 可调节性处理方式
        5.1.3 宽松化模糊性与可调节处理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方法
    5.2 具有场合通服性特征处理方式
        5.2.1 服装部件的可添加拆卸的处理方法
        5.2.2 灵活搭配服饰配件的处理方法
        5.2.3 灵活搭配服装的处理方法
    5.3 本章小结
        5.3.1 尺寸通服
        5.3.2 场合通服
第六章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处理方法在当代服饰设计的应用
    6.1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处理方法在当代服饰设计的体现
    6.2 基于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处理方法的设计实践
        6.2.1 应用于当代服装尺寸通服上的设计
        6.2.2 应用于当代服装场合通服上的设计
    6.3 对设计效果的实证调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的总结
        7.1.1 中国传统服饰各控制部件的提取
        7.1.2 具有通服性控制部件的提取
        7.1.3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分析
        7.1.4 中国传统服饰尺寸、场合通服性特征处理方法总结
        7.1.5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处理方法的设计实践
    7.2 不足与展望
        7.2.1 本研究的局限性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国传统服饰各朝代控制部件收集
    附录2:中国传统服饰各控制部件部件在表现通服性方面的强弱程度问卷调查
    附件3:通服性设计实例通服性程度与设计效果评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君臣相通”与“君尊臣卑” ——中国古代官僚服饰政治功能的两个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主要概念的界定
    四、 论文的研究内容
    五、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君臣相通
    一、 冕服与服冕
        (一) 《周礼》六冕与君臣同服
        (二) 《周礼》六冕的废止与冠冕的使用
        (三) 《周礼》六冕的恢复与“君少臣多”
        (四) 君臣共用衮冕与服冕者的减少
        (五) 衮冕的废止
    二、 君臣同服
        (一) 统一的冠制
        (二) 统一的服制
    三、 赐服
        (一) 质孙服
        (二) 蟒服、飞鱼服与斗牛服
        (三) 黄马褂
        (四) 御用冠服
第二章 服与冠——君尊臣卑之一
    一、 以服定尊卑
        (一) 冕服中的等级尊卑
        (二) 朝服中的等级尊卑
        (三) 公服与常服——以服定尊卑功能的初步扩展
        (四) 燕居服——以服定尊卑功能的深度扩展
    二、 以冠定尊卑
        (一) 秦汉诸冠与官员分等
        (二) 弁冠与等级尊卑
        (三) 顶戴花翎与等级尊卑
第三章 纹样与颜色——君尊臣卑之二
    一、 以章定尊卑
        (一) “数字化”与等级尊卑
        (二) 服章重复与皇权的维护
        (三) 十二章在清朝的特殊身份
    二、 以纹定尊卑
        (一) 龙纹
        (二) 蟒纹
        (三) 花纹
    三、 以色定尊卑
        (一) 品色服与官员分等
        (二) 皇权加强与极尊的黄色
    四、 飞禽走兽分文武
        (一) 唐朝铭文袍
        (二) 明朝常服
        (三) 清朝补服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楚地服饰文化研究 ——以马山一号墓和马王堆一号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服饰原料与生产技术的研究成果
        (二) 关于服饰制度的研究成果
        (三) 关于服饰专题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文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的阐释与界定
        (一) 相关概念的阐释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楚地服饰资料解读
    (一) 马山一号墓服饰资料
        1、服饰实物
        2、人物造像
    (二) 马王堆一号墓服饰资料
        1、服饰实物
        2、人物造像
        3、人物图像
        4、文字记录
    (三) 小结
二、楚地服饰的形制
    (一) 楚地纺织技术的源流
    (二) 楚地服饰的面料
    (三) 楚地服饰的色彩
    (四) 楚地服饰的纹饰
        1、丝织提花纹样
        2、刺绣品图案
        3、印染纹样
    (五) 楚地服饰的款式
        1、上衣款式
        2、下裳款式
        3、袜履款式
        4、配饰款式
三、楚地服饰文化综论
    (一) 楚地环境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二) 楚地服饰所反映的社会制度
    (三) 楚地服饰所反映的审美意识
    (四) 楚地服饰所反映的宗教信仰
    (五) 楚地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秦汉服饰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五、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一章 秦汉社会阶层与服饰制度(上)
    第一节 皇室服饰制度
    第二节 百官服饰制度
    第三节 命妇服饰制度
    第四节 军士阶层的特殊服饰
第二章 秦汉社会阶层与服饰制度(下)
    第一节 庶民阶层的服饰
    第二节 商贾阶层的奢丽服饰
    第三节 奴婢、囚徒阶层的服饰
第三章 秦汉服饰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其特征
    第一节 秦汉服饰制度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秦汉服饰制度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秦汉服饰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 秦汉服饰制度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品位与服禁:“度爵而制服”
    第二节 祭服、丧服与鬼神观念
    第三节 服饰与社会风俗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休闲服装消费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休闲概念及休闲服装
    1.1 休闲的概念
    1.2 休闲时代已经临近
        1.2.1 休闲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2 休闲时间超过工作时间代表着休闲时代的来临
    1.3 休闲服装
第二章 服装消费文化理论
    2.1 消费文化研究概述
    2.2 服装消费文化的界定
        2.2.1 服装文化
        2.2.2 服装消费文化的界定
        2.2.3 休闲服装消费文化
第三章 休闲服装消费文化的发展历程特征及其分析
    3.1 计划经济时期的服装消费文化特征及其分析
        3.1.1 时代背景
        3.1.2 服装消费文化特征及其分析
    3.2 市场经济初期的服装消费文化特征及其分析
        3.2.1 时代背景
        3.2.2 服装消费文化特征及其分析
    3.3 完全市场经济时期的服装消费文化特征及其分析
        3.3.1 时代背景
        3.3.2 服装消费文化特征及其分析
    3.4 休闲服装消费文化的发展历程特征及其分析
第四章 休闲服装消费文化实证调查及其分析
    4.1 休闲服装消费文化现状
        4.1.1 调查目的及方法
        4.1.2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4.1.3 休闲服装消费文化分析
    4.2 休闲服装消费文化的特征分析
        4.2.1 休闲服装消费对象特征分析
        4.2.1.1 运动休闲风格逐渐流行
        4.2.1.2 通常购买的休闲服装价格中等
        4.2.2 休闲服装消费价值观念特征分析
        4.2.2.1 款式成为休闲服装消费时重视的第一要素
        4.2.2.2 国内强势品牌占据品牌消费的较大心理份额
        4.2.3 休闲服装消费行为模式特征分析
        4.2.3.1 休闲服装购买频率较为频繁
        4.2.3.2 传统手段仍然是消费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4.2.3.3 网络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途径
        4.2.3.4 店面布置和产品摆设渐显重要
        4.2.3.5 休闲服装市场的明星效应显着
    4.3 青岛市休闲服装消费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4.3.1 青岛城市文化
        4.3.1.1 青岛城市文化渊源及发展
        4.3.1.2 青岛的城市文化内涵及休闲文化特色
        4.3.1.3 青岛市休闲文化特色对休闲服装消费的影响
        4.3.2 经济的快速增长
        4.3.3 人口结构的变化
        4.3.4 生活方式的改变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浅议中国服饰的政治内涵及延伸(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初时装人物瓷绘的图像研究[D]. 黄莹莹.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2]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D]. 崔海瑞. 东南大学, 2020(02)
  • [3]论服饰的政治功能[D]. 张芳. 浙江大学, 2018(08)
  • [4]清代旗鞋形制与内涵探析[J]. 贾琦,韩娟. 装饰, 2017(12)
  • [5]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方法的应用研究[D]. 唐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
  • [6]“君臣相通”与“君尊臣卑” ——中国古代官僚服饰政治功能的两个维度[D]. 田飞飞. 河南大学, 2014(03)
  • [7]楚地服饰文化研究 ——以马山一号墓和马王堆一号墓为例[D]. 孙甜.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8)
  • [8]秦汉服饰制度研究[D]. 薛芳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5)
  • [9]秦汉时期服饰研究述评[J]. 薛芳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9)
  • [10]休闲服装消费文化研究[D]. 庞亚力. 青岛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论中国服饰的政治内涵与外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