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面料的工艺

天然面料的工艺

一、天然面料的工艺制作要领(论文文献综述)

许晚萍[1](2021)在《当代香云纱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文中提出

王彩峰[2](2021)在《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 ——百色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间手工技艺底蕴丰厚,种类庞杂,与民众社会生产、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民族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集聚。蓝靛瑶服饰技艺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艺术特色。百色凌云蓝靛瑶是一个尊重自然、崇拜祖先、追求和谐的民族,由“集体记忆”至“集体技艺”,其服饰技艺世代相传,清新质朴,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水平、审美情趣与品格修养。染布技艺、服饰缝制、剪裁技艺与装饰技艺工序复杂且细腻,也能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群体的消费要求。本文以百色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为研究对象,对技艺蕴含的身体感知经验、美感经验与身份表征进行细致描述,对其现代化传承、发展予以探讨。借用约翰·杜威“经验论”、余舜德的“身体感”相关概念,本文初步呈现出在相对封闭的民族社会中,蓝靛瑶传统服饰技艺有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优越的自然、地理资源构建了传统服饰技艺的独特性、体系性等特征。借用柳宗悦的民艺理论,描绘出传统服饰技艺贯穿于蓝靛瑶文化主体的生产生活,其有着天然的护佑,充溢着美感,服务于民众,且民众对传统蓝靛瑶服饰技艺充满浓厚的情愫和民族情结。服饰技艺是族群凝聚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文化秩序得以重构的重要媒介。在多元文化对话、交流背景中,蓝靛瑶的传统生计方式遭遇冲撞,服饰技艺发生了从单一向多元的形态转变。传承、转化是民众身体感知经验、主体-行为实践与文化相互调适的漫长过程,为快速适应现代变迁,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势必成为蓝靛瑶服饰技艺重构-再生无法避免的战略抉择。在转化过程中,传统服饰技艺如何实现自觉创新、发展,如何协调与文化的互适是本文探讨的关键。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是对本研究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的叙述、对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并对运用的学术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出阐述。正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蓝靛瑶服饰技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展现百色凌云、沙里果卜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背景和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以约翰·杜威的“经验论”和余舜德的“身体感”相关概念为主,从身体感知经验中的“体物技能”出发,论述蓝靛瑶民众身体感知经验与地方生态、环境的互动。通过了解民众的感知与经验技能,明晰地方性蓝草培育技艺的生态认知、蓝靛染布技艺的生态实践以及蓝靛瑶服饰制作技艺。第三部分运用柳宗悦的民艺理论,围绕民间手工技艺的美学意蕴层面,在详细分析民艺形态美的基础上,揭示其所承载的符号表征。第四部分讨论蓝靛服饰技艺在时代变迁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路径。以民间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为视点,以期在发挥民众身体-主体经验、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基础上,加强对民间手工技艺的整体性保护。第五部分是对身体经验之于民艺传承的关系、意义的梳理总结。蓝靛瑶服饰技艺以身体经验为基础,这种身体经验往往是民众与特定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之集成。本章着眼于民艺者的身体经验,从其内化于身的感知和外化于行的实践维度出发,关注技艺主体以“身体经验”为媒介所构筑的民艺传承空间。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身体经验在蓝靛瑶民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蓝靛瑶服饰技艺的形成与传承是以民众身体的生命实践为依托而展开。民众通过身体的主体经验,使身体的“知”与“行”协调互适进而展开实践活动,这种经验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民艺,既而身体经验成为民艺传承的主体与媒介。

张雪飞[3](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熊洋[4](2021)在《童装设计的合理性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儿童总人数约2.2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6.6%,而人口老龄化占比已达到12.6%。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而出生率不足,严重影响了人口平衡,故此,儿童成长问题需受到更多关注。从微观角度来说,孩子不仅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且在家庭支出占比调查中,儿童花销占家庭总支出比例最大,由此可从侧面反映儿童之于家庭的重要性。笔者在校学习期间关注到社会新闻中因童装不合理性设计造成安全隐患,以至威胁到儿童生命安全等现象,故希望通过相关研究,以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童装设计在款式、材质、价值导向等方面仍存在许多设计缺陷和不足,在儿童穿着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以及负面引导,亟需优化与改正。本课题主要通过线下实地调研、线上问卷调查、网络平台和相关书籍资料搜集大量童装设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同时围绕童装设计合理性从结构设计、材料安全、社会价值导向等方面,采用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一系列研究。从童装设计安全性出发,结合当下童装设计现象,优化童装设计理念,着眼童装设计未来发展。

何奕昂[5](2021)在《基于文化IP视角的趣味性童装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还提出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新目标,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已被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文化消费在当今社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IP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品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与协作,构建了一个泛娱乐生态圈。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我国童装市场发展迅猛,竞争激烈,大同小异的款式、空洞无感的文化支撑不起童装市场发展的羽翼,要想在这如火如荼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成就自身的独特性与不容取代性。情感消费正是当前多数消费者所处状态,趣味性设计能与消费者产生精神层面的互动交流,能引导儿童快乐成长,已成为童装设计的常用手法。本课题的研究意在探索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与方法,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以孙悟空IP结合汉服文化为例,为童装注入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和审美特征,探寻符合现代儿童生活方式的趣味性童装,以期为童装设计工作者以及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参考。本文拟采取文献阅读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比较法来完成此课题的研究。首先,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文献与书籍,围绕文化IP、趣味性,以及童装设计三方面展开较为详细地理论阐述;接着,针对文化IP融入不同领域的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以问卷的形式对3~6岁(小童)、7~11岁(中童)、12~15岁(大童)三个阶段的儿童进行认知调研,并采用SPSS与Excel表格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最后,对孙悟空IP的不同形象进行搜集与整理,以孙悟空IP结合汉服文化为例,针对7~11岁儿童展开趣味性童装设计实践,并总结归纳设计方法。基于上述研究过程,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在塑造文化IP产品时,首先应定位该产品服务的目标受众群体,然后通过多途径充分了解该目标群的心理需求,最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专业性设计。同时,科技的运用、卡通化的表达方式与跨界合作的思维模式值得我们探究与借鉴。(2)不同年龄段儿童对图形、色彩、工艺以及趣味有着各自的认知,总体来看,圆润饱满、丰富鲜艳、贴近自然的物态始终受到小童和中童的偏爱,大童阶段则与小童和中童阶段对于趣味的认知有所区别;(3)复兴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的重新启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体系,而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推陈出新的意识进行科学合理的传承,同时应结合时代背景与审美特征,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童装。最后,希望笔者对此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以及童装设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和实际参考。

彭珺[6](2020)在《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香云纱作为岭南服饰文化中一颗曾被蒙尘的闪耀明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被强调的今天,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香云纱的独特面料性能逐渐被挖掘,再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首先,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对香云纱的起源与发展做出了基本阐述,对与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创新性进行说明;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香云纱织造与染整技艺的发展概况,探究其制作工艺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通过对莨纱绸织造工艺的对比,对其面料特性做出分析,在经过田野调查后对香云纱制作工艺的必备条件和工艺流程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从探索香云纱的功能性与香云纱产业目前的发展困境出发,总结出香云纱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艺术特征,探究其图案的取材来源与寓意,以及香云纱的独特审美价值,以探求香云纱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自身的改良以迎合当下的审美和文化需求有效路径,实现香云纱的活态传承与创新;第五部分从香云纱市场前景、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设计案例分析中,为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传承创新提出可行性思路与设计方案,并为香云纱市场定位策略和政策制度改革提出建议;最后,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下,香云纱制作工艺在不断面临着创新与优化的同时,始终坚守着其内在的艺术文化底蕴。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香云纱在当代快时尚背景下如何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香云纱在当今时代浪潮下与时尚接轨等问题,要求我们当代设计工作者着重解决其面料色彩、图案与款式单一的问题,以探求香云纱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各种改良途径以迎合当下的审美和文化需求,提升香云纱的品质。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魏文晶[8](2020)在《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纹样作为一种装饰手法应用在各个领域,尤其将传统纹样应用在服饰上,他不仅要求题材新颖、艺术表现形式灵活多变,还要结合织物组织结构特点、织造工艺和织物用途等因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被后世所传承。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虽然只起到附属作用,但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论文以“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融合与发展研究”为选题,主要因为传统纹样的应用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所穿着的服饰主要以防寒、遮羞、保暖等功能性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的发展,劳动人民开始懂得审美,经过不断地孕育激发出人们爱美的天性,同样也使传统纹样在服饰上不断变化发展着。服饰纹样最早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后来逐渐形成于人们的观念里,通过纹样在服饰上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特点。论文的撰写涉及内容较为繁多,主要采用了历史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践调查法,不同于以往侧重对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的文章,论文首先以传统纹样的分类,以及探索纹样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其次论述服饰纹样在各个朝代的历史演变,体现出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等级观念、文化以及礼制等,同时对纹样美学理念以及构成形式进行分析,找寻其变化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传统纹样如何与服饰设计相融合,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通过对古代纹样在服饰上的应用发展,来探索人类对美的认知与追求;最后,我们要知道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将其充分应用在设计当中,去创造服饰设计中的新思潮,这是对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的展望。传统纹样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要想符合现代设计的发展,需要融入新理念、新应用、以及新创造,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服饰相结合进行创作势在必行。传统纹样作为中华民族服饰的一种象征,目前在国内外的服饰行业中应用的实例越来越多,运用巧妙的设计构思,将传统纹样与服饰设计相融合,借助服饰在文化领域的高效传播方式,将传统元素进行有效的利用与传播,以此达到对传统纹样传承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传统元素成为丰富服饰设计门类的一种新的创意表达形式,使传统纹样和服饰设计两个文化发展领域能够互惠互利,协调发展。

于菁竹[9](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研究指明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郑丹宁[10](2020)在《染缬艺术在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及开发利用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提倡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主题酒店便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它的发展机遇。传统染缬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淀千年的精神文明,是在历史的激变扬弃与传承升华中形成的独具特色且具有审美情趣的文化产物。最能表达主题酒店“主题文化”的一种方式则是酒店的软装设计,将传统染缬艺术运用在现代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进行研究,有利于探索染缬艺术的全面可持续传承和发展,拓宽染缬艺术在当下社会的发展路径,从而使其在现代主题酒店空间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增强传统染缬技艺的“活态”建设,体现出酒店特定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取向。如今,回归自然、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追捧,对旅游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染缬艺术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传统的手工印染技艺,它运用的织物和染料都是天然材料,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因此,本研究创作试图将传统染缬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研究再进行实践创作,从染缬艺术在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的应用来探讨实践命题,对传统染缬图案、色彩和染色工艺等元素进行整合,深入挖掘我国古代传统染缬的历史文脉与文化价值,然后结合现代艺术设计进行再创作。合理开发传统染缬艺术元素在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的构成运用,探索染缬艺术在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拓宽和丰富主题酒店软装设计的范围,设计风格清新、自然、简约又能够展现传统染缬艺术文化的魅力,设计内容主要以纺织用品为主,创作以不同色系的染缬色彩为主题,创作出三个系列的主题房间软装设计,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木蓝”、“苏木”和“栀子”。希望此次研究创作能探索出传统染缬技艺与时代审美精神的融合之道,满足主题酒店软装艺术美学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二、天然面料的工艺制作要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面料的工艺制作要领(论文提纲范文)

(2)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 ——百色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1.研究的缘起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1.身体感知经验的相关研究
        2.民间手工技艺的相关研究
        3.蓝靛瑶服饰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和框架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创新
一、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一)地理环境
        1.凌云县地理资源
        2.果卜村环境概况
    (二)自然资源
        1.凌云自然背景
        2.果卜自然物产
    (三)人文背景
    (四)蓝靛瑶服饰技艺的发展历程
    小结
二、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的身体感知与经验
    (一)身体感知与地方生态环境的互动
        1.蓝草培育技艺的生态认知
        2.蓝靛染布技艺的生态实践
    (二)地方生活形态中的身体经验习得
        1.蓝靛瑶服饰缝制的身体技艺
        2.蓝靛瑶装饰制作的手工工艺
    小结
三、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的美感经验与身份表征
    (一)蓝靛瑶服饰技艺蕴含的美感经验
        1.自然材质之美
        2.生活实用之美
        3.生产劳作之美
    (二)构建身份和表达社会关系的服饰技艺
        1.标记社会身份的服饰技艺
        2.表达自我与情感的服饰技艺
        3.体现规范教化的服饰技艺
    小结
四、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的身体-主体传承
    (一)言传身教的技艺传承实践
        1.以口传心授为核心的技艺传承模式:家庭传承
        2.以情境化体验为核心的技艺传承模式:校园传承
    (二)“虚拟在场”的短视频传播传承
    (三)作为经验主体的自觉保护与传承
        1.技艺传承主体的自主守艺传艺
        2.技艺文化主体的自觉保护传承
    小结
五、凌云蓝靛瑶的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的关系及其变迁
    (一)蓝靛瑶的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的关系
    (二)蓝靛瑶的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的当代变迁
        1.从日常生活朝向社会情境的服饰技艺
        2.由身体需求转为身体消费的服饰技艺
        3.身体经验、技艺与文化的调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被访谈人信息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童装设计的合理性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 课题结构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童装设计的合理性解读
    2.1 童装设计合理性界定
        2.1.1 合理性标准
    2.2 童装设计合理性分析
        2.2.1 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2.2.2 材料安全的合理性
        2.2.3 价值导向的合理性
    2.3 童装设计不合理性危害
        2.3.1 生理危害
        2.3.2 心理危害
    2.4 本章小结
3 童装设计合理性市场调研
    3.1 童装品牌产品数据调研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品牌
        3.1.3 调研形式与内容
        3.1.4 调研结论
    3.2 消费者心理问卷调研
        3.2.1 调研人群分析
        3.2.2 童装结构设计层面消费者偏向调研
        3.2.3 童装设计材料安全层面消费者看法调研
        3.2.4 童装设计价值导向层面消费者接受程度调研
        3.2.5 调研结论
    3.3 本章小结
4 童装合理性设计方法实践
    4.1 当下童装发展趋势分析
    4.2 童装流行趋势及流行元素提取与归纳
        4.2.1 风格描述与灵感呈现
        4.2.2 色彩表征与描述
        4.2.3 图案倾向与展示
        4.2.4 面料特征与表达
        4.2.5 细节提取与应用
        4.2.6 款式风貌与分析
    4.3 童装流行趋势下的合理性设计方案
        4.3.1 设计方案一
        4.3.2 设计方案二
        4.3.3 设计方案三
    4.4 本章小结
5 毕业设计实践
    5.1 确定设计方案
        5.1.1 灵感版
    5.2 设计分析
        5.2.1 款式图
    5.3 制作分析
        5.3.1 工艺说明
        5.3.2 制作过程
    5.4 总结与不足
        5.4.1 成衣展示
        5.4.2 不足与反思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童装品牌调研表(完整)
    附录 Ⅱ 童装消费者调研问卷
    附录 Ⅲ: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5)基于文化IP视角的趣味性童装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1.4.1 研究现状
        1.4.2 主要创新点
2 文化IP与趣味性童装设计理论基础
    2.1 文化IP理论概述
        2.1.1 文化IP概念与内涵
        2.1.2 高价值文化IP特征
    2.2 趣味性理论概述
        2.2.1 趣味性概念与内涵
        2.2.2 趣味性类别与形式
    2.3 童装设计理论概述
        2.3.1 儿童年龄段划分与特征
        2.3.2 童装设计的概念
        2.3.3 童装设计的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文化IP融入不同领域案例分析
    3.1 故宫IP融入文创领域
    3.2 哪吒IP融入影视领域
    3.3 迪士尼IP融入配饰领域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年龄段儿童认知调研
    4.1 问卷信效度分析
        4.1.1 信度分析
        4.1.2 效度分析
    4.2 小童认知调研
        4.2.1 对图形的认知
        4.2.2 对色彩的认知
        4.2.3 对工艺的认知
        4.2.4 对趣味的认知
    4.3 中童认知调研
        4.3.1 对图形的认知
        4.3.2 对色彩的认知
        4.3.3 对工艺的认知
        4.3.4 对趣味的认知
    4.4 大童认知调研
        4.4.1 对图形的认知
        4.4.2 对色彩的认知
        4.4.3 对工艺的认知
        4.4.4 对趣味的认知
    4.5 数据统计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
    5.1 主题选定
    5.2 孙悟空IP形象整理
    5.3 图案设计
    5.4 色彩选取
    5.5 面料工艺
    5.6 款式造型
    5.7 成衣展示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香云纱的起源与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田野调查法
        1.4.3 图像分析法
    1.5 课题特色与创新性
第二章 香云纱及其生产工艺发展概况
    2.1 香云纱面料特点
        2.1.1 快干通透
        2.1.2 易洗耐穿
        2.1.3 抗皱
        2.1.4 防紫外线
    2.2 香云纱白坯纱织造工艺概述
        2.2.1 香云纱织机的起源与发展
        2.2.2 白坯纱织造流程
        2.2.3 白坯纱的面料特点
    2.3 香云纱染整工艺概述
        2.3.1 香云纱生产时间
        2.3.2 晒莨的主要原料
        2.3.3 生产对晒地的要求
        2.3.4 晒莨主要生产设备
    2.4 香云纱的生产流程
第三章 香云纱传承创新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3.1 香云纱及其工艺的价值分析
        3.1.1 实际穿用价值
        3.1.2 科学研究价值
        3.1.3 艺术审美价值
        3.1.4 香云纱的文化经济价值
    3.2 香云纱的发展困境分析
        3.2.1 传统生态的消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
        3.2.2 香云纱的生产研发及运营模式滞后于时代发展
    3.3 香云纱实施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3.3.1 传递岭南文化精神内核
        3.3.2 加快经济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艺术特征
    4.1 香云纱色彩艺术审美特征
        4.1.1 色调古朴,正反异色
        4.1.2 层次丰富,色泽雅致
        4.1.3 内涵丰厚,意境深远
    4.2 香云纱图案艺术审美特征
        4.2.1 香云纱常见图案题材分析
        4.2.2 香云纱织物图案艺术审美特征
        4.2.3 香云纱印染图案艺术审美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香云纱传承创新应用研究
    5.1 香云纱市场前景分析
        5.1.1 全球化视野下民族化服装的机遇
        5.1.2 “中国文化热”下“中国风格”再流行
        5.1.3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实需求
    5.2 香云纱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
        5.2.1 香云纱在服装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2.2 香云纱在服饰设计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5.2.3 香云纱的传承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5.3 香云纱色彩与图案传承创新思路构建
        5.3.1 香云纱色彩的创新设计
        5.3.2 香云纱图案纹样的创新设计
        5.3.3 香云纱面料肌理的创新设计
        5.3.4 香云纱色彩与图案在服装中的创新设计
    5.4 香云纱产品与市场定位策略探析
        5.4.1 提升细节品质
        5.4.2 混搭流行元素
        5.4.3 拓展产品领域
        5.4.4 “非遗+”策略
        5.4.5 扩大消费群体
    5.5 香云纱传承创新的政策制度探析
        5.5.1 提供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法规
        5.5.2 坚持活态保护,实现产销结合
        5.5.4 坚持市场导向,把握时代脉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致谢

(8)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分析及归类
    2.1 中国传统纹样的分类
        2.1.1 彩陶纹样
        2.1.2 青铜器纹样
        2.1.3 玉器纹样
        2.1.4 民间剪纸纹样
    2.2 传统纹样的空间构成分类
        2.2.1 平面纹样
        2.2.2 立体纹样
    2.3 传统纹样文化内涵
        2.3.1 吉祥寓意
        2.3.2 图腾崇拜
        2.3.3 宗教信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服饰纹样的历史演变及变化特征
    3.1 服饰纹样的历史演变
        3.1.1 原始社会时期
        3.1.2 奴隶社会时期
        3.1.3 封建社会时期
    3.2 服饰纹样形式美的美学理念
        3.2.1 统一与变化
        3.2.2 层次与反复
        3.2.3 节奏与韵律
        3.2.4 统觉与错视
    3.3 服饰纹样组织构成变化形式
        3.3.1 单独纹样
        3.3.2 适合纹样
        3.3.3 边角纹样
        3.3.4 连续纹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及影响
    4.1 传统纹样在服饰中的应用设计
        4.1.1 应用的意义
        4.1.2 应用的原则
        4.1.3 应用的要领
    4.2 传统纹样在服饰中的应用表现
        4.2.1 色彩搭配的表现形式
        4.2.2 纹样制作工艺的表现形式
    4.3 传统纹样元素对服饰审美取向的影响
        4.3.1 对服饰分类的影响
        4.3.2 对应用部位的影响
        4.3.3 对服饰风格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5.1 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传承
        5.1.1 在文化领域的传承
        5.1.2 在设计领域的传承
    5.2 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研究
        5.2.1 创新应用领域
        5.2.2 多种元素融合
    5.3 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发展
        5.3.1 对自身服饰领域的延续
        5.3.2 对世界服装领域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三、蜡染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一、保家纹
        二、马蹄纹
        三、锅圈纹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小结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小结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小结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小结
结论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染缬艺术在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驱动
        1.1.2 生活理念转变
        1.1.3 文旅产业融合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研究现状
        1.2.2 问题分析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染缬艺术
    2.1 染缬艺术的内涵
    2.2 染缬艺术的分布与发展
    2.3 染缬艺术的特征
        2.3.1 染缬艺术的独特性
        2.3.2 染缬艺术的传承性
        2.3.3 染缬艺术的创新性
3 主题酒店软装设计
    3.1 主题酒店软装设计的概念
    3.2 主题酒店软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3.2.1 与人文个性的结合
        3.2.2 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3.2.3 与生态自然的结合
4 染缬艺术在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的应用
    4.1 染缬艺术在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运用的创作思路
        4.1.1 染缬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
        4.1.2 染缬工艺的综合应用
    4.2 染缬艺术在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应用的设计理念
        4.2.1 简约设计的理念
        4.2.2 “天人合一”的理念
        4.2.3 绿色环保的理念
    4.3 染缬图案元素的应用
        4.3.1 染缬遗存图案元素的整合
        4.3.2 染缬图案制作工艺实践
    4.4 植物染色彩的应用
        4.4.1 红色植物染色彩
        4.4.2 黄色植物染色彩
        4.4.3 蓝色植物染色彩
    4.5 染缬染色工艺的应用
    4.6 染缬艺术在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应用的制作过程及方案展示
        4.6.1 “木蓝”(蓝色系植物染主题房间)
        4.6.2 “苏木”(红色系植物染主题房间)
        4.6.3 “栀子”(黄色系植物染主题房间)
    4.7 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天然面料的工艺制作要领(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香云纱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 许晚萍. 青岛大学, 2021
  • [2]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 ——百色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研究[D]. 王彩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4]童装设计的合理性分析与应用研究[D]. 熊洋.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5]基于文化IP视角的趣味性童装设计研究与实践[D]. 何奕昂.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6]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 彭珺.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研究[D]. 魏文晶.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9]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染缬艺术在主题酒店软装设计中的应用[D]. 郑丹宁.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天然面料的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