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脏β_1和M_2受体自身抗体与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英文)

抗心脏β_1和M_2受体自身抗体与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英文)

一、抗心脏β_1和M_2受体自身抗体与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婷,王菁晶,黄凤[1](2020)在《血清M2-AAb、β1-ARAb水平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M2乙酰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M2-AAb)、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RAb)水平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治疗的12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肥厚型心肌病组,选取同期的107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M2-AAb、β1-ARAb水平;采用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功能各指标水平;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M2-AAb、β1-ARAb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M2-AAb、β1-ARAb水平与左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血清中M2-AAb、β1-ARA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厚型心肌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瓣环组织多普勒速度(E′)、左室舒张末期左心房容积(LAV)、左房容积指数(LAV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低于对照组(P<0.05)。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M2-AAb、β1-ARAb水平呈正相关;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M2-AAb、β1-ARAb水平与LVD、E/E′、LAV、LAVI均呈正相关(P<0.05),与E/A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M2-AAb、β1-ARAb水平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血清M2-AAb、β1-ARAb水平联合左心功能检测在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及病程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商鲁翔[2](2020)在《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探究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诱发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RAb)表达增强的主动免疫兔模型,研究β1ARAb表达增强对心房电生理特性及心房颤动(房颤)诱发率的影响。使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造模完成后的免疫组和对照组兔左心房组织之间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进行后续蛋白质功能注释、生物学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探讨β1ARAb表达增强诱发房颤的可能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在动物模型、房颤患者中进行验证。方法:1)设计并合成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的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ECL2)。将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与免疫组,免疫组给予人工合成的β1AR的ECL2混合弗氏佐剂注射,构建β1ARAb过表达的主动免疫兔模型,对照组不给予β1AR的ECL2注射。每两周通过ELISA测定两组实验兔的血清β1ARAb表达水平、通过ELISA方法比较造模前后两组实验兔血清cAMP表达水平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方法(Western blot)测定两组实验兔左心房β1AR蛋白表达水平。造模结束后对所有实验兔进行心房电生理检查,包括测量静息心率、记录5分钟内自发性心律失常情况;测量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记录Burst刺激后房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及持续时间;测量左心耳电传导速度及计算传导异质性指数;2)从第一阶段造模后的实验兔中选取三只免疫组兔、三只对照组兔,提取左心房组织的蛋白质后采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差异表达比较的P<0.05,差异表达量变化大于1.3、小于1/1.3分别作为显着上调及下调的变化阈值,进行免疫组和对照组左心房组织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及筛选。通过蛋白质功能注释、功能富集、聚类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初步探讨免疫组和对照组左心房组织差异表达蛋白的富集的生物学功能和通路;3)根据第二阶段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验证β1ARAb表达增强通过促进心房纤维化诱导主动免疫兔模型房颤发生。对免疫前、免疫八周后的实验兔进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造模结束、处死实验动物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染色、天狼猩红染色、透射电镜检查观察两组左心房组织结构及纤维化程度的差异。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左心房I型胶原蛋白、III型胶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Smad7的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表达差异情况;4)连续选取70例新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集入院后清晨空腹血。采用ELISA方法测量血清中β1ARAb及循环纤维标记物(III型前胶原N末端肽、I型前胶原C末端肽、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采用相关分析研究血清β1ARAb水平与一般临床资料、循环纤维标记物、左心房内径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和对照组基线血清β1AR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第二周开始免疫组的血清β1ARAb滴度逐渐增加,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血清β1ARAb滴度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和对照组基线血清cAM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造模结束后免疫组血清cAMP水平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八周造模完成后免疫组左心房β1AR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电生理检查显示免疫组兔静息心率高于对照组、AERP低于对照组、总诱发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房颤诱发率高于对照组,两组自发性房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左心耳电传导速度明显降低,传导异质性指数明显增加;2)根据质谱结果,蛋白组学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共鉴定到4043个蛋白,其中3429个可定量,根据设定的差异阈值,共鉴定出两组有213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表达上调蛋白88个,表达下调蛋白125个。根据基因本体论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聚类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和对照组左心房差异表达蛋白在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细胞代谢、胶原及纤维连接、脂质代谢、细胞外基质等,两组差异表达蛋白参与了自身免疫通路和细胞纤维合成通路;3)免疫组造模后的左心房内径较基线状态、对照组造模后均明显增加,对照组造模前后左心房内径无明显变化。免疫组造模后的LVEF较基线状态、对照组造模后均明显降低,对照组造模前后LVEF无明显变化。HE染色显示对照组心肌细胞排列规则且紧密、间质少且纤维形态规则、排列整齐,免疫组心肌细胞散乱,心肌细胞核大小不规则且清晰度差,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多。马松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均显示对照组心肌细胞间的胶原纤维量少,而免疫组可见大量的胶原组织分布于心肌细胞间,甚至相互连接呈网状,整体分布不均匀。定量结果显示免疫组左心房组织纤维化面积比高于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造模八周后的血清β1ARAb水平与左心房纤维面积比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透射电镜显示对照组心肌细胞核膜完整、胞浆丰富、排列整齐,免疫组可见心肌细胞自噬、纤维增生、纤维溶解、断裂、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等病理改变。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免疫组的I型胶原蛋白、III型胶原蛋白、TGF-β1、Smad3的表达增加,Smad7表达量下降;4)左心房内径扩大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β1ARAb水平高于左心房内径较低者、LVEF水平低于左心房内径较低者。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β1ARAb水平与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无相关性,与循环纤维标志物水平呈正相关,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结论:给予β1AR的ECL2多次注射可成功建立β1ARAb表达增强的主动免疫模型,该模型出现房颤诱发率增高、AERP缩短、心房传导速度减慢、传导异质性增加的电生理学表现。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发现纤维化通路参与β1ARAb表达增强介导的心房重塑的分子生物学过程。β1ARAb表达增强可导致心房扩大、心功能降低、间质纤维化面积增加、纤维化相关蛋白分子表达上调,且β1ARAb水平与纤维化面积呈正相关。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血清β1ARAb水平与心房纤维化循环标记物及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

刘涛[3](2020)在《ACEI(ARB)和(或)BBS联合生活习性控制的综合治疗对首诊扩张型心肌病完全逆转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和β受体阻滞剂(beta blockers,BBS)对既往已明确病因或诱因的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具有逆转作用。然而,部分DCM患者常以心衰为首发症状,缺乏明确病因和诱因,本研究将其称之为首诊扩张型心肌病(first diagnosed dilated cardiomyopathy,FSDCM),目前针对FSDCM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尚不能取得足够有效的治疗效果。项目组在前期临床工作中发现6例FSDCM患者经ACEI(ARB)和/或BBS以及控制不良生活习性(不规律用药、反复感冒、缺乏运动、熬夜、高压力负荷、吸烟、酗酒)的综合治疗后,1例完全逆转,表现为心脏大小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例心脏大小无改善,但功能改善;提示FSDCM患者严格遵循综合治疗后可能有较好的临床结局。此外,由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影响因素较多,特别是生活习性因素较为复杂,哪些是关键影响因素,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ACEI(ARB)和(或)BBS联合生活习性控制的综合治疗对FSDCM患者的作用,同时分析患者基础状态以及生活习性对综合治疗结果的影响,为FSDCM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资料及方法将2011.04-2018.03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就诊的FSDCM患者28例纳入研究。1.纳入标准满足下述所有条件1)首诊时,既往未确诊DCM,反复追问病史、体格检查和临床各项辅助检查均提示发病原因和病程不清;2)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50mm(女性)55mm(男性),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5%或者左心室缩短分数(fractional shortening,FS)<25%;3)胸部X线显示心影增大,心胸比例>0.5;2.排除标准满足下述条件之一1)既往已确诊DCM;2)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检查提示冠状动脉狭窄>50%;3)合并可导致继发性DCM的因素,如:心肌炎、长期酗酒(饮酒量>250g/天)、围生期心肌病、既往放化疗史、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甲亢、甲减、风湿性心脏病、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及其它系统性疾病(如结节病、红斑狼疮);4)不愿接受规律治疗或不能坚持完成随访;3.综合治疗措施1)药物治疗:采用ACEI(ARB)联合BBS,当合并药物禁忌时,则单独采用ACEI(ARB)或BBS。ACEI(ARB)滴定从0.5倍标准剂量开始,BBS滴定从0.25倍标准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自我感受和目标心率(>60次/分),逐渐滴定至最大耐受剂量;2)生活习性干预: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内保持良好生活习性,即,规律服药、预防感冒、坚持适度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压力、戒烟、戒酒;随访至少6月,随访项目包括心脏大小和功能(超声心动图/胸片)、NYHA(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分级以及生活习性控制情况。4.随访终点1)左心室结构功能完全逆转;2)截至本研究截止时间2019年09月,患者未完全逆转甚至死亡;5.恢复程度判定标准1)根据既往研究对“左心室重构逆转”的定义,定义“完全逆转”:随访终点时,(1)LVEDD≤50mm(女性)55mm(男性);(2)LVEF≥45%,同时满足上述条件;“部分逆转”:至少满足下述(1)和(2)中的1条,但未达到“完全逆转”;(1)LVEDD缩小比例(△LVEDD)≥10%,(2)LVEF增加比例(△LVEF)≥10%,;“无逆转”:随访终点时,(1)LVEDD>50mm(女性)55mm(男性),且△LVEDD<10%,(2)LVEF<45%且△LVEF<10%,同时满足上述条件。2)参考NYHA分级标准,定义“症状消失”:NYHA分级1级且无症状;“症状改善”:NYHA分级改善≥1级;“症状无改善”:死亡或NYHA分级无改善;6.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程度逆转患者间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临床参数与逆转预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基本情况28例FSDCM患者中,男性24例,占85.7%;女性4例,占14.3%;患者整体平均年龄49.8±10.2岁,首诊时平均症状时间1.7±2.0月(0.13-6月),以劳力性呼吸困难(24例,85.7%)为主要主诉症状。基线超声心动图显示LVEF为35.8±9.8%,LVEDD为64.0±8.0mm。平均随访时间2.3±1.7年(0.6-5.8年)。2.总体用药情况26例患者采用了ACEI(ARB)联合BBS治疗,1例患者由于血压水平较低(90/70mmHg)而仅用了BBS治疗,1例患者由于用药后心率低于60次/分而仅用了ACEI治疗。其中,ACEI(ARB)最大滴定剂量为1.4±0.6倍标准剂量,BBS最大滴定剂量为1.2±0.6倍标准剂量。3.综合治疗结果3.1总体治疗结果1)左心结构功能总体逆转情况根据恢复判定标准中的逆转标准,28例FSDCM患者中,9例左心室大小和功能完全逆转,占32.1%;8例部分逆转,占28.6%;11例无逆转,占39.3%,无逆转患者中死亡6例(5例猝死,1例心衰加重死亡)。2)临床症状总体改善情况根据恢复判定标准中的症状改善标准,28例FSDCM患者中,16例症状消失,占57.1%;4例症状改善,占14.3%;8例症状无改善,占28.6%;无改善患者中死亡6例(5例猝死,1例心衰加重死亡)。3.2治疗前后左心室大小功能逆转变化完全逆转患者LVEDD由基线时64.2±8.1mm缩小至终点时47.9±5.6mm,平均缩小-24.8±11.3%;LVEF由基线时37.3±10.0%增加至终点时63.6±8.9%,平均增加80.9±55.4%;部分逆转患者左心室大小无显着改善,△LVEDD<10%,但功能改善,△LVEF>10%;无逆转患者左心室大小无显着改善,△LVEDD<10%,左心室功能恶化,△LVEF>-10%。3.3治疗前后NYHA分级改善不同程度症状改善患者中,随访终点时,症状消失和症状改善患者NYH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症状无改善患者较治疗前恶化。本研究28例FSDCM患者中,有6例为回顾性患者;22例为前瞻性患者。此外,6例回顾性患者中,1例完全逆转,2例部分逆转,3例无逆转,无逆转患者中2例死亡;症状改善方面,2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改善,3例症状无改善,无改善患者中2例死亡。22例前瞻性患者中,8例完全逆转,6例部分逆转,8例无逆转,无逆转患者中4例死亡;症状改善方面,14例症状消失,3例症状改善,5例症状无改善,无改善患者中4例死亡。4.患者基础状态对综合治疗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患者首诊时的一般情况、超声心动图结果、心电图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最终治疗效果的关系,发现首诊时的症状时间和首诊时心电图QRS宽度对患者的最终治疗结局有明显影响,完全逆转患者的症状时间短于部分逆转患者,部分逆转患者短于无逆转患者;完全逆转患者基线心电图QRS宽度小于部分逆转患者,部分逆转患者小于无逆转患者。5.治疗期间生活习性干预与综合治疗结果的关系通过分析患者治疗期间对规律用药、受凉感冒、缺乏运动、熬夜、高压力负荷、吸烟和酗酒的控制情况,发现这些不良生活习性的控制对FSDCM患者的综合治疗有明显的影响。其中规律用药、坚持适度锻炼以及控制感冒和工作压力对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显着的作用,完全逆转患者坚持规律用药比例高达100%和坚持适度锻炼比例达44.4%,反复感冒比例(0)和高压力状态比例(11.1%)最低。结论1.ACEI(ARB)和/或BBS联合不良生活习性(不规律用药、反复感冒、缺乏运动、熬夜、高压力负荷、吸烟、酗酒)控制的综合治疗措施对FSDCM患者的左心室大小和功能具有逆转作用,对FSDCM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显着改善作用;2.首诊时心电图QRS宽度和症状时间对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首诊时间越短、ORS波越窄,治疗效果越好;3.良好生活习性包括规律用药、预防感冒、坚持适度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压力、戒烟、戒酒对综合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杨雁君[4](2019)在《男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雄激素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既往研究表明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可加速心肌细胞凋亡及间质胶原纤维降解产生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心室重构进而对心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也与心衰密切相关并可加速心衰进程。本研究通过比较老年男性心衰患者与健康男性血清雄激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T细胞表达人类淋巴细胞相关抗原(HLA-DR)、活化蛋白-1(AP-1)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心衰的关系并探讨雄激素对男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从雄激素对细胞免疫调节的角度阐明对其心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标准为参照,入选160例为心衰组,LVEF≤45%。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男性40例为对照组,均经心脏超声、肝肾功能等检查证实为健康者。所有受试者均空腹采集肘正中静脉血并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去氢表雄酮(DHEA)、去氢表雄酮硫酸酯(DHEAS)水平。分离后的血细胞沉淀使用红细胞裂解液分解红细胞提取白细胞,使用全细胞裂解液分解白细胞获取富含核蛋白的白细胞裂解产物后,ELISA法测定活化蛋白-1(AP-1)水平。使用CD3/CD4/CD8三色荧光单克隆抗体对细胞进行标测,通过流式细胞仪计算CD3+、CD4+、CD8+细胞比例、T淋巴细胞表达HLA-DR阳性细胞比例并计算CD4/CD8比值。对心衰组进行24个月的随访,记录因心衰死亡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如CD4/CD8进行数据转换为ln(CD4/CD8)后符合正态分布,再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OX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衰组与对照组年龄、吸烟比例、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高血压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心房颤动、2型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FT、TT、DHEA、DHEAS水平显着降低,且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降低(p<0.05,p<0.01)。3.心衰组CD8、HLA-DR、AP-1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且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p<0.05,p<0.01);CD3、CD4、CD4/CD8显着低于对照组,且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减低(p<0.05,p<0.01)。4.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提示心衰组FT、TT、DHEA、DHEAS水平与CD3、CD4、CD4/CD8均呈正相关(p<0.00);FT、TT、DHEA、DHEAS水平与CD8、HLA-DR、AP-1均呈负相关(p<0.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FT与CD4/CD8独立正相关、心功能分级与CD4/CD8独立负相关;FT、TT与HLA-DR独立负相关。6.Cox回归显示,FT、ACEI药物治疗与随访期间死亡独立相关(p<0.05,p<0.01)。结论:1.老年男性心衰患者存在低雄激素血症,其血清雄激素水平降低程度可影响心衰严重程度。2.老年男性心衰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其T淋巴细胞亚群及活性改变与心衰密切相关。3.老年男性心衰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降低,不能抑制相关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状态而影响心衰的发生和发展。4.雄激素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分化及调整CD4+、CD8+活化状态影响细胞免疫功能而影响男性心衰患者预后。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5](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段欣[6](2018)在《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的自身抗体与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心脏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与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血清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AB)的浓度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33例HCM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取外周静脉血血清通过ELISA技术测定β1-AAB浓度。收集HCM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血清β1-AAB浓度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HCM患者血清β1-AAB浓度[48.25(38.41-56.09)ng/ml]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4.51±6.89ng/ml),P<0.01,且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隐匿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LHOCM)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NOCM)三种类型患者两两比较血清β1-AAB浓度无显着性差异。有晕厥病史的患者其血清β1-AAB浓度显着高于无晕厥史者(P<0.05)。合并二尖瓣中/重度返流的患者其血清β1-AAB浓度显着高于不合并者(P<0.01)。最大心室壁厚度(r=0.215,P=0.030)、室间隔厚度(r=0.222,P=0.025)与 logβ1-AAB 呈显着正相关。HOCM 患者 logβ1-AAB与静息状态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呈显着正相关(r=0.273,P=0.020)。结论:HCM患者血清β1-AAB浓度显着高于正常人群,合并晕厥史或中/重度二尖瓣返流的HCM患者血清β 1-AAB水平显着升高,其浓度与最大心室壁厚度、室间隔厚度以及HOCM患者静息LVOTG相关。第二部分:心脏M2乙酰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与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血清M2乙酰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M2-AAB)的浓度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33例HCM患者为HCM组。HCM组进一步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亚组(n=72)、隐匿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LHOCM)亚组(n=22)、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NOCM)亚组(n=39),由于静息状态采血时LHOCM和NOCM患者均无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又将LHOCM、NOCM患者归为LHOCM+NOCM亚组(n=61),并与HOCM亚组做比较。另选择经12导联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及血液学常规检验结果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且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40例受试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取外周静脉血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2-AAB浓度。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血清M2-AAB浓度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HCM组患者血清M2-AAB浓度[22.91(17.21,29.64)ng/ml]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17.14±5.66)ng/ml,P<0.01],且 HOCM 亚组、LHOCM 亚组和 NOCM亚组患者两两比较血清M2-AAB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HCM患者M2-AAB浓度显着高于男性(P=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有猝死家族史者M2-AAB浓度显着高于无猝死家族史者(P<0.05)。合并心房颤动、或左心房内径≥50 mm或合并中-重度二尖瓣返流的患者的血清M2-AAB浓度显着高于不合并这些特征者(P均<0.05)。logM2-AAB与静息状态LVOT压力阶差呈显着正相关(r=0.178,P=0.040),与HOCM组静息LVOT压力阶差呈临界性正相关(r=0.224,P=0.058)。结论:HCM患者血清M2-AAB浓度显着高于正常人群,性别、是否有猝死家族史可能影响其浓度。合并心房颤动、或左心房内径≥50 mm或合并中-重度二尖瓣返流的HCM患者血清M2-AAB水平显着升高。HCM患者血清M2-AAB浓度与静息状态LVOT压力阶差相关。

古丽美拉·沙吾提[7](2018)在《β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M2毒蕈碱受体自身抗体与“特发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荟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评价β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AR自身抗体)、M2毒蕈碱受体自身抗体(M2R自身抗体)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索相关研究,不限制语言和年份(截至2017年11月),并根据纳入标准进行筛选。两名作者独立从所纳入研究中提取数据。质量评估采用修改后的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采用Stata.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的结局指标,采用标准化均数差及其95%置信区间(95%CI)表述,分类资料性的结局指标,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CI描述。合并效应量的统计推断采用z检验,如果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各项研究异质性统计推断采用Q检验和I2,当各研究结果间有统计学同质性(P>0.1,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如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I2>50%)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采用漏斗图检测其发表偏倚。结果:10篇文献共纳入12个研究。累积病例608例,对照组534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特发性”心律失常患者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β-AR自身抗体、M2R自身抗体水平更高。10篇文章质量评分均≥5分,为较高质量文献。6篇报告了β-AR自身抗体阳性率,合并显示,异质性检验I2=56.4%,P=0.043,P<0.05,存在轻度异质性,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的OR有统计学意义(OR=8.24,95%CI:3.83-17.72,z=5.4,P=0.00)。2篇文献通过计算可获得β-AR自身抗体水平的均数标准差,进行合并,结果显示合并的SMD有统计学意义(SMD=0.82,95%CI:0.361.29,z=3.48,P=0.001)。3篇文献通过计算可获得M2毒蕈碱受体自身抗体水平均数标准差,合并显示,异质性检验I2=63.6%,P=0.064,不存在异质性,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的SMD有统计学意义(SMD=0.95,95%CI:0.571.33,z=4.89,P=0.000)。结论:β-AR自身抗体、M2R自身抗体在“特发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检出率更高。

吕婷婷[8](2016)在《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致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心肌纤维化可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等严重疾病,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是临床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靶点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β-肾上腺素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β-AR)的过度激活在心肌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病因及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大量的临床研究报道,在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β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的自身抗体(autoantibodies against the second extracellular loop ofβ1-adrenergic receptor,β1-AA),该抗体的阳性率和滴度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随后的研究发现β1-AA具有类似儿茶酚胺物质的激动效应,可激活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上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drenergic receptor,β1-AR)的下游信号且不容易脱敏,进而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心功能下降。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β1-AA长期存在时,可以导致心功能下降,而且在心衰模型中发现β1-AA与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然而,β1-AA是否会直接导致心肌纤维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于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泌是造成心肌纤维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试图从动物水平观察β1-AA致心肌纤维化的特点,从细胞水平探讨β1-AA能否激活心肌成纤维细胞并导致其增殖和分泌功能改变,进而为相关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β1-AR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根据人β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β1-AR-ECII,197aa-223aa,H-W-W-R-A-E-S-D-E-A-R-R-C-Y-N-D-P-K-C-C-D-F-V-T-N-R-A,人鼠同源性是100%)的氨基酸序列,合成纯度大于95%的两条抗原肽段(肽段一:HWWRAESDEARRCYNDPKCCDFVTNRC,肽段二:CHWWRAESDEARR)。利用合成的两条抗原肽段共同免疫小鼠,采用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针对β1-AR-ECII的单克隆抗体。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检测该抗体的纯度,用链霉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treptavidin-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A-ELISA)检测β1-AR单克隆抗体与β1-AR的结合,用乳鼠心肌细胞跳动频率实验评价β1-AR单克隆抗体的功能。2.β1-AA被动免疫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6-8周龄健康雄性BALB/c小鼠,经SA-ELISA法检测血清β1-AA呈阴性的动物作为免疫对象,实验分为三组:1生理盐水溶剂对照组;2β1-AA组;3异丙肾上腺素阳性对照组。将β1-AR单克隆抗体按5μg/g体重剂量经腹腔注入小鼠,每2周免疫一次,共免疫16周;异丙肾上腺素按5μg/g经腹腔注入小鼠体内,每天一次,持续16周。采用心脏超声的方法动态检测各组小鼠的心功能;利用组织学检测方法HE染色分别观察小鼠心肌组织形态的改变及纤维化程度;利用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胶原Ⅰ和胶原Ⅲ基因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胶原Ⅰ、胶原Ⅲ蛋白表达水平。3.细胞实验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利用CCK-8试剂盒和CFSE染色法检测β1-AA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免疫沉淀法和小分子相互作用仪BLItz系统检测β1-AA与心肌成纤维细胞上β1-AR的直接结合;利用[125I]c AMP RIA KIT检测细胞内c AMP含量;Western blot分析β1-AR、PKA、P38MAPK、ERK1/2等蛋白的表达;AnnexinⅤ/PI双染法经流式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利用Fluo-3 AM钙离子探针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在工具细胞HEK293细胞上瞬时表达EGFP-β1-AR且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β1-AA致β1-AR内吞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1.随着β1-AA被动免疫小鼠时间的延长,小鼠的心脏功能逐渐下降,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左心室短轴缩短率降低。并且在免疫16周时,β1-AA被动免疫小鼠心肌纤维化显着,表现胶原Ⅰ和胶原Ⅲ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显着增加。2.细胞实验结果显示,β1-AA可以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该增殖效应可被β1-AR细胞外第二环肽段完全阻断,被β1-AR阻断剂美托洛尔、PKA抑制剂H89和β2-AR阻断剂ICI118551部分阻断,提示β1-AR和β2-AR可能均是β1-AA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途径;β1-AA还可激活P38MAPK和ERK1/2信号,且P38MAPK阻断剂SB203580和ERK1/2抑制剂PD98059均可阻断该增殖效应,提示P38MAPK和ERK1/2可能参与了β1-AA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信号;β1-AA刺激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促进了乳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提示β1-AA可以通过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分泌间接损伤心肌细胞。3.β1-AA促进了心肌成纤维细胞PKA活性、P38MAPK以及细胞内Ca2+信号持续激活,提示β1-AA激活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内信号不容易脱敏。β1-AA对瞬时表达在工具细胞HEK293细胞上β1-AR的内吞无明显改变,提示β1-AR内吞受阻。该结果提示β1-AA对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持续激活可能与β1-AA内吞障碍有关。结论本研究证实β1-AA在体内的长期存在可直接导致心肌纤维化。β1-AA促进培养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功能改变,β1-AR、β2-AR以及非经典的P38MAPK、ERK1/2信号途径可能均参与了该过程。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加深β1-AA致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病理机制的理解,而且为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付刚[9](2014)在《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C53基因自身抗体与心力衰竭预后关系的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终末临床表现。心衰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十分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自身免疫反应参与了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心衰病人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多种抗心脏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心衰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主要检测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心衰病人中IC53基因自身抗体水平,分析IC53基因自身抗体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以及与心衰预后的关系。旨在为临床预测、诊断及治疗心力衰竭提供新的诊断试剂或药物作用新靶点。方法:1.研究样本包含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病人177例,冠心病心衰病人588例。2.以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浆中IC53自身抗体。3.平均随访4年,终点事件是心源性死亡和猝死。4.应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IC53基因自身抗体水平与心力衰竭终点事件的关系。结果:在177例扩张型心肌病中IC53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8.6%,在580例冠心病心衰中为24.1%。平均4年(0.4个月―78个月)的随访中,扩张型心肌病总死亡人数76人,死亡率为42.9%。其中IC53自身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数是20人,死亡率为60.6%;自身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数是56人,死亡率38.9%。冠心病心衰总死亡人数159人,死亡率为27.1%。其中IC53自身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数40人,死亡率为28.6%;自身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数119人,死亡率26.6%。我们应用Cox回归分析方法,修正了年龄、性别、以及对终点事件的可能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扩心病组,IC53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0,OR=1.96,95%CI:1.17-3.28);冠心病组,IC53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率与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933,HR=1.02,95%CI:0.71-1.46)。应用时间等级检验方法,对扩心病组抗体阳性和阴性病人生存时间制作了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病人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病人的生存率。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病人及冠心病心衰病人血浆中存在IC53基因自身抗体。IC53基因自身抗体增加扩张型心肌病死亡风险,而与冠心病心衰死亡终点无关。IC53基因自身抗体阳性可以作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独立预警信号。急性冠脉综合症急诊介入治疗冠脉内与静脉内注射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的比较:一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IC)注射IIb/IIIa糖蛋白抑制剂(GPIs)的给药途径是否优于静脉注射(IV),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方法:我们对比较两种给药途径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了一个荟萃分析。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短期(1-3个月)和中长期(6-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死亡率,再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次要终点是术后TIMI血流、TMPG血流分级,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出血并发症。结果:12项临床研究被纳入荟萃分析。同静脉内使用GPIs相比,冠脉内给药并没有减少短期死亡率(OR:0.71,95%CI:0.41-1.23, P=0.22)和再梗死率(OR:0.76,95%CI:0.45-1.29, P=0.31)。IC组同IV组相比,其短期TVR率呈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OR:0.57,95%CI:0.31-1.04, P=0.07)。同静脉内给药相比,冠脉内注射GPIs明显增加了TIMI3级血流(OR:1.48,95%CI:1.06-2.06, P=0.02)和TMPG2-3级血流(OR:2.63,95%CI:1.53-4.51, P=0.0004)。中长期MACEs发生率、LVEF和出血并发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时,冠脉内直接注射GPIs比静脉注射大大增加靶血管血流量和心肌再灌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对临床预后的改善并不优于静脉给药。

王怡丹[10](2013)在《围产期心肌病与心血管受体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pathy,PPCM)是发生于产前1月及产后5月间的心力衰竭,以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受体)和M2-乙酰胆碱能受体(M2-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肌组织,参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调节。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β1-受体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存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性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引发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中,且与心力衰竭的预后明显相关。前期预实验发现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血清中存在β1-受体自身抗体,但是否存在M2-受体自身抗体以及上述两种自身抗体与围产期心肌病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目的:1.验证围产期心肌病患者血清中,存在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且较正常孕产妇升高的假设;2.分析围产期心肌病患者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的相关因素;3.验证心血管受体自身抗体与围产期心肌病的发病和预后相关。方法:从1998年开始,先后累计入选围产期心肌病患者37例为实验组(分别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阜外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同时入选36例年龄等因素匹配的正常孕产妇为正常对照组。根据人β1和M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氨基酸序列合成抗原多肽,采用链霉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 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test, SA-ELISA)检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及正常孕产妇血清中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水平。围产期心肌病患者随访1年后,复测血清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水平及相关临床指标。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法检测不同自身抗体分布患者超声心动图有无差异。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水平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心血管受体自身抗体对围产期心肌病发病的临床参考价值。结果:1.围产期心肌病患者血清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孕产妇:β1-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实验组为59.5%(22/37)明显高于正常组的19.4%(7/36),p<0.001;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实验组为1:129明显高于正常组的1:80,p<0.001。M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实验组为45.9%(17/37)明显高于正常组的16.7%(6/36),p<0.001;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实验组为1:143明显高于正常组的1:53,p<0.001。2.实验组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双阳性的患者共有17例(46%),单阳性患者有5例(14%),双阴性患者15例(40%)。三组超声心动图相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1)左室舒张末径:分别为62.5±7.1vs.56.9±1.0vs.54.8±4.3;χ2=14.411,p=0.001;(2)左室收缩末径:分别为51.2±7.5vs.45.8±2.1vs.42.2±4.3;χ2=14.944,p=0.001;(3)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33.7±7.9vs.38.6±1.7vs.41.9±2.9;χ2=11.879,p=0.003;(4)左室缩短分数:分别为16.8±4.0vs.19.4±1.4vs.21.2±2.8;χ2=9.717,p=0.008。3.实验组经过1年规范治疗后,复查超声心动图,三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在改善程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双阳组劣于单阳组劣于双阴组:(1)左室舒张末径:分别为52.3±4.4vs.46.4±1.1vs.44.5±1.2;χ2=18.837,p<0.001;(2)左室收缩末径:分别为38.4±5.1vs.32.4±1.1vs.28.4±2.9;χ2=17.433,p<0.001;(3)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7.2±7.0vs.61.6±2.9vs.68.5±5.0;χ2=13.715,p=0.001;(4)左室缩短分数:分别为28.5±3.4vs.30.4±2.1vs.33.9±2.4;χ2=12.923,p=0.002。4.围产期心肌病患者血清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水平(阳性率及滴度)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纽约心功能分级及血浆氨基末端脑肭肽前体水平呈显着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496~0.892,p<0.01);与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缩短分数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488~-0.568,p<0.01)。5.单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增加围产期心肌病发病风险的因素包括心血管受体自身抗体、高龄、多次妊娠、妊娠期高血压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不佳;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心血管自身抗体及妊娠期高血压是围产期心肌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心血管受体自身抗体:OR=18.786,95%可信区间为1.926-183.262, p=0.012;妊娠期高血压: OR=17.305,95%可信区间为1.061-282.299,p=0.045)。结论:1.围产期心肌病患者血清中存在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和平均滴度均高于正常孕产妇。2. 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双阳组、单阳组及双阴组患者超声心动图相比较:在左室内径扩大及左室收缩功能减退程度上双阳组>单阳组>双阴组;经治疗1年后,在左室内径及左室收缩功能恢复程度上双阳组<单阳组<双阴组。检测血清β1-受体和M2-受体可能对围产期心肌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3.围产期心肌病患者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水平与左室内径呈显着正相关,与左室收缩功能呈显着负相关。4.心血管受体自身抗体是增加围产期心肌病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检测血清β1-受体和M2-受体可能对围产期心肌病发病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二、抗心脏β_1和M_2受体自身抗体与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心脏β_1和M_2受体自身抗体与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M2-AAb、β1-ARAb水平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及保存
        1.3.2 M2-AAb、β1-ARAb的检测
        1.3.3 左心功能指标的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中M2-AAb、β1-ARAb水平比较
    2.2 两组左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M2-AAb、β1-ARAb水平的相关性
    2.4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M2-AAb、β1-ARAb水平与左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3 讨论

(2)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探究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诱发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的主动免疫兔模型构建及其对心房电生理特性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实验动物、分组
    1.2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3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1.4 主动免疫兔模型的验证
    1.5 心房电生理检查及房性心律失常的诱发与记录
    1.6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TMT技术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主动免疫兔模型的心房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实验标本及研究流程
    1.2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3 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通过促进心房纤维化诱发心房颤动的验证研究(一)—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对免疫兔模型心房结构重构的作用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实验动物与造模方法
    1.2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3 心脏超声检查
    1.4 组织学病理染色检测
    1.5 透射电镜检查
    1.6 左心房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1.7 左心房纤维化相关蛋白的m RNA表达水平检测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通过促进心房纤维化诱发心房颤动的验证研究(二)—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水平与心房纤维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伦理委员会批准、知情同意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1.3 临床资料获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ACEI(ARB)和(或)BBS联合生活习性控制的综合治疗对首诊扩张型心肌病完全逆转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设计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总体用药情况
    3.3 综合治疗结果
    3.4 患者基础状态对综合治疗结果的影响
    3.5 治疗期间生活习性干预与综合治疗结果的关系
    3.6 完全逆转患者左心室大小功能完全逆转后心脏变化情况
第四章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ACEI(ARB)和BBS治疗后左心室重构逆转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男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雄激素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心衰组
        1.1.2 对照组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主要实验仪器级材料
        1.2.2 一般资料收集
        1.2.3 雄激素测定
        1.2.4 活化蛋白-1 测定
        1.2.5 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1.2.6 HLA-DR测定
        1.2.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2组雄激素水平的比较
    2.3 2组血清AP-1 水平的比较
    2.4 2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HLA-DR比较
    2.5 心衰组雄激素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和HLA-DR、AP-1 的关系
    2.6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7 COX回归分析
3.讨论
    3.1 男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低下的原因
    3.2 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活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3.3 HLA-DR、AP-1与T淋巴细胞活化的关系及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3.4 雄激素对胸腺内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
    3.5 雄激素对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状态的影响及与心衰预后的关系
    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心力衰竭与免疫功能失调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6)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的自身抗体与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心脏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与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脏M2乙酰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与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在心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 引言
    2. 自身抗体产生的机制
    3. G蛋白偶联受体
    4. 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
    5. 心肌病中常见的GPCR-AABs
    6. 针对心肌病患者GPCR-AABs的治疗方法
    7.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7)β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M2毒蕈碱受体自身抗体与“特发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1.1 数据库检索
        1.2 检索策略
    2 文献筛查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
    3 文献评价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致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长期存在可导致心肌纤维化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设备
        4. 实验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β1-AR单克隆抗体制备成功
        2. β1-AA的长期存在导致小鼠心功能下降
        3. β1-AA的长期存在引起小鼠心肌纤维化
    小结
    讨论
第二部分 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导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动物和细胞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设备
        4. 实验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成功培养和鉴定
        2. β1- AA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可能机制
        3. β1-AA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分泌
        4. β1-AR内吞障碍可能参与 β1-AA致细胞信号持续激活
    小结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心力衰竭病因
        1.2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1.3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现状
        1.4 心力衰竭防治现状
    2 课题设计
        2.1 课题的结构及内容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1 第一部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2.2 第二部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课题的创新性
        2.3.1 第一部分研究的创新性
        2.3.2 第二部分研究的创新性
    3 实验条件
第一部分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自身抗体
        1.1 抗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1.1.1 抗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1.1.2 抗 M2 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
        1.2 抗心肌肌钙蛋白 I 抗体
        1.3 抗肌球蛋白抗体
        1.4 抗线粒体自身抗体
        1.4.1 抗 M7 自身抗体
        1.4.2 抗腺嘌呤核苷酸转运蛋白抗体
        1.5 抗 Na-K-ATP 酶自身抗体
        1.6 抗热休克蛋白 60 自身抗体
        1.7 IC53 基因自身抗体
        2 自身抗体作为临床靶点治疗心力衰竭
        2.1 免疫吸附治疗
        2.2 免疫调节剂治疗
        2.3 药物治疗
        3 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样本来源
        1.1.2 入选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数据采集和血样采集
        1.3 随访
        1.4 终点事件
        1.5 统计学数据分析
        1.6 试验方法
        1.6.1 标本采集
        1.6.2 特殊试剂
        1.6.3 一般试剂
        1.6.4 试验溶液配制
        1.6.5 实验仪器设备
        1.6.6 试验步骤
        1.6.7 抗体阳性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入选对象临床特征
        2.2 试验结果
        2.3 IC53 基因自身抗体与终点事件的关系
        3 讨论
        4 附表及附图
    结论
    创新性
第二部分
    第一篇 研究内容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入选研究标准
        1.3 入选研究质量评估
        1.4 研究终点
        1.5 数据采集
        1.6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入选研究
        2.1.1 文献检索结果
        2.1.2 入选研究的基线特征
        2.1.3 入选研究质量
        2.2 荟萃分析结果
        2.2.1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荟萃分析结果
        2.2.2 次要的终点的荟萃分析结果
        2.2.3 安全终点(出血并发症)的荟萃分析
        2.3 发表偏倚
        3 讨论
        4 附图及附表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围产期心肌病与心血管受体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超声心动图检查
    3. 基本情况评估
    4. 血清β_1-受体及 M_2-受体自身抗体测定
    5. 统计学方法
    6. 随访
研究结果
讨论
    1. β_1-受体及 M_2-受体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对心肌细胞的作用
    2. β_1-受体及 M_2-受体自身抗体与心血管疾病
    3. 自身抗体与围产期心肌病
    4. 研究意义
    5.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抗心脏β_1和M_2受体自身抗体与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M2-AAb、β1-ARAb水平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高玉婷,王菁晶,黄凤.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13)
  • [2]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探究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诱发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D]. 商鲁翔.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ACEI(ARB)和(或)BBS联合生活习性控制的综合治疗对首诊扩张型心肌病完全逆转的作用研究[D]. 刘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男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雄激素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D]. 杨雁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6]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的自身抗体与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D]. 段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7]β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M2毒蕈碱受体自身抗体与“特发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荟萃分析[D]. 古丽美拉·沙吾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8]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致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吕婷婷. 首都医科大学, 2016(11)
  • [9]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研究[D]. 付刚. 吉林大学, 2014(09)
  • [10]围产期心肌病与心血管受体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研究[D]. 王怡丹. 首都医科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抗心脏β_1和M_2受体自身抗体与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