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北部发展亚麻生产的几点建议

黑龙江北部发展亚麻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亚麻生产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义[1](2019)在《我国油用亚麻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油料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亚麻是十大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日益关注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亚麻产品尤其是亚麻油逐渐走进人们的餐桌。亚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除了亚麻油以外,亚麻胶、亚麻木酚素、亚麻蛋白等都有很强的功能作用,在食品、医药、保健品和饲料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随着欧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亚麻产品的兴起和火热,很多民间资本和投行纷纷进入亚麻产业,亚麻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来说,还是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前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国内国外亚麻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国内亚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希望引导我国油用亚麻朝着健康、稳步、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并将中国油用亚麻及其产品推向国际,也希望为我国亚麻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文献资料,搜集和查阅大量亚麻相关数据,在亚麻科技、生产、加工、消费、流通、政策等多方面分析,摸清了亚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SWOT分析,找出我国发展亚麻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根据矩阵分析,提出我国亚麻产业发展实行SO和WO战略,再结合国外先进模式和经验,提出一些列产业发展对策。通过对我国亚麻产业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我国发展亚麻产业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科技优势、政策优势和当前的规模优势,促进我国亚麻产业发展走向一个新高度。二、通过研究发现,当前的我国亚麻产业发展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亚麻播种面积减少、产品加工链短等。但是同时也看到当前有很多机遇,如国内市场消费潜力不断增加、对高品质油料的需求不断扩大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很多挑战,如国外亚麻产业发展迅猛,我国主产国的地位受到挑战等。三、通过矩阵分析,提出科技引领生产和加工、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走机械化、集约化道路和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

王红梅[2](2014)在《浅谈亚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详细阐述了亚麻在国内、国外在形态学、育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为我国深入研究亚麻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侯佳欣[3](2014)在《黑龙江省兰西县亚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黑龙江省兰西县亚麻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与总结出黑龙江省兰西县亚麻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国内亚麻产业以及其他可借鉴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出黑龙江省兰西县亚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兰西县是黑龙江省亚麻主产区,黑龙江省兰西县亚麻种植和加工始于1937年,兰西县亚麻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亚麻种植、亚麻加工及亚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四个发展阶段。近年来,由于天然环保的亚麻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根据市场的需要,兰西县亚麻生产企业开始开发生产亚麻汽车坐垫等中高端产品,迅速建立了稳定、覆盖面广的销售网络,并占领了全国大部分亚麻汽车坐垫的市场份额。1996年,兰西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亚麻之乡”。亚麻产业成为了兰西县的三大产业之一,推动了兰西县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分析,黑龙江省兰西县亚麻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与粮食作物相比,比较效益下降,政府对麻农没有经济补贴,农民种麻积极性大大减少;优良品种匮乏,良种化程度低;亚麻生产、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低;亚麻制品市场不规范;亚麻其他产品研发不足。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政府加大对麻农的补贴力度;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以种代研;引进国内外亚麻生产、加工机械设备;规范亚麻市场开发创新产品,提高亚麻附加值;本研究从实际出发,找出阻碍亚麻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亚麻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为政府调整亚麻产业发展对策提供依据。

吴广文[4](2014)在《促进黑龙江省亚麻产业发展的思路》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亚麻产业的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思路。首先解决品种问题,培育适应性强的品种,满足市场的需要;提升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建立合理布局和产业新模式;积极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完善亚麻技术推广体系;亚麻纺织拉动内需,促进国内市场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大规模种植,雨露沤麻。文中提出了产业发展思路,力求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王玉富,邱财生,龙松华,郭媛,邓欣,郝冬梅[5](2013)在《中国纤维亚麻生产现状与研究进展及建议》文中认为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我国亚麻生产情况,目前国内亚麻纤维生产严重不足,2012年进口亚麻纤维约10万吨。在亚麻科研方面介绍了亚麻种质资源、栽培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亚麻原茎产量最高突破10t/hm2,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亚麻生产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亚麻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吴广文[6](2013)在《黑龙江省亚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亚麻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国内发展的成功经验,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研究资料等形式,摸清了黑龙江省亚麻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总结了亚麻产业发展的成就和优势,剖析了亚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发展对策。黑龙江省亚麻种植面积0.7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我省北部和南部地区20多个市县,有主要原料厂11个。亚麻纺织锭数22万,占全国的36%。黑龙江省有亚麻品种36个,引进国外品种4个。黑龙江省亚麻产量为4-6吨/公顷,欧洲亚麻生产发达国家产量为6-8吨。黑龙江省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占尽天时地利,是我国最适宜的亚麻种植区。亚麻稳产性好,纤维可纺性优于其它地区,而且亚麻产业化规模是全国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亚麻种植机械化程度高,以机械收获为先导,大面积种植集约化经营方式正在推广普及,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以雨露麻生产为主,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黑龙江省亚麻已形成产业化规模,而且产业链长,亚麻纺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亚麻汽车坐垫和亚麻油加工成为新的产业。产量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从250千克/亩达到现在的350千克/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收获机械化,自走式拔麻机和翻麻脱粒机械的研制,距离产业化开发只有一步之遥。亚麻种植向适宜区发展。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我省亚麻发展存在如下问题:1、与玉米等粮食作物相比,比较效益下降,加之没有农业补贴,农民种麻效益下降。2、优良品种匮乏、良种化低。市场上缺乏高产、高纤抗逆品种,同时良种化程度低。3、机械化水平低,降低了产业的竞争能力。只有亚麻收获使用牵引式拔麻机,其他生产环节都没有专用的机械。4、亚麻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机械自从50年代引进后,使用至今。国外一条生产线3-4人,而我国至少需要20人。5、亚麻原料生产方式陈旧,阻碍产业发展。6、推广体系不健全,影响先进技术的推广。7、亚麻纺织依赖出口,国内市场亟待开发。针对产业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解决优良品种及良种化问题。2、提升亚麻原料生产机械化水平。3、建立合理生产布局和产业模式,实现原料生产可持续发展。4、积极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5、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产业竞争能力。6、完善亚麻技术推广体系。7亚麻纺织拉动内需,促进国内市场发展。8、引进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水平。9、亚麻高产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10、大规模种植,雨露沤麻。本研究从我省目前的生产实际出发,并提出合理对策,解决原料生产滞后问题,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宏观上为政府对亚麻产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李琦珂[7](2013)在《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拥有黝黝黑土地的松花江流域,经过一百多年的农业开发,如今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虽气候严寒,夏短冬长,但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自东北“开禁”以来,关内移民陆续进入,土地垦殖持续不断,人地关系渐趋紧张。农业开发所及之地,荒山沼泽化为肥田沃野,森林草原变成农田村舍,自然景观成为人工生态,人地系统结构变化异常显着。农业系统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界面,其结构变迁与功能进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经中原农耕文化辐射,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松花江流域的种植业对畜牧业、林业和渔猎业的“挤压”倾向日益明显,生产结构逐渐单一,农业系统功能脆弱,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20世纪以来,松花江流域种植业,大致经历由“—元”到“二元”、再到“三元”的结构变迁,农业系统呈现良性衍化态势。功能发挥偶有曲折低徊,也基本处在自组织阙值范围之内。民国时期,种植业系统开放而高效;伪满时期,种植业系统“入”不敷“出”;建国之后,系统功能发挥顾“此”而失“彼”;三中全会之后,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系统发展稳定且持续。畜牧系统的百年发展,主要特征是畜牧结构的日益趋同。20世纪初叶,因地区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的差异,松花江流域的畜牧系统,具有发展不均衡的显着特点。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家畜多经喂猪、牛、羊,家禽常饲养鸡、鹅、鸭;松花江流域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多为游牧民族的畜牧区,多豢养马、牛、羊及犬;生息繁衍于松花江流域东部的渔猎民族,历史上曾与鹿共舞,与犬相伴,如今已成民族文化的遥远记忆。20世纪中期以来,因文化的不断融合,技术的日新月异,松花江流域畜牧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渐至消亡,畜牧生态系统因多样性的缺失而危机蛰伏。松花江流域是森林部落的故乡。莽莽林海钟灵毓秀,引俄人日寇竞垂涎。建国之前,森林资源砍伐得多,养护培育得少,形成畸轻畸重的林木利用结构。新中国成立以来,培育与砍伐并重,松花江流域林本利用结构不断优化,林业系统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审美价值,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渔业是松花江流域的传统产业。20世纪之初,松花江流域渔业仍为自然经济,鱼类资源尚属充足,鱼种结构相对合理。随着渔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自然鱼类捕捞—度占据渔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迫于鱼类资源锐减的严峻形势,20世纪中叶养殖渔业逐渐兴起并很快后来居上,成为优势生产部门,渔业结构因此而日益优化。世纪之末,松花江流域渔业品种结构逐步向着多元化、生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衍化,既受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不断驱动,也受系统外部诸如文化、制度以及技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且时时反作用于这些外在因素,积久而成互生互克、相辅相成的作用机制。合理的经济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技术变革能够打碎落后制度的桎梏,冲破资源瓶颈的制约,成为农业结构进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作为人地作用的手段延伸、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式,农业技术在种植结构的历史变迁中举足轻重。农机等物质装备的规模运用,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集约投入,育种对生物适应能力的能动作用,水利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润泽渲泄,都是借助农业系统某一因素(或环节)的人工调控,来提高农业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进而达到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功能机制的目的。作为日趋开放的“结构-功能”共同体,农业系统的存在以及发展,还会受到上层“人一地”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人地结构对农业系统的时或促进、时或阻滞。若人地结构趋于合理,人地关系基本平衡,农业系统就会良性发展,结构渐至优化、功能发挥良好;若人地结构严重失衡,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大自然就会以灾害的方式来警告人类,实际上是为农业系统的良性回归提供反馈信息,以此督促农业系统的参与者——人类,及时进行结构调整,永葆经济、生态高效功能。

杨慧[8](2011)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历经了300多年的风雨历程,先后呈现三次高潮,两次中断,道路极其坎坷不平。这里的农业交流包括物的交流(即粮食、牲畜、大豆、茶叶等农产品贸易),也包括人及其科技的交流(即中国东北引进俄罗斯农畜良种和先进农机具、双方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互访、签订科研合作项目、相互交换物种资源、相互学习农业技术等)。新中国成立以前,双方农业交流以物的交流为主;建国以后,双方农业交流呈现贸易和科技交流并举的局面。中国与俄罗斯本不是邻国,俄国原本地处欧洲,与中国相距很远,只是由于俄国的不断向东扩张,才开始与中国接壤,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彼此有了交流的可能。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在平等基础上中国东北与俄国开始了正式的“互市”贸易往来。鸦片战争后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后订立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领土的重新分割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东北与俄国的农业交流性质由平等转变为不平等,贸易地点也推进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沿江边区和松花江内陆地区。在粮食、牲畜、毛皮等农畜产品贸易的同时甘蓝、铃当麦等俄国品种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由于俄国远东的移民政策和清政府土地的开禁,双方农业交流得到初步发展。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远东地区的移民不断增加,各种农产品严重短缺,需求量迅速扩大,于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俄国远东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贸易刺激了东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移民人数的增多,双方农业交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东北输入俄国的主要农产品有大豆、粮食和牲畜,俄国在中国东北还兴办各种农畜产品加工业。同时,因为中国东北与俄国远东茶叶贸易的扩大,中国种茶技术传入俄国。从俄国远东也传入中国一些俄国或其他国家的农作物新品种、农机具。俄国十月革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的农产品贸易有所减弱,但大批俄国人逃往东北所带来的农业良种和农机具却促进了双方的技术交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完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东北与苏联的经济关系骤然萎缩最后停止消失;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经过多次商洽才打通与苏联贸易的大门,1946—1949年与苏方先后签订三个出口农产品贸易合同,主要以农副产品换取急需的日用军需产品,从而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发展,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即1949年至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封锁,我国政府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科学技术合作。在两国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指导下,双方的农业交流随之进入飞跃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东北向苏联输出大量优质农产品,同时引进苏联农畜良种为农畜品种杂交繁育提供条件、引进农业机械为我国农机实现国产化奠定基础。双方进行人员交流,苏联专家到我国帮助建设国营农场、进行技术指导,我国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段时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得到较为稳定而全面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等方面。总体来说,300余年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呈现出间断性、受国际市场制约性和一定盲目性等特点。双方农业交流的成效显着,无论是农产品贸易还是农业科学技术与人员交流,都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俄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缘因素为双方农业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中俄东部边境线全长4300多公里,有公路、铁路相通,山水相连,方便的地缘地理条件成为两区域交流与合作的给力因素。第二,政治因素是国家间能否开展友好往来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农业交流的外部条件,尤其是中俄两国国家政府间所签订的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更是两国农业交流的路标和指南针,在中俄交往过程中,各个时期所签订的不同性质条约深深影响着中俄农业的交流与合作。第三,优势互补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双方农业交流的重要因素,早期俄国毛皮和中国大豆茶叶的相互输出就是明显的例子;现阶段中国人多地少,俄罗斯人少地多的经济状况为中俄两国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第四,文化因素也影响着双方的农业交流,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学派和学说的影响,讲究忍让、礼仪,如早期的京师互市贸易为俄国使团免费提供食宿。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双重性、两面性和极端性特点,建国初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正处于高潮阶段因为赫鲁晓夫的鲁莽之举而骤然停止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当代,随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双方的农业科技合作、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和农产品贸易三个方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看法。

闫学魁,彭万臣[9](2009)在《黑龙江省亚麻生产与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充分运用有利条件,稳定扩大中南部、西部老麻区,发展东部新麻区,开发北部新麻区,提高亚麻质量,扩大种植面积,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上档升级,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使亚麻产业成为黑龙江省种植业走向世界,增收创汇的龙头产业。

孙焕良[10](2007)在《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亚麻(Linum usittatissiumum L.)为亚麻科(Linaceae)亚麻属(Linum)一年生草本纤维植物。亚麻栽培种有纤用型、油用型、油纤兼用型三种生态类型,其中,纤用型亚麻简称亚麻,油用型和兼用型亚麻合称为胡麻。亚麻为喜温凉湿润的长日性作物,主要分布于N 49~53°的高纬度国家和地区,它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纤维作物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本文针对亚麻南移冬季种植所引发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栽培与脱胶制纤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冬季亚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亚麻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亚麻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技术、亚麻韧皮剥制机械及其原麻脱胶技术等。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通过亚麻主要生育期和根系重量、体积、表面积、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根系氧化力等的动态观测,明确了亚麻南移冬种生育期比其在原产地夏季种植延长80 d以上;发现南方红壤区元月中旬低温期间,亚麻根系活性吸收面积急剧下降,根系氧化力趋近于零,生长发育处于停顿状态,导致该区冬季亚麻有冬季和春季两个生长高峰。通过茎高、茎粗、茎重及其茎中部韧皮细胞的观测,探明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茎生长及其韧皮纤维发育规律。通过单株叶片数量、叶重、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的测定,明确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叶片分化生长及其群体光合特性;通过根系、茎杆、叶片、花果中氮、磷、钾素含量和积累量的测定,揭示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要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动态;通过亚麻单株与群体现蕾、开花数的观测和种子数量、重量、含油率的测定,明确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现蕾开花习性与种子发育规律,初步探明了该区冬季亚麻开花不结实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不宜就地留种,应推行纤维生产与种子生产(良种繁育)分离的栽培新模式。2.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通过周年分期播种试验,明确了亚麻对南方复合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及其生育期特征,探明了亚麻的复合生态适应性与南方红壤区亚麻种植的最适季节。通过亚麻低温胁迫试验,探明了亚麻生育前中期的低温耐性,发现亚麻种子露白萌动与胚根生长期遇0℃低温不能出苗,幼苗期因表层土壤结成的冰柱将亚麻幼苗逐步拔出裸露于土表而死亡,枞形期可耐短期(12h)-5℃的低温,从理论上解决了亚麻南移冬种的安全越冬问题。通过光照长度对亚麻生长发育和纤维品质影响的研究,发现亚麻的光照长度适应性较强,可在日照长度9~18 h条件下正常开花结实,修正了短日照使亚麻纤维木质化的学术观点。通过亚麻生育前期、中期、后期干旱胁迫试验与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进一步明确了亚麻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发现亚麻耐旱性较强,既可在田间持水量55%的干旱条件下生存45d左右,又可在有一定渗漏量和低温条件下,亚麻长期土面淹没仍能正常生长发育。通过土壤适应性栽培试验,发现亚麻对南方红壤区主要土壤的适应性性较强,第四纪红土红壤最适合亚麻种植,而pH过高的石灰土和保水性过差的紫色土不宜种植冬季亚麻。3.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从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南方红壤区冬季种植、可与双季稻配套的亚麻良种“阿丽亚娜”和“范妮”;针对南方红壤区土壤“粘、酸、旱、板、瘦”和水稻土翻耕困难、难以细碎的问题,研究出亚麻最佳播种期(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量(90 kg/hm2)和以“倒茬、浅耕、撒播”为核心内容的高产优质播种技术。通过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氮肥施用期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种植效益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控施氮肥、重施钾肥、重施冬肥,轻施春肥”的优质高效施肥技术:施氮量以75.0 kg/hm2最佳、施用期以“60%基肥+40%苗肥”最好,施钾量以37.5~75.0kg/hm2最好,施磷量以22.5 kg/hm2最佳。根据亚麻田间杂草种类及其消长规律,通过除草剂种类及其组配方式的筛选与施用方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南方红壤区冬季冬季亚麻“都尔芽前除草+高效盖草能茎叶除草”的安全高效化学除草技术。根据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倒伏的主要原因,研究出以亚麻化学杀雄控花、壮杆为主要特征的防倒新技术。4.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韧皮剥制机械及其脱胶技术利用亚麻韧皮部与木质部(麻骨)、韧皮纤维细胞与其周边细胞间机械物理性能的差异,研制出国内外首台家用型反拉式亚麻剥麻洗麻联合机。进而根据亚麻原麻的基本特征,发明了亚麻韧皮化学脱胶(碱液煮炼)、物理脱胶(高压蒸煮)和天然微生物脱胶(温水沤麻)技术,将国内外沿用了数千年的收获原茎改为收获原麻(韧皮),将原茎脱胶、干茎制纤的传统加工工艺,改为剥制韧皮后进行原麻脱胶的新工艺,从根本上解决了原茎长途运输困难、霉变腐烂现象、脱胶工艺烦琐,加工效益较低、生产环境差等一系列困扰亚麻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技术难题。

二、发展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亚麻生产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亚麻生产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油用亚麻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亚麻产业的基本涵义和研究理论基础
    2.1 基本涵义
        2.1.1 亚麻
        2.1.2 产业
        2.1.3 亚麻产业及其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2 政府战略管理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特色农业理论
        2.2.5 技术进步理论
3 我国亚麻产业发展现状
    3.1 生产方面
    3.2 加工方面
    3.3 消费方面
    3.4 流通方面
4 我国亚麻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我国亚麻产业发展的优势
    4.2 我国亚麻产业发展的劣势
    4.3 我国亚麻产业发展的机遇
    4.4 我国亚麻产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4.5 矩阵分析
5 我国亚麻产业发展的问题
    5.1 产业科技创新率低,尤其育种整体水平不高
    5.2 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生产管理相对落后
    5.3 产业链短,加工规模相对较小,深加工程度不高
    5.4 原料进口依赖程度高,区域发展发不协调,消费者认知较差
    5.5 流通体制不够成熟,协会没有在流通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5.6 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
6 国外亚麻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经验借鉴
    6.1 国外亚麻产业发展现状简述
    6.2 美国亚麻产业发展的优点及经验借鉴
    6.3 加拿大亚麻产业发展的优点及经验借鉴
7 我国亚麻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
    7.1 我国亚麻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7.2 我国亚麻产业发展的对策
        7.2.1 科技引领生产和加工
        7.2.2 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
        7.2.3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7.2.4 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
        7.2.5 走机械化、集约化道路
        7.2.6 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2)浅谈亚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亚麻的生物学特征
2 亚麻在国内的研究概况
3 亚麻在国外的研究概况

(3)黑龙江省兰西县亚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亚麻产业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亚麻产业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兰西县亚麻产业发展概况
    2.1 兰西县亚麻产业的历史
    2.2 兰西县亚麻产业现状的基本评价
        2.2.1 兰西县亚麻种植现状
        2.2.2 兰西县亚麻加工业开发现状
        2.2.3 兰西县亚麻市场发展现状
第三章 兰西县亚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兰西县亚麻原料生产水平低
        3.1.1 适宜种植品种减少
        3.1.2 机械化水平低
    3.2 兰西县亚麻加工业发展缓慢
        3.2.1 亚麻加工机械落后
        3.2.2 沤麻方法单一
    3.3 亚麻制品市场不规范
        3.3.1 亚麻制品品牌混杂
        3.3.2 麻企恶性竞争激烈
        3.3.3 市场领先地位受到威胁
    3.4 政策、技术、资金扶持较少
    3.5 亚麻其他产品研发创新不足
第四章 兰西县亚麻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改善生产状况
        4.1.1 建立亚麻良种繁育基地
        4.1.2 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机械设备
    4.2 加快亚麻加工业的发展
        4.2.1 提高沤麻效率
        4.2.2 提升龙头企业生产水平
    4.3 开发高附加值亚麻制品-亚麻服装
    4.4 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产业竞争力
        4.4.1 加大科研与扶持企业力度
        4.4.2 调整惠农政策,带动麻农积极性
    4.5 提高亚麻的综合利用率
        4.5.1 巩固亚麻纺织业地位
        4.5.2 加大亚麻籽产品的开发力度
        4.5.3 亚麻屑的再次利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促进黑龙江省亚麻产业发展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解决优良品种及良种化问题
2 提升亚麻原料生产机械化水平
3 建立合理生产布局和产业模式,实现原料生产可持续发展
4 积极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5 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6 完善亚麻技术推广体系
7 亚麻纺织拉动内需,促进国内市场发展
8 引进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水平
9 大规模种植,雨露沤麻

(5)中国纤维亚麻生产现状与研究进展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亚麻生产概况
2 我国亚麻生产的概况
3 我国亚麻的研究进展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黑龙江省亚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生产现状
        1.2.2 国外生产现状
        1.2.3 亚麻主要用途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黑龙江省亚麻的发展现状
    2.1 基本情况
        2.1.1 黑龙江省亚麻发展历史
        2.1.2 黑龙江省亚麻种植及加工
        2.1.3 黑龙江省亚麻品质
        2.1.4 优质亚麻形成的环境因素
    2.2 亚麻产业取得的进展
        2.2.1 产业化规模已经形成
        2.2.2 产量水平不断提高
        2.2.3 纤维价格上扬,市场转暖
        2.2.4 机械化水平提高
        2.2.5 产业向适宜区发展
    2.3 麻农与原料厂的收益构成
        2.3.1 农民收益的构成
        2.3.2 原料厂收益构成
    2.4 纺织厂原料来源
    2.5 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做法
        2.5.1 政府重视积极推进
        2.5.2 以企业为龙头,推广优良品种和技术
        2.5.3 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搞好社会服务
        2.5.4 延长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三章 亚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3.1 种麻比较效益下降
    3.2 优良品种匮乏、良种化低
    3.3 亚麻栽培机械化水平低,降低了产业的竞争能力
    3.4 亚麻加工技术落后
    3.5 缺乏政策支持
    3.6 生产方式陈旧,阻碍产业发展
    3.7 推广体系不健全
    3.8 亚麻纺织依赖出口,国内市场亟待开发
第四章 黑龙江省亚麻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科研单位应采取的对策
        4.1.1 解决优良品种及良种化问题
        4.1.2 引进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水品
        4.1.3 亚麻高产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
    4.2 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4.2.1 提升亚麻原料生产机械化水平
        4.2.2 建立合理生产布局和产业模式,实现原料生产可持续发展
        4.2.3 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4.2.4 完善亚麻技术推广体系
    4.3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4.3.1 积极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4.3.2 亚麻纺织拉动内需,促进国内市场发展
        4.3.3 大规模种植,雨露沤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的理论背景
    四、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五、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一、放垦政策
        二、人口发展
        三、农业开发
        四、灾害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预警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演替的阶段性特征
        一、清末东部渔猎、中部农耕、西部游牧的土地利用格局
        二、土地利用渐趋农耕化(民国前期)
        三、农耕化程度不断加深(伪满统治时期)
        四、农耕化程度继续加深(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五、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第三节 农林牧渔产值结构变迁与从业人口变迁
        一、产值结构变化
        二、从业人口结构变化
第二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种植结构变迁
    第一节 粮食作物内部结构演变
        一、粮食作物生产
        二、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经济作物内部结构演变
        一、经济作物生产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消长
        一、“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解体(晚清至1931年)
        二、经济作物生产受到抑制(伪满统治时期)
        三、“以粮为纲”相对单一的种植结构(建国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畜牧结构变迁
    第一节 役使畜内部结构变迁
        一、役使畜生产
        二、役使畜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经济畜内部结构变迁
        一、经济畜生产
        二、经济畜(禽)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役使畜与经济畜(禽)的比例消长
        一、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晚清至1931年)
        二、畜禽养殖结构起伏波动(伪满统治时期)
        三、从役使畜为主转向经济畜为主(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经济畜养殖渐趋活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第四节 畜禽产品结构变迁
        一、肉类
        二、蛋类
        三、奶类
        四、皮毛
第四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林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森林生态与资源状况
        一、森林生长的自然环境
        二、19世纪末期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第二节 20世纪林木利用和森林培育
        一、林木利用
        二、森林培育与防护
        三、林木利用与森林培育的此消彼长
        四、林分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林业资源利用结构变迁—以森林覆盖面积和林木蓄积量为指标
    第四节 技术、制度对林业资源利用结构的诱致性变迁
        一、经营制度及管护政策
        二、伐木工具与育林技术
第五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渔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渔业水面资源
        一、江河
        二、湖泡、水库与池塘
    第二节 渔业生产结构变迁与鱼类资源结构变迁
        一、捕捞渔业与养殖渔业的此消彼长
        二、鱼种资源结构变化
    第三节 制度、技术对渔业结构的诱致性变迁
        一、水产经营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二、捕捞技术进步的诱致性变迁
第六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变迁效益分析
    第一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种植业系统经济效益显着增加
        二、畜牧业系统经济效益增加能力有限
        三、林业系统经济效益增长潜能下降
        四、渔业系统经济效益增速有所减缓
    第二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生态效应分析
        一、种植业系统生态不断恶化
        二、畜牧业系统生态日渐式微
        三、林业系统生态状况堪忧
        四、渔业系统生态频临险境
    第三节 农业子系统耦合与边缘效应发挥
        一、系统耦合的生态前提和社会背景
        二、边缘效应发挥和溢出效益实现
第七章 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变迁动因分析
    第一节 气候变迁与环境适应
        一、地理环境影响
        二、气候变迁诱致
    第二节 政策激励与制度诱致
        一、农业政策影响
        二、农地制度诱致
    第三节 移民垦殖与人口增长
        一、移民垦殖影响
        二、人口增长压力
    第四节 技术装备与物资投入
        一、对种植结构变迁的诱致
        二、对畜牧结构变迁的影响
    第五节 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
        一、文化濡染
        二、宗教影响
    第六节 交通条件与市场贸易
        一、交通促进
        二、市场拉动
参考文献
附录 松花江流域行政沿革表(1900—2000年)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容的界定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初步发展(1689~1897)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互市贸易
        一、齐齐哈尔互市贸易
        二、库克多博—祖鲁海图边境互市贸易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沿江边区农产品贸易
        一、黑龙江以北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初步发展
        二、乌苏里江以东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 俄商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一、清政府对俄国商人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的态度
        二、松花江流域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初步展开
第二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快速发展(1897~1917)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俄大豆贸易的兴起
    第二节 粮食贸易及俄资粮食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发展
    第三节 中俄农业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一、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二、茶叶贸易及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的曲折发展(1917~1949)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的曲折发展
        一、十月革命至“九·—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二、伪满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停滞
        三、解放战争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开展
    第二节 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衰变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二、伪满时期俄资农产品加工业的萎缩
        三、解放战争时期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局部恢复
    第三节 农业技术交流的曲折发展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期间农畜新品种、农机具的引进
        二、伪满时期农业技术交流成果的延续
        三、东北解放区积极学习苏联先进农业科技
第四章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的飞跃发展(1949-1961)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苏联农产品贸易
        一、东北地区对苏口岸的农产品贸易
        二、苏联对输出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与东北农作物质量安全措施
        三、黑龙江省对苏农产品贸易
    第二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业优良品种
        一、苏联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二、苏联畜牧良种的引进
    第三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机具与进口农机具国产化
        一、苏联半机械化农具的推广使用
        二、苏联机械农具的引进与东北机械农具国产化
        三、苏联拖拉机的引进与东北地区拖拉机制造业的发展
        四、中国东北地区引用苏联农机具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人员交流与互访
        一、农业专家及领导人互访
        二、聘请苏联专家来东北
        三、选派留苏学生
        四、苏联专家管理工作
第五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全面发展(1980~)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一、设立专门农业科研机构、搭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二、通过农业部“948计划”实施对俄农业科技合作
        三、通过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项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四、通过举办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
        二、黑龙江省农科院与俄罗斯农科院全俄大豆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地方科研机构农业合作项目与技术培训内容
        四、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良种、技术的引进与输出
    第三节 劳务输出与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
        一、农业劳务输出的形式
        二、吉林省对俄农业劳务输出情况
        三、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措施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第六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述评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特点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
        二、中国东北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受国际市场制约
        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一定盲目性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成效
        一、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二、科技交流的成效
        三、人员交流的成效
        四、负面影响及失误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影响因素
        一、地缘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经济因素
        四、文化因素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10)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亚麻产业的地域变迁和发展现状
        1.1.1 亚麻起源及其主产区的历史变迁
        1.1.2 中国亚麻原料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1.1.3 中国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研究开发动态
        1.2 国内外亚麻生态适应性与生产适应性研究概况
        1.2.1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1.2.2 作物的生产适应性
        1.2.3 作物生态适应性与生产适应性的考评方法
        1.2.4 亚麻生态适应性与生产适应性
        1.2.4.1 亚麻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1.2.4.2 亚麻生长发育与光照的关系
        1.2.4.3 亚麻生长发育与水分的关系
        1.2.4.4 亚麻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
        1.3 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概况
        1.3.1 亚麻生育期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1.3.2 亚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
        1.3.2.1 亚麻植株形态建成
        1.3.2.2 亚麻韧皮纤维发育
        1.3.2.3 亚麻营养生理特征
        1.3.2.4 亚麻光合生理特性
        1.3.2.5 亚麻生殖生长特性
        1.3.3 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4 国内外亚麻原茎脱胶与干茎制纤技术研究概况
        1.4.1 国内外亚麻原茎脱胶技术
        1.4.1.1 亚麻原茎天然微生物脱胶
        1.4.1.2 亚麻原茎加菌脱胶
        1.4.1.3 亚麻原茎酶法脱胶
        1.4.2 国内外亚麻干茎制纤技术
        1.4.3 亚麻原茎脱胶制纤的评价方法
    2 立题依据
        2.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1.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
        2.1.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化开发的可行性
        2.1.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化开发的比较优势
        2.2 南方红壤区亚麻原料生产的理论缺失与技术瓶颈
        2.2.1 国内外亚麻生态生产适应性研究存在明显缺陷
        2.2.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栽培生理缺乏系统的研究
        2.2.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存在的技术瓶颈
        2.3 南方红壤区亚麻脱胶制纤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2.3.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原料收获的主要问题
        2.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原茎脱胶的主要问题
        2.3.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干茎制纤的主要问题
    3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3.1 南方红壤区冬季生态与生产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3.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剥制机械及其配套脱胶技术研究
第二章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盆栽试验设计与管理
        1.2 试验样品的制备方法
        1.3 主要观测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生育期特征
        2.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根系形态建成及其活力演变
        2.2.1 根系重量
        2.2.2 根系体积
        2.2.3 根系比表面积
        2.2.4 根系吸收面积
        2.2.5 根系氧化力
        2.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茎生长及其韧皮纤维发育
        2.3.1 茎高
        2.3.2 茎粗
        2.3.3 茎重
        2.3.4 韧皮纤维发育
        2.3.4.1 亚麻韧皮纤维细胞的发育特征
        2.3.4.2 亚麻纤维细胞群体的发育特征
        2.4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叶片分化及其群体光合特性
        2.4.1 单株叶片数
        2.4.2 单株叶面积
        2.4.3 单株叶片重
        2.4.4 叶绿素含量
        2.4.5 群体光合特征
        2.5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分配特性
        2.5.1 氮素的吸收动态与分配特征
        2.5.2 磷素的吸收动态与分配特征
        2.5.3 钾素的吸收动态与分配特征
        2.6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开花期的生殖生长特性
        2.6.1 花药发育
        2.6.2 开花习性
        2.6.3 种子发育特征
    3 结论
        3.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生育期特征
        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营养生长特性
        3.3 南方红壤区科冬季亚麻的生殖生长特性
    4 讨论
        4.1 关于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生育期划分问题
        4.2 关于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纤维发育规律问题
        4.3 关于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长发育特性问题
第三章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亚麻品种和土壤类型
        1.2 亚麻生态适应性试验设计
        1.2.1 亚麻光温适应性试验
        1.2.2 亚麻光长适应性试验
        1.2.3 亚麻土壤水分胁迫试验
        1.2.4 亚麻土壤适应性试验设计
        1.3 主要观测指标与方法
        1.3.1 亚麻低温耐性评价与存活率观测
        1.3.2 亚麻开花习性观察与生育期确定
        1.3.3 亚麻抗旱性评价及生长发育观测
        1.3.4 亚麻土宜性评价及生长发育观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积累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2.1.1 亚麻的低温耐性
        2.1.2 亚麻的高温耐性
        2.1.3 亚麻生长发育的有效积温
        2.2 光照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积累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2.2.1 光照长度对亚麻生育期的影响
        2.2.2 光照长度对亚麻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2.2.3 光照长度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的影响
        2.2.4 光照长度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 水分胁迫对亚麻生长发育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1 亚麻生育前期土壤干旱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亚麻生育中期土壤干旱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3 亚麻生育前中期土壤干旱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4 亚麻生育后期土壤渍水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土壤类型对亚麻生长发育、原茎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2.4.1 土壤类型对亚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2.4.2 土壤类型对亚麻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2.4.3 土壤类型对亚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4.4 土壤类型对亚麻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2.4.5 土壤类型对亚麻原茎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3 结论
        3.1 亚麻的光照适应性
        3.2 亚麻的温度适应性
        3.3 亚麻的水分适应性
        3.4 亚麻的土壤适应性
    4 讨论
        4.1 亚麻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及其南移安全越冬问题
        4.2 亚麻的土壤生态适应性及其生产布局优化问题
        4.3 亚麻的水分生态适应性及其高效水分管理问题
        4.4 亚麻的品质生态适应性及其纤维的木质化问题
        4.5 亚麻的产量生态适应性及其高产优质栽培问题
第四章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亚麻品种
        1.2 供试土壤条件
        1.3 整地播种方法
        1.4 试验设计方案
        1.4.1 品比试验
        1.4.2 播种试验
        1.4.2.1 播种期试验
        1.4.2.2 播种量试验
        1.4.2.3 播种方式试验
        1.4.3 施肥试验
        1.4.3.1 氮肥施用量试验
        1.4.3.2 氮肥施用期试验
        1.4.3.3 磷肥施用量试验
        1.4.3.4 钾肥施用量试验
        1.4.4 除草试验
        1.4.4.1 亚麻田间杂草消长规律观测
        1.4.4.2 亚麻除草剂筛选、组配及其施用方法
        1.4.4.3 亚麻化学除草安全性与经济性评价
        1.4.5 防倒试验
        1.4.5.1 亚麻化学控高防倒试验
        1.4.5.2 亚麻化学杀雄防倒试验
        1.4.5.3 亚麻复合防倒剂试验
        1.5 主要观测指标与方法
        1.5.1 亚麻主要生育期与生长速度观测
        1.5.2 亚麻叶面积与群体光合特性观测
        1.5.3 亚麻化学除草效果的观测及其评价
        1.5.4 亚麻生育后期倒伏情况观测与评价
        1.5.5 亚麻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观测
        1.5.6 亚麻纤维品质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品种的引进与评价
        2.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播种技术
        2.2.1 播种期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2.1.1 播种期对亚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2.1.2 播种期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2.1.3 播种期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及其理化性状的影响
        2.2.2 播种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2.2.1 播种量对亚麻原茎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2.2.2 播种量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及其理化性状的影响
        2.2.3 播种方式对亚麻经济产量的影响
        2.2.3.1 播种方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2.3.2 亚麻播种与土地耕作方式对种植效益的影响
        2.2.3.3 播种方式对亚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2.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施肥技术
        2.3.1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1.1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3.1.2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1.3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2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2.1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3.2.2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2.3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3 钾肥施用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3.1 钾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3.2 钾肥施用量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4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4.1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4.2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的影响
        2.3.4.3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4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安全高效除草技术
        2.4.1 亚麻田间杂草种类与数量的消长规律
        2.4.1.1 亚麻的田间种类杂草及其分布
        2.4.1.2 亚麻田间杂草数量的消长动态
        2.4.2 亚麻除草剂种类、组配及其施用方法
        2.4.2.1 除草剂种类对亚麻田间杂草防治效果的影响
        2.4.2.2 除草剂组配方式对亚麻田间杂草防治效果的影响
        2.4.2.3 除草剂施用方式对亚麻化学除草效果的影响
        2.4.3 亚麻双子叶除草剂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评价
        2.4.3.1 亚麻双子叶除草剂的安全性评价
        2.4.3.2 亚麻化学除草经济性的综合评价
        2.5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防倒技术
        2.5.1 亚麻化学控高的防倒效果与增产作用
        2.5.1.1 烯效唑喷施时间对亚麻控高、防倒与增收作用的影响
        2.5.1.2 烯效唑喷施浓度对亚麻控高、防倒与增收作用的影响
        2.5.1.3 喷施烯效唑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
        2.5.2 亚麻化学杀雄的控花防倒与增产效果
        2.5.2.1 亚麻化学杀雄时间对控花防倒效果的影响
        2.5.2.2 亚麻化学杀雄剂用量对控花防倒效果的影响
        2.5.2.3 亚麻杀雄剂施用方式对亚麻控花防倒的作用
        2.5.2.4 化学杀雄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
        2.5.3 亚麻复合控花壮杆剂的防倒效果与增产作用
        2.5.3.1 亚麻复合防倒剂的组配与筛选
        2.5.3.2 亚麻复合防倒剂施用方式对控高、控花、防倒效果的影响
        2.5.3.3 亚麻复合防倒剂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综合评价
    3 结论
        3.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优良品种引进与筛选
        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高产优质播种技术
        3.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高产优质施肥技术
        3.4 亚麻红壤区冬季亚麻的安全高效除草技术
        3.5 亚麻红壤区冬季亚麻的高产优质防倒技术
    4 讨论
        4.1 关于南方冬种型亚麻品种选育与种子繁育问题
        4.2 关于南方冬季亚麻土壤耕作及其播种技术问题
        4.3 关于南方冬季亚麻肥水管理与化学除草的问题
        4.4 关于南方亚麻防倒与纤维、种子生产分离问题
第五章 南方红壤区亚麻韧皮剥制机械与原麻脱胶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亚麻原麻剥制与水洗装置的设计
        1.1.1 亚麻剥麻机主要参数的选定
        1.1.2 亚麻剥麻机冼麻装置的设计
        1.1.3 亚麻原麻剥洗机样机的打麻试验
        1.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碱液煮练工艺)试验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工艺流程设计
        1.2.3 脱胶试验设计
        1.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高温高压蒸煮)试验设计
        1.3.1 试验材料
        1.3.2 工艺流程设计
        1.3.3 脱胶试验设计
        1.4 亚麻原麻天然微生物脱胶(温水沤麻)试验设计
        1.4.1 试验材料
        1.4.2 工艺流程设计
        1.4.3 脱胶试验设计
        1.5 主要观测项目与方法
        1.5.1 细菌类群与数量测定
        1.5.2 还原糖含量和pH和COD测定
        1.5.3 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测定
        1.5.4 脱胶评价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麻剥洗联合机研制与原麻剥制技术
        2.1.1 亚麻打麻机的韧皮剥制原理
        2.1.2 亚麻剥麻机工作效率与原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1.2.1 打麻轮间隙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2 打麻轮转速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3 打麻刀片宽度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4 打麻刀片密度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5 打麻刀片倾角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3 打麻时清水冲洗对剥麻效率与剥麻质量的影响
        2.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技术
        2.2.1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的预处理工艺
        2.2.1.1 温水浸泡时间对亚麻原麻含胶率的影响
        2.2.1.2 硫酸浸泡浓度对亚麻原麻含胶率的影响
        2.2.1.3 硫酸浸泡时间对亚麻原麻含胶率的影响
        2.2.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的碱液煮炼工艺
        2.2.2.1 碱液浓度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2.2 浴比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2.3 碱液煮炼时间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2.4 碱液煮炼温度与压力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3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的后处理工艺
        2.2.3.1 硫酸浸洗时间与浓度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3.2 氯化漂白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3.3 煮炼给油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高温高压煮炼)技术
        2.3.1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的预处理工艺
        2.3.2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的高压煮炼工艺
        2.3.2.1 蒸煮压力对亚麻原麻脱胶效果的影响
        2.3.2.2 煮炼时间对亚麻原麻物理脱胶效果的影响
        2.3.2.3 敲洗方式对亚麻原麻物理脱胶效果的影响
        2.3.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的后处理工艺
        2.4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天然微生物脱胶)技术
        2.4.1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动态过程的观测
        2.4.1.1 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2.4.1.2 果胶酶与木聚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2.4.1.3 沤麻液中还原糖含量和COD的动态变化
        2.4.1.4 沤麻液中pH的动态变化
        2.4.2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因素
        2.4.2.1 原麻含胶量对亚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2 水源水质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3 温度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4 起始pH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5 浴比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6 氮源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7 尿素用量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3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后处理工艺
    3 结论
        3.1 亚麻原麻剥洗联合机
        3.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技术
        3.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技术
        3.4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技术
    4 讨论
        4.1 关于亚麻收获与剥制的问题
        4.2 关于亚麻剥洗联合机的问题
        4.3 关于亚麻原麻脱胶与纺织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本文创新之处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发展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亚麻生产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油用亚麻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王海义.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2]浅谈亚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J]. 王红梅. 现代农村科技, 2014(18)
  • [3]黑龙江省兰西县亚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侯佳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4]促进黑龙江省亚麻产业发展的思路[J]. 吴广文. 中国麻业科学, 2014(01)
  • [5]中国纤维亚麻生产现状与研究进展及建议[J]. 王玉富,邱财生,龙松华,郭媛,邓欣,郝冬梅. 中国麻业科学, 2013(04)
  • [6]黑龙江省亚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吴广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7]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D]. 李琦珂.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5)
  • [8]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D]. 杨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9]黑龙江省亚麻生产与布局研究[J]. 闫学魁,彭万臣.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6)
  • [10]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D]. 孙焕良.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8)

标签:;  ;  ;  ;  ;  

黑龙江北部发展亚麻生产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