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规范行业,努力提高数控设备维修改造水平

抓住机遇,规范行业,努力提高数控设备维修改造水平

一、抓住机遇 规范行业 为提高数控装备的维修与改造水平而努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岩[1](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杨利[2](2020)在《JP公司数控机床西北区营销渠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评判某一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主要依赖于机床发展水平。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信息技术也不断更新发展,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世界机床产业与时俱进,通过技术改革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促进世界机床产业进入机电一体化的新时代。数控机床是在上个世纪诞生的,经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数控机床成为一种配有程序控制系统的,工作效能高的,能代表现代机床控制技术发展方向的自动化机床,它能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零件种类复杂、质量精密、批量小等各种加工问题。同美、日、欧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的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相比,中国的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数控机床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经研究对比发现,中国数控机床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机床运作效率的高速高效化和机床技术的精密化。数控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新型学科,是在控制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学和电子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1世纪以来,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对数控机床技术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指出了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即高可靠化、高速化、高精度化、智能化、集成化、复合化、柔性化和开放性。根据各行各业对数控机床的需求来看,汽车行业是数控机床行下游需求的主要来源,其次是航天领域,最后是工程机械和模具行业,其消费比重各占42%、18%、15%、10%。而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是航空航天等军工企业聚集地,近年来这些军工企业智能化的改造为机床行打来了机遇。本文通过对JP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文献基础,对JP公司的西北区进行了分析,分析了JP公司西北区渠道营销现有状况及问题,并为其营销渠道的优化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首先,介绍渠道营销的理论,并对国内外关于渠道营销的观点进行整理总结;其次,结合JP公司渠道营销现状,分析原因,总结问题;再次,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等方式,对JP公司渠道营销策略进行优化设计;最后,根据制定的渠道营销优化策略,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论文研究可为JP公司提供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渠道策略,对其他类似公司营销策略制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梁颖婧[4](2020)在《M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减速器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环保、建筑、电力、化工、食品、物流、塑料、橡胶、矿山、冶金、石油、水泥、船舶、水利、纺织、印染、制药等。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的加大,减速器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同时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本文通过对M公司的发展状况、内外部环境分析、自身资源等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找到了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挑战,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判断,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对M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利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法等进行细致分析比较。本文对M公司从文化、生产、财务、销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到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同时对M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找出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而为M公司提出了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为M公司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与目标,使得M公司能够更充分地认识到自身优势、具有更加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并使其逐渐成为世界领先的减速器行业强企。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志成[7](2019)在《SCW物流设备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对物流装备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现代物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物流设备制造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竞争激烈、进入壁垒较低、转型升级压力大等问题阻碍行业的发展。在此环境下,物流装备行业该如何在转型发展中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对物流装备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中,基于SCW物流设备公司发展战略的案例研究,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及方法,综合分析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其发展战略。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分析归纳总结物流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其次,对SCW物流设备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公司在技术储备、生产能力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以及销售网络不健全、人才结构有待优化、智能转型不及时等问题。最后,运用SWOT矩阵和竞争理论分析确定了SCW物流设备公司应该立足自身优势,加大开发力度,提高行业整理影响力,增强盈利能力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有针性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SCW物流设备公司发展战略的探讨,使物流装备企业能够对行业竞争激烈、转型升级压力大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企业的发展战略重新审视并完善,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外界的环境相匹配,从战略角度入手,进行内外部资源评估、整合和优化利用,提高抢抓发展机遇的能力,帮助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孙悦[8](2019)在《并购追赶情境下的双元创新演化机理:智力资本整合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短时间内实现技术追赶对于中国企业在愈演愈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后发企业试图通过跨国技术并购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很多企业并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因而,有必要开展对于并购追赶实现机理的研究。论文遵循“资本整合—双元创新—并购追赶”的研究思路,试图揭开“并购—追赶”的黑箱。将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沈阳机床并购希斯后的技术发展历程、双元创新模式演化过程及智力资本整合过程。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一,并购追赶中的双元创新演化路径。首先构建并购追赶路径模型;其次探讨此过程中的双元创新演化特征;最后分析双元创新演化对并购追赶瓶颈突破的作用机理。其二,智力资本整合机制。首先就并购追赶的三个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智力资本整合行为;其次探讨智力资本三要素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各自的整合路径。其三,智力资本整合促进双元创新的作用机理。首先进行了智力资本整合对于双元创新的作用研究;其次构建了基于智力资本整合的双元创新演化集成模型。研究发现,(1)后发企业的并购追赶经由“吸收模仿—集成创造—主导领先”的转变,并购追赶情境下的双元创新呈现由“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双元创新并进”的演化过程。(2)智力资本整合经历了以“人力资本整合主导—社会资本整合主导—组织资本整合主导”的演化过程。(3)智力资本整合通过发挥六大效应促进企业的双元创新演化。本文从“资源—行为—绩效”动态传导过程的角度来深入解剖中国企业并购追赶的复杂逻辑系统,一方面,可以有效化解目前“并购-追赶”现实效果与理论逻辑的背离问题,这对于技术追赶理论的发展是有价值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揭开“并购—追赶”的过程黑箱,且基于中国企业案例开展的研究可以得出更适应中国情境的研究结论,能更清晰地理解和指导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的并购追赶实践。

王姗[9](2019)在《产品内分工与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呈现出精细化、复杂化和片段化的特征,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逐渐被取代,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产品内分工是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生产活动通过分散化的价值链活动联结起来的分工形式,具体表现为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各个参与者以全球价值链上特定的生产环节或工序为对象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内分工下产业升级问题是产业经济学领域内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产品内分工背景下如何加快装备制造业升级已成为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关注的焦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启了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进程。随着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国际代工模式的驱动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经历了2001-2008年这段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但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国际市场需求萎靡、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高速增长的势头有所放缓,进入了产业发展的瓶颈期,面临着产品内分工地位偏低、“大而不强”等问题,当前亟需探索加快装备制造业升级新路径。本文通过对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和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以促使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困境,加快推进升级步伐。本文围绕产品内分工与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问题展开研究,全文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言,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产品内分工、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加以界定。第二章是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梳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并进行总结性评述。第三章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在阐述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第四章是理论分析部分,探讨产品内分工下装备制造业升级类型及其实现路径,分别考察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服务化、高端化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产品内分工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制约因素。第五章是产品内分工与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测度,分别构建相关指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内分工程度、高效化程度、服务化程度、高端化程度进行测度,以考察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内分工和升级情况。第六章是实证研究部分,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别就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服务化、高端化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第七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改革开放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大致经历了1978-2000年的初步成长阶段、2001-2008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的转型升级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动制造业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其重要性正在日益突显。然而,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陷入增速放缓、产品内分工地位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困境,仍有待进一步升级。第二,从机理分析来看,在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的影响方面,产生技术扩散效应、高级生产要素积累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有助于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升级。在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方面,一方面产生市场竞争效应和企业创新效应,有利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升级;另一方面在跨国公司俘获型治理和战略隔绝机制下产生低端锁定效应,不利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在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的影响方面,产生技术跨越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升级产生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产生路径依赖效应,不利于高端化进程的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参与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第三,从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产品内分工对装备制造业高效化发展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产品内分工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前期主要表现为推动效应,后期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我国装备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与高端化程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表明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产生正向影响。因此,一方面应继续深化产品内分工参与度以加快装备制造业高效化和高端化升级,另一方面应警惕产品内分工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升级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第四,产品内分工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受到国际和国内相关因素的制约。从国际制约因素来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其固有竞争优势,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加了难度;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的崛起,加速弱化了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使我国代工企业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国内制约因素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内部动力不足,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支持效果有限、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且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内分工地位的提升。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对产品内分工下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较为独特和有一定深度。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产品内分工下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类型及其实现路径,提出将装备制造业高效化、服务化、高端化分别作为技术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实现路径。现有文献较多关注产品内分工下技术升级和功能升级问题,而对链条升级的理论分析还不够深入、系统。本文较为全面地考察这三类升级情况,分别讨论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服务化、高端化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从理论上系统考察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影响。(2)运用实证方法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综合考察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服务化和高端化的影响,分析较为全面。现有文献关于产品内分工对生产率高效化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多,而关于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和产业内结构高端化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和高端化的实证研究更少。本文利用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实证分析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和服务化的影响;同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有助于全方位地考察产品内分工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影响。(3)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新意。现有文献较多以工业行业或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广泛性、一般性的结论,而较少有文献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不同升级路径得出全面、具体的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深化产品内分工参与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和高端化发展,但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前期表现为推动效应,后期表现为抑制效应。据此,本文结合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和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对进一步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特别是服务化升级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晓军[10](2018)在《中国工匠》文中提出引言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也是称得起伟大的社会群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始于农村,农民不仅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首创者,还创办了开辟中国工业化新路子的乡镇企业,2.8亿的农民工群体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没有农民的创造与奉献,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浙江的一对农民兄弟,在北纬30°创造了中国制造业的传奇,书写下中国农民的梦想与辉煌。北纬30°是一神秘的纬度,也是盛产奇迹的纬度。它不仅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拥有金字塔、百慕大

二、抓住机遇 规范行业 为提高数控装备的维修与改造水平而努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机遇 规范行业 为提高数控装备的维修与改造水平而努力(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JP公司数控机床西北区营销渠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主要营销渠道理论
        2.2.1 营销渠道基本理论
        2.2.2 渠道策略的理论
        2.2.3 SWOT的基本原理
3 JP数控机床西北区渠道策略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JP数控机床西北区概况
    3.2 营销渠道现状描述
    3.3 营销渠道现状诊断
    3.4 渠道问题分析
        3.4.1 渠道选择比较盲目
        3.4.2 渠道冲突
        3.4.3 对渠道支持不够
        3.4.4 过分依赖中间商
    3.5 员工对营销渠道的认识
4 JP数控机床西北区的营销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社会环境
        4.1.2 政治法律环境
        4.1.3 经济环境
        4.1.4 文化环境
        4.1.5 技术环境
        4.1.6 同行竞争分析
        4.1.7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公司营销现状
        4.2.2 人财物分析
        4.2.3 技术分析
        4.2.4 信息化管理
        4.2.5 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4.3 JP数控机床西北区的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Strength)
        4.3.2 劣势分析(Weakness)
        4.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4.3.4 挑战分析(Threat)
        4.3.5 SWOT矩阵及结果分析
5 JP数控机床西北区营销渠道策略方案
    5.1 营销渠道策略制定的原则
    5.2 营销渠道策略考虑的因素
        5.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2.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5.3 营销渠道选择分析
        5.3.1 可选择渠道
        5.3.2 渠道选择目标
        5.3.3 渠道选择的评价指标
        5.3.4 渠道选择指标权重
        5.3.5 营销渠道确定
        5.3.6 渠道结构设计
    5.4 营销渠道策略内容
        5.4.1 重新定位产品
        5.4.2 建立大客户渠道商
        5.4.3 整合区域渠道商
        5.4.4 细化服务项目
        5.4.5 建立品牌体验店
        5.4.6 建立互联网渠道
6 JP数控机床西北区营销渠道的策略实施措施
    6.1 对经销商的保障措施
    6.2 对客户服务的保障
    6.3 解决渠道冲突
    6.4 后续改进分析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M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现有研究综合评价
第二章 M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1 M公司基本概况
        2.1.1 M公司基本情况
        2.1.2 公司企业文化
        2.1.3 公司组织结构
        2.1.4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2.2 M公司经营现状
        2.2.1 M公司生产状况
        2.2.2 M公司财务状况
        2.2.3 M公司销售状况
        2.2.4 M公司经营优势和不足
第三章 M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M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M公司所在的减速器行业状况
        3.2.1 减速器行业特征分析
        3.2.2 减速器行业环境评价
        3.2.3 减速器行业竞争状况
第四章 M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4.1 M公司的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S)
        4.1.2 劣势分析(W)
        4.1.3 机会分析(O)
        4.1.4 威胁分析(T)
    4.2 M公司发展战略匹配与选择
        4.2.1 M公司SWOT分析矩阵
        4.2.2 M公司发展战略备选方案
        4.2.3 M公司发展战略方案的选择
    4.3 M公司的发展战略内容
        4.3.1 M公司战略使命
        4.3.2 M公司战略目标
        4.3.3 M公司的总体战略
        4.3.4 M公司的竞争战略
        4.3.5 M公司的职能战略
第五章 M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5.1 组织保障
    5.2 人力资源保障
    5.3 制度保障
    5.4 文化保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SCW物流设备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1 战略管理概念及特征
        2.1.2 战略管理规划过程及类型
    2.2 战略管理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SWOT分析
        2.2.3 五力竞争模型
第3章 SCW物流设备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分析法)
        3.2.1 同行竞争能力
        3.2.2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3.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客户的议价能力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SCW物流设备公司简介
        3.3.2 生产能力分析
        3.3.3 销售能力分析
        3.3.4 财务状况分析
        3.3.5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3.3.6 技术状况分析
第4章 SCW物流设备公司发展战略的设计
    4.1 SWOT矩阵分析
    4.2 战略愿景及目标
        4.2.1 战略愿景
        4.2.2 战略目标
    4.3 具体职能战略
        4.3.1 产品研发战略
        4.3.2 生产优化战略
        4.3.3 市场开发战略
第5章 SCW物流设备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调整组织构建
    5.2 优化企业管理体制
    5.3 加大人力资源建设
        5.3.1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5.3.2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并购追赶情境下的双元创新演化机理:智力资本整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创新点
    1.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技术追赶相关研究
        2.1.1 技术追赶
        2.1.2 并购追赶
    2.2 双元创新相关研究
        2.2.1 双元创新
        2.2.3 并购与双元创新
    2.3 跨国并购整合研究
        2.3.1 跨国并购与资源整合
        2.3.2 跨国并购与智力资本整合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构建
    3.2 研究方法
        3.2.1 探索性案例研究
        3.2.2 研究对象
        3.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 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案例素描
        3.3.1 案例背景
        3.3.2 并购及后续技术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并购追赶情境下的双元创新演化路径
    4.1 并购追赶路径模型
        4.1.1 并购追赶阶段划分
        4.1.2 并购追赶阶段特征
        4.1.3 并购追赶“阶段跃迁瓶颈”
    4.2 双元创新演化特征
        4.2.1 双元创新演化模式识别
        4.2.2 双元创新结构演化
        4.2.3 双元创新能力演化
    4.3 双元创新演化对并购追赶的瓶颈突破机理
        4.3.1 “跟随引进—吸收模仿”的瓶颈突破机理
        4.3.2 “吸收模仿—集成创造”的瓶颈突破机理
        4.3.3 “集成创造—主导领先”的瓶颈突破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并购追赶情境下的智力资本整合机制
    5.1 阶段性智力资本整合行为
        5.1.1 吸收模仿阶段的整合行为
        5.1.2 集成创造阶段的整合行为
        5.1.3 主导领先阶段的整合行为
    5.2 智力资本整合路径
        5.2.1 人力资本整合路径
        5.2.2 组织资本整合路径
        5.2.3 社会资本整合路径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智力资本整合的双元创新演化机理
    6.1 智力资本整合对双元创新的作用研究
        6.1.1 利用式创新中的作用机理
        6.1.2 “探索式创新”中的作用机理
        6.1.3 双元创新并进中的作用机理
    6.2 基于智力资本整合的双元创新演化集成模型
        6.2.1 智力资本整合的过程规律
        6.2.2 “智力资本—双元创新”作用机理的演化规律
        6.2.3 “资本整合—双元创新—并购追赶”的作用路径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产品内分工与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产品内分工
        二、装备制造业
        三、产业升级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
        二、产品内分工理论
        三、产业升级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一、初步成长阶段
        二、快速发展阶段
        三、转型升级阶段
    第二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模现状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与技术创新现状
        三、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与投资现状
    第三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高速增长势头有所放缓
        二、产品内分工地位偏低
        三、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机理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产品内分工下装备制造业升级类型及其实现路径探讨
        一、产品内分工下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类型
        二、产品内分工下装备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产品内分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影响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内分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机理分析
        三、产品内分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三节 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国际制约因素分析
        二、国内制约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品内分工与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测度
    第一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测度
        一、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测度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程度的测度
        一、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测度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测度
        一、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测度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程度的测度
        一、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测度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品内分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产品内分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高效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 产品内分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工匠(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绍兴县及浙江省所给予的优惠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及地理条件, 建设具有一流国际技术水平和质量的汽车配件及应用其制造技术而制造的各种工业用零配件的销售、维修服务及相关业务先进工厂, 为提高中国生产效益和改善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2. 使用先进技术及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 努力使在下一条款项所定义的产品质量、性能、设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能力。
    3. 改善和提高包括材料、零部件在内的中国汽车配件、纺织机械配件及应用其制造技术生产的工业用零配件和纺织机械零件及应用其制造技术的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 谋求促进代替汽车零件的进口, 促进中日两国经济技术合作, 同时获得合资当事人所能满意的经营效益。

四、抓住机遇 规范行业 为提高数控装备的维修与改造水平而努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2]JP公司数控机床西北区营销渠道策略研究[D]. 杨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M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梁颖婧. 广西大学, 2020(07)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SCW物流设备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志成. 江苏大学, 2019(05)
  • [8]并购追赶情境下的双元创新演化机理:智力资本整合视角[D]. 孙悦.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产品内分工与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D]. 王姗.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10]中国工匠[J]. 朱晓军. 江南, 2018(06)

标签:;  ;  ;  ;  ;  

抓住机遇,规范行业,努力提高数控设备维修改造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