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3.3kV电气开关设备的国内应用

英国3.3kV电气开关设备的国内应用

一、英国3.3kV电气开关装置在国内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天[1](2021)在《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在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是各国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电能涉及到了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包括风力机的设计、变频技术、电机电子技术和芯片控制技术等。现阶段,因风力发电具有很高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降低风电对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力电子化的风电并网及相关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正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系统和基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交流微电网系统是风电并网和风能利用的两种有效途径。本文围绕永磁直驱风机的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交流接入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直流接入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改进本文基于“不可控整流器+Boost升压斩波电路+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永磁风机拓扑结构,深入阐述了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MPPT)原理和网侧的双闭环控制原理;针对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提出了“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针对网侧主流的“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并网控制策略,通过对控制算法的改进,提高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性能,达到以下三个交流并网的目标:1)减少电流谐波,提高动态响应速度;2)实现有功量与无功量的解耦,达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输出;3)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2)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本文基于含有风电、可调度分布式发电(柴油发电机)、储能系统和局部负荷的交流微电网,根据当前新的主流智能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高效的电力管理方法,并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来处理微电网中风能和电能消耗的不确定性。提出的能源管理优化目标旨在使微电网在燃料、运行和维护以及主电网电力进口方面的支出最小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电网对上游电网的能源输出。本文立足于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研究,以最优运行成本为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策略。首先,依据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特性建立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等效数学模型,进而清晰地表述交流微电网的运行控制过程和各种模态的切换;其次,在建立各等效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的目标函数;再次,依据各分布式单元的特性列出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此外,运用本文提出的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在约束条件下求解该交流微电网的目标函数,得出各分布式电源的具体出力和投切状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运行控制策略在一个具体案例上进行仿真,同时与传统PS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进行仿真分析。(3)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本文基于VSC换流站的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VSC-HVDC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一个三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系统,包括永磁风机侧和两个交流侧;然后,基于三端直流并网系统提出了一种三层控制策略,包括系统级、换流站级和换流器阀级。对于风机侧的换流站控制,利用改进PR控制可以无静差跟踪的特点,将传统的定交流电压单环控制改造为“电压外环PR-电流内环解耦”的双闭环控制,解决了风机侧交流电压畸变时,VSC换流站对称性故障穿越的难题。(4)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本文立足于风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时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的优化运行,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并网运行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六端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模型,研究各端口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其次,以直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和故障穿越为控制目标,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策略和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风力发电机组出力波动的有效控制和多端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保证了直流微电网内负荷的稳定供电和成本优化;最后,在“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和故障运行研究,验证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优化控制策略和故障穿越控制策略是否可以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

黄金领[2](2021)在《脉冲气流灭弧装置在500kV串补上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00kV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可以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MOV压力释放、爆炸以及保护间隙误触发问题,造成串补设备的停运。目前采取的提高MOV工艺、加强保护间隙维护等措施还有较大的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串补MOV爆炸、间隙误触发这些行业性难题。为创新性探索串补MOV爆炸、间隙误触发的解决方案,提高串补运行的可靠性,本文首先研究了串联补偿装置、MOV、保护间隙的原理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控制措施,其次对保护间隙空气击穿形成电弧的机理进行研究,再次对高速高压脉冲气流熄灭电弧的原理进行研究,并根据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利用COMSOL软件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对脉冲气流灭弧装置进行工频大电流、500kV超高压灭弧试验,最后对220kV线路上试用的脉冲灭弧装置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串补保护间隙击穿形成的电弧与常规电弧特性一致,但短路电流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接近喷射口的电弧受喷射气流影响最大,远离离喷射口的电弧受到的影响小,但最终都低于3000K,所需时间仅为2.24ms,灭弧速度非常快。工频大电流、500kV超高压试验试验表明,在大电流、超高压条件下情况下,脉冲灭弧装置能够正确动作,很好的扩散电弧热量,中和电弧带电粒子,在短时间内熄灭电弧。在实际的220kV线路上试用表明,脉冲灭弧装置能够在继电保护动作前熄灭雷电击穿空气间隙产生的续流工频短路电弧,未发生线路跳闸。采用带脉冲气流灭弧功能的间隙,即脉冲气流灭弧装置能够熄灭串补保护间隙误触发、自触发时的电弧,防止串补旁路,而且相对于线路上并联绝缘子串的使用方式,不需要进行绝缘配合,使用更加方便。

向旺[3](2021)在《苏里格气田钻井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传统动力燃料用电或者天然气进行替代能够实现清洁生产,进而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本文以苏格里气田钻井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认识:(1)对纯天然气动力系统改造方案、混合燃料改造方案、电代油改造方案的优劣进行了研究,之后结合苏格里气田钻井动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对三种不同的改造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选定电代油方案来对苏里格气田钻井的动力系统进行改造。(2)对苏里格气田电代油系统的改造情况进行具体化分析,并通过对钻机机械部分改造、高压电气部分改造、低压电气部分改造与分析对比,最终确定了苏格里气田区域钻井动力系统的具体改造方案,对其原有的驱动模型进行了改造,呈现出相对较优的节能减排效果。(3)对苏格里气田钻井动力设备进行电代油改造后的经济性与环保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比利用看出,电代油改造后的动力系统符合钻井队施工现场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可观,经测算,如果使用电网电费用为443.23万元,可以节约成本239.1万元,成本控制幅度较大,因而在电网便利的条件下,钻井队实行电代油具有很好的推广实用价值。

李轶凡[4](2021)在《基于换相序技术的电力系统紧急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输电电压等级最高、多区域电网交直流混联的电力系统,随着电力系统运行工况及环境愈加复杂,稳定性的问题日益严峻。当发生严重故障时,紧急控制可以以较小的代价维持系统安全稳定。目前针对交流系统送端功率过剩、功角稳定被破坏的情况,紧急切机是最常用的解决办法。而随着电网格局与电源结构深刻变化,紧急切机的负效应日渐显露,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紧急控制的新方法——“换相序技术”。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与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电力系统紧急控制的新方法——换相序技术。当发电机加速失步功角逐渐增大时,利用具有快速开断特性的电力电子装置将发电机侧的A、B、C三相快速断开,然后依次连接到系统C、A、B三相,实现功角瞬时减小120°,达到保持系统结构完整性同时抑制失稳的目的。基于单机-无穷大系统模型,利用等面积定则和能量函数理论,阐明了换相序技术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机理。明确了发电机的转速差减小是换相序有效的判据,确定了单机-无穷大系统换相序的有效条件,并验证了在功角达到150°时换相序可以获得最优控制效果。(2)研发了实现换相序操作的电力电子装置。换相序装置由3个机械断路器和9个固态断路器组成。系统正常运行时,电流流经机械式断路器,当发电机失步时,机械式断路器断开,固态断路器投入。当功角摆开达到阈值时,通过控制9组固态断路器的通断实现换相序。制定了换相序装置的选件标准,搭建了 2.4kV 50 A的换相序装置样机,基于PSPICE和RTDS平台,开展了仿真测试和动模试验。结果表明换相序装置开断电流的速度可以达到换相序技术要求,所设计的样机可以实现换相序操作,有效抑制系统的失步。(3)研究了系统能够承受换相序冲击的条件。计算了换相序的冲击电流和转矩,基于单机-无穷大系统模型,明确了当联络线电抗不小于0.71倍的发电机直轴次暂态电抗时,系统可以承受换相序产生的冲击电流,当系统联络线电抗大于1.1591倍的发电机直轴次暂态电抗时,换相序的冲击转矩小于发电机出口三相短路的冲击转矩,轴系损耗处于“可忽略”的等级,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危险截面的扭应力在单次换相序产生冲击下仍在强度极限范围内,但会产生疲劳寿命损伤。为了减小换相序冲击,设计了一种“电流过零分闸、电压相等合闸”的分相分合闸控制方法。在判定发电机失步后开始对三相电流和电压采样,利用快速傅里叶算法计算得到三相电流和电压的基波幅值和相角,生成电流过零脉冲和电压相等脉冲。收到换相序信号后,在电流过零时分相断开,在两侧电压相等时分相合闸。基于RTDS平台,利用换相序样机开展了冲击试验,在选取的两个算例中,换相序后冲击电流的第一个周波最大值分别减小了 47.49%、33.28%,冲击电压的第一个周波最大值分别减小了 14.89%、44.10%。(4)设计了一种基于拓展等面积定则理论的换相序控制方法。在多机系统中,提出将换相序装置预先安装在发电机出口处或区域电网联络线上,并验证了在相同的故障情况和控制条件下,两种安装方式下对系统稳定性的控制效果相同。设计了换相序的控制流程,从扰动开始到结束后,利用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实测的各发电机信息量进行暂态稳定的快速预测和判断,以功角差为依据将发电机分为临界机群和剩余机群,进而等值为单机-无穷大系统。在单机映像中,利用等面积定则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反推电磁功率曲线和机械功率曲线,以增加的减速面积最大为换相序控制目标,求取各临界机组的换相序功角阈值,当功角摆开到阈值时同时换相序。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抑制系统失步,而相比于紧急切机,换相序不降低系统惯量水平,且留给集控中心的决策时间更长。(5)设计了一种基于能量函数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构建了网络简化型能量函数,明确了换相序不改变系统的平衡点。设计了一种换相序临界机组的搜索方法,以换相序消减系统最大不平衡能量为搜索目标,避免了以发电机状态量作为辨识依据带来的分群误差。通过对整个动态过程进行搜索,以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设置最近不稳定平衡点处的能量为换相序的临界能量阈值,虽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有可能在系统未失稳的情况下换相序,但可以抑制系统后续的振荡,仍有利于系统的稳定,且避免了每次换相序都需搜索主导不稳定平衡点的复杂过程。通过三个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效果。

徐策[5](2021)在《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s,GIL)设备具有距离长、全封闭的特点,一旦其发生放电故障,难以快速准确发现故障位置。现有的GIL故障检测及故障定位技术实施难度大,定位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信号传输线、信号采集装置、信号远程传输系统及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组成。该测量系统具有频带宽、安装方便、性能可靠等特点,满足陡波检测及故障定位的需求。首先,介绍了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搭建了测量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对测量系统的频率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标定实验。传感器基于电容分压原理。本研究将传感器测量电极与低压臂电容整合到一块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上,有效缩小了传感器的尺寸,降低了分压器中引线上的杂散电感,避免了测量系统的高频谐振。分析了测量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确定系统低频截止频率取决于低压臂电容与后端电路等效阻抗,高频截止频率取决于低压臂电容及其寄生电感。在实验室开展了频率响应标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传感器±3 dB范围内带宽为5 Hz~95 MHz,满足陡波信号的测量要求。其次,介绍了双端法故障定位原理,分析掌握了定位误差影响因素。搭建了模拟定位试验平台,开展了基于GPS时间同步设备的故障定位模拟实验。双端法故障定位基本原理是测量故障信号到达两端传感器的时间差。模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GPS时间同步设备引发的双端法故障定位误差为8.49 m~20.00 m,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为波头变缓引起的时间误差以及GPS时间同步设备的时间误差。针对GPS时间同步设备造价高昂,在短距离GIL设备故障定位时造成定位误差较大的问题,本研究开发了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系统引发的双端法故障定位误差为0.78±0.50 m。最后,采用所研制的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在国内某超高压试验基地开展了故障定位测试,通过设计沿面闪络与气隙击穿两种绝缘故障类型来模拟现场故障,验证了故障定位系统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在国内四个500 kV变电站开展了实际测量,使用隔离开关操作产生的特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信号模拟故障陡波信号,对其放电位置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所研制系统定位误差小于1.90 m。

唐佳雄[6](2021)在《约束空间爆轰气流作用下电弧熄灭特性的机理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雷电灾害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现有的“阻塞型”和“疏导型”雷电防护技术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雷害,但其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问题仍亟待解决。因此,针对110kV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技术瓶颈和不足,提出了一种具有主动灭弧功能的爆轰气流灭弧防雷装置。该装置利用雷电脉冲信号在电弧形成瞬间同步触发灭弧气丸,以产生爆轰气流在继电保护动作前迅速熄灭电弧,从而实现雷击不跳闸。本文从理论分析、仿真建模、试验研究三个方面对爆轰气流作用下电弧的熄灭特性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装置的结构、安装及工作原理,并基于交流电弧物理特性研究了爆轰气流作用下弧柱能量的平衡过程。研究表明交流电弧的熄灭与否在于弧隙介质强度和弧隙电压恢复速度、去游离过程和热游离过程的竞争,爆轰气流可加速电弧能量耗散,加强电弧的去游离,促使电弧介质强度迅速恢复。建立了爆轰气流作用下的链式电弧模型,得到了电弧运动速度、电弧直径等参数。然后基于爆轰波的C-J模型分析了爆轰波的Rayleigh线和Hugoniot线表征的物理意义。分析了灭弧气丸装药直径对爆速的影响,即爆速随气丸装药直径增加而增大,并从实际运行角度建议灭弧气丸直径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基于磁流体方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爆轰气流灭弧过程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爆轰气流能在6ms内熄灭10k A的电弧,且持续存在的气流能深度抑制电弧重燃。最后对110kV灭弧装置进行了触发响应时间试验、雷电冲击试验、绝缘配合试验、工频耐受电压试验、工频续流遮断试验、气流速度测试试验及抑制建弧试验,分析了装置挂网运行情况。考虑装置未来会向更高电压等级线路发展,对220kV灭弧装置进行了雷电冲击试验和工频耐受电压试验。试验结论如下:1)装置的响应触发时间为200μs,响应时间随雷电幅值增大而缩短;2)在相同间距下,110kV装置负极性U50%闪络电压比正极性U50%闪络电压高;3)当Z/Z0=0.7~0.85时,110kV装置的V-s曲线均位于绝缘子V-s曲线的下方,两者能构成良好的绝缘配合,确保雷击时装置先于绝缘子击穿闪络。但当Z/Z0=0.9时,两者的V-s曲线存在交点,两者不能形成绝缘配合,即灭弧装置不能保护绝缘子;4)测得220kV装置的U50%为837.7kV。220kV装置的V-s曲线位于绝缘子V-s曲线的下方,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绝缘裕度;5)110kV、220kV装置分别耐受了1min幅值为180.3kV、361.2kV的工频电压,未出现击穿闪络;6)110kV装置在2.6ms内成功遮断了5.1k A左右的工频续流电弧且未重燃;7)110kV装置平均气流速度为250m/s,气流速度峰值能达到300m/s以上。同时电弧重燃率及建弧率随着气流速度增加而下降,灭弧率随气流速度增大而增加;8)110kV灭弧装置防雷效果显着,线路未发生跳闸。

张述铭[7](2021)在《基于PMU量测数据的地磁暴电网灾害防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电压等级的不断攀升,地磁感应电流(GIC)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威胁与日俱增。输电距离更长、直流电阻更小、多分裂导线的输电线路和单相变压器、自耦变压器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电网GIC量值水平及其衍化效应对电网的威胁不断提升。我国大电网运行形态下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也因此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基于我国电网GIC的分布特征规律,研究基于PMU数据的电网GIC实时监测方法和地磁暴灾害侵害电网的风险评估方法,并进一步研究基于均摊电网GIC目标的地磁暴灾害防治方案,研究结果将为电网调度运行管理部门实现电网GIC的实时监测、风险评估和调度防治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方法和决策支持。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分析了我国500kV至1000kV不同电压等级的典型电网网架结构的GIC量值水平与分布特征,并通过引入灵敏度系数指标,量化了包括输电线路电气距离、线路的走向、单位长度直流电阻等电网结构参数对GIC量值和分布的影响。2)提出了采用PMU装置进行实际测量获取的PMU数据实时的进行电网GIC识别的研究方法,并基于该方法针对2017年9月8日和2019年5月14日两次不同强度的磁暴期间华北电网PMU数据与电网GIC相关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PMU数据与卡尔曼滤波原理的电网GIC识别方法,并通过两次磁暴期间华北电网的GIC分布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3)建立了以PMU数据应用为基础的电网GIC风险评价体系,证明了磁暴历史数据特征符合皮尔逊—Ⅲ型分布,利用熵权VIKOR法,在考虑电网结构参数敏感度与历史数据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计及多维度影响因素的电网GIC风险客观评价,结合华北电网运行参数进行了仿真校验,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并归纳了地磁暴灾害治理的典型方法,并从调控运行角度出发,提出了采用线路开断法的改进均摊电网GIC的地磁暴治理方案,并利用华东电网实际网架结构进行了校验,结果证明线路开断法可作为电网地磁暴灾害防治的有效调控运行手段。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调控运行领域的地磁暴灾害防御提供参考,对评估电网磁暴灾害风险,制定合理的磁暴灾害防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李婷[8](2021)在《波浪能发电系统的高效转化及直流输电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偏远海域岛礁和大型海上仪器如智能深远海养殖平台等孤立用户,地理位置特殊,难以充分发展利用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利用能源,波浪能可以作为解决海上能源问题的优选方案。波浪能高效转化及直流并网输电技术研究对解决海上孤立用户供电不便问题十分有利。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研究进展与推广应用相对较为滞后,且目前我国海域内的波浪能流密度较低,这也将大大增高海域波浪能的发电利用成本。本文以实现液压驱动式波浪能发电装置稳压输出、提高转化效率及实现波能装置群的汇流输电并网为目标,结合波浪能的快速性、波动性等特点,围绕装置离网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情况,重点在系统建模、控制策略制定及仿真分析等方面展开工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系统建模、高效转化控制方法及并网输电系统。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简述了波浪能的研究背景、国内外产业应用现状及课题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内容。其次,利用双参数Bretschneider海浪谱建立了作为系统输入的波浪数学模型。对液压PTO(Power take-off)装置各元件进行了数学建模,建立了包括考虑了摩擦及惯性效应的液压缸数学模型、液压阀数学模型、蓄能器数学模型和考虑各损失和效率的液压马达精确数学模型。在d-q坐标系中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PMSG,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数学模型和 AC/DC 转换器模型,完成了电能转换稳压输出系统的建模过程。然后,结合装置电能转换稳压系统提出一种PMSG复合控制策略,实现了对PMSG的弱磁调速;在装置液压PTO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波能装置的W2W Simulink仿真模型,在小波况下,对有无弱磁控制两种情况分别模拟,获得了对应波况的模拟结果,通过对PMSG电流、转速及系统各功率的分析计算,验证了控制效果。再者,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波浪能装置并网的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基于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MMC,Multi-level modular converter)进行了波能装置群柔性直流输电(HVDC,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系统开发,确定了系统内部拓扑结构,建立了 MMC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孤岛运行模式下的系统复合控制策略,完成了各控制器的设计。最后,基于MMC的波能装置群柔性直流输电(MMC-HVDC)系统开发,结合工程进行了输电系统参数计算,建立了 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模拟了两种电网骤降故障,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有效补偿瞬态电压骤降,具有低谐波失真、无功功率补偿及循环电流抑制等电能质量调节能力。

李晨[9](2021)在《基于高低压电网数据协同分析的扰动辨识》文中指出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交流电网的系统规模不断扩大,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势在必行。如今风电、光伏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分布式电源并入电网,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规模化建设,会使扰动后的电网动态响应情况更为复杂。通过轻型广域测量系统已经证实:高压主网侧监测到扰动响应的同时,低压配网侧也能接收到相应的扰动信号。配网侧的动态行为是高低压扰动的耦合,可以从配网量测观察主网的扰动信息。现如今,对于高低压电网动态数据协同分析方法亟待解决。本文根据扰动响应的动态数据,在消除噪声的基础上,提取出对电力系统决策与支持的有用成分。分析了扰动的机理并进行量化描述,对海量量测信息合理的进行降维,实现数据驱动的扰动辨识并进行扰动的可视化显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从交流电网系统中经常出现的高斯噪声和脉冲噪声的数学表达式出发,基于特征描述与概率密度层面搭建了考虑噪声的高低压电网动态行为仿真模型,为模拟实际电网的真实量测数据奠定基础。从信号成分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排列熵的改进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除噪方法,以消除扰动分量中的噪声成分,还原扰动最真实的动态行为过程,最大程度获取真实的扰动动态行为信息。(2)根据戴维南等值以及系统传输矩阵原理,解释了高低压电网动态响应的耦合现象。经过合理简化,建立了关于响应的数学模型,对交流电网发生不同扰动后的高低压电网动态响应幅度进行描述,并讨论了不同类型扰动下的各自特点。对电网发生扰动后的耦合特性进行量化分析,定义了扰动的响应范围和扰动耦合度两种量化指标,用于准确量化响应后的节点响应范围以及节点耦合程度。(3)基于核主成分分析(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KPCA)降维原理,比较了传统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不同核函数下的KPCA降维效果。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核函数KPCA的高低压交流电网扰动时间和扰动位置辨识新方法。通过引入平方预测误差(Square Prediction Error,SPE)统计量与Hotelling-T2统计量(简称T2统计量),将实时计算的统计量与控制限进行比较来确定扰动时间。紧接着计算两个变量对扰动的贡献度来定位扰动。在考虑系统拓扑可观性的基础上,根据所定义的节点耦合的电气距离,对配网的测点进行重新配置,实现基于高斯核KPCA的扰动辨识。(4)可视化展示扰动分析的辨识结果,便于实现高效快捷的人机交互。对高低压交流电网发生的扰动进行在线分析,基于开源数据库TDengine进行数据的高速存储与检索,用于实现配电网同步数据的高速存储与分析。提出—种电网扰动在线分析系统架构,并基于监视信息与可视化工具grafana对扰动辨识结果进行可视化显示。

郝克[10](2021)在《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西电东输、大气雾霾治理计划等国家重点举措的不断推进,特高压输电技术凭借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的技术优势成为西电东输的主要技术方式,在保障电力供应、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改善环境、提升电网安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特高压工程的不断推进,电力设备容量、尺寸不断增大,同时对安装调试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变电工程的调试方法已很难满足特高压工程的调试要求。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投运的特高压工程调试情况,全面论述了大回路注流试验应用于特高压工程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案,并结合无功补偿、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对大回路注流试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及现场应用。(1)介绍了大回路注流试验的含义及作用。大回路注流试验是工程带电前的最后一项关键性试验,可以全面检测变电站控制保护系统的正确性,大大减少一次设备初次受到高电压冲击时由于保护故障发生事故的风险。(2)结合近年投运的特高压工程试验情况,深入分析了工程中大回路注流试验的现状,对以往工程常用的几种注流试验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并通过分析试验数据阐述了目前特高压工程中影响试验效果的主要因素。(3)针对试验中的主要问题结合无功补偿、自动控制等技术,对现有大回路注流试验进行了优化设计,增加无功补偿、调压控制、过负荷保护等控制模块,从而通过提高试验系统的功率因数增加注入被试设备的电流,有效解决了试验注入电流不足的问题。(4)结合几个在建的特高压工程对优化后的试验系统进行应用,重点阐述了变压器、换流器、直流场等几个注流难度大、一次系统相对复杂的典型特高压被试系统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中注入电流量得到了有效提升。该试验方法可以很好的在继电保护装置中判断保护功能的正确性,对分系统调试起到了极高的指导作用。

二、英国3.3kV电气开关装置在国内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3.3kV电气开关装置在国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2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直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4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技术研究
    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及相关工作原理
        2.1.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
        2.1.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风能最大功率跟踪(MPPT)原理
        2.1.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三相逆变原理
    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整流器控制及设计
        2.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数学模型
        2.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2.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逆变器控制及设计
        2.3.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数学模型
        2.3.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3.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4 系统仿真与分析
        2.4.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4.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技术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策略
    3.1 引言
    3.2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及微电网等值模型
        3.2.1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
        3.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等值模型
        3.2.3 储能系统等值模型
        3.2.4 柴油发电机模型
    3.3 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策略
        3.3.1 目标函数的确定
        3.3.2 约束条件
        3.3.3 基于混合启发式的蚁群优化算法
    3.4 算例仿真与分析
        3.4.1 交流微电网参数
        3.4.2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的仿真分析
        3.4.3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与传统PS算法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风机的直流并网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永磁风机模型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4.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4.2.2 永磁风电机组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4.3 并网VSC换流站建模与控制
        4.3.1 风电场并网VSC换流站模型
        4.3.2 VSC换流站控制策略
    4.4 基于VSC的永磁风力发电直流并网系统及控制
        4.4.1 系统构成
        4.4.2 直流并网系统控制策略
    4.5 系统仿真与分析
        4.5.1 仿真系统参数
        4.5.2 电网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5.3 风机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
    5.1 引言
    5.2 直流微电网拓扑结构及各换流器控制
        5.2.1 风机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2 储能系统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3 光伏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4 交流并网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5 交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6 直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3 含永磁风机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系统
        5.3.1 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拓扑结构
        5.3.2 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5.4 系统仿真及实验
        5.4.1 仿真系统参数
        5.4.2 并网运行仿真(降压)
        5.4.3 并网运行仿真(全压)
        5.4.4 功率平滑控制仿真及实验
        5.4.5 削峰填谷控制实验
        5.4.6 系统故障穿越仿真及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脉冲气流灭弧装置在500kV串补上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串补技术国内外应用情况
        1.2.1 串补在国外的应用
        1.2.2 国内串补应用情况
        1.2.3 串补在南网超高压公司的使用和运行情况
        1.2.4 近年来串补运行的突出问题
        1.2.5 脉冲气流灭弧装置的提出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串补原理和MOV、保护间隙典型故障
    2.1 串补装置工作原理和相关参数
        2.1.1 串联补偿的原理及作用
        2.1.2 500kV平果串补站
        2.1.3 平果串补设备参数
    2.2 串补MOV工作原理、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
        2.2.1 串补MOV工作原理、特性和参数
        2.2.2 串补MOV常见故障及原因
        2.2.3 MOV压力释放现有防范措施
    2.3 串补放电间隙工作原理、故障原因和对策
        2.3.1 放电间隙工作原理、结构和参数
        2.3.2 串补放电间隙常见故障及原因
        2.3.3 放电间隙误触发的现有防范措施
    2.4 串补MOV压力释放、放电间隙故障改进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00kV交流电弧形成机理及相关特性分析
    3.1 电弧的形成机理
    3.2 电弧物理特性
        3.2.1 电弧温度
        3.2.2 电弧的等离子流
        3.2.3 电弧的电压电流关系
    3.3 空气间隙击穿放电物理过程
    3.4 电弧游离和去游离
        3.4.1 电弧游离
        3.4.2 电弧去游离及能量置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气流灭弧原理、气流耦合电弧数学模型及仿真
    4.1 脉冲气流及其灭弧原理
        4.1.1 工作的内在机理
        4.1.2 脉冲气流的产生
    4.2 脉冲气流耦合电弧数学模型建立
    4.3 脉冲气流耦合电弧过程仿真分析
        4.3.1 仿真简介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灭弧试验与应用
    5.1 工频电流灭弧试验
        5.1.1 灭弧试验原理
        5.1.2 灭弧试验结果
    5.2 500kV电压等级下的脉冲气流灭弧装置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流程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现场应用
        5.3.1 220kV电压等级线路上的使用情况
    5.4 与串补保护间隙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3)苏里格气田钻井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降低钻井动力排放技术的研究动态
        1.2.2 国内外气代油的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电代油技术的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能源动力系统方案概述
    2.1 纯天然气机方案分析
        2.1.1 液化天然气机方案概述
        2.1.2 液化天然气机方案的优势
        2.1.3 液化天然气机方案的劣势
    2.2 混合燃料方案分析
        2.2.1 混合燃料方案概述
        2.2.2 混合燃料方案优势
        2.2.3 混合燃料方案劣势
    2.3 电代油方案分析
        2.3.1 电代油方案概述
        2.3.2 电代油方案的优势
        2.3.3 电代油方案的劣势
    2.4 苏格里油田钻机动力系统改造方案选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里格气田电代油动力系统改造
    3.1 钻机机械部分改造方案
        3.1.1 钻机原驱动方式
        3.1.2 机械部分改造方案
    3.2 钻机电气部分改造方案
        3.2.1 低压电机方案
        3.2.2 动力机组改造方案及特点
        3.2.3 电动机加装偶合器
    3.3 钻机高压电气部分改造方案
        3.3.1 液态电阻软起方式
        3.3.2 开关变压器软起方式
        3.3.3 钻机高低压方案的比较
    3.4 无功补偿部分
    3.5 钻机网电停电应急响应流程制定
    3.6 苏南区应用情况分析
        3.6.1 苏南区架设的10kV专用线路情况
        3.6.2 苏南区电代油技术的实施实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造效益分析
    4.1 耗油和用电情况对比
        4.1.1 电网成本
        4.1.2 柴油发电机发电成本
        4.1.3 柴油发电机发电与电网单位成本对比
        4.1.4 成本对比
    4.2 应用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换相序技术的电力系统紧急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年来大停电事故及其原因简析
        1.2.2 电力系统紧急控制发展研究现状
        1.2.3 紧急切机控制负效应研究现状
    1.3 总体研究思路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换相序技术
    2.1 引言
    2.2 换相序提高系统稳定性的理论分析
        2.2.1 基于等面积定则的换相序稳定控制原理分析
        2.2.2 基于能量函数的换相序稳定控制原理分析
        2.2.3 基于球-碗模型的换相序提高系统稳定性机理阐述
    2.3 单机-无穷大系统换相序的有效条件及最优控制策略
        2.3.1 单机-无穷大系统换相序的有效条件
        2.3.2 单机-无穷大系统换相序的最优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换相序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3.1 引言
    3.2 换相序装置的结构设计
    3.3 固态断路器的结构设计和选件标准
        3.3.1 固态断路器的结构设计
        3.3.2 固态断路器的选件标准
    3.4 换相序装置的工作过程及可行性分析
        3.4.1 换流过程分析
        3.4.2 换相过程分析
    3.5 换相序装置的样机测试与动模试验
        3.5.1 换相序装置仿真测试
        3.5.2 低压换等级相序装置样机设计
        3.5.3 单机-无穷大系统动模测试平台搭建
        3.5.4 动模试验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换相序冲击分析及对策
    4.1 引言
    4.2 换相序的冲击计算
        4.2.1 换相序的冲击电流计算
        4.2.2 换相序的冲击转矩计算
        4.2.3 系统承受换相序冲击电流的条件
        4.2.4 系统承受换相序冲击转矩的条件
    4.3 减小换相序冲击的控制方法
        4.3.1 换相序分合闸时机选择
        4.3.2 分相分合闸动作时序设计
        4.3.3 基于快速傅里叶算法的动作时序计算
    4.4 仿真测试与动模试验
        4.4.1 动模试验平台简介
        4.4.2 分相分合闸控制冲击测试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EEAC理论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EEAC基本理论
    5.3 多机系统中换相序装置安装位置的分析
    5.4 基于EEAC法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
        5.4.1 故障轨迹求取与换相序机组辨识
        5.4.2 系统稳定性判别与换相序机组最优功角阈值计算
    5.5 仿真验证
        5.5.1 不同算例下控制效果验证
        5.5.2 与紧急切机的控制效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能量函数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换相序对系统暂态能量的影响分析
        6.2.1 基于网络简化型模型的电力系统能量函数
        6.2.2 换相序对平衡点的影响分析
        6.2.3 换相序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判据
    6.3 基于能量函数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
        6.3.1 换相序机组搜索方法
        6.3.2 换相序临界能量计算
        6.3.3 基于能量函数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
    6.4 仿真验证
        6.4.1 两区四机系统算例
        6.4.2 IEEE-10机39节点系统算例
        6.4.3 IEEE-118节点系统算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内部陡波测量的故障定位系统研究现状
        1.2.2 基于外部陡波测量的故障定位系统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测量系统研究
    2.1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测量系统原理研究及等效电路模型分析
        2.1.1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测量系统测量原理
        2.1.2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测量系统等效电路模型分析
    2.2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设计
        2.2.1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低压臂电容设计
        2.2.2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结构设计
        2.2.3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衰减器设计
    2.3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的标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双端定位法的故障定位系统研究
    3.1 基于双端法定位法的故障定位原理研究
    3.2 基于GPS时间同步设备的故障定位模拟试验
        3.2.1 不同故障位置的定位试验结果及分析
        3.2.2 GPS时间同步设备定位误差影响因素研究
        3.2.3 波速对定位误差的影响研究
    3.3 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研究
        3.3.1 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发射端原理研究
        3.3.2 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接收端原理研究
        3.3.3 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时间差标定及定位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现场性能测试研究
    4.1 超高压试验基地故障定位系统性能测试研究及结果分析
        4.1.1 超高压试验基地现场测试整体布置
        4.1.2 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安装及布置
        4.1.3 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4.2 500 kV变电站故障定位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4.2.1 500 kV变电站情况介绍
        4.2.2 500 kV变电站外部陡波测量结果及分析
        4.2.3 500 kV变电站外部陡波三相解耦算法研究
        4.2.4 500 kV变电站放电信号定位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约束空间爆轰气流作用下电弧熄灭特性的机理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防雷研究现状
        1.2.1 我国传统的输电线路防雷措施
        1.2.2 国内外疏导型防雷技术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第二章 爆轰气流灭弧防雷装置及电弧特性分析
    2.1 爆轰气流灭弧防雷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爆轰气流灭弧防雷装置结构及安装步骤
        2.1.2 爆轰气流灭弧防雷装置的工作原理
    2.2 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和熄灭原理
        2.2.1 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2.2.2 交流电弧的熄灭原理
    2.3 爆轰气流作用下弧柱能量平衡过程分析
        2.3.1 电弧的输入功率
        2.3.2 电弧的输出功率
    2.4 爆轰气流作用下链式电弧运动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爆轰波理论及爆轰气流灭弧仿真分析
    3.1 爆轰波的C-J理论
    3.2 灭弧气丸装药直径对爆速的影响
    3.3 爆轰气流灭弧过程仿真分析
        3.3.1 仿真软件介绍
        3.3.2 仿真模型建模
        3.3.3 电弧MHD磁流体模型
        3.3.4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爆轰气流灭弧防雷装置试验研究及应用情况
    4.1 灭弧装置触发响应时间测试试验
    4.2 110kV灭弧防雷装置雷电冲击试验
        4.2.1 110kV灭弧装置的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试验
        4.2.2 110kV灭弧装置和绝缘子的雷电冲击伏秒特性试验
        4.2.3 110kV灭弧装置和绝缘子的雷电冲击绝缘配合试验
    4.3 220kV灭弧防雷装置雷电冲击试验
        4.3.1 220kV灭弧装置的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试验
        4.3.2 220kV灭弧装置和绝缘子的雷电冲击伏秒特性试验
    4.4 110kV和220kV灭弧装置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4.5 110kV灭弧装置工频续流遮断试验
    4.6 110kV灭弧装置气流速度测试及抑制建弧试验
    4.7 试点运行情况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基于PMU量测数据的地磁暴电网灾害防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暴侵害电力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电网GIC计算与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电网地磁暴防治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超/特高压电网GIC的特征研究
    2.1 我国电网结构特征
    2.2 我国电网GIC的分布特征
        2.2.1 蒙东500kV电网GIC水平计算
        2.2.2 甘肃750kV电网GIC水平计算
        2.2.3 我国1000kV电网GIC水平计算
        2.2.4 我国电网GIC分布特征分析
    2.3 GIC对电网结构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2.3.1 敏感度系数
        2.3.2 电网参数模型
        2.3.3 算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MU量测数据的电网GIC识别方法研究
    3.1 PMU量测数据的量值特征
    3.2 应用PMU监测电网GIC的可行性试验
        3.2.1 数据分析原理
        3.2.2 数据采集内容
    3.3 基于卡尔曼滤波方法的GIC识别方法
        3.3.1 卡尔曼滤波原理
        3.3.2 算法模型
        3.3.3 技术路线
    3.4 仿真验证及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MU数据的电网GIC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4.1 电网GIC风险评估理论
    4.2 GIC风险因子的选取
    4.3 GIC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4.3.1 皮尔逊—Ⅲ型分布
        4.3.2 熵权VIKOR法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网的地磁暴灾害防御策略研究
    5.1 地磁暴灾害典型防治手段
        5.1.1 变压器中性点串接小电容治理方法
        5.1.2 变压器中性点串接小电阻治理方法
        5.1.3 变压器中性点反向注入电流法
        5.1.4 变压器中性点电位补偿法
    5.2 基于线路开断原理的电网GIC治理方法
        5.2.1 地磁暴灾害调度防治策略需求分析
        5.2.2 线路开断法原理
        5.2.3 线路开断法可行性分析
        5.2.4 线路开断法适用性分析
    5.3 改进均摊电网GIC方法
        5.3.1 改进均摊法治理策略
        5.3.2 治理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波浪能发电系统的高效转化及直流输电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波浪能发电技术应用现状
        1.2.1 国外应用现状
        1.2.2 国内应用现状
    1.3 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1.3.1 稳压转换技术研究现状
        1.3.2 并网输电技术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波浪能发电系统建模
    2.1 引言
    2.2 波浪高程时间序列生成
    2.3 液压PTO数学建模
        2.3.1 液压缸
        2.3.2 液压阀
        2.3.3 蓄能器
        2.3.4 液压马达
    2.4 液压系统半物理模型陆地实验台搭建
        2.4.1 半物理模型陆地实验台组成
        2.4.2 正弦波输入下液压系统工作特性
        2.4.3 不同负载下液压系统工作特性
    2.5 电能输出系统建模
        2.5.1 永磁同步电机
        2.5.2 AC/DC整流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能转换稳压控制与仿真
    3.1 引言
    3.2 双电流内环控制
    3.3 弱磁调速控制
    3.4 波浪能发电系统仿真分析
        3.4.1 W2W模型搭建
        3.4.2 被动运行仿真结果及分析
        3.4.3 主动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波能装置群混合并网输电系统
    4.1 引言
    4.2 AC/DC/AC转换控制
    4.3 带主动旁路系统的背靠背HVDC系统
        4.3.1 主动旁路系统
        4.3.2 MMC数学建模
        4.3.3 MMC调制策略
    4.4 孤岛运行模式下HVDC系统控制策略
        4.4.1 同步参考系下的控制系统
        4.4.2 各控制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并网系统综合控制仿真与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参数计算
        5.2.1 直流总线电压计算
        5.2.2 电流计算
        5.2.3 MMC参数计算
    5.3 孤岛运行模式下直流输电系统仿真研究
        5.3.1 仿真参数设置
        5.3.2 转换器启动与操作
        5.3.3 稳态及阶跃响应
    5.4 电压骤降缓解仿真研究
        5.4.1 电压骤降故障
        5.4.2 三相交流电压骤降缓解
        5.4.3 单相交流电压骤降缓解
    5.5 电能质量调节分析
        5.5.1 总谐波失真分析
        5.5.2 无功功率支持
        5.5.3 循环电流抑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高低压电网数据协同分析的扰动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信号耦合特性研究进展
        1.2.2 电力系统扰动辨识研究进展
    1.3 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高低压电网动态行为仿真与降噪方法
    2.1 考虑噪声的高低压电网动态行为仿真
        2.1.1 常见噪声类型
        2.1.2 高低压电网动态模型
    2.2 基于改进经验模态分解的信号降噪算法
        2.2.1 评价指标
        2.2.2 降噪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低压电网动态行为耦合特性分析
    3.1 扰动动态特征分析
    3.2 扰动动态幅度计算
    3.3 扰动响应范围分析
    3.4 电网节点之间耦合特性量化分析
        3.4.1 动态电压耦合度
        3.4.2 动态电流耦合度
        3.4.3 基于动态阻抗矩阵的电气距离
    3.5 算例仿真
        3.5.1 扰动动态响应结果验证
        3.5.2 扰动动态幅度计算验证
        3.5.3 扰动耦合特性量化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高斯核主成分分析的扰动辨识
    4.1 高低压电网的扰动发生时刻与位置辨识
        4.1.1 KPCA原理
        4.1.2 基于KPCA的高低压电网扰动判别与定位
    4.2 考虑节点耦合电气距离的PMU优化配置
        4.2.1 高低压电网的可观性
        4.2.2 PMU配置规则
        4.2.3 PMU配置算法
        4.2.4 基于凝聚层次聚类的配电网测点聚合
    4.3 算例分析
        4.3.1 高低压交流电网测点配置结果
        4.3.2 系统扰动时间和扰动位置确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网扰动在线分析及可视化系统
    5.1 配电网同步数据的高速存储与分析
        5.1.1 配电网同步数据特征
        5.1.2 TDengine时序数据库的基本结构
        5.1.3 TDengine数据库的写入和查询
    5.2 扰动在线分析系统架构及实现
    5.3 扰动辨识可视化展示
        5.3.1 考虑实时性的滑动与分段数据窗
        5.3.2 三相平衡状态仪表盘
        5.3.3 可视化显示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原理分析
    2.1 大回路注流试验原理
        2.1.1 二分之三接线注流
        2.1.2 双母线及单母线接线注流
        2.1.3 变压器注流
        2.1.4 滤波器及无功补偿装置注流
    2.2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方法
        2.2.1 调压器注流
        2.2.2 站用电源注流
        2.2.3 调压器升压变配合注流
    2.3 特高压注流试验对比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注流试验设计
    3.1 无功补偿系统分析与设计
        3.1.1 串联电容器无功补偿
        3.1.2 并联电容器无功补偿
        3.1.3 补偿系统设计
    3.2 控制系统设计
        3.2.1 电压及阻抗控制元件设计
        3.2.2 过流保护控制元件设计
    3.3 设备参数及特点
    3.4 小结
第4章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实例分析
    4.1 变压器注流
        4.1.1 换流变保护及TA配置
        4.1.2 换流变注流试验方法及参数计算
        4.1.3 试验数据
        4.1.4 试验结论
    4.2 换流器注流
        4.2.1 特高压换流器注流试验概述
        4.2.2 换流器注流试验方法及接线
        4.2.3 换流器注流参数计算
        4.2.4 换流器注流试验步骤
        4.2.5 注流数据及波形分析
        4.2.6 试验结论
    4.3 直流场注流
        4.3.1 特高压直流场注流试验概述
        4.3.2 试验接线及步骤
        4.3.3 试验数据
        4.3.4 试验结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英国3.3kV电气开关装置在国内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D]. 吴昊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脉冲气流灭弧装置在500kV串补上的机制研究[D]. 黄金领. 广西大学, 2021(12)
  • [3]苏里格气田钻井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D]. 向旺.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基于换相序技术的电力系统紧急控制方法研究[D]. 李轶凡.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5]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研究[D]. 徐策.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约束空间爆轰气流作用下电弧熄灭特性的机理与试验研究[D]. 唐佳雄. 广西大学, 2021(12)
  • [7]基于PMU量测数据的地磁暴电网灾害防御策略研究[D]. 张述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8]波浪能发电系统的高效转化及直流输电控制策略研究[D]. 李婷. 山东大学, 2021
  • [9]基于高低压电网数据协同分析的扰动辨识[D]. 李晨. 山东大学, 2021
  • [10]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D]. 郝克. 山东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英国3.3kV电气开关设备的国内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