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终生回忆的灵感

泡茶——终生回忆的灵感

一、沏茶——记忆一生的启迪(论文文献综述)

姚玉倩[1](2020)在《艺术中潜意识创作灵感的探究 ——以深泽直人设计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艺术创作中不乏有对灵感的困扰,有时在偶然之间,灵感就突然闪现,无来由的令你喜悦却又困惑,这就是“潜意识”的迸发。潜意识经由弗洛伊德系统的提出,对于潜意识灵感的探究无论是对艺术领域还是科学、生活、文化等领域都有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开发与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更是对于全人类的进步发展极具历史性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理论资料进行分析梳理,了解潜意识的起源与其对艺术领域中各流派的影响,分析艺术家的潜在想法与表现方式。再结合当代艺术中的作品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论证潜意识对艺术领域的影响和潜意识设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着重分析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理念、方式和消费者的体验感受,阐述人的生活习惯所引发的潜在需求。最后归纳整理潜意识灵感的培养方式,提出在生活中要懂得抓住灵感的方式和找到适合自身的创作方法,以及使灵感转化为创作要注意观察生活细节、分析生活习惯并转化、创新出贴心实用的设计,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轻生活负荷。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大多都离不开“人”的情感表达。深泽直人认为真正的“无意识设计”是“问你的时候你回答不出来,但是当看到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他通过追踪人的无意识行为来激发灵感并创新,他的设计风格简约、朴素又恰到好处,并对生活有自己的设计追求。在物欲横流的物质社会,我们要坚守本心,要基于对潜意识灵感的追随做最适合的创作设计。

宋倩[2](2020)在《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以安徒生童话作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童话是浩瀚的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凭借其曲折奇特的情节,生动活泼的想象,趣味横生的语言陶冶和优化着孩子们的生命世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粮。童话以相当可观的选编数量入选教材,表明教材编写者对童话艺术价值的尊重与认可,同时,也彰显了童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童话阅读教学对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童话进入课堂之后,其魅力被理性的分析所掩盖,基于此,本研究以儿童本位理念为依据,以教科书中的安徒生童话作品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阅读教学现状认真剖析症结所在,结合名师课例中所彰显的儿童本位的理念精华,为部编版教科书中新增篇目的阅读教学提供思路,使童话魅力在课堂中得以真正地回归与彰显。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缘由与意义,对儿童本位理念、童话阅读教学以及文学领域与教育领域中的安徒生童话作品进行文献综述,并叙述本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理论探源。对儿童本位理念追本溯源,阐述理念的内涵,并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寻求理论支撑,进而论述童话世界与儿童内心世界的契合,从中证明儿童本位理念是童话阅读教学的根基。第二章:现实考察。从传统篇目和新增篇目两个层面论述安徒生童话作品与语文教育的结缘,通过对作品选编的梳理及解读,来论述安徒生童话在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化地位。在此基础上,对一线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了解当今安徒生童话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中认识到儿童本位理念缺失的实然困境。第三章:课例研究。重点研读特级教师的课例,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丑小鸭》,李吉林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周益民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深入剖析并提炼课例中儿童本位理念的闪光点,为童话阅读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借鉴与启发。第四章:实践探索。对部编版教科书中的新增篇目展开一次教学实践,结合儿童本位理念与上述研究中得出的策略,对《拇指姑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两篇童话进行教学设计,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思路。第五章:研究启示。从整体上论述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的理想建构。首先在教学内容的优化维度:关注儿童的阅读期待;突出作品的幻想性与文学性;设定童话阅读教学阶段目标。其次在教学策略的选取维度:创设童话情境,唤醒儿童的审美灵性;开展多元对话,为儿童搭建思维阶梯;发挥想象作用,丰富儿童的认知;聚焦童话精神,深化儿童的生命体验。最后在课外阅读的开展维度:打造“童话文学圈”,优化儿童阅读环境;开展童话主题阅读活动,提高儿童阅读素养;运用教育戏剧助力童话课外阅读,多维度立体呈现。

陈雪菲[3](2020)在《清代太监形象及心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以清代太监的形象及心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代太监形象和心态的分析,阐释清代太监心态产生的原因,揭示太监心态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所代表的深刻意义。在清代的历史舞台上,太监所扮演的角色虽然没有明代重要,但其仍然是清代政治的一个投影。通过研究清代太监的形象和他们与统治者的关系,既可以了解清代太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也可以从侧面管窥清代统治者的为政勤惰。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简介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进行了概念界定,简介了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第一章介绍了清代太监概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清代太监的来源及入宫前概况;第二部分介绍清代太监的品秩及日常生活。通过这两部分的介绍,可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清代太监的来源及他们的工作内容、日常生活等,从而对清代太监的概况有一整体性认识。第二章分析清代太监的形象。通过对《清实录》、《国朝宫史》、私家撰述、档案记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太监案例进行分析,概括出这些史料所塑造的清代太监形象。第三章分析清代太监的心态。与前代不同的是,清代晚期的太监留下了许多回忆录。这些记载了太监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珍贵史料,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本章正是通过这些回忆录的记载,来分析太监的心理状态,并发掘出清代太监群体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心态。主要有自卑与颓废、怨恨与孤独、自私与极端、贪婪与懒惰、抱团与排外等。第四章探究了清代太监心态的成因。主要分析了生理缺陷带来的心理缺陷、社会关系的客观刺激、来自清廷的政治压迫、社会压力等原因。生理层面上,太监群体的生理的缺陷使他们的心态、性格发生了变化;社会关系层面上,太监群体与主子、自身内部群体、家人、宫女、官员、侍卫之间的关系也充满着矛盾性和复杂性;清廷的政治压迫层面上,太监群体的法律地位较低、法律对他们的约束严格、对犯错太监的惩罚严苛;在社会压力层面上,民间的歧视、自身的养老压力都是巨大的;群体记忆层面上,社会所构建、传递的对太监群体的印象与太监群体内部所构建的对自身的印象对其心态的形成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文化水平层面上,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避免太监识字,使其更加愚昧无知。这些因素都对太监群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由于史料有限,而清代的太监数量众多,因此论文无法面面俱到地分析每一个太监的具体心态或者形象,同时,本文论述的清代太监的形象和心态,并不等于清代太监的全部形象和心态。本文采取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较为全面地展示清代太监的心态,以期丰富太监群体的形象及心态方面的相关研究。

西门杏庵[4](2020)在《传统文化为什么这样红——聆听“橘和枳”成长的声音(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位在贵州石门乡支教的教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于2018年登上了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为观众献上了他自己作曲的歌曲《苔》,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的美好。古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梁老师觉得自己也是像苔这样平凡的小人物,虽然渺小,但也有自己的价值。如果苔被显微镜放大出来,他们真的很像一朵朵的花,很美。

曲琳琳[5](2019)在《流散身份与回归情怀: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研究》文中提出卡勒德·胡赛尼是第一位用英语写作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他将阿富汗这个既遥远又神秘的国度,以细腻的文学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无论是他个人辗转多国的生活经历,还是他笔下人物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无不体现着“流散文学”的典型特征。本研究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和“主题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胡赛尼的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和文化阐释,以整体性的视角对阿富汗文学中的流散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流散文化研究的源头与流变,流散民族的身份建构,权力理论视域下的流散与压迫,以及战争中的流散书写等问题。本文以胡赛尼小说创作的阐释为轴线,着重梳理社会文化、社会政治和族裔意识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反思阿富汗历经的社会现实与全球化时代的流散现象。在广泛搜集和研究阿富汗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与命运抗争、找寻亲人等过程,探索胡赛尼民族身份的建构方式,同时,以个人视角叙写战争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呼吁世人关心饱受流散与民族纷争之苦的阿富汗人民。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人们对阿富汗文化和文学遗产的理解,进一步阐释近半个世纪以来阿富汗的社会斗争和经济状况。对许多西方人而言,阿富汗的民情和宗教情况仍然是一个不透明、让人不安的谜团,对此,胡赛尼并没有直接挑战西方对阿富汗的传统主流看法,而是通过生动感人、富于诗意的情节构思与叙事手法,纠正和丰富了人们对阿富汗的认识,向世人展示了祖国悠久的历史与多元文化,增进了理解与同情,这使他的小说打通了欧亚文化的壁垒,获得了来自不同文化圈的肯定。阿富汗流散作家基于自身的复杂经历、多元文化冲击和民族创伤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们对阿富汗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历史的深刻认识与悲悯情怀,他们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现民族苦难,争取民族自由与尊严的先驱。胡赛尼的小说,一方面,力求真实展现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亦不回避运用悬疑、悲情、戏剧和情节逆转等必要的文学表现手法来强化和阐述自己的立场,展现出文学不仅是修辞技巧与思想的抒发,更是一种能够改变世界和人民的真正力量。从叙事技巧看,他的小说不以复杂多变的现代主义手法见长,而是秉承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风格朴实无华而又震撼心灵,成为通俗小说的教育性探索之典范。胡赛尼小说不仅促进了当代美国多元文化文学的发展,还强化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其小说题材既尖锐又新颖,暴力、痛苦、虐待、背叛、抛弃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件在他真诚直接、细腻诠释的风格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宽恕、救赎等深刻主题,既有典型通俗小说的魅力,也有深邃的思想价值与文化意义。总体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以“流散身份与回归情怀: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研究”为题,注重社会历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接洽融合,将胡赛尼的创作经历与艺术手法,置于广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重点关注他对流散现象、身份认同与家国情怀的呈现方式,不仅拓宽了研究少数民族和移民问题的视野,而且是对民族中心主义、性别平等、权力话语、跨国移民及文化冲突等问题进行的文学思考。胡赛尼特殊的移民和流散经历,逐渐形成了他极富特点的多元文化身份,美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母国文化的依恋与反思,赋予了他对流散身份的深入思考与浓厚的归国情怀,同时,形成了他兼收并蓄的写作风格及旁观者清的观察视角,使他成为当代流散文学与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促进了美国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肖倩倩[6](2019)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字谜游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字谜概述、字谜应用到对外汉字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以上三个方面对字谜游戏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进行论述。首先,在字谜概述这一部分,对字谜的定义与作用进行了介绍,此外,介绍了字谜的种类,如:合成谜、包含谜、增损谜、离合谜以及会意谜。然后,本文从心理学以及二语习得理论两个方面对字谜应用到对外汉字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相关论述。最后,也就是本文最主要的部分——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字谜汇编以及字谜教学的一个设计,这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字谜汇编的选字原则,即常用性原则。在字谜汇编部分,选取的字是同时在《汉语水平及汉语词汇大纲》的800个甲级字、《一级阅读字表》、《基础汉字表》三个字表同时出现的764个汉字。此外便是字谜编选的原则,在保证字谜民俗性的同时,让其能适应对外汉字教学。在字谜汇编之前,读者可以对764个汉字进行相关的拼音检索。之后在764个汉字字谜汇编的基础上,编选了适合对外汉字教学的五类字谜。最后,便是字谜的教学设计部分。本人把字谜游戏设计为教学活动,可用于生字教学的过程中以及生字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教学活动。本文在进行字谜汇编、教学设计之后,对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提了相关建议,即:教授基本的字谜知识、汉字理论知识以及字谜之间的对比教学。在文章的最后,本文简要谈了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它不仅丰富了对外汉字课堂的教学形式,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这一文化活动的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因为谜面的选取不当或者游戏形式相较于其他游戏不够生动,可能会达不到预期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魏凤英[7](2018)在《小学数学中段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1)的核心概念之一,可以借助图形理解分析数学,是探索和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和五六年级相比,三四年级的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较弱,成效也不明显,往往容易受到忽视。在关于几何直观文献的大量阅读中,发现小学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不少,专门关注小学中段生的发展现状和分析策略的很少。中段是平面图形和线段图的开始,在实际教学中,专门针对小学中段几何直观的教学设计是零碎的,没有系统的去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研究法。本文解决了如下问题:(1)梳理了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2)调查了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和教师对几何直观的认识和实施,制定了初步的培养策略。(3)根据调查的结论和制定的培养策略,进行案例设计。以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对数学课堂做了多角度分析。(4)用实验研究法做了微型的教学实验研究,修改并提出了几何直观的培养策略,为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指导。通过研究调查的实施,教学实践与几何直观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和生活紧密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绩明显提升;通过案例设计和教学实验研究,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明显提升,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在教学设计方面有了更完善的方法,在讲新知识时教师会主动运用几何直观辅助教学,也为其他教师进行几何直观教学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孙建杰[8](2018)在《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变革与演剧生态为考察对象,结合丰富的史料,探讨了1840—1949年间河南地方戏发展与蜕变的时代背景、剧坛概况、发展态势与总体走向,并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的班社、艺人、剧场、作家(作品)等做了考察。晚清民国(1840—1949)是河南地方戏取得大发展与大繁荣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的重要机遇期,更是河南地方戏自内而外,实现全面革新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既回荡着传统文化的流波,又在时代风气的渲染之下孕育着诸多新变。总的看来,这一百余年间河南地方戏的发展历程以1914年“时李之争”事件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期。1840—1914年间,河南地方戏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域是在乡间,与乡间生活、民俗文化结合极为紧密,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乡村时代;1914年之后,河南地方戏由农村逐步迁徙至城市,从只能游走于乡村陋野、搬演于庙会高台之上的杂伎游艺之作逐步演进为在商业化、专业剧场演出的独立的艺术样式。在城市之中发展、演进的河南地方戏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城市时代。自1840年以来社会形态、经济体制与时代思潮的变迁,构成了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与演进的时代背景,晚清以来的戏曲改良运动及在其影响下诞生的河南戏曲改良思潮与实践则成为河南地方戏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戏曲被赋予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河南地方戏也由下里巴人一跃而为新时代文化的象征、救国治民的利器,得到河南社会各界的广泛推崇。自1907年以来出现的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樊粹庭引领的河南梆子革新实践这三次大的戏曲变革实践,扭转了时人对河南地方戏的偏见,形成了以观剧为时尚的社会思潮,重塑了20世纪上半叶河南社会的戏曲观念,在剧目、舞台、声腔等方面对河南地方戏做出了根本性的革新,全面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文化品格,并建立一种契合时代背景,符合城市民众审美需求的新的戏曲形式,为后世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与创新树立了典范。剧种的繁多与民俗演剧的兴盛则构成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剧坛的两大特点。基于河南悠久厚重的戏曲文化,地处天下之中、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人情地理的丰富,这一时期在河南剧坛生存、繁衍了的各类剧种多达40余个,其中河南本土剧种30个,外来剧种至少有15个。它们在中州大地上争奇斗艳、碰撞融合、竞相斗胜,形成了河南剧坛诸腔杂陈、百花竞放的盛景。1949年前,河南居民十九业农,大多数地区仍笼罩于农耕文明的余晖之中,强大的农业基因、庞大的农村人口为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的兴盛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充足的养分。确切地说,这一时期河南绝大多数演剧活动是发生在乡村之中的,而民俗演剧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演剧类型上看,都是这一时期演剧活动的绝对主体。一年四季,乡民或聚街头巷尾,或汇宗庙祠堂,或于场院村头,邀班做戏,吹拉弹唱,演唱歌舞和村坊小戏,娱神娱人兼而有之。春祈秋报、庙会演剧、节令演剧、崇圣演剧、集市演剧、行会演剧、喜丧演剧构成这一时期河南民俗演剧的主要内容。班社、剧场、艺人、作家(作品)作为河南地方戏的组成要素,是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演进与变革的主体与直接体现者。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班社在组织、运营上与全国其它地市、剧种的戏曲班社类似,大同小异,分科班(窝班)、江湖班、玩会班、龙虎班四种。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两次督豫,在河南建立了由官方直接组织、管理的艺人培训机构,开启了河南官方培养戏曲艺人的先河。在它的影响下,一大批民间新式知识分子也积极投身于戏曲教育事业,出现一批以“学社”“剧社”“学校”“剧团”命名的新式戏曲人才培养机构。虽然这些机构未能完全抛弃旧式班社的陈规旧俗,但在培养模式、规章制度、训练方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更加合理与科学,而且它们不拘泥于门户之见,积极吸纳京剧及其它兄弟剧种的艺术精髓,融汇于河南地方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与革新之中,为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培养了大批人才。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剧场新旧兼收、中西并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极其丰富。既有经济便利,可就地搬演的临时性演剧场所,也有规模宏大、形制精美的专业剧场;既有模仿上海“新舞台”兴建的新式剧场,也有延续千年、遍布河南全境的古老戏楼。茶园剧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三十余年间迎来了自己最后的辉煌,它见证了以河南梆子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在城市的崛起。1909年落成的“丰乐园”剧场,标志着河南新式剧场的开端。1927年,冯玉祥主导兴建的“人民会场”,兼具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义,它催生了河南大规模修建剧场的浪潮。由永安、永乐、国民等七家剧院形成的“相国寺梆戏文化圈”第一次使梆戏剧场在河南剧坛站住了脚,并获得长久而稳固的发展,为河南地方戏的深度变革创造了条件。樊粹庭主导的“豫声剧院”则成为河南新式剧场的集大成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49年,河南各地共有新式剧场有225所、茶园剧场26所,遍及河南各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较为偏远的乡村,更存在数目众多、难以统计的简易戏院。艺人始终是河南地方戏最为活跃的要素,它既是河南地方戏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又是河南地方戏的创造者,在饱受社会歧视的环境中,他们不仅保存了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火种,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艺术水平,更创造了曲剧、四平调等新的剧种。晚清民国是河南地方戏艺人大量涌现、名家辈出的一个历史时代,以“开封五云”为代表的一批艺人吹响了河南地方戏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号角,并为它在城市中的革新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而坤伶的复兴与崛起,则成为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最为值得关注的戏曲史现象之一,她们促进了河南地方戏唱腔风格的革新和审美范式的转变,加速了河南地方戏流派的融合,彻底改变了河南地方戏的行当体制。对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研究,向来是河南地方戏研究的难点,在樊粹庭之外,少有河南地方戏作家被提及。宽泛地说,河南地方戏现存传统剧目,都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再创作,以此而论,它们都属于艺人创作的范围。在民间艺人之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从事于河南地方戏创作的文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或刻意隐藏行踪、或名声不显,所做剧本也大多散佚,极难对他们作出较为细致的描绘与综述。民国年间,又有樊粹庭、王镇南、蒋心惠等人相继投身于河南地方戏的创作,他们的作品代表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的最高成就,彰显了河南地方戏的高度与深度。本文挖掘、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36位河南地方戏作家及其作品,并对其中19位有较为详细资料者做了简单的考证和阐述,以补今日研究的缺憾。

海男[9](2018)在《野人山·转世录》文中认为轮回之路大凡谈到转世,除了充满神秘主义的玄机,更多的人称之为伪科学。我在这里叙述的均是昨日和今天的相遇。先说说我自己吧,我的生或死是奇妙的,是朝着野人山之外的出口奔向彼岸的一个故事。我们走出了野人山。众所周知野人山很辽阔,但是也有很多

张怡微[10](2017)在《细民盛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我第一次见到我的继母,是在二伯家位于祁连山路的房子里。那一年我十七岁。已经差不多快要过完会有危险被可怕继母下手毒害的年纪,因而内心踏实得很,像逃脱山崖后吊桥方才收起,惊魂被时光毫不用情的翻转所悬置。我想起十岁时母亲曾对我说,古话说得好,"宁跟讨饭的妈,不跟当官的爸",我就战战兢兢跟了母亲,从此不用害怕会被下毒、火钳烫、泼硫酸,不怕会被卖做童养媳……这一类事,一旦决定,往后就很难说清对不对,人生大部分的选择都是很偶然

二、沏茶——记忆一生的启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沏茶——记忆一生的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1)艺术中潜意识创作灵感的探究 ——以深泽直人设计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论点
第二章 潜意识的发现与影响
    2.1 潜意识的概念
    2.2 潜意识概念发展总结
    2.3 梦的解析
    2.4 潜意识对艺术领域的影响
第三章 潜意识创作灵感在艺术中的探究
    3.1 潜意识创作灵感综述
    3.2 艺术的偶然性
    3.3 艺术流派的体现
    3.4 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章 潜意识创作灵感对现代设计生活的影响
    4.1 深泽直人与无意识设计
    4.2 无意识设计产品应用案例分析
    4.3 深泽直人对人与生活的分析
    4.4 深泽直人设计作品特点分析
    4.5 深泽直人主要的设计观点总结
第五章 潜意识创作灵感的培养与升华
    5.1 潜意识创作灵感的培养方式
    5.2 潜意识创造灵感的升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以安徒生童话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于儿童本位的童话阅读教学概述
    第一节 儿童本位理念
        一、探本溯源:从“儿童中心主义”到“儿童本位”
        二、“儿童本位”内涵阐释
        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本位”
    第二节 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的交融
        一、童话的概念界定
        二、童话对儿童天性的关照
        三、童话阅读对儿童的深层影响
    第三节 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以呵护儿童童话思维为基础
        二、以实现儿童身心自由为路径
        三、以引领儿童眺望远方为超越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中的安徒生作品及阅读教学现状
    第一节 安徒生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化
        一、《丑小鸭》之“丑”与“美”的转化
        二、《卖火柴的小女孩》之“悲”与“幸”的依存
        三、《皇帝的新装》之“假”与“真”的交锋
    第二节 部编版教科书中安徒生作品的新面貌
        一、尊重经典,选篇数目增加
        二、常人体、拟人体、超人体童话并存
        三、课内外相结合,联结整本书阅读
    第三节 安徒生作品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一、单篇阅读教学的调查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调查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传统篇目名师课例分析
    第一节 窦桂梅《丑小鸭》
        一、“朗读”与“炼字”中显现语言的张力
        二、“对比”与“延伸”中启迪儿童的心智
    第二节 李吉林《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情境”助推“情切”
        二、“想象”填补“空白”
    第三节 周益民《皇帝的新装》
        一、“对话”中彰显“生气”
        二、“思辨”中追求“高致”
    第四节 儿童本位理念的共同坚守
        一、儿童语言的运用
        二、儿童审美的鉴赏
        三、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四章 新增篇目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节 《拇指姑娘》:“拇指小人式”童话群文阅读
        一、作品解读
        二、教学目标设定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教学反思
    第二节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迈向高阶思维的“提问梯”
        一、作品解读
        二、教学目标设定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教学反思
第五章 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的建构
    第一节 优化教学内容,吸引儿童兴趣
        一、关注儿童的阅读期待
        二、突出作品的幻想性与文学性
        三、设定童话阅读教学阶段性目标
    第二节 完善教学策略,陪伴儿童成长
        一、童话情境创设,唤醒审美灵性
        二、多元对话交流,搭建思维阶梯
        三、想象作用开拓,丰富认知过程
        四、聚焦童话精神,深化生命体验
    第三节 链接课堂内外,点亮儿童世界
        一、打造“童话文学圈”,优化儿童阅读环境
        二、开展童话主题阅读活动,提高儿童阅读素养
        三、运用教育戏剧助力童话课外阅读,多维度立体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清代太监形象及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缘由及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清代太监概况
    一、清代太监的来源及入宫前概况
    二、清代太监的品秩及日常生活
第二章 清代太监的形象
    一、正面形象
    二、负面形象
第三章 清代太监的心态
    一、普遍自卑与消极颓废
    二、个人内心怨恨与人际交往孤独
    三、极度自私与易走极端
    四、欲望上的贪婪与行为上的懒惰
    五、群体性的抱团与排外
第四章 清代太监心态形成的原因
    一、生理缺陷带来的心理缺陷
    二、社会关系的客观刺激
    三、来自清廷的政治压迫
    四、无远弗届的社会压力
    五、群体记忆对清代太监心态的影响
    六、文化水平低对清代太监心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传统文化为什么这样红——聆听“橘和枳”成长的声音(上)(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5)流散身份与回归情怀: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创作背景与社会评价
    第二节 国外胡赛尼研究综述
    第三节 国内胡赛尼研究综述
    第四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第一章 流散文化研究:源头与流变
    第一节 流散文学概况:从西方到东方
    第二节 作为小说背景的阿富汗
        一、地理和人口概述
        二、民族和文化概述
    第三节 胡赛尼创作的美国背景与文化动因
第二章 流散民族身份建构研究
    第一节 《追风筝的人》与男性身份认同
    第二节 《灿烂千阳》与女性身份认同
    第三节 《群山回唱》与民族寻根
第三章 权力理论视域下的流散与压迫
    第一节 男权统治与阿富汗女性悲剧
        一、失语症: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
        二、布卡与牢笼: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禁锢
        三、姐妹情仇:男权社会中的女性镜像
    第二节 权力视域下的性别建构
        一、新女性形象:传统与现代之惑
        二、男性气质焦虑:个人困境与民族隐喻
第四章 战争中的流散书写
    第一节 流散难民书写
        一、身体创伤叙事
        二、家庭悲剧叙事
        三、女性成长叙事
    第二节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流散现象
        一、多线索叙事与流散主题的表达
        二、从个体重生到国家重建
    第三节 胡赛尼小说的民族观与人道诉求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字谜游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汉字的本体研究
        1.3.2 汉字的习得研究
        1.3.3 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
第2章 字谜概述
    2.1 字谜的定义与作用
    2.2 汉语字谜的分类
    2.3 汉字的结构和造字法与字谜创作的关系
        2.3.1 汉字的结构与字谜创作的关系
        2.3.2 汉字的造字法与字谜创作的关系
    2.4 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
        2.4.1 心理学基础
        2.4.2 二语习得理论
第3章 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
    3.1 字谜编选原则
    3.2 字谜汇编
        3.2.1 764个汉字字谜汇编
        3.2.2 适合对外汉语课堂的字谜编选
    3.3 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教学设计
        3.3.1 教学设计
        3.3.2 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建议
    3.4 字谜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的优势与不足
        3.4.1 字谜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的优势
        3.4.2 字谜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的不足
第4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字谜汇编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附录B 764 个汉字字谜汇编

(7)小学数学中段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几何直观的地位
        1.1.2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中段的重要地位
        1.1.3 研究的意义
    1.2 核心名词界定
        1.2.1 数学直观
        1.2.2 几何直观
        1.2.3 几何直观能力
        1.2.4 小学中段生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3 论文的结构与说明
    1.5 研究计划与思路
        1.5.1 研究计划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课堂观察法
        1.6.4 实验研究法
        1.6.5 访谈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研究的伦理
    2.3 几何直观的发展简述
    2.4 文献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小学中段生几何直观能力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的目的
    3.2 研究工具的说明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3.1 学生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3.2 教师调查问卷的来源与实施
    3.4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4.1 小学中段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试整理
        3.4.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整理
    3.5 教师的访谈调查
        3.5.1 访谈具体情况
        3.5.2 访谈小结
    3.6 小结
第4章 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
    4.1 初步的培养策略
    4.2 “数与代数”模块的教学设计
        4.2.1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4.2.2 倍的认识
    4.3 “测量”的教学设计
    4.4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4.4.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解决问题
        4.4.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4.3 平行与垂直
    4.5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设计
        4.5.1 沏茶问题
        4.5.2 集合
    4.6 小结
第5章 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微型教学实验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过程
        5.1.4 实验方法
        5.1.5 实验工具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实验前的调查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2.2 实验测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策略
    6.1 培养孩子兴趣,注重积累表象
    6.2 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理解、感悟,即读图能力
    6.3 注重几何直观,让画图帮助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6.4 利用信息技术,将几何直观融入数学课堂
    6.5 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 B 小学生几何直观问卷调查(学生)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D 倍的认识单元调查卷
附录 E 倍的认识单元测验卷
附录 F 对照班调查卷成绩
附录 G 实验班调查卷成绩
附录 H 对照班测验卷成绩
附录 I 实验班测验卷成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缘起与现状
    二、本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三、本课题的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概述
    第一节 河南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的分期
        一、乡村时代:1840—1914
        二、城市时代:1914—149
    第三节 河南戏曲改良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一、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
        二、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
        三、河南梆子的革新实践
    第四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剧种考论
        一、地方史志所载剧种考
        二、报纸刊物所载剧种考
        三、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数量
第二章 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
    第一节 民俗演剧的类型与名目
    第二节 酬神演剧
        一、春祈秋报
        二、庙会演剧
        三、节令演剧
        四、崇圣演剧
    第三节 日常事务演剧
        一、集市演剧
        二、行会演剧
        三、喜丧演剧
第三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班社
    第一节 地方戏班社的历史与演进
        一、河南地方戏班社的发展历程
        二、民国以来河南地方戏班社的演变
    第二节 班社的类型
        一、科班
        二、江湖班
        三、玩会班
        四、龙虎班
    第三节 班社的成员与分工
    第四节 班社的经济
        一、戏班的经济收入
        二、戏班的分配方式
第四章 晚清民国河南乡村剧场
    第一节 画地做场
        一、画地做场的历史与现状
        二、画地做场与河南地方戏的关系
    第二节 高台剧场
        一、高台剧场的历史与发展
        二、高台剧场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第三节 戏楼
        一、河南戏楼的历史与类型
        二、戏楼的变迁与发展
第五章 晚清民国河南城市剧场
    第一节 河南地方戏与城市剧场
    第二节 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27
        一、传统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14年
        二、席棚茶园:1914——1927
        三、河南茶园剧场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节 新式剧场:1927——1949
        一、“丰乐园”:新式剧场的发端
        二、“相国寺梆戏文化圈”与河南新式剧场的发展
    第四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河南其它地区的城市剧场
    第五节 官方意志与民间诉求:河南新式剧场兴盛之原因
第六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
    第一节 艺人与河南地方戏
        一、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数量蠡测
        二、名伶涌现的河南地方戏
        三、河南地方戏艺人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开封五云”与河南地方戏的演进
        一、“开封五云”辨析
        二、河南地方戏城市化的先驱
    第三节 坤伶与河南地方戏的新发展
        一、坤伶的复兴
        二、民国时期坤伶的崛起与发展
        三、坤伶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第七章 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钩沉
    第一节 民间艺人作家及其作品
    第二节 传统文人作家及其作品
    第三节 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及其作品
    第四节 河南地方戏存目作家、作品简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一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本土剧种表
    附录二 晚清民国时期流入河南剧种表
    附录三 晚清民国河南民间常见演剧名目表
    附录四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班社统计表
    附录五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科班(窝班)统计表
    附录六 晚清民国河南新式剧场数量简论
    附录七 19 世纪末——1949 年河南剧场一览表

四、沏茶——记忆一生的启迪(论文参考文献)

  • [1]艺术中潜意识创作灵感的探究 ——以深泽直人设计作品为例[D]. 姚玉倩.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2]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以安徒生童话作品为例[D]. 宋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清代太监形象及心态研究[D]. 陈雪菲. 西南大学, 2020(01)
  • [4]传统文化为什么这样红——聆听“橘和枳”成长的声音(上)[J]. 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20(01)
  • [5]流散身份与回归情怀: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研究[D]. 曲琳琳. 吉林大学, 2019(02)
  • [6]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字谜游戏研究[D]. 肖倩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7]小学数学中段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 魏凤英.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8]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D]. 孙建杰. 河南大学, 2018(12)
  • [9]野人山·转世录[J]. 海男. 作家, 2018(06)
  • [10]细民盛宴[J]. 张怡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06)

标签:;  ;  ;  ;  ;  

泡茶——终生回忆的灵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