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后淋巴结转移放疗的价值

食管癌后淋巴结转移放疗的价值

一、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肖佳洲[1](2021)在《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模型的构建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主要好发于胸段食管。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合理的随访监测对于发现和治疗复发病变至关重要,但目前最佳监测方案仍未确定。因此,本研究拟构建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模型,并对术后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建立个体化食管鳞癌术后监测随访策略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胸外科接受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Kaplan-meiers分析术后复发组和未复发的生存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参数与术后复发转移之间的关系。将来自多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纳入到列线图中。使用R语言软件绘制食管鳞癌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列线图,并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食管癌患者实际复发率与预测复发率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共有705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中位年龄为59岁(34-75岁),男性532例,女性173例,男女比例为3.1:1。705例患者的3年、5年OS分别为72.3%、55.7%,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无疾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5个月。有216例(30.6%)患者在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其中104例(48.2%)为单纯局部复发,67例(31.0%)为远处器官寡转移,45例(20.8%)为全身多发转移。在67例远处器官寡转移患者中,最常见的是肺转移,共有24例(35.8%),其次是肝转移17例(25.4%),骨转移10例(14.9%),脑转移5例(7.5%),肾转移2例(3.0%),肾上腺转移2例(3.0%),其他少见部位转移共7例(10.4%)。术后一年内累计复发转移占复发患者总数的39.4%,两年内累计复发转移占74.1%,4年之内复发转移占94.9%,第5年复发转移仅占1.9%。216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3年、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43.0%、17.2%,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预后明显差于术后无复发转移组(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术后辅助治疗与肿瘤复发显着相关,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术后辅助治疗是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术后有30.6%出现复发转移,复发后患者预后不良。复发主要出现在手术后4年内,特别是术后2年内,因此该时间段应更为密切随访复查。同时对于存在病理T、N晚期、肿瘤分化差和术后未行辅助治疗等高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也应该制定更加个体化术后随访监测方案。本研究也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列线图,以帮助临床医生全面、准确地评估食管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

王丰[2](2021)在《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食管印戒细胞(Signet ring cell,SRC)癌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食管腺癌的病理学亚型,过去关于印戒细胞癌的研究多集中于胃癌、结直肠癌等肿瘤,关于食管印戒细胞癌的研究相对较少。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g odds of positive lymph nodes,LODDS)是近些年来提出的一个与淋巴结相关一个新颖的预后预测指标,本研究首次在食管印戒细胞癌中探索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作为其预后预测因子的价值,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的判断提供新的思路。列线图,又称诺模图(Nomogram)是一种基于多因素分析模型的图形化的结果,今年来被广泛用于肿瘤的预后研究,常被用来构建肿瘤预后的预测模型。基于目前尚未有研究构建关于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本研究首次构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是通过对比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和N分期这两个淋巴结相关的预后指标,来探讨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指标的价值。随后探讨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并构建诺模图(Nomogram)以预测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通过对2006年至2016年间美国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共计25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印戒细胞癌的病例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分别评估LODDS和N分期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预测因子的价值。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一致性指数(Harrell’s C-index)则用于评价这两个基于淋巴结的预后指标。本研究第二节收集2004年至2016年的SEER数据库中共968例食管印戒细胞癌的病例。随机将入组病例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训练队列用以构建预后预测模型,验证队列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绘制诺模图。随后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s)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分别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首先在第一节LODDS的研究中,纳入研究的所有259例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为 41.3%,5 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27.0%。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CSS和OS的结果提示LODDS的对数秩卡方(Log rank chi-squared)得分(OS 46.162,CSS 41.178)比 N 分期(OS 36.215,CSS 31.583)高。单因素分析表明,医疗保险,种族,T分期,M分期,TNM分期,放疗,N分期和LODDS是OS的潜在预后因素(P<0.1)。多因素分析表明,LODDS是手术切除后食管印戒细胞患者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P<0.05),而相比之下N分期则不能作为合适的预后因素(P=0.122)。第二节食管印戒细胞癌预测模型的构建中,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训练队列的1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0.446和0.146,而验证队列的1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0.459和0.138。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一致性指数(Harrell’s c-index)值分别为0.723和0.708。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和校准曲线中,均证实该预后预测模型具有优秀的预测效能。研究结论与N分期相比,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是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印戒细胞癌患者的更好的预后因素。此外,本研究建立了可预测食管印戒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OS)的预测模型。随后对该预测模型的验证充分证明了其良好的预测能力。研究背景食管癌是目前全球第9大最常见的癌症和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目前有越来越多关于食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磷酸甘油酸激酶1对应的基因PGK1具有许多癌基因的特征,所以PGK1在肿瘤领域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基因。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兴起,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也一直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PGK1与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的价值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淋巴细胞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 2005年至200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了食管癌切除术的肿瘤标本共100例。标本应用PGK1抗体及CD8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查阅了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随后应用TCGA、TIMER、GEPIA等公共数据库对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最后对TCGA数据库中PGK1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做富集分析进一步探讨PGK1在食管癌中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相关通路。研究结果在入组病历中应用Kaplan-Meier法以PGK1为单因素变量绘制生存曲线,可见PGK1高表达组的预后较低表达组差。对所有纳入研究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N分期、TNM分期、PGK1为危险因素(P<0.1),随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PGK1为食管癌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应用费舍尔精确性检验(Fisher’s exact test)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所得P值为0.031(P<0.05),r值(Pearson’s r)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92,考虑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随后在TIMER中对以上结论进行验证得出一致结论。经过富集分析与PGK1相关基因参与最多的KEGG通路包括细胞周期、嘌呤代谢、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GO分析中相关性较大的的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器分裂、DNA构象变化、细胞核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的调控等。GO分析中存在较多的的细胞学组分包括:染色体区域、纺锤体、中心体等。GO分析中参与较多的分子功能包括ATP酶活化、ATP酶活化耦合、钙黏蛋白结合等。研究结论PGK1的高表达可以提示食管癌的不良预后,在食管癌中PGK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CD8+淋巴细胞存在显着负相关。

袁满[3](2021)在《食管癌预后营养指数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这项研究旨在系统评价预后营养指数(PNI)和食管癌(EC)患者的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有关治疗前PNI与EC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使用风险比(HR)和95%CI用于评估PNI对长期生存的预后价值,使用比值比(OR)和95%CI用于评估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这项荟萃分析共纳入20项临床研究,包括5174名EC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 PNI 患者总生存时间(OS)更差(HR=1.46,95%CI=1.24-1.72,P<0.00001),多因素分析中低 PNI 患者 OS 更差(HR=1.38,95%CI=1.19-1.59,P<0.0001);低 PNI患者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CSS)更短(HR=1.76,95%CI=1.03-3.02,P=0.04);低PNI 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更短(HR=1.62,95%CI=1.24-2.12,P=0.0004)。另外,研究结果提示PNI水平与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T分期相关。结论:低PNI与E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有可能成为EC患者预后的潜在标志。第二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目的:探究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手术后接受辅助放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6月01日至2017年06月01日本院肿瘤科,连续收治的93例术后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并行术后辅助放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前病情评估时所测白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得到PNI值,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NI的最佳截断值,将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分为H-PNI组和L-PNI组。分析PNI与一般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时间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各项因素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根据PNI的最佳截断值47.275将纳入研究的93例患者分为L-PNI组(PNI≤47.275,n=43)和H-PNI组(PNI>47.275,n=50)。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分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同平步化疗、肿瘤长度及术后病理N分期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H-PNI组中病理T分期为T1-T2期的患者多于L-PNI组(P=0.044),另外,H-PNI组中术后病理TNM分期Ⅰ-Ⅱ的患者多于L-PNI组(P=0.02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H-PNI组患者总生存时间优于L-PNI组(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水平、吸烟饮酒史、术后病理T分期、术后病理TNM分期及肿瘤病灶的长度与预后相关。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水、术后病理T分期、术后病理TNM分期和肿瘤病灶的长度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PNI可以作为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指标,临床操作方便易得,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明月[4](2021)在《放疗在胸段食管鳞癌伴锁上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锁上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鳞癌放疗的价值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筛选符合入组条件的合并锁上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189例,其中男性137例,女性52例。根据锁上淋巴结(S CLN)转移确诊时间,分为首诊时确诊SCLN转移组(首诊组)86例,治疗后出现SCLN转移组(治疗后组)103例,其中术后出现SCLN转移患者(术后组)74例,放化疗后出现SCLN转移患者(放化疗后组)29例。根据SCLN转移时是否合并纵隔、内脏转移,分为单纯SCLN转移组53例,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组83例,合并内脏转移组53例(一旦出现内脏转移,均归为锁上合并内脏转移组)。根据出现淋巴结转移后的治疗方式全组患者分为放化疗组87例、单纯放疗组49例、单纯化疗组33例、淋巴结清扫组20例。锁上病灶放化疗组或放疗组放射线采用6MV~X线,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局部电子线加量照射或调强放疗方式,放疗靶区为累及野照射,化疗方案为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或单药化疗,手术方式为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或单纯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锁上转移后生存时间为12.7月(2~137月),首诊组锁上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2.2月(2~88月),治疗后组锁上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3.2月(2~137月),其中术后组为15月(2~137月),放化疗后组为8.3月(2~88月)。在全组患者以及首诊组患者中单纯SCLN转移比锁上合并内脏转移组远期生存率均有增高趋势,而在治疗后组患者回顾性分析锁上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鳞癌放疗的价值及预后。中,SCLN转移是否合并内脏转移生存率并无显着差异(P=0.504)。不同挽救治疗方式分组中,全组患者放化疗组和淋巴结清扫组的锁上转移后生存时间均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放化疗组和淋巴结清扫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62)。首诊组放化疗组比单纯放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患者生存率高(P<0.05)。放化疗组与淋巴结清扫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726)。首诊组中单纯SCLN转移的26例患者中,放化疗组比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组患者生存率高(P<0.05),放化疗组和淋巴结清扫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26)。在治疗后组患者中放化疗组较单纯化疗组生存率明显增高,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9),同时,淋巴结清扫组较单纯化疗组生存率明显增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放化疗组和淋巴结清扫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33)。在全组患者中,≥60Gy组SCLN转移后生存率高于<60Gy组,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P=0.066)。虽然在首诊组和治疗后组中≥60Gy组与<60Gy组SCLN转移后生存率相比未能得出统计学差异,但是从生存曲线上来看,≥60Gy组生存情况优于<60Gy组。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治疗方式是影响首诊组患者锁上转移后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食管病变长度、锁上转移淋巴结放疗剂量是影响治疗后组患者锁上转移后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术后SCLN转移患者的生存优于首诊SCLN转移和放化疗后SCL N转移的患者。2.采用放化疗和手术治疗方式的锁上转移患者锁上转移后生存优于采用单纯化疗患者。3.单纯锁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锁上转移后生存优于合并纵膈或内脏转移的患者。4.≥60Gy的放疗剂量更能提高对锁上转移淋巴结的食管癌患者锁上转移后生存。

陈洁[5](2020)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放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放疗/放化疗对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淋巴结复发转移的疗效分析目的: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区域淋巴结复发转移患者的生存预后较差,目前尚缺乏标准的治疗策略,其预后因素也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放疗±化疗作为挽救性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83例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的生存资料,评估放疗±化疗的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其中74例接受了容积旋转调强放疗,9例接受了三维适形放疗,采用常规分割方案,剂量分布为50.4-66.2Gy,中位剂量60Gy。同步化疗方案主要为氟尿嘧啶类或铂类单药化疗,仅4例患者接受了铂类联合5-氟尿嘧啶/紫杉醇化疗方案。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范围9-75个月)。术后1年,3年,5年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83.0,40.1和35.1%。单纯放疗组(RT)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47.5%,同步放化疗组(CCRT)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41.9%。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570),而两组的肿瘤缓解率(CR+PR)分别为73.2和91.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与预后显着相关(年轻患者预后更差,p=0.034)。常见的毒性反应为食管炎、白细胞减少和贫血,其中18%的患者出现3级毒性反应,未发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放疗/放化疗作为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淋巴结复发转移的挽救性治疗是有效可行的。第二部分:根治性放化疗/放疗与手术+淋巴结不全清扫+术后放疗对淋巴结阳性食管鳞癌的疗效比较目的: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常因淋巴结清扫不彻底而导致疗效欠佳。本研究旨在探讨,对于淋巴结阳性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放疗(CRT/RT)是否比食管癌切除术+淋巴结不全清扫+术后放疗的疗效更好。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研究共纳入219例淋巴结阳性的食管鳞癌患者。其中,122例患者接受了根治性CRT/RT治疗,97例接受食管癌切除术+淋巴结不全清扫+术后放疗(淋巴结不全清扫联合术后放疗组)。研究比较根治性CRT/RT组和淋巴结不全清扫联合术后放疗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并运用倾向匹配分析减少两组之间的混杂因素。结果:在根治性CRT/RT组,放疗中位剂量60Gy(50.4-66.0Gy),同步化疗方案以5-氟尿嘧啶、铂类、紫杉醇为主。在淋巴结不全清扫联合术后放疗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放疗。倾向评分匹配后,根治性CRT/RT组和淋巴结不全清扫联合术后放疗组的5年OS率分别为47.6和18.9%(p=0.03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较晚和淋巴结不全清扫术是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淋巴结阳性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放疗可提供良好的生存预后;与手术后淋巴结残留相比,放化疗/放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朱玲玲[6](2019)在《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挽救性放化疗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食管癌根治术后复发挽救性放化疗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情况,分析临床因素、血液学相关营养指标及炎症指标对生存的影响,探究治疗相关毒副反应的预测因素。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挽救性放化疗患者共242例。复发包括吻合口复发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区域淋巴结转移包括锁骨上区、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中位年龄59岁(3975岁);男性198例(81.8%),女性44例(18.2%);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25例(10.4%),胸中段169例(69.8%),胸下段48例(19.8%);依据第八版AJCC/UICC胸段食管癌TNM分期标准,术后分期Ⅰ期30例(12.4%),Ⅱ期97例(40.1%),Ⅲ期104例(43.0%),Ⅳ期11例(4.5%)。全组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技术,部分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采用电子线局部加量。全组GTV处方剂量4572 Gy,中位处方剂量60Gy,1.82.2Gy/次。受累野照射51例(21.1%),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124例(51.2%),双锁上+纵隔即T型野照射67例(27.7%)。入组患者均接受同步或序贯化疗,其中采用同步化疗者138例(57.0%),序贯化疗者104例(43.0%)。采用FP方案化疗116例,TP方案化疗108例,口服替吉奥7例,EP方案化疗5例,其他方案化疗6例。总化疗周期<4周期151例,总化疗周期≥4周期91例。观察患者治疗疗效、毒副作用及1、2、3、5年生存情况;分析临床因素(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单区域复发部位、复发区域数、术后复发时间、复发后治疗方式、放疗靶区范围、放疗剂量、化疗方案、化疗周期)、血液学中炎症相关指标[单核细胞计数(the 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水平、粒淋比(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水平、血淋比(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水平、淋单比(lymphocyte monocyte ratio,LMR)水平、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水平、系统炎症评分(systemic inflammation score,SIS水平)]、血液学中营养相关指标[淋巴细胞计数(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水平、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水平]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水平对生存率的影响,并探究治疗相关毒副反应的预测因素。结果:1、近期疗效:全组经挽救性放化疗疗效达CR 42例(17.4%),PR 151例(62.4%),SD 42例(17.4%),PD 7例(2.9%)。其中客观缓解率(CR+PR)达79.7%,疾病控制率(CR+PR+SD)达97.1%。2、AMC组、LMR组患者间单区域复发存在明显差异(P=0.006;P=0.027);TLC组患者间肿瘤位置存在明显差异(P=0.000);放化疗期间TLC最低值组患者间N分期、单区域复发、术后复发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27;P=0.002;P=0.009);SIS组、ALB组、PNI组患者间性别存在明显差异(P=0.025;P=0.018;P=0.009)。PLR组、NLR组、HB组、SII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3、生存情况: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6.6个月,其中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5.6%、36.7%、25.5%、18.3%。单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周期(χ2=12.086,P=0.001)、放化疗前NLR水平(χ2=8.180,P=0.004)、PLR水平(χ2=7.164,P=0.007)、LMR水平(χ2=5.902,P=0.015)、SII水平(χ2=9.409,P=0.002)、SIS水平(χ2=4.371,P=0.037)、HB水平(χ2=7.829,P=0.005)、PNI水平(χ2=5.630,P=0.018)、放化疗期间TLC最低值水平(χ2=9.178,P=0.010)均为OS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周期、放化疗期间TLC最低值水平、ALB水平是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2;P=0.006;P=0.005)。其中≥4周期化疗组、放化疗期间TLC最低值G0-2和G3组、正常ALB组患者OS明显优于<4周期化疗、放化疗期间TLC最低值G4组、低ALB组患者。4、全组出现急性血液系统毒性反应患者达201例(83.1%),其中2级97例(40.1%),≥3级43例(17.7%);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残胃炎患者达88例(36.4%),其中2级31例(12.8%),≥3级15例(6.2%);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达64例(26.4%),其中2级24例(9.9%),≥3级29例(12.0%)。5、毒副作用的预测因素临床相关指标中,复发后治疗方式是影响放射性食管炎/残胃炎发生的因素,未见影响放射性肺炎的因素。炎症相关指标和营养相关指标中未见影响放射性食管炎/残胃炎、放射性肺炎的因素。结论:1、食管癌术后复发行挽救性放化疗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在可接受范围内。2、受累野照射、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和T形野照射总体生存率未见显着差异,建议对于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患者进行受累野照射。3、放疗剂量增加至60Gy以上,并未增加患者疗效,同期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均为可行治疗模式,TP方案与FP方案均为可行化疗方案,建议根据患者情况进行。4、足疗程化疗(≥4周期)、放化疗前低NLR组、低PLR组、高LMR组、低SII组、低SIS组、非贫血组、高PNI组、放化疗期间TLC最低值G0-3组患者生存率高。5、复发后同步/序贯放化疗是影响放射性食管炎/残胃炎发生的因素,血液学中炎症指标及营养指标中未见影响放射性食管炎/残胃炎、放射性肺炎的因素。6、化疗周期、放化疗期间TLC最低值水平、ALB水平是食管癌术后复发行挽救性放化疗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徐裕金[7](2018)在《TOMO、VMAT、IMRT在肺癌、食管癌剂量学对比研究及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剂量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TOMO、VMAT、IMRT放疗技术在局部晚期肺癌中剂量对比研究目的:对比TOMO、VMAT、IMRT三种不同现代调强放疗技术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疗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方法:随机选择30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为每一位患者设计了三套不同调强放疗计划,即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和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所有患者的所有放疗计划均以计划靶区体积(PTV)统一给予处方剂量,6MVX线,200c Gy/次,每日一次,每周照射5次,DT:6000c Gy/30F。记录每份放疗计划靶体积的适形指数(CI)、异质性指数(HI)、D1、D2、D50、D95、D98、D99和V95、V100、V105。同时记录全肺和心脏的平均剂量、V5、V10、V20、V30、V40和V50,以及脊髓和食管的最大剂量(Dmax)。结果:与TOMO及IMRT技术相比,VMAT显示了更高的CI和更低的HI,VMAT在平均CI上均显着优于TOMO或IMRT(P=0.013,0.001)。VAMT和IMRT在平均HI上也显着好于TOMO(P=0.002,0.003)。VMAT技术在PTV的平均剂量为62.41Gy,与TOMO(63.37Gy,P<0.001)和IMRT62.68Gy(P=0.047)相比,显着降低。三种照射技术下全肺的MLD、V5、V10、V40和V50均相似,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与IMRT计划相比,TOMO计划的双肺平均V20和V30明显减少(V20:21.80%vs.24.24%,P=0.019;V30:15.14%vs.16.71%,P=0.029)。与TOMO计划相比,IMRT计划在MHD、V5、V10和V20等参数上占用优势(P<0.05)。三套计划在食管平均剂量、脊髓、食管最高剂量方面接近,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中央型肺癌VMAT在CI和HI上明显优于TOMO和IMRT。与IMRT相比,TOMO肺的平均V20明显减少(21.06%vs.23.38%,P=0.002),但V5却明显增加(43.41%vs.39.12%,P=0.002)。周围型肺癌三套放疗计划在正常肺、心脏、脊髓和食管的剂量参数均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大靶区亚组中,VMAT在CI上好于IMRT(P=0.002),在HI上好于TOMO(P=0.034)。同时,与TOMO相比,VMAT在MHD、心脏V5、V10、V20上占有优势(P<0.05)。在小靶区亚组,三套计划的CI基本接近。结论:VMAT计划在靶区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方面优于TOMO和IMRT。TOMO计划在减少正常肺组织(主要在V20和V30)中表现出了微弱的优势,但肺低剂量区及心脏受照射剂量较VMAT和IMRT高。从物理学参数看VMAT似乎是三种调强计划中最适合肺癌放疗的照射计划,尤其是在中央型、大靶区和右侧肺癌。第二部分TOMO、VMAT、IMRT放疗技术在食管癌中剂量对比研究目的:对比TOMO、VMAT、IMRT三种不同现代调强放疗技术在食管癌根治性放疗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方法:随机选择25例经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癌患者,为每一位患者设计了三套不同调强放疗计划,即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和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所有患者的所有放疗计划均以计划靶区体积(PTV)统一给予处方剂量,6MVX线,200c Gy/次,每日一次,每周照射5次,DT:6000c Gy/30F。记录每份放疗计划靶体积的适形指数(CI)、异质性指数(HI)、D1、D2、D50、D95、D98、D99和V95、V100、V105。同时记录全肺和心脏的平均剂量、V5、V10、V20、V30、V40和V50,以及脊髓的最大剂量(Dmax)。结果:与TOMO及IMRT相比,VMAT在绝对值上显示了更高的CI和更低的HI,IMRT在CI上差于TOMO(P=0.016)及VMAT(P=0.010),HI三种放疗技术间无明显差异。TOMO在正常肺组织受量上各剂量学参数明显优于VMAT和IMRT计划,尤其是在V20、V30。但与VMAT相比,TOMO计划在心脏低剂量区(V5、V10和V20)处于劣势(P<0.05)。TOMO脊髓最高剂量(38.24±3.72)最低,显着优于VMAT计划(39.88±3.27,P=0.004)和IMRT计划(41.09±3.18,P=0.000)。亚组分析发现,颈段、胸上段VMAT在CI和HI上优于TOMO和IMRT计划,尤其是HI显着好于TOMO(P=0.029)和IMRT(P=0.013)。TOMO和VMAT计划在肺MLD、V20、V30上显着优于IMRT计划(P<0.05)。TOMO在脊髓最高剂量上明显优于VMAT(P=0.043)和IMRT(P=0.027)。胸中下段患者TOMO、VMAT和IMRT在CI和HI上互相无显着统计学差异。IMRT计划在肺MLD、V10、V20、V30上劣于TOMO和VMAT计划(P<0.05),而TOMO在心脏低剂量区受量稍高于VMAT和IMRT计划。TOMO在脊髓最高剂量上明显优于VMAT(P=0.004)和IMRT(P=0.000)。在小肿瘤(≤4cm)亚组中,TOMO、VMAT和IMRT在CI、HI和心脏受量上互相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IMRT计划在肺MLD、V10、V20、V30和脊髓最高剂量上劣于TOMO和VMAT计划(P<0.05)。在大肿瘤(>4cm)亚组中,TOMO、VMAT和IMRT在CI、HI和心脏受量上互相间同样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IMRT计划在肺MLD、V20、V30和脊髓最高剂量上劣于TOMO和VMAT计划(P<0.05)。在偏早期(IIa、IIb期)亚组,TOMO、VMAT和IMRT在CI、HI和心脏受量上互相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IMRT计划在肺V20、V30和脊髓最高剂量上劣于TOMO和VMAT计划(P<0.05)。而在偏晚期(III、IVa期)亚组中,IMRT计划在CI上显着差于TOMO(P=0.009)和VMAT(P=0.012),而VMAT在HI上显着优于TOMO(P=0.011)和IMRT(P=0.001)。TOMO在肺MLD、V5、V20、V30和脊髓最高剂量上显着优于VMAT和IMRT(P<0.05)。三种调强计划在心脏正常受量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VMAT计划在靶区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方面稍优于TOMO和IMRT。TOMO计划在减少正常肺组织(主要在V20和V30)和脊髓最高剂量上显着好于VMAT和IMRT。从物理学剂量参数看IMRT在保护正常组织受量方面差于TOMO和VMAT。TOMO在偏晚期食管癌中肺MLD、V5、V20、V30和脊髓最高剂量显着优于VMAT和IMRT。第三部分食管癌根治性放疗不同照射剂量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目的:确立同步放化疗治疗不可手术食管鳞癌最佳的放疗剂量。方法:选择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AJCC 02版临床分期IIA-IVA期、18-70岁、KPS评分≥70,经外科医生评估不可切除或拒绝手术患者,经数字随机分为高剂量组(60Gy/30次/6周)和低剂量组(50Gy/25次/5周),采用调强放疗技术,两组放疗同步行多西紫杉醇25mg/m2+顺铂25mg/m2每周化疗,共5周。同步放化疗结束后休息3-4周行巩固化疗2周期:多西紫杉醇75mg/m2,d1+顺铂25mg/m2,d1-3。首要研究终点为局部/区域疾病无进展生存。Clinical Trials注册号:NCT01937208。结果:2013年4月至2017年5月,共随机入组305例患者(高剂量组152例、低剂量组153例)。两组间患者性别、年龄、KPS评分、临床分期、原发灶部位及长度、病理分级等临床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周边危及器官受量除双肺V30(11.67±3.77Gy;10.64±3.95Gy,P=0.025)和脊髓最高剂量(41.60±6.48Gy;39.77±6.63Gy,P=0.007)外两组无显着差异。高、低剂量组放疗剂量完成率分别为88.2%(134/152)、96.7%(148/153)(P=0.005);完成5周、4周、3周及以下同期化疗分别为61.2%(93/152)、66.7%(102/153);21.1%(32/152)、20.9%(32/153);17.8%(27/152)、12.4%(19/153)(P=0.406)。巩固化疗完成2周期、1周期及未行巩固化疗分别为:48.0%(73/152)、58.2%(89/153);19.7%(30/152)、15.7%(24/153);32.2%(49/152)、26.1%(40/153)(P=0.207)。近期疗效可评价291例,两组CR,PR,SD及PD率分别为27.0%(38/141)、26.7%(40/150);62.4%(88/141)、66.0%(99/150);7.8%(11/141)、7.3%(11/150);2.8%(4/141)、0.0%(0/150)(P=0.219)。末次随访时间截止2017年8月,中位随访14.4个月(1.3-51.4月),两组1、2年LRPFS率分别为85.8%、74.4%和85.1%、78.4%(HR:1.27,95%CI:0.62-2.60,P=0.676)。1、2年PFS率分别为78.6%、67.6%和76.9%、67.7%(HR:0.95、95%CI:0.55-1.65、P=0.895)。两组间1、2年OS率分别84.6%、67.3%和86.4%、72.2%(HR:1.24,95%CI:0.64-2.38,P=0.981)。3级以上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主要包括: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降低、放射性食管炎,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鳞癌时50Gy组在LRPFS、PFS、OS及毒副反应方面均不劣于60Gy组,推荐50Gy作为中国不可手术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常规放疗剂量。

邓敏,宫友陵[8](2017)在《胸下段食管癌术后放射治疗的范围》文中研究表明食管癌恶性程度高,全球范围内食管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6位。大多数食管癌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但根治术后复发率仍较高,局部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术后预防性放射治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然而,放射治疗靶区的范围仍存在争议,尤其是胸下段食管癌术后患者行放射治疗时是否需包含锁骨上区淋巴结照射。部分学者认为增加双侧锁骨上区淋巴结照射无意义,但有更多的研究显示增加锁骨上区淋巴结照射可以减少锁骨上区复发率,术后放射治疗时需重点考虑。

李彦飞[9](2017)在《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胸上段食管癌根治术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进行分析评估,进而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治疗副反应。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12月1日2016年12月1日来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胸上段食管癌患者88例,按治疗方式分为2组,其中一组为食管癌根治术+辅助治疗组(简称手术组),共46例,另一组为食管癌根治性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辅助治疗组(简称适形放疗组),共42例。手术组根据具体病例特点,选用任何一种食管癌根治术术式,术后4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临床分期,KPS等)给予辅助治疗。放疗组给予根治性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以下简称适形放疗),放疗后4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临床分期,KPS等)选取同步、序贯化疗。治疗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估。6个月内无原位复发且无远处转移视为治疗有效,若复发与否不可评价,则视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为治疗有效。比较两组复发类型和生存曲线有无差异,对影响复发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治疗副反应进行评估,包括骨髓抑制、咽和食管放射性损伤。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有效率有无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6个月内复发的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K-M曲线和log-rank检验对两组病例的复发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两组已复发病例的复发因素进评估。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手术组总有效率为78.26%,适形放疗组总有效率为88.10%,经x2检验,两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2x=1.502,P=0.042),适形放疗组优于手术组。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原发灶部位行适形放射治疗是防止6个月内复发的保护因素(P=0.019,Exp(B)=0.197),而病变分期、是否手术对6个月内是否复发没有影响(P>0.05)。3.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是否对原发灶部位行适形放射治疗、复发类型对复发时间长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分期则对复发时间有影响,期别越高,复发时间越短(P=0.024,Exp(B)=0.206)。手术组更易远处转移,而适形组更易原发灶复发,两组复发类型有统计学差异(2x=4.418,P=0.036)。手术组和适形放疗组整体生存分析显示,随着时间延长,复发比例逐渐下降(累积比例上升)。手术组复发平均时间为14.5个月,中位复发时间9个月,适形放疗组复发平均时间为15.1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2个月。Log Rank(Mantel-Cox)检验值0.033,P值0.857;Breslow(Generalized Wilcoxon)检验值0.135,P值0.713;Tarone-Ware检验值0.115,P值0.735。三个P值均大于0.05,所以两组复发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合并后分析,复发平均时间为14.7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0个月。4.手术组骨髓抑制0级40人,1级4人,2级2人,适形放疗组0级34人,1级6人,2级2人,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x=0.706,P=0.703)。但适形放疗组几乎全部存在食管的放射性损伤,1级32人,2级9人,3级1人,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x=57.461,P<0.05)。适形放疗与食管损伤中度相关(列联系数0.4<0.629<0.7,P<0.05)。结论1.胸上段食管癌手术组和适形放疗组的近期(6个月)疗效、复发率有差异:适形放疗组优于手术组。2.对原发灶进行(适形)放射性治疗,是防止短期内复发的一种保护因素,可以有效防止原发灶复发或远处转移;病变分期、是否手术对6个月内是否复发没有影响。3.临床分期期别越高,复发时间越短,而是否对原发灶部位行适形放射治疗、复发类型对复发时间长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更易远处转移,而适形组更易原发灶复发;手术组与适形组的复发时间差异未显示统计学意义。4.适形放射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食管的放射性损伤。

沈文斌[10](2016)在《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失败模式及辅助性治疗的系列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病理特征及失败模式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病理特征及失败模式的影响因素,依据具体术后失败模式探索根治性术后放疗适应症,并进一步规范术后放疗范围。材料与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对符合入组条件的13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病理特征,具体失败模式和预后生存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系列相关指标进行分层分析,主要观察了预后影响因素、具体失败模式及首次失败的部位和类型。采用SPSSl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7.5%、61.3%、51.3%,中位64.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76.6%、53.2%、45.5%,中位45.2个月。2、全组患者总失败率为40.2%,胸腔内-区域性复发率为31.9%,远处转移率为16.8%,以肺、肝、骨等部位多见,胸上段癌肺转移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胸中、下段癌。进一步按病变部位分析显示,胸上段癌有较高的锁上淋巴结转移(22.0%)、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35.6%)及吻合口复发(22.0%)。胸中段癌有较高的锁上淋巴结转移(24.3%)及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51.4%)。胸下段癌具有较高的全纵隔淋巴结转移(31.8%)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23.5%)。术后淋巴结阳性(LN+)患者的胸腔内-区域性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7.1%和27.9%,显着高于术后淋巴结阴性(LN-)患者的24.3%和11.2%(χ2=73.301、60.441,P值均为0.000)。胸上段癌LN+与LN-患者的胸腔内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未见显着性差异,胸中段癌LN+组患者的胸腔内-区域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显着高于LN-组患者(χ2=17.434、22.901、7.130、59.063,P=0.000、0.000、0.008、0.000),胸下段癌LN+组患者的锁上淋巴结复发率、腹腔淋巴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显着高于LN-组患者(χ2=5.951、18.371、8.742,P=0.015、0.000、0.003),而其胸腔内复发率两组差异无显着性。3、术中病变长度越长、T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数目越多者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越高,且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值均小于0.05);摘除阴性淋巴结数≥10枚者其远处转率显着低于<10枚者(χ2=4.422,P=0.035);术后残端阳性者胸腔内-区域复发率显着高于残端阴性者(χ2=12.222,P=0.000)。4、患者年龄较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前CT显示纵隔小淋巴结、T分期及TNM分期较晚者均为OS及DFS的独立性不良预后因素;既往有吸烟史、吞咽不顺病史及术中病变长度较长为患者OS的独立性不良因素;而胸上段食管癌、术中炎性粘连较重、摘除阴性淋巴结数较少及转移区域数较多为患者DFS的独立性不良因素。结论:(1)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术后锁骨上区及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均较高,术后预防照射应包括这些相应区域,且胸中段癌术后淋巴结阳性者有较高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故术后预防照射还应包括胃左及腹腔干淋巴引流区;胸下段癌者,术后全纵隔及腹腔均有较高的复发率,术后预防照射应包括全纵隔、术后瘤床区及胃左、腹腔干淋巴引流区,且其术后淋巴结阳性者有较高的锁上淋巴结转移率,故术后照射还应包括锁骨上区。(2)术后淋巴结阳性和残端阳性者,应常规行术后预防性照射,以减少瘤床区复发转移。(3)年龄、既往高血压病史、术前CT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T分期和TNM分期是食管癌术后患者总生存和无瘤生存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第二部分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或/和化疗的疗效及失败模式分析目的:比较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患者不同的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和疗后失败模式,为根治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制定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36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分析,该组患者均接受了术后辅助性治疗,观察不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及其治疗后的失败模式。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Cox模型预后多因素分析,应用PSM法进行倾向性匹配分组分析。结果:1、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89.7%、62.1%、51.7%和76.8%、52.1%、44.2%,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7个月和42个月。手术+术后放化疗组(S+CRT)107例、手术+术后化疗组(S+CT)635例和手术+术后放疗组(S+RT)121例1、3、5年OS及DFS分别为96.3%、71.0%、58.9%,88.7、62.4%、52.3%,89.3%、54.5%、42.1%和85.0%、59.8%、52.3%,77.8%、52.9%、44.7%,64.5%、41.3%、34.7%,三组患者OS和DFS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9、0.001);食管病变与周围炎性粘连、病理TNM分期和阳性淋巴结数为影响患者OS和DFS的独立性预后因素,影响OS的因素还包括性别和摘除阴性淋巴结个数;影响DFS的因素还包括既往饮酒史、残端阳性和术后辅助治疗方式。2、全组患者胸腔内-区域复发率为36.5%,远处转移率为23.6%。S+CRT、S+CT和S+RT组的胸腔内-区域复发率分别为28.0%、39.7%和43.0%,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42);三组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0.8%、20.5%和39.7%,亦有显着性差异(P=0.001);3、S+CRT、S+CT和S+RT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的构成比有一定差异,经PSM法配对校正后,单因素分析仍然显示三组患者的1、3、5年OS和DFS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为0.000)。结论:(1)术中食管病变与周围炎性程度、病理TNM分期、阳性淋巴结个数为OS和DFS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OS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还包括性别和阴性淋巴结个数;DFS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还包括既往饮酒史、残端阳性和治疗方式。(2)术后接受辅助性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其胸腔内-区域复发及远处转率仍较高,且均在2年内出现,其中胸腔内复发为其主要失败模式。(3)胸段食管癌鳞癌根治术后给予辅助放化疗与术后单纯化疗和单纯放疗相比,其OS和DFS均得到明显改善。第三部分Ⅱ期和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失败模式目的:比较Ⅱ期和Ⅲ期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联合放化疗(S+CRT)和单纯术后放疗(S+RT)的疗效及疗后的失败模式,明确Ⅱ期和Ⅲ期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后的具体失败原因,为不同期别患者术后选择最佳辅助治疗模式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术后于我院接受术后辅助放疗或和放化疗的患者216例。对全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治疗失败模式进行分析,对不同亚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具体失败模式进行比较。采用SPSSl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S+CRT与S+RT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构成比未见显着性差异。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94.0%、61.6%、49.5%和75.0%、53.5%、46.9%。术前CT显示纵膈小淋巴结、食管病变与周围炎性粘连、阳性淋巴结数和术后辅助治疗方式为OS和D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同时还见N分期和脉管瘤栓影响OS,术后残端阳性影响DFS。食管病变炎性粘连程度和术后辅助治疗方式为Ⅱ期患者OS及D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食管病变炎性粘连程度和阳性淋巴结数为Ⅲ期患者OS和D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2、S+CRT组患者的OS及DFS均显着优于S+RT组患者(P值均小于0.05)。(1)分层分析显示Ⅱ期患者术后S+CRT组的DFS显着性高于S+RT组(χ2=6.486,P=0.011),而Ⅲ期患者术后的OS及DFS两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2)术后病理无淋巴结转移者,S+CRT与S+RT组的OS及DFS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而淋巴结阳性者,S+CRT组的OS及DFS均显着性高于S+RT组(P值均小于0.05)。3、全组胸腔内-区域性复发率为24.1%,远处转移率为23.1%。Ⅱ期、Ⅲ期患者胸腔内-区域复发率分别为23.3%和42.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2.1%和40.7%,并且Ⅲ期者较Ⅱ期者的锁骨上、腹腔淋巴结复发率和血行转移率均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S+CRT、S+RT组患者胸腔内-区域复发率分别为25.7%和40.9%,有显着性差异(χ2=9.611,P=0.002)。并且S+CRT较S+RT能显着降低淋巴结阳性者和Ⅱ期患者的胸腔内复发率(P值均小于0.05)。结论:(1)Ⅱ期和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S+CRT治疗组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明显好于S+RT治疗组。(2)Ⅱ期和淋巴结阳性者术后辅助放化疗,能显着降低胸腔内-区域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也能明显改善。

二、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模型的构建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一般资料
    1.2 术前检查及评估
    1.3 新辅助治疗
    1.4 术后辅助治疗
    1.5 手术步骤
    1.6 随访与结局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2 生存预后及复发情况
    2.3 复发风险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研究方法
        第一节 LODDS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的价值
        一、病例收集
        1. 纳入标准及相应编码
        2. 排除标准
        二、数据结果与转换
        三、统计分析
        第二节 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一、病例收集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二、数据整理及变量转换
        三、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第一节 LODDS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的价值
        一、基线特征
        二、LODDS组和N分期组的生存结果对比
        第二节 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一、基线特征
        二、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的筛选
        三、诺模图的构建与验证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部分: 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研究方法
        一、病例标本收集
        二、实验方法
        实验一: PGK1免疫组化染色
        实验二、CD8免疫组化染色
        三、本研究中用到的公共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
        四、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一、PGK1表达、CD8~+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关系
        二、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关系
        三、PGK1的差异表达及与PKG1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讨论
        一、PGK1、CD8~+淋巴细胞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
        二、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
        三、PGK1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综述 经颈纵隔镜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现状与展望
    一、当前食管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二、纵隔镜用于食管手术的发展历史
    三、纵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
    四、经颈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
    五、经颈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六、经纵隔入路食管癌根治术与左右胸入路的对比
    七、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食管癌预后营养指数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词缩写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
        2.2 PNI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3 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L-PNI组和H-PNI组临床病理资料的对比
        2.2 L-PNI组和H-PNI组生存预后的对比
        2.3 预后影响因素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预后营养指数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放疗在胸段食管鳞癌伴锁上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治疗在晚期食管癌的地位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放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第一部分 放疗或放化疗对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淋巴结复发转移的疗效分析
    序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根治性放化疗/放疗与手术+淋巴结不全清扫+术后放疗对淋巴结阳性食管鳞癌的疗效比较
    序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食管癌放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6)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挽救性放化疗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患者血液学指标与治疗疗效及预后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TOMO、VMAT、IMRT在肺癌、食管癌剂量学对比研究及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剂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TOMO、VMAT、IMRT放疗技术在局部晚期肺癌中剂量对比研究
    序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OMO、VMAT、IMRT放疗技术在食管癌中剂量对比研究
    序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食管癌根治性放疗不同照射剂量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
    序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一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
申请人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8)胸下段食管癌术后放射治疗的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1 胸下段食管癌的复发模式
2 术后放疗的重要性
3 食管癌术后放疗靶区的确定
4 结语

(9)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失败模式及辅助性治疗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胸段食管癌根治性术后病理特征及失败模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胸段食管鳞癌术后辅助放疗或/和化疗的疗效及失败模式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Ⅱ和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不同辅助性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失败模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食管癌术后放化疗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术后pN_0期食管癌辅助性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模型的构建及危险因素分析[D]. 肖佳洲.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D]. 王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食管癌预后营养指数的临床价值研究[D]. 袁满. 扬州大学, 2021(02)
  • [4]放疗在胸段食管鳞癌伴锁上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价值分析[D]. 陈明月.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放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D]. 陈洁. 苏州大学, 2020(02)
  • [6]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挽救性放化疗预后因素分析[D]. 朱玲玲.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TOMO、VMAT、IMRT在肺癌、食管癌剂量学对比研究及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剂量对比研究[D]. 徐裕金. 苏州大学, 2018(01)
  • [8]胸下段食管癌术后放射治疗的范围[J]. 邓敏,宫友陵. 华西医学, 2017(06)
  • [9]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D]. 李彦飞.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10]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失败模式及辅助性治疗的系列研究[D]. 沈文斌.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食管癌后淋巴结转移放疗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