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总目录第38卷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总目录第38卷

一、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8卷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赵娅娜[1](2020)在《基于机读目录的现代图书版本资源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添宝[2](2019)在《燃机热电厂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是高效利用天然气的一种重要方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下称联合循环机组)相对于燃煤机组而言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但因天然气成本较高,许多燃机热电厂盈利微博甚至亏损。因此,在以热定电的背景之下,通过合理分配负荷、优化燃机热电厂的设备运行方式以降低整个热电厂的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燃机热电厂的联合循环机组与燃气启动锅炉(下称燃锅)为研究对象,针对已有的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模型,考虑厂用电、供热管损等因素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基于修正后的模型对联合循环机组进行经济性分析,揭示了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价格(气、电、热、水)、天然气耗量、电负荷、热负荷等因素间的内在变化关系。针对燃锅,在考虑各种损失因素(供热管损、锅炉用电)的情况下建立其边际贡献模型,通过经济性分析揭示了燃锅边际贡献、价格(气、热、水)、天然气耗量、热负荷等因素间的内在变化关系。本文提出了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这个指标用以评价设备的经济性。通过绘制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的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曲线,发现了燃机经济性临界点,当燃机负荷在此临界点之上,用联合循环机组供热更为划算,反之则用燃锅更为划算。在完成年总发电量计划及满足周边热用户热负荷需求的条件下,提出了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的协调耦合运行策略,使得燃机热电厂经济效益最大化。最后,基于上述模型及策略,完成了应用软件的规划及设计。可用此软件实现对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的产出分析及经济性分析,用图表表示其变化关系。同时,可用此软件计算得出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整体经济性最优的运行方案,为燃机热电厂实际运行提供指导,对于其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丁伟[3](2015)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文中认为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时代背景前提条件下,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3月正式创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首先开办英文一科,这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门函授学校,它不仅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函授教育的序幕,亦成为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的嚆矢。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函授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在上海一地及全国范围之内,始终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在长达数十年的函授教育办学生涯中,这三所函授学校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在中国函授教育史、中国早期远程教育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述三所私立专门函授学校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先后开设了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的不同门类专业,均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成绩。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函授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中,其英文科创办时间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持续时间较长、毕业学员人数较多、办学声誉较为显着,因此这三所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相当突出,格外引人瞩目。商务印书馆最早从欧美引进的这种不受地域限制、打破时空藩篱的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从1915年至1946年期间,近代民营出版机构为民国社会工、商、学、政界等各个领域培养了多达6万多人的具有由"普通英语语言+一般社会用途英语+商业用途英语"知识、技能构成的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据统计,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的英文科学员广泛分布在全国22个省及5个院辖市行政区域范围之内。函授学员遍布中国各地的众多行业领域,他们凭借自己所具备的英语语言优势,为推动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仅从在读学员人数和学员分布情况的角度来衡量,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已经相当突出了。更为可贵的是,商务、中华、开明将起源、发轫于欧美国家的这种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函授教育引入到中国的英语教育领域之际,都没有简单地完全照搬欧美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着特征的学历函授教育体制。在近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考察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而是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扬弃和本土化的创新。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始终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的双轨教学体制,以中等教育为主体、兼顾高等教育,彰显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动态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办学体制、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以期更好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如果将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历史轨迹连成一体,可以发现,后者与前者相比,既有借鉴与传承,又有超越与创新,其英语函授教育体制呈现出了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富有弹性、更加具有本土色彩的显着特点。这三大民营出版重镇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在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史上演绎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有力促进了英语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科学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进程。晚清以降,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实用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也是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诞生,并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一重大教育事件本身就是中国教育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有效缓解了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为广大中下层社会民众开辟了另外一条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提升文化素质的校外新途径。毫无疑问,仅仅从英语函授教育自身发展的层面而言,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所从事的这种迥别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开放式英语远程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就已经起到了重要推手的作用。在民国初期,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并没有被各级政府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和接受。此后,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所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示范和推动下,上海市教育局在1931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3年7月分别颁布、实施了专门针对函授学校的管理法规。至此,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经过25年的曲折发展,终于在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系统之内,占有了一席之地,最终进入了民国各省市的公立师范院校,与普通学校并行同时发展,得以被大力推广和普及。可以这么说,函授教育制度在民国社会能够得以发展和普及,民营出版机构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对此功不可没。民营出版机构充分凭借其自身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智力资源和丰富的纸质媒介资源,开办了长达数十年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大力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在经营出版事业的若干层面上也有效推动了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不仅为数以万计的在职人员提供极有针对性的英语函授教育,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职业人士的英语素质,加快西学在华传播的历程;而且还为社会各界培养、输入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有力促进了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近代民营出版机构长期开办英语函授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其中蕴含着某种教育规律,这些教育规律对当今的高等外语函授教育、函授教育及成人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不仅如此,通过办理英语函授教育,进而推动自身出版事业的发展,这对当今的出版文化事业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李晓周[4](2015)在《冯紫岗农村建设思想与河南合作事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现代化潮流,都市现代化得到了一定地发展,但中国乡村却遭遇到持续地动荡与冲击。乡村社会的复兴与繁荣成为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关注与实践的对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复兴运动悄然而兴。作为“学者型官员”的冯紫岗,既是一名研究合作经济的学者,同时亦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官员,他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积极地参与此次运动。文章第一部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旨在探究冯紫岗的职业生涯。留法归国的冯紫岗,辗转于上海劳动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安徽大学和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等,参与构建了以农业经济、农村合作问题为共同学术旨趣的合作界知识人网络。在这一以学统为中心的网络基础上,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和扩大学人交际人脉,冯紫岗还积极组建或加入各种教育社团,如新中国农学会、中华农学会、合作学社、地政学会。同时他也以河南第三农林局局长、浙江省战时物产调整处副处长、河南合作事业管理处处长等官员身份,尽学识所能为农村建设贡献自身力量。第二部分以冯紫岗农村建设思想为中心。冯紫岗主张建设农村社会,首应以农村调查为先。在农村的调查过程中,冯紫岗认识到农村经济是农村建设的核心,并逐渐将农村经济学作为自身的学术旨趣。在实践过程中,冯紫岗进一步认识到合作经济,无论农业合作、工业合作,还是供销合作,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繁荣农村的有效途径。由于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爆发,冯紫岗的合作思想也发生一些变化。由关注农民权益、农民话语到战争年代更注重国家效率、国家整合统制力;由注重信用合作,到更加注重生产合作社、工业合作社等发展;由原来注重合作社的经济功能到更注重合作社的政治、文化力。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冯紫岗主管合管处时期,特别是1940年至1942年间,河南合作事业的发展状况。在肯定冯紫岗农村合作经济理念对河南合作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残酷的抗战现实所产生的内在张力与外在压力极大地影响着河南合作事业的发展走势。

廖乾健[5](2015)在《波纹钢腹板箱梁桥的温度效应与疲劳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钢桥和组合桥设计时温度效应和疲劳性能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从热传导基本方程出发,对变热流作用下的箱梁截面进行全时程分析,计算波纹钢腹板箱梁桥在不同温度场下的温度效应;另外采用有限元程序对桥梁的疲劳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宁波奉化江大桥为研究背景,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在7月份桥梁的温度场变化,分析了在不同时刻典型截面顶板、底板和钢腹板的外表面、中部和内表面温度变化特点;再输入数值模拟的温度场结果进行温度效应的分析计算,分析桥梁温度应力的分布特点。将规范温度场的温度效应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的温度场导致的效应进行分析对比,认为设计上只考虑顶板温度应力时可以采用规范T=25℃的温度场数据。运用MIDAS/FEA建立奉化江大桥波纹钢箱梁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英国规范BS5400和参考文献提供的数据来确定运营阶段内疲劳车辆的荷载谱,最后根据经典的应力-寿命评估方法对该桥运营阶段内钢腹板易损点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根据研究的结果,在疲劳荷载谱作用下,奉化江大桥钢腹板各个位置的易损点在100年设计基准期内产生的累计疲劳损伤度均远小于1。剪力键疲劳损伤出现位置为钢腹板的倾斜面与平直面交界处的钢筋洞口,但在设计基准期内其不会出现疲劳破坏,所以此桥在设计的运营阶段不会出现相关的疲劳破坏。

吕晶[6](2014)在《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美龄,蒋介石夫人,“宋氏家族”重要成员,众多标签贴在她的身上。她生于1897年3月5日,卒于2003年10月24日,经历了三个世纪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底赴美寻求援助为分水岭。在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宋美龄进入了她的后半生,不仅是年龄已过半百,更指宋美龄在政治追求、国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妇幼事业等方面均较其在大陆时期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已近日暮。从时间上看,宋美龄后来在台湾和美国生活的时段在其生命中的比重超过大陆时期。依照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的习俗、强调“盖棺定论”的传统,宋美龄的后半生实在是一段不能忽视的历史。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宋美龄的后半生,揭示其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角色选择、角色扮演和角色贡献。本文认为,宋美龄的后半生起始于国民党政权的分崩离析,脱胎于内外交困的台湾政局。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全面逆转。进至1948年,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三大战役皆输、精锐尽失,各方矛盾直指蒋介石,国民党统治几近崩溃。在此背景下,宋美龄于1948年底赴美争取援助。1950年初,在美求援未果的宋美龄,返回台湾与蒋介石共赴患难,拉开她后半生的序幕。此时的台湾,人口激增、物价飞涨、民生困顿,岛内族群矛盾重重,加上美国意图舍弃蒋介石政权、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使得整个社会惶惶不安。宋美龄的回归是对蒋介石最大的慰藉。本文指出,在宋美龄后半生中,“第一夫人”是她最重要的政治符号,这也是为维系蒋介石统治地位而必须向台湾军民传播的符号。在台湾公众面前,宋美龄与蒋介石努力展现出“二位一体”公众形象。举凡蒋介石出现的地方,必有宋美龄陪同。宣传蒋介石、为蒋介石辩护、为蒋介石政权争取援助,则是宋美龄后半生的职责。宋美龄在台湾所开展的外交、妇女运动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在“第一夫人”的头衔下展开的。通过梳理宋美龄后半生的各类活动,可以发现宋美龄利用“第一夫人”这一符号向社会传达蒋介石政权稳定的信号,并强调其政权“正统代表性”。本文认为,困居台湾的宋美龄在“第一夫人”这个政治符号下演绎了多重社会角色。外交方面,她是蒋介石的外交事务总管和国际形象宣传员。为此,她整合美国“院外援华集团”,积极开展对美宣传外交,努力拉拢美国政界军方人士,等等,为台美关系改善积蓄力量。一轶时机成熟,她即踏上前台,以多种名义赴美访问,或医疗,或度假。每次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蒋经国接班态势已然明确,宋美龄方才淡出对美“外交”一线。妇运领袖是宋美龄最擅长演绎的社会角色。在宋美龄的政治版图上,妇女运动是她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她获取国内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据地,其重要性不亚于外交领域。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宋美龄依靠“妇联会”、“妇工会”和台湾省妇女会开展妇女运动,使自己长期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社会事业则是与宋美龄的基督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败退台湾之后,宋美龄从“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转变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成为她最好的安慰剂。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她抵台后即成立“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以该会联合周边重要人士,结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她开办华兴学校,创建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担当辅仁大学董事长,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宋美龄在信仰的感召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反映出宋美龄的宗教热情与与政治需要的紧密结合。本文还考察了宋美龄和蒋介石、蒋氏家族和孔宋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宋美龄在隐居美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在作者看来,“宋家”是宋美龄的娘家,也是她在“小家”和“蒋家”立足的奥援。在宋美龄眼里,蒋宋一体,互为帮助。只有壮大“蒋家”才能更好地维护“宋家”,只有维护好“宋家”才能最大化“蒋家”的利益。蒋介石逝世后,宋美龄为使蒋经国顺利接班,隐居美国。她虽然身在美国,但心系台湾政坛,关心的重点是塑造蒋介石历史形象、辅助蒋经国治理台湾。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蒋家王朝”。

李佳奇[7](2014)在《“教育—美育”视野下的《红楼梦评论》》文中研究指明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蕴含着不少现代性因子,这种文本特征使得它极易与当下学界研究产生共鸣并构成对话。然而,这类重构的对话通常是单向度的,往往在不经意间忽略文本言说的历史语境:《红楼梦评论》最初连载于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专刊,却鲜有论者留意其文本携带着浓厚的教育色彩,并联系他相关的教育活动与教育合群的主张来展开论述。因此,为了给《红楼梦评论》开辟特有的研究视域,有必要先以“教育”为关键词来梳理王国维青年时期的求学活动和教育救国的主张。在这新敞开的视域下,对王国维在《教育世界》的学术活动进行宏观考察有助于重新理解这篇文章的生成过程:王国维将《红楼梦》定位为教育小说,如何以美育的方式为读者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教益成了《红楼梦评论》的首要任务。然而王国维在揭示教益的过程中,他坚守教育的姿态与叔本华“不可教”观念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他用“理想”一词调节了这一矛盾,并初步形成了艺术改良社会的独特美育观念。“教育—美育”研究视野的建立将有助于学界更加客观合理地评判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闻玉坤[8](2012)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话本小说是明末清初时期重要的小说文体,其评点作为一个整体,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明末清初四十六部“拟话本小说评点”作为研究对象,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从拟话本小说评点兴盛的原因、数量和形态、内部演变三个方面总体上观照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我们从“书尚评点”的风气、“书商射利”的心态、拟话本小说创作数量巨大、社会现实的激发与拟话本小说评点审美取向相符四个视角探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兴盛的原因。细读、统计拟话本小说评点,可见其数量丰富。纵观拟话本小说评点,其内部呈现出世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由劝惩性向奇趣性、艳情类小说评点由矛盾性向尚奇性、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多删除原作评点三个方面演变的趋势。第二章归纳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道德劝惩性、谐趣性、益智性三个方面。第三章论述拟话本小说评点文献史料、小说美学、社会批评、文学欣赏四个方面的价值。第四章探讨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局限,其小说理论价值不高和评点内容整体上平庸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拟话本小说的衰落。

刘姝宇[9](2012)在《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快速城市化、城市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本研究试图通过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两国城市规划中整合途径的比较研究,从工作途径方面探求德国规划方案更有利于解决城市气候问题的原因,并确定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尝试性地提出我国整合途径的优化方向,以便通过加强城市气候研究机构与规划部门的协作、加强城市气候研究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控制,提高规划方案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能力。这也将为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首先,本研究将深入剖析城市气候研究在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的整合途径;其次,从规划程序、工作内容、规划组织、法规保障等四个方面对中德城市规划中城市气候研究的整合途径进行比较,确认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最后,针对现存差距提出优化方向。研究结果显示,德国整合途径在规划程序与工作内容的设置、规划组织、法规保障体系的构建上的优势,是其规划方案更有利于解决城市气候问题的原因所在。为了优化整合途径,我国城市规划可以从四个方面作出调整。第一,在规划程序方面,修正传统的程序模型以避免主观臆测与政治专断对于规划决策的干扰;采用合理的目标体系及措施框架构建方法以提高规划框架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调整规划程序以加强城市气候研究引导规划设计的有效性。第二,在工作内容方面,全面开展现状分析、影响预测等各项城市气候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成果的可视化程度,为规划设计提供明确建议,为部门协调与权衡决策提供客观基础;在纲要与草案制定、方案编制中,设计工作应更多地兼顾城市气候方面的规划要求、落实城市气候研究工作提出的规划措施;完善现有规划工具以匹配新增工作内容、为相关规划措施的提出与实施创造条件。第三,在规划组织方面,明晰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与责任,以增强职责分配的合理性;完善公共机构规划参与制度和规划环评制度、构建多样化平台,为各专业机构、专业机构与规划部门提供更多协作机会。第四,在法规保障方面,在建设法规中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与生效程序、规划环评与公共机构规划参与制度的相关规定,在环保法规中提出关于环境规划与景观规划的详细规定,以确保可持续规划程序的应用与整合规划的实现;扩展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标准化城市气候研究工作、细化建设法规中关于规划目标设置的内容,以确保各阶段城市气候研究的全面开展及其成果质量。

汪丽影[10](2011)在《日语汉字词及中国学习者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词汇学习是二语习得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词汇量的多少、词语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二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日语的总词汇数量庞大、各种变体多,在日语学习中词汇习得的重要性尤其突出。汉语和日语之间有着漫长的语言接触与语言借用史,两国都使用汉字,而且使用汉字标示的词语集中或是分散地进入过对方语言之中。因此即便历经漫长的语言演变,两国使用的汉字中个别字词包含的意义出现了分化,或是被赋予了各自独有的文化色彩,但大部分用汉字标示的两国词语之间依然存在外形、意义上的对应关系。国内长期沿用了日本的对外日语教学法,该教学法是面向所有海外学习者制订的,并未区分学习者的国别,忽略了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本身具备的汉字认知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对日语学习的极大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把有汉字基础的日语学习者等同于欧美零起点学生,控制每一篇课文的词语习得数量,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耗费时日,导致日语学习进入一种低速惰性的恶性循环。本论文以语言接触、语言迁移理论、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尝试对汉语与日语之间近两千年的语言交流史进行梳理,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日语中的汉字及汉字词做了定量分析,尝试摸索符合中国学习者学习特点的日语汉字词教学法。绪论部分对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对象及意义、文献综述、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指出传统的日语教学法忽略了中国日语学习者的特点与优势。据笔者统计,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中使用汉字标示的汉字词的比例达到了88.7%,笔者认为应该发挥中国学习者有汉字基础这一优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在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部分对国内外有关日语汉字、汉字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选定了日本最新颁布的常用汉字表以及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作为研究素材,并对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根据——语言迁移、语言认知、对比语言学进行了论述。在第一章中,分三个时期对汉语与日语长达一千七百多年的语言接触与借用的历史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汉字系统和日本的汉字系统是在汲取古汉字营养后茁壮成长起来的枝干,枝干之间也进行着营养的互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形成了汉字圈枝繁叶茂的现状。在第二章中,笔者对日本的常用汉字表以及具有权威性的日语水平考试——日本语能力测试大纲中所列词语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一)在日本常用的2136个汉字中,字形与现代汉语中的汉字完全相同的占了55%以上,使用繁体字的比例为21%,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一半以上的日语汉字不用学就已经会认、会写了;日语常用汉字表中与现代汉语中的汉字字义一致的占74.3%,中国学习者可以利用母语知识推测出日语汉字的字义;(二)日本语能力测试大纲所列的8075个词语中88.6%都是使用汉字标示的词语,也即本文的考察对象——汉字词,把7162个汉字词按照与现代汉语词语的对应关系划分为“同形同义”、“同形近义”、“异形同义A(易推其意)”、“异形同义B(难推其意)”、“同形异义”五大类,并对每类的词语数量以及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得出以下数据: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中与“同形同义”的词语占了58.5%;“同形近义”的占3.5%;“异形同义A(易推其意)”的占了15.8%;“异形同义B(难推其意)”占了9%;“同形异义”的占了1.8%。“同形同义”和“同形近义”的词语共占62%,占了出题基准的一半以上。在第三章中,通过个案对笔者所倡导的教学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笔者以零起点的日语习得者为对象实施了日语汉字词的认知及习得的教学实践与调查,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在初级阶段,中国学习者完全可以利用母语正迁移,正确推测出日语汉字词的意思;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容易忽略字形的差异,需要教师进行提醒与指导;有语境的文本更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汉字词的词义;“同形异义”的汉字词以及“异形同义B(难推其意)”的汉字词比较容易误导初学者;在初级阶段就传授大量中高级词汇是可行并有效的;在中级阶段学习者的词汇输出中,比较容易出现言词性混淆、词义混淆、搭配错误等偏误。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应该开发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特点的日语教学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8卷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8卷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2)燃机热电厂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及趋势
        1.1.2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展现状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对象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分析模型改进及经济性分析
    2.1 修正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模型
    2.2 修正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模型
        2.2.1 机组负荷与综合厂用电的依变关系
        2.2.2 抽汽量与实际售热量的依变关系
    2.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经济性分析
        2.3.1 当前联合循环机组收益状况
        2.3.2 电、热价补偿点分析
        2.3.3 经济平衡性分析
        2.3.4 全负荷范围内经济性平衡点
    2.4 本章小结
3 燃气启动锅炉分析模型建立及经济性分析
    3.1 燃气启动锅炉边际贡献模型
    3.2 燃气启动锅炉负荷与气耗量的依变关系
    3.3 燃气启动锅炉供热量与实际售热量的依变关系
    3.4 燃气启动锅炉经济性分析
        3.4.1 当前燃锅收益状况
        3.4.2 经济性平衡分析
        3.4.3 全负荷范围内经济性平衡点
    3.5 本章小结
4 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
    4.1 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
    4.2 基于计划发电量的协调耦合运行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分析模型及策略软件化
    5.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
        5.1.1 产出分析
        5.1.2 经济性分析
    5.2 燃气锅炉
        5.2.1 产出分析
        5.2.2 经济性分析
    5.3 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
        5.3.1 设备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
        5.3.2 燃气轮机负荷经济性临界点
        5.3.3 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选题意义及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结构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办学历史背景与办学条件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办学主观条件
    第三节 办学客观条件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中的办学经历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起(1915年—1918年)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发展(1919年—1931年)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盛(1932年—1937年)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衰落(1938年—1946年)
第三章 英语函授教育的办学特点、效果及问题
    第一节 办学特点的总结
    第二节 显着的办学效果
    第三节 存在的办学问题
第四章 主要历史作用、启示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近代函授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推动民国社会的进步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现代启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冯紫岗农村建设思想与河南合作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学术创新
第一章 合作专家冯紫岗史事考(1900—1943)
    第一节 留学法国迎头赶上(1900—1928)
    第二节 笔耕不辍躬行实践(1928—1937)
    第三节 合作抗战矢志不渝(1937—1943)
第二章 冯紫岗的农村调查思想
    第一节“为什么要作农村调查”
        一 现实需求,时代致因:为建设乡村社会而调查
        二 文化自觉,立国之本:为“创造中国新文化”而调查
    第二节 冯紫岗乡村调查思想的特征
        一 以师生为主,辅以地方人士的实地性调查
        二 以县为单位、以户为基点的抽样性调查
        三 以人口经济为主,以教育礼俗为辅的统计性调查
第三章 冯紫岗的农村经济思想
    第一节 怎样救济农村:发展都市亦或繁荣农村?
    第二节 审视与研判:以农村经济为核心的乡村建设思想
    第三节 廓清与缕析:农村经济学的兴起与内容
第四章 冯紫岗的农村合作思想
    第一节 自耕农制与合作经营制:地能尽其利
    第二节 冯紫岗农业合作化思想考析
        一 农村信用合作之重要及其缺陷
        二 农业生产合作亟待发展
        三 农民消费合作社发展迟缓原因及其改良方策
    第三节 冯紫岗乡村工业合作化思想
        一 发展乡村工业的性质
        二 走合作之路以发展乡村工业
    第四节 冯紫岗供销合作思想的建构
第五章 冯紫岗的农村实践评析——以冯紫岗主管河南合作事业管理处时期为例(1940—1943)
    第一节 合作行政机构及其调适
        一 合作事业管理处组织概况
        二 两大协会在河南
        三 组设合作实验区
    第二节 合作教育:苦干实干快干
        一 “苦干实干快干”的实践型人才培养
        二 编订合作图书,发扬合作文化
    第三节 合作组织设立简况分析
        一 合作社组织量之变化及其地域分布
        二 合作社类别组织分析
        三 合作金库与合作供销处“量”之分析
    第四节 合作组织社业务分析
        一 合作贷款及其特征
        二 合作社业务之分析
        三 合作金库与合作供销处资本状况及社业务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冯紫岗的着作及期刊文章
附录B 《河南合作月刊》各期目录一览表(1940.5—1942.1) 183附录C 《战地工合》各期目录一览表(1941—1942)
附录 C 《战地工合》各期目录一览表(1941—1942)
附录D 《河南省合作事业设施纲领十则》
个人简历
致谢

(5)波纹钢腹板箱梁桥的温度效应与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的应用与发展
        1.1.2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温度作用的研究意义
        1.1.3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疲劳性能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桥温度效应研究现状
        1.2.2 钢桥温度效应研究现状
        1.2.3 波纹钢箱梁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的温度场理论
    2.1 引言
    2.2 桥梁结构的热交换
        2.2.1 二维温度场的导热方程及边界条件
        2.2.2 太阳辐射类型
        2.2.4 箱梁温度场的边界条件
    2.3 二维温度场的有限元理论
        2.3.1 温度场有限元计算的基本方程
        2.3.2 温度场的求解
    2.4 边界条件和热力学参数计算
        2.4.1 太阳辐射强度计算
        2.4.2 热力学参数的选取
第三章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的温度场与温度效应
    3.1 引言
    3.2 工程背景
    3.3 宁波奉化江大桥的温度场计算
        3.3.1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
        3.3.2 截面的温度场分布
        3.3.3 桥梁各截面温度分布情况
    3.4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的温度效应
        3.4.1 温度效应的建模与计算
        3.4.2 与规范温度效应的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波纹钢腹板箱梁桥的疲劳分析
    4.1 引言
    4.2 疲劳性能研究的理论方法
        4.2.1 经典应力-寿命评估方法
        4.2.2 局部应力应变法
        4.2.3 基于断裂力学的分析方法
    4.3 模型建立与荷载谱确定
        4.3.1 桥梁的疲劳荷载谱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3 疲劳分析模块设置
    4.4 钢腹板与剪力键疲劳分析
        4.4.1 确定腹板易损点
        4.4.2 易损节点处应力谱的计算
        4.4.3 易损点的疲劳损伤计算
        4.4.4 剪力键疲劳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宋美龄后半生的符号特征
    第一节 蒋介石撤台时的内外困局
    第二节 1950年初宋美龄自美返台后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
    第三节 “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政治符号选择
第二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一:“台美外交主掌人”
    第一节 积蓄“台美外交”助力(1949-1952)
    第二节 践行“夫人外交”(1952-1959)
    第三节 从台前到幕后(1963-1969)
第三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二:台湾“妇运领袖”
    第一节 妇女运动:宋美龄的政治根据地
    第二节 抵台发动妇运维稳
    第三节 以“动员”作为妇运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节 妇联会:宋美龄退台后的妇运抓手
第四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三:台湾社会事业推动者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政治的融合
    第二节 宋美龄与台湾医疗事业
    第三节 宋美龄与台湾教育事业
第五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政治符号与家庭角色关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家族中的长者
    第二节 从斗争到同舟共济:宋美龄与蒋经国关系研究
    第三节 宋美龄在娘家利益与蒋家利益间的平衡
第六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终结:隐居美国
    第一节 隐而不休
    第二节 东山未起
    第三节 谢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教育—美育”视野下的《红楼梦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楼梦评论》研究中心的转变:从“悲剧”到“美育”
    1.2 “教育—美育”研究视野对研究转变的回应
2 王国维早期的求学活动与教育合群的构想
    2.1 置身于教育救国热潮:从科举到西学
    2.2 王国维在报馆的求学之路
    2.3 王国维对教育救国热潮的反思:从教育合群到教育何言可说
    2.4 康、叔学说与党派之争唤起王国维重新关注合群问题
3 王国维在《教育世界》的学术活动
    3.1 德育、智育、美育:王国维引入哲学来重构教育观念
    3.2 美育偏向与直观教育法:王国维从教育角度消化叔本华哲学
4 从“教育—美育”角度来剖析《红楼梦评论》
    4.1 通常之解脱与非常之解脱:王国维对叔本华解脱说的偏移
    4.2 通常之解脱背后的教育意图
    4.3 从教人解脱到教人存解脱之理想:王国维美育内涵的转变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王国维1901—1904在《教育世界》的学术活动
作者简历

(8)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二、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现状
    三、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的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第一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总体观照
    第一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兴盛的原因
        一、 “书尚评点”的风气
        二、 “书商射利”的营销心态
        三、 拟话本小说创作数量巨大
        四、 社会现实的激发与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审美取向相符
    第二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数量和形态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数量
        二、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的圈点
    第三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内部演变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由劝惩性向奇趣性转变
        二、 艳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由“矛盾性”向“尚奇性”转变
        三、 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的删除
第二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特点
    第一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道德劝惩性
        一、 儒家正统的道德劝惩
        二、 文人化评点的寓教于乐
        三、 艳情与劝惩的矛盾
    第二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谐趣性
        一、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谐趣性的表现
        二、 世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奇趣并举”
        三、 艳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的调侃性
    第三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益智性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具有益智性的原因
        二、 拟话本小说评点益智性的表现
第三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价值
    第一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文献史料价值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者和着者之间的关系
        二、 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对原作评点的补阙
    第二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小说美学价值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奇”的演变
        二、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的“趣”的小说理论
        三、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文笔之幻”的理论
    第三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社会批评价值
        一、 对社会世风的失望
        二、 对科举弊端的批判
        三、 对龙阳之风的不同态度
    第四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文学欣赏价值
        一、 议论说理方式灵活
        二、 摹景抒情生动有致
        三、 叙事写人栩栩如生
第四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局限
    第一节 拟话本小说评点理论价值不足
    第二节 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平庸加速了拟话本小说衰落
        一、 评点内容的平庸
        二、 圈点符号的程式化
        三、 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缺乏创造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9)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附表目录
插图目录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基础
        1.1.1 研究背景
        1.1.1.1 可持续发展
        1.1.1.2 节能减排
        1.1.2 研究前提
        1.1.2.1 前提一:我国城市气候问题亟待解决
        1.1.2.2 前提二:德国在城市气候问题解决方面取得显着成效
        1.1.2.3 前提三:城市气候问题由城市建设引发
        1.1.2.4 前提四:规划方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直接依据
        1.1.2.5 前提五:整合城市气候研究是规划工作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重要策略
        1.1.2.6 前提六:工作途径决定工作效果
        1.1.3 研究目标
        1.1.3.1 总体目标
        1.1.3.2 目标细化
        1.1.4 研究对象
        1.1.4.1 城市气候问题
        1.1.4.2 城市气候研究
        1.1.4.3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1.1.5 研究方法
        1.1.6 研究框架
        1.1.7 研究意义
        1.1.8 文献综述
        1.1.8.1 德国部分
        1.1.8.1.1 奠基阶段
        1.1.8.1.2 发展阶段
        1.1.8.1.3 成熟阶段
        1.1.8.2 我国部分
        1.1.8.2.1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1.1.8.2.2 本世纪初至今
        1.1.9 文献来源
        1.1.9.1 关于德国整合途径
        1.1.9.2 关于我国整合途径
    1.2 规划系统之简介
        1.2.1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
        1.2.2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2. 城市气候研究在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的整合途径
    2.1 规划程序
        2.1.1 程序模型
        2.1.2 建设指导规划的编制程序
        2.1.3 相关步骤及其作用
        2.1.3.1 步骤1:城市气候现状分析与规划建议提出
        2.1.3.2 步骤2: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在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中得以涉及
        2.1.3.3 步骤3:规划草案的城市气候状况预期评估
        2.1.3.4 步骤4: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在规划方案的制定与深化中得以尊重
    2.2 工作内容
        2.2.1 现状调研与规划建议提出
        2.2.1.1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2.2.1.2 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2.2.1.3 气候保护概念
        2.2.1.4 能源概念
        2.2.1.5 气候图集
        2.2.2 规划目标与发展概念的制定
        2.2.2.1 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对目标体系的影响
        2.2.2.2 有利于城市气候问题缓解或预防的指导方针
        2.2.2.2.1 方针一:多中心集中与城市网络
        2.2.2.2.2 方针二:短途城市
        2.2.2.2.3 方针三:功能混合
        2.2.2.2.4 方针四:不依赖机动车的城市或居民点
        2.2.2.2.5 方针五: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住区
        2.2.2.2.6 方针六:雨水资源管理
        2.2.3 城市气候影响预测
        2.2.3.1 土地利用规划层面
        2.2.3.2 建造规划层面
        2.2.3.2.1 对象一:太阳辐射与建筑物能耗
        2.2.3.2.2 对象二:风环境
        2.2.3.2.3 对象三:大气污染
        2.2.3.2.4 对象四:热岛效应
        2.2.3.2.5 对象五:噪声污染
        2.2.4 规划措施的选取与定位
        2.2.4.1 规划措施及其法律基础
        2.2.4.2 规划措施的定位依据
    2.3 规划组织
        2.3.1 职能分配
        2.3.2 部门协作
        2.3.2.1 公共机构的规划参与
        2.3.2.2 环境鉴定与环境报告制度
        2.3.2.3 非正式规划工具
        2.3.2.3.1 城市发展规划
        2.3.2.3.2 地方层面的景观规划与绿地秩序规划
        2.3.2.3.3 城市建设框架规划
    2.4 法规保障
        2.4.1 关于规划程序
        2.4.2 关于工作内容
        2.4.2.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2.4.2.2 专项规划与专项研究
        2.4.2.3 规划目标
        2.4.2.4 规划措施
        2.4.3 关于规划组织
3. 城市气候研究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
    3.1 规划程序
        3.1.1 程序模型
        3.1.2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3.1.3 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程序
        3.1.4 相关步骤及其作用
        3.1.4.1 步骤1: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相关专项研究的开展
        3.1.4.2 步骤2:在纲要与草案编制中兼顾城市气候研究成果
        3.1.4.3 步骤3:在方案编制中兼顾城市气候研究成果
        3.1.4.4 步骤4:城市气候状况预测与缓解措施提出
    3.2 工作内容
        3.2.1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1.1 气象与城市气候基础资料收集整理
        3.2.1.1.1 城市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3.2.1.1.2 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
        3.2.1.1.3 城市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3.2.1.1.4 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规划
        3.2.1.1.5 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3.2.1.1.6 城市风场特征时空分布研究
        3.2.1.1.7 城市通风道规划
        3.2.1.2 基础资料分析
        3.2.1.2.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3.2.1.2.2 生态功能区划
        3.2.2 规划目标与重大原则制定
        3.2.2.1 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对规划目标的影响
        3.2.2.2 重大原则的制定
        3.2.3 规划措施的选取与定位
        3.2.3.1 规划措施及其法律基础
        3.2.3.2 规划措施的定位依据
        3.2.4 城市气候影响预测
        3.2.4.1 城市总体规划
        3.2.4.2 详细规划
        3.2.4.2.1 对象一:太阳辐射与建筑物能耗
        3.2.4.2.2 对象二:风环境
        3.2.4.2.3 对象三:大气污染
        3.2.4.2.4 对象四:热岛效应
        3.2.4.2.5 对象五:噪声污染
    3.3 规划组织
        3.3.1 职能分配
        3.3.2 部门协作
        3.3.2.1 公共机构的规划参与
        3.3.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3.2.3 其他规划工具
        3.3.2.3.1 环境规划
        3.3.2.3.2 景观规划
    3.4 法规保障
        3.4.1 关于规划程序
        3.4.2 关于工作内容
        3.4.2.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3.4.2.2 专项规划与专项研究
        3.4.2.3 规划目标
        3.4.2.4 规划措施
        3.4.3 关于规划组织
4. 德国整合途径的优势与我国整合途径的改进方向
    4.1 德国整合途径的优越性所在
        4.1.1 规划程序
        4.1.2 工作内容
        4.1.2.1 现状分析
        4.1.2.2 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制定
        4.1.2.3 预测评估
        4.1.2.4 措施选取
        4.1.3 规划组织
        4.1.3.1 职能分配
        4.1.3.2 部门协作
        4.1.4 法规保障
        4.1.4.1 关于规划程序
        4.1.4.2 关于工作内容
        4.1.4.3 关于规划组织
    4.2 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所在
        4.2.1 规划程序
        4.2.2 工作内容
        4.2.2.1 现状分析
        4.2.2.2 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制定
        4.2.2.3 预测评估
        4.2.2.4 措施选取
        4.2.3 规划组织
        4.2.3.1 职能分配
        4.2.3.2 部门协作
        4.2.4 法规保障
        4.2.4.1 关于规划程序
        4.2.4.2 关于工作内容
        4.2.4.3 关于规划组织
    4.3 我国整合途径的改进方向
        4.3.1 关于规划程序
        建议一 传统"理性规划"的修正
        建议二 目标体系及措施框架构建方法的调整
        建议三 规划程序的调整
        4.3.2 关于工作内容
        建议四 气候分析的开展与规划建议的可视化表达
        建议五 相关规划目标及其措施框架的具体化与指导方针的引入
        建议六 草案城市气候影响预测的及时开展
        建议七 规划措施法律依据的明确与定位依据的简化
        4.3.3 关于规划组织
        建议八 相关部门的任务明确与职责落实
        建议九 部门协作的强调
        4.3.4 关于相关法规
        建议十 规划程序法律依据的补充
        建议十一 工作内容法律依据的补充
        建议十二 职能分配与部门协作法律依据的补充
5. 结语与展望
    5.1 结语
    5.2 前景展望
附录一 《气候图集》的编制方法
    数据收集处理
    气候功能分析
    规划建议提出
附录二 相关规划措施的具体内容及其法律依据
    措施1. 限制建设用地范围
    措施2. 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措施3. 保护与建设开放空间
    措施4. 保护与建设大型公园设施
    措施5. 保护与建设水面
    措施6. 进行屋顶与立面绿化
    措施7. 采用低导热、低蓄热的路面材料
    措施8. 保护与建设街道绿化
    措施9. 建设城市绿化网络
    措施10. 选择适合城市气候环境的植物种类
    措施11. 鼓励雨水保留与入渗
    措施12. 提倡雨水收集与利用
    措施13. 保护与建设新鲜空气与冷空气生成区域
    措施14. 保护与建设通向居民点内部的城市通风道
    措施15. 避免在城郊与山坡形成气流阻碍
    措施16. 将阳光充裕的区域作为建设用地
    措施17. 优化建筑物朝向
    措施18. 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措施19. 提倡主动式太阳能利用
    措施20. 提倡风能利用
    措施21. 普及集中供暖
    措施22. 限制或禁用某些燃料
    措施23. 规定取暖设备类型
    措施24. 限制街道交通
    措施25. 减少交通用地面积
    措施26. 鼓励自行车交通与步行
    措施27. 提倡公共交通
    措施28. 提倡适当的功能混合
    措施29. 进行必要的功能分区
    措施30. 建设卫生防护区域或采取技术防护措施
    措施31. 为污染物高敏感功能选址
    措施32. 在污染源上采取建设或技术措施
    措施33. 在受声建筑物上采取噪声防护措施
    措施34. 合理布置建筑物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日语汉字词及中国学习者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 词汇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2 国内日语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2.1 日语词汇的特点
    2.2 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上的优势
    2.3 日语汉字词的界定
    2.4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3.1 日语汉字词以及习得的国外研究现状
    3.2 日语汉字词以及习得的国内研究现状
    3.3 文献评估
第四节 研究素材
    4.1 常用汉字表
    4.2 日本语能力测试1级词汇
第五节 研究所依据的理论
    5.1 关于汉字认知的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
    5.2 二语习得研究的三大领域
    5.3 语言迁移
    5.4 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
    5.5 认知语言学具体理论与词汇习得
    5.6 词汇习得指标 第一章 汉语和日语在汉字、词汇层面的接触与借用
第一节 概述
    1.1 汉字与汉字圈
    1.2 语言接触及语言借用
第二节 “亲密文化借用”阶段(公元三世纪至日本明治维新之前)
    2.1 汉字传入日本
    2.2 日本人利用汉字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字系统
    2.3 日语中的汉字与“汉语词”
第三节 “准亲密文化借用”(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
    3.1 日本人造的“和制汉语词”
    3.2 汉语对外来词汇的吸收
    3.3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数量
    3.4 “来自西洋,路过日本”的日语借词的大量涌入
第四节 汉日词汇间的“文化借用”阶段(五四运动之后至现在)
    4.1 “文化借用”的概念
    4.2 双向“文化借用”现状与途径
第五节 汉字及汉字词在日语中的生命力
    5.1 汉字表的更迭
    5.2 最新常用汉字表的启示
    5.3 汉字的生命力 第二章 日语常用汉字及汉字词计量分析
第一节 日语常用汉字表数据分析
    1.1 日语汉字的读音
    1.2 日语汉字的字形
    1.3 日语汉字的字义
    1.4 关于最新常用汉字表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所收录汉字词的数据分析
    2.1 日语词汇的类别
    2.2 日语汉字词的分类(与汉语的词汇进行对比)
    2.3 日语汉字词的构造
    2.4 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所收录汉字词的分类 第三章 日语汉字词习得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零起点阶段的汉字词识别
    1.1 具体实施方法及统计结果
    1.2 实验总结
第二节 初级阶段掌握中高级汉字词的预设与实证
    2.1 具体实施方法及统计结果
    2.2 实验总结
第三节 汉字词的正确输出
    3.1 具体实施方法及统计结果
    3.2 实验总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语常用汉字表(2010年颁布) 附录二 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础中汉字词分类词条

四、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8卷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读目录的现代图书版本资源识别研究[D]. 赵娅娜. 东南大学, 2020
  • [2]燃机热电厂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建立及应用[D]. 张添宝. 浙江大学, 2019(04)
  • [3]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D]. 丁伟. 浙江大学, 2015(07)
  • [4]冯紫岗农村建设思想与河南合作事业研究[D]. 李晓周. 郑州大学, 2015(01)
  • [5]波纹钢腹板箱梁桥的温度效应与疲劳性能研究[D]. 廖乾健. 浙江大学, 2015(08)
  • [6]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D]. 吕晶. 南京大学, 2014(05)
  • [7]“教育—美育”视野下的《红楼梦评论》[D]. 李佳奇. 浙江大学, 2014(08)
  • [8]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D]. 闻玉坤. 暨南大学, 2012(10)
  • [9]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D]. 刘姝宇. 浙江大学, 2012(06)
  • [10]日语汉字词及中国学习者习得研究[D]. 汪丽影. 南京大学, 2011(04)

标签:;  ;  ;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总目录第38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