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的提高?

什么是道德的提高?

一、改善道德靠什么 ?(论文文献综述)

吉喆[1](2021)在《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指出

邓红霞[2](2020)在《阿格妮丝·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正义一直以来是人类历史社会中的人们孜孜追求的价值理念,它的存在以“超然”的现实价值来审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应然”的实践结果。然而,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基于不同的现实生活背景、立场及对正义的各种观点,因而人类追求正义的历史过程也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世界的不懈追求和现实努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领军人物阿格妮丝·赫勒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传统静态正义观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客观地解决现实社会冲突。因此,她指出:现代社会正义理论需要实现从过去的传统正义观向现代正义观的转变,从而实现从逻辑理论思辨到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她首先针对前现代传统社会的静态正义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阐述了现代语境下过去的传统社会正义观和伦理-政治正义概念存在的悖论,因而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中的现代性危机需要一种新的动态正义理论,同时在实现“自由”、“生命”等价值基础上,需要具有良好美德的公民作为实现良善生活的道德主体。最后,她提出构建的正义目标是超越正义,实现了良善生活就是实现了超越正义。赫勒的学术努力,凸显了后现代社会中因现代性的发生而导致的现代性危机,需要重新追寻道德和善良意志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引领了当代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理念。论文主题脉络大致为:首先是绪论部分,接着阐述了形成赫勒正义理论的背景溯源,在此基础上对形成其理论的渊源进行了历史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赫勒正义理论及其内在三重逻辑:起点--中介—旨归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最后对赫勒正义理论作了学术评析,其中包括其学术价值、超越和局限及其现实借鉴意义。论文的主题,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对赫勒的正义理论着力展开了梳理,从而在理论和现实意义层面上,提出对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参照系之设想。赫勒是一位具有高度整合性且着述颇丰的思想家,其正义理论在形成过程中颇受马克思、卢卡奇等人思想的巨大启蒙,赫勒“超越正义”理论不仅对于马克思正义理论是一种内容的补充,而且对于当前中国和谐社会中国梦的实现是一种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参照系。因为,现代性的发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发生了金钱至上、信仰迷失、道德沦陷,因而可能会导致各种社会冲突和现实问题的发生。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正义的社会。因而,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良善的指引,需要德性作为我们的价值理念,从而最终真正实现超越正义的良善社会。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构建,在理论意义上具有浓厚的批判意味及现实意义上的针对性。在此意义上力图有以下所创新:1.力图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文章以赫勒“超越正义”为研究主题,以解读赫勒正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进而追溯了其理论的思想渊源,接着阐述了赫勒对正义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及形成的过程;从正义到超越正义的逻辑内涵;超越正义与正直的人、超越正义与现代性危机的消解、超越正义与良善生活的三重内在逻辑指向:起点--中介--归宿,力图在一定层面上避免国外研究的片面性、不全面的状态。2.力图内容的创新。我们知道,没有比较就难以知晓自己的境界,即“比较出真知”。因而,为了便于更详尽地阐释赫勒的理论观点,文章在对其内容深度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了她的正义理论对于拓展正义问题研究视域的启发意义、与西方正义思想之间的比较与超越、与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对苏东社会正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等问题上加以比较分析,这既有利于呈现赫勒正义理论的独特性,又将其正义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视域及苏东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力图拓展对正义理论研究的新路径。最后,论文的落脚点是当前中国的当前现实问题,赫勒的正义理论是基于西方政治哲学视域之下的,无法直接用于指导中国当前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赫勒的正义理论中蕴涵着对社会正义问题的反思和探索,因而利于我们汲取其合理部分,为我们构建中国社会的正义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刘婧[3](2020)在《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现代价值转换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①由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要继承“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承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野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肯定和对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要求,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被提了出来: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能够“传”下来和“统”下去?什么值得“传”?如何能被“传”下来?如何在实践上能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一个太为宏观和宏大的问题,不是一篇论文能够完成的研究工作。但联系读博士以来一直关注意识形态问题的学术旨趣,“教化思想”“以文化人”触动了我的思绪,引发了我的研究兴趣,逐渐地厘清了传统教化思想、意识形态、以文化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化传统的创新发展,蕴含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借助文化教化推动的深刻思想。深入研究古代教化思想,提炼其精华和智慧,促进其向现代教化转变,形成现代教化逻辑,依此制定有效的实践策略,采取“以文化之”的有效举措,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掌握更多的群众,把这一要求落实落细落小,要深入“毛细血管”层面更加聚焦地解决问题,推进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效性,不仅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项迫切的实践问题。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不只是承担了意识形态的职能,也不只是促进了人们熟知的人伦德性建构,而是它以文化的柔性和细致,触及灵魂的深度,空气一样的渗透力兼容性地建构了社会生活秩序、个体的生命秩序,建构了个体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历久弥新的文明价值。因此,研究古代教化如何转换为现代教化,使教化发挥现代价值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价值,也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性价值。对中国文化而言,传统之所以能够“传”下来且能够“统”下去,关键在教化。纵观中外历史,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方式和途径大体有宣传、教育、教化、疏导和管制等多种方式,虽然多种方式目标一致,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哪种方式更有效也是变动不居的。但比较而言,在现代社会文化世俗化的情境下,教化的方式和手段更具有综合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更能抵达人心,在主流意识形态落实落细落小上更具有优势,而教化恰恰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教化思想正是为了尽可能地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有效性提供历史借鉴和思想资源。本文以主导意识形态有效性与维护社会常态运行的张力为基本逻辑,尝试从意识形态视野探析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运作逻辑和传统价值,并进一步探讨其现代价值转换问题。论文由导言和四章构成。导言中主要对选题依据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陈述,同时对学界关于教化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与“述”。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和交代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一章研究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和价值问题,重点解决什么是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其优势何在。通过梳理和主要内容凝练,以“伦理政治——教化”的互构为分析场域,“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揭示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实践方式,中国古代教化的道德教化特性。本章侧重分析了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政治致思,揭示了教化理念与现实政治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关系,使教化积极主动介入政治实践,把政治实施转化为教化的过程。所谓教化目的是通过教化世人达到天下政治秩序的稳定,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服从现有政治的合理性,阐释了古代教化具有的意识形态工具性价值和促进个体人格完善的目的性价值。古代教化的优势或其运行机制在于:通过教化意识形态的“事理”的认同建立个体性的人与关系性社会的同一性关系,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聚合;文化透过教育教化的努力,使个体的意愿与“公共性精神”合一,从而提升为主体,这便是从分化到凝聚之路。这种教化充满了入世与超越的辩证张力。第二章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现代价值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必要性是条件问题,可能性是古代教化思想与现代教化思想如何贯通、价值如何转换的问题,或是古今贯通的根据和条件问题。论文指出,古今贯通的前提是解决从古代教化向现代教化创造性转换问题,并回答了我们在何种意义上需要中国古代教化思想。中国古代教化承载了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人的培养的职责,且由于内容和方式的恰当性,使意识形态传播深入人心,使意识形态的功能得到了最大发挥,使社会需要的人才得到了有效培养。这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实现提供了价值支撑,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实现教化价值的现实转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需要,以及全球化视域下的文化主体性保持的诉求。第三章主要研究解决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现代转换发展如何实现的问题,建构现代教化思想框架,以此为古代教化思想价值转换提供必要条件。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古代教化思想发挥现代价值要实现内容、对象、方法和目标的整体转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面向“现实的个人”并始终秉持促进人格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在对古代教化方法的批判继承中采取符合现代人格特征、彰显现代审美品位的现代教化方法,以提升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为核心目标。古代教化思想的现代发展要遵循如下实践原则:以中华民族复兴为需求和标准推进发展,注重培育国民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将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当中;以服务现实为旨归促进发展,使人作为特定文化系统中的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社会角色扮演、融入社会生活过程,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创造性为支撑实现发展,使古代教化思想资源与新时代社会条件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从实现方式来看,通过古代教化思想资源与互联网结合并优化网络文化生态环境来拓展教化的广度;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平台来创新符合现代人存在方式的教化载体;通过高品质的文艺创作来提升教化作用于人心的深刻性。发挥家庭作为教化第一课堂、学校作为教化主阵地、社会作为教化实践场的多主体联动效应,以此为古代教化思想发挥现代价值提供必要的文化主体支撑。第四章研究现代教化效用发挥的实践策略。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力量,而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规定着一个国家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现实层面,要使现代教化思想能够发挥效能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尤为重要。应当因势而动,借助现代教化思想拓展意识形态空间。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持久力本质是意识形态占有时空大小的问题。现代教化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应当能够超越单纯宣传式意识形态传播而更具有覆盖力和深入人心之能量。即运用现代教化方式更有利于使主导意识形态社会化和大众化,掌握大众,意识形态生存空间才能够得到再生产和扩展化。应制定“以文化之”实践方略以建构全球化态势下中国意识形态生存的新形式。现代教化以整合当代社会文化矛盾为使命和实践针对性,顺势而为,并通过人格塑造、自我教化和环境营造等途径提高现代教化实效性。

张晨昕[4](2019)在《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身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有机统一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谐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能。长期以来,健身气功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法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道德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数千年来在传统道德文化的渗透影响下,健身气功修炼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无不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就健身气功修炼实践活动和文化传承来说,涵养道德自始至终都是其重要的核心问题。然而,传统道德和健身气功是两个具有历史跨度的庞大理论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思想文化的时代性、语言词义的变异性以及结构体系的复杂性都是当今人们研究和认识二者关系的难点。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气功修炼人群的空前壮大,由于人们缺乏对涵养道德的足够重视和正确认识,修炼“出偏走火”事件时有发生,而在某些有害气功组织的诱导和破坏下,气功修炼不仅没有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还发生了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定和谐的突破道德底线之事,极大地制约了健身气功事业的良性发展,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弘扬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中有很多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有待深入挖掘和阐发。健身气功作为优秀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明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之关系无疑是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如果对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关系的认识一知半解或实践偏废一隅,广大习练群众的全面健康就始终难以顺利实现,而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坚定就始终难以付诸现实,特别是有害气功偏离道德之轨而祸国殃民可谓前车之鉴。因此,对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研究无论是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还是在为广大习练群众树立全面正确的健康观和道德观的迫切要求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研究力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下系统全面地研究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从而深入挖掘整理健身气功修炼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和道德精髓,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传承保护做出现实意义上的贡献,进而为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做出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本研究选择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理性思辨法、访谈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借助中国传统哲学、传统道德观、中医养生学等研究理论,结合专家和长期习练者的访谈记录作为实证分析材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详细辨析涵养道德概念的广狭义和不同层面健身气功修炼的内涵;以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作为切入点,客观地分析涵养传统天道的基本构成;深入探讨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在道、法、术、器各层面之关系与具体表现。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对健身气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进行挖掘并整理,是中华文化自信落地的一种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2)对涵养道德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建构,揭示了传统养生文化中涵养道德的真义,阐明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之间的关系;3)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全国健身气功业界精英和专家们进行深度访谈,获得了一手实证分析材料,打破该研究领域单纯采用理性思辨方法单一的局限。本研究结论为:(1)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分析,无论狭义的道德还是广义的道德,其本质属性均为规范性,二者在调整行为对象上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关于涵养道德的概念,我们可以解释为两层意思,即狭义的涵养道德和广义的涵养道德。狭义的涵养道德是指保持或遵守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简称人道。广义的涵养道德是指保持或遵守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简称天地之道。(2)健身气功修炼是指大众或个人所进行的健身气功修养炼功、炼丹等活动。健身气功修炼的道是指进行健身气功修养炼功的根本原则和目标。(3)涵养道德不属于健身气功修炼“调心”的范畴,而归属于新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是健身气功修炼的根本原则,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广义的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分别是气道、阴阳之道、自然无为之道、中庸之道和明心见性之道。(4)涵养气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气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表现为健身气功以气、精气神、能量作为修炼的对象和内容。(5)涵养阴阳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阴阳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表现为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之规律;遵循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之规律。(6)涵养自然无为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具体体现在健身气功修炼要效法自然界变化之道;效法自然界动植物特点和循环运转特点;由后天返还先天、不用识神用元神的修炼原则和具体方法上。(7)涵养中庸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中庸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方面则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修炼标准;练功火候的把握;育正气、尚仁爱、修至善的狭义涵养道德要求贯穿修炼始终。(8)涵养明心见性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明心见性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体现在修炼追求“三调合一”的境界;渐门修行、返观内景和“安坐收心”的修炼方法;练功生活化的修炼要求。

高军龙[5](2019)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视角,根据不同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勇于担当和坚决履行的政治责任。在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新时代,研究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非常重要和必要。何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从何而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何以实现?这些问题无疑需要理论界、学术界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阐释。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概念厘定,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多视角对“责任”“政治责任”“新时代”等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界定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概念及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责任政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的关系。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责任,是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党员领导干部所负担的、能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应为政治行为,以及没有践行或没有践行好应为政治行为时所承担的实际所为政治行为带来的否定性后果。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本质上不仅是主动与被动相统一的责任,还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责任,更是“应然”与“实然”相统一的责任。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责任思想是其理论来源,中国传统的政治责任思想是其思想资源,域外政治责任思想是其思想借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员领导干部始终都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与责任担当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实干践行使命。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履行宣传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履行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政治责任、担当政治上“做老实人”的政治责任,推动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履行传承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履行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治责任、担当政治上对党忠诚老实的政治责任,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进一步压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落实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责任、履行让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政治责任、落实坚决执行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的政治责任、进一步担当在政治上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责任。通过对十八大以前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具体内容的分析与梳理,探寻到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性、更能体现广泛的群众性、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具有更强的溯及力、更凸显一定的限度性、更能体现普遍的支配性。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原则是指政治责任实现所依据的准则。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实现体现为政治责任的履行和政治责任的承担。因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原则应从履行责任与承担责任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权力制约的原则、党务公开原则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基本原则,以推动责任的履行。倘若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履行或未履行好自身的政治责任,就必然会在全面贯彻和落实“依规依纪、实事求是”“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权责一致、错责相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集体决定、分清责任”等新时代政治问责原则的基础上,接受问责,承担相应的否定性后果,即承担责任。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原则事关政治责任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对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基本原则的坚持,还是对新时代政治问责原则的贯彻与落实,都必然会通过推动和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担当与履行好政治责任的方式,促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产主义等政治责任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最终要落脚在责任的实现上。在具体的责任实现过程中,无论是对政治责任的担当与履行,还是在不履行或未履行好责任时对否定性后果的承担,都需要责任主体、责任客体、责任介体、责任环境四要素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具体而言,需要通过责任主体路径,充分发挥作为责任主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主导作用;通过责任客体路径,充分调动作为责任客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责任介体路径,发挥作为责任介体的党的监督制、问责制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保障和桥梁作用;通过责任环境路径,发挥作为责任环境的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熏陶、内化作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上看,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实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责任思想,创新升华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思想,在理论上批判了自由主义和党内政治虚无主义;从实践层面上讲,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实现,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党的领导权威,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海军[6](2019)在《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老年人的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对于老年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赡养权,只有充分保障好老年人的赡养权,才能使他们安享晚年。赡养权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它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晚年生活,还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关乎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对此问题,不仅每个公民个人需要努力加以解决,而且社会和国家也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此,本文将从我国农村老年人的赡养权保障制度现状出发,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原因。另外借鉴参考域外法律对相关老年人赡养权保障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在立法、司法及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便更好地维护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不断完善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法律制度,更好地实现老年人的物质赡养权和精神赡养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方蕾蕾,冯永刚[7](2019)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纪律与道德》文中指出纪律因存在约束和规范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学校道德教育漠视乃至边缘化。纪律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缺失,无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基础文明素养或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无助于个体道德的社会化。纪律与道德虽然在作用方式、判断基准及仰赖形式上有所分野,但纪律与道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是互补与融合的关系,纪律是道德的预演及模拟,而道德是纪律的支撑并为纪律的权威性提供保障。纪律的他律作用与道德的自律价值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体两翼,二者相辅相成,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是共生共进的存在。化解纪律与道德的纠纷和倾轧,促进二者的整合、贯通与共进,既是培养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内在诉求,也是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并推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必然态势。

辛明霖[8](2019)在《马克思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的重要建构部分。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现实的人”和社会经济关系出发来理解道德的实践主体和内在本质,对资本主义道德的虚伪面目予以了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对共产主义道德作了科学预测和美好展望。面对当下中国频频发生的道德危机,把马克思道德观引入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之中,予以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审度,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道德立场、缓和社会主要矛盾、廓清现代性迷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维度切入,进而架构出一条有助于走出道德困境的实践进路,这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既有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启本文的研究进路。本文的逻辑框架和基本思路如下:第一部分,从选题的背景、意义开启,梳理马克思道德观的相关文献,以及选题的重点及创新点。第二部分,马克思道德观的演进逻辑主要对马克思道德观的概念加以界定、对马克思道德观的理论来源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厘清。第三部分,对马克思道德观理论意蕴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第四部分,主要探析当前我国道德现状、成因剖析以及马克思道德观产生的现实意义。

王丽娜[9](2018)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是充分结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立足我国发展实际而提出的科学理论。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为主线,从四个部分对其进行探析。第一部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进行了梳理。此部分首先阐述了人治、法制与法治,依法治国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其次从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思想、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和近代西方法制思想四个方面来阐述其理论来源。最后从我国面临的法治挑战和国家治理的需要两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现实基础。第二部分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第三部分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价值。首先阐述了它的理论价值,分别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法治思想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方面来说明;其次阐述了它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利于四个全面战略的有效推进,二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三是益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推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法治国家,五是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苏威[10](2018)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困境及其超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我们的精神生活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富裕之后怎么办”?中国人在经济强大后,能否成为世界高尚品质的代表?我们怎样才能具有与现时代的内涵相匹配的“精神生活”等等,成为一种时代性课题。审视当代人的生活,不能不说,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而人的精神生活矛盾和危机以更加尖锐的方式呈现出来:人在某种程度被“物化”了,精神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缺失性存在,提升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品质已经迫在眉睫。从理论上如何破解问题,为实践改变提供思想观念和路径成为本研究的旨趣,也是本研究期待产生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在。围绕提升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质量这一主题,全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关于精神生活本质的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以为接续研究提供遵从的根据。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问题展开的逻辑起点,从实践是社会生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出发,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是社会生产生活的有机构成。实践的特质是“改造”,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这种改造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的谋划”,包含精神生产过程。精神生活是社会和人的“内涵”和“精神气质”,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精神生活或人的精神家园,是概括社会生活精神现象的一个总体性概念。精神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相对独立领域,指向人的灵魂和精神家园,源于人的精神需要以满足人对精神需要为目的的活动,实质是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和体验。人为什么需要精神生活?从形上意义说,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从形下意义上,现实生活压力、繁忙中产生的无力感、浮躁感和空虚感使人的精神需要安放之处,精神生活对人而言具有内在性。精神生活有自身特点,它是一种心智生活、是心灵生活和智力生活的总称,这种内在性说明精神生活的目的以寻求生命意义、获得精神安顿和心灵秩序为满足,是以服务人为之存在的真正目的的;精神生活是无功利的,心智的运用、思想的运动,精神的创造、真理的探究本身就是目的,并从中获得充实快乐和有意义的生活,愉悦精神;精神生活领域是非实体的超验世界,具有超越性。超越性是自为性,超越物种的尺度,按照人的尺度,体现为一种无限性,是一种“无限的自我扩充”,指向一个可能的理想世界。人的精神生活基本要素包括艺术、道德、理论、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面像,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即是社会的精神面像。人的生活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与他有怎样的生活又是一致的。人的本质的精神特质和精神价值取向决定了精神生活必定成为人类自身的内在目的。在人的精神家园中,理想信仰是精神家园的“骨骼”;道德是精神家园的“经络”,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精神生活的“血肉”,精神产品是精神食粮。第二部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历史形态研究。精神生活于人的存在的内在性表明,精神生活对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必然会以文化传统的方式传递。研究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必须以古今中外的多重维度来把握。从历时态的视野看,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神话、宗教、世俗文化等几个阶段,这一历史过程又与人类主体意识成长或精神的成长过程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考察人类精神生活的历史,一个规律呈现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延续,变化发展是常态,这一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是精神生活的改变对整个社会变化之发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阶段性,代表着人的精神成长的过程。人的精神的自觉性越高,改变意识越强,文化速率越快,变化就越快,社会改变就越大,不同社会之间差异就越大。哪个民族积累的精神财富厚重,其后代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基础。回溯人类精神生活的历史发展,在人类精神成长的轨迹中,神话阶段应当被高度关注和重点分析:神话阶段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雏形,几乎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各种文化的源头,已经具有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基因、种子。剖析神话型态的精神生活就会发现,原始人的精神生活是靠信仰支撑的,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要素。神话首先具有宗教作用,作为氏族生活为了维护组织内成员的集体生活的一种信仰体系,既是禁忌、规范、日常生活准则,也是“法律”,是氏族求生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起着解释万事万物起源,为世界和人的存在找到终极解释的责任。神话还有教育作用,在宗教仪式和祭祀仪式上吟诵神话——教育内容,也是传播原始信仰和原始宗教的主要教育形式。神话还是艺术的、文学的、娱乐的,是原始先民娱乐的重要工具。这是精神生活的本来面目。第三部分,是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存在问题的提炼、主要症结的分析及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揭示。梳理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精神生活在人的生活中缺位的尴尬;社会道德滑坡和信仰迷失显性化;艺术层面充斥的“三俗”等等。这些问题的症结或者关键在于,社会精神生活的物化倾向,社会精神生活被物化使精神失去了内在丰富性和超越性,走向庸俗化;信仰上虚无主义的迷雾。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关键症结是虚无主义,现代人的精神虚无状态是最严重的精神生活消解因素,由于虚无,造成喧嚣的孤独、熟悉的陌生、存在的空虚,一切都成为没有标准的选择。人们的精神世界特征是减少甚至拒绝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确定的意义被人们在无意识中逐渐消解,信仰缺失也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典型表征。造成人的精神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社会存在层面的:物质主义社会生活状况对精神生活的裹挟导致精神生活的世俗化和功利化;政治腐败的存在动摇了主导精神文化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政治腐败对公权力的侵犯,个体对共同体秩序的破坏产生了对社会道德体系的毁灭性打击;人的生存方式的巨大变化造成的生活压力,网络文化对人精神生活的介入,都对精神生活问题的产生起到了推力作用。其次,检讨精神生活自身的问题: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造成价值分散、多元、偏离主流和中心;社会主导文化创新启蒙的滞后;传统文化开新不足的危机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后现代主义文化特有的颠覆性、解构性,耻言理想,拒绝崇高等信条对人们精神生活中的理想信仰的颠覆是釜底抽薪式的。第四部分,研究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改善提高问题。提高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当下最大的问题是动力不足,必须从人的生活角度寻找有效动力源。能够成为动力的在根本上说主要是靠一种利益驱动或需要满足来保证。基于此,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应从以下方面着力:首先,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也是提升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动力。其次,把追求建构充盈的精神家园作为提升精神生活的吸引力量,解决如何建设精神家园,以什么内容建设精神家园的问题。通过教化使人达乎本性,彰显理性,通往德性。教化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意味着要造就的是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精神生活高地。要推动社会形成崇尚和重视精神文化价值的偏好。要重视夯实个体主体意识的自觉和提升之路。只有具备自觉的自我意识,才能形成精神自我,关注主观世界,关怀精神家园。第三,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提高精神生活的导引力量。马克思学说的全部价值取向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而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包括成为“高度文明的人”,过上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考虑精神生活的发展不能缺少这样的价值维度。从“应其所是”去谋划。第四,以精神生产发展促进精神生活提高,精神生产要提供充足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以优秀的精神产品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基础、以优秀的精神产品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价值导引、以优秀的精神产品渗透的审美教育提升人的鉴赏力的品位。最后,营造社会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改善道德靠什么 ?(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道德靠什么 ?(论文提纲范文)

(2)阿格妮丝·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2.1 国外研究动态分析
        1.2.2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创新点
        1.4.1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缘起
    2.1 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时代背景
        2.1.1 二战后东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状况
        2.1.2 二战后东欧社会经济状况的新矛盾
        2.1.3 二战后东欧社会深层文化危机及对现代性的反思
    2.2 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2.2.1 古希腊和中世纪的正义思想
        2.2.2 近现代社会的正义思想
        2.2.3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思想
        2.2.4 布达佩斯学派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
    2.3 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形成过程
        2.3.1 20世纪60年代: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
        2.3.2 20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阶段
        2.3.3 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阶段
    本章小结
第3章 从正义到超越正义: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逻辑内涵
    3.1 正义的内涵、功能及分类
        3.1.1 正义的内涵
        3.1.2 正义的分类
    3.2 超越正义概念及其内涵
        3.2.1 “超越正义”的概念解释
        3.2.2 正义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超越正义
    3.3 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内在逻辑架构
        3.3.1 正直的人是“超越正义”理论的核心主体
        3.3.2 现代性危机是“超越正义”理论的现实诉求
        3.3.3 良善生活是“超越正义”理论的最终归宿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越正义”与正直的人: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4.1 正直的人
        4.1.1 正直的人的基本含义
        4.1.2 正直的人:超越天赋的社会发展
        4.1.3 正直的人:超越个人的社会情感联系
        4.1.4 超越正义是对人的自由和生命价值的肯定
    4.2 静态正义与人
        4.2.1 人与形式的正义概念
        4.2.2 静态正义下的人
        4.2.3 静态正义的现代性困境
    4.3 动态正义与人的正义感
        4.3.1 动态正义与人的正义感
        4.3.2 正直人的正义感
        4.3.3 正义感的时代性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越正义”与现代性危机之消解: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逻辑中介
    5.1 现代性危机
        5.1.1 现代性危机的实质: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正义危机
        5.1.2 现代性危机的消解:超越正义
        5.1.3 超越正义即实现正义
    5.2 超越正义与伦理政治正义
        5.2.1 伦理政治正义的概念
        5.2.2 伦理-政治正义在现代性中的分裂
        5.2.3 从伦理政治正义到超越正义
    5.3 超越正义与不完备的伦理政治正义
        5.3.1 不完备的伦理政治正义
        5.3.2 不完备的伦理政治正义的规范基础
        5.3.3 从不完备伦理政治正义到超越正义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越正义”与良善生活: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的逻辑旨归
    6.1 良善生活
        6.1.1 良善生活
        6.1.2 良善生活的实质
        6.1.3 良善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差异
    6.2 良善生活与“超越正义”
        6.2.1 超越正义:良善生活的动力
        6.2.2 正直的人:良善生活的主体
        6.2.3 超越正义的制度:良善生活的保证
        6.2.4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良善生活的目标
    本章小结
第7章 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评析
    7.1 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学术价值
        7.1.1 对正义理论问题域研究的拓展
        7.1.2 与康德、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比较与超越
        7.1.3 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7.1.4 对苏东社会正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性总结
        7.1.5 对西方正义理论与实践行为虚伪性的批判
    7.2 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的思想困境
        7.2.1 道德完美的价值判断:传统理性的崩溃并不意味着“理性的终结”
        7.2.2 审美乌托邦的情节: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7.2.3 忽视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运用
    7.3 赫勒“超越正义”理论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借鉴意义
        7.3.1 从“正直的人”角度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7.3.2 从“良善生活”角度理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性
        7.3.3 从“超越正义”角度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合理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现代价值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历史梳理
    一、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概述
        (一)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奠基与传承
        (二)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三)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历史作用
    二、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主张依据人性开展道德教化
        (二) 以“天道”提升教化的合理性
        (三) 在教化实践中强调“德教优于刑罚”
        (四)“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三、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实践方式
        (一) 以“礼乐教化”实现潜移默化的人格塑造
        (二) 重视激发民众“内修自省”的主观能动性
        (三) 通过“民俗教化”形成环境熏陶
        (四) 突出榜样的表率与示范作用
    四、对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局限性的反思
        (一)消除古代教化思想中的“愚民”弊端
        (二)摆脱人性善恶之争的先验预设
        (三)消除古代教化的教条主义色彩
第二章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价值转换何以必要和可能
    一、中国古代教化思想价值转换的生长点
        (一) 古代教化思想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鉴
        (二) 古代教化思想资源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实现
        (三)古代教化思想资源与国民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价值转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教化实践原则
        (二)维持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民族主体性原则
        (三)秉持教化的人文关怀原则
    三、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创新转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当代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文化建设可以借助教化助力
        (二)全球背景下的“寻根意识”与中国人对精神根脉的反思
        (三)借助教化滋养有利于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
第三章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现代转换与发展
    一、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在范式上向现代的转换
        (一)目标转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效力和培育时代新人
        (二) 对象转换:现代教化面向的是“现实的个人”
        (三) 内容转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化的主要内容
        (四) 方法转换:在批判继承中实现传统教化方法的现代新生
    二、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发挥现代作用的实践原则
        (一) 以民族复兴为需求和标准推进发展
        (二) 以服务现实为旨归促进发展
        (三) 以创造性为支撑实现发展
    三、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发挥现代作用的实现方式
        (一)通过优化网络生态环境来拓展教化的广度
        (二)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来创新教化载体
        (三)通过高品质的文艺创作提升教化至新境界
    四、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发挥现代作用的主体支撑
        (一)以家庭作为教化的第一课堂
        (二)以学校作为教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以社会作为教化的大熔炉和实践场
第四章 现代教化思想效用发挥的实践策略
    一、 因势而动:借助现代教化思想拓展意识形态空间
        (一) 运用教化力量扩展意识形态生存空间
        (二) “以文化之”是全球化态势下中国意识形态生存的新形式
        (三) 有的放矢地加强现代教化实践的针对性
    二、 现代教化以整合当代社会文化矛盾为使命
        (一) 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切实解决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下降问题
        (二) 以现代教化克服文化发展中的文化认同危机
        (三) 以现代教化抑制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疏离
    三、顺势而为:提高现代教化实效性的着力点
        (一)现代教化要通过“以文化人”实现潜移默化的人格塑造
        (二) 重视焕发人的“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觉
        (三)现代教化要注重“优化风习”形成环境熏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健身气功是我国当代宣传与推广的重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1.3 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迫切需要准确认识与把握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关于健身气功修炼与传统养生原则的研究进展
        1.2.2 关于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关系的研究进展
        1.2.3 关于健身气功研究的外文文献综述
        1.2.4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2.2.1 研究假设
        2.2.2 创新之处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内容
3 基本概念厘定
    3.1 涵养道德
        3.1.1 “涵养”释义
        3.1.2 “道德”概念探幽
    3.2 健身气功
    3.3 健身气功修炼的道、法、术、器
    3.4 涵养道德不属于健身气功修炼“调心”的范畴
4 涵养道德与天人合一之关系
    4.1 涵养道德归属于新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
    4.2 传统天道之基本构成
5 涵养气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5.1 通天下一气
    5.2 精气神统一于气
    5.3 气的本质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
    5.4 气与健身气功修炼
    5.5 精气神与健身气功修炼
    5.6 能量与健身气功修炼
    5.7 势与健身气功修炼
6 涵养阴阳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6.1 阴阳之道
    6.2 阴阳动态平衡之道即是养生之道
    6.3 阴阳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7 涵养自然无为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7.1 自然无为之道
    7.2 养生要求合于天之时空变化之道
    7.3 效法自然界变化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7.4 自然无为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8 涵养中庸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8.1 儒家中庸之道的本意及其思想基础
    8.2 中庸之道与传统养生文化
    8.3 中庸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8.4 狭义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
9 涵养明心见性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9.1 佛教之明心见性之道
    9.2 明心见性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9.2.1 气功三调出“止观”
        9.2.2 司马承祯效“北宗”
        9.2.3 行住坐卧学慧能
        9.2.4 返观内景与健身气功修炼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研究现状的反思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学理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说
        一、“责任”概念的语义分析
        二、“政治责任”概念的界定
        三、“新时代”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界说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涵义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理论来源、思想资源及借鉴
    第一节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责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信仰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向人民群众负责的思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目标责任的相关论述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问责思想
    第二节 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的政治责任思想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二、修身正己、廉洁奉公的思想
        三、儒家大同思想
    第三节 思想借鉴:域外政治责任思想
        一、古希腊时期的政治责任思想
        二、近现代时期的政治责任思想
        三、当代西方兴起的政治责任思想
第三章 十八大以前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 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的政治责任
        一、履行宣传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
        二、履行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政治责任
        三、担当政治上“做老实人”的政治责任
    第二节 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的政治责任
        一、履行传承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
        二、履行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治责任
        三、担当政治上对党忠诚老实的政治责任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的政治责任及其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的政治责任
        一、进一步压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责任
        二、落实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责任
        三、履行让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政治责任
        四、落实坚决执行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的政治责任
        五、进一步担当在政治上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责任
        六、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意义上的政治责任间的关系
        七、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被动意义上的政治责任
    第二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主要特征
        一、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性
        二、更能体现广泛的群众性
        三、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
        四、具有更强的溯及力性
        五、更能凸显一定的限度性
        六、更能体现普遍的支配性
第五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二、权力制约原则
        三、党务公开原则
    第二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问责原则
        一、依规依纪、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原则
        三、权责一致、错责相当的原则
        四、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
        五、集体决定、分清责任的原则
    第三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目标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实现之道
    第一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主体路径
        一、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
        二、大力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
        三、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四、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第二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客体路径
        一、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二、大力增强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
    第三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介体路径
        一、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监督制和问责制
        二、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四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环境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二、构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第七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责任思想
        二、创新升华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思想
        三、在理论上批判了自由主义
        四、在理论上批判了党内政治虚无主义
    第二节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实现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党的领导权威
        二、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
        三、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概述
    (一)我国老年人赡养权的内涵
    (二)保障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的历史渊源
    (四)保障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的必要性
二、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的现状、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
    (三)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三、域外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一)美国对老年人赡养权的保障
    (二)英国有关老年人赡养权的保护
    (三)日本对老年人赡养权的保护
    (四)瑞士有关老年人赡养权的保护
    (五)域外老年人赡养权法律保障制度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四、完善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法律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法律体系
    (二)保障司法,培养一批农村法律工作者,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力度
    (三)大力普法,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纪律与道德(论文提纲范文)

一、差异与分疏:纪律与道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基本分野
    (一) 实然与应然:纪律与道德的作用方式之分
    (二) 外在与内在:纪律与道德的判断基准之分
    (三) 规定与约定:纪律与道德的仰赖形式之分
二、互补与融通:纪律与道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唇齿相依
    (一) 纪律是道德的预演和模拟
        1. 纪律是道德非难的提前预演
        2. 纪律是道德情境的真实模拟
    (二) 道德是纪律的支撑和保障
        1. 道德是个体进行纪律选择的有力支撑
        2. 道德是纪律权威的可靠保障
三、共生与共进:纪律与道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致追求
    (一) 纪律与道德在共同完善个体道德品质中稳步前行
    (二) 纪律与道德在共同推动社会道德进步中可持续发展

(8)马克思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方法、重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重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马克思道德观的演进逻辑
    2.1 马克思道德观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道德
        2.1.2 马克思道德观
    2.2 马克思道德观的理论溯源
        2.2.1 对古希腊哲学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2.2 对德国古典哲学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2.3 对空想社会主义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3 马克思道德观的发展历程
        2.3.1 马克思道德观的萌芽阶段
        2.3.2 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阶段
        2.3.3 马克思道德观的发展阶段
        2.3.4 马克思道德观的成熟阶段
3 马克思道德观的理论意蕴
    3.1 蕴含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理性
        3.1.1 道德是社会经济的产物
        3.1.2 “现实的人”是道德产生的前提
        3.1.3 道德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2 蕴含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理性
        3.2.1 人的资本化
        3.2.2 人的异化
        3.2.3 资本主义道德的本质
    3.3 蕴含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
        3.3.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3.2 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
    3.4 马克思道德观的特征
        3.4.1 鲜明阶级性
        3.4.2 相对独立性
        3.4.3 知行合一性
4 马克思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4.1 审视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
        4.1.1 价值观的扭曲
        4.1.2 逾越道德底线
        4.1.3 诚信缺失
    4.2 当代中国道德困境的成因剖析
        4.2.1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矛盾复杂多变
        4.2.2 多元文化冲击下的道德观念良莠不齐
        4.2.3 机制不完善致使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4.3 马克思道德观的现实意义
        4.3.1 有利于缓和社会主要矛盾
        4.3.2 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3 有利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4.3.4 有利于廓清现代性迷思
        4.3.5 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人治、法制与法治
        2.1.2 依法治国与全面依法治国
    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思想
        2.2.3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
        2.2.4 近代西方法制思想
    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现实基础
        2.3.1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仍面临严峻挑战
        2.3.2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正处于发展上升期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1.1 坚持党的领导
        3.1.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1.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3.2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2.1 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
        3.2.2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3.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
    3.4 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
        3.4.1 坚持科学立法
        3.4.2 坚持严格执法
        3.4.3 坚持公正司法
        3.4.4 坚持全民守法
    3.5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3.5.1 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5.2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6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3.6.1 健全基础党内法规,完善配套机制
        3.6.2 协调党内法规与宪法法律关系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价值
    4.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4.1.2 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法治思想
        4.1.3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4.2.1 有利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效实施
        4.2.2 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2.3 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2.4 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
        4.2.5 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成果
致谢

(10)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困境及其超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关于精神生活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精神生活问题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精神生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二)加强精神生活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和论文不足之处
        (一)论文创新之处
        (二)论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人的精神生活本质论要
    一、精神生活在人的生活结构中的方位
        (一)精神生活是人的生活领域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是民生建设中应有之义
    二、精神生活的内涵
        (一)精神生活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二)精神生活的特点
        (三)精神生活的领域划分
    三、精神生活的多维结构
        (一)不同主体角度精神生活呈现的不同内容
        (二)不同水平的精神生活折射的实质蕴含
        (三)精神生活的自发与自觉
    四、精神生活与人之本质获得
        (一)人的本质的种种解说
        (二)人的本质的精神层面理解
        (三)人的本质的精神属性及精神生活
        (四)精神生活与人文精神
第二章 人类精神生活的历史形态
    一、神话:人类精神生活的开端
        (一)古希腊神话的超世主义理想
        (二)中国古代神话入世的现实主义品格
        (三)中西比较后的认识
    二、精神生活“神圣化”的确立
        (一)西方中世纪宗教统治下的精神生活
        (二)中国儒家以德承道理念下的精神生活
        (三)中西两种不同的精神成长路径
    三、近代以来人类精神生活的样态
        (一)西方“理性的迷狂”的精神传统与物化的精神悖论
        (二)传统与现代断裂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历程
        (三)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文化基因分析
第三章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困境及其致因分析
    一、当下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时代困境
        (一)人的精神生活存在合法性被悬空的尴尬
        (二)道德滑坡信仰迷失
        (三)艺术层面非理性的快感体验及享乐主义盛行
    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的主要症结
        (一)社会精神生活物化的倾向
        (二)信仰上虚无主义的迷误
        (三)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的肆虐
        (四)精神生活自身的羸弱
    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困境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精神生活自身的原因导致的问题
    四、精神生活问题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的风险
        (一)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
        (二)导致人的单向度存在
        (三)社会优质精神的被稀释和被污染
        (四)社会心态扭曲、社会风气败坏的社会乱象叠生
第四章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困境的解决之道
    一、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动力提升精神生活
        (一)美好生活既是美好的物质生活也是美好的精神生活
        (二)中国只有硬实力的崛起,还欠一个文明崛起
    二、把追求建构充盈的精神家园作为提升精神生活的吸引力量
        (一)如何建设人的精神家园
        (二)以什么内容建设精神家园
    三、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提高精神生活的导引力量
        (一)人人都有成为文明人的愿望
        (二)人人都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以精神生产发展促进精神生活提高
        (一)切实发挥精神文化建设作用
        (二)提供充足的优质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三)尊重精神生产规律提高精神生产力
    五、营造社会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氛围烘托:社会舆论要有责任担当的高度自觉
        (二)不忘本来:在全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意识和自信..
        (三)坚持根本:以马克思主义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四)立足自强:提高文化设计和文化发展的战略思维
        (五)落实于民生:把精神生活质量设定为衡量民生的重要指标
        (六)时间保障:休闲时间的供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改善道德靠什么 ?(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 吉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阿格妮丝·赫勒“超越正义”理论研究[D]. 邓红霞. 华侨大学, 2020(11)
  • [3]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现代价值转换研究[D]. 刘婧.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研究[D]. 张晨昕. 山西大学, 2019(02)
  • [5]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研究[D]. 高军龙.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5)
  • [6]我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保障制度研究[D]. 黄海军.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纪律与道德[J]. 方蕾蕾,冯永刚.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5)
  • [8]马克思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D]. 辛明霖.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研究[D]. 王丽娜.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困境及其超越研究[D]. 苏威.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什么是道德的提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