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检查

张家港市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检查

一、张家港市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黎晓晶,郭鹏,蔡芝锋,李寿江,唐晓磊,秦豫青[1](2022)在《2017—2020年青海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17—2020年青海省部分医疗机构消毒状况,为改进落实医疗机构消毒与感染控制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7—2020年每两年固定选取青海省3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进行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效果、医务人员手卫生、医疗机构环境微生物污染和消毒效果现场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7—2020年青海省共监测样品1 638份,合格1 478份,总体合格率为90.23%。三级、二级、一级医疗机构样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14%、84.35%、92.54%。不同年份消毒质量监测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87,P>0.05),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7,P<0.05)。结论青海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控制情况总体较好,但基层医疗机构仍需进一步加强消毒与感染控制,保护患者就医安全。

曾莉,胡欢,于丽琼[2](2021)在《质量控制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消毒灭菌工作督导检查标准与评分细则》对2017—2019年达州市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全市106家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总评分及总合格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私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合格率及组织管理情况、消毒灭菌措施及重点部门评分在2017—2019年间均逐年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与医院级别有关,二级医院优于一级及私营医院,而通过质量控制及监管,可以有效促进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改进。

于颖慧,刘丽华,夏威,施惠军,陆逊,王晓蕾,邱海岩[3](2021)在《某糕点房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危险因素等,提出防控措施及建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某高校共发现病例47例,罹患率0.78%,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发热(93.62%)、腹痛(72.34%)为主,部分伴有恶心(53.19%)、呕吐(25.53%)等;15例病例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单核细胞比值升高的比例分别达到66.67%、53.33%和26.67%;发病潜伏期中位数13.5 h(3.0~39.0 h);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糕点房是本次事件的高风险因素,三明治、面包、鸡肉卷均为可疑中毒食品;8例病例的肛拭子或粪便、1份面包均检出沙门菌,血清分型鉴定均为肠炎沙门菌,经PFGE电泳聚类图谱相似性100%。结论本次事件是糕点房提供的被污染食物引起的肠炎沙门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原因是存在多个污染或交叉污染环节,建议加强对同类场所的监管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宣教,以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木沙·哈木山[4](2020)在《高纯镁对大鼠股骨牵张成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促进牵张成骨过程中成骨及硬化过程,将高纯镁棒应用于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通过影像学、组织学、生物力学研究高纯镁对牵张成骨的影响。利用PCR-array探索潜在机制并利用Western Blot及组织学验证。从而为临床中牵张成骨治疗提供经济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方法:制作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制备直径为1mm,长度5mm高纯镁棒。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随机分为三组:(1)高纯镁组;(2)不锈钢组;(3)空白组。牵张计划:(1)潜伏期1周;(2)牵张2周(牵张速0.25mm/12h、牵张长度7mm);(3)硬化6周。术后第3、6、9周取材行micro-CT检查、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对第9周出四组组术后3、5、7、9周麻醉后行连续X线检测。对术后第9周组织进行生物力学检测。术后对矿化中期(第6周)组织进行PCR-array检测探索潜在机制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1)成功制作大鼠股骨牵张模型。(2)成功制备直径为1mm,长度5mm高纯镁棒。(3)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在牵张期结束后三组无明显差别,但随着硬化进行,高纯镁组展现出更快的矿化速度。(4)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三组在牵张结束后牵张段还有大量软骨样组织,并无明显差别。在硬化过程中高纯镁组展现出更快的硬化速度并在第九周基本完成硬化过程。不锈钢组合空白组在第九周牵张段还存在未硬化完成软骨组织。(5)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在第9周高纯镁组极限载荷和断裂能均优于其他两组。(6)免疫组化结果发现高纯镁组CD31阳性血管在整个硬化期都高于两个对照组。OCN阳性细胞在术后第6周高于两个对照组,第3周和第9周无明显差异。(7)成血管相关PCR-array结果显示高纯镁组VHL/HIF-1α/VEGF通路表达增高。(8)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VEGF和HIF-1α的蛋白表达在三个时间点都较对照组高。VHL的蛋白表达从3周到9周逐渐降低。(9)免疫组化结果验证显示VEGF和HIF-1α抗体的定性免疫染色细胞显着增加,而VHL抗体显示出显着减少。结论:(1)高纯镁棒具有促进股骨牵张成骨过程中促进新生骨硬化作用。(2)高纯镁棒在牵张成骨中具有成血管作用。(3)高纯镁通过VHL/HIF-1α/VEGF通路促进大鼠股骨成血管化进一步促进牵张成骨。总结来说,高纯镁应用于临床可以缩短骨缺损患者牵张成骨术后携带外固定架的时间,进一步减少并发症,使牵张成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车艳军[5](2020)在《基于生物力学适应性原理用于椎间盘退变再生修复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轴向加载力学环境-椎间盘退变的微纳环境变化[目的]在微纳观层面观察轴向加载致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环境变化。[方法]发育成熟的雄性SD老鼠(平均体重400±15 g)3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7只):对照组(Control,未对椎间盘进行任何干预)和四个干预组(使用定制的外固定装置来固定尾椎(Co7-Co10,对目标间隙Co8-Co9分别予以压缩2、4、6及8周)。在实验的各个时间节点对大鼠尾椎进行MRI及X线检测,评估椎间盘T2信号强度和椎间盘高度。实验结束后,予以大鼠安乐死,收集尾椎间盘进行组织病理学、糖胺聚糖(GAG)含量、终板结构、椎间盘弹性模量等检测评估。[结果]基于经典的Pfirrmann分级标准,我们在Pfirrmann Ⅱ级时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早期的椎间盘退变(Pfirrmann Ⅰ级和Ⅱ级,临床通常定义为“正常”状态)。Co8-Co9压缩2周后,椎间盘由Pfirrmann Ⅰ级过渡为Ⅱ级。此时,糖胺聚糖渐进性减少和水分的丢失导致髓核细胞异常再生。大而空泡状的脊索细胞逐渐被小而不活跃的成熟髓核细胞所取代,髓核细胞密度逐渐增大,且呈不均匀分布。功能细胞数量从Pfirrmann Ⅰ级的平均1404个下降到Ⅱ级的平均1244个(p<0.05)。组织学评分从Pfirrmann Ⅰ级的5.21分上升到Ⅱ级的5.57分(p<0.05)。然而,在Pfirrmann Ⅰ和Ⅱ级之间,髓核的总GAG含量未见显着差异(p>0.05)。经过4周轴向加载后,椎间盘退化为Pfirrmann Ⅲ级(临床早期变性期),此时髓核呈现出典型的细胞簇现象,水含量进一步减少。髓核细胞密度低于Ⅰ级和Ⅱ级。伴随着髓核和纤维环内层出现紊乱,部分纤维环出现裂隙。Pfirrmann Ⅲ级时髓核总GAG含量较Pfirrmann Ⅱ级显着降低(p<0.0001)。Co8-Co9经过6周的加载后,椎间盘退变为Pfirrmann Ⅳ级(中晚期临床变性),髓核细胞密度明显低于Ⅰ-Ⅲ级。髓核体积和总GAG含量也进一步减少,纤维环内外层明显紊乱,髓核与纤维环界限模糊,部分髓核被紊乱的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所替代,软骨终板明显纤维化,椎间隙轻至中度狭窄。Co8-Co9经过8周的压缩后,椎间盘退变为Pfirrmann Ⅴ级(临床终末期变性),髓核水含量几乎完全消失,近乎完全被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所替代。与Pfirrmann Ⅰ-Ⅲ级相比,V级大鼠髓核总GAG含量显着降低(p<0.0001),然而,Pfirrmann Ⅳ和Ⅴ级之间髓核总GAG含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伴随着纤维环广泛纤维化及终板的硬化、甚至塌陷,髓核细胞几乎消失殆尽,组织学评分上升到14.43。与此同时,在Pfirrmann分级早期(Ⅰ-Ⅱ级)骨性终板的孔隙结构未见明显变化,但随着Pfirrmann分级(Ⅲ-V级)的增加,孔隙数量渐进性减少。骨性终板呈现粗糙的“虫噬样”破坏,同时伴有钙化、硬化及骨赘形成,终板的中央区域较外周区域更为明显。随着加载时间的延长(6-8周,Pfirrmann Ⅳ-Ⅴ),骨性终板结构进一步退化,且与时间呈正相关。经过2-8周的加载压缩,纤维环胶原纤维的单个纤维直径明显粗于对照组,且Pfirrmann Ⅰ-Ⅴ级的外层胶原纤维直径均较内层显着增大。在退变早期(Pfirrmann Ⅱ),纤维直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但随着压缩时间延长(Pfirrmann Ⅲ-Ⅴ),平均纤维直径显着增加(p<0.05)。与纤维直径所不同的是,在退变早期(Pfirrmann Ⅱ)与对照组(Pfirrmann Ⅰ)相比外层胶原纤维刚度均较内层胶原纤维刚度更大,即更硬一些(p<0.05),但内层胶原纤维相比未见明显差异。而在Pfirrmann Ⅲ级时,外层胶原纤维的平均弹性模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firrmann Ⅰ,p<0.05),但纤维环内层仍未见明显差异。在Pfirrmann Ⅳ和V,纤维环内外层胶原纤维刚度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最初是一个沉默的亚临床过程。依据经典的Pfirrmann评分标准,在通常定义为临床正常状态时(Pfirrmann Ⅰ和Ⅱ),椎间盘的微纳结构已发生早期退变改变,表明Pfirrmann分级与椎间盘微纳环境的变化并不同步。通过评价不同Pfirrmann分级下骨性终板、纤维环等亚结构的微纳结构改变,提高了我们对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和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揭示椎间盘退变不仅是宏观MRI所表现的髓核水含量的丢失,还进一步涉及纤维环、骨性终板及髓核等亚结构在微纳尺度的改变。第二部分:原位制动力学环境-椎间盘退变的微纳环境变化[目的]在微纳观层面观察原位制动力学环境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环境变化。[方法]发育成熟的雄性SD老鼠35只(平均体重400±15 g),随机分为5组(每组7只):对照组(Control,尾椎椎体仅置入克氏针),四个干预组(使用定制的外固定装置原位制动尾椎Co7-Co10),分别对目标节段(Co8-Co9)予以2、4、6及8周的原位制动固定。依照实验设计,在实验的各个时间节点对大鼠尾椎进行MRI及X线检测,评估间盘T2信号强度和椎间盘高度。实验结束后,对大鼠施行安乐死,收集尾椎间盘进行组织病理学、椎间盘结构形态、基因表达、弹性模量的检测评估。[结果]椎间盘高度从制动第6周开始明显下降。在第6周和第8周,椎间盘退变依据改良的Pfirrmann评分标准为Ⅲ级。原位制动的力学环境改变了椎间盘的基因表达。伴随着制动时间的延长,髓核逐渐出现典型的细胞簇现象。与此同时纤维环内层也开始出现不规则紊乱伴裂隙形成。与对照组相比,制动8周组髓核内胶原纤维弹性模量明显降低(p<0.05),与此同时纤维环弹性模量明显增大(p<0.05)。[结论]原位制动力学状态导致了目标间盘的退变,且与制动时间呈正相关。椎间盘退变不仅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改变相关,而且还与胶原纤维在纳米尺度的变化有关。进一步表明原位制动力学环境是诱使椎间盘退变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基于椎间稳定的可控制动牵引有助于轻中度退变椎间盘的再生修复[目的]探究及时可控的制动牵引能否恢复退变间盘的生物力学环境,进一步探讨牵引再生或修复退变间盘的可行性。[方法]49只6月龄的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450±15 g)随机分为7组(每组7只)。A组(Sham):尾椎仅置入克氏针;B组(模型组):采用定制的外固定装置固定尾椎Co7-Co10并对目标间隙(Co8-Co9)进行4周的轴向压缩,致中度椎间盘退变;C组(实验对照组):同B组造模成功后移除外固定装置自行恢复;其余四个干预组(D-G组):Co8-Co9经历4周的压缩致中度椎间盘退变,然后分别予以2周、4周、6周和8周的轴向拉伸牵引。在实验的各个时间节点对大鼠尾椎进行MRI及X线检测,实验结束后,对大鼠施行安乐死,收集尾椎,对其间盘高度、T2信号强度、椎间盘组织病理学、髓核总GAG含量及骨性终板形貌进行测定。[结果]经过4周的轴向加载压缩,B-G组大鼠Co8-Co9椎体的椎间高度和T2信号强度较A组明显降低(Sham组,p<0.0001)。B组组织学评分平均为10.14分,髓核总糖胺聚糖(GAG)含量平均为238.21μg GAG/ng DNA。与对照组(A组)相比,骨性终板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经过轴向制动牵引2-8周后,与B组相比,E组Co8-Co9的椎间隙及T2信号强度明显恢复(p<0.0001),D组、F组及G组Co8-Co9间盘高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p<0.0001),与此同时,T2信号强度也较B组明显恢复(p<0.001)。组织学评分从B组平均10.14分降至F组5.86分及E组5.57分(p<0.0001)。另外,髓核总GAG含量也从B组的平均238.21μg GAG/ng DNA上升到E组的601.02μg GAG/ng DNA(p<0.0001)。此外,D组和E组的骨性终板孔隙密度均较B组显着增加(D组vs B组,p<0.05;E组vs B组,p<0.0001)。[结论]通过成功构建生物力学退变模型,进一步表明椎间盘退变是在异常力学环境下由细胞介导的生化、力学和结构变化的级联反应。不是所有程度的椎间盘退变都能够再生或修复。再生修复退变间盘需要特定的环境及条件。基于制动-牵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椎间盘退变的级联循环,但其牵引载荷的加载周期和幅度必须是适度可控的,若超出其生理力学范围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退变。为临床制定干预策略及优化牵引装置的使用提供参考。第四部分:低张力牵引模态积极重塑退变间盘微纳环境[目的]观察低张力牵引模态再生修复退变间盘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42只6月龄雄性SD大鼠,体重(435±15 g),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A组(模型组,使用定制的外固定装置固定尾椎Co7-Co 10并对目标间隙(Co8-Co9)进行4周的轴向压缩致中度椎间盘退变);B组(实验对照组,同A组造模成功后移除外固定装置自行恢复);剩余4个干预组(C-F组)C、E组同A组建模成功后分别予以2周及4周的高张力牵引(HTT-2w和4w);D、F组同A组建模成功后分别予以2周及4周的低张力牵引(LTT-2w和4w)。依照实验计划在各个时间节点对大鼠尾椎进行MRI及X线检测。实验结束后,对大鼠施行安乐死,收集尾椎,对实验节段椎间盘高度、T2信号强度、组织病理学、髓核总蛋白多糖含量、骨性终板形貌、髓核及纤维环胶原纤维直径及弹性模量进行测定。[结果]经持续轴向牵引2-4周后,C-F组大鼠的Co8-Co9椎间隙较A组明显增大(p<0.05)。所有四个干预组(C-F)的组织再生迹象均较B组明显。干预组(C-F)的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A组)和实验对照组(B组),其中LTT组(2周和4周组)均要优于HTT组(2周和4周组)。与模型组(A组)相比,干预组(C-F组)髓核总蛋白多糖含量显着增加(p<0.05)。经2-4周的干预后(HTT和LTT组),与A组相比,骨性终板孔隙形态、数量及直径明显恢复,LTT组优于HTT组,LTT-4w组明显优于LTT-2w组。在所有干预组中,内外层纤维环的平均胶原纤维直径均明显下降(p<0.05),但HTT组的纤维直径仍大于LTT组。与胶原纤维直径变化趋势一致,外层纤维环刚度较内层纤维环刚度更大。而在髓核中,胶原纤维直径和模量的变化趋势与纤维环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4个干预组对髓核弹性模量的影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部分研究再次证实制动-牵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椎间盘退变的级联反应。低张力牵引模式减少了椎间盘的过度应力修复和骨赘形成。在促进退变间盘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同时,更好地重建了骨性终板,相比高张力牵引模式更有效改善了纤维环及髓核的微纳结构及力学微环境,且维持了退变间盘微环境的稳定,为退变间盘再生及修复重建提供了更好的保障。第五部分: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协同低张力牵引更好地促进中重度退变间盘的再生修复[目的]探究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低张力牵引对中重度退变间盘再生或修复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6月龄雄性SD大鼠35只(平均体重450±15 g),随机分为5组(每组7只):A组(模型组,使用定制的外固定装置固定尾椎Co7-Co10并对目标间隙(Co8-Co9)进行4周的轴向压缩构建力学退变模型);B组(实验对照组,同A组造模成功后移除外固定装置进行8周的自由恢复);剩余3个干预组:C组(com-4w/tra-4w组)同A组建模成功后予以4周的低张力牵引;D组(com-4w/ESWT)同A组建模成功后予以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强度:0.15Mpa,频率:1Hz,冲击次数:1000/次,1次/周,共4次)干预;E组(com-4w/tra-4w/ESWT组,ESWT治疗参数同D组)同A组建模成功后予以低张力牵引联合低能量ESWT干预。遵照实验计划在实验各时间节点对大鼠尾椎进行MRI及X线检测。实验结束后,对大鼠施行安乐死,收集大鼠尾椎,对其实验节段椎间盘高度、T2信号强度、组织病理学、髓核总GAG含量、椎间盘合成代谢及分解代谢基因表达、骨性终板形貌、髓核及纤维环胶原纤维直径及弹性模量进行评估测定。[结果]退变椎间盘经持续低张力牵引、低能量ESWT干预或二者联合干预治疗后均能有效恢复椎间盘高度,诱导椎间盘再水化,但对于椎间盘高度的恢复,D组(com-4w/ESWT组)要弱于别的两组干预组(C组和E组),而对于诱导椎间盘再水化,则E组(com-4w/tra-4w/ESWT组)更胜一筹。C-E干预组经不同方式干预后,三组椎间盘均呈现出组织再生迹象。但实验对照组(B组)椎间盘未见明显组织再生。三个干预组(C-E组)的组织学评分均较A组及B组降低(p<0.0001),其中C组和E组评分均与D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E组的组织学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各干预组(C-E组)相比,其NP总GAG含量未见明显增加(p<0.05)。NP总GAG含量在A组和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个干预组中,D组NP总GAG含量恢复较C组及E组弱,其中C组vs D组(p<0.05),E 组 vs D 组(p<0.0001),而 C 组 vs E 组(p<0.05)。各干预组改变了椎间盘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基因的表达。各干预组明显上调了 AF中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和aggrecan基因表达(p<0.05),其中三个干预组对Ⅰ型胶原的调控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下调了 MMP-3、MMP-13及ADAMTs-4的基因表达(p<0.05)。其中三个干预组对ADAMTs-4的调控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AF趋势基本一致的是各干预组上调了髓核中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aggrecan的基因表达(p<0.05),同时下调了 NP中MMP-3、MMP-13及ADAMTs-4基因表达水平(p<0.05)。其中对于合成代谢基因的调控,D组除Ⅱ型胶原外,其余要弱于C组及E组,其中E组调控最佳。经过各干预组(C-E组)干预后,与A组相比,骨性终板的孔隙结构呈现明显的恢复变化。C-E组终板孔隙数较A组明显增多(p<0.0001),其中 C 组 vs D 组(p=0.9724);C 组 vs E 组(p=0.0116);但 A 组与 B 组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5261)。此外孔隙直径也较前改善,其趋势与孔隙密度的趋势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三个干预组之间并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7213)。但值得注意的是,与A组及B组相比,D组(com-4w/ESWT组)及E组(com-4w/tra-4w/ESWT组)的骨性终板外周孔隙密度及孔径均得到明显恢复,而C组(com-4w/tra-4w组)则恢复较差。AF及NP中胶原纤维的弹性模量和直径随干预类型不同而变化,可以明确的是低张力牵引联合低能量ESWT干预对胶原纤维直径及模量的改善最大。[结论]低能量ESWT联合低张力牵引为中重度退变间盘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更稳定的椎间环境。低能量ESWT通过降低MMP-3、MMP-13及ADAMTS-4和抑制胶原蛋白分解促进了间盘基质的再生。在轴向牵引促进间盘高度恢复及再水化的同时,联合低能量ESWT积极重建了骨性终板微纳结构,降低了纤维环的环张力及髓核的核应力,重塑了间盘再生修复必需的生物力学微环境。

赵磊[6](2020)在《Miro1在脊髓损伤中抑制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目的:1.建立合适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2.观察并验证神经元在SCI后的形态变化及凋亡情况。研究方法:1.将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73-282g),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Blank,3只)、假手术组(Sham,18只)和脊髓损伤组(SCI,33只)。2.SCI大鼠的造模采用动脉瘤钳夹法(目标节段为T10,动脉瘤夹标定力量70 g,钳夹持续时间30s)。假手术组(Sham)大鼠手术显露T10脊髓节段后,旷置4分钟后缝合。Blank大鼠不予手术。3.对T10及周围脊髓组织取材:随机选取Sham组大鼠3只在手术后72h取材;SCI大鼠18只,在造模后6个时间点分别随机抽取3只大鼠取材(12h、24h、48h、72h、7d、14d);Blank大鼠在体重=278±2g取材。将取材组织制作成冰冻切片。4.神经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对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进行评分(SCI组15只;Sham组15只),记录术前以及术后12h、24h、48h、72h、7d、14d共7个时间点的BBB评分。5.取不同组的大鼠脊髓冰冻切片进行尼氏染色(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及尼氏小体的变化。进行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大鼠在造模后即发生全瘫(BBB Score=0),72h的BBB评分略微波动(0.43±0.40),在7d出现明显的上升(8.03±0.53);Sham组大鼠术后24h内BBB评分较正常略有下降(24h:20.33±0.61),48h后恢复正常(BBB Score=21)。尼氏染色见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尼氏小体逐渐减少,72h最少,之后稍有恢复。TUNEL染色见脊髓损伤大鼠在72h神经元凋亡数量最大。Sham组与Blank组切片,两种染色后的结果均接近。结论:本研究利用的动脉瘤夹钳夹法可成功制备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是一种经济、可靠的建模方法。本组研究发现SCI后72h的神经元凋亡是峰值。第二部分Miro1在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目的:1.观察Miro1在SCI后的变化规律;2.明确Miro1变化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研究方法:1.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76-285g),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Blank,6只)、假手术组(Sham,9只)和脊髓损伤组(SCI,39只)。SCI造模、Sham组及Blank组处理同第一部分。2.随机选取Sham组大鼠6只、SCI组大鼠36只与6只Blank大鼠分别取材,提取脊髓的RNA及总蛋白。Sham组在空白手术后72h进行;SCI组在6个时间点进行(12h、24h、48h、72h、7d、14d)n=6×6;Blank组大鼠在体重=278±2g时取材。3.采用qRT-PCR定量检测SCI组6个不同时间点及Blank、Sham组大鼠的T10节段Miro1的基因表达情况(n=3);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Miro1的表达量(n=3)。4.Sham组及SCI组在术后72h各取三只大鼠制作脊髓冰冻切片(n=3),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其Miro1表达阳性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观察和计数。结果:qRT-PCR:SCI后T10节段Miro1的基因表达量逐渐增高,在72h达峰,后有所回落,至14d仍高于对照组。Western-Blot:SCI后T10节段Miro1的表达量增高,72h达最大值。免疫荧光染色: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中均可见Miro1的阳性表达;SCI-72h组脊髓节段Miro1表达阳性的神经元细胞占总神经元细胞的比率较Sham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星形胶质细胞增多,Miro1表达阳性的细胞亦增多(p<0.01)。结论:Miro1在脊髓损伤之后会出现反应性增高;其变化趋势与神经元凋亡趋势吻合,Miro1可能参与调控了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第三部分Miro1在脊髓损伤中对神经元凋亡的抑制及其机制探讨目的:1.抑制SCI后Miro1在脊髓中的表达并验证;2.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及脊髓功能的改变;3.观察与Miro1可能相作用的线粒体转运分子及凋亡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并探索Miro1对SCI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1.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73-282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生理盐水对照组(NS)、溶剂对照组(MOCK)和实验组(Si RNA)四组。Sham组接受空白手术,同前两部分;其余三组显露T10节段:NS组在T10节段以微量注射泵推注生理盐水8μl;MOCK组推入转染试剂8μl;实验组推入含有Si RNA的转染复合物8μl。上述操作后将NS组、MOCK组及Si RNA组大鼠以动脉瘤夹钳夹造成脊髓损伤。2.每组选取6只大鼠,记录术前、术后12h、24h、48h、72h、7d和14d七个时间点的BBB评分并记录统计。3.实验取材均在手术后72h进行,进行RNA、脊髓总蛋白提取及冰冻切片制作。4.qRT-PCR检测不同组间脊髓节段Miro1的基因表达情况(n=3);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组间Miro1的表达情况(n=3)。5.Western-Blot法检测驱动蛋白重链(Kinesin Heavy Chain,KHC),驱动蛋白轻链1(Kinesin Light Chain 1,KLC-1),动力蛋白中间链(Dynein Intermediate Chain,DIC),线粒体锚定蛋白(Syntaphilin,SNPH),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的表达情况。6.不同组间大鼠脊髓切片TUNEL染色观察凋亡情况(n=3)。结果:1.qRT-PCR及Western-Blot都提示在SCI后72h,Si RNA组Miro1的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量较MOCK组及NS组均下降。2.Si RNA组较MOCK组及NS组的KHC及SNPH表达明显下降,DIC及KLC-1无显着变化;Si RNA组的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下降,BAX/Bcl-2增大。3.TUNEL染色:Si RNA组阳性细胞较MOCK组及NS组明显增多。4.BBB评分:SCI后Si RNA组的BBB评分(7d:6.5±0.45;14d:8.58±0.80)较MOCK的BBB评分(7d:7.67±0.75;14d:9.67±0.75)在7d和14d均有明显下降(7d:p<0.01;14d:p<0.05)。结论:Miro1通过与驱动蛋白(Kinesin)相结合和线粒体锚定蛋白(Syntaphilin)作用,参与调控的线粒体运动作用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的凋亡过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神经元。且这一调控过程最可能是通过调节BAX/Bcl-2两种蛋白量的比例这一通路实现的。其中与驱动蛋白作用位点主要考虑为驱动蛋白重链(KHC)。第四部分慢病毒载体注射致Miro1过表达对改善脊髓损伤预后的探讨目的:1.利用慢病毒载体技术使Miro1在脊髓节段中过表达;2.观察并验证SCI后脊髓节段Miro1的表达量改变;3.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及脊髓功能的改变;4.进一步验证Miro1对SCI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1.依照Miro1基因(RHOT1)设计,对GV492-Miro1慢病毒载体进行构建与生产;2.将空载慢病毒(GV492)和过表达载体慢病毒(GV492-Miro1)调成1×109TU/ml的悬液。SD雄性大鼠6只(体重271-276g)并分成两组,在T10节段分别将8μl空载慢病毒悬液和Miro1过表达载体慢病毒悬液推入大鼠脊髓;术后第7天将两组大鼠处死及取材,制作冰冻切片,DAPI封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证实感染效率。3.6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78-287g)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Sham)、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空载慢病毒对照组(Lenti-Ctrl)和实验组(Lenti-Miro1)四组。各组大鼠进行两次手术:a.注射手术:NS组、Lenti-Ctrl组和Lenti-Miro1三组大鼠显露T10脊髓节段,分别缓慢将8μl生理盐水、空载慢病毒悬液和过表达载体慢病毒悬液推入脊髓T10。Sham组大鼠作为对照,仅暴露不注射,操作同第一部分实验Sham组大鼠相同。第一次术后大鼠饲养七天进行下一阶段。b.脊髓损伤手术:NS组、Lenti-Ctrl组和Lenti-Miro1三组大鼠再次显露T10脊髓节段并钳夹造模。Sham组大鼠接受二次手术作为对照,显露硬膜囊后暴露创面120s后缝合伤口。4.对四组大鼠均随机选取6只进行BBB评分,在第一次手术前和手术后的12h、24h、48h、72h、7d;第二次手术后的12h、24h、48h、72h、7d、14d观察大鼠的BBB评分。5.每组大鼠均在二次手术结束后72h处死进行取材,提取脊髓RNA或总蛋白。6.qRT-PCR检测不同组间Miro1的基因表达情况(n=3);Western-Blot检测不同组间Miro1的表达情况(n=3)。7.Western-Blot法测定KHC、KLC-1、DIC、SNPH、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n=3)。8.不同组间大鼠脊髓节段TUNEL染色观察凋亡情况(n=3)。结果:1.大鼠T10节段在注射空载慢病毒(GV492)和过表达载体慢病毒(GV492-Miro1)后7d,共聚焦显微镜下可检测到病毒转染阳性神经元细胞,且两组阳性细胞数无显着差异。2.qRT-PCR及Western-Blot均提示在SCI-72h,Lenti-Miro1组Miro1的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量较Lenti-Ctrl组及NS组均上升;3.Lenti-Miro1组较Lenti-Ctrl组的KHC及SNPH表达亦明显上升,DIC及KLC-1无显着变化;Lenti-Miro1组的BAX表达变化不明显,Bcl-2表达升高,BAX/Bcl-2下降。4.TUNEL染色:Lenti-Miro1组阳性细胞较Lenti-Ctrl组及NS组减少。5.BBB评分:Lenti-Miro1组的BBB评分(SCI术后7d:8±0.45;14d:11.75±1.17)及Lenti-Ctrl组评分(7d:7.67±0.75;14d:9.75±0.52),7d时两组差异不大(p>0.05);14d显着增高(p<0.01)。结论:慢病毒载体使得脊髓局部过表达Miro1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元的凋亡情况,保护神经元功能。进一步证实了Mrio1在脊髓损伤中通过与Kinesin及Syntaphilin作用,调控线粒体转运,进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而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慢病毒载体局部注射使脊髓过表达Miro1,为生物治疗改善脊髓损伤对脊髓功能的损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李胜华[7](2020)在《急性脑梗死miRNA表达谱的变化及miR-212-5p通过调控Caspase-7表达发挥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iRNA表达谱的变化及靶向调控分析目的:通过比较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miRNA表达谱的差异,筛选AIS患者外周血差异表达的miRNAs并进行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并验证候选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从基因层面上初步阐述AIS的病理生理机制,为AI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利用基于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分别检测3例AIS患者和3例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miRNA的表达谱情况,建立miRNA差异表达谱。采用miRNA靶基因相关预测软件对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同时对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候选靶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DAVID(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and Integrated Discovery)和KOBAS(KEGG Orthology Based Annotation System)在线数据库完成。将miRNAs与具体的靶基因相联系,对其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进而初步阐述差异表达miRNAs的可能生物学功能。进一步将上述预测到的候选靶基因基于KEGG数据库进行信号通路网络图分析,从而得到候选靶基因参与的显着差异的信号通路,重点分析可能与AIS病理机制相关的通路图,进一步阐述这些候选差异表达miRNAs在AIS脑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差异表达谱和候选靶基因的功能,筛选下游实验目的miRNA(miR-212-5p)及其可能潜在的靶基因(Caspase-7),并纳入32名AIS患者和32名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样本,利用q 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对miR-212-5p的表达水平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方法评估外周血miR-212-5p在AIS的诊断价值。同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DLR Assay)基因检测验证miR-212-5p与其靶基因Caspase-7 3′UTR的相互作用。结果: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RNA-seq结果进行分析,并对AIS和正常健康对照组外周血miRNA的表达谱进行了比较。RNA-seq结果显示AIS患者外周血miRNAs的表达谱发生了显着的改变,522个miRNAs较正常健康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其中表达上调的miRNA个数为261,表达下调的miRNA个数为261。对候选靶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GO注释结果显示候选靶基因主要注释在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生物调控、生物合成过程、应激反应、刺激反应、基因表达调控、神经生成、细胞死亡、凋亡过程、转录因子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因子、钙离子结合和神经递质受体激活等功能条目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候选靶基因富集在部分可能与AIS病理机制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凋亡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 TOR信号通路等通路上。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AIS后差异表达miRNAs可能参与了凋亡、钙超载、神经递质分泌、炎症反应、应激反应、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血管活性改变、血栓形成、突触重塑和神经修复等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候选miRNA的q 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的结果基本一致。与正常健康对照者相比,miR-212-5p在AIS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miR-212-5p的表达变化对AIS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DLR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212-5p直接靶向调控Caspase-7。miR-212-5p的潜在靶基因中有九个(Caspase-7、Caspase-6、Caspase-10、BID、CYCS、DFFA、FADD、TNF和Fas)均富集在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上。以上结果表明miR-212-5p可能通过调控Caspase-7蛋白表达和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参与了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结论:与正常健康对照者相比,AIS患者外周血出现显着差异的miRNAs表达谱。miRNAs在AIS患者外周血出现广泛的变化,提示miRNAs可能参与了AIS病理生理机制的调控。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外周血差异表达miRNAs可能参与了AIS发生发展和恢复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凋亡、钙超载、神经递质分泌、炎症反应、应激反应、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血管活性改变、血栓形成、突触重塑和神经修复等等,为AIS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miR-212-5p在AIS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显着下调,可作为AIS外周血的一种潜在生物学标志物。miR-212-5p可能通过调控脑缺血时Caspase-7蛋白的表达和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参与AIS的病理生理过程。第二部分急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和外周血miRNA表达谱的变化及生物学功能分析目的:miRNA的在体动物实验是阐明其功能的关键环节,也是搭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确定人与大鼠脑缺血后表达变化一致的同源性miRNA是本实验成功进行的前提。所以本部分旨在研究急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和外周血miRNAs表达谱的变化并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同时筛选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和外周血以及人AIS外周血表达变化一致的miRNAs(同时显着上调或下调),再结合生物学功能分析寻找并鉴定AIS外周血能反映脑损伤的特异性miRNAs,进而选取目的miRNA进一步研究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24只,体重260-320g,随机分为两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n=12)和急性持续性脑缺血组(MCAO组,n=12),采用线栓法制备持续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 MCAO)大鼠急性持续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24 h收集大鼠外周血及脑组织样本。采用RNA-seq技术检测大鼠急性持续性脑缺血24 h后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和外周血miRNA表达谱的变化。比较Sham组和MCAO组miRNA的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s同时采用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对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对候选靶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析miRNA的差异表达谱,筛选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和外周血以及人AIS患者外周血表达变化一致的miRNAs,并通过q RT-PCR进行验证,结合生物学功能分析进而确定下游实验的目的miRNA(miR-212-5p)。同时运用ROC曲线评估目的miRNA鉴别Sham组和MCAO组的效能。结果:使用RNA-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Sham组和MCAO组大鼠的脑组织和外周血miRNA的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CAO大鼠急性持续性脑缺血24 h后梗死周边区的miRNA出现明显的表达变化,其中136个miRNAs的表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表达上调的106个和表达下调的30个;同样地,大鼠p MCAO 24 h后外周血miRNA的表达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103个miRNAs的表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表达上调的23个和表达下调的80个。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候选靶基因主要注释在各种代谢过程、生物调控、应激反应、离子结合和细胞凋亡过程等功能条目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候选靶基因显着富集在可能与脑缺血损伤病理机制相关的通路包括细胞凋亡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过比较大鼠急性持续性脑缺血与人AIS后候选靶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的结果发现两者所注释到的功能条目和富集到的信号通路大部分相同。这表明大鼠MCAO模型用于研究脑梗死病理机制的可行性。通过q RT-PCR验证候选miRNA发现,与Sham组相比,miR-212-5p在大鼠急性持续性脑缺血24 h后脑梗死周边区和外周血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在人AIS外周血的表达显着下调一致。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大鼠脑组织和外周血miR-212-5p的表达变化均对鉴别急性持续性脑缺血具有一定的价值。结论:大鼠急性持续性脑缺血24 h后梗死周边区和外周血与Sham组之间均存在明显的miRNA差异表达谱,提示miRNAs可能参与了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病理机制的调控。GO分析表明大鼠急性持续性脑缺血24 h后候选靶基因可能涉及代谢过程、生物调控、应激反应、离子结合和细胞凋亡过程等,KEGG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候选靶基因参与调控大鼠急性脑缺血病理机制可能涉及的多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细胞凋亡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这些结果提示,脑缺血损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病理机制可能涉及许多细胞内和细胞外因素,如细胞凋亡、钙超载、神经递质分泌、炎症反应、应激反应、血管活性变化和血栓形成等。本研究结果表明miRNAs可能在急性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miR-212-5p在大鼠持续性脑梗死24 h后脑梗死周边区和外周血以及人AIS外周血的表达变化一致,均表现为显着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miR-212-5p在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损伤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miR-212-5p通过调控Caspase-7蛋白的表达在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目的:为了初步阐明miR-212-5p在急性脑缺血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旨在研究miR-212-5p是否通过调控Caspase-7蛋白的表达在大鼠脑缺血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60-320g,随机分为Sham组(n=12),MCAO组(n=12),MCAO+miR-212-5p agomir组(n=12),MCAO+miR-212-5p agomir control组(n=12),MCAO+miR-212-5p antagomir组(n=12)和MCAO+miR-212-5p antagomir control组(n=12)。利用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造模成功后0.5 h和第3 d各组给予侧脑室注射相应的试剂,MCAO后的第1 d、3 d、5 d、7 d和14 d进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第14 d取脑组织用于后续的实验。分别采用TTC(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2,3,5-氯化三苯基四氮)染色,HE(hematoxylin–eosin,苏木精-伊红)染色,Nissl染色和TUNEL(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beling,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神经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神经元尼氏小体的数量、神经元形态和梗死周边区TUNEL阳性细胞数。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第14 d脑梗死周边区Caspase-7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比较不同组别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的大小、脑组织病理形态结构的改变,神经元尼氏小体数量,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以及梗死周边区Caspase-7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miR-212-5p在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结果:q RT-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给予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gomir可明显上调大鼠脑梗死周边区miR-212-5p的表达水平;相反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ntagomir可下调大鼠脑梗死周边区miR-212-5p的表达水平。m NSS评分结果显示,与MCAO后其他各组相比,miR-212-5p agomir组大鼠的m NSS评分在MCAO 7 d后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在第14 d更加明显。TTC染色结果显示,与MCAO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MCAO+miR-212-5p agomir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小,而MCAO+miR-212-5p antagomir组梗死体积增大。通过HE染色观察神经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表明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gomir能改善MCAO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相反MCAO后给予miR-212-5p antagomir加重了脑缺血神经元损伤。尼氏染色结果表明,与MCAO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gomir后梗死周边区的神经元尼氏小体的数量明显增加,神经细胞损伤减轻,而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ntagomir后神经元尼氏小体的数量显着减少,神经细胞损伤加重。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与MCAO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gomir后的第14 d大鼠大脑梗死周边区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较少,而注射miR-212-5p antagomir的大鼠脑梗死周边区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增加。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WB结果显示:与MCAO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gomir后大鼠梗死周边区Caspase-7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相反给予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ntagomir后大鼠梗死周边区Caspase-7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在动物MCAO模型中进行miRNA功能验证表明,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gomir能有效改善MCAO引起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细胞,减轻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下调梗死周边区Caspase-7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反给予miR-212-5p antagomir处理后加重MCAO引起的脑缺血神经损伤,增加神经元凋亡细胞,增大脑梗死体积,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上调梗死周边区Caspase-7蛋白的表达水平。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miR-212-5p可能通过调控脑缺血时Caspase-7蛋白的表达和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许慧琼,刘尔男,余汉斌,王斌,王一梅,刘小丽,龚林,梁建生[8](2020)在《2014-2018年武汉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情况》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武汉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为发现传染病防控薄弱环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8年,采用现场采样的方法对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和6个新城区各级各类建档的2 548所托幼机构开展消毒质量监测。主要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监测28 981份样品,总体平均合格率为96.14%,各年度平均合格率随年份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χ2=1.582,P=0.208),总体合格率随托幼机构级别有增加的趋势(χ2=125.223,P<0.001)。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最高为99.30%,使用中紫外线灯合格率最低为76.90%。物体表面消毒后菌落总数(χ2=26.877,P<0.001)及使用中紫外线灯辐射照度(χ2=88.890,P<0.001)合格率随年份有增加的趋势,而手消毒后菌落总数(χ2=131.659,P<0.001)及大肠菌群(χ2=10.934,P=0.001)合格率随年份有下降的趋势。新城区空气(χ2=126.595,P<0.001)、物体表面(χ2=80.029,P<0.001)和手(χ2=11.153,P=0.001)消毒后的菌落总数、使用中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χ2=4.524,P=0.033)、手消毒后的大肠菌群(χ2=8.992,P=0.003)及使用中紫外线灯辐射照度(χ2=88.497,P<0.001)合格率均低于中心城区。结论武汉市托幼机构消毒工作质量整体水平较高,但需重视空气消毒、紫外线灯正确使用、手卫生和消毒设施安装数量等,尤其加强对新城区、低级别托幼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与监管。

陈琳,黄悦[9](2020)在《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实施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析消毒供应室管理中使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的实施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至6月我消毒供应室管理中应用常规护理的700份医疗器械及物品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6月至12月我消毒供应室管理中采用PDCA循环护理的700份医疗器械及物品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差错事件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经PDCA循环护理,观察组器械、物品管理(9.85±0.29)分、科室环境管理(9.91±1.05)分、清洗及消毒质量(9.94±1.09)分、包装质量(9.92±1.33)分,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经护理管理,观察组发生医疗器械、用品差错事件3(0.43%)、护理风险事件2(0.29%),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毒供应室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进一步提升了PDCA循环护理管理法的实施价值,大幅降低了临床护理风险。

王诗晗,王逸诗,李霞,夏玲蓉,苏楠[10](2020)在《综合保温措施在急诊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综合保温措施在急诊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6例于2018年3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处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患者综合保温措施处理,对比两组患者在入室时、消毒后、术中以及术毕等不同时间节点的体温状态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入室时、消毒后、术中及术毕等不同时间节点的体温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保温措施对维持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体温等生命体征有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不仅有效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而且提高了腹部手术的治疗效果。

二、张家港市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家港市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2017—2020年青海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手术室空气菌落总数监测
        1.2.2 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微生物污染监测
        1.2.3 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监测
        1.2.4 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
        1.2.5 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监测
        1.2.6 医疗用水微生物污染监测
        1.2.7 医院污水监测
    1.3 统计方法
    1.4 质量控制
2 结 果
    2.1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总体监测情况
    2.2 医疗机构不同项目消毒质量监测情况
    2.3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情况
3 讨 论

(2)质量控制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质量控制
    1.3 调查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消毒供应中心的基本情况
    2.2 组织管理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2.3 消毒灭菌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2.4 重点部门调查结果分析
    2.5 执行管理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3 讨论

(3)某糕点房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定义
    1.2 方法
        1.2.1 病例搜索
        1.2.2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1.2.3 现场卫生学调查
        1.2.4 实验室检测
        1.2.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病例临床表现
    2.2 病例三间分布
    2.3 病例对照调查
    2.4 现场卫生学调查
    2.5 实验室检验结果
3 讨 论

(4)高纯镁对大鼠股骨牵张成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绪论
    1.1 骨缺损治疗现状
    1.2 牵张成骨技术介绍
    1.3 镁基材料介绍
    1.4 科学假设和实验设计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
    2.3 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制作及检测
    2.4 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高纯镁棒生物相容性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高纯镁对大鼠股骨牵张成骨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
    4.3 大鼠模型制作及检测
    4.4 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及不足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基于生物力学适应性原理用于椎间盘退变再生修复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轴向加载力学环境——椎间盘退变的微纳环境变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原位制动力学环境——椎间盘退变的微纳环境变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椎间稳定的可控制动牵引有助于轻中度退变椎间盘的再生修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低张力牵引模态积极重塑退变间盘微纳环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五部分 低能量ESWT协同低张力牵引更好地促进中重度退变间盘的再生修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 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主持项目
参与项目
国家发明专利
主编专着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6)Miro1在脊髓损伤中抑制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o1在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o1在脊髓损伤中对神经元凋亡的抑制及其机制探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慢病毒载体注射致Miro1过表达对改善脊髓损伤预后的探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线粒体相关蛋白在神经元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及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急性脑梗死miRNA表达谱的变化及miR-212-5p通过调控Caspase-7表达发挥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索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iRNA表达谱的变化及靶向调控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1.3 方法
        1.4 DLR基因检测实验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2.3 测序数据质量的评估
        2.4 已知miRNA的分析和重复序列比对
        2.5 AIS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miRNA的表达谱
        2.6 AIS患者外周血miRNA的表达变化
        2.7 AIS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之间差异miRNAs的分析和筛选
        2.8 候选靶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2.9 AIS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miR-212-5的表达水平比较
        2.10 miR-212-5p靶基因的预测结果
        2.11 Caspase-7是miR-212-5p的直接调控靶点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急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和外周血miRNA表达谱的变化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及饲养
        1.3 大鼠急性持续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
        1.4 收集大鼠脑组织和外周血样本
        1.5 脑组织和外周血总RNA的提取
        1.6 Total RNA质控
        1.7 逆转录反应
        1.8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2 结果
        2.1 大鼠脑组织和外周血总RNA的质量控制
        2.2 测序质控结果
        2.3 miRNA差异表达的分析
        2.4 大鼠急性脑缺血后脑组织和外周血miRNA表达的变化
        2.5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2.6 大鼠的脑组织和外周血的miR-212-5p均为特异性扩增
        2.7 大鼠急性脑缺血与Sham组之间脑组织和外周血miR-212-5p表达量的比较
        2.8 miR-212-5p靶基因预测的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miR-212-5p通过调控Caspase-7蛋白的表达在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1.3 制备大鼠MCAO模型
        1.4 大鼠侧脑室穿刺给药
        1.5 神经功能评价标准
        1.6 动物模型纳入标准
        1.7 大鼠MCAO造模后脑组织的收集
        1.8 脑梗死体积测定
        1.9 HE染色
        1.10 Nissl(甲酚紫)染色
        1.11 TUNEL染色
        1.12 免疫组化
        1.13 免疫荧光
        1.14 逆转录反应
        1.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1.16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Caspase-7蛋白的表达变化
    2 结果
        2.1 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gomir/antagomir,可以上调/下调大鼠脑组织梗死周边区miR-212-5p的表达
        2.2 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gomir能缓解MCAO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减少大脑梗死体积
        2.3 通过观察各组大鼠神经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表明miR-212-5p agomir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2.4 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gomir/antagomir,可以增加/减少梗死周边区尼氏体的数量
        2.5 侧脑室注射miR-212-5p agomir/antagomir,可以减少/增加梗死周边区细胞凋亡的数量
        2.6 miR-212-5p通过调控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7的表达进而抑制MCAO引起的细胞凋亡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miR-21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8)2014-2018年武汉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监测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年监测合格率
    2.2 各监测项目及指标合格率
    2.3 不同级别托幼机构监测合格率
    2.4 不同区域托幼机构监测合格率
3 讨论

(9)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实施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制定护理计划(P)
        1.2.2 实施护理计划(D)
        1.2.3 做好检查工作(C)
        1.2.4 具体处理及改进(A)
    1.3 指标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差异
    2.2 两组差错及风险事件差异
3 讨论

(10)综合保温措施在急诊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体温情况
    2.2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四、张家港市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2020年青海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与探讨[J]. 黎晓晶,郭鹏,蔡芝锋,李寿江,唐晓磊,秦豫青. 医学动物防制, 2022(01)
  • [2]质量控制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曾莉,胡欢,于丽琼.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1(05)
  • [3]某糕点房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分析[J]. 于颖慧,刘丽华,夏威,施惠军,陆逊,王晓蕾,邱海岩. 医学动物防制, 2021(02)
  • [4]高纯镁对大鼠股骨牵张成骨影响研究[D]. 木沙·哈木山.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生物力学适应性原理用于椎间盘退变再生修复的基础研究[D]. 车艳军. 苏州大学, 2020(06)
  • [6]Miro1在脊髓损伤中抑制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D]. 赵磊. 苏州大学, 2020(06)
  • [7]急性脑梗死miRNA表达谱的变化及miR-212-5p通过调控Caspase-7表达发挥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 李胜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20
  • [8]2014-2018年武汉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情况[J]. 许慧琼,刘尔男,余汉斌,王斌,王一梅,刘小丽,龚林,梁建生. 现代预防医学, 2020(10)
  • [9]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实施价值分析[J]. 陈琳,黄悦.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10)
  • [10]综合保温措施在急诊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王诗晗,王逸诗,李霞,夏玲蓉,苏楠.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05)

标签:;  ;  ;  ;  ;  

张家港市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检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