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与实施策略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与实施策略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实施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程子轩[1](2021)在《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人们交流、休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以传播知识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涌现,微信公众平台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些综合性或专业领域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科普知识和前沿资讯,一些学术类微信公众号专业发布学术领域内相关的学术知识,部分高校学报和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还专门开设“学术播报”、“学术快讯”等专栏,用于发布学术讲座及学术前沿知识。各类机构或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大量科普型知识、专业发展前沿资讯、专业学术知识以及学术专题等,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和认知层面的用户知识内容的需求。然而,微信公众平台知识内容以用户生成为主,其庞大纷杂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主体导致了平台信息和知识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信息过载和迷航现象,对海量知识资源缺乏科学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简单提供知识资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智能时代,用户对知识质量和知识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和服务转型。如何在海量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资源内容不仅是广大微信用户面临的困扰,更是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及服务研究中,提出了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首先,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并对用户知识需求进行了分析,从知识单元和句子层面分别提出了基于标签聚类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知识资源聚合方法,并基于不同知识资源聚合方法设计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知识集成服务两种知识服务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构建。通过辨析知识聚合服务与用户知识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微信公众平台面向用户需求开展知识聚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目标与原则以及聚合服务要素,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是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知识需求,通过计量分析、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挖掘知识单元的内在联系,将微信公众平台复杂多样化、数量庞大、无序碎片的领域知识资源重新组织和序化,形成结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提供资源保障。通过分析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组成要素、动因及过程,提出了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架构,将其划分为数据资源层、用户需求挖掘层、知识资源聚合层、服务提供层4个主要模块。(2)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与需求分析。基于VALS2模型从宏观层面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者构建群体用户画像,将用户划分为初期引入参与型、成长型和成熟型用户3类,并绘制各类用户特征的标签词云。分析不同类型的用户知识需求形成的过程,并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模型。综合用户画像和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模型,凸显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现状与用户知识需求的巨大差距。(3)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融合Word2vec模型和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标签抽取方法,将关键词作为标签表达文本知识资源内容的主题思想及关键内容。提出基于改进BIRCH聚类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方法,在原算法执行过程中融合K-means算法初选聚类中心,并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因素。最后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聚类结果主题分布较为合理,各个类之间的区分度较为明显,类簇大小的差距较小,其效果要优于基于K-means算法、基于Spectral Clustering算法和基于Birch算法的聚合效果。(4)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分别设计了单文本摘要生成和单领域多文本的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在单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通过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句子位置、标题相似度等因素提高摘要生成效果。在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采用Doc2vec模型进行文本向量化,对文档集中的句子进行主题细分,并运用MMR算法进行句子冗余处理,提高生成结果的准确性。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运用本文方法生成的文本摘要能够较好的匹配用户需求,能够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抽取和生成,准确率明显优于其他算法。且本文算法生成的摘要,具有较好的语意连贯性,便于读者的理解和进一步掌握文章主旨大意。(5)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创新知识服务模式。以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为基础,针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聚合,构建了基于知识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两种服务模式。分别阐述了两种知识服务的概念、知识服务要素和知识服务过程。(6)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对策。分别从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和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从理论层面将知识聚合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解决其知识组织和服务问题,扩展了知识聚合相关研究的领域和视角。同时,本文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知识内容进行知识主题聚类和自动化摘要生成,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聚合服务体系,丰富了社交媒体平台创新知识服务理论体系,为新媒体知识服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实践层面,本文面向微信公众平台中不同微信公众号发布资源内容的知识聚合,分别进行了知识主题发现和自动生成摘要知识聚合技术实证,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管理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手段。同时,提出的对策建议和服务模式也为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创新型知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吴雅威[2](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丁晓贞[3](2021)在《基于LDA模型的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现状及演化态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愈加频繁。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虽然相关学者对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之间交叉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并未对这二者之间的知识流动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这两个学科作为知识流动的研究对象。LDA模型在主题发现和主题识别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主题模型,因此,本研究选择LDA模型作为主题发现的主要工具。本研究借助两学科文献间的引证关系,从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角度,通过LDA模型对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两学科之间的知识流动做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分析,深入研究两学科知识流动的现状和演化态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平台获取2005-2019共计15年两学科核心期刊的引文数据,使用SATI 3.2、Rstudio、Notepad++等工具,对数据进行提取摘要、分词、筛选等处理,并通过LDA模型挖掘两学科知识流动的主题。其次,根据LDA模型可视化的主题分布,得到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的9个主题和知识输出的8个主题。通过对比发现,MOOC、知识共享、信息素养与教育、文献计量研究是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和输出的相同主题,此外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输入了有关信息资源建设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知识,教育学通过吸收并结合自身特色,完善了教育信息建设,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同时得到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的9个主题和知识输出的9个主题,通过对比发现,信息素养与教育、教育信息化和知识管理是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的相同主题,此外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输入了有关网络教育、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及改革等方面的知识,图书情报学吸收相关知识,并结合自身学科特征和相关优势,形成了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增强和拓宽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服务范围。最后,将2005-2019年每五年作为一个时间段,通过LDA模型对各时间段两学科间知识流动的主题进行挖掘。通过对两学科间知识流动的历时性分析,揭示两学科的知识流动主题的演化态势,并总结分析得到两学科知识流动的衰减型主题、热点主题、稳定的热点主题、前沿主题。本研究对图书情报学向教育学及教育学向图书情报学双向的知识流动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有助于促进两学科发展,丰富知识流动研究的理论体系,对于准确把握两学科间知识流动脉络和变化趋势、推动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鹿潇[4](2020)在《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个虚拟的学习空间,使学习者不断的进行交流、沟通、合作学习,充分展示自身智慧能力,为社区成员提供了知识共享、协作交互的学习环境,但在虚拟学习社区知识获取效率上存在着局限。而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则集中在企业来实现企业人员各能力的发展与企业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最大利益化,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少的应用于教育方面的发展。因此,如何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社区参与者知识的学习效率以及知识的转化率,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对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符合虚拟学习社区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符合建构主义与认知理论基础,不断提升虚拟学习社区教育化信息水平。本文首先对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以及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调查法,对虚拟学习社区、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功能、价值进行分析以及对知识管理的特点、目的以及转化过程的阐述,同时论述了该研究的特点、方式以及构建其过程模型。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以及知识管理理论等,分析该研究的影响要素,通过对要素的分析,构建了影响要素分析模型,对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构想,确定了一级评价指标五个以及二级指标三十个,接着对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研究,是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各个专家学者的想法进行整理,最终使指标权重确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已规定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其运用于《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从而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并对其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发现其中不足,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研究,最终验证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通过研究结论得出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能够使社区中学习者的知识学习效率提升,对知识之间的转化有明显的帮助,通过对管理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知识的产生、获得、存储、转化、应用与创新,促进社区成员高效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从而促进知识创新的发展,使社区成员学习知识更加便利,获取知识更加快捷。在之后的研究中更加不断丰富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内涵,探索出更多影响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要素,构建更加严谨的影响要素模型,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快捷的促进社区成员对知识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显隐性知识的转化,最终使学习内容的不断创新成为可能。更好的为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的学习开辟新的航道,促进社区的发展。

毕丽佳[5](2020)在《专业发展视角下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技术引发知识激增和快速流动对高校教师产生巨大影响,尤其针对处于职业初期的高校新手教师更措手不及。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SECI知识转化理论及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梳理,发现高校新手教师以知识为中心贯穿专业发展的始终,其专业发展问题均与知识管理相关。决定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必然是以实现高校新手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提升高校师资队伍高质量专业素养,保障高等教育发展全方位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知识管理行为引入到高校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可行性。基于上述理念,从组织、群体及个人三个维度对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的困境进行阐述,认为存在个人知识流动与组织存储场域的阻隔、个人原始追求与集体共享行为的反差、个人知识地图对知识管理的诉求等问题,并分别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社会心理学角度及教育生态学角度三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针对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的困境,首先高校精准定位知识管理,其次教师群体间倡导知识共享,高校新手教师重视知识的自我管理,最终达到高校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韩新明[6](2020)在《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及实践总结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和研究者发现,大学科技园最初设计很有魅力,但运行的实际服务能力与期待相比有限,经常陷入无法为入园孵化的企业提供有效帮助的困境,多数的大学科技园通常只能为企业提供场地租赁服务以及简单的业务咨询,这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初衷是有很大背离的。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提速语境下,应该如何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技社会化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能力的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与质量。从这个意义来讲,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研究现实价值尤为彰显。从公共组织类型来观察,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集公益目标和经济目标于一体的特色混合组织,其能力建设必然不同于单纯的经济组织,也必然不同于非营利组织或政府部门。因此,结合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及其特征,深入分析大学科技园的本体属性,找到适合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合适方法论,才能科学高效地指导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本文在对组织能力建设理论和西方公共治理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了Stephen·Osborne等学者提出的新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方法论。新公共治理理论一方面对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另一方面吸收了服务主导逻辑理论的精华,可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探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服务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指导之下,本文设计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框架体系,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指导思想。由于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本文将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持续改进理论作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服务持续改进七步流程图。最后,结合服务能力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流程,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周期内的三大构成体系:服务能力生成与运行体系、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治理体系。因此,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这一议题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部分是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生成与运行体系研究。本部分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产生机理与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生成的内部构成要素包括组织要素、资源要素、技术要素以及制度要素四大类。这些内部构成要素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发生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基础与保障。除此之外,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科技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认识到,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并不是大学科技园内部资源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的简单堆砌,还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对内部资源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进行有效匹配,使其按照期待的目标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用户满意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此外,为了更加直观地认识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本研究结合新公共治理理论,从服务设计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价值共创能力、关系营销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新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框架模型。第二部分是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结合软件领域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模型,将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成熟度分为五个等级:初始级、简单级、规范级、成熟级和优化级。为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量化评价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成熟度,利用调查问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和五十五个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以4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样本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法进行了实证性检验。第三部分是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在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方面,本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首先应该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发展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学科技园数字服务生态系统,从而为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依据数字治理思想,本章认为大学科技园也应该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发展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从而为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保障服务能力提升的实现,提出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以内部治理结构创新调动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实现从公司治理到平台治理的转变,将外部利益相关者紧紧关联在一起。同以往站在微观的视角研究大学科技园的能力不同,本文从新公共治理理论这个视角入手,从中观层面来探讨大学科技园这一特殊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其理论意义在于:首先,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解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组织能力的研究;其次,通过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影响因素等有关内容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第三,将新公共治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科技园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应用领域。本研究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一种新的能力提升视角,探索性设计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这些都有助于指导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具体实践,使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具有较好的战略性与前瞻性。此外,本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在制定大学科技园有关政策时提供决策参考。

杨国立[7](2019)在《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民情报学融合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战略环境倒逼的结果,是中国情报学特色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均认识到了双方融合的重要性,并在研究成果、项目研究、学术会议中逐渐体现出来。然而,当前对于军民情报学融合的认识和研究一直试图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以及情报秘密属性限制等因素的阻碍,然而,这样的阻碍在短期内难以克服,为了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需要人们改变思路,另辟蹊径。学科发展中的融合本该是水到渠成,但是军、民情报学多年的平行发展与范式冲突导致两者融合为大一统的情报学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当下,比较可行的举措是通过军、民情报学的跨界交流与融合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提供基础生长环境。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学术交流和情报学发展本质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无形学院”的自觉行为,在学者和学术团体自发行动下推进军民情报学的融合。相较于“他组织”而言,自发行动可能更为有效。例如,相比于“他组织”下的《国家情报法》而言,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所展开的各种自发的学术交流对于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军民情报融合”无外乎两种途径,以情报工作的融合促进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以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推动情报工作、情报体制的融合。前者难度较大,军民情报融合目前宜选择第二种融合路径。相比于体制、机制等建设而言,以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觉醒和自发行为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合模式。为了使学术共同体的行动更科学、更有效,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军民情报学的融合进行指导,“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突变论)有助于深刻揭示军民情报学融的基本机理。另外,有融合就会有分离,在认可他们之间存在分离基础上,控制他们之间不合理的分离,使这些不合理的分离逐渐走向交叉、融合,这是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核心。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首先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必要性问题。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这一问题。总体上,军民情报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现情报学社会价值、彰显情报学社会地位的关键,是进行中国特色情报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次,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本文的第四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理论的动力学方法论和突变论的途径方法论系统分析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主要运用系统观,对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中涉及的各要素及其关系以及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结构等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关键要素(例如,作为序参量的情报文化、作为主控制变量的需求牵引力等)在融合中的作用以及多角度的要素融合层次性(例如,要素协同—体系协同—范式协同等)进行分析。最后,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如何推进,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本文的第五章在第四章论述的基础上,依据“新三论”提供的方法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回答。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着力点主要围绕强化双方共通的基础和控制两者之间不合理的分离这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着力点,本文提出信息流控制、竞合管理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策略。三类策略中,发展路径建设是重点,它具有综合性和逻辑完整性,主要包括目标、出发点、路线、方向与动力和保障;信息流控制和竞合管理包含在发展路径中的各个环节中,其中,信息流控制主要包括信息流控制渠道、信息流控制机制和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竞合管理主要包括要素层面竞合管理、关系层面竞合管理和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李永明[8](2019)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其服务随着社会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存储、生产、应用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机构,需要进一步做好以知识为基础和内容的知识服务,促使其由知识宝库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基础设施。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是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用户情境,充分发挥馆员的知识和智慧,支持或辅助用户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知识服务离不开用户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图书馆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融入用户情境、辅助或支持用户问题解决的这些特性,都要求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以保证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已有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历程、服务模式、实施对策等相关研究中,用户需求、用户情境、用户参与等用户因素被提及或被重视,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图书馆服务中有关用户参与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方面的研究甚少。为了促进图书馆积极吸引、鼓励、引导、协同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确保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深入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拓展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本研究借助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展情况,筛选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角色转变、用户价值转变和用户行为转变,细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结合图书馆知识服务流程,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映射,深入剖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结果表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可分为使用性参与、评估性参与和建设性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已经逐步融入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但是用户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有待提升;图书馆可以根据知识服务流程寻求用户参与切入点,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第二,解释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为图书馆制定政策吸引、引导、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依据。设计爬虫采集开放式虚拟社区有关用户参与主题的问答数据,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识别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调研,组织专家小组讨论,抽取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方法,通过建立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分解层级关系等一系列步骤,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关系。综合上述分析,理清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各层级主次要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研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综合相关理论,引入用户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利用Amos验证假设模型,实证探索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通过用户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不仅确立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还丰富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理论。第四,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是建立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是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依据。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及启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框架,并从角色定位、方式选择、氛围营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图书馆吸引、鼓励、支持和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参考。基于用户参与类型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对象定位,将用户融入知识服务过程。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促进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鉴于情景因素对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影响,营造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氛围,集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促进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上述研究结论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丰富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还可以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利于促进图书馆正确鼓励、支持、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鉴于知识服务项目各有不同,本研究只是从整体情况考量,后续将关注不同知识服务项目中的用户参与,继续扩展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周晓红[9](2019)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也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终生学习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知识已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知识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导型人才,必须具备知识管理能力,他们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将影响学习和工作,能够熟练运用个人知识管理将会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且进行知识创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研究生应该学会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他们还必须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适应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网络自学成为研究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研究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方便的同时带来了很多问题,网络上存在过多的信息,信息更新的速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养成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选择和信息管理能力。研究生在网上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盲目地获取信息,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存储的信息得不到利用和创新,不知道如何使用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来进行知识管理,更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这些问题是目前很多研究生共同存在的,假如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将会对网络自主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研究生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本论文一共分为6章。第1章,是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难点和创新点进行阐述。第2章,简述了网络自主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概念,还分析了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研究生应用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第3章,以云南省8所高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基本情况;网络自主学习现状:个人知识管理应用情况和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应用情况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前研究生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应用的现状。第4章,对研究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个人知识管理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5章,对研究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方法,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个人知识管理的运用方法,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推广与介绍。第6章,总结,对本论文进行的总结、不足和展望。从研究生自身、学校方面为研究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为研究生选择和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来进行学习时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

刘为[10](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实施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用户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1.1.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海量庞杂且质量参差不齐
        1.1.3 用户日趋追求精准和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研究现状
        1.3.1.2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1.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思路
    1.5 研究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微信公众平台
        2.1.1 微信公众平台概念
        2.1.2 微信公众号的类型
        2.1.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
    2.2 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
        2.2.1 知识聚合概念
        2.2.2 常用的知识聚合方法
    2.3 文本挖掘与分析
        2.3.1 文本挖掘概述
        2.3.2 文本挖掘流程
    2.4 知识服务
        2.4.1 知识服务概述
        2.4.2 常见的知识服务模式
        2.4.2.1 知识检索服务
        2.4.2.2 知识导航服务
        2.4.2.3 知识推荐服务
        2.4.2.4 知识集成服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必要性
    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概述
        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
        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要素分析
        3.2.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与原则
        3.2.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
        3.2.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原则
    3.3 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动因分析
    3.4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3.4.1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过程
        3.4.2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及需求分析
    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概述
        4.1.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内涵
        4.1.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原则
    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
        4.2.1 VALS2模型概述
        4.2.2 基于VALS2的用户标签体系设计
        4.2.3 用户画像标签权重设计
        4.2.4 实证研究—以“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为例
        4.2.4.1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4.2.4.2 因子分析及分类标签抽取
        4.2.4.3 用户画像聚类分析及可视化
    4.3 基于用户画像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分类与知识需求分析
        4.3.1 初期引入参与型用户
        4.3.2 成长型用户
        4.3.3 成熟型用户
    4.4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分析
        4.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形成
        4.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划分
    4.5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推荐服务
    5.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的内涵及作用
        5.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内涵
        5.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作用
    5.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
        5.2.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1.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1.2 Word2vec词向量模型
        5.2.1.3 融合Word2vec和TextRank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2 BIRCH聚类算法及优化
        5.2.3 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过程
    5.3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5.3.1 文本知识资源标签抽取
        5.3.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号知识资源聚合
    5.4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
        5.4.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概述
        5.4.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要素分析
        5.4.3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集成服务
    6.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内涵及作用
        6.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内涵
        6.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作用
    6.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过程及改进思路
        6.2.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及过程
        6.2.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思路
    6.3 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1 基于TextT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
        6.3.1.1 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
        6.3.1.2 句子位置特征及标题相似度特征计算
        6.3.1.3 基于MMR算法的句子冗余处理
        6.3.2 融合用户需求与图模型的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3 融合主题与图模型的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3.1 Doc2vec段落向量模型
        6.3.3.2 微信公众平台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流程
    6.4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6.4.1 基于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6.4.2 基于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6.5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
        6.5.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概述
        6.5.2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要素分析
        6.5.3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构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7.1 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
        7.1.1 提升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能力
        7.1.2 深入挖掘用户多层次知识需求
        7.1.3 培养用户知识服务评价和反馈意识
    7.2 加大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
        7.2.1 引入新技术,优化和改进知识聚合方法
        7.2.2 知识聚合服务系统搭建和开发设计
        7.2.3 应用可视化技术加强用户服务体验
    7.3 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
        7.3.1 加强主动知识服务意识,创新知识服务理念
        7.3.2 构建和开展多元化平台知识服务模式
        7.3.3 加强专业知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示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1.2.4 评述与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库
        2.1.2 智慧服务
        2.1.3 智慧数据服务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管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2.3 用户场景理论
        2.2.4 灰色系统理论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3.1.3 结果分析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4.2.1 图情机构主体
        4.2.2 智慧数据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4.3.1 数据多源性
        4.3.2 技术智能性
        4.3.3 服务场景化
    4.4 案例分析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5.2.2 智库需求感知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5.2.4 智能化推荐
        5.2.5 案例分析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3.1 智库活动层
        5.3.2 嵌入层
        5.3.3 融合层
        5.3.4 服务层
        5.3.5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6.1.1 智库特征识别
        6.1.2 智库需求确定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6.3 多源数据融合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1 场景化服务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7.5.3 评价指标优化
        7.5.4 评价指标赋权
    7.6 实证研究
        7.6.1 研究方法
        7.6.2 数据分析
        7.6.3 结果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LDA模型的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现状及演化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LDA模型研究现状
        1.3.2 学科间知识流动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知识流动内涵与过程分析
        2.1.1 知识流动的内涵
        2.1.2 知识流动的过程分析
    2.2 学科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分析
    2.3 LDA模型简介
        2.3.1 LDA模型概述
        2.3.2 LDA参数估计
        2.3.3 LDA模型主题数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的知识流动分析
    3.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主题数目的确定
        3.2.1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的主题数目确定
        3.2.2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出的主题数目确定
    3.3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的知识输入主题分布
    3.4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的知识输出主题分布
    3.5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现状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流动分析
    4.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主题数目的确定
        4.2.1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的主题数目确定
        4.2.2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出的主题数目确定
    4.3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输入主题分布
    4.4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输出主题分布
    4.5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现状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演化态势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主题提取
        5.2.1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流动主题提取
        5.2.2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流动主题提取
    5.3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流动演化态势分析
    5.4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流动演化态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
        1.2.2 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1.2.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虚拟学习社区
        2.1.1 虚拟学习社区概念
        2.1.2 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2.1.3 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
        2.1.4 虚拟学习社区的价值
    2.2 知识
        2.2.1 知识的概念
        2.2.2 知识的性质和特点
        2.2.3 知识的分类
    2.3 知识管理
        2.3.1 知识管理的概念
        2.3.2 知识管理的特征
        2.3.3 知识管理的目的
        2.3.4 知识管理的转化过程
    2.4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
        2.4.1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概念
        2.4.2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特点
        2.4.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方式
        2.4.4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过程模型
    2.5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2.5.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5.2 分布式认知理论
        2.5.3 科学管理理论
        2.5.4 行为组织理论
        2.5.5 知识管理理论
第3章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影响要素分析
    3.1 虚拟学习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3.1.1 虚拟学习社区主体
        3.1.2 虚拟学习社区客体
        3.1.3 虚拟学习社区资源环境
    3.2 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
        3.2.1 知识管理主体
        3.2.2 知识管理客体
        3.2.3 组织知识管理
        3.2.4 知识管理工具
    3.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影响要素及分析模型
        3.3.1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影响要素
        3.3.2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要素分析模型
第4章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
        4.1.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遵循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基本步骤
    4.2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4.2.1 评价体系的总目标拟定
        4.2.2 评价体系的各个子目标拟定
        4.2.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4.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1 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设计
        4.3.2 指标的选择与确定
    4.4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4.4.1 层次分析法
        4.4.2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权重体系表
第5章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
    5.1 评价方法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实施步骤
    5.2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指标体系的应用
        5.2.1 《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学习社区的介绍
        5.2.2 《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过程
        5.2.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5.3 分析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附录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专业发展视角下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专业发展是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的目标
    第一节 以知识为中心是高校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知识专业性是高校新手教师作为学术职业的基础
        二、知识多元性是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必备
        三、知识共享性是高校新手与专家教师共同体协同创新的要求
    第二节 专业发展下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SECI知识转化理论
        三、知识管理的框架
    第三节 专业发展下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
        一、智慧教育个性化实现高校新手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
        二、隐性知识外显化提升高校师资队伍高质量专业素养
        三、显性知识系统化保障高等教育发展全方位人才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的困境
        一、个人知识流动与组织存储场域的阻隔
        二、个人原始追求与群体共享行为的反差
        三、专业知识图谱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诉求
    第二节 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操作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的组织行为学分析
        二、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三、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的教育生态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新手教师专业发展下的知识管理的策略
    第一节 高校必须明确知识管理的地位
        一、建设学习型高校和知识型高校文化推动实施
        二、制定高校知识应用与发展管理系统提升质量
        三、建立高校专业知识资源供给数据库优化管理
    第二节 发展教师群体因素带动知识共享
        一、发展新手教师同侪合作机制加强知识对话
        二、发展新手教师人才激励培养实现知识共享
        三、高校新手教师多元知识联盟促进跨界学习
    第三节 高校新手教师重视知识管理行为
        一、高校新手教师及时反馈自我需求明确发展目标
        二、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课程培训提升管理技能
        三、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评价机制激发知识应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1.1.1 大学科技园的诞生及发展
        1.1.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选题意义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3.2 选题的实际价值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能力、组织能力与服务能力
        1.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
        1.4.3 能力建设的概念及其研究范畴
        1.4.4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定义及内涵
    1.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5.1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科技园能力的研究状况
        1.5.2 国内外关于大学科技园治理的研究现状
        1.5.3 研究现状述评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及特征分析
        2.1.1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
        2.1.2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征
    2.2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有关理论
        2.2.1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宏观理论
        2.2.2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微观理论
    2.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主要指导理论的确定
        2.3.1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概述
        2.3.2 以服务为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构建的基础
        2.3.3 以服务为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的特点与不足
    2.4 新公共治理理论在大学科技园治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2.4.1 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为新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提供了可能性
        2.4.2 大学科技园的本质特性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作用机理相契合
        2.4.3 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为新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奠定了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设计
    3.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原则与指导思想
        3.1.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3.1.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原则
        3.1.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3.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主体
        3.2.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识别
        3.2.2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3.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方法
        3.3.1 基于PDCA的质量持续改进方法简介
        3.3.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持续改进的方法
    3.4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服务能力建设流程
        3.4.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生命周期
        3.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三大构成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运行机制及模型构建
    4.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及其运行
        4.1.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机理
        4.1.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运行机制及其价值实现
    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4.2.1 能力开发与设计
        4.2.2 能力生命周期
        4.2.3 能力设计的流程与策略
    4.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框架模型的构建
        4.3.1 现有的服务能力模型概述
        4.3.2 现有服务能力结构模型的特点与不足
        4.3.3 基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矩阵模型的构建
        5.1.1 成熟度与能力成熟度模型
        5.1.2 部分典型成熟度模型介绍
        5.1.3 服务型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矩阵模型的构建
        5.1.4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5.2 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5.2.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5.3.1 主成分分析法
        5.3.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及保障
    6.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6.1.1 创业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利益冲突
        6.1.2 各利益相关者在服务目标偏好不同时产生的利益冲突
        6.1.3 制约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
    6.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设计
        6.2.1 以数字化建设推进大学科技园服务方式的改革
        6.2.2 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学科技园数字服务生态系统
    6.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6.3.1 利益相关者参与
        6.3.2 大学科技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及其行动
        6.3.3 大学科技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治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样本案例分析
    7.1 案例样本对象选择说明
        7.1.1 样本的选择范围
        7.1.2 选择样本时需考虑的因素
        7.1.3 案例样本的确定
    7.2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与比较分析
        7.2.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7.2.2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
        7.2.3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7.3 提升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建议
        7.3.1 提升服务战略规划能力
        7.3.2 提升过程干预能力
        7.3.3 营造价值共创环境
        7.3.4 构建和维护有效的支持网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文章结论及创新之处
        8.1.1 文章结论
        8.1.2 文章的创新之处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8.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2 指标权重问卷调查
附录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问卷调查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创新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创新
    1.5 研究问题界定
        1.5.1 研究对象界定
        1.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军、民情报的定位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军事情报学研究
        2.1.1 发展历程简述
        2.1.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2.2 民口情报学研究
        2.2.1 发展历程简述
        2.2.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2.2.3 国内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
        2.2.4 国外“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研究现状分析
    2.3 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2.3.1 美国和以色列情报工作的军民融合
        2.3.2 竞争情报与公开来源情报利用中的军民融合
        2.3.3 中国特色的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第3章 面向军民融合的现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
    3.1 现代情报学发展取向
        3.1.1 情报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3.1.2 界定基于Intelligence属性的情报学核心问题域
        3.1.3 重视情报学教育与情报工作的匹配
        3.1.4 加强情报组织融合
        3.1.5 从历史中获得镜鉴
    3.2 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情报工作深化
        3.2.1 树立总体国家情报思维
        3.2.2 构建总体国家情报工作体系
        3.2.3 以任务为情报工作的组织线索
        3.2.4 形成多层次情报工作策略
    3.3 军民融合视角下现代情报学的发展
第4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
    4.1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基础
        4.1.1 军、民情报学关系构成了融合的客观基础
        4.1.2 信息链奠定了两者关系的理论基础
        4.1.3 致力于内涵式大情报观构筑为融合提供了动力
        4.1.4 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统一增强了融合的活力
        4.1.5 对情报秘密属性看法的转变奠定了融合的文化基础
    4.2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
        4.2.1 以系统论的方法解析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
        4.2.2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耗散性机理
        4.2.3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各要素的协同机理
        4.2.4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突变机理
    4.3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整体分析框架
第5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推进策略
    5.1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模型
    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信息流控制策略
        5.2.1 信息流控制自发性
        5.2.2 信息流控制渠道
        5.2.3 信息流控制机制
        5.2.4 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
    5.3 军民情报学融合竞合管理策略
        5.3.1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的竞合关系及其自发特性
        5.3.2 要素层面的竞合管理
        5.3.3 关系层面的竞合管理
        5.3.4 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5.4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建设
        5.4.1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自发特性
        5.4.2 目标着眼于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酝酿学术环境
        5.4.3 以学术研究的问题化为出发点
        5.4.4 以学科层面的融合为路线
        5.4.5 将解决时代发展的“大问题”作为方向和动力
        5.4.6 制定保障措施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贡献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8)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1.1.2 用户参与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的重视
        1.1.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参与有待探索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与工具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图书馆用户参与研究综述
        2.1.1 基本文献计量分析
        2.1.2 图书馆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1.3 图书馆服务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述评
        2.2.1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述评
        2.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研究价值
第3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分析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及用户参与的内涵
        3.1.1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3.1.2 用户参与的内涵
    3.2 用户参与视角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调查
        3.2.1 图书馆服务项目概况
        3.2.2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3.2.3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筛选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价值分析
        3.3.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角色转变
        3.3.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转变
        3.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价值转变
    3.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类型
        3.4.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划分
        3.4.2 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交叉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4.1 案例分析:来自知乎社区的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启示
        4.1.1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选择
        4.1.2 编码方式与过程
        4.1.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4.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确立
        4.2.1 知乎社区与既有文献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2.2 结合访谈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用户参与影响因素抽取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结构关系分析
        4.3.1 方法选择
        4.3.2 分析过程
        4.3.3 解释模型
    4.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户参与行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模型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1.1 理论模型
        5.1.2 研究假设
    5.2 实证分析
        5.2.1 量表设计及数据采集
        5.2.2 探索性分析
        5.2.3 验证性分析
    5.3 研究结论与启示
        5.3.1 研究结论
        5.3.2 研究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
    6.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构建
        6.1.1 激励机制与知识服务绩效的关系
        6.1.2 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激励机制
    6.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对象定位
        6.2.1 使用性参与角色定位
        6.2.2 评估性参与角色定位
        6.2.3 建设性参与角色定位
    6.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
        6.3.1 面向认知的激励方式
        6.3.2 面向情感的激励方式
        6.3.3 面向动机的激励方式
    6.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氛围营造
        6.4.1 用户参与的平台氛围营造
        6.4.2 用户参与的互动氛围营造
        6.4.3 用户参与的合作氛围营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图书馆知识服务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判别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9)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难点
第二章 网络自主学习与知识管理概述
    2.1 网络自主学习的概述
        2.1.1 网络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2.1.2 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
        2.1.3 网络自主学习的特征
    2.2 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
        2.2.1 知识管理基本理论
        2.2.2 个人知识管理
    2.3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3.1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
        2.3.2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要求
        2.3.3 学业的要求
        2.3.4 终生学习的要求
第三章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3.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基本信息调查分析
        3.2.2 网络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3.2.3 个人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3.2.4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应用现状
第四章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4.1.1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研究生学习行为特征
        4.1.2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研究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分析
        4.1.3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状况分析
    4.2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4.2.2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策略
    5.1 个人知识管理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实施策略
        5.1.1 提高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5.1.2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有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
    5.2 提高个人知识管理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5.2.1 提高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意识
        5.2.2 学校重视个人知识管理的培养
    5.3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使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建议
        5.3.1 加强研究生运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意识
        5.3.2 推广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
        5.3.3 研究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存在的不足
        6.2.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思路设计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2.2.1 语义网概述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实施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D]. 程子轩. 吉林大学, 2021(01)
  • [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LDA模型的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现状及演化态势研究[D]. 丁晓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鹿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专业发展视角下高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研究[D]. 毕丽佳.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 韩新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 杨国立. 南京大学, 2019(01)
  • [8]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D]. 李永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例[D]. 周晓红.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与实施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