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考精彩作文试题一瞥

2003年中考精彩作文试题一瞥

一、2003年中考精彩作文试题一瞥(论文文献综述)

尚思然[1](2020)在《中考语文名着阅读命题分析 ——基于2011-2019年《水浒传》相关试题的文本解读》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学生的阅读方面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并且对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的书目也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为了响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全国各地纷纷将名着阅读试题引入了中考语文试卷,并且这些试题也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梳理以往的研究,本论文选择了其他研究者较少选择的角度,以中考名着阅读高频考查的一本名着——《水浒传》相关的试题为视角,抽样选取了全国不同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考查《水浒传》相关知识的名着阅读试题,对这些试题进行文本分析。本论文从分析2011—2019年中考名着阅读命题特点出发,发现在命题材料方面,具有同时涉及多个章回的试题增多、试题涉及原着章回的集中度和重复度较高、“高频人物”在命题材料中出现频次下降、“高频人物”的“冷门情节”开始出现的特点;在命题形式方面,具有选择题型波动较小、填空题型占比下降、简答题型占比上升、各类创新形式的试题出现的特点;在命题考查能力方面,具有考查高阶能力的试题增多、考查低阶能力的试题减少、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特点。基于对命题特点的分析,得出名着阅读命题方面的经验与反思,命题材料方面的经验有命题材料取材广泛、突出“课外”阅读的导向,反思有命题材料过于“纠缠细节”、“课内”与“课外”界限模糊;命题形式方面的经验有命题形式更为开放、具有创新性,反思有对“真实阅读情况”的考查欠佳、形式单调;命题考查能力方面的经验有注重考查学生的高阶能力、命题考查能力更具综合性,反思有部分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试题应该调整、部分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试题应该调整。最后,结合对命题的分析,给备考的师生提出了树立好名着阅读教学新观念、做好名着阅读教学准备、安排好名着的课上导读、落实好名着的课后阅读、组织好名着阅读评价五点建议。

古晓君[2](2020)在《“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论文以“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中的教学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对广东省佛山市三所性质不同的中学语文说明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存在说明文“读”与“写”目的手段混淆不清;说明文“以读促写”,“读”能促写什么,目标和路径不清晰;说明文“以读促写”所选择的“促写点”不典型;“读写结合”在说明文教学中缺乏系统训练等问题。然后根据数据调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原因有:教学模式陈旧,阅读写作“一刀切”;教育体制死板,师生“淡然置之”;教学要求繁杂,教师“独木难支”;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力不能及”等阻碍“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顺利实施的不利情况,接着笔者参考语文教育家郑桂华教授的观点,从“以读促写”(包括:识别对象辨类型、细观事物抓特征、深透文本学构思、精读课文学技法、品读语言明表达、专题训练促写作共六种技法)和“以写促读”(包括:立足课堂“以写促读”,质疑问难以疑促读,拓展阅读以趣促读共三种技法)两个大方面提出有效开展“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的教学策略,意在帮助学生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最后补充了两个说明文教学课例分析作为实践指导,力图能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本论文是立足于久经不衰的语文教学“读”与“写”两个方面的研究,希望研究成果可以为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读写结合”以及说明文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语文教育者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帮助。

谭珊[3](2018)在《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作文是网络时代发展下的产物,因为具有篇幅短小、训练点小而集中的核心内涵,行文自由、形式多样、反馈即时、紧扣时代生活等特点而倍受青睐,它不仅成为近些年考试命题的热点,而且已进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2016版)体系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又因为初中生思维发展呈现出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最终以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特点,且思维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维和写作可以相互促进,所以遵循初中生思维发展规律,编排并实践微作文序列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促进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且这一研究,为写作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写作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但对目前初中微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中了解到,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于微作文这一概念认识模糊,实际写作中只做到了形式上的“微”;微作文教学无目标和计划,训练无序列,或者即使有序列,但在编制与实践中也没有结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微作文的优势未充分的发挥出来,与大作文教学衔接不上;评价的理念不科学,方式单一。这些都无法真正促进作文水平的提升,思维的发展。因此,要使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研究取得实效,首先,提出实践的目标和原则,为微作文序列的编制与实践明确方向,制定准则与规范。其次是在目标和原则的引领下设计微作文序列的实践内容,该序列着重关注三点,一是基于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这一科学前提,综合考虑写作知识与技能等要素,充实序列编制的理论依据。二是引入“微作文”这一适应时代需要的新颖形式,实现研究载体的创新。三是实践性强,将编制好的序列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投入使用,进而不断的优化完善。再次是在目标和原则的引领下探索出实践的方法,分别从侧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发展四个方面进行微作文序列实践方法探究。最后,针对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写作实践状况,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评价措施。

王贵华[4](2018)在《初中记叙文写作序列化教学研究 ——以广州市从化区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记叙文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中考考场上选择最多的一种文体。但在笔者对广州市从化区五所中学初中部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调查中,发现了初中生记叙文写作水平难以稳步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记叙文写作教学缺乏一定的序列性。本论文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借鉴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宝贵经验,根据教学规律、初中生认知特点和写作心理特征,从人教版教材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内容编排无序这一问题入手,提出初中记叙文写作序列化教学的五条策略:序列化地制定教学目标,以此引导日常的记叙文写作教学;序列化地整合教材阅读资料,将教材中的记叙文篇目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整合,力求最大限度地使课本发挥作用;序列化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年级不同,侧重不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定期在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锤炼语言等方面加以单项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序列化地进行作文评改,通过教师评改、生生评改、家长评改等多元化评改方式的应用,使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稳步提高;序列化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不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具体策略可操作性强,对改进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爱上写记叙文、写好记叙文。

夏冬杰[5](2018)在《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因此,学习理应成为教师自觉的生活方式,教师理应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然而,工作强度高、时间长、压力大以及心理上的倦怠是当下教师的生存常态,而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大瓶颈。要让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学习的动力问题。教师学习动力问题既是确保教师有效学习、提升教师教育与培训质量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教师学习研究领域亟待攻关的理论问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教师学习动力因素尚未系统梳理,教师学习背后的动力机制尚未揭示,一些深层的原理性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本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和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特征、来源、结构”“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三个问题进行了立体式、全景式的探讨,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本论文正文部分由绪论、第一至六章、结论与展望等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设计,包括选题的背景、核心概念、已有研究述评、研究设计和研究意义。第一、二章介绍了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动机理论和交往理论,阐述了关于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的基本认识,即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第三至五章从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个体层面包括:理想与信念、需要与意识、观念与认识、兴趣与责任、决心与毅力等;组织层面包括:学校文化、管理制度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层面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第六章在第三至五章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包括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以及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结论与展望部分概括了三个结论,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颜婷婷[6](2017)在《语文教师博客利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文中认为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博客或者空间辅助教学。特别是当今社会,“互联网+教育”正是将教育借助互联网的方式发展,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形式。博客和空间以其零成本、开放、自由、便捷等特点为人们所青睐。语文教师利用博客空间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势更加明显。语文学科内容广博,资料丰富,语文教师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利用博客空间有一定的优势。本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语文教师博客的内容构成及研究背景。主要阐述了教师博客的定义、突出特点,教师博客出现的时代背景及研究缘由,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二部分:语文教师博客内容及教育意义。主要阐述了语文教师博客的内容和分类、展示形式、互动形式,阐述了语文教师博客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知识储备、交流平台、理念沉淀、成长档案、创新方式等。第三部分:语文教师博客使用现状及特点。主要阐述了语文教师博客的使用人群情况,内容方面的特点,互动方面的特点等。第四部分:语文教师博客使用情况不够乐观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语文教师博客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在博客创建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博客个性特征明显导致大众参与度不高。第五部分:进一步利用教师博客促进教师成长的措施、建议。主要从提高语文教师对博客作用的认识、加强对博客管理的力度、培养教育教学反思的自觉、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平台等方面展开。

苏春平[7](2016)在《中考模拟作文四维度评价研究 ——以中考模拟作文为封闭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教学中作文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其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对写作的期望值,而中考模拟作文直接指向中考作文,其训练的目的性针对性比较明确,是中考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初三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如何开展模拟作文的评价至关重要。从当前形势来看,其中有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一,在现行的中考作文评价指标中,因为要求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大多数老师评分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评分不够科学公平,这对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第二,较模糊的中考作文评价标准的引导,老师的印象评价法,作文评价反馈延时,讲评随意等诸多问题使得平时模拟作文训练缺乏实效。因此本论文就是基于对中考模拟题作文评价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四个维度建构较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今后的中考模拟作文评价探索一条可行有效的道路,并以此来指导初三作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提升作文教学效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老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整理出中考模拟作文评价方面的问题:认识和实践脱节,没有充分发挥作文评价的作用;评价标准模糊,印象评价占主流;评价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讲评看重整体,分层缺失;评价反馈延时,没有时效;评改评语模式化,缺少个性等,并深入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基于学生中考模拟作文封闭材料中的问题,我们结合中考模拟作文评价案例,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引,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别,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评价主体维度、文本评价维度、习作活动过程维度、评价结果呈现维度四个方面建构中考模拟作文评价体系。第三部分:从优化写作教学设计,改善初三教师作文教学以及促使学生参与状态、写作态度、评价的积极性向好的方向转变两个方面,探讨中考模拟作文评价对初三写作教学的反哺作用。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对课题的研究成效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总结,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指明新的方向。

刘京京[8](2015)在《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中学生作为一个新“群体”登上了教育历史的舞台,他们生动活跃地演绎出一幅充满无限活力的景图。这一时期,他们成为时尚潮流的引领者、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民众教育的启蒙者、进步思想的践行者。可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时代变迁的进程。学生生活史是教育生活史的重要构成,通过全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呈现中学生的生活样态,力图实现以小见大,管窥整体教育状况的效果。中学生生活史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还原原生态的教育景貌,另一方面则为当今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的历史镜鉴。导论部分重点探讨了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勾勒出“学生生活史”及“中学教育”等主题的学术史脉和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试图对全文做出宏观性概述。第一章“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从教育制度变革及文化变迁的视角,探源与呈现中学教育的萌芽、定制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中学生生活的迹象转变,进而发现政治、文化与教育的互联、互约、互进的复杂关系。第二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堂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力图从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及灵动多彩的教学方法,展示课堂学习的原动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集中在图书馆、自习室内,有的则自寻“光源”之地。中学生面临着临时考试、日常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多重考验。不同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为争夺荣誉而发奋,有的则抱有六十分主义。为了应对多种考试,便出现了开夜车、罢考、作弊等现象。此外,从“升学与就业”的问题介入,深入揭示并分析了中学生受到的社会抵拒和约束。第三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首先从宏观上呈现中学生的经济生活,既有富贵子弟的华奢,也有贫寒子弟的窘迫。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除了紧衣缩食之外,则通过争获各种奖励资助、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中学生除了在校着整齐划一的校服之外,有的则勇于尝试新式装扮,甚至引领着时尚界潮流。学生在校既可自办伙食,成立膳食委员会,亦可自购菜蔬亲自烹食,还可以通过自带、叫外卖等途径改善伙食。因办学水平不一,导致学生居住环境良莠不齐,但他们都要受到管理制度的各种规约。第四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主要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亦师亦友之情,以及因教员水平、学校管理等因素而爆发的分庭抗争型的师生情感,同时亦有相互冷漠的平淡授受关系。学生之间既有互帮互爱型,亦有因利益冲突而生的矛盾竞争型。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婚恋观开始转变,自由恋爱的观念开始萌发。自由爱恋不仅表现在异性间的爱慕,也有同性以及师生间的爱恋。此外,学生经常产生异乡人的家乡思及胸怀国家的爱国情。第五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重点考察了争相设立的各种文体社团、学术社团、学生自治会等多样社团;各种增广见闻的游历参观、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以及回报社会的各种社会奔走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除此之外,为了调剂多彩生活,学生们经常聆听各种学术报告、演讲,以及寻逐各种消遣烦闷的娱乐活动。第六章,“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民国时期的中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群体,他们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军、震荡社会结构的新鲜力量以及革命运动的主体。同时,他们成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前驱者,其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生活潮流,加速了女性解放的步伐,演绎出生机盎然的学校风貌以及净化了社会风气。余论部分,主要对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进行历史审视,分析中学生上演历史幕剧的动因。同时,对学生生活史的研究做了几点尝试性的理论思考,以期为今后学生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于世华[9](2015)在《教学的内在目的性—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的观念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一国家的教学内在目的性体现在课程目标上。课程目标最基础的来源是社会生活问题。在学科专家的建议中,课程目标被具有“实体形态”的学科知识悄悄替代了。这样,课程目标的实现问题就转化为,学习如何突破狭窄范围内的学科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及社会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的问题,但教师对课程知识开发的不断深入是以教师教学能超越国家考试评价为前提条件的。国家课程目标的实现试图通过课程评价作担保,事实上,课程评价突出表现为以选拔与淘汰为价值取向的考试评价,而考试评价是无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在教与评的较量中,知识评价被题意表征破解;能力评价被教师的解题策略破解:情感评价因隐含在评价标准中的行为密码的解密而显得无足轻重。课程目标在考试评价中仅存学科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二教学目标中应该有教师的教学意向,而教学意向的获得需要课程目标的规范。从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教学目标的生成需要教师经历知识观、过程观、价值观的知与行的磨合。探讨知识的育人价值离不开知识哲学。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群体主义知识观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揭示知识内在的问题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柏拉图式的知识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揭示知识内在的价值取向,领悟人的尊严。总结不同过程观的过程形式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性工程。基于过程目标的教学行动是共时态结构与历时态行动的交叉把握。任何一种教学过程都是由趋向结构的教材理解力与趋向选择的生活事件感受力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师教学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教学行动。基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行动就是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是在学科知识基础上挖掘知识内在的德性追求,将知识教学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让价值引导推向道德自律的境界。教学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在教师主体中的完善程度,突出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境界。三从教育目的的实践历程看,学习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归属。学习目标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让教学走向审美。如何做到学习目标的形质兼美?对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而言。首先,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要展现活生生的学生生命力;其次,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要培育不同学生的多样性格;第三,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要创造学生情感的表达形式。对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而言。首先,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要实施学生知识创造的学习;其次,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要适应异质性学习结构;第三,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要实现学生生活的道德扩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德性养成。知识学习可以“转识成智”,也可以通过价值知识来扩展个体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德性的养成。

桂千富[10](2014)在《漫长的旅程(长篇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祭起了父亲的棍棒儿子桂猷猷1994年大年初一出生,满年满岁。洛川人说不好养,费事。事实上的确如此。大约一岁的时候得过一场大病,医院发了病危通知,当时我们死的心都有。我们对他的未来感到暗淡和担忧:会不会影响智力?还有比较大的期望吗?在这一方面,老婆孟洁表现尤为突出,她在医院妇产科当

二、2003年中考精彩作文试题一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中考精彩作文试题一瞥(论文提纲范文)

(1)中考语文名着阅读命题分析 ——基于2011-2019年《水浒传》相关试题的文本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名着
        二、名着阅读
        三、名着阅读命题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考名着阅读命题的研究
        二、关于初中名着阅读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一章 2011—2019年中考名着阅读命题分析
    第一节 命题材料分析
        一、命题材料涉及原着章回情况分析
        二、命题材料涉及原着人物情况分析
    第二节 命题形式分析
        一、各类题型所占比例情况分析
        二、命题形式的创新性
    第三节 命题考查能力分析
        一、高阶能力的考查占比提高,低阶能力的考查占比降低
        二、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第二章 2011—2019年中考名着阅读命题的经验与反思
    第一节 关于命题材料的经验与反思
        一、关于命题材料的经验总结
        二、关于命题材料的反思
    第二节 关于命题形式的经验与反思
        一、关于命题形式的经验总结
        二、关于命题形式的反思
    第三节 关于命题考查能力的经验与反思
        一、关于命题考查能力的经验总结
        二、关于命题考查能力的反思
第三章 基于名着阅读命题特点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树立好名着阅读教学新观念
        一、教师要树立“整本书阅读”、“真实阅读”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要加强对名着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节 做好名着阅读教学准备
        一、教师自身要对名着展开深入阅读
        二、学生要有明确的名着阅读计划
    第三节 安排好名着的课上导读
        一、选择合适的名着导读时间
        二、选择合适的名着导读活动
    第四节 落实好名着的课后阅读
        一、教师要与家长合作监督学生的课后阅读情况
        二、发挥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的力量
    第五节 组织好名着阅读评价
        一、在名着阅读过程中进行评价
        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意义
    (四)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依据和教学价值
    (一)“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依据
        1.学习迁移理论是“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
        2.语文课程标准是“读写结合”的理论支持
        3.“读写结合”在“统编本”说明文教材的资源分析
    (二)“读写结合”在“统编本”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价值
        1.弥补写作教材缺失,提升说明文写作水平
        2.深化阅读理解,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 “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1.调查范围
        2.调查内容
        3.重点调查内容和调查数据汇总
    (二)“读写结合”在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读”与“写”目的手段混淆不清
        2.“读”能促写什么,目标和路径不清晰
        3.选择的“促写点”不典型
        4.缺乏系统训练,运用水平不高
    (三)“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阅读写作“一刀切”
        2.教育体制死板,师生“淡然置之”
        3.教学要求繁杂,教师“独木难支”
        4.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力不能及”
三 “读写结合”运用于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一)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1.识别对象辩类型
        2.细观事物抓特征
        3.深透文本学构思
        4.精读课文学技法
        5.品读语言明表达
        6.专题训练促写作
    (二)“以写促读”教学策略
        1.立足课堂“以写促读”
        2.质疑问难以疑促读
        3.拓展阅读以趣促读
    (三)“读写结合”教学建议
        1.多阅读多观察生活
        2.构建语言模型
        3.培养学生各种写作能力
抽丝剥茧——《蝉》“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顺藤摸瓜——《神奇的极光》“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概说
    2.1 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概述
        2.1.1 理论溯源
        2.1.2 概念阐释
    2.2 微作文概述
        2.2.1 微作文的源头
        2.2.2 微作文的定义
        2.2.3 微作文的特点
        2.2.4 微作文的类型
        2.2.5 微作文序列
    2.3 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的功能价值
        2.3.1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3.2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3.3 挖掘学生的潜力
3 初中微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学生和语文教师对微作文教学的认识现状
        3.1.1 问卷显示学生对微写作的认识
        3.1.2 访谈显示教师对微作文教学的认识
    3.2 语文课堂中微作文教学的实践现状
        3.2.1 教师指导现状
        3.2.2 教师评讲现状
        3.2.3 学生习作现状
    3.3 初中微作文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没有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3.3.2 对课程标准解读宽泛
        3.3.3 没有独立的微作文序列
        3.3.4 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3.3.5 未发掘微作文的优势
4 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的实践目标和原则
    4.1 实践目标
        4.1.1 提高写作教学效益
        4.1.2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2 实践原则
        4.2.1 阶段性原则
        4.2.2 系统性原则
        4.2.3 主体性原则
5 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的实践内容
    5.1 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编制思路
        5.1.1 理论依据
        5.1.2 思路简析
    5.2 七年级“激情”微作文序列
        5.2.1 内容呈现
        5.2.2 设计依据
    5.3 八年级“悟理”微作文序列
        5.3.1 内容呈现
        5.3.2 设计依据
    5.4 九年级“思辨”微作文序列
        5.4.1 内容呈现
        5.4.2 设计依据
    5.5 贯穿各年级的“求新”微作文序列
        5.5.1 内容呈现
        5.5.2 设计依据
6 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的实践方法
    6.1 侧重形象思维发展的“激情”微作文序列的实践方法
        6.1.1 进行观察与积累训练
        6.1.2 展开联想与想象训练
        6.1.3 采取贯穿情感的方式
    6.2 侧重逻辑思维发展的“悟理”微作文序列的实践方法
        6.2.1 运用归纳与演绎
        6.2.2 采用分析与综合
        6.2.3 借助抽象与概括
    6.3 侧重辩证思维发展的“思辨”微作文序列的实践方法
        6.3.1 指导学生把握辩证思维的原理
        6.3.2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辩证思维训练
        6.3.3 甄选课外材料,强化辩证思维意识
    6.4 侧重创造思维发展的“求新”微作文序列的实践方法
        6.4.1 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
        6.4.2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写作
        6.4.3 指导学生实现细节创新
    6.5 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6.5.1 注意思维形式的交叉共存性
        6.5.2 注意思维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7 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的评价措施
    7.1 评价理念科学化
        7.1.1 与训练目标一致
        7.1.2 科学地制定评价标准
    7.2 评价方式多样化
        7.2.1 提倡面批面改
        7.2.2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7.2.3 建立学生评价档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初中记叙文写作序列化教学研究 ——以广州市从化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2.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及其问题分析
    2.1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情况调查和统计分析
    2.2 初中教师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和统计分析
    2.3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2.3.1 教学目标缺乏序列
        2.3.2 写作教材缺乏序列
        2.3.3 写作指导缺乏序列
        2.3.4 作文评改缺乏序列
3.初中记叙文写作序列化教学策略
    3.1 序列化地制定教学目标
    3.2 序列化地整合教材阅读资料
    3.3 序列化地安排写作方法指导
    3.4 序列化地进行作文评改
    3.5 序列化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4.初中记叙文写作序列化教学案例
    4.1 初中记叙文人物描写写作方法序列化教学设计
    4.2 初中记叙文人物描写写作方法序列化教学的成效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转型与发展赋予教师终身学习的专业职责
        (二)教育改革对教师高期望与教师研修实效的反差
        (三)教师学习形态正逐渐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自觉
        (四)激发教师学习动力是当前教师教育的关键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师学习
        (二)学习动力
        (三)动力机制
    三、已有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评论与启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一、理论基础
        (一)动机理论
        (二)交往理论
    二、基本认识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
        (三)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
第二章 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界说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特征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与结构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结构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一)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内涵
        (二)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层次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类型
第三章 教师学习的自我动力
    一、理想与信念:教师学习的精神动力
        (一)崇高理想引领“疯狂学习”
        (二)人生追求和信念激发勤奋钻研
    二、需要与意识:教师学习的主体动力
        (一)自我发展需要引发教师学习动力
        (二)“教”的需要触发教师学习动力
        (三)工作需要催生教师学习动力
        (四)规划意识引领教师学习动力
        (五)反思意识助推教师学习动力
    三、观念与认识:教师学习的认知动力
        (一)教学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认识激发学习动力
        (二)机械的生活消磨了自我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三)理论素养的欠缺不得不逼着去学习
    四、兴趣与责任:教师学习的情感动力
        (一)“我就是喜欢数学,喜欢数学教育”
        (二)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专业学习动力的影响
        (三)“只要有责任感就能教好书,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
    五、决心与毅力:教师学习的意志动力
        (一)“确定了一个目标以后,为它尽了全部的努力”
        (二)“凡是跟实验有关的事情,不管多困难,我都乐意去做”
第四章 教师学习的组织动力
    一、学校场域中教师学习的文化动力
        (一)学校良好文化支撑教师学习的动力
        (二)学校应试文化消磨教师学习的动力
    二、学校系统中教师学习的制度动力
        (一)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学历进修的动力
        (二)职称荣誉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学校场景中教师学习的交往动力
        (一)同伴互助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二)专家引领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三)师生交往形成教师学习动力
第五章 教师学习的社会动力
    一、教师学习的社会政治动力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及其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及其影响
        (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赋予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四)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二、教师学习的社会经济动力
        (一)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教师学习动力
        (二)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与教师学习动力
    三、教师学习的社会文化动力
        (一)中西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二)地域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三)城乡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第六章 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与变化机制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
        (一)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动力转化机制
        (二)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交互作用机制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
        (一)教师学习的制度驱动机制
        (二)教师学习的交往驱动机制
    三、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
        (一)基于高度内化的自在自发动力机制
        (二)基于深层认同的自觉自为动力机制
        (三)基于理性判断的社会适应动力机制
    四、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
        (一)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组织动力的博弈
        (二)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三)教师学习组织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
        (三)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
    二、研究展望
        (一)充分理解教师学习动力的交互整合形态
        (二)充分挖掘教师学习动力变化的共性规律
        (三)充分剖析教师学习动力缺乏的深层机理
参考文献
致谢

(6)语文教师博客利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语文教师博客的研究背景
    (一) 教师博客定义及突出特点
        1. 定义
        2. 突出特点
    (二) 教师博客出现的时代背景及研究缘由
        1. 科技进步
        2. 时代背景
        3. 教师发展
        4. 课程改革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 相关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 反思性教学理论
二、语文教师博客内容及教育意义
    (一) 语文教师博客内容及分类
        1. 博文分类
        2. 展示形式
        3. 互动形式
    (二) 语文教师博客发挥的作用
        1. 知识储备
        2. 交流平台
        3. 理念沉淀
        4. 成长档案
        5. 创新方式
三、语文教师博客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 语文教师博客利用群体特征突出,使用不够广泛
        1. 名师群体
        2. 年轻人群体
        3. 独立群体
    (二) 语文教师博客使用内容特色不明显
        1. 原创内容少,转载内容多
        2. 教育叙事、教学管理多,专业知识探究少
        3. 内容庞杂,特色不突出
    (三) 语文教师博客利用方式单一,互动不充分
        1. 点击率不高,关注度不够,老师、家长、学生关注不多
        2. 回复、评论较少
        3. 群体不同,关注点不同
    (四) 语文教师博客使用成效不显着
        1. 语文教师博客真实性表现不够
        2. 更新不及时,开博较多,坚持较少
四、语文教师博客利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主观原因:语文教师博客价值未被充分认识
        1. 语文教师个人对教师博客价值认识不够
        2. 学校对语文教师博客价值认识不够充分
    (二) 客观原因:语文教师博客创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1. 常规工作任务繁重
        2. 额外耗费大量心血
    (三) 博客内容:个性特征明显导致大众参与度不高
        1. 语文教师博客随意性特征冲淡了语文专业的特点
        2. 语文教师博客关注点的选择决定了大众参与程度
五、语文教师博客利用的建议
    (一) 提高语文教师对教师博客使用价值的认识
        1. 增强语文教师自我反思的自觉
        2. 蓄积语文教师不断沉淀的思想
        3. 见证语文教师不断成长的历程
    (二) 加强对语文教师使用博客的管理
        1. 让语文教师博客成为学生作品展示的平台
        2. 让语文教师博客成为语文活动记录的载体
        3. 让语文教师博客成为家校沟通交流的纽带
    (三) 加大对语文教师使用博客的培训和引导
        1. 注重对博文进行分类管理
        2. 学校加大对语文教师博客使用的管理
        3. 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 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考模拟作文四维度评价研究 ——以中考模拟作文为封闭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材料说明及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内容
    六、论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考模拟作文评价现状调查研究及其归因分析
    一、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
        (一)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二)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三、原因剖析
        (一)对学生调查结果的原因剖析
        (二)对教师调查结果的原因剖析
第二章 中考模拟作文评价的四维度建构
    一、中考模拟作文评价四维度建构的依据
        (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引
        (二)立足当前中考模拟作文评价中的实际问题
    二、中考模拟作文评价的四维度分析及建构
        (一)写作主体维度
        (二)文本评价维度
        (三)习作活动过程维度
        (四)评价结果呈现维度
第三章 中考模拟作文评价对初三作文教学的反哺作用
    一、教师层面——改进教师的初三作文教学
    二、学生层面——优化学习,促进发展
        (一)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二)发挥作文二次评价的效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8)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及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
    第一节 制度的变迁:中学教育的历史嬗变
        一、中学教育的萌芽
        二、中学教育的定制
    第二节 文化的变迁:中学生生活转变的时代土壤
        一、清末文化的变局以及中学堂的生活印象
        二、民国初期文化的变迁及中学生生活概貌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化运动及学生生活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一节 课堂学习:学校生活的主旋律
        一、双语并重的课堂教学
        二、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
        三、教与学的灵动多彩
        四、课堂学习的不同状态
    第二节 自主学习:纷繁多样的变奏曲
        一、图书馆生活的丰富体验
        二、自习室内的学习景观
        三、其他地点的多形式学习
    第三节 考试生活:不同考态样样观
        一、各种考试的多重考验
        二、学生应试的心态分析
    第四节 升学与就业:社会抵拒与约制
        一、升学与就业的两难境地
        二、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影响
        三、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原因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学生生存的物质基础
        一、富贵子弟的华奢
        二、贫寒子弟的窘迫
        三、另辟蹊径的奋力求学
        四、求学成功的各方动因
    第二节 衣饰装扮:时尚追求的外显表征
        一、整齐划一的校服着装
        二、崇尚个性的装扮风格
    第三节 膳食生活:维系日常生活的营养源
        一、食堂里的多样态幕剧
        二、多种途径的伙食改善
    第四节 住宿生活: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变奏
        一、不尽欢颜的住宿环境
        二、管理规范的宿舍制度
        三、住宿生活的多方影响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
    第一节 和谐与对抗的师生情
        一、亦师亦友型
        二、分庭抗争型
        三、平淡授受型
    第二节 互助与竞争的同学情
        一、互帮互爱型
        二、矛盾竞争型
    第三节 或明或暗的爱恋情
        一、中学生婚恋观及表现
        二、不同类型的婚恋表态
    第四节 孤寂浓厚的家国情
        一、异乡人的家乡思
        二、胸怀国家的爱国情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第一节 多样社团: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
        一、娱乐身心的文体社团
        二、培育才能的学术社团
        三、彰显权力的学生自治会
        四、其他形式的学生社团
        五、学生社团的价值审视
    第二节 实践活动:培养能力的历练场域
        一、增广见闻的各种游历参观
        二、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
        三、实践活动产生原因及影响
    第三节 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先遣操练
        一、国难时期的社会奔走
        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
    第四节 其他活动:多彩生活的调节剂
        一、聆听学术报告与演讲
        二、排遣烦闷的多种娱乐
第六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中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中学生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队
        二、中学生成为震荡社会的新血液
        三、中学生成为革命运动的生力军
    第二节 中学生的多样生活改良了社会风貌
        一、中学生生活方式影响了生活潮流
        二、中学生生活观念加速了女性解放
        三、中学生校园生活活跃了学校风貌
        四、中学生服务生活改良了社会风气
余论
    一、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的历史审视
    二、学生生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9)教学的内在目的性—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的观念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技术路径
    四、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基于课程目标的教与评的较量
    1 教育目标的选择
    2 课程目标的主体悖论
    3 课程知识的可能价值
    4 课程评价的符号交换
    5 知识评价的题意表征
    6 能力评价的对策演化
    7 情感评价的行为密码
    8 从策略保守转向教评和谐
第二部分:基于教学目标的知与行的磨合
    1 教学目标的教学意向
    2 知识观的意义向度
    3 知识的三维深度教学
    4 过程观的过程形式
    5 过程的“结构与选择”机制
    6 价值观的行动依赖
    7 价值引导的界定、发现和实施
    8 教学能力与教学境界
第三部分:基于学习目标的形与质的和美
    1 学习目标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2 活的经验
    3 课堂上的笑
    4 情感表现形式的创造
    5 实施知识创造的学习
    6 构建异质性学习结构
    7 深化学生利益的道德扩展
    8 德性养成与价值教育
附录:对一个特级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观念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目录
后记

(10)漫长的旅程(长篇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
    祭起了父亲的棍棒
    为什么不改作业
    一驳“供到哪里念到哪里”
    二驳“念到哪里供到哪里”
    塞翁失马
    “我考上了清华”
第二部
    打提前量
    流泪的半学期
    忐忑的站位
    不打之后怎么办
    背了四年的一封信
    怦然心动
    《阿凡达》、周杰伦及其他
    不能说的秘密
第三部
    没有进重点班
    管不住的学生
    临溪而歌
    桂猷猷的家长站起来
    我要考清华
    爱情与性
    为谁而学
    “病魔”来袭
    “涵哥”采访我
    补弱项
    最后的冲刺
    报考清华大学
创作谈

四、2003年中考精彩作文试题一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考语文名着阅读命题分析 ——基于2011-2019年《水浒传》相关试题的文本解读[D]. 尚思然.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D]. 古晓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微作文序列研究[D]. 谭珊.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3)
  • [4]初中记叙文写作序列化教学研究 ——以广州市从化区中学为例[D]. 王贵华. 广州大学, 2018(01)
  • [5]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D]. 夏冬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语文教师博客利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D]. 颜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7]中考模拟作文四维度评价研究 ——以中考模拟作文为封闭材料[D]. 苏春平. 鲁东大学, 2016(06)
  • [8]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D]. 刘京京.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9]教学的内在目的性—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的观念与实践[D]. 于世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8)
  • [10]漫长的旅程(长篇纪实)[J]. 桂千富. 延河, 2014(11)

标签:;  ;  ;  ;  ;  

2003年中考精彩作文试题一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