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天池火山热(热)泉观测研究

长白山天池火山热(热)泉观测研究

一、长白山天池火山热(温)泉观测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丹丹[1](2021)在《长白山火山区域重磁数据反演与地热成因机理》文中认为长白山火山区域位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前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被认为是一座具有潜在喷发可能性的休眠火山,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一定威胁。另一方面,该区域断裂发育,区内分布有多个温泉群,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然而长白山火山区域被大面积新生代火成岩覆盖,使得对内部构造特征认识不清,给地热资源开发、火山灾害预测等工作造成困难。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如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是地热资源探测的重要手段。然而,长白山火山区域地形复杂,植被覆盖面积大,在利用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方法时施工困难,经济成本高。重磁勘探是以天然岩矿体密度和磁性差异进行探测的方法,具有探测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探测深度大等优点,在识别断裂构造、圈定隐伏岩矿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重磁勘探方法对长白山火山区域进行反演解释,揭示莫霍面和居里面分布特征,探测与热异常有关的断裂构造,精细刻画地下深部密度和磁性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通过深度学习方法计算区域大地热流分布和构造岩浆囊冷却模型研究地温场时空演化规律,进一步完善地热成因机理,为该区域地热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撑。研究长白山火山区域地质概况,分析区域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地层岩性和温泉分布等特征。该区域断裂构造发育,北西、北东和北北东向为主的数条大断裂带组成了长白山及其周边区域新生代以来的主体构造格局。穿过天池火山的鸭绿江—甑峰山断裂、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等提供岩浆运移通道。同时研究区内具有众多水温高、涌水量大的温泉,反映出该区域具有良好的地热资源勘查远景。对卫星重磁数据进行处理与解释,了解长白山火山区域深部构造结构。研究经典Parker-Oldenburg界面反演方法,由区域重磁数据分别反演莫霍面和居里面。结果显示该区域莫霍面最深约44 km,位于天池西南约120 km的朝鲜境内。同时,长白山天池东南约25 km具有次级莫霍面深度中心,深度超过40 km,向四周逐渐变浅。而研究区域居里面埋藏深度较浅,居里面隆起区位于天池、长白和临江一带,与已知温泉点和断裂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重磁三维物性正反演理论进行研究。研究了基于规则网格灵敏度矩阵的排布规律构造“伪灵敏度矩阵”的快速正演算法,达到了降低正演计算量和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加权函数(深度权函数、模型约束函数,几何约束条件和物性上下限约束等)对反演算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四叉树数据压缩技术的反演算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对数据梯度大的地方精细采样,对数据梯度小的地方稀疏采样,从而使低效信息数据量和所占权重减少,降低了所需计算机内存,提高了反演速度和反演效率。结合向上延拓法、小波多尺度分析法和径向对数功率谱对长白山火山区域重磁数据进行异常分离,并通过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融合技术将不同方法分离出的信息进行融合,使得局部信息得到优化和增强。利用三维重磁反演算法对分离出的局部场进行反演,精细刻画了地下密度和磁性结构特征。由重力反演结果反映出三条重要的深大断裂带,其中包括敦化—密山断裂、富尔河—古洞河断裂、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另外有多条北西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的断裂带切过天池火山口。重力反演结果还显示,在长白山下方存在规模较大的低密度体,从浅部5 km到40 km深度均有分布,被认为是岩浆囊主体部分,另外存在由岩浆囊主体向外发散且密度相对较高的低密度体,被认为是深部岩浆向浅部运移的通道。由磁反演结果显示,浅部存在密集、不连续和交错分布的高低磁异常,推断其为破碎断裂带,有利于热水的富集和运移。研究长白山火山区域地温场分布特征。利用地壳厚度、地形、布格重力异常、磁异常等17类地质参数与大地热流的统计规律,构建深度神经网络训练模型。并利用临近区域实测大地热流值验证了训练方法的可靠性,继而成功预测出研究区域大地热流值。结果显示,大地热流值等值线呈椭圆状闭合曲线,椭圆长轴近北东向,在天池、长白等地及其周围大面积区域是大地热流高值异常区,最高大地热流值在天池南侧,其值高于84 m W/m2,向四周逐渐降低。大地热流高值异常范围大,结合该地区居里面也较浅的特征,推测其深部存在巨大的热源物质。同时通过构建高温岩浆囊冷却模型,研究热流密度和岩浆囊温度对温度场时空演化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温岩浆囊持续向周围地层散发热量,促使了该区域地温梯度的上升。另外,岩浆囊温度对温度场影响较大,而在没有热补给情况下,岩浆囊温度在1 Ma之内基本冷却。在研究基础上,研究长白山火山区域地热成因机理,并给出该区域地热成因概念模型。长白山地热资源属于深部岩浆型地热,热源主要为火山口下方地壳中巨大的岩浆囊。深部岩浆沿断裂通道向上运移,导致大地热流值升高,同时存在幔源热通道使得深部热量为地壳岩浆囊持续供热。综上所述,通过对长白山火山区域地热地质条件调查、重磁数据处理与反演解释、温度场分布特征研究等工作,对长白山火山区域热成因机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王璞珺,许伟东,陈海潮,衣键,王寒非,唐华风,王文华,武成智[2](2020)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期后火山泥石流沉积特征及其源-汇响应关系》文中指出源于长白山天池地区的火山泥石流沉积可分为粗碎屑岩块(岩屑)泥石流和细碎屑浮岩泥石流,它们沿二道白河和松花江水系搬运的路径为从距天池火山口40km的三合水电站经过丰满大坝(360km)和吉林市(380km)到小白旗屯(450km),形成广泛的沉积区域。这两类火山泥石流的沉积成因有两种解释:一是形成于千年大喷发同期,是由一次性洪水事件搬运和沉积形成的;二是形成于千年大喷发期后经过多次搬运和沉积的产物。两个模式的共同问题是都没有考虑天池当时是否有水及其蓄水过程。后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还回避了导致岩屑与浮岩两类泥石流频繁互层的沉积物源和水动力条件以及二者的转换机制,而这恰恰是关于泥石流沉积成因的基本要素。通过重新研究火山泥石流经典剖面(位于天池西北57.73km的水田村),作者发现本区火山泥石流沉积存在明显的物源剥蚀区与沉积堆积区的反剖面关系。即无论是粒径32~500mm的粗碎屑还是0.0625~16mm的细碎屑,成分自下而上(或沉积早期到晚期)呈现规律性变化:剖面下部的碎屑成分以浮岩为主(浮岩在物源区位于顶部),向上粗面岩和玄武岩明显增多(在源区它们位于浮岩之下),而沉积序列上部的碎屑成分是在物源区处于较深层位的岩脉辉绿岩和基底流纹岩。整个序列碎屑成分的沉积分异特征明显。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显示,该火山泥石流剖面的下部和上部碎屑粒度细、分选较好、成层性好、水平状层理发育,主要表现为环境较为稳定的以地面径流为主的河流相和末端扇相背景沉积;中部粒度粗、成层性差、主要表现为突发性洪水作用导致的洪积相事件沉积。沉积序列中频繁出现的冲刷面构造指示水流强度曾出现周期性的快速增加。自下而上冲刷面规模由小变大再变小,指示水流强度由弱变强再变弱。为了探讨天池的积水条件和蓄水过程,作者基于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模拟计算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火山机构整体的平均渗透率和天池积水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当天池火山机构平均渗透率高于6m D(毫达西)时,天池地区降水量减蒸发量即使高达2000mm/y,水亦会全部渗流而出,因此天池不存在积水环境。当降水量减蒸发量小于1500mm/y时,则天池火山体平均渗透率需要小于4m D,天池才可能在200年之内集满现今的水量。当天池降水量减蒸发量小于1000mm/y时,天池火山体平均渗透率需要小于2.5m D,天池才可能在200年之内集满现今的水量。将水田村火山泥石流沉积序列与天池蓄水过程计算结果加以对比,我们提出本区火山泥石流沉积序列的另一种成因解释:(1)这是形成于千年大喷发之后的以地面径流或河流为主的背景沉积与洪水导致的突发性事件沉积互层的序列;上部和下部的细碎屑层主要表现为背景沉积,中部的粗碎屑岩块泥石流主要表现为洪流事件沉积。(2)下部的背景沉积可能对应于天池千年大喷发之后的持续积水过程,时间可能不少于200年;而上部的背景沉积则对应于本区的水系和地貌逐渐稳定并接近于现今条件的稳定型河流沉积。结合天池北坡和西坡古老树木年轮指示的沙松冷杉生长年代(公元1749-1768)同时考虑松柏类植物对水系和地貌稳定性较为敏感等因素,推测上部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公元十八世纪初。

王源[3](2020)在《长白山西北部温泉和矿泉水的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长白山地区是我国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区内大面积覆盖着新生代玄武岩。研究区玄武岩发育丰富的空间裂隙网络,为温泉及矿泉水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地质条件,尤其在靖宇县的矿泉水出露泉点较多,且矿泉水种类丰富、水质优良。本文以长白山西北部13个温泉和矿泉水水样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该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同位素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泉水的成因模式,并对饮用矿泉水和理疗矿泉水作出评价。研究区水样中只有仙人桥温泉(JL1)出露于花岗岩,其余泉水均出露于玄武岩。所测得的水样温度为7.968℃,矿化度48.51398 mg/L。水化学类型以SO4-Na、HCO3-Na和HCO3-Ca·Mg型为主。水样中主要阴、阳离子的来源是以硅酸盐及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为主;主要赋存的微量元素有Si、Fe、Sr、Li;特征组分主要为F-和H2SiO3,含量分别为0.1987.69 mg/L和26.83228.9mg/L。水样δ2H和δ18O同位素特征显示,研究区泉水均为大气降水起源,泉水的补给高程为19402383.33 m;补给区温度为0.414.17℃。δ2H和δ18O的等值线图显示长白山火山区δ2H和δ18O呈现明显的同位素孤岛区,与外围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该异常特征与高程效应存在着紧密联系。用SiO2地热温标和阳离子地热温标估算研究区温泉的热储温度为88.29147.31℃;利用硅-焓方程法估算仙人桥温泉(JL1)的冷水混入比例为66%,其余温泉未有冷水混入。研究区温泉的成因模式可以总结为:大气降水在裸露区入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沿岩石裂隙下渗,经过深循环获得大地热流或高温岩浆的加热,沿断裂上涌在地形较低处出露地表形成温泉。矿泉水的成因模式为: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及水平方向的侧向径流补给后,在漫长的较浅循环过程中,与周围的玄武岩发生溶滤作用,进而在地形较低处出露形成矿化度较低且富有多种微量元素的矿泉水。温泉水样中偏硅酸含量为85.05228.9 mg/L,水温均大于36℃,可分别命名为硅酸水、温矿(泉)水。矿泉水中除泉阳泉外,其他水样的偏硅酸含量为36.6651.82 mg/L,均达到界限指标要求,可以命名为偏硅酸矿泉水。

陈棋福,艾印双,陈赟[4](2019)在《长白山火山区深部结构探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文章较系统地梳理了针对长白山火山区开展的地球物理观测和探测研究情况,概述了地壳和上地幔结构探测研究的主要进展,即长白山火山下方地壳和上地幔中存在与火山岩浆系统相关的低速低阻体,长白山火山在成因机制上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活动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深入探测研究方面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开展联合探测研究,火山岩浆囊三维分布和流变性的多学科精细探测研究,以及长白山火山潜在喷发危险的科学评估和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等.

刘国明,孙玉涛,李婷,仲广培,宫振,郭锋,苏晓轶[5](2018)在《长白山天池火山气体地球化学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气体地球化学监测是火山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监测手段之一。在对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二十年的气体地球化学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其综合质量及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相比,气体地球化学观测数据的格式具有特殊性和不连续性,可应用R语言或者其它程序设计语言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绘图,从而分析观测数据的变化情况。温泉逸出气体组分CH4的观测数据序列在时间域中基本呈正态分布,可作为判别气体异常变化的重要指标。温泉逸出气体中的CO2与N2、O2呈线性相关,可重点分析CO2、He、H2、CH4、泉水温度等,从而优化分析指标,提高分析效率。

杨清福,原晓军,武成智,盘晓东,张羽[6](2018)在《中朝边境天池破火山口湖底地形多波束测深探测》文中研究表明为调查天池破火山口湖的基本参数和湖底地形特征,研究破火山口的内部构造、破火山口的组合样式和垮塌堆积分布,本文采用多波束测深方法,对天池湖底地形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天池最大水深值为373.2m,天池水域边界实测周长为13.44km,天池湖水面面积9.4km2,天池总蓄水量约为19.88×108m3。天池周边分布4个温泉,温度为747℃。根据湖底地形推断,现今的天池破火山口形成于千年大喷发。其后,在天池西侧形成一个喷火口,东侧形成一个熔岩丘。天池湖底存在5个较大的破火山口内壁垮塌堆积区,但在湖底未见熔岩流。天池边缘出露的温泉点对应环状断裂,同时反映深部存在岩浆体。

闫佰忠[7](2016)在《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水资源成因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地热能作为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对于缓解环境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长白山区是我国典型的新生代火山活动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其独特的地热地质条件导致地热水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和成因机制复杂,特别是玄武岩覆盖区隐伏型地热水资源的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查明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水资源的类型和特征,揭示其成因机制,对于地热水资源的合理、有效、科学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同时对我国清洁能源供给,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的能源安全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依托于吉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吉林省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资源调查(编号2014-13)”。以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物探学、遥感学、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资料收集分析、野外地热水文地质调查、采样测试、遥感解译、数理计算、地球物理勘探、地热井钻探、抽水试验、室内水岩实验等综合技术方法和手段研究了长白山玄武岩地热水资源的成因机制。取得了以下成果。(1)查清了区内地热地质条件,确定了地热水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地热水资源分为火山岩浆型、沉积盆地型和断裂构造型三种。地热水资源异常区可分为4个,分别为:(1)环长白山天池火山口潜在地热区,属于火山岩浆型;(2)松江河镇-抚松县以及二道白河-松江镇潜在地热区,属于沉积盆地型;(3)长白县-十四道沟潜在地热区,属于断裂构造型;(4)仙人桥镇潜在地热区,也属于断裂构造型。(2)研究获得了地热水的水化学和热储层特征。温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以淡水为主;地热井水水化学类型差异性较大,以微咸水为主。微量组分为偏硅酸、锂、锶、铝和硼酸盐。温泉水热储层埋深为2.94-4.30km,水循环深度为3.05-4.68km,温度在72.27-161.96℃之间;地热井水热储层埋深为3.11-3.88km,循环深度为3.16-3.97km,温度为61.84-114.46℃。(3)从地质构造、地热水的补给机制和年龄、水化学组分成因3个方面研究了地热水资源的成因作用。地热水资源的分布受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主要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氚同位素年龄均大于62年。水化学组分主要由长石类矿物(钙长石、钠长石和钾长石)和辉石水解生成,并受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释放规律基本符合Stanford一阶反应动力学模型。(4)综合分析了地热地质条件,查明了地热水的形成要素。地热水热源包括火山岩浆热源、上地幔传导热、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和有机物降解产生的热。盖层主要为军舰山组玄武岩,果松组、长白组、林子头组的安山岩;热储层主要为奥陶系、寒武系的灰岩和珍珠门组的大理岩。(5)提出了3种不同地热水资源的成因模式,分别为火山岩浆型、沉积盆地型和断裂构造型。(1)火山岩浆型地热水资源成因模式:热源为长白山天池火山口下方往北方向约7-8km的岩浆囊,热量以热传导的方式向上运移;盖层包括白头山组的粗面岩、军舰山组的玄武岩和长白组的安山岩,厚度约1912m;热储层为火山岩断裂破碎带和辽河群大理岩,厚度>780m;地热水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经深部循环(4.00-4.56km),沿断裂带出露于地表,并在浅部发生了冷热水的混合。(2)沉积盆地型地热水成因模式:热源为上地幔传导热;盖层为军舰山组的玄武岩、果松组和长白组的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厚度约2400m;热储层为奥陶系和寒武系的灰岩地层,厚度>1200m;地热水接受大气降水和少量封存水补给,经深部循环(3.10-3.30km),受大地热流传导热的加热,沿断裂通道向上运移,在浅部发生冷热水的混合。(3)断裂构造型地热水资源成因模式:热源为中生代晚侏罗世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盖层为军舰山组的玄武岩和果松组的安山岩,厚度约1067m;热储层为震旦系的砂岩以及奥陶系、寒武系的灰岩,厚度约1500m;地热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经深部循环(3.00-3.50km),受中生代晚侏罗世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加热,与围岩发生水岩化学反应,并在浅部发生了冷热水的混合,在断裂的交汇带上或者是透水岩层和隔水岩层的接触面出露地表。

李婷[8](2015)在《长白山天池火山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文中提出长白山天池火山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弧后构造环境,即华北板块北东缘与中新生代北东向滨太平洋的火山构造带交界处。自2002年以来,天池火山区地震频率增强、强度上升,同时,温泉水温度升高,地形变较大,需加强对天池火山区活动性的监测。本文在测试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聚龙温泉和锦江温泉的气体成分的基础上,探讨了天池火山区温泉气体组分特征与来源;同时,通过分步加热法释放该区火山岩的流体挥发分,并分析其组成特征和来源。火山气体地球化学的测试结果表明,聚龙温泉的温度(71.1℃),化学组成包括He(7×10-6)、CO2(83.02%)含量,以及3He/4He比值(3.92Ra)均低于往年测试结果;然而,相比于2012-2013年,锦江温泉的温度(58.3℃)、He(133×10-6)、CO2(94.06%)、3He/4He比值(5.81Ra),呈现增高的趋势。火山岩的流体挥发分δ13CCH4值和δ13CC2H6值分别为-48.5‰~-30.6‰和-31.6‰~-21.3‰,所有样品均符合δ13CC2H6<δ13CCH4的正碳同位素序列;其δ13CCO2值为-27.2‰~-11.4‰,均小于-10‰。1999年至今的观测结果显示,两个温泉上述参数总体上较稳定。根据温泉气体的主微量及同位素组成,我们认为锦江温泉和聚龙温泉中逸出的气体为幔壳混合来源,其中锦江温泉受壳源物质的影响相对较小,而聚龙温泉逸出的气体含有较高的壳源物质,幔源物质的贡献相对较小。通过分步加热法释放的火山岩中的烷烃气和CO2均为有机成因。

李婷,刘嘉麒,王先彬,郭正府,郭文峰,成智慧,张茂亮[9](2015)在《长白山天池火山温泉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文中提出为探讨天池火山区温泉气体组分特征与气体来源,测试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聚龙温泉和锦江温泉的气体成分。结果显示,聚龙温泉的温度(71.1℃)、He(7×10-6)、CO2(83.02%)含量和3He/4He值(3.92 Ra)均低于以往年份的值;而锦江温泉的温度(58.3℃)、He(133×10-6)、CO2(94.06%)和3He/4He值(5.81 Ra),相比于2012年、2013年,呈现升高的趋势。近十几年的观察结果显示,两个温泉上述参数均较稳定。气体地球化学成分的判别结果表明,锦江温泉和聚龙温泉逸出的气体均为幔壳混合的源区,锦江温泉受壳源物质的影响相对较小;而聚龙温泉逸出的气体含有较高壳源和空气来源物质,幔源物质的贡献相对较小。

杨清福,高金哲,刘俊清,盘晓东,温洪涛,张羽[10](2013)在《长白山天池火山预警系统建设架构(Ⅰ)——火山监测网络建设》文中认为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我国最具潜在灾害性喷发危险的活火山,加强火山监测网络建设是有效减轻火山灾害的重要基础。在借鉴国外火山监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天池火山实际,提出了火山监测网络建设目标、监测手段选取原则和建设方案。新的火山监测网络可在火山减灾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长白山天池火山热(温)泉观测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白山天池火山热(温)泉观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长白山火山区域重磁数据反演与地热成因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长白山火山区域研究现状
        1.2.2 重磁数据反演解释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长白山火山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岩性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岩浆活动
    2.4 地热地质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白山火山区域卫星重磁数据处理与解释
    3.1 长白山火山区域重力数据处理与解释
        3.1.1 卫星重力数据特征
        3.1.2 长白山火山区域重力异常解释
    3.2 长白山火山区域磁数据处理与解释
        3.2.1 卫星磁数据特征
        3.2.2 空间域变磁倾角磁化极理论
        3.2.3 长白山火山区域磁异常解释
    3.3 长白山火山区域莫霍面和居里面反演
        3.3.1 界面反演方法原理
        3.3.2 向上延拓分离区域场理论
        3.3.3 莫霍面分析
        3.3.4 居里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磁数据正反演理论研究
    4.1 正演方法
        4.1.1 重磁正演基本理论
        4.1.2 灵敏度矩阵快速计算算法
    4.2 反演基本理论
        4.2.1 基本反演理论
        4.2.2 加权函数
        4.2.3 模型约束函数
        4.2.4 物性参数的上下限约束
        4.2.5 合成模型试验
    4.3 数据空间的自适应四叉树压缩技术
        4.3.1 原理
        4.3.2 合成模型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白山火山区域重磁数据三维物性反演
    5.1 重磁异常分离原理介绍
        5.1.1 小波多尺度分析法原理
        5.1.2 径向对数功率谱分析方法确定场源深度
        5.1.3 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融合技术
        5.1.4 长白山火山区域重力场分离结果
    5.2 长白山火山区域三维重力反演
    5.3 长白山火山区域三维磁反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白山火山区域地温场特征研究
    6.1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地热流值训练算法
        6.1.1 深度学习简介
        6.1.2 深度神经网络原理
        6.1.3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大地热流值训练
    6.2 天池火山下部岩浆囊冷却数值模拟
        6.2.1 导热基本概念和微分方程式
        6.2.2 岩浆囊冷却模型构建
        6.2.3 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白山火山区域地热成因机理分析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期后火山泥石流沉积特征及其源-汇响应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术语和方法
3 水田村火山泥石流序列沉积特征
4 千年大喷发以来长白山天池积水条件和蓄水时间数值计算
    4.1 数学模型
        4.1.1 汇水面积和模拟基准面
        4.1.2 降水量减蒸发量的取值范围
        4.1.3 火山物质渗透率取值范围
        4.1.4 天池蓄水量和径流量
    4.2 计算结果
    4.3 误差分析
5 讨论
    5.1 水田村火山泥石流沉积序列的形成时间和沉积方式
    5.2 源-汇对比探讨水田村火山泥石流沉积序列的形成过程
    5.3 水系、地貌和植被协同演化
6 结论

(3)长白山西北部温泉和矿泉水的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玄武岩地下水系统研究现状
        1.2.2 火山区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研究现状
        1.2.3 长白山地区泉水成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科学问题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与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长白山火山区岩浆演化及岩性特征
        2.2.2 地质构造特征
    2.3 泉水概况
        2.3.1 仙人桥温泉(JL1)
        2.3.2 长白山天池瀑布下方河水及聚龙温泉(JL2-R、JL2-1~JL2-3、JL2-5)
        2.3.3 手汤池(JL2-4)
        2.3.4 卿泉(JL3)
        2.3.5 莫涯泉(农夫山泉)(JL4)
        2.3.6 泉阳泉(JL5-1、JL5-2)
        2.3.7 五龙泉(JL6)
        2.3.8 四海林场泉(JL7)
    2.4 本章小结
3.泉水水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特征
    3.1 水化学组分
        3.1.1 水化学类型
        3.1.2 主要离子组分
        3.1.3 微量组分
        3.1.4 特征组分
        3.1.5 稀土元素
    3.2 氢氧稳定同位素
        3.2.1 补给来源
        3.2.2 补给高程
        3.2.3 补给区温度
        3.2.4 长白山及西北地区δ2H和 δ18O的特征
    3.3 本章小结
4.泉水成因分析
    4.1 温泉热储温度(仙人桥温泉和聚龙温泉)
        4.1.1 SiO_2 地热温标
        4.1.2 阳离子地热温标
    4.2 冷热水混合作用(仙人桥温泉和聚龙温泉)
    4.3 长白山地区温泉成因模式
    4.4 矿泉水成因模式
    4.5 本章小结
5.矿泉水水质评价
    5.1 理疗天然矿泉水
    5.2 饮用天然矿泉水
    5.3 开发利用建议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长白山火山区深部结构探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长白山火山区的地球物理探测
3 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结构
    3.1 电性结构
    3.2 P波速度结构
    3.3 S波速度结构
    3.4 面波速度
    3.5 地壳间断面
    3.6 介质结构特性
4 地幔结构
    4.1 地震波速结构
    4.2 地幔转换带滞留的太平洋俯冲板片
    4.3 SKS分裂研究结果
    4.4 长白山火山的成因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5)长白山天池火山气体地球化学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球化学监测基本情况
2 长白山火山区水化学历史观测数据分析
3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水化学新观测数据分析
    3.1 新常规组分观测数据
    3.2 新水氡观测数据
4 常规组分观测数据相关性分析
5 结论

(6)中朝边境天池破火山口湖底地形多波束测深探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池火山地质概况
2 探测方法
    2.1 探测仪器设备及主要技术指标
    2.2 探测过程
3 探测结果
    3.1 天池水深图与湖底三维地形图
    3.2 天池湖底地形特征
    3.3 天池水域边界与探测期间天池蓄水量
    3.4 天池湖水近岸温泉水温
4 探测结果的启示
    4.1 湖底地形的启示
    4.2 温泉分布的启示
5 结论

(7)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水资源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水资源类型
        1.2.2 地热水资源特征
        1.2.3 地热水资源成因
        1.2.4 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1.2.5 地热水资源成因模式
    1.3 研究区地热水研究程度
    1.4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创新点
    1.8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气象
        2.1.3 水文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3.1 区域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
        3.1.4 火山活动
    3.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2.1 地下水类型和富水性
        3.2.2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3.2.3 地下水动态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热水资源特征
    4.1 地热水资源异常区和分布特征
        4.1.1 地表温度异常分布特征
        4.1.2 布格重力场特征
        4.1.3 区域磁场特征
        4.1.4 温泉、地热井分布特征
        4.1.5 地热水资源异常区和分布特征分析
    4.2 地热水资源水化学特征
        4.2.1 常规组分
        4.2.2 微量组分
        4.2.3 同位素组分
        4.2.4 地热水质量评价
    4.3 地热水资源热储层特征
        4.3.1 热储理论
        4.3.2 地球化学温标类别及适用条件
        4.3.3 地热水水岩平衡状态分析
        4.3.4 热储层温度确定
        4.3.5 深部循环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热水资源成因分析
    5.1 断裂构造作用
        5.1.1 分段均值法
        5.1.2 断裂构造与地表温度场
        5.1.3 断裂构造与地热水潜在概率场
    5.2 地热水补给机制与年龄
        5.2.1 地热水补给机制
        5.2.2 地热水氚同位素年龄
    5.3 地热水化学组分成因分析
        5.3.1 水岩作用实验
        5.3.2 地热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热水资源成因模式
    6.1 地热水资源要素
        6.1.1 地热地质条件
        6.1.2 盖层
        6.1.3 热储层
        6.1.4 导热通道
        6.1.5 来源特征
    6.2 成因模式建立
        6.2.1 火山岩浆型成因模式
        6.2.2 沉积盆地型成因模式
        6.2.3 断裂构造型成因模式
    6.3 地热水资源区划分
    6.4 典型温泉成因模式
        6.4.1 锦江温泉
        6.4.2 聚龙温泉
        6.4.3 仙人桥温泉
        6.4.4 十八道沟温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8)长白山天池火山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研究现状
        1.1.1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地质研究现状
        1.1.2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温泉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完成的实际工作量
第2章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地质概况
    2.2 天池火山喷发历史
    2.3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温泉概况
第3章 天池火山区温泉气体、岩石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 温泉群数据收集和岩石、温泉气体样品采集
    3.2 温泉气体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3.2.1 温泉气体样品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3.2.2 岩石样品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第4章 温泉气体地球化学历年变化
    4.1 前人对聚龙、锦江温泉地球化学研究数据
    4.2 本次测试聚龙、锦江泉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4.2.1 天池火山区温泉气体成分及其年际变化
        4.2.2 天池火山区温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气体来源判定
第5章 流体挥发分的地球化学特征
    5.1 分步加热法概述
    5.2 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的烷烃气的鉴别指标
    5.3 流体挥发分释放特征
    5.4 流体主要成分及同位素组成
    5.5 天池火山区喷出岩流体成因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长白山天池火山预警系统建设架构(Ⅰ)——火山监测网络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火山监测现状
    1.1 国外现状
    1.2 国内现状
2 监测网络建设目标和内容
    2.1 建设目标
    2.2 监测手段选取原则
    2.3 建设内容
3 建设方案
    3.1 技术指标
    3.2 监测台网布设原则
    3.3 建设规模
    3.4 台网建设方案
4 结论

四、长白山天池火山热(温)泉观测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白山火山区域重磁数据反演与地热成因机理[D]. 姜丹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2]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期后火山泥石流沉积特征及其源-汇响应关系[J]. 王璞珺,许伟东,陈海潮,衣键,王寒非,唐华风,王文华,武成智. 岩石学报, 2020(09)
  • [3]长白山西北部温泉和矿泉水的特征及成因研究[D]. 王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长白山火山区深部结构探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陈棋福,艾印双,陈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5)
  • [5]长白山天池火山气体地球化学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法探讨[J]. 刘国明,孙玉涛,李婷,仲广培,宫振,郭锋,苏晓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8(04)
  • [6]中朝边境天池破火山口湖底地形多波束测深探测[J]. 杨清福,原晓军,武成智,盘晓东,张羽. 岩石学报, 2018(01)
  • [7]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水资源成因机制研究[D]. 闫佰忠. 吉林大学, 2016(08)
  • [8]长白山天池火山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D]. 李婷. 吉林大学, 2015(08)
  • [9]长白山天池火山温泉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J]. 李婷,刘嘉麒,王先彬,郭正府,郭文峰,成智慧,张茂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06)
  • [10]长白山天池火山预警系统建设架构(Ⅰ)——火山监测网络建设[J]. 杨清福,高金哲,刘俊清,盘晓东,温洪涛,张羽. 自然灾害学报, 2013(05)

标签:;  ;  ;  ;  ;  

长白山天池火山热(热)泉观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