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香的繁殖与利用

百里香的繁殖与利用

一、百里香的繁殖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妮[1](2021)在《三明治型KGM/SA/KGM复合涂膜对三文鱼鱼片的保鲜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以魔芋葡聚糖(KGM)和海藻酸钠(SA)为成膜基质,以ε-聚赖氨酸盐酸盐(ε-PL)、百里香酚(Thy)为添加剂,采用流延法制备了三明治型KGM/SA/KGM复合涂膜。采用XRD、FT-IR和SEM等对涂膜进行了表征分析,测定了复合保鲜涂膜的理化性能和抗菌性能。以生鲜三文鱼鱼片为保鲜对象,测定了4℃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的鲜度指标,研究了复合涂膜对三文鱼鱼片的保鲜性能,并分析了贮藏过程中复合涂膜对三文鱼鱼片蛋白氧化的影响。1.ε-PL和Thy的加入使三明治型KGM/SA/KGM复合涂膜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机械性能提高。加入ε-PL和Thy后,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使涂膜的热分解温度升高,热稳定性增强。加入Thy使KGM/SA/KGM复合涂膜的抗菌性能更优,同时加入ε-PL和Thy使涂膜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显着提高。2.研究表明,经KGM/SA/KGM复合涂膜处理后,三文鱼鱼片的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值升高加快,说明KGM和SA促进了三文鱼鱼片体内微生物的生长,加快了鱼肉的腐败变质。经KGM/SA+ε-PL/KGM复合涂膜处理后,三文鱼鱼片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及脂肪氧化速度减慢。复合涂膜中加入Thy后,鱼片的菌落总数和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升高速度显着降低。其中,KGM/SA+ε-PL/KGM+Thy复合涂膜对鱼片的保鲜性能最优,可使三文鱼鱼片的货架期从8 d延长至14 d。3.研究了三明治型KGM/SA/KGM复合保鲜涂膜对三文鱼鱼片蛋白氧化以及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KGM/SA+ε-PL/KGM复合涂膜抑制蛋白氧化的效果不显着,不能抑制鱼片内蛋白质结构的破坏。KGM/SA+Thy/KGM复合涂膜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鱼片蛋白质的氧化变性,稳定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Thy的缓释作用使蛋白质中的羰基含量下降显着减慢,且其巯基含量及Ca2+-ATPase活性的下降速度减慢。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新鲜样品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蛋白质二级结构以β-折叠为主,其含量为55.68%。与未处理样品相比,经复合保鲜涂膜处理后,蛋白质的荧光强度和β-折叠含量显着提高。KGM/SA+ε-PL/KGM+Thy复合涂膜可在最大程度上延缓三文鱼鱼片内蛋白质的变性。

霍娜[2](2021)在《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被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环境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和土壤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共同影响植被恢复的过程和效应。线虫广泛存在于各类生境中,占据土壤食物网多个营养级,其群落特征能够有效反映土壤食物网结构与功能,对生态系统恢复进程具有重要指示作用。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在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该地区植被恢复对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但很少关注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自然恢复草地、次生林、人工柠条灌木林和人工苜蓿草地这四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线虫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和分析线虫个体数量、群落组成结构和代谢足迹在时间尺度上(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或演替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探明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及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为评价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新的指标和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自然恢复草地中,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结构和代谢足迹在植被演替进程中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这主要与地上部植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活根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有关。具体而言,从猪毛蒿群落到百里香+大针茅群落,土壤线虫数量逐渐增加,植食线虫比例下降到最低值(30.82%),而捕杂食线虫比例(21.25%)达到峰值,线虫群落营养类群结构均衡,导致多样性指数、成熟度指数、瓦斯乐卡指数、以及复合代谢足迹和功能足迹均达到最高水平,线虫群落多样性和能量代谢功能得到显着改善,土壤食物网达到最成熟稳定的状态。当植被演替至铁杆蒿群落和长芒草群落阶段,线虫群落复合代谢足迹和功能足迹下降至最低,表明土壤食物网的能量输入和传递效率显着下降。(2)在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线虫群落在草地群落、灌丛群落和乔木森林群落阶段表现出显着差异,细根根系生物量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组成最重要的因素,而在白桦林和辽东栎林阶段,凋落物生物量的增加改善了线虫群落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提高了捕杂食线虫比例。在白羊草地中,土壤线虫数量达到峰值,但由于垫咽属(Tylencholaimus)占据绝对优势(48.8%),使线虫多样性水平降至最低。在沙棘灌丛群落中,线虫数量略有减少,但各营养类群比例相近(17.30%—36.14%),线虫多样性、复合代谢足迹和功能足迹均达到最高,土壤食物网能量代谢功能得到显着改善。在乔木森林群落(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林)阶段,线虫数量和多样性总体上较为稳定,在演替至辽东栎林时,捕杂食线虫比例以及线虫营养多样性指数、成熟度指数和瓦斯乐卡指数均达到最高水平,但复合代谢足迹和功能足迹降至最低,表明土壤食物网能以较低的能量代谢维持成熟稳定的状态。(3)在人工柠条灌木林中,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细根根系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的变化显着影响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代谢足迹。随着种植年限(林龄)的增加,土壤线虫总数量和食细菌线虫、植食线虫和捕杂食线虫数量,以及线虫复合代谢足迹、富集足迹、结构足迹和功能足迹均在种植25年时达到最高,表明该林龄下土壤资源有效性显着提高,土壤食物网的能量输入和传递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当林龄达到35年时,线虫数量和代谢活性呈下降趋势,线虫通路指数降至最低,有机质分解以真菌通道为主,然而线虫多样性指数、成熟度指数、瓦斯乐卡指数和结构指数达到最高水平,表明土壤食物网仍维持相对成熟稳定的状态。(4)在人工苜蓿草地中,凋落物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碳氮比的变化显着影响土壤线虫数量、多样性和代谢足迹。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线虫总数量和各营养类群数量,以及线虫复合代谢足迹和各营养类群线虫代谢足迹均逐渐增加,在种植7年的苜蓿草地中达到最高水平,而捕杂食线虫比例(32.11%)、成熟度指数和功能足迹也同时达到峰值,说明该种植年限的苜蓿草地土壤食物网最为成熟稳定,其结构化程度和能量代谢功能达到最高水平。然而,当苜蓿种植年限>7年时,线虫数量和代谢足迹显着下降,土壤食物网结构与功能呈现明显退化趋势。(5)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和演变规律具有显着差异。在自然恢复草地、人工苜蓿草地和人工柠条灌木林中,植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而在次生林中,优势线虫为食真菌或食细菌线虫。线虫多样性指数和瓦斯乐卡指数均表现为次生林最优,其次为柠条灌木林,再次为自然恢复草地,最后为人工苜蓿草地,表明林地生态系统土壤食物网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稳定性,土壤健康状况较好。Net-work分析结果也表明次生林和柠条灌木林线虫群落内不同类群相互作用更为复杂多样。基于平均值法计算的线虫群落综合指数也表现为次生林(0.44)>人工柠条灌木林(0.10)>自然恢复草地(-0.12)>人工苜蓿草地(-0.18),并且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表明该指数能有效指示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6)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恢复后期线虫数量、代谢足迹和成熟度指数均有所下降,植物能量通道权重增大,土壤食物网呈现一定的退化趋势,特别是在人工苜蓿草地中更为强烈。与草地生态系统相比,林地生态系统土壤食物网稳定性更强,其中人工柠条灌木林在种植35年样地,真菌能量通道权重有所增加,而次生林在乔木森林群落阶段,细菌和真菌能量通道权重明显升高,植物能量通道权重下降,能量通道比例更加均衡,促使土壤食物网的能流途径向更加多样化和高效的方向发展。(7)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自下而上(bottom-up)的资源控制效应是土壤线虫群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草地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和根系生物量的变化通过细菌和真菌能量通道,调控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杂食线虫的代谢功能。尽管草地中发达的根系资源显着促进了植食线虫代谢足迹增加,导致植物通道在食物网中占据优势,但该通道连通性低,未能向更高营养级有效传递能量。在林地生态系统中,细根根系生物量变化通过细菌通道和植物通道,引起土壤线虫群落的结构和代谢功能的改变,其土壤食物网相比草地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另外,次生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生物量的变化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改变线虫生境条件,直接对捕-杂食线虫代谢足迹产生影响,导致自上而下(top-down)的捕食作用可能增强,使土壤食物网具有双向驱动机制特征。

陈静[3](2021)在《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对鸡肉中沙门氏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沙门氏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食用被其污染的食品会引起发热、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粘附在食品表面和加工设备上形成生物膜更加难以清除。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作为潜在的天然抑菌剂,对沙门氏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其对鸡肉的抑菌保鲜效果研究较少,对沙门氏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研究更未见报道。本文在调查合肥市零售肉中沙门氏菌污染状况的基础上,对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检测其耐药性、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研究天然抗菌剂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对鸡肉贮藏期间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新陈代谢能力测定、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共聚焦(CLSM)观察,研究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对沙门氏菌生物膜发育(形成和离散)的抑制效果,得出如下结论:(1)从合肥市连锁超市和露天市场采集的零售猪肉、鸡肉和鸭肉共120份样品中,分离出16株沙门氏菌,总污染率为13.3%,其中鸡肉污染率最高,达到22.2%;16个沙门氏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7.5%),其次为多西环素(75.0%)和四环素(62.5%);分离株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的为sul2(100%)、aac(6’)-Ib-cr(93.8%)和tet A(81.3%),且有12个分离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所有分离株中都存在毒力基因mogA、mgtC、sop B和spv B。(2)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8μg/m L、256μg/m L和128μg/m L;MIC百里香酚和MIC香芹酚不仅能显着抑制鸡肉贮藏期中沙门氏菌数和菌落总数的增长(P<0.05),还能降低p H值、水分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值,提高色泽和感官品质,延长货架期;但MIC肉桂醛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3)2MIC百里香酚、MIC香芹酚和2MIC肉桂醛可以显着降低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在48 h时OD值分别为0.098、0.098和0.178,增强成熟生物膜的清除能力(P<0.05),且在48 h时膜内具有新陈代谢能力的细菌分别只有4.13%、2.60%和32.35%;SEM和CLSM图像表明2MIC百里香酚、MIC香芹酚和2MIC肉桂醛破坏了生物膜结构,同时分解了胞外多糖,导致内容物泄露、细菌失活,对生物膜发育(形成和离散)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黄颖[4](2020)在《三种植物活性物质复配微囊剂对草莓灰霉的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近些年中,百里香酚、紫罗兰酮和柠檬醛在果蔬病虫害防治方面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其不但能够体现抑菌、杀虫、抗病毒等诸多优良的生物活性,并且效率高,毒性非常低,不会产生残留,具有十分出众的环境相容性。但这些物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其化学性质稳定性较差,在室温条件下容易挥发。因此,相关学者对其新剂型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致力于开发一类更为稳定,高效的植物源杀菌剂。本研究重点是杜荆活性物质的提取,经分析比较,对草莓灰霉病害的效果不同,筛选出最有效的活性物质为紫罗兰酮。利用百里香酚、紫罗兰酮和柠檬醛在离体条件下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展开测定,并通过正交设计方法将三者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选出它们最佳的复配比例,采用包络结合法以明胶、海藻酸钠、甲基纤维素以及明胶-海藻酸钠-甲基纤维素联合为壁材,以百里香酚、柠檬醛和紫罗兰酮复配精油作为主要的芯材,在不同条件下完成复配微囊剂的制备,并对复配微囊剂进行测定,明确最佳的微囊剂制备条件。此外,在明确该最佳制备条件以后,对草莓果实进行熏蒸处理,测定其对草莓果实产生的影响,包括失重率、硬度等,得到的结果为:(1)提取的杜荆活性物质,对含量较高的活性成分为石竹烯和紫罗兰酮进行分析试验,完全抑制草莓灰霉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石竹烯浓度要比紫罗兰酮高4倍。(2)应用最小抑菌浓度的检测方法,明确了各物质对草莓灰霉病菌的MIC值,从抑菌性能的层面来讲,紫罗兰酮≈柠檬醛﹥百里香酚。(3)在对其展开复配之后,结合分级抑菌浓度(FIC)值的判断要求,得到的结果发现三者在正交组合中主要体现为协同增效作用,其最为理想的复配比例为15:4:1。(4)对复配微囊剂的各类指标展开评析,结果发现以明胶、海藻酸钠和甲基纤维素三者单体或两两混合或三者混合做为壁材进行包埋的微囊剂,有淡淡精油味儿,无刺激,在干燥成型后均呈乳白色或透明。以甲基纤维素、明胶和海藻酸钠作为壁材的时候,壁芯比为1:2,微囊剂对应的指标最高达到68.69%,同时其挥发率稳定性较强,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且释放规律十分平稳。而复配微囊剂所对应的熏蒸浓度等于278.73mg/L,相应的壁材为明胶、海藻酸钠和甲基纤维素,壁芯比为1:2,能够完全抑制草莓灰霉病菌的生长。(5)与对照进行对比,如果使用熏蒸浓度等于278.73mg/L的复配微囊剂对草莓熏蒸,我们能够发现此类方式可以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减少的速率,并对草莓果实硬度的减小发挥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了整体的失重率。

吴安康[5](2020)在《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表征及对鲜切苹果的保鲜作用》文中认为海藻酸钠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的天然多糖,在成膜方面有着巨大潜力,但机械性能差且无抗菌性,这就限制了其在果品保鲜中的应用。百里香酚作为天然抗菌剂,具有较强抗菌性。本论文以海藻酸钠为基质,添加百里香酚,使海藻酸钠膜拥有更优良的性能;并研究了其对‘寒富’鲜切苹果的保鲜作用,探索其实际可应用性。主要结果如下:(1)与海藻酸钠单一膜相比,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厚度和色差无显着变化。百里香酚的加入使得复合膜的的机械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随着百里香酚浓度的不断提高,复合膜的水溶性、溶胀度和水蒸气透过率不断降低,抗氧化性能得到显着提升。此外,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透光率分析表明,在200800 nm的波长扫描下,百里香酚/海藻酸钠膜的透光率显着低于单一海藻酸钠膜。傅里叶红外扫描分析表明,百里香酚的加入使得海藻酸钠膜的官能团O-H、和C-O-C吸收峰位置发生了蓝移,官能团CH的吸收峰发生红移。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单一海藻酸钠膜的表面粗糙;随着百里香酚的添加,复合膜的表面有所改善;当百里香酚的浓度为1 mg/mL时,复合膜表面较为光滑整洁;但当浓度为10 mg/mL时,复合膜表面则会出现裂痕。(3)与单一海藻酸钠膜相比,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可有效维持鲜切苹果的较好色泽,保持较稳定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含量和较高的抗坏血酸含量;与PE保鲜膜对比,尽管复合膜处理组的鲜切苹果失重率较高;但其维护了较好的色泽和硬度,以及较高的可滴定酸和抗坏血酸含量,且细菌生长繁殖得到有效抑制。综上所述,百里香酚有效改善了海藻酸钠膜的机械特性和功能特性,且赋予其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特性;在鲜切苹果的保鲜应用中,复合膜较好地维持了其品质,且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使得其货架期延长两天。由此可见,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在鲜切果实保鲜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熊学林[6](2020)在《妊娠后期、哺乳期日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液生化和粪便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通过在妊娠后期、哺乳期母猪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植物精油,研究植物精油对于妊娠后期、哺乳期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取胎次接近的二元杂交哺乳母猪(长白×大白,4-5胎)60头,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哺乳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LEO组(低剂量植物精油组,Low plant essential oils)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补充200 mg/kg植物精油,HEO组(高剂量植物精油,High plant essential oils)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补充400 mg/kg植物精油。试验期45 d(从妊娠90 d到21 d仔猪断奶)。结果表明:1)在哺乳期第2周,与日粮添加400 mg/kg植物精油相比,日粮补充2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提高哺乳母猪ADFI(P<0.05);2)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2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降低妊娠母猪血清中MDA的含量,提高血清GPx和CAT的活性(P<0.05);同时,日粮添加4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提高妊娠母猪血清中GPx和CAT的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2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提高分娩母猪血清IgG和IgM含量和断奶时母猪血清IgM含量(P<0.05);同时,日粮添加4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提高分娩母猪血清IgG含量和断奶时母猪血清IgM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2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降低血清IL-1β含量(P<0.05);日粮添加4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提高血清IL-6含量(P<0.05);5)与日粮添加400 mg/kg植物精油相比,日粮添加2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提高泌乳母猪初乳中蛋白质含量(P<0.05);6)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2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提高初乳中IgG和IgA含量(P<0.05);同时,日粮添加4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提高初乳中IgA含量(P<0.05);7)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4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提高母猪粪便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的含量(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2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降低母猪粪便中梭状芽胞杆菌属XlVb(Clostridium XlVb)的含量(P<0.05),而日粮添加400 mg/kg植物精油显着提高母猪粪便中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的含量(P<0.05),降低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和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的含量(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妊娠后期、哺乳期母猪日粮中添加植物精油能够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和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调节母猪血清氧化还原平衡,提高免疫相关因子,改善母乳乳成分、初乳免疫,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且200 mg/kg植物精油作用效果更佳。

万雅吉[7](2020)在《《日常药草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基于《日常药草手册》一书的翻译实践报告,原文作者为罗莎琳德·斯诺克特。该书是一本讲述药草的小型百科全书,介绍了各个品种的药草、药草的种植以及药草的疗效等内容。译者选取了其中三个章节来翻译,由译者独立完成。按内容《日常药草手册》一书可划分为科普类文本,按照赖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划分,则可被定义为信息类文本。其文本功能的核心则是信息的准确性与读者的反应,翻译时宜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遵循准确性和流畅性的原则,从而忠实地反映原文内容,增强译文可读性,力求汉语读者得到与英语读者同等的感受。为确保译文的准确性,译者着重探讨了文中术语和疑难词汇的翻译;为了保证译文通顺流畅,译者采取了增补、词序调整以及转换等具体的翻译方法。本报告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任务描述,主要介绍原书内容、作者以及翻译本书的意义;第二部分过程描述,介绍了译前准备、项目时间表以及译后审校;第三部分简要阐述了文本类型理论、信息类文本的特点以及本书的语言特点;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具体说明在准确性和流畅性原则下翻译方法的运用;最后一部分则是最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

魏晓雪,姜明月,张文天,方振兴,倪红伟,周志强[8](2020)在《不同处理对五大连池野生兴安百里香嫩枝扦插的影响》文中认为以五大连池野生兴安百里香当年生嫩枝为试材,进行了不同扦插时间(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不同扦插基质(沙土、沙土+火山灰土、火山灰土)、不同生根激素质量浓度(100、200、300、500、1 000、1 500 mg·L-1)等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6、7月中旬气温适宜,插条活力较高,是较适宜的扦插时间。ABT生根剂质量浓度为300 mg·L-1时生根率最高,为97.67%。沙土基质扦插生根率最高,达到98.12%,火山灰土基质扦插生根率为88.57%,火山灰土作为五大连池常见土壤类型,在当地进行扦插繁殖时,也可考虑使用。

萨仁高娃[9](2020)在《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鲜切果蔬是新鲜果蔬经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心(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而制成的即食、即用食品,具有“方便、新鲜、营养、安全”的特点,鲜切加工产生的下脚料还可统一回收再综合利用,具有减少生活垃圾的环保特点。然而,鲜切加工使果蔬失去原有的保护组织且受到机械伤害,增加了果蔬对微生物的敏感性,尤其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制约鲜切产业的发展。植物精油具有天然性、挥发性和抑菌广谱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抑菌保鲜。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保鲜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抑菌机制不明,制约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中的有效应用。本研究筛选了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并探究其抑菌机制,分析了植物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水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旨在为鲜切果蔬的加工、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选择15种常用的植物精油,即百里香、肉桂、牛至、柠檬草、薄荷、迷迭香(2种)、丁香、桉树、薰衣草、茶树、艾纳、缬草、苍术和珊瑚姜,以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为抑菌对象,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通过测定植物精油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绘制植物精油作用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结果表明,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菌圈直径范围分别是14.07-23.60、13.07-24.00和12.27-21.87 mm,均为中敏-高敏。其它12种精油的抑菌圈直径的范围是6.00-14.40 mm,均为低敏-中敏或无抑菌作用。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分别为0.31、0.63和0.63-1.25 μL/mL。MIC、2MIC和4MIC的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处理抑制了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1/2MIC和1/4MIC的3种精油中,百里香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延滞期最长,稳定期的抑制率最高。百里香精油的抑菌效果最佳。2.从蛋白质水平解析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并以单增李斯特菌为目标菌,对精油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同时对两种不同浓度的百里香精油,即Treatment-1(0.28 μL/mL和Treatment-2(0.31 μL/mL)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表明,百里香精油中含有28种成分,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其中百里香酚占47.23%,对甲苯酚占20.37%,2,6-二甲基苯酚占16.26%。SEM和TEM观察表明,百里香精油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出现变形、褶皱和破裂等变化,细胞完整性丧失。Treatment-1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100个,其中57个上调和43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57%和43%,蛋白质上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1可能诱发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Treatment-2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745个,其中220个上调和525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30%和70%,蛋白质下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2可能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和正常生理代谢。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建立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百里香精油分子通过渗透方式穿过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壁而进入细胞膜,并与之融合,细胞膜的透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酚类物质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能量代谢以及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RNA降解和DNA修复等加工过程,降低了细胞运动性和细菌耐药性,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3.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苹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研究了4℃下不同浓度百里香精油(0.05%、0.35%和0.65%,v/v)的涂膜对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硬度、色泽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了TOAC处理鲜切苹果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乳酸菌菌落数的变化,研究了TOAC处理对人工接种的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制效果,以未处理和海藻酸盐可食性涂膜单独处理的鲜切苹果分别作为空白和对照。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显着抑制了贮藏期间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失重率、硬度、色泽等品质指标,感官评价均为5分以上(p<0.05)。TOAC抑制了鲜切苹果上背景微生物及人工接种的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4.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哈密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其方法同鲜切苹果。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品质指标。TOAC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上背景微生物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本论文初步解明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研发出了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保鲜剂,该保鲜剂可在鲜切果蔬包装、贮藏、流通、销售等全过程中有效控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同时还可有效保持鲜切果蔬的良好品质。

李新福[10](2019)在《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文中研究表明低温肉制品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加热温度较低(一般6872°C)而得名,和高温肉制品相比较具有较多优势,营养成分较高的被保留,具有肉品特有的香味和口感,保持了肉制品固有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咀嚼感和口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低温肉制品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是未来肉制品发展方向,但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温度低,一部分耐热芽孢菌仍能存活下来,贮藏过程中这部分细菌易生长和繁殖,导致产品出现涨袋、褪色、发粘、出水、出油等腐败变质现象,产品的运输和贮藏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着产品货架期及产品销售,是困扰低温肉制品生产企业的一大难题。因此亟需研究产品贮藏期内菌相变化及找出优势腐败菌(SSOs),并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引起肉类及肉制品腐败的细菌种类繁多,首先需要对贮藏阶段的菌相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并找出优势腐败菌(SSOs),随后对关键腐败微生物加工阶段来源进行追溯,并分析SSOs的腐败特性,以期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延长肉制品的货架期。本文首先研究了真空包装培根在04°C下45天贮藏期间内的感官、理化品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产品贮藏初期微生物数量较少,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微生物数量迅速增加。冷藏贮藏期间菌落总数(PCA 30°C)、嗜冷菌(PCA 4°C)和乳酸菌(LAB)上升较多,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假单胞菌(pseudomonads)、热杀索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及霉菌和酵母菌(moulds and yeasts)上升相对较少。感官评价、pH值、红度值a*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挥发性盐基氮(TVB-N)、L*、b*、腐胺(PUT)、尸胺(CAD)和酪胺(TYR)均呈现上升趋势;Aw值、盐分、亚硝酸盐、TBARS变化不明显。挥发性物质成分中的醛类呈下降趋势,酸类、醇类和酚类上升较多,相关系数较高的物质分别为乙醇(ethanol)、2-糖醇(2-furanmethanol)、正己醇(1-hexanol)、1-丙醇(1-propanol)、苯酚(phenol)、乙酸(acetic acid)等。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现代分子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高通量测序技术(HT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真空包装培根在04°C冷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变化,并分离鉴定主要腐败菌。结果表明,传统培养、分离和16S rDNA方法鉴定出26种腐败微生物,其中乳酸菌属占比相对较多;使用PCR-DGGE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13种细菌,大部分也为乳酸菌属。贮藏初期各种腐败菌均较少,贮藏末期明串珠菌属的肠膜明串珠菌占统治地位;高通量测序分析获得了更为丰富和精确的菌群变化信息,336个不同属的细菌被检测到,贮藏初期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贮藏末期优势腐败菌为两种乳酸菌属的细菌,三种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确定产品的主要特定腐败菌SSOs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和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arnosum)两株乳酸菌,此外肠杆菌(Serratia和Rahnella)、梭菌(Fusobacterium)和乳球菌(Lactococcus)等也具有较大的腐败潜能。对培根加工过程中生产环节的6个点(原料肉、腌制后、蒸煮后、烟熏后、切片后和包装后)进行取样,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高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生物动态变化,进而揭示SSOs的主要来源并最终找出来源,为产品工艺流程改进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传统培养、分离和16S rDNA方法鉴定出加工过程中的33种腐败微生物,其中原料肉和滚揉腌制后具有较多数量和种类的微生物,蒸煮后绝大部分被杀死;HTS结果表明,总计有428种不同属的细菌被检测到,不同的加工阶段具有不同的优势菌群且差异明显,贮藏阶段SSOs及潜在腐败菌明串珠菌(Leuconostoc)、弧菌(Vibrio)、假单胞菌(Pseudomonad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等均主要来源于滚揉腌制工艺阶段,推测是由于此阶段加入的水、香辛料和辅料带入,并与加工机械接触带来污染,因此此阶段的工艺环节为优势腐败菌的主要来源点。选取在贮藏阶段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到的5种主要优势腐败菌葡萄球菌P2(Staphylococcus xylosus)、乳酸菌P6(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肉食杆菌P9(Carnobacterium maltaromaticum)、嗜冷菌P16(Leuconostoc gelidum)、肠杆菌P20(Serratia liquefaciens)等,随后反向接种到经过辐照处理的真空包装培根中,通过监测接种后培根贮藏期间微生物和理化指标,并结合高通量测序研究其菌相变化,判断各种菌致腐能力强弱。结果显示,沙雷氏菌P20、肉食杆菌P9和明串珠菌P6这三种菌具有较强的生长和腐败潜能。选取39种天然防腐保鲜剂对其中4种优势腐败菌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采用抑菌圈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9种保鲜剂:聚赖氨酸(ε-PL)、肉桂醛、芥末、肉桂醛、牛至、百里香、草果、桂皮和丁香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进一步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然后把9种保鲜剂分三种组合进行配方优化,第一组为聚赖氨酸(ε-PL)、肉桂醛、芥末和Nisin的单因素组;第二组为肉桂醛、牛至、百里香精油组;第三组为草果、桂皮和丁香提取物组。采用正交法优化发现精油组M3(牛至+百里香)和提取物组的m1(丁香+草果)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随后把单因素组和优化的配方分别添加到培根中进行应用试验。通过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及TVB-N及pH值的变化进行抑菌效果的判断,发现聚赖氨酸、肉桂醛和芥末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0.125 g/kg复配精油(牛至+百里香)和0.25g/kg复配香辛料提取物(丁香+草果)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均可延缓产品的腐败,有效延长产品的货架期,以期生产安全健康无污染、货架期长的低温肉制品。

二、百里香的繁殖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里香的繁殖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明治型KGM/SA/KGM复合涂膜对三文鱼鱼片的保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文鱼的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水产品保鲜技术
        1.2.1 物理保鲜技术
        1.2.2 化学保鲜技术
        1.2.3 生物保鲜技术
    1.3 生物保鲜剂
        1.3.1 生物保鲜剂分类
        1.3.2 生物保鲜剂研究现状
    1.4 涂膜保鲜技术
        1.4.1 涂膜保鲜作用机理
        1.4.2 涂膜基质
        1.4.3 涂膜改性
    1.5 本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明治型KGM/SA/KGM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复合涂膜的制备
        2.3.2 复合涂膜的表征
        2.3.3 复合涂膜的热稳定测定
        2.3.4 复合涂膜理化性能的测定
        2.3.5 复合涂膜抑菌性能的测定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复合涂膜的表征分析
        2.4.2 复合涂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2.4.3 复合涂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2.4.4 复合涂膜的抑菌性能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三明治型KGM/SA/KGM复合保鲜涂膜对三文鱼鱼片的保鲜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鱼片的感官评定
        3.3.2 鱼片菌落总数的测定
        3.3.3 鱼片p H的测定
        3.3.4 鱼片TBA值的测定
        3.3.5 鱼片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3.3.6 鱼片持水力(WHC)的测定
        3.3.7 鱼片质构指标的测定
        3.3.8 鱼片色差的测定
        3.3.9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感官评分的变化
        3.4.2 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菌落总数的变化
        3.4.3 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p H的变化
        3.4.4 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TBA值的变化
        3.4.5 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TVB-N值的变化
        3.4.6 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持水力的变化
        3.4.7 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质构的变化
        3.4.8 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色差的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三明治型KGM/SA/KGM复合涂膜对三文鱼鱼片蛋白氧化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三文鱼鱼片的处理
        4.3.2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与测定
        4.3.3 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的测定
        4.3.4 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4.3.5 三文鱼鱼片蛋白溶解度的测定
        4.3.6 三文鱼鱼片蛋白羰基含量的测定
        4.3.7 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的测定
        4.3.8 肌原纤维蛋白红外光谱的测定
        4.3.9 肌原纤维蛋白内源荧光的测定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贮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的变化
        4.4.2 贮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4.4.3 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蛋白质溶解度的变化
        4.4.4 贮藏过程中三文鱼鱼片蛋白羰基含量的变化
        4.4.5 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的变化
        4.4.6 肌原纤维二级结构含量的变化
        4.4.7 肌原纤维蛋白荧光强度的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线虫多样性
        1.1.1 物种多样性
        1.1.2 营养类群多样性
        1.1.3 生活史多样性
        1.1.4 功能团多样性
    1.2 土壤线虫的生态功能与生物指示作用
        1.2.1 线虫的生态功能
        1.2.2 线虫的生物指示作用
    1.3 土壤线虫群落的常用指数和分析方法
        1.3.1 多样性指数
        1.3.2 生态功能指数
        1.3.3 代谢足迹
    1.4 植被恢复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1.4.1 植被恢复方式
        1.4.2 植被恢复年限
        1.4.3 土壤环境因素
        1.4.4 其他因素
    1.5 研究背景与意义
    1.6 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自然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2.1.2 次生林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2.1.3 人工柠条灌木林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2.1.4 人工苜蓿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2.1.5 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样地选择
        2.2.3 植被调查及分析
        2.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2.2.5 土壤线虫群落鉴定及分析
        2.2.6 数据分析处理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自然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样地选择
        3.2.3 植被调查及分析
        3.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3.2.5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和群落分析
        3.2.6 数据分析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3.3.2 土壤线虫群落数量
        3.3.3 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
        3.3.4 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
        3.3.5 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
        3.3.6 土壤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4 讨论
        3.4.1 草地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3.4.2 草地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的影响
        3.4.3 草地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影响
        3.4.4 草地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代谢足迹的影响
        3.4.5 草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因素
    3.5 小结
第四章 次生林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样地选择
        4.2.3 植被调查及分析
        4.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4.2.5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和群落分析
        4.2.6 数据分析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4.3.2 土壤线虫群落数量
        4.3.3 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
        4.3.4 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
        4.3.5 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
        4.3.6 土壤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4 讨论
        4.4.1 森林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4.4.2 森林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影响
        4.4.3 森林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代谢足迹的影响
        4.4.4 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因素
    4.5 小结
第五章 人工柠条灌木林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和影响因素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样地选择
        5.2.3 植被调查及分析
        5.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5.2.5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和群落分析
        5.2.6 数据分析及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5.3.2 土壤线虫群落数量
        5.3.3 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
        5.3.4 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
        5.3.5 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
        5.3.6 土壤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4 讨论
        5.4.1 不同林龄人工柠条灌木林对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5.4.2 不同林龄人工柠条灌木林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影响
        5.4.3 不同林龄人工柠条灌木林对土壤线虫代谢足迹的影响
        5.4.4 人工柠条灌木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人工苜蓿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和影响因素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样地选择
        6.2.3 植被调查及分析
        6.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6.2.5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和群落分析
        6.2.6 数据分析及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6.3.2 土壤线虫群落数量
        6.3.3 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
        6.3.4 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
        6.3.5 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
        6.3.6 土壤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4 讨论
        6.4.1 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对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6.4.2 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影响
        6.4.3 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对土壤线虫代谢足迹的影响
        6.4.4 人工苜蓿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因素
    6.5 小结
第七章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比较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研究区概况
        7.2.2 植被调查及分析
        7.2.3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7.2.4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和群落分析
        7.2.5 数据分析及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差异
        7.3.2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演变规律差异
        7.3.3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群落Net-work分析
        7.3.4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的线虫群落综合指数
        7.3.5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食物网能流分析
        7.3.6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机制
    7.4 讨论
        7.4.1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差异
        7.4.2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规律差异
        7.4.3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综合指数差异
        7.4.4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食物网能流差异
        7.4.5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驱动机制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对鸡肉中沙门氏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沙门氏菌的研究现状
        1.1.1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沙门氏菌的危害及在肉类中的污染分布
        1.1.3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1.1.4 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1.2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现状
        1.2.1 细菌生物膜的特点
        1.2.2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1.2.3 控制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策略
    1.3 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的研究现状
        1.3.1 植物精油及其主要成分
        1.3.2 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在食品抑菌保鲜中的应用
        1.3.3 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抑制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合肥地区零售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零售肉样品采集
        2.2.2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2.2.3 分离株的药敏实验
        2.2.4 分离株的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零售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2.3.2 分离株的耐药表型
        2.3.3 分离株的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3.4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关系
        2.3.5 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对贮藏中鸡肉的抑菌保鲜效果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2.3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3.2.4 理化指标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天然抑菌剂的MIC
        3.3.2 贮藏期间鸡肉菌落总数的变化
        3.3.3 贮藏期间鸡肉沙门氏菌数的变化
        3.3.4 贮藏期间鸡肉pH值的变化
        3.3.5 贮藏期间鸡肉水分含量的变化
        3.3.6 贮藏期间鸡肉水分活度(a_w)的变化
        3.3.7 贮藏期间鸡肉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的变化
        3.3.8 贮藏期间鸡肉色泽的变化
        3.3.9 贮藏期间鸡肉感官指标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对沙门氏菌生物膜的抑制和离散作用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测定
        4.2.3 生物膜膜内细菌新陈代谢能力的测定
        4.2.4 生物膜扫描电镜(SEM)观察
        4.2.5 生物膜激光共聚焦(CLSM)观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16 株沙门氏菌分离株生物膜的形成能力
        4.3.2 不同浓度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对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4.3.3 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对分离株生物膜膜内细菌新陈代谢能力的影响
        4.3.4 SEM观察分离株生物膜结果分析
        4.3.5 CLSM观察分离株生物膜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三种植物活性物质复配微囊剂对草莓灰霉的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草莓的生产现状
    1.2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1.2.1 草莓灰霉病症状
        1.2.2 草莓灰霉病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1.2.3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1.2.3.1 农业防治措施
        1.2.3.2 农艺方法防控
        1.2.3.3 化学防治
        1.2.3.4 生物防治
    1.3 植物活性物质在果蔬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
    1.4 植物活性物质的复配及其新剂型的探索及应用
        1.4.1 植物活性物质的复配在果蔬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
        1.4.2 植物源农药新剂型在果蔬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探索及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杜荆活性物质提取与分析
    2.1 杜荆概述
    2.2 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
    2.3 试验材料
    2.4 试验方法
    2.5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离体条件下,三种植物活性物质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3.1 植物源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百里香酚、柠檬醛和紫罗兰酮的浓度配制
        3.3.2 离体条件下,各物质对草莓灰霉病的最低抑菌浓度值的测定
        3.3.3 独立曲线的计算
        3.3.4 离体条件下,各物质分级抑菌指数的测定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草莓灰霉病症状
        3.4.2 离体条件下,百里香酚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3.4.3 离体条件下,柠檬醛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3.4.4 离体条件下,紫罗兰酮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3.4.5 三种植物源活性物质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3.4.6 百里香酚、柠檬醛和紫罗兰酮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复配抑菌效果测定
        3.4.6.1 百里香酚和紫罗兰酮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3.4.6.2 百里香酚和柠檬醛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3.4.6.3 柠檬醛和紫罗兰酮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3.4.6.4 三种植物源活性物质的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百里香酚、柠檬醛和紫罗兰酮复配微囊剂的制备及抑菌效果测定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复配微囊剂的感官评价
        4.5.2 复配微囊剂包埋率的测定
        4.5.3 复配微囊剂的稳定性检测
        4.5.4 复配微囊剂释放量检测
        4.5.5 复配微囊剂的生物学验证试验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复配微囊剂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试验仪器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复配微囊剂对草莓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5.3.2 复配微囊剂对草莓果实的硬度测定
        5.3.3 复配微囊剂对草莓果实的失重率影响
    5.4 数据分析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复配微囊剂对草莓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5.2 复配微囊剂对草莓果实的硬度影响
        5.5.3 复配微囊剂对草莓果实的失重率影响
    5.6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表征及对鲜切苹果的保鲜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可食用膜的简介
    1.2 可食用膜的分类
        1.2.1 蛋白质类可食用膜
        1.2.2 脂质类可食用膜
        1.2.3 多糖类可食用膜
        1.2.4 复合型可食用膜
    1.3 可食用型复合膜
    1.4 百里香酚的功能简介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功能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膜的制备
        2.3.2 膜厚度的测定
        2.3.3 膜色差的测定
        2.3.4 膜抗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2.3.5 膜水溶性的测定
        2.3.6 膜溶胀度的测定
        2.3.7 膜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2.3.8 膜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2.3.9 膜抗菌性的测定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百里香酚对海藻酸钠膜厚度和色差的影响
        2.4.2 百里香酚对海藻酸钠膜的力学性质的影响
        2.4.3 百里香酚对海藻酸钠膜水溶性和溶胀度的影响
        2.4.4 百里香酚对海藻酸钠膜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2.4.5 百里香酚对海藻酸钠膜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影响
        2.4.6 百里香酚对海藻酸钠膜抗菌性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制备
        3.3.2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透光率的测定
        3.3.3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表面结构观察
        3.3.4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3.3.5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
        3.3.6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热稳定性的测定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透光率分析
        3.4.2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3.4.3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3.4.4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表征
        3.4.5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差示扫描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在鲜切苹果保鲜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与方法
        4.2.3.1 复合膜膜的制备
        4.2.3.2‘寒富’苹果的处理
        4.2.3.3 失重率
        4.2.3.4 色差测定
        4.2.3.5 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4.2.3.6 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4.2.3.7 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4.2.3.8 菌落总数的测定
        4.2.3.9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对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4.3.2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对果实色差的影响
        4.3.3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对果实硬度的影响
        4.3.4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4.3.5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对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4.3.6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对果实抗化血酸的影响
        4.3.7 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对果实菌落总数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妊娠后期、哺乳期日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液生化和粪便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名词缩略表
1 文献综述
    1.1 围产期母猪代谢综合征
        1.1.1 围产期胰岛素抵抗
        1.1.2 系统性低水平炎症
        1.1.3 进程性氧化应激
    1.2 植物精油的生理作用
        1.2.1 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
        1.2.2 精油的抗氧化作用
        1.2.3 精油的抗炎作用
    1.3 植物精油对母猪的影响研究
        1.3.1 精油对日粮适口性、消化率和营养代谢的影响
        1.3.2 植物精油对母猪的影响
        1.3.3 植物精油对仔猪的影响
2 有待研究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2.1 有待研究的问题
    2.2 研究目的、意义
    2.3 技术路线
3 试验内容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点
        3.1.3 试验设计
        3.1.4 试验日粮
        3.1.5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3.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7 指标检测
        3.1.8 数据统计
    3.2 结果
        3.2.1 母猪采食量
        3.2.2 母猪繁殖性能
        3.2.3 哺乳仔猪生长性能
        3.2.4 母猪血清氧化还原指标
        3.2.5 母猪血清免疫相关指标
        3.2.6 母猪血清炎症因子指标
        3.2.7 乳成分
        3.2.8 初乳和常乳免疫相关指标
        3.2.9 基于宏基因组学16S rDNA测序研究植物精油对母猪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母猪哺乳期采食量
        3.3.2 母猪繁殖性能
        3.3.3 哺乳仔猪生长性能
        3.3.4 母猪血清氧化还原指标
        3.3.5 母猪血清免疫与炎症因子相关指标
        3.3.6 乳成分
        3.3.7 基于宏基因组学16S rDNA测序研究植物精油对母猪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4 全文结论、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内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7)《日常药草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About the Book
    1.2 About the Author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Translation Tools
        2.1.2 Parallel Texts
    2.2 Schedule
    2.3 Quality Control
3.THE BOOK OF HERBS AS AN INFORMATIVE TEXT
    3.1 Text Type of the Project
        3.1.1 Text type According to Reiss’s Text Typology
        3.1.2 Text type According to Newmark’s Text-types
    3.2 Features of the Informative Text
4.CASE STUDY
    4.1 Accuracy
        4.1.1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Terms
        4.1.2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Difficult Words
    4.2 Fluency
        4.2.1 Addition
        4.2.2 Word Order Alteration
        4.2.3 Shift
5.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Appendix B

(8)不同处理对五大连池野生兴安百里香嫩枝扦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扦插时间
        1.2.2 不同扦插基质
        1.2.3 不同浓度生长激素
    1.3 项目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扦插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2.2 不同基质对百里香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2.3 不同生根剂浓度对百里香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9)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符号表
1 绪论
    1.1 鲜切果蔬
        1.1.1 鲜切果蔬的定义
        1.1.2 鲜切果蔬生理生化变化
        1.1.3 鲜切果蔬污染的微生物种类
    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1.2.1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1.2.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果蔬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1.3 鲜切果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防控技术
        1.3.1 物理防控技术
        1.3.2 化学防控技术
        1.3.3 生物防控技术
        1.3.4 综合防控技术
    1.4 天然抑菌剂—植物精油
        1.4.1 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1.4.2 植物精油抑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1.5 可食性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5.1 鲜切果蔬可食性涂膜种类
        1.5.2 鲜切果蔬可食性复合涂膜的活性成分
    1.6 植物精油可食性复合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7.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15种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植物精油
        2.2.3 实验菌株
        2.2.4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抑菌圈的测定
        2.2.5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MIC的测定
        2.2.6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绘制
        2.2.7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菌圈直径
        2.3.2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
        2.3.3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2.4 本章小结
3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菌株
        3.2.3 百里香精油挥发性物质分析
        3.2.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2.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物质
        3.3.2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3.3.3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3.3.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定量
        3.3.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SDS-PAGE
        3.3.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鉴定及定量结果
        3.3.7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3.3.8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GO富集分析
        3.3.9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3.10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PPI网络分析
        3.3.11 百里香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重要KEGG通路的影响
        3.3.12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样品
        4.2.3 实验菌株
        4.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4.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4.2.6 鲜切苹果涂膜处理
        4.2.7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测定
        4.2.8 鲜切苹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4.2.9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4.2.10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4.2.11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4.3.2 鲜切苹果色泽和外观
        4.3.3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4.3.4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TOAC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样品
        5.2.3 实验菌株
        5.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5.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5.2.6 鲜切哈密瓜涂膜处理
        5.2.7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测定
        5.2.8 鲜切哈密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5.2.9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5.2.10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5.2.11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5.3.2 鲜切哈密瓜色泽和外观
        5.3.3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5.3.4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显着性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统计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低温肉制品及其发展现状
    1.2 培根简介
        1.2.1 培根的起源及现状
        1.2.2 培根的加工工艺
    1.3 低温肉制品中微生物腐败
        1.3.1 优势腐败菌(SSO)
        1.3.2 优势腐败菌SSO的确定
        1.3.3 低温肉制品中的SSO
        1.3.4 SSO与生物胺形成的关系
        1.3.5 SSOs与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关系
        1.3.6 微生物引起肉品腐败的检测
    1.4 低温肉制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经典方法
        1.4.2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现代方法
    1.5 低温肉制品中腐败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
        1.5.1 生物保鲜剂种类及应用
        1.5.2 新型杀菌技术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真空包装培根腐败菌及贮藏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真空包装培根加工处理过程
        2.3.2 取样及处理
        2.3.3 感官评定
        2.3.4 pH值的测定
        2.3.5 水分活度(Aw)的测定
        2.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2.3.7 TBARS值的测定
        2.3.8 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2.3.9 盐分含量的测定
        2.3.10 色泽的测定
        2.3.11 蛋白、脂肪及水分含量的测定
        2.3.12 GC-MS分析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2.3.13 HPLC测定生物胺含量的变化
        2.3.14 质构分析
        2.3.15 电子鼻测定风味的变化
        2.3.16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2.3.1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感官品质变化
        2.4.2 pH值的变化
        2.4.3 Aw值的变化
        2.4.4 TVB-N值的变化
        2.4.5 L*,a*,b*值的变化
        2.4.6 蛋白、脂肪、水分含量的变化
        2.4.7 TBARS值的变化
        2.4.8 盐分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4.9 贮藏期间微生物的变化
        2.4.10 电子鼻分析
        2.4.11 GC-MS分析贮藏期气体成分变化
        2.4.12 HPLC测定生物胺含量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空包装培根贮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培根取样
        3.3.2 传统微生物的培养
        3.3.3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3.3.4 传统培养微生物的菌种鉴定
        3.3.5 PCR-DGGE分析
        3.3.6 高通量检测
    3.4 结果分析
        3.4.1 传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3.4.2 PCR-DGGE结果鉴定
        3.4.3 高通量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培根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真空包装培根加工处理及取样
        4.3.2 pH值的测定
        4.3.3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4.3.4 盐分含量的变化
        4.3.5 TBARS值的测定
        4.3.6 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传统分离培养和鉴定
        4.3.6.2 单菌落的分离和纯化
        4.3.6.3 单菌落细菌DNA的提取
        4.3.6.416 S rDNA片段的PCR扩增
        4.3.7 高通量检测加工过程微生物菌相变化
        4.3.7.1 微生物菌体的收集
        4.3.7.2 样品直接提取细菌总DNA
        4.3.7.3 16S rDNA V3-V4区的PCR扩增
        4.3.7.4 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4.3.7.5 文库的构建
        4.3.7.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加工点pH的变化
        4.4.2 不同加工点TVB-N的变化
        4.4.3 不同加工点NaCl的变化
        4.4.4 不同加工点TBARS的变化
        4.4.5 传统微生物培养、分离和鉴定
        4.4.5.1 微生物计数
        4.4.5.216 S rDNA全长鉴定结果
        4.4.6 高通量测序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4.4.6.1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4.6.2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组成
        4.4.6.3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势腐败菌对培根储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及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无菌培根的制作
        5.3.2 细菌菌悬液的制作
        5.3.3 接种及贮藏
        5.3.4 pH值的测定
        5.3.5 TVB值的测定
        5.3.6 生物胺的测定
        5.3.7 电子鼻测定接种不同腐败菌后风味的变化
        5.3.8 GC-MS分析接种不同腐败菌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5.3.9 传统方法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后微生物的测定
        5.3.10 高通量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后微生物变化
    5.4 结果和讨论
        5.4.1 微生物的变化
        5.4.3 电子鼻分析接种不同腐败菌对培根风味的影响
        5.4.5 不同腐败菌对生物胺的影响
        5.4.6 高通量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对贮藏末期菌相变化的影响
        5.4.6.1 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
        5.4.6.2 接种不同腐败菌贮藏45 天后培根菌落组成
        5.4.6.3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然保鲜剂的筛选及在培根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6.2.1 试验材料
        6.2.2 仪器及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天然产物的预处理
        6.3.2 受试菌悬液的制备
        6.3.3 天然保鲜剂抑菌活力的初筛
        6.3.4 筛选天然保鲜剂抑菌活力的测试
        6.3.5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6.3.6 精油组和提取物组的复配实验
        6.3.7 天然防腐保鲜剂对真空包装培根抗菌效果研究
    6.4 结果与分析
        6.4.1 39种天然保鲜剂的初筛
        6.4.2 不同浓度天然保鲜剂的抑菌效果
        6.4.3 9种天然产物对受试菌的MIC值
        6.4.4 复配抑菌实验结果
        6.4.5 天然保鲜剂对真空包装培根抗菌效果的研究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百里香的繁殖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明治型KGM/SA/KGM复合涂膜对三文鱼鱼片的保鲜性能研究[D]. 王雅妮. 渤海大学, 2021(09)
  • [2]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D]. 霍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对鸡肉中沙门氏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D]. 陈静.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三种植物活性物质复配微囊剂对草莓灰霉的防控研究[D]. 黄颖.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5]百里香酚/海藻酸钠复合膜的表征及对鲜切苹果的保鲜作用[D]. 吴安康. 渤海大学, 2020(12)
  • [6]妊娠后期、哺乳期日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液生化和粪便菌群多样性的影响[D]. 熊学林.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日常药草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万雅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8]不同处理对五大连池野生兴安百里香嫩枝扦插的影响[J]. 魏晓雪,姜明月,张文天,方振兴,倪红伟,周志强. 北方园艺, 2020(05)
  • [9]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D]. 萨仁高娃.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10]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D]. 李新福. 江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百里香的繁殖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