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恢复海关大事记与WTO谈判

中国恢复海关大事记与WTO谈判

一、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大事记(论文文献综述)

徐平[1](2021)在《新闻纸定格历史与时代》文中研究说明11月5日,《新民晚报》推出20个版的《中国入世20年20人》特刊,用报纸这种传统媒介表达形式,回忆中国20年前入世走过的历程,用镜头定格中国入世20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入世20年20人》特刊以人物为主角,通过人物展现新闻事件,特刊将新闻事件逐一串联,形成一部编年与

刘帅[2](2018)在《最惠国法条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惠国法律条款即最惠国法条是“最惠国待遇”的法律载体,而最惠国待遇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机制,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全球化进程,影响了世界贸易的整体格局。最惠国待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到18世纪初叶,英法在荷兰乌特勒支签订的和约中首次规定了较为规范的最惠国法条,至此,最惠国法条正式登上国际贸易舞台,并不断发生演变。在最惠国法条长期的变迁过程中,演化出了欧式无条件的最惠国法条和美式有条件的最惠国法条,虽然二者的影响力不断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动,但依然是近现代最惠国法条的基本分类。从19世纪清王朝被英吉利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朝贡体系和条约体系开始碰撞,中国正式被裹挟进世界经济政治纷争以来,最惠国法条就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联,历经晚清、民国,直到今天,最惠国法条都是中国对外经贸体系的重要基础。在此期间,最惠国法条影响的畛域一直居于变动,从最早局限于税务、贸易范围,然后不断扩张,跨越经贸范畴,嵌入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再度缩小至经贸范围,而WTO时代其影响的边界再次扩展。不过,无论最惠国法条的适用范围如何变化,其对我国一直具有深远影响,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最惠国法条发挥了完全不同的影响力。晚清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最惠国法条背离了其应有的公平、非歧视的价值导向与促进贸易自由的初衷,成为西方国家攫取、侵害中国利益的工具。最惠国法条在近代中外不平等条约中处于既“隐秘”又“显着”的微妙位置,“隐秘”是因为最惠国法条不似割地、赔款、驻军等条款是对中国具体国家利益的侵犯,其依托第三国的架空表述方式,使得其发挥作用较为“间接”,也使缺乏国际法知识的晚清君臣在尚未了解该法条的重大影响时就轻易让渡了最惠国待遇。“显着”则是由于和中国签订最惠国法条的“最惠国”可以轻易均沾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中让渡的利益,借此,最惠国法条这个“倍增器”极大增强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利益侵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最惠国法条也与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商一道,被并称为令近代中国损失最为巨大的三项利权。民国时期,中国政府逐渐开始着手改订或废除最惠国法条,以限制其不利影响,北京政府奉行的修约外交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废约外交都与之密切相关。北京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采用“浑括主义”,尽量避免双边谈判,而采用集体磋商的方式,这正是基于对最惠国法条的清楚认识,只有通过集体磋商,让全体最惠国在放弃某一特权上达成一致,这一特权才能真正被废止。南京国民政府废约外交的目的与修约外交类似,也是逐渐取消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但其方式上更加彻底,注重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直接减少不平等条约签署国的方式来维护中国国家利益,这也一并减少了“最惠国”的数量,弱化最惠国法条的不利影响。废约之后,通常还会以订立更为公平合理的合约为目的进行新条约的谈判,在这些谈判中,最惠国法条通常又会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是否重新订入最惠国法条也成为判断谈判成败的“标志”。新中国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开始了艰苦的“复关入世”谈判,而永久性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成为我国力争的主要谈判目标,并最终取得圆满成果。现代最惠国法条以WTO框架为依托,其内含平等、非歧视的价值内核,到今天依然是国际贸易秩序的主流,但以TPP为代表的国际多边经济谈判组织在其组织内部推行更高层次的贸易自由化,会造成对非组织成员的贸易歧视,即使这些成员同属于WTO。全球化与集团化贸易组织之间的这种矛盾与冲突给最惠国法条的未来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主体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陈述研究思路,对最惠国法条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逐次展开对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的说明。第二部分:最惠国法条概论。首先介绍了最惠国法条的研究背景;其次,阐明了最惠国法条的概念与流变,最惠国法条的内涵有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该部分也论及最惠国法条与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的关联。第三,研究了最惠国法条依据不同学说与标准进行的分类情况。最后,对最惠国法条条文的解释进行了分析,涉及到对最惠国法条的滥用与限制。第三部分:最惠国法条在中国近代的殖民化扩张及应对。首先对1840-1899年最惠国法条在华殖民扩张进行了介绍,并作了阶段划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最惠国法条体系的初步建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最惠国法条体系的扩展,并介绍了晚清政府对最惠国法条的初步回应;其次,梳理1900-1911年限制最惠国法条在华殖民扩张的外交努力;第三,对1912—1949年最惠国法条在华殖民扩张的抵制进行了叙述,解读了在修约外交与废约外交不同方针影响下的最惠国法条;最后,对近代中国与西方重要国家订立的最惠国法条以国别进行归纳并简要评论,涵盖晚清到民国的整个长时段。第四部分:中国近代最惠国法条特点、类型与危害。近代中外条约中最惠国法条具有不平等、叠加性、多领域性、变动性等特点,这也引致了近代中外条约中最惠国法条类型的多样性,而各类型的最惠国法条也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后果。第五部分:现代最惠国法条在曲折中发展。国际贸易并非一直沿着自由贸易理念顺利发展,经贸全球化不断遭遇反抗,不时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导致了以倡导贸易自由为价值导向的最惠国法条受到冲击。直到GATT-WTO时代最惠国法条迎来发展的新高潮,而TPP协议的出现使得最惠国法条未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第六部分:从中美谈判看中国现代最惠国法条权益的伸张。GATT-WTO时代,中国努力“复关入世”,希望加入全球化的贸易组织,从而获得更加优越的贸易环境与条件。其中的关键就是中美最惠国待遇谈判,这场世纪谈判持续多年,见证了从GATT到WTO的时代转换,也历经多任美国总统不同的内政外交政策考验,最终取得满意成果,中美建立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也为未来国际贸易新秩序的建立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结语:通过对比,得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惠国法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总结获得的启示。本文以法律史学的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法律史学讲究以史为凭,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探寻研究对象的特点、流变及影响。但最惠国法条并非单纯的法律史学的研究对象,其还涉及经济、外交、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因此,对这种复合性的研究对象,应分层次、多领域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在法律层面对最惠国法条的探讨以及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外交、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围绕该法条的冲突与斗争,并剖析对比了最惠国法条对我国的各种影响。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最惠国法条的历史考察,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以利我国更好地应对今后世界经贸秩序变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郁飞[3](2014)在《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研究:冷战后中国的行为模式和动因(1989-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体的和平与发展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而局部的冲突和摩擦却时常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作为正在和平发展中的新兴大国,以更为成熟的姿态参与到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的过程中,主动地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国责任,既是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是中国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提升国际形象的内在诉求。也正因为如此,研究中国在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领域的表现,进而为未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作为提供建议,将是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研究迫切需要完成的使命。从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的理论出发,本文将在深入剖析其概念、方式,以及影响国家参与的因素的基础之上,借助管理层面、介入方式两个维度区分国家参与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的行为模式,并搭建从管理理念、冲突背景和即时互动三个层面解释国家参与行为的动因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将对冷战后至今中国参与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的具体事件和历史进程分阶段进行梳理,并利用搭建的理论和框架对中国各个阶段行为模式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冷战结束至今,中国参与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的行为总体上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单一到全面,由个案到机制这一逐步发展的过程。管理态度的开放化、管理对象的拓展化,以及管理行为的深度化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更进一步地,本文指出,管理理念层面的因素及其发展决定了每个时期中国参与行为的基本特征;冲突背景层面的因素决定了中国针对各项冲突所进行的管理模式选择;而即时互动层面的因素,则构建了中国最终参与冲突管理的有利环境。这三个层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塑造了冷战后中国参与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的行为及其演进模式。

任胜君[4](2012)在《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与国家对外关系 ——建国以来的中国外交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重视国家行为体的硬力量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力量理论,强调软力量具有硬力量难以达到的政策效用,可能成为国家对外关系中的优先选择。实际上,单一的软力量或者硬力量研究都很难揭示二者在推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运作规律与作用。学术界就软硬力量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至今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为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本文第一章首先对软硬力量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界定,以便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打下理论和逻辑基础。本文认为,外交目标的实现与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呈正相关关系。易言之,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能够发挥二者的最大效能,促进国家外交目标更稳健地实现。为验证这一假设,本文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分析工具:即从性质协调、机制协调和互动协调三个方面来分析国家软硬力量运用的总体情况;同时从国际形象、国际地位、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四个方面来考察国家外交目标的实现情况,从而探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中国对外关系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为验证上述假设,本文选取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为考察对象,以“三个协调”为分析工具,对中国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与外交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分析。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领导人的代际更替以及国内体制机制的变革,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外交目标和软硬力量的运用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有必要进行分期考察。各时期的划段的依据主要是考虑中国对外政策也即软硬力量协调运用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内在一致性和外在表现的连贯性,以便探讨相对稳定的政策与国家外交目标间的关系。考察发现,在毛泽东时期,中国软硬力量的运用总体而言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种鲜明的个性深刻影响了软硬力量运用的性质协调:与社会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开展软硬力量的合作,与敌对国家、老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国家则突出革命和斗争。软硬力量运用性质协调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机制的协调运用:中国被既有国际机制的主导者--欧美等发达国家认定为挑战者,很难有效利用国际机制来发挥本国的软硬力量,这不可避免地延缓了部分外交目标的实现。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1年苏联的解体,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执政时期。当时的中国判断世界主题已经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因此,始终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软硬力量运用政策。软硬力量运用政策从意识形态回归客观理性,中国由此迎来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以合作为基调的软硬力量运用,使得国际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并愿意与改革开放的中国加强往来,中国由此开始融入国际社会并初步通过国际机制来运用自己的软硬力量。这一时期的互动协调主要呈现为硬力量对软力量的带动作用。从1992年开始,第三代领导集体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继续执行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政策,争取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实现和谐世界;强调软硬力量的合作性运用,不仅重视政治影响力和经济竞争力,而且重视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利用国际国内机制运用软硬力量的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利用自身的软硬实力构建自己的规范性战略体系;更加注重软硬力量的互动来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外交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回顾可知,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可以促进国家外交目标的实现,更好地优化国家对外关系。因此,在对外关系中,外交决策部门应认真研究制定符合国际国内实际的软硬力量协调运用的政策,通过软硬力量的性质协调、机制协调、互动协调来促进国家外交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贺勇年[5](201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和方向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整体改革。在高中历史这门能够充分体现人文性、传承性、爱国主义等诸多特性的学科中,更多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会实现传统思想和现代技术的结合,而且潜力很大。通常意义下,作为教师,需要具备五种基本能力:一是教材解读能力;二是与学生交往的能力;三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四是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五是试卷编制能力。我想补充的是,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思想革新日新月异的年代,作为教师更应当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践行革新性理念,知行天下。本文将简要介绍高中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列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阐释相关的对策,并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经历,大胆的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教学实践向大家进行汇报,我一直在努力塑造一个专业自我。通过实践反映自我专业发展的独立性,在教书育人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针对课程需要和实际情境创造性的进行因材施教。在此,衷心希望得到诸位师长和同仁的批评指正。

罗琼[6](2012)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新闻实践 ——以《21世纪经济报道》的国际新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运输、通讯成本的降低,使得影响商品、服务、资本在全世界流动的人为障碍随之减少,世界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就新闻报道而言,全球化属于国际新闻的范畴。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政治等领域,即便是区域性经济报道,也已经变为全球性问题。全球化和国际新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全球化扩大了国际新闻的周延,为国际新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报道素材。同时,国际新闻在塑造全球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国家级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都牢牢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国家级媒体利用政策优势和资金支持实现了全球布局。市场化媒体提高报道水平,更为专业化和多元化。两级媒体相互补充,构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新闻实践图景。本文在深入理解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前提下,探讨其对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以及新闻媒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实践。笔者选取近年来在国际新闻实践中表现突出的《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案例分析的方法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国际新闻的报道主题、报道地域、消息来源等进行数据分析,以此总结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新闻的特点与不足。这对其他市场化媒体的国际新闻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也填补了市场化媒体国际新闻研究的空白。

丁磊,黄森曼[7](2011)在《“入世”后中美经贸发展探析——写在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年来,中国吸引外资约7000多亿美元,出口规模和进口规模分别增长了4.9倍和4.7倍。事实上,这是中国努力了十五年才获得的结果。本文将以中国"入世"后中美两国经贸发展为主线,探析两国经贸发展现状,并对前景进行展望。中美两国在经贸上既有合作也有斗争,但是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李靖[8](2011)在《影响中法建交的中国国内政治因素分析》文中提出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一举动被外界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这其中当然有国际环境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则是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1956年以后,中国国内政治中开始出现激进的倾向,各种的政治运动加之涉台问题的影响……这些国内政治因素都对中国作出与法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一决策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设定一定的标准,筛选出这些具体影响中法建交的中国国内政治要素,旨在指出:受到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加剧、政治气氛的左倾、外交决策机制的高度集中性、涉台问题的复杂性的影响,中国大陆方面欲积极促成中法建交,但同时也高估了双方建交的效果。通过厘清这些具体要素在中法建交中的作用,不仅可以对中法建交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也可以为今后的中国外交决策提供一些启示。

高潮,王莉莉[9](2011)在《中国入世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专访原中国贸促会会长俞晓松》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努力了十五年,才最终敲开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从1986年到2001年,中国开始旷日持久的谈判,先进行的是"复关"谈判(即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然后是"入世"谈判。

任湘怡[10](2008)在《中国入世与国内改革》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中国入世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为案例,考察中国入世过程中,国际力量对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本文首先界定了中国入世是一个外因(国际力量主导的全球化)和内因(国内力量主导的政策变革)互动的过程。外因的推动,使得国内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这些进展本身,又为外因的进一步推动国内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使得改革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正是这种内外因的互动才使得中国通过入世加速融入了国际体系,使中国成为既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又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本文在理论上梳理了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的相关论述,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发生了从政治学视角向经济学视角的转变。本文认为,国际力量对国内政治的影响,通过理念传播、利益分化和政治联盟等中介环节实现。国内行为体对国际力量进行回应的同时,使得国际力量产生适合一国具体情况的变形。在中国入世的过程中,国际力量对国内利益群体、决策精英群体和理念推广群体产生影响,这三大群体的交互作用影响了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线”和“点”两方面,探讨国际力量在入世过程中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首先,本文从时间的线性角度,分析入世历程与国内政治经济结构变革的关系;其次,本文通过对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的分析,探讨国际力量对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在分析中,本文得出结论:入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存在着三方面影响:首先,入世为中国政治经济变革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动力,使得国内制度各个层面与国际规范发生互动。其次,入世要求加快了政治经济变革的速度。为了承担入世的义务,中国在经济政策、行政机构改革和法制体系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清理了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所不相适应的地方规章和制度。第三,入世通过外部承诺为政治经济变革的成果提供了保障,使国内政策实现更加符合市场体制的经济政治体制变革。本文还通过对中国入世过程中国内政策变革的分析,对国际力量与国内政策变革之间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第一,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策变革的前提:国内政治经济制度存在国际化的要求。国内政治经济制度的国际化要求,降低了国内与国际的制度壁垒,使得国际力量的影响力成为可能。第二,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策变革的渠道:国内中介环节的互动作用。第三,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策变革的方式:自我循环和逐步放大。以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国际力量对国内政策的影响,并不只限于一个领域——在国际经济力量的影响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经济运行的方式受到重大挑战;随着经济政策的变革,经济管理方式——政府经济权力的来源和大小也受到了挑战;而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政府对相关社会信息领域的管理同样需要变革,这就使得基于经济领域的变革最终扩大到社会领域。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面对国际力量,一国国内不是毫无作为的。国家需要确立应对健康国际压力的信心,健康的国际压力是促使一国发展的动力。中国入世的历史经验既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具体实践,又是中国主动承接国际压力,推动国家发展的历程。

二、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大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纸定格历史与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回忆入世艰难曲折之路
发展: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
眺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最惠国法条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说明
第一章 最惠国法条概论
    第一节 最惠国法条的研究背景
        一、最惠国法条研究的经济背景
        二、最惠国法条研究的政治背景
        三、最惠国法条研究的法律背景
    第二节 最惠国法条的概念与流变
        一、最惠国法条的概念
        二、最惠国法条的流变
    第三节 最惠国法条的分类
        一、有条件的最惠国法条和无条件的最惠国法条
        二、有积极内容的最惠国法条与有消极内容的最惠国法条
        三、单务的最惠国法条与双务的最惠国法条
        四、概括型的最惠国法条与限定型的最惠国法条
    第四节 最惠国法条的解释
        一、系统性解释
        二、语意解释
        三、效力解释
第二章 最惠国法条在中国近代的殖民扩张及应对
    第一节 1840—1899年最惠国法条在华殖民扩张及回应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美、法搭建最惠国法条体系基本框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最惠国法条的扩展
        三、晚清当局对最惠国法条在华殖民扩张的初步回应
    第二节 1900—1911年限制最惠国法条在华殖民扩张的外交努力
    第三节 1912—1949年对最惠国法条在华殖民扩张的抵制
        一、1912—1928年中国政府对最惠国法条的继受与修约外交
        二、1928—1949年围绕最惠国法条的废约外交
    第四节 近代中国与重要国家最惠国法条的梳理与考察
        一、近代中英最惠国法条
        二、近代中美最惠国法条
        三、近代中法最惠国法条
        四、近代中日最惠国法条
        五、近代中俄最惠国法条
第三章 中国近代最惠国法条的特点、类型、危害
    第一节 中国近代最惠国法条的特点
        一、不平等性
        二、叠加性
        三、多领域性
        四、变动性
    第二节 中国近代最惠国法条的典型类型
        一、概括性最惠国法条
        二、有积极内容的最惠国法条
        三、有消极内容的最惠国法条
        四、片面的最惠国法条
    第三节 中国近代最惠国法条的危害
        一、最惠国法条的均沾性导致西方形成“侵略联盟”
        二、最惠国法条语意模糊,易被滥用
        三、最惠国法条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造成民族的灾难
        四、双务最惠国法条也具有危害性
第四章 现代最惠国法条的曲折演进
    第一节 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
        一、第一次贸易保护高峰
        二、第二次贸易保护高峰
        三、贸易保护时期最惠国法条体系受到冲击
    第二节 GATT—WTO时代最惠国法条的恢复与发展
        一、GATT时代世界最惠国法条的发展
        二、WTO时代世界最惠国法条的发展
        三、GATT—WTO时代中国最惠国法条的发展与适用
    第三节 普惠制与非关税壁垒对最惠国法条的突破
        一、最惠国法条的重大例外—普惠制
        二、最惠国法条的重大背离—非关税壁垒协议
        三、普惠制、非关税壁垒对中国最惠国法条适用的影响
    第四节 TPP协议与最惠国法条的未来
第五章 从中美最惠国待遇谈判看中国现代最惠国法条
    第一节 中美最惠国待遇谈判四大阶段
        一、初始阶段
        二、冲突阶段
        三、挂脱钩阶段
        四、冲刺阶段
    第二节 利益集团在中美最惠国待遇谈判中的争斗
        一、支持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阵营的构成与观点
        二、反对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阵营的构成与观点
    第三节 老布什政府时期关于对华最惠国法条的博弈
    第四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关于对华最惠国法条的博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研究:冷战后中国的行为模式和动因(1989-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的研究课题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与本文课题相关的研究概述
    三、本文研究的基本设计
第一章 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理念、模式、参与原因
    第一节 国际社会中的冲突与国际冲突管理——概念解析
    第二节 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理念和国家参与的行为模式
    第三节 国家参与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 初尝第三方管理:1989-1991年中国介入的开启
    第一节 柬埔寨问题和海湾危机——中国试点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
    第二节 合作和个体形式的观念对话——中国试点冲突管理的模式
    第三节 有限开放与打开局面——中国尝试冲突管理的动因
第三章 复杂利益的权衡:1992-2001年中国参与的推进
    第一节 四方会谈与行使否决权——中国推进第三方冲突管理
    第二节 积极倡导和谨慎出击——中国推进冲突管理的模式
    第三节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中国推进冲突管理的动因
第四章 建构机制的统筹:2002-2006年中国管理的升级
    第—节 六方会谈与特使机制——中国创新第三方冲突管理
    第二节 扩大参与和机制统筹——中国升级冲突管理的模式
    第三节 多边外交与体系责任——中国升级冲突管理的动因
第五章 国家崛起的挑战:2007-2013年中国实践的深化
    第一节 苏丹问题与叙利亚内战——中国深化冲突管理的瞩目之举
    第二节 深度介入与丰富内涵——中国深化冲突管理的模式
    第三节 保护权益与彰显责任——中国深化冲突管理的动因
第六章 结论:迈向更为成熟的冲突管理
    第一节 回溯轨迹——中国管理行为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 反观理论——中国道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走向未来——中国介入的价值探讨与路径选择
附录一:中国参与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主要事件数据库
附录二:中国参与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大事记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4)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与国家对外关系 ——建国以来的中国外交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国家对外关系中软硬力量的运用
    第一节 软力量的概念及其运用
        一、 软力量概念的界定
        二、 软力量的运用
        三、 软力量运用的功效
    第二节 硬力量的概念及其运用
        一、 硬力量的概念
        二、 硬力量的运用
        三、 硬力量运用的功效
    第三节 软硬力量协调运用的理论假设
        一、 理论假设
        二、 协调运用的三种路径
        三、 影响软硬力量运用的因素
        四、 功效评估的“四个抓手”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二章 1949—1978 年中国软硬力量的运用
    第一节 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主要因素
        一、 国际环境
        二、 国内环境
        三、 外交目标诉求
        四、 对内政外交的认知
    第二节 软硬力量的运用
        一、 软硬力量运用的性质协调
        二、 软硬力量运用的机制协调
        三、 软硬力量运用的互动协调
        四、 软硬力量协调运用的案例剖析
    第三节 软硬力量运用的功效评估
        一、 国家形象
        二、 国际地位
        三、 国家经济利益
        四、 国家安全利益
第三章 1979—1991 年中国软硬力量的运用
    第一节 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主要因素
        一、 国际环境
        二、 国内环境
        三、 外交目标诉求
        四、 对内政外交的认知
    第二节 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
        一、 软硬力量运用的性质协调
        二、 软硬力量运用的机制协调
        三、 软硬力量运用的互动协调
    第三节 软硬力量运用的功效评估
        一、 国家形象
        二、 国际地位
        三、 国家经济利益
        四、 国家安全利益
第四章 1992 年以来中国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
    第一节 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主要因素
        一、 国际环境
        二、 国内环境
        三、 外交目标诉求
        四、 对内政和外交的认知
    第二节 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
        一、 软硬力量运用的性质协调
        二、 软硬力量运用的机制协调
        三、 软硬力量运用的互动协调
    第三节 软硬力量运用的功效评估
        一、 国家形象
        二、 国际地位
        三、 国家经济利益
        四、 国家安全利益
第五章 三个时期软硬力量运用的比较与启示
    第一节 对内政外交认知的比较分析
        一、 毛泽东时期认知情况分析
        二、 邓小平时期认知情况分析
        三、 1992 年以来认知情况分析
    第二节 “三个协调”的比较评析
        一、 性质协调的比较分析
        二、 机制协调的比较分析
        三、 互动协调的比较分析
        四、 小结
    第三节 软硬力量协调运用的问题评析
        一、 认知方面的问题评析
        二、 性质协调的问题评析
        三、 机制协调的问题评析
        四、互动协调的问题评析
    第四节 对未来中国软硬力量协调运用的启示
        一、 认知层面的启示
        二、 性质协调的启示
        三、 机制协调的启示
        四、 互动协调的启示
参考书目
    英文着作
    中文着作
    中文译着

(5)高中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高中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经验主义”的弊端
    (二)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中“拿来主义”的弊端
三、 高中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密切结合的案例剖析
    (二)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中“拿来主义”的适当标准、正确方法
四、 高中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案例
    (一) 创设课堂新环节——《历史上的今天》
    (二) 应用实践——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新闻实践 ——以《21世纪经济报道》的国际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背景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2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新闻的发展
    2.1 全球化对国际新闻的影响
    2.2 我国国际新闻的发展现状
3 《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新闻的实践与呈现
    3.1 《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新闻实践
    3.2 《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新闻的框架分析
    3.3 小结与反思
4 《21世纪经济报道》经典案例分析
    4.1 案例1博鳌亚洲论坛
    4.2 案列2入世十周年专题报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入世”后中美经贸发展探析——写在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入世”回眸
二、“入世”后中美经贸发展现状
三、中美经贸发展前景展望

(8)影响中法建交的中国国内政治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限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
一、中法建交的历史进程
    (一) 中法建交
    (二) 法台断交
二、中法建交中的中国国内政治因素
    (一) 影响中法建交的因素
    (二) 中国国内政治因素对中法建交产生影响的历史背景
    (三) 中国国内政治因素在中法建交中体现出的具体要素
        1. 直接层次上的具体要素
        2.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层次上的具体要素
三、影响中法建交的具体内政要素分析
    (一) 日趋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导致中国的危机感增强
    (二) “左倾”的政治气氛导致中国误判自身的地位
    (三) 当时的外交决策机制导致中方决策权的高度集中
    (四) 涉台问题导致大陆寻求向外突破
        1. 大陆处理涉台问题的困难加大
        2. 大陆解决涉台问题的急迫性加强
四、中国国内政治因素对中法建交的影响
    (一) 促使了中国与法国建交
    (二) 导致了中国对建交效果的高估
结论
    (一) 加强进行外交决策前的研判
    (二) 慎重考虑涉台问题
    (三) 谨慎评估外交决策的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

(10)中国入世与国内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问题提出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主要观点
    第四节: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五节:各章安排
第一章:国际力量与国内政治经济变革
    第一节: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理论及模型分析
        一、古勒维奇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理论及模型分析
        二、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其他理论概述
    第二节: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相关理论的贡献及缺陷
        一、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理论背景
        二、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理论贡献
        三、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理论缺陷
    第三节:中国入世与国内变革分析模型
        一、中国入世与国内变革模型概述
        二、中国入世与国内变革模型分析
        三、中国入世与国内变革模型三大变量
第二章 中国入世历程及国内政治经济变革
    第一节:入世第一阶段谈判及国内变革
        一、阶段概述
        二、第一阶段对外谈判推进
        三、第一阶段国内政治经济变革
        四、小结
    第二节:入世第二阶段谈判及国内变革
        一、阶段概述
        二、第二阶段对外谈判推进
        三、国内政治经济变革
        四、小结
    第三节:入世第三阶段
        一、概述
        二、第三阶段对外谈判推进
        三、国内政治经济变革
        四、小结
    第四节:入世历程中的外部力量与国内政策变革分析
        一、入世是国内体制变革的动力
        二、入世历程中国际力量与国内行为体互动
第三章:国民待遇原则与中国经济体制变革
    第一节:国民待遇原则及对中国入世的要求
        一、国民待遇的定义及历史演变
        二、国民待遇原则对中国市场经济主体的要求
        三、国民待遇原则与中国经济体制变革
    第二节:经济体制变革:利益群体与决策分析
        一、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的国内行为体
        二、国内行为体互动作用分析
    第三节:经济体制变革中的世界贸易组织动力
        一、从实验主义到趋同主义的中国经济改革
        二、国际力量与国内政策变革模式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市场准入原则与中国行政体制变革
    第一节:市场准入原则及对中国入世的要求
        一、市场准入原则的定义及历史演变
        二、市场准入原则对中国行政权力主体的要求
        三、市场准入原则与中国行政体制变革
    第二节:行政体制变革:利益群体与决策分析
        一、入世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二、国内行为体互动作用分析
    第三节:行政体制变革中的世界贸易组织动力
        一、行政改革:从内生变化到应变变化
        二、国际力量与行政体制变革
        三、小结
第五章:透明度原则与中国社会变革
    第一节:透明度原则及对中国入世的要求
        一、透明度原则的定义及历史演变
        二、透明度原则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要求
    第二节:社会变革:利益群体与决策分析
        一、中国社会信息透明度建设的沿革
        二、国内行为体在透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三、从信息透明到机制透明
    第三节:社会变革中的世界贸易组织动力
        一、透明社会变革的特征:应变变化
        二、国际机制与国内信息透明社会建设
        三、小结
第六章:结论
    一、"以开放促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二、国际力量与国内政策变革的规律
    三、如何应对国际压力
附:中国入世谈判大事记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后记

四、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大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纸定格历史与时代[N]. 徐平.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
  • [2]最惠国法条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研究[D]. 刘帅.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3]第三方国际冲突管理研究:冷战后中国的行为模式和动因(1989-2013)[D]. 郁飞. 复旦大学, 2014(04)
  • [4]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与国家对外关系 ——建国以来的中国外交考察[D]. 任胜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5]高中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问题探究[D]. 贺勇年.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新闻实践 ——以《21世纪经济报道》的国际新闻为例[D]. 罗琼. 暨南大学, 2012(11)
  • [7]“入世”后中美经贸发展探析——写在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J]. 丁磊,黄森曼. 中外企业家, 2011(22)
  • [8]影响中法建交的中国国内政治因素分析[D]. 李靖. 外交学院, 2011(05)
  • [9]中国入世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专访原中国贸促会会长俞晓松[J]. 高潮,王莉莉. 中国对外贸易, 2011(04)
  • [10]中国入世与国内改革[D]. 任湘怡. 复旦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中国恢复海关大事记与WTO谈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