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肩关节造影在肩关节前路不稳诊断中的价值

CT引导下肩关节造影在肩关节前路不稳诊断中的价值

一、CT引导下肩关节造影诊断肩关节前不稳症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通[1](2021)在《喙突MR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肩袖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肩关节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rthrography,MRA)测量喙突-肩胛盂上结节垂直距离和喙突-肱骨头前后距离在肩袖损伤中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评估两距离与肩袖损伤的关系,为临床肩袖损伤诊断提供影像学参考。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肩关节MRA病例,按照损伤部位的不同将病例分为肩胛下肌腱损伤实验组52例,冈上肌肌腱损伤实验组54例,正常对照组39例,评估并统计实验组中肩胛下肌腱、冈上肌肌腱的病理变化,分别在矢状位上测量喙突-肩胛盂上结节的垂直距离、在横轴位和矢状位上测量喙突-肱骨头前后距离,比较两距离与肌腱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54例冈上肌腱病变实验组测量矢状位喙突-肩胛盂上结节平均垂直距离为6.7mm较对照组大,差异显着(t=3.6,P=0.001),轴位测量喙突-肱骨头前后平均距离为10.4mm,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P=0.037),矢状位测量喙突-肱骨头前后平均距离为11.5mm较对照组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P=0.299)。52例肩胛下肌腱损伤实验组采用相同方法在横轴位和矢状位上分别测量喙突-肱骨头的前后距离和矢状位上测量喙突-肩胛盂上结节垂直距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MRA测量喙突-肩胛盂上结节的垂直距离的增大和喙突-肱骨头前后距离的减小在提示冈上肌腱损伤中有参考意义,研究表明喙突尖到肩胛盂上结节的垂直距离的改变会导致喙突下出口形状的变化进而增加肩袖损伤的风险,主要用于评估冈上肌腱损伤,在评估肩胛下肌腱损伤方面能力有限。

邓兴[2](2021)在《MRI 3D Cube序列与常规2D序列在肩关节成像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3.0T磁共振常规2D序列与3D Cube序列诊断肩袖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优化3D Cube序列成像参数,探索3D Cube序列应用于肩袖损伤患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例健康志愿者及30例疑似肩袖损伤患者,扫描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志愿者男、女各10例,年龄22~37岁(平均26.32±3.73岁)。肩袖损伤患者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0~71岁(平均53.67±7.49岁)。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采集肩关节常规2D序列及3D Cube序列。通过GE AW4.6后处理工作站利用矢状位3D Cube原始数据获得各平面的3D Cube重建图像。两位磁共振诊断主治医师采用5分评价法从5个方面(解剖结构(冈上肌腱、盂唇、肱二头肌长头腱、骨髓)显示、图像伪影、图像模糊、图像压脂效果、图像整体质量)分别对肩关节常规2D序列以及3D Cube序列进行主观评价。由一位医师测量冈上肌腱、骨髓、液体的信号强度(SI)及标准差(SD),并计算各解剖结构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所有肩袖损伤患者均由肩关节镜检查确诊,以关节镜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两位医师在常规2D序列及3D Cube序列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α=0.05为检验标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计算两位医师在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及应用两组序列诊断肩袖损伤的一致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常规2D、3D Cube序列主观评分的差异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D Cube序列与常规2D序列图像的SNR与CNR,方差齐则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s检验;计算两组序列对肩袖损伤检出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1.两观察者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解剖结构(冈上肌腱、盂唇、肱二头肌长头腱、骨髓)显示、图像伪影、图像模糊、图像压脂效果、图像整体质量各方面两观察者的一致性k值均≥0.600,其中3D Cube序列图像模糊显示的一致性最低(ICC=0.600),2D序列图像伪影的一致性最高(ICC=0.905)。其中2D序列冈上肌腱、盂唇、骨髓、图像伪影、图像压脂效果、图像整体质量及3D序列的盂唇、图像伪影、图像压脂效果的ICC值均>0.75,说明在上述观察方面观察者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他方面的ICC值均≥0.60,说明观察者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主观评价结果:常规2D序列的主观评分结果均高于3D Cube序列,解剖结构(冈上肌腱、盂唇、肱二头肌长头腱、骨髓)显示、图像伪影、图像压脂效果、图像整体质量方面评分结果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2D序列相比,3D Cube序列的图像模糊的主观评分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3±0.57;F=4.207,P=0.023)。3.客观评价结果:冈上肌腱、骨髓、液体2D序列的SNR均显着高于3D Cube序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D序列液体的SNR最高(39.02±6.89),3D Cube序列冈上肌腱的SNR最低(2.80±0.57)。3D Cube序列液体-骨髓的CNR最高(21.63±8.57),2D序列肌腱-骨髓的CNR最低(1.14±0.22),液体-肌腱、液体-骨髓、肌腱-骨髓间2D与3D Cube序列CNR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医师诊断肩袖损伤的一致性:两位医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ICC=0.834(P<0.001),两位医师之间、常规2D序列与3D Cube序列诊断肩袖损伤间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5.两组序列诊断肩袖损伤的价值:本研究共纳入30例疑似肩袖损伤患者,经肩关节镜检查确诊肩袖损伤29例。其中单纯冈上肌腱撕裂14例,冈上肌腱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撕裂6例,冈上肌腱合并肩胛下肌腱撕裂4例,冈上肌腱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肩胛下肌腱撕裂2例,单纯冈下肌腱撕裂2例,单纯肱二头肌长头腱撕裂1例。伴或不伴有肩峰下-三角肌滑囊积液、喙突下滑囊积液及肱二头肌肌腱腱鞘内积液等。其中部分撕裂16例,全层撕裂/断裂13例。两位医师使用两组序列诊断肩袖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96.6%,两位医师利用两组序列诊断肩袖部分撕裂、全层撕裂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D Cube序列在肩关节显示的主观评分及SNR值均低于常规2D序列,但3D Cube序列的CNR值显着高于常规2D序列。2.3D Cube序列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在观察肩关节周围细微结构更有优势。3.3D Cube序列与常规2D序列诊断肩袖部分撕裂、全层撕裂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4.3D Cube序列可以作为肩关节扫描的补充序列,通过其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达到提高肩袖损伤的影像诊断。

丛浩伦[3](2020)在《MRI联合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肩袖结构改变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RI联合高频超声在评价2型糖尿病(T2 DM)患者不同病程肩袖结构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WHO(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的100例T2 DM患者,分为2组:A组50例,病程>10年;B组50例,病程≤10年。另招募健康志愿者50例,为C组。年龄45-65岁,右利手,无肩关节创伤或手术史,无特殊运动功能锻炼,无风湿性疾病、其他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其中男77例,女73例。对150例患者行右侧肩关节MRI扫描,获得FS-FSE T2WI横轴位、斜冠状位、斜矢状位及SE T1WI斜冠状位磁共振图像,观察肩袖肌腱的信号变化及有无撕裂、撕裂程度,记录有无肩关节腔积液及滑囊积液,观察滑囊有无水肿和增厚,评价肌腱附着点骨质改变。运用高频超声辅助测量肌腱厚度及明确肌腱有无钙化,对比分析其在三组病例中出现率及严重程度有无差异。患者年龄及三组间肌腱厚度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Kruskal-Wallis Test)和多重比较(Tamhane Test)两两对比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肩袖肌腱MRI分级、肌腱钙化、肌腱附着点骨质改变及肩袖周围结构改变与糖尿病病程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肩袖损伤的MRI影像学表现分为4级:0级为正常;1级为肌腱炎;2级为部分撕裂;3级为完全撕裂。本研究三组病例中无完全撕裂者。其中冈上肌腱:A组2级13例(26%),1级27例(54%);B组2级9例(16),1级15例(30%);C组1级8例(16%)。肩胛下肌腱:A组2级2例(4%),1级15例(30%);B组2级1例(2%),1级13例(26%);C组中1级2例(4%)。冈下肌腱:A组2级1例(2%),1级8例(16%);B组1级7例(14%);C组1级1例(2%)。小圆肌腱:A组1级8例(16%);B组1级3例(6%);肱二头肌长头腱:A组1级16例(32%);B组1级13例(26%);C组1级3例(6%)。A组中冈上肌腱、肩胛下肌腱、冈下肌腱、小圆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出现异常的比率与C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冈上肌腱出现异常的比例较B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高频超声测量肌腱厚度,A、B组各肌腱与C组相比,厚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中冈上肌腱厚度较B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中冈上肌腱、肩胛下肌腱、冈下肌腱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钙化比例较C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腱附着点骨质改变MRI上表现为肌腱附着点骨皮质增厚、不光滑。三组病例中,A组及B组与C组相比,冈上肌腱附着点骨质改变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袖周围组织结构,A组、B组肩关节腔及滑囊积液出现的比例较C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组、B组肩关节囊增厚水肿的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袖结构诸肌腱出现MRI信号异常的比例随糖尿病病程的增加有显着增加的趋势,冈上肌腱尤为显着。利用二维高频超声技术清晰显示组成肩袖的肌腱的厚度,随糖尿病病程的增加,肌腱厚度及肌腱内钙化灶的出现率呈显着增加趋势。肌腱附着点骨质改变,MRI上表现为肌腱附着点骨皮质增厚、不光滑,随糖尿病病程的增加,冈上肌腱附着点骨质改变比例增加。肩关节腔积液、滑囊积液、关节囊水肿以及关节囊增厚等肩袖周围组织结构改变的出现比例亦随糖尿病病程增加而显着提高。

黄暖咏(Wong Nuen Wing)[4](2020)在《筋针治疗肩袖损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自然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筋针治疗为治疗组,常规针刺、假针为对照组,探讨筋针对肩袖损伤患者在关节活动度、VAS评分以及上肢功能评定的疗效,为探求本病更加高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并为筋针疗法治疗软组织疾病提供疗效及安全性的证据。方法:本课题研究病例均来源于2018年11月~2019年8月就诊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诊所的患者,纳入年龄15~65岁符合肩袖损伤诊断标准、肩痛持续超过1个月,Neer分期属于Ⅰ期或Ⅱ期的患者,排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肩外科创伤史的患者,共收集12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采用信封隐匿法,按1: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筋针,按照“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循筋选取筋穴作为干预;对照1组采用普通针直刺法,根据经脉系统及疼痛部位,选患侧天宗、肩髃、肩贞、肩髎、臂臑、曲池、外关、后溪、阳陵泉;对照2组为假针组。各组每周治疗2次。一个疗程共8次,于4星期内结束。根据肩袖损伤的主要症状为疼痛与关节功能障碍,以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以及上肢功能评定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测量治疗前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活动度(ROM),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并以上肢功能评分(DASH问卷)比较;最后加以统计肩关节周围筋结点的出现频次,以观察本病的常见经筋病变,为本病的经筋治疗提供依据。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偏差表示,三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数据的t检验进行比较,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Welch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统计学方法则用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三组治疗前后数据呈非正态分布时,三组治疗前后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三组组间等级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3组组间以及治疗组跟对比1组、治疗组跟对比2组、在以下范围的效果:在疗程结束时,改善VAS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上肢功能评定的幅度;随访6个月,为维持止痛效果及损伤复发方面进行分析;密切观察任何不良反应。结果: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1次疗程。治疗组(筋针):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1.00±9.94;平均病程13.28±3.1月;对照1组(常规针刺):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3.50± 10.06;平均病程15.95±5.94月;对照2组(假针):男性1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2.00±8.52;平均病程13.57±4.81月。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3组的年龄和病程呈正态性分布,性别、年龄和病程的分布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1次疗程的治疗结果显示:肩关节前屈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组的肩关节前屈角度差值为44.90±27.65,优于对照1组的32.23±23.21和对照2组的29.98±2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P=0.012<0.05);肩关节后伸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组的肩关节后伸角度差值为32.05± 12.28,对照1组的角度为31.33±11.81,优于对照2组的-0.42±19.65,治疗组与对照1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829>0.05),而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肩关节外展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组的肩关节外展角度差值为28.95±14.37,优于对照1组的8.30±12.75°和对照2组的1.60±1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肩关节内收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组的肩关节内收角度差值为21.68±8.18,优于对照1组的9.15 ± 7.04和对照2组的0.68±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视觉仿真疼痛指标(VA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1组的疼痛指标评分均有降低,治疗组平均降低3.25±3.09分,优于对照1组的0.35±3.63分和对照2组的-3.27±3.4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DASH问卷)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评分差值为71.78±11.30,优于对照2组的36.80± 17.18及对照2组的-2.35±1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筋结点的分布及频次规律比较:在本次研究的120例患者中,筋结点主要集中于手阳明经筋,在治疗前比例高达50%,远高于其他经筋。单个筋结点占最多为肩髃次及巨骨次,此两穴均从属手阳明经筋。安全性评定:本研究治疗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临床试验,未出现出血、感染等情况。不良事件观察:本研究的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临床试验未见晕针、滞针、断针等不良反应。研究共报告了 5个不良反应,2个参加者于进针时或带针活动时出现疼痛情况,2个患者报告在施针的穴位出现瘀伤,1个患者表示在治疗部位出现轻微局部皮肤发炎,所有报告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在1星期内痊愈。远期疗效观察:远期疗效主要观察患者痛症状复发情况。三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电话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0%;对照1组复发率为35%;对照2组复发率为52.5%。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远期疗效好。唯三组患者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当中参与其他治疗的情况未能排除,有可能会影响复发率数据。结论:1.筋针跟常规针刺均可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而筋针的短期治疗效果于改善肩关节活动(尤其是外展、内收)、肩膀疼痛以及上肢功能较常规针刺优胜。2.对于肩袖损伤,采用筋针针刺压痛点及筋结点对改善肩膀疼痛、肩关节活动以及上肢功能于短期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陆振飞[5](2020)在《冻结肩的CTA在体解剖测量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冻结肩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累及人群较多,症状重,影响相关人群的生活质量。但目前其诊断尚认为是排除性的临床诊断,有认为影像学检查无特殊表现,故存在诊断治疗上存在主观指标过重,客观指标少的情况,困扰诊治水平的提高。随着数字重建技术的发展和对疾病病理认识的深入,逐步发现冻结肩在影像学检查中有特异性的直接征象,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研究采用CTA(CT造影)的技术,从影像学研究和数值测量,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冻结肩的疗效,来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和作用。目的:1.对肩关节痛患者行CTA检查,和对照组比较筛选出特异性指标,并计算相关诊断效能数据,探讨CTA在冻结肩中的诊断价值,并利用测得的CT图像,在体测量包含软骨的肱骨头解剖数据,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比较,进一步丰富该人群的基础数据。2.对冻结肩患者行基于中医辨证分型的非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并将临床结果和CTA数值做相关性研究,初步探讨CTA对冻结肩临床分级和预后的作用。方法:1.通过检索相关文献、请教名老专家等方式,系统整理总结关于冻结肩中西医的认识和诊疗进展。2.入组在我院门诊诊断为冻结肩并行CTA检查者65例,观察和测量以下指标:在斜矢状位观察CHL(喙肱韧带)及RI(肩袖间隙、旋转间隙)显示情况及CHL厚度值,RI的宽度,在斜冠状位上观察腋囊的宽度及内外侧壁厚度。并与82例非冻结肩患者及12例健康志愿者的CTA图像比较。分析在上述指标上的差异。3.基于49例冻结肩患者的全肱骨+肩关节造影的CT图像。通过三维重建软件重建肱骨头(包含软骨),来测量相关解剖数据:肱骨头的曲率半径(RC)、关节面厚度(TAS)、关节面直径(DAS)、TAS/RC比、表面弧度(SA)、肱骨头颈干角(IA)、肱骨头后倾角(RA)、内偏心距(MO)、后偏心距(PO)。同国内外既往的解剖数据相比较,并分析相关差异。4.对65例冻结肩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三组,对相关数据归类和分类统计,研究辨证分型和临床评分、CT测值数据的相关关系。5.对该65例冻结肩患者行非手术治疗,根据中医证型区别,采用相应的中药口服,并联合关节腔注射三联针、外敷消肿膏和关节活动度锻炼。观察治疗效果,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对62例行CTA检查并行临床评估的冻结肩患者,将其治疗前后的临床数据(肩关节被动活动度,VAS评分、ASES评分)和具有特异性直接征象的CTA数据(RI闭塞情况,腋囊的宽度及内外侧囊壁厚度)行统计学相关分析比较。探讨CTA对冻结肩临床分级和预后的作用。结果:1.系统地阐述了冻结肩的中西医认识的联系与区别,了解了目前的诊治进展,加深了对冻结肩中西医结合诊治的认识与见解。2.通过和对照组比较,发现了一系列具有特异性的CTA直接征象:腋囊的宽度及内外侧囊壁厚度以及RI闭塞率方面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并且在观察者间信度一致度高,说明具有相关的诊断价值,其中RI完全闭塞具有高度特异性表现,利用尤登指数计算的诊断分界值为4.5mm(腋囊宽度),5.6mm、5.2mm(内侧和外侧关节囊厚度),而CHL在CTA上显示率较低,测量不准,不能提供明确的诊断信息。3.将在体解剖学测量数据:肱骨头的曲率半径(RC)、关节面厚度(TAS)、关节面直径(DAS)、TAS/RC比、表面弧度(SA)、肱骨头颈干角(IA)、肱骨头后倾角(RA)、内偏心距(MO)、后偏心距(PO),和既往文献健康志愿者的比较,冻结肩患者在肱骨头尺寸及角度方面无改变,提示该疾病患者肱骨头形态是正常的,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比较,特别是关节软骨在内的解剖数据比较;和西方人的肱骨头解剖学数据相比,存在诸多差异。4.对65例患者资料研究统计表明,风寒湿型患者占比最多,气血虚型患者的年龄和病程较其他两型为大;在CT测值方面,风寒湿型的内侧关节囊较气血虚型者为厚;在VAS评分上,风寒湿型和瘀滞型明显较气血虚型高。说明冻结肩的辨证分型与年龄、病程、CTA表现有一定关联性,和临床上的评分指标也有一定的相关性。5.根据中医证型区别,采用相应的中药口服,并联合关节腔注射三联针、外敷消肿膏和关节活动度锻炼,共有62例完成随访,发现三组患者的疗效佳,治疗后较治疗前在肩关节被动活动度,VAS评分、ASES评分三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效验价廉的优点。6.62例冻结肩患者的RI区闭塞程度和治疗前的肩关节外旋活动受限程度及VAS评分有弱相关性。其腋囊内侧壁的厚度及腋囊缩小和治疗前的肩关节的活动度和ASES评分有中等偏弱的相关性。结论:1.CTA对冻结肩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提供影像学的诊断依据和数据,包括腋囊的宽度及内外侧囊壁厚度以及RI闭塞情况方面,其观察者间信度一致度高,其中RI完全闭塞具有高度特异性表现,利用尤登指数计算的诊断分界值为4.5mm(腋囊宽度),5.6mm、5.2mm(内侧和外侧关节囊厚度)。冻结肩患者在肱骨头尺寸及角度方面无改变,提示该疾病患者肱骨头形态是正常的,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比较,特别是关节软骨在内的解剖数据比较。2.冻结肩的辨证分型与年龄、病程、CTA表现(内侧囊壁厚度)有一定关联性,和临床上的评分指标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基于辨证分型的非手术治疗(中药口服,结合关节腔注射三联针、外敷消肿膏和关节活动度锻炼),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效验价廉的优点。通过统计发现RI区闭塞程度和肩关节外旋活动受限程度及VAS评分有弱相关性。腋囊内侧壁的厚度及腋囊缩小和肩关节的活动度和ASES评分有中等偏弱的相关性。复查CTA的患者,其腋囊宽度与治疗后的肩关节的活动度和ASES评分有中等偏弱的相关性。

邵谢祥[6](2019)在《经喙肩韧带盂肱关节盲穿技术在原发性冻结肩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和意义:建立一种全新标准化流程的盂肱关节腔盲穿注射技术(经喙肩韧带盂肱关节腔穿刺技术)并探索其在原发性冻结肩中的准确率及可操作性。研究方法:纳入从2015年2月到2017年4月接受经喙肩韧带盂肱关节腔注射治疗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89人,共116次注射操作。在注射操作时病人面向天花板处仰卧位,患侧肩关节内收外旋。首先确定三个解剖标记:肩峰前外侧角(ACA)、喙突外上缘(SLBCT)、锁骨远端转折处(CDDC)。以SLBCT与CDDC连线靠近SLBCT的三等分点为进针点,65mm长22GA穿刺针垂直于三个解剖标记围成的三角形平面进针。一旦针尖到达肱骨头软骨,则首先注射少量关节造影剂,然后在胃肠机透视下通过造影剂位置确认穿刺成功与否。确定针尖在关节腔内后注射皮质类固醇与局麻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如果透视显示造影剂在关节腔内,则定义为注射成功。若造影剂不在关节腔内或者针尖调整次数超过2次,则定义为注射失败。整个操作过程中除确定穿刺准确成功与否外,同时收集穿刺过程中的肩峰前外侧角、喙突外上缘、锁骨远端转折处三个解剖标志之间的几何数据、进针调整次数、进针深度与患者人口学数据以综合评估这种新型的经喙肩韧带解剖标记定位的盂肱关节腔穿刺技术。结果:此项研究共纳入116次关节腔注射,其中成功穿刺111次,准确率为95.7%。在5个失败的穿刺案例中,有一次穿刺调整次数超过三次,一次穿刺针尖扎到喙突,一次穿刺针尖扎到肩胛下肌,两次穿刺针尖扎到关节盂。ACA-SLBCT的平均长度为41±5mm,SLBCT-CDDC的平均长度为40±5mm,CDDC-ACA的平均长度为46±7mm,平均入针深度为28±4mm。结论:这种高可重复性的经喙肩韧带盂肱关节腔注射技术在原发性冻结肩中具高准确率(95.7%)。相关解剖标志与入针点精准的定位、标准化的穿刺流程使得这一全新的肩关节腔穿刺技术可重复性极强。

范立真[7](2019)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比较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治疗的肩袖损伤病人53例。其中25例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A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3.4(4170)岁;病程1周2年,平均4月;28例采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为全关节镜下修补组(B组)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9.9(4372)岁;病程3周3年,平均8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情况、ASES、UCLA、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治疗后末次随访,A组患者ASES评分89.40±3.71,UCLA评分31.96±2.04,VAS评分0.88±1.81;B组患者ASES评分88.46±3.85,UCLA评分32.21±1.73,VAS评分1.25±0.84;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ASES、UCL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外展角度、外旋角度、内旋角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需根据实际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杨茜,盛宇达,何雨竹,张晓莉,张炜,陈浩,吴刚,李小明[8](2019)在《RSNA2018骨骼肌肉影像学》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RSNA年会上关于骨肌关节成像方面的科学报告有180余篇,主要内容包括肌肉骨关节疾病的定量及定性研究、深度学习的应用、骨折和肿瘤的诊断等,本文将按照部位进行相关综述。

祝高磊[9](2018)在《肩袖损伤患者MRI和MR肩关节造影的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肩袖损伤患者行MRI和MR肩关节造影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运动医学-关节镜科就诊疑似肩袖损伤患者36例,均进行MRI及MR肩关节造影,并以关节镜检查为确诊金标准,比较MRI及MR肩关节造影对肩袖损伤诊断的效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镜检确诊肩袖损伤26例,创伤后关节黏连3例,肩关节不稳4例,其他类型肩关节病变3例。在关节镜确诊肩袖损伤的26例中,肩袖部分撕裂14例,MR肩关节造影确诊率为100%,MRI确诊率为64.29%;肩袖全层撕裂4例患者中,MR肩关节造影确诊率为100%,MRI确诊率为50%;肩袖钙化变性3例患者中,MR肩关节造影与MRI确诊率均为66.67%;肩袖损伤合并盂唇损伤5例患者中,MR肩关节造影确断率为100%,MRI确诊率为60.00%。除肩袖钙化变性患者的MRI及MR肩关节诊断准确率一致均为66.67%,其余MR肩关节造影的诊断准确率均显着高于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肩关节造影与MRI相比虽为有创检查,但诊断肩袖损伤的准确率显着高于MRI,具有更高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肖利华,高云,蔡庆文,张坤林,邹玉坚,吴凤英[10](2018)在《MR肩关节造影用于肩袖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分析肩袖损伤应用MR肩关节造影诊断的价值。方法:参与本试验的肩袖损伤患者共30例,将MR肩关节造影和传统常规MRI两种方法分别应用于所有患者病症检查诊断中。同时所有患者又均接受关节镜检查,将其检查结果作为试验结果讨论比较的金标准。所有患者应用不同方法检查诊断准确率以金标准为参考进行比较,确定其诊断价值。结果: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肩关节造影肩袖变性诊断准确率、肩袖全层撕裂诊断准确率、肩袖撕裂并发盂唇损伤诊断准确率及肩袖部分撕裂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常规MRI检查,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袖损伤病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将MR肩关节造影方法应用其中诊断效果更好,同时该诊断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能够有效提高病症诊断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二、CT引导下肩关节造影诊断肩关节前不稳症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引导下肩关节造影诊断肩关节前不稳症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喙突MR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肩袖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肩袖撕裂分级标准
    4 测量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喙突-肩胛盂上结节垂直距离测量
    3 喙突-肱骨头前后距离测量(轴位)
    4 喙突-肱骨头前后距离测量(矢状位)
    5 距离测量与肩袖损伤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肩袖损伤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
致谢

(2)MRI 3D Cube序列与常规2D序列在肩关节成像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肩袖损伤机制
        1.1 内在因素
        1.2 外在因素
    2 肩袖损伤分级、分期
    3 肩袖损伤磁共振诊断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扫描设备及方法
        2.1 扫描设备
        2.2 扫描方法及扫描参数
    3 图像后处理
        3.1 图像主观评价
        3.2 图像客观评价
        3.3 图像影像诊断
    4 肩关节镜检查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观察者主观评价的一致性分析
    2 观察者主观评价结果
    3 客观评价结果
    4 肩关节镜结果
    5 观察者诊断肩袖损伤的一致性分析
    6 常规2D序列与3D Cube序列诊断肩袖损伤的价值分析
    7 肩袖正常MRI表现
    8 肩袖损伤MRI表现
讨论
    1 常规2D序列与3D Cube序列观察者一致性分析
    2 常规2D序列与3D Cube序列肩袖显示的价值分析
    3 常规2D序列与3D Cube序列诊断肩袖损伤的价值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伦理审查批件
综述一 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Technical Update in clinical research of rotator cuff injury
    1.肩关节解剖
    2.肩袖损伤病理生理
    3.肩袖损伤临床诊断
    4.肩袖损伤影像学诊断
        4.1 常规X线摄影
        4.2 超声
        4.3 CT
        4.4 MRI
    5.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3D MRI评价肩关节损伤的技术进展
    1 3D MRI技术的发展
    2 3D MRI序列在肩关节损伤的应用
        2.1 SPACE序列
        2.2 三维真稳态快速成像(3D-FIESTA)序列
        2.3 三维多回波恢复梯度回波(3D-MERGE)序列
        2.4 三维抑脂扰相梯度回波(3D-FS-SPGR))序列
        2.5 水激发三维容积内插梯度回波(VIBE)序列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 论文发表情况
    二 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3)MRI联合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肩袖结构改变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标准
    2 MRI检查设备与方法
        2.1 MRI检查设备
        2.2 检查前准备
        2.3 MRI扫描序列及参数
    3 高频超声检查设备与方法
        3.1 高频超声设备
        3.2 检查方法
    4 图像分析及标准
        4.1 肩袖结构改变的MRI表现
        4.2 肩袖结构改变的高频超声表现
        4.3 肩袖周围组织结构异常的MRI表现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三组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
    2 右侧肩袖各肌腱的MRI表现
    3 右侧肩袖肌腱厚度的测值比较
    4 右侧肩关节肩袖周围组织结构的异常表现
        4.1 三组肩袖肌腱钙化和附着点骨质改变的比较
        4.2 三组肩袖周围组织结构异常表现的比较
讨论
    1 糖尿病对肩袖肌腱改变的影响分析
    2 糖尿病患者肩袖肌腱钙化和附着点骨质改变的比较分析
        2.1 糖尿病对肩袖肌腱钙化的影响分析
        2.2 糖尿病对肩袖附着点骨质改变的影响分析
    3 糖尿病对关节周围组织结构改变的影响分析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筋针治疗肩袖损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袖损伤的认识
        一、肩袖的解剖与损伤研究
        二、肩袖损伤临床表现与体征
        三、肩袖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四、肩关节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
    第二节 中医学对肩袖损伤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肩袖损伤的文献记载
        二、肩袖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
        三、肩袖损伤的中医辨证分型
        四、中医对肩袖损伤的治疗
    第三节 经筋学说的相关研究发展
        一、中医学对经筋的认识
        二、从经筋理论看肩袖损伤
        三、经筋理论指导下的治疗
        四、经筋疗法相关研究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中止试验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统计学分析
        四、不良事件的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线资料
        一、一般临床数据
    第二节 治疗结果
        一、治疗方案对各项指标评分的影响
        二、安全性评定
        三、不良事件观察
        四、远期疗效观察
        五、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现代医学与肩袖损伤
        二、中医学与肩袖损伤
        三、经筋学说
        四、筋针的作用机制
        五、临床体会
    第二节 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结果
        二、假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5)冻结肩的CTA在体解剖测量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冻结肩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冻结肩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冻结肩的辩证分型
        1.4 中医学治疗冻结肩的方法及进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历史概述和定义
        2.2 冻结肩的流行病学和易患因素
        2.3 冻结肩的功能解剖和病变机制
        2.4 冻结肩的病理表现
        2.5 冻结肩的影像学概述
        2.6 冻结肩的鉴别诊断
        2.7 冻结肩的临床分期
        2.8 冻结肩的治疗及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CTA在冻结肩中的诊断价值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RI闭塞情况
        2.3 腋囊数据测量
        2.4 CHL厚度
        2.5 RI宽度
        2.6 各项指标的观察者间信度
        2.7 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基于CTA的冻结肩在体解剖测量研究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肱骨头的测量结果
        2.2 关节面的偏心距和成角
        2.3 与身高和性别的关系
        2.4 与国内外解剖学研究的比较
        2.5 肱骨头与当前市售假体的比较
        3 讨论
        4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冻结肩中医证型与CTA及症状关系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一般资料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证型分布结果
        2.2 各证型一般资料特点
        2.3 各证型CT测值分布特点
        2.4 各证型临床指标分布特点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中医辨证分型的冻结肩非手术治疗的短期疗效观察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2.2 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2.3 VAS及ASES评分比较
        2.4 症候评分比较
        2.5 疗效情况
        2.6 11例CTA复查病例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CTA与冻结肩临床症状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CTA数据与治疗前后VAS、ASES评分的相关性
        2.2 CTA数据与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性
        2.3 11例获得CTA复查数据与治疗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1 伦理审查意见
附录2 知情同意书1
附录3 知情同意书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经喙肩韧带盂肱关节盲穿技术在原发性冻结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体格检查
    2.1 活动度检查
    2.2 肩袖检查
        2.2.1 冈上肌(肩关节外展功能)
        2.2.2 冈下肌、小圆肌(肩关节外旋功能)
        2.2.3 肩胛下肌(肩关节内旋、后伸功能)
    2.3 肩峰撞击试验
    2.4 盂肱关节不稳
    2.5 肱二头肌腱检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冻结肩
    3.1 病因学及流行病学
    3.2 临床病例分期
        3.2.1 一期冻结肩
        3.2.2 二期冻结肩
        3.2.3 三期冻结肩
        3.2.4 四期冻结肩
    3.3 临床检查
    3.4 影像学检查
    3.5 实验室检查
    3.6 鉴别诊断
    3.7 治疗
        3.7.1 关节腔内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
        3.7.2 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
        3.7.3 物理疗法
        3.7.4 灌注治疗
        3.7.5 麻醉下手法治疗
        3.7.6 切开手术松解
        3.7.7 关节镜下手术松解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肩关节腔穿刺技术
    4.1 现状
    4.2 穿刺相关重要解剖标志
    4.3 并发症及禁忌症
    4.4 影像引导穿刺技术
        4.4.1 超声引导穿刺技术
        4.4.2 Schneider透视引导穿刺技术
        4.4.3 Depelteau透视引导穿刺技术
        4.4.4 CT引导穿刺技术
        4.4.5 MR引导穿刺技术
    4.5 手感引导盲穿技术
        4.5.1 Catalano后入路盲穿技术
        4.5.2 Jo前入路盲穿技术
        4.5.3 Porat经旋转间隙盲穿技术
        4.5.4 Johnson前上入路盲穿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料与方法
    5.1 研究对象
        5.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5.1.2 研究对象剔除标准
    5.2 材料
        5.2.1 大型影像学设备
        5.2.2 药物及注射相关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穿刺前准备
        5.3.2 穿刺体位
        5.3.3 手感定位解剖标志
        5.3.4 穿刺进针操作
        5.3.5 关节腔内注射
    5.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第六章 结果
    6.1 人口学及疾病相关数据
    6.2 穿刺相关数据
第七章 讨论
    7.1 穿刺准确率对冻结肩的重要性
    7.2 发展肩关节盲穿技术的必要性
    7.3 经喙肩韧带肩关节盲穿技术的优势
    7.4 课题缺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临床表现
        1.4 影像学检查
    2.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随访和评价系统
        2.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
        1.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
        1.2 两组患者功能及症状评分情况
讨论
    1.解剖学基础
    2.有关肩袖损伤的病因学说:
    3.肩袖损伤的分型
    4.肩袖损伤的诊断
        4.1 临床症状和体征
        4.2 影像学检查
    5.肩袖损伤的治疗
    6.术后随访及康复训练
结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8)RSNA2018骨骼肌肉影像学(论文提纲范文)

肩肘关节
手、腕关节
脊柱及骶髂关节
髋关节
膝关节
足踝关节
骨折
肿瘤
肌肉肌腱
骨骼软骨
新技术
深度学习
其他

(9)肩袖损伤患者MRI和MR肩关节造影的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效果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肩袖损伤的关节镜诊断结果
    2.2 肩袖损伤的MRI及MR肩关节造影诊断结果
3 讨论

(10)MR肩关节造影用于肩袖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3 讨论

四、CT引导下肩关节造影诊断肩关节前不稳症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喙突MR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肩袖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D]. 刘通. 青岛大学, 2021(02)
  • [2]MRI 3D Cube序列与常规2D序列在肩关节成像中的对比研究[D]. 邓兴.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MRI联合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肩袖结构改变的应用价值研究[D]. 丛浩伦. 青岛大学, 2020(01)
  • [4]筋针治疗肩袖损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 黄暖咏(Wong Nuen W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冻结肩的CTA在体解剖测量及临床研究[D]. 陆振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经喙肩韧带盂肱关节盲穿技术在原发性冻结肩中的应用[D]. 邵谢祥.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比较[D]. 范立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RSNA2018骨骼肌肉影像学[J]. 杨茜,盛宇达,何雨竹,张晓莉,张炜,陈浩,吴刚,李小明. 放射学实践, 2019(01)
  • [9]肩袖损伤患者MRI和MR肩关节造影的优势分析[J]. 祝高磊. 蛇志, 2018(03)
  • [10]MR肩关节造影用于肩袖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J]. 肖利华,高云,蔡庆文,张坤林,邹玉坚,吴凤英. 中国医学创新, 2018(04)

标签:;  ;  ;  ;  ;  

CT引导下肩关节造影在肩关节前路不稳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