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YW-Q型(非串联)玉米联合收割机产业化

4YW-Q型(非串联)玉米联合收割机产业化

一、4YW-Q型(不对行)玉米联合收获机产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仕林[1](2020)在《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青稞作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广泛种植的特色作物,不仅是高原牧民的主要食用口粮,其秸秆也是高原畜牧产业中理想的优质饲料来源,因此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青稞作物本身的生长特性,种植区域大多分为高原大地块和丘陵山地,其中丘陵山地种植地块面积较小且分散,严重降低了机械化作业程度。由于青稞芒秆较长且存在倒刺,牛羊等牲畜在食用过程中往往出现扎口、伤胃的现象,同时对青稞秸秆的处理大部分地区依旧采用人工收集、运输,增加了劳动成本与经济成本,而传统稻麦联合收获机械在进行青稞收获作业时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实现了青稞收割、脱粒、碎芒、清选及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以现有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为基础,提出了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的总体设计与结构布置方案,设计与之配套的碎芒脱粒装置与秸秆打捆装置,并对整机动力分配进行了合理设计。(2)对传统脱粒滚筒进行改进设计,优化关键部件参数,通过螺栓连接将两根旋向相反的碎芒板条分别安装在凹板第一板条和第二板条处,同时选择钉齿焊合与纹杆焊合交错排列组合方式,既保证脱净率,更增加了滚筒对作物的冲击、搓擦作用,有效提高碎芒率的同时,对青稞芒杆内表面的倒刺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对各脱粒元件、凹板的结构尺寸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进一步提高样机田间综合作业效率与作业质量。(3)通过对打捆装置关键部件进行选型设计,确定了打捆装置整体配置方式与动力分配,通过研究草捆长度控制原理设计了打结器离合装置,确定了喂入机构拨叉长度、活塞往复频率、等关键参数。(4)结合有限元法利用ABAQUS软件中对碎芒脱粒滚筒进行模态分析,参考所得模态振型对脱粒元件排列与参数设置进行进一步优化,分析得到结构薄弱部位并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可靠性。运用ADAMS对打捆装置喂入机构进行运动仿真,检查上、侧拨叉工作时的轨迹干涉情况,验证结构设计的参数合理性,以保证喂入机构平稳顺利工作。(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保持在6.0 km/h时,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各项作业指标中:籽粒脱净率为86.49%,平均损失率为1.69%,平均破碎率为0.11%,平均含杂率为6.27%;所得青稞秸秆中含芒率为5.84%,所含芒杆平均长度不足17 mm,整机碎芒率为92.4%。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的成捆率达到98.3%,草捆合格率达到94.7%,草捆抗摔率达到90%,整机作业效率达到0.4 hm2/h,平均草捆截面尺寸达到0.8 m×0.6 m,平均草捆密度达到124 kg/m3,纯工作小时生产率达到3860 h。各项指标均优于相关标准要求,其中秸秆芒杆处理性能明显优于对比机型,芒杆内表面倒刺清除效果明显。

李天宇[2](2019)在《鲜食玉米柔性低损摘穗装置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玉米产业政策调整,粮食玉米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培植新的市场需求已成为农业科研的重要课题。鲜食玉米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作物,其即可作为粮食经济作物,同时也可作为果蔬与饲料作物,开展鲜食玉米种植与收获具有较好现实意义。在营养膳食方面,鲜食玉米具有良好的适口性,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品种多样,素有“长寿食品”之称;在市场经济方面,鲜食玉米具有生产周期短、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促进我国玉米产业高速发展。鲜食玉米在收获期籽粒含水率较高,对摘穗装置要求较为苛刻。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玉米摘穗装置均存在着籽粒破碎率高、含杂率高和功率消耗大等问题,针对我国缺少鲜食玉米无损摘穗技术问题,重点突破柔性摘穗关键技术,开发鲜食玉米收获试验台,解决鲜食玉米机械化收获难题。本文在分析果穗损伤机理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一种鲜食玉米柔性低损摘穗机构,以达到降低果穗破碎率,降低摘穗动力消耗、减小玉米果穗穗柄长度、减少收获损失的目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如下:(1)总结国内外鲜食玉米收获机械研究现状,了解各机型的技术特点及工作性能,了解现有摘穗装置在鲜食玉米收获方面的限制与不足,以此为本文奠定研究基础。(2)针对鲜食玉米收获割台的设计要求,在分析摘穗过程中果穗损伤机理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鲜食玉米柔性低损摘穗试验台。采用环形柔性拨穗带夹持喂入玉米茎秆,配合滑切式拉茎辊下拉茎秆的同时剪切果穗穗柄的方式,实现鲜食玉米柔性低损摘穗,达到降低摘穗所需拉伸力,减小果穗穗柄长度的目的。完成了摘穗装置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确定了滑切式拉茎辊的直径、有效工作长度、辊刀滑切角及辊刀长度,确定了环形柔性拨穗带的拨指长度、拨指节距及圆周线速度。(3)针对滑切式拉茎辊的不同安装方式,应用ANSYS耦合ADAMS完成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确定拉茎辊采用刀片相对安装方式,辊刀与茎秆的接触作用力为610N,易造成茎秆折断;采用刀片交错安装方式,辊刀与茎秆间接触力为425N,且可形成三点弯曲夹持,实现连续有效拉茎,同时有效防止茎秆,降低果穗含杂率。因此,滑切式拉茎辊采用刀片交错安装方式。(4)滑切式拉茎辊辊刀数量进一步影响拉茎辊对果穗的撰取能力及剪切破坏强度,应用ADAMS软件对不同辊刀数量刀辊进行运动学分析及时序性分析,确定最佳辊刀数量为6,从而保证了较低果穗含杂率,确保了摘穗机构连续有效拉茎,且无动作冗余,低损高效的完成鲜食玉米摘穗作业。(5)为探究滑切式拉茎辊实际工况下夹持下拉茎秆的工作可靠性,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平台,完成拉茎辊静力学分析,获得其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及变形云图,确定滑切式拉茎辊设计满足强度要求。同时,耦合滑切式拉茎辊静力学分析,进行拉茎辊6阶预应力模态分析,得到机械系统各阶固有频率值,确定滑切式拉茎辊工作过程中不会引发共振。通过振型图可知,当拉茎辊剪切下拉茎秆时,易引起受力辊刀及其相邻辊刀的发生扭转变形,实际加工时,可适当加强辊刀与辊刀间的焊合强度。(6)为确定鲜食玉米柔性低损摘穗装置最佳工作参数,首先采用两因素五水平正交组合试验,分析得出摘穗板出口端间隙最优试验水平31.25mm,滑切式拉茎辊辊间间隙最优试验水平22.58mm;其次采用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确定各因素最优水平组合的选取:滑切式拉茎辊转速535r/min、滑切式拉茎辊倾角22.82°、前进速度2.51m/s,相应评价指标:果穗含杂率0.5%、籽粒破碎率0.33%、功耗2.1kw;最后,选取传统六棱拉茎辊与滑切式拉茎辊进行土槽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配装有滑切式拉茎辊的鲜食玉米摘穗装置比配装有传统六棱拉茎辊割台的果穗含杂率降低了2.13%、籽粒破碎率降低了3.22%、功耗降低了1.07kw。

申昊[3](2019)在《玉米联合收获机整机液压控制系统研发》文中提出玉米收获机是一种集行走、收割、脱粒清选、输粮卸粮等工作为一体的复杂的农业机械。可以快速便捷的完成农作物的收获入库作业,极大降低农民收获时的劳动强度。但由于传统的玉米收获机存在有各种不足,缺少对玉米收获机收获作业时实时的检测与控制,使得当收获机发生故障后,维修难度大,消耗时间长,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下季农作物的种植。本文设计的玉米收获机整机液压控制系统将收获机割台、作业行走、脱粒清选等主要工作部件全部设计为液压驱动,同时以PLC为控制核心对各工作部件的液压执行元件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玉米收获机作业时各工作部件的实时调控。针对收获机整机液压控制系统方面的需求,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制定玉米收获机整机液压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在分析玉米收获机的作业过程及控制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对收获机作业时的主要工作部件的工作方式及动力传递方式等进行研究,确定整机的液压系统总体方案及控制系统所要监控调节的主要参数,系统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等。设计液压驱动行走系统。通过对我国玉米不同种植地区环境的分析及收获机收获时对行走系统性能的要求,确定了所设计的液压行走系统的类型,制定了行走系统原理图,对所需的液压泵及马达进行计算选型。同时运用AMESim软件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设计基于液压驱动的九行可折叠割台。针对传统的收获机割台多为机械传动,传动部件多、不能实时调节、缺少控制等问题,同时结合研究分析现有的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割台结构,设计出了符合本文要求的由液压驱动的九行可折叠收获机割台。对液压驱动割台的具体结构进行设计,对所需液压马达、液压缸、控制阀等液压元件进行计算选型,并进行布置安装,同时为完成割台的自动对行工作设计了株距探测装置。最后对玉米联合收获机整机液压控制系统进行设计。选取PLC作为整机液压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器,制定液压行走系统,割台液压系统及脱粒清选液压系统的控制方案。同时对收获机作业行走、脱粒清选等重要工作部件所需的液压泵及液压马达等进行布置安装,对控制系统所需的其它各类传感器进行选型及布置。

王利民[4](2018)在《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建议》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年来,在全国人民的不断努力下以及中央和各地区的农机部门的重视,在推出了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情况下,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以及机收面积也逐步增加,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在逐年提升,稳步提高。就现在来看,我国使用机械收获玉米的发展形势,总的来说呈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些年来,玉米的收获基本上的产销两旺,在主要出产玉米的地方的发展也在提速,社会化的服务业中加快发展,农机农艺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孔凡克,刘曙光,纪中良,南松剑,董仁杰[5](2019)在《我国玉米秸秆收运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综合利用发展潜力巨大。为此,详细归纳了目前我国玉米秸秆收运发展模式,分析了与玉米秸秆收运相关的主要机械类型、结构特点、工作流程、典型机型应用状况及机械化程度。从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经济效益、生产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玉米秸秆收运机械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并针对我国玉米秸秆收运机械化程度较低、收运发展体系不完善等现状,从营造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构建供求新秩序、形成规模化经营与现代化管理模式、提供人才储备及创新产品技术等方面提出促进玉米秸秆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和提高玉米秸秆收运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建议,为玉米秸秆收运机械化快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周继鲲[6](2014)在《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使得现阶段我国玉米的收获正由传统的人工收获向现代化玉米机械化收获方式转变。近年来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不断提升,至2011年全国玉米机收水平达到33%,我国的收获机械化水平依然处于低端水平,发展速度依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这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由于玉米收获机械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等因素,严重影响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应用以及机械化收获市场的启动。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获取基本的数据、事实;研究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对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影响因素作相关分析。我国各种农机补贴政策的扶持为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环境,但由于还存在农机与农艺不配套、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产品质量差、农机手技术低、售后服务不及时等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玉米机械化的发展。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在自然、经济、政策、技术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和促进。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给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一要完善科研推广体系,提高作业效率;二要制定统一价格标准,适当降低玉米收获机械的价格;三要实行多元化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四要建立健全社会化科学服务体系,提供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五要加速市场启动步伐,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从而建成一个协调、有效的农业产业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得到完善,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机流通体系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农机服务网络。

高柯[7](2010)在《创新基础知识之四 循序创新“和而不同”》文中提出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创新过程的长短与创新事项的复杂程度有关。参与组织越多,涉及面越广的创新,其过程就越复杂。创新是个复杂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其间的每个阶段都凝聚了的各种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因而不可一蹴而就;各种创新虽同为新旧交替,但各有区别。若要厘清其

张继磊[8](2009)在《无链式玉米收获机设计及优化改进》文中指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玉米作为我国第二大农作物,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无论是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是对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玉米机械化的发展,在参考国外玉米收获机械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及现有的玉米种植模式,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无链式玉米收获机。本收获机采用无链式拨禾喂入方式,能够一次完成玉米摘穗、果穗输送集箱及秸秆粉碎还田等作业;同时采用单元体组合技术,能够实现对不同割台幅宽的要求。本文是在前期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在田间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对无链式玉米收获机提出了优化改进意见,从而解决了收获过程中出现的断茎、断穗、缠草等问题,提高了收获机作业效率,保证了玉米收获质量;对玉米收获机关键工作部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玉米在拉茎辊中的运动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拉茎辊长度及茎秆切碎长度的影响因素,并推出了计算公式;对玉米收获机的喂入及不对行收获技术进行了分析,提高了收获机的作业适应性。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对无链式玉米收获机设计及优化改进的正确性。

董佑福[9](2008)在《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指出1.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历史与回顾(1)研究开发阶段(1960年 ̄1980年)。20世纪60年代初由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引进前苏联技术进行改进设计,在黑龙江省赵光机械厂试制生产了丰收牌4YW—2型牵引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全国玉米主产区进行了农机农艺结合研究,当时在玉米主产区的农业机械化试点县进行了试验,本着"边试验、边示范、边改进"的原则,不断完善和改进机具结构,

陈永超,吴忠民,葛永群[10](2007)在《牡丹江市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浅析》文中研究指明 近几年,由于玉米价格的提升,种植玉米经济效益比较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玉米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玉米产业已经成为牡丹江市的主导产业之一。2006年玉米种植面积13万 hm2左右,比2005年增长约20%,玉米生产的耕整、播施及管理等作业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

二、4YW-Q型(不对行)玉米联合收获机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YW-Q型(不对行)玉米联合收获机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1)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谷物联合收获研究与机具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秸秆打捆研究与机具发展现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总体结构设计
    2.1 整机设计要求
    2.2 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作业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整机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脱粒碎芒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3.1 碎芒脱粒装置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3.1.1 整机结构组成
        3.1.2 工作原理
    3.2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计算
        3.2.1 脱粒滚筒
        3.2.2 凹版筛
    3.3 脱粒滚筒模态分析
        3.3.1 有限元法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3.3.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3.3.3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3.3.4 滚筒振动特性分析
        3.3.5 模态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粒碎芒装置田间对比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机型
        4.2.3 试验方法
    4.3 试验数据与分析
    4.4 芒杆倒刺处理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秸秆打捆装置设计与优化
    5.1 秸秆打捆装置整体布局
    5.2 打捆装置整机结构
    5.3 打捆装置传动系统与工作原理
    5.4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计算
        5.4.1 草捆打结器离合装置
        5.4.2 草捆尺寸控制原理
        5.4.3 草捆压缩装置
    5.5 打捆机架振动特性分析
        5.5.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5.2 模态振动特性分析
        5.5.3 机架结构优化及对比分析
    5.6 打捆装置喂入机构设计及参数优化
        5.6.1 喂入机构传动计算
        5.6.2 喂入机构拨叉干涉检查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秸秆打捆装置田间试验
    6.1 试验条件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指标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鲜食玉米柔性低损摘穗装置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鲜食玉米收获机械化研究现状
        1.2.1 鲜食玉米收获机的种类
        1.2.2 国外鲜食玉米收获机研究现状
        1.2.3 国内鲜食玉米收获机研究现状
        1.2.4 国内玉米收获机相关研究成果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鲜食玉米柔性低损摘穗装置设计
    2.1 设计要求
    2.2 装置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2.1 装置组成
        2.2.2 工作原理
    2.3 关键工作部件设计及结构参数确定
        2.3.1 鲜食玉米植株力学特性的测定
        2.3.2 滑切式拉茎辊直径的确定
        2.3.3 滑切式拉茎辊工作长度的确定
        2.3.4 滑切式拉茎辊转速的确定
        2.3.5 滑切机理分析
        2.3.6 辊刀参数的确定
        2.3.7 环形柔性拨穗带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滑切式拉茎辊动力学仿真及有限元分析
    3.1 鲜食玉米茎秆柔性体的建立
    3.2 拉茎辊安装方式分析
    3.3 辊刀数量分析
    3.4 滑切式拉茎辊预应力模态分析
        3.4.1 分析流程
        3.4.2 网格划分
        3.4.3 静力学分析
        3.4.4 预应力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鲜食玉米柔性低损摘穗装置参数优化试验
    4.1 试验台设计要求
    4.2 多参数可变鲜食玉米收获试验台设计
    4.3 试验材料
    4.4 试验条件
    4.5 试验指标的测量
    4.6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4.6.1 板间与辊间间隙最优组合的确定
        4.6.2 柔性摘穗试验台最佳工作参数的确定
    4.7 性能对比试验
        4.7.1 试验条件
        4.7.2 试验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玉米联合收获机整机液压控制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玉米收获机研究现状
        1.3.2 国外玉米收获机发展趋势
        1.3.3 国内玉米收获机研究现状
        1.3.4 国内玉米收获机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玉米收获机整机液压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1 玉米收获机液压驱动方案设计
        2.1.1 玉米收获机工作过程
        2.1.2 液压驱动总体方案
    2.2 液压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收获机液压驱动行走系统设计
    3.1 玉米收获机作业环境分析及指标要求
    3.2 玉米收获机液压驱动行走系统结构与原理
    3.3 行走系统液压元件设计
        3.3.1 液压驱动行走参数匹配
        3.3.2 行走驱动泵及马达计算选型
    3.4 液压行走系统仿真分析
        3.4.1 系统建模与参数设置
        3.4.2 液压行走系统仿真结果
    3.5 液压元件安装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收获机割台液压系统设计
    4.1 玉米收获机割台结构设计
        4.1.1 割台主体结构设计
        4.1.2 摘穗辊组合设计
        4.1.3 摘穗装置的分析和计算
        4.1.4 绞龙的分析和计算
    4.2 割台液压系统设计
        4.2.1 割台液压元件的参数及选型
        4.2.2 液压控制回路设计
        4.2.3 液压元件安装
    4.3 株距探测装置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机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5.1 液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1 控制器选型
        5.1.2 脱粒清选液压驱动系统设计
        5.1.3 其它监测传感器的设计
    5.2 整机液压控制系统控制方案
        5.2.1 液压驱动行走系统控制方案
        5.2.2 割台液压系统控制方案
        5.2.3 脱粒清选液压系统控制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机液压控制系统试验验证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概述
2 在玉米联合机收生产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 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5)我国玉米秸秆收运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玉米秸秆收运组合模式
2 我国玉米秸秆收运环节机械发展现状
    2.1 玉米秸秆割晒
    2.2 玉米秸秆切、碎一体
    2.3 玉米茎穗兼收
    2.4 玉米茎穗混收
    2.5 玉米秸秆的压捆
    2.6 玉米秸秆装载、运输
3 面临的困难
4 发展建议
5 结语

(6)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关于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阶段的研究
        1.2.2 关于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条件的研究
        1.2.3 关于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体系框架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
        1.4.3 研究的体系框架
    1.5 结论
第二章 我国玉米种植及农业机械化现状
    2.1 我国玉米种植概况
    2.2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
    2.3 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现状
        2.3.1 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提升
        2.3.2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2.3.3 农机随农业结构的调整趋向多元化
        2.3.4 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服务发展
        2.3.5 玉米收获机械化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焦点
    2.4 结论
第三章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现状
    3.1 玉米收获机械分类及其特点
        3.1.1 自走式机型
        3.1.2 背负式玉米收获机
        3.1.3 小麦收获机换装玉米割台式玉米收获机
        3.1.4 牵引式机型
    3.2 国外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现状
    3.3 国内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现状
        3.3.1 国内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历程
        3.3.2 国内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现状
        3.3.3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生产与销售现状
    3.4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3.4.1 玉米种植模式的多样性,使得农机与农艺不配套
        3.4.2 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
        3.4.3 产品质量差
        3.4.4 农机手技术低,售后服务不及时
    3.5 结论
第四章 玉米收获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的影响
        4.1.1 气温影响
        4.1.2 地形影响
        4.1.3 时差影响
    4.2 经济因素的影响
    4.3 政策因素的影响
    4.4 技术因素的影响
        4.4.1 对行距适应性影响
        4.4.2 对玉米播种机的适应性
        4.4.3 玉米机具质量影响
    4.5 社会因素的影响
    4.6 结论
第五章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完善科研推广体系,提高作业效率
        5.1.1 加强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统一规范玉米种植行距
        5.1.2 开发研制高性能机具,提高机具作业效率
    5.2 制定统一价格标准,适当降低玉米收获机械的价格
    5.3 实行多元化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5.4 建立健全社会化科学服务体系,提供完善的专业化服务
        5.4.1 提高玉米收获机售后技术服务质量
        5.4.2 改善技术培训条件,减少培训费用
    5.5 加速市场启动步伐,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6.2.1 玉米跨区作业具备了相应的条件
        6.2.2 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时逢一个良好的机遇期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无链式玉米收获机设计及优化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外玉米收获机发展现状
    1.3 国内玉米收获机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链式玉米收获机方案设计
    2.1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1.1 研究指导思想
        2.1.2 主要研究内容
        2.1.3 研究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
    2.2 课题的主要技术指标
    2.3 无链式玉米收获机方案设计
        2.3.1 方案的确定
        2.3.2 工作原理
    2.4 小结
第三章 摘穗影响因素及玉米秸秆运动学分析
    3.1 摘穗板形状对果穗茎秆含杂率的影响分析
        3.1.1 秸秆生理特性、力学特性分析
        3.1.2 摘穗板形状对摘穗含杂率影响分析
        3.1.3 对摘穗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摘穗时果穗与茎秆运动分析
        3.2.1 拉茎辊水平情况
        3.2.2 拉茎辊倾斜情况
    3.3 小结
第四章 无链式玉米收获机关键部件设计及主要参数确定
    4.1 主变速箱设计
    4.2 分禾器设计
        4.2.1 分禾器的扶禾能力分析
        4.2.2 分禾器对玉米收获机行距适应性分析
    4.3 切碎拨禾装置设计
        4.3.1 切碎变速箱设计
        4.3.2 立轴式甩刀设计及切碎长度分析
        4.3.3 拨禾轮设计
        4.3.4 拨指轮顶罩设计
    4.4 摘穗装置各参数设计
        4.4.1 拉茎辊直径设计
        4.4.2 拉茎辊拉茎部分长度分析
        4.4.3 拉茎辊长度确定
        4.4.4 摘穗板设计
        4.4.5 清草刀设计
    4.5 扶禾喂入装置设计
    4.6 无链式玉米收获机割台不对行收获分析
第五章 改进后玉米收获机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依据
    5.3 试验条件
        5.3.1 试验地点选择
        5.3.2 试验地作物情况
        5.3.3 试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5.4 试验要求
    5.5 试验结果
    5.6 试验结论
第六章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6.2 社会效益
第七章 结论及进一步设想
    7.1 结论
    7.2 进一步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历史与回顾
2. 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发与应用现状
3. 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优势与障碍
4. 玉米收获机械与技术发展走向

四、4YW-Q型(不对行)玉米联合收获机产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D]. 张仕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2]鲜食玉米柔性低损摘穗装置设计与试验[D]. 李天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3]玉米联合收获机整机液压控制系统研发[D]. 申昊. 济南大学, 2019(01)
  • [4]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建议[J]. 王利民.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10)
  • [5]我国玉米秸秆收运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J]. 孔凡克,刘曙光,纪中良,南松剑,董仁杰. 农机化研究, 2019(05)
  • [6]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D]. 周继鲲.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4)
  • [7]创新基础知识之四 循序创新“和而不同”[J]. 高柯. 华东科技, 2010(08)
  • [8]无链式玉米收获机设计及优化改进[D]. 张继磊. 山东理工大学, 2009(04)
  • [9]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究报告[J]. 董佑福. 当代农机, 2008(09)
  • [10]牡丹江市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浅析[J]. 陈永超,吴忠民,葛永群. 农业机械, 2007(23)

标签:;  ;  ;  ;  ;  

4YW-Q型(非串联)玉米联合收割机产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