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木锯切板表面尺寸的数学描述理论

原木锯切板表面尺寸的数学描述理论

一、原木锯割弦切板材板面尺寸的数学描述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蒋海东[1](2020)在《杨木/稻草突变结构碎料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木材资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原材料多元化是今后人造板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农作物秸秆产量大、来源广、种类多,是木质资源的理想替代品。但秸秆强度普遍不高,而大片刨花具有强重比高、施胶量少、稳定性好等特点,用大片木刨花和秸秆碎料制备的木材-秸秆突变结构碎料板不仅可以缓解木材资源短缺现象、提高秸秆利用率,还可解决传统人造板强重比低的问题,为高性能人造板的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以稻草秸秆碎料和杨木大片碎料为原材料,异氰酸酯(MDI)、酚醛树脂(PF)为胶粘剂,按照三层突变结构设计,制备强重比较高的杨木-稻草复合碎料板。研究表芯层碎料质量比、板材密度、表层碎料目数和芯层PF胶施加量等四个因素与板材剖面密度分布、表面特征和理化性能的关系,优化原料配比、板坯结构和工艺控制参数,探究了层状结构差异大的板材的破坏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表层采用稻草秸秆细料,芯层采用杨木大片碎料,所制板材的表层最高密度和芯层最低密度相差较大,比值为3.3~3.5,相较于普通板材高出一倍左右,从表层过渡到芯层的密度曲线变化陡峭,剖面密度呈现明显的“U”型分布。(2)随着表层稻草碎料质量比的增加,芯层大片碎料质量比减少,使得表层最高密度和芯层最低密度均降低,表层厚度增加,表面平均粗糙度从2.393μm增至4.404μm,表面接触角从108.2°降至89.9°;表层和芯层结合强度、静曲强度、弹性模量、板面握钉力和板边芯层握钉力均下降。通过综合比较,较优的表芯层碎料质量比为4:6。(3)板材密度对板材性能影响显着。随着板材密度降低,板材整体的密实化程度降低,表层内结合强度、芯层内结合强度、静曲强度、弹性模量、板面握钉力和板边握钉力均降低。密度为500 kg/m3的板材表面预固化层达到0.93mm;板面平均粗糙度从2.246μm增加至5.137μm,表面接触角从119.3°减少至96.6°;在保证物理力学性能满足要求的条件下,杨木-稻草复合碎料板密度可降至560kg/m3,强重比达到45089N i m/kg,大片刨花的增强效果明显。(4)随着表层稻草碎料目数的增大,表层最高密度增加,芯层最低密度降低,二者比值为3.5~3.9;表层内结合强度从0.80MPa增至1.04MPa,当目数为60-80目时,板材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1.48MPa和4038MPa,板面握钉力从2093N降至1696N,板边芯层握钉力从1672N降至1510N;2h-TS在1%-3%之间,24-TS在7%-8%之间。综合板材质量和制造成本,表层稻草细料目数在40-80目之间较为合适。(5)当芯层PF胶添加量从4.5%增至9.0%时,芯层内结合强度从0.64MPa增加至0.80MPa;静曲强度、板面握钉力和板边芯层握钉力均增加;2h-TS、24h-TS分别从9.3%、16.0%降至4.6%、11.7%;甲醛释放量从0.43mg/100g增至0.59mg/100g,但低于1.6mg/100g,满足日本F☆☆☆☆级标准;(6)杨木-稻草复合碎料板的破坏过程主要包括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和韧性(分层)破坏等三个阶段,表现为分层断裂,这种破坏类型的板材具有断裂预警的作用。(7)表层采用稻草秸秆细料和和施加量为5.0%的MDI胶,芯层采用杨木大片碎料和施加量为6.0%的PF胶(替代4.0%的MDI胶),压制三层突变结构的杨木-稻草复合碎料板能达到《GB/T 4897-2015刨花板》中干燥状态下家具用(P2型)或承重用(P4型)刨花板的要求,胶黏剂成本可以降低50%左右。

袁进东[2](2018)在《明式家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明式家具产生于中国明代中后期,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形态,进而成就了家具的经典风格,在整个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举世瞩目。在展现了中国古典家具独树一帜的魅力同时,它与其他历史器物一样,历经产生、发展、高潮与消退的完整过程。清式家具、海派家具、现代家具相继取而代之,在当今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中式家具的改良与创新始终脱离不开明式家具的造型内核,足见其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建立在地域、经济、人文、技术等复杂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上的器物,是一种人类行为的物化结果。依据人类学文化理论,明式家具是一种技术文化,通过厘清明式家具以经济生活为核心的整体文化面貌,并逐一剖析其文化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同时采用考古实物、历史图文等真实素材进行明代生活的情境化诠释,以此达到较为客观实际地观察历史文化的目的。立足于此,才能避免或减少论述上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使得对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体系及其对整个中国古典家具体系作用与影响的认识与评价,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构建明式家具体系,应先明确明式家具与其前后相承的其它历史体系之间的差异性,以此才能构建专属于明式家具特性的整体系统。论文将明式家具的历史形态确定为体系组成的中心,理清影响该中心的各类相关经济生活的影响因素,并寻找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组织关系的同时,便是建构起了明式家具体系。根据明代苏州地区的经济生活现象,论文将明式家具与生活关联起来的技术性,分划成意识积累、社会行为、物质内容三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即通过明式家具传统意识中的主要相关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相关积累所产生的消费、生产等社会行为以及完成相关生产所运用的工具、原料等作为生产手段的物质和工艺。由此对明式家具体系的技术文化性展开讨论。在意识积累子体系部分,分析高型家具形态继承之下的宋元家具在吴语文化区的发展演变与中原文化区的异同,以此证明明式家具既有传统意识的积累,又有地域文化冲击后的综合积累。这种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直接来自苏式建筑大木作技艺和苏式手工艺审美趋向两大主要因素,并以文献和实例加以论证。在社会行为子体系部分,着重于决定明式家具得以生存的社会行为的情境化诠释。分别剖析围绕器物产生的消费行为、制造行为和造型行为,并阐述了价值文化、社会结构与制度对社会行为的直接作用,以及传统意识和地域文化意识积累对消费、生产行为产生的影响作用。在物质内容子体系部分,分析应用于明式家具生产的物质内容,正是技术文化的“技术”成果。作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原料与工具等物质基础,支撑了明式家具的结构工艺和制作工序,同时也是制造行为、造型行为通力合作的最终反映。通过分析与探讨最后得出,明式家具体系是由明式家具意识积累子体系、明式家具社会行为子体系、明式家具物质内容子体系而构成的技术文化系统,明式家具意识积累子体系则由历史形态因子、木作技艺因子、手工艺审美因子构成;明式家具社会行为子体系由消费行为因子、造型行为因子、制造行为因子构成;明式家具物质内容子体系由原料因子、工具因子构成;意识积累子体系应用到社会行为子体系,社会行为子体系指导着物质内容子体系,物质内容子体系又逐渐积累为意识积累,三个子体系相互影响作用,最终产生出独特的明式家具形态。提出“明式家具体系”的概念旨在建立严密逻辑且系统的理论体系。以更全面、客观的角度审视明式家具这一人类行为的物化结果,拓展明式家具的艺术性、文化性和技术性,以更有预见性的方式把握传统明式家具在当代甚至未来的发展趋势。

马岩[3](2010)在《弯曲原木的数学分类和建模与仿真方法》文中认为面对我国森林质量不高的现状,提高木材出材率已逐渐成为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本文提出弯曲原木的数学模型,全面地描述出弯曲原木的解析形状,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现原木的三维再现,对于提高原木出材率和利用率、提高木材加工技术水平与现代化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余春平[4](2009)在《金属断口的图像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断口图像的智能化模式识别与分类是断裂构件智能化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断口图像中提取有用的特征信息是实现断口分析定量化和智能化的最根本问题,而断口的模式识别与分类又是进行断裂故障智能化分析的关键性问题。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虽然在断口识别上已取得一些有效的成果,但也存在识别率不高的缺点。因此,很有必要采用新的方法对断口的识别与分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研究以灰度级的空间相关矩阵即共生矩阵为基础进行纹理特征提取,应用计算机对典型断口进行识别和分类的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为今后全面开展金属断口定量分析实现断口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提供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技术手段,主要内容如下:选择疲劳、韧窝、沿晶、解理四种典型金属断口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数随其三个构造因子(生成步长d,图像灰度级g和生成方向θ)的变化规律,并结合金属表面纹理自身的特点,确立了适合描述金属表面纹理的灰度共生矩阵构造方法。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获取灰度共生矩阵的14个纹理特征参数,使用“参数间相关性分析”和“主分量分析”两种方法对这14个纹理特征参数进行选择。在前一种方法中,本研究还与常用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发现,本研究的方法比常用方法分类的效果更好。本研究还采用了BP神经网络分类器和径向基神经网络分类器对各断口特征进行分类。在上述两种特征选择方法中,BP神经网络分类器对未知样本集合的识别率低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分类器。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马岩[5](2008)在《板皮形状与尺寸的数学描述理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为制材、剩余物利用等行业需要的板皮数控加工提供数学描述理论,提出的这些理论将为板皮裁边的数控加工数学模型建立提供编程的数学方程,为板材最优下锯的视频再现提供数学方法.本文提出的理论还将为锯切、板皮材积精确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与制材工艺结合起来,将使传统加工工艺数学化,为科学管理和数字化控制提供了理论.本文是木材工业中用板皮数学描述加工过程的开始.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推进木材工业加工过程数学描述研究的开展.

王晗[6](2008)在《木材表面纹理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材表面颜色和纹理是木材表面重要的特征参数,能够反映木材表面特性和人的心理感觉,并且直接关系到木制品的质量、等级、价格和木材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木材表面纹理进行分类识别研究,不仅可以解决木材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还丰富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领域关于自然纹理分析分类的研究。本课题采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理论,对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选择东北常见的针叶材(红松、落叶松)、阔叶材(白桦、水曲柳、柞木)共五种木材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1000(100×10)个图像样本共10类纹理样本库。不同的颜色空间具有不同的特点,本课题需要对木材表面彩色图像进行分类识别研究,这就希望样本在颜色空间中具有良好的可分性,因此,在RGB颜色空间、HSV颜色空间、L*a*b*颜色空间、I1I2I3颜色空间、归一化颜色空间共5个空间下获取了样本的颜色特征参数,并进行了分类识别实验,依据分类识别率并结合颜色空间自身特点,最终确定:在获取木材表面纹理彩色图像的颜色特征时,选用HSV颜色空间。在HSV颜色空间下,获取了十类样本的颜色直方图和颜色矩特征参数;在灰度空间、HSV颜色空间、RGB颜色空间下,获取了十类样本的共生矩阵特征参数。结合GNFS方法,建立了五套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分别为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①(融合灰度共生矩阵与颜色直方图的纹理参数体系)、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②(融合灰度共生矩阵与颜色矩的纹理参数体系)、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③(融合灰度共生矩阵、颜色直方图和颜色矩的纹理参数体系)、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④(基于RGB颜色空间共生矩阵的纹理参数体系)和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⑤(基于HSV颜色空间共生矩阵的纹理参数体系)。本课题所采用的分类器有最近邻分类器、概率神经网络(PNN)分类器和集成BP神经网络(BPNN)分类器。依据上述三种分类器在五个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下的识别率以及参数体系的维数,最终确定了最优的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为: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②,[W1,W4,W5,W7,W8,W10,W11,Hm1,Sm1,Sm2,Sm3,Vm1,Vm2,Vm3],对未知集的最高识别率为97.00%,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王辉[7](2007)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木材表面纹理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纹理是木材表面重要的天然属性,直接关系到木制品的感观效果和经济效益,可以作为区分不同树种和材性的重要依据,并被木材物理学作为木质环境学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然而,木材表面纹理具有精细复杂的结构,很难用明确的数学解析式表达,是困扰木材学术界的一个难题。同时,木材加工业迫切需要一种能依据纹理对木材进行分类的自动化设备。因此,对木材表面纹理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双重价值。近年来,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理论的发展,纹理分析与识别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本研究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理论,对木材表面纹理分析与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选择东北常见的白桦、红松、落叶松、水曲柳、柞木共五种木材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1000个图像样本10个纹理类型的样本库。通过分析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数随其三个构造因子(生成步长d、图像灰度级g和生成方向θ)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木材表面纹理自身的特点,确立了适合描述木材表面纹理的灰度共生矩阵构造方法,确定:d:4:g=256;θ取0°、45°、90°、135°四个方向,纹理参数取四个方向的平均值,以形成旋转不变量。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获取灰度共生矩阵的14个纹理特征参数,并分析了它们在10个纹理类别间的分布情况,将其依次编号为W1~W14。使用“参数间相关性分析”、“主分量分析”以及“基于模拟退火与最近邻分类器识别率的特征选择方法”三种方法建立了三套木材表面纹理的参数体系,分别为:①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Ⅰ:由角二阶矩(W1)、对比度(W2)、均值和(W6)、方差和(W7)构成:②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Ⅱ:由第1主分量Y1、第Ⅱ主分量Y2、第Ⅲ主分量Y3和第Ⅳ主分量Y4构成。③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Ⅲ:由角二阶矩(W1)、方差(W5)、方差和(W7)、逆差矩(W8)、差的方差(W9)、和熵(WIO)、集群突出(W13)构成。本研究所采用的分类器包括最近邻分类器和集成BP神经网络分类器。在上述三套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下,最近邻分类器对未知样本集合的识别率分别为:85.25%、86.75%和87.50%;集成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识别率分别为:86.50%、87.00%和90.25%。可见,集成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分类识别能力强于最近邻分类器。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能准确区分同类树种的径切和弦切纹理是影响分类识别率的主导因素。经研究发现,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特征参数能很好地完成上述任务。因此,本研究将灰度共生矩阵和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的纹理特征参数进行信息融合,形成木材表面纹理的第四套参数体系:V=[W2,W6,W7,W10,W13,θ1,θ3,θ5,θ9,θ10],此时集成BP神经网络分类器对未知样本集合的识别率高达97.00%,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杨春梅[8](2007)在《微米木纤维切削功耗计算理论及MFHB形成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在木材工业中,人造板和造纸过程中木纤维加工消耗功率较大问题一直是困扰本行业的一个瓶颈。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通过对传统纤维加工方法及功耗分析,将微纳米技术、木材细胞学、超精加工理论、仿真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分析手段运用到木纤维的形成过程中,木材的细胞直径相对较大,从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的意义上讲,木材加工的多数领域只能达到微米或亚微米水平。本文以微米作为研究应用的主体,提出了微米木纤维的切削理论,提出了微米木纤维切削降低能耗的理念。由于微米木纤维的尺寸量级己经小于传统木材切削机械系统的间隙允许范围,利用传统的木材切削机械系统已经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通过微米小纤维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细胞加工的切削过程,并以此作为设计加工原理性实验台以进行实验验证的基础数据,为最终指导工业化提供实验数据。并通过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将微米木纤维的研究上升到了微观结构的研究中,并通过对纤维切削方式和形状的变化来分析切削力的变化,科学地解释传统木纤维加工消耗的能源高、产生的纤维质量差的本质原因。并以示例对微米木纤维的加工功率进行计算,将其与传统加工方法的功率进行对比,得出以微米级机械法加工木纤维耗能远远低于热磨法,且可以加工出质量较高的微米级长丝木纤维。本文还提出利用微米木纤维,在普通设备上压出密度超过1g/cm3的高度和高强度板的具体构成机理,研制成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强度微米长纤维定向高密度人造板(简称MFHB)。利用木材细胞学剖分理论进行MFHB计算机模拟,研究形成微米木纤维的劈裂机理,利用纳微米技术解决MFHB强度提高的问题。创建MFHB和人造板在复合材料力学和各向异性条件下的强度参数计算的公式及理论,用木材细胞学和微观力学的方法对人造板强度参数进行描述,形成新的人造板微观力学强度计算理论。

王琼[9](2006)在《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干燥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俄罗斯产落叶松(Larix gmelinii)锯材为对象,研究分析了该种木材的干燥特性和干燥技术。首先,对30mm厚和50mm厚度的试材各进行了四次干燥试验,通过对试验过程中木材的温度、含水率、应力、干缩率及干燥介质的温湿度等参数的分析,结合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规律,总结出针对俄罗斯产落叶松较为合理的干燥工艺,提出了提高干燥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为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干燥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第二,测定了俄罗斯产落叶松木材的解剖学特性、物理特性,并与国产落叶松木材进行比较,探讨研究了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产生干燥缺陷的原因;第三,对不同干燥方式下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干燥后锯材的微观结构变化,并对锯材干燥质量进行了评定;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确定了30mm厚和50mm厚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的干燥基准,提出了改善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干燥质量的有效措施。 木材解剖特征和力学性质的研究分析表明,俄罗斯产落叶松木材管胞壁薄、壁腔比小、密度低,干燥过程中不易产生变形、开裂等干燥缺陷,且木材的力学性能相对较低。 对不同干燥方式的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气干材的密度略大于室干材,变形程度略小于室干材。但从整体上看,室干处理对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影响并不明显,在工作效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系列的干燥工艺试验和对干燥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干燥30mm和50mm厚度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的合理干燥工艺基准。采用新干燥工艺基准干燥的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成品率达到98%以上,其中一等材达到90%以上。通过对试验过程的分析研究,还提出了在干生产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1) 干燥过程初期不宜采用较强的干燥介质条件;2) 中期处理的时机需要提前;3) 降温干燥工艺对俄罗斯产落叶松的干燥生产是可行的,但要选择合适的降温时机。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俄罗斯产落叶松木材细胞的径壁具缘纹孔数目较多,且多具纹孔膜,该木材除在树脂道中含有树脂外,在一部分管胞胞腔内以及一些木射线细胞中也含有树脂,这些树脂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水蒸汽在木材中的流动,从而影响干燥速度,使锯材易产生干燥应力;该木材的心材,在一些纹孔缘、纹孔膜及细胞腔等表面,常覆盖有一层薄的膜状物或非纤维素膜或阿拉伯半乳糖的覆盖膜,是降低木材渗透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经气干和室干后的微观构造进行观察发现,气干材纹孔膜无明显变化,而室干材多出现纹孔膜破裂的情况,但改善了水分流通的通道。微观构造的观察分析,为前述干燥工艺研究和基准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祁忆青[10](2005)在《板式家具工序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家具质量观念的演变到家具质量管理观念的变革,分析了工序质量控制的形式和方法,及其在板式家具工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对18mm厚的E1级中密度纤维板(MDF)做软质覆面剥离强度和硬质覆面剥离强度试验。其中软质覆面剥离强度采用180度剥离法,硬质覆面剥离强度采用T型剥离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在开始的一定时间段内,封边强度随裁板后摆放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剥离强度逐渐变小,最终趋于稳定。最佳的封边时间为:采用软质封边材料是裁板后12小时至24小时内;采用硬质封边材料是裁板后24小时至72小时内。 对裁板后不同摆放时间板侧面粗糙度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裁板后不同摆放时间的板侧面粗糙度最大高度Ry、平均偏差Ra都差异显着,在测试时间0-20天内,两者随摆放时间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板侧面粗糙度最大高度Ry与平均偏差Ra之间呈线性正相关;板侧面粗糙度不平度间距Sm的不同摆放时间差异显着,但Sm与时间之间呈线性负相关。 同时,本文指出,板材砂光有利于提高贴面质量。试验表明,对于合格的中密度纤维板,砂光前,厚度偏差较大,其厚度偏差不能满足贴面质量要求。砂光后板面平整度大大提高,板厚度误差较小,厚度变化曲线波动较小,有利于提高贴面质量,因此,能够满足贴面的质量要求。

二、原木锯割弦切板材板面尺寸的数学描述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木锯割弦切板材板面尺寸的数学描述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杨木/稻草突变结构碎料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木质资源及加工现状
    1.2 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加工现状
    1.3 大片刨花板发展现状
    1.4 木材-秸秆复合碎料板的研究背景、内容及目的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及目的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2 不同表芯层质量比对板材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剖面密度及表面特征分析
        2.3.2 理化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板材密度对板材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剖面密度及表面特征分析
        3.3.2 理化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表层目数对板材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剖面密度分析
        4.3.2 理化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芯层不同PF胶施胶量与板材性能的关系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剖面密度分析
        5.3.2 理化性能分析
        5.3.3 生产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2)明式家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明式家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2.2 明式家具体系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有关概念的界定
        1.4.1 明式家具与“苏作”明代家具的关系
        1.4.2 明式家具产生的地域界定
        1.4.3 明式家具发展的时间阶段
        1.4.4 明式家具体系概念与范畴
2 人类学视野下明式家具体系的宏观概貌
    2.1 明式家具体系定位
    2.2 明式家具体系特征
        2.2.1 明式家具体系的完整性与独立性
        2.2.2 明式家具体系的表现形式
    2.3 明式家具体系的内核
        2.3.1 明式家具的个体形态
        2.3.2 明式家具组合形态
    2.4 本章小结
3 明式家具意识积累子系统
    3.1 明以前历史家具发展的形态积累
        3.1.1 高型家具形态的继承
        3.1.2 吴文化关联下的宋元家具
    3.2 明代苏式建筑木作技艺积累
        3.2.1 匠帮文化勃兴及特征
        3.2.2 苏式建筑风格与技术对家具的影响
    3.3 明代苏式手工艺群体审美积累
        3.3.1 手工艺群体产业的崛起与并进
        3.3.2 手工艺的审美共性化与互通
    3.4 本章小结
4 明式家具社会行为子体系
    4.1 明式家具的需求行为
        4.1.1 经济催化作用下的需求基础
        4.1.2 生活方式改变需求方式
        4.1.3 社会结构影响使用行为
    4.2 明式家具的制造行为
        4.2.1 官手工业转变提升民间技术
        4.2.2 家具产业技术标准化推广扩大制造队伍
        4.2.3 优质客户成就特色定制
    4.3 明式家具的造型行为
        4.3.1 工匠技艺的经验模式与理论跟进
        4.3.2 文人趣味的设计模式与创新尝试
        4.3.3 价值文化影响造型行为
    4.4 本章小结
5 明式家具物质内容子体系
    5.1 家具材料需要精制的制造工具
        5.1.1 围绕木材的造型工具
        5.1.2 围绕其他辅材的造型工具
    5.2 结构部件与榫卯构造相辅相成
        5.2.1 家具造型决定结构部件
        5.2.2 结构部件的受力关系决定榫卯构造方式
    5.3 合理工序贯穿从部件到完件全过程
        5.3.1 造型结构决定前期加工内容
        5.3.2 工具精制程度影响理线、装配和髤漆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启示
    6.1 明式家具体系是集意识积累、社会行为、物质内容于一体的技术文化系统
    6.2 明式家具体系为后世提供的重要借鉴和启示
        6.2.1 构建明式家具体系是对明式家具精粹性的全面掌握
        6.2.2 明式家具形成的多层次因素与现代明式家具崛起因素的比较
        6.2.3 明式家具繁荣的客观历史因素对现代明式家具可持续发展的借鉴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弯曲原木的数学分类和建模与仿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弯曲原木的特点及分类方法
2 弓形弯曲原木的数学模型
3 原木形状的仿真方法
4 结论

(4)金属断口的图像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数字图像处理及其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应用
        1.3.1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
        1.3.2 数字图像处理主要特点内容及其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应用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纹理分析
    2.1 纹理概述
        2.1.1 纹理的定义
        2.1.2 纹理的研究方向
        2.1.3 纹理的应用领域
    2.2 纹理分析的方法
        2.2.1 统计分析法
        2.2.2 结构分析法
        2.2.3 模型分析法
        2.2.4 基于频谱分析的方法
    2.3 金属断口图像和纹理特征
第3章 模式识别
    3.1 模式识别概述
        3.1.1 模式和模式识别
        3.1.2 模式识别系统
        3.1.3 模式识别方法
    3.2 特征选择
        3.2.1 问题的提出
        3.2.2 特征选择的方法
    3.3 神经网络分类器
        3.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3.3.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3.3 BP神经网络分类器
        3.3.4 径向基神经网络分类器
第4章 金属断口表面纹理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数的获取
    4.1 灰度共生矩阵
        4.1.1 灰度共生矩阵的定义
        4.1.2 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参数
    4.2 构造因子对金属断口表面纹理特征参数的影响
第5章 金属断口表面纹理参数体系的建立及其分类识别
    5.1 基于参数间相关性分析金属断口表面纹理的分类识别
        5.1.1 相关性概述
        5.1.2 基于参数间相关性分析的特征选择
        5.1.3 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设计
        5.1.4 径向基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设计
    5.2 基于主分量分析(PCA)金属断口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
        5.2.1 主分量分析步骤
        5.2.2 基于主分量分析的特征选择
        5.2.3 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设计
        5.2.4 径向基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设计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木材表面纹理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彩色图像纹理分析分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实验设备与材料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材料
    2.3 本章小结
3 纹理分析方法
    3.1 彩色视觉基础
    3.2 颜色空间
        3.2.1 RGB颜色空间
        3.2.2 CMY颜色空间
        3.2.3 HSV颜色空间
        3.2.4 L~*a~*b~*颜色空间
        3.2.5 颜色空间选择
    3.3 彩色图像的颜色特征获取方法
        3.3.1 颜色直方图
        3.3.2 颜色矩
    3.4 纹理特征获取方法
        3.4.1 纹理特征获取方法的选择
        3.4.2 灰度共生矩阵法
        3.4.3 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参数
    3.5 彩色图像的纹理特征获取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木材表面纹理的模式识别方法
    4.1 模式识别概述
    4.2 模式识别方法
    4.3 特征参数归一化
    4.4 最近邻分类器
        4.4.1 距离度量
        4.4.2 最近邻决策规则
    4.5 BP神经网络分类器
        4.5.1 BP神经网络
        4.5.2 BP学习算法
        4.5.3 BP神经网络分类器设计
        4.5.4 BP神经网络分类器MATLA8程序实现
        4.5.5 集成BP神经网络分类器
    4.6 概率神经网络分类器
        4.6.1 径向基神经网络
        4.6.2 概率神经网络
        4.6.3 概率神经网络分类器MATLAB程序实现
    4.7 特征选择
    4.8 遗传算法
        4.8.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4.8.2 遗传算法工作原理
    4.9 基于遗传算法与最近邻分类器的特征选择方法(GNFS)
    4.10 本章小结
5 木材表面纹理特征的获取
    5.1 颜色直方图特征参数的获取
    5.2 颜色矩特征参数的获取
    5.3 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数的获取
    5.4 基于RGB颜色空间的共生矩阵特征参数的获取
    5.5 基于HSV颜色空间的共生矩阵特征参数的获取
    5.6 本章小结
6 木材表面纹理图像分类与识别的研究
    6.1 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的建立
        6.1.1 融合灰度共生矩阵与颜色直方图的纹理参数体系
        6.1.2 融合灰度共生矩阵与颜色矩的纹理参数体系
        6.1.3 融合灰度共生矩阵、颜色直方图和颜色矩的纹理参数体系
        6.1.4 基于RGB颜色空间共生矩阵的纹理参数体系
        6.1.5 基于HSV颜色空间共生矩阵的纹理参数体系
        6.1.6 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的选择
    6.2 基于纹理特征木材表面彩色图像样本的分类与识别
        6.2.1 在纹理参数体系②下木材表面彩色图像样本的分类与识别
        6.2.2 在纹理参数体系③下木材表面彩色图像样本的分类与识别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木材表面纹理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数字图像处理及其在木材科学领域的应用
        1.3.1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
        1.3.2 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内容及其在木材科学领域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纹理分析
    2.1 纹理概述
        2.1.1 纹理的定义
        2.1.2 纹理的研究方向
        2.1.3 纹理的应用领域
    2.2 纹理分析的方法
        2.2.1 纹理的数学描述
        2.2.2 统计分析法
        2.2.3 结构分析法
        2.2.4 模型分析法
        2.2.5 基于频谱分析的方法
    2.3 木材图像的纹理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模式识别
    3.1 模式识别概述
        3.1.1 模式和模式识别的概念
        3.1.2 模式识别系统
        3.1.3 模式识别方法
    3.2 最近邻法
        3.2.1 最近邻法决策规则
        3.2.2 最近邻法的误判概率及其上下界
    3.3 模拟退火法
        3.3.1 模拟退火法概述
        3.3.2 传统的模拟退火算法
        3.3.3 有记忆的模拟退火法
    3.4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与最近邻分类器识别率的特征选择方法(S-NFS)
        3.4.1 特征选择
        3.4.2 特征选择算法的结构
        3.4.3 特征选择方法的选取原则
        3.4.4 S-NFS算法的设计与分析
        3.4.5 S-NFS算法的伪代码
    3.5 BP神经网络分类器
        3.5.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3.5.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3.5.3 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及学习
        3.5.4 多层感知器
        3.5.5 BP学习算法
        3.5.6 改进的BP学习算法
        3.5.7 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设计
        3.5.8 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集成
    3.6 本章小结
4 木材表面纹理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数的获取
    4.1 灰度共生矩阵
        4.1.1 灰度共生矩阵的定义
        4.1.2 灰度共生矩阵的特点
        4.1.3 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参数
    4.2 构造因子对木材表面纹理特征参数的影响
        4.2.1 生成步长d对特征参数的影响
        4.2.2 图像灰度级g对特征参数的影响
        4.2.3 生成方向θ对特征参数的影响
    4.3 木材表面纹理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数的获取
    4.4 本章小结
5 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的建立及其分类识别
    5.1 基于参数间相关性分析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识别
        5.1.1 相关性概述
        5.1.2 基于参数间相关性分析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的建立
        5.1.3 在参数体系Ⅰ下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
    5.2 基于主分量分析(PCA)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
        5.2.1 主分量分析理论
        5.2.2 主分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5.2.3 基于PCA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的建立
        5.2.4 在参数体系Ⅱ下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
    5.3 基于S-NFS算法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
        5.3.1 基于S-NFS算法木材表面纹理参数体系的建立
        5.3.2 在参数体系Ⅲ下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信息融合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
    6.1 信息融合理论概述
    6.2 基于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GMRF)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
        6.2.1 邻域系统与基团
        6.2.2 马尔可夫(Markov)随机场
        6.2.3 高斯—马尔可夫(GMRF)随机场模型及其参数估计
        6.2.4 基于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木材表面纹理特征的获取
        6.2.5 基于GMRF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
    6.3 在融合参数体系下木材表面纹理的分类与识别
    6.4 本章小结
7 木材表面纹理分类识别实验系统
    7.1 木材表面纹理分类实验系统总体框架
    7.2 木材表面纹理分类实验系统硬件构成
    7.3 木材表面纹理分类实验软件系统
        7.3.1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7.3.2 图像预处理模块
        7.3.3 纹理特征获取模块
        7.3.4 特征提取与选择模块
        7.3.5 分类与识别模块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微米木纤维切削功耗计算理论及MFHB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微米木纤维理论研究的现状
    1.2 国外微米木纤维理论研究的回顾及发展趋势
    1.3 微米长薄片木纤维高强度人造板的开发意义
    1.4 微米长薄片纤维高强度人造板产品的优良性能
    1.5 MFHB的主要用途
        1.5.1 替代传统MDF和刨花板
        1.5.2 替代实木应用到建材行业
        1.5.3 木本色优良表面质量的低价材料
        1.5.4 高强度人造板可以在结构材中发挥作用
    1.6 MFHB的应用前景预测
        1.6.1 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和投资
        1.6.2 MFHB投入市场的优势
        1.6.3 为开拓国际市场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板
        1.6.4 为小规模高质量人造板打开投资市场
    1.7 微米长薄片纤维高强度人造板对环境的影响
    1.8 微米木纤维生产的未来市场分析与效益预测
2 传统木纤维与微米木纤维的形成理论比较
    2.1 传统木纤维的形成过程介绍
        2.1.1 传统木纤维加工方法
        2.1.2 传统木纤维的形成方式
    2.2 微米木纤维加工方式
    2.3 微米纤维的应用方法及前景
        2.3.1 微米纤维与纳米木粉相关工艺联系
        2.3.2 林产品微纳米化学及其它领域的应用前景
    2.4 传统木纤维加工方法存在的缺陷
    2.5 传统方法加工木纤维的强度损失
3 木纤维细胞结构的模拟理论研究
    3.1 木纤维细胞结构数学模拟方法的理论研究
        3.1.1 木材细胞纤维组织的模型建立
        3.1.2 木纤维细胞显微组织仿真的三维计算机图形构成原则
        3.1.3 木纤维细胞显微组织仿真的视频模拟过程
    3.2 单个木材细胞形状变化对应数学描述理论的变化
        3.2.1 单个木材细胞形状变化对应数学描述
        3.2.2 木纤维断面细胞视频检测计算机模拟三维重建的方法
    3.3 木纤维断面细胞视频检测的过程
        3.3.1 纤维及细胞边缘识别过程
        3.3.2 木纤维视频检描述计算机模拟三维重建的过程
        3.3.3 细胞尺寸的几何变换和投影变换过程
        3.3.4 木纤维视频检测计算机模拟再现实现软件
    3.4 本章小结
4 微米木纤维切削加工功率的理论计算方法与效益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传统木纤维加上功率消耗的分析
    4.3 微米纤维切削功率相对热磨减少的原因的定性分析
    4.4 微米纤维的基本定义
    4.5 微米纤维传统切削力和功率计算方法
        4.5.1 微米纤维传统切削力的计算
        4.5.2 微米纤维切削功率的计算公式的引入
        4.5.3 应用示例分析
    4.6 微米纤维切削的现代力学建模方法及功耗计算分析
        4.6.1 微米纤维切削的现代力学建模方法
        4.6.2 微米纤维切削功率的计算公式推导
        4.6.3 应用示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木纤维形成的微观结构模拟加工理论研究
    5.1 MDF木纤维视频模拟再现
    5.2 微米木纤维视频模拟再现软件及说明
        5.2.1 微米木纤维视频采集模块
        5.2.2 微米木纤维图像预处理模块
        5.2.3 MFHB试件视频图像
        5.2.4 微米木纤维视频再现
    5.3 细胞形状的NDT检测、检测点选取、视频处理及其技术发展前景
    5.4 微米纤维形成工艺方法的理论基础
        5.4.1 木纤维形状分类原则
        5.4.2 微米木纤维的高强度形成依据
        5.4.3 微米木纤维的高强度重组
        5.4.4 不合理的切削方式影响能耗
    5.5 本章小结
6 微米木纤维形成的精密刨切机设计理论研究
    6.1 微米木纤维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6.2 微米木纤维加工试验台的结构要点
        6.2.1 微米木纤维加工试验台的特点
        6.2.2 微米木纤维加工试验台的构成与功能
    6.3 微米木纤维模拟加工实验台的数控设计原则
    6.4 微米木纤维加工实验刀具设计
        6.4.1 微米木纤维细胞剖分位置确定的定性分析
        6.4.2 微米木纤维加工方向的确定
        6.4.3 微米木纤维加工的实验验证
    6.5 微米木纤维加工实验台进给机构
    6.6 微米木纤维加工实验夹具设计
    6.7 微米木纤维加工工艺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6.8 本章小结
7 MFHB实验形成的关键参数确定
    7.1 MFHB工艺实验的准备
    7.2 MFHB的实验方法
        7.2.1 MFHB的实验工艺路线
        7.2.2 单因子实验参数
    7.3 实验过程
        7.3.1 实验设备调试
    7.4 MFHB工业化实验的工艺规划
        7.4.1 核算工业化实验的年产量
        7.4.2 原料年耗量的计算
        7.4.3 已知各工序原辅材料、半成品含水率(或浓度)
        7.4.4 刨片机的参数计算
        7.4.5 螺旋式干燥机的参数计算
        7.4.6 纵横裁边锯的参数计算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干燥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1.1 落叶松木材资源及利用状况
        1.1.2 落叶松木材材性对干燥的影响
        1.1.3 国内对落叶松干燥的研究现状
        1.1.4 国外对落叶松干燥的研究现状
        1.1.5 木材干燥发展趋势
        1.1.6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 俄罗斯产落叶松木材性质的测定与分析
    2.1 材性指标的测定
        2.1.1 解剖学特性的测定
        2.1.2 物理特性的测定
    2.2 测定结果与分析
        2.2.1 俄罗斯产落叶松的解剖特性
        2.2.2 俄罗斯产落叶松的物理特性
    2.3 本章小结
3 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干燥工艺试验及适用干燥基准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备和工具
        3.2.1 实验设备
        3.2.2 检测仪器
    3.3 试件的制作及测试方法
        3.3.1 含水率检验板
        3.3.2 含水率试验板
        3.3.3 过程检测板
    3.4 实验过程及实验方法
        3.4.1 百度实验
        3.4.2 试验用干燥基准的初步选择
        3.4.3 其他试材和垫条的锯制
        3.4.4 材堆
        3.4.5 结果检测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干燥速度及干燥曲线
        3.5.2 落叶松锯材的干缩率变化
        3.5.3 落叶松锯材的应力变化
        3.5.4 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的厚度方向含水率分布对应力的影响
        3.5.5 干缩率、应力、厚度方向上含水率偏差的相关分析
        3.5.6 干燥质量的评定
    3.6 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适用干燥基准的确定
    3.7 本章小结
4 落叶松物理力学性质及微观构造的比较分析
    4.1 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物理力学特性的测定与分析
        4.1.1 俄罗斯产落叶松锯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
        4.1.2 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分析
    4.2 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的树脂含量测定与分析
        4.2.1 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的树脂含量测定
        4.2.2 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的树脂含量分析
    4.3 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的微观结构观察
        4.3.1 试验材料
        4.3.2 实验设备
        4.3.3 试验方法
        4.3.4 不同干燥方式下木材微构造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板式家具工序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板式家具工序质量的研究背景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1.1 国内家具业状况
        1.1.2 国际家具业对中国的影响
        1.1.3 命题的确定
        1.1.4 国内国外对同样问题的研究情况
    1.2 课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1.2.1 理论价值
        1.2.2 应用价值
        1.2.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
        1.4.1 数据收集
        1.4.2 抽样检验(AcceptanceSampling)
        1.4.3 过程控制方法
        1.4.4 数理统计方法
        1.4.5 森口体系
2. 板式家具工序质量的控制理论
    2.1 家具质量观念的演变
        2.1.1 关于质量定义的演变
        2.1.2 关于家具质量定义的演变
    2.2 家具质量管理观念的变革
    2.3 工业产品质量控制方式
    2.4 板式家具工序质量控制形式与方法
        2.4.1 工序质量控制的形式
        2.4.2 工序质量控制的方法
        2.4.3 工序抽样法的应用
        2.4.3.1 抽样法的理论分析
        2.4.3.2 抽样方法的实施
        2.4.4 工序质量指标统计控制
        2.4.5 家具工序质量指标控制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裁板后放置时间对封边质量的影响
    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
    3.3 试材
    3.4 软质剥离强度试验
        3.4.1 试验原理
        3.4.2 软质剥离强度试验试件的制作
        3.4.3 试验过程
    3.5 硬质覆面材料剥离强度的测定
        3.5.1 硬质剥离强度试验原理
        3.5.2 硬质剥离强度试验试件的制作
        3.5.3 试验过程
    3.6 烘烤试验
        3.6.1 试验原理
        3.6.2 试验试件的制作
        3.6.3 试验过程
    3.7 试验结果分析处理
        3.7.1 软硬质覆面材料剥离强度试验结果
        3.7.2 烘烤对板材封边质量的影响
    3.8 讨论
    3.9 结论
4. 裁板后放置时间对板侧面粗糙度的影响
    4.1 表面粗糙度概念及种类
    4.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4.2.1 表面粗糙度评定中的有关术语
        4.2.2 木制件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
        4.2.3 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
    4.3 表面粗糙度测试材料及具体测试方案
        4.3.1 试验方法
        4.3.2 表面粗糙度试件制作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粗糙度最大高度Ry
        4.4.2 粗糙度平均偏差Ra
        4.4.3 粗糙度最大高度Ry粗糙度平均偏差Ra的关系
        4.4.4 粗糙度平均间距Sm平均值
    4.5 讨论
    4.6 结论
5.砂光前后板件的厚度不均匀性测试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砂光前板厚变化
        5.3.2 砂光前后板厚变化比较
    5.4 讨论
    5.5 结论
6. 总结论
参考文献

四、原木锯割弦切板材板面尺寸的数学描述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杨木/稻草突变结构碎料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蒋海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2]明式家具体系研究[D]. 袁进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3]弯曲原木的数学分类和建模与仿真方法[J]. 马岩. 生物数学学报, 2010(03)
  • [4]金属断口的图像识别研究[D]. 余春平. 南昌大学, 2009(S1)
  • [5]板皮形状与尺寸的数学描述理论[J]. 马岩. 生物数学学报, 2008(02)
  • [6]木材表面纹理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D]. 王晗.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7]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木材表面纹理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D]. 王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8]微米木纤维切削功耗计算理论及MFHB形成机理[D]. 杨春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1)
  • [9]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干燥特性的研究[D]. 王琼.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
  • [10]板式家具工序质量的研究[D]. 祁忆青. 南京林业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原木锯切板表面尺寸的数学描述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