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方法的改进测试

A-B方法的改进测试

一、A-B法的改进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晨飞[1](2021)在《复合模式全聚焦超声成像检测研究》文中认为超声检测中,轮廓重建可以直观呈现缺陷特征,有利于定性定量分析。然而,当前有关轮廓重建的超声研究主要针对已知规则缺陷开展,难以重建未知缺陷完整轮廓。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考虑了不同模式波的声束指向性,通过优选出若干种模式波进行复合叠加,提出复合模式全聚焦方法(Composite-mode Total Focusing Method,CTFM),并针对规则裂纹、相邻孔和不规则裂纹开展了轮廓重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到不同模式波具有不同指向性,且单一模式波可表征范围有限,将多个模式波所成视图进行复合叠加,即可扩大可表征的角度范围。同时,为提高成像效率,有必要选择可检测范围分布均匀、重叠较少的若干种模式波进行复合叠加。本文以45°纵波楔块为例,计算了全部21种模式波的声束指向性,并确定了模式波的筛选原则,最终选出8种模式波用于CTFM成像。(2)为了探究模式波数量对CTFM成像质量的影响,利用全部21种模式波和优选出的8种模式波分别对不同取向的规则裂纹实施CTFM成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能得到裂纹完整轮廓,且定量误差不超过10%。表明少量优选的模式波复合叠加与全部模式波复合叠加具有相同重建效果,但前者计算量大约是后者的三分之一。(3)为了探究CTFM在不同类型缺陷轮廓重建方面的能力,本文设计了若干组取向角度与规则裂纹相同的相邻孔缺陷模型,并进行CTFM成像。与裂纹成像结果相比,各组孔重建图像中均直观清晰地呈现了孔的特征,表明CTFM能够正确表征面积型和体积型缺陷。利用-6 d B法对各孔进行定量,孔直径、两孔中心连线角度和中心深度定量误差分别不超过0.18 mm、3.41°和0.55 mm,再次验证了CTFM在定量检测方面的能力。(4)分析了楔块角度、探头孔径大小和全矩阵捕捉(Full Matrix Capture,FMC)位置等因素对CTFM成像的影响。其中,楔块角度决定试件中存在的模式波种类与指向性,影响CTFM可检测的裂纹取向范围。探头孔径大小主要决定主声束覆盖范围,影响试件厚度范围内缺陷轮廓的表征效果。全矩阵数据采集位置决定能否采集到完整的缺陷信号,当FMC数据采集位置不合适时,CTFM成像不完整。(5)为进一步扩大CTFM适用范围,对不规则裂纹轮廓重建进行了初步探索。考虑到不同模式波声传播路径不同,回波能量存在差异,对CTFM进行了扩散校正,轮廓重建质量得到提升。同时,由于缺陷波可能被裂纹不同部分遮挡,单侧成像难以得到裂纹完整轮廓,故对缺陷两侧成像结果进行二次复合叠加,从而得到不规则裂纹完整轮廓。

安晓凡[2](2020)在《岩质边坡多层弯曲倾倒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倾倒是边坡失稳的一种典型模式,其破坏机理与常见的滑动模式截然不同。伴随着国内外水利水电、露天矿、交通等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岩体的倾倒变形和失稳现象被广泛揭露出来,成为制约相关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目前对于此类边坡的研究仍然缺乏深入的结论性成果,致使工程界在处理相关问题过程中存在争议和难点。本文以岩质边坡的倾倒破坏模式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多层弯曲倾倒,运用工程地质分析、理论解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倾倒体的变形演化特征、力学作用机理和失稳规律。系统性研究了多层弯曲倾倒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方法,以及关键参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已报道的较为详细的76个边坡倾倒实例,从边坡岩体几何特征、工程地质特征和失稳诱因三个方面分析归纳了边坡倾倒的变形演化规律和破坏特征;基于Goodman-Bray分类提出了一种更为全面的倾倒边坡分类系统,包括基本倾倒模式、组合倾倒模式、蠕变模式、悬臂模式和顺层倾倒五个基本大类,拓宽了边坡倾倒破坏的研究范围,为倾倒边坡稳定性量化分析夯实了地质基础。(2)针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剖析了不同于块体倾倒机制的多层弯曲倾倒破坏特征,重新概化并建立了其相应的解析分析模型;针对该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稳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岩体施加水平荷载的方式使边坡达到极限状态,以水平极限加速度为标准获取边坡的安全系数。以一物理模型试验为背景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结果显示:倾倒体的受力特征、极限加速度和安全系数在弯折面倾角变化时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且均能反映边坡的稳定性态。(3)对比论证了离散元模拟在岩质边坡块体倾倒和多层弯曲倾倒稳定性分析中的可行性,提出了这两种倾倒边坡数值分析的要点。针对典型倾倒体模型试验的标定分析证明,离散元能取得良好的模拟效果,且能反映边坡岩体倾倒失稳的内在应力场渐进变化过程。数值试验结果显示:块体倾倒表现出显着的运动学特征,而弯曲倾倒表现出明显的叠合悬臂梁结构性特征。关键力学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岩体抗拉强度对多层弯曲倾倒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因此对这类边坡进行强度折减分析时,除了降低岩体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外,还需考虑折减岩体抗拉强度。(4)研究了结构面空间形态(倾角和间距)、边坡形态(坡角)和岩体强度对层状岩质边坡极限失稳模式、倾倒破坏特征和安全系数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关键力学参数和几何参数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破坏面形态的影响。典型的多层弯曲倾倒折断面是由坡脚开始发育的、逐渐贯穿至后缘面的直线型,其倾角一般大于层面法线,两者夹角通常在0°~20°之间。弯折面倾角随节理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而节理粘聚力和岩体抗拉强度对其几乎没有影响;坡角越大弯折面倾角越大,岩层倾角越大弯折面倾角越小;陡坡脚的反向陡倾边坡破坏面往往是深层的,主倾倒体内还会发育出一条或多条次生破坏面。(5)以德尔西水电站左岸边坡为例,详细分析了其地质、地貌特征和施工过程中的相关监测数据。典型的反向陡倾岩体结构和特殊的岩性组成(薄层片麻岩)是该边坡发生弯曲倾倒的先决条件,而工程开挖、强降雨等外界因素触发并加剧了岩层的变形。离散元模拟结果显示:底部1493m高程以下的岩体开挖导致整个边坡发生深层弯曲倾倒失稳,破坏面呈倾角为21°的近似直线型;控制边坡底部高程的开挖高度和角度能够有效降低倾倒变形的程度。提出一种预应力锚索的模拟方式,研究了不同支护强度、加固位置和施作时机条件下锚索的受力状态和岩体的变形特征,评价了各方案预应力锚索的加固效果和边坡的稳定性。针对易于发生倾倒破坏的高边坡,提供了在开挖、加固过程中的防治建议。

蔡俊超[3](2020)在《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全过程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现象广泛揭露于水电、交通、矿山等工程边坡中,对工程安全造成重要影响,其所处的变形演化阶段及力学状态是稳定性评价和治理方案选取的关键。而针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过程中各阶段力学特征研究尚有不足,特别是变形全过程中层间力学行为与变形特征研究较少。本文在查阅大量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体案例和现场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成条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对柔性弯曲型倾倒的形成条件敏感性、倾倒破坏失稳机理与过程、阶段性层间力学行为特征和倾倒破坏力学判据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的全过程变形曲线,并建立了变形全过程的阶段性力学判据和针对性的稳定性评价方法。通过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具有“柔性”特征、单层厚度小、中陡倾坡内是岩层发生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的必要条件,其发生条件分别体现了岩体力学特性、岩层厚度和岩层倾角等发育特征。(2)结合已有研究,选取岩层倾倒角、最大拉张量、单位拉张量、纵波波速、变形破裂特征等相关指标,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程度工程地质分区开展了研究,并总结了各分区岩体变形破裂的力学机理。(3)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选取苗尾水电站坝前边坡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反演验证模型合理性后,通过改变单因素条件分析了柔性弯曲型倾倒形成条件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坡高、坡角和岩体力学特性(岩体和结构面的内摩擦角)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显着,其次为岩层倾角。(4)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临空条件下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破坏的演化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其失稳机理为:岩层倾倒弯曲→多级弯折面(带)形成→贯通性弯折面(带)形成→岩体沿某级贯通弯折面(带)剪切失稳。(5)选取典型岩体力学参数组(20MPa)开展柔性弯曲型倾倒数值计算模型研究,综合分析数值计算模型监测点位移曲线特征和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的全过程变形曲线。变形曲线表明倾倒变形全过程可分为启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暂稳阶段、蠕变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通过力学分析,分别选取坡角(α)、岩层倾角(β)及岩层与坡面夹角()建立了各阶段的力学判据。(6)数值计算模型监测层面应力与位移曲线揭示了倾倒变形发展过程中层间作用力的分布规律与层间错动规律。启动阶段层间正应力与剪应力近乎全长分布,应力沿结构面深度未呈规则三角形分布,但应力的合力与三角形分布的结构面长度积分近似相等。伴随倾倒弯曲变形发展,层间张开,层间参与受力的层面长度逐渐减小。总体上,坡脚滑移区应力值最大,坡顶倾倒影响区应力值最小,坡体中部倾倒区应力值居中。层间位移规律表现为剪切位移远大于法向位移,且最大值发生在层面顶部或者层间“脱空”部位。(7)通过引入侧向约束系数和板梁截面侧向尺寸,建立倾倒变形三维力学模型,确定了倾倒弯曲折断深度与侧向约束系数、板梁宽度之间的量化关系。板梁首次折断深度随板梁侧向约束系数的减小而增大,表明侧向约束系数越小,临空条件越好,越易于发生倾倒破坏,且倾倒折断深度越大,揭示了倾倒变形破坏的边界效应。(8)基于柔性弯曲型倾倒体发育过程的时空变形特征,提出了“浅层初始阶段+深层最终阶段”的全过程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浅层初始阶段的稳定性采用改进折断面形态的悬臂梁方法。深层最终阶段的稳定性采用岩层变形最终形态的突变理论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实例中,研究表明分析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较为吻合。

蔡智会[4](2020)在《超声检测中仪器校准优化与缺陷定量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广泛应用于核电、化工、石化等行业的承压设备往往难以避免某些裂纹、气孔、夹渣等制造缺陷以及局部减薄、腐蚀开裂、疲劳裂纹等服役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威胁着设备的结构完整性及其安全运行,应尽早检出这些缺陷,并对其进行合于使用评价,以免发生灾难性事故。超声检测是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最常用的缺陷定量检测技术之一,可表征缺陷尺寸、缺陷位置等信息。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承压设备结构完整性评定结果,对设备安全运行造成潜在风险。本文重点针对超声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展开研究,建立了缺陷检出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模型,提出了仪器调试校准策略,并根据折射角的调试误差修正了缺陷高度尺寸分布模型,进而形成了基于可靠性的缺陷定量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将会影响缺陷检出率。对此,本文设计了声压标准差测试试验,探索了超声波声场的衰减规律,获得了声压标准差与声程的关系模型曲线。对现有缺陷检出率信号响应幅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了声程参数,修正了缺陷检出率与缺陷尺寸之间的关系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估计流程。结果表明,超声波检测在远场区随着距离的增加,缺陷检出率曲线偏向于扁平,超声波对缺陷的识别能力下降。所提出的POD模型能融合不同深度的缺陷信息,克服了原POD曲线的不足,大大减少了考虑衰减情况下制作POD曲线的工作量及试板数量。在超声检测缺陷之前,必须对仪器进行调试,调试过程中难免有误差,尤其是折射角及零偏的调试误差会对最终测量结果造成影响。现有的距离波幅校准(Distance-Amplitude-Correction,DAC)曲线绘制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长横孔深度和声程的数学关系。对此,本文将其折算成折射角和零偏,融合校准值,分别采用算术平均及加权平均算法。根据各个信息的相关性,提出了一个最优权值的计算方法。通过融合校准值,提高了折射角及零偏的校准精确度。另外,本文还发现折射角的校准精度随着折射角的增大而变差。在对折射角信息和零偏信息融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缺陷,分析讨论了算术平均融合与加权平均融合方法的适用性及其融合效果。结果表面,折射角算术平均融合方法适用于所有位置的缺陷,但加权平均融合只适用于上表面缺陷及埋藏缺陷;零偏的算术平均无法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但零偏的加权平均可提高上表面缺陷的测量精度。通过比较不同尺寸缺陷的融合结果,发现折射角进行融合提高缺陷精度的效果随着缺陷尺寸的增加而增加。对于不同折射角的探头,折射角融合的最优权值之间差别不大,可以忽略权值之间的差别,而零偏融合的最优权值有一定的差别。针对结构完整性评定中常用的缺陷尺寸正态分布模型及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本文根据实验数据给予验证。结合研究结果,引入了折射角概率分布的参数,修正了下表面缺陷及埋藏缺陷的正态分布模型及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并给出模型参数的估计公式。根据修正后的模型,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定理的缺陷高度估计方法。该方法以未经融合的测量信息为先验值,以经过融合后的测量信息为似然值,估计缺陷高度的后验分布,使得缺陷高度的估计方差大幅度降低。

刘力[5](2020)在《贵金属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光催化杀菌/降解染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技术在新时代水处理方向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其中有关光催化纳米材料在光催化下进行杀菌、降解染料的研究及应用也愈发被重视。纳米氧化锌(ZnO)被认为是廉价高效的光催化剂,而ZnO纳米纤维因其高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比纳米颗粒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在抑菌和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改进纳米ZnO颗粒及纤维材料在抑菌和污染物去除上的工程应用局限性,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再采用醇热法将贵金属负载在ZnO纳米纤维材料上并制备成薄膜,以克服催化剂重复使用率低、随水流失和回收困难的问题。重点研究了贵金属银和钯(Ag、Pd)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制作工艺参数的优化过程,并考察自制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染料和抗菌等方面的性能,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优化了ZnO纳米纤维制备的流程和工艺参数,并结合SEM、XRD、EDS、Image J等检测分析手段进行了验证。通过改变ZnO纳米纤维制备过程中前驱体溶液的配置、环境湿度与温度、进液速度、电场强度、煅烧过程等关键参数,确定了获取同时间内纺丝数量较多、形貌好和直径分布均匀的ZnO纳米纤维的最佳制备参数。(2)Ag或Pd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具备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染料的性能。甲基橙溶液降解实验的对比发现贵金属负载ZnO纳米纤维后制备的材料能大大提高且在30min内对甲基橙进行彻底去除。其中Ag和Pd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的最佳负载量分别为12%(质量百分比,12%-Ag/ZnO)和6%(6%-Pd/ZnO),而12%-Ag/ZnO具有更好的光催化降解及重复使用稳定性。然后研究了各因素对材料染料降解效率的影响,在反应前30min,可能属于材料电子空穴对的激活阶段且在不同初始浓度下有着不同最大降解速率;材料在甲基橙溶液初始p H=4时的降解速率最大;材料制备之初的ZnO用量越大对甲基橙的降解效率越高;材料对孔雀石绿、亚甲基蓝均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通过SEM、XRD、EDS结果证明Ag、Pd成功分散负载于ZnO纳米纤维表面,进而促进了催化降解效能。(3)Ag或Pd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亦具备良好的光催化抗菌性能。通过在荧光灯(15mw)与白炽灯下对(1-2)*106CFU/m L的大肠杆菌菌液进行杀菌实验研究发现Ag、Pd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比纯ZnO纳米纤维薄膜表现出更优异的抗菌性能,其中12%-Ag/ZnO纳米纤维薄膜抗菌性能最强;·OH清除剂实验得出贵金属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在抗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OH;通过K-B法得出贵金属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材料只有功能层有明显抗菌能力。

李飞龙[6](2020)在《CFRP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相控阵超声检测》文中提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作为一种高比强度、高比模量、抗疲劳、耐腐蚀的高性能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飞机承力构件制造。这些结构件普遍存在拐角区,即R区,在制造和服役阶段易产生缺陷,威胁服役安全。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Phased Array Ultrasonic Testing,PAUT)作为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NDT)技术被广泛应用于CFRP构件检测,在R区质量检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质。为了提高构件承载性能、满足复杂服役条件要求,实际构件也会采用单向带/织物复合铺层方式,且含有多种几何类型过渡区,给R区检测带来了新挑战。本文通过仿真和实验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曲面阵列在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中的检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线性阵列发展信号处理方法、提高检测质量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试样,分析金相组织、弹性常数及铺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CIVA仿真平台建立了同时考虑R区曲面形状、多层结构和铺层弹性各向异性相互耦合的相控阵超声检测三维模型。此外,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二维有限元仿真模型,为R区声传播规律和缺陷响应机理研究奠定基础。(2)利用CIVA仿真模型,研究了曲面阵列探头中心频率、聚焦深度、孔径对R区声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控阵超声检测方案,对分别预埋在近表面、中间层、近底面的12×12 mm2分层缺陷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周向最大偏差为0.67 mm,轴向最大偏差为0.30 mm,定深偏差不超过0.11 mm,与实验解剖结果吻合较好,满足工程检测要求。同时,对变曲率的等厚过渡和变厚过渡R区缺陷进行了研究,检测结果与设计值相当。(3)基于单向带层合板R区,研究了超声表面契合法(Surface Adaptive Ultrasound,SAUL),并对其关键检测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线性阵列探头与R区曲率圆心之间距离h的增加,R区两侧噪声成像不断减弱,检测成像质量改善明显,但检测范围随之降低。在此基础上,对SAUL检测范围和定量方法进行了探讨。实现了R区周向长度3 mm分层缺陷的检测,并将其应用于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定量结果与解剖值相当,周向定量误差小于6%。(4)基于单向带层合板R区有限元仿真,探究了同时存在两个分层缺陷时SAUL的检测能力,发现缺陷的周向长度最大定量误差达到17.5%。为此,提出了SAUL结合接收聚焦的后处理成像检测方案,即对孔径内各阵元缺陷回波信号进行叠加后成像。结果表明:接收聚焦后,检测灵敏度有明显改善,缺陷处最大幅值提高9.5 dB,周向长度定量误差小于6%,较SAUL降低了12%。在此基础上对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的多缺陷检测进行了讨论。

伍小刚[7](2020)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选择与解译阈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隧道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决定了隧道建设的必要性。隧道建设过程中难免遇到不良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有破碎岩体、软弱带、断层、溶洞等,这些不良地质容易引起隧道塌方、突泥、涌水等灾害。为了查明隧址区不良地质情况,有效避免施工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被引入隧道工程中,在隧道开挖前查明掌子面前方一定区域内的不良地质情况。物探法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常用的方法,常用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法有地震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瞬变电磁法、红外探水法、陆地声呐法。本文以天池隧道工程为依托,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地震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和瞬变电磁法在物探预报方案中的重要性权重,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物探预报方案。然后,总结鹧鸪山隧道、铜锣山隧道、大巴山隧道地震波反射法地质预报资料,得出常见不良地质的纵波波速变化值(△vp)和纵横波速比变化值(△vp/vs)的规律;总结铜锣山隧道和明月隧道瞬变电磁法地质预报资料,得出常见不良地质的视电阻率(ρT)的变化规律。最后,将这些规律应用于九绵高速公路天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解译中,达到提高解译准确性和效率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地震波反射法解译中,纵波波速(vp)、横波波速(vs)、纵横波速比(vp/vs)是3个重要参数,这3个参数共有13种变化模式。△vp可反映岩体完整性变化情况,△vp/vs可反映地下水发育情况,通过数理统计得出3种最有可能反映不良地质情况的模式对应的△vp和△vp/vs阈值范围。将其应用到天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首先根据常规解译对岩体的完整性和富水性情况进行初步判定,再通过查表的方式快速准确地进行解译,这种方法有提高地震波反射法解译准确性和效率的效果。(2)瞬变电磁法解译中,视电阻率(ρT)是反映地下水发育情况的重要参数。通过数理统计得出常见含水节理裂隙、富水岩溶区域的ρT阈值范围,并将其应用在天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首先根据常规解译对岩体富水性情况进行初步判定,再通过查表的方式快速准确地进行解译,这种方法有提高瞬变电磁法解译准确性和效率的效果。(3)在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选择方面,将层次分析法用于物探法预报方案中的重要性权重计算,建立了一套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探法超前地质预报体系。层次分析模型中包含了影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法选择的所有因素,首次预报考虑了所有影响因素选择一种物探法进行预报,当首次预报发现不良地质时则针对不良地质特征通过层次分析法再选择一种物探法进行复测,通过两种及以上物探法尽可能消除预报多解性,提高预报准确性。

胡政[8](2020)在《地震作用下岩土边坡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消除贫困的攻坚时期,近年来我国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和矿山开采等工程中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岩土边坡工程,边坡的稳定性肩负着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岩土边坡的失稳是由内因(岩土体结构性及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等)和外因(地震、人为的工程作用等)共同作用导致的,且失稳时常呈现出滑移、倾倒等多种破坏模式。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64026)的资助下,将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理论应用到地震作用下可同时考虑滑移与倾倒破坏模式的岩土边坡极限状态求解领域,对岩质边坡、岩土复合边坡以及砌石挡土墙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塑性极限上限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实际意义,分别介绍了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塑性极限分析法、边坡倾倒破坏研究方法以及地震研究方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针对上述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采用拟动力法结合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对地震作用下岩土边坡同时考虑剪切滑移与倾倒破坏时的极限状态进行研究是必要的。(2)系统性地介绍了塑性极限分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证明了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给出了上限定理的推论,介绍了研究结构极限状态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3)将拟动力法引入到地震作用下边坡塑性极限分析领域,将地震作用简化为作用于边坡单元形心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地震惯性力,可获得任一边坡单元在任意时刻的地震加速度和地震惯性力,较好地模拟了地震动力作用。(4)以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边坡在地震作用下岩块与结构面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基于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结合拟动力法、刚性块体元离散思想和数学规划的方法,提出了地震动力作用下同时考虑岩块平动与转动力学效应的岩质边坡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5)以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岩土复合边坡或砌石挡土墙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采用拟动力法模拟地震作用,将刚性块体元离散思想和数学规划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地震动力作用下可同时考虑剪切滑移与倾倒破坏的岩土复合边坡或砌石挡土墙边坡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6)提出了边坡上限法模型的数值求解策略,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利用线性规划求解软件CPLEX中的单纯形法优化求解,获得岩土边坡达到极限状态时的极限承载力(或安全系数)上限解以及对应的破坏机构。采用算例或工程实例对本文所建立的计算理论、数值方法和开发的计算程序进行验证,并探索了地震动力参数、边坡材料物理力学等参数对边坡极限状态以及破坏模式的影响。

李斌[9](2019)在《陡倾顺层软岩边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陡倾顺层软岩边坡失稳破坏是层状岩体滑移、弯曲变形不断发展直至岩层折断或发生倾倒或碎裂溃层破坏的过程。本文从这类失稳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入手,基于边坡层状岩体的三点弯试验、平推弯曲试验及数值模拟,探讨了层状岩体的断裂力学特性以及在弯曲荷载条件下的变形-断裂演化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而开展了陡倾顺层软岩边坡的破坏演化机制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建立了其稳定性计算理论,并给出了防治措施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为了明确陡倾顺层软岩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及变形失稳机制,开展了该类边坡工程实例的地质调查及文献搜集工作,获得了该类边坡具有滑移-压碎-剪断型、滑移-弯曲折断型及滑移-弯曲倾倒型三种主要破坏模式。(2)鉴于层状岩体弯曲折断力学性能是其稳定性的核心控制因素,为揭示边坡岩体的断裂力学特性,开展了边坡岩体三点弯试验及数值模拟工作,研究了层理面方向、层理面强度及间距对层理发育岩体的断裂韧度、断裂模式及强度的影响规律,形成了层状岩体断裂力学行为的岩层结构控制机制。(3)为了揭示陡倾顺层软岩边坡“滑移-弯曲折断”破坏的地质力学机制,设计了可真实反映岩层滑移弯曲断裂受力机制的岩板平推试验及数值模拟,探讨了层状岩体层厚、层间粘结强度、层间裂隙等关键参数对边坡岩体滑移弯曲断裂强度、变形及破坏演化的影响机制,明确了岩层产生滑移-弯曲断裂的力学和地质条件,并基于能量原理,建立了单层和多层岩层的滑移弯曲断裂失稳力学模型。(4)开展了陡倾顺层软岩边坡的变形演化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从坡体地质结构等内因和开挖及降雨等外因两方面,探讨了陡倾顺层软岩边坡变形破坏的控制因素及变形破坏演化的过程机制,提出了三类主要破坏模式发生的坡体结构条件,为此类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灾减灾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5)针对陡倾顺层软岩边坡滑移-压碎-剪断和滑移-弯曲两类主要破坏模式,分别基于等K法和弹性板梁理论,推导了边坡发生破坏时极限坡高与临界坡长的计算公式,提出了该类边坡的稳定性计算理论。基于边坡的失稳机制的认识,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建议。

高一祺[10](2019)在《铸钢节点铸造缺陷的随机特征和评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空间结构的发展,结构的跨度越来越大,造型也多种多样。新型结构体系的不断出现使得构件之间的节点连接方式日趋复杂,除了传统的焊接球节点、钢管相贯节点等节点形式,铸钢节点已经非常普遍的应用于体育馆、火车站、大型广场等建筑。铸钢结构规范中将铸钢视作理想的连续均质材料来计算其承载力,但事实上受铸造工艺水平的限制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铸钢节点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诸如裂纹、夹杂、气孔、缩松等内部或外部缺陷,缺陷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铸钢节点乃至整体结构的力学性能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会威胁到结构安全。因此,作为工程结构中的受力关键部位,铸钢节点的缺陷分布规律和评定方法研究以及无损探伤方法的准确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GS20Mn5铸钢节点中的铸造缺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较大样本量的铸钢件进行无损检测及切片试验来研究铸钢节点中铸造缺陷的产生和分布规律,得到的铸造缺陷的类型、大小、分布等数据为铸钢节点的结构和工艺的优化设计,提高节点力学性能,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如下:(1)对某铸钢厂的24个铸钢节点进行了无损探伤,发现铸钢节点缺陷的分布看似随机实则有规律可循:R区极其容易出现裂纹;夹杂的分布随机性较大,随着钢液流动,无明显规律可循;气孔和夹杂为铸钢件的主要缺陷,芯撑未熔合很普遍,多数铸钢节点需要修补。(2)在利用超声波无损探伤技术得到某典型四支管铸钢节点的内部缺陷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的基础上,利用锯床、水刀等切割设备对铸钢节点进行切割,进一步明确了缺陷的性质;切片试验的结果和无损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超声波探伤的准确度,为铸钢节点的无损探伤提供了建议;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铸造缺陷尺寸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缺陷尺寸的指数分布函数,为铸钢节点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为铸钢节点缺陷随机场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3)运用ProCAST软件对材质为Gs20Mn5的四支管铸钢节点进行了符合实际工艺情况的浇铸模拟;浇铸模拟结果显示冒口附近、加劲肋附近、R区附近为缺陷的集中区域,与第三章中的切片试验所发现的缺陷集中区域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浇铸工艺,进一步分析了缺陷的分布规律。(4)对国内外的铸钢件的缺陷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当下铸钢节点的缺陷评价进行了探讨;运用ANSYS软件对该铸钢节点进行了结构计算,发现铸钢节点的缺陷较多的区域同时也是应力集中区;文章最后探讨了缺陷的建模方法和评价方法,以期能够对铸钢节点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二、A-B法的改进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B法的改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模式全聚焦超声成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超声表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规超声检测研究现状
        1.2.2 超声信号后处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复合模式全聚焦成像原理
    2.1 TFM和FTFM成像原理
        2.1.1 TFM原理
        2.1.2 MTFM原理
    2.2 复合模式全聚焦成像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规则面积型缺陷FTFM成像
    3.1 仿真模拟
        3.1.1 缺陷模型及探头和楔块参数选择
        3.1.2 成像结果及分析
    3.2 实验验证
        3.2.1 人工缺陷及检测设备
        3.2.2 成像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规则缺陷CTFM成像
    4.1 规则面积型缺陷成像
        4.1.1 仿真模拟
        4.1.2 实验验证
    4.2 相邻体积型缺陷成像
        4.2.1 仿真模拟
        4.2.2 实验验证
    4.3 CTFM成像影响因素分析
        4.3.1 楔块角度
        4.3.2 探头孔径
        4.3.3 FMC数据采集位置
    4.4 本章小结
5 不规则裂纹CTFM成像
    5.1 CTFM扩散校正原理
    5.2 仿真模拟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岩质边坡多层弯曲倾倒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类型
        1.2.1 岩质边坡失稳模式
        1.2.2 边坡倾倒破坏分类基础
    1.3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4 倾倒边坡解析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1 块体倾倒
        1.4.2 多层弯曲倾倒
        1.4.3 块体-弯曲倾倒和次生倾倒
    1.5 倾倒边坡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5.1 连续介质模拟方法
        1.5.2 非连续介质模拟方法
    1.6 倾倒边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进展
        1.6.1 基底摩擦试验
        1.6.2 倾斜台面试验
        1.6.3 模型开挖试验
        1.6.4 离心机模型试验
        1.6.5 振动台试验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 论文的创新点
2 边坡倾倒破坏模式与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边坡倾倒破坏实例分析
        2.2.1 基于Goodman-Bray的边坡倾倒分类
        2.2.2 倾倒边坡的几何特征
        2.2.3 倾倒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2.2.4 倾倒失稳诱因
    2.3 边坡倾倒破坏类型和机理分析
        2.3.1 基本倾倒模式
        2.3.2 组合倾倒模式
        2.3.3 深层倾倒
        2.3.4 拉裂倾倒
        2.3.5 顺层边坡倾倒
    2.4 本章小结
3 边坡多层弯曲倾倒解析分析模型
    3.1 引言
    3.2 边坡多层弯曲倾倒几何模型
        3.2.1 边坡弯曲倾倒渐进破坏过程
        3.2.2 失稳模式和几何模型
    3.3 多层弯曲倾倒模型的解析方法
        3.3.1 分析思路和方法
        3.3.2 稳定性判别标准
        3.3.3 安全系数定义
    3.4 倾倒区后缘位置确定
        3.4.1 极限弯曲倾倒深度
        3.4.2 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敏感性
    3.5 极限平衡方程建立
        3.5.1 基于力矩平衡的多层弯曲倾倒方程
        3.5.2 滑动块体静力平衡方程
        3.5.3 极限状态方程
    3.6 模型验证和参数敏感性分析
        3.6.1 模型试验和计算参数
        3.6.2 求解过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离散元的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分析
    4.1 引言
    4.2 倾倒边坡离散元强度折减分析方法
    4.3 边坡块体倾倒离散元分析
        4.3.1 Goodman-Bray模型的局限性
        4.3.2 数值模型建立
        4.3.3 边坡块体倾倒特征分析
        4.3.4 关键力学参数的敏感性
    4.4 边坡多层弯曲倾倒离散元分析
        4.4.1 模型建立和参数选取
        4.4.2 模型的边界效应
        4.4.3 力学参数校准和敏感性分析
        4.4.4 弯曲倾倒破坏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边坡多层弯曲倾倒失稳条件和规律
    5.1 引言
    5.2 数值分析方案设计
    5.3 层状边坡的极限失稳模式
    5.4 层状边坡极限破坏特征分析
        5.4.1 多层弯曲倾倒
        5.4.2 上部倾倒-下部滑动
        5.4.3 推移式倾倒
        5.4.4 顺层边坡倾倒
        5.4.5 下盘边坡失稳
        5.4.6 安全系数变化规律
    5.5 软硬互层反倾边坡倾倒失稳特征
    5.6 本章小结
6 德尔西水电站左岸边坡倾倒变形分析与加固措施研究
    6.1 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6.1.1 基本地质条件
        6.1.2 分步开挖过程
        6.1.3 典型监测数据分析
    6.2 左岸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6.2.1 模型建立和计算参数
        6.2.2 开挖过程模拟
        6.2.3 倾倒岩体的破坏特征
        6.2.4 优化开挖和安全系数
    6.3 左岸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研究
        6.3.1 预应力锚索模拟方法
        6.3.2 左岸倾倒体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案
        6.3.3 加固模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3)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全过程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与分类研究
        1.2.2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形成条件因素研究
        1.2.3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演化过程与阶段性研究
        1.2.4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1.2.5 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的基本特征
    2.1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概述
        2.1.1 倾倒变形的一般分类
        2.1.2 基于变形破坏机理与过程的倾倒变形工程地质分类
    2.2 典型柔性弯曲型倾倒案例
        2.2.1 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
        2.2.2 澜沧江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
        2.2.3 澜沧江黄登水电站坝址区1#倾倒变形体
    2.3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发育特征
    2.4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2.4.1 倾倒岩体结构特征
        2.4.2 倾倒折断面特征
        2.4.3 未倾倒岩体结构特征
    2.5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2.5.1 坡表的变形破坏特征
        2.5.2 坡内的变形破坏特征
        2.5.3 柔性弯曲型倾倒工程地质分区特征
    2.6 柔性弯曲型倾倒岩体力学参数阈值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形成条件敏感性分析
    3.1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形成条件概述
    3.2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形成条件研究案例
        3.2.1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3.2.2 参数选取与模型构建
        3.2.3 计算模型可靠性验证
    3.3 边坡临空条件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研究
        3.3.1 规模效应
        3.3.2 坡高效应
        3.3.3 坡角效应
    3.4 边坡岩层几何条件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研究
        3.4.1 岩层倾角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4.2 岩层厚度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5 边坡岩体力学特性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研究
        3.5.1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5.2 结构面力学参数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演化过程与破坏模式的离心试验模型研究
    4.1 离心试验模型方案
        4.1.1 试验目的及试验原理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模型设计
    4.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变化特征分析
    4.3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应力位移特征分析
        4.3.1 倾倒变形破坏全过程坡体应力与变形发育规律
        4.3.2 倾倒变形破坏全过程坡体位移与变形发育特征
        4.3.3 倾倒变形破坏全过程阶段性特征分析
    4.4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失稳模式研究
        4.4.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弯折面发育过程研究
        4.4.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工程地质分区特征
        4.4.3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失稳过程模式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力学行为特征与力学判据研究
    5.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演化特征研究
        5.1.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演化研究模型
        5.1.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演化阶段性分析
    5.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力学判据研究
        5.2.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启动阶段力学判据研究
        5.2.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暂稳阶段力学判据研究
        5.2.3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蠕变阶段力学判据研究
    5.3 考虑侧向约束的倾倒折断深度力学判据研究
        5.3.1 考虑侧向约束的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三维力学模型
        5.3.2 考虑侧向约束的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折断判据研究
        5.3.3 侧向约束对倾倒变形折断深度影响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稳定性研究
    6.1 现有方法评述
    6.2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稳定性分析方法设想
    6.3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稳定性分析方法构建
        6.3.1 浅层初始阶段稳定性分析方法
        6.3.2 深层最终阶段稳定性分析方法
    6.4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案例分析
        6.4.1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浅层初始阶段稳定性分析
        6.4.2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深层最终阶段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4)超声检测中仪器校准优化与缺陷定量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POD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POD研究发展过程
        1.2.2 常用的POD计算模型
        1.2.3 计算机辅助研究POD
        1.2.4 POD的影响因素
        1.2.5 POD其它相关研究
    1.3 国内外POS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POS研究发展过程
        1.3.2 测量得到的缺陷尺寸概率分布
        1.3.3 影响测量精度因素
        1.3.4 提高定量准确率
    1.4 国内外超声检测可靠性研究状况总结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预期目标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声波衰减下POD函数的测定方法
    2.1 引言
    2.2 声压变化规律试验
        2.2.1 试验原理及实验设计
        2.2.2 试验设备及试样
        2.2.3 实验方法
        2.2.4 试验结果
    2.3 POD模型改进
    2.4 声程对POD的影响
    2.5 模型参数估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探头折射角及零偏校准优化
    3.1 引言
    3.2 校准方法
    3.3 校准实验
    3.4 实验结果
    3.5 折射角数据融合
    3.6 零偏数据融合
    3.7 实际应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仪器校准优化在缺陷高度测量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缺陷高度测量方法
        4.2.1 最大脉冲反射波技术
        4.2.2 端部最大回波技术
        4.2.3 端点衍射波技术
        4.2.4 探头移动技术
    4.3 缺陷高度数据来源
    4.4 测量实验
    4.5 实验结果
    4.6 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
        4.6.1 上表面缺陷测量影响因素
        4.6.2 下表面缺陷及埋藏缺陷测量影响因素
    4.7 融合方法的适用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缺陷高度的概率分布模型及缺陷高度估计
    5.1 引言
    5.2 缺陷高度的概率分布模型验证
    5.3 改进的缺陷高度概率分布模型及参数估计
        5.3.1 正态分布模型
        5.3.2 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5.3.3 贝叶斯估计
    5.4 应用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贵金属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光催化杀菌/降解染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ZnO
        1.1.1 纳米ZnO光催化原理
        1.1.2 纳米氧化锌在水处理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1.1.3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1.2 静电纺丝技术
        1.2.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
        1.2.2 静电纺丝技术的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纳米ZnO强化手段
        1.3.1 材料复合
        1.3.2 离子掺杂
        1.3.3 贵金属负载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药剂
    2.2 实验装置
        2.2.1 材料制备装置
        2.2.2 光催化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光降解实验方法
        2.3.2 杀菌实验方法
        2.3.3 K-B法
        2.3.4 ZnO纳米纤维的制备过程
    2.4 检测方法
        2.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4.2 平板计数法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4 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S)
        2.4.5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第三章 ZnO纳米纤维的制备过程优化
    3.1 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3.2 环境湿度与温度的影响
    3.3 进液速度的影响
    3.4 电场强度的影响
    3.5 煅烧过程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g、Pd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制备及应用
    4.1 Ag/ZnO、Pd/ZnO纳米纤维薄膜的制备
    4.2 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分析
        4.2.1 催化材料降解MO的紫外-可见光吸收曲线
        4.2.2 光照时间对材料光催化降解MO的影响
        4.2.3 降解速率常数计算
        4.2.4 材料的重复使用性能
    4.3 影响染料降解的因子
        4.3.1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4.3.2 溶液初始p H的影响
        4.3.3 ZnO初始用量
        4.3.4 染料种类
    4.4 材料微观结构及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贵金属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杀菌应用
    5.1 紫外辐射抗菌性能分析
    5.2 日光灯辐射抗菌性能分析
    5.3 ·OH清除剂试验
    5.4 催化材料抗菌活性实验(K-B纸片扩散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第八章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6)CFRP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相控阵超声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FRP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结构特点
        1.2.1 单向带/织物CFRP材料混杂形式
        1.2.2 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缺陷分析
    1.3 CFRP构件R区相控阵超声检测研究现状
        1.3.1 相控超声检测基本原理
        1.3.2 曲面阵列检测CFRP材料R区研究现状
        1.3.3 线性阵列检测CFRP材料R区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相控阵超声检测建模
    2.1 R区微观组织分析
    2.2 R区弹性性能表征
    2.3 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建模
        2.3.1 基于CIVA的R区模型建立
        2.3.2 基于COMSOL的 R区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曲面阵列检测
    3.1 相控阵超声R区检测参数研究
        3.1.1 探头频率影响
        3.1.2 聚焦深度影响
        3.1.3 孔径大小影响
    3.2 R区缺陷检测模拟
        3.2.1 不含过渡区的R区缺陷检测模拟结果
        3.2.2 含过渡区的R区缺陷检测
    3.3 R区缺陷检测试验
        3.3.1 试验系统
        3.3.2 曲面阵列检测结果及分析
        3.3.3 解剖验证
    3.4 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检测难点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表面适应检测
    4.1 CFRP单向带层合板R区 SAUL检测
        4.1.1 SAUL检测有限元模拟
        4.1.2 试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4.2 SAUL成像关键参数优选及检测
        4.2.1 SAUL成像关键参数优选
        4.2.2 SAUL检测定量方法及检测范围
        4.2.3 SAUL缺陷定量结果及分析
    4.3 SAUL多缺陷检测探究
    4.4 表面适应结合接收聚焦检测方法研究
        4.4.1 接收聚焦检测方案设计
        4.4.2 孔径延迟法则计算
        4.4.3 接收聚焦计算结果分析
        4.4.4 接收聚焦检测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选择与解译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发展状况
        1.2.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选择状况
        1.2.3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解译状况
        1.2.4 目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常用物探方法
    2.1 地震波反射法
        2.1.1 地震波反射法基本原理
        2.1.2 地震波反射法数据采集
        2.1.3 地震波反射法数据处理
        2.1.4 地震波反射法地质解译
        2.1.5 地震波反射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案例
    2.2 瞬变电磁法
        2.2.1 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
        2.2.2 瞬变电磁法数据采集
        2.2.3 瞬变电磁法数据处理
        2.2.4 瞬变电磁法地质解译
        2.2.5 瞬变电磁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案例
    2.3 探地雷达法
        2.3.1 探地雷达法基本原理
        2.3.2 探地雷达法数据采集
        2.3.3 探地雷达法数据处理
        2.3.4 探地雷达法地质解译
        2.3.5 探地雷达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物探方法选择
    3.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适用性分析
    3.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层次分析
        3.2.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层次分析原理
        3.2.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层次分析模型建立
        3.2.3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和结果分析
    3.3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综合物探法预报体系
        3.3.1 物探方法解译指标选取
        3.3.2 综合物探预报法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不良地质地震波反射法解译阈值研究
    4.1 地震波反射法不良地质解译阈值研究
        4.1.1 解译参数变化模式
        4.1.2 解译参数实测值统计
        4.1.3 隧道不良地质解译阈值研究
    4.2 基于地震波反射法解译阈值的隧道不良地质解译方法
        4.2.1 基于解译阈值的地震波反射法解译流程
        4.2.2 基于解译阈值的地震波反射法解译案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不良地质瞬变电磁法解译阈值研究
    5.1 瞬变电磁法不良地质解译阈值研究
        5.1.1 解译参数实测值统计
        5.1.2 隧道不良地质解译阈值研究
    5.2 基于瞬变电磁法解译阈值的隧道不良地质解译方法
        5.2.1 基于解译阈值的瞬变电磁法解译流程
        5.2.2 基于解译阈值的瞬变电磁法解译案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综合预报法在天池隧道左线岩溶裂隙带的应用
    6.3 综合预报法在天池隧道左线断层破碎带的应用
    6.4 综合预报法在天池隧道右线岩溶裂隙带的应用
    6.5 综合预报法在天池隧道右线断层破碎带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A 天池隧道左线工程地质断面图
    附录B 天池隧道右线工程地质断面图

(8)地震作用下岩土边坡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
    1.3 边坡塑性极限分析法的发展及现状
    1.4 岩块转动力学效应研究方法及现状
    1.5 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及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岩土塑性极限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
    2.2 极限状态的界定
    2.3 极限状态下应力场的唯一性
    2.4 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及其证明
    2.5 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
    3.1 概述
    3.2 岩块倾倒破坏的力学分析
    3.3 基于拟动力法的边坡地震惯性力研究
    3.4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上限法数学规划模型
    3.5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上限法数学规划模型的求解
    3.6 算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作用下岩土复合边坡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
    4.1 概述
    4.2 基本假定
    4.3 地震作用下岩土复合边坡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数学规划模型
    4.4 地震作用下岩土复合边坡上限法数学规划模型的求解
    4.5 算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陡倾顺层软岩边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状岩体的力学特性
        1.2.2 陡倾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特征
        1.2.3 陡倾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陡倾顺层软岩边坡破坏特征及地质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调查区工程地质条件
    2.3 典型边坡破坏特征
        2.3.1 滑移-压碎-剪断型溃屈
        2.3.2 滑移-弯曲型溃屈
        2.3.3 滑移-弯曲-倾倒型溃屈
    2.4 边坡岩体结构及地质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三点弯试验的边坡岩体断裂力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试样制备
        3.2.2 试验设备及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破坏模式及强度特征
        3.3.2 破裂过程
        3.3.3 断裂韧度
        3.3.4 起裂角及断裂路径
    3.4 基于粘聚单元的数值模型
        3.4.1 粘聚单元及其本构
        3.4.2 数值模型建立与微观参数校核
        3.4.3 数值模型的验证
    3.5 断裂扩展过程
    3.6 层理面强度的影响
        3.6.1 断裂韧度
        3.6.2 断裂模式
    3.7 层理面间距的影响
        3.7.1 断裂韧度
        3.7.2 断裂模式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平推试验的边坡岩层滑移-弯曲断裂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2.1 试样制备
        4.2.2 试验设备及控制参数
    4.3 试样尺寸效应
    4.4 破坏模式及演化过程
        4.4.1 上部弯折-下部剪切型
        4.4.2 整体弯折型
        4.4.3 端部压溃型
    4.5 断裂强度特征
    4.6 边坡岩体滑移-弯曲断裂的因素敏感性
        4.6.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6.2 弯曲-断裂演化过程
        4.6.3 层厚的影响
        4.6.4 层间粘结强度的影响
        4.6.5 层间裂隙的影响
        4.6.6 竖向荷载形式的影响
    4.7 弯曲失稳力学模型
        4.7.1 单一岩层弯曲
        4.7.2 多岩层弯曲
    4.8 本章小结
5 陡倾顺层软岩边坡破坏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边坡数值模型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参数的选取
    5.3 边坡变形演化过程及监测分析
    5.4 边坡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5.4.1 岩层倾角与边坡坡角
        5.4.2 岩层厚度
        5.4.3 边坡坡高
        5.4.4 层面强度
        5.4.5 开挖卸荷效应
        5.4.6 降雨作用
    5.5 陡倾顺层软岩边坡坡体结构与破坏模式
    5.6 本章小结
6 陡倾顺层软岩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6.1 引言
    6.2 滑移-压碎-剪断型失稳边坡稳定性计算
        6.2.1 力学模型
        6.2.2 公式推导
        6.2.3 算例及参数分析
    6.3 滑移-弯曲型失稳边坡稳定性分析
        6.3.1 单岩层弯曲失稳
        6.3.2 多岩层弯曲失稳
        6.3.4 算例及参数分析
    6.4 防治措施
        6.4.1 顺层边坡常见防治措施
        6.4.2 防治措施的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6.4.3 防治措施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发明专利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铸钢节点铸造缺陷的随机特征和评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铸钢本身的力学性能研究
        1.2.2 铸钢节点焊缝性能研究
        1.2.3 铸钢节点缺陷的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个铸钢节点的无损探伤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铸钢节点典型缺陷类型及产生原因
    2.3 铸钢节点无损探伤的主要方法及流程
        2.3.1 超声波无损探伤
        2.3.2 磁粉无损探伤
    2.4 多个铸钢节点无损探伤与缺陷统计
        2.4.1 试验样本
        2.4.2 目测与磁粉探伤
        2.4.3 超声探伤
        2.4.4 无损探伤结果总体分析
        2.4.5 样本缺陷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四支管铸钢节点切片试验与缺陷统计
    3.1 引言
    3.2 典型四支管铸钢节点无损探伤
        3.2.1 试件
        3.2.2 试验结果
    3.3 典型四支管铸钢节点切片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仪器
        3.3.3 切片试验的切割方案
        3.3.4 试件切片
    3.4 缺陷统计与分析
        3.4.1 有损探伤试验结果
        3.4.2 试验结果统计
        3.4.3 典型四支管铸钢节点有损-无损探伤结果比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铸钢节点浇铸模拟与缺陷分析
    4.1 引言
    4.2 铸造成型理论基础
        4.2.1 铸造成型理论介绍
        4.2.2 基于ProCAST软件的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的基本流程
    4.3 四支管铸钢节点铸造成型数值模拟
        4.3.1 铸钢节点铸造过程
        4.3.2 浇铸系统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3.3 铸钢节点充型和凝固过程
        4.3.4 铸钢节点缺陷预测与试验验证
    4.4 不同铸造工艺对铸造缺陷分布的影响
        4.4.1 不同浇铸系统对铸造缺陷分布的影响
        4.4.2 不同冒口高度对铸造缺陷分布的影响
        4.4.3 内冷铁对铸造缺陷分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铸钢节点缺陷等级评价与力学性能分析
    5.1 中外铸钢件缺陷等级评价方法比较
        5.1.1 国内不同标准对铸钢件缺陷的等级评价比较
        5.1.2 国内外不同标准对铸件缺陷的等级评价比较
        5.1.3 对铸钢节点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
    5.2 铸钢节点有限元分析
        5.2.1 无缺陷铸钢节点有限元分析
        5.2.2 含裂纹的铸钢节点有限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成果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二章中24个铸钢节点探伤结果
附录B 第三章中主、支管大截面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四、A-B法的改进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模式全聚焦超声成像检测研究[D]. 刘晨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岩质边坡多层弯曲倾倒分析方法研究[D]. 安晓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全过程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研究[D]. 蔡俊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超声检测中仪器校准优化与缺陷定量评估方法研究[D]. 蔡智会.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贵金属负载ZnO纳米纤维薄膜光催化杀菌/降解染料研究[D]. 刘力.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CFRP单向带/织物复合R区相控阵超声检测[D]. 李飞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选择与解译阈值研究[D]. 伍小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地震作用下岩土边坡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D]. 胡政.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9]陡倾顺层软岩边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 李斌. 重庆大学, 2019(01)
  • [10]铸钢节点铸造缺陷的随机特征和评定方法研究[D]. 高一祺.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A-B方法的改进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