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报告的文献

百年孤独读书报告的文献

问:大家看完《百年孤独》的感想?
  1. 答:你看了《百年孤独》吗?我看了含带第一遍之后,就在为里面人物的名字而纠结,那么多代人,名字就是那运亏几个,但是人却不是同一个。看的我晕头转向的。后来列了个表,把人物关系梳理清楚再看了几遍,就觉得里面虽然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但是却反应的是南美洲的发展史,道德、人性、物质的发展(不知道是用“发展”这个词还是用“沦丧”这个词)。在书的最后,一阵狂风将家族的最旁老神后一个人埋葬,是否也在暗示南美洲最后的命运呢。呵呵,我只是个人猜测,但是看最近的新闻,真的觉得有可能成真。
问:《百年孤独》是基于哪些真实历史对照呢?
  1. 答:《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
    (1)表层主题:孤独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主要是表现“拉丁美洲的孤独”。作家力图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由开拓、发展到毁灭,写出哥伦比亚及整个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历史,从而启发人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模大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
    (2)深层主题:摆脱孤独
    《百年孤独》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旦洞竖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号召拉美人民团结颤卖起来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愚昧、落后、野蛮,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百年孤独》的主人公——乌苏拉,活了125岁。
  2. 答:的《》,不但讲述了拉美地区的古老神话、民间传说,并且还有现代的真实历史。在书中第15章描述的“香蕉惨案”,就是发生在1928年12月6日,香蕉工人为了改善自己所受到的非人待遇,举行罢工示威而遭受屠杀的惨案过程的真实写照。其地点阿拉卡塔卡正是作者的故乡,事发雀塌香蕉种植园的名字“马孔多”,也正是书中那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小镇马孔多,而作者故乡附近实际就有个名叫马孔多的香蕉园顷缓圆。
    据马尔克斯的好友、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回忆,他当时正在哥伦比亚,亲眼目睹了当年示威群众被镇压的惨况,跟书中描述的基哪袜本一样。被镇压的死亡人数,书中是3000多人。
  3. 答:上校打的就是哥伦比亚的千日战争。
    马尔克斯也说过上校有一部分参考自由党当时的总指挥。
  4. 答:没有任何作品不是以时代主谨嫌题与思考为原型,辉煌作品无不以个体命运与痛苦为着眼。百年孤独,也是如此,它如此真实,以至于夸张手法魔幻气息反而增加了黑与红的色彩,人物生活与命运的奇幻细节是对这个“荒唐的真实世界”的“嘲弄反击”。这片大陆成了这个命运,荒唐又真实,个体陷入万花筒般的漩涡中,绝望后如梦境。
    《百年孤独》融合浓缩了南美大陆的沉浮,并结合芦橘了马尔克斯的自身。书中的上校领导的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战争影射的是南美洲的内斗。最接近历史的就是香蕉园工人的大屠杀,原型时间是1928年12月6日,其地点阿拉卡塔卡正是马尔克斯的出生地。但死亡人数无法确认,官方是七人,祥哗手民间说法更是不一,《百年孤独》的牺牲数字则是三千人
  5. 答:《百年孤独》虽然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虽然魔幻色彩特别浓,但是不要忘记它实际上隐射的是整个拉美大陆啊,真实历史那是必不可少的。
    1928香蕉大屠杀:拉美有一句话谚语,说得特别在理:“拉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美国在拉美扮演的角色,有点像英国对于印度的掌控一样。英国在印度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可以看看《加勒比海盗》),美国就在拉美建立了联合果品公司。拉美有很多国家称之为“香蕉共和国”,由于 和美国等多方的勾结,人民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搏蠢善,巨大的暴利实际上一直在进入私人的口袋。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了工人们的抗议和示威。就像人类的历史在不断重演一样,1928年12月6日,三千名工人在谢娜加火车站示威抗议时, 选择了武力镇压,用死亡的方式来解决一切问题,三个月中 逮捕并杀害了一切与之相关的知情人,最终也只承认杀害了九个人。马尔克斯虽然没有亲历那场浩劫,但是在别人的基漏陪口述和历史文献中,他还是精准地描绘出那种惨绝人寰的情景:“人群被一排排的机枪密集地扫射着,老人和小孩,母亲与婴儿,都像剥洋葱似的一圈圈倒下了。”《百年孤独》中唯一幸存的第四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在香蕉大屠杀中孤独地醒来,身边只剩下无数的残骸和尸体,他们如同变质的香搜返蕉一样被丢入大海中。当历史与文学重逢,那种慑人心魄的悲剧性效果几乎是扑面而来。
问:我们高中 名著《百年孤独》读书报告会 我会发言 求点建议
  1. 答:现在高中生真厉害啊,都读百年孤独啦,我研究生毕业都没看过哈哈,才是上班后看的,厉害!
百年孤独读书报告的文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