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与修复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与修复

一、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及其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买雪燕[1](2020)在《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建构路径——基于对甘肃近代学科建设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了近代甘肃高等教育医学、农学、兽医学、边疆语文系等学科的发展脉络,以上学科的建构主要来自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并由此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西部高校在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中表现平平,突出表现在规模性发展不足和质量参差不齐。本研究结合近代甘肃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新时期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要从建立辩证统一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出发,增强学科理论与西部实践问题之间的耦合性、创新学科发展模式、加强筹资研究和丰富学科建设经费多元化等对策建议。

吴东照,王运来[2](2020)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视角,在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以深圳虚拟大学园和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两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对两地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业主代表、投资主体、办学主体等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具有发展定位与地区产业规划紧密融合化、产权结构多样化、办学主体国际化、创新创业主体化、运营机制服务化的鲜明特征。在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建设高等教育园区,应采取在密集嵌入科教资源基础上推进产教融合、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强化市场主体作用以及在产教协同基础上逐步拓展产城融合的建设策略。

吴东照,王运来[3](2019)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教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以原有高校为主体组建或另地新建、扩建的高等教育园区相继而起,根据其所在城市科教资源禀赋程度,这些高教园区可分为科教资源高丰度和低丰度两种类型。深圳虚拟大学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就是在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建设的高教园区的典型。相较科教资源高丰度地区,除了科教兴国战略和高校扩招的社会背景外,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教园区建设还包括促进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促进高校创新链与产业价值链有机转化、促进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提升等现实动因,建设过程中突出"前端后延、后端前延、政府键联"等特色。今后,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教园区建设,应坚持以产业为导向,重点打造人才、资金、项目的集聚转化;坚持市场为目标,逐步发挥市场在"三角协调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浸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

刘磊[4](2017)在《广州珠江水系江心洲景观规划设计与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心洲是身处江河之中、由泥沙淤泥而成、四面环水且平水期高出水面、整体形态与地质条件较为稳定的沙滩陆地。因其四面环水,又有周期性的营养物质补充,在早期社会常常被用作农业生产用地。进入现代社会后,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在滨江区土地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情况下,江心洲开始进入政府和开发商的视野。江心洲地理位置特殊,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与景观资源,但也存在生态敏感、形态不稳定、周期性变化等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江心洲被开发利用于城市旅游、城市休闲、邮轮码头、仓储用地、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保育等方面,但仍有大部分江心洲还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在未来面临被开发、被改建。本文以广州市珠江水系54个江心洲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广州珠江水系江心洲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主要表现为自然风貌优良、历史遗迹众多、田园水乡氛围浓郁、工业文明显着。但江心洲现状功能较为单一,定位缺乏特色,参与到城市发展、城市建设的程度与其丰富的资源数量和资源类型不相匹配,在面对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时,其交通条件也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良。综合以上问题,本文以保护江心洲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提出生态型江心洲、产业型江心洲和综合型江心洲三种开发利用模式。生态型江心洲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任务,延伸出生态保育、生态旅游和生态休闲三种利用策略。产业型江心洲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产业进步为主要任务,延伸出港口基地和产业园区两种利用策略。综合型江心洲开发程度高、功能集中,但对生态环境干扰较大,因此本文建议广州市不再开发新的综合型江心洲,仅对现有的几处江心洲进行优化提升和拓展开发。在制定合理的利用策略后,本文对江心洲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要素进行了研究。江心洲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需完善交通系统,其中包括增加对外交通设施、组织内部路网及完善公共交通体系三个层次。其次要为江心洲营造稳定的地形条件,通过弹性的景观设计手法,在顺应河流规律的同时保证江心洲地形的稳定和人群活动的安全。最后需打造鲜明的洲岛特色,从适应自然环境、延续历史文脉、反映地域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并为制定准确合理的功能定位,以最大程度发挥江心洲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刘晓龙[5](2016)在《“大学城”建设的反思—以贵州花溪大学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大学城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贵州省2009年投资14亿建立贵州花溪大学城。大学城单独的被政府圈画在一起,是否进一步资源共享,形成集聚效应,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有待商榷。因此在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下,笔者对花溪大学城的建设进行了反思,从而为其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钟颖[6](2016)在《大学城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以福州省闽侯县大学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学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在建设过程中对所在县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拉动效应,可促进居民就业、推进城市化进程、带动教育文化环境发展等。但当前也存在一些影响这种拉动效应发挥的因素,需从3个方面予以克服。

华晶,龚晓丽[7](2012)在《大学城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以贵阳花溪大学城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渐升高,全世界各地都纷纷兴办大学城,中国也不例外,从2000年开始,全国由沿海发达省份率先开始兴建大学城,迄今为止,大学城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它给一个城市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着重对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作相关分析,以厘清认识。

杨铭[8](2010)在《大学城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9年东方大学城的破土动工至今已有十年,在这十年间,我国各地的大学城纷纷涌现,成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道新的风景线。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同时,大学城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其中就包括文化的缺失。一所大学的发展不能没有文化的支撑,作为多所大学集合体的大学城更是如此。而我国的大学城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在文化的传承还是在文化的创新上,都比较欠缺,文化共享也停留在表面,没有发挥出大学城本该具有的集群优势。正因为存在不足,所以需要人为地加以建设。论文以“大学城文化建设研究”为题,通过对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应然和实然的分析,提出我国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论文在方法论层面是定性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法。在个案研究法中又运用了调查访谈法,结合文献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对个案予以呈现和分析。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系统阐述了大学城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并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阐释了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内容,;第三章以广州大学城为个案,对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实然进行考量;第四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城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解析和归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是笔者对加强大学城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笔者认为,我国的大学城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大学城价值定位偏移、政府角色失位、精神文化贫乏、文化共享程度不够等问题,大学城的文化建设要解决好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维护好大学的本真使命、政府角色的应然归位、通过加强学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促进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形成大学间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共享。总之,大学城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促进大学城各大学间的文化认同,促进学生对本校、对大学城的文化认同;并以制度建设为主要手段,切实推进大学城的文化建设。

潘婧[9](2009)在《基于可持续思想的高校教学楼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量高校新校区和大学城的大规模开发建设,高校教学楼的设计突显出很多问题。对高校教学楼的可持续设计,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和节约的意识,节约能源。同时,在当前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的现状条件下,可持续建筑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通过可持续的设计和优化,可以提高建筑本身的使用寿命,提高使用舒适度,减少不必要的空间和材料的浪费,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还有利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使得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教学楼设计呈现鲜明的特点。本文是旨在从当前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一般性方法中总结可以用于高校教学楼设计的策略,同时从教学楼本身的特点出发,探讨针对高校教学楼的专有策略,提出一些有利于教学楼可持续发展的尝试和建议。首先,在分析当前高校教学楼可持续设计研究的背景之后,结合具体实例提出当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论述了结合教学楼特点的可持续策略,并提出教学楼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设计实例,例举说明了可持续教学楼的一些设计方法和指导意义。

郑阳[10](2009)在《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研究》文中认为都市圈已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区域现象,愈来愈明显地在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长三角都市圈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未来十年内,长三角都市圈将有可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经济总量有望赶上东京都市圈,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都市圈。近年来,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研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环境,通过专题访谈相关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了解和掌握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情况,注重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找出阻碍资源整合的主要瓶颈,通过研究美国都市圈和欧盟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机制和成功经验;结合当前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快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解决我国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和建议,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可行性和科学性。笔者发现当前长三角都市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长三角都市圈的16个城市分属江浙沪二省一市,行政隶属的客观存在导致高等教育资源流动和共享因各地政府之间缺乏协调而进展缓慢。因此,本文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高校三方在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一定阐述,提出在整合过程中要突出高校的主体地位,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要从都市圈整体利益规划,全力推进;中央政府要从宏观上把握,做好“指导者”——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及其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及其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建构路径——基于对甘肃近代学科建设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图景
二、近代甘肃学科建设始末
    (一)医科
    (二)农科
    (三)兽医科
    (四)边疆语文系
三、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和掣肘因素
    (一)动力机制:以关注实践问题为旨趣
    (二)掣肘因素:学科发展环境不利
四、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建构路径
    (一)建立辩证统一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二)增强学科理论与西部实践问题之间的耦合性
    (三)创新学科发展模式,助力西部学科发展
    (四)加强筹资研究,丰富学科建设经费多元化

(2)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双链耦合”的潜在优势为低丰度地区建设高教园区提供理论可能
    (二)深化产教融合的国家意志为低丰度地区建设高教园区提供政策关照
    (三)来自企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为低丰度地区建设高教园区提供强大动力
三、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二)主要措施
        1. 发展定位与地区产业规划紧密融合化
        2. 产权结构多样化
        3. 办学主体国际化
        4. 创新创业主体化
        5. 运营机制服务化
四、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密集嵌入科教资源基础上推进产教融合
        1. 基于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嵌入科教资源
        2.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教协同育人
        3. 加强“双链”有效耦合,推进产教协同创新
    (二)政府主导下逐步强化市场主体作用
        1. 国家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的现实背景
        2. 高等教育“三角模型”揭示市场力量逐渐强化
    (三)产教协同基础上逐步拓展产城融合
五、结语

(3)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教园区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高教园区建设的历史考察
二、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教园区建设的现实动因
    1. 促进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有机衔接。
    2. 促进高校创新链与产业价值链的有机转化。
    3.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
三、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教园区建设的案例分析
    1. 案例简介。
    2. 关键路径。
四、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教园区建设的主要路径
    1. 坚持以产业为导向, 重点打造人才、资金、项目的集聚转化。
    2. 坚持市场为目标, 逐步发挥市场在“三角协调图”中的主体作用。
    3. 坚持文化浸润,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
结语

(4)广州珠江水系江心洲景观规划设计与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滨水空间不断开发对江心洲产生压迫
        1.1.2 广州珠江江心洲的保护规划工作逐步启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概念范围界定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江心洲基础研究概述
    2.1 江心洲的形成原因
        2.1.1 三类浅滩的形成分析
        2.1.2 江心洲的形成分析
    2.2 江心洲河型的形成条件及分布
        2.2.1 江心洲河型的形成条件
        2.2.2 江心洲河型的分布
    2.3 江心洲的特点
        2.3.1 空间独立,生态敏感
        2.3.2 周期性变化
        2.3.3 形态不稳定
    2.4 江心洲的类型
        2.4.1 根据形成条件
        2.4.2 根据平面形态
        2.4.3 根据所处区位
        2.4.4 根据空间位置
        2.4.5 根据组团关系
        2.4.6 根据淹没时间
    2.5 江心洲的现有利用方式
        2.5.1 农业用地与农业旅游
        2.5.2 城市公园
        2.5.3 风景名胜区
        2.5.4 码头、工厂、仓库
        2.5.5 公共活动中心
        2.5.6 水利工程基地
        2.5.7 自然保护区
3 广州珠江水系江心洲现状分析
    3.1 环境概述
        3.1.1 珠江概况
        3.1.2 广州珠江概况
    3.2 江心洲概况
        3.2.1 江心洲简介
        3.2.2 面积与岸线
        3.2.3 总体环境面貌
        3.2.4 周边水质状况
    3.3 景观资源
        3.3.1 自然风貌资源
        3.3.2 历史文化古迹
        3.3.3 田园水乡风光
        3.3.4 工业风貌建筑
        3.3.5 小结
    3.4 现状功能
        3.4.1 根据用地结构
        3.4.2 根据主导功能
        3.4.3 小结
    3.5 交通环境
        3.5.1 对外交通设施
        3.5.2 内部道路状况
        3.5.3 公共交通服务
        3.5.4 小结
    3.6 沿岸景点分布
    3.7 整体评价与问题分析
        3.7.1 整体资源评价
        3.7.2 开发利用价值
        3.7.3 主要问题分析
4 广州珠江水系江心洲景观规划设计与利用策略探讨
    4.1 规划设计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生态性原则
        4.1.3 安全性原则
        4.1.4 地域性原则
        4.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规划设计目标
    4.3 江心洲开发利用的模式与要点阐述
        4.3.1 利用模式分类
        4.3.2 生态型江心洲
        4.3.3 产业型江心洲
        4.3.4 综合型江心洲
    4.4 江心洲规划设计的重点及策略探讨
        4.4.1 完善的交通系统
        4.4.2 稳定的地形条件
        4.4.3 鲜明的洲岛特色
5 实践案例——大蚝沙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背景和区位
        5.1.1 项目背景
        5.1.2 区位分析
    5.2 场地现状分析
        5.2.1 现状功能
        5.2.2 交通环境
        5.2.3 地形水体
        5.2.4 植被状况
        5.2.5 建筑及构筑物
    5.3 规划目标和设计原则
        5.3.1 规划目标
        5.3.2 设计原则
    5.4 总体布局与设计思路
        5.4.1 总体布局
        5.4.2 剖面入手,营造舒适岸线空间
        5.4.3 延续现状肌理,改善植物种植
        5.4.4 引入活动项目,控制开发强度
        5.4.5 完善交通系统,组织游览路线
        5.4.6 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游览体验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大学城”建设的反思—以贵州花溪大学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二、贵州省花溪大学城现状分析
    (一)花溪大学城配套设施完善
    (二)大学城高校各自为营,集聚效应差
    (三)师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交通
三、对策
    (一)学生方面
    (二)高校方面
    (三)社会方面
四、总结

(8)大学城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大学文化与大学城文化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学及其内部文化
        二、我国大学城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城文化对于大学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
        一、文献综述
        二、核心概念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大学城文化的结构分析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城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内容
    第一节 大学城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大学城文化建设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大学城文化建设
        三、基于"集群理论"的大学城文化共享
    第二节 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物质文化建设
        二、制度文化建设
        三、精神文化建设
第三章 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实然考量: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第一节 个案选择的依据
    第二节 个案呈现
        一、广州大学城概况
        二、广州大学城文化建设现状
第四章 关于我国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我国大学城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大学城价值定位的偏移与迷失
        二、大学城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失位
        三、大学城精神文化的普遍缺失
        四、大学城文化共享的有名无实
    第二节 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大学城建设要维护大学的本真使命
        二、政府角色的应然归位
        三、广开渠道,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四、形成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共享
    第三节 加强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以及各高校要做好统筹规划
        二、完善和创新大学城各项制度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可持续思想的高校教学楼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4.1 高校教学楼的分类
        1.4.2 高校教学楼的特点
    1.5 研究框架和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教学楼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2.1 国内高校教学楼设计现状
        2.1.1 广州大学城教学组团设计
        2.1.2 浙大紫金港校区教学组团设计
        2.1.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学组团设计
    2.2 高校教学楼设计的问题总结
        2.2.1 文化层面
        2.2.1.1 缺乏对教学楼地域性的考虑
        2.2.1.2 忽视对教学楼场所精神的塑造
        2.2.2 技术层面
        2.2.2.1 缺乏充分利用自然要素的考虑
        2.2.2.2 缺乏对教学楼可达性的分析
        2.2.2.3 缺乏对教学楼外部环境的设计
        2.2.2.4 教学空间室内环境舒适度不高
        2.2.2.5 缺少节能降耗设计
        2.2.2.6 建筑细部设计不足
第三章 高校教学楼设计中的可持续策略
    3.1 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3.1.1 设计的原则
        3.1.2 设计的策略
        3.1.2.1 低能耗与高性能
        3.1.2.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1.2.3 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垃圾和污染
        3.1.2.4 使用低环境影响的建筑材料
        3.1.2.5 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适应性
        3.1.2.6 综合考虑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
        3.1.2.7 发掘建筑的地域精神
        3.1.2.8 可达性与城市文脉
        3.1.2.9 健康的环境
        3.1.2.10 促进社区交流
    3.2 高校教学楼的可持续策略——文化层面
        3.2.1 地域文脉的现代传承
        3.2.2 高校校园文化的表达
    3.3 高校教学楼的可持续策略——技术层面
        3.3.1 教学楼的布局
        3.3.1.1 充分利用自然要素
        3.3.1.2 交通系统
        3.3.1.3 绿化与生态庭院
        3.3.2 教学楼单体设计
        3.3.2.1 体型控制和形态
        3.3.2.2 平面布置模式
        3.3.2.3 模数化的教学空间
        3.3.2.4 人性化的非教学空间
        3.3.2.5 “安全体”——共享空间的防灾设计
        3.3.2.6 自然采光和照明节能
        3.3.2.7 自然通风系统
        3.3.2.8 遮阳设计
        3.3.2.9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3.2.10 太阳能利用
        3.3.2.11 智能化控制系统
        3.3.3 外围护结构材料和构造设计
        3.3.3.1 墙体
        3.3.3.2 屋顶
        3.3.3.3 门窗
    3.4 可持续的高校教学楼实例分析
        3.4.1 诺丁汉大学茱比丽校区
        3.4.2 北京大学国政楼
    3.5 当代高校教学楼的发展趋势
        3.5.1 教学楼智能化
        3.5.2 空间通用化和模数化
        3.5.3 公共空间人性化
        3.5.4 资源集约化——有机建筑
        3.5.5 建筑设计高层化
        3.5.6 建筑设计生态化
第四章 华北地区高校教学楼设计——以潍坊科技学院教学楼为例
    4.1 项目概况
        4.1.1 华北地区气候特征
        4.1.2 潍坊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设计概况
    4.2 19#教学楼方案设计及优化
        4.2.1 建筑布局和形态
        4.2.2 教学空间的设计
        4.2.3 中庭的设计
        4.2.4 遮阳采光设计
        4.2.5 围护结构构造和材料节能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四、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五、 主要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长三角都市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条件
    第一节 理论支撑
    第二节 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背景及现实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现状与各地差异
    第一节 长三角高等教育资源现状
    第二节 长三角都市圈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区位差异
    第三节 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成效与问题
    第一节 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成效
    第二节 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瓶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跨州大学联盟的资源整合形式
    第二节 前瞻性的榜样:欧盟高等教育区的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快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思路和对策
    第一节 以"共赢思维"加快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步伐
    第二节 以制定统筹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为突破口
    第三节 强化高校的整合主体地位推进校际合作
    第四节 明确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中的定位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长三角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对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长三角高等教育合作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交换生计划六校可接受的专业及人数清单(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及其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建构路径——基于对甘肃近代学科建设的考察[J]. 买雪燕.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03)
  • [2]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策略研究[J]. 吴东照,王运来. 复旦教育论坛, 2020(01)
  • [3]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教园区建设路径研究[J]. 吴东照,王运来.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9(01)
  • [4]广州珠江水系江心洲景观规划设计与利用策略研究[D]. 刘磊.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大学城”建设的反思—以贵州花溪大学城为例[J]. 刘晓龙. 山西青年, 2016(21)
  • [6]大学城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以福州省闽侯县大学城为例[J]. 钟颖. 经营与管理, 2016(05)
  • [7]大学城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以贵阳花溪大学城为例[J]. 华晶,龚晓丽. 商, 2012(14)
  • [8]大学城文化建设研究[D]. 杨铭.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9]基于可持续思想的高校教学楼设计研究[D]. 潘婧. 天津大学, 2009(S2)
  • [10]长三角都市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 郑阳.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与修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