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装置在使用中的选型及误差分析

测温装置在使用中的选型及误差分析

一、测温装置使用中的选型和误差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韩笑[1](2021)在《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在线自动测温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丁腈手套生产车间内测量生产线上手模温度,对整个生产工艺至关重要,通常采用人工手持红外测温枪进行抽样检测,此方法存在工作效率低、测温精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弊端,高速测温装置因价格较贵,在中小型企业中不普及。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在线自动测温装置的研究致力于研发一种性价比高、在线、自动、精准的测温装置,缓解手套生产车间对生产线上物体测温存在的问题,同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在线自动测温装置主要包括测温装置设计和上位机监控系统开发,测温装置为机电一体化的控制系统,使用STM32F407ZGT6微控制器作为测温装置的控制核心,KEIL开发环境与标准库函数,完成测温装置程序算法编写。机械结构采用步进电机、减速器和轴传动的方式,通过精准定位和调速来追踪移动手模,步进电机带齿轮和齿条传动,在测温装置转动过程中,调整红外温度传感器和手模之间的测温距离不改变,保证了测温的准确性。加入掉电检测和保存数据功能,提高测温装置性能。OV2640摄像头模块采集生产线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程序中通过格式转换、颜色识别、腐蚀等算法处理保存在存储器中的生产线图像,当手模经过时被识别到,开始温度采集和AD转换,根据手模中心坐标处于摄像头探头的位置来控制步进电机协调运动,追踪手模一段时间后停止,将追踪期间采集和转换的手模温度数字量运算成手模温度值显示在显示屏上,通过RS485接口、modbus协议把手模温度数字量通讯给上位机监控系统,显示成手模温度实时曲线图并保存温度历史数据,方便操作人员及时查看手模温度并加以控制,测温一个周期结束后返回原始位置等待下一个手模的到来。本文介绍了课题有关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现状,详细阐述了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在线自动测温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硬件电路设计与搭建、识别与处理生产线上手模图像等软件程序的编写、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最后对整个测温装置的软硬件进行了调试,结果表明,测温装置运行良好,基本实现了功能要求。

谭俭辉[2](2021)在《基于K210人脸身份识别与测温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以及红外测温技术非常成熟,但对于人脸存在遮挡物的识别和口罩佩戴检查识别方面的应用场景,目前仍处于发展的阶段。目前在实际应用工程应用当中,面对复杂的室内外环境因素下,对人脸身份识别及配合红外非接触式测温装置的进行体温测量,仍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亟待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共同解决:如对于人脸的关键点进行定位;判断人脸特征(如否佩戴好口罩)进行实时检测识别;在室内外进行非接触式测温精度控制和误差补偿校正;对于目前防疫检查人脸口罩佩戴识别与体温测量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实现本地或者云端服务器通信和信息交互等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基于新一代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K210设计的视觉处理模组,根据人脸身份识别与人脸戴口罩识别的基本功能需求,综合分析和运用前沿的技术方法,提出了本文的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检测算法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非接触式测温系统硬件设计进行优化设计,扩展了防疫健康码识别、实时语音播报提示以及可将当前检测结果的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上报物联网云平台等功能,系统在实现基本的人脸身份识别和口罩佩戴识别的基础上,还具备信息存储分析、实时查看、历史数据分析和信息交互传输的功能。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和进一步优化软硬件设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最终形成了具备较高识别精度、低成本、可扩展性强的新一代的智能人脸口罩识别测温系统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并且通过进一步产品化改良,可应用到的疫情防控对人脸身份识别(口罩识别)及体温测量的日常检测工作当中。

魏文展[3](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消费者对传统农产品和冷鲜活食品的需求逐年增加,所以人们对鲜活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冷链技术发展较晚,技术不成熟,冷链体系不完善,鲜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每年的损失都比较大,因此对冷链物流过程中温度的实时温度监测和管理非常重要。目前,市场上多数的冷链温度监测产品均是针对冷藏车开发,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冷链运输的方法较为原始粗放,生鲜物品与冷冻食品均是以保温箱或泡沫箱再通过往里添加冷媒的方式进行低温冷藏运输,且多数没有温度的实时监测,导致经常引起冷链食品的安全问题和物流服务的投诉。因此针对冷链物流温度的实时监测问题,设计高性能、功耗低、成本低、安全可靠的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宽阔的市场空间。近来,物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为冷链物流运输的有效温度监测与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手段。本文针对冷链物流运输管理与温度监测问题的实际需求,应用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嵌入在车载保温箱内的低功耗冷链物流运输实时监测终端。具体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介绍了冷链物流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与窄带物联网技术,以这些技术为基础,设计了适用于实时监测终端。(2)以冷链物流运输企业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入,详细说明冷链温度监测终端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必要性。结合当前冷链物流运输的痛点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撰写需求说明作为终端总体的设计依据。(3)在对冷链运输管理与远程监测终端设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终端总体架构的设计。根据实际的功能需求进行嵌入式物联网测温硬件模组结构设计,为实现多点测温进行了传感器的箱内分布设计等,最终提出了一种低功耗、低成本、易操作的冷链物流温度实时监测终端设计方案。(4)硬件和软件方面的低功耗设计。硬件低功耗主要通过围绕处理器的特点和提供的外围接口选用低功耗的器件和芯片实现终端的硬件系统。设计了合理的供电电路和外围设备电路。软件低功耗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单片机和外围芯片的低功耗运行方式、设计合理的程序设计来实现,主要从电源管理、休眠模式方面对主芯片进行了低功耗的程序设计。(5)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低功耗测试。该终端具备实现温度监测终端所需要的完整软硬件功能,可以完成温度采集、温度传输和温度数据追溯等功能,并能再温度监测的过程中长期处于低功耗状态,实验测试表明,电池续航时间为157天,极大地减少了终端功耗。

王超[4](2020)在《基于封闭式卡盒的自动化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仪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治疗困难且术后存活率低。通过早期诊断来发现肿瘤病灶,并及时靶向治疗,将有助于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效果。利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蛋白的差异,找到特异性标志物对肿瘤诊断和治疗大有裨益。核酸适配体是从人工合成的随机单链DNA或RNA文库中筛选得到与靶标结合的ss DNA或RNA,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特点。Cell-SELEX技术以完整细胞为靶标,通过单链核酸与细胞表面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核酸文库中找到与靶标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实际应用中,核酸适配体筛选过程复杂、繁琐,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财力,且由于文库核酸易逸出产生气溶胶污染,导致筛选结果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为解决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过程中产生的核酸气溶胶问题,本论文设计并制作了封闭式筛选卡盒,以保证每轮次筛选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为提高筛选效率,本论文研制了自动化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仪,并对仪器性能进行测试与验证。最后,利用卡盒和仪器在150小时内完成了Hep G2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并成功得到1条可与Hep G2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封闭式卡盒的自动化筛选仪器设计与实现以封闭式卡盒为基础,根据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原理提出了自动化筛选仪设计需求,接着根据卡盒的运行流程完成相应模块设计,并进行了集成,完成了仪器功能分区和整体结构的设计与组装。围绕自动化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仪中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完成了硬件电路和主控程序的设计与开发,保证了基于封闭式卡盒的自动化核酸适配体筛选流程稳定运行。2.筛选方法优化及封闭式筛选卡盒设计优化了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的方法来适配卡盒筛选操作,简化了收集靶细胞表面结合核酸的步骤,直接利用超纯水来获取并扩增核酸以适配封闭卡盒内筛选方法。基于改进后的筛选方法,提出并设计了分离式卡盒结构及其内部各功能模块。卡盒内的枪尖单次移液最大体积为1 m L,清洗液孔位容量为8 m L,扁平方形固定试剂孔容量为500μL,PCR扩增孔位单次最大反应体积为500μL。接着,利用3D打印技术及医用硅胶实现了卡盒零件的制作和整体组装,经过三个版本的迭代改进,实际卡盒结构和装配效果达到设计标准。最后,对卡盒内液路气密性、排液性能、试剂孔导热性和运动转轴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各部分功能均满足应用要求。3.液体转移控制研究为了配合卡盒内的液体转移,实现大体积PCR扩增、细胞清洗、超纯水转移等操作,本论文对液体转移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包括移液气路模块和运动定位模块的液体转移系统。在移液气路模块中加入了40PC100G2A气压传感器来实现气路气压实时测量,并建立正常气路和异常气路气压模型,判断每次移液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保证了液体转移量精确、可靠。在运动定位模块中,引入S型等频率加减速算法,使得步进电机启停更加平顺,减少失步情况。测试结果显示卡盒水平枪尖单次定位误差绝对值均值为0.25 mm,累积定位误差均值为0.2 mm。4.大体积PCR扩增模块研究为解决肿瘤细胞适配体筛选时由于多管PCR产物频繁转移带来的核酸气溶胶问题,本论文提出并设计了大体积PCR模块,通过直立导热块为卡盒的薄壁方形PCR扩增槽(最大扩增体积为500μL)提供热源。为解决导热块和PCR扩增槽之间的温度滞后问题,本论文改进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引入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提高了升降温性能,同时结合了串联式PID控制方法,将导热块和扩增槽的温度作为被控对象,解决了温度滞后性问题,保证扩增槽内反应液温度与设定温度一致。测试结果表明,引入串级模糊PID后,PCR扩增槽和热阱之间温差较小,PCR扩增槽温度可快速的到达设定值,且超调量较小,控温效果较好,达到了PCR扩增的升降温和控温要求。5.自动化筛选仪性能测试首先对自动化筛选仪性能进行了测试,主要包括文库转移及工位匹配测试、液体转移性能和大体积PCR扩增效果。不同轮次筛选卡盒之间文库自动转移需要多模块配合完成,经过6个卡盒实际测试,结果显示仪器各模块和结构单元配合较好,在60 s内可完成文库自动转移流程。液体转移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100μL至800μL之间,两个枪尖误差均值小于7.2%,同体积移液CV值小于6.2%。最后,应用卡盒和仪器来筛选Hep G2细胞核酸适配体,以人体正常肝细胞为对照细胞。结果在150小时内,通过16轮筛选得到了1条与Hep G2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并通过测序获得了该核酸适配体序列及二级结构,核酸适配体与细胞的结合实验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核酸适配体具有较强亲和力和特异性。

张径侨[5](2020)在《基于嵌入式AI技术的输变电红外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电力行业中最重要部分是各类电气设备,它们的运行状态好坏关乎各类电站乃至全部电力行业的安全可靠运行,若发生电网及设备故障就势必引起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输变电设备中各种电气设备故障与其发热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设备发热造成的电网非计划停运事件层出不穷。利用红外测温技术可以精确得到运行设备的状态信息,且其又具有监测范围广、形象直观、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等优势。但现有的红外在线监测装置设备体积大,功耗高,红外图像识别依赖于人工识别或后台系统,导致信息量传送过大,实际利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寻找一种新的途径开展输变电设备关键部位红外监测非常重要。本文利用国产化的红外信号处理专用芯片寒武纪的特点,开发一款低成本、低功耗、微型化、便携式的红外成像仪及在线监测系统。首先,利用国内最新的芯片技术,使用国产寒武纪的红外信号处理专用芯片替代原有的进口 FPGA或通用DSP芯片的技术方案。将红外摄像头与嵌入式人工智能(AI)技术相结合,在红外摄像头内部集成AI加速模块,对红外热成像图片进行本地AI分析,装置的分析结果、红外图片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升级等通过4G或5G无线通道实现。其次,研发一款APP软件,使红外成像仪通过Type-C或USB接口同智能手机或巡检PDA连接,通过在智能手机或巡检PDA内运行专用的APP软件来分析并显示红外成像结果,自动生成包括地理位置信息、设备信息等内容的分析结果,并上传至数据中心。最后,将所研发的装置在变电站进行实际测量,得到相关红外图谱,并与现有红外测温设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研发的装置便携且体积小,处理器算法变快,不再出现图像处理卡壳现象,所得出的图谱可自动编号存档,当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还可通过预警上送第一时间提醒运维人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黄巧峰[6](2020)在《高精度分层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飞行试验过程中,试验舱内侧壁与大底温度数据的测量可以获取表面防热结构不同深度的温度,对热防护工作甚至整个系统试验的安全顺利进行都有着重要意义。考虑到试验舱内复杂的电磁环境,且舱内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所以对温度测量装置的精度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的分层温度测量装置,测温通道数为4,可根据测温范围选取热电偶或铂电阻进行温度测量,并对温度信号进行变换、调理、采集与编码,上传采样数据给上位机或遥测设备进行分析。本文结合国内外温度采集的研究现状和设备的使用需求,确定了数据的传输模式和采样方式,提出了整体的设计方案。针对不同通道的测温范围,分别选用S型、K型热电偶与铂电阻pt1000作为测温的敏感元件。根据热电偶的测温特点与分度号的区别,对应设计了以AD8495和AD590为核心的两种冷端补偿的硬件电路方案,同时介绍了补偿导线的比对选型,以提高设备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根据铂电阻的测温原理,通过对其驱动方式的分析,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的恒流源驱动的四线制测温方式,对关键技术恒流源的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去除自身线阻的影响和减小自热效应,提高测量精度。为提高设备对复杂电磁环境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差分的方式进行增益调整并进行滤波设计,包括RF射频滤波、二阶压控低通滤波,来滤除环境中射频干扰以及线路传输过程中的串扰。在采集量化方面,针对温度信号采样频率低、采集精度要求高的特点,选用Σ-Δ型ADC进行模数转换,本文介绍了Σ-Δ型ADC应用的过采样、数字抽取滤波和噪声整形技术,分析其高分辨率和低噪声的采样机理。采用双定时器程序设计优化模拟开关切换、A/D转换和串口通信的时序逻辑,实现均匀采样和统一的数据编帧、转发,并通过分析和验证抽取滤波器的选取与抽取比的大小对采集精度的影响,实现高精度的信号采集。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温度测量装置进行全面测试,并针对装置的可靠性与测量精度展开了分析与总结,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卯声松[7](2020)在《精密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电偶作为一种使用最为广泛的接触式温度检测传感器,被大量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水利发电等诸多重要领域,其示值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量值传递是否可靠,也决定着相关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根据我国《计量法》的相关规定,为了保证使用热电偶测温的准确度和规范热电偶测温标准,需要对新生产的热电偶和使用中的热电偶按照国家检定规程进行严格的周期性检定。热电偶的检定工作十分繁琐,为了提高热电偶的检定效率和检定准确度,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研制热电偶检定系统。但大部分的检定系统均使用机械运动型切换开关切换各路热电势,受开关转换特性影响,完成一次动作切换并读取数据需耗时2秒左右,同时检定多支热电偶时,数据采集时间也会相应增加,而通过对炉温的实际检测发现,达到检定温度后,炉温一直处于无规则变化状态,数据读取时间越长,炉温变化也越大,热电偶检定误差也就越大。1.针对上述情况,课题基于相关检测技术,利用继电器切换开关代替机械运动型切换开关,用于控制标准热电偶和多支待检热电偶之间的通断切换,提高切换速率,缩短数据采集时间,减小炉温变化带来的检定误差。在此基础上,结合JJG141-2013《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国家检定规程技术指标和操作流程建立一套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实现铂铑10-铂热电偶的自动检定,提高检定效率。2.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包含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两个部分,硬件设计方面,继电器切换开关分别控制多支热电偶的通断,数字测量仪分别与切换开关和上位机进行通信连接。数字测量仪分别读取与继电器切换开关通道连接热电偶的热电动势值,通过RS-232通信端口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上位机。软件方面,以Windows7系统作为载体,选用Visual Basic 6.0进行软件系统开发,实现人机交互、参数输入、数据自动采集处理、热电偶合格性判定、检定结果储存和打印等功能。3.系统开发完成后,对铂铑10-铂热电偶进行检定测试并分析系统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系统运行平稳、预设功能全部实现,且系统扩展不确定度(k=2)的最大值为0.64℃,约为最大允许误差的2/3,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测量精度满足要求,达到了热电偶自动检定目的。

童心[8](2020)在《动态载荷下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热力耦合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合固体推进剂在航天和兵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常受到不同形式的动态载荷,其中较重要的有冲击载荷和循环载荷。复合推进剂在动态加载下不仅表现出非线性力学特性,还会出现自热效应,宏观表现为自身温度的升高。由于复合推进剂的力学行为对温度高度敏感,因而其温升又反过来影响其力学行为,说明复合推进剂在动态载荷加载下存在显着的热力耦合特性。为了研究复合推进剂的热力耦合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与理论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复合推进剂在冲击载荷下的热耗散,利用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实验技术和红外辐射瞬态测温技术获取了冲击载荷下复合推进剂力学响应和表面温度的演化规律。复合推进剂在冲击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现出率相关、大变形的粘-超弹性质,同时伴随着自身温度的升高。复合推进剂在高应变率变形下,几乎所有的机械耗散能都转化为热能(自热效应)。为了描述复合推进剂高应变率力学性能,将朱-王-唐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与Mooney-Rivlin超弹性本构模型相结合,构建了等温粘-超弹性本构模型。为了考虑自热效应,通过引入热软化函数对原有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复合推进剂的一维高应变率热粘-超弹性本构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冲击载荷下复合推进剂的自热效应对力学响应的影响。(2)进行了复合推进剂应变控制模式下的疲劳试验,同时为获取推进剂在疲劳加载下的温度场,借助非接触式测温装置实时采集了推进剂试件的表面温度。结果显示:由于基体的粘性,复合推进剂在动态加载下会出现自热效应,表现为其自身温度的升高。在高频高应变幅加载下,通过高分辨率红外热成像装置的实时监测,复合推进剂的局部温升最高可达80°C。疲劳加载下的自热效应促进了复合推进剂的疲劳损伤进程,削弱了复合推进剂的力学性能,具体表现为动态模量随疲劳加载次数的衰减。(3)采用“固有耗散”概念,并利用复合推进剂疲劳温升的演化规律,顺利地获取了复合推进剂的疲劳极限。根据热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了复合推进剂疲劳过程中的能量平衡方程。通过测量耗散率得到了复合推进剂疲劳中的能量存储率(储能率),储能率反映了复合推进剂疲劳中的累积损伤,可作为快速预测疲劳寿命的指标。该方法与传统力学手段相比,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并具有较高的精度。(4)通过不可逆热力学、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定律和热流变简单材料的时间-温度等效原理,推导了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和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在Schapery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非线性函数的方法构建了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自热效应与变形之间的耦合作用。本构模型体现了变形历史中的最大von Mises等效应力对非线性力学行为的影响,具有形式简洁、参数较少等特点。推导了非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的数值算法,编写了基于Abaqus软件的用户子程序UMAT和UMATHT,经完整测试后成功地描述了复合推进剂在不同加载模式下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和自热效应,通过应力场与温度场的耦合分析,验证了本构模型的预测能力。本研究加深了对动态载荷下复合推进剂的热力耦合特性的认识,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装药设计、勤务处理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意义。

王晨阳[9](2019)在《用于疫苗冷链运输的车载温度监测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疫苗是一种常用温敏性免疫药物,其全生命周期冷链温度一般要求在28℃以内,超出该范围会对疫苗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针对疫苗冷链全生命周期中最易超温的运输环节,研究分析疫苗保温箱及冷藏车厢内温度分布特性,设计开发一套用于疫苗冷链运输的车载测温系统。系统包含温度测量模块及通信监测平台,实现对疫苗保温箱及冷藏车厢内多点温度监测、存储和上传等功能,确保疫苗冷链储运的温度监控要求。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疫苗保温箱及冷藏车厢内温度分布特性,合理选取疫苗冷藏储运的最佳温度测点。根据保温箱及冷藏车厢的内部结构和制冷保温方式,采用ANSYS软件建立保温箱和冷藏车厢的有限元模型,使用FLUENT软件计算保温箱和冷藏车厢的内部温度场,并获得二者内部温度分布状况。通过在实验室环境中对保温箱内部温度场的实际测试,验证了温度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由仿真结果,确定系统在保温箱及冷藏车厢内温度测点的具体数量及最佳位置分布。2、合理选用温敏传感和低功耗器件,通过电路设计与优化采样频率,开发了一种适应疫苗冷链运输中长期使用的低功耗专用温度测量模块。经实际温度比对实验测试,模块在28℃及020℃扩展温度范围之间的测温误差平均值均在±0.3℃以内,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中针对测温误差控制在±0.5℃以内的规定。在实现周期性温度采样的基础上,设计ZigBee通信电路及板载射频天线,使模块具备无线组网功能。经测量计算,模块长约为39mm、宽约为31mm,研制成本约为43元,满足结构小型化和硬件低成本的装置设计要求。3、设计开发与专用温度测量模块配套的车载温度监测平台,实现了疫苗冷藏温度同步接收、实时监测、后台存储和超温报警等功能。平台包含温度接收器,通过ZigBee技术完成多个模块与温度接收器组网通信。为确保疫苗冷链运输的温度控制安全,特设3℃低温及7℃高温预警温控点,以便管理部门监控分析并就近及时处理。经实验室和运输车测试,模块功耗为0.29J,系统在非视距条件下的通信成功率为100%,满足疫苗冷链运输温度监测的各项技术指标。

李发展[10](2019)在《基于LabVIEW的感应加热带材温度测量装置的研究》文中指出横向磁通感应加热装置适合对连续运动的带材进行热处理,但在加热器出口处带材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温度是带材热处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艺参数,只有选择并控制好加热温度的大小,才能保证带材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因此在热处理过程中对带材温度的监测和记录非常必要。为此本文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感应加热带材温度测量装置,所做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横向磁通感应加热带材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本文介绍横向磁通感应加热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后,采用有限元法对横向磁通感应加热进行涡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分析并用Mag Net和Therm Net软件对其进行磁-热耦合场的联合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带材表面的温度分布。(2)确定带材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方案。本文首先提出带材温度测量装置应实现的功能。其次,比较了不同测温方式的特点,并根据测温环境的要求确定采用非接触式测温的方式。最后本文提出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综合考虑其优缺点,最终确定了基于LabVIEW的带材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方案。(3)完成了带材温度测量装置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设计。根据设计方案合理地选择了红外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卡、NI CompactDAQ控制器以及显示器,并介绍了所选择硬件各方面的性能参数。使用LabVIEW软件编写带材温度测量程序,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温度显示和数据储存等。(4)对带材的辐射率进行分析和处理。本文介绍了黑体辐射定律,并绘制了三种不同带材的辐射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分析温度对带材辐射率的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将不同温度下的辐射率数据分段拟合成解析函数,将表达式通过公式节点写入LabVIEW程序。(5)对带材温度测量装置调试完成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和显示感应加热过程中带材温度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记录采样点的温度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统计,达到了预期的各种目标。

二、测温装置使用中的选型和误差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温装置使用中的选型和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在线自动测温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非接触红外测温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物体温度检测应用现状
        1.2.3 图像识别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概述
        1.3.1 课题意义
        1.3.2 课题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测温装置机械结构和测温路线的设计
    2.1 手模温度测量技术要求
    2.2 机械结构方案的分析
    2.3 测温装置结构的设计
        2.3.1 回转追踪机构的设计
        2.3.2 直线位移调整机构的设计
    2.4 测温装置路线的设计
    2.5 红外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6 摄像头模块的选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温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单片机型号的选定
    3.2 硬件整体结构设计
    3.3 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4 图像采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5 TFTLCD显示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6 AD模数转换硬件电路设计
    3.7 12864显示屏硬件电路设计
    3.8 RS485通讯硬件电路设计
    3.9 步进电机硬件电路设计
    3.10 掉电检测与保存数据硬件电路设计
    3.11 测温装置PCB板设计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温装置的软件编程设计
    4.1 测温装置主程序设计
    4.2 图像采集程序设计
    4.3 TFTLCD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4.4 手模图像识别算法程序
    4.5 AD转换模块程序设计
    4.6 显示屏12864模块程序设计
    4.7 485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4.8 两步进电机协调控制程序设计
    4.9 掉电检测和保存数据程序设计
    4.10 看门狗程序设计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手模温度监控系统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组态软件与modbus协议
    5.2 手模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
        5.2.1 创建新项目并定义I/O设备组态
        5.2.2 创建数据库组态变量
        5.2.3 力控与单片机实现modbus rtu协议通讯程序设计
        5.2.4 创建手模温度监控界面
        5.2.5 手模温度监控系统的运行调试与打包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手模温度采集和转换测试实验
        5.3.2 生产线上手模捕获和显示测试实验
        5.3.3 两步进电机协调控制实验
        5.3.4 力控组态软件和单片机通讯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K210人脸身份识别与测温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脸身份识别
        1.2.2 口罩佩戴识别
        1.2.3 非接触式测温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嵌入式人脸识别方案设计
        2.1.1 主流嵌入式人脸识别方案对比
        2.1.2 基于K210的人脸特征识别方案
    2.2 非接触式测温方案选型与分析
        2.2.1 非接触式红外测温方案讨论
        2.2.2 非接触式测温传感器选型
    2.3 智能物联网采集终端解决方案
    2.4 物联网数据采集分析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系统设计
    3.1 K210摄像头模组及外围电路设计
    3.2 非接触式红外测温装置电路设计
    3.3 智能物联网采集终端电路设计
        3.3.1 ESP32-S协处理控制单元及外围电路设计
        3.3.2 以太网及RS485通信电路设计
        3.3.3 多功能扩展板卡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算法模型及软件系统设计
    4.1 嵌入式人脸识别与目标检测算法介绍
        4.1.1 人脸关键点识别算法介绍
        4.1.2 人脸口罩目标检测识别算法介绍
    4.2 基于K210的人脸识别与口罩识别软件设计
    4.3 测温模块软件设计
        4.3.1 红外测温模块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3.2 红外测温与校正算法设计
    4.4 系统各个模块间通信程序设计
        4.4.1 基于LC12S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4.5 基于物联网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设计
        4.5.1 物联网平台产品创建与设备关联
        4.5.2 Web端远程数据采集分析功能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人脸身份识别测试与分析
        5.1.1 人脸身份识别结果与分析
        5.1.2 人脸口罩佩戴识别测试与分析
    5.2 体温测量实验与分析
        5.2.1 不同体温测量方法测试结果分析
        5.2.2 红外测温传感器校正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3 智能物联网采集终端功能测试
    5.4 物联网平台数据处理与分析记录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3)基于物联网的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关键问题
第2章 相关关键技术
    2.1 物联网技术
        2.1.1 物联网体系架构
        2.1.2 传感器技术
        2.1.3 嵌入式技术
    2.2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
    2.3 NB-Io T技术
        2.3.1 NB-Io T无线通信特点分析
        2.3.2 COAP协议
    2.4 单总线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的需求分析
    3.1 传统冷链运输温度监测的问题分析
        3.1.1 难以实现精细化测温管理
        3.1.2 缺少冷链数据追溯管理
        3.1.3 温度监测设备的供电问题
    3.2 冷链测温终端需求说明
        3.2.1 撰写目的
        3.2.2 功能需求
        3.2.3 性能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链物流远程温度监测终端总体设计
    4.1 终端系统结构设计
    4.2 硬件选型
        4.2.1 温度传感器
        4.2.2 微处理器
        4.2.3 通信模块
    4.3 终端硬件设计方案
    4.4 多点测温网络设计
    4.5 数据采集与传输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硬件设计
    5.1 测温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5.1.1 传感器电路设计
        5.1.2 NB-Io T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5.1.3 终端供电设计
        5.1.4 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5.1.5 电源匹配电路设计
    5.2 测温终端PCB设计
        5.2.1 PCB布局设计
        5.2.2 PCB走线设计
        5.2.3 设计规则检查
        5.2.4 PCB的封装处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嵌入式程序设计
    6.1 开发环境简介
    6.2 低功耗处理函数设计
    6.3 传感器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6.4 NB-Io T数据传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冷链物流远程温度监测终端测试
    7.1 硬件终端测试
    7.2 终端功能测试
        7.2.1 温度采集测试与分析
        7.2.2 温度数据上传测试
    7.3 冷链保温箱内多点温度监测的测试
        7.3.1 冷链保温箱内多点温度采集测试
        7.3.2 冷链保温箱内多点温度采集结果分析
    7.4 功耗测试
        7.4.1 测试环境
        7.4.2 电流测试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封闭式卡盒的自动化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
        1.2.1 核酸适配体介绍
        1.2.2 核酸适配体筛选方法
    1.3 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平台
        1.3.1 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
        1.3.2 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高效筛选平台研究现状
        1.3.3 本课题中用于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的方案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1 基于封闭式卡盒的自动化筛选仪器设计与实现
        1.4.2 筛选方法优化和卡盒设计
        1.4.3 液体转移控制研究
        1.4.4 大体积PCR扩增模块研究
        1.4.5 仪器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动化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仪设计与实现
    2.1 仪器整体设计
        2.1.1 仪器设计需求分析
        2.1.2 技术路线及设计方案
    2.2 仪器集成与组装
        2.2.1 仪器模块集成
        2.2.2 仪器加工与组装
    2.3 控制系统设计
        2.3.1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3.2 控制系统功能及组成
        2.3.3 硬件电路设计
        2.3.4 主控程序设计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方法优化及封闭式卡盒设计
    3.1 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方法
        3.1.1 筛选方法需求分析
        3.1.2 筛选方法优化
    3.2 卡盒设计方法及应用
        3.2.1 卡盒设计方法
        3.2.2 卡盒结构组成与应用
        3.2.3 卡盒方法在核酸适配体筛选中的可行性
    3.3 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卡盒设计
        3.3.1 基于封闭式卡盒的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方法
        3.3.2 封闭式卡盒的功能结构设计
        3.3.3 封闭式卡盒的总体设计与制作
    3.4 卡盒性能测试与验证
        3.4.1 气密性测试
        3.4.2 导热性测试
        3.4.3 转轴运动精度测试
        3.4.4 排液测试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液体转移控制与大体积PCR扩增模块设计
    4.1 液体转移控制
        4.1.1 移液气路模块
        4.1.2 运动定位模块
    4.2 大体积PCR扩增模块
        4.2.1 PCR扩增原理
        4.2.2 大体积PCR扩增模块结构
        4.2.3 温度采集
        4.2.4 精确温控算法
        4.2.5 大体积PCR扩增模块温控测试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
    5.1 系统总体性能
        5.1.1 文库转移及模块匹配
        5.1.2 液体转移性能
        5.1.3 大体积PCR扩增
    5.2 HepG2细胞核酸适配体的自动化筛选
        5.2.1 筛选所需试剂
        5.2.2 筛选流程的设计
        5.2.3 筛选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授权专利
致谢

(5)基于嵌入式AI技术的输变电红外在线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外成像技术及红外成像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嵌入式AI芯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介绍
    2.1 红外热成像的成像原理
        2.1.1 红外热成像原理简介
        2.1.2 红外热成像的优点
    2.2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等领域的相关原理
        2.2.1 Tensor Flow训练识别模型
    2.3 嵌入式AI芯片技术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 系统硬件芯片选型
        3.2.1 芯片选型概述
        3.2.2 芯片主要功能
        3.2.3 芯片主要设计指标
    3.3 系统主CPU和AI加速器模块设计
    3.4 供电电源和低功耗设计
        3.4.1 供电电源方案
        3.4.2 低功耗设计
    3.5 硬件电路抗电磁干扰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人工智能模型和深度学习算法设计
        4.1.1 嵌入式人工智能模型设计
        4.1.2 深度学习实现方法设计
    4.2 系统专用APP软件设计
        4.2.1 APP概述
        4.2.2 APP功能介绍
    4.3 本章小结
5 红外智能AI在线监测系统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5.1 避雷器监测
        5.1.1 避雷器发热缺陷的特征描述
        5.1.2 避雷器热缺陷处理建议
    5.2 变压器本体监测
        5.2.1 变压器本体典型热缺陷的主要部位及产生原因
        5.2.2 变压器本体热缺陷特征描述
        5.2.3 变压器热缺陷的处理建议
    5.3 变压器本体套管监测
        5.3.1 变压器套管热缺陷的特征描述
        5.3.2 变压器套管热缺陷处理建议
    5.4 导电回路及线夹监测
        5.4.1 导线回路及线夹热缺陷的特征描述
        5.4.2 导线回路及线夹热缺陷处理建议
    5.5 电容器监测
        5.5.1 电容器热缺陷的特征描述
        5.5.2 电容器热缺陷处理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高精度分层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电偶与铂电阻传感器研究现状
        1.2.2 温度测量采集技术研究现状
        1.2.3 温度测量采集设备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设计思路与方案规划
    2.1 设计需求分析
    2.2 方案设计思路分析
        2.2.1 数据传输模式分析
        2.2.2 数据采样方式选择与分析
        2.2.3 主要器件的选型
    2.3 整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信号调理电路的优化设计
    3.1 热电偶冷端补偿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3.1.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与测量方法
        3.1.2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的优化设计
        3.1.3 负温度测量-基准偏置电压源设计
        3.1.4 补偿导线的选用和抗干扰处理
    3.2 铂电阻的驱动方式及优化设计
        3.2.0 铂电阻的测温原理
        3.2.1 铂电阻的驱动方式分析
        3.2.2 恒流源设计分析与优化
    3.3 信号增益调整
    3.4 低频信号滤波电路优化设计
        3.4.1 RFI滤波电路设计
        3.4.2 二阶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3.5 电源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采集转发电路设计与关键逻辑分析
    4.1 Σ-Δ型 ADC的工作原理
        4.1.1 过采样技术
        4.1.2 量化噪声整形技术
        4.1.3 数字抽取滤波
    4.2 采样量化电路与422 接口电路设计
        4.2.1 采样量化电路设计
        4.2.2 RS-422 接口电路设计
    4.3 采集转发逻辑设计
        4.3.1 双定时器程序设计优化采集转发时序
        4.3.2 双定时器软件配置
        4.3.3 UART串口通信逻辑设计
        4.3.4 采集转发时序验证
    4.4 抽取滤波器选取及抽取比对采集精度的对比分析
        4.4.1 抽取滤波器与抽取比
        4.4.2 采集精度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功能测试与验证分析
    5.1 测试平台的搭建
    5.2 数据完整性验证
    5.3 采集精度验证
    5.4 上位机数据波形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精密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热电偶检定系统需求分析
        1.3.1 热电偶检定规程
        1.3.2 主要技术指标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热电偶检定系统优化设计
    2.1 热电偶检定方法
    2.2 热电偶检定切换开关
        2.2.1 切换开关对比分析
        2.2.2 切换开关切换方法设计
        2.2.3 切换开关软件流程
        2.2.4 切换开关寄生热电势
        2.2.5 切换开关实验验证
    2.3 热电偶参考端补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硬件配置
    3.1 系统设计思路
    3.2 检定系统硬件选型
        3.2.1 切换开关
        3.2.2 数字测量仪
        3.2.3 上位机配置
    3.3 温度控制系统
        3.3.1 硬件设备选型
        3.3.2 控制算法选择
    3.4 其他配套设备
        3.4.1 热电偶检定炉
        3.4.2 保温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系统开发平台
    4.2 系统总体流程
    4.3 系统主界面设计
    4.4 通信模块
    4.5 数据处理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测试及不确定分析
    5.1 切换开关切换时间对比实验
    5.2 热电偶自动检定测试
        5.2.1 测试环境
        5.2.2 热电偶自动检定测试流程
        5.2.3 系统测试结果
    5.3 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3.1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
        5.3.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5.3.3 扩展不确定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附录 B 热电偶检定结果导出表

(8)动态载荷下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热力耦合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材料的热力耦合特性
        1.2.2 实验技术的发展
        1.2.3 本构模型及仿真方法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冲击载荷下复合推进剂的热力耦合特性
    2.1 瞬态测温技术与高应变率实验
        2.1.1 材料
        2.1.2 实验装置
        2.1.3 输出电压与温度的关系
        2.1.4 实验有效性分析
    2.2 本构模型的建立与改进
        2.2.1 功-热转化
        2.2.2 粘-超弹性本构模型
        2.2.3 本构模型的改进
    2.3 关于红外测温方法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循环载荷下复合推进剂的热力耦合特性
    3.1 疲劳力学行为及自热效应
        3.1.1 实验方法和步骤
        3.1.2 力学行为分析
        3.1.3 疲劳中的自热效应
    3.2 红外热像法在疲劳参数获取中的应用
        3.2.1 利用红外热像法快速获取疲劳极限
        3.2.2 利用红外热像法快速获取疲劳寿命
    3.3 本章小结
4 复合推进剂的热力耦合本构模型
    4.1 本构模型的建立
        4.1.1 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
        4.1.2 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
        4.1.3 非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
    4.2 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
        4.2.1 利用DMA获取粘弹性参数
        4.2.2 时温等效因子的获取方法
        4.2.3 线性粘弹性应力极限的获取方法
    4.3 生热方程的推导
    4.4 本章小结
5 热力耦合本构模型的数值开发及验证
    5.1 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的数值算法
        5.1.1 应力和Jacobian矩阵的更新
        5.1.2 能量耗散
    5.2 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的数值算法与验证
        5.2.1 数值算法
        5.2.2 线性模型子程序的编写与验证
    5.3 非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
        5.3.1 数值算法
        5.3.2 非线性模型子程序的编写
    5.4 非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与数值算法的验证
        5.4.1 疲劳实验
        5.4.2 单轴拉伸实验
        5.4.3 自热效应及其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的热力学推导
    附录 B 生热方程的推导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申请的发明专利
    三、参加的科学研究情况

(9)用于疫苗冷链运输的车载温度监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疫苗冷藏运输工具
        1.2.2 疫苗冷链温度监测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保温箱及冷藏车厢内温度分布特性研究
    2.1 保温箱内部温度分布特性研究
        2.1.1 保温箱传热特性分析
        2.1.2 保温箱模型建立
        2.1.3 保温箱内部温度场仿真及分析
    2.2 保温箱内测点温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2.3 冷藏车厢内部温度分布特性研究
        2.3.1 冷藏车厢内部温度均匀性分析
        2.3.2 冷藏车厢模型建立
        2.3.3 冷藏车厢内部温度场仿真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温度测量模块开发
    3.1 模块技术指标
    3.2 模块电路设计
        3.2.1 低功耗芯片选型
        3.2.2 整体结构设计
        3.2.3 CC2530F256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4 HDC1080 测温电路设计
        3.2.5 电源电路设计
    3.3 射频天线设计
    3.4 温度采样流程设计
        3.4.1 HDC1080 内部结构
        3.4.2 周期性采样流程设计
    3.5 温度采样频率优化
        3.5.1 动态发送周期设定
        3.5.2 基于动态发送周期的采样频率优化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车载监测平台开发
    4.1 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4.1.1 基本功能设计
        4.1.2 运行流程设计
    4.2 温度接收器设计
        4.2.1 控制电路设计
        4.2.2 GPS电路及工作流程设计
        4.2.3 电源降压电路设计
        4.2.4 PCB设计及实现
    4.3 ZigBee无线通信设计
        4.3.1 ZigBee无线网络建立
        4.3.2 ZigBee组网通信
    4.4 温度监测软件设计
        4.4.1 登录功能设计及实现
        4.4.2 监测及存储功能设计及实现
        4.4.3 车辆管理功能设计及实现
        4.4.4 预警功能设计及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及测试
    5.1 系统实现
    5.2 温度测量模块精度测试
        5.2.1 2 ~8℃范围内测温精度测试
        5.2.2 0 ~20℃范围内测温精度测试
        5.2.3 预警点及报警点处测温精度测试
    5.3 温度测量模块功耗测试
    5.4 系统通信性能测试
    5.5 系统集成模拟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基于LabVIEW的感应加热带材温度测量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感应加热概述
        1.3.1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1.3.2 感应加热的发展历程
        1.3.3 感应加热的特点
        1.3.4 两种典型的感应加热方式
    1.4 虚拟仪器和LabVIEW软件
        1.4.1 虚拟仪器的组成与分类
        1.4.2 LabVIEW语言简介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横向磁通感应加热带材表面温度分布
    2.1 横向磁通感应加热系统
    2.2 横向磁通感应加磁热耦合场有限元分析
        2.2.1 涡流场有限元分析
        2.2.2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2.3 横向磁通感应加热耦合场仿真分析
        2.3.1 横向磁通感应加热仿真模型
        2.3.2 磁-热耦合计算流程
        2.3.3 仿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带材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方案
    3.1 测温装置应实现的功能
    3.2 测温方式的确定
    3.3 设计方案的确定
        3.3.1 基于DSP的带材温度测量装置
        3.3.2 基于LabVIEW的带材温度测量装置
        3.3.3 两种设计方案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材温度测量装置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4.1 硬件设计
        4.1.1 红外温度传感器
        4.1.2 数据采集卡
        4.1.3 CompactDAQ控制器
        4.1.4 显示器
    4.2 软件设计
        4.2.1 总体设计
        4.2.2 数据采集
        4.2.3 信号处理
        4.2.4 温度显示
        4.2.5 数据储存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材辐射率的分析与处理
    5.1 黑体辐射定律
    5.2 温度对带材辐射率的影响
    5.3 曲线拟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带材温度测量装置调试及实验结果
    6.1 带材温度测量装置调试
    6.2 实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测温装置使用中的选型和误差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在线自动测温装置的研究[D]. 武韩笑.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K210人脸身份识别与测温系统设计[D]. 谭俭辉.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物联网的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魏文展.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基于封闭式卡盒的自动化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筛选仪研制[D]. 王超. 东南大学, 2020
  • [5]基于嵌入式AI技术的输变电红外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 张径侨.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高精度分层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黄巧峰. 中北大学, 2020(12)
  • [7]精密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研究[D]. 卯声松.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动态载荷下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热力耦合特性[D]. 童心.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2)
  • [9]用于疫苗冷链运输的车载温度监测系统开发[D]. 王晨阳.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10]基于LabVIEW的感应加热带材温度测量装置的研究[D]. 李发展.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测温装置在使用中的选型及误差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