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财务管理,促进机构转型

完善财务管理,促进机构转型

一、改善计财管理 促进机构转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美[1](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亟需建立能使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湖南省于2006年探索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获得良好的实践反响。有人说,“中师又回来了”。那么,在不同于中师所处时代环境下,定向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何以可行?它是如何实现“有人读”且使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其背后的发生逻辑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且偏重对实施经验、人才培养等的描述性研究,学理分析不足,难以回答上述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回溯历史、关照背景、诉诸理论”三维取向,以湖南省为个案,基于嵌入型个案研究设计,综合使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采用并行混合方法设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可行(何以产生、何以有效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原型,加入制度环境稳定性变量,构建了新的制度变迁解释模式,认为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产生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有内在联系,定向培养政策产生主要是效率机制在起作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主要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取消中师不仅是师范教育中专学历层次的消失,更是中师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势的隐没,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失去稳定和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师资短缺和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组织微环境较为积极背景下,效率机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定向培养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结果。基于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的分析,定向培养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本研究基于对各主体的调查、运用相关理论,采取“数据呈现效果→资料挖掘原因→理论解释逻辑”的分析理路,在和中等师范教育、现有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有效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定向培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等相契合,由此招收到了次优生源,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师范生,补充到了有守诺精神的教师,较之其他补充渠道,更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就生源吸引来看,尽管时代发生变迁,但定向培养能够吸引到次优生源,在于公费教育切合了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就业保障符合了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职业特性契合了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人才培养质量高,与良好的生源质量、系统的教师教育、适当的考核退出机制息息相关,它抓住了农村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增强了培养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就到岗留任保障来看,契约机制是关键,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同时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由此构成定向培养保障师范生到岗留任的内在逻辑。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调研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政策设计、院校培养、实施保障、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勾兆强[2](2017)在《PPP视角下公办养老机构“一院两制”研究 ——以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积极采用福利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理念,在养老项目中广泛运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PPP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机构养老的主要模式。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机构养老服务在总量上供不应求,且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以公建民营为重点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不断深化,“一院两制”在实践中成为公办养老机构和社会资本双方的理想选择。近年来,随着PPP模式在我国政府治理领域的新一轮推广应用,PPP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结合成为可能。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改革为例,从PPP视角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第一,公建民营及“一院两制”的理论依据;第二,“一院两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三,“一院两制”的合法性、有效性、制度优越性;第四,当前我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最优路径及其倡导举措。本文首先全面阐述了养老机构领域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环节,并根据“一院两制”的特殊性,尝试提出“双层PPP”作为“一院两制”的理论依据,并构建“一院两制”的制度分析框架。其次,在对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公私合作伙伴间的内部关系为重点,归纳“一院两制”的形成动力,深入分析“一院两制”的制度特征。再次,对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进行整体性评价,论证“一院两制”的合法性、有效性和优越性。最后,明确“一院两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结合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第一,在管理体制上,“一院两制”是双层PPP结构。第一层是公建民营层面的PPP,是正式关系、强关系性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是纯粹的合作伙伴;第二层是业务合作层面的PPP,是非正式关系、弱关系性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一院两制”融双层PPP各主体之间的水平互动、垂直互动、交叉互动于一体,但在整体上,公共部门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运行机制上,公共部门既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安排者、监督者,也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在合理分配项目风险的基础上,公办方的行政吸纳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了 PPP横向民主机制和纵向权威机制的有机整合,最终,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银发社区”这一共同体意识的驱动下,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提高。第二,“一院两制”基本实现了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平衡,符合“善”的制度伦理,具有合法性;“一院两制”在整体的运行产出上达到了“1+1>2”的共赢结果,具有有效性;与整体委托管理、整体租赁、机构改制等其他改革路径相比,“一院两制”具有突出的制度优越性。第三,在理论上,“一院两制”突破了传统PPP理论的合作主体二分法,将PPP的适用环节从服务安排延伸至服务生产,开创了公私部门既竞争又合作的新格局;在实践上,“一院两制”保证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功能,凸显了政府在机构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破除养老机构双轨制,提高机构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它是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必经阶段和过渡形式,是当前我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最优路径,有必要进行重点倡导。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要营造倡导“一院两制”的宏观环境,转变PPP的传统应用方式,加强对公建民营单位的培育和扶持。其次,要规范推进“一院两制”的微观操作,在合作关系的建立阶段对“一院两制”项目进行物有所值评价、严控公建民营单位准入门槛、规范“一院两制”实施流程、保证适度的合同灵活性,在合作关系的运行阶段加强“一院两制”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关系建设、强化公共部门的契约精神、建立公建民营单位信用制度、建立腐败防范机制。

崔青松[3](2013)在《教育公平视阈下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考察(1978-2011年)》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教育公平为视角,对研究个案——W县改革开放30多年的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历史考察,微观呈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变迁。本研究基于大量一手档案资料和口述访谈,一方面从历史纵向以专题史的形式,对改革开放后30多年W县义务教育经费体制、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与办学状况的演变进行了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从横向进行了城乡对比,对W县与同市B区及近邻天津市的义务教育经费进行比较。从而全面、立体、细致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发展演变。在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学与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公平视阈下,审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特点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公平的对策。本研究主要形成了如下新观点:第一,本研究发现,在新机制“省级统筹”下,W县与同市B区的义务教育经费差距在缩小,而与相邻天津市的差距在扩大。因此,在充分肯定新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为了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需尽快将“省级统筹”上升为“中央统筹”。第二,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明确县级政府教育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第三,通过对W县新机制前后各初中学校考入W县一中人数对比发现,乡镇农村初中学校考入县一中的人数比重在减少,而县“重点”初中学校考入县一中的人数比重在增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教育效果,达到高质量的均衡发展,为农村学生提供获得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基本完成后,如何推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一个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建立中央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机制,加大中央和地方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如此,才能推进中国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徐昕,卢荣荣,黄艳好[4](2012)在《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而下的司法改革虽不断努力,但效果欠佳,司法改革应引入公众参与。这既有破局性意义,也充分可行。公众参与将为停滞的司法改革注入全新动力。2008年底启动的新一轮司法改革步入收官之年,虽规模宏大,但司法体制性改革并无进展,大部分改革举措仍需贯彻落实,并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李红卫[5](2010)在《劳动教养系统计财制度的法制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教计财制度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广泛。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基本是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从教学管理或者行政管理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提出如何完善劳教计财的管理方法,或者是从刑法的角度去讨论其存与废的问题,很少有从制度的层面上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劳教计财制度法制化、规范化的研究更是严重不足,并且学术性的东西很少,为此从经济法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以时代为背景、现实为依据、理论作基础,在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劳教计财制度的相关问题:首先,比较全面的对我国劳教计财制度的现状进行了介绍,指出了我国劳教计财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现有问题所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次,对于我国劳教系统计财制度的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从必要性方来说,我国现行规制劳教财务管理制度的《劳教财务管理办法》及尤其确立的财务管理、经费保障体制,没有充分体现劳教执行机关的性质,不符合行政财务改革的要求,制约了见于经费保障水平的提高和新时期劳教事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尽快加以修订。由暂行规定变成正式规定,完成法制化进程。而国家正在考虑制定的《劳动教养法》,则为劳教计财制度的法制化提供了可能。最后,提出了实现劳教系统计财制度法制化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如:切实加强立法,修订现行的《劳教财务管理办法》;遵循劳教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规律,尤其是在对劳教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应该引入会计委派制度,扩大劳教系统的收入来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监督体制;提高劳教计财人员的素质。

李文敏[6](2009)在《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公立医院应该如何实现经营管理的最高准则—即社会效益,使公众能够享受到公平、价格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体现公立医院生产性和经营性的特征,保证其运行效率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立医院的治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多是侧重于对公立医院治理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鲜有文献系统地分析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模式及治理变革的路径。本文认为,由于医院与企业在经营性质、特点和宗旨上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企业法人治理的理论与方法。同时,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很不均衡,各地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和发展进程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可能有一种理想的模式可以适应所有公立医院的特点,也并不是所有的公立医院都具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主客观条件。因此,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目前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下,如何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借鉴企业法人治理的先进经验,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分析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的变迁路径,是需要卫生管理学术界以及医院管理者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也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方法(1)形势判断与情报分析文献检索和数据查询:采用非结构、非定量的文献法查阅专业杂志期刊、论文集以及网上检索等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国内外对医院法人治理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分析国内外医院法人治理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研究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基础。(2)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现场典型问卷调查与现场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医院体制改革以及医院规模情况,本研究在我国上海、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北等省市进行典型调查。主要调查对象包括:系统层面:调查地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其他医院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层面:共调查医院43家:民营医院5家,公立医院38家,其中公立医院改革试点7家;二级8家,三级33家;个体层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医院管理机构(如医院管理中心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医院中高层管理者、医院医护人员与患者。(其中,调查医护人员210人,患者404人)典型调查方法包括:现场典型问卷调查、半结构深度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3)统计与运筹学分析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收集和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运用随机前沿成本模型分析,对我国不同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实践模式的医院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比较。(4)理论分析方法本研究运用了委托代理理论、“冰河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制度变迁等理论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视角对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不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1)虽然本文把行政机构单一型的医院归为法人治理的模式之一,但是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这种模式并没有落实医院法人相关的权利和义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公立医院的深层次问题,不利于公立医院系统的进一步开放和非平衡态的形成,公立医院的耗散结构的特征并不明显。因此本研究认为这种法人治理模式只是公立医院在宏观政策未明确阶段的一个过渡,不建议作为未来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变革的方向之一。(2)行政机构分权型法人治理模式促进了公立医院之间的开放性,打破了公立医院原先的均衡态,强化了行业监管的力度,国家和公众的意志得以表达。但目前我国的行政机构分权型变革模式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分离行政机构的层面上,这种法人治理结构适合在我国经济较发达、政府管理体系较完善的地区试行,并且此种模式的实施效果取决于若干因素,如绩效考核方案以及行业监管到位等。(3)理事会型法人治理进一步解决了委托代理中的经理人逆向选择的问题,并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权责利更加明确;同时加大地改变了公立医院的半开放状态,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非平衡态的形成,更有利于公立医院的耗散结构的形成;实证研究也证实了理事会型法人治理增加医院活力、改革成本容易控制等优点。理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医院经营管理权受让主体的考核方式和目标价值取向。(4)董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出资人缺位的问题,内部组织体系的复杂化奠定了公立医院耗散结构的基础,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造就了公立医院内部的非平衡态和涨落,从而进一步形成公立医院的耗散动力。从实证资料的分析来看,目前在我国董事会型法人治理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董事会型治理模式适合在卫生行政部门有较强的监管能力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较健全的地区实行。(5)运用随机前沿成本分析模型,对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公立医院效率的横向分析结果显示:从低效率损失的角度看,理事会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和行政分权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现实选择。(6)未来我国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互动治理模式的设计思路:首先,识别公立医院的治理要素,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其次,确定各治理要素的治理地位;再次,根据治理地位,构建治理互动机制;最后,根据要素间的协同反馈以实现医院治理目的。(7)我国公立医院治理变革可能会面临着以下三重路径依赖因素的影响:首先面临着传统社会形成的制度集合所导致的路径依赖;其次,是多年形成的文化范式导致的路径依赖;最后,是我国选择的渐进式改革方法所形成的某种路径依赖。创新之处(1)相对于前人对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定性研究而言,本文不仅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剖析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四种法人治理模式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而且运用随机前沿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四种法人治理模式下的医院效率进行定量的横向比较和分析。因此,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在方法学上有一定的创新意义。(2)本文首次将非线性动力学的成熟理论与当代卫生管理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拓宽了卫生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思路,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以耗散结构理论的系统观点对公立医院的治理模式进行评价,在卫生管理研究领域里有着重要的开拓性意义。(3)本文在系统审视性地回顾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变革路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者,结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治理要素等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我国未来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互动型治理模式的设计思路,有较大的理论创新价值。(4)前人的研究更多地着眼于某种医院法人治理模式的研究,并未系统地分析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变革路径。而本文在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我国公立医院治理变革的脉络,总结了影响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变革的路径依赖和变迁方式的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与前人的研究相比,在研究构思角度和系统性方面有所突破。不足之处(1)本文将耗散结构理论这样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引入到对我国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模式的研究中来,方法较为创新,也正因为如此,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例如本文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的评价不够深入,虽然提出了公立医院内部正熵流与负熵流对公立医院形成耗散结构的影响,但未能进一步建立公立医院的熵流模型,量化公立医院的管理熵对公立医院治理模式的影响。(2)本文用制度分析方法对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委托代理关系模型和路径与模式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来看,制度分析的方法在性质上还属于一种“理解型”的分析工具,使用上还略显生硬。因此,探索一种更合适的研究制度变迁路径的方法是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内容。

张莉[7](2009)在《中国医院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与意义: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和谐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当前政府部门和卫生政策制定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多种所有权形式医院并存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归纳总结中国医院不同治理模式,并比较不同所有权类型和治理模式下医院治理效率的差异,为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使得医院成为高效、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研究内容与方法:在非结构、非定量的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对委托代理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规制理论等多学科理论进行回顾和定性分析,提出本研究的逻辑框架。通过现场典型调查、半结构深度访谈和选题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中国医院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并运用运筹学数据包络分析(DEA)、计量经济学随机前沿分析(SFA)测量不同治理结构医院的相对技术效率值,量化无效率的差异区间,探寻引起低效率的主要因素和未来改进方向。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所有权类型的医院的治理效率有无显着性差异,分析不同的所有权类型和治理结构对医院治理效率的影响,包括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对医院总体效率、生产技术效率、患者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1、通过对30家不同所有权类型医院的现场典型调查,将现有中国医院治理模式按照治理主体不同划分为:内部治理型模式、行政分权型治理模式、理事会型治理模式和董事会型治理模式四类。2、对中国医院内部治理机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选聘机制方面,多为“政治式”代理人选用体制,即当前医院任命多以党委组织或行政任命为主,使得医院院长在用人决策、奖金分配、收支结余使用、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及战略调整等方面的权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和不同方式的制约。目前医院现任院长的薪酬方式绝大多数都是实行的工资加奖金的方式,大约为本院职工平均工资的3-5倍。而实施年薪制的医院多为私立医院或转制后股份制医院。仅有22.58%的医院管理者表示满意或较满意,并且据应答者反映,其期望的院长薪酬方式依次为:年薪制、工资+奖金、工资+股票期权、其它。此外,国有医院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医院的发展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有效的监督主体,使公立医院始终处于一种粗放式经营的状态。3、对中国医院外部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政府失灵与管制过度并存(一方面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又管办职能混淆)、市场治理机制未充分发挥(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职业经理人市场和医疗服务产品市场)、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更多的是一种逻辑分析框架的借鉴,而缺乏充足的实证研究)。4、对30家不同所有权类型和不同治理模式的医院的效率进行分析后发现:30家医院DEA总体效率平均得分为0.843,其中11家医院为DEA有效,19家医院为非弱DEA有效;30家医院SFA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得分为0.863;DEA方法和SFA方法分析30家医院大体结果一致;不同所有权类型和不同治理模式的医院之间总体效率和生产技术效率没有显着性差异;不同治理结构下,医院中高层管理者对于医院治理的基本认识和现状评价也有所差异,体现在有没有必要实施法人治理、薪酬满意度和职代会能否发挥监督功能上等三个问题上(P<0.05);不同治理结构下员工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满意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工作的稳定程度、我的报酬与工作量的比较;不同治理结构医院在医疗技术、医疗收费、医德医风(乱开处方、乱开检查)三个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与建议:1、四类不同治理结构下医院治理效率无显着性差异,提示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在内的治理机制设计对于医院治理效率的提高更为关键。2、完善内部治理需要做到“四化”:在选聘机制上注重医院代理人选择主体和选择方式科学化和程序化;在激励机制上注意激励相容约束以保证行为目标一致化:在约束机制上强调制度约束以使道德风险最小化;通过院务公开和院内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实现管理透明化。3、在外部治理机制设计方面,提出在政事分开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下,政府在卫生领域改革中的角色则应该定位为出资人、筹资者、管制者和主导者;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包括职业化院长市场竞争和医疗服务产品市场竞争等方面;通过建立公立医院监管委员会、引入独立理(董)事制度、发扬社会监督等方式加强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4、最后,论文归纳总结性提出,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议从重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准则、完善激励约束相容的治理机制、优化外部治理环境等四个方面入手。创新之处:迄今为止,国内尚未见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医院治理模式及治理效率实证研究,尤其是对于不同所有权结构和不同治理模式的治理效率进行比较研究。本研究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医院并存为背景,跨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在研究委托代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的30家不同所有权类型和治理结构的医院为典型调查样本,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现存各类所有权结构的医院治理模式和治理效率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弥补了已有研究中仅有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证研究的缺陷,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章宏伟[8](2008)在《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文中认为1978年1月14日国家出版局在北京邀请一些老同志座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以及三家出版社合并组成的三联书店的历史,批驳了所谓"30年代黑店"的谬论。

姚昌恬[9](2008)在《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 确保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文中提出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关键一年,又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全面分析了林业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部署了2008年林业要切实抓好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等7项重点工作。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遵循,需要我们在抓落实上下大功夫。

姚昌恬[10](2008)在《协调三大体系 促进生态文明 保障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在2008年全国林业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回顾2007年林业计财工作,指出2007年林业计财工作为实现现代林业建设良好开局提供了坚实保障;阐述2008年林业计财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提出2008年要突出抓好的10项林业计财重点工作。

二、改善计财管理 促进机构转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计财管理 促进机构转制(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农村教师主要补充渠道的效果与问题
        (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相关问题
        (三)简要的评论
    三、内容、思路与意义
        (一)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一)混合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二)样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者的反思
第一章 国家主导的定向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师兴衰探析
    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调整整顿期(1979-1983)
        (二)发展繁荣期(1984-1991)
        (三)稳中渐衰期(1992-1998)
        (四)快速消亡期(1999年以后)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政策优势吸引了优秀生源
        (二)精准培养保证了教学胜任力
        (三)定向制度保障了供给与稳定
    三、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现实反思
        (一)关于取消中师的三种解释
        (二)对现有解释的现实反思
        (三)关于取消中师的新解释
        小结
第二章 地方驱动的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回归
    一、启动背景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并未形成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与补充不足共存
        (四)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二、实施历程
        (一)酝酿准备
        (二)启动实施
        (三)深化完善
    三、学理反思
        (一)政策的产生:效率机制起主要作用
        (二)政策的选择:路径依赖的结果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生源吸引状况
        (一)生源质量“次优化”,且有内部差异
        (二)生源来源“农村化”,农村和县城生源质量有差别
        (三)中下和中中层报考为主,但二者亦有差别
    二、生源吸引原因:为何报考
        (一)报考决策的宏观调查
        (二)报考决策的微观深描
    三、生源吸引逻辑
        (一)公费教育切合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
        (二)就业保障符合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
        (三)职业特性契合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培养质量如何
        (一)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表现
        (二)定向教师的能力体现
    二、缘何有高质量
        (一)优质生源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二)系统的教师教育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三)考核退出机制是质量保证的“助力器”
    小结
第五章 为什么下得去、留得住: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到岗留任保障分析
    一、到岗留任状况
        (一)定向师范生履约到岗情况
        (二)定向教师履约留任情况
    二、到岗留任原因
        (一)到岗(下得去)的原因
        (二)留任(留得住)的原因
    三、到岗留任保障逻辑
        (一)契约机制是到岗留任保障的关键
        (二)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
    小结
第六章 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一、定向培养的必然性:农村教师补充的方向?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地区存在
        (二)农村教师需要专门准备或培养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
    二、定向培养的有效性:制度变迁路径的视角
    三、定向培养实施中的主要争议或问题
        (一)初招学生选择自主性问题
        (二)初招项目优质生源冲突问题
        (三)专门化培养与再就业问题
        (四)定向教师个人发展问题
        (五)定向培养经费分担问题
    四、定向培养实施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制度完善环节,保证项目生源质量
        (二)建立二次进退机制,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三)注重乡土情怀培养,完善农村教师教育
        (四)优化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稳定与发展
        (五)厘清各级财政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体制
        (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PPP视角下公办养老机构“一院两制”研究 ——以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PPP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研究
        二、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研究
        三、公建民营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四、“一院两制”研究
    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二、养老机构
        三、公建民营
        四、“一院两制”
第二章 PPP视角下“一院两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养老机构PPP的理论前提
        一、PPP在养老机构领域的适用范围
        二、PPP在养老机构领域的适用环节
    第二节 “一院两制”的理论依据
        一、“一院两制”的特殊性
        二、双层PPP理论
    第三节 “一院两制”的分析框架
        一、制度特征维度
        二、制度评价框架
第三章 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一节 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的发展过程
        一、祖堂山社会福利院的基本情况
        二、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的形成过程
        三、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的改革举措
    第二节 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的动力分析
        一、调研与招标阶段: 政府主导下的需求对接
        二、初步建立阶段: 扶持与督导并重的双向激励
        三、正常运营阶段:优势互补与集群效应中的协同发展
    第三节 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的特征
        一、主体角色:政府职能分离程度较低
        二、权力结构:横向民主机制与纵向权威机制的有机整合
        三、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较为合理
        四、互动关系:行政吸纳基础上的公私竞争与合作
第四章 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评价
    第一节 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伦理评价
        一、“一院两制”的公益性表现
        二、“一院两制”的商业性表现
    第二节 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运行评价
        一、运行效率
        二、交易成本
        三、风险分配
        四、物有所值和创新
        五、角色匹配与合作意愿
        六、公共利益
        七、行为表现
    第三节 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一院两制”优势评价
        一、“一院两制”与整体委托管理的比较
        二、“一院两制”与整体租赁的比较
        三、“一院两制”与机构改制的比较
第五章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路径
    第一节 “一院两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一院两制”的理论意义
        二、“一院两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营造倡导“一院两制”的宏观环境
        一、转变PPP的传统应用方式
        二、加强对公建民营单位的培育和扶持
    第三节 规范推进“一院两制”的微观操作
        一、合作关系的建立阶段
        二、合作关系的运行阶段
参考文献
致谢

(3)教育公平视阈下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考察(1978-2011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及阶段划分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W县义务教育历史概况
    第一节 W县概况
        一、 地理、人口与气候
        二、 行政区划、文化与经济
    第二节 小学教育历史概况
        一、 改革开放以前小学教育的变迁
        二、 改革开放以后小学在探索中提高
    第三节 初中教育历史概况
        一、 改革开放以前初中教育的变迁
        二、 改革开放以后初中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W县义务教育经费体制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向“地方负责”过渡(1978-1984年)
        一、 回溯历史:基层办学的传统路径依赖(1978年以前)
        二、 向“地方负责”过渡(1978-1984年)
    第二节 “以乡为主”时期(1985-2000年)
        一、 “三级办学,二级管理”(1985-1993年)
        二、 “三级办学,管理以县为主”(1994-2000年)
    第三节 “以县为主”时期(2001-2005年)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共担”时期(2006-2011年)
第三章 W县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来源演变
    第一节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一、 经费投入总量增长但不稳定
        二、 地方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三、 经费投入不足引发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 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演变
        一、 改革开放初期公办与民办并举(1978-1984年)
        二、 以乡为主时期多渠道筹资(1985-2000年)
        三、 以县为主时期预算内经费逐渐增加(2001-2005年)
        四、 新机制以后预算内经费为主(2006-2011年)
    第三节 义务教育经费各项来源的演变
        一、 预算内经费比重呈“U”型走势
        二、 由农村教育费附加到城市教育费附加
        三、 逐渐失去筹资功能的勤工俭学
        四、 功过参半的社会捐集资
        五、 事业收费由多转少
第四章 W县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与办学状况
    第一节 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状况
        一、 人员经费支出增长但不稳定
        二、 公用经费支出增长但不稳定
        三、 公用经费支出校间不均衡
        四、 生均经费与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第二节 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特征
        一、 小学占义务教育经费比重高于初中
        二、 经费支出结构波动较大
        三、 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例略显失衡
        四、 基建支出波动较大
    第三节 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与办学状况
        一、 学生状况改善与辍学隐忧
        二、 教师待遇增长与待遇差异
        三、 教师结构优化与校间差距
        四、 硬件设施改善与校间不均衡
第五章 W县与同市B区及天津市义务教育经费差距
    第一节 W县与同市B区义务教育经费差距
        一、 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差距缩小
        二、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W县增长更快
        三、 教职工年人均工资趋向同酬
    第二节 W县与天津市义务教育经费差距
        一、 生均经费差距持续扩大
        二、 生均事业费差距持续扩大
        三、 生均人员经费差距持续扩大
        四、 生均公用经费差距扩大但不稳定
        五、 生均基建经费W县高于天津市
第六章 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审视
    第一节 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特点
        一、 经费责任主体上移促进教育公平
        二、 从“起点公平”转向“过程公平”
        三、 与同市B区经费差距缩小而与天津市差距扩大
        四、 趋向“城乡一体化”但差距依然较大
    第二节 W县义务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 经费不充足有碍教育公平
        二、 经费配置存在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三、 城乡差距一直存在而且对偏远学校倾斜不足
        四、 新机制下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结语 改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公平的对策
    一、 深化城乡二元结构改革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二、 中央和地方加大投入,县级投入以义务教育为主
    三、 建立中央统筹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机制
    四、 为农村学生提供获得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
附件:W县义务教育大事记(1978—2011年)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4)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1)(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综合性改革
    ———刑事诉讼法修改
    ———民事诉讼法修改
    ———行政诉讼法修改
    ———铁路司法改革
    ———量刑规范化改革
    ———国家赔偿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大调解”
二、法院改革
    (一) 优化法院职权配置
        ———完善审判管理制度
        ———执行体制及工作机制改革
        ———发布首批指导性案例
        ———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
        ———防治涉诉信访
    (二) 落实司法为民
        ———完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提高司法效率
    (三) 强化司法监督
        ———推进司法廉政
        ———促进司法公开
    (四) 加强基层法院与司法队伍建设
        ———加强法院基层基础建设
        ———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
三、检察改革
    (一) 强化法律监督
        ———强化民行诉讼和民事执行法律监督
        ———强化监所执法监督
        ———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二) 加强内部监督
        ———建立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制度
        ———强化内部监督
        ———推进检察廉政建设
    (三) 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四) 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和基础建设
        ———完善检察官遴选机制
        ———完善检察官职务序列设置
        ———加强基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 地方检察机关的改革试点
四、司法行政工作
    ———加强律师管理
    ———改进法律援助
结语:司法改革的公众参与

(5)劳动教养系统计财制度的法制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劳动教养系统计财制度的基本问题
    1.1 劳教计财制度的含义
    1.2 劳教计财制度的特征
    1.3 劳教计财制度的基本原则
2.劳教计财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2.1 劳教计财制度的地位
    2.2 劳教计财制度的作用
3.劳教系统计财制度的现实模式考察
    3.1 劳教系统计财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 劳教计财制度现有问题产生的根源
4.劳教计财制度的法制化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1 劳教计财制度的法制化的必要性
    4.2 劳教计财制度的法制化的可行性
5.实现劳教计财制度法制化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5.1 切实加强立法
    5.2 研究工作规律,科学规范
    5.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4 加强审计和监督
    5.5 培养高素质的劳教计财人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 主要创新之处
2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理论述评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理论基础
    2.3 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实践类型
3. 我国公立医院的耗散结构分析
    3.1 耗散结构理论
    3.2 我国公立医院的耗散结构特征分析
    3.3 我国公立医院嫡分析
4. 我国公立医院行政机构单一型法人治理模式研究
    4.1 行政机构单一型法人治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4.2 行政机构单一型法人治理模式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4.3 实证研究
    4.4 行政机构单一型法人治理模式的评价
5. 我国公立医院行政机构分权型法人治理模式研究
    5.1 公立医院行政机构分权型法人治理的界定与类型
    5.2 公立医院行政机构分权型法人治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5.3 公立医院政机构分权型法人治理模式的实践
    5.4 实证研究
    5.5 行政机构分权型法人治理模式的评价
6. 我国公立医院理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研究
    6.1 理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的界定与类型
    6.2 理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6.3 实证研究
    6.4 理事会型法人治理的评价
7. 我国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研究
    7.1 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的界定与类型
    7.2 董事会型法人治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7.3 我国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法人治理的实践
    7.4 实证分析
    7.5 董事会型法人治理变革效果的PEST分析
    7.6 董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的评价
8 我国现阶段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8.1 不同法人治理模式下医院效率的评价
    8.2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的实施条件分析
    8.3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适宜模式的选择原则
    8.4 构建我国公立医院理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的设想
9 我国公立医院治理变革的路径探析与政策建议
    9.1 我国公立医院治理变革的路径梳理
    9.2 我国公立医院治理变革的路径依赖
    9.3 我国公立医院治理模式的变迁方式分析
    9.4 政策建议
10. 未来我国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互动型治理模式探讨
    10.1 利益相关者互动治理的理论起源与发展
    10.2 我国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10.3 未来我国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互动治理模式的设计思路
11. 结论与展望
    11.1 结论
    11.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1 文章发表情况
附件2 主要调研工具

(7)中国医院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治理与法人治理
        1.2.2 效率与治理效率
        1.2.3 产权与所有权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2 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2.1 相关理论回顾与述评
        2.1.1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背离
        2.1.2 福利经济学理论:“个人福利”与“社会整体福利”的帕累托最优
        2.1.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界定与“效率”的相关性
        2.1.4 公共选择理论:“无私”政府还是“有限理性”政府的理性认识
        2.1.5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主体
        2.1.6 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有者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均衡
        2.1.7 规制理论:“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的迷失
    2.2 治理与法人治理的概念演变和内涵延伸
        2.2.1 治理与法人治理概念源起及演变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治理与法人治理概念内涵的延伸
        2.2.3 治理在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运用:矛盾和困境
    2.3 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2.3.1 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法人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2.3.2 实现治理效率最大化即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是法人治理的目的
        2.3.3 分权与制衡是实行法人治理,提高治理效率的主要形式与内容
3 中国医院治理模式借鉴与分析
    3.1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模式借鉴
        3.1.1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的历史沿革
        3.1.2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模式分析
        3.1.3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启示
    3.2 中国医院治理模式分析
        3.2.1 内部治理型治理模式
        3.2.2 行政分权型治理模式
        3.2.3 理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
        3.2.4 董事会型法人治理模式
4 中国医院权力制衡与内部治理机制分析
    4.1 内部治理机制设计的现实意义与功能
    4.2 中国医院内部治理机制现状比较分析
        4.2.1 选聘机制
        4.2.2 激励机制
        4.2.3 约束机制
        4.2.4 信息公开机制
    4.3 中国医院内部治理机制设计原则与框架
        4.3.1 医院代理人选择主体和选择方式科学化和程序化
        4.3.2 “胡萝卜”的哲学:激励相容约束以保证行为目标一致化
        4.3.3 “大棒”的魅力:制度约束以使道德风险最小化
    4.4 典型案例分析(1): YX医院(民营医院)
    4.5 典型案例分析(2): PR医院(转制医院)
5 中国医院外部治理机制与治理环境优化
    5.1 中国医院外部治理机制现状分析
        5.1.1 政府失灵与管制过度并存
        5.1.2 市场治理机制未充分发挥
        5.1.3 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
    5.2 中国医院外部治理机制设计及治理环境优化的政策建议
        5.2.1 政府管制
        5.2.2 市场治理
        5.2.3 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
    5.3 典型案例分析:民营医院治理环境社会学访谈结果
        5.3.1 政府机构的支持不够,医疗市场政策不明朗
        5.3.2 公众普遍缺乏信任和理解
        5.3.3 专家们的认可度差
6 不同医院治理模式下的治理效率研究
    6.1 医院效率评价方法及既往研究结论
        6.1.1 研究方法
        6.1.2 既往研究结论
    6.2 不同医院治理模式下的治理效率研究设计
        6.2.1 实证研究假设提出和变量设计
        6.2.2 调查研究实施和统计方法选择
    6.3 描述性分析
        6.3.1 各投入产出指标描述性统计
        6.3.2 DEA相对效率
        6.3.3 SFA生产效率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所有权类型与治理效率
        6.4.2 治理模式与治理效率
        6.4.3 管理者治理评价
        6.4.4 员工满意度
        6.4.5 患者满意度
    6.5 典型案例分析
        6.5.1 典型案例分析(1): YX医院(民营医院)
        6.5.2 典型案例分析(2): SH医院(转制医院)
        6.5.3 典型案例分析(3): HG医院(公立医院)
    6.6 小结
7 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政策建议
    7.1 重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7.2 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准则
    7.3 完善激励约束相容的治理机制
    7.4 优化外部治理环境
8 结语
    8.1 研究不足
    8.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及调查问卷

(8)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9)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 确保林业又好又快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计划财务工作的总体要求的思考
    (一)认清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
    (二)明确现代林业的新要求
    (三)把握今年计财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关于2008年林业计财重点工作的把握
    (一)加强规划编制,努力谋划林业发展大局
    (二)抓好政策落实,促进林业改革和产业发展
    (三)完善政策,拓宽渠道,努力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四)做好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好年度生产建设计划
    (五)夯实管理基础,切实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六)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七)拓展广度深度,努力提高林业开放型经济水平
    (八)深化统计改革,积极发挥决策参谋作用
    (九)做好林业综合开发工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十)加强队伍建设,保障计财职能充分发挥

(10)协调三大体系 促进生态文明 保障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在2008年全国林业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2007年林业计财工作为实现现代林业建设良好开局提供了坚实保障
    1.1 加强战略谋划, 努力拓展现代林业发展空间
    1.2 积极完善政策措施, 为林业发展和改革创造宽松环境
    1.3 广筹林业发展资金, 为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1.4 扎实推进“管理年”活动, 计财管理水平有新提高
2 2008年林业计财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
    2.1 认清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
    2.2 明确现代林业的新要求
    2.3 把握今年计财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3 2008年林业计财重点工作
    3.1 加强规划编制, 努力谋划林业发展大局
    3.2 抓好政策落实, 促进林业改革和产业发展
        第一, 研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
        第二, 落实国有林场改革相关政策。
        第三, 争取和落实国有林区企业改革和民生改善的相关政策。
        第四, 改革实行新的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第五, 推进新形势下的林业产业发展。
    3.3 完善政策, 拓宽渠道, 努力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第一,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第二, 争取建立稳定的林业救灾补助经费渠道。
        第三, 力争相关专项资金争取工作有新突破。
    3.4 做好综合平衡, 统筹安排好年度生产建设计划
    3.5 夯实管理基础, 切实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第一, 完善林业建设标准化体系。
        第二, 健全项目评估机制。
        第三, 继续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3.6 强化资金监管, 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第一, 注重制度建设。
        第二, 规范预算和资金管理。
        第三, 强化资金稽查。
        第四,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3.7 拓展广度深度, 努力提高林业开放型经济水平
    3.8 深化统计改革, 积极发挥决策参谋作用
    3.9 做好林业综合开发工作, 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 开创山区综合开发新局面。
        第二,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布局和管理工作。
        第三, 继续做好林业联系点及定点扶贫工作。
    3.10 加强队伍建设, 保障计财职能充分发挥
        第一, 加强理论学习。
        第二, 深入调查研究。
        第三, 狠抓工作落实。
        第四, 强化业务培训。
        第五, 注重廉政建设。

四、改善计财管理 促进机构转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静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2]PPP视角下公办养老机构“一院两制”研究 ——以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为例[D]. 勾兆强. 南京大学, 2017(01)
  • [3]教育公平视阈下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考察(1978-2011年)[D]. 崔青松.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4]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1)[J]. 徐昕,卢荣荣,黄艳好. 政法论坛, 2012(02)
  • [5]劳动教养系统计财制度的法制化研究[D]. 李红卫.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1)
  • [6]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研究[D]. 李文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7]中国医院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研究[D]. 张莉.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8]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J]. 章宏伟. 编辑之友, 2008(06)
  • [9]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 确保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 姚昌恬. 中国林业, 2008(05)
  • [10]协调三大体系 促进生态文明 保障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在2008年全国林业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姚昌恬. 林业建设, 2008(01)

标签:;  ;  ;  ;  ;  

完善财务管理,促进机构转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