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和 L-肉碱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英文版)

D-和 L-肉碱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英文版)

一、D-和L-肉碱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迟忠美[1](2021)在《高速毛细管电泳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药物溶出和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溶出度测试是用来客观合理地评价活性药物成分从药物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不仅是药物研发、质量控制与评价、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的重要手段,也是药物在临床使用前对其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精准地获得药物从溶出过程开始到结束时所有活性药物成分的溶出信息,对于理解药物的溶出动力学非常有意义。然而,如何同时实现高效分离和高时间分辨的药物溶出检测以获得准确的药物溶出度曲线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此外,生物质催化转化反应在精细化学中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发展新型高效的生物质催化转化的功能材料上,仍然缺少可靠的在线分析方法对生物质催化转化反应进行高通量监测,以促进对生物质催化转化反应机理和反应途径的深入了解。因此,如何实现分析物在药物制剂和生物质催化转化反应中的高效分离和高时间分辨的分析检测是本论文工作研究的重点。本论文围绕高速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速毛细管电泳技术(HSCE)的高时间分辨药物溶出自动在线监测的分析方法,成功地应用于速释药物和复方药物的溶出测定。该方法采用HSCE技术结合流动门进样(FGI)技术,实现了药物的高效分离和快速分析检测。以对乙酰氨基酚速释片和复方氯唑沙宗片为例,系统地研究了该方法的分析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离线药物溶出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实现药物溶出过程的自动监测,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同时避免了药物溶出过程中辅料和复杂药物组分的检测干扰,在药物研究和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高时间分辨自动化口服固体药物体外溶出分析仪的研制和应用。通过解决全过程高时间分辨自动在线监测、多组分药物溶出过程的高效分离以及体内外相关性等关键技术,研制了集动态模拟体液循环的流通池技术、自动序列进样技术以及HSCE分离检测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药物溶出分析仪样机。以阿莫西林速释片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方片为例,实现了药物制剂溶出全过程的高时间分辨自动在线监测,并成功应用于药物质量控制、生物相关溶出试验以及体内外相关性分析等研究。该溶出分析仪由Lab VIEW程序控制,操作简单,集成化和自动化程度高,为科学有效地评价药物制剂质量,探索不同剂型药物制剂的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的途径提供有效工具。3、电纺纳米纤维载药与负载多种药物的释放溶出研究。开展了电纺纳米纤维负载多种药物释放溶出的首次在线自动分析研究。以亲水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疏水性聚己内酯(PCL)为载体,负载了三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尼美舒利和布洛芬)。利用研制的溶出分析仪,对纳米纤维药物的体外释放溶出进行研究,实现了纳米纤维中多种药物释放溶出数据的同时在线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范围宽,检出限可达μg/m L。一次HSCE分析运行实现了纳米纤维中三种药物溶出全过程的自动在线监测,时间分辨率为30秒。在不同的溶出介质、载药量和PVP/PCL配比下,获得了药物溶出动力学信息。本研究为快速、准确地检测纳米纤维药物的溶出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拓展了分离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4、基于时间分辨自动分析的生物质催化转化反应高通量监测的研究。本研究将催化转化反应器、连续进样系统和HSCE-间接紫外检测方法相结合,以葡萄糖催化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5-HMF)为例,对葡萄糖催化转化反应全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有效分离和灵敏检测,时间分辨率仅为1分钟。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度较高,线性范围较宽,检出限可达μg/m L,在复杂生物质催化转化过程的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应用于各种催化化学反应的自动在线分析监测。

黄荣荣[2](2021)在《基于氯标记手性醛探针的手性氨基酸分析及应用》文中认为氨基酸属于胺类化合物,是代谢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性氨基酸的不同构型涉及不同来源、代谢途径、生物活性和毒性,并且在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不同的指示作用。由于手性氨基酸存在种类多、极性大、发色团缺乏、D构型含量低、内源性干扰物多、手性拆分难等问题,基于手性氨基酸分离与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极具挑战。本文通过合成一种可用于生物样品中手性和非手性氨基酸分离与检测的化学同位素标记探针L-/D-BPCl,建立基于探针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的靶向和非靶向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克服复杂生物样本的基质效应,成功应用于尿液、血浆、唾液、细胞样品中胺类化合物的靶向和非靶向分析;并进一步应用于胃癌及健康人群尿液样本、胃癌细胞与胃正常细胞中手性氨基酸的分离与定量,综合利用尿液和细胞代谢组学的相关技术与统计学方法筛选出胃癌的特征生物标志物。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手性醛探针BPCl的合成及其手性氨基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设计并合成、纯化、鉴定了一种可用于手性氨基酸衍生的稳定性好的L-/D-BPCl探针,其手性纯度大于99.9%。L和D构型BPCl对相同构型的氨基酸具有立体选择性质谱响应,其中D-BPCl对D型氨基酸的手性选择性是L型的3.31-14.37倍。基于上述特征,并结合特征性产物离子m/z 218负离子和m/z 105正离子以及Cl原子天然同位素的识别功能(35Cl:37Cl为3:1),建立了能同时分离与检测29个手性和非手性氨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2.BPCl探针对尿液、血浆和唾液中胺类化合物的靶向和非靶向分析:发展了基于D-BPCl的尿液、血浆和唾液中胺类化合物的靶向分析方法,该方法显示出良好的选择性、灵敏度、线性、基质效应、加标回收率、精密度和准确度、稳定性等分析效能,并成功检测到尿液、血浆和唾液样本中29、29、26个目标氨基酸,非手性甘氨酸和L-氨基酸在以上三种样品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77-144.16、10.58-364.86、0.8-29.17μmol/L;D-氨基酸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6-31.29、0.02-0.39、0.02-5.11μmol/L。此外,基于D-BPCl和L-BPCl的非靶向分析方法在尿液、血浆和唾液中分别检测到165、110、47个胺类代谢物,从中归属了52、39、27个含羧基的和35、20、7个非手性的胺类代谢物。3.D-BPCl探针在胃癌尿液手性胺类代谢组学中的应用:建立了一种基于D-BPCl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的拟靶向高通量检测方法,将其应用于84位胃癌患者和80位健康志愿者尿液样本的分析中以筛选适用于胃癌诊断的胺类生物标志物。29个目标氨基酸中,甘氨酸和L型氨基酸在尿液中的平均含量为0.29-83.31μmol/mmol尿肌酐,D型氨基酸的平均含量为0.014-21.93μmol/mmol尿肌酐。基于多变量和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胃癌的18个差异变量。根据高分辨数据对其中9个未知代谢物进行数据库的检索和匹配,成功鉴定出β-(吡唑-1-基)-L-丙氨酸和β-(吡唑-1-基)-D-丙氨酸这对手性对映异构体。随后以年龄、D-异亮氨酸、D-丝氨酸和β-(吡唑-1-基)-L-丙氨酸为变量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胃癌诊断方程,对其区分度和准确度进行评估,该方程的预测准确率高(88.9%),可用于临床诊断。4.D-BPCl探针在胃癌细胞手性胺类代谢组学中的应用:以人胃癌细胞HGC27和人胃上皮细胞GES-1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包含细胞培养、细胞代谢物提取、D-BPCl衍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测的细胞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将方法应用于细胞提取物中手性和非手性胺类代谢物的分析中,共检测到95个胺类代谢物,并对甘氨酸、14个L型氨基酸、11个D型氨基酸进行绝对定量。结合多变量和单变量统计方法,共找到20个差异变量,其中19个变量的含量在HGC27中显着下调,只有L-瓜氨酸含量增加,绘制并分析了受影响的6条主要代谢通路。

马红艳[3](2021)在《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氨基酸席夫碱的手性分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基酸席夫碱是由氨基酸和不同的醛类物质通过脱水缩合而得到的一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手性化合物,其在分析化学、医药、食品、催化、金属防腐等领域的应用十分突出。但是手性化合物往往一种是有生物活性的,而另一种生物活性较低或者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毒副作用的,因此获得单一异构体的手性化合物是非常有必要的。环糊精是一种具有一定孔径、且“内疏水、外亲水”的大环化合物,其特殊的结构特征使其在手性化合物分离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主要应用之一是将环糊精衍生物键合于硅胶制备为固定相,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对手性物质进行分离。本实验在合成了多种不同构型氨基酸希夫碱的基础上,制备了三种离子液体N-甲基咪唑、4-氨基-1,2,4-三氮唑和4-(4-羟基苯甲酰亚胺)-1,2,4-三氮唑衍生化的β-环糊精化合物,并键合到硅胶上制备了三种固定相。分别在反相模式和极性有机相模式下对手性氨基酸席夫碱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研究,并对其中部分对映体的抑菌性能进行了检测。主要实验内容如下:1.使用D/L-酪氨酸、D/L-天冬氨酸和D/L-谷氨酸分别和水杨醛、糠醛、对硝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对氯苯甲醛、5-硝基水杨醛、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这7种醛类物质进行了脱水缩合反应,制备了36种席夫碱物质。对其结构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表征。2.以6-对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为中间体、N-甲基咪唑、4-氨基-1,2,4-三氮唑和4-(4-羟基苯甲酰亚胺)-1,2,4-三氮唑为离子液体,制备了三种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化合物。其次通过硅烷偶联剂KH-560将5μm球形硅胶键合于化合物,制备了三种手性固定相,并对所涉及的化合物均进行了熔点和红外测试。将产物用匀浆法装入250mm*4.6mm(i.d.)的色谱柱中,得到了三种色谱柱CSP1、CSP2、CSP3。3.在反相作用模式和极性有机模式下,运用本实验所制备的手性氨基酸希夫碱化合物对色谱柱CSP1、CSP2、CSP3的分离性能进行了一定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在两种作用模式下,三根色谱柱均基本实现了基线分离,其中在极性有机作用模式下,CSP3对1/7、14/18、13/17号化合物分离度达到了4.0以上,分离性能优异。4.对本文制备的手性氨基酸席夫碱化合物,使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进行了抑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所合成的不同构型氨基酸席夫碱对以上两种菌种的生长具有不同抑制作用。

李如男[4](2020)在《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其生产和施用未区分对映体的差异,可能导致农药过量施用、不可预测的生态风险及风险评估不准确。本研究从对映体水平系统开展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对映体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为手性农药应用风险准确评价及开发高效低风险手性农药单体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完成氟恶唑酰胺、抑霉唑及其主要代谢物R14821(抑霉唑-M)对映体的基线分离。成功制备了高纯度的单个对映体,明确了其旋光性及绝对构型,揭示了在不同溶剂和土壤中的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的稳定性。2.发现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4种典型靶标害虫(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虫和朱砂叶螨)、抑霉唑对映体对7种病原菌(番茄叶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葡萄/苹果炭疽病菌、苹果树腐烂病菌和柑桔绿霉菌)存在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活性差异。S-(+)-氟恶唑酰胺生物活性分别为R-(-)-氟恶唑酰胺和rac-氟恶唑酰胺的52.1-304.4和2.5-3.7倍。S-(+)-抑霉唑生物活性分别为R-(-)-抑霉唑和rac-抑霉唑的3.0-6.6和1.4-2.2倍。3.明确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意大利成年工蜂、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对水生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发现S-(+)-氟恶唑酰胺对意大利成年工蜂的急性毒性是R-(-)-氟恶唑酰胺的30倍以上,rac-氟恶唑酰胺是S-(+)-氟恶唑酰胺急性毒性的4.3倍。S-(+)-抑霉唑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的1.2和2.2倍;而R-(-)-抑霉唑对斑马鱼的毒性是S-(+)-抑霉唑的1.2倍,S-(+)-抑霉唑-M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M的2.2和1.7倍。4.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结合蛋白的序列比对解析了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差异机理。发现S-(+)-氟恶唑酰胺与γ-氨基丁酸受体的疏水和静电力作用比R-体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60.12 kcal/mol)绝对值比R-体(-56.59 kcal/mol)高。S-(+)-抑霉唑和甾醇14α-脱甲基酶P450结合位点的结合使构象能量比R体低而疏水作用比R体更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41.17kcal/mol)绝对值比R-体(-39.93 kcal/mol)高。5.揭示了氟恶唑酰胺在露地甘蓝、大白菜和湖南田间土壤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抑霉唑对映体在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和田间土壤(河北、辽宁、河南和山东)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S-(+)-抑霉唑在山东嘎啦苹果中优先降解,在辽宁黄元帅苹果、番茄和黄瓜的果实和叶片中优先富集。在辽宁黄元帅苹果、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黄瓜、番茄叶和黄瓜叶中约有1.0%-27.3%的抑霉唑代谢转化为抑霉唑-M;在辽宁、河南和山东土壤中约有2.8%-7.3%转化为抑霉唑-M。综上所述,建议开发S-(+)-氟恶唑酰胺既能提高药效并且可以降低对蜜蜂的风险,开发S-(+)-抑霉唑可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降低对斑马鱼的风险。

张宇辉[5](2020)在《荧光及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检测存留环境中的手性药物》文中提出手性(Chirality)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相应的手性对映体(Chiral enantiomers)在人与自然的环境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过程中,手性对映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各种生命活动与过程。使用手性农药能有效地杀灭害虫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极大地缓解粮食危机;手性药物的运用让人类战胜很多疾病,给很多生命带来了希望;手性食品添加剂的加入使食品具有了更长的保质期和更多方面的调制。然而由于对手性物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手性农药对映体可能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潜伏危机,“反应停事件”即是手性药物对映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胎儿致畸的重大隐患,而手性食品添加剂的对映体使用使食品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诱发人体发生很多未知的疾病。这就是手性对映体对生态环境的选择性影响和负面作用。因此,手性物质的使用应更加慎重。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体对人体的药理作用也有不同,而泄漏和遗弃到环境中的手性药物对映体对生态环境会产生选择性影响和负面作用。基于此,识别和分析生态环境中存留的手性药物,了解不同对映体对环境的选择性影响和生物效应,探索手性对映体在环境中的选择性作用机理,建立快捷的手性识别和手性分析方法,对人群健康和自然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环境中存留的普萘洛尔和麻黄碱两种手性药物为研究对象,以普萘洛尔对应的适配体、藻红B(Ery B)和金纳米粒子(AuNPs)为检测探针,以荧光光谱法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为主要检测方法,对研究对象与检测探针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检测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影响进行了探究。本文对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讨论,建立对S-普萘洛尔和麻黄碱的荧光光谱和共振瑞利散射分析方法。对两种研究对象的分析条件和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将检测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学位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175015、21475014)的资助下完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共振瑞利散射法与GO-SELEX法的普萘洛尔适配体筛选研究S-普萘洛尔(S-Prol),又名萘心安,临床常用的心血管药物。然而,药物中含有的另一种对映体却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基于这样的现状,检测药品和自然环境中的S-普萘洛尔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适配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探针,对靶标物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和专一性。适配体作为检测共振瑞利散射探针检测S-普萘洛尔具有极大的潜力。所以,以石墨烯(GO)为吸附平台的GO-SELEX法结合共振瑞利散射法成功地筛选出了S-普萘洛尔的适配体,并且对另一种对映体R-普萘洛尔亲和力极低。在筛选过程中得到了十轮产物,通过对六-十轮产物的检测得到了最佳的筛选产物。在对产物进行了测序和分析之后得到了31个适配体预备物,经检测得到了具有最强亲和力的适配体序列。2.适配体作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技术检测手性药物普萘洛尔以体系1中的适配体为光散射探针,建立了一种基于共振瑞利散射技术的光谱检测方法检测手性药物S-普萘洛尔。在运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反应体系进行了检测,以讨论适配体与靶标物反应机理。在最佳条件下,适配体、S-普萘洛尔和R-普萘洛尔单独存在时,体系的RRS强度较弱。但适配体与S-普萘洛尔共同存在,体系的RRS强度发生了显着变化。而当适配体与R-普萘洛尔共同存在时,体系的RRS强度却没有明显变化。所以应是在pH为7.4的条件下,适配体与S-普萘洛尔结合,形成粒子聚集,导致RRS强度增强。在最佳条件下,体系的RRS强度在S-普萘洛尔的浓度5-275 nmol/L范围内随靶标物的浓度增强而增强。检出限为0.5 nmol/L,相关系数为0.9931。因此,成功建立了一种检测S-普萘洛尔的新方法,并在药物检测和尿样检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3.基于藻红B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快速检测手性药物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性对映体药物,两者因其手性而药理和疗效有所不同。本实验在Pd2+存在时,藻红B-Pd2+反应体系具有较强的共振瑞利散射(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RRS)强度,加入麻黄碱能使体系的IRRS降低,而伪麻黄碱无此现象。据此光谱差异可实现了这两者的手性识别。同时反应体系的RRS强度减弱程度与麻黄碱浓度成正比,在优化条件下,其线性范围为40-960ng/mL,其检测限为3.9 ng/mL。据此可建立快速检测麻黄碱对映体的新方法。以此为基础,可以发展同时测定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手性对映体的手性分析的新方法。4.基于金纳米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快速检测手性药物麻黄碱在碱性条件下,麻黄碱使AuNPs-Ce3+检测体系的RRS强度升高,伪麻黄碱使AuNPs-Ce3+检测体系的RRS强度降低。利用此现象,建立了一种以AuNPs-Ce3+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可以同时检测麻黄碱与伪麻黄碱手性对映体的手性分析的新方法。通过对AuNPs-Ce3+检测体系的RRS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分析,讨论了该检测方法的机理。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20-920 ng/mL,检测限为1.9 ng/mL。将该法运用到实际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袁海燕[6](2019)在《荧光光谱法对环境中某些手性污染物的识别研究》文中提出手性(chirality)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手性化合物的结构核心是不对称碳原子,构成的手性对映异构体呈镜像对称,其物理、化学性质几乎一样,但它们始终不能重叠。宇宙万物也常常仅偏爱其中某一种对映体,形成单一对映体主导的“手性均一性”现象。如生命体中组成蛋白质的α-氨基酸基本上是左旋的,而自然界中的核酸所呈现旋光性又与氨基酸相反。在各向异性的环境中手性对映体之间的选择性差异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生物机体中的代谢和调控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生物效应可能会导致“三致”(致癌、致突变和致畸)异常状况。当环境中的手性污染物通过生物间的迁移转化在生物体内积累,将会严重威胁生物体的生命健康,所以对环境中手性污染物的分析研究至关重要。而对于手性对映体污染物的分离分析,或不经分离而同时测定,或对其在环境中的选择性行为分析研究是环境分析的热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论文以精氨酸、肉碱、普萘洛尔为研究对象,以核酸适配体为生物传感器,金纳米粒子和半导体量子点为探针试剂,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探索实现对这些手性对映体污染物进行手性识别的新方法研究。本文探究了各个体系的荧光光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佳实验条件、选择性实验方法以及分别建立了基于荧光光谱法对实际样品的分析应用研究。本论文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175015;No.21475014)的资助下完成,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核酸适配体建立的生物传感器对手性精氨酸的荧光识别研究实验以核酸适配体(Apt)结合金纳米粒子(AuNps)为生物传感器,建立了一种灵敏、快速、简单的方法来对精氨酸(Arg)进行手性识别。利用透射电镜(TEM)、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表征所合成的AuNps和结合后的复合物(Apt-AuNps)。FAM修饰的Apt有很强的荧光信号,直接在其中加入D/L-Arg,其光谱信号未发生明显改变;但是当在Apt溶液中加入AuNps后,体系的荧光强度显着减弱,再在其中加入D-精氨酸和L-精氨酸,荧光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恢复,L-Arg恢复的程度大于D-Arg。利用此方法可实现对D-精氨酸和L-精氨酸的同时测定,检测范围分别为0-300nM和0-400nM,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9和0.9952。实验还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优pH值为7.2,金纳米的最优浓度为10nM,FAM-Apt的最优浓度为60nM。荧光恢复阶段的最适反应时间为40min。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尿液)的测定,实验结果满意。2.基于氧化石墨烯修饰的CdTe量子点对手性肉碱的荧光识别研究本实验在合成CdTe QDs后,成功的将氧化石墨烯作为配体之一,修饰到CdTe QDs的表面。以此氧化石墨烯修饰的CdTe QDs量子点(GO-CdTe QDs)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新颖、简单、方便的荧光光谱方法应用于检测手性肉碱。对于合成的氧化石墨烯修饰的CdTe QDs,利用透射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通过结果分析合成的GO-CdTe QDs较为成功。由于氧化石墨烯独特的性质,在加入D-肉碱和L-肉碱之后,D-肉碱使GO-CdTe QDs体系的荧光光谱信号增强,而L-肉碱却使体系光谱信号减弱。所以此方法不仅能检测D-肉碱,也能定量测定L-肉碱。考察实验所需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优化确定最佳条件,表达现象更为明显。并以加标回收实验进行实际分析应用,结果满意。3.基于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对手性精氨酸的荧光识别研究实验利用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光谱法成功实现对精氨酸对映体的手性识别。单独的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溶液荧光强度较弱,当加入D-精氨酸和L-精氨酸后,体系的荧光信号发生有趣的变化,其中D-精氨酸使体系荧光强度增强,而L-精氨酸对体系荧光强度影响不大,基于此现象实现对精氨酸对映体的手性识别和对D-精氨酸的定量测定。同时优化了实验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反应时间、体系酸度、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的用量等。另外还讨论了体系的反应机理和光谱信号不同的原因。最后,利用加标回收实验进行实际分析应用,结果满意。4.基于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对普萘洛尔对映体的荧光识别研究对于手性对映体的测定,先分离后测定的技术已经成熟,而不经分离同时测定是环境中污染物选择性分析关注的重点。本实验利用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 QDs(NALC-CdTe QDs)对普萘洛尔对映体成功的实现了不经分离同时测定,而且此方法灵敏快捷成本低,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此用荧光光谱(FL)法可对普萘洛尔对映体实现手性识别和同时测定。NALC-CdTe QDs本身的荧光信号很强,但当加入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后,荧光信号均减弱,其中S-普萘洛尔使体系的荧光信号更弱。基于荧光信号减弱程度的不同,实现对R/S-普萘洛尔的同时测定。考察实验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优化得到最佳条件,据此获得很好的线性相关,并且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中R/S-普萘洛尔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吕力琼[7](2018)在《逆流色谱立体选择性分离双手性中心化合物》文中认为含单一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对映体物理化学性质相似,但是药理学和毒理学可能完全不同,构型之间药效相差有时非常大,而含多手性中心化合物具有多个手性中心,不同异构体情况更为复杂,多手性中心药物的手性分离分析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逆流色谱是一种连续的不需要固体载体的现代色谱分离技术,相比高效液相色谱而言,可避免分离过程中带来的不可逆吸附,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中活性物质的分离。逆流色谱由于分离柱理论塔板较低,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但由于逆流色谱是一种容易放大分离的制备色谱,近年来在手性分离领域的报道逐年增多。本文主要在课题组前期基础上,研究了逆流色谱立体选择性分离双手性中心药物及其中间体,包括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及其前体以及非甾体抗炎药洛索洛芬的重要中间体2-(4-溴甲基苯基)丙酸,主要涉及常规逆流色谱、pH区带逆流色谱和闭路循环逆流色谱三种模式。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酒石酸酯-硼酸配位为手性试剂,首次实现了逆流色谱分离双手性中心化合物。4种β-受体阻滞剂类化合物在高速逆流色谱上通过常规洗脱模式得到手性分离,其中2种为双手性中心化合物。通过液-液萃取拆分筛选化合物的逆流色谱拆分最佳条件,确定两相体系为氯仿:含0.1 mol L-1硼酸的0.05 mol L-1醋酸三乙胺缓冲液(1:1,v/v),其中氯仿中含有0.1 mol L-11 L-酒石酸正己酯,20 mg-42 mg外消旋化合物对映体得到手性分离,对映体纯度达到96%-98%,回收率达到87%-93%,首次实现了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双手性中心化合物。同时,筛选得到大赛璐Chiralpak IE手性色谱柱,建立了待分离的2种双手性中心目标化合物的手性分析方法。(2)采用pH区带逆流色谱分离2种β-受体阻滞剂类化合物,通过液-液萃取拆分确定pH区带逆流色谱手性分离两相体系条件为含0.1mol L-11 L-酒石酸正己酯的氯仿溶液:0.1 mol L-1硼酸水溶液(1:1,v/v),其中在有机相中加入20 mmol L-1三乙胺作为保留碱,在水相中加入2mmol L-1盐酸作为洗脱酸,50 mg外消旋化合物对映体得到手性分离,对映体纯度高达98%,对映体回收率达到76%-82%。同时,研究并探讨洗脱酸和保留碱对pH区带手性分离的影响。(3)采用常规高速逆流色谱洗脱模式,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手性试剂分离了双手性中心抗抑郁药(±)-反式-帕罗西汀对映体及其前体(±)-反式-帕罗醇与(±)-反式-甲基帕罗西汀。通过液-液萃取拆分实验筛选最佳逆流色谱拆分条件,确定两相体系条件为乙酸正丁酯:含有0.1 mol L-1羟丙基-β-环糊精的0.1 mol L-1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溶液(1:1,v/v),pH=9.2,20 mg(±)-反式-帕罗醇与(±)-反式-甲基帕罗西汀对映体得到手性分离,纯度到达95%-98%,回收率达到70%-83%。20 mg(±)-反式-帕罗西汀在两相溶剂体系正己烷:乙酸正丁酯:含有0.1 mol L-1羟丙基-β-环糊精的0.1 mol L-1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溶液(9:1:10,v/v/v),pH=9.2,20 mg(±)-反式-帕罗西汀经过逆流色谱闭路循环洗脱得到5.6mg对映体,纯度大于99%。实验发现(±)-反式-甲基帕罗西汀与(±)-反式-帕罗西汀逆流色谱出峰顺序与对映体洗脱行为均有所区别,可能是六氢吡啶环上的基团对两者有所影响。(4)采用逆流色谱闭路循环洗脱模式,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手性试剂手性分离了洛索洛芬重要中间体2-(4-溴甲基苯基)丙酸,建立了2-(4-溴甲基苯基)丙酸的手性分析方法,通过液-液平衡手性萃取技术优化了逆流色谱手性分离的两相溶剂体系为正己烷:乙酸正丁酯:0.1 mol L-1柠檬酸缓冲液pH=2.4(8:2:10,v/v/v),水相含0.1 mol L-1羟丙基-β-环糊精,50 mg 2-(4-溴甲基苯基)丙酸得到手性分离,对映体纯度高于99.0%,ee值达到98.0%,回收率在40.8%-65.6%之间,制备分离后获得16.4 mg(S)-对映体,10.2 mg(R)-对映体。洛索洛芬在相同的溶剂体系下无法得到手性分离,需要进一步筛选溶剂体系和手性试剂。

赵艳梅[8](2017)在《分子光谱法对食品环境中手性添加剂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在食品环境中,手性添加剂可能来源于天然产物,或者来自人工合成。它于环境和人类生活而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手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改善食品的外观形态,提高食品的质量和档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丰富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环境。但是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如果使用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者违规使用化学添加剂,这不仅会影响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甚至危害人体健康;也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同时,手性添加剂对映体的存在使食品环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潜在危害。因此,分析研究食品环境中的手性添加剂是极其重要且迫切的。本论文以肉碱(营养添加剂),阿斯巴甜(甜味剂),D-异抗坏血酸和酒石酸(抗氧化剂)四种手性食品添加剂为研究对象,以金纳米粒子(AuNPs),染料(罗丹明B)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为光探针,研究了分子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或者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对肉碱对映体的手性识别,对阿斯巴甜的手性分析,对D-异抗坏血酸以及酒石酸的同时测定。本论文还探究了各实验体系的光谱特征变化、优化了反应条件,分别建立了分子光谱法对手性食品添加剂的分析研究,并实现了不经分离而同时测定。同时,本论文也探讨了各个体系的反应机理以及光谱信号变化的原因,并能将建立的方法成功运用到实际样品中手性食品添加剂的测定。本毕业论文是以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对有机对映体的手性识别研究"(No.21175015)和"羟基氨基喹啉衍生物手性光散射探针试剂的制备及其手性识别"(No.21475014)为背景,并在其资助下完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Cu2+功能化的金纳米的共振瑞利散射方法选择性手性识别肉碱对映体不分离手性对映体而进行同时测定的实验方案是极其创新和有趣的。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手性识别的方法。基于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技术,Cu2+功能化的金纳米(AuNPs)作为一种传感器识别肉碱对映体。金纳米,Cu2+以及肉碱的RRS强度均非常弱。但在Cu2+的存在下,金纳米的RRS显着增强。更有趣的是,肉碱能够降低Cu2+-AuNPs体系的RRS强度,并且两对映体呈现出不同的影响能力。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本实验能够获得好的线性关系,高的相关系数和低的检出限。尤其是这种方案不需要复杂的手性修饰。此外,该方法能用于左旋肉碱茶多酚胶囊样品中肉碱对映体混合物的手性识别以及对映体过量的检测。更重要的是,RRS方法的选择性本身很低,但是本实验可以运用RRS方法实现选择性分析。所以这是一项极其具有创新性的工作。2.罗丹明B作为共振瑞利散射探针手性识别肉碱对映体本实验提出了一种新颖且简单的方法同时测定手性肉碱对映体。当罗丹明B与D-肉碱和L-肉碱反应之后,一个新的RRS特征峰出现。通过荧光偏振实验,罗丹明B与肉碱体系中的共振散射光可以被证明是由两部分光组成,即共振荧光和散射光。在加入D-肉碱或L-肉碱之后,罗丹明B的RRS强度增强。但是L-肉碱能使罗丹明B的RRS强度增强更多。根据RRS信号的不同,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实验方案选择性且同时检测肉碱对映体。实验能够得到良好的线性关系和较高的相关系数。通过计算,D-肉碱和L-肉碱的检出限分别为为0.086 μg·mL-1和0.042μg·mL-1。与其它方法相比,这个方法具有低消耗,灵敏,高对映选择性,简便和材料实用等优点。3.Cu2+配位的荧光,共振瑞利散射或比色探针快速检测阿斯巴甜一种很容易合成的水溶性的探针(GLA)是由葡萄糖和L-精氨酸通过美拉德反应制备而成。它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在Cu2+的存在下,GLA可以同时作为荧光探针,RRS探针以及比色传感器快速检测阿斯巴甜。首先,由于GLA和Cu2+之间的金属螯合作用,Cu2+能够猝灭GLA的蓝色荧光,同时一个新的RRS特征峰会出现,并伴随着溶液颜色从淡黄色变成浅绿色。当阿斯巴甜加入之后,GLA被猝灭的荧光得到恢复,GLA-Cu2+体系的RRS强度将会降低,溶液颜色从浅绿色变成蓝色。因此,在Cu2+的存在下,GLA可以作为一种荧光,RRS或者裸眼识别的传感器检测阿斯巴甜,并得到好的选择性和高的灵敏度。此外,该传感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和阿斯巴甜的检测并得到满意的结果。4.潜在的"Turn-off-on"荧光开关同时检测D-异抗坏血酸和酒石酸一种新的水溶性荧光探针(GLA)通过美拉德反应制备而成,具有低消耗,操作简便,合成容易等特点。这个探针可以作为"OFF-ON"荧光传感同时检测D-异抗坏血酸和酒石酸。在本项工作中,高锰酸钾(KMnO4)被加入到GLA溶液中,它能够有效地猝灭GLA的蓝色荧光,这是由于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此时荧光达到一种"OFF"状态。当D-异抗坏血酸或酒石酸加入到GLA-KMnO4体系之后,GLA的荧光恢复,这是因为D-异抗坏血酸或酒石酸具有还原特性。此时荧光达到一种"ON"状态。然而还原物质的不同导致荧光的恢复率不同。对于D-异抗坏血酸来说,荧光能够恢复到83%。而酒石酸却只能达到68%。根据比较两个体系的荧光恢复率和光谱信号的响应时间,可以直接反应出D-异抗坏血酸和酒石酸的还原能力。且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荧光的相对恢复强度分别与D-异抗坏血酸和酒石酸的浓度成正比。检出限计算为5.9 μM(D-异抗坏血酸)和21.5 μ(酒石酸)。此外,本工作提出的方法能应用于自来水样品中D-异抗坏血酸和酒石酸的同时检测并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GLA能够作为荧光开关同时检测D-异抗坏血酸和酒石酸。

郭媛[9](2017)在《纳米材料技术拓展光谱法对环境中手性污染物的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chirality)是宇宙间的基本属性之一。手性化合物由相同的原子构成,但是对应异构体成镜像对称,看似一样,实则却不同。宇宙间的自然生物体在对手性这一基本特性的展现上也不尽相同,在生物体中的氨基酸基本上呈现出左旋,而核酸的呈现状态又与氨基酸是相反的。因此,手性对映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我们无法忽略的,一些不同对映体对于人体的影响可谓是天差地别在。环境中,也存在着手性污染物,这些物质可能存在的一些生物效应如致癌性、致基因突变和致畸性,而这些手性污染如被长期生活在环境中的生物体摄取,会对生物体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对环境中手性污染物的研究也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基于此,本论文以苯甘氨醇、肉碱、扁桃酸和阿斯巴甜为研究对象,借助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共振瑞利散射法对其进行手性识别研究,金纳米粒子和半导体QDs为探针试剂。本文探究了各个体系的荧光光谱或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特征、最优实验条件、选择性实验以及分别建立了基于荧光光谱法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对实际样品的分析研究。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175015;No.21475014)的资助下完成,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Ag+功能化的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对手性苯甘氨醇的识别研究实验以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CdTe QDs(NALC-CdTe QDs)的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个快速、简单的方法对苯甘氨醇进行手性识别。利用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I-IR)、X射线衍射(XRD)以及荧光光谱仪等实验设备表征所合成的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CdTe QDs。当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CdTe QDs与R-苯甘氨醇和S-苯甘氨醇反应后,荧光光谱强度增强,但是并无对映体差异,当有Ag+存在是,荧光光谱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化,R-苯甘氨醇和S-苯甘氨醇反应后,S-苯甘氨醇使Ag+功能化的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 QDs的荧光光谱的强度增强,相反,R-苯甘氨醇使其荧光光谱的强度减低。经过文献研究,推测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分子的立体结构的差异,CdTe QDs的修饰剂N-乙酰基-L-半胱氨酸与S-苯甘氨醇的旋转方向一致,因此,导致荧光光谱增强,相反的R-苯甘氨醇的荧光光谱降低,并且在一定的范围浓度内存在着好的线性关系。对于可能会影响实验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如缓冲溶液的种类、pH值以及反应时间,找到实验的最优条件,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检测苯甘氨醇的方法。2.Cu2+功能化的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对手性肉碱的识别研究对于手性对映体的分离,不经分离同时测定成为各界学者的关注重点。本实验利用Cu2+功能化的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 QDs(NALC-CdTe QDs)对肉碱对映体成功的实现了不经分离同时测定,而且此方法简单、廉价,具有普遍操作性。基于一种新型的光谱方法-共振瑞利散射法(RRS)对肉碱对映体进行手性识别。NALC-CdTe QDs本身的RRS信号很弱,但当加入Cu2+时,RRS信号会急剧增加,而又加入肉碱之后,NALC-CdTe QDs的RRS信号就会产生区别,D-肉碱会使RRS信号增加,但L-肉碱会使RRS信号减低,从而达到对手性肉碱的分离测定。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条件,在此条件下,获得好的相关线性,并且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减肥药品左旋肉碱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3.氧化石墨烯修饰的CdTe量子点对手性扁桃酸的识别研究本实验在合成CdTe QDs时,成功的将氧化石墨烯作为配体之一,修饰到CdTe QDs的表面。基于共振瑞利散射法,以氧化石墨烯修饰的CdTe QDs(GO-CdTe QDs)为散射探针,建立了一种简单,方便的光谱方法应用于检测扁桃酸。对于合成的氧化石墨烯修饰的CdTe QDs,利用透射电镜和傅、叶红外光谱仪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进行了表征,通过结果分析合成的GO-CdTe QDs较为成功。由于氧化石墨烯独特的性质,在加入扁桃酸反应之后,D-扁桃酸会使GO-CdTe QDs的共振瑞利散射信号增强,而L-扁桃酸对其没有影响,所以此方法不仅能检测D-扁桃酸,也能定量测定L-扁桃酸。对于实验所需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优条件,使现象表现的更明显,而且还利用加标回收法对此实验体系进行了分析应用,结果满意。4.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对手性食品添加剂阿斯巴甜的识别研究实验利用Au纳米粒子的特性检测阿斯巴甜,Au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光学特性,比如AuNPs的消光系数比较高以及纳米粒子独有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以氨基酸中的组氨酸作为配体,氨基酸具有手性,给被检测手性的物质提供了一个手性环境,合成具有手性的D/L-His-AuNPs。以HEPES缓冲溶液控制pH=7.6时,阿斯巴甜可以使Au纳米粒子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的强度显着降低,从而达到检测阿斯巴甜的目的。阿斯巴甜具有羧基、酮基、酯基和氨基,易与组氨酸反应结合,组氨酸的氨基通过静电作用以及氢键与阿斯巴甜的羧基可以作用,因此D/L-His-AuNPs会发生聚集,导致RRS光谱发生猝灭。此实验测试的浓度范围为10-5-10-7mol·L-1,相关系数R2=0.99841,LOD=0.08μmol·L-1。而且还利用加标回收法对此实验体系进行了分析应用,结果满意。

王丹[10](2016)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肉碱对映体的含量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简便、快速的检测方法,对潍坊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肉碱对映体含量分布进行检测,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为消费者合理选购婴幼儿配方食品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建立了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荧光法,并对衍生化时间、提取液比例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潍坊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60份、液态乳20份、婴幼儿饮用果蔬汁20份、固体饮料40份,线上销售婴幼儿配方奶粉50份、液态乳20份中的肉碱对映体含量进行抽样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结果检测结果显示,市售与线上销售的进口品牌奶粉的L-肉碱含量测定均值分别为11.4mg/100g,10.1mg/100g;国产奶粉品牌的L-肉碱含量测定均值分别为7.79mg/100g,6.35mg/100g;市售和线上销售进口配方奶粉的L-肉碱添加率为75%,77.8%(X2=0.22,P>0.05),国产配方奶粉的L-肉碱添加率分别为57.1%,50%(X2=1.01,P>0.05);右旋肉碱只在配方奶粉中有检出,市售和线上销售的配方奶粉中D-肉碱检出率为3.33%,4.00%,含量测定均值为0.96mg/100g,0.66mg/100g,40份固体饮料中L-肉碱的检出率为25%,未检出D-肉碱;20份果蔬汁中肉碱对映体均未检出。结论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L-肉碱在线上销售和市售品牌配方奶粉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潍坊地区所销售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国产品牌中的左旋肉碱含量和添加率均较进口品牌低,说明国内对肉碱的合理化添加意识还不够强;线上销售配方奶粉中的D-肉碱检出率和含量较市售产品高,说明线上销售产品质量存在差别,选择食品还需慎重。婴幼儿饮用液态乳、固体饮料、果蔬汁中的左旋肉碱的添加率较低,辅食中肉碱的合理化添加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数据结果显示,潍坊地区销售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和液态奶中L-肉碱的原料添加质量还是乐观的,但目前国内对于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肉碱如何合理化添加,还缺乏规范性的指导,整体的使用意识也需加强。

二、D-和L-肉碱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和L-肉碱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毛细管电泳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药物溶出和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高速毛细管电泳的概述
        1.1.1 高速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分类
        1.1.2 高速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检测器装置
        1.1.3 高速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
    1.2 基于高速毛细管电泳技术的进样方法
        1.2.1 扩散进样
        1.2.2 自发进样
        1.2.3 光门进样
        1.2.4 流动门进样
    1.3 药物溶出度测试
        1.3.1 溶出度测定的原理
        1.3.2 溶出度测定的方法和仪器
        1.3.3 溶出度测定的意义
    1.4 生物质催化转化反应
        1.4.1 生物质简介
        1.4.2 生物质转化的利用
        1.4.3 生物质催化转化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工作概述
第二章 高时间分辨药物溶出在线分析方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流动门进样方法
        2.2.3 高时间分辨药物溶出
        2.2.4 传统的离线溶出测试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时间分辨溶出方法的参数优化及分析验证
        2.3.2 口服固体片剂溶出度的在线监测
        2.3.3 溶出曲线的相似性评价
        2.3.4 该方法与传统离线溶出测试的比较
        2.3.5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时间分辨自动化口服固体药物体外溶出分析仪的研制与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溶出分析仪的设计
        3.2.3 自动控制程序的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出分析仪的参数优化
        3.3.2 溶出分析仪的性能研究
        3.3.3 溶出分析仪的应用
        3.3.3.1 质量控制(QC)溶出度检测
        3.3.3.2 生物相关溶出度测试
        3.3.3.3 体内外评价溶出度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纺纳米纤维载药和多种药物释放溶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
        4.2.3 电纺纳米纤维的表征
        4.2.4 载药量和包裹率
        4.2.5 体外溶出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纺纳米纤维的表征结果
        4.3.2 载药量和包裹率的优化
        4.3.3 HSCE分离参数的优化
        4.3.4 在线监测纳米纤维中多种药物的释放
        4.3.5 溶出条件对电纺纳米纤维中药物释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时间分辨自动分析的葡萄糖生物质催化转化反应的高通量监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连续监测生物质催化转化的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分析性能
        5.3.1.1 HSCE分离参数的优化
        5.3.1.2 方法的重现性
        5.3.2 自动在线分析监测葡萄糖的催化转化反应
        5.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5.3.2.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5.3.2.3 葡萄糖初始浓度的影响
        5.3.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基于氯标记手性醛探针的手性氨基酸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氨基酸的结构、来源、代谢、活性及毒性
        1.1.1 手性氨基酸的结构
        1.1.2 手性氨基酸的来源
        1.1.3 手性氨基酸的代谢
        1.1.4 手性氨基酸的活性
        1.1.5 手性氨基酸的毒性
    1.2 手性氨基酸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1.3 手性氨基酸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化学同位素标记探针在胺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1.5 胃癌的研究概述
        1.5.1 胃癌的诊断与治疗
        1.5.2 氨基酸代谢组学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手性醛探针BPCl的合成及其手性氨基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2 手性探针D-BPCl和L-BPCl的合成、纯化和鉴定
        2.2.3 对照品溶液及PBS缓冲溶液配制
        2.2.4 样品前处理及衍生反应
        2.2.5 手性选择性(Cs)测定
        2.2.6 衍生反应效率测定
        2.2.7 HPLC-MS/MS分析条件
        2.2.7.1 C18色谱柱分析氨基酸的BPCl衍生产物
        2.2.7.2 手性色谱柱测定氨基酸的衍生效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手性醛探针D-BPCl和L-BPCl的手性纯度检查
        2.3.2 手性醛探针BPCl的精确分子量确认
        2.3.3 手性醛探针BPCl的NMR结构鉴定
        2.3.4 基于手性醛探针D-BPCl的HPLC-MS/MS方法的建立
        2.3.4.1 手性氨基酸的D-BPCl衍生产物的MS碎裂模式研究
        2.3.4.2 液相分离方法优化
        2.3.5 衍生反应副产物及外消旋化考察
        2.3.6 衍生反应效率测定
        2.3.7 D-BPCl的手性选择性(Cs)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PCl探针对尿液、血浆和唾液中胺类化合物的靶向和非靶向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2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及PBS缓冲溶液配制
        3.2.3 样品前处理
        3.2.4 样品衍生化
        3.2.5 方法学验证
        3.2.6 HPLC-MS/MS分析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方法学验证
        3.3.1.1 灵敏度
        3.3.1.2 选择性(专属性)
        3.3.1.3 线性和范围
        3.3.1.4 基质效应
        3.3.1.5 加标回收率
        3.3.1.6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准确度
        3.3.1.7 稳定性
        3.3.2 基于D-BPCl的尿液、血浆和唾液中手性和非手性氨基酸的靶向定量
        3.3.3 基于D-和L-BPCl的尿液、血浆和唾液中胺类代谢物的非靶向分析
        3.3.4 方法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BPCl探针在胃癌尿液手性胺类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2 样本分组方法
        4.2.3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及PBS缓冲溶液配制
        4.2.4 尿液样本前处理和衍生化
        4.2.5 标准曲线构建
        4.2.6 HPLC-MS/MS分析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C和HC尿液中差异变量的筛选
        4.3.2 GC和HC尿液中9个未知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4.3.3 基于手性胺类代谢物的GC诊断方程的构建及验证
    4.4 胃癌临床样本中氨基酸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D-BPCl探针在胃癌细胞手性胺类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2 人胃上皮细胞GES-1和人胃癌细胞HGC27的培养
        5.2.3 细胞内代谢物的提取与衍生
        5.2.4 标准曲线构建
        5.2.5 方法学验证
        5.2.6 HPLC-MS/MS分析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细胞完全培养基成分的清洗效果考察
        5.3.2 提取溶剂的比较
        5.3.3 方法学验证
        5.3.3.1 基质效应与线性
        5.3.3.2 加标回收率
        5.3.3.3 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
        5.3.3.4 选择性(专属性)
        5.3.4 细胞提取代谢物中胺类代谢物的非靶向分析
        5.3.5 GES-1和HGC27细胞中29个目标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5.3.6 基于胺类代谢物的GES-1和HGC27差异变量的筛选
        5.3.7 代谢通路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列表

(3)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氨基酸席夫碱的手性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氨基酸席夫碱的简介
        1.2.1 氨基酸席夫碱的制备方法
        1.2.1.1 溶剂法
        1.2.1.2 固相有机合成法
        1.2.1.3 微波辐射法
        1.2.2 氨基酸席夫碱的性质及应用
        1.2.2.1 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
        1.2.2.2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2.2.3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2.2.4 在金属防腐领域的应用
        1.2.2.5 在食品领域作为防腐剂的应用
    1.3 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简介
        1.3.1 环糊精的简介
        1.3.2 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在对映体分离领域的应用
    1.4 离子液体功能化环糊精化合物的简介
        1.4.1 离子液体功能化环糊精化合物的制备
        1.4.1.1 咪唑类离子液体环糊精化合物的合成
        1.4.1.2 吡啶类离子液体环糊精化合物的合成
        1.4.1.3 季铵化离子液体环糊精化合物的合成
        1.4.1.4 季鏻化离子液体环糊精化合物的合成
        1.4.1.5 其他类型离子液体环糊精化合物的合成
        1.4.2 离子液体功能化环糊精化合物的应用
        1.4.2.1 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1.4.2.2 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1.4.2.3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4.2.4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4.2.5 在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的应用
        1.4.2.6 在手性化合物分离分析技术领域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氨基酸席夫碱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氨基酸席夫碱的制备及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制备
        3.3.1 手性固定相1(CSP1)的制备
        3.3.2 手性固定相2(CSP2)的制备
        3.3.3 手性固定相3(CSP3)的制备
    3.4 固定相的表征
        3.4.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3.4.1.1 β-CD-OTs的表征
        3.4.1.2 β-MMCD的表征
        3.4.1.3 β-ATCD的表征
        3.4.1.4 β-HBITCD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键合硅胶固定相对氨基酸席夫碱的手性分离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分离研究
        4.2.1 色谱参数
        4.2.2 CSP1、CSP2、CSP3 相在高效液相色谱反相作用模式下手性分离应用研究
        4.2.3 CSP1、CSP2、CSP3 在高效液相色谱极性有机作用模式下手性分离应用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手性氨基酸希夫碱的抑菌性能研究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氨基酸希夫碱的抑菌性能
        5.2.1 制备固体培养基
        5.2.2 分装
        5.2.3 灭菌
        5.2.4 倒平板
        5.2.5 配置氨基酸席夫碱溶液与灭菌
        5.2.6 浸泡滤纸片
        5.2.7 菌种的活化
        5.2.8 配置菌苔悬浮液
        5.2.9 涂布菌液、放置滤纸片
        5.2.10 培养与观察
    5.3 结果与讨论
6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分离及制备研究进展
        1.1.1 晶体法
        1.1.2 色谱法
        1.1.3 化学拆分
        1.1.4 酶和微生物转化法
        1.1.5 催化不对称合成法
        1.1.6 其他方法
    1.2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杀虫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2.2 杀菌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2.3 除草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3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非靶标生物选择性毒性研究进展
        1.3.1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活体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1.3.2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体外细胞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1.4 手性农药在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研究进展
        1.4.1 手性农药在动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1.4.2 手性农药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1.5 手性农药在土壤和水中的选择性降解研究进展
        1.5.1 手性农药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1.5.2 手性农药在水中的选择性降解
    1.6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研究进展
        1.6.1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研究进展
        1.6.2 手性农药抑霉唑研究进展
    1.7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计划
第二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分离、制备及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
        2.2.2 化学品及试剂
        2.2.3 标准溶液配制
        2.2.4 手性分离及制备条件
        2.2.5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分离
        2.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分离
        2.3.3 对映体制备
        2.3.4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
        3.2.2 化学品及试剂
        3.2.3 光解稳定性实验
        3.2.4 水解稳定性实验
        3.2.5 土壤中稳定性实验
        3.2.6 样品前处理
        3.2.7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3.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光解稳定性
        3.3.3 抑霉唑对映体水解稳定性
        3.3.4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在土壤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活性差异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
        4.2.2 化学品和试剂
        4.2.3 生物测定方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活性差异
        4.3.2 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
        5.2.2 化学品及试剂
        5.2.3 供试生物
        5.2.4 毒性测定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蜜蜂的选择性急性毒性
        5.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选择性急性毒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及毒性差异机理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2.1 同源模建方法
        6.2.2 分子对接计算方法
        6.2.3 蛋白序列的保守性分析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及毒性机理
        6.3.2 抑霉唑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仪器
        7.2.2 化学品和试剂
        7.2.3 田间实验设计
        7.2.4 样品分析方法
        7.2.5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7.2.6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分析方法优化及评价
        7.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荧光及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检测存留环境中的手性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手性药物
        1.1.1 手性
        1.1.2 手性药物
        1.1.3 手性药物分析的环境学意义
        1.1.4 手性药物的检测
    1.2 研究对象简介
        1.2.1 普萘洛尔简介
        1.2.2 麻黄碱简介
    1.3 研究方法简介
        1.3.1 荧光光谱分析法
        1.3.2 共振瑞利散射法
        1.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研究报告
    2.1 基于共振瑞利散射法与GO-SELEX法的普萘洛尔适配体筛选研究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结论
    2.2 适配体作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技术检测手性药物普萘洛尔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结论
    2.3 基于藻红B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快速检测手性药物麻黄碱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结论
    2.4 基于金纳米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快速检测手性药物麻黄碱
        2.4.1 实验部分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缩写英汉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荧光光谱法对环境中某些手性污染物的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环境中的手性污染物分析
        1.2.1 环境中的手性污染物
        1.2.2 手性识别与分析
    1.3 研究对象简介
        1.3.1 精氨酸的性质和应用及其常见分析方法
        1.3.2 肉碱的性质和应用及其常见分析方法
        1.3.3 普萘洛尔的性质和应用及其常见分析方法
    1.4 荧光光谱分析方法
    1.5 研究应用新技术简介
        1.5.1 拓展光谱方法的各种新技术及其应用
        1.5.2 半导体量子点及金纳米粒子光谱检测技术应用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2.研究报告
    2.1 基于核酸适配体建立的生物传感器对手性精氨酸的识别研究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结论
        参考文献
    2.2 氧化石墨烯修饰的Cd Te量子点对手性肉碱的识别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结论
        参考文献
    2.3 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对手性精氨酸的识别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结论
        参考文献
    2.4 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对普萘洛尔对映体的识别研究
        2.4.1 实验部分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逆流色谱立体选择性分离双手性中心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多手性化合物
        1.1.1 手性固定相法
        1.1.2 流动相添加剂法
    1.2 气相色谱法分离多手性化合物
    1.3 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多手性化合物
        1.3.1 毛细管电泳法
        1.3.2 胶束电动色法
        1.3.3 毛细管电色谱
    1.4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分离多手性化合物
    1.5 逆流色谱法手性分离
    1.6 课题设计及研究意义
        1.6.1 课题设计
        1.6.2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逆流色谱立体选择性分离β-受体阻滞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试剂和材料
        2.2.3 β-受体阻滞剂的制备
        2.2.4 液-液平衡手性萃取
        2.2.5 两相溶剂体系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2.2.6 逆流色谱手性分离
        2.2.7 样品的回收
        2.2.8 手性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手性分析方法的建立
        2.3.2 手性分离条件优化
        2.3.3 pH区带手性分离条件优化
        2.3.4 逆流色谱手性分离β-受体阻滞剂化合物
        2.3.5 pH区带逆流色谱手性分离β-受体阻滞剂化合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逆流色谱手性分离双手性反式-帕罗西汀及其中间体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试剂和材料
        3.2.3 羧甲基-β-环糊精、(±)-反式-甲基帕罗西汀、(±)-反式-帕罗西汀的制备
        3.2.4 液-液平衡手性萃取
        3.2.5 两相溶剂体系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3.2.6 逆流色谱手性分离
        3.2.7 手性分析方法的建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流动相手性添加剂法手性分离(±)-反式-帕罗醇、(±)-反式-甲基帕罗西汀、(±)-反式-帕罗西汀
        3.3.2 手性分离条件优化
        3.3.3 逆流色谱手性分离(±)-反式-帕罗醇、(±)-反式-甲基帕罗西汀、(±)-反式-帕罗西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闭路循环逆流色谱手性拆分洛索洛芬前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试剂和材料
        4.2.3 液-液平衡手性萃取
        4.2.4 两相溶剂体系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4.2.5 逆流色谱手性分离
        4.2.6 样品的回收
        4.2.7 手性分析方法的建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手性分离条件优化
        4.3.2 闭路循环逆流色谱手性分离2-(4-溴甲基苯基)丙酸和洛索洛芬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附图

(8)分子光谱法对食品环境中手性添加剂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手性,手性识别及环境学意义
        1.1.1 手性
        1.1.2 手性识别
        1.1.3 手性分析的环境学意义
    1.2 手性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及分析应用
        1.2.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分类及应用
        1.2.2 手性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及分析应用
        1.2.3 手性食品添加剂分析的环境学意义
    1.3 分子光谱法
        1.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3.2 荧光光谱法
        1.3.3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
        1.3.4 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方法以及同时测定
        1.3.5 利用分子光谱法进行手性分析研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2 研究报告
    2.1 基于Cu~(2+)功能化的金纳米的共振瑞利散射方法选择性手性识别肉碱对映体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实验机理
        2.1.4 分析应用
        2.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2 罗丹明B作为共振瑞利散射探针手性识别肉碱对映体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和讨论
        2.2.3 反应机理的讨论
        2.2.4 分析应用
        2.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3 Cu~(2+)配位的荧光,共振瑞利散射或比色探针快速检测阿斯巴甜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反应机理的讨论
        2.3.4 分析应用
        2.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4 潜在的"Turn-off-on"荧光开关同时检测异抗坏血酸和酒石酸
        2.4.1 实验部分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传感器的机理
        2.4.4 分析应用
        2.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致谢

(9)纳米材料技术拓展光谱法对环境中手性污染物的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环境中的手性污染物分析
        1.2.1 环境中的手性污染物
        1.2.2 手性识别与分析
    1.3 研究对象简介
        1.3.1 苯甘氨醇的性质和应用及其常见分析方法
        1.3.2 肉碱的性质和应用及其常见分析方法
        1.3.3 扁桃酸的性质和应用及其常见分析方法
        1.3.4 阿斯巴甜的性质和应用及其常见分析方法
    1.4 研究方法简介
        1.4.1 共振瑞利散射法
        1.4.2 荧光光谱分析方法
    1.5 研究应用新技术简介
        1.5.1 拓展光谱方法的各种新技术及其应用
        1.5.2 半导体量子点及金纳米粒子光谱检测技术应用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2.研究报告
    2.1 Ag~+功能化的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对手性苯甘氨醇的识别研究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结论
        参考文献
    2.2 Cu~(2+)功能化的N-乙酰基-L-半胱氨酸包裹的CdTe量子点对手性肉碱的识别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结论
        参考文献
    2.3 氧化石墨烯修饰的CdTe量子点对手性扁桃酸的识别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结论
        参考文献
    2.4 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对手性食品添加剂阿斯巴甜的识别研究
        2.4.1 实验部分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肉碱对映体的含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肉碱对映体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测定方法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3.1 肉碱对映体衍生物的分离图谱
        1.3.2 检测方法的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1.3.3 DAD与FLD法回收率与精密度
        1.3.4 DAD法与FLD测定肉碱对映体数据对比
第二章 潍坊市售婴幼儿奶制品中肉碱对映体含量调查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测定结果
        2.3.1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左旋肉碱在潍坊市售国产与进口品牌含量情况
        2.3.2 不同阶段配方奶粉中左旋肉碱添加情况
        2.3.3 婴幼儿饮用液态奶中L-肉碱含量情况
        2.3.4 婴幼儿配方奶粉、液态奶中风险因子右旋肉碱的含量情况
    2.4 讨论
第三章 线上销售婴幼儿乳制品中肉碱对映体含量情况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线上销售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左旋肉碱含量情况
        3.3.2 线上销售不同阶段配方奶粉中左旋肉碱添加情况
        3.3.3 线上销售婴幼儿饮用液态奶中左旋肉碱含量情况
        3.3.4 线上销售婴幼儿配方奶粉、液态奶中风险因子右旋肉碱含量情况
        3.3.5 潍坊市售、线上销售婴幼儿配方奶粉中L-肉碱情况比较
        3.3.6 潍坊市售、线上销售婴幼儿液态奶中左旋肉碱情况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潍坊市售婴幼儿果蔬汁、固体饮料中肉碱含量情况调查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3.1 潍坊市售婴幼儿固体饮料、果蔬汁中L-肉碱含量情况
        4.3.2 潍坊市售婴幼儿固体饮料、果蔬汁中D-肉碱含量情况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D-和L-肉碱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毛细管电泳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药物溶出和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中的应用[D]. 迟忠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氯标记手性醛探针的手性氨基酸分析及应用[D]. 黄荣荣. 浙江大学, 2021(01)
  • [3]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氨基酸席夫碱的手性分离研究[D]. 马红艳. 中北大学, 2021(09)
  • [4]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D]. 李如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荧光及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检测存留环境中的手性药物[D]. 张宇辉. 重庆三峡学院, 2020(12)
  • [6]荧光光谱法对环境中某些手性污染物的识别研究[D]. 袁海燕.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7]逆流色谱立体选择性分离双手性中心化合物[D]. 吕力琼.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8]分子光谱法对食品环境中手性添加剂的分析研究[D]. 赵艳梅. 重庆三峡学院, 2017(08)
  • [9]纳米材料技术拓展光谱法对环境中手性污染物的识别研究[D]. 郭媛. 重庆三峡学院, 2017(03)
  • [10]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肉碱对映体的含量分析与评价[D]. 王丹. 青岛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D-和 L-肉碱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英文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