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闻采访的“第一效应”

关注新闻采访的“第一效应”

一、重视新闻采访的“首次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臧运卓[1](2021)在《《环球人物》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得以登上传媒舞台,展现属于新时代的女性风采,基于此,“女性媒介形象”的内涵变得更加广阔、多元。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崭新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各类独具特色、受众多样的媒体组织纷纷涌现,用不同的角度与方式呈现着不同特征的女性媒介形象,诠释着它们对于当今社会中女性的认知。而女性以怎样的方式被呈现、是否真实而又全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介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定时期内社会整体对于女性群体的关注。本文研究的女性媒介形象来自于《环球人物》杂志,作为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物类杂志,《环球人物》因其党媒背景、全球视野而跻身成为现今中国最具“头部属性”的人物杂志之一,在纪录女性真实声音、传递女性力量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样本通过对杂志2006年创办之初至2020年第24期全部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抽样产生,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并借助于框架理论,探讨《环球人物》杂志中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特点及机制。本研究对165个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别从报道数量与重要程度、人物身份特征、人物性格特征、报道侧重点等维度得出了《环球人物》中女性媒介形象呈现出的整体特点,如突出人物的社会角色、注重表达独立属性以及归属领域的多样性,但同时也显示出男女报道数量失衡,以及在重要程度上对女性人物的忽视。在对于女性媒介形象的具体呈现方式上,《环球人物》多采用自采写深度报道,注重稿件的独家性与人物描写的丰富性,并且善于使用名人效应凸显新女性正面形象与价值,关注于女性人物在社会公领域的成就与贡献,注重人物的公共性、专业性、多元性,有意突破传统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总体呈现出积极正面的态度。

夏雪[2](2019)在《论当代警察话语权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中国社会也进入了转型时期,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网络空间成为了政府深化改革的一个全新的社会平台。科技的不断发展营造了更加开放的话语环境,为公众自由发表言论,表达看法,诉求利益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途径。面对这种情况,警察话语权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所谓警察话语权,是指警察这一集团主体通过运用不同的话语载体,向话语受众传播话语内容,所实现的效果(现实影响力)。与警察的管理和执法行为相比,警察话语权具有平和,通俗,广泛等特点,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社会文明,政治文明产生重要的影响。警察组织正确行使话语权,不仅能够改善民众对于警察的刻板印象,提升警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警民矛盾,还能够推动法制宣传建设,提高警察自身及公众的法律意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警察话语权的提升,还能够推动警察组织及警察个体更好的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维护警察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认识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原因,我国警察话语权的建设还处于滞后阶段,从近年来我国警察组织及个人在多起涉警舆情中的话语权使用表现来看,我国警察话语的使用存在着缺位、失真、失信、失当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警察形象,不利于警察履行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国家安全的职责。本文从理论上对警察话语权进行定义,为构建警察话语权体系提供基础,同时从警察话语权的主体,受众,内容,方式,效果几个方面入手,构建能够有效提升中国警察话语权的路径,充分发挥警察话语权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王颖[3](2018)在《近十年我国历史类畅销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中,历史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中国的历史书富有民族特色,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并负有鉴古察今、教化国民的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和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学热”在中国大地蓬勃兴起。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把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此时代背景下,大众对历史类图书的需求日渐高涨,历史类图书成为当今中国图书市场的畅销板块。历史类畅销书的出版传播,是我国近30年图书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每年发布的畅销书排行榜为主要参照,结合当当网每个月及每年公布的畅销书排行榜,综合运用文献法、数据统计法、文本分析法以及比较法,对我国近十年的历史类畅销书进行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除绪论外,全文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历史类畅销书的选题及作者类型、历史类畅销书的特征、历史类图书畅销的原因、历史类图书畅销的意义、历史类畅销书出版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近十年我国历史类畅销书的选题可分为三大类: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个性解读类、可读性强的史家名着类、历史的思考与启示类。其作者可划分为四类:历史学家、知名媒体人、历史爱好者、专业作家和学者。近十年我国历史类畅销书出版传播的特征有四:其一,创作方式个性化、多样化;其二,内容通俗化、大众化;其三,受众年轻化、多元化;其四,传播方式媒体化。近十年我国历史类图书畅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顺应新时期的文化需求;二是文本的内容与形式极具“爽点”;三是读者需求的“溢价”;四是编辑出版人员的助力。历史类图书的畅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历史类图书的文本形式,拓宽了历史类图书的文本内容与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学社会功能的新发展。当然,近十年我国历史类畅销书的出版传播同样存在不容轻视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以期有更多更优秀的历史类畅销书进入大众的视野。

唐涛[4](2018)在《新媒体下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各阶层利益分配不均,民众怨愤极易聚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渠道有限,所以民众大都通过快捷方便的虚拟互联网来表达自我诉求,而互联网上社会热点事件通常会引起民众极大关注,一旦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社会公共危机舆情事件。因此,新媒体下的社会公众舆情,尤其是涉及公共危机的舆情应对管理已成为新时期下公安机关执法维稳的一项重要工作。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管理在面向传统媒体的同时也要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掌握话语权;对公共危机事件要有相应的预判,力争将危机化解在萌芽阶段;对公共危机进行及时高效的分析、监控、预警,对维护警民互信的执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借鉴国内外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经验,以新媒体、警察公共关系、公共危机及舆情等相关理论为原理,选取北京市公安局“2016.5.7”雷洋事件、2016年7月芜湖公安民警抗洪抢险事件两个典型案例,对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管理的状况、特点和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的方法和措施。

汤勤楼[5](2017)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以昆明安宁PX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在大力推进两个一百年目标,社会各方面都在进行着重大深化改革,当前时期社会利益主体逐渐多元化。社会发展的迅速变迁与制度化完善的之后之间的矛盾,使得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频发。每一个突发事件的背后都蕴藏着社会民意,都会产生公众对于事件的看法,也就形成了突发事件的舆情。而对于舆情的引导和应对是否妥当,对于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置起着关键的作用。好的舆情引导和应对,将会迅速平息社会舆论,让社情民意朝着有利事件处置的方向发展,而不恰当的舆情应对,将可能会发生二次灾害,将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各方置于一个被动地位,引起舆情的大面积不良扩散,给政府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基于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舆情引导和应对视角,采取文献研究、对比研究、案例分析研究等方法,从过往研究经验基础和实际案例中梳理舆情发展和传播过程,逐步深入和还原案例的真实状况,分析当时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的舆情应对方式,从事件中找寻机会和教训,积累经验。主要提出了在当前新形势下,昆明市各突发事件主体部门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和应对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舆情引导应对策略,以最大限度的确保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控制。本文重点讨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网络舆情管理等一系列的相关概念,以及利益相关、舆情生命周期、信息生态、传播管理和议程设置理论。其次,从昆明市安宁PX典型突发事件的案例分析研究入手,还原事态发生发展过程,梳理当局引导动作,总结经验分析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应对的具体做法,通过对比分析,找寻差异,提炼有益借鉴。最后,从研究的实践意义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提出了完善突发事件政府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从观念构建、主体责任、阵地建设、网络“统一战线”和队伍能力建设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应该如何做好舆情引导和应对。在综合了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案例分析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舆情引导的五个原则:及时发声原则、解决问题原则、态度诚恳原则、遵循规律原则和注重有效原则。这些原则和对策建议,既是进行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策略和方向,同时也在论述过程中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本文的研究偏向于实践意义。纵观现有各类研究,其大多从国家法制、立法层面,从我国政府机构设置的顶层设计层面以及学术研究层面进行该选题的研究和讨论,但对于现目前体制下,一线从业工作者如何具体的实施舆情引导却语焉不详。本文最后的对策建议中,站在从业者的实操角度,对舆情引导的原则方法、误区教训、引导技巧甚至评论写作要领等可操作性话题进行了细化,目的是能够给予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各类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态势下的网络舆情各利益相关方一个粗浅的结论,以期供他们参考使用。

马田田[6](2017)在《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研究 ——以“千篇一绿”为例(2014-2016)》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千篇一绿"于2014年初上线,微信号为"Green News",其宗旨为"着文千篇,皆为一绿",作为《南方周末》旗下的环保微信公众平台,在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中具有代表性。"千篇一绿"是关注环境保护的专业新媒体平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在平台运营方面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环保微信公众平台"千篇一绿"运营状况(2014—2016)为研究对象,分析"千篇一绿"的发布内容、发布形式和发布效果,并将其与"南周绿色"和"绿政公署"进行对比,探究"千篇一绿"的运营特点及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特点,发现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不足,并提出增强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能力的策略。本文分为四章,从以下方面做探讨:第一章,首先对环保传播的概念进行界定,了解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的角色及功能,分析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环保运营的优势及其在环保运营中的特定功能。第二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千篇一绿"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从"千篇一绿"的运营状况(2014-2016)进行分析。对"千篇一绿"的发布内容(内容来源、议题类型、事件属性、文本倾向性),发布形式(推送频率、呈现方式、栏目设置),发布效果(用户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千篇一绿"进行对比分析,将"千篇一绿"与"南周绿色"进行新旧媒介的对比,与"绿政公署"进行同质对比,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第三章,根据第二章对"千篇一绿"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总结"千篇一绿"的运营特点,发现"千篇一绿"环保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根据"千篇一绿"上述的研究结果,总结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特点,归纳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在环保运营中的不足,并提出应对策略。本文分析了"千篇一绿"环保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状况,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媒介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对于当今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环境污染问题错综复杂的今天,媒介在进行环保传播的同时,还兼具着环境"监督者"的角色,研究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环保运营的具体情况,对环境和公众来说意义重大。

王珏[7](2016)在《“扶人被讹”报道与舆论导向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这几年来,“扶人被讹”事件持续被关注,相关报道层出不穷,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9.8淮南女大学生扶老太被讹”等。“扶人被讹”报道在吸引着公众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为何部分民众倾向于“扶人被讹”?为何现在会有“扶人被讹”的舆论形成,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彭宇案”之前,“被扶者”的社会形象一直是单纯干净、值得同情的。但从“彭宇案”之后,在这十年的时间,“被扶者”的形象发生改变,逐渐被媒体、被公众贴上了“扶不起”、“碰瓷”的标签。但当真相被揭露,证明“被扶者”是清白之后,有些人无话可说,但有些人仍不相信事实。这与“扶人被讹”舆论的影响是有很大关联的。近几年,“扶人被讹”事件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事件和标志性题材。媒体的报道方式和舆论倾向对社会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百度新闻中“扶人被讹”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样本的内容特征和手法特征进行研究,从议题内容、新闻篇幅、情感倾向、新闻来源、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这六大方面大致分析新闻样本,已得到媒体在报道方式上确有偏差的事实。本文通过议程设置和构建框架的角度来分析媒体的舆论导向方式。然后总结“扶人被讹”报道中媒体如此舆论导向造成的后果。根据研究所得,文章主要从媒体道德、社会大众、舆论自身、客观现实这四个方面总结了“扶人被讹”舆论形成的原因。针对媒体在舆论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方法:坚持真实原则,设置合理议题;既要趋“热”,又要识“热”;加强新闻媒体的道德建设;提高媒体网络的把关力度。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媒体才能在“扶人被讹”事件再次出现时拥有一个平和、理性的态度,逐渐改变“扶人被讹”的社会舆论,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

杨钦[8](2016)在《国平新闻评论的话语风格与身份建构》文中指出2014年不仅是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这一年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网络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并将互联网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安全与网络舆论的管理。在这一背景下,一系列署名“国平”的评论文章在互联网上横空出世,针对政治敏感事件频频发声,引起网友关注和猜测,并于次年被选为“中国互联网十大年度人物”,成为一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力量。国平评论并不是个人的意见表达,也不是嬉笑怒骂的民间话语,其背后是基于国家利益的权力博弈,是思想领域的生死竞赛。“疾病隐喻”、“认同修辞”、“互文性”、“预先假设”、“原型沉淀”等话语手段的运用,使国平评论呈现严肃、稳健的国家话语风格。话语不仅是口语或文本,也是意识形态栖身和抗争的场所。关于话语与身份的关系,法国学者费尔克拉夫在福柯的基础上,一改“身份决定话语”的传统认识,明确提出“话语建构社会身份”的观点,并将之称为话语的“身份”功能。本文以“国平”评论为研究对象,引入话语分析理论,对其话语生产中所表现出的语言风格以及社会身份建构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深层次的政治因素和权力关系,并总结国平话语生产活动的启示与反思,为进一步提高政府舆论引导能力提供参考。

叶凌[9](2014)在《谈情感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文中指出初次接受采访,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戒备心理,对符合自己审美认可、情感需求的记者,表现出接纳的情绪,对不符合自己审美认可、情感需求的记者,则表现为不配合甚至排斥的态度。这就需要记者巧妙地运用情感技巧,搭桥铺路,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寻找洽谈的有效突破口,以激发采访对象的倾诉意愿,使之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采访结果。那么,新闻采访中如何运用情感技巧呢?

武文静[10](2014)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不断涌现导致突发事件频频发生。我国的突发事件除了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急迫性、不确定性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复杂性与规律性并存、内生性与宣泄性并存、广泛关注与连锁反应并存的特性。这些特点使关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在第一时间有效传播成为稳定社会情绪的急切需求。政务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在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与传统媒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普通微博等信息发布途径相比,在时效性、权威性、互动性和运营管理的成本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成为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首选媒介。可以说,政务微博介入突发事件,是由突发事件和政务微博的特点共同决定的。从媒介定位来看,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定位主要有三点:一是危机情景下的传播工具;二是公共领域中的意见领袖;三是官民互动交流的新型平台。这样的定位使政务微博在传播和解决突发事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逐渐显示出独特的组织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组织功能主要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社会功能在政治功能上表现为形象塑造和冲突协调,在一般社会功能上表现为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从传播特点来讲,政务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一般而言,其在发布的时间和内容的选择方面表现较好,在政民之间的互动以及微博语言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具体来说,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点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以雅安地震为例,重点分析了30个样本微博在该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表现。通过对各项数据进行比较,指出政务微博在雅安地震中具有如下传播特点:信息公开及时,重视追踪报道;把握报道的全局性,重视信息的选择性;以告知性信息和单向度的互动为主。当然,以上三点只在党政机构微博对自然灾害类事件的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信息的传播模式来看,笔者系统地分析了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流动方式:单向流动、树状流动、放射状流动和复合式流动。在政务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这几种信息流动方式同时存在,并通过“粉丝路径”和“转发路径”共同构成了信息的多级传播模式,促使信息在短时间内快速、广泛传播。从传播效果来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笔者对这些因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了其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提高政务微博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效果的具体策略:提高传播主体的公信力;重视传播内容的变现形式;借力多种媒介联动传播;加强传播技巧的培训和学习;针对传播对象特点进行传播等。

二、重视新闻采访的“首次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新闻采访的“首次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环球人物》女性媒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环球人物》女性人物报道内容分析
    1.1样本选择
    1.2 描述性统计
        1.2.1 报道数量与重要程度分析
        1.2.2 人物身份特征分析
        1.2.3 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1.2.4 报道侧重点分析
第二章 《环球人物》女性报道的多层次框架分析
    2.1 高层次主题框架
        2.1.1 报道体裁及来源
        2.1.2 报道主题
    2.2 中层次叙事框架
    2.3 低层次表达框架
        2.3.1 标题修辞
        2.3.2 高频特征词
第三章 《环球人物》女性媒介形象呈现
    3.1 公共性:突出公众人物的名人效应
    3.2 专业性:凸显特色人物的专业成就
    3.3 多元性:突破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
        3.3.1 走出传统私领域角色设置
        3.3.2 突出人物覆盖范围的全龄性
第四章 探讨与结论
    4.1 《环球人物》女性报道的缺失
    4.2 《环球人物》女性报道的影响因素
    4.3 《环球人物》女性报道的提升策略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论当代警察话语权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关于警察话语权的一般理论
    (一) 警察话语权的内涵
    (二) 警察话语权的构成要素
二、当代警察话语权的来源及提升警察话语权的意义
    (一) 当代警察话语权的来源
    (二) 提升警察话语权的意义
    小结
三、警察话语行使不当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 警察话语缺位及其原因
    (二) 警察话语失信及其原因
    (三) 警察话语失当及其原因
    (四) 警察话语失真及其原因
    小结
四、警察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一) 警察话语权主体的培养
    (二) 加强就当代中国警察话语内容创新
    (三) 优化当代中国警察话语方式
    (四) 强化当代中国警察话语传播
    (五) 重视当代中国警察话语效果及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近十年我国历史类畅销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历史类畅销书及畅销书排行榜概述
        (一) 历史类畅销书概念的界定
        (二) 历史类畅销书排行榜
    二、文献综述
        (一) 历史类畅销书畅销原因分析
        (二) 研究历史类畅销书个案
        (三) 对历史类畅销书内容的思考
        (四) 对中文畅销书排行榜进行研究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 选题新
        (二) 内容新
        (三) 方法新
第一章 近十年我国历史类畅销书选题及作者类型
    一、选题类型
        (一) 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个性解读
        (二) 可读性强的史家名着
        (三) 历史的思考与启示
    二、作者类型
        (一) 历史学家
        (二) 知名媒体人
        (三) 历史爱好者
        (四) 专业作家和学者
第二章 近十年我国历史类畅销书的特征
    一、创作方式——个性化、多样化
    二、创作内容——通俗化、大众化
    三、创作受众——年轻化、多元化
    四、传播方式——媒体化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历史类图书畅销的原因
    一、顺应新时期的文化需求
        (一) 读史热、传统文化热
        (二) 文化娱乐化
        (三) 学科研究的交叉性增强
    二、文本内容与形式极具“爽点”
    三、读者需求的“溢价”
        (一) 知识性需求
        (二) 娱乐性需求
        (三) 精神性需求
    四、编辑出版人员的助力
        (一) 挖掘优质内容
        (二) 全方位营销
第四章 近十年我国历史类图书畅销的意义
    一、丰富了历史类图书的文本形式
        (一) 叙述方式故事化
        (二) “口述历史”迅速崛起
    二、拓宽了历史类图书的文本内容与视角
        (一) 文本内容的全面挖掘
        (二) 文本视角的社会生活化
        (三) 学科交叉造就“混合型”历史类图书
    三、促进历史学社会功能的新发展
        (一) 重构个人历史认知
        (二) 使国民获取正确的历史教育
        (三) 促进历史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 近十年我国历史类畅销书出版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一、近十年我国历史类畅销书出版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内容缺乏创新性、科学性
        (二) 缺乏有竞争力的作者
        (三) 营销手段陈旧单一
    二、促进我国历史类畅销书出版传播健康发展的举措
        (一) 坚持“内容为王”
        (二) 积极培养作者
        (三) 拓宽传播介质与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媒体下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理论研究动态
        1.4.2 国内理论研究动态
        1.4.3 国外及台湾地区公安系统公共危机舆情应对实践经验
        1.4.4 国内公安系统公共危机舆情应对实践经验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新媒体
    2.2 警察公共关系
    2.3 公共危机
        2.3.1 公共危机的内涵
        2.3.2 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2.3.3 公共危机4R管理理论
    2.4 舆情
        2.4.1 舆情的内涵
        2.4.2 舆情应对
    2.5 首因效应
第3章 新媒体下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案例分析
    3.1 新媒体对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的影响
        3.1.1 挑战方面
        3.1.2 机遇方面
    3.2 北京市公安局“2016.5.7雷洋事件”案例
        3.2.1 “2016.5.7雷洋事件”基本情况及处置
        3.2.2 该例公共危机初期舆情应对不当引发公众质疑
        3.2.3 该例公共危机中期舆情应对引入第三方凸显客观
        3.2.4 该例公共危机后期舆情消退引导,检察机关挽回公信力
    3.3 “2016年7月芜湖市公安民警抗洪抢险”案例
        3.3.1 案例基本情况
        3.3.2 建章立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3.3.3 网络辟谣,严打犯罪防止社会恐慌
        3.3.4 舆论引导,统筹兼顾网上网下两个战场传递正能量
        3.3.5 启动2016年芜湖防汛抗洪重大险情处置案例编纂工作
第4章 当前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4.1 当前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还存在的突出问题
        4.1.1 潜伏期(先兆性危机阶段)未能第一时间发现核查
        4.1.2 爆发期(急性危机阶段)未能第一时间分析研判
        4.1.3 持续期(慢性危机阶段)未能第一时间反馈上报
        4.1.4 解决期(危机解决阶段)未能第一时间调查处理
        4.1.5 恢复期(危机收尾阶段)未能第一时间整改提高
    4.2 公安机关应对公共危机舆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管理意识淡薄
        4.2.2 公共危机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落后
        4.2.3 公共危机舆情应对协调机制缺失
        4.2.4 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管理未有效整合社会力量
        4.2.5 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的专业人员不足
        4.2.6 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管理缺乏立法基础
第5章 新媒体下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策略
    5.1 坚持公共危机网络舆情应对理念和原则
        5.1.1 第一时间理念
        5.1.2 真实性原则
        5.1.3 权威性原则
        5.1.4 特殊性原则
        5.1.5 指向性原则
        5.1.6 透明性原则
    5.2 增强公共事件舆情危机意识,公开透明公安业务信息
    5.3 倡导行业自律和网络道德,完善舆情司法规范和责任追究机制
        5.3.1 倡导行业自律和网络道德
        5.3.2 加快对舆情司法规范
        5.3.3 完善相关责任追究机制
    5.4 加强公共危机舆情监测管理,革新应对管理技术手段
        5.4.1 加强公共危机舆情监测管理
        5.4.2 革新应对管理技术手段
    5.5 制定公共危机舆情分类分级联动应对管理方案
        5.5.1 快速准确事件定性
        5.5.2 分类评估公共危机舆情,实施差异化的处置方案
        5.5.3 分级评估、反馈和应对公共危机舆情
        5.5.4 建立舆情应对联动机制
    5.6 统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融合
    5.7 重塑公安机关形象,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5.7.1 强化舆情引导意识
        5.7.2 分类处理涉警舆情
        5.7.3 加强舆情应对能力培训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以昆明安宁PX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西方学者关于舆情管理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突发公共事件与公共危机管理
        一、突发公共事件
        二、公共危机管理
        三、舆情引导
    第二节 有关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生命周期理论
        三、信息生态理论
        四、传播理论
第二章 昆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引导案例剖析
    第一节 昆明安宁PX项目引发群体事件分析
        一、事件概述
        二、舆情应对分析
        三、舆情趋势
        四、舆情解析
    第二节 昆明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领导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网络舆情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三、网络舆情研判分析能力薄弱
        四、网络舆情引导适应性不足
    第三节 昆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科层管理机制与互联网扁平化思维的矛盾
        二、宣传部门职责与职能部门职责的矛盾
        三、绩效评估机制缺失
        四、舆情引导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第三章 国外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引导分析研究
    第一节 国外舆情引导的典型经验
        一、国外网络舆论管理的归属
        二、政府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干预
        三、国外网络舆论的管理模式
    第二节 国外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有益借鉴
        一、立法
        二、行政
        三、行业自律
        四、信息公开
第四章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遵循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原则
        一、及时发声原则
        二、解决问题原则
        三、态度诚恳原则
        四、认同规律原则
        五、注重有效原则
    第二节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观念
        二、明确主体责任
        三、加强舆论阵地建设 提高媒体社会公信力
        四、构建网络“统一战线”
        五、提升舆情应对工作队伍能力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研究 ——以“千篇一绿”为例(2014-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四节 关于环保传播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环保传播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
        三、关于"千篇一绿"环保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环保传播与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环保传播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的角色及功能
        一、角色
        二、功能
    第三节 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及其功能
        一、优势
        二、功能
第二章 "千篇一绿"的运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 "千篇一绿"环保传播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参数设定
    第二节 "千篇一绿"的发布内容分析
        一、内容来源
        二、议题类型
        三、事件属性
        四、文本倾向性
    第三节 "千篇一绿"的发布形式分析
        一、推送频率
        二、呈现方式
        三、栏目设置
        四、绿色排行榜
    第四节 "千篇一绿"的发布效果分析
        一、用户阅读量持续增加
        二、用户的点赞量先提升后下降
        三、用户的留言量陡然增长
    第五节 "千篇一绿"的对比分析
        一、新旧对比:"南周绿色"到"千篇一绿"
        二、同质对比:"千篇一绿"与"绿政公署"
第三章 "千篇一绿"的运营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千篇一绿"的运营特点
        一、内容上追求原创
        二、便捷的栏目设置
        三、精确的统计数据
        四、完善的动议机制
    第二节 "千篇一绿"运营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二、用户管理不精细
        三、对民间NGO的关注不足
        四、用户的活跃度不高
第四章 环保类徽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特点、不足及策略
    第一节 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特点
        一、注重环保舆情分析
        二、开展环保营销活动
        三、开设环保知识课堂
        四、追求眼球效应
        五、发挥长尾效应
        六、重视用户体验服务
    第二节 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不足
        一、运营内容:同质化严重
        二、运营性质:商业化浓重
        三、运营团队:人才力量薄弱
        四、运营反馈:反馈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策略
        一、注重环保内容的定位与原创
        二、加强政府对环保传播的资金投入
        三、培养新一代专业型环境记者
        四、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全民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扶人被讹”报道与舆论导向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扶人被讹”报道的分析
    第一节 对媒体报道内容特征的分析
        一、议题内容
        二、新闻篇幅
        三、情感倾向
        四、新闻来源
    第二节 对媒体报道手法特征的分析
        一、表达形式
        二、修辞手法
第二章 “扶人被讹”报道的舆论导向研究
    第一节 媒体通过议程设置进行舆论导向
    第二节 媒体通过构建框架进行舆论导向
第三章 “扶人被讹”报道中舆论导向造成的后果
    第一节 对被扶者造成的后果
        一、被扶者遭误解
        二、被扶者形象刻板化
    第二节 对社会大众造成的后果
        一、受众产生“谨慎扶人”的心理
        二、社会产生道德危机
    第三节 对媒体自身造成的后果
        一、影响媒体报道纠正
        二、影响媒体自身形象
第四章 “扶人被讹”舆论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媒体道德方面
        一、新闻失真,片面报道
        二、追求热点,跟风报道
        三、媒体行业道德缺失
        四、网络媒体的驱动
    第二节 社会大众方面
        一、受众心理影响
        二、社会焦虑情绪的存在
    第三节 舆论方面
        一、媒体审判主导舆论
        二、公众舆论推波助澜
    第四节 客观现实方面
        一、客观原因
        二、社会转型期
第五章 “扶人被讹”报道中舆论导向的改进
    第一节 坚持真实原则,设置合理议题
        一、坚持真实原则
        二、设置合理议题
    第二节 既要趋“热”,又要识“热”
        一、趋“热”时,不忘责任
        二、识“热”时,保持理性
    第三节 加强新闻媒体的道德建设
        一、提高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二、加强新闻行业的道德建设
    第四节 提高网络媒体的把关力度
        一、通过提高网络编辑的业务素质
        二、通过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国平新闻评论的话语风格与身份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动机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动机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人格化笔名
        二、话语分析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话语
        二、社会身份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学术创新
第一章 作为人格主体的评论及“国平”评论的诞生
    第一节 人格化笔名的历史渊源
        一、90年代推动改革的“皇甫平”
        二、市场经济新阶段与“任仲平”
        三、政治体制改革思潮与“郑青原”
    第二节 人格化笔名背后的权力意志
        一、话语背后隐藏权力运作关系
        二、话语生产受集体意志的控制
        三、话语对象受“排斥原则”制约
        四、“规训”大众以实现政治认同
    第三节 社交媒体时代“国平”评论的出现
        一、网络舆论监管加强与“国平”新闻评论
        二、“国平”的网络属性与话语权构建
        三、社交媒体时代“国平”的政治使命
第二章 国平新闻评论的话语风格
    第一节 宏观语篇:国家话语的互联网表达
        一、权力话语对议题范围的控制与把关
        二、标题的“嵌入式互文性”与预先假设
        三、新媒介技术分化国家话语外在形态
        四、对照式论证结构赋予话语强说服力
        五、开头机动灵活结尾政治意图强烈
    第二节 微观修辞:不对称的话语权力关系
        一、话语情态的高亲近性凸显话语优势
        二、“疾病隐喻”在反腐话语里的运用
        三、“认同修辞”在国平话语中贯穿始终
    第三节 社会语境:话语权威的继承与巩固
        一、政治语境下对主流话语体系的扞卫
        二、历史文化语境下“原型沉淀”的应用
        三、冲突性语境下的不礼貌话语表达
第三章 国平新闻评论的身份建构
    第一节 对自我身份的“隐性”建构
        一、舆论身份:网络传播场域中的意见领袖
        二、媒介身份:国家事务中的隐形新闻发言人
        三、政治身份:政治领袖公共形象的塑造者
    第二节 对他者身份的“显性”建构
        一、占中事件里的身份剥夺与赋予
        二、政治人物身份构建的权力关系
第四章 国平新闻评论的思考及建议
    第一节 国平新闻评论的启示
        一、抓住“首因效应”争夺新闻第一解释权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评论的读者体验
        三、担当“舆论领袖”压缩噪音、杂音传播空间
        四、借力“第三人效果”避免受众逆反心理
    第二节 国平新闻评论的反思
        一、构建政府权威但应避免个人崇拜
        二、论战义正辞严但应避免言词过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谈情感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寒暄得体, 注重“首因效应”
二、拉近距离注重“接近效应”
三、肢体语言释放“情感效应”
四、真诚沟通传递“态度效应”

(10)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突发事件与政务微博界定
    2.1 突发事件概述
        2.1.1 突发事件界定
        2.1.2 突发事件分类
        2.1.3 我国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2.2 政务微博概述
        2.2.1 政务微博界定
        2.2.2 政务微博发展现状
    2.3 政务微博与其他信息传播途径的比较
        2.3.1 政务微博与传统媒体
        2.3.2 政务微博与新闻发言人制度
        2.3.3 政务微博与普通微博
3 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定位及功能
    3.1 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定位
        3.1.1 危机情境下的传播工具
        3.1.2 公共领域中的意见领袖
        3.1.3 官民互动交流的新型平台
    3.2 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功能
        3.2.1 组织功能
        3.2.2 社会功能
4 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点及模式
    4.1 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点
        4.1.1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优点及不足
        4.1.2 案例分析——政务微博在雅安地震中的信息传播
        4.1.3 雅安地震中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特点
    4.2 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模式
        4.2.1 突发事件的信息流动方式
        4.2.2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传播模式
5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
    5.1 传播效果的界定
    5.2 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5.2.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5.2.2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5.2.3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5.2.4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5.2.5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5.3 提高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传播效果的策略
        5.3.1 线上线下结合,提高传播主体的公信力
        5.3.2 注重信息公开,重视传播内容表现形式
        5.3.3 把握微博特性,借力多种媒介联动传播
        5.3.4 重视时效互动,加强传播技巧培训学习
        5.3.5 以受众为中心,针对传播对象特点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重视新闻采访的“首次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环球人物》女性媒介形象研究[D]. 臧运卓. 山东大学, 2021
  • [2]论当代警察话语权的建构[D]. 夏雪.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近十年我国历史类畅销书研究[D]. 王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新媒体下公安机关公共危机舆情应对研究[D]. 唐涛. 安徽工程大学, 2018(01)
  • [5]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以昆明安宁PX项目为例[D]. 汤勤楼. 云南财经大学, 2017(10)
  • [6]环保类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研究 ——以“千篇一绿”为例(2014-2016)[D]. 马田田. 安徽大学, 2017(08)
  • [7]“扶人被讹”报道与舆论导向问题的研究[D]. 王珏.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8]国平新闻评论的话语风格与身份建构[D]. 杨钦.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9]谈情感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 叶凌. 采写编, 2014(04)
  • [10]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研究[D]. 武文静. 河北经贸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关注新闻采访的“第一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