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马尾松毛虫发生与ENSO事件的关系

福建马尾松毛虫发生与ENSO事件的关系

一、福建省马尾松毛虫发生与ENSO事件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俊,方克艳,白毛伟,曹新光,董志鹏,唐婉儒,梅泽鹏[1](2021)在《闽东南地区马尾松古树对气候变化和虫灾的生态弹性》文中研究指明马尾松是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先锋造林树种。在全球变暖、气候干旱化和虫灾频发的趋势下,研究马尾松对环境干扰的生态弹性对森林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福建省仙游县百松村的马尾松古树进行树木年轮样品采集,建立区域首个马尾松树轮宽度标准年表(1865—2014年)。结果表明:当年7—9月低相对湿度和5—9月极端高温是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根据树轮极端窄年确定1869、1889、1986、1991和1993是极端事件年。时序叠加分析发现,极端事件发生前两年的持续低值加剧了极端事件的影响。干旱年份更容易引发虫灾。1889年是受虫灾影响最严重的年份,1986和1991年受到虫灾和干旱气候的双重影响,其余极端年主要受干旱气候的影响。树木对虫灾的抵抗力弱于对干旱事件的抵抗力;除1991年外,树木对虫灾的相对弹性力高于对干旱事件的相对弹性力。1889年的相对弹性力最高,1991年受到连续极端事件的影响,相对弹性力最低。2000年以来研究区干旱化趋势加强,马尾松古树遭受干旱和虫灾的干扰加强,部分树木死亡。

杨波[2](2019)在《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林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数据获取与存储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数据体量将持续增长,数据格式与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基于可视化可视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和洞悉林业数据的模式和规律,解决林业生产科研中的问题,给林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森林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森林病虫害作为最主要的森林自然灾害,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给林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分析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森林病虫害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多层次且高维度,而且涉及时空属性,不同时间和空间粒度的分析结果千差万别。其次,数据中各属性并非完全孤立,属性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难以直观地呈现数据间的联系与规律,因而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数据可视化是一种使用人类可感知的视觉符号来增强数据认知的有效方法,可以辅助数据分析者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数据蕴含的规律。本文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交互式可视分析为研究核心,围绕森林病虫害数据建模、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方案设计等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指导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更有利的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一种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用于提高森林病虫害数据的数据质量。在数据清洗过程中为了比较森林病虫害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性,提出了文本型数据相似性匹配算法。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的特点,设计了可视数据清洗框架,对数据进行交互式地检测分析及清洗,实现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2、设计了一种聚类数据可视分析方法,其可定量评估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在各地区的相似性。在可视化绘制算法研究方面,提出了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对树图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数据中的有序层次数据;提出了基于引力场的聚类边绑定算法对平行坐标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聚类数据的分布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用于揭示各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相似性的数据聚类可视化方案。3、基于三种模型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的设计。提出了多视图协同可配置模型,其可针对相似数据分析情景模式进行配置;基于该模型针对不同的情景分析模式所包含的数据属性是否一致,设计了不同的可视分析模板对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层次关联交互模型,该模型用于指导多个具有层次性的属性进行渐进式关联交互分析;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分析不同病虫害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发展情况的交互式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地描述多个自变量与单一因变量之间的多种组合构成的线性关系;基于该模型和数据流模型并结合统计学原理和可视化技术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可视分析方法,针对森林病虫害病情指数与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的特点展开分析研究。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分析原型系统。基于论文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结合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的时序、地理、灾害等级、灾害种类等特征,综合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生防治情况,以及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等数据,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多角度综合性分析,从而提供一种快捷、方便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观察及分析工具。5、基于论文所设计实现的原型系统,针对真实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病虫害数据的时空特性及多维属性间的关系,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索,以期找到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因子。实施了相关用户研究和专家评估以验证上述所提模型、方法等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工作结合了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为解决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和利用面临的问题,探索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为辅助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余燕[3](2019)在《潜山市马尾松毛虫发生预报研究及不同区域虫态期比较》文中提出本课题源于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硕(201404410),主要对湖北省麻城市、利川市,福建省武夷山市、莆城市,安徽省潜山市、凤阳县马尾松毛虫数据进行系统科学地整理,对不同地区马尾松毛虫虫态期进行比较分析。再利用期距法、逐步回归法、平稳时间序列法、马尔科夫链法、人工BP神经网络法、多级多因子列联表法、灾变预测法、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等9种方法对时间跨度大、数据齐全的潜山市马尾松毛虫进行数学方法分析,对该虫发生期、发生量、发生面积、危害指数进行预报预测,为该虫的预防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不同区域虫态期比较结果:马尾松毛虫虫态期与纬度、海拔有关,纬度越高,虫态期越迟;海拔越高,虫态期越迟。安徽省潜山市马尾松毛虫数学方法分析结果:BP神经网络法预测马尾松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历史符合率达到100%。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马尾松毛虫发生量,其历史符合率达到100%。BP神经网络法是预测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较为理想的方法,灾变法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灾变预报历史符合率达到90%以上。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和灾变法对灾情指数预测结果准确率都很高。综合分析,BP神经网络法、平稳时间序列法、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马尔科夫链法历史符合率最好,其余5种方法效果次之,关键是要选准与预报量关系密切的预报因子及科学分级。

刘慧慧[4](2016)在《重要森林鳞翅目害虫种群遗传调控相关基因研究》文中提出马尾松毛虫是我国最重要的森林食叶害虫,美国白蛾是世界性重要检疫害虫,这两种重要森林害虫给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威胁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为了达到长期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急需开发新型的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方法,其中种群遗传调控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不能持续控制害虫的缺点,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分别从转录组测序筛选性别相关基因、克隆和研究性别决定关键基因、建立遗传转化和基因组编辑平台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马尾松毛虫的转录组分析为了全面了解马尾松毛虫的遗传学特性,选取了其4个发育时期和5龄幼虫中期的5种组织,以及雌雄成虫触角这11组材料进行了转录组分析。数据分析表明拼接得到510M reads,进一步拼接得到50M的Transcripts,Transcripts平均长度为950.1051bp。结合基因同源性和从头计算方法共注释了54102个Unigenes,与NCBI-NR数据库比对发现17985(33.2%)个可以有效地匹配。相对于卵期、蛹期和成虫期,马尾松毛虫在幼虫期基因数量变化最多。5龄幼虫期的5种组织中,精巢和卵巢与头、脂肪体和中肠差异大于非生殖器官之间的差异;其中,精巢和卵巢相比,卵巢高表达基因894个,精巢高表达基因1344个;雌雄成虫触角也是性二型的主要器官,雄性触角高表达基因589个,雌性触角高表达基因227个。通过同源比对在马尾松毛虫中找到了21个性别决定相关的同源基因,包括性别决定初始信号X:A同源基因基因Da、Emc和Gro,计量补偿途径同源基因Msl3、Mle和Mof,体细胞性别决定途径同源基因Sxl、Tra2、Dsx、Ix、Doa、Snf、Vir和Fl(2)d,求偶行为和种系分化途径同源基因Fru、Dsf、Out和Ovo,搜索到与家蚕报道的文献中提到的同源基因Imp、Hrp28、Psi和Piwi。其中精巢Top20基因中有11个未做功能注释,可能也参与性别决定通路,尚待进一步实验验证。2.马尾松毛虫Dsx,Tra2和Ix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为了探索马尾松毛虫性别决定机制,筛选并克隆了马尾松毛虫Dsx,Tra2和Ix三个基因,并对这三个基因进行了RNAi。通过RACE扩得三个基因的全长,获得了六种DpDsx的剪接体形式,五种雌性剪接体全长分别为884bp、990bp、1148bp、1269bp和1962bp,分别表达两种蛋白质,蛋白质长度为243个氨基酸和252个氨基酸;一种雄性剪接体全长为1531bp,蛋白质长度为275个氨基酸;dptra-2基因有四种剪接形式,无性别表达差异,其orf区全长分别为765bp、768bp、843bp和858bp,表达蛋白长度分别为254个、255个、280个和285个氨基酸;dpix基因有两种剪接形式,分别命名为dpix-a和dpix-b,核苷酸长度分别为729bp和791bp,其中dpix-b比dpix-a多了一个外显子,dpix-b的orf为576bp,编码192个氨基酸;dpix-a在第三个预测的外显子处含终止密码子,dpix-a的的orf仅为222bp,编码74个氨基酸。rnai结果表明任意干扰dsx,tra2和ix,都会对彼此产生影响,并未观察到表型变化,需要更有效的基因编辑手段进行基因功能研究。3.遗传转化分析为了试验转基因操作在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上的可行性,我们利用pbac[a3-3*p3/egfp]和pbac[ie1/dsred]转基因载体对胚胎期个体进行显微注射。荧光检测和excisionassay结果表明piggybac转座酶成功切割了转基因载体,说明基于piggybac的转座子可以用于构建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的转基因平台。基于pbac[ie1/dsred]可以在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体内瞬时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胚胎期注射来获得可遗传后代个体。对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注射pbac[ie1/dsred]、pbac[a3/hepler]和转座酶mrna混合体系,仅获得了马尾松毛虫g1代阳性个体,转化效率仅达0.014%,并且荧光随着昆虫生长发育而逐渐消失,pcr检测和inversepcr结果表明piggybac转座子不能在马尾松毛虫体内稳定表达,需要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完善转化体系。4.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为了验证crispr/cas9系统对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的基因组编辑效率,在胚胎期的同时注射cas9mrna和sgrnas。crispr/cas9技术对马尾松毛虫abd-a和wnt-1可以进行高效切割,这两个基因敲除均会导致g0代胚胎期高死亡率,分别为70.4%和77.5%,突变率分别为47.5%和55%,表型率分别是17.5%和32.9%。敲除abd-a和wnt-1得到相同的表型-腹节不正常发育。除此之外,敲除wnt-1还可以造成马尾松毛虫头部和跗肢的缺失。crispr/cas9技术也可对美国白蛾wnt-1基因进行高效编辑,胚胎期死亡率高达99.8%,突变率达62.5%,获得体节融合、附肢缺失等表型,说明这个系统有效诱导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在特定位点的突变,对于非模式生物基因功能研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rt-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美国白蛾胚胎发育类型符合短胚带型和中间胚带型。这些结果表明wnt-1在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胚胎发育早期体节分割和体轴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而Abd-a在胚胎发育后期的A2-A7腹节的体节决定中发挥作用。种群遗传调控是有望实现害虫可持续防治的新方法。本研究通过转基因操作,探索遗传转化在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的应用前景,发现piggybac转座系统可以在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中应用,为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的遗传操作提供支持。CRISPR/Cas9系统对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可以进行高效基因组编辑,这对于林业害虫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同时也对其他非模式生物的基因编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遗传转化和基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基因功能研究是害虫种群遗传调控的基础,为害虫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曾凡勇[5](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许章华,余坤勇,刘健,龚从宏,赖日文,李增禄[6](2014)在《马尾松毛虫害天基空间监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森林食叶害虫,具有危害面积大、暴发周期短、成灾极严重的特点,有效地开展马尾松毛虫害监测是开展森防检疫与森林资源持续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空间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发展为继续推进马尾松毛虫害的卫星遥感监测工作,构建预警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综述了马尾松毛虫害传统监测技术现状以及虫害空间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在介绍马尾松毛虫害适发因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尾松毛虫害在空间监测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CBERS、HJ-1系列国产卫星数据的诞生为马尾松毛虫害天基空间监测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带来了新契机。

厉悦,刘敏,张合平,徐刚标[7](2012)在《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为寻找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的方法,探讨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关键生态环境因素,在对湖南省长沙县松林生态系统的10个生态环境因素和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程度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林分因子、树势因子和立地因子3个综合因子,对10个生态环境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林分郁闭度和林木组成是影响单株虫口密度的最主要的2个生态环境因素;采取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马尾松毛虫发生程度与10个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其中林分郁闭度与单株虫口数呈极显着相关。

张国庆[8](2011)在《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我国气候变暖的特点,总结了气候变暖对生物灾害的影响机理和研究方法,并据此提出了对策。

范正章[9](2008)在《武夷山风景区松属植物主要有害生物种群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武夷山风景区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名胜区,旅游业是武夷山市的支柱产业,在武夷山风景区生态观赏林中,松属植物中马尾松林占到了70%,可见马尾松林在武夷山风景区景观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尾松也是武夷山市林产化工、制造纸浆、松香、人造板等林产工业的最主要原料,松属植物在武夷山市的经济建设和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武夷山风景区松属植物主要有害生物种群规律研究,进一步制定森林害虫系统管理对策,实现对害虫的可持续控制,将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从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与气象因子来分析,表明年均温度对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有显着的影响,武夷山地处闽北山区,年均温度高,有利于马尾松毛虫的越冬、生长发育和繁衍,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其次,有利于促进松林的生长,为马尾松毛虫发生和种群增长提供丰富的饲料和环境条件。湿度影响次之,主要表现在对马尾松毛虫实施生物防治的效果方面,进而影响马尾松毛虫的种群数量消长;降雨量的影响相对最小。2.采用林间调查和FJ-Ma-02型引诱剂诱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松墨天牛在武夷山风景区的发生与分布。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武夷山风景区主要是普遍分布,多集中发生为害单株濒死或枯死松树上,以及被马尾松毛虫为害后的局部林分,总体虫口密度较低。成虫在风景区一年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和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两次高峰期诱捕到的成虫占总诱捕量(125头)的89.2%。结果还表明松墨天牛成虫捕获量与月均温度显着的相关性;阳坡样地的松墨天牛发生量比阴坡的大;郁闭度和植被覆盖度与松墨天牛的发生量成负相关关系。3.林间调查表明,萧氏松茎象在武夷山风景区水帘、大红袍、大王亭、一曲附近以及一线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分析表明,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坡位、马尾松的胸径、地被物覆盖率以及40a生以下的松树之间有很大关系,不同的坡位间马尾松林的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均存在显着差异,中坡受害最重,下坡受害程度最轻,胸径在21-60cm之间的松树和40a生以下的松树与萧氏松茎象幼虫虫口密度间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4.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监测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类群,共诱集到13目81科共55817号标本,其中马尾松毛虫成虫数量为73只;所诱捕昆虫的所有目中科数最多的是鞘翅目,为23科,占所有诱捕昆虫总科数的28.40%;从个体数量来看,鳞翅目数量最多,为41834只,占所有诱捕昆虫数量的74.95%。

曾金珠[10](2008)在《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马尾松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其耐瘠薄、分布及产区范围广、喜温暖湿润,是亚热带适生树种。根据1994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资料报告,全国马尾松林分蓄积为43020.67万m3,占全国林分总蓄积的4.7%,占全国用材林总蓄积6.4%,居针叶林第四位。为合理开发利用马尾松林地资源,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人工林优化经营。在马尾松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存在着生产周期长、面积涉及范围大、森林资源可再生性大、效应的多样性强、经济预测性难、用户决策性难、人力物力消耗大等问题,因此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制定合理、长期的马尾松林经营发展规划,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实际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为马尾松经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持。目前国内许多林业学者已经建立了马尾松营林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但是,至今仍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马尾松经营管理技术决策层和使用层的系统,提供全套、完善的栽培模式、营林决策建议、病虫害诊治等等。因此,本文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马尾松速生丰产林栽培管理标准,利用模型组件技术在己有立地质量评价模型、马尾松生长模型等多个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生长模型的分析、评价、决策模型,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采用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技术路线,以Microsoft公司的Office软件的Access 2003数据库为后台,以高级语言Visual Basic6.0为开发语言,建立了一个原型化、可操作性强、决策性高的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简称PMMCADSS)。系统通过运行功能模块可以调用模型进行决策分析,实现了从小班信息管理、立地质量评价、造林技术措施(种源、整地、施肥、间伐等)确定到生长预测、效益预测、经济动态分析、营林方案决策、病虫害专家诊治决策以及相关报表、图表输出的自动化技术,实现了模型调用管理功能、营林决策支持功能和人机交互技术的有机耦合。通过提高系统的完整性和解释性,改善系统的预测性和决策性,增强系统的开放性和“即插即用”性,为马尾松的经营管理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提高马尾松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系统采用决策支持系统三部件构造方法、数据库管理技术、完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结构化程序开发方法、com模型组件技术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各技术之间互为补充、互相协调,系统的开放性和技术的集成能力方面得到很大提高。系统可以实现了马尾松整个营林过程中众多模型领域问题的综合管理,解决了各模型从建立到应用层次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实现营林管理过程中的预测功能、决策功能与动态调控功能。系统具有可理解性强、功能全面、创新性高、集成性高、运行效率高、决策性强、可维护性好等优点,为构建数字化马尾松经营系统奠定了基础,适应了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

二、福建省马尾松毛虫发生与ENSO事件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马尾松毛虫发生与ENSO事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闽东南地区马尾松古树对气候变化和虫灾的生态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表统计特征
    2.2 时序叠加分析和生态弹性特征
    2.3 树轮-气候响应关系
3 讨 论
    3.1 树轮-气候响应关系的分析
    3.2 极端低值年和虫灾的分析
    3.3 极端低值年的SEA和生态弹性分析

(2)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数据可视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1 数据可视化的发展
        2.1.2 数据可视化的流程
        2.1.3 数据可视化在各领域应用现状
        2.1.4 多种数据可视化技术
        2.1.4.1 时序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2 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3 高维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4 文本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5 可视化交互技术分析
        2.1.4.6 混合可视化方法分析
    2.2 森林病虫害研究现状及分析
        2.2.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及预防措施
        2.2.2 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2.2.3 森林病虫害监测
        2.2.4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
        2.2.5 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
        2.2.5.1 林分结构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2 土壤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3 地貌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4 生物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5 气象因子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6 人为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3 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森林病虫害数据体系结构
        3.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3.2.2 森林病虫害发生环境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3.3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点分析
    3.4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关键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数据清洗方法
    4.1 引言
    4.2 数据质量与数据清洗
        4.2.1 数据质量
        4.2.1.1 数据质量的定义
        4.2.1.2 数据质量问题的分类
        4.2.1.3 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4.2.2 数据清洗
        4.2.2.1 数据清洗的定义
        4.2.2.2 数据清洗的原理
        4.2.2.3 常用数据清洗算法
        4.2.2.4 数据清洗的一般过程
        4.2.3 可视数据清洗
    4.3 森林病虫害数据质量问题
    4.4 森林病虫害数据清洗方案
        4.4.1 数值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4.4.2 文本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4.4.2.1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检测与清洗策略
        4.4.2.2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匹配方法
        4.4.2.2.1 Jaro-Winkler距离
        4.4.2.2.2 改进Jaro-Winkler距离
        4.4.2.2.3 改进算法数值分析
    4.5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思路
        4.5.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主要功能
        4.5.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清洗过程
        4.5.3 规则库和算法库
    4.6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
        4.6.1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清洗任务需求
        4.6.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设计原则
        4.6.3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采用的可视化技术
        4.6.3.1 数据异常检测可视化
        4.6.3.2 交互设计
    4.7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分析
        4.7.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
        4.7.1.1 错误数据可视清洗
        4.7.1.2 不完整数据可视清洗
        4.7.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效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的聚类可视分析
    5.1 引言
    5.2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研究
        5.2.1 树图简介
        5.2.2 典型树图布局算法
        5.2.3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
        5.2.3.1 算法描述
        5.2.3.2 示例说明
        5.2.4 实验评估与分析
        5.2.4.1 评价指标
        5.2.4.2 实验说明
        5.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聚类边绑定分析方法
        5.3.1 平行坐标聚类绑定方法分析
        5.3.2 基本平行坐标绘制
        5.3.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设计
        5.3.3.1 聚类中心控制点
        5.3.3.2 簇内引力场绑定
        5.3.3.3 算法实现流程
        5.3.3.4 不透明度视觉增强设计
        5.3.4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绘制
    5.4 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聚类可视化设计
        5.4.1 数据聚类可视化需求分析
        5.4.2 数据聚类可视分析管线
        5.4.3 数据的降维与聚类
        5.4.4 数据聚类可视化技术
        5.4.5 数据聚类可视化交互设计
    5.5 案例研究
    5.6 用户反馈
        5.6.1 可视化设计
        5.6.2 可用性评价
        5.6.3 相关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
    6.1 引言
    6.2 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模型
        6.2.1 可配置模型建模
        6.2.2 可配置模型的一致性约束
    6.3 基于多视图可配置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6.3.1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需求分析
        6.3.2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设计方案
        6.3.2.1 可视分析管线
        6.3.2.2 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模板
        6.3.2.3 配色方案
        6.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可视化技术
        6.3.3.1 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6.3.3.2 病虫害相邻年份发生面积比较
        6.3.3.3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
        6.3.3.4 各地区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6.3.3.5 病虫害发生在地域上的分布
        6.3.3.5.1 Choropleth地图
        6.3.3.5.2 邮票地图
        6.3.3.6 病虫害发生地区间比较
    6.4 案例研究
        6.4.1 数据来源
        6.4.2 案例1: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6.4.2.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2.3 单个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3 案例2: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4.3.1 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6.4.3.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4.3.3 单个地区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5 用户反馈
        6.5.1 可视化设计
        6.5.2 可用性评价
        6.5.3 相关建议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层次关联交互模型的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
    7.1 引言
    7.2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
        7.2.1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建模
        7.2.2 层次间的交互约束
    7.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设计
        7.3.1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需求分析
        7.3.2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可视化设计方案
        7.3.2.1 可视分析管线
        7.3.2.2 总体概览
        7.3.2.3 配色方案
        7.3.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技术
        7.3.3.1 基于标签云的病虫害种类视图
        7.3.3.2 不同地区各等级病虫害发生分布视图
        7.3.3.2.1 基于环形堆栈图的可视化方法
        7.3.3.2.2 基于雷达图的可视化方法
        7.3.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关系视图
        7.3.3.4 病虫害发生在不可标注地域的分布视图
        7.3.3.5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视图
        7.3.3.6 病虫害在各地区随时间动态变化视图
        7.3.4 可视化相关辅助设计
        7.3.4.1 地区和病虫害种类选择器
        7.3.4.2 交互设计
    7.4 案例研究
        7.4.1 研究区概况
        7.4.2 数据来源
        7.4.3 案例1: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7.4.4 案例2:某种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7.4.5 案例3:某地区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7.4.6 案例4:某地区某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7.5 用户反馈
        7.5.1 可视化设计
        7.5.2 可用性评价
        7.5.3 相关建议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MCMVLR模型的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
    8.1 引言
    8.2 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8.3 基于MCMVLR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8.3.1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需求分析
        8.3.2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设计方案
        8.3.2.1 可视分析管线
        8.3.2.2 数据流模型
        8.3.2.3 总体概览
        8.3.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数据可视化技术
        8.3.3.1 数据分析模块
        8.3.3.1.1 数据集统计量表
        8.3.3.1.2 数据集分布度量
        8.3.3.1.3 属性间相关关系度量
        8.3.3.1.4 属性间相关关系评价
        8.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块
        8.3.3.2.1 研究变量选择
        8.3.3.2.2 归一化方法选择
        8.3.3.2.3 多组合线性回归分析
        8.3.3.2.4 预测分析
        8.3.4 可视分析交互设计
    8.4 案例分析
        8.4.1 案例1:云杉矮槲寄生在天然云杉林内的发病因子分析
        8.4.2 案例2:气象因子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分析
    8.5 用户反馈
        8.5.1 可视化设计
        8.5.2 可用性评价
        8.5.3 相关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9.1 引言
    9.2 可视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9.2.1 系统架构需求分析
        9.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9.3 可视分析系统架构设计
        9.3.1 架构设计原则
        9.3.2 系统架构设计
        9.3.3 系统设计模式
        9.3.4 功能结构设计
    9.4 技术选型和数据获取
        9.4.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9.4.2 实现技术
        9.4.3 数据获取
        9.4.4 数据库构建
    9.5 可视分析系统实现
        9.5.1 可视数据清洗模块
        9.5.2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9.5.2.1 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9.5.2.2 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聚类可视分析模块
        9.5.2.3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关联分析模块
        9.5.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模块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工作总结
    10.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潜山市马尾松毛虫发生预报研究及不同区域虫态期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及调查方法
    2.2 数学分析方法
        2.2.1 期距法
        2.2.2 平稳时间序列法
        2.2.3 回归分析法
        2.2.4 灾变预测法
        2.2.5 列联表多因子多级相关分析法
        2.2.6 马尔科夫链法
        2.2.7 模糊综合评判法
        2.2.8 BP神经网络法
        2.2.9 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区域马尾松毛虫虫态期比较
        3.1.1 安徽省潜山市与凤阳县
        3.1.2 安徽省潜山市与湖北省麻城市
        3.1.3 安徽省潜山市与福建省武夷山市
        3.1.4 湖北省利川市与麻城市
        3.1.5 福建省武夷山市与浦城县
    3.2 潜山市马尾松毛虫发生期预测
        3.2.1 平稳时间序列法预测幼虫高峰期
        3.2.2 BP神经网络法预测幼虫高峰期
        3.2.3 马尔科夫链法预测幼虫高峰期
        3.2.4 期距法预测幼虫高峰期
    3.3 潜山市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
        3.3.1 平稳时间序列法预测幼虫世代发生量
        3.3.2 回归预测模型预测幼虫世代发生量
        3.3.3 列联表多因子多级相关分析法预测幼虫世代发生量
        3.3.4 BP神经网络法预测幼虫高峰期发生量
        3.3.5 马尔科夫链法预测幼虫高峰期发生量
        3.3.6 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预测幼虫高峰期发生量
        3.3.7 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幼虫发生量
        3.3.8 灾变法预测幼虫虫口量
    3.4 潜山市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预测
        3.4.1 灾变法预测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
        3.4.2 BP神经网络法预测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
    3.5 潜山市马尾松毛虫危害之灾情指数预测
        3.5.1 灾变法预测马尾松毛虫危害之灾情指数
        3.5.2 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预测马尾松毛虫危害之灾情指数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重要森林鳞翅目害虫种群遗传调控相关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两种重要森林鳞翅目害虫研究概况
        1.1.1 马尾松毛虫的研究概况
        1.1.2 美国白蛾的研究概况
        1.1.3 马尾松毛虫和美国白蛾分子生物学研究
        1.1.4 林业害虫控制方法及局限性
    1.2 昆虫种群调节
        1.2.1 种群调节概念
        1.2.2 种群调节机制
        1.2.3 昆虫种群遗传调控
    1.3 昆虫遗传操作体系
        1.3.1 转基因操作体系
        1.3.2 基因调控操作体系
    1.4 昆虫性别决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性别决定机制
        1.4.2 果蝇性别决定机制
        1.4.3 家蚕及其他昆虫性别决定机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毛虫转录组测序和性别决定相关基因预测
    2.1 马尾松毛虫性别决定相关基因预测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小结与讨论
    2.2 马尾松毛虫性别决定基因Dsx,Tra2和Ix可变剪切分析及RNAi功能验证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小结与结论
第三章 马尾松毛虫基于Piggybac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质粒构建
        3.1.3 载体构建
        3.1.4 显微注射
        3.1.5 荧光筛选试验步骤
        3.1.6 Excision assay
        3.1.7 Inverse PCR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尾松毛虫显微注射及荧光蛋白瞬时表达
        3.2.2 切除试验
        3.2.3 转基因试验
        3.2.4 PCR和Inverse PCR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两种害虫基因功能研究
    4.1 马尾松毛虫Wnt-1 功能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与讨论
    4.2 美国白蛾Wnt-1 基因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与讨论
    4.3 马尾松毛虫的Abd-a基因功能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马尾松毛虫害天基空间监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尾松毛虫害传统监测技术现状
2 虫害空间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森林虫害空间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 虫害空间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3 马尾松毛虫害空间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3.1 马尾松毛虫害适发因子的研究现状
    3.2 马尾松毛虫害空间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4 国产卫星数据带来的新契机
5 结论

(7)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试验方法
        1.2.1 生态环境因素调查
        1.2.2 数据分析方法
        1.2.2.1 数据的量化
        1.2.2.2 主成分分析法
        1.2.2.3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1.2.2.4 偏相关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
    2.2 逐步回归分析
    2.3 偏相关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8)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候变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
    1.1 有害生物适生区拓宽
    1.2 有害生物发育速率提高
    1.3 生物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1.4 有害生物种群增长加快
    1.5 对有害生物生理的影响
    1.6 种群间的关系改变
2 研究方法述评
    2.1 建立数学模型
    2.2 人工模拟温度升高研究
    2.3 分子标记研究
    2.4 利用化石研究
3 对策
    3.1 更深入地开展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影响的研究
    3.2 生态健康管理
    3.3 精确管理
    3.4 GCSP管理

(9)武夷山风景区松属植物主要有害生物种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昆虫种群消长规律研究的重要性
        1.2 松属植物的重要性
        1.3 武夷山市松属植物主要有害生物及其危害状况
    2. 种群研究概况
        2.1 国内研究概况
        2.2 国外研究概况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毛虫种群消长规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1.2 供调查的树种
        1.3 调查方法
        1.4 数据处理方法
        1.5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度气象因子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影响
        2.1.1 显着性分析
        2.1.2 逐步回归分析
        2.1.3 通径系数分析
        2.2 月份气象因子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影响
        2.2.1 回归分析
        2.2.2 时间序列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武夷山风景区松墨天牛种群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准地的设立与调查
        1.1.1 标准地的设立
        1.1.2 植株受害标准的划分
        1.2 马尾松单株松墨天牛寄生量的调查
        1.3 松墨天牛成虫的诱捕
        1.3.1 诱捕点的设立
        1.3.2 诱捕器的悬挂和引诱剂
        1.3.3 标本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墨天牛监测标准地的系统调查结果分析
        2.2 松墨天牛的林间监测
        2.2.1 马尾松单株松墨天牛寄生量的调查分析
        2.2.2 捕捉器捕获昆虫标本的类别统计
        2.3 林间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消长规律
        2.3.1 松墨天牛发生情况
        2.3.2 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比较
        2.4 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消长规律与气象因子关系
        2.4.1 武夷山市2005-2007年气象因子与松墨天牛发生情况
        2.4.2 显着性分析
        2.4.3 逐步回归分析
        2.5 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消长规律与地理因子的关系
        2.5.1 松墨天牛发生量与坡向、坡位的关系
        2.5.2 松墨天牛发生量与海拔的关系
        2.6 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消长规律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2.6.1 松墨天牛发生量与林分组成的关系
        2.6.2 松墨天牛发生量与林龄的关系
        2.6.3 松墨天牛发生量与树高、胸径的关系
        2.6.4 松墨天牛发生量与郁闭度、植被覆盖度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武夷山风景区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1.2 标准地的设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夷山风景区萧氏松茎象的发生情况
        2.2 武夷山风景区萧氏松茎象的发生规律
        2.2.1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林分组成的关系
        2.2.2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坡位、坡向的关系
        2.2.3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海拔的关系
        2.2.4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林龄的关系
        2.2.5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被害株胸径和树高的关系
        2.2.6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地被物覆盖率和郁闭度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武夷山风景区松林节肢动物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频振式杀虫灯诱捕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频振式杀虫灯诱捕结果
        2.2 时间序列上的群落多样性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10)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1.2.1 决策支持系统的兴起
        1.2.2 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1.2.3 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
        1.2.4 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的应用
    1.3 计算机技术在马尾松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1.3.1 应用现状
        1.3.2 应用趋势
        1.3.2.1 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1.3.2.2 综合运用3S技术
        1.3.2.3 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1.3.2.4 实现人工智能化
第二章 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分析
    2.1 系统基本结构分析
    2.2 系统开发过程分析
第三章 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 系统功能设计
        3.2.1 系统用户管理
        3.2.2 立地管理
        3.2.2.1 小班信息管理
        3.2.2.2 立地质量评价
        3.2.3 营林决策
        3.2.3.1 营林参数设置
        3.2.3.2 生长动态预测
        3.2.3.3 营林模式优化
        3.2.4 经济决策
        3.2.4.1 效益评估
        3.2.4.2 经济分析
        3.2.5 方案决策
        3.2.6 病虫害决策
        3.2.6.1 病虫害信息管理
        3.2.6.2 病虫害专家诊治
        3.2.6.3 毛虫发生决策
        3.2.7 图表管理
        3.2.8 系统帮助
    3.3 数据库设计
        3.3.1 立地数据库设计
        3.3.2 营林数据库设计
        3.3.3 经济数据库设计
        3.3.4 病虫害数据库设计
    3.4 模型库设计
        3.4.1 立地质量评价模型
        3.4.2 林分生长模型
        3.4.2.1 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模型
        3.4.2.2 林分经营密度模型
        3.4.2.3 林分蓄积模型
        3.4.3 营林措施生长效应模型
        3.4.3.1 种源效应模型
        3.4.3.2 整地效应模型
        3.4.3.3 施肥效应模型
        3.4.3.4 密度效应模型
        3.4.4 主伐年龄确定模型
        3.4.5 营林经济预测模型
        3.4.5.1 投入分析模型
        3.4.5.2 收入分析模型
        3.4.5.3 纯利润(赢利润)、纯收益和赢利率分析模型
        3.4.5.4 盈亏平衡年计算模型
        3.4.5.5 净现值、净现值指数计算模型
        3.4.5.6 投资回收期计算模型
        3.4.6 松毛虫动态预测模型
    3.5 人机接口设计
第四章 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与实施
    4.1 系统开发原则
    4.2 系统平台与开发工具
    4.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4.3.1 数据访问技术
        4.3.2 结构化系统开发技术
        4.3.3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4.3.4 COM技术
        4.3.5 模型组件技术
        4.3.5.1 模型组件的建立
        4.3.5.2 模型组件工程的说明
        4.3.5.3 模型组件的注册
        4.3.5.4 模型组件的调用
第五章 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应用
    5.1 系统安装
    5.2 系统运行实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福建省马尾松毛虫发生与ENSO事件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闽东南地区马尾松古树对气候变化和虫灾的生态弹性[J]. 李颖俊,方克艳,白毛伟,曹新光,董志鹏,唐婉儒,梅泽鹏. 应用生态学报, 2021(10)
  • [2]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D]. 杨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潜山市马尾松毛虫发生预报研究及不同区域虫态期比较[D]. 余燕.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重要森林鳞翅目害虫种群遗传调控相关基因研究[D]. 刘慧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1)
  • [5]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6]马尾松毛虫害天基空间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 许章华,余坤勇,刘健,龚从宏,赖日文,李增禄.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4(01)
  • [7]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因素研究[J]. 厉悦,刘敏,张合平,徐刚标.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5)
  • [8]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J]. 张国庆.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1)
  • [9]武夷山风景区松属植物主要有害生物种群规律研究[D]. 范正章.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10]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D]. 曾金珠.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福建马尾松毛虫发生与ENSO事件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