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设备型号中字母和数字的含义

印刷设备型号中字母和数字的含义

一、印刷设备型号中字母及数字代表的含义(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黄雄豪[2](2021)在《高精度太阳直射光谱辐照度仪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变化深刻影响着地球的气候与环境。不同谱段的太阳辐射对陆地、海洋和大气系统的作用存在差异。地基观测太阳直射光谱辐照度,可为气候反演、卫星场地自动化替代定标和光谱辐照度溯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当前,地基太阳光谱辐照度仪的观测不确定度约为3%,难以达到气候反演等应用所需的0.7%的精度。本文调研了国内外星载和地基太阳光谱辐照度仪的技术发展概况,提出了一种地基太阳直射光谱辐照度仪的设计方案。本文主要研究了辐照度仪的光机设计,并简单介绍了仪器的电子学和总控软件。设计了以Fery棱镜为色散与会聚元件的紧凑型主光路,实现了 380 nm~2500 nm波段太阳光谱辐照度的探测。设计了以激光光源、狭缝、凹面反射镜、线阵CCD为主要光学元件的光谱定标光路,准确获取辐照度仪的波长信息。概述了以四象限探测器为主要光学元件的太阳精密跟踪光路,实现辐照度仪对太阳的精确跟踪。研究了温度变化对辐照度仪室外观测的影响,对Fery棱镜和探测器设计了温度偏差优于0.2℃的精密温控装置。通过LightTools建模,分析了辐照度仪视场内的杂散光,模拟结果表明,杂散光能量约占总能量0.1%,验证了辐照度仪对杂散光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为提高辐照度仪室外运行的可靠性,研究了辐照度仪的密封和防雾结构。本文提出了基于棱镜色散方程的光谱定标方法,搭建了以激光器为光源的光谱定标装置,实现了辐照度仪的宽光谱定标,并将结果与其它特征波长比较,偏差小于0.3 nm,验证了光谱定标方法的有效性。重点开展了辐照度仪辐射定标方法研究,搭建了以标准灯为光源的辐射定标装置,实现了全光谱不确定度优于0.69%的辐射定标。为进一步提高辐射定标的准确性,提出了溯源于低温辐射计的标准探测器法,并搭建了以调谐激光器、积分球和标准探测器为主要元件的定标装置,获得了不确定度优于0.46%的光谱辐照度响应函数。为实现太阳光谱辐照度的超分辨复原,研究了简单迭代法,并采用该方法反演标准灯光谱辐照度,将结果与标准灯校准值比较,在750.2 nm、799.3 nm、820.2 nm三个波长处的偏差小于0.69%,验证了反演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研制了观测不确定度为0.7%的辐照度仪,该辐照度仪提升了地基观测太阳直射光谱辐照度的精度,在气候反演及卫星场地自动化替代定标的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仁青东主[3](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字识别(Character Recognition,CR)是利用计算机将人们可理解的文字或者图像信息自动转化为计算机可以阅读、查询与编辑的以计算机内码表示的方法。藏文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历史上藏文撰写的各类典籍数量仅次于汉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人文科学研究及应用价值。藏文文字识别是藏语计算语言学科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涉及信息科学、数学、语言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其它方面的领域。因此,使用藏文文字识别来保护和使用藏文古籍文献已成为文献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然而,受制于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无损采集、版面分析、文字识别等技术的不成熟,很多珍贵文献、易破损的纸质文献无法采集和数字化。已数字化的藏文古籍文献资源数据也以图像信息为主,文献内容挖掘和知识库构建、检索技术研发都缺乏数据支撑。在藏文古籍文献中以木刻本形式文献占据数量最多,从而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的研究尤为重要,国内外一些高校和企业开发了光学字符识别系统(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以识别印刷体藏文,据可查文献,针对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的研究甚少。从目前已有的文献看,国内外藏文文字识别技术还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没有融入藏文语言结构及文字构成规律,识别精度低,泛化能力弱,无法达到藏文文献数字保护和使用需求,亟待研发高识别率、高精度、高性能的数字化技术。深度学习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在文字识别领域,该技术比传统的识别方法要优越很多,识别效果也明显。随着深度学习研究的深入,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来进行端到端的学习,并摒弃基于人工规则的中间步骤,以提升序列学习的效果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的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藏文古籍木刻本图像文字识别新方法,其主要贡献概括如下:(1)针对藏文古籍木刻本复杂版面特征,研究一种基于CTPN的文本检测算法,实现藏文古籍木刻本复杂版式文字的纵横向检测。(2)针对藏文古籍木刻本超长行特征,研究一种基于滑动窗的超长文本行动态拆分与识别技术,进行基于字符识别位置信息的相邻子块重叠字符处理,解决超长文本行古籍文字识别难题。(3)构建基于残差网络和双向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结合样本增强技术的具有高泛化性和鲁棒性的藏文古籍串识别模型,解决图像质量差、相邻文字粘连严重、上下行重叠度大的古籍文字识别难题。(4)采用拼写检查的方法进行错误音节的检测,并且用隐马尔科夫模型与语言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形态相似字符的识别校正难题。

李艺瑶[4](2021)在《面向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的涂装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国家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给机床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机床涂装是机床产品设计外在形象的直接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机床涂装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机床产品的视觉形象、操作体验、安全性能、市场竞争力等。但目前国内机床的涂装设计存在涂装视觉样式混乱、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和系统形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的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为例,探讨机床涂装设计的系统性设计、优化与应用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对机床涂装设计的行业现状和国内外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以用户及企业需求为主导,展开涂装设计系统流程管理研究。对企业和用户展开需求调研,总结出机床涂装的设计需求以及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的涂装设计任务。结合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理论,确定了设计需求与原则,围绕数控外圆磨床系列机床的型号样式、字体、标志设计、色彩搭配、整机涂装等展开了设计研究。(2)通过眼动仪实验对机床涂装设计方案进行定量化研究,分别对用户的聚焦区域、眼动轨迹以及眼动兴趣区等视觉特征进行实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终设计方案的细节优化,完成了数控外圆磨床系列机床的涂装设计标准。(3)在涂装设计方案确定的基础上,开展实际应用研究。根据色彩管理的流程,确定最终方案的油漆配色和涂料配套方案,制作涂装样板并检验涂漆的呈色效果与涂装质量,完成了部分机床样机的喷涂,并制定了上海机床厂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的涂装技术规范指导书。(4)为了提高设计方案的验证评价效率和降低操作成本,本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机床系列化产品的涂装设计虚拟现实平台,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验证,并为未来机床产品的涂装优化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有力参考。

陈中舒[5](2021)在《基于改进深度卷积网络的焊后芯片标识高速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制造的发展驱动了质量检测技术的高速演进,而芯片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产品,对智能化质量检测技术的工程需求迫切。其中,芯片表面标识的识别技术就具备较高的需求和应用价值。随着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逐渐深入工业领域,设计和实现适用于芯片相关制造场景的OCR方法,成为解决芯片标识识别问题的关键途径。当前,应用于产业中的芯片标识识别技术主要依赖于基于形态学的传统方法,这类方法所适用的产品范围有限,且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无论是传统的形态学方法还是近年出现的深度学习OCR方法,在应对复杂生产环境的芯片标识识别时都存在众多挑战。一方面是亮度过低、噪声高、分辨率差等图像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是芯片标识印刷模糊、外观多样性高、受到焊接材料干扰等产品自身特性带来的难点。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本文开展了对基于改进深度卷积网络的芯片标识高速识别方法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芯片图像预处理方法。预处理能够提升芯片图像质量,减少芯片图像中影响标识识别的干扰要素,使图像比处理前更适用于OCR算法。本文通过改进的光照增强算法克服了芯片图像低对比度和高噪声的问题,通过改进的图像分割算法去除焊后芯片图像中的干扰信息,并使用残差网络统一标识的排版方向。本文将上述算法整合为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芯片图像预处理模块。实验证明,该模块能有效地弥补芯片图像的质量问题,降低芯片外观特性给OCR算法带来的干扰,经该模块处理后的图像在后置算法或模块中能产生更好识别效果。(2)提出了基于弱监督学习的标识字符提取方法。标识字符提取方法可以将有标识的芯片图像转换为单字符图像序列。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弱监督学习的文本检测算法,可有效降低对真实生产数据的标注成本。同时,本文针对标识印刷紧凑、尺寸过小的问题,提出了自适应边缘扩展填充算法和动态标签更新策略,用于提升训练标签生成的精准度。此外,本文提出了一种字符边界校正算法,进一步提升提取后字符边界的精准度。实验证明,该方法的字符提取召回率达到96.71%,具备较强的字符检出能力。(3)提出了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标识单字符识别算法。本文针对标识单字符图像分辨率差、清晰度低、样本分布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芯片单字符图像数据扩增方法,即通过类别平衡和自适应色阶增强算法,进一步提高字符图像的可识别性和学习效果。通过对下采样过程和损失函数的优化,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标识字符识别算法。实验证明,标识单字符识别算法准确率达到99.52%,达到生产环境的理想水平。(4)实现了基于改进深度卷积网络的芯片字符标识识别系统。本文实现了上述设计的各类方法和算法,并整合为具有易部署性、易扩展性和易用性的芯片标识识别系统。对芯片标识识别系统的集成测试证明,本文提出的芯片标识识别方法在复杂生产环境下比常规的深度学习OCR算法更贴合芯片图像的特性,识别召回率达到93.98%,对多种外观芯片标识识别表现优秀的自适应能力。且在图像硬件加速的前提下,算法的运行速度达到20.81帧每秒,满足现有贴片工艺的生产节拍,符合生产环境的实际需求。

陈雅贤[6](2020)在《《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文中认为2019年3月—10月,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对《现代军用直升机》一书进行翻译与审校。根据任务分配,笔者负责本书五小节(共计1,0973字)的翻译和三分之一内容(共计6,9939字)的审校工作。笔者以参与该翻译项目的实习为基础,选择翻译项目过程中的审校环节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审校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报告中,笔者尝试将审校该德语军事类文本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翻译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将本次审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细化为语言层面的词语、句子和篇章三类。首先,面对德语原文文本出现的专业术语较多的问题,笔者需要查阅大量中文相关资料,寻找业内认可和遵循的译法。同时,因为军事类文本中涉及到大量军事装备的构造和操作方法等,长难句出现频率很高。为了译文的准确和通顺,笔者在审校长难句时分步骤进行,首先对照原文,判断译文是否出现漏译和错译,再对分句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按照中文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调整译文语句结构。此外,笔者在审校时尽可能使译文与原文信息达到对等,在译文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笔者希望通过此实习报告总结自己在审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和方法,为该领域资料的翻译审校提供有启发的现实案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类文本翻译审校工作。

赵环帅,尹德夺[7](2020)在《我国高频振动筛标准制定现状及主要技术内容分析》文中指出概述了我国高频振动筛技术与设备的发展现状;依据目前我国高频振动筛已发布与实施的各种相关标准,将我国高频振动筛相关标准分为定义及术语、型号编制方法、设计规范及设备相关方面等4类标准;着重阐述了我国高频振动筛相关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针对目前我国高频振动筛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标准制定相关方面的对策建议。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常露雯[9](2020)在《谷歌logo设计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Logo是时代和品牌化的产物。谷歌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成功的品牌,一方面,谷歌在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就以第三媒介的方式将自己的logo展示在世人面前,就此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媒体技术赋予谷歌logo视觉上新的形式。另一方面,在这个“看与生存”的社会基本形态中,我们在为“看”付出代价,除了要为商品买单外还要为“品牌”之名买单。“品牌化”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符号,对于品牌的视觉塑造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文通过对谷歌logo设计变迁的研究,分析logo在当下品牌化世界中的设计趋势,梳理出互联网中品牌logo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以期为未来不断发展的品牌logo设计提供些许方法论意义上的参考。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针对国内外设计学界对logo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二至四章是论文的主体。整体论述依次从谷歌的诞生开始讲起,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当代大众的需求,以历时性的维度纵向依次展开,对谷歌在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自我超越阶段logo的标准字体、色彩以及形态上的变化做详尽解读。其中第二章从谷歌logo的诞生出发,阐述谷歌logo在1996-1999年间由谷歌logo前身到logo的无设计性、模仿性以及谷歌衍生logo——“谷歌涂鸦”的转化历程。第三章主要从设计师鲁斯·凯达对谷歌logo的探索、谷歌logo标准色的确立以及谷歌logo涂鸦的进一步发展三个面向,梳理出谷歌logo在1999-2015年间所发生视觉形式嬗变的主因,并对谷歌logo“形”与“意”的多维度发展加以分析和阐述。第四章以“内隐反应”为理论依据,论述谷歌logo在数字时代推动下视觉样式以及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第五章提取谷歌logo设计变迁中的设计特点,结合“图像化”叙事思维、碎片化阅读方式、新媒体的界面需求以及“体验经济”的拓展延伸等四个社会特征进行反思,通过案例分析对品牌logo的未来发展趋向加以展望。

王红艳[10](2020)在《活塞内腔字符识别及外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发动机制造业的发展,对发动机活塞制造的质量要求标准愈来愈高。为了避免活塞在出厂前出现质量问题,活塞质量检测已经成为活塞制造的关键环节。目前,活塞质量检测方式还是人工检测和接触式检测为主,使用人工检测和接触式检测存在着主观性大、检测效率低下、显示不直观等缺点。因此,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精度的非接触活塞质量检测成为活塞制造业关注的一个问题。依据山东某活塞制造公司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对基于机器视觉的发动机活塞高精度尺寸测量和缺陷检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课题组已经实现了对高精度尺寸测量的关键技术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活塞的外表面缺陷检测和内腔字符识别等关键检测项展开研究,设计了活塞机械工位,并设计开发了活塞高精度尺寸测量及缺陷检测软件系统。主要工作如下:一、设计了一种基于Faster R-CNN和字符序列先验库的活塞内腔字符识别方法。考虑到活塞内腔字符向上凸起且质地为金属易反光等特点,我们设计了环形光源及活塞内腔成像装置用于采集内腔字符图像,并制作活塞内腔字符数据集。由于活塞内腔背景比较嘈杂,我们使用高斯滤波和形态学运算来抑制噪声,从而得到背景相对干净的内腔图像。基于内腔字符长宽比不唯一的特点,使用合适参数的Faster R-CNN训练数据集并获得字符识别模型,利用模型检测到的字符种类和位置信息组成活塞内腔字符序列。但由于数据集样本存在着数据不均衡问题,只使用Faster R-CNN训练的识别模型存在着较高的误报。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根据相同型号活塞内腔字符序列高度相似的特点,构建并利用字符序列先验库来修正Faster R-CNN的识别结果。该方法通过结合深度学习网络和活塞内腔字符序列的先验知识,有效地提高了活塞内腔字符识别准确率。二、设计了一种基于灰度特征比较的活塞外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其中活塞外表面缺陷检测分为侧面缺陷检测和顶面缺陷检测。由于相同型号活塞在相同的光照和拍摄角度下采集的活塞外表面图像相似,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活塞外轮廓配准的方法,得到标准活塞与待检测活塞在空间上的相同区域,再对相同区域进行灰度特征比较检测缺陷。首先,在特定不变的拍摄环境下,拍摄不同型号的标准活塞构建模板库,主要包括不同视角下的活塞侧表面图像和相同视角下的活塞顶面图像。然后,根据待检测活塞图像的拍摄角度和拍摄位置信息来调用相对应的模板活塞图像,并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进行活塞外轮廓配准来确定两幅图像在空间上的相同区域。最后,利用滑动窗口同时遍历两幅图像配准后的相同区域,提取窗口内的灰度特征进行比较来判断待检测图像的窗口内是否有缺陷。该方法通过利用SIFT外轮廓配准可以准确地找到待检测活塞和模板活塞的相同区域,从而使得灰度比较的结果更加可靠。三、针对活塞高精度尺寸测量及缺陷检测项目中涉及到的硬件和软件均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在硬件方面,根据项目各个检测项的具体内容对活塞检测所用的机械工位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最终搭建了两个机械工位。这两个机械工位既能满足所有检测项的要求又节约了制作成本。在软件方面,先对系统用户的多方面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根据用户需求对软件系统进行了架构和界面的设计,最后通过编码实现了活塞高精度尺寸测量及缺陷检测系统,并将现有的检测算法集成到系统中。本文的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机械工位可以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活塞内腔字符识别和外表面缺陷检测,并且我们开发了一个可运行的软件系统平台,能够有效地提高活塞各质量检测项的检测效率。

二、印刷设备型号中字母及数字代表的含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刷设备型号中字母及数字代表的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高精度太阳直射光谱辐照度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太阳辐射观测的意义
    1.2 太阳光谱辐照度仪发展概况
        1.2.1 国外星载太阳光谱辐照度仪发展概况
        1.2.2 国外地基太阳光谱辐照度仪发展概况
        1.2.3 国内太阳光谱辐照度仪发展概况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意义
        1.3.1 辐照度仪研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辐照度仪总体设计
    2.1 光谱仪器的基本原理
    2.2 辐照度仪设计指标
    2.3 辐照度仪总体方案
    2.4 太阳光谱辐照度反演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辐照度仪系统研制
    3.1 主光路设计
        3.1.1 主光路方案比较
        3.1.2 探测器的选型与装配
        3.1.3 狭缝设计
        3.1.4 Fery棱镜结构设计
        3.1.5 主光路设计优化
        3.1.6 折叠光路成像分析
    3.2 光谱定标光路设计
        3.2.1 光谱定标光路方案比较
        3.2.2 光谱定标光路设计优化
    3.3 太阳跟踪设计
    3.4 温控设计
        3.4.1 温度对辐照度仪辐射观测的影响
        3.4.2 棱镜温控方案
    3.5 机械设计及光机装调
        3.5.1 棱镜与凹面镜固定机构设计
        3.5.2 棱镜表面防雾设计
        3.5.3 辐照度仪密封设计
        3.5.4 辐照度仪杂散光抑制设计
        3.5.5 辐照度仪光机装调
    3.6 电子学及总控软件设计
        3.6.1 主光路探测器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3.6.2 四象限探测器前放与采集电路设计
        3.6.3 棱镜温控电路设计
        3.6.4 总控软件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辐照度仪定标及反演方法研究
    4.1 光谱定标
        4.1.1 定标原理
        4.1.2 定标装置
        4.1.3 定标结果及验证
        4.1.4 定标不确定度分析
        4.1.5 光谱分辨率实验结果
    4.2 标准灯法辐射定标
        4.2.1 定标原理及过程
        4.2.2 定标结果及不确定度分析
    4.3 标准探测器法辐射定标
        4.3.1 定标原理及装置
        4.3.2 定标过程
        4.3.3 定标结果及不确定度分析
    4.4 光谱辐照度反演研究
        4.4.1 简单迭代法反演过程
        4.4.2 简单迭代法反演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基于深度学习的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传统藏文OCR技术
        1.3.1 藏文字符字符归一化
        1.3.2 藏文字符预分类
        1.3.3 藏文文本切分
    1.4 基于深度学习OCR技术
        1.4.1 文字检测
        1.4.2 文字识别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1.7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藏文古籍木刻本数据集构建与生成
    2.1 藏文文字与版式特点
        2.1.1 藏文古籍文字特点
        2.1.2 梵音藏文转写体特点
        2.1.3 藏文古籍文献版式特点
    2.2 字符集创建
    2.3 藏文古籍木刻本图像标注方法
        2.3.1 标注规范
        2.3.2 文本位置编号
        2.3.3 文本内容标注
    2.4 稀缺训练集扩充方法
    2.5 小结
第3章 藏文古籍木刻本图像预处理
    3.1 低质量古籍图像二值化方法
    3.2 藏文古籍木刻本复杂背景去噪方法
        3.2.1 空间滤波去噪
        3.2.2 非局部去噪
    3.3 藏文古籍木刻本倾斜校正方法
        3.3.1 倾斜角检测
        3.3.2 Radon变换
    3.4 小结
第4章 藏文古籍木刻本复杂版式文本检测
    4.1 文本检测方法
    4.2 基于CTPN的藏文古籍文本检测
        4.2.1 文本区域构建
        4.2.2 竖向文本行检测
    4.3 实验
        4.3.1 实验数据
        4.3.2 实验系统配置
        4.3.3 实验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
    5.1 藏文古籍木刻本超长行识别
        5.1.1 水平投影
        5.1.2 垂直投影
        5.1.3 超长行切分
    5.2 藏文古籍木刻本串识别模型
        5.2.1 古籍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5.2.2 古籍序列图像前后关系学习方法
        5.2.3 序列合并
        5.2.4 模型训练
    5.3 实验
        5.3.1 实验数据
        5.3.2 评测指标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6章 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后处理
    6.1 藏文相似字符分类
    6.2 字符相似度计算方法
    6.3 识别错误检测方法
    6.4 错误纠正方法
        6.4.1 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识别错误纠正
        6.4.2 语言模型的藏文识别错误纠正
    6.5 原型系统架构
    6.6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发表/投稿论文
    2、发明专利
    3、软件着作权
    4、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5、获奖
致谢

(4)面向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的涂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项目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2.1 文献检索情况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2.1.2 文献检索结果分析
        2.1.3 学术趋势分析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2.1 机床的涂装设计
        2.2.2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
        2.2.3 机床涂装设计视觉实验研究
        2.2.4 机床涂装的色彩管理研究
        2.2.5 验证机床涂装设计方案
    2.3 文献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床涂装设计需求调研和任务分析
    3.1 上海机床厂企业需求调研
        3.1.1 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简介
        3.1.2 上海机床厂机床涂装设计需求及设计任务研究
    3.2 机床涂装目标用户需求分析
    3.3 机床涂装设计需求总结和任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床涂装设计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研究
    4.1 基于上海机床厂的产品形象识别系统涂装设计研究
        4.1.1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基础理论
        4.1.2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在机床涂装上的设计重点原则总结
    4.2 设计方案展开
        4.2.1 上海机床厂LOGO设计
        4.2.2 数控外圆磨床系列机床型号字体设计
        4.2.3 数控外圆磨床系列涂装设计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视觉实验的机床涂装方案优化
    5.1 机床涂装视觉实验
        5.1.1 眼动追踪技术概念
        5.1.2 机床涂装眼动实验设计
        5.1.3 实验阶段
    5.2 数据分析
        5.2.1 用户聚焦区域分析
        5.2.2 用户眼动轨迹分析
        5.2.3 兴趣区域
        5.2.4 机床涂装方案优化选择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色彩管理的机床涂装应用研究
    6.1 色彩管理概述
    6.2 显示器色彩RGB色与油漆RAL色彩原理
        6.2.1 显示器RGB色彩原理
        6.2.2 机床涂装油漆RAL色彩原理
        6.2.3 RGB与 RAL的差别
    6.3 色域的概念及设计方案选择
        6.3.1 色域概念和RGB与 RAL色域的不匹配性
        6.3.2 色卡选择及机床涂装设计方案确定
    6.4 样品试制与色彩校准
    6.5 数控外圆磨床系列涂料配套及涂装工艺
    6.6 色彩方案涂装试验
        6.6.1 选择涂料产品
        6.6.2 涂装面漆配比试验
        6.6.3 色差检测与样机涂装
        6.6.4 涂装技术规范指导书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机床涂装设计方案验证研究
    7.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床涂装设计方案虚拟平台搭建
        7.1.1 虚拟现实技术理论介绍
        7.1.2 虚拟现实技术原理及软硬件介绍
        7.1.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床涂装模拟平台搭建相关设备
        7.1.4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床涂装模拟平台搭建
        7.1.5 方案验证
    7.2 基于用户评价的机床涂装设计方案验证
        7.2.1 机床涂装方案用户评价问卷设计
        7.2.2 机床涂装方案用户评价问卷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问卷
附录B 涂装技术规范指导书
致谢

(5)基于改进深度卷积网络的焊后芯片标识高速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本检测
        1.2.2 文本识别
        1.2.3 芯片标识OCR算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结构
第二章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芯片图像预处理方法
    2.1 卷积神经网络相关概念
    2.2 基于多级区域曝光控制的芯片图像光照增强算法
    2.3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网络
        2.3.1 全卷积网络
        2.3.2 编码—解码结构分割模型
        2.3.3 Deep Lab分割模型
    2.4 基于图像分割的芯片图像去干扰算法
        2.4.1 标签和网络设计
        2.4.2 边界定位和冗余抑制
    2.5 芯片标识方向识别与修正算法
        2.5.1 残差结构
        2.5.2 方向修正
    2.6 图像预处理模块实验
        2.6.1 数据集和测试环境
        2.6.2 图像预处理模块算法效用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弱监督学习的芯片标识字符提取方法
    3.1 算法框架
    3.2 基于弱监督学习的文本检测网络
        3.2.1 弱监督学习
        3.2.2 文本检测网络
    3.3 弱监督学习的标签生成方法
        3.3.1 数据准备
        3.3.2 字符级伪标签生成
        3.3.3 自适应边缘扩展填充算法
        3.3.4 动态标签更新策略
    3.4 边界生成和校正算法
        3.4.1 带标记的分水岭算法
        3.4.2 基于掩码的字符边界校正
    3.5 字符区域空间排序算法
    3.6 算法对比与分析
        3.6.1 评价指标
        3.6.2 标签生成算法对比与分析
        3.6.3 边界校正算法对文本检测效果的影响
        3.6.4 芯片分割对文本检测的影响
        3.6.5 方向修正对文本检测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芯片标识单字符识别算法
    4.1 芯片标识字符图像增强
        4.1.1 字符类别平衡
        4.1.2 自适应色阶增强
    4.2 单字符图像识别网络设计
        4.2.1 网络结构设计
        4.2.2 空间金字塔池化
        4.2.3 大间距Softmax损失函数
        4.2.4 预训练和迁移
    4.3 芯片标识单字符识别算法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芯片标识识别系统的实现和性能验证
    5.1 芯片标识识别系统设计
        5.1.1 识别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
        5.1.2 标识识别系统的模块化实现
    5.2 芯片标识识别系统集成实验
        5.2.1 编辑距离
        5.2.2 标识字符识别系统和深度学习OCR方法对比
        5.2.3 字符边界校正对标识识别系统性能的影响
    5.3 基于芯片标识识别系统的贴片标识检测系统实现
        5.3.1 贴片标识检测判别规则设计
        5.3.2 贴片质量的实时监测应用
        5.3.3 贴片质量的数据统计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第一节 任务详情
        一、原文内容
        二、原文文本特点
    第二节 目标受众
    第三节 委托方要求
第二章 翻译审校前期准备
    第一节 统筹审校任务
    第二节 确立审校目标与准则,明确审校质量标准
    第三节 剖析原译文,监控与评估译文质量
    第四节 选择审校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
    第五节 制定审校计划
第三章 翻译审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词语
        一、专业术语
        二、专有名词
        三、近义词
    第二节 句子
        一、长难句
        二、插入语
    第三节 篇章
        一、前后一致性
        二、语言风格
第四章 翻译审校实习总结
    第一节 已解决的问题及总结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反思
    第三节 对未来翻译及审校工作的启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审校原文
附录二 《现代军用直升机》审校前后译文
附录三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翻译原文
附录四 《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译文
附录五 (部分)专有名词列表
致谢

(7)我国高频振动筛标准制定现状及主要技术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高频振动筛标准制定现状
    1.1 定义及术语标准
    1.2 型号编制方法标准
    1.3 设计规范标准
    1.4 设备相关方面标准
2 我国高频振动筛主要技术内容
    2.1 《工业用筛和筛分术语》(GB/T15602-2008)
    2.2 《矿山机械术语矿用筛分设备》(GB/T7679.6-2003)
    2.3 《矿山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JB/T1604-1998)
        2.3.1 产品型号编制原则
        2.3.2 在高频振动筛型号表示方法
    2.4 《矿山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GB/T25706-2010)
        2.4.1 编制基本原则
        2.4.2 产品型号构成
        2.4.3 高频振动筛型号表示方法
    2.5 《振动筛设计规范》(JB/T 9022-2012)
    2.6 《DZS型电磁振动高频筛》(MT/T877-2000)
        2.6.1 编制内容及适用范围
        2.6.2 产品型式与主要参数
        2.6.3 技术要求
        (1)整机性能。
        (2)筛箱。
        (3)激振器。
        (4)减振弹簧。
        2.6.4 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1)试验方法。
        (2)检验规则。
    2.7 《高频直线振动筛》(JB/T10653-2006)
        2.7.1 编制内容及适用范围
        2.7.2 产品型式与主要参数
        2.7.3 技术要求
        (1)整机性能。
        (2)筛箱。
        (3)振动器。
        (4)减振装置。
        2.7.4 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1)试验方法。
        (2)检验规则。
    2.8 《液压高频振动筛》(JB/T12811-2016)
        2.8.1 编制内容及适用范围
        2.8.2 产品型式与主要参数
        2.8.3 技术要求
        (1)整机性能。
        (2)筛箱。
        (3)液压系统。
        (4)剪切弹簧。
        2.8.4 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1)试验方法。
        (2)检验规则。
    2.9 《高频煤泥回收筛》(GB/T35061-2018)
        2.9.1 编制内容及适用范围
        2.9.2 产品型式与主要参数
        2.9.3 技术要求
        (1)整机性能。
        (2)筛箱。
        (3)激振器。
        2.9.4 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1)试验方法。
        (2)检验规则。
3 结语

(9)谷歌logo设计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氤氲成型:应时而生的谷歌logo(1996-1999)
    2.1 谷歌logo的前身
    2.2 谷歌logo的无设计与模仿性
    2.3 谷歌logo的衍生形式——谷歌涂鸦
第3章 形意相生:多维发展的谷歌logo(1999-2015)
    3.1 鲁斯·凯达对谷歌logo的探索
        3.1.1 未展现的版本
        3.1.2 最终确定版本
    3.2 谷歌logo中“色”的演绎
        3.2.1 色彩表现的视觉冲击
        3.2.2 色彩语言的信息释放
        3.2.3 色彩感知的情感应答
    3.3 谷歌logo涂鸦形式的视觉狂欢
        3.3.1 谷歌logo涂鸦形式的多样性表达
        3.3.2 谷歌logo涂鸦中的文化情感传播
第4章 内隐反应:持续创新的谷歌logo(2015-)
    4.1 视觉样式上的拓展
        4.1.1 谷歌logo几何美学的阐释
        4.1.2 彩虹G与谷歌点的构建
        4.1.3 谷歌logo设计的一致性原则
    4.2 技术上的突破
        4.2.1 谷歌logo在技术下的可伸缩性
        4.2.2 谷歌logo视听智能互动的展现
        4.2.3 谷歌logo中虚拟现实的融入
第5章 谷歌logo设计反思与启示
    5.1 “图像化”叙事思维下的字图结合
    5.2 碎片化阅读方式下的“情感认同”
    5.3 新媒体界面需求下的“精简表达”
    5.4 “体验经济”延伸下的交互性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活塞内腔字符识别及外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字符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活塞外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章节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2.1 图像去噪
        2.1.1 高斯滤波
        2.1.2 数学形态学运算
    2.2 Faster R-CNN的网络架构
    2.3 图像配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活塞内腔字符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
    3.1 内腔字符特点分析
    3.2 数据集的制作
        3.2.1 样本采集
        3.2.2 图像预处理
        3.2.3 图像的标注
    3.3 基于Faster R-CNN的内腔字符识别模型
        3.3.1 Faster R-CNN训练过程
        3.3.2 字符序列合并
    3.4 基于字符序列先验库的字符纠正模型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环境与测试集
        3.5.2 字符识别模型测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塞外表面缺陷检测算法设计与实现
    4.1 标准模板库建立
    4.2 基于SIFT算子的活塞外轮廓配准
    4.3 基于灰度特征比较的缺陷检测算法
        4.3.1 灰度特征提取
        4.3.2 特征比较规则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活塞缺陷检测数据集
        4.4.2 外轮廓配准结果分析
        4.4.3 缺陷检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塞高精度尺寸测量和缺陷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5.1 硬件系统设计
        5.1.1 机械工位设计
        5.1.2 相机选择与光源的设计
    5.2 软件系统设计
        5.2.1 系统开发环境
        5.2.2 系统需求分析
        5.2.3 系统详细设计
        5.2.4 系统集成与界面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小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印刷设备型号中字母及数字代表的含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高精度太阳直射光谱辐照度仪的研制[D]. 黄雄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基于深度学习的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研究[D]. 仁青东主. 西藏大学, 2021(11)
  • [4]面向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的涂装设计研究[D]. 李艺瑶. 东华大学, 2021(09)
  • [5]基于改进深度卷积网络的焊后芯片标识高速识别方法研究[D]. 陈中舒.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D]. 陈雅贤. 青岛大学, 2020(02)
  • [7]我国高频振动筛标准制定现状及主要技术内容分析[J]. 赵环帅,尹德夺. 中国煤炭, 2020(06)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谷歌logo设计变迁研究[D]. 常露雯.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10]活塞内腔字符识别及外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研究[D]. 王红艳. 济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印刷设备型号中字母和数字的含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