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部分牛羊血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

甘肃省部分牛羊血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

一、甘肃省部分牛羊血液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全英[1](2021)在《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悬浮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环形泰勒虫病又称热带泰勒虫病(Tropical theileriosis),是由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寄生于牛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蜱传性血液原虫病,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体表淋巴结肿大、急性贫血、黄疸,甚至死亡。该病呈全球性分布,对畜牧业发展影响颇大,其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治疗和免疫预防。在非洲、中东和我国,免疫防治主要采用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苗注射的方法。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成功建立了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苗,并经历了从静态培养到转瓶工艺的改进,实现了该疫苗的规模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在我国北方13省得到了广泛应用,经40多年的推广,较好地控制了此病的大范围流行,仅在部分省份呈现零星散发状态。然而,采用转瓶工艺生产的疫苗,批内、批间质量不稳定,有些甚至出现致弱不彻底,注射后导致牛发病的情况。尤其是我国对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按GMP标准进行管理以来,在宁夏和新疆的两个生产厂家均停止了该疫苗的生产,但我国北方牧区和农区黄牛和奶牛环形泰勒虫病时有发生,对该苗尚有一定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口蹄疫、狂犬病等病毒病疫苗均建立了大规模的悬浮培养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环形泰勒虫病裂殖体细胞苗的改进和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本研究构建了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喀什株细胞系,实现了悬浮培养,并对悬浮培养细胞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开展了动物试验评价,为环形泰勒虫病悬浮培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系的建立:用50只被环形泰勒虫喀什株感染的小亚璃眼蜱感染健康黄牛,第12 d开始动物体温开始升高(最高达到41℃),肩前和股前淋巴结肿胀时淋巴穿刺观察细胞内裂殖体;手术摘除淋巴结,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细胞,建立了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系,其在含10%FBS的RPMI1640培养基、37℃条件下能够稳定传代,培养72 h后细胞密度可达到2.8~3.0×106cells/m L;以18S r RNA和Tams1基因为靶标,开展了环形泰勒虫与国内外其他泰勒虫种/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研究,证明其与环形泰勒虫河南省三门峡株及内蒙古株的亲缘关系最近。2.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悬浮培养方法的建立: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筛选、优势氨基酸消耗、葡萄糖最佳浓度及代谢产物等的监测,确定了以10%FBS的75%GB、25%RPMI1640和添加物(由氨基酸、葡萄糖及7种促生长因子的营养组分)为培养基;在37℃、5%CO2、80 rpm条件下培养72 h,细胞浓度可由接种时的0.5×106 cells/m L增加到传代时的4.3×106 cells/m L,细胞活力保持在90%以上,细胞能够稳定传代。3.环形泰勒虫子孢子的制备及其致病性观察:根据国内外参考文献,利用被环形泰勒虫感染的小亚璃眼蜱制备了子孢子悬液,确定了制备程序;通过本动物牛进行动物试验,明确了其最佳感染剂量为8~20只蜱;建立了环形泰勒虫子孢子的超低温保藏方法;开展了环形泰勒虫对黄牛的致病性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对动物肺脏、真胃、肠道等病理变化进行了描述。4.悬浮培养的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的安全性与免疫效力评价:将5×106不同代次悬浮培养的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肌肉注射给黄牛,结果表明,F5组动物出现一过发热和虫血症,而其他试验组动物未检测到虫体,也未见临床症状;在免疫30天后,用16只蜱的子孢子攻虫试验,结果显示,F5、F12、F18、F26四个试验组均获得了保护,但F5和F26组出现了环形泰勒虫病的临床症状,而F12和F18组仅出现轻微一过热,但未见其他临床症状,而对照组全部发病死亡。上述结果说明,悬浮培养的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免疫效果。

仇晓飞[2](2021)在《miR-276-3p在长角血蜱中的表达分析及功能的初步探究》文中指出蜱作为节肢动物中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传播媒介,是一种专性吸血且能够传播病毒、血液原虫及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外寄生虫。长角血蜱属于硬蜱科血蜱属,广泛分布于全球多个国家,作为我国的优势蜱种之一,长角血蜱在我国山西等17个省份大量分布。长角血蜱传播的东方泰勒虫及卵形巴贝斯虫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而其传播的SFTSV病毒能够引起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病的高致死率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miRNA是一段大小约为22个核苷酸(nt)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与靶基因相互作用而发挥功能,miRNA可以调控体内30%~90%的基因,参与调控包括生长发育、肿瘤发生、免疫应答、胰岛素分泌、神经递质合成和昼夜节律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此,研究miRNA在长角血蜱中发挥的调控功能,有助于了解其生长发育,并为疫病传递机制的探究奠定可靠的分子学基础,为蜱传播疾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本试验通过筛选长角血蜱miRNA高通量数据库,获得了一个可能与长角血蜱生长发育相关的miR-276-3p,然后通过体外扩增验证了miR-276-3p在长角血蜱体内真实存在,相对荧光定量检测其在长角血蜱的卵、卵巢及中肠的表达丰度均较高,推测miR-276-3p可能与蜱的生长发育相关。通过miR-276-3p的干扰试验表明,miR-276-3p antagomir成功抑制了miR-276-3p在长角血蜱体内的表达,对长角血蜱的饱血时长、产卵时长、饱血体重及卵重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饱血时长和产卵时长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但饱血体重及卵重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证实miR-276-3p能够影响饱血成蜱的饱血体重及卵重。利用RNAhybrid 2.1预测得知e EF2是miR-276-3p的一个靶基因。通过体外扩增验证e EF2在长角血蜱体内真实存在,相对荧光定量检测结果表明,e EF2在卵、卵巢、马氏管及中肠的表达丰度较高,且e EF2在饱血蜱中的表达丰度均低于相应饥饿蜱,推测e EF2有可能与长角血蜱产卵或者吸血相关。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进一步证实e EF2是miR-276-3p的一个靶基因;RNAi试验结果表明,e EF2的抑制对长角血蜱吸血时长及产卵时长没有影响,但能够造成长角血蜱饱血成蜱饱血体重及卵重的下降。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miR-276-3p能与其靶基因e EF2相互作用,并在长角血蜱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

罗慧丽[3](2021)在《新疆南疆绵羊嗜血支原体感染情况及种类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嗜血支原体是一种寄生于宿主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病原体,以贫血、高热、黄疸、消瘦和流产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新疆南疆地区绵羊嗜血支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鉴定种类,旨在掌握其流行情况和种类分布特征。1.为了解新疆南疆地区绵羊嗜血支原体的感染情况,采用PCR法对2015年6月-2016年7月自新疆南疆21个区县收集的共595份成年绵羊血液DNA样本进行检测,总感染率为19.8%(118/595),以巴楚县绵羊的嗜血支原体感染率最高,为60.0%(21/35),不同调查点绵羊的嗜血支原体感染率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夏季和冬季绵羊的嗜血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18.9%(40/212)和20.4%(78/383),无统计学差异(P>0.05)。散养和圈养绵羊的嗜血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2.6%(95/421)和13.2%(23/174),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对所有118份阳性样本进行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出4种嗜血支原体,绵羊支原体、羊嗜血支原体待定种、温氏支原体和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感染率分别为16.0%(95/595)、1.3%(8/595)、2.2%(13/595)和0.2%(1/595)。其中,绵羊支原体和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各存在1个基因型,羊嗜血支原体待定种和温氏支原体各存在2个基因型。2.为进一步掌握新疆南疆地区规模化羊场不同年龄段绵羊嗜血支原体感染情况,采用PCR法对新疆南疆3个规模化羊场收集的共334份绵羊血液DNA样本进行检测,总感染率为55.4%(185/334)。阿克苏地区、巴楚县和策勒县规模化羊场绵羊的嗜血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88.0%(81/92)、22.5%(27/120)和63.1%(77/122),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以3-6月龄羔羊感染率最高,为67.4%(62/92),<3月龄羔羊、7月-1岁龄和>1岁绵羊的嗜血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3.3%(14/60)、63.3%(57/90)和56.5%(52/92),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对所有185份阳性样本进行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出4种嗜血支原体,绵羊支原体、羊嗜血支原体待定种、温氏支原体和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感染率分别为46.7%(156/334)、3.6%(12/334)、1.5%(5/334)和1.2%(4/334)。其中,绵羊支原体、羊嗜血支原体待定种、温氏支原体和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各存在2个基因型。综上所述,新疆南疆绵羊常见感染嗜血支原体,散养绵羊较圈养更易感,3-6月龄羔羊易感性最高;常见感染种类有绵羊支原体、羊嗜血支原体待定种、温氏支原体和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以绵羊支原体为优势种。研究结果提示在绵羊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防控媒介昆虫,加强对断奶期羔羊的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

张峰[4](2021)在《小海子垦区牛梨形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媒介蜱种类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牛梨形虫病是指一类经硬蜱传播,由梨形虫所引起的血液寄生虫病的总称,主要引起宿主贫血消瘦,产量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宿主死亡,对畜牧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小海子垦区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三大垦区之一,也同样深受着牛梨形虫病的困扰。本研究通过对小海子垦区及周边不同地区牛血样和硬蜱及其携带梨形虫进行分子检测,来确定垦区梨形虫及媒介蜱具体种类,揭示垦区梨形虫和媒介蜱的种群地理分布,为牛梨形虫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1)在小海子垦区及周边地区9个采样点共采集568份牛血样,采用PCR技术对牛梨形虫18S r RNA特异性目的片段进行扩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对垦区牛梨形虫感染情况做出调查。(2)在小海子垦区及周边地区7个采样点共采集524枚硬蜱,通过传统形态学鉴定,并结合18S r RNA、16S r RNA和COⅠ基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垦区媒介蜱及其携带梨形虫的具体种类及分布特征。结果:(1)通过PCR检测发现,小海子垦区及周边地区牛梨形虫总感染率在7.75%。在品种上,西门塔尔牛的感染率最高(12.73%),其次为荷斯坦牛(3.7%),黄牛及本地土牛均未发现梨形虫;而在年龄上,7~12月龄的感染率最高(15.38%),其次为0~6月龄(9.38%),1~2岁龄(5%),2岁龄以上并未发现梨形虫。本次在牛血样中共发现44份阳性样品,其中42份为环形泰勒虫,2份为东方泰勒虫,并未发现巴贝斯虫。(2)经传统形态学鉴定,采集的524枚硬蜱可归为2属5种,分别为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图兰扇头蜱、麻点璃眼蜱、血红扇头蜱。利用18S r RNA基因检测蜱虫携带梨形虫情况,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3.17%,媒介蜱为小亚璃眼蜱和图兰扇头蜱,其中小亚璃眼蜱携带环形泰勒虫、隐藏巴贝斯虫,图兰扇头蜱携带绵羊泰勒虫。在使用16S r RNA和COⅠ基因进一步确定媒介蜱种时,发现两种基因均可用来进行蜱种鉴定,且16S r RNA适用于属间鉴定,而COⅠ基因适用于种间鉴定。结论:小海子垦区及周边地区牛梨形虫总感染率在7.75%,其中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容易受到感染,患病年龄大都在2岁龄以内,且环形泰勒虫为地方优势种。所采集蜱虫中梨形虫的感染率为13.17%,媒介蜱为小亚璃眼蜱和图兰扇头蜱,其中小亚璃眼蜱携带环形泰勒虫和隐藏巴贝斯虫,而图兰扇头蜱携带绵羊泰勒虫。此外,在进行媒介蜱分子鉴定时发现,16S r RNA适用于属间鉴定,而COⅠ基因适用于种间鉴定。

尹传松[5](2021)在《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及其携带病原的检测》文中认为硬蜱能够携带和传播广泛的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这些病原体对全球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威胁。关于蜱虫分布及其携带病原体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掌握和完善陕西省硬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为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蜱媒疾病的防控和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收集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安康市和汉中市共4个地区分别来自刺猬、犬和牛等动物体表的蜱。通过对蜱采用形态学鉴定以及基于线粒体12S r DNA和16S r DN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确定蜱虫种类。采用PCR检测技术,基于不同基因分别检测蜱所携带立克次体、巴贝斯虫、泰勒虫、肝簇虫、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病原的情况,获得结果如下:1.共采集到129只蜱虫样本,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并基于12S r DNA、16S r DN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结果共鉴定出5种蜱,分别为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锐跗硬蜱(Ixodes acutitarsus)、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ampanulata)。2.对129只蜱虫样品通过PCR扩增与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蜱种中共携带有7种病原,分别是Candidatus Rickettsia jingxinensis、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东方泰勒虫(Theileria orientails)、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犬肝簇虫(Hepatozoon canis)。各种蜱种检出携带的病原分别为:微小扇头蜱携带有B.bovis、B.bigemina、T.orientails、Ca.R.jingxinensis、A.phagocytophilum等5种病原;长角血蜱携带有T.orientails、Ca.R.jingxinensis、H.canis等3种病原;褐黄血蜱携带有R.japonica与A.phagocytophilum 2种病原;铃头血蜱携带有T.orientails与Ca.R.jingxinensis 2种病原;锐跗硬蜱只携带A.phagocytophilum这1种病原。3.不同蜱种之间各病原存在混合携带现象,其中长角血蜱中犬肝簇虫与Ca.R.jingxinensis混合携带率为12.4%,褐黄血蜱中日本立克次体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混合携带率为2.3%,微小扇头蜱中2种及3种病原的混合携带率为47.3%。综上所述,陕西省存在长角血蜱、微小扇头蜱、褐黄血蜱、铃头血蜱、锐跗硬蜱等5个蜱种的分布。这些蜱中携带的病原体至少包括日本立克次体、Ca.R.jingxinensis、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东方泰勒虫、犬肝簇虫以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7种不同病原,并且单个蜱存在2种及3种病原体混合携带的情况。

黄天鹏[6](2020)在《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追溯及其节肢动物新宿主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和游牧的生活环境,为蜱虫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蜱虫在干旱草原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众所周知,蜱虫不仅会通过直接叮咬的方式对宿主皮肤造成炎症反应,而且其可以作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其中布鲁氏菌病也可能属于蜱传疾病之一。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区经常发生人和动物的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着当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本研究从2015年至2020年期间,采集呼伦贝尔地区各发育期的草原革蜱作为试验材料。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草原革蜱的不同性别,不同发育期和不同器官组织,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检测了羊种布鲁氏菌的特异性基因及其产物。更为重要的是,在成蜱和蜱卵中成功分离出8株羊种布鲁氏菌,强有力的证实了草原革蜱可能是内蒙古地区羊种布鲁氏菌的天然贮存宿主之一。随后,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草原革蜱原代细胞中,将羊种布鲁氏菌的分离菌株进行蜱细胞侵染试验。通过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的方法,在草原革蜱原代细胞胞浆内中检测到了有效的布鲁氏菌菌体。该试验表明,羊种布鲁氏菌可以适应蜱细胞胞内环境。本研究主要的试验结果描述如下:1.从2015—2020年期间,选择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牧业四旗(包括新巴尔虎旗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旗)和牙克石地区共23个牧区点采集蜱虫样本,并进行蜱虫种型鉴定:应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呼伦贝尔地区4月下旬至6月下旬期间的优势蜱种确定为草原革蜱;根据16S rRNA基因和CO I基因绘制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地区的草原革蜱与新疆、俄罗斯、河北和吉林地区的草原革蜱来源于同一祖先。2.首次在2015—2019年期间对内蒙古地区的1911只草原革蜱体内检测了布鲁氏菌的Bcsp31特异性基因。结果发现草原革蜱体内携带布鲁氏菌Bcsp31特异性基因的总阳性率最高地区可以达到87.80%。同样方法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蜱虫(包括虫卵、幼虫、若虫和成虫)体内均成功检测到布鲁氏菌特异性基因。该试验结果提示,草原革蜱体内布鲁氏菌存在周期较长,很有可能是牧区造成家畜布鲁氏菌病一直发病流行的潜在原因之一。3.以常规布鲁氏菌的分离方法,分别在饱血草原革蜱及其蜱卵中成功分离得到8株布鲁氏菌。通过布鲁氏菌的分型试验证实其中6株分离株为羊种3型布鲁氏菌:分别命名为B.melitensis IMHT1、B.melitensis IMHT2、B.melitensis IMHT3、B.melitensis IMHT4、B.melitensis IMHT5 和 B.melitensis IMHT6;其余 2 株为羊种 2型布鲁氏菌:分别命名为B.melitensis IMHT7和B.melitensis IMHT8。其中4株布鲁氏菌分离株经MLST分析结果表明:该4株布鲁氏菌属于同一 ST型,而且与内蒙古地区已知的参考菌株序列处在同一分支上,提示这些布鲁氏菌株之间存在亲缘的进化关系。将这4株布鲁氏菌的16S rRNA基因分别注册于GeneBank,注册号分别为:MT611102.1,MT611103.1,MT611104.1 和 MT611105.1。4.蜱虫的中肠和唾液腺组织是已见报道蜱传疾病将相应病原体成功进行机械性传播的关键组织。本试验在基因水平上,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成功在蜱虫的该2种组织中定量检测到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拷贝数;在蛋白质水平上,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同样上述2种组织中成功检测出布鲁氏菌BCSP31蛋白。该结果提示,草原革蜱存在牛羊群间传播布鲁氏菌病的潜在风险。5.将草原革蜱唾液腺和中肠组织的原代细胞进行分离和体外培养。通过对培养条件优化,筛选出蜱细胞最佳的培养条件。随后将已经分离到的布鲁氏菌侵染唾液腺和中肠的原代细胞。布鲁氏菌分离株侵染情况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的方法成功进行检测。该试验结果提示,布鲁氏菌分离株能够适应体外培养的蜱虫原代细胞胞内环境。总之,通过一系列连续性试验,较系统的为内蒙古地区(特别是呼伦贝尔地区)羊种布鲁氏菌在牛羊群中爆发流行原因进行溯源,并初步论证了草原革蜱是能够长期携带布鲁氏菌的节肢动物宿主,可能具有传播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潜在风险。

孟强飞[7](2020)在《新疆南疆塔里木马鹿梨形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马鹿是新疆特有的马鹿亚种,主要分布于新疆南疆地区的塔里木河流域,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塔里木马鹿感染梨形虫后,可引起黄疸、发热、贫血和消瘦等临床症状,导致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阻碍养鹿业的健康发展,易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有关塔里木马鹿的研究多集中于育种扩繁和栖息地生态等方面,而有关其梨形虫病的报道尚较少。本研究对巴州9个规模化塔里木马鹿养殖场采集血液样本,采用PCR法进行检测,以掌握其梨形虫的流行情况和感染种类。1、为了解塔里木马鹿梨形虫感染情况,基于梨形虫通用引物,采用PCR法对采自新疆南疆9个采样地点的480份马鹿血液样品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在480份马鹿血液样品中,有220份样品呈梨形虫阳性,总感染率为45.8%(220/480)。不同采样点塔里木马鹿梨形虫感染率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以34团1场的塔里木马鹿梨形虫感染率最高,为93.8%(45/48),30团2场的最低,为10.5%(4/38)。调查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梨形虫感染较为普遍,应加强临床生产中的检测工作。2、为掌握塔里木马鹿感染梨形虫的种类,采用泰勒虫的种特异性引物对所获220份塔里木马鹿梨形虫阳性样品进行PCR扩增。结果仅检测到狍泰勒虫,总感染率为45.8%(220/480)。将PCR扩增出的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在NCBI上搜索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发现所有序列均与狍泰勒虫(MN463019)的同源性为100%,鉴定为狍泰勒虫;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均与狍泰勒虫位于同一分支上。结果显示,塔里木马鹿的梨形虫以狍泰勒虫为优势种类,研究结果为鹿梨形虫的种类鉴定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数据。3、为了解三氮脒对塔里木马鹿泰勒虫病的治疗效果,以20头塔里木马鹿为研究对象,使用显微镜观察和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用药前后血液中泰勒虫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用药后血液涂片检测法和PCR检测法的阳性率分别为0(0/20)、15.0%(3/20),分别显着低于用药前血液涂片检测的阳性率35.0%,(7/20)和PCR检测的阳性率70.0%,(14/20)。研究结果显示,三氮脒对塔里木马鹿泰勒虫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我国鹿的泰勒虫病防治提供了基础参考依据。

蒋玉曦[8](2020)在《巴州塔里木马鹿蜱种类鉴定及其携带部分病原检测》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马鹿能高度适应荒漠化生活环境,是新疆特有的马鹿亚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南疆的荒漠和半荒漠区。在荒漠生态环境下,蜱虫易滋生,并可引起蜱传疾病的发生流行,导致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为了解和掌握巴州地区塔里木马鹿体表寄生蜱、环境蜱及其携带病原情况,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蜱的种类和基因型分布特征,同时采用PCR法检测蜱携带病原的感染情况。1、收集尉犁县某塔里木马鹿养殖场,塔里木马鹿体表寄生蜱31只,养殖场环境蜱38只,共69只。通过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69份样本均属于璃眼蜱属(Hyalomma)。提取所有蜱的总DNA,基于SSU rDNA基因位点,采用PCR法扩增,成功获得5条序列。经序列比对,69份硬蜱样本中51份样本属于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存在4种基因型,type1(n=9)、type2(n=40)、type3(n=1)和type4(n=1),分别与新疆源H.asiaticum序列登录号KF527439.1、KU364378、MH447263、KX882099的同源性为100%;18份样本属于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与新疆源H.detritum(KC203349)的同源性为100%。2、收集若羌县某塔里木马鹿养殖场,塔里木马鹿寄生蜱48只,通过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48份样本均属于钝缘蜱属(Ornithodoros);提取其中20只蜱的总DNA,基于SSU rDNA和COXI基因位点,采用PCR法扩增,均成功获得1条序列。结果显示:基于SSU rRNA基因位点,20份样本均属于拉合尔钝缘蜱(Ornithodoros lahorensis)与新疆源O.lahorensis(KX53087.4)的同源性为100%;基于COXI基因位点,20份样本与新疆源O.lahorensis(KX530870.1)的同源性为100%。3、基于梨形虫和立克次体SSU rRNA基因位点的通用引物,7种泰勒虫和4种无浆体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法检测89份蜱(69份硬蜱和20份软蜱)DNA样本中的梨形虫和立克次体。结果发现,有6份样本病原检测呈阳性,总阳性率为6.7%(6/89);经序列比对分析,4份鉴定为病原,其中狍泰勒虫(Theileria capreoli)和无浆体未定种(Anaplasmasp sp)呈阳性的样本分别3份和1份,而不具致病性的蜱共生菌线粒体纤原体(Candidatus Midichloria mitochondrii)有2份。4份病原均发现于尉犁县69只硬蜱中,若羌县的20只软蜱中未检测到病原;体表和环境中蜱样本阳性率分别为9.8%(5/51)和2.6%(1/38)。综上所述,亚洲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和拉合尔钝缘蜱是塔里木马鹿体表蜱优势蜱种,亚洲璃眼蜱是鹿场周围环境中的优势蜱种;当地硬蜱可携带的病原为狍泰勒虫和无浆体未定种,同时可携带不具有致病性的线粒体纤原体。本研究了解和掌握了巴州地区塔里木马鹿蜱的感染、种类分布及其部分携带病原情况,为我国塔里木马鹿蜱及蜱传病的防治提供基础的参考资料。

周国燕[9](2018)在《四川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喜德县位于四川省西南,是一个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区,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喜德县境内地理生态条件优越,饲草饲料和畜禽品种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独特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喜德县将养羊业作为扶贫重点产业来发展,作为群众脱贫奔康的重要出路。寄生虫病作为羊养殖产业主要的限制因素,其多呈现慢性消耗性病程,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并制约了产业发展。为了解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本文采用寄生虫粪便检查法和动物寄生虫剖检法对喜德县羊进行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共检测采自4个自然村和1个活畜交易市场的羊粪样143份,剖检羊20只,以期为喜德县羊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粪样检测调查结果显示:线虫感染率最高,为85.31%(122/143),其次为吸虫71.33%(102/143),再次为球虫56.64%(81/143),绦虫感染率最低,为6.29%(9/143);从剖检结果来看,抽检羊寄生虫感染率为95%,平均感染强度67.16条/头,其中线虫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较大,这一结果和粪检结果可以相互印证。本次剖检山羊8只,绵羊12只,山羊的感染率为87.5%,绵羊的感染率为10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线虫在羊群中不仅表现为感染率最高,且有较高的感染强度。因此喜德县的优势羊内寄生虫为线虫,感染率为线虫>吸虫>球虫>绦虫。本次调查表明:喜德县域内羊群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羊感染线虫的情况尤为严重,因此应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对喜德县羊的寄生虫进行合理的防治。

吴辉[10](2017)在《新疆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鉴定及其携带绵羊无浆体的分子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蜱是动物体表依靠吸食血液生存的节肢动物,对病原的传播及危害程度仅次于蚊类,同时也是动物和人类多种疾病的贮藏宿主和传播媒介。蜱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寄螨总目(Parasitiformes)、蜱目(Ixodida)。新疆地区以革蜱和璃眼蜱为优势种,可引起无浆体病、Q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及莱姆病等,对畜牧业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我区有关革蜱的研究报道甚少,尤其是超微形态学方面,本研究通过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新疆地区优势种革蜱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携带绵羊无浆体病原进行分子诊断,明确绵羊无浆体的媒介蜱,为媒介蜱的准确鉴定及蜱媒人畜共患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Ⅰ)本研究为了明确新疆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鉴别特征,以期准确鉴别媒介蜱;以新疆地区4种优势种革蜱—边缘革蜱(Dermacentor.marginatus)、草原革蜱(Dermacentor.nuttalli)、森林革蜱(Dermacentor.silvarum)和银盾革蜱(Dermacentor.niveus)为实验材料,先借助体视显微镜鉴定物种后,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银盾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除躯体、盾板珐琅彩存在区别外,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肢节Ⅳ(股节、胫节和跗节)腹面都具有3个齿状突,而草原革蜱的3个齿状突位于胫节和跗节,森林革蜱仅跗节有3个齿状突。此外,这4种优势种革蜱须肢腹面内侧缘刚毛排列、爪垫长度与爪长度之间的比例等特征相互区别。本次研究发现银盾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及边缘革蜱以肢节Ⅳ腹面齿状突和气门板为鉴别特征,结合须肢腹面内侧缘刚毛排列、爪垫长度与爪长的比例等特征,可快速准确鉴别。(Ⅱ)本试验阐明了革蜱各发育阶段形态及其发育特点,为各龄期革蜱类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革蜱属中的银盾革蜱为模式种,借助体视、扫描电子等显微镜对银盾革蜱各龄期虫体首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超微形态研究。银盾革蜱虫卵、幼蜱、若蜱和成蜱超微结构上存在明显区别,虫卵多为长椭圆形,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虫卵颜色及内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幼蜱口下板齿式为2|2、肢节为3对(ⅠⅢ)、无气门板、无生殖孔、肛门瓣刚毛1对、无肛后沟等;若蜱口下板齿式为3-2|2-3、肢节为4对(ⅠⅣ)、无生殖孔但具有气门板、肛门瓣刚毛3对、假头基为三角形等;成蜱雄性的口下板齿式为3|3、具有生殖孔和气门板、肛门瓣刚毛5对半、肢节Ⅳ(股节、胫节和跗节)腹面都具有3个齿状突等;成蜱雌性的口下板齿式为4-3|3-4、每一侧孔区具有一根刚毛、肛门瓣刚毛5对、肢节Ⅳ无齿状突等。(Ⅲ)根据GenBank登录的MSP4(major surface protein 4)基因序列设计绵羊无浆体(Anaplasma ovis)种属特异性引物,对各优势种革蜱携带绵羊无浆体通过PCR方法进行检测,可特异性扩增到322 bp的片段,经测序后进行对比分析与绵羊无浆体(KU497712.1)同源性达98%,结果表明采自新疆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以及乌鲁木齐周边羊(绵羊、山羊)体表革蜱类绵羊无浆体的携带率14.4%(72/500),在上述采集地区革蜱源性绵羊无浆体病原PCR检测,仅检测出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携带绵羊无浆体,其携带率分别为33.6%(42/125),24.0%(30/125),可确定银盾革蜱及边缘革蜱为绵羊无浆体的媒介蜱。

二、甘肃省部分牛羊血液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部分牛羊血液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悬浮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病原学特征
    1.2 生活史
    1.3 流行病学
    1.4 传播媒介蜱的发育史
    1.5 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的体外培养
    1.6 泰勒虫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1.6.1 活疫苗
        1.6.1.1 裂殖体感染细胞的疫苗接种
        1.6.1.2 子孢子感染的疫苗接种
        1.6.1.3 虫体血液疫苗的免疫接种
        1.6.1.4 泰勒虫活疫苗的缺点
        1.6.2 亚单位疫苗的开发
        1.6.2.1 裂殖体感染细胞的免疫保护性反应
        1.6.2.2 子孢子引起的免疫保护应答
    1.7 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7.1 悬浮培养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1.7.2 悬浮培养技术中的关键因素
        1.7.2.1 动物细胞系的选择及悬浮驯化
        1.7.2.2 细胞培养基的选择与优化
        1.7.2.3 细胞培养工艺的研发
        1.7.3 细胞悬浮培养在兽医疫苗中的应用
        1.7.3.1 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在猪病毒病疫苗方面的应用
        1.7.3.2 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在禽病疫苗方面的应用
    1.8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环形泰勒虫感染细胞系的建立及其遗传演化分析
    2.1 材料
        2.1.1 蜱种、动物和细胞系
        2.1.2 试验试剂及耗材
        2.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2.2 方法
        2.2.1 蜱感染实验
        2.2.2 细胞系的建立
        2.2.3 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2.2.4 细胞生物学特性
        2.2.4.1 细胞形态
        2.2.4.2 细胞生长曲线绘制及倍增时间测定
        2.2.4.3 细胞周期测定
        2.2.5 分离虫株与地方流行虫株的遗传演化分析
        2.2.5.1 喀什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提取
        2.2.5.2 18S r RNA基因的克隆
        2.2.5.3 18S r RNA基因的连接转化
        2.2.5.4 18S r RNA基因的序列分析
        2.2.5.5 环形泰勒虫抗原基因Tams1 的扩增及同源性分析
    2.3 结果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冻存与复苏
        2.3.3 细胞生长曲线鉴定
        2.3.4 遗传演化分析
        2.3.4.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2.3.4.2 分离虫株进化关系分析
        2.3.4.3 Tams1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相似性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的悬浮培养
    3.1 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培养基及添加成分
        3.1.3 主要试剂
        3.1.4 试验仪器和设备
    3.2 方法
        3.2.1 细胞株与细胞培养
        3.2.2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采用分阶段替换培养基方法
        3.2.3 氨基酸检测分析
        3.2.4 葡萄糖、乳酸、氨浓度优化
        3.2.5 促生长因子优化
        3.2.6 细胞遗传稳定性分析
    3.3 结果
        3.3.1 基础培养液及浓度确定
        3.3.2 17 种氨基酸浓度的测定
        3.3.3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代谢产物乳酸和氨的耐受浓度确定
        3.3.4.1 乳酸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3.3.4.2 氨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3.3.5 促生长因子筛选结果
        3.3.6 最佳培养基的确定及悬浮驯化结果
        3.3.7 细胞遗传稳定性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环形泰勒虫子孢子悬液的制备及其致病性研究
    4.1 材料
        4.1.1 虫种、动物、蜱
        4.1.2 主要试剂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感染蜱的培育
        4.2.2 环形泰勒虫子孢子悬液制备
        4.2.3 环形泰勒虫感染性子孢子剂量筛选及指标监测
        4.2.3.1 子孢子剂量筛选
        4.2.3.2 基因组DNA提取与PCR检测
        4.2.3.3 血液检测
        4.2.3.4 临床症状观察
        4.2.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 结果
        4.3.1 子孢子感染剂量筛选结果
        4.3.2 临床表现及血液变化
        4.3.3 脏器病理变化
        4.3.4 组织学病理变化
    4.4 讨论
第五章 环形泰勒虫悬浮培养细胞的安全性与免疫效力评价
    5.1 材料
        5.1.1 细胞、攻虫材料与实验动物
        5.1.2 试验试剂及耗材
        5.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5.2 方法
        5.2.1 免疫用悬浮培养细胞的制备
        5.2.2 不同代次细胞安全性试验
        5.2.3 动物攻虫保护试验
        5.2.4 动物临床指标的检测
        5.2.5 血清抗体的ELISA检测
        5.2.6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5.2.7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动物体温变化与临床表现
        5.3.2 动物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5.3.3 染虫率的计算
        5.3.4 抗体水平变化
        5.3.5 悬浮培养细胞诱导动物细胞因子水平
        5.3.6 悬浮培养细胞对动物攻虫的保护效力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miR-276-3p在长角血蜱中的表达分析及功能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略缩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蜱
        1.1 蜱的分类
        1.2 蜱的危害
        1.3 长角血蜱
    2 eEF2 基因
        2.1 eEF2 的概述
        2.2 eEF2 的基因结构
        2.3 eEF2 的功能
    3 蜱miRNA
        3.1 miRNA的概述
        3.2 miRNA的生成及作用方式
        3.3 miRNA在其它节肢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3.4 miRNA在蜱中的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长角血蜱中miRNA-276-3p的表达分析及靶基因的预测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miR-276-3p及 eEF2 基因的体外扩增
        2.2 miR-276-3p在长角血蜱中的表达分析
        2.3 eEF2 基因在长角血蜱中的表达分析
        2.4 miR-276-3p与 eEF2 基因结合位点的预测分析
        2.5 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长角血蜱miR-276-3p的抑制试验及靶基因的RNAi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显微注射miR-276-3p antagomir的效果检测
        2.2 显微注射miR-276-3p antagomir的生理指标统计
        2.3 eEF2 RNAi效果检测
        2.4 RNAi实验蜱的生理指标统计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新疆南疆绵羊嗜血支原体感染情况及种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嗜血支原体简史
    1.2 病原学
    1.3 生活史
    1.4 嗜血支原体流行概况
        1.4.1 宿主范围
        1.4.2 羊嗜血支原体流行概况
        1.4.3 传播方式
    1.5 诊断
        1.5.1 显微镜观察
        1.5.2 血清学诊断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6 防治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PCR法检测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嗜血支原体感染情况
    2.1 材料
        2.1.1 样本采集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方法
        2.2.1 DNA提取
        2.2.2 PCR扩增
        2.2.3 电泳
        2.2.4 序列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PCR扩增结果
        2.3.2 绵羊嗜血支原体总体感染情况
        2.3.3 不同季节和不同饲养方式下绵羊嗜血支原体感染情况
        2.3.4 种类鉴定和序列分析
        2.3.5 种系发育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新疆南疆不同年龄段绵羊嗜血支原体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3.1 材料
        3.1.1 样本采集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 方法
        3.2.1 DNA提取
        3.2.2 PCR扩增
        3.2.3 电泳
        3.2.4 序列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PCR扩增结果
        3.3.2 规模化羊场绵羊嗜血支原体总体感染情况
        3.3.3 不同年龄段绵羊嗜血支原体感染情况
        3.3.4 种类鉴定和序列分析
        3.3.5 种系发育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小海子垦区牛梨形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媒介蜱种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梨形虫概述
        1.1 梨形虫病原分类
    2 梨形虫生活史及致病机理
        2.1 梨形虫生活史
        2.2 梨形虫致病机理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1 巴贝斯虫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2 泰勒虫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4 梨形虫媒介蜱种类
    5 牛梨形虫病诊断
        5.1 血涂片检测
        5.2 血清学检测
        5.3 生物分子学检测
    6 分子遗传标记选择
        6.1 核糖体RNA基因(Nuclear ribosomal RNA genes,nr RNA)
        6.2 线粒体DNA基因(Mitochondrial DNA,mt DNA)
    7 牛梨形虫的防治
        7.1 牛梨形虫病的预防
        7.2 牛梨形虫病的治疗
    8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内容
    试验一 小海子垦区牛梨形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类鉴定
        1 材料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溶液的制备
        2 方法
        2.1 DNA的提取
        2.2 PCR扩增
        2.3 电泳及凝胶成像观察
        2.4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2.5 DNA回收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2.6 测定序列的分析
        3 结果
        3.1 牛梨形虫不同地区检测结果
        3.2 不同品种牛梨形虫感染情况
        3.3 不同年龄段牛梨形虫感染情况
        3.4 牛梨形虫种类鉴定
        3.5 牛梨形虫序列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二 小海子垦区媒介蜱及其携带梨形虫种类鉴定
        1 材料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及形态学鉴定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 结果
        3.1 硬蜱品种初步鉴定
        3.2 硬蜱形态学鉴定
        3.3 硬蜱体内梨形虫PCR检测
        3.4 媒介蜱的生物分子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及其携带病原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蜱及蜱媒疾病研究概况
        1.1 蜱的简介
        1.1.1 蜱的分类与分布
        1.1.2 蜱的形态特征
        1.1.3 蜱的生活史
        1.2 蜱的危害
        1.2.1 直接危害
        1.2.2 间接危害
        1.2.3 经济损失
        1.3 蜱的防治
        1.4 蜱媒疾病研究概况
        1.4.1 蜱传病毒病
        1.4.2 蜱传细菌病
        1.4.3 蜱传寄生虫病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2.1 材料
        2.1.1 蜱虫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蜱的形态学鉴定
        2.2.2 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
        2.3.1 蜱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2.3.2 蜱12S rDNA、16S rDNA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2.3.3 蜱的系统发育分析
        2.3.4 蜱虫种类结果及分布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携带病原的检测与分析
        3.1 材料
        3.1.1 蜱虫样品DNA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引物设计
        3.2.2 PCR反应体系
        3.2.3 PCR反应条件
        3.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2.5 测序与序列分析
        3.3 结果
        3.3.1 蜱传病原PCR扩增结果
        3.3.2 遗传特征分析
        3.3.3 蜱传病原混合携带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追溯及其节肢动物新宿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关于布鲁氏菌及布鲁氏菌病的概述
    1.2 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2.1 世界性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2.2 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2.3 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3 布鲁氏菌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3.1 限制性基因长度多态性
        1.3.2 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
        1.3.3 普通PCR鉴定
        1.3.4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1.3.5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
    1.4 蜱虫与布鲁氏菌病
    1.5 蜱
        1.5.1 蜱的栖息特点
        1.5.2 蜱的分类
    1.6 蜱传疾病
        1.6.1 蜱传细菌性疾病
        1.6.2 蜱传病毒性疾病
        1.6.3 蜱传寄生虫性疾病
    1.7 蜱虫唾液腺和中肠组织在病原传播中的作用
        1.7.1 唾液腺与病原体传播相关性
        1.7.2 中肠与病原体传播相关性
    1.8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一 羊种布鲁氏菌的溯源及其分离与分型试验
    2.1 主要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蜱虫样本的采集
        2.2.2 蜱虫传统形态学观察
        2.2.3 草原革蜱的孵化
        2.2.4 蜱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 蜱虫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的扩增与分析
        2.2.6 蜱虫体内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
        2.2.7 布鲁氏菌的分离与培养
        2.2.8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种属鉴定
        2.2.9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10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分析
    2.3 结果
        2.3.1 蜱虫采集结果
        2.3.2 蜱虫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
        2.3.3 草原革蜱的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序列遗传进化树结果
        2.3.4 蜱虫体内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结果
        2.3.5 蜱虫体内布鲁氏菌分离结果
        2.3.6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分型鉴定结果
        2.3.7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试验二 草原革蜱不同发育阶段及其不同组织中布鲁氏菌的检测试验
    3.1 主要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蜱虫的人工孵化及其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蜱虫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
        3.2.4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定量检测
        3.2.5 重组质粒pGEX-Bcsp31的构建与鉴定
        3.2.6 重组菌pGEX-Bcsp31的原核表达
        3.2.7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8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特异性蛋白的检测
    3.3 结果
        3.3.1 蜱虫不同发育阶段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结果
        3.3.2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结果
        3.3.3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定量检测结果
        3.3.4 重组质粒pGEX-Bcsp31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3.3.5 重组蛋白的检测与纯化结果
        3.3.6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特异性蛋白的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试验三 蜱虫原代细胞的培养及布鲁氏菌分离株的侵染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草原革蜱中肠和唾液腺原代细胞的培养
        4.2.2 蜱虫细胞的形态学鉴定
        4.2.3 蜱虫细胞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2.4 布鲁氏菌分离株侵染蜱细胞试验
        4.2.5 免疫荧光检测试验
        4.2.6 透射电镜检测试验
    4.3 结果
        4.3.1 蜱虫细胞培养条件的筛选结果
        4.3.2 草原革蜱中肠和唾液腺原代细胞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4.3.3 草原革蜱传代细胞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4.3.4 免疫荧光检测试验结果
        4.3.5 透射电镜检测试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全文讨论
6 全文结论
7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新疆南疆塔里木马鹿梨形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塔里木马鹿概述
    1.2 病原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1.3 泰勒虫虫种
        1.3.1 莱氏泰勒虫(Theileria lestoquardi)
        1.3.2 绵羊泰勒虫(T.ovis)
        1.3.3 隐藏泰勒虫(Theileria recondita)
        1.3.4 瑟氏泰勒虫(Theileria separata)
        1.3.5 吕氏泰勒虫(Theileria luwenshuni)和尤氏泰勒虫(Theileria uilenbergi)
        1.3.6 环形泰勒虫(T.annulata)
        1.3.7 狍泰勒虫(Theileria capreoli)
        1.3.8 鹿泰勒虫(Theileria cervi)
        1.3.9 马泰勒虫(Theileria equi)
    1.4 巴贝斯虫种
    1.5 传播方式
    1.6 诊断方法
        1.6.1 病原形态学诊断方法
        1.6.2 免疫学诊断
        1.6.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7 梨形虫病的防治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新疆塔里木地区马鹿梨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2.1 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2.1.3 主要试剂及制备
    2.2 方法
        2.2.1 DNA提取
        2.2.2 PCR扩增
        2.2.3 PCR扩增产物鉴定
        2.2.4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PCR扩增结果
        2.3.2 不同采样点马鹿梨形虫感染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塔里木马鹿泰勒虫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1 材料
        3.1.1 样品采集
        3.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3.1.3 主要试剂及制备
    3.2 方法
        3.2.1 DNA的提取
        3.2.2 PCR扩增
        3.2.3 PCR产物测序
        3.2.4 种系发育分析
    3.3 结果
        3.3.1 PCR扩增结果
        3.3.2 不同采样点塔里木马鹿泰勒虫种类鉴定
        3.3.3 序列和种系发育进化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塔里木马鹿泰勒虫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4.1 材料
        4.1.1 样品采集
        4.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4.1.3 主要试剂及制备
        4.1.4 DNA提取
    4.2 方法
        4.2.1 药物使用
        4.2.2 显微镜检查
        4.2.3 PCR扩增
    4.3 结果
        4.3.1 用药前塔里木马鹿血液检测结果
        4.3.2 用药后塔里木马鹿血液检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巴州塔里木马鹿蜱种类鉴定及其携带部分病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蜱的分类
    1.2 新疆蜱类研究现状
    1.3 生活史
    1.4 蜱及蜱传病的危害
        1.4.1 蜱传病毒病
        1.4.2 蜱传细菌病
        1.4.3 蜱传立克次体病
        1.4.4 蜱传寄生虫病
    1.5 蜱的防治
    1.6 塔里木马鹿种群分布情况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尉犁县某场塔里木马鹿蜱的种类鉴定
    2.1 材料
        2.1.1 蜱样品来源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和溶液
        2.1.4 SSU rDNA基因PCR引物
    2.2 方法
        2.2.1 形态学鉴定
        2.2.2 DNA提取
        2.2.3 SSU rDNA基因PCR扩增程序
        2.2.4 SSU rDNA基因PCR反应体系
        2.2.5 PCR产物测序分析
    2.3 结果
        2.3.1 形态学鉴定
        2.3.2 不同收集条件下蜱的分布情况
        2.3.3 PCR结果
        2.3.4 序列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若羌县某场塔里木马鹿蜱的种类鉴定
    3.1 材料
        3.1.1 蜱样品来源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SSU r DNA基因和COXI基因PCR引物
    3.2 方法
        3.2.1 形态学鉴定
        3.2.2 DNA提取
        3.2.3 SSU rDNA和COXI基因PCR扩增程序
        3.2.4 SSU rDNA和COXI基因PCR反应体系
        3.2.5 PCR产物测序分析
    3.3 结果
        3.3.1 形态学鉴定
        3.3.2 PCR扩增结果
        3.3.4 序列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巴州塔里木马鹿源蜱携带部分病原的检测与鉴定
    4.1 材料
        4.1.1 蜱样品DNA来源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梨形虫和立克次体SSU rRNA基因PCR引物
    4.2 方法
        4.2.1 PCR反应体系
        4.2.2 PCR产物测序分析
    4.3 结果
        4.3.1 梨形虫检测结果
        4.3.2 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4.3.3 总体感染情况和序列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四川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羊的主要内寄生虫及内寄生虫病
        1 羊的主要寄生虫
        1.1 线虫
        1.2 绦虫
        1.3 吸虫
        1.4 原虫
        2 羊的常见寄生虫病
        2.1 肝脏主要寄生虫病
        2.2 胰脏主要寄生虫病
        2.3 胃肠道主要寄生虫病
        2.4 主要血液寄生虫病
        2.5 呼吸系统主要寄生虫病
        2.6 神经系统的主要寄生虫病
        3 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四川喜德县羊粪样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贮存
        1.2 漂浮液与仪器
        1.3 检查方法
        1.4 虫卵的鉴别确定
        2 结果
        2.1 羊内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2.2 各类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感染强度
        3 讨论
        3.1 感染情况对比分析
        3.2 气候特征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3.3 生产管理水平对寄生虫病的影响
        3.4 放牧环境、圈舍环境及不良屠宰习惯与寄生虫病关系
        3.5 意见与建议
    第二章 四川喜德县羊局部脏器寄生虫剖检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动物
        1.2 检查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羊局部脏器寄生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
        2.2 绵羊与山羊的感染情况
        3 讨论
        3.1 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分析
        3.2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3.3 抗寄生虫药物的合理使用
        3.4 寄生虫病的防治关键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新疆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鉴定及其携带绵羊无浆体的分子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我区蜱类分类研究现状
    1.2 新疆地区优势种革蜱及无浆体的概述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四种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观察及其优势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新疆优势种银盾革蜱各龄期生物学特性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新疆部分地区优势种革蜱携带绵羊无浆体检测及其进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甘肃省部分牛羊血液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悬浮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马全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miR-276-3p在长角血蜱中的表达分析及功能的初步探究[D]. 仇晓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新疆南疆绵羊嗜血支原体感染情况及种类鉴定[D]. 罗慧丽. 塔里木大学, 2021
  • [4]小海子垦区牛梨形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媒介蜱种类鉴定[D]. 张峰.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及其携带病原的检测[D]. 尹传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追溯及其节肢动物新宿主特性研究[D]. 黄天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7]新疆南疆塔里木马鹿梨形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D]. 孟强飞.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8]巴州塔里木马鹿蜱种类鉴定及其携带部分病原检测[D]. 蒋玉曦.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9]四川喜德县羊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D]. 周国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10]新疆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鉴定及其携带绵羊无浆体的分子诊断[D]. 吴辉.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标签:;  ;  ;  ;  

甘肃省部分牛羊血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