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压力井水质卫生指标评价

大井、压力井水质卫生指标评价

一、大口井与压把井水质卫生学指标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梁志平[1](2010)在《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近现代太湖流域的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评析、充分挖掘资料的基础上,从环境、政府、社会、技术四个层面探讨了晚清至改革开放初期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过程与饮水改良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展现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在开埠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随着西文工业的传入,城市的扩张,太湖流域地表水水质环境变迁机理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的污染向人为的工业污染和化学污染转化过程。在晚清时期,水体污染主要是由河流自然的淤塞与居民生活造成,水质恶化主要发生几个大的城市;民国时期,特别是一战后,因各地工业的发展,工业与化学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逐渐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以致污染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水质污染与饮水危机;解放后,这种污染进一步延续,并扩大到广大乡村地区,地表水水质彻底恶化,饮水危机全面暴发。面对不断恶化的饮用水水质,中国传统的有关水源保护知识与体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清代的饮水改良尚未成为官方日常工作的基本内容,成效与范围都十分有限。民国时期的改水活动已相当成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饮水改良作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在各地广泛推行起来。同时,颁布了部门齐全、种类繁多的法律法规,规范饮水改良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改水活动的展开。不过,改水活动虽然在一些城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经费缺乏以及战争的影响,最终常常无法得到完整的实施,完美的改良计划只是停留在纸上。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改水活动,虽说在城区通过建设自来水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经费与科学指导,以运动形式,按照任务,强行推广土井。在要求农民自筹开挖土井经费与材料的情况下,为完成任务,农民一再降低土井的标准,最终导致开挖了数量庞大泥井,这些泥井完全不合卫生,水质很差,农民大都不使用的,饮水条件基本没有得到改善。直到拨乱反正以后,农村地区才开始了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改水活动。

刘俊玲,刘正丹,王怀记[2](2010)在《武汉农村饮用地下水砷、氟化物、硝酸盐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指出

邹胜章[3](2008)在《西南岩溶区分散供水水污染机理与数学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西南岩溶区分散供水水质普遍遭受污染的现状,本论文主要开展了西南岩溶区分散供水水污染特征、污染机理以及水质变化模型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在大量的调查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了西南岩溶区三种典型的分散供水模式,即溶井、水柜与水窖,并阐明了各种供水模式的适用条件、设计与施工要点。通过对水循环及污染物迁移过程的研究,认为西南岩溶山区分散供水水质污染由两部分组成,即水源水污染(水循环污染)与供水水污染(水利用污染);水污染以生物污染为主(表现为卫生学指标不合格),物理污染次之,化学污染一般较轻,但大部分地区已受到有机物污染的影响。引起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超长时间放置而得不到补给是导致水柜(水窖)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分散供水污染途径包括降雨过程污染、地表-地下径流过程污染、引水过程污染、储蓄利用过程污染。现场试验研究表明,无论雨前、雨中和雨后,细菌主要以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的方式进行运移;水中自由细菌的数量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更与水流速度有密切的关系;表现为地下水流速度越大,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的细菌越少,水更易受到自由细菌的污染。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水质随停留时间的变化试验表明,水动力条件对水质影响十分明显,旋流脉动流动的水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生长能力,而水流动性差会造成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的繁殖,是分散供水储蓄利用过程中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同材料对分散供水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分析分散供水储蓄利用过程水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分散供水储蓄利用过程中的水质模型,定义了各参数的含义及参数获取方法;并利用桂林草坪试验站的监测数据,对水质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基本上能正确反应分散供水储蓄利用过程水质变化趋势,可以用来预测和揭示分散供水储蓄利用过程中水质变化规律。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西南岩溶区分散供水水污染特征和污染机理,可为今后西南岩溶区的分散供水处理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罗贤君,周晶[4](2000)在《大口井与压把井水质卫生学指标评价》文中研究表明

都志明,王密华,赵林国,白春生[5](1992)在《应用水质指数法对抚顺地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评价》文中指出 1994年全国水质普查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抚顺地区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哪种方法对这些原始水质监测数据加以浓缩,准确客观地反映水质状况十分重要。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报道的水质评价方法,结合

二、大口井与压把井水质卫生学指标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口井与压把井水质卫生学指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饮水危机
    二 学术史回顾、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三 主干资料与史料价值判断
    四 太湖流域水环境特点
    五 基本概念阐释
第一章 居民传统饮用水源与结构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
        一 浦江低平原
        二 嘉湖低平原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
        一 滨海高平原
        二 沿江高平原
        三 太湖以西
    第三节 丘陵山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变迁与饮水危机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
        一 浦江低平原
        二 嘉湖低平原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
        一 滨海高平原
        二 沿江高平原
        三 太湖以西
    第三节 丘陵山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晚清饮水改良:传统与现代
    第一节 传统应对
        一 浚河以洁饮料
        二 城外远汲与乘潮而汲
        三 明矾沉清
        四 水灶业的兴盛与扩张
        五 凿井而食
    第二节 刺激仿效下的新应对
        一 原水处理:沙滤水
        二 现代供水设施:自流井与自来水
        三 水源管理:法律法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饮水改良:变革与创新
    第一节 饮水改良的认知与管理
        一 饮水安全的认知
        二 卫生运动中的饮水宣传
        三 饮水卫生与饮水改良的管理:依法改水
        四 改水试点
    第二节 提倡建设与使用自来水
        一 有自来水城市:扩大自来水供应面,特别是平民供水
        二 成功兴办自来水的地区:曲折中推进
        三 无自来水城市:提倡与反对
    第三节 自流井的推广
        一 低位平原区
        二 高位平原区
    第四节 井水消毒与改良
        一 井水消毒
        二 土井改良
    第五节 控制污染源,保护水源
        一 工业污染源管理:以染坊、造纸为代表
        二 生活污染管理:粪管、生活污水、垃圾管理
    第六节 疏浚河道
        一 低位平原区
        二 高位平原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国后饮水改良:运动化与形式化——以水井为中心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
        一 浦江低平原
        二 嘉湖低平原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
        一 滨海高平原
        二 沿江高平原
        三 太湖以西
    第三节 丘陵山区
    本章小结
结论
    一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阶段分期
    二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的时空差异
    三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污染原因分析
    四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生态机制变迁
    五 颠覆书本:重新认知晚清、民国、建国后改水活动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2)武汉农村饮用地下水砷、氟化物、硝酸盐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调查
    1.2 采样方法
    1.3 分析方法
    1.4 风险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基本情况
    2.2 武汉市农村饮用地下水砷、氟化物、硝酸盐的含量
    2.3 武汉市农村饮用地下水水质卫生学评价结果
    2.4 武汉市农村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3 讨论

(3)西南岩溶区分散供水水污染机理与数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西南岩溶区水污染现状
    1.3 分散供水水处理研究进展
        1.3.1 粗滤慢滤
        1.3.2 水窖/地窖水处理
    1.4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1.5 水污染控制材料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西南岩溶区水资源特征
    2.1 西南岩溶区概况
    2.2 西南岩溶区水资源特征
        2.2.1 岩溶水资源概况
        2.2.2 岩溶水系统分类
        2.2.3 西南地区岩溶水资源特征
3 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3.1 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3.1.1 表层岩溶水开发利用方式
        3.1.2 溶蚀丘陵区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3.1.3 峰林平原区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3.1.4 岩溶平原区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3.1.5 峰丛洼地区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3.2 西南岩溶山区分散供水模式
        3.2.1 水柜供水
        3.2.2 溶井供水
        3.2.3 水窖供水
    3.3 分散供水存在的问题
4 西南岩溶区分散供水水污染特征
    4.1 研究点概况
        4.1.1 监测点布置
        4.1.2 监测站(点)自然地理与岩溶水文地质概况
    4.2 西南岩溶区分散供水水质现状
        4.2.1 分析测试质量控制
        4.2.2 分散供水水质现状
    4.3 分散供水水污染类型
    4.4 分散供水污染源及污染原因分析
        4.4.1 水源水污染(水循环过程污染)
        4.4.2 供水水污染(利用过程污染)
    4.5 分散供水水污染途径
        4.5.1 降雨过程污染
        4.5.2 径流过程污染
        4.5.3 储蓄利用过程污染
    4.6 分散供水卫生学指标与三氮及好氧量间的关系分析
    4.7 湖南新田典型岩溶区分散供水水污染特征
        4.7.1 水质特征
        4.7.2 水质变化规律及污染原因分析
        4.7.3 污染源及污染途径
    4.8 小结
5 西南岩溶区分散供水水污染机理
    5.1 岩溶水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行为特征
        5.1.1 西南岩溶水系统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与影响因素
        5.1.2 岩溶含水层中细菌的生长动力学
        5.1.3 细菌的运动特征
        5.1.4 细菌的附体及脱体特征
    5.2 污染物在岩溶水系统中的迁移与转化机制
        5.2.1 污染物在岩溶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方式
        5.2.2 病原微生物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迁移影响因素
        5.2.3 岩溶水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
    5.3 细菌在岩溶水系统中的迁移试验研究
        5.3.1 试验区岩溶水文地质概况
        5.3.2 试验方法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3.4 结论与讨论
    5.4 分散供水储蓄利用过程水质恶化机理试验研究
        5.4.1 引发分散供水水质恶化原因
        5.4.2 分散供水储蓄利用过程污染机理试验研究
    5.5 不同建筑材料对分散供水水质的影响
6 分散供水储蓄利用过程污染数学模型
    6.1 水质模型的建立
    6.2 水质模型参数的获取
    6.3 水质模型验证
    6.4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大口井与压把井水质卫生学指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质样品采集
    1.2 检验指标
    1.3 检验方法及评价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四、大口井与压把井水质卫生学指标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D]. 梁志平. 复旦大学, 2010(11)
  • [2]武汉农村饮用地下水砷、氟化物、硝酸盐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J]. 刘俊玲,刘正丹,王怀记. 卫生研究, 2010(01)
  • [3]西南岩溶区分散供水水污染机理与数学模拟[D]. 邹胜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4]大口井与压把井水质卫生学指标评价[J]. 罗贤君,周晶. 实用预防医学, 2000(06)
  • [5]应用水质指数法对抚顺地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评价[J]. 都志明,王密华,赵林国,白春生. 中国卫生统计, 1992(05)

标签:;  ;  ;  ;  

大井、压力井水质卫生指标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