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千年虫

“过零”千年虫

一、“零点跨越”千年虫(论文文献综述)

赵璠玙[1](2019)在《网络信息安全保险及其定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各行业、企业的业务开展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网络风险成为企业在风险管理中不容忽视的威胁。由于突破了地域限制,一次网络安全事件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市场上开始出现第一批网络信息安全保险,但由于网络风险的易变性、相关性等复杂特征使得风险量化存在困难,现阶段全球范围内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市场极小。2017年6月,我国《网络安全法》开始实施,意味着网络安全问题开始受到我国重视。与此同时,国内一些保险公司也开始尝试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相关业务。网络风险具有厚尾特征、易变性和相关性,使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定价面临挑战。本文根据网络风险损失数据的特征,选取适当的定价方法。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网络风险的厚尾特征,运用损失模型和极值理论研究不同类型网络风险的损失分布;二是针对网络风险的相关性特征,运用分层阿基米德Copula模型构建相依关系,通过情景分析方式考察不同相关性假设下、不同保单约定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纯风险保费情况。在相关性研究中,本文主要考察不同类型网络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按研究内容构成,本文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网络风险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险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应本文第2章。首先介绍了网络风险的概念和分类,分析了网络风险的损失厚尾性、易变性、相关性特征,并简要介绍目前的损失状况。接着介绍了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概念、分类和现有产品的承保范围,描述了该保险市场的现状。最后分析了网络信息安全保险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量化难度大、风险分担不成熟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部分对本文所使用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应本文第3章。在对网络风险损失分布的研究中,将用到强度-频率模型、极值理论和POT模型。在对网络风险相关性的研究中,将用到Copula理论和HAC模型。第三部分对不同类型的网络风险进行分布拟合,得出单独承保各类型网络风险时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对应本文第4章。本文选取了一组数据泄露的样本数据,基于损失强度和损失频率相互独立的假设,利用强度-频率模型对不同类型网络风险的损失分布进行了研究。首先将样本分为七种网络风险类型,并考察了不同风险类型和不同损失主体类型的损失情况。接着对七种风险的损失强度和损失频率进行分布拟合,其中损失强度的拟合采用了分段拟合的方式,在其尾部应用POT模型。最后利用强度-频率模型做随机模拟,得到七种风险的月累积损失随机数样本,并采用在险价值进行风险度量。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对多种类型网络风险同时承保时,相关性在网络信息安全保险定价中的影响,对应本文第5章前两节。这一部分本文基于对不同类型网络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假设,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保险定价问题。首先利用Berliner的可保性分析框架分析了网络风险的可保性,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保险产品设计的建议,并介绍了设置免赔和投保限额情况下的理赔模型。接着,本文建立了以七种类型网络风险为原始随机变量的Gumbel HAC模型,以前文中得出的月累积损失随机数样本为边缘分布,对模型的分层结构、相关参数以及风险单位数进行假设,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得出基准情景下两种保单的纯风险保费结果。最后,采用了情景分析的方式,考察改变变量相关性顺序和相关性程度对结果的影响。第五部分对应第5章第3节。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企业网络安全等级评分的定价,结合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议保险人对投保人的网络安全等级进行评分,以此作为依据在基准纯风险保费的基础上加入费率调整系数。最后通过一个案例进行说明。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网络风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蓄意型网络风险和非蓄意型网络风险两种,其中蓄意型网络风险的损失更为严重,以黑客攻击为主。人为因素是造成网络风险与其他可保风险不同的重要原因。第二,不同类型损失主体遭受网络风险的损失程度不同(企业受损最为严重),其原因或可归结于受损主体的网络安全水平和持有信息的价值差异。因而保险公司在对网络风险承保时,需对不同风险水平的投保人约定不同的费率。第三,从数据特征来看,网络风险损失具有严重的厚尾性,利用POT模型拟合样本尾部、其他分布类型拟合样本左中段的分段拟合方式,较单一分布拟合样本整体而言,其效果更佳。第四,设定保单限制条件能有效控制网络风险的相关性影响。网络信息安全保险市场发展初期,承保网络风险的不确定性较大。保险公司可设置免赔额和投保限额,一方面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另一方面可有效应对相关性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根据网络风险损失样本数据的特征,采取分段拟合的方式,不仅能通过POT模型良好地拟合样本的尾部,同时也考虑到样本的整体分布,避免了POT模型使左中段数据浪费的问题。第二,在缺乏相关数据的情况下,本文采用模型假设和情景分析的方式考察不同类型网络风险之间相关性的影响。第三,本文考察了不同类型网络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这是人为因素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网络风险相关性的研究通常考察受损企业之间的相关性或企业内部各终端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类型网络风险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极少。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由于缺乏相关的数据,本文对网络风险损失分布的研究无法基于理赔数据完成,在相关性的研究中也无法采用实证方式估计HAC模型的参数。

张梦晗[2](2015)在《媒介时间论:信息社会经验下的媒介存在与多重时间》文中认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在悄然之中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免将研究目光投向媒介与时间,探讨信息社会下的媒介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多样关系。围绕媒介存在与媒介时间,本研究大胆地提出了媒介化时间和时间化媒介两个概念,并将其拓展为推进研究的两条主要路径。本研究还就技术发展、社会形态和时间概念变迁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时间形态,媒介时间对现实社会具备不可低估的重构力量。同时,媒介发展、社会组织和时间观之间存在既定联系。具体来看,研究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意在唤醒人们对时间复杂性的关注,反对将时间作为单一的、机械的、匀速不可逆的概念来使用。在确立时间概念的多样性、完成对时间观的历时性梳理之后,引出媒介时空研究对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主要界定何为媒介时间,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具备怎样的属性及特征。同时讨论媒介时间的发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社会、社群以及个体产生了哪些影响或改变。第三部分的核心是讨论媒介化时间对现实社会的分割与重构。该章首先从内生和外拓两个方面揭示了“社会时间被媒介定时”这一现状,进而运用混合研究法调查了信息社会下微信时间的使用行为与习惯,直观而明确地印证了“媒介化时间正在加紧对现实社会的分割与重构”这一论题。最后,从私人化的媒介时间和公共空间中的媒介时间对媒介化时间进行分类讨论。第四部分主要围绕时间化媒介的自我管理与发展趋势展开。在完成了对时间化媒介的界定之后,根据信息社会下时间化媒介的特殊表现形态,总结出时间化媒介的差异化优势。重点从政治、文化、经济三个社会组成部分讨论时间化媒介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具体分为时间化媒介的新闻生产、时间化媒介的记录与持留、“第三空间”中的时间经济三个部分。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这一章针对媒介时间与权力、受控于媒介的社会时间、电子媒介共时性掩盖下的平等假象、赛博空间中的时间流逝与自我存在等问题展开反思性研究。

杨安华,童星,王冠群[3](2012)在《跨边界传播: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文中认为现代社会及其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导致现代危机特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边界传播日益成为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近年来国内外几乎所有重大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与演变,都可以在跨边界传播特征框架下进行解释。跨边界传播本质对现代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提升跨边界协同治理能力,识别危机的传播边界,防范与阻断危机的跨边界传播、扩散能力日益成为现代危机管理的核心能力。

张伟,杨安华,徐元善[4](2011)在《跨界危机的兴起及其对公共管理者的新挑战》文中研究表明受全球化与现代科技等因素的推动,当代危机越来越具有跨界性质。与传统危机相比,它们跨越地理界限、功能界限和时间界限。它们影响多个行政区,破坏各政策部门的功能与关键基础设施;它们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升级迅速,在扩散的过程中变幻莫测;它们给人类造成危害更大,而且影响更为深远;它们对公共组织合法性基础构成的严峻挑战远远超过了以前,使公共管理者尤其是政府领导者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薛海滨[5](2004)在《最昂贵的“虫子”》文中指出1999年12月31日23时,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总裁李仲明率领“世纪首航号”客机准时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空中跨越北京时间零时,于2000年1月1日零时30分左右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担任本次世纪首航的客机是东航1997年引进的空中客车A340。 北京时间2000年7时30分(格林威治时间199

云起[6](2000)在《激情2000》文中研究表明

叶榛[7](2000)在《千年之交京沪首航封》文中研究表明 千年之交,全世界都在担忧“千年虫”肆虐,这时要想制作北京、上海两地之间的航空实寄封谈何容易。然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集邮协会把这事办成了。 东方航空集团总裁李仲明亲率机组,由全国劳动模范、一级飞行师担任机长,驾驶A-310空中客车,

何玉兴[8](2000)在《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启示思考为“线”,以文献参证为“珠”,对社会群体沟通的平衡问题进行哲学层次的溯源与追问,提出并释证如下尚不成熟的命题; ①社会群体是客观的,划分是主观的;社会群体的优劣势由多种因素制约, 社会群体的优劣势是相对的、暂时的。 ②社会群体沟通的平衡是受多变量影响的、“生成”的博弈过程;通过“换 位思考”的信息对称,确定“和而不同”的策略抉择,实现“双赢”的沟 通效益。 ③界定“话语影响力”概念,阐述话语影响力的“马太效应”;生活方式对 话语方式具有压倒性的制约作用。 ④简释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底线价值四层次说;主张通过提 倡理念价值,固守底线价值,将理念价值、实用价值“通则”为规范价值。 实现社会群体的沟通平衡,减少失范与失序现象。 ⑤在一定的限度内,信息量、参与度、自由度与社会群体沟通效果呈正相 关,超过限度则走向反面;不要拔高社会无力满足的期望值,不要加剧社 会群体间的心理失衡;平衡的资源配置,可能有不平衡的心理感觉;不平 衡的资源配置,可能有平衡的心理感觉;同样的资源配置,不同的沟通策 略,会有不同的心理感觉,会有不同的社会效果。 ⑤社会转型的剧烈程度,决定社会群体间沟通的难度;沟通失衡的积淀具 有传承性、爆发性,往往出现“父债子还”现象;对潜在社会群体的沟通, 未雨绸缪事半功倍,亡羊补牢事倍功半;“时滞”、“时差”和“断裂” 是社会群体沟通平衡的几个难点。提出社会转型期群体素质的“假晶现象”、 群体心态的“老虎法则”、群体关系的“与狼共舞法则”等较形象的解释 理论。 ⑦通过“兵种配合论”、“好房子论”、“假肢论”、“送变电论”等解释理论 说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功能是互补的,而不是互代的; 健全的沟通渠道不仅带来社会群体间沟通的平衡,还带来健全的公民和健 全的社会;社会群体均衡沟通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当上—— 下沟通渠道通畅时,人们就不会听信谣言和热衷打探小道消息。当下—— 上沟通渠道通畅时,人们就不会越级上访;当一个社会群体如果能够以 话语的和平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意义时,一般就不会用暴力的方式来 证明自己的力量和尊严;一个国家的规模越大,社会群体的规模越大,社 会群体的数量越多,需要的沟通渠道就越多、越宽。等等。

林中行[9](2000)在《万米高空约会千年虫》文中提出 如果千年虫没有发作,就不会有新闻,如果千年虫发作了,新闻也拿不回来。 1999年12月31日,这个千年最后一天。5个月大的儿子反常地很早醒来,仿佛知道我马上就要运行。儿子在我怀里又跳又叫玩了一通后,我和他道了再见,小家伙居然破例目送我出门。出门的时候居然有一丝酸楚的感觉。是的,再见。也许,我们再也见不着了。我没有告诉儿子的妈妈也没有告诉我的妈妈更无法告诉儿子,我这次远行是为了赴一个约会。

马相群[10](2000)在《对千年虫仍不可掉以轻心》文中研究表明 1999年9月12日,星 期日,零晨2点,某涉外宾 馆正在进行计算机跨越 2000年模拟实测: 现在进入程控交换机及计费系统的检测。在备份完所有客人历史帐单后,将交换机时钟和计费系统时钟同时调到1999年12月31日23时40分,电话、计费一切正常……当时钟进入2000年1月1日零点,“千年虫”出现了:此时电话仍在进行,但计费系统没有反应,手工查询数据库亦没有记录。起初设计好的各种补救方案无

二、“零点跨越”千年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零点跨越”千年虫(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信息安全保险及其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网络风险的研究现状
        1.2.2 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
2.网络风险与网络信息安全保险概述
    2.1 网络风险概述
        2.1.1 网络风险的概念与分类
        2.1.2 网络风险的特征
        2.1.3 网络风险的损失现状
        2.1.4 企业管理网络风险的现状
    2.2 网络信息安全保险概述
        2.2.1 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概念
        2.2.2 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分类与范围
        2.2.3 网络信息安全保险市场现状与相关产品
        2.2.4 网络信息安全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3 .本章小结
3.理论基础与方法
    3.1 损失分布拟合的理论与方法
        3.1.1 损失模型
        3.1.2 极值理论
        3.1.3 POT模型的应用
    3.2 多元相依结构的描述方法
        3.2.1 Copula函数
        3.2.2 HAC模型
    3.3 本章小结
4.不同类型网络风险的损失分布拟合
    4.1 数据准备与初步分析
        4.1.1 数据准备
        4.1.2 数据初步分析
    4.2 损失强度的拟合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厚尾性检验
        4.2.3 阈值的确定
        4.2.4 尾部的GPD分布拟合
        4.2.5 左中段的分布拟合
        4.2.6 样本分布函数
    4.3 损失频率的拟合
    4.4 累积损失的随机模拟
        4.4.1 随机模拟
        4.4.2 月累积损失Va R水平
    4.5 本章小结
5.相依关系下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险定价
    5.1 可保性分析与理赔模型
        5.1.1 网络风险的可保性分析
        5.1.2 理赔模型与纯风险保费
    5.2 相依关系下的定价模型
        5.2.1 HAC模型的构建
        5.2.2 基准情景设定
        5.2.3 变量相关性顺序的影响
        5.2.4 相关性程度的影响
    5.3 基于企业网络安全等级评分的定价
        5.3.1 基于企业网络安全等级评分的费率调整
        5.3.2 案例说明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2)媒介时间论:信息社会经验下的媒介存在与多重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路径
    1.4 研究方法
2 时间是人类独享的概念
    2.1 时间:作为第四维的存在
        2.1.1 研究时间的两种方式
        2.1.2 被建构的时间概念:唯有人类“在时间中”存在
        2.1.3 去时间化:被挑战的机械时间
        2.1.4 媒介对社会组织的决定性影响
    2.2 媒介理论与时空研究的关系
    2.3 人类科学与时间观流变
        2.3.1 梳理时间观流变的必要
        2.3.2 自然科学视域下的时间观
        2.3.3 社会科学视域下的时间观
    2.4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时间观
        2.4.1 传统社会与感性的时间观
        2.4.2 工业社会与机械的时间观
3 什么是媒介时间
    3.1 信息社会与媒介时间
        3.1.1 什么是信息社会
        3.1.2 信息社会与相对的时间观
        3.1.3 媒介时间的界定
    3.2 媒介时间的属性及特征
        3.2.1 具有弹性的时间
        3.2.2 同时性的时间
        3.2.3 无方向的时间
        3.2.4 可选择的时间
        3.2.5 分散的时间
        3.2.6 可链接的云状时间
    3.3 媒介时间究竟改变了什么
4 媒介化时间对现实社会的分割与重构
    4.1 媒介定时的社会时间
        4.1.1 由内生发:媒介化时间的生存动因
        4.1.2 向外拓展:建构现实社会的媒介化时间
    4.2 媒介化时间的使用现状——基于对微信使用时间与习惯的调查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研究对象与研究假设
        4.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2.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3 私人化的媒介时间
    4.4 公共空间中的媒介时间
5 时间化媒介的自我管理与发展趋势
    5.1 时间化媒介的界定
    5.2 时间化媒介的差异化优势
    5.3 多点和离散化:全媒体时代下时间化媒介的新闻生产
        5.3.1 媒介融合与时间化媒介的新闻生产
        5.3.2 时间化媒介从事政治新闻生产的生态图景
        5.3.3 政治新闻存在的日常化
        5.3.4 政治传播中介角色的转化
        5.3.5 受众参与政治新闻的方式和走向
    5.4 解耦和碎片化:“微”时代语境中时间化媒介的记录与持留——基于对“微电影”的分析
        5.4.1 聚焦全媒体时代的电影:话题重启与关系变革
        5.4.2 微电影产生和流行的必然性
        5.4.3 如何成功制造微电影的记忆持留
    5.5 体验和定制化:“第三空间”中的时间经济
        5.5.1 体验:在“第三空间”中创造时间经济的关键
        5.5.2 在精致的空间内贩售格调体验
        5.5.3 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5.5.4 在温情的体验中培养品牌依赖
6 信息社会的柯罗诺斯之忧
    6.1 媒介时间与权力
    6.2 忘记时间:受控于媒介的社会时间
    6.3 电子媒介同时性掩盖下的平等假象
    6.4 时间已死?媒介时间镜像中的自我存在与赛博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跨边界传播: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 跨边界本质:现代危机再认识
二、 跨边界传播何以成为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
三、 现代危机的跨边界传播机理
四、 现代危机的跨边界传播本质对危机管理能力的新要求

(4)跨界危机的兴起及其对公共管理者的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界危机的特征与成因
    (一) 跨界危机的特征
    (二) 跨界危机形成的推动力
二、跨界危机对公共管理者的新挑战
    (一) 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
    (二) 认识跨界危机及其发展变化的困难
    (三) 组织危机响应的挑战
    (四) 与公众沟通的困难
三、结语

(8)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一、 问题的提出
        (1) 社会群体沟通失衡现象的普遍性
        (2) 探讨社会群体平衡沟通的必要性
    二、 研究方法简述
        (1) 三维成像——凝视一点的立体视角
        (2) 雪中芭蕉——打破时空的取材视界
        (3) 得鱼忘筌——溶盐于水的会通方法
    三、 论题限定及基本构想
        (1) 论题内容限定
        (2) 主要概念界定
        (3) 主要命题或启示
第二章 社会群体划分的学理
    一、 社会群体现象是客观的,社会群体划分是主观的
    二、 社会群体往往以混合群体的方式存在
    三、 社会群体的优劣势受多元支配力、影响力制约
    四、 社会群体的优劣势是相对的、暂时的
第三章 群际“关系”、“平衡”的学理
    一、 “平衡”是引导走出“关系”迷宫的线
    二、 关系及平衡理论的范式转变
    三、 沟通平衡理论的建构
第四章 话语影响力的平衡
    一、 话语影响力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二、 关于话语影响力的几个命题的简释
第五章 理念价值与底线价值的平衡
    一、 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底线价值四层次说简释
    二、 达成价值共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三、 达成价值共识是个长期的、艰难的博弈过程
    四、 理念价值是社会群体沟通平衡的北斗
    五、 底线价值是社会群体沟通的基本保障
    六、 适时调整规范价值是沟通平衡的稳定器
第六章 关于“度”的几个命题
    一、 在一定的限度内,信息量、参与度、自由度与社会群体沟通效果呈正相关;超过平衡点则走向反面
    二、 不要拔高社会无力满足的期望值,不要加剧社会群体间的心理失衡
第七章 关于“时”的几个命题
    一、 社会转型的剧烈程度,决定社会群体间沟通的难度
    二、 沟通失衡的积淀具有传承性、爆发性,经常出现“父债子还”现象
    三、 对潜在社会群体的沟通,未雨绸缪事半功倍,亡羊补牢事倍功半
    四、 “时滞”、“时差”和“断裂”是社会群体沟通平衡的几个难点
第八章 手段、渠道的平衡
    一、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功能是互补的,而不是互代的
    二、 健全的沟通渠道不仅带来社会群体沟通的平衡,还带来健全的公民和健全的社会
    三、 社会群体沟通问题不能从客体的直观形式去理解,应当从主体的感性实践活动去理解
    四、 沟通改革只有在物质与精神范围中同时进行才能奏效
第九章 艺术的沟通与沟通的艺术(略)
    一、 说真话是最高、最好的艺术
    二、 关于中介艺术的几个命题
    三、 关于雅与俗的几个命题
第十章 理性与非理性(略)
    一、 每个群体的理性往往导致社会整体的非理性
    二、 社会整体的非理性导致人类的灾难
    三、 沟通不在于理性,也不在于非理性,而在于两者的制衡
第十一章 个案:对“中梗阻”现象的调查和剖析(略)
几点收获代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四、“零点跨越”千年虫(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信息安全保险及其定价研究[D]. 赵璠玙.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2]媒介时间论:信息社会经验下的媒介存在与多重时间[D]. 张梦晗. 浙江大学, 2015(01)
  • [3]跨边界传播: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J]. 杨安华,童星,王冠群.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 [4]跨界危机的兴起及其对公共管理者的新挑战[J]. 张伟,杨安华,徐元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5]最昂贵的“虫子”[N]. 薛海滨. 计算机世界, 2004
  • [6]激情2000[J]. 云起. 上海微型计算机, 2000(53)
  • [7]千年之交京沪首航封[J]. 叶榛. 上海集邮, 2000(04)
  • [8]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 何玉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01)
  • [9]万米高空约会千年虫[J]. 林中行. 中国青年, 2000(06)
  • [10]对千年虫仍不可掉以轻心[J]. 马相群. 中国青年科技, 2000(Z1)

标签:;  ;  ;  ;  ;  

“过零”千年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